家庭教育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教育课程设计

篇1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台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一次把“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重大主题。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路径[1]。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探索课程建构层面的问题。高校生命教育的持续展开应以课程建设为基本着力点。按照廖哲勋、田慧生对“课程”的界定,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有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功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2]。本文探讨生命教育课程中的“课程”概念是广义的,其内涵包括课程设计原则、目标、结构、内容、评价以及实施路径等方面。伴随近年来生命教育从基础教育领域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大陆高校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而台湾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实践则起步较早,无论在课程体系、内容选择和价值取向上,还是在实施范围以及途径选择上等方面都有值得借鉴和参考之处。

一、台湾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实践经验

生命教育起源于美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就开始探索有关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死亡教育引入我国台湾。随后,台湾中兴大学、辅仁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心理辅导所等均已开设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相关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探究死亡,助益学生澄清生命价值的迷惘,提升挫折承担能力,促进个人以理性及庄严的态度面对死亡[3]。在诸校中,台北护理学院和彰化师大通过一系列生死教育研讨会,对台湾生命教育政策的发生和生命教育相关系所的设立

有较直接且持续性的影响[4]。1997年,南华大学成立国际间第一个生死学研究所。1998年,台湾国科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规划》将生命科学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5]。1999年,台湾清华大学等开生死学通识课程,高雄师范大学开设失落与悲伤辅导课程。至此,台湾已有14所医护大学院校开设生死学课程,非医护院校至少有27所已开设生死学相关课程。伴随青少年伤害案件增多和质优女生的频繁自杀,2000年,台湾成立“推动生命教育委员会”。次年,启动生命教育年,并倡导以人际关系、伦理、生死学、宗教、殡葬礼仪等为生命教育内容。综合分析,台湾生命教育至少有七种取向:伦理教育、宗教教育、生死教育、健康教育、生涯教育、性别教育和环境教育。研究显示,生命教育课程,不论是采取小团体方案、融入式课程或采取生死教育取向课程、伦理教育取向课程、统整课程、体验课程等模式,都有提升学生生命意义感之效果,也能降低学生之攻击行为,改善人际关系,提供内省机会,助益学生灵性发展。

纵观台湾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实践历程,有着以下显著特征:第一,以死亡教育为核心主题。台湾生命教育课程是在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死亡教育课程基础而展开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融入了生命认知的内容,但仍拘泥于此,难脱此臼。第二,以医护院校为起点,逐步拓展至其他学校。医护生的课程体系应有对临终关怀和死亡态度的呈现和关照。台湾最早的死亡教育都开始于医护院校的终极关怀和生死议题,而后伴随青少年自杀问题凸显,拓展为其他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帮助学生理性面对死亡课题。第三,浓郁的宗教情结。台湾生命教育肇始于宗教学者的大力推动,现在活跃在台湾生命教育界的多位学者也都有着坚定的和浓郁的宗教情怀。实际上,人类社会关于生命平等、善良正义、自由幸福等方面的文化诉求与宗教的基本教义、逻辑规则不谋而合。第四,以必修通识课程为主。生命教育关照人类生存发展和个体健康幸福,是每一个体对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把它作为必修的通识课程加以确认,保障课程开设时间和有效实施。第五,注重生命教育实践。台湾地区生命教育不拘泥于理论探索建构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而是先于具体的课程实践中进行理论的深度省思。从多次台湾学者在研讨会的学术交流可以看出,他们更多的是具体的个案分析和教学实践。第六,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中的生命关怀的价值与功能。中华优秀文化儒、道、法、墨、佛等都有对生命、人生、社会、自然的经典论断,是人类认识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知识源泉。台湾学者已经意识到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并在课程设计与教育实践中加以借鉴。

二、大陆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建构

和台湾相比较,大陆高校生命教育实践起步较晚,课程建设也相对滞后。从课程设计和实践来看,主要立足于高校的主体自觉和社会责任,仅限于民间性质,国家层面上的课程要求滞后。从课程性质定位来看,独立设课,并以公选课(通识课)形式为主要形式,从课程名称、内容来看,差别较大,需要统合。从课程类型来看,校本课程性质显著,主要立足以学校为本的教育实践,尚没有国家层面上的统一课程和要求。尽管2009年6月海峡两岸生命教育专家、学者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交流,研讨交流了生命教育课程建设问题,但如果仅限于民间的学术交流,而没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介入与参与,仍难以也不可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实践。

课程体系体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生命教育课程兼具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特征并融为一体。

(1)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生命教育课程是直接面对生命、指向生命、关注生命、启发生命的课程,课程设计需要关照到生命个体,尊重生命个体的发展与需求,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上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生命教育课程是关乎个体成长的课程,关乎人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自我的认识与学习。主体性要求确定师生的课程意识,在文本课程对话中,反思生活,创造生活,实现生命的生长,需要教师更多地以自己的经验分享与主体感受,引导学生进入课程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主体认知,用心灵点化心灵,开启生命智慧,体悟生命价值,实现生命的高峰体验自我发展。因此,大学生命教育应强调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建构生命认知,而后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实践,从而达到内与外、知与行的有机统一。第二,关怀性原则。关怀是生命的本质需要。“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以关怀生命为主题,通过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激发生命的活力,张扬生命的个性,提升生命的价值和生命质量。关怀彰显生命个体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第三,开放性原则。人的生命具有开放性,相对于关照“人”的生命教育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发、动态的。生命教育课程应始终体现对外界、对社会、对他人、对生活的联系,鼓励变化,接纳干扰,允许流动。课程的意义也不是单独呈现的或传输的,而是通过自传性的思考、叙述性调节、修正性诠释和情绪化视角,在师生之间开放的对话与交流。这种互动交流,创生新的教育经验,体现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第四,综合性原则。综合性体现在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融通式。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命教育是融通式的广域课程,一般包括生命哲学、生死哲学、死亡哲学等哲学问题,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需要综合汲取各学科养分,才能建构科学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2)课程设计的教育目标。高校生命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存在,理清死亡认知,把握情绪反应,尊重生命差异,统整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透过生死终极问题的思索,省察生命的意义与目标,活出生命的价值。

(3)课程设计的内容选择。内容选择是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棘手问题。潘正德等认为,生命教育包含天、人、物、我的全人教育内涵,概分为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宇宙等四个向度。郑晓江提出了生死哲学,涵盖生命、生活、死亡、临终关怀诸方面。大陆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选择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命的源泉,突出人文取向和生命省思,淡化死亡主题和宗教色彩,提升生命的认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适应个体生命发展需求,要求与社会现实保持一致。一般应涵盖生命观、死亡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认识生命:认识生命的有限性、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和终生性,把握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追求有尊严的生活;珍惜生命:生命是美好的存在,生命要学会面对挫折,永不言弃,始终用坚毅的意志走出生命的困境,走进生命的阳光地带;欣赏生命:生命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需要生命个体学会爱,学会给予和付出,学会用爱欣赏生命、护佑生命,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让生命在爱的氛围中体验幸福与收获愉悦;升华生命:人是社会性存在,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会在职业生活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在社会实践中提升生命存在的境界,实现生命的意义;把握生命:认识死亡,向死而生,思考死亡对生命的重大意义,藉由对死亡的认识,让我们思考存在,珍惜有限的生命存在。临终关怀,让生命在安宁中栖息。大陆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突出大生命的视野,构建整体的生命认知,从知识中心走向生命中心,从理论讲授走向体验感知,从外在规训走向内在自省,以经验为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兼顾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关照知识生成和生活实践,体现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在生活中彰显课程,在课程中关照生活。

(4)生命教育的教材体系。教材是课程实施的有效载体,课程设计最终指向教材的生成。总体上看,大陆高校教材体系还没有形成,教材的种类以及内容选择等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需要开发优质生命课程资源。丰富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有效前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或推广中心,开展生命教育专题研究,规划生命教育师资培训方案,承担和组织培训生命教育种子教师,结合国情、地情、校情,开发生命教育课程资源,编撰具有校本课程性质的、符合大学生生命成长特点的生命教育教材。

(5)生命教育的课程评价。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以经验分享为主,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把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生命认知作为课程评价的着力点,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与知识涵养。课程评价的具体操作层面包括学生的平时学习态度、读书报告、讨论、作业、心得、活动参与等方面。生命教育的课程评价在于引导学生的自我反思,以师者的生命体验唤起学生的主体自觉,自我评价,自我矫正,促进生命个体的自我发展与提高。

(6)生命教育的课程形态。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现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课程。台湾林思玲教授认为,大学可以单独开授有关生命教育的学程,全校学生都可以用。这相当于当前许多大陆高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当然这是独立的课程设置。融合课程表现在学科课程体系中一般来说都有与生命哲学相关的认知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些生命教育的核心主题有机融渗到相关课程内涵中,在课程的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隐性课程包括校园环境氛围、教师人格魅力等。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影响为巨。生命教育的推动与实施,应重视身教与境教,身教之影响在于向善之心的激发及楷模学习的力量,境教之影响则在于提供孕育向善之行的所在。活动课程主要指以生命教育教学实践为主题的综合活动等。

三、大陆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实施途径

生命教育课程研究旨在为生命教育的实践提供内涵支持。与台湾相比,大陆生命教育课程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实践中,不仅在医护院校实施,而且需要拓展到所有高校。落实生命教育课程,需要结合大陆高等教育实际和高校自身实际,综合考虑,统筹规划,系统思考,稳步实施。

(1)定位生命教育课程性质。清晰的课程意识有助于推动生命教育的实施。借鉴台湾经验及大陆部分高校实践来看,把生命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是必要的。生命教育是关怀人的教育,是人人都需要学习的教育课程,为生命个体的终身发展做准备,理应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面向每个学生开设这样的必修科目,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态度、生命认知和行为习惯。因此,定位生命教育课程为独立课程,合理界定课程学时,给予正式的课程地位,能够进行统整性、连贯性、持续性的涵育并有效保证课程实施的时间。当然,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并不排斥融合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在现有的课程中有机融入和巧妙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在综合活动中体现生命的认知与感悟,在校园环境中营造生命化的气息,这些也是生命教育独立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益尝试和重要补充。

(2)培训生命教育优秀师资。教师是生命教育课程的建构者、开发者和实施者。优秀的师资是生命教育的灵魂。生命教育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现有教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都无法满足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要求,这就急需培养生命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台湾至上而下的生命教育实践,已经建立了系统的生命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大陆高校生命教育的师资建设应遵循以下三点。第一,建立三级生命教育师资培训机制,国家级生命教育骨干教师,或称生命教育导师,可以在全国高教、媒体、文化等系统遴选有学识、重涵养的优秀人才,作为国家级生命教育培训专家库成员,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培养各地生命教育种子教师。第二,建立生命教育师资专业认证制度,以生命教育种子教师为核心,在各地各校组织各科教师的生命教育理念、知识及实践操作的培训与提高,通过在学科专业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以此推动生命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第三,生命教育师资培训还应注重“培育具有生命关怀信念与情操的教师”。教师的生命体验与整全认知,可以点燃和润泽学生生命的自由发展。

(3)创新生命教育教学方法。生命教育课程强调学习者作为主体的全面参与以及课程的体验实践,强调“教师的自觉参与和经验分享”。教师丰富的生命体验、娴熟的教育实践以及热忱的教学投入等都会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不仅是从事专题教育的生命教育师资,而且各学科教师都有义务推动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教师应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关爱情怀。生命教育课程教学有其特殊性,应不同于一般知识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无论是何种课程形态,都应体现出强烈的生命体验与深刻的主体认知,只有这样以生命开启生命、点化生命、润泽生命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这就要求生命教育课程应采取“专题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读书讨论法”、“影视欣赏法”、“活动体验法”等多种彰显主体参与的、开放的、互动的教育教育教学方法,在实际课程实施中根据需要加以选择和应用。

(4)培育生命化的校园氛围。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关怀的氛围。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是指培育有利于生命自我生长的生活环境,包括教师的身教意识以及活动体验。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活动体验是生命教育的根本方法。体验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通过体验,让大学生学会欣赏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潜在课程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往往有着独立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效果。其实,校园氛围本身就是生命文化的一部分。

(5)重视家庭介入与社区参与。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实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家庭教育、社会氛围密切相关。家庭亲子教育实践在广义上属于隐性课程,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家庭在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仍需继续履行教化责任,尤其体现在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与呵护、平等与对话。家庭应营造温馨、关怀、民主的氛围,多与孩子沟通,关注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他们以积极的生命体验,让家庭成为孩子成长的避风港,让孩子在遭受挫折或心灵困惑时能时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人的关怀,体味到生命存在的幸福与愉悦。高校应通过家长、访谈等形式,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传递生命教育理念,引发家长的生命省思,指导他们做好亲子教育。同时,高校也应鼓励师生走出校门,与社区打成一片,传播生命教育理念,吸收社区参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借助大众传媒唤醒大众的主体自觉和生命意识,有效推动社会生命教育的落实,形成家校社一体化的生命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等. 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廖哲勋,田慧生. 课程概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纪洁芳等. 生死教育教学——方法、资源运用、教学活动[M]. 台北: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9(2).

[4] 徐敏雄.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Mannheim知识社会学的分析M].台北:国立编译馆.师大书苑发行,2007.

篇2

关键词 瑞吉欧教育;幼儿家长;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3)06-0051-03

一、瑞吉欧教育理念中的“家长角色”

19世纪中叶,德国赫尔巴特学派提出了“教师中心”的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教师应当始终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理论,充分肯定和尊重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主张发挥儿童自身的积极能动性,强调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儿童都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杜威的主张具有进步主义色彩,实现了传统的“教师中心”向“儿童中心”的跨越,但他仍强调教育的“一元中心论”,过分强调儿童及儿童的经验,忽视教师的相对主导作用,也未涉及家长等其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介入。

到了20世纪60~70年代,瑞吉欧教育理念兴起,倡导“教育体制是建立儿童、教师和家长的三主角中心,从过去的个体中心走向团体中心,从实体中心走向关系中心”。团体中心、关系中心的提出,为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使人们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儿童和教师,把过去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的重要教育资源――家长,也纳入到教育体系中,使家长有权支持和参与孩子在学校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家长不再是孩子教育的局外人、旁观者,而成为教师的合作者,成为孩子发展的参与者、支持者、研究者、评价者,成为家园共建的联结者、引导者、学习者。在瑞吉欧教育理念中,家长角色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儿童、教师、家长三者构成了融洽、合作、研究的互动关系,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瑞吉欧强调的是一种团体中心、关系中心,强调幼儿、教师及家长是“三位一体”的中心,每种角色都是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对象,师幼关系、师师关系、亲子关系、家长与教师的关系都是课程设计的核心。

二、家长参与幼儿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幼儿、教师与家长自身的发展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是幼儿最早接触和接触最多的人,家长对幼儿的发展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作为幼儿的监护人和教育者,家长有责任也有义务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重要教育资源,其参与幼儿园课程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和创新智慧。

1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家长能够为教师提供有关于幼儿的丰富信息,帮助教师全方位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另外,家长还能帮助教师不断改进和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拓展课程实施渠道,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评价,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有助于幼儿的快乐发展

家长能够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分离焦虑,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幼儿在亲子活动中感受爱与乐趣。当幼儿有家长的陪伴时,能更加积极、主动、大胆地表现自己,逐渐实现其个性独立而自由地发展。

3 提升自身的育儿水平

家长参与幼儿教育课程,对其自身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家长参与幼儿教育课程,能够为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提供一个实践和检验的平台。家长参与课程,可在与幼儿、教师、专家以及其他家长的互动与交流中,不断提升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增强育儿意识,收获育儿经验,提高育儿能力。

(二)促进家园携手,实现家园共育

幼儿教师作为专职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具有科学的育儿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能够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家长与幼儿之间特有的血缘、亲情、经济关系使得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具有长期性、感染性和针对性。为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加强双方沟通交流,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家长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力量。家长既是课程方案的制定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评价者、实施对象。陈鹤琴说过:“优质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这充分说明了家长应当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而不是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转嫁给幼儿园、教师。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端计划”中也明确指出了家长既是方案的实施者,又是方案的实施对象,倡导家长参与到幼儿教育课程中来。

三、幼儿家长角色的新定位

(一)家长是幼儿教育课程的参与者

瑞吉欧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中去,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参与孩子的活动,使家长的发展与儿童的教育整合起来。家长参与幼儿教育课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材料的提供者

幼儿园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家长这一重要的资源,鼓励家长与幼儿园合作,为幼儿园提供所需的材料。可请家长将家中的一些闲置物品、废弃物品提供给幼儿园重复使用。有的家长是开设玩具店的,可以请他们为班级推荐一些新颖、独特的玩教具;有的家长在家务农,也可以请他们帮助幼儿园提供适宜的植物和小动物在种植区、饲养角供幼儿观察和学习。家长往往拥有丰富多样的材料,可为幼儿园及班级的活动增添新内容。

2 环境的创设者

以往,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主要是由教师全权负责,而今很多幼儿园开始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让幼儿亲手去布置和设计自己的游戏与生活环境。在瑞吉欧家长中心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认为家长也应当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主体之一,无论是班级主题墙、楼道走廊,还是幼儿园区角的布置,都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家长参与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参与主题的选择,开拓幼儿和教师的视野;参与材料的提供,丰富环创的内容;参与方案的制作,增加亲子互动;参与难题的讨论,寻求新的视点等。

3 经验的分享者

瑞吉欧学前教育机构实践的是一种“社区管理模式”,即幼儿、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相互协作、相互融合、相互分享、共同参与到学前机构的组织与管理中,形成一种开放、互动、民主的管理氛围。在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机构“社区咨询委员会”,其融合了来自幼儿园、家庭以及社区的各种教育力量。家长通过这一机构来与教师、专家以及教育管理者交流互动、分享经验、提出建议,共同致力于幼儿的和谐发展。

4 课程方案的选择者和协商者

幼儿园可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定期参观、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亲子合作会等途径来增强家长对于幼儿教育课程方案的选择、协商和制定。如果能将家长的经验、建议较好地融入到课程中,一方面能极大地丰富课程主题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一种开放式的民主,有助于增强家长自身主体教育意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家长在这一过程中的学习和成长。可见,将家长的建议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拓宽了家长参与课程的途径,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做出正确的课程决策。

(二)家长是幼儿教育课程的合作者

瑞吉欧的家长认为,“因为对自己孩子所付出的关注,而使我们立即投入其中,作为家长,当我们观察到自己的孩子受到老师和同伴的密切关注时,我们认为也应该更加关心教师和孩子究竟在做什么,关注这些活动背后蕴含的教育观念是什么。儿童中心有很多会议,我们谈论父亲与母亲的角色扮演,为人父母的共同经验,透过彼此的经验做分享与比较,让我们更清楚家长的角色。”在瑞吉欧,家长作为合作者,连接着幼儿园、教师与社区,家长通过与这些力量的合作,能够主动地去关注孩子的教育,关心自己角色的履行,成为联结方方面面的纽带,真正成为幼儿成长与发展的合作者。家长是幼儿教育课程的合作者主要体现在:

1 活动的支持者

家长应为幼儿的教育活动提供全方位、宽角度、多层次的支持。从材料的提供到参与制作,从课程主题的选择协商到课程的实施、评价,从家庭教育延伸到幼儿园教育,从物质支持渗透到情感态度的支撑,期间的每次过渡都是家长育儿理念的一次飞跃,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一次提升。家长积极主动的参与、关心可以提高幼儿的活动积极性,促使幼儿更加大胆、勇敢地表现自己。家长与教师的积极交流,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对于孩子的关注,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还可以增强与孩子的互动与了解,拉近亲子关系。

2 幼儿身心发展的引导者

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通过社区咨询委员会,与专家、教师交流沟通,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家长还应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和教师一起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成为引领幼儿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家园共建的联结者

幼儿教育并非是幼儿园和教师单方面的责任,而是家园双方共同的责任。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不同需要生成多元化的家长参与方式,而并非只采用要求家长主动配合的单一模式。多元的参与方式能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情境因素在儿童需要中的作用”,这有利于他们与教师一起帮助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因此,家长作为联结者,不是把幼儿送到幼儿园就作罢,而要以各种方式增强家园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交流。实践中,基于幼儿需要的差异,家长参与课程的方式有:参与式观察、倾听式参与、主动行动的参与。家长应学习与掌握这些有效的参与方式,并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幼儿教育队伍中去,成为真正的家园联结者。

(三)家长是幼儿教育课程的学习者

在提倡“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大教育环境下,家长也会不例外地加入到终身学习的队伍中。瑞吉欧课程将家长参与视为“家长与教师、孩子共同创造的深度信任、互惠联盟”的共建关系,重视家长在参与课程背后的一些经验。如,择校经验、对孩子养育和教育的经验。幼儿教育课程的作用对象不仅仅是幼儿,还包括家长和教师。家长参与幼儿课程选择、计划、实施、评价,这个过程对家长而言本身也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家长通过学习,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增强教育意识,提升教育技能,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一个良性的亲子氛围。

(四)家长是幼儿教育课程的评价者

篇3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彻底改变中国人才“高分低能”的缺陷。

面向全体学生,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进一步改革并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爱训老师认为: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制约,过分偏重学科类课程,忽视活动类课程,偏重必修课程和分科课程,忽视选修课程和综合课程,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偏难和过分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标准化”规范化”制约,过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等标准,从而导致过高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

(二)、新课改的趋势

受训老师总结出,新课改要向以下几方面发展:

1.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2.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环保教育,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例。

4.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

5.重视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6.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课程个性化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问题,课程多样化尤其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教材的多样化,是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需要。

7.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新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8、课程设计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体现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精神:强调课程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的价值;改革课程结构门类过多、整齐划一,改革过分注重课程的知识传承价值。缺乏统整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改革过分注重经典内容、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的偏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偏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革考试过分注重学生的知识记忆,并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评价标准的偏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标准多样的评价体系。这些目标及其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应成为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的基本依据。

9、课程评价如何进行,必须明确的是,课程评价总是具体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改变以往考试结果定终身的弊端。

(三)、新型的学习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新教材没有全新的认识,家长不理解新课改,对学校的教育持怀疑态度;家长素质低,没法开展适应新课改的家庭教育,致使学校教育的效果不明显,有时还不得不用陈旧的教学方法。

篇4

摘要: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今天,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问题受到各界的重点关注。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现状,其次对留守儿童体育教育从转变观念、保证师资力量、加强对农村体育场地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因地制宜涉及体育教学等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236-02

1.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

现代中国教育的三种基本教育形态是家庭,学校,社会,这三种教育形态在社会明细分工的前提下担任着各自的教育使命。家庭教育作为人的教育的出发点,是决定留守儿童能否社会化的首要因素。家庭教育再完美孩子的主要学习场所还是要在学校,学校教育在儿童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教育是在学校教育基础上的升华,每个人包括儿童都要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凸显主要还是由于家庭教育没有到位,学校教育也并没有在整个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社会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更是遥不可及。

1.1 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现状。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家长正确的教育导向,体育教育导向就更不用说了,使得留守儿童对于家长的概念仅限于爸妈这样的称谓,基本在心灵上零交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出现了次级群体交往模式,父母从来都不是孩子各方面条件发展的参与者。

1.2 留守儿童的动手能力的缺乏导致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陷入僵局。尽管留守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是他们都是由爷爷奶奶监护长大,老人自己拥有的一切去无条件溺爱留守儿童,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缺乏,不愿意花力气去参加体育课,学习一些不太需要动脑以及动手的知识,这也是阻碍了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发展。

1.3 不切合实际的体育教育课程违背了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宗旨。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宗旨是使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是让留守儿童带着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的目的去学校学习,体育教育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让留守儿童不总是感觉到父母不在身边的凄凉感。所以要合理规划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课程。

2.提升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合理措施

2.1 转变观念,创新方式。转变重文化轻体育的观念,转变留守儿童只能靠文化成绩跳出农门的观念,转变体育课只是附属学习课程的观念,留守儿童依然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一个对人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在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问题上还必须要体育老师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表现,要打破传统的任其发展的体育教育模式,创新体育教育方式。例如有趣的教育方法,学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知识,体育教育过程中注重与留守儿童的互动,并不仅仅是肢体上的互动,通过体育教育还有必要进行心理上的互动。

2.2 师资力量的充分保证。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全社会各界人士都有责任来关注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发展。在当前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中,师资力量及其匮乏,学校要招聘留守儿童的体育任课老师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必须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有爱心,愿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事业奋斗终生。体育任课老师能够懂心理学是最好的,定期为留守儿童做心理辅导,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家长、学校,尽快解决在留守儿童身上已经发现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体育任何老师必须受到和其他文化课老师一样的待遇,不可厚此薄彼,这样体育老师才能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事业中去,使得弱势群体不再弱势。保证师资力量是不断鼓励有志于投入到体育事业的高中毕业生报考体育院校,接受大中专体育院校的专业培养。同时还可以鼓励报考国家三支一扶支教的考生,投身到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事业中,为社会贡献一己之力,回馈社会。

2.3 增加对农村体育场地,硬件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设施简陋,很难找到一个像样的学生操场。体育场地、硬件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应当重视这个问题,"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同样要用在当前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设施的建设上来。教育相关部门应该提交可行性报告,申请资金建设,还可以靠社会各界人士组织募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留守儿童需要更加完备的体育设施来学习体育课程,漂亮的体育场地,完备的体育设施,不仅仅可以在体育课上给留守儿童带来愉悦,在课后留守儿童依然可以利用已有的体育设施学习娱乐,冲淡留守儿童心中那份孤独、寂寞,利于留守儿童身心更加健康的发展。

2.4 规范现有的体育教学方式。传统的农村体育教育就是集合与自由活动这样毫无新意,以及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学期末老师总是以文化课考试很重要为由,在形式上组织学生期末考试。这样的体育教学模式只是形式上的体育教学,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保证体育教育工作行之有效,必须规范当前的教学方式。将体育教学如同文化课教学一般加入到学校整体工作的测评系统,并不以升学率单一准则对学校和老师进行评估,学校老师同学生一样,需要各方面全面发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工作规章制度的建设,让留守儿童的体育学习变得更加流程化、合理化。

2.5 因地制宜的设计体育教育课程。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可以因地制宜设计课程,不需要严格按照城市体育教育课程设计。农村的许多自然资源是城市中没有,在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中完全可以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中国是一个城市化率仅占1/2的国家,对于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农村和城市在体育教育发展上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农村完全可以建设有农村特色的体育教育。例如对农村特有民俗的继承都可以体现在体育教育上,培养留守儿童对传统民俗的兴趣,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还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还有例如体育老师带领同学爬山也是体育教育的一种体现方式,留守儿童在登顶后体会到的成就感,肯定要比完成一项体育器材赢来的成就感更加强烈。

3.结语

尽管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还存在部分问题,但如果全社会共同努力,致力于解决留守儿童现象存在的问题,必然会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给农村的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留守儿童的数量有两千万之多,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工作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好坏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参考文献:

[1] 罗少功.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 陈德祥. 体育活动对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27-31.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创业教育案例 信息库

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我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有数据显示,从2001年的全国高校毕业人数114万,经过12年的高校递增式扩招,2013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虽然国家每年有公务员的国考、省考、事业单位等各种体制内招考,但是录取的人数非常有限,根本不可能消化这样庞大的就业群体。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出路,就是鼓励他们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江西省的创业环境和江西高校的大学生素质有着自身的特色,探求一条适合江西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对于推动全省大学生创业活动,促进大学生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组成员利用各种信息途径实地采访、交流、收集、整理65位江西省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创业事迹,将他们的创业案例整理编辑并由江西省高校出版社出版,作为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的辅助教材。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为探索大学生创业案例教育模式、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案例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造力、培养大量的复合性创业人才,促进江西省高校案例教学提供实战式的信息库,为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架起一条有价值的桥梁。

大学生创业教育案例信息库研究背景

(一)国外大学创业教育案例研究现状

国外大学创业教育研究比较成熟,创业教育案例库也比较丰富。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一直是重点与核心,而案例库组建工程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辅助教材。Gerald E.Hill(1988)指出,早期大学创业课程有三种模式:一是创业计划书(Business Plan,BP)。许多创业入门课程都是帮助学生分析一份创业计划书,而以后阶段的课程仍以创业计划为中心环绕展开。二是企业生命周期。指企业从创意到创业计划书、募资再到公司成立、上市等。三是企业功能。即以创业为主所衍生出来企业管理功能的课程教育。无论哪种方式,其教学的主流方式都采用案例教学,因此提供一个全面的案例库显得尤其重要。

美国的创业教育发展较早,成功的高校教育要数百森商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美国是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国家,美国年轻人创业很多。特别是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是一种成功的模式。Jonathan Levie在1999年对英国133家开设创业课程大学进行研究,发现大部分院校理论导向课程采取课程论文学习与采用固定教材教授方式为主,分别占55%和58%,而实践导向课程则集中在创业计划和创业者讲座方法上。Vesper对941所大学商学院调查发现,本科生教学基本采用案例教学,而且许多大学都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案例库。

(二)国内创业教育案例研究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创业教育案例研究才刚起步。1990年下半年,由国家教委牵头,成立国家协调创业教育实验和研究小组,对创业教育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1998年,清华大学在其MBA教育中开设“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2002年5月,我国正式实行高校创业教育。北京航空大学举办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会议,以中国人民大学等八所院校为试点单位,为我国创业教育进入实质性阶段拉开了序幕。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在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分别召开了创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不够,仍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课程还未成体系,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还有待完善,仍然没有研究者完成一个相对成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案例库。

目前关于创业教育的教材相当缺乏,大多数教材缺乏好的大学生创业案例做支持,致使创业实践课程缺乏参与性、互动式。案例库组建工作需要专门的人才来参与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文字整理,是一件非常复杂而艰辛的事情,研究者将在此方面进行探索。

大学生创业教育案例信息库组建的作用

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是当今高校扩招和就业率低下的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大学生案例信息库的组建是教学实践中最为重要的辅助教材。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源于教育体制的模式,我国的教育从启蒙开始就是应试教育,在学校的课堂教育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辅,互动的因素极少,学校班级要完成教学计划,学校要提高升学率等硬性指标,学校的竞争力突出表现在各学校中考、高考的重点升学率上,严重扼制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我国的家长经历改革开放、企业改制等社会转型的各种时代,绝大多数认为人生还是求稳的好,所以家长要求孩子从小听话,督促孩子好好读书,考个好成绩,好的学校,其它读书之外的一切事由家长操办,造成许多学生大学毕业后成为眼高手低的无竞争实力的一代。面对中国式教育成长的青年学生,如何改变他们的创业观念,激发创业信心?笔者认为组建江西省高校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案例,通过现实中成功创业校友的创业事迹的宣传和感染,鼓励他们做有闯劲、有理想、有意志力的有为青年。课题组人员经过几年的采访、收集、整理、编写了江西各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中小企业案例65例,并由江西高校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为创业教育实践案例教学提供辅助教材。

(一)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点和帮助

建立江西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导师库并由江西省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颁发创业导师聘任证书。聘请这些创业成功的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到高校开展创业讲座、各种创业大赛的指导,为大学毕业生创业途中提供指点和帮助等。各位案例库的创业导师非常乐意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创业实习基地,也接收毕业生到自己的企业去学习和工作,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中,经济市场是无情的,如何规避创业的风险、选择适合项目,个人的性格、经历、能力等都可以通过创业导师的指导,了解自己的创业的有利因素和不利之处,可以少走弯路,也逐步历练出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激情

大学生创业案例信息库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激情。江西省高校案例信息库的创业者都是各个学校的校友,创办的企业的规模都是中小企业,这样的关系让在校大学生没有距离感,也容易与校友进行交流和学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很多高校大学生也承认,在大学里没有掌握多少创造力、实践力和开拓精神。因此害怕创业,整天忙着考编制内的岗位。比如:2013年1月,哈尔滨7名研究生为获得“事业编制”而走上清扫保洁工作一线,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许多毕业生在外企做过,工作经常加班,没有个人休息的时间。也想过自主创业,虽然国内还没有良好的创业环境,错过了黄金就业期很可能一辈子沦落。而很多家长都用一辈子的坎坷证明了“编制内”的优越,这也是我们无法忽视的现实。从这些方面看,有编制就意味着有一份稳定的社会保障,也理解有“编制”身份的份量。

复旦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任远认为,“编制内”不可否认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却反映出人力资本配置的方向出现了扭曲。如果知识生产部门和企业不能吸纳最优秀的人才,将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繁荣与活跃。如果最能吸纳人才的部门都是“编制内”,说明社会的活力在减弱,体制壁垒可能会形成社会分化和社会割裂。大学生创业教育案例信息库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激情,开展各种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关注有关各种创业信息、创业舆论宣传。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多锻炼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可以在各个高校的大学生孵化基地,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团队进行跟踪调查,让学生采访创业者、收集资料,通过创业导师经常性的工作指导,让大学生重新燃起创业的激情,因此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

大学生创业案例教育信息库组建的意义

(一)创业案例信息库建立有利于创业教育教学课程的探索和改革

创业教育案例贯穿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大部分课程中,有利于提高创业教学效果。自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新教育理念,我国在20世纪末开始推广创业教育工作。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大学开始试点。在这种背景下,不少高校纷纷成立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大学生创业的动机源于对兴趣爱好、专业知识的拓展、性格的因素、经济的压力等。2013年全国共有699万普通高校毕业生,创业是缓解就业的途径之一。高校在对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创业教育集于浅层次。许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创业竞赛、报告。第二,创业师资缺乏。兼备理论和实践教师非常少。第三,创业教学课程不系统,且缺乏参与式教学技巧。建议高校的本科教学确保学生基础课程不变,适当弱化某些公共课程,着力加强学生的创业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比如开设企业家精神、团队拓展、思维训练、领导力、创业管理等课程。通过对大学生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成功与失败的教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案例贯穿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大部分课程中,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只有拥有丰富的案例资源,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创造性融入课堂,从而大大提高创业教学效果。

(二)创业案例信息库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创业复合型人才

创业案例为大学生建立社会网络关系,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观平台和实践的平台,有利于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不少大学生往往只是有创业的想法,一旦真正实施起来就害怕难操作和坚持。对创业大学生而言,创业是加深个人历练的过程,创业的路程举步维艰,从创业计划的方案制定到异地创业的实践,会出现与事先计划方案的不同点,比如由于对目标的不熟悉,方案制作可能与实际活动不相符合,对突发事情应急措施不够,这些往往让创业者措手不及、无法应对,从而体验到市场经济是无情的。如果通过创业导师的提供帮助,建立和积累社会的各种资源,积极主动去学会拓展能力,在创业的路程中会少走些弯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案例信息库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案例教学的效果。创业教育是立体化多层次教学体系的教学特点。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教育案例信息库组建适用于江西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对于推动江西全省大学生创业活动,促进大学生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开展江西省大学生创业案例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造力、培养大量的复合性创业人才、发展大量的高科技创业企业,最终促进江西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并实现江西省经济在中部地区崛起。

参考文献:

1.杜侦,陈文华.江西大学生创业故事.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2.关小燕,陈文华.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

篇6

关键词:人生观 价值观 思维 萌芽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217-01

时间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知识经济在世界经济范围内逐步加重,伴随着科技革命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开始先后尝试教育改革,从而引发了全球性的教育改革运动,中国位列这场教育改革运动其中。

活动课纳入小学教育课程由来已久,在教改的新形势下,思想教育,科技,文艺,体育与手工活动课都渐次被纳入小学基础课程,随着活动课在小学学科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要,探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差异性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小学的活动课包括语文活动课,数学活动课与英语活动课,课程上增强设计上的趣味性,活动性,差异性与实践性,小学生通过观察,访问,调查,制作,实验,游戏,比赛,角色模拟体验的相结合,在活动形式上,与科学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与家庭活动相结合,与社区活动相结合,让小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语言的运用上,在文字的处理上,在图像的编排上,在动作的连贯上,充分表达自己思考和交流的过程,让小学生自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体系愈来愈出现新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无限的知识充斥在有限的有课堂教学里,却并不能具体的教授小学生相关精确的知识内容。当综合学科的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决定了形式上的活动课向本质上的活动课过渡,只有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才能密切学生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

小学生由于其性别,年龄,生理结构的不同,导致出现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从年龄上区分,低年级小学生相对兴趣广泛,但做事情的持久性不强,对新生事物充满兴趣,但缺乏系统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合作的意识尚未确立,思想智力水平尚在成熟的过程中。相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思想智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部分小学生开始青春期,所以对于小学生的课程设计,应做到谨慎规划。

1 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对一到三年级的实践活动提出的三个目标

(1)要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实践活动,在相互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让小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除了学习课堂基本知识,教师还应该指导小学生认知钱币,道路的认识方法,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模拟成人间的物品交易,从而实现让小学生认知货币的目的。

(3)数学上要综合数字与图形的关系,让小学生初步建立起对数学的概念与信心,布置家庭作业,让小学生自行测量家中的物品,得到数据,从而实现小学生对数学的认知。

教师要通过指定的课堂内容,设计出不同环境的课堂内容,教师个人不同的教学风格,引导小学生发现自身兴趣的趋向性。

2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差异性教学,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得到发展

在现行的班级授课的大环境下,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有各自不同的特殊问题,各年龄层次的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能力,学习的认知态度,学习有效方法上都存在着相对较大的差异,学校的职责除了保证小学生自身的相关物质需求,也要力求平等对待任何一个学生。要使每个小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个小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因材施教的课堂环境的原则下,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差异性教学,让每一个小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首先,学校与教师要正确认知每个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由于智力差别,体质差别,家庭教育的差异让小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学生之间生活经验的差异,思维水平的差异都是综合差异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做到不用同一把标尺来衡量学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需要正视的问题,不能强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消灭差异,教师们所要为之付出努力的,并非是让学生适应教学,而是要让教学适应学生。

其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师根据课程的总体安排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从知识,技能,个人情感的基础上作为出发点,制定出适应教学的,多元的,可执行的目标以及学习方法,让不同层面的学生自然适应教师的授课方法,课程安排,教师也应该为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

小学是人生中重要的打基础的环节,作为教师与家长,如何正确的引导小学生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每个教师与家长做长远的规划与设计,只有教育获得了相关的兴盛,国家才会在未来世界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特殊儿童;性教育;现状

自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性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作用,对国家精神文明发展的影响,于是各国陆续开展了性教育。1942年瑞典开始在义务制学校中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了青春期性教育。日本在二战后也在学校开始了以传授生理知识、性科学知识、性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性教育。英国也在1980年制定了性教育的法律,规定地方教育当局有进行性教育的义务。

性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性知识教育,如,男女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生育过程、青春期发育和注意事项、性生活指导、计划生育与优生、障碍与性病的防治等。(2)性心理与性审美教育,如,不同年龄和性别性心理发展的特点、性心理功能障碍及其防治、性的美学与健美训练等。(3)性道德与性法制教育,如,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批判“性解放”和“性自由”的思潮、建立性法制观念、防止性犯罪的发生等。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4年在上,对人类性教育问题做出了纲领性的决定,认为性健康是指有的人在躯体上、感情上、知识上和社会方面的整合,并表现为积极地丰富和增进人格、交往及爱情。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精神文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越来越关注特殊儿童的权益以及社会的接纳程度,而特殊儿童的性教育成为不可避免的内容之一。

特殊儿童,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在《美国特殊教育百科全书》中分为天才、智力落后、身体和感官有缺陷(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残疾及其他健康损害、言语障碍、行为异常、学习障碍等类型。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类型。各个国家规定的具体种类数量和名称不尽相同,例如,美国的法令规定残疾儿童有11类,日本的法令规定有8类。可以在发现残疾后即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达到最佳的康复水平、减少残疾的不良后果,从而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平等的成员。

一、国内性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对一些文献参考分析,发现我国性教育研究虽起步较晚,

但是研究成果颇多,其研究特点归纳如下:

1.研究内容丰富

包括性教育模式、性教育原则、性教育教材、性教育课程设置等。国外一些国家的性教育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对于中国性教育的启示。

2.研究的目的

主要有两点,通过引进分析国外的可取之处,来为我国性教育的完善提供启示;另一点,就是调查归纳分析我国的性教育的现状,揭示我国性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策。

3.研究领域涉及范围广

研究的领域涉及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特殊教育。

4.研究对象的多样化,对不同群体的性教育的研究

群体划分的标准是以对象的年龄特征、身份属性或障碍种类等。例如,若从身份属性来看,有对于留守儿童的性教育研究、对于农村青年的性教育研究;若从年龄特征来看,有对于青春期少年的性教育研究、小学性教育研究、3~12岁儿童的性教育研究等。

二、国内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对于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时间多在2000年以后,并且研究的数量远少于普通学生的性教育研究,根据特殊教育中不同对象,其特点归纳如下:

1.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性教育

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的现状;智力障碍儿童常见的性问题;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的教学原则及内容;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课程的开发。

陈莲俊(2009)在《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调查报告》中曾对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的性教育情况作了调查,调查发现:成年智障人士存在较强烈的性教育需求;家长和工作人员对性教育在认识上持肯定态度,但是在世纪的教学过程中仍有所回避;目前在机构中性教育教学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材料缺乏以及工作人员教学能力的不足。

在《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教学研究》中,根据初期调查,组织编写性教育教学方面的材料,对29名成年智障人士开展实验教学,评估其教学成效。通过其调查发现,成年智障人士在接受性教育前,对性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科学,对恋爱交友技能需求强烈;性教育教学有助于智障人士对于性知识的掌握,但是效果保持不理想。

熊利平(2004)在《智力障碍认识性教育原则初探》中,讨论了智障人士性教育的现状和智力障碍认识发展的情况,阐明了智力障碍人士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着重论述了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的一些原则:正面教育原则;正面教育原则;终身教育原则,综合教育原则;循序渐进;注意教育技巧的原则。

熊利平(2005)在硕士论文《智障青少年性教育教学成效研究》中,通过对19名智障青少年进行15次课的性教育(性教育内容包括:生理与性别、青春期、两往、自我保护),并通过对家长、教师、智障青少年进行前后测来了解性教学成效。通过对结果的讨论分析,得出:(1)智障青少年存在不适应表现,性教育或适当的指导非常必要。(2)智障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性知识严重缺乏。(3)短期的性教育课程没有显著改善智障青少年的表现。(4)性教育显著地提高了智障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他们的性健康和社区融合将起到推动作用。(5)性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智障青少年的性知识知晓率,对其行为的改变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将有潜在的影响。(6)整体上讲,本研究所选用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是有效的。(7)同一性教育模式在不同教育安置形式下教育效果无显著差异。

毛荣建(2010)在《国内智障儿童性教育探析》中,探讨分析了智障儿童性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智障儿童性教育的内容和原则。并指出智障儿童的性教育是被忽视的,2003年特殊教育“十五”规划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智障者的性教育问题,但至今为止智障者的性教育及其相关研究仍有很大空白,仍然和现实的需求差距非常大。

刘灿(2011)在《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中的问题、实践与思考》中,通过调查揭示了智力障碍儿童在性教育存在家庭教育不足、学校教育缺失和教育方法不当的问题,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

障碍儿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性教育目标、性教育的课程内容。

种华东(2011)在《智力障碍学生性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通过单一被试方法,利用开发的性教育课程进行实验研究,对比基线结果,并对未来智力障碍儿童的课程开发提出了若干意见。

王雁,李海燕(2004)《韩国智力落后儿童性教育的发展及启示》中,从性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几个方面,对韩国智力落后儿童的性教育情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因为是韩国培智学校中智力落后学生出现率最高的,所以对智力落后学生进行行为的指导成了性教育中的核心课题;另外特别强调通过性教育让智力落后学生认识到的隐私性,教会其分辨公共场所及私人的隐蔽场所。关于智力落后儿童的性教育目标,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目标,并且运用的方法也是丰富多样的,有讲授法、时间法、主题活动、角色扮演游戏、集体讨论和提问法等。

2.聋人群体的性教育

探讨了聋人学校对于不同模式的性健康教育的研究;聋校性教育的现状,包括聋生的性心理发展不成熟,对性知识了解的缺乏,并且聋生性知识的来源很少是父母和教师,而是录像、网络和书刊杂志,我国聋校的性教育是相对缺乏的状态。

邓润平(2013)在《聋人性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中,结合特殊教学理论,设计出四中性教育的模式: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同伴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模式。

李彦群,姚晓静(2013)在《邯郸市聋校性教育调查现状》中,对邯郸市聋校30名聋生和10名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聋生的性心理有所发展,但还不成熟;聋生对性知识的了解相对缺乏;聋生的性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录像、网络、书刊杂志,较少是从父母或教师那里了解的;聋校对青春期聋生的性教育相对缺失。因此,聋校的性教育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生理知识,还要对聋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对聋生的性教育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让聋生获得科学的性知识;要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青春期聋生性教育理念。

陈洁(2010)在《聋校性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通过对不同省份两所聋校的九年级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我国聋校性教育现状为聋生获取性知识途径狭窄;聋生对青春发育过程中自己性器官的成熟以及外部生理体征的变化缺乏足够了解;并且绝大多数聋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和婚姻观。

三、国外研究现状

Efrosini Kalyva(2009)研究分析了教师对高功能自闭症、低功能自闭症以及亚斯伯格症这三类对象呈现出的与性相关的行为的看法。与高功能自闭症和亚斯伯格症相比,低功能自闭症呈现出更少的可被接纳的与性相关的行为。通过研究发现,非常有必要对自闭症候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

Zafer Bekirogullari(2011)的研究通过对教育心理学家与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随机的半结构化访谈,来了解他们对成年孤独症性教育的不同方面的看法。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与普通个体相比,孤独症儿童在智力和生理的发展上都有所不同,并且在社会性及社会交往上落后于普通个体;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孤独症个体知识在社会性和交往上落后于普通个体;多数教育教师认为如果对孤独症儿童不给予适当的性教育,那么孤独症个体的压力感会上升,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对孤独症个体如果不给予适当的性教育,他们会出现攻击异性或产生同性恋行为等交往的问题。

Balázs Tarnai,Pamela S.Wolfe(2008)在研究中讨论了社会故事法对于孤独症个体性教育的作用,以及为孤独症个体的照料者和教育者提供一下对于孤独症个体在健康和性生活方面的建议。

通过对一些外文文献分析,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就已有对智力障碍儿童、聋童的性教育的研究,在近十年中,性教育多是集中在以孤独症为研究主体。

四、分析与总结

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特殊儿童的性教育问题渐渐成为我国性教育中热议的焦点。然而,与国外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相比,我国的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仍存在很多的不足。

第一,我国特殊儿童的性教育可以说在近十年才刚刚起步,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目标、教育原则以及课程设计的初探阶段,尚无可具体操作实施的教材以及教学方法。

第二,目前我国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中,多是对智力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学生或以聋生为对象的,缺少以孤独症等其他儿童作为对象的研究。而孤独症儿童的性教育研究恰是近十年来性教育研究中的热点。以不同儿童为主体的研究将是特殊儿童性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

第三,目前对于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多是定性研究,或是理念理论的引进,缺少定量研究。这也是该领域有待深入的方面。

总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平等,为了更好地发展特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在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中,以定量研究为完善特殊儿童性教育的依据,以先进的理念为导向,科学的引进国外的理论及成果。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48.

[2]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陈莲俊.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09):19-24.

[4]陈莲俊.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2008:37-42.

[5]熊利平,张文京.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原则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2004(07):60-62.

[6]熊利平.智障青少年性教育教学成效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5:15-20.

[7]毛荣建.国内智障儿童性教育探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

[8]刘灿.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中的问题、实践与思考[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6):32.

[9]种华东.智力障碍学生性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施[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1-7.

[10]王雁,李海燕.韩国智力落后儿童性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4(01):84-88.

[11]邓润平.聋人性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3(06):24-26.

[12]李彦群,姚晓静.邯郸市聋校性教育现状调查[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8):97-101.

[13]陈洁.聋校性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08):269-270.

[14]Efrosini Kalyva. Teachers’ perspectives of the sexuality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09,4(3):433-437.

[15]Zafer Bekirogullari,Cennet Gulsen,Kamil Soyturk.The In-formation and Attitude Levels of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Sex Education for the Adolescents with Autism[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

(12):638-653.

[16]Balázs Tarnai,Pamela S. Wolfe. Social Stories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for Persons with Autism/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J]. Sexuality and Disability,2008,26(1):29-36.

篇8

作为省、市教师培训基地,学校以基地校建设为契机,一方面,加强建设投入,为培训创设良好的条件,同时积极申报承担了一系列的培训任务:2013~2015年,连续承担湘南学院“影子老师”实践任务;2014年承担了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骨干校长的实践培训任务;自2013年起,连续四年申报承担“国培计划”湖南省农村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连续多年承担岳阳市义务教育阶段教研组(备课组)长培训与岳阳市数学学科骨干老师培训等培训任务,很好地履行了基地校的职责,充分地发挥了基地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基地校建设与系列培训活动的承办,为学校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锻炼展示的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实现了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

如何以基地校建设为契机,变培训任务承担的压力为动力,在提供有品质的专业培训的同时,促进基地校教师与学校办学品位的全面提升?东方红小学进行了以下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一、修炼内功,让基地实至名归

学校能审批成为湖南省的教师培训基地,这无疑是对学校办学成绩的肯定,是学校的一种荣誉。东方红小学从以下方面入手,修炼内功,不断丰富基地内涵,加快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以学科团队建设为抓手,修炼队伍内功。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先前已开展了基于研训共同体的规范化的集体备课研究,构建了自修反思、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模式等实践探索。成为基地校后,学校以学科团队建设为抓手,修炼队伍内功,助推队伍建设。2013年,岳阳市教育科研名师吴波工作室在学校挂牌,学校为此开辟了专门的研训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基地推动全校的小课题研究工作。2014年,湖南省资源建设数学程五霞名师工作室在学校挂牌,工作室牵头完成了湖南省数学学科慕课建设任务,并指导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学校有两位教师是岳阳市岳阳楼区教研室骨干研训团队的成员,每次面向全区开展送教与培训指导活动,都会先在校内进行多轮的教学研讨,要求学科组教师一起参与,带动学科教师的共同成长。为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学校完善了学科团队章程,给学科团队专项经费支持,定期开展读书活动,学科团队的课堂观察、教学指导活动等,有效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实现了团队的共同成长。

以合作学习课堂构建为着力点,焕发课堂活力。课改以来,学校一直引导教师努力探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方式。数学教研组构建了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组开展了基于教师合作研讨的“有效教学框架”建构。在此基础上,学校邀请市、区教研部门的专家来校进行课堂视导,共同梳理、提炼了小组合作学习构建的课堂 “六要素”,即目标、预习、反馈、质疑、探究、延伸。学校对“六要素”进行界定,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指导不同学科教师在不同课型中按“六要素”设计课堂,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各学科的“有效课堂”。学校以合作学习课堂构建为主题,面向市、区开展了为期九天的“相约课堂感受成长”开放活动,启动了全区课改实验学校的开放活动。

以少年宫为阵地,开发陶艺等特色课程。2009年新校建成后,学校在青少年活动专业楼,投入资金数10万元,建设了专门的陶艺教室,送美术教师到广东省佛山市学习陶艺制作工艺,开设陶艺课程。学校每年用于陶艺教学的陶泥的添置、陶艺作品的烧制的投入近8万元,陶艺课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陶艺室成为孩子们的乐园。陶艺课作为美术模块教学的内容已进入课表并开发了“洞庭陶艺”校本课程,陶艺模块教学成为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立项课题。陶艺课的实践推动了模块教学研究,美术按年级形成了儿童简笔画、平面手工、水粉画、书法、陶艺等12个模块。体育形成了软式排球、篮球、花样跳绳等模块教学,开发了“陶洞风情”“为礼点燃一盏灯”“浸染书香”“趣味数学”等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形成了生活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

以家校中心为平台,构建家校教育大联盟。学校将校园临街的极具商业效益的二层小楼建成湖南省独有的社区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有专门人员在家校中心服务,每天来校等候接送学生的家长可在家校中心看书看报,可借助家校中心的电脑、电视进入校园网进行专题学习;每周有行政人员进行接访,家校中心聘请的家长义工定期在这进行专题讲座培训;以该中心为平台,自2013年起学校每学期举行家校联盟沟通会,由学校行政与家长代表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话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这样的沟通形式有效地化解了由于家校沟通不畅所带来的矛盾,协调了家校教育,形成了教育合力,产生了较好反响。

二、用心组织,让培训有品质更专业

自2013年成为湖南省教师培训基地校以来,东方红小学连续四年承担了“国培计划”湖南省小学乡村班主任培训项目,有三年承担了湘南学院“影子老师”实践与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骨干校长实践。基层小学没有专门的培训部门,承担项目的人员都有自己分线管理的工作,都承担了各自的教学任务,面对“国培”这样高规格的培训,从项目申请到前期准备到培训施,再到培训总结与考评,压力与挑战贯穿培训全程。课程设计、聘任专家、参训学员联系、食宿安排、培训课程的组织实施,每一项工作都很具体、细致并烦琐,得付出智慧与艰辛的劳动。从以下几个小场景,我们能感受作为基地校东方红小学在承担组织相关培训项目与任务的用心与用情:

1.“国培室”大变脸

作为基地校,承担“国培班主任”项目后,学校虽有电教室可以用于培训与活动,但考虑到分组学习的培训需要,也为了提供更优良的培训条件,2013年,学校对语言室进行了改造,添置了媒体设备与桌椅,设立了专门的“国培室”,为首批“国培班主任”来校创造了优良的培训条件。2014年,学校对“国培室”进行了改造,扩大了面积,添置了先进的同步录播系统,建成总控室,每次培训的课程能及时进行录制,装饰一新的录播室为培训创造了更优良的条件。“国培室”两次大变脸,为“国培班主任”与“影子老师”来校的实践活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也成为教师日常的研训室,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2.不辞辛苦,准备家校沟通会

2014年,“国培班主任”班开班,学校原校长徐光华要去重庆市参加为期二十多天的“国培”高端项目校长班培训。按先前设计的课程安排,徐校长得组织与主持“国培”课程之一――家校联盟沟通会。因时间冲突,与“国培办”黄佑生主任联系是否安排其他的家校沟通课程,黄主任考虑此课程是班主任培训的特色课程要求进行保留。于是权衡再三,徐校长还是决定在2014年11月7日参加完国培开班仪式后去重庆市参加学习,于12日赶回,13日下午参加家校沟通会。考虑到回程转车费时,他与项目组的老师们开玩笑说:“这回也享受一回专家待遇哟。得坐飞机回了。”12日,徐校长赶回学校,顾不上旅途的劳顿,就进行活动准备,使家校沟通会活动按时举行,得到了有效开展。在承担“国培班主任”培训与“影子老师”实践项目的过程中,为更好地做好服务,做好培训,团队成员身上都有很多让人感动的故事,都能看出项目成员对培训的用情与投入。

3.培训课程数易其稿

如何在“国培”课程标准的框架下,科学进行培训课程模块内容与培训方式设计,从而使培训更贴近一线骨干班主任的需要,更有实效性?这对具体从事实践工作的基层学校来说,最有挑战性。几年来的培训实施,学校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每一年的项目申报,学校都不是采取“拿来主义”,而是更加周密地设计针对学员的网络问卷,组织本区域的班主任进行调查,了解学员需求。在统计上年度学员课程满意度的问卷的基础上,保留精品课程,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学校邀请湖南省“国培办”黄佑生主任对课程进行指导,特聘湖南理工学院培训与课程专家进行课程设计指导,数易其稿,使课程建构更加科学与完善。

对培训专家的聘请也是经过反复斟酌的,柳袁照、高金英、郑立平、孙民、贾高见等一批既有理论修养也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来培训班授课,为学员都掀起一次次的“头脑风暴”。对区域内聘请的一线名师,从课程内容的确立,到培训方式选择,再到讲稿的审定与试讲,学校丝毫不敢马虎,多轮研讨,严格把关,使每一位区域内名师的每一堂实践操作培训的课程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每次“影子老师”实践除了开展如影随形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校均在有限的时间给“影子老师”安排示范课,开出培训讲座,同时也让“影子老师”进行教学展示,提高了培训的实效。

4.暖心周到的培训服务

为了让老师们学习时更安心、更舒适、更有家的感觉,在承担项目的过程中,学校努力为学员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每次“国培班主任”培训,学校都将参训的教师安排在附近条件较好的住宿,学校教工食堂就餐,饭菜可口安全。培训之余,学校组织学员到附近公园观菊展,登岳阳楼,观洞庭湖,也到君山岛进行团队拓展。班级交流群不仅是学员培训期间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是学员参训后谈工作聊生活的交流平台。每年的“国培班主任”培训结束至今,班级的交流群仍十分活跃,交流十分频繁。

作为基地校,在承担培训项目的过程中,学校将项目实施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将校园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将校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均作为培训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用心用情为参训教师提供尽可能优质的培训与服务,让培训有实效、有品质。

三、抓住机遇,促进学校全方位发展

在使学校成为基地校、使基地校实至名归的建设过程中,东方红小学抓学科团队建设、抓课堂教学改革、建陶艺室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以家校服务中心为平台,构建家校教育大联盟。在承担培训过程中,努力改造条件,精心设计培训课程,用心用情做有实效有品质的“国培”项目……以基地校建设为契机,促进并实现了学校全方位快速的发展与提升。

这种发展与提升,不只是学校获得的奖牌和荣誉,更多是师生与学校所发生的变化:第一,促进了办学条件的改善。承担培训项目,虽然不断有资金投入,但这种投入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培训所产生的辐射影响也是一种看得见的效益。“国培班主任”培训,学校均聘请了国内知名的专家来校讲座培训,为发挥更大的培训效能,前两次岳阳市岳阳楼区教育局都租用大型会场,使专家讲座面向全区教师,培训的良好效果,促使教育局下决心要建设大规模培训的培训会场。东方红小学演艺大厅由于资金投入问题一直没进行装配,借“国培”之势,2014年岳阳市岳阳楼区教育局投入400万装备演艺大厅,能同时容纳近700人,为学校师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第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六要素”课堂构建,并以此为主题开展的课堂教学开放,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活力。学科团队建设使一批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市级吴波教育科研工作室与省级程五霞数学资源建设工作室的挂牌;刘霞飞、张进、杨翔三位教师成为岳阳楼区教研室骨干研训团队成员;2013年,学校刘霞飞老师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第五届七彩语文杯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2014年、2016年岳阳市金鹗杯教学竞赛获数学、英语、品德学科分获一等奖;担任“国培”课程培训的高老师受邀到市、区进行讲座;学校语文组被评为2014年全省优秀教研组。学科团队多次到区域内学校进行课堂观察活动并做交流。

第三,形成了学校的特色工作。东方红小学建设了社区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依托该中心开展的构建家校联盟等一系列具有超前性活动与举措,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湖南省“国培办”黄佑生主任把学校家校联盟沟通会的活动作为“国培”的优秀课程案例进行介绍;2014年11月25日,来岳阳市参加阳光服务平台建设会议的湖南省教育厅与湖南省各高校的领导,参观了东方红小学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四,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影响。作为基地校在连续四年承担“国培”项目的同时,先后承办了“第十八届华夏园丁大联欢――湖湘文化之旅”“湖南省小学数学团体会员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2013年承担岳阳市课题培训,岳阳市教研组长培训,2014年11月27日,湖南省第二届教研组(备课组)会议在岳阳市召开,东方红小学作为观摩现场,提供了教研组活动、学科教学展示活动与随堂听课活动。每一次活动的承办,对学校都是一次检阅,对老师均是一次锻炼提升,在活动展示中也发挥了作为基地学校的辐射作用。

篇9

【关键词】潜在课程;特点;评价

潜在课程是当今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研究内容。其实,潜在课程作为课程的一个分支早在20世纪70年代被正式提出,许多学者就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1993年,西南师范大学靳玉乐教授结合国际课程文献对潜在课程的本质和特点进行了论述,比较准确地对潜在课程的内涵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潜在课程,作为一种教育经验而存在着的课程,是“学术性内容和非学术性内容的综合体”,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者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系于靳教授对潜在课程的定义,在我们的课程评价中,就应该对潜在课程的评价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评价。在讨论潜在课程评价之前,笔者结合靳教授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论述并联系自己的理解,先就潜在课程的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潜在课程的特点

潜在课程类似于杜威所主张的“连带学习”和“附属学习”,强调教师教育工作者学校服务人员以及全社会在正规的课程之外,使学生在有意无意间接受来自于政治经济艺术文化建筑人际关系道德环境等领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以学生的经验为主线,实现人与自然社会文化的和谐统一。因此,潜在课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非知识性与知识性。显性课程的主要功能是传递知识,这是课程设置中及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人类在对知识进行选择过滤组织后的精华部分以显性课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和科学技术通过课程的方式进行传递其得到延续和不断的完善。正式机遇对显性课程知识性的肯定,许多人认为潜在课程不具备知识性,只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教育的摸中单纯的影响因素,将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每个角落所可能潜伏着的教育因素都定义为潜在课程内容,这样,无疑是潜在课程的外延和内涵无限扩大话,最后的结果可是不止到什么是潜在课程而最终否定了潜在课程。即使不致于否定了潜在课程,这种过于强调潜在课程的自发性的、偶然性的等非本质特征的理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或者忽视潜在课程的普通性与稳定性持久性等本质特征。其实,潜在课程是具有知识性的,它应该是非知识性和知识性的结合体,共同为教育目的的实现而相互相承,缺一不可的,只是在我们的意识和课程设置中,更看中潜在课程的非知识性特点。但它并未完全排除知识性的内容,例如我们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不可避免地会大量涉及知识性的内容,学生在受到潜在课程的影响时也是以其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结合已有体验对潜在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建构,从而使自我改变,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二)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所谓潜在课程的非预期性是指其产生的效果是不可预知的,我们无法事先知道它将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完全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影响,在我们的众多教育因素中,往往有许多不为我们所看见和意识到的因素对学生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这种不可预期性是在潜在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潜在课程也具有可预期性的特点。比如教师与学生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班团和谐的同学关系优良的学习风气和文明的校园环境,这些潜在课程的影响势必会带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平和而温暖的情感体验包括教师的认知方式和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师情趣爱好对学生评价观建立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预期的。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许多时候,我们对学生接受,导致与预期完全相反的局面产生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在不能预期的情况下,教师或学校不能单方面认为某种措施就是有益学生的行为或影响,避免用心良苦却“不讨好”的现象。

(三)无意识性与有意识性。在我们的观察和调查中,可以发现潜在课程对学生的无意识性影响是肯定的。在我们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在学校的校园建设教师人格特点等方面,在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人员的态度等发放面都会在无意识中给学生造成某种影响。但在另一个方面,潜意识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又是有意识的。不如我们不断加强校园文明的建设,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不断改变教师和服务人员的作风,不断通过意识形态来对课程进行调整对内容进行选择过滤,不断通过听评监的方式来有意识、有目的地影响教师给学生传授特定的意识形态所要求的社会观哲学观、价值观、人生观等。

总之,潜在课程,一种教育性经验,比较侧重情意方面的非知识性内容,但也绝对不排除知识性的内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通过对本校本课程的挖掘和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将潜在课程作为可计划、可执行的课程在进行深入研究,其对学生发挥的有意或者无意的影响,既存在于高校教育之中,也存在与基础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

二、潜在课程的评价

在讨论潜在课程的评价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传统课程的评价做出的评述。

篇10

教学过程管理是所有教学单位管理的核心,也是实现教学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全面开放的现代远程教育中实施科学管理,对电大系统而言显得至为关键。正是基于此思考,加强开放性教学过程中的科学管理受到全国各级电大普遍重视,且逐渐摸索制定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山西电大为例,现阶段已经制定的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包括:1.《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从总体上规范指导整个教学过程;2.成立山西电大教学督导组,聘请有关专家,论证教学计划、研讨专业建设有关问题,建立了全省系统的“电大、分校、教学点”三级教学督导联络员制度;3.修订完善《开放教育教学计划管理办法》、《关于制定开放教育省开课程教学大纲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网上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开放教育双向视频大课堂教学管理意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的意见》、《关于加强开放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改革和管理的通知》、《开放教育课程实验管理办法》、《课程设计管理办法》、《开放教育对社会调查的要求》、《开放教育实习管理办法》、《开放教育毕业论文(作业)或设计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了完备的教学准备和课程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监控体系;4.制定严格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导学群”理论探索和试点实施的安排意见》、《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决定》、《开放教育专、兼职教师资格审核与聘任管理暂行办法》《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课程导学教师评讲评教制度》、《专职教师管理办法》、《关于教职工学习、进修和培训的暂行规定》等制度,加大了专职教师培训和学历提升的力度,建立了严格的专、兼职教师聘任、培训、考核体系;5.制定《开放教育试点教学检查实施方案》、《开放教育试点教学检查学生调查表》、《开放教育试点教师调查统计表》等,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检查,加强对分校、教学点常规教学监控。

可以说,以上五点包含了电大系统教学过程管理必备的教学准备、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学习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方面面,可谓层层把关,制度严备。也正是因为如此完备的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电大教育才得以“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为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做出了很大贡献。”成绩代表了过去的辉煌,体现了各级电大在制度建设探索的成功。然而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变化,近年来教学过程管理的效果也出现了有所下降的迹象,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比如,在山西电大教学检查数据统计中,2008年中央电大统设课程教学实施和效果试评价结果统计中课程的教学组织、支持服务(非课业)、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分别得到84.01、80.87、68.41和68.69分数。中央电大教学平台访问情况2007和2008年分别是26.3%和25.7%;省校、分校教学平台访问情况2007和2008年分别是9.1%和8.48%;学生对网上教学的满意度2007年和2008年网上教学资源满意度分别是89.4与80%,网上教学活动满意度分别是88.62%与81.5%,其它学习支持服务满意度分别是88.38%与82.33%,总体感觉满意度分别是89%与81.63%。[1]以上数据揭示出学生对教学过程效果的评价和满意率的下降是十分明显的,面对如此略显尴尬的数据,电大未来远程教育应该如何内强势力,外树形象可谓任重道远。

二、山西电大教学管理过程探索:深化理论认识,保证教学过程效果

1.深化对杜威“以学生为中心”理论的贯彻落实,建立“114”教学模式,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保障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性

在近代教育思想家中,恐怕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美国人杜威对世界教育思想与实施具有深远的影响了。其教育理念中“教育及生长”、“学校即社会”、“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等,有的影响了现代国家对教育地位的认识,改变了国家的教育政策制定;有的直接指导了学校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使得素质教育之花开遍校园。而在其诸多教育理论中,由“以学生为中心”演化而来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应该是对课堂教学由旧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新的“启发式”教学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而电大在实施远程教育中,学生和教师总体形式上处于分离状态,这样的一种分离状态本身就对“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双发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电大系统才在总结自身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了“导学群”教学管理模式。然而,从上文所列诸多的教学效果反馈数据可以得知,推行这一模式的现实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山西电大在排除了诸多主客观因素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有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基层电大教师不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导学”教学模式的思想发端,对“导学”这一教学模式所体现的现代教育“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基础存在着不能很好消化、吸收和应用的普遍现象。找到了影响实施效果的根源,山西电大迅速展开了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并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群策群力,形成了推广于全省电大系统的“114”教学模式。所谓“114”教学模式即: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一个环境———“为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设一种优良的学习环境。”四元互动———“导学、助学、自学、协作学四方面的联动。”应该说“114”教学模式在全省电大系统的推广,极大地强化了广大一线教师对杜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认识,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为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灵活有序地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石。

2.强化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理解,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性

陶行知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之一,其一生依托自己留学欧美的先进教育理念,紧紧围绕中国的实际国情,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2],其教育理论的具体支撑,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可以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提出,是首次在理论上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了教育的重要位置。他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期间,明确规定现代教育方法,必须“注重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理论和实践并重”,[2]结合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反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所面对的学员,均具有学习时间基本被压缩在八小时之外,学习热情因繁忙琐碎的社会工作而消减等特点,如果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能够在教学效果上更多地注重学员能力的培养,在评价方式上灵活地采用更适合成人学院考核的实践报告等形式,使学员能利用评价的机会来了解自己的进步。评价自己的成绩,监控自己的发展。那么,上文所列学员对教学效果评价不高的现象相信将会大有改观。也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山西电大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开放教育实施环节教学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办法》,《开放教育实践环节审批环节要求》等文件,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课程作业均纳入到学员形成性考核的范畴;同时又将社会调查研究、实习考察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一并列为学员终结性考核的形式。而且山西电大为了方便一部分待职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针对性的考核,建立了分布全省的实验实习基地。这些教学实验实习基地,均属能够切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信誉单位,学员在实习基地的所有实践活动均有严格的原始记录,为学员最终的成绩评定提供科学的依据。综上可知,山西电大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理论认识是先行的,举措是详尽的,效果也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3.升华对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的实践探索,尝试搭建山西终身教育平台典型

保罗•朗格朗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其一生最大的学术贡献便是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终身教育科科长期间,旗帜鲜明的提出“终身教育”理论。1965年1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朗格朗以终身教育为题做了学术报告。他的报告打破了“学校等于教育”的传统观念,提出教育应是一个人从生到死一生中继续着的过程,从而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壁垒轰然崩塌,构筑起了民主化终身教育体系。此后,朗格朗陆续撰写《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1969)、《终身教育问题》(1970)等著作,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提倡终身教育,开展系列活动,因此朗格朗也被冠以“终身教育之父”的美誉。我国将终身教育的理念以国家的名义确认与提倡,是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很显然,国家的这一提倡,是对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功能的新要求和新定位。电大系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这一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扬自己在三十年远程教育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国家尽早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基于以上认识,山西电大近年来一直将尽早搭建起山西终身教育的网络平台为己任。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科研探索和技术攻关。力争在科研先行,技术保障,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顺利迎来“山西省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的挂牌与运行,真正为搭建起以山西广播电视大学为龙头的山西终身教育平台,为地方区域整体素质的提升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