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理念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的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设计的理念

篇1

20世纪初期以来美国现代德育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大历史阶段:古典品德教育阶段;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阶段;复兴的品德教育阶段。80年代复兴的品德教育扬弃了过去的种种弊端,强调正面和直接的道德教育,要求学校与社区、家庭在德育上的配合,以及努力促进青少年学以致用、践行道德价值以形成良好的品德等特征[1]。美国教育自此呈现出勃勃生机,并得到各国的积极借鉴。在我国教育改革反省思潮中,品德教育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对其中的涵义却呈现出各自表述或诠释的现象,有人将品德教育窄化或者浅化为生活常规、文化传统、个人私德与知易行难等等。威斯康星大学的阿兰·罗克伍德(Alan Lockwood)教授就曾经给出过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界定:“品德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基础并与社区机构合作进行的,通过直接、系统而非相对主义的价值影响去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一种教育。”[2]而品德教育伙伴组织(CEP: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1999年也曾经给出过一个更加简捷的定义:“品德教育就是学校、家庭与社区在帮助孩子理解、关心和实践核心伦理价值的有意识的努力。”[3]笔者认为,处于民主、自由、多元和开放的当代社会,品德教育应包含四个方面的涵义:

品德教育兼顾知善、乐善、行善等多方面的教育过程与结果,而并不仅限于知易行难;

品德教育是引领学生由他律到自律的全人教育,而并非仅限于生活常规;

品德教育包括个人修养、人际关系、公民素质以及过程价值等多方面教育,而并不仅限于个人私德;

品德教育是对有关善的核心价值、原则和方法,是不断反省与批判的教育动态过程,绝非单指文化传统的复兴,而在于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精神的融合与创新。

所以,品德教育不再仅仅是教导顺从听话的“乖”孩子、行动举止复制成人(父母或师长)的要求与模式;而是要教导“好”孩子,在公共领域中能懂得思考、准确表达并且善于与他人沟通,能共同形成并塑造群体的共识与规范,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品德教育的现想与愿景。

然而,教育理想只有付诸实践,才能见其功效,也就是“如何做”的层面常常成为教学现场最为关注的课题。因此,本文基于当前品德教育的思维,阐述品德教育应秉持的课程设计理念,以期品德教育实践不至流于形式的“无力”、“说教”甚至“体罚”等非教育或反教育的作为,而促使其在推动实践品德教育中有效进行。

二、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

2000年,品德教育伙伴组织公布了“有效品德教育的11项原则”作为评定优质品德教育的依据:(1)品德教育使核心伦理价值观念成为优良品德的基础;(2)必须对品德进行综合的界定,以便把思维、情感和行为都考虑在内;(3)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广泛的态度,来促进学生在各个阶段生活中的核心伦理价值观念的形成;(4)学校必须是一个充满关爱的社区;(5)学生要有机会参与道德行动以发展自己的品德;(6)有效品德教育包括有意义的、充满挑战的学术课程,这种课程尊重所有的学习者,并且帮助他们获得成功;(7)品德教育应当努力发展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8)学校全体员工必须是有学识的、有道德的公众,他们有责任从事品德教育,努力奉行指导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9)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学校员工和学生都发挥道德的领导作用;(10)学校必须召集家长和学校所在的社区全面参与学校的品德教育活动;(11)评价品德教育应当注意评估学校有无公认的品德标准、员工对品德教育的支持和学生对美德的认可程度[4]。密苏里大学教育学院的马文·博克维茨教授也在最近的研究中归纳出了有效品德教育的要素:(1)学生得到了尊重和关怀的对待;(2)学校存在积极的角色榜样;(3)有自律与发挥影响力的机会;(4)提供反思、争论与合作的机会;(5)学校有明确的品德教育的目标和标准;(6)提供社会技巧的训练;(7)提供实施道德行动的机会;(8)家长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有一个支持达到品德教育标准的大环境[5]。可见,他们都强调了正面和直接的道德教育,要求学校与社区、家庭在德育上的配合,以及努力促进青少年学以致用、践行道德价值以形成良好的品德等特征。因此,课程理念应该围绕优质、高效的特征来设计。

课程设计理念是品德教育的首要步骤,如果仍存在随性而为或仅凭经验法则,实际已经显示了失败的端倪。课程设计理念是理论到实践的重要桥梁。没有理念的实践是盲目的,而失去理念的理论则是虚幻的。相关调查表明,很多老师存在“反思”的迷失,诸多教育政策的推动也多半忽略“理念”而仅就“技术层面”进行宣导,因而容易导致“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或者产生偏差的遗憾。所以,要推动品德教育,应该先掌握课程设计理念的精准性、针对性、实用性与可行性,而且,课程设计理念是动态的、生活的、多元的以及创造的基础平台,只有奠基于此平台的品德教育才能彰显其深度与广度。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可分为课程观、学校观与社会观三个面向,共计九个理念。

1.品德教育的课程观

(1)理念一: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可以由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等类型组成,增强其多方面的教育目标。

正式课程着重于认知层面,可以单独设置课程,以利于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完整的品德教育;非正式课程侧重行动层面,多半运用于社团活动、周会或自治活动,与学生生活结合或进行随机教育;潜在课程则较重情感层面,包括学校环境的软硬件布置、校园气氛与文化的营造,以及师生关系等均可产生品德教育的正负面效用。所以,品德教育可以由不同课程类型组成,达到强化其各个方面的教育目标。当然,针对学校的特性与实际需要,也可有不同的着重点,将品德教育在学校中准确定位。

(2)理念二: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必须掌握多方面的整合统一,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与行动,使学生知善、乐善、行善,进而形成完整人格。

在认知层面,可以依据知识、理解、应用,进而达到分析、综合、评价等步骤,循序渐进以提升学生道德认知力;在情感层面,也有意识、珍惜、热爱、反省等依序提升等不同重点;在行动层面,则可使学生经由体验、意志、实践,以养成道德习惯,最终形成品德。

(3)理念三: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应考虑背景、输入、过程与输出等因素,以建立多元且具有效能的教育历程与成果。

背景因素包括学校环境、社区特点、学生差异;输入因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过程因素包括目标、内容、方法、历程性的测量等;输出因素包括总结评价学生表现、教师表现、学校整体表现以及学校与社区关系。只有兼顾多重因素的课程设计,才能发展出具有特色、符合实际需要而且具有效能的品德教育。

2.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学校观

(1)理念四: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须让其具有深入思考、情感分享与反复练习的机会,并引发其内在动机以达到自治自律。

品德教育过程中可以由论辩、价值澄清、角色扮演、戏剧、阅读、合作学习、服务学习等多元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深入思考、情感分享与反复练习的机会,进而由外在动力引发其内在动机,由他律进而自律。

(2)理念五: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应将教师视为帮助学生探寻与充实生命意义的领航者,而且教师所应关切的是学生的内在善价值,而非外在成就。

所以,教师是以尊重、关怀来启发并引导各具特性的学生,教师也是主动、积极地将知识转化的品德课程领导者,教师更是提供学生品德教育身教的行动典范。

(3)理念六: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将学校定位为资源整合与发展平台,进而连结学校、家长与社区,以营造学校——社区本位的品德教育特色。

学校作为品德教育的社群,学校中所有成员都是社群中的一分子,一则彼此相互影响,二则每一分子都有责任与义务参与社群中的事务;另外家长与社区也是品德教育的支援与伙伴,以达到发挥家长、学校与社区相辅相成的效果。

3.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社会观

(1)理念七: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切勿流于意识形态的灌输,而是对诸多视为理所当然价值的超越与反省。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单一价值灌输,也是一种“由上而下”的社会控制心态,其包括性别、种族、宗教、阶级、物种等,都有可能蕴含某种意识形态(包括偏见或刻板印象等),所以,品德教育必须时时透过反省、批判,以超越并消解意识形态。

(2)理念八: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奠基于社会多元价值,经过沟通与论辩所形成的价值及规范共识。

这个理念强调品德教育就消极面而言,必须免除各种意识形态的主宰与灌输;就积极面而言,则是建立多元价值观与容忍异见的精神。然而多元与容忍并不表示价值中立或缺乏立场,品德教育也是着重价值的引导与规范的建立,唯此价值与规范是经过沟通与论辩所形成的共识,以彰显生命的共通性与卓越性。

(3)理念九: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同时激发理性与感性的交融,并兼顾正义与关怀的和谐。

正义取向是强调公平、权利、理性等原则,而关怀则强调弱势优先、补偿、责任与感性。然而正义与关怀并非冲突或矛盾的概念,而是不同取向的发声,更是相辅相成的互补概念,即由兼顾正义与关怀以营造真正和谐的品德理想境界。

4.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检验准则

依据前述的品德教育设计理念的课程观、学校观与社会观,此罗列教育工作者在规划品德教育时的自我检验准则。

(1)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定位清楚吗?是属于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还是潜在课程?还是兼而有之?

(2)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否兼顾认知、情感、意志与行动?

(3)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考虑周全吗?是否纳入背景、输入、过程与输出等因素的考量?

(4)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吗?还是只为了应付政策或者教学的绩效?

(5)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对于教师有明确的定位吗?有让教师从中反省与修正的机会吗?

(6)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有将校园纳入考量吗?学校整体气氛对于品德教育是正向还是负向?我能善用资源并改善阻力吗?

(7)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能免于意识形态的控制吗?我是否时时思考自己背后所隐藏的或视为理所当然的价值?

(8)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开放与容纳多元价值的吗?其是否可以由沟通以达到暂时性的共识,而非既定与单一的价值观?

(9)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展现了正义与关怀之声吗?其凸显了品德教育的涵义与价值吗?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特点为何?与其他的课程有何不同与关联?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第三次浪潮:美国品德教育运动述评.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

[2] Alan L Lockwood.What is Character Educ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Children s Character[C].ed.AlexMolnar,NSSE,Chicago,1997.

篇2

【关键词】汽车单片机 课程设计 CDIO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67-02

近年来,随着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其中,C(Conceive)构思,主要包括商业计划、发展理论、技术程序制订和市场需求分析,企业战略及规则制度建立;D(Design)设计,主要包括工程进度及实施方案设计制订等;I(Implement)实现,主要指将设计方案转化为产品成果的过程,包括设计方案的确认、程序编码、样品测试及成品制造;O(Operate)运作,主要指对系统进行改进、修订和淘汰,对产品前期程序进行评估的过程。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来源于工程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将教育过程运用到工程实践的具体领域中,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注重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训练,为培养新一代高水平、高素质的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根据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向,并结合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标准,融合CDIO课程教学大纲,借鉴CDIO检验测评标准,对教学大纲进行整合,设计出更具实践性、合理性、针对性的汽车单片机课程设计项目,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项目任务之中,引导学生边学边做,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的项目学习任务。项目通过1年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传统的汽车单片机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汽车单片机课程设计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一门独立专业实践课。从学科性质上看,它是一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结合的综合实践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就业前必备的综合专业技能,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传统的汽车单片机课程设计采用的是在现成的PCB电路板上完成元器件焊接组装调试等任务,这种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计题目选择缺少针对性

交通灯控制电路,抢答器控制电路,电子钟控制电路等传统的单片机题目,对汽车专业的学生来讲针对性不强,没有将单片机技术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对课本上控制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缺少创新性

由于学生没有参与电路板的设计,而是在PCB电路板上直接焊接组装成套器件,这种机械式的实践模式,不利于学生对汽车电子控制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今后从事产品的开发和技术革新,没有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课程设计能力培养缺少全面性

由于缺少PCB电路板设计制作环节,学生无法从源头了解掌握现代电子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并且对所焊接出的电路板进行调试与故障分析时,往往都会束手无策,完全依赖老师,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达到“追本溯源”的目的。

二、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综上所析,传统的汽车单片机课程设计的培养模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设计、创新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基于CDIO理念,以项目的“C构思-D设计-I实现-O运行”的全生命周期为导向,如图1所示方案对汽车单片机课程设计进行改革与实践。

图1 汽车单片机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方案

(一)培养学生构思能力

在题目的选择上具有涵盖性,面向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多方面的单片机应用,学生能够完成整个知识体系的学习;具有完整性,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学生能够通过该项目的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设计性,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以达到某一控制功能为目标,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具有创新性,根据题目要求利用课本所学知识自由发挥;具有趣味性,贴近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对汽车电子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学习。根据以上原则,确定出课程设计题目如表1所示。课程设计开始之前,提前一个月公布课程设计题目,通过适当的安排和组织,学生可根据题目组成5-6人的团队,并且给各团队充分的自由,让团队成员集思广益,提出题目构成想法,并可参考指导老师的建议共同完善。由于构思时间充分,团队成员群策群力,最后在课程设计开始时可得到最佳的项目方案。

表1 汽车单片机课程设计题目

编号 题目名称

1 汽车车窗控制电路设计

2 汽车车灯控制电路设计

3 汽车发动机点火模型控制电路设计

4 汽车发动机喷油模型控制电路设计

5 汽车发动机转速测量电路设计

6 汽车冷却液温度测量电路设计

(二)培养学生设计能力

在确定题目方案后,就要根据题目对相应控制电路进行具体设计。首先利用 Proteus 和 Keil 两款软件的联调来完成控制电路的仿真设计,虽然能看到虚拟仿真的运行结果,但是仿真环境过于理想化,许多电路设计出现的实际问题在仿真中是遇不到的,理想仿真结果与产品实际的运行结果之间存在很大偏差。为了有效避免仿真设计的缺陷,利用实验室的单片机开发板实现硬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这样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

(三)培养学生实现能力

所设计的电路在仿真软件及硬件开发板运行通过后,在PROTEL软件上绘制控制电路原理图并生成相应的PCB文件图打印出来,利用制板机将PCB图转印在铜板上,使用盐酸和双氧水等腐蚀剂对铜板进行腐蚀,利用钻孔机对电路板打孔,并将事先准备好的元器件手工焊接在电路板上。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使用元器件,掌握了手工制板并进行相应电气连接,按照电路功能模块进行调试,能够有效分析和排除相应故障,最终实现题目相应功能。

(四)培养学生运作能力

在完成题目要求的设计任务后,也要做好软硬件实物的展示工作,课题项目负责人作为主讲人,团队成员协助课题演示,对题目的设计方案、研究思路、关键技术、工作原理、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等内容等进行公开汇报,在此过程中,指导老师及其他同学可以不时提问,这样互动问答可以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课程设计改革的实施效果

对汽车单片机课程设计改革方案我们实施了一年,新方案得到我院2012级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支持和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主动参与热情非常高,在整个课程设计期间实验室使用率非常高,学生考勤率很好,特别是当其作品通过验收后,学生充满成就感,图2为汽车车灯控制电路实物作品。

在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利用单片机完成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相关实用电路的设计,通过在Proteus软件及实验开发板上进行试做调试成功后,再进行印制电路的设计制作并完成产品的装配、调试、检测,从中对学生进行产品设计、制作、工艺等方面的一系列综合训练。

图2 汽车车灯控制电路实物作品

【参考文献】

[1]朱向庆,胡均万,增辉,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微型项目驱动教学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

[2]曹海平,管图华.基于CDIO理念的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教育厅教改B类项目(2015JGB436);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Z152);2014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立项项目(LX2014466);2013年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JB11)

篇3

关键词关键词:游戏化学习;体验学习;网络课程;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80162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颖(1989-),女,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的渴求与日俱增,网络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显现,网络课程也渐渐地成为数字化学习者重要的学习形式。纵观网络课程发展现状,网络课程普遍是以文本加视频的形式呈现,重教学内容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等。许多研究者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课程设计[12]。如何设计促进学习者参与和自主知识建构的网络课程是研究者关注的研究课题。

数字化游戏的潜在教育价值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有关游戏与教育的融合机制受到许多高校和研究者的关注,并开展了各种研究项目,游戏在教育中的潜在价值得到了证实并颇有成效[35]。但将游戏化学习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仍然遇到很多困难,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笔者试图将游戏化学习理念应用到网络课程设计中,设计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动机和持续参与的学习情境,在情感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1 游戏化学习、体验学习和体验式网络课程

当前的大型网络游戏,即是在一个虚拟仿真情境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渐进性地完成总的任务目标,在及时反馈和奖励机制的激励下,进行持续性的沉浸性任务活动,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游戏具有高度的竞技性、仿真性和互动性。王大平指出,所谓游戏化学习,即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培养目标与发展、评价手段、就学习者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等方面借鉴游戏,设计、选择适当的发展工具、评价方法、教学策略[6]。游戏化学习就是借助游戏的特性,利用游戏化的学习手段进行学习,在游戏化的学习情境中传递学习知识,学习者在人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内化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的愉悦。

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基于“直接经验+情意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的反复循环,在特定的情境中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强调了经验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体验式学习等同于个性化的转变和成长, 其优势在于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愿望[7]。相关研究[8]表明,体验学习在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有积极影响。劳拉·乔普林(Laura Joplin)[9]认为,学习即体验,强调学习环境设计对于促进体验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体验学习理论对在线学习课程设计的启示是课程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技术支持下创设有助于学习者参与的学习环境,引导学习者进入真实的情境,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学习的过程,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

通过对游戏化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简介,可发现两者均强调学习者的高度参与和动机的激发,区别在于游戏化学习为学习者创设高度参与的情境,而体验学习需要创设促进体验学习的学习情境。游戏化学习情境设计恰好满足体验学习对学习情境的要求。两者结合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中,以期两者相辅相成,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2 体验式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基于游戏化学习的课程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游戏加课程的组合,也不是将游戏应用到课程中解决某个知识点或者作为练习的手段,而是将游戏的思维和游戏的机制运用到网络课程整体设计中,通过任务、奖励、挑战、竞争、好奇等手段来激励学习者,引导学习者互动和学习[10]。

(1)目标导向过程体验 。

游戏化学习明确的可量化目标更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根据游戏化学习中目标制订策略和网络大学生追求学习效率的特点,设计明确、片段化和螺旋上升式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导向。在学习过程中,使每位学生都有具体的、可衡量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就是学生进行短期和长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可以像玩通关游戏一样,进入下一个目标的深化学习中,自定步调进行学习;对于水平较低的学习者来说,可以在选择合适层次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2)拟真任务情境化设计 。

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在一定情境下的行动中,隐含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的情感中的默会知识将在人和情境的交互中将发挥作用,更有利于知识的构建。游戏化学习和体验学习都强调情境的创设,在游戏化学习情境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游戏化学习一般都将学习内容与一定的仿真学习场景相联系,在仿真的虚拟场景中解决问题,完成阶段性任务,在完成操作性任务过程中,进入强制化学习状态,在体验式课程设计中,可将学习内容分解成不同水平的学习任务,创设仿真学习情境。

(3)动机激发和奖励策略 。

游戏化本身具有兴趣性,并存在着内在奖励与及激励机制,来吸引学习者沉浸于参与的学习行为当中,游戏化学习使学习者更主动地接受学习。学生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会在操作对象和变量上变得积极,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具有控制权,并致力于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有研究表明,利用游戏给学生创造“流体验”学习更容易沉浸,从而达到深层参与的效果[13]。大多数游戏里面都会设置一个积分榜,以此来显示不同玩家的效率等级和成就。同样,学生通过不同程度的学习可以获得相应代表等级的徽章,例如学徒工徽章、熟练工徽章等。当这些里程碑式的任务完成时,学习者在获得类似徽章的这种奖励过程中成就感油然而生,并继续投入到下一个任务的学习过程中。

(4)及时反馈策略。

游戏化学习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及时反馈。当学习者在完成测验时,系统会对其做出相应的反馈,如给出正确的答案或者提供相应的思路或者线索,激发学习者继续尝试的热情。在反馈机制的激励下,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如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措施,进入自我调节的学习状态中。教师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显得无足轻重。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自己所选择的课程时,可以自由地控制自己的学习速度、处理困难、核对答案、获得反馈信息,必要时还可以观看指导视频,最终获得积分并提高等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更像是一个顾问或是教练,只有当学生在某个特殊领域遇到困难并提出请求帮助的时,教师才会出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5)反思和评价策略 。

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系统会通过可视化的数据记录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如做练习的时间、学习视频的时间、获得的徽章数量以及成就等级。通过这些数据能反映出学生在哪方面是熟练的,以及在哪方面遇到了困难。教师会在幕后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并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做出相应评价。在游戏化学习中,学习评价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转变了传统的网络教育中重视结果性评价的方式。

3 基于游戏化学习理念的体验式网络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3.1 课程设计框架

本课程是按照游戏化学习的设计结构来进行设计的。学习者进入学习课程界面之后,了解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操作方法、定量式的评价方式介绍。课程主要分为五大模块,按照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安排知识点衔接。五大模块均采用相同的学习内容组织形式,包括微视频知识点导入、学习任务及反思评价。课程仅要求学习者学习前三大模块,后三大模块为选学内容。

课程知识点的学习主要是以丰富的作业为学习载体。根据游戏的设计特点,每一个模块主题都根据知识点的内部结构和逻辑特点,按照由浅入深的进阶方式将知识点以操作式的任务进行学习。此作业是基于真实的学习情境,在真实的案例情境中,分解案例情境中的知识点,将知识点设计成作业的形式,学生在人机操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点内化。系统会根据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做出反馈,并将结果反馈给学习者。不符合要求的作业,系统会自动打回重做,并做出惩罚,如扣除相应的积分。

关于学习的评价,主要是采用定量式的评价方式,区别于网络课程注重定性评价的思路。在学习过程中,计算机软件会记录整个过程,将各项指标参数作为打分的依据。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会以学习积分的形式呈现,并让学生在学习竞争中获得学习动力。学习积分很好地反映了一个学生在班级学习活动投入的总体情况,积分的多少与学习质量没有直接关系,只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与活动量相关。根据积分数量,系统会根据学生积分和本班最高分的差率自动划分为5个等级。学习者通过查看积分了解其它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相互竞争中促进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

3.2 体验式网络课程学习效果

本文主要通过平台上的统计数据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感受来分析网络课程设计的学习成效。共有291个本科生选修了本门课程,其中有198人完成了本门课程,有23人超额完成了所学内容。通过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可简单发现,本门课程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新媒体联盟(NMC)及Educause学习计划的最新NMCHorizon报告称,对未来5年高等教育战略技术规划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有6个,其中3个就是便携式小工具、游戏化以及学习分析。该报告指出未来2~3年内的趋势是游戏以及游戏化。游戏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程中,游戏化将利用游戏自身的机制和文化来塑造课程本身,创新课程设计模式[14]。游戏化学习与高校网络课程相结合,也必将给高等教学带来巨大的革新。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梁林梅,焦建利.我国网络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2(6).

[2] 伍顺比,江 玲.网络课程设计缺失和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7(12).

[3] QUIRE,K D.Replaying history:Learning world history throughplaying civilization III[D].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2004.

[4] 程君青,朱晓菊.教育游戏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J].现代教育技术,2007(7).

[5] 尚俊杰,庄绍勇,李芳乐,等.教育游戏的动机、成效及若干问题之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2008(6).

[6] 王大平.基于游戏化学习的网络教学交互设计研究[D].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05.

[7] KOLB D A.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4173.

[8] LINDA A MOONEY,BOB EDWARDS.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socialogy: service learning and other community based learning initiatives[J].Teaching Sociology, 29(2):181194.

[9] LAURA JOPLIN.On defining experiential education[J].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2004(1):1720.

篇4

关键词: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以人为本

1 背景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与其他课程设计不同,它不仅是对本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训练,而且要综合运用几个学期积累的程序设计知识,是对程序设计能力的一次关键的训练;因此,需要以整个教研室的力量完成该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

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心态、积极性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果。近年来很多教学一线教师对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介绍实践经验或提出改革建议,如基于问题驱动(以问题求解为核心)、案例驱动、任务驱动和项目驱动的课程设计模式;文献[6]指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展的产物,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文献[7]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涉及出题、选题、指导、评价等工作,任务繁重,参与的老师众多,因此,探讨如何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1)学生程序设计基础薄弱。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数据结构课程的先导课程。学生对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知识的掌握和具备的基本程序设计能力是顺利完成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基础。由于计算思维与人类思维差异较大,尽管有些学生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非常努力,但对于设计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仍然不得要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高校,这都是困扰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2)存在照搬、照抄他人课程设计的现象。部分学生在接受课程设计任务时没有建立起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完成任务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当课程设计时间不够,无法按期完成任务时,从而采用抄袭的办法以图过关。查阅资料,消化吸收他人的解题思路,完成自己的课程设计,这原本是很好的方法;然而,由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题目相对固定,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查找相似题目的课程设计源代码。这些学生不是借鉴资料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拷贝,或者简单地改头换面之后交给老师。

(3)存在重视编码、轻视设计的现象。由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题目完全可以不运用数据结构的知识直接用程序设计的方法来完成。有些程序设计能力较强的学生习惯于跳过设计步骤直接编写程序代码,看似他们在编程中使用了一些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存储结构和处理操作,其实根本没有领会和运用数据结构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除了编码前的设计外,测试和分析也常常被学生忽略。

(4)很多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过程中不能与老师及时沟通。对于学生而言,理想的情况是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只要遇到问题,指导老师都能及时详尽地指导;然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学生多、问题多,而且在设计、编码、测试和分析中的每个学生的问题都不同,老师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来了解问题,然后才能给予解答,难以保证问题解答的及时性。导致很多学生很少提出问题,老师也不了解具体出现了哪些问题。还有一些学生问题特别多,不愿意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只要有困难就找老师,造成过度指导的现象。

对于上述问题,运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不够的,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导人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 以人为本理念的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是一种管理理念。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既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也要以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为本,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单元,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一项具体工作。根据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我们整理出在该课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工作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尊重学生兴趣和发展目标上的差异。学习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学生并不都是以软件设计专家等为发展目标。有些学生在了解计算机专业、经历了程序开发体验之后,基于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逐渐树立不同的发展目标,因此,教学管理在坚持课程目标的同时,考虑学生的发展目标和兴趣爱好,这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原则。

(2)正视学生程序设计基础的差异。对于程序设计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简单地降低题目要求,而是在题目设计、启动报告、选题过程、指导、评价、总结等各个方面都考虑鼓励、激励和帮助他们向自己设立的目标靠近。

(3)增加学生与指导老师交流的机会和形式。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及时指导,由于问题不同,如果采取一对一的有问即答方式,指导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因此,采用灵活多样的师生交流方式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4)明确区分指导与管理工作。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指导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进度计划、随时检查学生的进展、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管理任务包括计划安排、过程监控、评价和总结等。这两类任务要明确区分开来,否则容易造成管理混乱,给学生带来困扰,不利于课程设计的顺利完成。

(5)尽可能不额外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高校教师在承担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科研的重任;如果改革使得教师工作量显著增加,教师的积极性就难以提升,这会影响实施效果。所以,教学工作不仅要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作为教学接受者的实际情况;还要以教师为本,考虑指导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的任务承受能力,不能为了教学改革无限制地给教师指派额外的工作任务。在构建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工作实施方案时,应该想方设法提高教师指导工作的效率,确保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不会大幅增加。

无论是从学生的自身差异出发,还是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这一具体的微环境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该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同时更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理念的工作原则。

4 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学过程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学期末或者学期初停课1~2周集中进行;二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散进行。前者似乎比后者更好,因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必须以指导老师的加倍付出为前提,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就需要指导老师更多地指导。

我们采用时间上的梯次安排法,也就是分成3个或者更多个梯次,不同梯次使用不同的时间安排,要求也不同。最高梯次适合基础好的学生,留给学生的时间大概两周,要求在时限前一次性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和代码。中间梯次适合程序设计基础较强但设计能力弱的学生,分两个阶段完成任务,每个阶段为两周时间,第一阶段根据老师提供的比较粗糙的设计进行编码,第二阶段分析所写代码的不足,改进设计且重新编码。对于编码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借用软件工程中的原型法来进行,把任务划分成若干部分,一步步地做,根据每一步的需要,老师可以提供函数库作为替代部分,但这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同时要求整个课程设计的时间延长。

这种灵活的时间安排虽然适合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实际情况,却需要老师们的密切配合和精细的管理,而且在教学管理和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取得最佳效果。下面分别按照计划与准备、启动、选题、课程设计、评价和总结6个阶段阐述体现以人为本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

1)计划与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任务是做好人员分工、任务安排和时间安排。参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工作人员根据所承担的不同任务分为5类:管理员、指导老师、讲座教授、评审老师和教研室主任。不同人员的职责如下。

管理员由一线教师承担,可以有多个管理员分别负责不同学生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管理。管理员的任务是按时间安排收集文档资料、检查学生的进展情况,并做好记录,从指导老师和学生那里收集、总结一些共性问题提交给教研室主任。指导老师主要任务是准备题目并对题目作详细的描述和要求,规定题目的限选人数,帮助学生制订进度计划,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讲座教授的任务是精心准备和主讲各种专题讲座(包括启动报告)。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前总结一些针对典型问题的讲座,并根据收集上来的具体问题充实讲座内容。评审老师的任务是根据管理员收集的文档、资料和进展记录对学生所做的课程设计进行打分。规范了不同工作人员的职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教研室主任负责总体协调、推动进程和最后的工作总结。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围绕题目进行,题目主要由指导老师提供,学生也可以自行选题。对于指导老师提供的题目,其本人应该亲自完成该题目的设计、实现和测试工作,并且形成规范文档。每个题目有详细的描述、要求、难度系数和限选人数。题目描述应该留有余地,供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题目设计尽量有实际应用背景,如有向图求解最短路径问题,赋予了物流或者旅游等背景之后,题目本身就鲜活了。每个指导老师可以准备多个题目,这项工作往往在第一次进行时花费的时间多一些,以后每年只需做细微调整即可。指导老师把每个题目的描述、要求、难度系数、限选人数、报告文档和代码提交给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召集所有相关人员对这些题目进行研讨,以便对于题目要求、难度系数、评分标准等方面达成统一。

2)启动阶段。

启动报告以讲座形式进行,主要强调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重要意义,介绍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相关的各项安排,展示和讲解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范例。启动报告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座教授在主讲各种专题讲座时切忌使用自己设计的例证性错误实例,尽可能使用学生写的文档和代码,分析其中的问题,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仅仅告诉学生问题的正确答案。

3)选题阶段。

该阶段主要工作是确定每个学生的题目,同时也就确定了指导老师,选题过程如下:

(1)学生选择已公布的题目(不受限选名额的限制);

(2)该题目的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题目难度确定接受选题的学生名单(不得超过该题目的限选人数);

(3)没有被接受的学生可以进行再选题,直至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题目。

确定题目之后,学生同指导老师一起确定题目相关的细节,确定遵从哪一个梯次的时间安排,并制定具体的进度计划。

4)课程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管理员要严格按照进度计划进行检查,不能按照计划进行的学生要说明原因,请指导老师修改进度计划,同时扣分;同时管理员要及时发现共性问题,教研室主任安排讲座讲解有代表性的例子;指导老师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阶段性任务,给出修改意见,老师在此阶段投入的时间很多。从整个教学体系出发,学生在校期间要做的课程设计还有很多,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仅仅是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之后的第二门。如果老师们在这门具有核心基础地位的课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就意味着在以后的课程设计中花费的时间会大大减少。

5)评价阶段。

评价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标准要兼顾学生作品的质量、努力程度和学习态度,考虑题目难度等因素。对于作业质量评价可以采用部分答辩的方式,即由学生申请后按照不同难度系数分组答辩,最后评价小组评定各组质量等级。

6)总结阶段。

在总结工作中既要对学生的努力予以表扬,也要对所有老师的工作进行评价。可以分别从设计质量、编码质量、设计报告质量等角度对学生作品展开评优活动,颁发优秀证书。优秀名单及优秀作品存入学院评优查询系统,并在校园宣传板进行公告,并附指导老师的姓名。

5 结语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在兴趣爱好和发展目标上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用灵活的方法方式不断地保持和加强这种激情和动力,这是提高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坚持“以教师为本”是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根本。我们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2010级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提供A、B、C3种梯次供学生选择。19%的学生选择了A类,教师主要负责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指导。48%的学生选择了B类,教师主要指导数据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复杂算法设计和课程设计报告。对于选择C类的学生,教师还要帮助他们解决程序调试等问题。我们根据教学进展情况安排了7次讲座。实践证明,学生非常欢迎这种细致的工作方案,96%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然而,尽管利用讲座提高了效率,指导教师的付出比之前要多出一倍。如何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是我们下一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治军,廖明宏,张岩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6(2):54-56.

[2]李英梅,夏伟宁,邢恺.“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5):68-69.

[3]庞晓琼.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53-64.

[4]姜雪茸.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147-148.

[5]唐轶媛,蒋荣萍,周卫.项目驱动式教学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3(1):137-141.

篇5

 

关键词:ACCP  课程设计理念  项目带动式

一、ACCP与Aptech公司

ACCP(Aptech Certified Computer Professional)是印度Aptech公司推出的培养软件人才的课程体系。Aptech公司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全球的52个国家和地区已发展了3208家培训中心,成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教育培训机构,曾获得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最有前途公司奖和计算机世界杂志的最佳计算机培训企业奖。其与世界著名的IT公司如微软、Sun、Oracle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其ACCP认证学员在美国硅谷就等同于软件工程师。

该课程体系通过结合先进的多模式教学法,使学习者在掌握理论知识与工具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成为符合21世纪企业要求的IT人才。ACCP紧贴IT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强调培养实践能力,突出项目经验的积累,提供大量来源于工程实际的真实项目案例和阶段项目,注重和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质。

ACCP全球同步的课程采纳了国际最新的课程设计,使它能够满足IT行业不断发展的需求,课程内容和讲授的方式在全球52个国家的培训中心里是相同的,这确保了所有的学员都是世界IT大家庭中的一员。

二、ACCP课程设计理念

(一)课程定位的市场性

以市场需求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是ACCP课程最根本、最核心的特征。ACCP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就业教育。因此学习的目标始终围绕就业而展开。ACCP5.0课程诞生基础:一年多收集5362家企业的招聘信息、对36个城市的386家企业进行重点跟踪、与41家企业进行了实地接触和深入访谈,通过对掌握的一手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和多次专家研讨,比较全面地掌握了企业实时用人需求。

(二)课程目标的岗位性

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是ACCP5.0课程内容选择所遵循的原则。ACCP5.0课程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如何解决软件开发项目中所涉及的技术工具、技术框架、开发流程和编码调试等方面,所选择的技术一定是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如:80/20原则。第一是重点讲解企业80%的时间在使用的20%的技术,而80%不常用的非核心技术弱化讲解,或者只作为介绍或者拓展内容;第二是花费80%精力才能学会的20%内容不讲解[3]。

(三)课程编排的项目性

与传统的教材编排方式不同,ACCP5.0课程内容的安排是以项目为中心开展的,并适当地把多个案例联结成一个工程项目。在每一门课程中,都采用了一个实际的开发案例来组织技术内容。理论课上教师会通过一个案例或小项目的讲解来引出技术内容,而上机实验课要求学生自己逐步完成一个类似的项目。在案例的选择上,在考虑案例实用性的同时,也尽可能地提高案例的趣味性,并加强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案例内容,不致迷失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同时又能积聚更多的行业知识和项目经验。

(四)课程内容的实践性

ACCP5.0课程的最终学习目标是:“能够运用Java或.NET技术,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参与到整个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熟练、规范地完成企业级B/S 系统模块的编码、调试和文档编写,成为企业紧缺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学完ACCP5.0,相当于具备一年的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经验,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软件企业招聘时的最低要求。学习的目标改变了,课程的内容也相应改变了,课程内容侧重于以培养实践技能为出发点的操作实验内容。ACCP5.0需要的是通过“动手”来训练你的技能,不但要快,还要规范。ACCP的学习也要求“动手、动手、再动手”,要敢于编码、乐于编码、大量编码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五)课程设计的动态性

ACCP课程的突出优势就是能紧贴市场岗位技能的动态变化,始终与IT发展进程保持同步。Aptech公司在软件开发领域的雄厚实力,保证了ACCP课程能够紧随行业最新变化与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并反映到教材中。IT技术日新月异,大约每18个月更新换代一次,与此相应,ACCP课程体系每18个月也要更新一次,2008年1月已升级为5.0系列。ACCP教材也应随IT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

(六)课程构建的合作性

ACCP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育培训机构与IT企业合作的结果,也是IT专家、工程师以及教学人员合作的结果。ACCP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充分体现其广泛的合作性。

在确定ACCP课程体系之前,Aptech在IT领域专家和一些非IT公司中进行了广泛的行业调查以了解他们在目前和将来的工作中会用到的数据库系统、前端开发工具和软件包等。基于这个调查的结果,Aptech设计了课程体系的各个模块,同时也对每个模块课程覆盖的深度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每个模块的覆盖面和学时由一些行业专家来确认,在得到他们的反馈和建议之后,Aptech的设计团队就在Aptech的课程体系规范的基础上开始开发各个模块。开发完成的课程还要被Aptech公司的技术和学术顾问团最后确认,顾问团由行业和学术领域中杰出的专家组成。

纵观以上对ACCP课程设计理念的描述,可以看出,ACCP课程设计理念强调的是课程设计与市场需要相统一,课程内容与岗位实践能力相统一,课程变化与岗位技术发展速度相统一,课程编排与项目工程需要相统一。通过教育与行业的密切合作,采取“职业岗位需要分析确定岗位核心能力及职业素质设计核心技术和能力课程导出相关专业支撑课程”的逆向设计思路,打造科学而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学生与行业的“零距离”接触。

三、“项目带动式”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ACCP课程理念,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关注焦点应从以学科体系的逻辑结构为核心转移到以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主线为核心,并由此创建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项目为主线,采取“逆向”设计思路的“项目带动式”课程体系新模式这是实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有效途径,也必将对职业教育改革产生有益的影响。

(一)“项目带动式”课程体系的基本内涵

篇6

【关键词】TOPCARES?鄄CDIO培养模式 可视化设计 课程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49-01

1.TOPCARES?鄄CDIO培养模式

TOPCARES?鄄CDIO是我院在自身教学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培养模式,代表在教育过程中以CDIO培养模式为基础,主要提高学生TOPCARES的能力:

T代表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Technica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 );

O代表开放式思维与创新(Open minded and innovation);

P代表个人职业能力(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C代表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

A代表态度与习惯(Attitude and manner);

R代表责任感(Responsibility);

E代表价值观(Ethical values);

S代表实践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为社会的贡献(Social contribution by application practice)。

本文提出了结合TOPCARES?鄄CDIO培养模式对可视化设计课程群建设进行改革的重点措施。

2.可视化设计课程群建设的意义

课程群建设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能力培养范畴的同类课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建设。TOPCARES?鄄CDIO改革中,课程群的建设是一体化课程设计的重中之重,要打破单一课程内容的归属性,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专业知识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实现等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系统的建设课程群,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有效的,注重岗位技能的培养。同时,基于 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视化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获得有益知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构建,得到自我提升;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因此,做好课程群的建设是提高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必要之举。

3.可视化设计课程群的建设

3.1课程建设

《美术基础》主要用于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培养学生构图、色彩等最基本的艺术修养,并且使学生掌握Photoshop绘制贴图、修图的技术应用。

《三维建模》让学生掌握三维建筑模型、家居模型、工业模型等设计与制作的方法,通过对3ds Max的基本操作及建模方法的学习,为后续课程可视化设计打下软件操作和建模基础,为三维建筑动画项目提供建模基础。

《可视化设计》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采用实例教学方式,由浅入深地讲解了使用各种软件进行可视化设计的配合关系和基本流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可视化设计软件工具的水平,使学生全面掌握可视化设计的基本流程并具备独立完成产品和建筑可视化项目的制作的能力。

《分镜头台本设计》让学生通过镜头表达视听语言的方法。分镜头台本设计在制作动画中是一个重要课程,可学习摄像知识,初步培养影像构思与表现能力。通过本课程的训练,可胜任常规影像拍摄、剪辑等任务,为后续开设的三维建筑动画课程打好基础。

3.2项目建设

项目单元1:建筑动画的前期准备,包括建筑动画方案及脚本的确定、分镜头动画的绘制,共15学时。通过实训,学生能够胜任项目策划设计的工作。该项目单元面向项目策划师工作岗位的培养。

项目单元2:建筑动画中场景模型与材质的创建,包括创建沙盘模型、创建场景中主要建筑模型、精简场景的模型数量、创建场景中主要建筑材质规范材质路径,共30学时。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制作出主要场景的精细模型,配景的简化模型,整个场景的材质设定。该项目单元面向三维建模师、材质灯光设计师的培养。

项目单元3:建筑场景动画的创建,包括场景动画的创建、建筑生长动画的创建、其他配景角色动画的创建,共30学时。通过实训,学生能够按照分镜头脚本制作出整个场景的摄像机动画和其他动画,该项目单元面向三维动画师的培养。

项目单元4:场景灯光效果设置与渲染输出,包括场景清晨、正午、黄昏、夜晚等各时段灯光效果的创建,共45学时。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完成场景中各时段的灯光效果设置。该项目单元面向材质灯光设计师的培养。

项目单元5:后期特效制作与渲染输出,包括分镜头基本校色处理、特效创建和短片剪辑输出,共30学时。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完成整个短片渲染输出合成,该项目单元面向剪辑特效合成师的培养。

3.3 教师团队建设

根据企业项目管理方式将团队中教师的角色与企业职位对应,教师担任教学和管理的双重职责。

3.3.1课程群负责人:主要职责是进行课程群的总体规划,项目的设计、安排、审核,教师团队管理等工作,相当于企业中的总经理职位。

3.3.2二级项目负责人:主要职责是进行项目的设计、项目进程的控制、项目内容安排,项目负责人遵循企业标准带领授课教师和学生完成项目制作,相当于企业中的项目经理职位。

3.3.3课程负责人:主要职责是根据二级项目要求安排课程内容,对学生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行教授,安排其他授课教师根据制定好的课程大纲和能力培养目标同时进行授课,相当于企业中的主管工程师职位。

3.3.4授课教师:主要职责是教授学生专业技能,接受课程负责人安排,相当于企业中的工程师职位。

4.结束语

我校基于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视化设计课程群的建设改革已全面实施,并达到了较好的预期目标,但其中也暴露出了部分问题,我们将继续前行,总结经验,坚定不移的贯彻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好可视化设计课程群,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的艺术设计(电脑动画方向)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在当前课程开放与资源共享运动潮下,在线学习效果优化方法已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点。文章通过对当前网络课程应用现状的分析,发现众多课程存在知识模块庞大和聚合度过高等问题,不能有效适应网络学习者特征,学习效果也不能得到充分地保证。针对当前网络课程知识块过于“臃肿”的弊端,文章提出网络课程微型化设计的方法:根据知识细化理论对较大知识块进行重新切割、选择、排序,并按层次进行组织,以符合不同学习者学习需求。在微型学习理念与细化理论指导下,文章对微型网络课程特点、设计原则、知识细化方法、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基于Moodle平台设计与开发了一门微型化的网络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微型化;网络课程;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4―0089―06

当前网络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国家精品课程、各大院校网络课程相继被大量开发应用,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尤其近期以Coursera、Udacity和EdX 三驾马车为代表的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似乎也满载美国名校的精英课程驶往世界各地。但是现实状况是怎样的?据调查发现,学习者每次登陆精品课程网站学习的时间量不足,76.92%的学习者每次登陆精品课程网站学习的时间“不到1 小时”,而“1-2 小时”者也占总样本的23.08%[1]。 Katy Jordan 博士对MOOC课程完成率调查结果显示:MOOC课程的平均完成率低于7%,且完成率最高的课程是“Scala函数式编程原则”,由瑞士洛桑理工学院在Coursera平台提供,在5万名注册该课程的学生中,约19.2%完成课程;而普林斯顿大学的“1300年后的世界史”,在83000名注册学生中只有0.8%完成该课程 ,完成率最低[2] 。

无论是国家精品课程,还是MOOC课程都难以具有较高的课程质量,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相关调查得知网络学习者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自控能力差,缺乏时间管理意识;学习依赖性强;学习者信息素养或知识管理能力较低等[3]。通过对相关网络课程的观察不难发现:大多数网络课程都具有知识模块聚合度过高的特点,需要学习者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将知识点学习才能完成,而在嘈杂的网络环境中显然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见,高聚合度的知识模块并不能有效适应网络学习者特征。

我国网络教育以成人继续教育为主,成人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要求更高。成人学习者具有如下特点:① 对于成人学习者,更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确认其成就感、所获得的能力、寻求工作的意义以及从社会责任中追求自我存在的价值。② 成人学习者时间松散、不紧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解决问题需要针对性强、易操作等性质的课程[4]。传统教育体制中的某些知识、学习方式并不适合成人学习者,网络课程中高聚合的知识模块同样不适合于快节奏生活的成人学习者。相对于在校学生,成人学习者已经参加工作、组建家庭,工学矛盾使其没有过多集中的时间进行学习,其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微型化学习能够适应碎片化的学习时间。以现有大学的课时结构,作为网络课程学习的时间尺度,显然会造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认知负荷超载。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学习者的记忆识记能力出现衰退,这就意味着需要通过及时学习反馈和增加记忆次数进行知识的保持,如何对知识点及时反馈和多次记忆,微型化网络课程可以发挥自身优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微型化的知识主题与学习任务构成的网络课程是能够适应成人学习者特征的课程学习方式。

一、微型化设计相关理论与理念简介

(一)微型学习理念

Theo Hug 是较早界定微型学习概念的学者之一, 他认为“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 微型学习所秉持的基本假设是如果信息被拆分成为更小的学习单元,如果学习以小步子进行,那么人们的学习就会更好、更有效、更简便、更加充满乐趣[5]。微型学习(Micro learning)被看作是数字化网络学习环境中一种新型、实用的学习理念。对其更全面的认识是理解其英文原词中“Micro”所具有的微、小、轻、快等多个含义,Micro 既表示学习内容组块的知识含量,也蕴含对这种学习的品性格调特征的描述[6]。基于微型学习理念,根据成人学习者特征,本课程将宏内容进行细化分解,设计微型学习活动,以主题与任务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内容的呈现。

(二)细化理论

细化理论主要用于对原有知识的重新选择、排序,使之适应学习者特征。细化理论是由瑞格鲁斯提出的,该理论的基础是认知理论。通常教学组织策略可以分为“宏策略”和“微策略”,宏策略教学原则是揭示学科内容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7]。宏策略在教学中用于对各知识内容的组织和排序,从全局的视角对知识内容的整体性以及部分之间进行联系。

细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不同的顺序安排策略是基于教学内容之间不同的关系,内容之间的不同关系对于形成不同类型的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是按层次进行组织的,处于较高层次的概念往往抽象程度较高,抽象层次降低则知识层次也降低。细化理论对知识的组织有两个明显特征:知识概念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呈现;关注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因此,可以根据知识类型与知识层次,来决定最能促进学习的顺序安排[8]。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提供了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宏策略[9] 。

本课程根据细化理论所倡导的知识层次化与微型学习相结合,在微型学习理念指导下根据细化理论对学习内容进行微型化设计。

二、微型化网络课程的设计

(一)开发平台选择

本课程是基于二次深化设计的Moodle网络课程开发平台进行设计与开发的。Moodle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CMS)之一,由于它是一个开源、免费的应用软件系统,并且教育理念先进、开放,使得全世界的教师和爱好者都可以参与到系统的设计开发中,其功能越来越强大,得到了国际广泛的认可和应用[10]。Moodle课程平台的开放性、灵活性、建构性等特点为实现网络课程微型化设计与制作提供了支架。本课程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图1网络课程架构

由于网络平台架构已经建设完成,只需对课程进行设计与制作即可,本文重点探讨基于Moodle的微型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制作。

(二)微型化网络课程特征

微型化设计的的网络课程除了具有一般性网络课程的特征外,还应具有如下特征:

1. 课程学习内容片段化

课程中所要学习内容是微小的知识模块与学习片段,微小的学习片段具有自包性、相对独立性,片段之间具有较为松散的联系。

2. 课程学习时间微型化、离散化

微型化网络课程知识模块学习时间较短,并且学习时间灵活,广泛散布于日常生活之中,一项学习任务可以在多个短的、间隔的时间段之中完成。

3. 学习形式与学习环境个性化

在微型化的网络课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随地地接入互联网进行学习,可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

(三)网络课程微型化设计原则

一般性的数字化课程设计方法对微型网络课程设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微型网络课程设计具有其独到性,内容设计不仅要迎合不同层次的成人学习者的需求,还要从系统的视角兼顾知识内容的完整性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以保持前后设计一致。基于此,微型化网络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非正式学习原则

非正式学习是相对于正式学习所提出的学习形式。正式学习( Formal Learning) 主要是指通过学校组织、课堂授课等形式实现的学习形态, 它通常是有计划性的, 有明确的目标和课程知识体系,并依托规范化的学习材料实现的[11]。而与之相对的非正式学习通常是非官方的学习,没有正式的课堂、固定的上课时间、非常明确的知识课程体系的学习形态。本网络课程所面向的对象是早已离开学校多年的成年学习者,学习形式通常是没有固定学习空间、时间、课程体系的非正式学习形式。

2. 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强调方法手段与教育理念的一致性。正如乔纳森所提出的,贯一设计并不提倡和假设某种特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设计具有内在的优先权,而是提供了一个框架,将不同的设计实践和相关思想的基本信条系统地融合在一起[12]。在网络课程微型化设计中,一致性原则有利于将方法、理念、手段等统合在一起,运用系统化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强调方法、手段、理念的统一性,将关注点聚焦于学习活动与任务上。

3. 简洁性原则

简洁性原则强调课程界面和知识架构的简洁性。界面的简洁性可以使学习者迅速将注意力聚焦于知识内容上,而不是被界面的形式所吸引。知识架构的简洁性强调知识呈现顺序与知识之间联系的简洁性,过于复杂的知识结构会大大加重学习者认知负荷,降低学习效果。

4. 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主要指学习活动、学习主题层次的多样性,就主题性质而言,更多的是与学习者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具有一定开放性。就其难度而言,针对不同学习者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与主题,既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又具有一定的难度,促使学习者进行探索。

(四)网络课程微型化关键内容设计

1. 知识模块的细化设计

本课程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需要重新对原教材中复杂认知任务和复杂认知结构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分解与排序。对于教学内容的重新分解和组织,通常有两种做法: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时间顺序、过程分块,每次进行一个模块的学习;按照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进行分解组织,每次虽然教的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内容细化与复杂程度不一 样[13]。同时,细化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任务知识(比如课件制作、脚本编写)与领域知识(比如物理、生物领域),领域知识又可分为关于“是什么”的概念和“为什么”的理论。第一种分解方法比较适用于概念理论知识,第二种方法比较适用于任务知识的分解细化。细化完成后,最末节的知识内容就是所要学习的微型化知识内容,并且每个微型知识模块就是一个完整学习系统。为保证细化过程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必须注意教学设计“选择”“排序”“综合”“总结”四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其中选择是选取达到教学目标的知识点;排序是使教学内容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次序组织安排;综合是为了维护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总结是对知识内容学习完之后所做的保持迁移活动,包括知识点、知识单元的总结。对概念知识的细化排序方法就是产生概念结构图,先学习比较宽泛的概念, 然后逐渐学习更细化的知识内容, 直至所要求的细节为止[14]。对于概念图所列知识内容则按照单元主题的学习顺序,首先学习较为宽泛的概念知识,将某一概念的分支一直细化,直到所要求细节,然后再进行其他知识单元的细化学习,概念知识类细化设计如图2所示。

图2概念知识细化设计

对理论知识的细化方法与概念细化方法类似,首先学习比较宽泛通用的规则,然后学习那些更具体的规则。对理论知识细化的结果同样是产生理论结构图,说明个细化规则之间的关系。理论知识的学习按主题顺序进行,将某一理论的分支一直细化,直到所要求细节为止,然后再学习下一主题。使用知识细化简化条件法(SCM:Simplifying Conditions Method)对任务知识进行细化。使用SCM对任务知识进行细化并非是简单的知识模块的分割,SCM从最简单的版本开始,尽量贴近学习者现有知识水平,逐渐增加任务难度,随着具有不同难度条件的学习任务的完成,逐渐达到教学目标。在使用简化条件法的时候基本都要做两件事情:一是确定现实任务的最简单版本;二是要基于整体性和图式同化的概念,增加复杂限定条件,产生后继完整的、真实的、与前面版本等价的更复杂的任务版本[15]。SCM方法实施步骤如图3所示[16] 。

图3SCM方法实施步骤

2. 微型化学习目标设计

谢幼如老师给出学习目标定义,“学习目标是指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应该能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学习者在网络教学活动实施中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标准”。[17]学习目标同时也能为教材课程的分析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以及为学习者的学习指明方向,并能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等。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分析是教学或学习的第一步。微型化学习目标是针对细化完成的末端知识模块所设计,为每个微型知识块提供学习目标。

本课程采用内部心理过程与外部行为变化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内外结合的目标陈述法既克服了行为目标只注重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克服了传统方法陈述教学目标的含糊性和不可操作性的弊端。教学目标采用不同层次设计,目标层次设计分为目标细化和知识点难度层次设计两个维度。学习目标层次的划分是以学习内容分析的结果为基础的,学习内容分析的愈细致,学习目标层次的确定就愈简单,学习目标愈容易达成[18]。本课程将学习目标分为课程目标、章节学习目标、单元主题学习目标、学习活动目标,学习活动目标即是微型知识模块学习目标,与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直接相关。若干下层目标组合成为上层次学习目标,下层学习目标全部达成,则上层次学习目标也随之完成。难度层次设计为学习者达到基本要求需要完成的目标以及拓展的目标。

3. 微型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网络课程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自主运用和调控学习动机、元认知以及其他一切相关学习行为的学习形式[19]。微型自主学习活动是依据微型化知识模块和微型化学习目标组织起来的学习时间较短的自主学习活动,微型学习活动主要围绕细化完成的微型知识模块和微型学习目标进行。微型自主学习活动是完整的教学系统,活动基本流程按照启动阶段(明确任务、激发动机)、准备阶段(回忆先决技能、学习需要的方法、明确评价指标、准备学习材料等)、知识内化阶段(阅读或观看学习资源)、活动的总结综合评价阶段,四部分进行。为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和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理解,本课程中设计大量帮助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多媒体资源,正如迈耶所认为“多媒体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是意义获得的向导,是知识建构的助手”。[20]不同类型学习资源帮助促进学习者的自主思维,适应不同学习者各异的学习风格,拓展学生思维深度。

4. 微型学习评价设计

网络学习评价在网络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习质量管理的核心模块,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支持[21]。本课程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即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互动评价,电子学习档案袋评价,多层次的形成性评价是设计重点。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就是将课程任务、作业、测验与期末总结测结合的评价方式。本课程中,形成性评价镶嵌于每一个微型学习活动中,在完成每个知识点学习后,应及时进行知识检测并提供反馈信息,帮助学习者巩固学习内容,由于所针对的是微型化知识模块,所以测试试题通常数量少、难度较低。总结性评价针对章节、单元设计,用于知识体系的检测,试题量较大、难度也较大。设计形成性评价所占分值比重大于总结性评价分值。Moodle平台对学习者的学习踪迹进行全程记录,包括学习时间、登陆次数、发帖回帖数量等,并汇集成个人电子学习档案,对学习者学习活动过程进行评价,是一种适合于网络学习的评价方式。对发帖回帖、回答问题、学习交流等活动,对每种活动类型赋予分值,方便成绩管理与反馈。互动评价包括学习者自我反思评价、学习者之间互评、教师评价三方面。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使用有利于完整、有效地对学习者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进行检测、管理与反馈。

三、微型化网络课程的实现

在图1所示中,本课程内容分为七大模块,本课程着重对学习资源开发、微型学习目标、微型学习活动、微型学习评价进行实现。

(一)学习资源的开发

从网络课程开发的内容来源上看,一类是新编网络课程,所有课程内容都是重新开发, 并非以己有的课程材料为基础。另一类是改编学校课程,就是从现有的课程材料中选择适当的成分加以改进,例如课程内容的选择、补充、拓宽、加深、整合等[22]。本课程采用重新开发与改编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针对成人学习者特点,对相关教材进行了重新设计与开发,并且针对网络学习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再设计,力求使其效果达到最好。本课程下学习资源包含两部分课程内容、扩展资源(研究案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网络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将二者内容有机融合与教学活动中。

本课程在细化理论的指导下对概念知识、理论知识、任务性知识进行细化。例如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学习中:第一步介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宽泛概念;第二部对其子概念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别进行学习;第三部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链接进行综合总结,加深学习者对概念的意义理解。对任务性知识采用SCM法,例如在Dreamweaver网站建设学习过程中采用任务简化法,在网站制作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主页制作、链接制作、多媒体表格等制作,知识结构如图4所示。每一次任务所完成的都是完整任务,每一步所要完成的任务都是在上一主题基础上增加了复杂限定条件之后的任务。

图4 SCM知识简化示例

(二)微型学习目标实现

本课程中学习目标使用内外结合的编写方法,同时兼顾学习者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使用层次目标分析法制定学习目标,不仅可以充分将知识目标层层细化,还可以对重点学习模块的目标进行不同难度层次的设计。例如对教学媒体选择单元的学习目标设计如表1所示,根据完成的知识模块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同时兼顾多层次与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设计,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自主选择性学习。

(三)微型学习活动实施

微型学习活动是完整的学习活动,活动基本流程按照启动阶段、准备阶段、知识内化阶段、活动的总结综合评价阶段四部分进行。微型学习活动围绕细化知识块和微型化层次学习目标进行组织,并以视频、文本、多媒体课件、知识结构图等多种方式对内容进行呈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学习习惯。以教学媒体的功能与特性学习主题为例,如图5所示。包含学习目标、多种类型学习资源、总结测验、知识扩展等完整的教学单元,学习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微型知识块的学习并进行测验与及时反馈。

图5微型学习活动示例

(四)微型评价活动实施

在学习评价设计过程中,对基本概念、理论等知识设计为具有固定答案的封闭性测验,针对有多重答案或可能性的知识点则设计成为开放型作业。如图5所示,形成性评价贯穿于微型学习活动中,每个知识块学习完成都要经过测验评价,并及即时反馈,如测验回答错误则给出错误提示并指出需要再次学习的知识点,如图6所示。及时了解自己的检测结果对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及时反馈比远时反馈具有更好的效果。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及时了解,对学习积极性有强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图6微型学习活动评价示例

总之,本文针对当前网络课程的弊端提出了网络课程微型化设计思路,并在细化理论、微型学习理念指导下针对成年学习者设计与开发了“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通过对已有教学内容的重新选择、排序对知识模块进行细化处理,生成微型化知识块,在此基础上对微型化学习目标、微型化学习活动、微型化评价活动进行设计与实现。本网络课程是针对成年学习者开发设计,但是笔者认为微型化网络课程对于普通学习者同样适用,因为其非正式、微小化、分散化、个性化特征适应了学习者网络学习的非正式、非连续的状态。当然,微型化网络课程还处于设计分析和实际感觉阶段,缺乏系统、严谨的论证与研究。微型化网络课程的有效性究竟如何?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应用过程中应用准实验设计、调查与研究,开发科学规范的工具与技术,就微型化网络课程的有效性开展系列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佑镁.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 中国电化教育,2010,(8):80-84.

[2] Katy Jordan .Not Staying the Course[DB/OL]/news/2013/05/10/new-study-low-mooc-completion-rates,2013-05-10.

[3] 李海龙. 网络学习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模式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2012.

[4] 孙越. Moodle环境下成人教育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D]. 河南大学,2011.

[5] Theo Hug.Micro learning and narration [R].Fourth Media in Transition conference: The Work of Stories,2005,5.

[6] 张浩. 微型学习:理念、环境与资源[J]. 现代教育技术,2009,(04):50-52.

[7][9][18]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 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13][14][15][16] 查尔斯・M・瑞戈鲁斯. 细化理论:学习内容选择和排序的指南[J]. 开放教育研究,2004,(2):23-26.

[10] 汪基德,张莉. Moodle国内研究新进展[J]. 远程教育杂志,2009,(05):15-18.

[11] 祝智庭,张浩,顾小清. 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02):10―13.

[12] 戴维・H・乔纳森. 郑太年,任友群译.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 谢幼如,尹睿. 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9] 张筱兰,欧阳汝梅. 高校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2008,(12):8-41.

[20] 理查德・E・迈耶. 多媒体学习[M]. 牛勇,邱香译.商务印书馆,2006.

[21] 闫英琪,阿不来提,郭绍青. 基于Moodle 平台的学习活动设 计[J]. 现代教育技术,2008,(6):70-74.

[22] 武法提. 论网络课程及其开发[J]. 开放教育研究,2006,(2):68-73.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企业资源计划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03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项目管理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专业职业基本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工商管理专业群中其它专业的可选修的课程之一,更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ERP实施与推广方向的必修课程。课程涵盖了ERP原理及应用、ERP实施、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属于一门应用性较强、综合性很高的课程。课程紧紧围绕专业培养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以培养ERP操作员、系统管理员、实施顾问(即实施工程师)、ERP应用工程师为己任,为此形成了“课证融合、任务导向、实战演练,多渠道培养ERP应用型人才”的教改思路与鲜明特色。

通过ERP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从事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应用与实施的必要知识与技能。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项目管理基本观念、原理、方法,还要求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运用到项目管理实践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 课程教学的建设理念和思路

ERP项目管理课程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为对学生ERP项目管理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ERP系统处理知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等内容的整合教学,让学生熟练地运用项目管理知识进行ERP项目的实施。根据ERP工程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把ERP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理论教学突出了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教学加强了实际项目管理技能的训练。

通过“订单班”的开设,把ERP项目管理的课程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把课堂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企业的ERP项目实施工作中;同时,也把课堂搬进企业,把企业的实施ERP项目实施工作搬进课堂。通过“用友订单班”、“鼎捷订单班”让学生进行真实企业ERP项目的实施工作。

1.1 理论教学的建设理念和思路

根据ERP项目管理这门学科的特点,从企业计划开始实施ERP项目的角度出发,课程详细介绍了一个企业实施整个ERP系统的过程和方法,为用户具体管理企业业务提供了理论支撑,着重在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便学以致用。

课程首先使学生认识项目,能区分项目与日常运营,同时各个学生提出适合自己的行业企业ERP项目并对该项目展开调查研究和决策,再根据具体项目管理的手段,运用WBS等工具对项目的成功进行管理。通过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具备ERP项目管理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达到企业ERP项目管理岗位的上岗标准。

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ERP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岗位技能,强化项目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结构合理化,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素质。

1.2 实践教学的建设理念和思路

ERP项目管理的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课程设计上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内容,采用模块化方法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将Microsoft Project 2007项目管理软件与ERP集成形成资源共享,实现多目标的实践教学。教师提供企业基本资料、基础数据,由学生按照企业经济业务模拟实践,生成各种账、表,进行项目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能够在ERP项目的前期工作、ERP项目的实施管理、ERP项目的项目执行管理、ERP项目的交付管理和日常管理方面得到锻炼,能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ERP项目。最后,通过企业真实项目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2.1 实践教学方法的建设思路

ERP项目管理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与情境模拟的技能训练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训练,以职业情境模拟,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在实训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仿真或真实企业环境中,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实训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实现素质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思路。

情境模拟:通过精选企业案例,成立虚拟企业,通过分解企业真实项目任务,推行“学练结合”的教学和情境模拟,讲、练、做、想有机融合,使学生熟悉模拟企业ERP项目实施的工作流程和具体工作职能。

任务驱动:通过对真实企业的ERP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形成企业内各个模块的细任务群。每个练习性任务课后附录均有相应的练习资料可供操练,在对任务群的问题分解/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岗位意识、职业技能和适应能力。

任务模块化教学:在针对虚拟企业的情境模拟过程中,把企业的任务群分成四个大的模块(ERP项目的前期工作、ERP项目的实施管理、ERP项目的项目执行管理、ERP项目的交付管理),使这四个企业基本工作岗位群与任务群相互融合,构成“职业导向,实践主线,项目载体”的课程实训体系,确保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1.2.2 校内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建设思路

硬件方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设有多个教学实验实训室,ERPU8实训室、K3ERP实验室、东区ERP/PDM体验区以及物流体验区的设备齐全,能够基本满足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完全模拟实际工作对学生进行训练,并可接受企业的委托进行ERP项目的全程实施工作,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实训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内容进行训练,还可以运用软件操作,具有开设高水平选作实验的现代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

软件方面:ERP项目管理采用较先进的软件平台,要及时安装企业实际应用的各种管理软件,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工作和考证考级的要求,目前采用的是金蝶K3ERP V10.3企业版软件系统、Microsoft Project 2007、Microsoft Visio 2007。软件产品及时与社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挂钩(K3操作员证书),同时还与金蝶公司、用友公司长期合作,软件产品也完全可以满足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需要。在后期,还要安装用友U8系统、KIS系统、鼎捷易飞V7.0和用友通软件系统等多家企业信息化软件。

企业真实案例库:由于在实践性中采用一体化教学,企业信息化实施顾问现场教学的方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大量的企业实际数据和案例库,这些数据要来自于真实的企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以真实的业务或资料来练习。引入企业信息化实施顾问式现场教学,资深ERP实施顾问在实训现场进行实际实施过程的现场模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整个ERP项目实施信息化的实施过程,在不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情况下,以企业的真实数据来进行模拟。

虚拟项目环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立即投入角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在学校内的教学过程中,模拟出企业、工作现场、项目等,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学习和训练。在课程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现场、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ERP项目管理的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情境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要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教学要让高职学生吃透理论、理解并掌握理论;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以实际企业的企业ERP项目实施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学中练、练中学,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学习驱动,以实际情境来模拟。不务虚、不空谈、真动手、真实践,真正地让课堂变成工作现场。

1.2.3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课程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校外实训基地和工学结合实践基地。现在已经建立了15家合作单位,这些企业将成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基地,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也将是他们以后工作的内容。建成的各家实践性教学基地包含各个行业、各种生产经营方式,从而把课堂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联系起来。最后,通过每年开设的两个“用友订单班”、“鼎捷订单班”让学生真正融入到ERP的实施和项目管理当中。

2 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课程教学中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推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改进教学设施以及教学手段,从多个方面实现实用性的人才培养。

第一,深入企业调研,确定关于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的内容,探讨基于该课程可能实施的工学交替方案,每年进行三个月的工学交替,让学生真实融入实际的ERP项目实施中。同时,通过每年开设的两个“用友订单班”、“鼎捷订单班”,共同联合培养ERP项目实施与管理人才。

第二,多途径多方式联系已就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毕业生,了解工作过程中对课程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对该课程教学工作的建议。

第三,积极探索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模块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教学改革模式,完成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完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和试题库建设,通过教学资源上网实现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四,根据企业对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实际需求安排教学内容,改革传统教学形式。按照专业技术证书考试的要求(ERP项目管理师),注意与其它专业课程结合的基础上合理安排。

第五,在适当的时候推出专业技能竞赛,以激发教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ERP实施与管理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掌握。

第六,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和实训资料。

第七,联系多家行业企业,开展工学交替/实训基地建设(现在正在实施的是“用友订单班”、“鼎捷订单班”,用友订单班每年有为期6个月的工学交替,鼎捷订单班每年有为期2个月的工学交替)。

第八,建立企业案例库和兼职教师库,校企共同培养信息化类人才。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在培养具有ERP系统应用和实施技能的制造业信息化专门人才中,要根据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构建相关课程体系,ERP项目管理课程建设中更加注重校企合作,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推行技能训练式教学,注重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职业成长的融合,为我国制造企业两化融合培养出更多的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鲁少勤,宋卫.论我国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内涵和意义[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94.

[2]鲁少勤,宋卫.ERP应用与实施课程建设实务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265.

篇9

一、前言

C++语言作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它具有封装、继承和多态的三大特征,比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程序可重用性高、易扩充且易维护,在软件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C++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编程思想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知识点丰富且比较抽象。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围绕重点展开介绍,且需要突出其与实际应用联系的紧密性。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把握难点,还要尽量避免孤立地讲授各单元的内容。如果各个部分没有系统的关联,不仅不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一定的知识点,而且还可能导致学生虽然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模仿了教师编写程序的方法,但无法从思想与算法上去学习面向对象编程,也无法形成整体编程的理念,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也无从下手。

2.教学方式方面。目前的教学方式未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单调,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常情况下,由教师来主宰课堂,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从而使得教学过程乏味,学生也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课堂上虽然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获得了一定的信息,但这属于“被动式”吸收,它是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否具有学习及学会的成就感,学生是否已经养成了“主动和积极思考的习惯呢?答案是不容乐观的。同时,实践形式单一。理论知识的有效检测手段为是否完成综合实验,随堂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实验,未完成的课后继续完成。但是,目前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实验课后也不能认真完成实验内容,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发展。每周的实验结果均会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审核实验报告结果和实验过程的详细描述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对于程序设计类作业学生主要提交代码段,教师除了需要检查运行结果是否正确之外,还需要对程序的编写思路进行一定的检查,以便可以及时纠正和评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翻转课堂”理念在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1.围绕教学目标,理顺内容体系。围绕类与对象的封装、继承、多态性等面向对象编程思想以及流类等的使用方法展开介绍。重构教学知识点和教学内容的衔接体系,使得理论和实践契合度更加合理。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制作一些短小精彩的视频。教学视频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时间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这是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的。同时,每个?频都是针对某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还应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一方面查找起来比较方便,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学生进行自我控制,有利于其自主学习。

2.重构教学方式,强化互动交流。从实际需求出发,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项目的构建和各个功能模块的编写细则,把授课内容和相关知识融入到实际应用中去。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遵循因材施教、随堂指导、适时答疑的原则,待学生解决所有疑问后再撰写结论。例如开发商品销售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类与对象的关系,学生能编写出基本的构造函数、输入输出函数解决了对象初始化、复制等问题;当学习类内各个函数关系时,能对已经获得的各个对象进行排序、对特定对象进行删除操作;学习了文件操作、流重载等知识后可以对项目进行功能扩充、功能简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教学互动性,通过抛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类的多态性的学习为例,透过现象看本质,归根究底与类的继承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课堂上抓住复习继承的主线,以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采取“你写我评”的讨论式教学方式。当学生感觉到了大家努力写出的代码能通过运行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结果中存在的问题,抛出新知识,引起课堂共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教师提供针对某一知识点的随堂视频讲解,帮助学生课后复习、理清思路。

3.考核灵活方便,便于温故知新。每一个教学视频之后,教师都可以依据一定的知识点设计一部分子问题,视频学习结束之后,根据个人掌握情况进行回放,并通过对设定问题的解决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学生对设定的问题存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对视频中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上还有提升的空间,方便学生了解自身知识体系的薄弱之处,可以回过头来再次学习。“翻转课堂”不但可以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让教师心中有数,在课堂上给予有效地辅导,并且在一段时间之后,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某些知识点。教师的在线辅导及在线答疑主要围绕教学视频中的问题进行,通过“你问我答”板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及时反馈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所处的层次增加各种难度的趣味题,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也要根据实验的完成情况将暴露的问题及时反馈到课堂上,动态调整教学难度和知识结构,以避免出现一味追求教学进度的情况。

4.交流时空广阔,有利吸收内化。教师在进行“信息的传递”过程中,需要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在课堂上吸收所有知识的可能性非常小,他们需要再利用课后复习来达到目的。对于那些学生不太理解和理解不够透彻的知识,往往会让学生陷入迷惑和茫然的状态,甚至有时候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而“翻转课堂”则可以提供一些资源,为学生解惑:网络课程平台上提供图文并茂的教学动画、精而短的小视频、实验报告范例等共享资源,还可以在答疑讨论区进行师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由同学或者网络上任何对答疑解惑有兴趣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完成对难点知识的梳理、讨论和消化。网络课程平台使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生、师生间进行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对“翻转课堂”与课程特点相结合的思考

“翻转课堂”的出现,使得学生遵循个人的学习习惯随时调整学习进度和所学知识的难度,增加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成长。通过问题的实时反馈,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困难以做出一定的辅导。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互相之间讨论的主题非常明确,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这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翻转课堂”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但是,“翻转课堂”并不是万能的,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避免两个误区。

1.精力分配误区。现在不少教师在“翻转课堂”上总是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视频的制作上,认为制作一个精美的视频就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成果会显有成效。此外,如何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师生间关于知识掌握情况的讨论也很重要,这显然需要教师提前分析学情,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做好精细的准备。

2.以学代练误区。《C++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先课堂教学,后进实验室练习的教学模式有自身的弊端,那就是学生到了实验室后总是会想不起来课本上所学的知识。“翻转课堂”在具体的运用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看一看,练一练”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僵化地认为,视频一定要看完才行。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建构主义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如何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是摆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紧迫问题。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它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又是教学实践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思路和设想。

一、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二)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五)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

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应该也所改革、有所创新。

(一)整合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维度。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例如我在“魅力空港―有效获取信息”教学案例中,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以及关注家乡发展与建设的意识。

(二)分析教学对象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另外,要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结合当地教学设施硬件和软件的条件等方面来确定。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目的是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信息获取、加工和表达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设计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学习、学习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信息技术新课程中也强调要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强调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过程中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构建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1)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点;(3)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4)要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在“风光顺义―有效获取信息”这个教学案例中,我设计通过获取顺义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来制作展示顺义风光的电子作品,让学生既学习到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又了解了顺义旅游业的发展和建设情况。

(五)组建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所有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资源,学习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力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资源分为两类,其一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如图书、报刊、录像等。

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常用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常用的搜索引擎、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网民在网上获取信息常用的方法以及知识产权和合法利用信息等相关学习资源。

(六)创设学习情景

学习情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协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七)制定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程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来讲,学习策略分为三类:(1)主动性策略;(2)协作式策略;(3)情景性策略。

学习策略要在充分考虑学习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制定。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为重点,运用分组教学,在教师的激励下,通过情景创设,以及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达到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的学习策略。

(八)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等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Web quest)、发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协作学习法、讲授法等。

(九)构建互动课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十)开展教学评价

评价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不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教学评价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并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为了做好教学评价,我们可以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将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记录到档案袋中,如:学生发言情况、学生协作学习情况、作品评价情况、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

新课程结构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是个刚刚开发的新领域,值得我们进行长期的探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着眼于使教材逐步完善、教法逐步改进、考核逐步规范,这些都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去不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