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绩效管理规定考核细则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绩效管理规定考核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写工作总结必须勤于思索,善于总结。这样可以提高领导的管理水平,具有工作能力的干部总结中,须对工作的失误等有个正确的认识,勇于承认错误,可以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作风。今天小编整理了201人力资源工作总结优秀模板五篇供大家参考,共同阅读吧!
2021人力资源工作总结120__年,是三利酒店飞速发展的一年,本部门在公司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同心协力,完成上级和公司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虽然本部门成立不长,但在本年度工作中,通过考勤管理、入离职管理、人事信息档案备案等,确保各项人事管理工作的规范性、高效性。根据部门工作的安排,20__年从员工招聘到劳动关系等,做了很多基础工作。使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进一步走向成熟。但同时,仍有很多工作没有开展或者不很完善,为此在20__年开始之际,重新审视完成的工作,总结经验和不足,以便于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招聘工作
20__年,随着公司的发展,各部门岗位需求较多,及莫丽斯酒店储备人才等原因。人才需求量较大并且相对需求相对紧迫,因此人力资源部在人员招聘工作方面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从10月份开始,通过网络招聘、现场招聘、校园招聘及内部员工介绍等多种渠道进行招聘。从10月1日酒店总人数为120人,直至20__年12月31日酒店总人数增至157人,累计入职人员62人,转岗至集团其他部们人员5人,离职人员20人。
在此期间共收取应聘简历、电话、信息等400余份,来公司面试60多人;出差至章丘、烟台、菏泽、潍坊、合肥等地,共8所院校进行校园招聘活动,电话沟通10余所院校,为20__年招聘工作做前期铺垫。
二、培训工作
20__年10月份我部门参加三利酒店组织的技能培训及评比,并最终良好完成考核;从__年11月10日开始至今,主要协助莫丽斯酒店筹备期人力资源部培训工作,期间实习生协助公司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在圣诞节平安夜的联欢晚会中表现优秀,得到公司领导及同事的一直好评。
三、日常管理
负责公司日常管理工作,包括酒店人员信息统计、协助办理员工健康证、员工入职离职手续、上报酒店人员动态、培训记录、考勤管理及协调集团公司与酒店的各项工作交接等多项管理工作;制定酒店人力资源部各种管理文件及制度5个,其中公司备案2份;修改制定各种管理表格8种,公司备案2种;部门性处理通报3份;设计制作招聘海报及招聘简章;参与协助酒店大型婚宴服务工作;协助酒店员工办理日常事务性工作;办理公司福利发放及酒店各种申请等。
在工作中参与协助sw设计公司完成莫丽斯酒店多项设计工作,并在酒店筹备期间向公司介绍大量酒店专业人事,为莫丽斯酒店开业做出一定铺垫。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在新的一年,要把人力资源的各环节日常具体工作做细、做好、做到家,不断地提升专业水准和战略高度,从而推动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的实现。
2021人力资源工作总结220__年是收获的一年,是我们飞速发展的一年。今年,本部门在公司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公司创业、创新、创造的“三创”主线,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同心协力,努力完成了上级和公司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积极学习,不断开拓
在思想上,我部同志积极参加了委组织“植树”和中心组织的“两思”教育活动,并结合本职本岗的实际进行讨论,不断提高认识,做好工作;组织参加了“市一年一小变”成果展览,参加了市科委举办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6周年的文艺演出;出版了公司黑板报期;组织公司全体的干部职工参加了全市的普法考试,全部成绩优良。
二、考核工作方面
认真做好公司干部职工的绩效考核工作。在完成的年度考核后,继而进行了第一季度的工作考核,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参加了每个部室的工作小结,了解掌握部门领导对职工的考核意见和对下一季度的工作要求,促进了各部室的工作开展。
三、人力资源的管理和调配方面
1、为了实现中心对服务公司的“减员增效”的目标,先后将摩托车、自行车保管站两幢大楼的清洁卫生工作转向由社会化服务机构承担,使服务公司的临时工大幅减少人;
同时重新调整核定临时岗位的设置,使原来多人的临时工队伍减至__人,并与之签订了劳动合同;为了充实加强公司的综合档案室管理,返聘的一名优秀的退休档案管理员;及时为公司__名同志办理了调入公司一系列的手续;给产业服务公司的__名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保证了公司为进驻科技企业服务的正常工作。
2、草拟公司机构改革和部门调整的方案,制定了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在公司班子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双向选择上岗,一定程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较好地完成了公司职工度工资标准的调整和职工正常晋升工资的工作,完成了增加职工生活补贴的调整工作。
4、制定实施《公司引进奖的管理规定》、《公司安全防火管理规定》、《公司劳保卫生用品管理规定》、《公司具办公用品管理规定》。
5、在实施孵化服务项目逐步社会化中完成了中心摩托车、单车保管部和中心大院清洁卫生工作的对外发包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6、加强了公司的安全防火工作,除由公司总经理与各部室领导签订领导防火安全责任书外,还与进驻的多家企业签订了防火安全责任人书。组织实施了节假日的安全值班和定期的安全检查。两个领导干部和一个专职安全员参加管理培训班的培训学习。
7、及时做好了公司和服务公司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的年度调整审核工作,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比上年度有所提高,做好职工公费医疗的办证、补证、更改医院等手续。
制定实施了《公司公费医疗记账单的管理规定》,协助中心工会组织探访慰问困难、生病、生育的职工(家属)__人次。
8、按照规定完成了公司的党务、廉政、干部、工资、财务、职工教育人员变动等一系列的月度、季度、年度统计报表。
9、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工作年会,并及时将年会的精神和部、副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到公司每个干部、职工,以推进创新工作。
10、严肃认真过细地做好文书工作,一年来,收文、送办、催办的文件__份。
完成公司党务、政务等方面的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共__份。严格执行公司用印批务的规定,为公司把好各种印章使用的关。
2021人力资源工作总结3回顾流逝的时光,不经意间,来已经一年多了,在这段时间里,我接触了人力资源各方面的工作,最后培训逐渐转移成为了工作的重点,在一边工作一边摸索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培训是公司的长效投入,是发展的后劲,是员工的福利”。在此主要是对过去培训工作做一个总结:
培训工作的开展状况
截至到20__年12月4日,本年度共举行培训3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4105人次。其中企业内部培训占比90%以上,外部培训以及集团总公司组织的培训占比10%左右,培训经费达20680元,培训范围包含了专业知识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在岗培训等多个方面。年度培训计划完成率达86%以上。
培训课程概括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新员工入职培训:随着公司新产品的申报,新车间的投建,规模逐渐扩大,每月都有新员工入职,按照培训相关要求,每月定期组织新员工入职培训,培训主要涉及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微生物基础知识;GMP基础知识;薪资福利制度以及社保基础知识20__年度培训工作总结范文5篇工作总结
培训由相关部门带给课件支持,并由相关人员讲授,最后会对培训进行现场考核,以到达及时反馈培训效果。此类培训工作是每月都会进行的常规性培训。
专业知识培训:产品的质量靠公司全体人员的努力,但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为了保证对产品质量每一步进行把关,同时响应国家药监部门及集团公司相关号召,公司投入超多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制药研究,生产质量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以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保障生产出来的是合格的,精良的产品。培训主要涉及工艺研究分析、新药研究分析、质量控制等方面。
在岗培训:此类培训涉及到的层面比较广泛,(例如:岗位SOP培训、GMP相关文件培训、设备操作培训、卫生管理培训、安全生产培训等等)它是整个培训体系中占比的一部分,月均培训次数20场次左右,同时此类培训会根据实际状况以及培训需要进行相关的考核。
2021人力资源工作总结420__年,随着对人力工作的逐渐熟悉和深入,我对人力资源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一年来,本人在部门领导的悉心指导及同事的协同配合下,密切结合部门的年度绩效目标,结合岗位自身职责和年度绩效要求开展工作,重点做好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关系工作和部门基础管理工作。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完善制度,使各项工作程序化、标准化。
今年年初,根据公司组织架构调整及国家和地方关于劳动政策的调整,重新审视与修订了人力资源9项制度,完成相关表单调整并,确保制度合法合规,规避劳动风险,同时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不足/解决方案:
人力资源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应用方面我仍有待加强和提升。唯有自己了解和吃透人力资源的相关政策法规,才能将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福利等工作做的更为专业,才能更好地让员工信服和为其服务。
二、修订与完善岗位说明书。
今年3月,根据公司组织架构调整,部门组织各部门岗位人员进行了岗位说明书整理、修订工作。后续也根据各部门实际情况,再零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岗位说明书的修订与完善工作虽然是每年人力资源部都会开展的的工作,但确实岗位说明书的及时整理,将对公司、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不足/解决方案:
目前每年初周期性的修订工作已形成习惯,组织地及时、有序,但当有新增岗位或既定岗位职能发生重大变更时,相应的修订工作还未形成良好的跟踪和指导机制,还需加强时效性,帮助员工快速了解职责要求,明确其专业能力的提升路径。
三、加强绩效管理。
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加强绩效管理过程,提升工作效率,3月协同办公室修订出台了《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同时针对月度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完善岗位绩效考核体系。3月,组织各部门岗位人员重新修订了月度绩效评价细则。
不足/解决方案:
通过对绩效管理模块的关注和思考,发现一方面员工对月度绩效考核的重视还需提高,计划和总结填写的及时性需加强,同时目前公司部门负责人对员工的月度考核还缺少考核的过程监控及沟通。我想在下一年的工作中需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一方面可计划每季度组织开展员工对绩效考核满意度的调查,通过随机选择员工发放问卷,了解员工对绩效考核过程与结果的看法或意见;二是要提醒各部门负责人加强对员工工作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在月度考核过程中记录关键事件(主要优点和主要缺点)。通过记录,能够更好的发现问题并及时发现员工的点滴进步,体现干好干坏不一样,从而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四、薪酬福利管理。
薪酬、福利工作对是人力资源的一项日常性重点工作。年初,我们全面审视原有个性化激励机制,完成对20__年度6项个性化激励政策细则的修订与完善,废除2项个性化激励,优化了个性化激励体系的激励方式和激励力度,更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3月,根据集团及产业工资工效挂钩工资管理办法及薪酬体系要求,完成20__年度工资总额基数核定及再次分配方案。5月底基于管理公司对职能类员工薪酬体系变革,及时完成了职能类员工薪酬体系切换工作,组织员工开展薪酬宣贯会,传达了公司高管对员工薪资福利的关注,向员工传递了管理层的关怀。同时于都积极落实员工薪酬福利事宜,根据业务的时间节点,月度积极做好员工的薪酬发放及社保、公积金及年金的动态管理工作;及时为入职和离职的员工做好福利的转移、变更工作。
五、积极落实其他工作。
人力资源部门的日常工作还涉及到各个层面和许多不可预见的工作任务,这些临时性的工作和日常的基础管理虽多是事务性和流程性的内容,但都较好的完成了各项日常工作,达到基础管理各项要求。
2021人力资源工作总结5在已经度过的20__年中,我们公司的业绩取得了长远的进步,我们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也是在公司领导的领导下,取得了业绩和管理上的巨大进步。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有必要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经验及不足,以利于扬长避短,奋发进取,在新一年里努力再创佳绩。
一、20__年人力资源工作总述。
20__年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加强定岗定员、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开拓人力资源视野,把握人力资源动态,吸收国内外最新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理念,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创新。
二、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截至20__年12月31日员工数143人,其中办公室8人,财务部5人,售后部14人,采购部15人,销售中心40人,批发部20人,人力资源部3人,储运部26人,计划运输部12人。在所有人中,正副总经理3人,财务经理1人,办公室主任1人,部门经理8人,部门主管4人。员工126人,主管以上管理人员占总人数的11.9%,员工占总人数的88.1%。
三、基本确立公司各项制度体系,形成较为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根据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已经完成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员工奖惩制度和日常培训管理管理规定,让日常管理工作更制度化、规范化和更具操作性。员工手册等制度的完善已经纳入20__年工作计划当中。除了完善原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外,根据劳动法和劳动政策法规,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明细了奖惩、考核、异动与选拔、休假、劳动关系等内容,逐步完善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基本确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形成较为规范的人事管理,从整体上提高了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水平。
四、通过岗位分析与设置,做好定岗定员工作。
为配合做好公司经营业绩和员工绩效考核工作,加强人工成本控制,根据精干、高效的原则,各部门结合公司主营业务情况进行定岗定员,具体情况如下:
(一)分两类进行定岗定员:
1、业务部门按业绩、营业额、毛利等指标进行定岗定员;
2、非业务部门按公司下达的任务、工作量等指标进行定岗定员。
(二)根据公司的业务特点,在现有定编的基础上分块做好岗位任职资格条件说明书和岗位说明书。
五、为适应战略和员工个人发展需要,大力加强培训工作。
为了不断增强公司的竞争实力,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满足公司及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部制定了相关培训管理规定,并施行了日常培训检查。在培训规划与协调方面做了相应的工作,但公司整体层面上的专题(知识普及性)培训和酒店各班组内部员工的培训需要加强。
1、通过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各类培训工作。
2、各部日常培训工作效果显著。
3、人力资源部按照培训计划,加强了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4、通过新员工培训快速让新员工适应工作,完成从非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型很重要,可以为公司节省很多时间和资源成本。
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拟定了新员工入职培训计划,具体内容包括公司概况、规章制度、消防知识及服务礼仪等几大部分,通过培训与学习,使新员工从意识上开始转型,并了解现代工作所需的态度、能力,为新员工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以及尽快掌握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打下了良好基础。
六、严格“执法”,有效整治了违纪。
管理和奖罚是做好制度维持工作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因此,人力资源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员工守则,做到有功必奖,有过必罚,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公司员工的正常利益。人力资源部采取批评教育,督促检查,罚款处分等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员工违规现象。并加大检查力度,严格落实公司各项制度的实施,严肃处理违反公司规定的行为。进一步营造了遵守公司制度光荣、违反公司制度处罚的良好氛围。
七、努力提高了本人力资源?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弊酆弦滴袼刂剩鼋ぷ骱狭?/p>随着服务行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公司的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光凭现有的管理知识和素质是远远跟不上公司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因此,我们虚心地学习专业技能实操,加强与各部的沟通与交流,并且较好地调整了自己的工作心态。除此之外,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广览群书。
八、积极作好领导的参谋,尽能力履行了岗位职责。
在20__年度,除了上述工作外,人力资源部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地履行了岗位职责,为各领导提供数据及资料,较好地发挥了领导参谋的作用。
1、协助各部门经理了解、掌握公司各项政策精神,并很好地贯彻执行。
2、组织、起草、审核各种文稿,做好文字综合和文字处理工作。
3、协助领导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意见分歧和工作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备选方案。
4、根据公司每月工作指令及领导要求,研究制订人力资源部的各项各时段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
九、做好人力资源部的基础和日常管理工作,完成公司领导和各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1、按规定办理了员工入职、离职手续。
2、为公司新调进及招聘的员工办理劳动用工手续,并负责公司员工的劳动合同的签订及管理工作。
3、完成公司人员的人事档案整理工作。
虽然,人力资源部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公司的要求和领导、同事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一)员工招聘方式单一,补给不及时,造成人员短缺,给各部门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培训力度不够。
俗语讲“玉不琢不成器”,再有潜质的员工,若不受到良好的培训也发挥不出多大的作用。在20__年度,虽然我办开展了几次培训工作,但因培训内容缺乏,培训执行力度不够,使培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员工的考评工作不到位。
没能对每个员工进行历史的、周密细致的全面考评、考察,也未能较广泛地听取员工意见,进行综合分析。
(四)员工事务管理不到位。
员工事务涉及面比较广,包含了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等方面。
(五)档案管理不到位。
篇2
关键词:10kV配电网;运维检修;管理重点
对配电部门的管理职责、业务特点进行重点方面梳理,有利于解决县级供电企业“三集五大”变革后的职责和业务管理急需理顺的问题,并随着配电部门实践经验的积累,逐步提高。
1 班组建设及职责划分
在配电网管理班组建设方面,成立以下班组进行具体职责专业管理,并设有主管或副主管进行班组管理。一是配电运维班,负责配网设备运行巡视、带电检测、隐患排查及线路通道防护等工作。二是配电抢修班,负责配网故障查巡和处理,全天候响应故障抢修。三是电网建设班,负责配网基建、技改等工程实施工作。四是信通运检班,负责信息通信网络、系统、线路和设备的运维检修和应急处置。五是机具维护班,负责较大型工器具、仪器仪表的保管、维护、借用以及备品备件管理等工作。
如果在“三集五大”变革前,已开展营配分离,成立配电中心,分区域成立配电所的供电企业,配电中心相关人员划归运维部,根据原有配电所相关人员的能力及特点,进行班组的组建。如果没有开展类似“配电中心”建设,就要慎重的做好人员选调安排、主管和班组长设定、规章制度的建立。在实际建设中,应充分吸取临近或兄弟公司的配电部门建设经验:比如说有的地方,10kV树障清理从供电所划转到配电部门,就因地方社会关系无法进展或阻力大、资金费用高的问题,还有10kV线损的管理问题,都需要因地制宜的划转管理职责。要有利于10kV和400V电网的管理协调,尤其是在初期开展工作,供电所与配电所由于权责范围细节问题,以及事故处理方面需要充分协商。
配电班组管理的设备管理权限一般为变电站院墙外到10kV下火线的令克及令克上方。主要是因为供电所由于表计管理的需要,以及客户服务的需要。
2 设备管理与检修维护
始终坚持开展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缺陷分类标准和消缺时限要求进行工作。加大缺陷处理力度,依据各类缺陷处理时限要求按时进行消缺。二是做好设备定级、升级改造工作,保证运行设备保持完好状态。三是及时更新台账。按照配电线路管理规定、制度内容和要求,及时地整理归纳各类资料,为公司统计配电线路资料及进行运行分析工作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四是开展好效能监察,进行纪检、基建、安监各专业部门对配电班组的对接和帮扶、监察。五是开展好运行分析会。做好缺陷分析及故障分析,制定整改措施,为解决配网薄弱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依据。六是开展好设备线路的巡视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对线路设备进行巡视和常规维护,对发现的缺陷按照缺陷性质进行分类汇总,开展好互查互评工作,走出去引进来,善用内力和外力。
主要从十个方面进行迎峰度夏、度冬、春节保供电等关键事件节点的保电工作的安排部署和思想动员:一是做好关键用户的保电工作,做好业扩验收工作,政府及学校重要时期的保电工作。二是关注员工身心健康,要错开高温施工。三是标准化作业不放松,积极使用作业包。四是做好防汛工作,吸取灾害天气的经验教训。五是确保社情、舆情安全,重点人员可控在控能控。六是提升行风优质服务水平,学习落实公司行风奖惩办法。七是提高员工责任心和执行力,早消缺,早静心。八是立即在夜间开展红外测温,一举两得。九是分享经验,多学多问,自力更生。确需增援,立即汇报。十是能吃苦、能战斗,打得赢关键时期保电这个核心战役。
2.1 标准化作业管理和使用
严格开展10kV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加强10kV配电线路现场的作业安全和质量控制,提高10kV配电网生产管理水平。应主要包含了10kV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应用指南和具体类别的10kV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范本。通过标准化作业的开展,有效防范事故风险,切实提高人员的质量和安全意识,促进施工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提高。
2.2 配网自动化的建设和维护
一是建立可靠、经济、规范的配电网络。10kV线路供电半径和分支线路的合理设定。线路、开关、配变、电容器、避雷器、瓷瓶等绝缘支持物、杆塔、信息通讯设备等设备的安全运行。二是利用智能化配网设备隔离故障点或故障线路,就地显示故障类型,达到远方通讯,远方进行操作恢复的功能。三是采用配电管理系统对配电网运行实况监控,及时反应配电网的各种异常状态,并进行辅助分析、判断和下达分合命令。四是用户负荷的系统管理。加强用户用电负荷的控制,避免用户主设备故障,内设保护不动作,引起干线跳闸。对配电所管理产权分界点以下的避雷器、变压器、令克等隐患,配电人员应及时通知供电所等管理部门进行维护。
3 配电班组的绩效管理
“三集五大”后建立的班组,应根据职责业务不同,建立切合实际的“绩效管理考核管理办法及考核细则”,在奖金基数和分配上适当向一线倾斜,达到 “公平公开、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目的。制定各项配电专业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建立月度运行分析会制度,做到分析到位、考核到位、措施到位、整改到位,让每名员工明确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使绩效考核的激励和竞争机制产生巨大效应,有效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配电网缺陷及隐患管理
10kV配网线路故障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4种类:断路故障、短路故障、接地故障、过流故障。要仔细分析故障形成的原因。比如说断路故障形成,包括开关触头、铜铝过渡点等处引起的接头故障,导线与导线联接点处引起的故障。如绑接、插接、压接、器具联接等联接方式的导线联接点,因为接触不良发热断裂。还有外力作用引起的。又例如。短路故障形成的原因有六个方面:一是误操作人为事件引起的短路故障。二是弧光短路故障:如线路瓷瓶因脏污,绝缘物受潮引起绝缘子沿面放电而导致的污闪短路或接地。三是小动物在设备内部引起短接的的故障。四是雷电直击故障:线路或线路上的设备遭受雷击,要避免电缆线路避雷器退出,使用可投切式的避雷器。五是外力破坏造成短路故障,如地质滑坡倒杆断线及大风暴雨等天气引起的树障而导致的短路故障。六是缺陷造成的短路故障,如弧垂不同造成同杆架设线路短路。
篇3
“输不起!”正是带着这种精神,带着一股为企业、为顺昌发展不遗余力的决心,顺昌县安监局工作人员以踏实肯干的态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挂上风帆,用行动书写安监人对社会、对人民的一片赤诚。
“要带着感情和责任抓安全生产”
社会的实践告诉我们,安全事故是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伴生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2004年,顺昌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
“打铁还需自身硬。”顺昌安监局工作思路非常清晰:建一支拉得出、动得快、打得赢的队伍。为此,局各科室成员,不论领导还是科员,都以“练好内功”为工作基本点:除了在思想上明确事故的危害性和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安全工作所涉及的面广量大和自己的责任重大之外,在具体工作中,树立“忠实、积极、刻苦、正派”的观念,克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天度日,心安“利得”的思想,增强自己的洞察力、判断力、组织决策能力和工作事业心。
为此,该局通过在内部建立学习制度、外出接受培训、动员干部职工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等方式对全体千部职工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有效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执法水平。
“我们现在每周五下午,都会固定召开一个一周工作总结会。会上不单领导点评一周情况,还有科员就各自学习感受或工作中的心得进行交流,促进监管水平的提升。”顺昌县安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企业对我们安监同志的评价是:做事踏实,责任心重。”
“我们要带着感情和责任抓安全生产。”这是顺昌县安监局局长黄代宝常对同事们说的话。在他看来,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是党和政府的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更是安监人的一份责任。“我们一定要带着感情和责任,从事这项神圣而光荣的工作。只有这样,安全生产工作才有可能做好,人民群众才有可能满意。”
带着这份责任,顺昌安监人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为推动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顺昌县安监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机制,以“安全生产月”为重点,通过媒体宣传、现场咨询、讲座、知识竞赛、培训班等,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在坚持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过程中,该局主动作为,积极沟通,加速了《顺昌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决定》、《顺昌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及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有关安全生产工作文件盒安全管理规定的出台,形成了比较完善、符合顺昌实际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每年及时下达管理目标,层层分解安全生产责任、签订责任状,加强目标责任的考核奖惩,采取缴纳安全生产风险责任金等积极措施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促进机制……
“安全监管是让经济发展,而不是卡住企业”
安全生产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基础。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从熟悉到了解,再到思考、探索,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顺昌安监局工作人员结合顺昌实际,提出:“做好安全监管工作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结合“打非治违”工作,他们按照“一企一档”深入排查、摸清底数、全面整治,消除了一大批安全隐患;在注重强化科技支撑上,他们制定了“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加大安全投入,以埔上萤石矿、榕昌化工、富宝实业等重点企业为典型,逐步推广井下应用“六大系统”、GPS在线监测等先进适用的安全科技成果;在强化应急处置上,他们帮助企业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与演练,健全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为继续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与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创建,顺昌县安监局建立了专项整治联系会议制度、联络员制度和联合执法制度,并列入对乡镇政府与各部门的年度综合绩效管理考评。
“我们是整治服务并举,推行服务式监管。目前,我们已完成2家非煤矿山井下‘六大系统’建设和152辆客运、危化品运输等重点车辆的GPS安装使用,完成率均100%。全县37家非煤矿山企业与危化品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已完成评审;全县各行业也已开展163次应急预案演练,共计12000人次参加;仅2012年,全县就检查各类安全生产经营单位3298家,排查各类事故隐患10079条。”该局工作人员表示,“通过努力工作,消除一处隐患,就可以减少一起事故,少死亡一个人,少毁掉一个家庭。我们从事的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有责任将这项工作做好。”
“要注重夯实基础,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本质水平”
“我们太清楚事故会带来人们怎样的伤害——瞬间夺去鲜活的生命、摧毁原本幸福的家庭。”顺昌县安监局工作人员感慨,“安全生产永无止境。作为安监人,我们要始终把安全生产牢牢抓在手上,着力健全安全生产本质水平整体提升机制,为全县利学发展、社会和谐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花小钱,办大事;以典型,促引领。”该局由领导带头主动下基层、到一线,同企业负责人、安全主管、一线员工手牵手、心连心。他们积极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从2009年开始,按照摸清底数,积极引导、指导,加强执法监督和典型示范推动的方针,在各乡镇(街道)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按时完成990家企事业的等级复核确定,复核评定率100%;扎实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及时安排部署、制定工作方案。加强宣传培训,完善联席会议、月登记统计报告、考核奖惩等相关工作制度,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篇4
2010年可以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当中,中国人经历了很多的事情,有雪灾、地震、有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有眼下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等等。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我们的心伴随着所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一起跃动;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某某汽车集团,我们为国家经历的苦难,默默献出我们的爱心,为祖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一起喝彩,一起欢呼!
回顾2010,我们感慨万千;回顾2010,我们倍感骄傲和自豪!
我想,作为一名普通的员工,我们个人的能力非常有限,而回馈社会最好、最朴素的方式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现在代表办公室就2010年办公室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做一个书面汇报,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行政管理工作回顾
我们知道,行政管理的广度,涉及到一个企业的全部运作过程;行政管理的深度,又涉及到许多局外人难以想象的细微末节;行政管理的重要,是因为它是领导和各部门、众员工之间的桥梁;行政管理的敏感,是因为它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
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究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我们正是按照这一理念推进2010年办公室的各项工作的。
1:办公室人员结构现状
办公室目前有13人,其中主任1人、文员1人、网管员1人、司机1人、保洁员2人、保安员3人、炊事员3人、水电工1人。
从办公室人员的结构来看,目前的人员编制相对合理,基本能够担当起办公室的所有工作职能,而且能正常运转。
从办公室员工的文化层次来看,办公室大专(含)文化程度仅有3人,占23%,初高中(含)以下文化程度有10人,占77%,其中还有4人是半文盲。
从年龄结构来看,办公室40岁以下有2人,占15.3%,40岁以上有11人,占84.7%。
通过以上人员文化层次、年龄结构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办公室人员结构呈现出文化程度扁低、素质不高、年龄老化现象。
要带领好这样的一支团队,而且要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好员工的心理需求,真正了解员工所思、所想,真诚坦率,良好沟通,和他们交朋友。
我想,要真正扮演好办公室主任这样一个角色,这就需要办公室主任首先要具备“敏于行而慎于言”的素质。“敏于行”即要手勤、腿勤、事事勤快,思维敏捷、考虑周全;“慎于言”即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管好自己的言语,做好保密工作,尽量做到该讲的话要讲,不该讲的话不讲,切忌夸夸其谈,言过其实。其次,要具备先做人,后做事的素质。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办公室主任,必须具备“做人”的优秀品质。在做好人的基础上再去认真的做事。
由于办公室主任工作接触面较广,对外代表着单位的形象,因此,妥善的处理一些事务显得非常重要。“做人”反映了一个人的品质,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要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待人和蔼、与人为善,还要在细节上、小事上注意自身的言行。
2: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管理
办公室的日常办公事务管理包括日常事务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信息沟通、协调控制、检查总结和奖励惩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具体表现在:行政事务管理、后勤事务管理、费用管理、制度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五大方面。
1)行政事务管理
a:印鉴管理
办公室充分认识到印章管理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按照集团办公室的要求,加强了印鉴管理。每位印章的管理者都学习了《集团印章管理制度》,签定了《印章责任书》。每枚印章都有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印章管理人员用印前,要求认真审核,明确了解用印的内容和目的,确认符合用印手续后,在用印本上逐项登记,经领导审批签字,方可用印。在2010年没有发生因为用印不当引发的责任事故。
b:资产管理
在2010年办公室会同财务部一道先后两次对公司的固定资产进行了盘店。通过盘店,建立起了《固定资产台帐》、《低值易耗品台帐》,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家底到底有多少。对新购置的固定资产,及时办理入库、出库手续,并明确了资产的维护责任人。在目前,公司的固定资产做到了领用到人,责任到人。
c:档案管理
档案是公司内部机构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保存价值并归档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它包括收(发)文件、会议文件、内部文件、会议纪要、以及员工个人资料等等。
办公室对公司的所有档案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建立起档案目录,且由专人负责管理。随着档案数量增多,有些档案失去保存价值,也会对档案按相关规定和流程及时进行处理。
d:公文管理
对于集团下发的各类文件、通知、精神、制度等等各类公文,办公室均能做到一文一案,及时传递。每个文件都建立起纸制档案和电子版本档案,归档存放,并由专人负责保管。收文能做到先签阅,后督办完成。发文能做到按权限签批后按流程传递。
我们在公文管理中严格把握以下几点:
1:各部门要有专人负责文书处理工作。
2: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保密纪律教育。
3:文书传递过程中必须办理登记、签收、注销等手续,及时归档,以防流失。共5页,当前第1页1
4:简化审批程序,减少传递环节,缩短文件流程。
e:车辆管理
在车辆管理上,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做到了出车有出车记录,加油有加油记录。车辆费用台帐在2010年也建立起来。车辆的保养和维护工作也比较及时,车辆的调度使用基本正常。
根据集团公司2010年7月下发的<<车辆移动管理办法>>,我们严格审核了准驾人员资格,并张贴在保安岗亭,严格按规定执行,并在2010年11月再次组织准驾人员,学习相关制度,让安全警钟长鸣!
f:会议管理
会议管理是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保证各类会议的顺利进行,办公室积极按照“会前准备、会中事务处理、会后工作管理”三个步骤进行。
总经理办公会议在每周一下午准时召开(特殊情况另行通知),每次会议都有会议纪要,对领导交代的各类事项,办公室一一记录下来,并督办完成。
各部门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专题会议,讨论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大家一起协商应对问题的策略及解决办法。
会议制度的落实执行,不但解决了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增加了透明度,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家的凝聚力也增强了。
g: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司的正常工作秩序,它不仅是公司自身安全的需要,而且是保障公司每一位员工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的基本条件。
安全管理包括治安管理、劳动安全管理、消防管理三方面。
办公室在2010年3月编写了《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实施细则》。根据集团公司2010年7月下发的《关于加强夏季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又重新修订了《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实施细则》,并再次下发给各个部门,组织学习,贯彻落实。
在2010年上半年巡检结束后,对集团办公室提出的安全隐患,例如停车场所杂草较多、消防设施不够等等,都及时的进行了整改。
办公室还不定期的会同销售部、售后部一道检查库存车辆停放、生产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h:综合管理
在员工的着装管理上,有些员工因为身体素质不好,冬季着装不够规范,但在夏秋季节,员工基本能按规定着装。
高管离司能严格按集团颁发的《集团公司高管离司外出管理规定》执行。
2)后勤事务管理
a:食堂管理
目前,食堂供应着本店员工、某店员工及客户的用餐,每天用餐人数在160人到200人之间。
在食堂管理方面,办公室本着服务于员工,让员工满意的宗旨,努力做好食堂的后勤保障工作。在10年各项食品费用上涨的情况下,尽力做好费用的控制,10年食堂费用没有超标。
由于员工来自各地,饮食习惯不同,加上员工对伙食质量期望较高,而伙食费用标准有限,很难满足方方面面的要求。因此,10年员工对食堂的满意度不高,在09年办公室将会围绕“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这一指导思想,来提高员工对食堂管理方面的满意度。
b:员工宿舍管理
目前我店的宿舍是本店员工、某店员工一起居住的,共有大小6个寝室,26名员工居住。需要安排住宿的员工都按流程填写了《员工住宿申请单》,由办公室统一安排住宿房间。在宿舍门禁管理、会客规定、宿舍安全管理方面,员工都比较配合办公室的工作。但在宿舍卫生管理上,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由于各住宿员工公司只配备了一张床,没有其他配套的生活设施,再加上住宿员工大部分来自农村,生活习惯不好,因此各寝室显得杂乱无章,环境较差。在2010年要进行重点改善。
c:5s管理
车间5s管理在售后部及办公室的共同督促管理下,较以前有很大的改善。员工在作业过程中,大多数能按作业流程规范作业,有效的维护了车间的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杜绝了。销售部在展厅管理方面均能按照主机厂的要求进行布置、陈列。办公场所环境卫生的清洁方面,办公室的两名保洁员也做了很多工作,有效的保证了公司的整体形象和舒适度。
d:网络管理
为保证公司业务的正常运转,办公室网管员能做到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络故障现场,及时发现网络存在的问题,及时维护修理,并建立起维修记录。对公司2010年的经营管理数据也及时的刻录光盘,对数据进行备份。
3)制度建设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把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视为最终奋斗目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企业都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这项管理工作主要依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来实现。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员工的行为,为员工的行为选择提供依据。
2010年是集团公司的制度年,先后制定、下发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办公室为了培训方便,制作了制度ppt版本,还先后多次组织员工学习各项制度,管理人员还进行了制度考试。
办公室在集团公司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上,逐步完善了实施细则,先后修订了《办公用品管理实施细则》、《服务明星管理办法》、《食堂管理办法》、《员工临时外出登记实施办法》、《员工宿舍管理实施办法》、《个人绩效考核实施细则》等。办公室不但狠抓制度的学习,也狠抓制度的落实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及时向集团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请教、反馈。
4)企业文化建设
u 积极参加了集团公司举办的员工联欢晚会。
u 举办了我店三周年庆祝活动。
u 组织员工参加了野外拓展训练活动。共5页,当前第2页2
u 积极参加了首届岗位技能大赛,取得不错的成绩
u 参加了集团组织的第二届ngl活动。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不但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5)费用管理
办公室本着开源节流,杜绝浪费的原则,严格控制各项行政费用的开支。对于开支的各项费用,都按项目建立起相应台帐,费用的开支也严格按审批权限、审批流程执行。
在2010年,各项行政费用均在预算范围以内,没有超出预算。办公室采购的各类物资均在集团公司指定的供应商处采购,有些物资采取招标方式比价采购。
详细费用使用情况见附件。
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回顾
1:人力资源现状
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我司共有员工68人。其中总经理1人,占1%;办公室13人,占19%;财务部5人,占7%;销售部11人,占16%;售后部29人,占44%;客服部4人,占6%;配件部5人,占7%。
性别构成状况:男性员工43人,占63%;女性员工25人,占37%。
年龄构成状况:20岁以下1人,占1%;21---30岁之间37人,占55%;31岁---40岁之间14人,占21%;41---50岁之间11人,占16%;50岁以上5人,占7%。平均年龄32岁。
文化程度状况:本科5人,占8%;大专27人,占43%;中专15人,占20%;高中11人,占11%;初中(含)以下10人,占18%。
工龄构成状况:1年工龄(含)以下25人,占37%;1---2年之间工龄15人,占22%;2---3年之间工龄10人,占15%;3---4年之间工龄11人,占16%。4年以上工龄7人,占10%。
中层干部状况:副经理以上员工6人,占9%;主管6人,占9%;员工56人,占82%。
售后车间技术骨干状况:售后车间共有23人,其中车间主管1人,占4%;技术主管1人,占4%;质检1人,占4%;洗车工3人,占13%;学徒工6人(含实习学生),占26%;技工2人,占9%;技师9人,占40%。
员工流失情况:2010年,我司员工流失率为25.14%。详细流失人员情况见表格,流失原因以前也做了一个详细的分析,上报给了审计部,下面只做一个简述。
2010年员工流失汇总表
序号
1月
2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合计
1
2
3
4
5
合计
3
1
1
5
2
3
1
1
17
备注:员工流失率达25.14%。
2:人力资源构成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1)我司的人员构成相对合理,能够满足产品销售、生产经营的需要。
2)从年龄构成来看,平均年龄32岁,40岁以下的占77%。这说明我司是一支年轻的团队,年轻人接受能力较强,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比较活跃,富有朝气和活力。
3)从文化程度的构成情况来看,专科以上人员占69.12%,公司员工文化程度较高,整体素质良好。
4)从工龄情况来看,两年以上的员工占41%,三年以上的占26%,这说明我们的员工流失率(25.14%)相对较大。员工流失主要原因在于有些员工好高骛远,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就;有的希望通过个人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有的员工职位满足程度得不到实现,例如对加工资、晋升、上司同事的关系不和谐,当这些自认为合理但不切合实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员工流失了;有的员工因为不能适应集团的管理制度而离职。
5)从中层干部的比例来看,主管以上人员占18%,员工占82%,说明我们的管理构架比较合理,属扁平式结构,没有出现“管的人多,干的人少”现象。
6)从售后车间技术骨干状况来看,技术骨干占52%,这就有效的保证了整体的技术水平和维修质量。
3:人事行政管理回顾
1)招聘管理
办公室能按照《集团招聘管理制度》要求认真履行招聘义务,对公司各部门提出的用人需求,按照招聘流程逐级上报审批,且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能满足各用人部门需求。在此感谢集团人力资源部给予的大力支持。
2)人事档案管理
在2010年办公室与全体员工都签定了劳动合同,全体员工在入职时都建立了人事档案,档案资料按规定填写,并对重要岗位进行了从业背景调查。
3)培训管理
尽管每位员工的成功标准各有不同,但追求成功却是每位员工的终极目标。因此,培训不仅是员工追逐的个人目标,是员工梦寐以求的福利享受,也是企业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更是企业激励员工的颇为有效的激励手段。给员工成长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是企业挖掘员工潜力,满足员工需求的重要表现。
办公室根据各部门的培训需求及企业的整体需要建立了企业年度培训计划,从基础的安全培训、企业文化培训、管理制度培训,到销售技巧培训、服务质量管理培训、团队合作培训等等来满足企业的需要。
内训:办公室要求各部门在每月底上报次月的培训计划,并负责督促检查各部门培训计划的落实执行。各培训部门对培训效果均按实际情况给予考核、评分,作为绩效考核依据,考试试卷留办公室存档。
外训:对于主机厂或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办公室按流程操作,先审核培训通知,与被培训员工签定培训协议,员工接受培训后进行转训,最后方可报销差旅费用。
4)薪酬与绩效管理
以业绩为导向,既是公司的经营目标,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是:“考核什么,就得到什么”。对股东而言,要的是利润;对经营者来说,要的是业绩;对员工来说,要的是个人成就和个人发展。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取决于公司的经营业绩。因此,公司对业绩的考核,对考核目标的设定,对考核标准的选择,对考核内容的要求均严格按集团下发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办法》严格执行。共5页,当前第3页3
我们在绩效考核中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a:制定切合实际的考核方案。
b: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
c:尽量量化考核标准,细化考核内容。
d:增加考核工作的透明度。
e:将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
早在2010年年初,各部门负责人均和公司签定了《2010年经营管理责任书》,明确了各部门的kpi指标,各部门也将kpi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大家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按设定的目标前进。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对岗位业绩、员工素质、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多方面的量化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办公室为每位员工都建立了绩效档案,每月公布了绩效考评结果,并将绩效作为奖励、晋升、提拔的重要依据。
5)社会保险管理
截止到2010年低,我司68名员工,有41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全员参加了工伤保险。之所以全员参加工伤保险,是我们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员工一旦出现意外伤害,我们将风险就合法的转嫁给了保险公司。
第二章:2010年工作中的不足
行政工作琐碎、繁杂、工作量大、有些指标不好量化的特性,决定了我们的工作很难达到完美。在10年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留下了很多不足和遗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方面:
a:副经理以上员工管理观念的更新、管理技能的提高等方面的培训不够,成为公司整体培训工作的软肋。
b:各部门在组织内部员工的培训,记录不完整或没有记录。
改进方法:
a:建议集团公司加强对副经理以上人员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加强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
b:完善各部门培训记录。
2:招聘方面:
由于各子公司没有设立人力资源专员这一岗位,现有工作人员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导致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不够专业。
改进建议:建议在各子公司设立人力资源专员,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3:企业文化建设
办公室出于经费的考虑,在2010年组织员工文化、体育活动不够,员工业余生活比较单调。
改善措施:采取自费方式组织员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例如:组织球赛、掰手腕比赛、k歌、郊游、拔河赛等等。
4:后勤管理方面
a:食堂管理存在一定问题,员工满意度不高,意见较大,需要改进和提高。
b:员工宿舍的环境卫生时好时坏,不能有效、持续的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管理没有到位。
改善措施:
a:在09年办公室将会围绕“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这一指导思想,来提高员工对食堂管理方面的满意度。
b:持续关注宿舍环境卫生保持状况,适当改善员工居住条件,加大管理力度和处罚措施。
5:安全管理方面存在隐患
我司目前的监控系统由于老化等原因,有些监控摄像头已经没有维修价值,失去效用,存在安全隐患。
改善措施:本着节约费用的原则,能维修的设备以维修为主,对的确没有维修价值的设备,采取比较采购方式,更换新的设备。
第三章 2010年工作思路
一:2010年行政管理工作思路
办公室不象业务部门一样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它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实施、具体操作,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办公室为达成09年工作目标将遵循以下原则:
1:办公室要依然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种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这样他们就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研究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
2: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集团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工作流程等,从而建立起办公室良好的工作秩序。
3:努力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
4:办公室还必须在"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再上一个档次。
从"管理"方面来说,办公室不能仅仅满足于在日常事务的层次上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必须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成为领导不可缺少的参谋和助手。
从"协调"方面来说,办公室不能简单地以传达领导的命令、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满足;也不能凭借自己在公司的独特地位对各个部门颐指气使,以权压人。办公室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
从"服务"上说,办公室要甘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因为行政服务干得再出色,毕竟还是以服务于企业员工和部门为最终目的的。办公室的工作,特别是后勤服务工作,永远不要奢望成为企业关注的"中心"。不但不可能,而且不应该。
5:合理调配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源节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大手大脚,努力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办公室务必在"管理"上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在"服务"上当好幕后英雄,这是我们2010年行政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2010年人力资源工作思路
根据2010年人力资源工作的情况与存在的不足,结合目前公司发展状况和今后趋势,办公室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根据集团公司119号文件《关于调整4s店组织架构的通知》的精神,进一步完善我司的组织架构,保证既有的组织架构运行顺畅。共5页,当前第4页4
2、 根据各部门人力资源的使用状况和需求状况,及时完成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配置。
3、 做好员工福利工作,做好员工激励工作,建立内部升迁制度,培养员工主人翁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
4、在现有绩效考核制度基础上不断完善,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持续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员工工作的计划性和责任心,及时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调整改善,从而推进公司的发展。
5、 大力加强员工岗位知识、技能和素质培训,加大内部人才开发力度。
6、 建立内部纵向、横向沟通机制,调动公司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和谐、融洽的企业内部关系。
7、 做好人员流动率的控制与劳资关系、纠纷的预见与处理。既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又维护公司的形象和根本利益。
篇5
关键词:运维管理体系 运维费 运维绩效 技术支撑体系
引言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工作的重点已从大规模网络、平台、业务系统的建设阶段转向以深化应用、提升应用效益为主要特征的“运行维护”阶段。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体系,将对发挥电子政务绩效、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效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负责运维管理工作的各级政府单位如何构建IT运维管理体系呢?下文以国家某部委IT运维管理体系为例,介绍IT运维管理体系建立的方法,以期对读者有所启示。
一、案例背景
某部委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肩负着电子政务主干网建设、维护、运营的使命,致力于提供安全、高效、快捷的IT服务。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网上运行的业务应用逐步增加,计算机机房设备、网络基础设施,大型主机、服务器、客户端等硬件平台,政务应用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中间件等软件平台日益复杂,服务的用户(包括应用使用单位、人民银行、税务、海关、各银行等)越来越多,如何维护好日益增多的网络和系统等各类设备,保证各个应用系统安全顺畅地运行,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以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故障,做到网络和用户之所及,管理和服务之所及,是政务业务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
中心目前还处于初级的IT运维管理状态,在组织结构、管理规范、管理流程和技术支撑方面,还没有构建一个综合的IT运维管理体系。对网络、设备、系统、用户等的管理和服务是分散的、不关联的,没有实现数据、信息和知识库的共享,没有实现规范化和流程化,因此,管理和服务是粗粒度、低效率的,这种管理模式将越来越难以适应政务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因此,需要梳理运维管理需求、规范运维管理流程,开发和建设一套科学有效的融合组织、制度、流程、技术的IT运维管理体系(简称体系),从粗放和分散式管理,逐步过渡到科学、规范和专业化管理,使IT运维管理体系成为中心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对政务核心应用系统顺利运行和应用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支持和推进政务改革提供管理和服务保障。
二、体系建设需求与目标
⒈体系建设需求
在组织人员方面,针对目前各处室分散运维的现状,中心迫切需要统一IT运维管理认识,整合IT运维管理资源,设计科学合理的IT运维管理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建立起集中的运维管理模式。集中运维管理模式的建立,可以使中心从目前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向面向业务、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并通过对中心服务资源的统筹安排和共享使用,在服务环节上加强沟通协作,提高中心整体IT运维管理的有效性。
在管理规范方面,目前各相关处室在日常运维工作中没有规范的管理流程,中心迫切需要对目前IT运维工作程序进行规范和标准化,建立统一的IT运维管理流程,以适应业务用户对IT服务端到端的需求。同时,作为管理流程执行的保障手段,中心需要建立IT运维管理工作的管理控制点(如开发转运维的上线管理、运行监控管理、下线管理等)和覆盖全面的管理制度,并清晰定义IT服务的考核目标,按照管理流程、角色岗位进行分解,配套实施支持考核的技术手段,实现科学量化评价IT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促进IT服务工作的高效运行。中心管理层还提出制定运维费用标准的管理需求,使中心运维费用能够与信息化建设费用、日常公用经费区分,规范运维费预算的执行,保障运维工作有序开展,并能够基于预算执行结果,进一步指导中心的运维管理工作。
在技术工具方面,针对相关处室单从自身技术需要出发,分散自发使用局部功能软件的情况,中心迫切需要从业务和中心管理需要出发,制定一套用于从整体上指导运行维护工作的技术规范,采用业界成熟的专业工具来弥补现有工具手段的功能局限,建立一套统一完整的技术管理工具平台和相关技术支撑子系统;同时需要实现技术工具之间的集成与整合,逐步实现IT运维工作流程和监控管理的自动化。
综上所述,无论从组织人员、管理规范还是技术工具方面,中心都对目前的运维工作提出了迫切的改进和建设需求,希望能够从整体结构上考虑这三方面内容的有机结合,从而建立一套适应业务和管理成熟度的IT运维管理体系,高效支持业务的稳定运行与发展。
⒉体系建设目标
按照“制定科学有序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建立统一的运行维护、客户服务模式和规范,应用先进的技术工具,搭建统一高效的IT运维管理平台。IT运维管理平台包括信息展示、服务台、服务流程管理、知识库、集中管理与监控(机房环境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系统管理、存储备份管理、应用系统管理、客户端管理)等功能模块和子系统”的建设内容,中心IT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树立面向业务服务的IT运维管理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实行集中统一的IT运维管理模式,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灵敏的IT运维管理平台,由无序服务向有序服务转变;建立规范标准的IT运维管理流程,由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转变;应用先进、实用、高效的IT运维管理工具,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
三、体系建设思路和方法
⒈体系建设思路
IT运维管理体系建设思路是:按照IT运维管理理论、方法和标准,结合中心实际和建设需要,遵循立足需求、统一规划、保障重点、分步实施、务求实效的原则,建立一套融合组织、制度、流程、人员、技术的IT运维管理体系,建立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强化技术支撑,实现对网络及信息系统的综合管理监控和日常技术支持,快速响应和及时解决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故障,确保中心负责的部机关网络及信息系统正常、稳定、高效运行。
⒉项目开展方法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项目组采取“协调式咨询方法”,确保中心IT运维管理体系项目的成功(参见图1)。
该方法论具有以下创新的优势:
⑴咨询、实施和产品三者独立,降低项目风险
引入外部专家作为独立第三方,负责梳理中心IT运维管理体系建设需求,从管理、流程、制度、组织与人员、技术选型等方面规划IT运维管理体系。
在实施阶段,实施厂商在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产品实施IT运维管理体系。外部专家顾问将全程参与后期运维管理体系实施的全过程,为集成实施提供管理服务和考核服务,设定实施里程碑和基线;定期对项目计划和阶段目标进行核查,保证项目的顺利如期完成,降低实施风险。
咨询、实施和产品三者独立,有助于降低IT运维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的风险,最大效益地发挥中心IT运维管理体系的作用,开创适合中心需求的创新型IT运维管理之路。
⑵有利于从业务需求的角度和全局的高度对IT运维管理体系进行规划
该方法从中心业务需求出发,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需求调研,分清重点和难点,排定优先级别,确保项目目的的达成;同时从全局的高度,构建融合人员、组织结构、流程、管理制度和工具的IT运维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心的效益和IT服务的改善。
⑶借鉴外部专家的经验,提升项目建设的效果
一方面,外部专家通过对中心IT运维管理现状的调研,结合业界最佳实践进行差距分析和评估,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对症下药”,从而保证项目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外部专家借鉴其在业内开展IT管理服务项目咨询的经验,以及国内外同类政府组织IT运维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的最佳实践,作为本项目的参考,用以提升项目建设的效果。
⑷搭建交流平台,实现知识转移
外部专家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对中心相关人员进行IT运维管理最佳实践和方法论的培训和咨询指导,搭建业务部门、信息技术中心、集成商、产品提供商之间的沟通平台,使各方在对项目目标和实施方法有统一的认知,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另外,在项目后期,管理体系构建完成和系统平台建设完成后,外部专家还负责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实现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培养IT运维管理的专业人才。
⑸外部专家对后续集成实施和产品选择的全过程进行项目管理和风险管控,持续优化管理体系
外部专家主持制定《中心IT运维管理系统需求说明书》,对体系架构和流程平台产品的各功能点进行详细的定义和说明,并针对目前业内流行的平台产品进行评测和比较分析,提供分析数据,为产品选型决策提供支持;同时,外部专家对项目的各个功能点的技术和开发风险进行评估和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降低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此外,外部专家还将参与后期项目的产品选型和集成方案招投标工作,对集成实施和产品选型进行专家审定和把关,对各项投资进行预期的绩效评估,以确保将资金用于项目的关键点上,降低实施成本;在体系建设完成后,外部专家将定期分析业务需求,持续优化中心IT运维管理体系,对管理体系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和提出改进建议。
四、体系建设内容
⒈体系架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心以“体系化”的思路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持续改善机制”,面向业务和应用,以服务为导向,创建创新性的政府IT运维管理体系。
IT运维管理体系涵盖组织管理模式、制度规范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3个层面的内容(参见图2)。
⑴组织模式层
确定和规范IT运维管理体系运行的管理方式和与之相配套的人员岗位职责安排、机构设置,将IT服务相关的全部活动进行统一决策与规划,形成集中统一的IT运维管理机制,实现对客户的端到端服务。在集中统一的IT运维管理模式下,按照IT运维管理任务科学设置或调整组织机构,划分任务、角色、岗位,合理配置IT运维管理资源,达到人、工具、流程的有机融合。
⑵制度规范层
分别从管理与操作方面建立IT运维管理过程中各个参与要素(人、流程、工具)的行为准则与工作程序,从IT运维管理体系总体运行、流程执行和岗位职责3个层次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确定运维费用的组成与计算方式,规范运维费用的来源保障,实现IT运维管理的量化管理。具体内容包括管理制度的制定、管理流程的设计、评价考核体系的执行、运维费用的管理等。
⑶技术支撑层
建立面向业务客户的IT服务请求响应窗口和面向技术支持人员的体系运行管理窗口,建立负责IT运维管理流程运行的流程管理平台和负责IT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运行监控的集中监控管理平台,根据不同类型IT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的管理职能,建立技术管理子系统,建立知识库、配置库、报表及日常操作等共享支持子系统和为业务管理提供服务的业务运维管理子系统。
⒉体系建设内容
IT运维管理体系要真正发挥效益,避免“为技术而技术”,需要融合人、流程、技术。根据信息化的发展要求,配套的管理措施应包括组织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绩效考核、运维费用、技术支撑等内容。
⑴组织模式
中心从全局的角度定位IT运行维护和服务工作,将中心目前分散进行的各项IT运行维护和服务的工作职能逐渐整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调度IT运行维护和服务的技术力量,并结合中心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进行配套的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逐步完善。
第一,成立IT运维管理领导小组。初期成立由中心领导和各处(室)负责人组成的IT运维管理协调小组,从总体上负责IT运行维护和运维管理的统一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各处室服务质量;后期根据IT运维管理发展,可以成立由部领导、中心领导和业务司局领导组成的信息化治理领导小组。
第二,建立面向用户的服务接口。初期以服务台为统一服务接口,不断扩充与完善服务台的功能,统一受理客户的IT服务请求,记录事件并进行一线解决,对解决不了的较为专业的事件派发给专业的二线技术人员,各相关处室提供二线技术支持,并明确相关技术支持人员及职责;后期逐步建立独立的IT运行维护和服务机构(运维中心),专门负责IT运维和服务工作,合理划分建设与运维的边界,实现建设与运维的分离。
第三,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初期保持目前组织机构和职责不变,进一步理顺关系;后期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管理成熟度的不断提升,逐步建立起完全适应体系运行的IT治理组织机构。
⑵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指IT运行维护和服务工作必须遵循的内部管理规定,用于提高工作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借鉴IT运维管理体系国际标准ISO20000要求,结合中心实际,管理制度分为“总办法”、“分办法”、“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南”和“配套表单”4个层次(参见图3)。
第一级:总办法。制定涵盖中心IT运维管理全过程的《IT运维管理办法》,作为指导IT运维管理工作开展的统领,其内容涵盖IT服务全过程的管理控制点和人员管理等核心内容,包括IT运维管理模式、归口管理、组织结构与职责、人员岗位与职责、IT运维管理工作规划与执行、预算保障、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管理规定。
第二级:分办法。结合IT服务的实际情况,针对管理工作需要而制定的具体管理办法,其范围涵盖系统、网络、机房、桌面、设备备品备件及耗材、文档等,明确管理职责与规范操作流程。
第三级: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在第二级分办法的基础上,按照精细化管理需要,对某些方面的运行维护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操作程序所做出的细化准则或指南。
第四级:配套表单。配合第一、二、三级制度的执行而配套制定的表单等,用于记录、备案人、物、行为等信息。
⑶管理流程
管理流程是指为达到既定的IT运维管理目的而组织起来的逻辑上相关的有规律性并可重复的活动。借鉴IT运维管理国际最佳实践ITIL,将IT运维管理分为服务支持和服务交付两大部分。根据中心的管理需要,分阶段建立相关流程。先期建立服务台和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流程。
⑷绩效考核
为实现IT服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提高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的执行力,绩效考核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
绩效考核从中心IT运维管理体系的目标出发,按照体系、流程和岗位角色分解,形成“IT运维管理体系运行KPI关键绩效指标)――流程KPI――角色岗位KPI”3层相互关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参见图4)。
⑸运维费用
运维费用是IT运维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资金保障。为保障业务应用系统的有效运行和IT服务质量的提高,实现IT服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科学进行运维费用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运维费用管理清晰定义运维费的构成要素,规范运维费用预算的口径和标准,使其与信息化建设费用、日常公用经费区分。在运维费预算的基础上,要按照中心财务制度规范运维费预算的执行,保障运维工作有序开展。基于预算执行结果,进一步指导中心运维管理工作,最终实现“运维预算――核算(预算执行)――结算”全过程管控。
⑹技术支撑
技术支撑体系包括3个层次:展示层、流程及业务运维管理层、集中监控层。
展示层。提供对用户的IT运维管理界面与对技术人员的体系管理控制界面,在运维管理界面上实现集中运维的统一管理功能和信息展示与交互功能。
流程及业务运维管理层。在集中运维管理模式下实现流程执行和管理控制功能、业务运维管理功能。
集中监控层。通过监控工具实现对不同服务对象和IT资源的实时监控,包括主机、数据库、中间件、存储备份、网络、安全、机房、业务应用(以下简称“应用”)和客户端等技术支撑管理子系统,并通过集中监控管理平台对不同被管对象的技术支撑管理子系统进行综合处理和集中管理。
五、体系建设的效果分析
在借鉴IT运维管理国内外政府机构最佳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心实际,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IT运维管理体系,系统地将组织架构、管理流程、管控制度、绩效考核、运维成本核算以及技术平台贯穿融合,有效解决了目前运维工作中面临的沟通不畅、效率低下、服务质量无法保障、被动救火等问题,改变过去“各自为政”、分散运维的状况,增强为业务应用服务的意识,更好地实现建设服务型组织的目标。以服务请求和故障解决为例,体系建设前后对比如图5、6所示。前者服务接口不统一,关联关系繁杂,服务过程无人最终负责,没有真正面向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后者关联关系简单明了,服务接口统一,实行“一站式服务”,服务全过程跟踪,面向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
中心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完成后,带给信息化主管领导和中心领导、业务用户、中心工作人员多方面的好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放心”。
⒈“领导放心”(带给信息化主管领导和中心领导的好处)
第一,提升信息化的效益。“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信息化80%的效益体现在运行维护阶段。IT运维管理体系的建设,将进一步规范运维管理工作,降低IT运维成本,通过“用好信息系统”,更加有效地支持业务和提供公共服务,进一步推进业务工作公开、透明。
第二,降低信息化的风险。通过开发与运维职责分离,对权限进行合理分配,避免“篡改数据、内外勾结”等风险发生,规避了系统性风险;通过规范化的操作,减少人为错误引发的风险;通过主动监控和趋势分析,预防事故的发生;通过对重大变更的审批和授权,减少了因变更不善导致的风险;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减少重大故障的影响。“IT运维”将不再是“黑箱”,将变得可管可控,降低了信息化带来的风险。
第三,支持领导宏观决策。建设的IT运维管理系统,能够记录并分析运维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故障及其解决方案,通过报表工具,展示全局视图,让领导了解运维工作各方面情况,支持领导宏观决策。
第四,提升信息化科学管理水平。面向业务,以业务需求和目标为出发点,制定IT运维管理的愿景、目标和策略,建立科学的IT运维管理机制和治理型组织结构,理顺组织机构和职责划分,规范IT运维管理过程中各个参与要素(人、流程、工具)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规范运维费用,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提升信息化科学管理水平。
⒉“业务用户放心”(带给业务用户的好处)
第一,进一步规范用户行为。IT运维管理体系的客户端管理系统,通过批量进行软件分化和补丁安装,有助于提高客户端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通过监控客户端,有助于规范用户使用计算机的行为(如非法下载或安装程序、内网非法外连等),有效避免信息泄露和信息安全事件发生。
第二,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感知。IT运维管理体系的服务台,面向用户,统一受理服务请求,实行“一站式服务”;通过服务台开通的用户服务网站,用户可自行查询服务请求所处的状态或查询知识库进行自主服务;通过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水平,IT运维管理体系提高了业务的用户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中心IT服务的整体形象。
⒊“工作人员放心”(带给中心工作人员的好处)
第一,主动监控和预防故障发生。应用先进、实用、高效的IT运维管理工具,中心运维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控各系统的运行状态。当系统超过设定阀值自动报警时,通过系统间的关联分析,工作人员可以主动发现并解决故障;并通过趋势分析,寻找潜在故障,防患于未然,改变“被动救火”的局面,更加有效地防范故障和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支持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提升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实行建设与运维的专业分工,通过在中心层面的资源整合,不断积累知识库,加强处室间、工作人员间的沟通和协作,传承和共享成功经验,提升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信息化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中国IT服务管理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EB/OL].(2008-6-17)[2008-11-25).省略.cn/new_itgov/article/20080617_135747_3196770.shtml
2.孙强,左天祖,刘伟.IT服务管理:概念、理解与实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高校 国有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100-03
近年来,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国有资产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不仅拥有大量土地、房产、办公家具,而且配备了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交通工具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且每年都再大幅度增长。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遇到的难题将越来越多;高校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采购任务必须严格按规定上报采购计划才能得到落实,诸多复杂程序无形给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增加了许多工作和更大的责任;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实施,进一步要求高校加强资金管理的计划性,提高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高校学科调整和办学规模的扩大,资金需求空间也在增大,适度举债筹措到资金的管理也亟待加强;另一方面高校对校办产业投资管理弱化,形成诸多管理的瑕疵,将来难免会造成被推上法庭的局面。因而,探索适应高校发展的国有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管理体制和模式不顺。2006年5月30日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颁布至今,规模较大的高校已经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出台了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形成了有序的管理状态。但仍有许多的高校没有专门的建制或建制不完整,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和细则,国有资产管理无序。启如:有的高校虽然将资产管理权限集中了,教学科研设备、实验材料、工程物资等都纳入了统一管理,但为了相互牵制同时又设立相互独立国有资产管理处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一个负责监管、一个负责政府采购。这样虽然各自权责和管理目标得到明确划分,职责也清楚,但只是解决了某种程度上的多头管理,无法完全解决监管不彻底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难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一体统筹规划管理。有的高校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虽然将资产管理权限集中了,工程物资、教学科研设备、实验材料等都纳入了统一管理,也实行了政府采购,但由于管理体制处在磨合期,各种抵触情绪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制度建设与工作流程还亟待调整与完善,实际的管理工作亟待进一步协调处理;有的高校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挂靠在财务处,更是举步维艰,实际上仍是各相关职能部门来承担各项资产的管理,内容相互交叉,甚至有的管理职能缺位,尤其是对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和校办产业投资的管理等,由于缺乏足够的号召力、协调力,造成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2.管理和法律意识淡薄。长期以来,高校各级领导关注的是发展需求和资金投入的力度,对于资产存量和现有资产质量的高低及管理责任落实都缺乏意识与努力,最终造成使用率低、流失严重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由于教学科研工作的特殊性,一些操作程序在采购、验收、使用、调拨、报废等环节上显得不够规范,导致监督形同虚设,甚至有随意行为。如有的高校中一些单位把办班收入、技术服务收入视为单位利益,自购设备逃避监督;有的高校在校办企业筹建初期,随领导的意志未对转入经营性的资产进行产权认定、评估,未办理有关资产转移申报审批手续,随意将学校资产转作原始投资,缺乏基本法律意识,管理中又存在诸多漏洞,难免造成将来会被推上法庭的局面。有的高校仍保留一些不合时宜的管理办法,至今未加以修订,一直沿袭着旧有的管理模式,甚至于有些资产管理部门对管理范围、内容、着力点都没正确和全面的认识,学校就更难拿出一套长效的资产管理措施,一本涵盖各类资产存量及利用状况的账实相符账簿来。
3.人员管理素质不高。在高校,由于管理层面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以至于资产管理队伍的管理素质偏低。在未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处的一些高校,从事国有资产管理的队伍中多为兼职人员,长期分散在各个部门,从没进行管理培训,加之由于编制所限常常是以工代干,兼职管理,管理资产仅占他们日常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业务水平就相当于登记员,财务部门与其交流难度很大。某些高校,长期以来沿袭一种增加添置仪器设备只填个单子签个名;资产报废则自报自填;家俱、图书只有年终才统计上报的管理模式。很显然,根本没有教育成本核算的概念和意识,更谈不上注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和成本效益了,队伍管理素质和水平就更低,干起工作来相当被动,部门间的协调很困难,所以更难实现与社会期望相一致、与教育规律相符合、与时展相合拍的大趋势。
4.管理制度不健全。高校国有资产数量巨大、涉及面广、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目前除一些规模较大的高校外,还有许多高校都只制定了一些相应的财务管理方面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和处置制度或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对无形资产和资产投资甚至自己没有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认为只要有财政部和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政府采购法规就行。然而,实际运行中由于管理体制理不顺、领导关注不一,人员管理素质不高,最终导致执行出现走偏、走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某高校办公家俱管理执行的是旧管理条例,算是有“章”可循,然而在人员多次变动之后,出现无人专管的局面,最后演变成平时自置自报、年终统计估计上报的管理模式。这说明制度残缺不全,只会加快国有资产流失。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优化管理环境。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和财政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部门预算、预算外资金管理、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一系列制度的实施,高校财务处管理职能将被进一步细化,原国有资产的职能同样面临着重大转变,高校应抓住机遇,解决资产管理领导到位问题。
(1)建立集中层级的管理模式。即在高校建立起三层级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财务、基建、后勤、图书、科研、产业等部门的资产管理职能剥离,并入统一管理中:第一层级是代行所有者权利的专职机构。成立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在分管校(院)长直接领导下,代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最高决策层,对全校国有资产管理实行统一领导。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处,作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级机构,对全校国有资产统一进行归口管理,拟定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承担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向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负责,汇报工作;第二层级是学校各单位(各院、系、研究所、实验室、资产经营公司等),负责本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第三层级是资产最终使用部门,对资产的直接使用人实施监督和管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三个层级逐级负责,同时彼此之间又具有明确的权责划分,完成各自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这一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首先是所有权关系清晰, 其次职责明确, 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职责不分,多头管理等问题,从而彻底克服实际管理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监管效率,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一体统筹规划和持续发展管理。
(2)在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注入新管理理念和工作思路,通过借鉴企业经营方略,对国有资产实行价值化管理;建立与高校业绩挂钩的国有资产利用效率评价制度,建立质量目标量化管理评价体系,促使资源集中有效的管理和使用,使各级领导管理思路、理财方法逐步统一到规范化的轨道上来。通过组织财产大清查,摸清家底,梳理问题,分析症结,提出方案,督促领导研究解决。通过有偿占用资源等一系列措施,运用全方位的绩效管理循环,将决策信息贯穿政策制定、管理执行、手段优化过程中,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出效益,都落在实处,从而降低高校的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2.健全管理制度,强化队伍建设。高校应针对校情和自身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对照财政部和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及相关的财政法规制度,从加强内控制出发,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办法,形成一整套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控制流失渠道,盘活资产存量,实现资源共享。当前,亟待制定或修订的管理制度有: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经济责任制度、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规定、无形资产认定管理制度、国有资产清查办法、经营资产考核管理办法、通用设备定期抽查制度、离岗移交财产规定、物品借还办法等等。当然,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同样需要一支觉悟高、责任心强、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管理干部队伍。因而在队伍建设上,应注重吸收一部分敢于较真的经济或会计人员,充实管理岗位;学校人事、财务应周密考虑设岗定酬方案,促进三层级管理队伍梯队建设;在设置专兼职管理人员时不得随意变动,一旦确定须报国有资产管理处和财务处备案,以确保队伍稳定;如变动,必须经两部门签署意见,并派专职人员监督办理交接手续。同时,注重加强平时的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做好管理评估工作和年度考核评比。
3.抓好重点管理,确保安全完整。高校要形成一套切实可行、重点明确、措施到位、责任到人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从目前来看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项目资金管理。在高校,项目资金数额巨大,类别繁多,使用方向各异,程序环节复杂,自从执行部门预算之后,其管理涵盖的范围变得更宽泛了。因此,高校必须加大研究规范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方向,使用效益方面的力度,以便从项目申报立项、可行性研究,到经费预算、组织实施,每个环节都参与监督把关,严防因决策失误、管理失误产生巨额不良资产。例如: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必须在决策科学性、透明度、招投标和议标、材料采购、工程现场管理、预决算办理的各个环节都加大监管力度。非基建项目工程、大宗货物、服务项目的采购,应根据政府集中采购范围的规定纳入相应的方式采购,制定公开、公正、公平、规范的招标机构和政府定点供应商遴选规则;最终从程序上进一步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配套建立起完善的项目资金检查、考核、评价办法,全面推进项目责任制。
(2)房产使用管理。高校房产主要用于教学科研、生产实习、生活服务、校产经营等,占总资产比重最大,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一个重点。一些高校存在实际使用中,部分单位为了小集体利益,随意变换房产用途,有用于出租的、有用于合作经营的,特别是一些投资校办产业的项目,由于法律意识不强,签订合同或协议随意,难免存在瑕疵漏洞,以至于最后出现合作者以协议相要挟,或提出苛刻条件,极力拖延占用,导致学校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处理。很多现实的例子表明,由于管理不规范,在经济责任制上留空子、在利益机制留了机会,让某些单位自得到无限放大,最终给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增加难度,给学校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最后影响了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与发展。所以,高校应建立起房产使用的分类管理、分类运作体系,有效地对使用方向,使用效率,使用效益进行监控,确保安全完整与保值增值。
(3)通用设备管理。通用设备历来是高校资产管理的难点,许多高校都存在流失严重的现象。从许多高校进行的财产大清查结果中,不难发现处理最多的资产管理积案就是解决通用设备不在其“位”的现象,尤其是一些方便携带、价值较高的通用设备如手提电脑、数码相机、通讯设备等等,很多都以丢失、捐赠为由处理。实际上,却是自主决定的假性丢失、捐赠的想象。高校要控制不正常现象的发生,必须完善建立完善的财产管理交接制度、借用制度、考评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定期核定通用设备细目,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留积案。
(4)资产存量管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细化资产存量的管理工作,从价值形态和时间角度对存量资产的利用情况进行考核调研,逐步构建起绩效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从配置的结构、日常利用率、占有率、可用率、共享率、更新率等方面对各级部门占有、使用资产进行效果评定,综合评价各级单位的使用效能,从而促进高校各级部门改善资产的管理,也为来年制定合理的预算提供依据。
(5)闲置和报废管理。在闲置资产管理方面,高校应建立闲置资产调节管理库。及时将各级部门因学科调整或职能转变,闲置下来不用的资产进行归库管理,然后再根据申请需要进行适当调剂,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在资产的报废管理方面:一是要抓好资产报废的认定;二是将报废的资产统一由学校集中处理,从而防止随意降低报废标准,随意处置报废资产,突击报废等现象发生。同时,高校还应建立报废集中库,实施建账管理,强调经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须保持其完整性,使用部门不得擅自拆除部件,必须全部上交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对有利用价值的零部件,须经国有资产管理处同意,方可拆卸,并办理有关登记手续,说明用途。在国有资产管理处处理报废资产时,应当会同财务、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以招标、询价等公开方式处理,使整个操作过程透明起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6)无形资产管理。在高校,无形资产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上,科技成果又是评价一所高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直接体现高校的水平和影响力。因此,以科技成果为核心的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正成为高校发展的一项中心工作。因此,在高校无形资产的实际管理中应当特别注重加强以下几点:
一是管理机构设置。目前,在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对国有无形资产进行管理专门机构。在高校机构设置中,资产管理处、科技处、财务处、审计处、科技开发公司、后勤集团,虽都与国有资产管理有关但对高校国有无形资产管理的内容都不够全面,职责不够明确,缺乏给力的管理措施与细则。因此,高校进一步明确国有无形资产管理的机构,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相关职能与运行机制。
二是闲置与科技成果转化。目前,高校国有无形资产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问题。一方面,很多高校和高校教师都是为了完成课题任务而搞科研,有的纯粹为了科研而科研,在科研的实际应用价值不是十分注重。另一方面,在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上,没有注重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因此,高校科技成果不应当局限于满足教学或科研的需要,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三是保密工作。高校国有无形资产中,大量的科技成果在没有应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时其价值是无法确定的,一旦泄密就无价值可言;有的专利或科研成果甚至涉及高科技、国防、军工等内容,属于国家秘密。因此,高校特别应当注重加强这方面的保密意识和保密工作。
4.利用校园网络,提高管理水平。实践证明,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和手段已不适应高校发展,利用校园网络建立高校资产管理数字化平台,将成为现代化管理一种必然趋势。通过高校资产数字化管理平台运用,可以实现对高校国有资产多维、动态、实时的监管,确保每一件资产都做到来源清,去向明,有效地杜绝了流失现象。运用高校资产管理数字化平台,可以实现国有资产的同步管理和纵横多维沟通,让学校各层次不同身份的管理者和决策者经授权可在任何地点同时实施不同的管理活动和沟通交流,确保信息对称和畅通,彻底解决资产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利用系统信息从管理上盘活存量资产、避免或减少重复购置,从而提高效率;运用高校资产管理数字化平台,可以实现精密、贵重及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还可发挥平台系统中丰富的账、表、图体系的功能,做好相关统计分析,指导使用质量和管理质量的提高,从而改善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辉.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10)
2.路玉华.关于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00(2)
3.刘家旭.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若干问题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1(1)
4.邓卫华.浅谈高校国有资产流失及对策[J].事业财会,2002(2)
5.孙春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国有资产管理,2007(5)
篇7
[关键词] 非学历教育考试;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1)12-038-05
非学历教育考试是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由教育考试部门举办的非文凭证书考试项目,旨在按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劳动力市场鉴定和甄别应试者在某一方面的应用知识和能力。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考试,深入推进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终身教育的必然选择,对于提升教育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必须应对新形势下非学历教育考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机遇,适应非学历教育考试的特点和市场机制的调节,更新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招考模式,创新管理与服务,务实开拓,实现非学历教育考试规模、质量、效益的新发展。
一、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十年回顾
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自2002年实施,10年来,相继承担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等13项考试,考试人数由2002年的16787人发展到2010年的92126人,增长率为448.8%,并逐年上升,平均每年递增49.87%,累计报考50余万人次。整体来看,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呈良性发展趋势,报考人数逐年递增,考试项目逐步增多,考试规模持续增长,考试质量不断提高,考试功能日益拓宽,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实行科学管理,严格组考程序,形成工作规范。武汉市招考办在自考处设立综合考试部门,负责全市非学历教育考试工作,各区招考办也相应指定专人履行非学历教育考试工作职责。市招考办制定并下发了一系列关于非学历教育考试方面的文件,组织学习《考务管理规则》《考务手册》《监考工作要点及操作规程》《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文件,并分项印发考点使用,为考试实施提供依据,规范考务管理,同时编制《组考工作安排表》《考场布置规范》《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巡视工作基本要求》等组考材料实行科学管理,严格组考程序,加强信息收集,形成规范的非学历教育考试考务管理体系。
2.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工作措施,严肃考风考纪。一是高度重视,明确责任。每项考试前,明确工作责任和要求,并与每个考点签定工作责任书。各区招考办和各考点均成立考试领导小组,明确岗位职责,开展考务培训,保障执考人员到岗尽责。二是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市、区招考办和各考点从试卷安全与保密、考务分工与培训、考纪宣传与监考、后勤保障与应急等方面周密部署,严格执行,操作有序。三是严肃考纪,措施得力。进一步加大监考和巡视督察力度,接受社会监督,公布举报电话,设立公示栏,对考试过程中违规的考生严肃处理并及时通报处理结果,保障非学历教育考试的社会公信力。
3.狠抓试卷保密,建立应急机制,确保考试安全。考试安全是组考工作的重中之重。武汉市严格执行国家的试卷保密规定,全市考点统一使用市招考办印制的《保密室工作记录本》,并将全市统一规定的保密室四项制度(领导带班、值班、交接班、报告)上墙公示。在考点筹建阶段,督促待批考点按国家要求建设试卷保密室,指导协助办理保密室合格证,考试中采取现场查看、随机抽查、电话询查等方式检查试卷保密室。坚持试卷安全报告制度,考点做到试卷领回进保密柜后立即报告,每天下班前再次报告。为预防突发事件,市、区招考办和各考点都建立应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确保能妥善解决各类突发事件。
4.拓展考试项目,研究项目特点,提高办考质量。2002年至今,武汉市共举行过13项非学历教育考试,其中9项考试保持考试规模和质量逐年递增,另外4项因无收费许可或社会报考人数过少等原因停考。仍在开考的9项考试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剑桥少儿英语考试、湖北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湖北省计算机辅助英语口语等级考试、湖北省中等职业技能证书考试、武汉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武汉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晋升考试,停考的4项考试是中国书画等级考试、全国少儿计算机考试、中国市场营销资格证书考试、中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考试。为保证考试项目的发展,针对不同的考试,深入研究、分析不同类别考试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不断提高了办考质量,初步形成非学历教育考试工作新局面。
5.建设管理队伍,开展多样交流,增进工作实效。武汉市招考办定期组织非学历教育考试管理人员培训,学习和交流工作经验,派员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专职人员业务培训,及时了解非学历教育考试工作的新精神和政策。同时,针对考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各考点召开专题研讨会进行多样交流,分析情况、查找问题、研究对策、改进工作。再者,坚持考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考前各考点认真组织监考培训,做到不培训不上岗,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6.注重考试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发展考试规模。市、区招考部门和考点通过网络宣传、考点公告、专项活动等方式宣传、推广非学历教育考试,扩大社会影响,促进考试规模的逐步提高。一是坚持在每项考试报名前利用新闻媒体予以宣传,给每个考点编发《报考须知》,并在市招考网项目介绍和报名公告。二是组织非学历教育考试项目活动,在各类大型教育招考会议上不失时机地进行项目推广,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提高非学历教育考试知名度,扩大了社会影响。
二、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存在的问题
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管理体系不全。当前,非学历教育考试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导致管理体系不完善,一些考试项目还缺乏必要的考试实施细则、考点管理办法、考试管理的综合评价体系等,不利于发挥非学历教育考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非学历教育考试管理队伍人员从总体上看数量不足,结构也不太合理,缺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专职学科专家、教育测量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现有人员业务知识更新慢。加之少数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协作能力还不能完全胜任非学历教育考试工作,从而给非学历教育考试管理带来困难。
2.办考方向模糊。非学历教育考试旨在对应试者作出某一方面应用知识和能力的证明,为劳动力市场服务,为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录用和考核工作人员提供一个相对统一、客观、公正的标准并促进某一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中的普及和推广,从而推进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目前,社会还缺乏对非学历教育的全面认识,部分考试承办机构和考点也没明确办考目的,没有把非学历教育考试当作一种事业发展长远打算。更有些考点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惜降低考试要求,牺牲考试质量,放松考风考纪监管,以吸引考生,影响非学历教育考试的健康发展。
3.项目开发不足。从考试自身来看,非学历教育考试覆盖面广,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变化快,需要不断调整和开发新的考试项目,但目前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还局限在计算机、英语和有限的一些岗位职业技能考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细化,非学历教育考试项目开发进程远不能满足广泛的社会需求。目前,武汉市坚持开展的9项考试的发展规模不足10万人,不及东部、南部城市1项考试都大于20万人的发展规模。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项目开发程度严重不足。
4.考试手段落后。非学历证书考试现代化手段应用方面与国外较先进的办考手段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考点考场建设、考试形式、评卷方式等方面。一是办考形式仍然是统一的时间、大规模的纸笔考试,不能满足考生参加考试时间和地点的需要。二是考试形式主要采取人工评卷、经过人工填涂登分卡用光电阅读器将成绩输入计算机的方法,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5.学习研究匮乏。首先,对非学历教育考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比较薄弱,不少人认为此项工作的内容仅仅是组织考试实施,不需要研究,缺少理论指导的非学历教育考试很难获得深层次的突破和发展。其次,非学历教育考试的专门培训不足,对当前政策、形势的学习和认识不够。再次,非学历教育考试的概念认识比较模糊,如非学历证书考试、非学历教育考试以及考试项目的内容、操作程序、概念需更明确的界定。同时,从事非学历教育考试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已成为制约我市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仍属于发展阶段,办考成本不断上涨,考试费仍沿用数年前的收费标准,多年未予提高,市、区招考办和考点在非学历教育考试的组考经费上都感到压力较大。
三、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对策与展望
非学历教育考试的发展,从总体上来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成员适应这种需求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市非学历教育考试要进一步持续、科学、健康发展,必须站在构建现代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和谐社会的高度,以科学发展和务实开拓的基本精神,创新管理,为非学历教育提供更为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1.健全管理,完善机制,促进规范化发展。首先,要加强非学历教育考试的规范管理。只有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实现考试管理规范化,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从严治考,才能保证考试质量。建议将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纳入市、区教育绩效管理的范畴,制定明确具体的推进目标,加强监督、管理和指导,建立一个层次清楚、管理职能明确的管理体系。同时,可根据国家和省里有关非学历教育考试的政策法规文件,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市级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详细的考点和项目审批与管理程序、考试项目营销策划和推广、考培分离措施、考生管理、财务管理等详细管理规定。
其次,拟定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规划。根据我市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的现实情况,制定全面、系统、完善的发展规划,提出工作发展的具体目标,明确工作措施,把握工作重点,对未来非学历教育考试提出总体构想,提高发展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使非学历教育考试工作的参与者把握工作目标和方向,明确工作思路和操作策略,推进非学历教育考试有序发展。
第三,建立非学历教育考试考籍管理体系。考籍管理至关重要,它是规范管理的基础,也是服务考生、方便考生以及检验非学历教育考试社会效果的重要方面。加强对考生自然信息和成绩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逐步实现所有非学历教育考试项目对考生的个人诊断评价,为考生进一步学习提高和用人单位聘用提供参考。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考籍管理工作,应逐步形成由招考办主管、各区相关部门和考点齐抓共管,实行考生首考登记建档制度,建立考籍管理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为非学历教育考试长远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工作基础。
第四,建立质量评审制度。开展考试管理质量评审,是在不断探索考试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对考试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利用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过程管理、信息反馈等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实现考试管理的规范化。建立质量评审的指标体系,制定考试管理的管理目标责任制,对考试各个环节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各项具体工作目标。要从非学历教育考试的命题、考试实施、评卷、统计分析到证书发放的各个环节都要开展质量评审,建立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增强非学历教育考试的科学化水平,提高考试信度。
2.提高认识,加大宣传,促进品牌化发展。第一,要了解我市非学历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武汉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发挥科教优势,提高市民受教育水平,培养两型社会建设急需的高质量、高素质、技术能力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必然要求我市非学历教育考试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第二,宣传非学历教育考试的政策法规。目前,全国考委已出台了《关于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考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对非学历教育考试的评价体系、管理方式、行业合作机制、培训管理、队伍建设、项目推广和运营机制、理论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宣传国家政策,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了解、熟悉、规范和推动我市非学历教育考试的健康发展。
第三,宣传我市开展非学历教育考试项目和典型。一方面要加大考试项目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报刊、会议、广告和在企业、培训机构和学校开展专项活动等宣传途径和方式宣传推广非学历教育考试项目,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宣传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在非学历教育考试领域中的典型学校、考点以及通过非学历教育考试成才的考生典型,宣传典型经验和做法,为其他学校、机构和考生提供学习的榜样,树立我市非学历教育考试的品牌形象,提高美誉度。
3.多方合作,开拓市场,促进规模化发展。首先,打造非学历教育考试区域特色。非学历教育考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考试的证书就是一种产品,能否适应市场,取决于“产品”的特色和质量。要加强对武汉区域的人才状况与市场调查,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积极引进社会影响大、面向全国、可持续发展的新考试项目,并对项目进行动态追踪、量化评估。同时,要建立健全非学历教育考试开考与停考机制,在突出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保证开考项目的良性循环和平稳发展,社会需求下降的项目要逐步淘汰。
其次,建立部门行业合作机制。一是与行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在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和方式、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使用等方面的优势,联合开发和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符合部门行业特点的非学历教育考试项目,为劳动力就业和人才素质提高提供服务。二是与劳动人事部门及社会专业部门合作,协调并推进同类别考试证书的互认,避免考生重复考试和认定,加重考生负担。
第三,推进考试项目的国际化。引进国外的培训机构、考试机构和国际上通用的考试项目,开展考试项目的营销与策划,以服务武汉本土考生,增强非学历教育考试的社会竞争力。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全美考试检测中心(ATA)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等国外考试机构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4.科技引领,创新手段,促进科学化发展。非学历教育考试管理过程中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是提高非学历教育考试服务水平的需要,也是提高非学历证书考试办考效率和考试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统一各类非学历教育考试信息标准,规范非学历教育考试管理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利用数据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建立统一、高效的网上协同工作平台,逐步实现考生报名、网上收费、考场编排、考试指挥、考试数据传送、网上考试、网上阅卷、统计分析、成绩、证书查询和管理工作全过程网络化管理。建立、健全非学历教育考试管理规章制度和业务规范,以减少人为干预的因素和行为的随意性确保考试的安全,维护考试的公平与公正,保证考试质量。重点做好推行网上报名、上机考试和多时多次考试,提高管理实效,方便服务考生。
第一,进行网上报名管理。这对非学历教育考试起着良好的支持作用,将成为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网上报名促进管理机制的改革和考试流程的创新,目前报名采用的是省、市、区三级管理,报名管理难度较大,并且浪费了考生的大量时间。进行网上报名,由考生事先在网上填报个人信息,有利于减少现场报名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网络化报名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统一的考试管理系统,包括考生信息库、考点信息库、立体化的非学历教育考试服务网络等,这也是完善考生诚信档案、提高非学历教育考试信用度和权威性的重点。
第二,推行上机考试方式。非学历教育考试方法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的笔试方法,客观题使用填涂答题卡,主观题使用答卷。这种方式组织部署难度大、运行成本高、安全保密效果差、阅卷周期长、善后处理工作繁重。通过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上机考试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另外,上机考试既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能实现考试内容的立体化,也给考生一个明确方向,就是应更多地注重应用能力。
第三,实行多次多时考试。非学历教育考试一般限时限次,不利于实时测试考生的水平和能力,相对集中的考试日期又大大加重了各考点的压力。当非学历教育考试完全实现了计算机化,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以多次多时考试,只要考生能力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申请参加考试,考试服务完全由招考部门承担,可减轻考点压力,合理配置资源,使各种教育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5.整合力量,强化培训,促进专业化发展。一是整合各方力量。非学历教育考试是一项有巨大成长空间的开拓性事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各个环节,要加强领导,有序推进,形成合力。招考部门要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劳动人事部门、用人单位、相关院(校)等相关单位和培训机构、考点以及电力、交通、城管等有关部门协调一致,整合各方力量,树立全局观念,各负其责,逐步形成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共同推进非学历教育考试事业的发展。二是加强管理培训。对非学历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以政策培训、考务管理培训、系统管理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专门培训,并根据不同考试类别培养部分精通考试内容专业的非学历教育考试骨干队伍。培训应将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个人自学与专门培训相结合,以不断提高我市非学历教育考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三是做好专题研究。目前我们对非学历教育考试的认识远没有达到科学、客观的高度,基本上只是一些感性方面的认识,因此是一些肤浅的认识,从长远来看对非学历教育考试的发展极为不利。当前的非学历教育考试还面临和劳动人事部门、社会机构举办的非学历考试的市场竞争与合作,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建立灵活的机制,提高应变能力,更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政策,把握规律,明确措施,提倡、鼓励和加强非学历教育考试的专题研究。
非学历教育考试已成为武汉市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平台,已不能再被定位于学历教育的补充,在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构建上,对学历教育是一种必然的超越。政府和社会对非学历教育当重新定位,大力推进非学历教育考试改革,促进武汉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小强.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