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栽培技术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叶栽培技术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叶栽培技术培训

篇1

为茶产业提供技术培训

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教授带领精细化工中心专家团队赴贵州省省茶产业重点县凤岗县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无公害茶田和有机茶田生产,为每位参加培训的人员发放专家团队精心制作的茶田用药“明白卡”。培训会上,宋宝安教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讲解了农药概论、我国农药创新基本情况、农药残留与茶叶质量安全、防治茶树病虫草害已登记农药品种和即将登记的品种情况、贵州省茶产业基地农残检测情况、高工效施药技术和重要品种、绿色防控科普培训、生态茶园绿色防控、农药的用法以及杀虫过程和原理等。一位参加培训的种茶大户表示,这次培训对自己科学种茶、科学用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为了深化“校地企”合作,助推茶产业发展,今年5月6日,贵州大学、凤冈县人民政府和贵州贵茶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签约会上,贵州大学授予凤冈“农药学和植物保护学研究生科研与教学实习基地”一牌,授予贵茶公司“贵州贵茶――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博士后工作站”一牌;凤冈县委、县政府为宋宝安教授颁发“凤冈经济社会发展顾问”的聘书。农学院园艺系、茶学教研室的教授、博士等6人在学院领导带领下赴毕节市纳雍县,就茶艺礼仪、苗族绿茶茶艺、彝族红茶茶艺、待客茶艺等为茶叶企业代表等50人现场进行理论和技术培训。专家组一行还走进纳雍茶叶基地实地调研,与地方领导、企业负责人就纳雍茶产业发展、科技帮扶需求、对口帮扶的区域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调研。纳雍县茶叶产业协会发来的感谢信上说,贵州大学专家“走进基层办实事”,这次培训“对纳雍县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石阡县、正安县等地的茶业生产基地,同样处处都能看见贵州大学专家忙碌的身影。

助推水果产业发展

贵州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水果,水果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贵州省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支部结合“黔科合体科特派”项目的实施,针对晴隆县马场乡现有苹果树进行技术改造,并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和田间现场培训等形式,培养科技骨干和科技二传手,培训果农500人次,帮助农户掌握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花果调控以及科学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提升晴隆县农民苹果种植技术水平,建立技术培训示范基地10亩,示范带动提高800亩苹果树产量,帮助果农增收。此外,贵州大学农学院园艺系耿广东教授等到桐梓县开展木瓜栽培技术指导,果树专家文晓鹏教授也多次赴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大用园区万亩车厘子基地,“手把手”地教种植户和技术员栽培车厘子。

在兴仁县巴铃镇核桃产业基地,贵州大学农学院核桃专家潘学军教授的“黔核”系列核桃新品种及国家专利技术已经“开花结果”。4月26日,贵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小泉率核桃科研团队的专家们到当地开展现场技术培训。潘学军教授向当地的90多位技术员传授优质核桃标准化栽培技术。当天下午,潘学军教授还在回龙镇核桃产业基地进行了核桃栽植、修剪及低产树高接换优的标准方法的现场示范,为种植户解答核桃种植中的技术难题。当地核桃原来产量极低,核桃品质也不佳,现在通过高接换优,产量大幅增加。目前已有800多亩核桃应用了该技术。

不断创新水稻种植技术

篇2

1茶园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霍山县茶树虫害以茶小绿叶蝉、茶蚕为常发性害虫,茶尺蠖、茶毛虫等间歇局部重发,茶轮纹叶枯病和茶饼病等几乎不造成危害。2006年主要是茶小绿叶蝉有所发生,共引起7867公顷次茶园受害,茶尺蠖、茶蚕和茶毛虫均未造成明显为害。在积极开展病虫测报和电视字幕预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民田间学校开展技术培训,实行以健身栽培、生物物理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的防治策略。

1.1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宣传。以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网络为主体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安排、日常监管,以农业主管部门为核心开展技术培训、操作指导,让茶农知道为什么做、怎么做。二是明确责任。为扎实稳妥地推进茶叶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工作,针对诸佛庵镇分户经营规模小、对象多的特点,明确要求乡镇农技部门要承担实施责任,具体负责茶园病虫害发生信息收集、通报和指导茶农防治的日常事务。

1.2技术保障

一是举办茶叶农民田间学校。几年来共举办了茶叶农民田间学校43所,累计培训茶农、种植大户共1650人。采用茶农参与的方式,探讨茶园生态系统分析方法和茶园综合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低产茶园改造、黄芽茶合理的采制、茶园新建等技术。通过茶叶全生长季节的培训,茶农从做中学,从学中做,了解了茶树生长特性,认识了茶叶上的主要病虫害,掌握了防治方法,懂得了在通常情况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道理。接受培训的茶农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带动周围茶农和亲友,非学员户可向接受培训的学员请教。二是结合民生工程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近2年开展2项民生工程,培训4处,160人,重点介绍茶树健身栽培和综合防控技术,注重交流互动,以集中培训为辅,强化田间个别指导,加深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充分利用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开展示范大户培育。三是发挥茶农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全镇有茶农合作社5家,社员913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开展综合防控,建立茶园生产档案,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跟踪制度做好准备。

1.3推广健身栽培技术,实施综合防控

一是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用有机肥。清除田间表面杂草和病残体,根据茶树对环境、肥水的自然需求,施用有利于生长发育的沼液沼渣、厩肥、饼肥秸秆覆盖还田等科学方法,使其生长稳健。二是人工摘除卵块和群集幼虫。由于茶小绿叶蝉卵块呈带状和茶毛虫、茶蚕低龄幼虫具群集性,及时剪下有卵聚集在一起幼虫的枝叶,就地踩死。三是诱杀。在有机茶生产基地的茶园安装了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了尺蠖类、茶蚕、茶毛虫等毒蛾类的鳞翅目害虫、茶蚜、茶籽象甲等多种成虫;还可利用糖醋液诱杀鳞翅目成虫;2008—2010年应用杀虫粘板6600片,防治面积中国整理近33.33hm2。四是生物防治。茶尺蠖、茶蚕、茶毛虫等幼虫3龄前期食量小,用Bt1.6万IU/mg[2]、颗粒体病毒、杆状病毒、核多角体病毒、茶小绿叶蝉用白僵菌等[3],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0%左右。五是化学防治。防治茶蚕、茶小绿叶蝉期间遇阴雨低温天气,防治效果很不理想,有的地方虫口密度较大且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及时用1.2%阿维菌素乳油150~300mL/hm2或0.2%苦参素水剂1125mL/hm2,对水600kg在茶园中实行点片喷雾法进行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并兼治部分刺蛾、叶斑蛾等其他多种叶部虫害。

2成效

2.1田间发生量及为害率降低

从调查情况来看,应用灯光杀虫,茶树田间不同时期主要害虫发生量显著低于非灯光杀虫区,每代平均虫量与非灯光杀虫区平均虫量比值为1.0∶(2.9~24.3)。从调查情况来看,应用灯光杀虫区茶树田间不同时期主要害虫为害率显著低于非灯光杀虫区,每代平均为害率与非灯光杀虫区平均虫量比值为1.0∶(2.7~12.7)。

2.2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根据分别跟踪调查诸佛庵镇农技服务中心2011年在频振式杀虫灯应用区与非灯光杀虫区30户平均产量,平均增产10.06%,应用灯光杀虫区增产效果明显。一是经济效益。应用频振式杀虫灯首先诱杀了大量的害虫,减少了田间害虫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实现了增产增值。跟踪调查显示,应用杀光虫灯区域共135hm2,平均节约农药成本40.1元/hm2,当年累计节支5413.5元;平均增产鲜叶802.5kg/hm2,累计增产107t,按1.4元/kg计算,共增收14.98万元。而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具有长远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二是生态效益。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方方面面危害是众所周知;而使用频振杀虫灯具有对人畜安全、诱杀害虫种类多、累计成本低、无毒、无污染、节能、省工、管理容易、活体性引诱效果显著、控害面积大、控害时间长,增产效果明显、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显著等诸多优点,是一项环保节能型、光物理控制害虫新技术。从2011年应用情况来看,符合全国农业生态示范县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有机农(林)产品的生产标准,防效一般可达90%以上,同时在防治病害时采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从根本上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从田间6次调查百丛蜘蛛数量来看,杀虫灯生物制剂防治区较各处理区下降3.5%~9.5%,农民自防区使用了化学农药,茶园生态系统影响较大,蜘蛛数量下降幅度达40.51%,远高于杀虫灯+生物制剂防治区和试验处理区的下降幅度。

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学研;协同创新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曾被中国教育报誉为“大别山里的职教明珠”,学院多年来始终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区域经济特点,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并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的产学研团队,与黄冈市的相关企业、行业建立基地对接关系,成立了5个研究所、8大服务区域产业基地,10大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区域经济建设与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

一、黄冈市经济发展特点

黄冈市虽然工业化发展有一定规模,目前主要有六大产业群分别是:食品饮料产业群、纺织服装产业群、机械电子产业群、医药化工产业群、新型建材产业群、能源工业基地。但这些产业群规模有限,总的来说,黄冈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二、学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建立专业开发与淘汰机制

(一)专业开发典型案例。黄冈市近年生态农业、旅游业,新农村医疗保健等行业发展迅猛,黄冈职院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重点开发光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观光农业,新开物联网应用技术、护理、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电气自动化、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专业。2006年,团风县引进第一家钢构企业,2007年,团风县委、县政府把建设中部钢构基地,打造中国钢构品牌,作为工业强县的着力点。招商引资的主攻目标。学校灵敏地捕捉到了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开始广泛开展专业调研,筹办为钢结构产业服务的专业,并于2009年成功申报了目录外专业———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开办后,与落户黄冈的湖北鸿路钢构、汇创重工等12家钢结构企业合作办学,成立了“团风钢构”班,为黄冈钢构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目前,团风县从“中国中部钢构生产基地”升级为“中国钢结构生产基地”,钢结构产业发展为可年产各类钢结构制品140万吨,创产值130亿元,安置就业人员1.5万人的湖北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二)专业淘汰机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淘汰了法律事务、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安全技术、财政、金融保险、房地产经营与评估等一批专业。

三、五个研究所———提高了学院自身科研能力

(一)茶叶研究所:与英山县政府合作,帮助当地茶农编写有机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采制技术手册等,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研制的“春缈”茶叶获2009世界绿茶评比会金奖。

(二)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所:与芜湖欧宝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申报“欧宝机电压缩机装配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和“压缩机气缸座加工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横向科技项目,共取得企业资助金额达80万元,为企业创造效益近百万元。

(三)汽车零部件二次开发利用研究所:该研究所自成立以来立项研究课题8项,带领学生多次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并与武汉理工大等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建立合作关系,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四)食品饮料加工技术研究所:研究所承担了“巴河藕保鲜加工技术及新产品开发研究”、“巴河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战略研究”等10多个科研课题,与浠水县巴河镇建立共建关系,研究成果在黄冈市应用推广,效果良好。

(五)花卉蔬菜研究所:开展了黄冈市花卉蔬菜栽培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开展黄州萝卜提纯复壮技术研究、迷你黄瓜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我市产生了不低于50万元的经济效益。

四、基地———培训、服务、实习融为一体

黄冈职院的8大培训服务基地与黄冈市的“一园八基地”挂钩,即黄冈大学生创业园、黄冈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黄冈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黄冈市国家和省级创业延伸基地、黄冈市科研成果转化基地、黄冈市农产品供应基地、黄冈市高校优质生源基地、黄冈市高层次人才智库基地、黄冈市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基地。学院的实习实训基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地紧密结合,资源互补,既保证了黄冈职院学生实习锻炼,也为他们的就业创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黄冈职院的基地分别为:

(一)国家“新型职业农民”黄冈培训基地。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培训、农村畜牧实用技术培训、中草药栽培技术培训、青年农民企业家培训、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淡水渔业养殖技术培训、林果栽培技术培训等项目,每年为黄冈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0多人次。

(二)大别山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基地在红安、英山、蕲春、麻城开展生态茶园建设与技术推广,并与麻城市东南沟村合作,实行“公司+农户+茶园基地”模式,从种苗选择、茶园管理、采茶、制茶、茶农培训等全程式服务,为当地茶农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是我院茶学专业实习基地。

(三)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程”黄冈培训基地。基地为黄冈市培养了403名合格的农民大学生,他们有的在当地村委会任职,有的成为了私营企业骨干,有的成了带动一方致富的合作社带头人。

(四)黄冈市城镇职工再就业培训基地。基地举办了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培训、士官生培训、国税系统青年干部财务会计培训、黄冈市劳动局“创业培训进高校”培训等各项培训每年达万人次。

(五)黄冈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为黄冈市中职学校举办培训研讨班、还举办了园林技术、土建类专业、汽车类专业的三个国培班,培训来自全国46所高职院校的120多名教师,增进了我院和全国其它职院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黄冈市中职和高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高职3+2专业对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六)黄冈农业信息化服务基地。基地开展了“基于WEB的四级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的推广应用,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培养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很多在我们这里接受培训的学员将自己的创业产品推上淘宝网站。

(七)农业实用创业人才黄冈培训基地。开办了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农村能源经纪人创业培训、养殖创业培训等多个创业培训项目,为黄冈市培训了农业创业人员5000多人,这些创业人员解决了我市很多劳动力就业,同时也拉动了我市地方经济发展。

(八)黄冈职院老年护理基地。基地每年接诊60岁以上老人4000余次,对社区贫困和孤寡老人进行义诊,每年选择性上门义诊200余次,免费发放药品一万余元,与黄冈市卫生局联合编写《本草-养生专号》,在黄冈市发放,极大提高了我市人民健康知识水平。

五、十大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研制、开发、推广有机结合

2010年至今,我院教师每年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在600篇以上,每年主编或参编教材100部以上,申报国家专利的发明创造每年10项以上,这些都与黄冈职院的各个二级学院成立相关产学研团队的努力分不开。

(一)农村信息化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团队与黄冈信息中心联合进行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黄冈商贸平台等网络的建设与推广应用。将我院毕业创业学生的蜂蜜、天麻等产品推上信息化平台,为黄冈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机械设备维护维修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团队大力开展机械设备维护维修技术方面的应用性技术和和横向课题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完成市局科技课题《现代数控技术加工设备维护的研究》,承担了横向课题《三环气门驱动有限公司进口设备的维护及常见故障的排除》,为黄冈经济社会相关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提供了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持。

(三)山河建筑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团队帮助学校与山河建筑集团联合成立了山河鲁班学院,团队依托学院成立研发中心,承担了施工工法研究,并与黄冈广益投资咨询公司联合进行了大型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每年组织建筑行业五大员从业人员知识培训,为我市建筑行业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人才。

(四)建筑节能推广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团队与黄冈市墙体节能管理办公室合作,承担了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工作,与黄冈惠尔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建筑节能设计、变更、检测工作。并与湖北省区域内的多家新型建筑节能材料企业合作,开展了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的研制、开发、推广。

(五)村镇房屋建筑规划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团队为蕲春、浠水、麻城、英山等县市村新农村建设提供免费的房屋设计、咨询服务、,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锻炼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六)奶牛疫病防治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团队深入奶牛规模养殖企业,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为养殖户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编写《奶牛疾病防控一本通》,为伊利这样的大型乳制品企业在我市有充足的奶源保证做出了贡献。

(七)蛋鸡饲养管理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团队参与培训农村创业人员1100多人次,为湖北神丹、湖北同星、湖北昌大等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团队还完成了园林养鸡技术,散养土鸡技术等课题,团队成员经常下到我市土鸡养殖场,解决了我市土鸡散养存在的许多问题。

(八)蔬菜无土栽培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团队进行了无公害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的试验,在六福湾蔬菜基地推广了优质蔬菜栽培技术,到黄冈市的浠水、蕲春、团风、罗田等地多次参与送科技下乡活动,主持并推广黄冈优良品种黄州萝卜的提纯复壮技术。

(九)黄冈市东坡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大别山旅游产业开发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东坡文化是黄冈市的一个文化品牌,而黄冈市本身又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团队根据黄冈市的这些特点,确立三个研究方向:大别山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优化、大别山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大别山共同旅游市场开发。成功开发黄冈红色旅游路线、麻城杜鹃节,东坡文化节、东坡外滩休闲旅游景点开发等旅游文化项目。六、结束语产学研的深入推进,需要高职院校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坚持以创新驱动作为产学研当前发展以及未来拓展的动力和根本任务,坚持以对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效应作为产学研的主攻方向。高职院校只有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才能构建双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才能不断把产学研合作推向深入。

基金项目: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2015年调研课题“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及相关对策研究”(项目编号HBVE2015007)

【参考文献】

[1]徐冬冬.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5(4)

[2]赵玲珍.高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黑农江高教研究,2013(7)

篇4

关键词有机产品认证;茶叶企业发展;作用;生产措施;发展规划

“有机茶”是以自然、卫生、安全及无农药残留为诉求重点,结合了20世纪末健康、养生的观念潮流,甚受消费者喜爱。有机茶基本上是以耕作方式与一般农产品为区别,无法由外观确认。只有通过有机产品认证,人们才能认识有机茶。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明香表示:有机茶并不是用有机肥料栽培就叫有机茶,有机茶除了讲究安全、卫生、健康,原则上应包括3个条件:一是不用化学肥料,可用堆肥,即过去单纯的自制堆肥,常用来作有机肥料。二是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土地和所使用的灌溉水也不可受到污染。因为合成农药有残留的问题,会破坏生态环境,另外,除草剂也绝对不能用,因为部分除草剂发现有致癌物质,对使用者与消费者都有危害。三是从事此种方式的生产必须有3年以上的时间。如这三方面彻底执行,所产制的茶叶才能被称为有机茶[1-2]。

1有机产品认证对茶叶企业发展的主要作用

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有机产品的认证,提高企业品牌、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做大做强银奥茶业品牌,提升茶叶产业化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机茶已是银奥茶业发展的支柱产品。有机产品认证对企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

1.1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增加收益

这3年来,由于国内外茶业市场的变化,常规茶生产效益一般,产销形势虽然继续趋好,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走产品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利用该地资源优势,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在浙江最南端的苍南五凤乡与福建省福丁市和泰顺县2个中国茶叶之乡相邻,自然环境优越的山区,山水俱佳,海拔在300 m,远离县城25 km的深山坞里,没有任何污染源,十分有条件开发有机产品,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乡村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全乡茶园逾666.67 hm2,现在已有3家茶企开展有机茶认证,其中有机茶园66.67 hm2,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年产有机茶40 t以上,产值达1 097万元,通过有机茶认证,公司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经济收入增长,并促进场容场貌改观,获得当地政府的肯定和奖励。有机茶加工、销售,大大好于常规茶叶的效益,公司产品自营出口打入了东南亚茶叶市场,获得了较高的利润。提高了有机茶的市场竞争力,十分有利于销售。

1.2有利于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品牌建设

茶叶是传统农业产业,企业在开发有机茶时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建立自有生产基地和自主品牌,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从而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增强了经济实力,加强了品牌建设,带动了整个企业的发展。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在2007年开始开发有机茶时只有21.33 hm2规模,经过多年努力,带动了另外2家茶叶合作社发展有机茶园66.67 hm2以上,年产量40 t以上,成为年产值超1 000万元的全省茶产业“百强”企业,荣获温州市名牌产品、市级优秀农业标准化推广单位、苍南县创建信用企业先进单位、苍南县食品安全信用先进单位、苍南县消费者满意产品企业称号,知名度也大大提高。公司董事长许明香介绍,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在普尾茶场和坑口茶场投资1 300万元,按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有机茶园21.33 hm2。改造新厂房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壮大企业的经营实力,更好地发挥企业的龙头作用,带动周边农民致富。“银奥茶业”品牌的知名度也将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1.3有利于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

发展有机茶实行外连市场,内连合作社基地,实施订单农业,把小而全、散而弱的农户联合、组织起来,实行规模生产、规模经营,才能保证标准的实施、品质的稳定,有利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推进茶产业的整体发展。经过几年努力,到2009年底公司已有有机茶园21.33 hm2,年销售有机茶40 t以上,产品还出口马来西亚,出口额达200多万元,为扩大有机茶销售打下坚实的基础。

1.4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企业诚信意识

有机茶是在原料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科学原理,采取有益于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不使用合成的农药、肥料及生长调节剂等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的茶叶及有关产品。在通过有机茶认证过程中,通过宣传培训和示范推广,使广大员工、茶农和企业家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标准化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了很大提高。在有机茶基地要注意周边植被生态的保护和建设,营造防护林和绿化带;茶园中间作绿肥,安装振频式杀虫灯,在农村普及有机农业的相关知识;建立和规范使用有机肥,自己堆造有机肥,严禁使用化肥,对茶园病虫害采取农业措施、生物防治、利用矿物源农药、禁用化学农药等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产品质量起到重要保证作用[3]。同时,通过有机茶认证对员工也是一次诚信教育和考验,普遍提高了员工诚信意识。

2发展有机茶存在的问题

公司有机茶认证工作虽然取得很大成功,但在发展中还暴露出一些簿弱环节和问题,有待解决。一是有机茶生产成本相对偏高,产量相对偏低,而在国内市场有机茶销售价格还不能体现“优质优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有机茶与普通茶从外观上难以辩认,市场上假冒有机茶的情况时有发生,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查处不力,影响了有机茶声誉和消费者信心。三是认证费用偏高,每年都要进行考核,增加企业经济负担。四是有机茶园替代高效农药、肥料的研究、生产滞后,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有的还存在质量问题,影响了有机茶的产量和质量。

3有机产品标准执行生产措施

公司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严格按《有机产品》标准进行管理,主要内容为推广农业标准化、有机茶叶生产栽培技术和有机茶加工标准化,进行人员教育培训3期,体系培训4期和技术技能培训10期,受训茶农达255人次;通过有机茶基地认证21.33 hm2,有机产品认证46 t,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30盏,每年推广商品有机肥52 t,进行了初制茶厂改造,引进名优茶加工机械和自动程控清洁化生产线,进行生产工艺技术改进,申报了温州名牌产品,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注册了银奥茶业、碧凤、翠凤、丹凤、雪凤、青凤等商标,订制有机产品标志,有机茶专门销售登记,参加温州名优茶评比和浙江绿茶博会名优绿茶评比,荣获了温州名优早茶评比金奖,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比金奖和全国“中茶杯”名优茶一等奖。项目完成后,有机茶园已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格局,辐射全乡666.67 hm2以上五凤乡茶叶生产,示范带动力强。通过几年来的有机产品认证工作,公司获得了县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初制加工示范茶厂、苍南县创建信用企业先进单位、苍南县食品安全信用先进单位、苍南县消费者满意产品企业称号。

3.1有机产品执行的组织与管理

有机茶叶标准化技术推广项目整个项目每年投入达20多万元,对五凤茶叶产业能否形成省内特色产业和有机标准化生产的问题。因此,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对这个有机产品的标准执行十分重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对此公司建立以许明香总经理为组长、徐登岸副总为副组长、聘请夏成鹏为技术顾问、黄松为公办室主任的有机产品管理小组,并且聘请浙江大学骆耀平教授专家为有机茶生产指导,制定有机生产质量管理手册,按GB/T 19630.1-4 2005《有机产品标准》要求认真抓好有机茶的生产,特别要严把质量关,还要按计划抓好生产加工,确保有机茶质量安全;此外要对质量实行全程监督,切实抓好有关资料的整理、收集、归档,确保记录材料的完整性。

3.2订计划,抓培训,促成效

公司每年制订培训计划,举办各种培训班10多期,受训人次达200多人,开展有机茶栽培技术应用,包括生物农药防治、杀虫灯的应用和配方施用有机肥;推广标准化加工技术。以省示范茶厂建设为目标,对原生产厂房进行优化改造,共履行茶厂面积2 850 m2,提高了生产环境卫生水平;引进先进适用的加工机械,改进工艺技术,其中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建设一条全自动控制的名优茶加工生产线,是浙江省第一条程控连续化名优茶生产线;产品严格按标准要求进行生产,规模化生产银奥有机茶,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实行QS和有机产品包装,分级销售,积极参展参评,荣获了温州名优早茶评比金奖、浙江绿茶博会名优绿茶金奖、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金奖和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格局,示范带动力强。

3.3在执行标准过程的举措

一是标准化技术培训及推广应用。结合各生产季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培训17期,邀请浙江大学骆耀平茶学专家授课,受训人次达255人,开展有机茶标准化技术应用,包括矿物质农药防治、杀虫灯的应用和配方施用有机肥施用技术。二是茶厂优化改造及示范茶厂建设。进行了初制茶厂改造,改造茶厂面积2 850 m2,引进名优茶加工机械和自动程控清洁化生产线,2009年公司被认定为省茶叶示范加工厂,温州市农业标准化先进推广单位。三是有机产品栽培技术应用示范和品牌建设。先后申报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100 hm2,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其中21.33 hm2通过了有机茶认证,通过注册了银奥茶业、碧凤、翠凤、丹凤、雪凤、青凤等商标,制作有机茶销售包装,实行分级包装,组织企业参加温州早茶节和(沈阳)浙江绿茶博会、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首届香港茶展、马来西亚食品展、哈尔滨食品交易洽谈会、东盟贸易洽谈会、韩国食品展和马来西亚食品展,荣获了温州名优茶金奖3项、浙江绿茶博会名优绿茶金奖1项、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金奖2项和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1项。四是为了公司产品生产和管理按GB/T 19001-2008标准和《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要求,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及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制度做了制订。监控茶叶的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规范开展各项活动的准则。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4发展规划

苍南县有机茶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下一步是如何“小题大做”,把处在起步阶段的有机茶产业纳入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继续保持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有机茶产业的重要地位,为此,提出以下几点规划:一是应严格按标准生产,按规定粘贴标识,开设有机茶专卖柜,建立代销经销业务,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有机食品展示展销,组织有机茶专项推介等活动。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有机茶的宣传,全面宣传有机茶产业面貌,普及有机茶知识,使消费者了解有机茶,并放心地喝有机茶。三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扩大销售渠道,不断从产区内销售向产区外发展市场,从以礼品茶消费为主向大众消费延伸,突破区域销售的局限性。四是各地在奖励有机茶生产的同时,应把为开拓市场、扩大销售作出贡献的企业一并纳入奖励范围,培育一批既有生产规模又有营销能力的龙头企业,积极鼓励他们走向国内外市场,发挥有机茶产业排头兵的作用。五是加强市场监管工作,打击假冒有机茶欺骗消费者的不法行为。经营者要加强自律,诚信经营,恪守商业道德,维护银奥茶业信誉,提高有机茶的知名度。

5结语

茶叶的有机农法栽培是一种节约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倡导物种共存的生态型农业。它是为人类饮茶健康、地球环境保护而设想的一种经营方式,虽然在栽培上,有机茶必须花费更多的成本,而且消费者也必须付出更高的金钱代价,然而选择自然、安全的茶叶,使自己的健康受到保障,享受喝茶的乐趣,并感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为时代潮流与趋势;而这个永续农法经营的未来趋势,需要企业有心及执着的投入、消费者鼎力的支持[4]。如此,此种有机产品才能永续,才不会枉谈饮茶保健,也才能安心的享受品茗之乐,这样的理想想必也是许多爱茶人所希望与乐见的。

6参考文献

[1] 姜爱芹,余琼蕾,金建忠,等.中国有机茶发展现状和国内市场开发策略[J].中国茶叶,2009(12):22-24.

[2] 贺忠善,黄安凯,秦国杰.科学发展有机茶 建设现代化和谐茶业[J].茶叶通讯,2010,37(1):44,46.

篇5

卫学初、李开锦、高飞虎三位特派员,作为科技工作者和知识青年的优秀代表,立足农村,献身创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探索。希望三位科技特派员的科技创业服务经验对大家有所启发。

组建服务协会开展四个对接

卫学初现任湖北省英山县中药材种植技术协会会长。2003年,与中药材打了将近30年交道的卫学初被聘为科技特派员后,他牵头组建了协会,尝试以协会为龙头,整合市场、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带领药农开展中药材产业化种植。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协会基地由开始的200亩发展为10000多亩,网络种植户4300余户;共开发种植出口药材品种10个。累计推广各种新技术34项,带领1230余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利益对接。为了解决资金的困难,卫学初把自己和父母的房产全部押上了,并对药农郑重承诺:“凡属签约的合同如不能得到兑现,所有抵押品归药农所有,损失由卫学初承担”。每年年初与药农签订种植销售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承诺凡是入会药农,只要药材品质达到协会要求,都按市场保护价格统购统销,让协会药农实实在在看到自己的利益。协会承诺会员的售价如没兑现,协会赔偿会员双倍损失。

管理对接。协会全体会员公开投票选出协会各级负责人,使各个岗位负责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会会员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实行销售保障与种苗保障两级保障,并签订了协会与分会、分会与片区、片区与种植小组、小组与药农四级合同,使药农真正安心踏实。

技术对接。卫学初常年组织技术人员赴各药材种植基地开展技术培训,把规范的种植技术送到每位会员家门口。每年还在各乡镇召开表彰大会,对优秀种植农户颁发荣誉证书,奖励生态肥料100公斤,对先进种植小组颁发锦旗,奖现金500元。还开辟了8个连片种植示范基地,为会员的规范化种植、集约化种植树立样板,并为机械化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感情对接。为了让广大药农多种药种好药,卫学初经常下乡调研,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几年来,他几乎跑遍了全县,并通过技术和物资的无偿帮扶,帮助30多户贫困户脱贫。

李开锦

创新服务模式达到利益共赢

李开锦现任海南省东方市大田农业科技110服务站站长。2000年,李开锦从学校毕业后到东方市大田镇,进行自主创业。2004年底,李开锦主动要求作科技特派员,被下派到大田镇报英村。三年时间里,李开锦通过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香蕉种植产业,使报英这个贫困村,一举成为了东方市文明生态“精品”村、一村一品的科技示范村,人均收入比2004年翻了一番。

技物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农业科技“110”服务站的优势,以销售农资为主的技物结合模式与农户开展合作,即提供技术咨询、指导、培训服务。

产量分成服务模式。为了让农民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为自身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2005年初,李开锦在报英村租赁50亩土地,雇佣了10个有一定文化基础、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报英村农民,采用劳动报酬按产量提成的方式,开展技术创业服务,建立了香蕉高产栽培技术种植培训、示范推广基地。村民种植香蕉热情异常高涨,当年香蕉的种植面积就发展到800多亩,产量达200多万公斤,产值近500万元。

股份合作模式。2006年,李开锦提出了第三种服务模式:农民以土地、劳力入股,由李开锦负责技术、资金和信息,利润五五分成。当年报英村扩大种植香蕉面积达1400多亩,人均1亩多,真正做到了家家搞生产,户户种香蕉。2006年底,海南香蕉带癌症和SARS病毒的传言,给香蕉种植业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在这场灾难面前,如果以当初的合同执行,农户将基本上颗粒无收。为了降低农民的损失,李开锦决定给每位合作农户发放了最低生活保障费,独自承担风险,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农民的信任。

2007年6月份,李开锦又推出了新的科技服务套餐:三种服务合作模式任由农户自由选择。技物结合模式解决了大部分缺乏资金和技术的困难群众种植香蕉的难题。产量分成模式极大地调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解决了当地群众懒惰散漫的生活习性。利润分成模式把各方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了抵抗风险的能力。

高飞虎

发挥科技优势促进产业发展

高飞虎是重庆市农科院茶叶所的一名科技工作者。2005年至2007年,经过双向选择,他连续三年被派驻武隆县实施科技帮扶工作。高飞虎通过规划建议、技术提升、科研攻关,使武隆县的茶叶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全县茶农2006年户平增收2000元左右,茶产业就业人数由数百人增加到5000多人。

进行产业规划改造。高飞虎首先历经一个多月,走遍了10多个乡镇,对武隆县茶叶产业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对现有茶园进行茶样、土样采集和化验分析,对茶园的环境气候进行了评估。高飞虎参与制定了《武隆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和《绿色高山生态优质绿茶基地建设的总体方案》,将茶园划分为改造恢复型茶园、重建茶园、增行补株茶园。针对不同的类型,进行升级改造的技术指导。

建立利益共同体。为解决茶叶收购和加工问题,积极与加工企业联系沟通,确定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茶叶快速发展模式,使茶农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由企业为前期茶园改造投入一定的资金,由农户经营茶园,企业按合同协议收购茶农的鲜叶,有效地保护了茶农的利益,提高了种茶积极性。

篇6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农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领导,我局成立了以局长董劲峰为组长、副局长谭复旗为副组长,局直单位和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分解为6大任务,明确每项任务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并要求各项任务的牵头单位会同责任单位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部门工作职责,一年一计划,一年一总结,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成立技术指导专家组。为了科学素质工作切实落到实处,我局在柑桔、茶叶、生猪、水产、农机、能源沼气等农业产业和行业成立了以总农艺师王耀群、宋育林、邹维周等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专家组,聘任了以乡镇农技中心主任为主技术人员驻扎乡镇,作为“农技特派员”,为每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做坚强人才储备力量。其次我们还从华中农业大学、三峡大学等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广泛吸纳农业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为到我县做现场技术指导,不断充实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库。另外我局还注重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培养,调动他们献身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之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知识和综合服务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需要,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效果和质量。

(二)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为“切入点”,广泛搭建科学平台

为农民的科技意识不断得到提高,我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广泛搭建科学平台,强化宣传报道。一是创办电视栏目。今年初,我局与县电视台配合,将《农家顾问》改为“垄上行”电视栏目,并进行了改版。通过《垄上行》栏目中“乡村风景线”、“贞贞热线”、“农事话你知”等版块,为广大农民朋友咨询农业政策;把脉农业生产;牵线农产品销售;知农情,说农事儿,暖农心。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咨询,以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要。二是开辟网站和短信服务。为给好的提供农业服务和信息咨询,我局自06便开创了农业信息网,在秭归政府门户网开辟了“秭归农业专栏”,另外我局还联合县科技局开办了“农业”信息平台,与县移动公司创办“农信通”,将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和信息融入到千家万户,融入到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让农民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农业技术知识和信息。三是创办农业技术期刊。我局组织各只能二级单位,编发了《秭归特产简报》、《畜牧简报》、《秭归农资》、《秭归植保》等技术刊物,每年以文件形式下发《农业主推技术指南》,制定了茶叶、柑桔、蔬菜、生猪生产体系和生产技术标准,为全县农民提供最先进、最前言、最全面的农业信息动态和农业技术知识。全县科技兴农氛围浓厚,农民的科学意识不断提高。

(三)以增强农民的科技能力为“支撑点”,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需要科技支撑,现代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实用和节本增效技术,不断增加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不断提高科技兴农水平。一是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近年来,我局将每年的3-5月定位“科普活动月”,通过开展“组织百名专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乡万户行”系列送科技下乡活动,在全县各个乡镇分地区、分产业召开现场会、培训会等知识讲座,为农民现场讲解技术,现场解决难题,现场推广新技术,推销新产品,增强农民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二是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今年,我局以粮油、果树、蔬菜、牲猪、水产、农机等为重点,共培训农业科技中心示范户2180户。严格按照“五有”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了专家组制度、科技指导员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制度等六项制度。完成了12个科技农家书屋建设任务,配送书柜15台套、各类书籍3000余册,努力把农家书屋建成广大农民朋友获得新技术、新信息的前沿阵地和平台。三是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为进一步拓宽农民致富、农业增收途径,我局在开展送科技下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在全县大力开展“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并联合共青团秭归县委开办青年创业就业培训,为农村青年和剩余劳动力提供创业就业技术支撑和资金扶持,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实用性人才。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推广活动,大幅度、大手笔的培训活动,现代农业中的配方施肥、脐橙果园四挂、茶叶无性系栽培、农作物轻型简化栽培、优质三元猪等大批先进农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全县科技兴农水平和农民科技素质得到广泛提升。

(四)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着力点”,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创办示范样板

我局通过“三园”建设为契机,以办示范样板为抓手,以开展农业新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试验示范研究,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品种,全县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目前我县已形成“低山柑桔、半山茶业、高山蔬菜烟叶、全县生猪”三带经济格局。脐橙产业以低海拔(300米以下)发展晚熟脐橙、中海拔(300-500米)发展中熟脐橙、高海拔(500-600米)(非河谷地区控制在550米以下)早熟脐橙的三带格局;茶叶产业以“茅坪早茶、九畹特茶、全县优茶”的生产格局;畜牧龙头带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各大农业产业稳步发展,“特色农业大县”目标逐步推进。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农业科普活动有声有色

今年我局全力推进送科技下乡系列活动,“百名专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乡万户行”、“春季垄上行”等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全县共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180户,共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895场8.5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4.7万份,与县电视办《农家顾问》专题栏目13期,推广了“20个优良品种、十项轻简栽培技术、十项种植模式、十项高产高效养殖技术”等新型技术,成立了农业安全生产事故坚定专家组;组建了农业专家技术咨询110平台;设立了24家农家书屋,并配置了电脑、图书等硬件设施,构建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网络,真正做到了田间里有声、电视里有影、刊物上有文,全县科技兴农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二)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彰显成效

今年,我局紧扣“特色农业大县”目标,围绕高山蔬菜、中山茶叶、低山柑桔、全县生猪的产业格局,先后实施了蔬菜、茶叶、柑桔为重点的“三园”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工程,实施了“一圈二带”(农业示范圈、生态柑桔产业带、生态茶叶产业带)示范工程,着力推广五种种植模式(设施栽培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种养一体化模式和生态观光模式),实现社区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局先后累计举办柑桔综合品改、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农机推广示范村等各类示范样板建设,其中建精品柑桔示范样板2个1500亩;茶叶标准化种植示范样板1个亩;无公害安全蔬菜示范样板1个2200亩;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标准化养猪场1个;推广新型农机具3500台。农业示范样板的建立和有效的辐射,使得我县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国家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湖北省高产玉米创建示范县”、“湖北省马铃薯种繁生产基地”。秭归脐橙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牌农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等荣誉,我局参与的“柑桔优异种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推广项目”也双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九畹溪丝绵茶、欲品思茶、峡州碧涧等茶叶品牌先后被“宜昌市地方特色名茶”、“宜昌市十大名茶”、“宜昌市优质茶”。特别是由我局和茅坪政府共同在茅坪镇中坝子村建设的“7+1”项目集成了多项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吸引了全国性现代农业现场会议在此召开,总结并推介了建设经验,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使我县农民更好的学习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三)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效果明显

今年,我局大力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抓好“阳光”工程,全县累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666人,其中地方特色职业农民1300人,沼气工及后续服务150人,农产品加工200人,知识更新培训16人。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的推动了秭归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真正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用的上、留的住、扎的稳的多层次人才,着力提升了全民科技素质水平。

(四)农民培训基地得到大力扩展

我局在县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构建了以送科技下乡活动为流动培训阵地,以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清华职校、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固定培训阵地,网络了以农业中心示范户为辐射点的农民科学素质培训体系。我局充分利用九畹溪镇芝兰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设施先进,装备齐全,配备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有利条件,同时,还网络了双兴种猪场、九畹溪丝绵茶场、柑桔良种繁育中心等实验观察基地和学员活动中心,加大农技推广力度,让学员既能学理论,又能学实践;既能学知识,又能交流经验。这些培训基地的建立与扩展,为更好的实现全面素质刚要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我局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以下困难和不足:

篇7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服务、农户参与、企业(协会)运作、能人带动”的基本思路和“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销售品牌化”的产业化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活跃流通为关键,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建基地、提品质、创品牌、扩市场”等工作措施,加快发展全市特色农业,率先实现“一村一品”。

二、目标任务

我市特色农业发展重点以优质无公害绿茶、蓝莓、草莓、苹果、桃、梨、大白菜、土豆、西甜瓜、芋头、番茄等为主,率先在优质绿茶、蔬菜、蓝莓种植上求突破;2012年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7万亩,其中优质绿茶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优质果品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优质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3万亩。全市参与特色农作物生产的农户占总农户的50%以上;特色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5%以上;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50%;培植10-1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

三、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和布局

(一)特色果品

根据农业部优势果品产业发展布局与规划,结合我市果品生产的实际和果农的传统种植习惯,在今后的果品产业发展上,要大力推进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科学合理的果业生产布局。重点抓好苹果、梨、桃、樱桃和蓝莓等特色水果的生产发展。

1、苹果生产基地布局:

2、梨树生产基地布局:

3、桃生产基地布局:

4、樱桃生产基地布局:

5、蓝莓生产基地布局:

(二)优质绿茶

1、重点发展区域:

一是以现有茶园面积较集中的和适宜于种植茶叶的、等镇(区、办)为主要规划区域,形成茶叶优势生产区域。具体规划为:2.9万亩、0.4万亩、1.5万亩、1.3万亩、0.3万亩、0.6万亩。

二是在适宜于种植茶叶,群众基础较好的等镇(办)加大引导力度,加强示范茶园建设,具体规划为:1800亩、2000亩、2000亩、2200亩、2000亩。

2、建设六个复合生态茶叶示范园区:

镇的绿洲茶叶精品园,园区规模5000亩;

街道办事处的宏椿现代农业园,园区规模400亩;

街道办事处的泽宇生态农业园,园区规模500亩;

街道办事处的皇茗生态农业园,园区规模200亩;

镇的上疃生态农业园,园区规模300亩;

3、“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

(三)特色蔬菜

1、设施蔬菜:以王台巨洋河、洋河、错水河流域的三万亩优质蔬菜为重点,同时搞好泊里、等镇的设施蔬菜生产。

2、露地菜:以原有的优势蔬菜为重点,加大品种更新力度,在六汪等镇(区)继续发展芋头、西瓜;在泊里、胶河发展马铃薯、大白菜等产业。

3、食用菌:在、六汪等栽培技术成熟、林地较多的地区重点发展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林间生产,积极培育立体农业,发展循环经济。

四、主要措施

(一)抓好“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在全市选择15个主导产业或产品突出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实行站所包示范村、科技人员联系示范户制度,突出抓好示范村的培育工作。一村一品示范村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达到60%以上、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要占到50%以上、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要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0%以上。

(二)加快新品种引进与推广应用。认真落实各项农业良种补贴政策,加大农业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有关站所要协调镇农业服务中心有计划地抓好各类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工作,逐步增加特色农业中的名、优、特、稀新品种的生产比重,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增加花色,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生活需要。

(三)普及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管理、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实用技术。针对特色作物栽培时间长、连作性强,造成病虫害、农药残留量大等问题,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大力推广高效无毒、低残留农药,重点推广生物农药。

(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结合我市与农业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共建,全面实施科技入户培训工程。我局组建农民科技培训讲师团,并定期邀请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以结构调整、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作物栽培为重点,全面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做到良种良法到田,技术到户,技能到人,确保完成10万人次科技入户培训目标,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理财的新型农民。

篇8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精神,通过建立特派员工作站、选派科技特派员,围绕进一步培植壮大我县林、茶、菌、药等特色产业为重点新型产业,建立一套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培养锻炼一批科技创业型人才,培育出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支柱产业,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特派员工作的实施,为我县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该工作实施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科技特派员现状

我县共有107名县级科技特派员,来自农业、林业等部门具有初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达95%,有一技之长,相当于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乡土拔尖人才有5%。主要职责为: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林、茶、药、菌等优势和特色产业进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科技培训帮扶、推动实现农科对接和扶持发展合作等,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

我县还建有两个省级特派员工作站:祁门县祥源祁红茶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立于2015年3月,工作站单位为祁门县祁红茶业有限公司,现有驻站科技特派员8人。祁门中药材组织培育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立于2016年3月,工作站单位为黄山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现有驻站科技特派员7人。两个工作站主要以企业现有产业化为基础,利用我县祁红产业、中药产业等优势资源,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等各高等院所技术支撑,发挥专家团队的技术力量,在新产品开发、基地种植、生产加工等方面全方位合作,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实现企业增值增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户共同发展,实现产业脱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扎实开展科技扶持工作

1、抓好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与创业辅导。

一是科技特派员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送科技下乡、开展“家门口学堂”送科技等活动,每年举办特色产业专题培训班,开展特色产业种栽植技术培训,推广实用技术。2017年,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95人,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195人(茶叶生产50人、肉羊生产50人、淡水池塘养鱼50人、中药材生产45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00人(农资经销员50人、电商人才50人)。培训特色种养业贫困户1781人次、新型经营主体280人次。

二是邀请专家授课。邀请了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做《祁门县药用植物资源及代表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药生物技术与中药质量》专题讲座,编印常见中药材种植技术手册2000余份,发放给农民,引导农民种植中药材。

三是开展科技扶贫宣传工作,科技特派员携带中药材种植宣传展板、宣传单页,利用晚上时间,开展“农村小课堂”活动,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和中药材种植技术。

四是依托特派员工作站开展培训。2017年中药材组织培育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期次,培训贫困户、专业户、种养大户农民共150人次,开展科技特派员实地科技服务100余次,发放最新中药材种植技术资料1500余份。祁红茶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组织专题培训5场,受益300人次,培育农村新型技术人才20人,进一步提升了现代农业操作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2、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

由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牵头组织实施了茶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红茶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生产技术、皖南道地珍稀中药材良种繁育与产业化等项目、承担省科技重大专项及人才团队项目4项;推广《祁门红茶清洁化初制厂建设规范》进行生产技术改造,全县已经新完成30家村级茶叶初制厂改造;推广中药材白芨、石斛、金线莲等3项新品种及其组织培养新技术的应用,共生产白芨组培育苗1500万株和石斛组培苗20万株,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通过科技特派员+农业专业协会(基地)+农户机制,促进了茶叶和中药材种植规模的扩大和产品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3、创新服务机制采取有效的扶贫措施。

一是完善特派员工作机制:我县年初下发《关于选派一批科技特派员助力扶贫工作的通知》,选派一批县级科技特派员赴31个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并签订协议,明确责任,实行动态管理,开通服务热线,定期到田间地头服务指导。开展科技培训帮扶,鼓励农民参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设施的运用,培育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民技术员和科技致富带头人。推动实现农业与科技对接,扶持发展合作组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推进示范基地培育和建设的同时,通过跨村跨乡服务,扩大先进适用技术的覆盖面,使基地的示范典型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158名农技人员联系服务1580名科技示范户;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实现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

三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选择和培育一批优势明显、基础较好、带动性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家庭农场28家、专业大户15户。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336家(联合社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4家,市级示范社12家;家庭农场110家,其中省示范农场8家,市级示范农场3家;专业大户265家。

四是通过产业化联合体带动:祁红茶业公司于2015年3月份牵头成立了祥源祁红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目前成员户有12家,其中龙头企业1家、合作社1家、家庭农场10家,建立起了紧密的产业、要素、利益联接机制。联合体通过对组织内成员和农户进行培训,提高高效生态茶园建设管理水平。

五是通过整合资源带动:通过“流转”经营管理形式,祁红茶业公司在祁门县箬坑乡石舜村完成2000余亩荒山流转和道路占地征用合同签订,以及历口环砂200余亩低产茶园流转,并优先吸收贫困户参与基地建设。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时,峰源科技公司优先安排贫困户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劳务,优先租赁贫困户的土地。

六是合作经营利益联结:祥源公司除了流转经营之外,还采取了与农户合作经营模式,主要是在茶园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与农户签订统防统治管理协议,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高于市场行情价格优先收购,并同时实行二次返利政策。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茶叶品质,也有效地提高了农户收入和积极性。

三、取得的成效

祁门为安徽省第一林业大县,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种资源丰富。由于历史的传承,加之多年来的培育,特别是近年来的科技推广,形成了一批品质优、市场广、效益好的特色农林产品。通过科技特派员工作,特色产业规模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

1、茶产业:茶叶生产较快增长。我县2017年生产茶叶6530吨,实现产值6.99亿元,同比增长10.86%和31.01%,均为两位数增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茶叶收入4721元,比上年增收1093元,约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茶叶品牌持续扩大。“祁门红茶”公用品牌以27.35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第8年荣膺十强品牌,入选“2017年中国茶叶最具带动力三大品牌”等。祁红种植标准化进一步改善。2017年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4150亩,有效认证有机茶园0.89亩,全县累计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的茶园达11.9万亩。4万亩茶园实施了茶园绿色统防统治示范建设,1.5万亩茶园推行机械化采摘。生产清洁化继续推广。5000亩茶园完成标准化生态高效茶园改造,30家初制厂通过清洁化改造验收,切实从源头保障了茶叶加工的卫生安全和生产效率。

2、林业产业。着力扶持发展林业特色种养。2017年以来,全县共打造油茶、香榧、毛竹等示范基地10个,发展木本油料及特色经济林。全县56个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通过苗木栽植、生产用工、山林土地入股、扶贫贷款补贴等措施带动645个贫困户发展林业特色种养业,促进贫困户自主创业,更新就业观念,不断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早日脱贫目标。

3、中药材产业。林下经济复合经营。坚持科学发展,提质增效,重点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立体复合经营。新建新安镇2000亩道地中药材、2000亩杜仲林低改、塔坊镇1500亩油茶林下黄精、大洪岭林场2000亩杉木林下黄精等千亩以上示范基地4个,以及闪里镇瓜蒌药菊、平里镇白芨、凫峰镇覆盆子、新安镇前胡等百亩以上示范基地15个,累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60.5万亩,实现产值29.28亿元。培育优质药材种苗。培育良种壮苗是中药材种植规模发展的基础。峰源公司与安徽省中医药大学合作,建立“国家稀缺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开展白芨、祁术、石斛等名贵中药材苗木培育,新建育苗车间3000㎡、苗圃地100亩、驯化大棚22个,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智能恒温无尘控制育苗,已经生产白芨继代组培苗700万株。仙寓山公司在安徽省中医药大学专家的指导下,新建苗木基地50亩,利用野外自然条件培育祁术、黄精等中药材苗木,为中药材大规模种植提供优质种苗。

4、贫困农民增收。2017年完成全县特色种养业产业发展达标贫困村21个、产业发展达标贫困户1640户、“一村一品”专业村9个。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13058个,支持特色种养业扶贫总资金5580万元,实现31个贫困村项目、资金全覆盖。全县有258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带动,带动贫困村31个、贫困户4358户。全县通过苗木栽植、生产用工、山林土地入股、扶贫贷款补贴等措施带动645个贫困户发展林业特色种养业。促进贫困户自主创业,更新就业观念,不断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早日脱贫目标。一是峰源公司在平里镇贵溪村建立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示范基地30亩,为贫困户脱贫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祥源公司完成2000余亩荒山以及200余亩低产茶园流转,合作茶园面积达1万余亩,涉及面覆盖8个乡镇,为保障农户收益不减,公司采取流转费按年分期支付,优先用工的长效扶持方式。全年共支付流转费、物资补助及劳务用工费达百万余元。

四、存在问题

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科技特派员大多数为机关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福利待遇较低,无额外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2、农技人员的知识有待更新,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了解不多,跟不上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与现代农业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

3、工作创新机制还有待完善,信息化程度低,服务的方式、方法有些滞后,工作成效体现不明显。

4、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够。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实质性政策和措施支撑。无激励机制,相比和企业外聘的科技人员吸引力不强,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作用的发挥。

5、科技特派员项目经费不足,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影响特派员工作迈上新台阶,建议加大资金扶持。

五、下步措施

1、完善和落实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激励政策,提高工作积极性。

2、完善科技特派员团队管理制度,及时掌握科技特派员工作动态,总结经验,树立典型。

篇9

当前,正值我县春耕大忙季节,xx长一行到我县检查指导农业农村工作,充分体现了上级部门对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十一五”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狠抓传统支柱产业的提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小区域经济,使全县的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下面就我县的农业农村工作做个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完成情况

*年,全县春耕生产动手较早,农田地备耕充分,农业及农资部门及早就位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目前,全县大春生产栽种进展十分顺利,截止4月10日,全县完成大春栽种面积万亩,同比万亩,完成计划的%。其中:水稻栽插万亩,同比万亩,完成计划的%;旱谷播种万亩,同比慢万亩,占计划的%;玉米播种万亩,同比快万亩,占计划的%;薯类栽种万亩,同比万亩;杂粮下种万亩,同比快万亩;豆类下种万亩,同比快万亩。

二、各项农业生产措施落实情况

1、蔗、茶两大传统支柱产业生产情况

(1)高优蔗园建设情况

*/*植期,共完成高优蔗园建设面积万亩,占计划万亩的%,其中,秋植蔗完成万亩,完成计划任务万亩的%;冬春植蔗完成万亩,完成计划任务万亩的%。

2005/*榨季,实际砍蔗面积*万亩,较上一榨季减0*万亩,实现农业产量*万吨,较上一榨季增*万吨,农业产值达*万元,较上一榨季增*万元。工业入榨量为*万吨,较上一榨季增*万吨;入榨蔗平均含糖份和产糖率分别为*和*,较上一榨季明显提高;生产白砂糖*万吨,生产酒精0*万吨,工业产值*万元,实现蔗糖业总产值*万元,较上一榨季增*万元。

(2)茶叶生产情况

*年,全县茶叶面积累计达*万亩,新建高优生态茶园0*万亩,累计建成高优生态茶园*万亩,茶叶可采摘面积达*万亩,毛茶产量*1吨。农民实现茶叶收入*万元,比上年增*万元,增*。目前,全县有茶园面积*00*万亩(含农场),其中,2000—*年建成高优生态茶园*万亩(含0*万亩的无公害茶园),占全县茶园面积的*;老茶园*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的*。今年计划完成万亩高优生态茶园建设任务,现已完成开挖种植沟万亩,完成计划的%。

2、生物能源完成情况

目前,全县共完成木薯种植亩

3、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调供情况

去年11月至今年4月10日止,共调入两杂种子万公斤,其中,杂交水稻种子万公斤,杂交玉米种子万公斤,玉米群改种万公斤,截止4月10日,共销售杂交水稻种子万公斤,杂交玉米万公斤,群改种万公斤。

4月10日止,县供销社、勐省糖业公司、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共调进化肥吨,其中,尿素吨、复合肥吨、钙镁磷肥吨、其它肥料吨;农药吨,其中,杀虫剂吨、除草剂吨、杀菌剂吨;农膜吨。农用物资就位早,数量充足,为今年的大春粮食生产提供了物资保障。

4、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

利用农闲时间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去冬今春全县共建成高稳产农田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完成坡改梯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万亩,开挖新田万亩,治理水土流失平方公里。完成水利排灌沟渠建设公里,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万个,完成土石方开挖工程万立方米。

4、三大粮食作物各项增产措施落实情况

(1)良种种推广情况

截止4月10日,全县共完成良种推广万亩,占计划的%,其中,杂交水稻万亩,占计划的%,水稻中矮杆良种万亩,占计划的%,优质稻完成万亩,占计划的%;玉米良种完成万亩,占计划的%,陆稻良种完成万亩,占计划的%。

(2)各项配套措施完成情况

①实施电脑农业专家系统项目*万亩,占计划的*;②培育壮秧万亩,完成计划的%;③推广水稻品种多样性抗病混栽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④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⑤完成测土配方施肥万亩,占计划的%;⑥推广山区旱粮多元化立体栽培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⑦切实加强对大小春粮经作物病虫草鼠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指导工作。共发出病虫简报期份,指导大田防治万亩次,占计划的%。⑧为使各项措施顺利实施,开展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期,万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份。

(3)中心样板落实情况

典型引路样板推动是农技推广工作的惯用做法,也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以在生产上应用的重要手段。我们选择公路沿线,交通方便,群众文化素质高,经济基础好,集中联片的田地块举办样板。据统计,截止4月10日,完成各项中心样板万亩,其中,优质稻示范样板*万亩,杂交玉米示范样板*万亩;水稻品种多样性抗病混栽样板*万亩;杂交陆稻示范样板*0*万亩;高寒山区粳型杂交水稻(鄂粳杂)示范样板*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样板*万亩;旱地立体栽培示范样板*万亩;水稻旱育稀植示范样板*万亩。

5、小区域经济作物的种植完成情况

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开发具有佤山品牌的地方名、特、优、稀农产品,目前为止,全县共推广无公害蔬菜0*0*万亩,小区域经济*万亩,其中:香红辣*万亩,香红蒜*万亩,黑葵花*万亩,土烟*万亩,草果*万亩,香芋*万亩,芝麻、苏子等*0*万亩;开发花椒、核桃、木瓜等经济林果*万亩,使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产值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6、新品种、新农药的试验示范情况

今年根据我县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在去年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粮食作物新品种,对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高产性等进行大田对比试验,共计亩。其中,杂交稻品种个,杂交玉米品种个,以期通过良种试验种植。带动全县良种种植面积。

7、农资市场清查整治情况

为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保证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入户,我局共组织开展赶科普街*次,放心农资下乡宣传*次,食品安全宣传*次,整顿农资市场*个,检查农资门市*个。对农资经营大户进行农药标签抽查*个,农业系统内部自检自查*次,均未查到不合格的化肥、农药流入我县。查处假种子案件*起,使我县的农资市场质量得到保证,避免了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繁。由于我县*的土地面积是山区,交通不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的救灾、防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弱,各种灾害频繁发生,一定程度上仍属于自然农业的现状。

二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大春生产形式严峻。由于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群众的生产费用增加。加之财政困难,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措施不够力,群众的购买力弱,三大作物生产缺肥现象突出,特别是山区玉米更为严重。此外,在病虫害防治上也因缺钱,不能及时施药预防。

三是农业新技术推广难度大。由于缺乏农技推广经费,各项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均因经费不足而难以开展,农业技术全面普及的难度越来越大,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新机具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

四是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由于农业系统内部执法部门多,局上又无专门的执法协调机构和人员,涉农法律法规宣传落实不够到位,广大农民不知法不懂法,出现了法盲的误区。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要取得我县*年农业工作新突破,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调动,农产品市场价格拉动,各项工作推动的有利时机,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竟争力,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抓好“十一五”期间我县“*”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及工作基础,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努力提高良种覆盖率及农业技术普及率,确保粮食丰产。

结合实际,加强水稻新品种引试推广,促进坝区杂交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山区粳稻良种的利用率;加大玉米新品种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对我县玉米良种实行补贴的时机,合理布局不同海拔高度的玉米品种结构,特别要做好适宜东部高海拔地区,和西部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杂交玉米良种的引种推广工作,在水稻、玉米良种利用上取得更大突破。以项目为载体,抓示范样板建设,带动面上技术推广,认真组织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配套落实优质高产良种、培育壮秧、规范化栽培、水稻多样性抗病混栽、陆稻立体栽培、玉米立体栽培、平衡施肥、蓄留再生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科技配套措施。

要正确处理好稳定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农业结构调整理解为“压缩粮食作物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玉米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增资补贴工作,加大宣传落实力度,确保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应用良种的积极性。

(二)围绕农业资源和特色立县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我县农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有竟争力的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当务之急是要立足农业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巩固提升甘蔗、茶叶、橡胶传统产业的同时,努力培植木薯、核桃新兴产业。

一是夯实基础,加强产业基地建设,提高甘蔗、茶叶、橡胶经济水平。要加强蔗区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高产高糖甘蔗品种,实现原料蔗生产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目标,提高蔗糖业竞争力;要持续大干高优茶园建设,提高茶叶质量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整合茶叶品牌,加强宣传和市场开拓,尽快产生品牌和规模效应,极积开发茶叶新品种,做到名优茶和大众茶同时抓;要抓住天然橡胶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条件,扩大橡胶种植面积,做好橡胶种苗培育,中小苗管理,割胶技术培训,胶林管理和更新工作。

二是稳步推进木薯、核桃新兴产业的培育。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品种对路既要适合自然条件,又要适应经济、社会等条件因素,高标准种植,加强管理,良种良法配套,确保优质高产高效。

(三)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县仅有勐省糖厂可以称得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十分低下,农业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带动力弱,在结构调整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要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对现有企业通过重组和联合,加强资源整合,为其争取配套项目,搭建招商引资平台,落实有关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的优惠政策,支持它们引进资金、技术、人材,建设原料基地,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促进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要引导、扶持、壮大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等农村中介组织,使它们成为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民的有效纽带,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自我服务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要积极培育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领头雁、排头兵”,要把培育好、利用好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有力武器,不断总结并推广他们的典型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技术培训、项目扶持上给予倾斜,增加其发展后劲,使他们在先富起来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四)抓好示范亮点,推动整体工作。

各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业务特点,围绕全县*个新型农民科技示范村,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试验示范,抓工作典型,所选择的典型不求多,只求精,要在新、奇、特上下功夫,要有新内容,新特色,新看点,示范作用要强,推广价值要高。

在办样板的过程中要做到有实施方案、有工作措施、有责任人,要自始至终加强管理,达到种植规范,管理科学,记载详细,数据完整,说服力强,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五)加大农村国债沼气建设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农村沼气建设,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保持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落脚点,要把建好沼气池作为一场硬战来打,在布局上要做到集中布局,科学规划,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精心组织实施,杜绝或减少病、废池,提高建池质量,同时要加大农村能源技术培训力度,造就一支沼气池建设、管理专业队伍。

(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劳务经济收入。

我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省、市两级的充分肯定,为农民增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劳动力转移的档次水平不高,劳务经济效益相对不高,甚至由于输出的男女比例不平衡,还导致了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因此,应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输出和转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要在输出的档次上下功夫,着力打响劳务经济“佤族歌舞”这一品牌,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七)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增强发展后劲。

*年我县农业项目的争取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上级支持的立项资金达*万元,其中拨付到位的项目资金达*万元,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努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是农业项目争取的一个有利时机,我们要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广泛收集信息,争取更多的农业项目在我县立项实施。一是在建的农村国债沼气项目,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力配合,确保力量,确保任务完成,确保项目顺利验收;二是项目的争取,要多看、多听,广泛收集项目信息,充实完善项目库,各股、室、中心、站、校要及时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加强联系,尽快确定自己的申报项目,并加紧编写项目材料。

(八)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水平,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一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方针和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坚决遏制涉及农民负担的重大事件、恶性案件的发生,防止农民负担出现新的反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认真解决和调处各种土地纠纷和矛盾,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三要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加强集体财务审计监督,要根据村级财务管理上出现的问题,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制度,对财务管理不规范的村应重点加强监管,尽量减少村级财务管理方面的矛盾;

篇10

关键词:科技扶贫;历程;经验;大别山区

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4-0770-05

1 科技扶贫的历史背景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被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列为首要目标。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20世纪80年代起,启动了一系列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项目,如1983年开始以“移民搬迁”方式对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自愿移民,1985年开始“以工代赈”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小型基础设施建设,1986年开始以“贴息贷款”形式为贫困地区提供利息补贴的优惠贷款,设立财政发展资金支持贫困地区的小型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和文化设施建设;同年,提出“科技”,开启科技扶贫,在贫困地区进行技术培训和推广,发展支柱产业。各类有组织的扶贫开发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减贫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近2.4亿极端贫困人口和5亿以上生活在每天1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在这一时期摆脱了贫困[1],但当前反贫形势依然严峻、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按照目前中国标准,截至2015年底,尚有5 575万贫困人口;2015年9月通过的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求各国按照每天1.25美元的标准实现消除极端贫困,按这个标准中国大概还有2亿多贫困人口,而按照世界银行的2015年10月最新建议每天1.90美元的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则更多。这些贫困人口多分布在边远地区、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沙化区和荒漠化区,脱贫攻坚成本高、难度大、见效慢。确保到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探索实施更加有效的扶贫开发方式和路径,采取超常规手段如期完成脱贫目标迫在眉睫,同时,如何积极应对脱贫人口的返贫,贫困人口的可持续脱贫致富等任重道远。

30年的科技扶贫实践积累了众多成功经验和做法,如福建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2]、陕西宝鸡市“专家大院”模式[3]、河北邢台市的“岗底模式”[4]等,这些模式的复制和推广有效地缓解了地区贫困,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

2 “科技”总体回顾

2.1 大别山区贫困原因分析

30多年前,大别山地区发展的问题和农民贫困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匹配,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耕地资源少。如英山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田瘠地贫,人均耕地不足0.04 hm2;当地特色产业没有发展起来,造成劳动力大量闲置。二是劳动力素质与特色优势资源开发的需要不匹配,不具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能力[5]。大别山地区特色资源相对丰富,茶、桑、板栗、毛竹、油桐等具有栽培历史的传统经济作物和天麻、茯苓、石斛、贝母、杜仲等药用植物都比较丰富;自然、人文和红色旅游资源等也较多。但是劳动力素质低下,表现在科学文化素质低,有些地方文盲和半文盲率约有40%,思想保守落后,商品经济意识差;还因医疗条件不佳,农民健康状况差,痴呆、半痴呆等智力问题人群也较多[6]。如英山县当时以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没有任何特色,茶叶、蚕桑等收入占农民收入不足10%。三是没有发挥科学技术这一重要生产力的作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世代相沿、效率极低。在一些坡耕地,水稻的产量不足1 500 kg/hm2,玉米则为225~300 kg/hm2。一些耕作了几年的土地,由于不再适宜耕作,便开垦新的森林和植被。如此,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损失和生活的贫困[7]。四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山区内虽然县际公路早已修通,但路况较差,县乡间公路更差,而由乡镇至各村的路有些还是山间小道,人际间的往来不便,物资进出靠肩担手提。英山到武汉的直线距离虽然只有150 km,但需要1天时间才能到达,时间成本高。电话、电视等普及率低,信息不畅,加上农户分散居住,更加影响了相互间的交流。

2.2 英山科技扶贫历程

原国家科委经过多方调研,1986年在湖北、河南和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地区启动了科技扶贫工作,吹响了“科技”的号角。宗旨是应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改革贫困地区封闭的小农经济模式,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其资源开发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8]。

英山县位于大别山腹地,大别山主峰天堂寨雄踞境内。30年前,是一个集革命老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于一身的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30万人口中,有16万人温饱都成问题,完全处于“养猪为过年,种田糊不了肚儿圆”的落后境地。随着“科技”战略实施和原国家科委扶贫团的进驻,英山脱贫步伐和发展速度加快。截至2015年,科技部(含原国家科委)已在英山连续开展科技扶贫30年,共选派科技扶贫团28届,先后有200多名挂职干部在英山驻点扶贫,赴英山调研、指导扶贫开发工作。

英山科技扶贫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986-1994年为起步阶段,主要通过多方调研论证,确立了产业扶贫方式和“农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的发展思路,并挨家挨户说服农户改粮食种植为茶叶种植,茶园初具规模,效益初步显现;1995-2005年为发展阶段,不断向茶叶产业注入科技要素,速生密植、清洁化加工、无性系良种繁育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和推广。在茶叶产业发展带动下,农民收入连续10年增幅超过10%,产业扶贫的成效凸显。2006-2015年为融合发展阶段,表现“一主(茶叶)两副(药材、蔬菜)”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提质增效步伐加快,农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科技服务开始向民生领域渗透。

2.3 英山科技扶贫的主要成效

①茶叶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2015年,英山茶园面积1.57万hm2,是湖北第一、全国第四产茶大县。县财政收入的30%、农民纯收入的近40%都来源于茶叶相关产业收入,8万多农民从事茶叶生产。近几年先后获得“中国绿茶(名茶)之乡”、“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等荣誉称号。②县域经济排名上升明显,农民经济和生活状况明显改善。2015年,湖北省县域经济考核29个第三类县(市)[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市)],英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8 364元/年位列第7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不足260元,增加到2015年的7 315元,增长了27倍。农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农村家庭楼房拥有率超过80%。贫困村和贫困户数量进一步减少,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③科技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十足。随着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特色农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茶叶、蚕桑加工、药材贸易等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 科技扶贫的英山经验

在系统梳理30年科技扶贫历程和成效的基础上,总结了科技扶贫的4点经验。

3.1 科技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自大别山科技扶贫团进入英山后,历界扶贫团一直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扶贫的首要任务,形成了“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扶贫模式。茶叶产业逐步发展为英山支柱产业,有效带动地区脱贫、农民增收。

1988年,英山开始寻求适合农民致富的出路,科技扶贫团主动参谋,组织县领导外出多地考察学习,聘请专家多次论证,出台了英山茶叶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锁定茶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主导产业。此后,根据不同阶段的技术需求,科技部陆续支持了“茶园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等星火计划项目27个,“鄂茶一号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农业成果转化和茶叶富民强县项目8个,进行了英山云雾茶名优茶开发,推行了速生丰产密植、无性系良种、无公害栽培、名优茶清洁化加工等一系列技术革新,解决全产业链各项技术问题36个,推动茶叶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科技带动英山茶产业实现了五大跨越式发展:一是规模扩张。由零星种植发展到上百公顷成片开发,由全县不足2 000 hm2增加到15 700 hm2,由碎片化家庭经营发展为专业化规模经营,发展茶叶专业乡镇3个、专业村89个。二是效益提升。平均每公顷收入由20年前可比价3 000元增加到7.2万元。全县系列总收入由可比价不足100万元上升到14亿多元。三是品牌发展。从没有品牌到全县统一“英山云雾茶”品牌,统一产品标准。“英山云雾茶”已被认定为“大别山生态名茶”和“湖北十大名茶”。四是龙头崛起。由作坊式加工到10多个投资500多万元、拥有高标准自动化生产线的企业规模经营。五是品质提高。由全部为普通绿茶到名优茶份额占40%。

湖北团黄贡茶合作社是在科技扶贫团和地方科技部门帮助下建立起来的科技示范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合作社按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摘标准、统一物资管理、统一收购鲜叶加工、统一品牌销售、茶园分户管理、资金分户结算、原料分户采摘,“五统三分”的模式来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仅2014年就有19个农户在其带动下脱了贫。

此外,科技部对英山药材、蔬菜产业发展急需的研究和技术问题也给予了项目倾斜。近30年来,支持英山的科技项目几乎全部用于解决产业技术发展瓶颈和提高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平台建设。

3.2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带动区域脱贫致富

通过不断完善,英山构建了天、地、人“三网合一”科技服务体系。①“天网”即无线网络。目前建成县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一个、村(企)信息服照镜30个,与省农技110、12396平台对接,随时为农户、企业提供在线技术咨询,定期进行远程诊断和培训。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发“大别山宝”等电子商务平台,销售英山土特产。②“地网”即广播电视网。县科技局与商务、广电等部门合作,在广播、电视等系统中开设科技之窗、惠民天地、智慧英山、电子商务等专栏,为群众送技术、送专家、卖商品。③“人网”即科技服务团队。共选派280名科技人员和乡土能人作为科技特派员,成立了茶叶、药材、蚕桑、水产、畜牧、信息化等6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利用科技部“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专家队伍,组成90人的科技服务团队,长年进驻企业、合作社、基地、乡镇、村、户开展科技服务。通过技术参股、资金入股、承包、租赁等形式与农民共同创办产业基地或者龙头加工企业,形成了各类人才与农户共同创业、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

随着科技特派员深入村、户和企业服务,与市场主体共同创业,科技服务带动经济发展能力更加凸显。据统计2010年科技特派员带动创办的茶叶、药材等示范基地1 533 hm2,其中茶叶示范基地平均每公顷收入4.7万元,远高于当年茶园1.3万元的平均水平;药材示范基地的平均每公顷收入达到了8.4万多元,也远高于一般农户的1.8万元。到2013年,随着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广泛应用,科技特派员服务项目精准对接,茶叶、药材开始产生深加工附加值,当年药食同源产品销售额突破1 000万元。

逐步完善起来的科技服务体系带动社会创新创业能力逐渐增强。2000年,扶贫团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引进专家到科技示范村开展科技服务,该专家把自己培育的猕猴桃新品种引进东冲河村,建设示范基地2 hm2。在专家指导下,农户按照技术要求管理,2003挂果后,平均每公顷收入4.8万多元。2006年带动该村整体脱贫,成为英山乃至湖北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猕猴桃产业逐步发展为该村的特色品牌。

3.3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可以从树立科学致富的理念,增强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提高劳动者健康素养,丰富科学文化生活等方面,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的作用[9]。

英山科技扶贫始终把增强农民致富技能,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作为推动工作的抓手、发展产业的保障。不断创新培训方式,通过主办专场培训班、派技术骨干跟班学习、远程授课答疑、专家现场指导开展“面对面式”、“订单式”等培训活动,把先进适用技术送到农户手中。不断完善培训手段,发展村级致富读书室、建立远程培训中心、组建科技服务团队,拓宽农民接收科技信息和服务的渠道。不断更新培训内容,茶叶从最初的种植技术、中间的清洁化加工技术,到最新的综合利用技术、茶叶旅游产品开发,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阶段、农民实际需求来调整培训内容。

据统计,自扶贫团进入英山后,邀请专家举办讲座398场次,开展远程培训137次,引进专家现场指导234场次,选派技术骨干进入高校学习312人,组织外出考察学习116次620多人。帮助建立村级致富读书室44个,捐赠适用技术图书和资料4.7万册(份)。

随着培训活动的开展和培训内容的深入,农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表现在容易接受新的发展理念,对实用技术的需求强烈,用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支出增加,参加技能培训活动积极性增强,不良习俗减少。对2014年英山科技和农业部门的技术咨询记录做了统计分析,科技和农业部门分别接受农民技术咨询1 013例和826例,通过对这部分人进行1/10随机抽样,分别走访了咨询的180人,他们都接受过不同形式的培训,92人咨询的主要领域在市场信息、致富项目、产品开发,80人咨询产业技术方面,只有8人咨询资金项目。结果表明,接受培训的农民都有强烈的致富愿望,注重技术、市场和信息,而没接受过培训的人多数发家致富的意识模糊,生活目标要求比较低。2014年,英山县农办调研结果表明,农民当年因参加培训,掌握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增加收入2.13亿元,人均年增收496元。

3.4 科技示范先进村带动落后村

为了适应精准扶贫的新要求,在贫困村复制科技示范村的发展模式,通过“结对子”做法,推行“先富带后富、富村联穷村”,扩大科技示范成果,重点帮助落后村困难户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帮助他们脱贫、增收。

东冲河科技示范村经过15年科技要素的不断注入,百姓依靠科技致富,兴产业奔小康,全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山顶杉树盖帽、山间板栗缠腰、山下茶桃相映,房前屋后药果满园”的生态型产业格局。建成50 hm2速生丰产无公害茶园、20 hm2有机猕猴桃园、50 hm2道地药材园、130 hm2优质板栗园。创办了名优茶加工厂,建设了库容400 m3的果品保鲜库。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 600多元,村集体存款210多万元。

泻水岩村有203户716人,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189人,其中,无劳动能力因病致贫35户40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30户149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 200元。无论是贫困人口占比,还是总体贫困现状,都是英山重度贫困村之一。科技扶贫团和县科技部门通过广泛调查,帮助泻水岩与东冲河结成科技扶贫的“对子”,通过村级主导产业同步发展结对、富裕户与贫困户互助结对、技术人员与骨干农户带头结对,开展“五帮”:一帮带活班子,把东冲河村两委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发展经济的思路带到泻水岩村;二帮制订规划,根据泻水岩村的实际,结合东冲河的经验,共同制定泻水岩村五年发展规划和帮扶计划;三帮引进技术,把东冲河村的技术合作单位有关研究院所引到泻水岩,实现技术依托单位共享;四帮发展产业,借助东冲河的品牌和市场优势,选择猕猴桃、茶叶、药材在泻水岩村推广,将泻水岩变成东冲河的产业基地;五帮培训农户,派出技术骨干与泻水岩农户结对,传授适用技术。在泻水岩村选择一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猕猴桃种植,由东冲河村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并负责产品销售;组织泻水岩村的茶农加入东冲河生态专业合作茶叶分社,按照东冲河标准改造茶园、制作茶叶、销售产品;派20个科技示范户与泻水岩农户结对,实行“户对户、人对人”帮助,共同创业脱贫。经过两年努力,泻水岩村脱贫已初见成效,茶园平均收益翻番,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4 对科技扶贫的建议

4.1 根据地域特色发展优势产业

依靠科技扶持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村一品”,重点帮扶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贫困村,特别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贫困地区在开发区域性支柱产业时,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能发挥优势和潜力的若干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原始生长点,通过直接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和成果,开发产品或产业、形成拳头产品或支柱产业,向农户扩散技术,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脱贫致富[10]。同时,要考虑不同产业的地区适宜性,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区不能简单推广应用,生态扶贫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等形式则更为可取。

4.2 重视科技在扶贫、脱贫中的作用

科技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发挥更大作用,重在精准,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需求,制定脱贫计划,因村因户因人施策,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必先扶智,治穷必先治愚”,要依靠科技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强化“造血”功能,积极应对因病、因灾、因教、因婚致贫、返贫。

4.3 发挥科技人才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本地科技人员、乡土能人的作用,带动各类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加强科技人员、企业和贫困地区农民的联系,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采用“企业+农户”模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创业致富的利益共同体;加快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4.4 对基层科技部门设专项资金扶持

针对目前很多县级科技局被撤销合并的情况,而且越是贫困地区,科技部门越难发挥作用,在县级政府的重要性也越弱,被撤并的压力越大。建议中央统一划拨资金支持基层科技部门发展,增强其科技服务和科技扶贫能力。

参考文献:

[1] 汪三F.在发展中战胜贫困――对中国30年大规模减贫经验的总结与评价[J].管理世界,2008(11):78-88.

[2] 郑庆昌,宋国林,王东炎.透视“科技特派员”制度――农村科技推广体系转变与破解“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4):1-9.

[2] 赵武军.“农业专家大院”――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04(4):69-70.

[4] 赵慧峰,李 彤,高 峰.科技扶贫的“岗底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2):138-142.

[5] 周福民.发展县域建筑劳务经济助力大别山农村脱贫致富[J].建筑,2014(23):30-33.

[6] 徐礼煜,席承藩.安徽省大别山区复合农林业的诊断与设计[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5(2):117-122.

[7] 广 青.大别山区盼科技[J].治淮,1993(1):17.

[8] 刘冬梅,刘 伟.秦巴山片区科技扶贫中心的选取及相关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4(8):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