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54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经济快速的蓬勃发展,固定资产评估作为企业核算、重组等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固定资产评估中,机器设备评估占有较大的比重。机器设备作为一类资产,除了具有一般资产的基本特点之外,还具有其特殊性。机器设备是有形资产,同时它又是无形资产的主要载体,许多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的发明创造,往往要借助于研制先进的机器设备体现出来,或者通过原有设备的技术更新和改型换代体现出来。而对于存量机器设备来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本身固有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相对于机器设备的发展趋势会呈下降趋势。因此,长期以来,设备类固定资产的评估成为评估机构面临的一大难题。
1.设备类固定资产评估面临的问题
由于设备类资产购置的时间、地点、价格不同,很难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价格标准作为评估依据;既要在原设计使用年限的基础上判定它的磨损程度,又要综合考虑物价上涨指数、无形损耗,最后还要确定它的使用年限和价值,是一件工作量大、十分艰难的事情,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实施起来相当困难,因此,全面进行设备类资产评估相当困难。
2.对设备类固定资产评估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
2.1对不同设备要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
2.1.1自制专用设备类固定资产
对于自制设备虽然可以依据制造时的采购订货单、材料发票、人工费等来估算,但是,假如被评估单位的自制设备多,时间跨度大,那么同样会面临估算工作量大,资料不全等问题。因此,可在收集了自制设备的制造年份及评估基准日的工时成本的基础上,适当考虑自制设备应分摊的企管费及安装调试费的办法来
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重置完全价值=固定资产原值*单位工时成本变动率*(1+10%)
注:10%为应分摊的安装调试费及企管费。
单位工时成本变动率=评估基准日的工时成本/设备制造年份平均单位工时成本*100%
重估价值=重置完全价值*折新率
2.1.2进口设备类固定资产
一般来说,进口设备的重置完全价值是采用汇率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只能解决汇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不能解决进口设备涨价引起的增值问题。解决的办法,可将原进口设备的价格与同类进口设备的现价进行比较,对于单纯性涨价的,可用现价乘以现行汇率来计算其重置完全价值。对由于功能增加,质量提高引起的涨价,可先根据功能差异以系数加以调整,再用现行汇率调整。计算公式如下:
重置完全价值=资产帐面原值*资产评估基准日汇率/取得资产年份汇率
重置完全价值=固定资产外汇现价* (1—功能系数)X评估基准日汇率+安装调试费
重估价值=重置完全价值*折新率
2.1.3淘汰、报废类固定资产
对国家规定属于淘汰、强制报废类固定资产或单位即将进行技术改造的设备,只计算残值和清理费。企业设备老化问题,应通过增加企业技改投入,提高折旧率等办法来解决。
2.2合理运用企业资产评估方法,提高评估人员素质
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在认真贯彻《管理办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搞好宣传工作,不断完善健全资产评估的有关管理制度,同时也要求我们的评估人员不仅要懂会计原理,而且要熟悉经济、工程、设备、工艺流程、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保证企业资产评估工作顺利进行。
2.3掌握设备档案资料
在设备价值评估中.为了维护资产的合法权益,防止资产流失,不仅要坚持资产评估的原则和方法;还要掌握必要的设备档案资料作为评估的凭证、依据。如:掌握设备的维修记录、设备的折旧年限、设备事故处理报告及意见等有关档案资料,可以了解设备资产的购进日期、新旧程度、使用年限等情况。同时,还可以对成本上升的幅度进行初步测算。
3企业设备类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设备类固定资产存在重使用轻管理,制度不到位,人员不到位;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账务核算混乱、实物管理不到位,权属管理不及时,管理手段落后的现状。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3.1 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实际工作中资产管理出现脱节,往往造成财务部门、物资管理和使用部门之间的制约关系和相互衔接不清楚。如购置设备时会出现财会部门入了账而资产管理部门未入账,而有些物资使用部门在不通知财务部门的情况下擅自报废设备,致使财务部门未作相应账户处理,造成固定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时常脱节等现象。
3.2 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有些企业固定设备类资产管理台帐不健全,没有设置相应的明细帐,这样将会造成固定资产资金和使用情况不清楚的后果。有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固定资产管理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又变动频繁,导致资产的清算移交工作很难做到位,对资产的来龙去脉不清楚,极易产生“重人力、财力管理,轻物力管理”的错误倾向。
3.3 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企业通常未将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效益、分配挂钩,造成部分资产管理人员缺乏主人翁责任感,出现对资产不爱惜,对有损资产的行为听之任之而不是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现象。有些企业只重视产量的增加,而不重视对设备的保养,或用修理来替代保养,使设备超负荷运转,缩短使用寿命,造成企业资金的巨大浪费。
4.完善和优化企业设备类固定资产管理的策略
4.1 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设备类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如固定资产保值考核奖惩制度、领导干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等,明确各部门责任人的管理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按照钱物分管的原则,固定资产要有专门的物资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购置、调配、报损,一切资产的增减进出都要通过物资管理部门并完善相应手续。同时,财会部门需有物资管理部门出具的手续才能收付款和进行固定资产的相应账务处理。
4.2 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
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使用单位应根据固定资产维修保养记录,对在用设备按设备性能和实际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定期保养和维修,使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发挥各设备的使用效能。每年至少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盘存清查,对需要修理的要及时编制计划,落实修理,达到报废标准的,及时报废消账并完善相关手续,或者虽未达到报废年限,但已无使用价值的要按规定办理报废手续,及时消账。做到账实、账卡完全相符。
4.3强化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因设备资产的使用地点分散,固定资产岗位会计人员除了在办公室进行账务处理外,还要到管理现场实地了解和查看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和维护情况。因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建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如果会计人员对机器设备的性能、技术指标不熟悉,将会影响公允价值的准确度,影响价值核算,所以,会计人员要经常参加培训,掌握丰富全面的知识,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5.结语
企业设备类固定资产的评估和管理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减少资金使用浪费,并保证资产保值增值,使企业固定资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资产评估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设备类资产进行管理是当前评估机构和企业资产管理部门应重点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冬艳.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应重视的几个方面[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0).
[2]韩应战.浅谈现阶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5,(4).
[3]王子林.资产评估原理、方法、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72-103.
篇2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传统农业大国,改革开放虽然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也仍然存在许多转型期矛盾,早在1985年再次颁布了《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在这个制度中规定水管单位要实行经费包干和经营承包责任制。1987年又出台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管理办法》,对水费电费以及各种必要的收支经费管理做出规定和补充了以前制度的不足,虽然这时候该单位的性质仍然是事业单位,但是已经逐渐在向企业化管理过渡了,其中也包括水利工程管理的会计管理制度。在此主要介绍以下必要性:第一,先进行我国财政本身的改革入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会计制度在很多地方与国家财政体制的改革能够更好的结合,进一步建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这是必要的手段,在财政改革阶段,分别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管理以及政府采购多个方面入手,从根本实施改革,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这些改革变化中影响深远,一般在算术时最容易体现,并且要按照水管单位报表调节,这样财政报表的真实度、可靠性才有所保障。第二,在水管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展开分析,尤其是分级管理方面,根据不同的水管单位在收益产生动态变化的情况下对财务政策展开调节,但是方法不具有灵活性,导致水管单位资金累计环节、抵抗风险能力较为不足,会计制度改革迫在眉睫。第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设是在企业财会制度的前提下展开,对收入、成本核算以及折旧等方面所出现的问题较多。
二、深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建议
虽然我国在对水利工程单位进行管理时一直坚持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但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对水管单位的制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对现行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水管单位的性质包括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两种,不同性质的水管单位,应该根据其发展特点制定不同的会计政策。
(一)努力建设纯公益性
水利工程管理制度针对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应该根据我国在1994年颁发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制度》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来进行革新。可以采用和事业单位相同的会计管理制度,对水利工程管理会计制度进行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清产核资与资产评估
在对资产进行审核和评估时评估的内容主要有流动资产、有形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及负债金额,投资金额等。只有了解该单位资金流动和配置才能制定合理的会计制度。假设12月31日并不是水管单位清产核资与资产评估的时间,也许在收支转换上有问题;如是经营性收支,在展开清产核资与资产评估期间,能划分到所有者权益科目中,若是财政拨款性收支,针对所有者权益科目清算不能全面,应与“年度财政总决算”联系在一起,建设一个临时科目(像“专项支出”类型)在水管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主要是归纳在财政拨款性支出中,再按类别划分为“事业支出”或“专款支出”。所以,将相应的财政拨款性收入转入财政补贴收入即可。
2、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转变
纯公益性水管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主要作用是为人民服务,在进行资金审核和评估时应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非以前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财政拨款是单纯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中的资金来源,固定资产维修养护资金也在其中,计提折旧并不实际性意义。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固定资产科目已将固定资产净值纳入,同时将固定基金科目在其中建设。原累计折旧金额是为查账提供参考。毕竟,水利事业与人民生活具有相关性。作为水管单位,应对固定资产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累计折旧科目应保留。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纳入固定资产科目,将“累计折旧”科目置入其中。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水管单位正在转化,且实财会研究收资本、资本公积、固定基金及事业基金等科目也是其中内容。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规程,实际收入资本可能是货币资金与固定资产两类,都是单位注册资金主要体现。此外,水管单位在建工程中,会计应参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处理。工程建设资金情况应与事业账区分,可两种账务分开处理。
(二)努力建设准公益性
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掌握经营性质与公益性质的水利工程单位是准公益性水利工程单位,对水、电两方面展开作用的是经营性质的水利工程单位,在对防水患灾害等方面是属公益性水管单位。所以,单位应将其作为重点划分明确,水管单位下属部门应将供水、电作用的经营性部分纳入其中,并且对财务展开计算的时候采取企业性独立核算的方式。在这个背景下,两种类型单位的界定可按有无建设下属门作为参考因素。其实水管部门本身就是存在公益色彩,促使财会制度要根据纯公益单位性质展开,在最后的核算阶段进行明确的划分。在事业单位转化阶段只是对公益性报表展开转化,主要方法步骤参考上述所阐述的原理即可。
(三)努力建设企业性
篇3
关键词:企业资产责任占有责任制
本企业主要从事炼油、化工、化肥、化纤生产的国有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本企业如何合理配置用好、用活这些资产是非常重要的,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流失应实行国有资产占用责任制。
实行资产占用责任制就是根据独立核算单位对资产的占用情况分别落实对资产的使用权与使用责任制。公司核定所属各独立核算的资本占有量,并规定出一个投资回报率,按照资产占用量与总资产回报率的乘积数额,向公司上缴利润,公司可根据上缴利润完成情况,制定统一措施加以奖惩或进行资产的调整。这一方法的实质性目的,在于盘活企业内部的全部资产,充分发挥作用,使所有的资产实行最优配置和各项配套措施相结合,在整体上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一、实施资产占用责任制,具体做一下几方面工作
要进行科学的评估确定将被占用资产;将资产合理分解到独立法人单位;(在实际的操作中,保证真实公正合理,应该首先把经营资产分经营性资产区分开来,对非经营性的资产有偿使用,独立核算但不计占用回报,对经营想资产能明确占用者的财产关系上予以明确,对于不能分清共有的固定资产实行“租赁式”的使用回报。)公司于独立核算单位之间实行内部价格,将原无偿服务转为有偿计价;按占用资产量和资产回报率确定上缴利润;对独立核算单位经营者实行严格考核。
二、实行资产占用责任制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占用回报率:我公司考核独立核算单位和经营者的能力提供重要的标准
资产占用责任制重点考核资产占用回报率的高低,主要经济指标是净资产回报率,回报率高低是独立核算单位领导者驾驭市场能力的体现,也是公司管理水平的体现。那么把这项指标作为衡量;领导者胜任与否的重要标准与企业最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并连接起来,才能进一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同时坚持以此标准对管理着优胜劣汰必将促进和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紧迫感,认为用这样方法和指标考核,能够比较公平合理。
2、资产占用回报率能为公司改善经营管理提供奋斗目标
为了比较好点的发挥各独立核算单位的优胜和在市场中的主动性,我们应按照“集权管理生产,分权独立经营”的指到原则,逐步构筑独立核算单位管理体制,公司来行使指导、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各单位在落实各项管理权的基础上,独立进行经营核算管理,来承担产品经营责任。公司和各单位应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独立进行经营核算管理存要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凭什么生存?凭什么发展?这值得我们企业全体员工永远思考的大问题。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质量。二是宣传法规要到位。将资产经营与产品经营结合起来,共同为提高资产占用回报率出力。
3、资产占用回报率能够为公司调整和优化资产结构提供依据
在所有独立核算单位中,资产占用责任制能够起到优化资产配置,盘活闲置、呆滞资产的作用。通过盘后国有资产存量,促进国有资产优化重组,帮助企业解决目前的困难,同时开辟国有资产经营体系,提高资产的经营效益,建立有效的资产流动的市场机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篇4
关键词:无形资产;权利;收益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6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145-03
无形资产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对无形资产的研发、保值和增值给予极大的关注。无形资产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形资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改变。
一、国外关于无形资产内涵的界定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本德最早提出了无形资产的概念,他把那些不具有实物形态,但却能为企业提供某种权利或特权的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随后,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经济学》一书中将无形资产表述为:“资产负债表中还有一类新资产。除了卡车或计算机这类有形项目外,企业还有无形的,但仍然有价值的资产,例如专利、商标或商誉。”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无形资产的内涵界定有了一定的改进和完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一)会计学方面
1、1983年,Davidson在其主编的《会计手册》一书中写到:“无形资产没有公认的定义,因而常常用实例来解释。”他还在该书中引用了1927年出版的《会计学:它的原理与问题》中的一段话:“无形资产的含义是指专利权、版权、秘密制作法和配方、商誉、专营权以及其他类似的财产,这一表述并不十分恰当,但是除了列举其内容外,确实不容易把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划分清楚。”
2、1986年,日本出版的《新版会计学大辞典》认为:“无形固定资产是同有形固定资产相对立的概念,其定义不大明确。然而,作为一般会计惯例所承认的概念,无形固定资产可以说是具有下列三种属性的虚拟资产:(1)没有实体的资产;(2)有超过一般同行业企业收益能力的资产价值;(3)有偿取得。”
3、1994年,Sondhi和Fried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单列出来,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信誉和无形资产在剩余的方面购买中产生,代表不能分配到有形资产方面的购买价格的比例。
4、1995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商誉和无形资产(讨论稿)》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指无实物形态、性质上属于非货币性的固定资产。这里的固定资产是指符合下列条件的资产:(1)企业持有的,能用于生产、提供商品和劳务、租给他人或用于管理目的;(2)已取得或开发成功,预期在将来持续使用;(3)不准备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
5、1997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了《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商誉和无形资产》。该准则认为:“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但可以辨认且企业通过法定权利等可以控制的非金融性长期资产。”
6、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公布了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该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概念作出如下描述:“无形资产是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行政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对此概念描述,无形资产应满足可辨认性、对资源的控制性和未来的经济利益性等三个条件。
7、1999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了《会计准则委员会意见书第17号――无形资产》,其认为:“无形资产是指没有实物实体的经济资源,其价值是由其占有权及其他未来利益所决定的;但货币性资源(如现金、应收账款和投资等)不能认为是无形资产。”
(二)资产评估学方面
国外资产评估界对于无形资产内涵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各国制定并颁布的相关准则中,至今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到目前为止,只有在2000年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评估准则评估指南四――无形资产》准则体系中第一次对无形资产评估进行了规范。国际评估准对无形资产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以其经济特性而显示其存在的一种资产;无形资产无具体的物理形态,但为其拥有者获取了权益和特权,而且通常为其拥有者带来收益。”
二、国内无形资产的概念
较早的对无形资产进行研究的专著是杨汝梅于1926年12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虽然论文中未给出无形资产确切的概念界定,但是他对无形资产的几种性质分别作了分析:(1)无形资产者,乃财产之一部,其价值并不存在于可见可触可量可算之实物中,亦并无此种实物为其代表;(2)所谓无形资产值界限,甚模糊,不能依一定之标准为范围,此种资产,在继续经营之情形下,虽有正当之价值,然其价值之存在,不能分属于特定之资产上;(3)无形资产之价值乃属一特定企业所具有额外收益能力之表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无形资产,其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从而对其内涵做出一个精准的界定也显得越来越有必要。只有真正知道了什么是无形资产,才能更好地去利用无形资产,让无形资产本身为其所有者或控制者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我国众多学者致力于无形资产研究多年,对其具体内涵的界定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会计学方面
1、1990年,学者于长春在《无形资产会计管理》一文中对无形资产的概念做出了详细的界定:“无形资产,亦称无形固定资产,是有形固定资产的对称,指企业中不具备物质实体,而以某种特有权利和技术知识形态等经济资源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固定资产。尽管其价值形态缺乏横向比较的可能,但它的存在和应用,能使特定企业获取高于一般水平的赢利,在不确定的未来期间内为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服务。”
2、1992年,由吴申元等主编的《经济大辞典》对无形资产的概念进行了描述:“无形资产,亦称无形固定资产,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企业较长期地提供某种特殊权利或有助于企业取得较高收益的资产。在资本主义企业中,列为无形资产的有商标、商誉、版权、专利权、特许营业权等。”
3、1993年,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和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首次提出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问题,并将无形资产的概念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技术秘密、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商誉等。”
4、1996年,蔡吉祥在其著作《神气的财富:无形资产》中指出:“无形资产是无形固定资产的总称,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重要经济资源,它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某种权利、特权或优势的固定资产,这种固定资产应用于企业,可以创造巨大的收益。”
5、2001年,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准则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
6、2006年,财政部再次全面颁布新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其中将无形资产界定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
(二)资产评估学方面
1、1991年,国务院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中,把无形资产列入规定的国有资产评估范围,认为无形资产是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
2、1998年,学者苏万贵在《无形资产理论研究》中提及无形资产,他认为:“无形资产是指无实物形态的、独占的、可转让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同年,学者汤湘希在文章《无形资产理论研究》中认为:“所谓的无形资产,应是不具有实物形态、却能为企业长期带来收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超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以及有关特殊经济资源的集合。”
3、2001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其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4、2009年7月1日,新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正式实施,新准则第二则指出:“本准则所称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或者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能持续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5、2011年,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辅导教材《资产评估学》对无形资产的概念表述为:“无形资产是指那些没有物质实体而以某种特殊权利和技术知识等经济资源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资产。”
三、正确界定无形资产内涵
虽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无形资产内涵的研究讨论还是见仁见智,并未对其形成统一的认识,但不外乎是从无形资产的控制主体、表现形式、发挥作用和收益性等这些实质性的内容来描述界定无形资产的内涵。具体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理解:
1、从控制主体上看,无形资产是由特定的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而这个特定的主体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企业这一类经济组织或者是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甚至还可以是一个国家。
2、从表现形式上看,无形资产是没有物质实体的,是一种隐性存在的非货币性资产,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实体作为载体来存在并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无形资产的直接载体是专利证书、商标标记、注册商标、图纸材料、软盘等,而间接载体则是与此项无形资产相关的有形资产及其他资产通过内容和价格来表现,其价值与间接物质载体不可分离的构成了物质的总体价值。同时,无形资产的形成基于其控制主体长期的发展和演进,其成熟程度、影响范围和获利能力总是随着控制主体生产经营的变化而变化。
3、从发挥作用的程度上看,无形资产发挥作用的时间明显有别于有形资产,它是在控制主体拥有或控制下通过长期的生产经营逐渐积累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其发挥作用的程度经历了一个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过程。一项无形资产在期初的研究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成本,此时其发挥作用带来的收益远远小于其成本,而经过不断的积累与演进,该无形资产日趋成熟,其(下转130页)(上接146页)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其带来的收益也越来越大,足以弥补其原先开发时所消耗的成本,但是随着新的无形资产的出现,该项无形资产将会被逐渐取代,从而其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小,直到被完全取代时作用也就不再明显。
4、从收益上看,无形资产区别于有形资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可以作为共同财富,由不同的主体同时共享而不减少其有用性。也就是说,一项无形资产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同一时间,由不同的主体所使用,其收益具有共益性。同时,无形资产能够为其拥有或控制者带来未来预期收益,而非现实收益,并且该收益能够用货币可靠计量。
综上可知,无形资产是指由国家、企业或个人拥有或控制的,能够用于商品或劳务生产供应、出租或管理的,在长期经营中能为拥有或控制者带来预期经济收益的、不具有具体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
四、小结
21世纪是一个控制力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真正形成控制力的重要资源之一的就是无形资产。未来国家与国家的差异、企业与企业的差异就在于拥有无形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人力资源对无形资产的创造能力和无形资产的经营能力。无形资产作为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因此,对于无形资产的认识日益显得重要,特别是对其内涵的界定,亟待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
参考文献:
[1] 吴申元.无形资产管理与评估[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2] 刘德运.无形资产评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 于树彬.资产管理与评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 融资渠道 轻资产 重股轻债 第三方无形资产评估机构
龙敏,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王文荣,管道职工学院北戴河分院讲师;李燕,北京金融学院教授。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1]是继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再次提出的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论断。产业发展离不开经济助力,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后盾,规划只能是愿景,可看不可行。因此,新时期出版产业融资成为目前出版产业急需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出版产业融资现状分析
随着转企改制工作结束,我国出版产业进入了后转制时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对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我国出版产业的融投资规模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在具体融资工作中,出版产业遇到了来自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产业发展受到了明显制约。
1. 出版产业融资困难的内因
(1)高风险、难预测、不定性是阻碍出版产业融资的直接原因。
出版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无形附加值高等特点,出版物是以文化内涵和外延为核心价值,独具创新的个体理念为基础,集知识性、独特性为一体的文化产物。[2]其高风险性主要体现在出版物作者的相对小众与出版物面对市场的普遍受众这一矛盾体上。除诸如新华字典等大众普及类出版物,任何一个出版单位无法在图书出版之前,就准确预测出其市场行情及销售码洋。因受众的市场构成是在不断变化的,此一时彼一时,销路很好的某些选题很可能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少人问津。而出版物的出版却需一个缓慢而繁复的流程,从选题策划到图书上架,其间的图书市场变化无法预知。因此,出版产业的高风险性和难预测性让很多金融机构都望而却步。
(2)轻资产、难量化影响出版产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
市场经济时代,固定资产是作为衡量企业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主要权重指标之一。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出版产业的商品价值和发展潜力更多地体现在无形资产方面,有形的固定资产相对较少。出版产业的核心资产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著作权以及出版单位自身的品牌资产方面。在社会资本市场中,出版产业缺少衡量相对价值和用于抵押的质性、有形资产。同时,作为反映企业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最为直观的财务报表,由于其只能直观地展现硬件资产,而无法表现隐性资产价值的特性,使得出版产业很难得到金融信贷机构的青睐。
以银行贷款为例,为规避风险,降低呆账、坏账情况出现,银行贷款一般采用以有形资产抵押方式进行贷款,贷款金额与所抵押的固定资产金额成正比。而出版产业多以文化价值为核心资产,其在固定资产方面的劣势,致使其难以像传统企业一般从银行等信贷机构顺利获得贷款。[3]由此直接导致了目前我国出版产业的融资渠道虽在政府政策推进下开始了多元发展,但始终难以如传统企业一般获得多层级、均衡互补的融资渠道。
(3)部分出版单位盘面小、机制不健全致使其融资流程难以持续、顺畅。
我国出版产业已进入后改制时代,但并不意味着出版产业整体已经全面实现市场机制运作。以大学出版社为例,其社长、总编任命依旧需大学本埠甚至教育部下达指令,日常的出版工作又由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具体工作中,既要协调好学校与出版社的关系,也要遵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达的各项指令,一项政策的贯彻执行,往往要进行多次的层级审批,经多方领导同意后,方可执行。繁冗的工作流程给出版单位的融资带来了巨大阻力。
(4)出版单位融资方式僵硬、固化,难以灵活机动地进行融资活动。
目前,我国出版产业普遍存在融资方式僵化,落后于市场机制的情况。按照现代融资理论,企业在进行资产融资时,首先使用的应是内源融资,即将自有留存收益和固定资产折旧转化为可使用资金的方式,由于其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的优点,在国外经济发达地区,这种融资方式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其次是债券融资,最后才是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虽同为直接融资,但由于债券融资具有税盾(合理避税)、财务杠杆和优化资产机构等作用,所以企业会尽量选用债券融资而较少考虑股票融资。[4]因此,一般企业的融资方式最优化顺序应为内源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而从我国出版产业的融资现状看,最先考虑的往往是通过上市方式进行股权融资,其次是债券融资,最后才是内源融资——与现代市场上惯用的最优融资方式恰恰相反。这样的融资结构无形中给出版集团的发展和经营带来了诸多潜在危机和风险。股权比例一旦失衡,出版企业发展经营的主动权将受到威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出版集团上市多为借壳上市,本身股权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另一方面是由于出版产业轻资产、难量化等特点,导致内源融资的资本架构和自有条件难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流注入企业。
2. 出版产业融资困难的外因
(1)金融机构对于出版产业了解不够,导致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目前,我国出版产业基本以信贷融资为主要融资方式。相较于股权融资,该融资方式属于间接融资,即须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进行融资活动,由银行代表企业向社会吸收存款,达到一定金额后放贷给出版单位。
在具体工作中,以银行为代表的信贷金融投资机构对于投资对象的选择却素来明确,即国有企业、500强企业以及财力雄厚的名企等。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企业规模巨大、国家政策支持以及经济效益良好。由于我国出版产业转企时间不长,市场机制相较于其他传统企业不够完善,加之出版单位规模大多是中小型企业,有形资产较少,“文化”虽为其核心价值所在,但苦于不能像有形资产般直接体现。金融信贷投资机构对于出版产业普遍陌生,需通过现有的各项资产报表和评估认证机构对出版单位进行评估,如此一来,出版产业真正的核心价值就无法具象展现,融资机构看不到具象抵押和实际收益,不愿投资高风险、难预测的出版产业也可理解。
此外,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针对文化产业资产抵押的相关政策,银行放出贷款一旦不能按时返还,其用以抵押的无形资产无法立时变现,其市场价值也无法得到有效体现,因此,银行即使有针对出版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金融投资产品,面对可能存在或已经发生的融资问题,银行也不得不三思而后行,慎之又慎。此外,我国出版产业的上市工作持续进行,但由于其门槛高,大多数出版单位无法通过此办法获取资金支持。因此,综合来看,我国出版产业目前的融资渠道依旧依靠财政拨款居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2)缺乏第三方无形资产认证评估机构,使出版产业难以有效地、创新地开展融资工作。
资产评估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它通过专业机构和人员,依据相关规定,通过既定办法对企业资产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是该项资产进行交易、转换、融资等经济行为的重要参考依据。由于出版产业的特殊属性,对于资产评估需要一分为二,即有形资产评估和无形资产评估分别进行。我国关于无形资产的法规有《深圳经济特区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等,其中部分条款涉及无形资产的认定和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与传统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的地位和比重均不相同。传统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品牌、专利权、商标权、特许权等,其无形资产是建筑在企业不断累积、巩固、逐步庞大的固定资产的基础上的,在这类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固定资产为主,无形资产为辅。而包括出版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则不同,无形资产是其生存发展的最主要构成,著作权、版权,甚至是出版社的子品牌、丛书品牌等,都是出版单位赖以生存的重要资产,固定资产反倒其次。
如果由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行组织人员评估出版单位的无形资产,金融机构为确保自身长远收益,往往将文化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压低,这样难免对出版单位有失公允。而由出版企业委托的评估机构,为顺利获得贷款,往往评估结果又相对偏高。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便只能再次要求以固定资产为抵押依据和以资信评级为依据的最初的贷款模式。为推进我国出版产业的长远发展,我国亟须建立以文化为价值核心的第三方无形资产评估认证体系。
(3)政策区域性明显,相关法律法规滞后。
经过多年发展,以行政区域划分,出版产业成绩斐然。北京、上海等地发展尤为迅速,上至国家下至地方,各类资源,诸如政策、财政、人才等,源源不断地支持着这些地区出版产业的发展。而内蒙古、甘肃、等中西部地区的出版产业则发展较为缓慢,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政府对这些区域出版产业发展的关注度低、政策不到位、财政拨款资金量少,使得出版产业发展缓慢、滞后。如此,融资机构在这些出版产业不够发达的地区看不到出版可能获得的收益,放贷几率几乎为零。
二、我国出版产业融资对策分析
1. 建立健全相关金融机构及相关法律,发展多元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并没有针对出版产业乃至文化产业者,若想促进文化产业的深层次发展,法律法规的健全势在必行。反观众多文化出版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值得我国学习。以日本为例,20世纪80年代,《著作权》颁布,之后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先后20次修改先更名为“著作权管理法”,并制定了《IT基本法》《知识产权基本法》等多部法律法规,[5]用于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外,我国金融行业缺乏针对以文化为核心产业的企业的评估机制,相关金融配套服务缺失,不利于出版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长久发展。我国应尽快制订并完善包括专利权、知识产权等在内的无形资产的评估、质押、登记流传和托管等管理办法,同时建立起针对出版产业的专业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最大限度地多渠道、分层级地降低贷款潜在风险。培育以文化价值为担保商品的保险市场,结合出版产业自身特点,培育并推出符合企业特点的保险服务。
近年来,出版产业兴起的版权质押贷款,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21世纪初,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在全国率先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截至2011年年底,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小文化企业版权质押贷款累计发放16.28亿元,客户已达91户,为金融机构和文化产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提供了宝贵经验。需要说明的是,银行进行版权质押贷款的对象,大多集中于广电影视领域,对于出版产业涉猎较少,这其中,一方面由于广电影视收益周期较短、可预测,另一方面由于广电影视的衍生商品产业链较为完善。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出版产业与广电产业的文化内容合作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相信对于出版产业无形资产的评估,会带来良好的影响和实质的收益。
2. 完善出版单位财务管理,尤其需注重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为融资提供良好的财务环境
融资行为与企业财务工作紧密相连,因此须建立健全出版单位的财务管理机制,尤其要注重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首先,要依据出版单位自身特点,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包括与财务指标和与出版单位主营业务息息相关的业务指标。其次,根据出版单位的运营数值,获取风险预警的临界点。系统内,各指标均依据临界点设置相应的预警数值,一旦一个环节出现财务问题,即激活预警机制,及时报告至决策层。再次,建立完整的信息数据库。汇总所有的财务风险信息,务必确保信息的准确和上传下达的顺畅。第四,建立财务风险管理责任制度。出版单位的负责人、财务相关负责人需要承担起抵御企业财务风险的重任,监督财务部门合理安排资金用度,严格把关资金使用流程,并以责任制度为基础,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财务风险管理作出贡献,减低、规避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员工应予以奖励;因工作疏忽造成企业损失者,应给予惩处。最后,要加强资金回收评估及预防机制。出版单位作为出版产业链的中枢,常常与多个主营业务不同的企业打交道,由于现金流有限,而合作单位众多,从而给出版单位资金合理分配增加了难度。基于此,出版企业可建立客户信用等级制度,通过以往信用好坏来选择最优合作对象。[6]
完善和规范出版企业自身的财务流程和管理机制,便于管理和监督的同时,还对融资工作多有助益。一方面有利于融资机构更为客观和全面地了解出版企业的价值所在,一方面也为融资资金注入后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先决条件。
3. 调整融资结构,改变“重股轻债”的融资观念
资本结构的优化是我国出版单位融资过程中需解决的核心问题。要实现资本结构最优化,须改变现有的以股权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局面。具体看来,首先,从内部调整融资配比方面,尽可能提高内源融资的比例,使内部资金得到有效的应用。其次,从外部提高融资渠道中债权融资的比例。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培育了外部融资的环境,改善出版单位融资渠道失衡的现状;另一方面高效调动企业资本运作机制,达到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的目的。
当然,解决出版融资失衡问题尚需多方努力。就出版单位自身来看,可通过完善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等一系列举措来改变整个出版产业融资渠道“重股轻债”的观念。
结 语
融资对于出版产业来说,意义重大。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出版产业的融资工作,帮助企业获得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多家知名的上市出版集团所募得的资金额巨大,这些出版集团现金流十分充沛。与此同时,却有很多中小型出版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的现实矛盾该如何解决,也是业内人士应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十报告解读)为什么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EB/OL].中国文明网.http:///specials/zxdj/kxfzcjhh/pljd/201301/t20130128_1048596.shtml.
[2] 朱郢. 浅谈如何破解文化产业融资难题[J]. 法制与经济,2013(2).
[3] 辛阳,梁琳. 拓宽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的对策[J]. 经济纵横,2013(4).
[4] 叶晓洁.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企业融资偏好分析[J]. 财政与金融,2008(5).
篇6
一、创业板公司特点分析
(一)创业板公司的行业特点
中国证监会于2010年3月19日《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板推荐工作的指引》(证监会公告2010年第8号),明确了创业板的市场定位,即我国创业板主要界定在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先进制造、高技术服务等领域的企业,以及其他领域中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成长性强的企业。并要求保荐机构重点关注企业的创新能力,深入核查企业是否拥有关键的核心技术、突出的研发优势、创新的业务模式以及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并在成长性专项意见中予以说明。从证监会受理的149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科技含量高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行业,占比达68%;同时,即使部分公司所处的传统行业科技含量不高,但在技术和商业模式方面也有明显的创新特色,如主营户外用品的“探路者”、主营农机连锁的“吉峰农机”等。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
与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上市企业一般是中小企业、高新科技企业、高风险成长型企业。这直接决定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或实物性资产所占比例偏低,通常这类公司被称为“轻公司”。与制造业不同,由于行业本身的特点,“轻公司”资产结构中,天然就脱离了厂房、大型生产设备的要求。在eBay(主营网上拍卖)、谷歌(主营网络搜索引擎)、微软(主营软件)这三家企业与通用汽车的财务数据对比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种区别。“轻公司”的资产主体主要包括现金类资产或无形资产等,而在制造业公司中,大量资产为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据相关学者研究得出结论,创业板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比率较低,平均值为17.01%,流动资产比率较高,平均值为70.15%,这与高新技术企业以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为主要业务的特征一致,它们主要通过产品差异获取利润,不同于以规模经济、扩大产能、低成本优势获取利润的制造业。
二、我国拟上市创业板公司评估问题分析
本文主要分析创业板公司设立、发行、信息披露、退市四个环节所涉及的评估问题:一是创业板公司设立及设立后并购等行为,应充分体现无形资产价值;二是创业板公司在发行定价时,应充分利用资产评估的专业功能,合理保障新老股东的权益;三是创业板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应加强评估提供价值信息的功能;四是充分发挥资产评估对创业板公司退市界定中的作用。
(一)公司设立时,应充分体现无形资产价值
资产评估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是一个非常基础性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确定股东权益和股本大小,即核定出资资本。最普遍的是发起设立股份公司,各个出资人的权益以及股本结构都是通过评估来量化的。还有就是为了改善股东结构,通过增资扩股或转让部分股权引进新股东,需要对出资人的资产进行评估,以便作为对价的依据。二是主要是作为企业改制兼调账的依据。企业改制评估后,根据评估师提供的资产负债明细,设立或调整公司报表或账务。三是为公司工商注册提供验证出资额的合法依据。从目前创业板市场的资产评估作用看,主要体现的也是上述传统的角色,即:为拟上市创业板公司设立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时的股东出资资本核定提供价值参考依据,以及为部分创业板公司设立后上市前并购时的交易资产提供交易定价参考依据。
在这两个环节进行的资产评估,主要是以审计确认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确定评估范围,采用资产基础法进行评估。对于拟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企业,拥有或控制大量直接决定其未来成长性并产生收益的无形资产,尽管是企业收益的核心资产,由于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要求,或者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定义要求但不能准确计量,并未在企业账面体现,也未在这两个环节的评估中体现,可能使发起人(老股东)权益被低估。
创业板上市公司普遍没有太多的设备、厂房以及原材料等有形资产,主要靠人才、技术、管理以及其他不可轻易获取的资源等无形资产来经营,账面资产价值与企业价值差别巨大。创业板公司申报发行的有关材料和招股说明书中说明或披露的无形资产相关情况,通常是关于无形资产可行性方面的信息,并没有直接给未来投资者一个投资价值的概念。因此,需要在资产评估环节研究如何合理评估创业板上市企业账面未体现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而对企业整体价值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估。
(二)创业板公司在发行定价时建立评估机制
根据《证券法》和《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37号)的相关规定,IPO发行价是通过向特定机构投资者询价的方式确定。在发行价确定时,老股东的权益是否被关注或如何考虑,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如在国资领域,国资监管部门并未通过国有资产评估的管理手段对国有企业IPO发行定价实施监管,只是根据《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国家工商总局令第22号),对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原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应当由具有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作价,并由验资机构进行验资”。而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32号),出于连续计算持续经营时间的考虑,有限责任公司一般都是按原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这样,资产评估仅具有核实账面净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意义,对发行价的确定起不到任何影响和制约作用。而从2008和2009两年中8家大型央企IPO数据显示,上市日后20个交易日均价较发行价平均溢价26.19%,除3家溢价在10%以内,其余5家溢价均超过20%,最高者达到54.91%,远超过发达股票市场正负15%的一般振荡幅度。这固然有二级市场投机炒作的因素,但也不可忽视询价机制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借助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对企业IPO发行定价提供有效的专业意见,对于保护包括老股东的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国家相关部门的法规不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IPO这种上市前的增资扩股行为,也是一种产权交易行为,其一级市场发行价实质上就是一种产权交易对价,应当按照公平对等的原则,合理量化老股东的权益价值。现在市场存在国有企业改制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以后若干年才获得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情况,虽然改制时进行了资产评估,且按核准备案后的评估结果进行了调帐,但是经过若干年的生产经营,宏观环境、市场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改制设立公司时相比企业价值会发生很大变化,企业账面价值不能客观反映公司价值,如果这时仍按账面净资产作为公开发行股票的价值基础,明显不能反映原股东的权益价值。因此,在发行时应当进行资产评估1。
从上述创业板公司资产结构分析,不难看出,创业板公司账面记录的资产,无论历史成本、还是重置价值,与企业收益的对应性极弱,也就是说,这类公司的收益对应的资本并不完全体现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企业资产负债表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定义及其确认并计量的结果,以其为基础的评估价值,并不能客观体现高新技术企业股东真正的权益。同时,在创业板公司设立评估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产财务结构往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股票发行时,对等确定在企业法人资产中的权益额和占比,明显有损老股东权益。因此,在创业板IPO环节建立评估机制,体现不同于传统评估核定出资资本功能的评估作用,采用投资价值类型,体现老股东权益,是保障新老股东权益的有效手段,也是资产评估功能的真正体现。
(三)创业板公司上市后建立价值信息披露评估辅助机制
由于创业板市场上市标准较主板市场低,投资风险较大,信息不对称程度高,发生市场操纵的可能性较大,危害性也大。资产评估所提供的公司的价值信息和价值尺度,直接关系到债权人和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对于保证债权人、投资人的安全和理性决策,保证资本市场有序运行必不可少。目前,《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中提出对大额交易、关联交易以及上市企业破产时的评估要求:第9.2条规定上市公司发生的交易涉及的资产总额占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总资产的10%以上,该交易涉及的资产总额同时存在账面值和评估值的,以较高者作为计算数据;第9.15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当根据交易事项的类型,披露交易标的基本情况,包括标的评估值;第10.2.7条规定上市公司披露关联交易事项时,应当向深交所提交交易的定价政策及定价依据,其中包括成交价格与交易标的评估值;第11.10.8条规定上市公司披露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事项时,应当按照披露事项所涉情形向深交所提交的文件包括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文件。
篇7
中国目前的评估机构绝大部分是由政府部门组建并管理的,譬如国有资产、土地、建设、矿产资源、专利局等部门都成立了专门评估所管资产的评估机构,直接参与评估业的管理,各自为政。所以1988年从财政部分离出来成立的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长期陷入与各部委之间的权力斗争,结果形成了资产评估业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1991年国务院颁布《国有资产评估办法》后,各部门又了各自有关评估的部门文件,内容多有矛盾,这种混乱状态至今还没有梳理清楚。整个评估业内,除国有资产评估之外,还有乡镇企业资产评估、土地评估、房地产评估、专利评估等等。
1998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在机构改革中被撤销,所属职能机构合为3个司并回财政部。同年,财政部项怀诚部长向国务院有关领导反映了社会中介机构多头管理等等弊端,国务院于是成立了社会中介机构清理整顿小组,并任命项怀诚为组长。至今这个小组仍设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清理整顿的主要内容是中介机构的脱钩改制和解决行业多头管理的问题。1999年评估业机构脱钩改制后都改为有限责任公司制。
1998年底,当时的评估业协会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行业检查运动,这也是评估业发展十年中惟一一次的全面检查。评协从全国各评估事务所抽调人员组成多个工作小组,令中央级别的评估机构和地方上的评估机构进行互查,检查工作底稿、评估报告归档情况、业务人员情况、公司管理情况,对每个事务所都作出检查报告,并准备通报表扬和批评系列评估机构,但在最后阶段却对检查结果不了了之。
2000年,资产评估协会被正式并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乡镇企业局所属的评估机构5000多名评估师也被并入中注协,但对于土地、房地产评估的合并,遭到了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的强烈反对。
反对意见认为:中介机构的整顿工作应由没有利益关系的部委比如体改办来牵头,并指出在国外根本没有资产评估这个行业,大部分是不动产评估,而且是完全不同于会计、审计的一个独立行业。他们建议参照国外通行做法,成立统一的评估行业协会,下设土地评估、房地产评估、机器设备评估、珠宝评估等多个委员会进行专业管理。
空白的准则
虽然1993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已经成立,并决定从政府直接管理向行业自律过渡。但时隔九年,资产评估业似乎还在这一缓慢的过渡当中。直到2001年政府才发出了明确的信号,行政审批要向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过渡。与此相适应,评估管理办法也应由财政部等部门的行政法规转变为评估准则。
从1996年开始,原资产评估协会曾在北京连续召开两次国际研讨会,提出要制定评估准则。1997年11月评估协会拿出第一批准则共10余个征求意见稿,但遭到很多反对意见,为重新制定准则,评协成立了多个课题组进行研究。2000年评协与注册会计师协会合并,经过这一系列的机构动荡,准则的制定工作受到影响,除1999年了有关资产评估的四个指南两个规范,在准则制定方面没有实际动作。
2000年,万家乐、美尔雅、厦新电子、粤宏远、白云山等大股东均将商标等无形资产评出天价出售给上市公司,海王药业收购巨能钙、蓝田大股东用资产配股,这些涉及无形资产评估的案例在证券市场震动巨大,引来投资者诸多质疑。财政部也将无形资产评估准则的制定迅速提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门成立了六人课题组,分为三组,由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系资产评估所所长刘玉平担任主持人,各小组之间经过讨论,5月出台征求意见稿,7月宣布实行。
对于这个神速出台的准则业内有批评认为少有操作性。但专家指出,无形资产准则的出台在程序上就值得推敲,因为我们甚至连资产评估的基本准则还没有制定。一般来讲,本应先制定基本准则,而后制定各具体准则。
基本准则迟迟不出台的原因据说是因为我国评估行业理论基础特别薄弱,很多东西敲定不下来,意见分歧特别大,因而财政部原评估司始终没有颁布。职业道德准则也至今尚未。准则对评估师执业有规范和保护的双重意义,一定意义上也是评估师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免责的依据。
滞后的部门规章
也有人认为,财政部、国资局颁发的系列文件,其实已经起到了准则的作用。而且业内已经形成了一套既定工作标准。然而,业内人士对于这些文件的专业可信度充满了怀疑和无奈,而各个评估机构自定的“工作标准”更是形成不了任何约束。
资产评估业内的主要文件除91号令外,还有1996年国有资产管理局颁布的《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和1999年财政部颁布的《资产评估报告基本内容与格式的暂行规定》。前者对评估过程中的操作方法进行了规范化要求、后者则规定了报告的文字性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这些部门规章早就不能满足评估业规范、发展的要求。
如《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一直试行到今天,很多硬性规定仍然沿袭非市场化评估的观念。
比如,对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本应根据其可回收性进行评估,这需要企业提供详细的历史数据和评估机构细致的调查,但实际中评估根本不按这一原则执行,因为该试行办法中还有一条“也可按照财会方法来估计”。
在中国的会计制度中,对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是根据固定的比例(千分之五至百分之三)来提取(2001年新的会计制度实行时,才规定企业可以按照回收可能性提取坏账准备)。于是,评估机构既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回收性调查,国有资产评估确认部门也往往并不认可与财务数据差距太大的评估,因此,评估机构的通行做法就是根据应收帐款的帐龄倒推坏账准备的折扣比例,直到评估结果与审计结论保持一致。但这样做评估的意义已形同虚设。
该试行办法还对机器设备、房地产评估的成新率最低比例进行限制。比如,对使用重置成本法评估时规定(第12条):“对于基本能够正常使用的资产,其成新率不低于15%,评估值不低于重置成本的15%。”通用设备的使用年限一般是14年,按照会计的折旧年限,有些50年代甚至70年代的设备使用至今账面净值已经不存在,但由于仍在使用,所以还要评估。比如,一台分别于60年代和70年代的购买的同类型设备,当年购买的价格可能分别是5000元、6000元,现在的重置价格可能都是3万元,如果这两台设备都“基本能够正常使用”,按照15%的成新率计算,评估价值都是4500元。试想使用时间相差近10年的设备评估值居然一致!由于在15%成新率与残值率之间没有过渡,所以要么按照15%成新率入账,增加企业的固定资产摊销,降低利润;要么按报废以残值计算移交给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心,企业另行购买新设备,增加企业的购买负担。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改制时经常出现。试行办法还规定对于基本能够正常使用的建筑物,其成新率必须高于30%。《财经》对2002年新上市公司做了不完全统计,发现有部分新股公司正是利用成新率的这一规定造成评估值增加较为惊人(见《2002年部分上市新股资产评估结果》)。
按道理来讲,公司的利润率越高,投资回收期越短,折现率越低,评估结果就越高,但1996年颁布的《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中第十一条规定,“除有可靠凭据表明确实具有高收益水平或高风险以及确有特殊情况之外,折现率取值不超过15%”,这种强制性规定对提高资产价值当然有利,但在实际情况中容易造成评估价值与市场的脱节。
篇8
一、房地产管理主要任务
农业部机关及直属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占有、使用的房地产是国有资产。各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规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保障房地产资源的安全与完整;推动房地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对转作经营性使用的房地产实行有偿使用并监督其保值增值。
(一)、明确房地产产权。各单位对新建的办公及业务用房,应在竣工验收后,及时办理《房屋所有权证》或《房屋共有权证》,并按财务会计制度有关规定登记入账。对现有单位占有使用,但尚未取得所有权证明的房屋和使用权证明的土地,应在界定所有权、使用权的基础上抓紧办理所有权、使用权证明文件并登记入账。
(二)、加强房地产开发管理。房地产开发必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房地产开发合作方的资质应当符合《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的有关要求。
(三)、加强房地产交易管理。各单位发生土地使用权转让、抵押、租赁等行为时,应严格遵照国家和本意见中有关规定执行。
(四)、严格房屋的报损、报废管理。各单位应参照《农业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农财发(2001)2号)中相关要求,开展房屋报损、报废工作。
二、房地产管理基本原则
(一)、责权明确、分级管理原则。坚持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实行分级管理报批制。重大事项报部党组会或部常务会议审议。
(二)、合理利用、注重效益原则。房地产的开发、利用应当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
(三)、有序开发、加强调控的原则。房地产的开发、利用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执行报批制度,实行有计划的开发和利用,遵循经济规律,实现决策和运营的科学化。
三、房地产处置及转作经营的管理
(一)、各单位用于正常履行职能和维持事业发展的房地产,原则上不得转作经营性使用。如确需改变,其经营项目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履行审批手续,严禁擅自改变土地资产的非经营性。
(二)、房地产转作经营方式主要包括:1.利用空余房屋或场地出租;2.开展土地合作经营;3.开展合资建房;4.举办经济实体等。
(三)、各单位对于转作经营性使用的房地产必须坚持有偿、有期限的原则。
1.对于转让、出租的房地产,出租或转让单位应当向承租方、受让方收取合理的租金、转让费用。
2.属于内部经营的房地产,纳入本单位的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内部经营收入应作为本单位的经营收入进行核算。
3.对于以房地产出资兴办的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营实体的单位,应按提供的国有资产额所占实体股权份额取得投资收益。
4.合资建房、其他投资行为视具体情况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四)、各单位房屋建筑物类固定资产和土地类资产转作经营时,原则上不得分离。经营收益应当同时包含房产和地产两个部分。
(五)各单位房地产转作经营必须严格按照《农业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农财发[2001)2号)及本规定的有关要求进行申报和审核,同时还必须严格审查合作方资格,切实加强合同管理和监督检查。
(六)、各单位拟将房地产转作经营性使用前,应当先向部财务司提交投资、入股的意向书、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清单、本单位近期财务报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经审查同意后,方可开展资产评估等工作。
(七)、各单位的房地产处置、开发重大事项,应按有关规定提供相应材料报部财务司审核后,提交部党组会或部常务会议审定。
房地产开发重大事项是指涉及账面价值500万元以上的房屋所有权或市场价值500万元以上的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事项(不含房改售房等事项);涉及账面价值500万元以上的房屋产权或市场价值500万元以上的土地使用权的抵押事项;利用市场价值500万元以上的土地进行出资、入股、合作开发等事项。
考虑到黑龙江、海南、广东农垦总局(以下简称:各直属垦区)特殊情况,其涉及账面价值2000万元以上的土地使用权或市场价值2000万元以上房屋所有权的转让事项(不含房改售房等事项);涉及账面价值2000万元以上的房屋产权或市场价值2000万元以上的土地使用权的抵押事项;利用账面价值2000万元以上的土地进行出资、入股、合作开发等事项为房地产处置、开发重大事项。
(八)房地产转让除赠与外,原则上应采取招标或拍卖等方式进行,确实不能采用招标、拍卖方式的,方可采取协议方式。
(九)各单位不得以房地产为所办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提供担保。
(十)农业部机关房地产委托机关服务局代管,需要进行处置和转作经营性使用时,由机关服务局提出意见报部财务司审核,按上述有关规定处理。
四、房地产评估管理
(—)、各单位发生的房地产处置及将房地产转作经营性使用等事项,应按财政部《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财政部第14号令)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并办理核准或备案手续。
1.需报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房地产开发事项涉及的资产评估项目,无论金额多少,均需按有关规定提供相应材料报部财务司审核并提交部党组会或部常务会议审议同意后,报财政部核准。各直属垦区的评估项目,在报部财务司前应首先报部农垦局,由部农垦局提出初审意见。
2.除核准项目以外的其他房地产评估项目,实行分级备案管理。部直属事业单位需按财政部有关文件要求提供相应材料报部财务司审核后报财政部备案;直属事业单位所属单位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报部财务司审核备案;各直属垦区企事业单位应按《农业部直属垦区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办理。
(二)、办理核准及备案手续需报送以下文件材料:
1.占有单位填报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核准)表》;
2.资产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书、评估说明和评估明细表可以参照物业公司的模式改造后承担办公楼(区)的物业管理)等形式。
篇9
交通事业单位管理的公路、航道等基础设施基本上都属于非经营性的公共产品,由国家政府负责投资建设,提供社会服务,而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即使有公路、船闸收费也是用于自身必要的维护保养和依法还贷付息,因此,被认为不符合“资产是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一特征,不纳人固定资产核算管理范畴。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对资产的定义是指事业单位过去的业务或事项形成的、由单位占有的、预期会给单位带来经济利益或者服务潜力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矛!!益或服务潜力能够流入单位;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非经营性公路、航道及其设施由交通事业单位代表国家政府负责建设和管理,有实际控制权。公路、航道管理部门为保持公路、航道的使用价值,收取养路费(税)、航养费(税)、事业性公路通行费、过闸费,用于资产维护和部分投资借款的偿还。这些费税的收取实质上是对相关资产价值损耗的补偿及投资回收。因为有公路、航道资产的存在并提供社会服务,公路、航道管理部门才能得到相关费税收人。因此公路、航道所产生的全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表明是可以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潜力的。公路、航道的价值包含历史成本和现行价值两个概念。历史成本即其建造成本,非经营性公路、航道大多建造时间比较久远,且经过多次改造,公路、航道管理部门也不进行相应的成本核算,再加上时间价值的计算,公路、航道历史成本准确计量较为困难。但是,对于公益类的公共产品,我们应该更注重其现行价值,这种价值体现为它现今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大小,可以此为标准对相应的公路、航道资产进行价值评估,评估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预计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包括:房屋及构建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很显然,公路、航道资产是使用年限长、价值高的构建物,在GB/T14885一1994《固定资产分类和代码》中对公路、航道及其设施有明确的分类,公路、航道资产完全符合固定资产的标准,因此,公路、航道资产可以纳人交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范围。
二、非经营性公路、航道资产价值的确认
非经营性公路、航道资产纳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必然要确定资产价值。由于目前公路、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一般采用一次性核销资金,资产接受单位并不人账,还由于历史既存但无价值记录的原因,使得公路、航道管理部门账面上很难取得资产原值,再加上多年的养护改造资金的投人也不增加资产价值,因此,现有公路、航道资产的历史成本价值难以确定。公路、航道作为社会服务的公共产品,无论是经营性的还是非经营性的,都应以其使用价值来确定自身的价值,因此,历史成本可以参考,但主要的价值确认要通过评估来实现。
我国现行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收益法是以资产的未来收益决定资产的现时价格,现行市价法是以比较对象在交易市场的价格决定被评估资产的现实价格,这两种方法更适用于经营性资产的评估。对非经营性公路、航道资产实施评估,是为了确认国有资产价值,便于管理,最适当的评估方法是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是现实条件下被评估资产全新状态的重置成本减去该项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计算资产价值的方法。此方法不仅能客观、科学地反映资产现时价值,还能对历史无价值记录的资产作价值确认。评估确认价值作为资产原值人账,其后按照固定资产核算规定反映资产的价值增减变化。交通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公路、航道资产庞大,实现资产化的工作量巨大,价值评估的成本也很大,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应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价值管理进程。在具体操作上,可根据资产产生的效益大小,按收费公路、航道、等级公路、航道、等外其他公路、航道的先后顺序,分批进行价值确认。
三、非经营性公路、航道资产折旧计提的问题
非经营性公路、航道资产基本是外在的构筑物,受自然力和使用强度的影响较大,存在明显的有形损耗,或者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被要求提档升级,也有技术上的无形损耗,与一般固定资产同样会有毁损、减值一样,因此,实质上有折旧计提的要求。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应当计提折旧,以反映资产因使用中的消耗而发生的价值减少,从而真实体现资产价值。但是,为兼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需求而采用了“虚提”折旧和摊销模式,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净资产“固定基金”,并不计人当期支出。如果非经营性公路、航道纳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那么就应该计提折旧,而且从有利于更新改造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真提而不是虚提。但是,由于这部分资产比较特殊,原值金额巨大,使用寿命难以确定,计提折旧的渠道和方法关系到非经营性公路、航道资产计提折旧的可行性。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明确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折旧金额进行系统分摊;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金额为其成本,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由于非经营性公路、航道资产的使用年限一般都是永久的,所以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是不可行的。
根据财政部与交通部联合颁布的《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之规定,公司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对公路及构筑物,可以采用工作量法;公司有权选择具体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在开始实行年度前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在实践中,经营性公路企业比较普遍地采用了根据车流量的工作量法对公路资产计提折旧,它的原理是先计算公路构筑物价值与预计总车流量的比值得出单位车流量折旧额,再用年度实际车流量与单位车流量折旧额相乘得到年折旧额。非经营性公路资产也可按车流量的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车流量可通过定期交通量调查来确定,如OD调查;非经营性航道可以按过船的吨位总量计提折旧,地方舟翩道、海事部门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采用这种方法计提折旧,更能科学地反映公路、航道资产的使用效率,合理地积累和安排这部分资产的更新改造资金。
篇10
一、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1、产权不清。随着高校教育投资的多元化,国家、集体、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注入资金或资产,高校本身在扩张或合并以及其校办企业在转制或投资过程中,产权变动,造成资产流失。表面上“人人管”,实际上“没有管”。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混为一谈。
2、账实不符,资产底数不清楚。一些高校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入账价值不准确,造成价值虚增或虚减,使实物与账面价值不相符。一些专职的验收人员对资产如何正确计价缺乏充分的了解,使本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支出未计入,不应计入资产价值的费用计入了其价值。如将安装固定资产的安装费、购买固定资产应负担的税金等未计入资产价值,而将不应计入开支的运杂费等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另外账外资产数额较大。如已竣工的基建工程没有及时入账,照相机等贵重物品长期在账外被私人占用;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自己加工组装的固定资产没有验收记账,造成账实不符,资产流失。还有一些高校的二级财会核算单位,购买固定资产、低值耗品没有办理产权登记入账手续,直接入费用账户,使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学校的固定资产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加之某些学校领导对国有资产重视不够,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影响学校教学科研工作。
3、体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有的单位设置了资产处;有的单位在教务处设置了实验室仪器管理科,在后勤设置房产科;往往各管一块,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管理体系,处理固定资产程序不清,随意性很大。如固定资产的申请、购置、验收、入库、调拨、报废、奖惩等规定没有统一的制度,致使各使用部门无所适从。
4、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薄,无形资产流失严重。由于无形资产的主客观原因,个别单位负责人缺乏知识产权观念,对外单位或个人非法使用的本单位的名誉,科研成果、技术资料缺乏防范意识,发生侵权行为时不与追究,以至于受到连带责任或造成经济损失。
5、化国家为集体或化国家集体为个人使用现象有所存在。由于制度不严和缺乏必要的产权约束,使用国有资产变相化为私人资产,少数人更是化公为私,公物私用,以各种方式私分或使用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权益受到了损害。
6、资产利用率低,闲置、浪费、流失现象严重。资金调剂困难,资产闲置浪费严重。一些单位购置的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期被闲置;而另一些单位因缺乏资金无力购买办学所用资产。国有资产流失严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如下:(1)产权关系没有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严重滞后,管理不到位,责权关系不明确,管理者本身对资产保护的意识淡化,形成管理者不抓管理的状况。(2)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这样对解决处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缺少合法的依据,这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高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国有资产继续大量流失,不仅使高校办学经费紧张状况继续加剧,而且直接影响到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和广大教职工的思想稳定。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7、管理混乱,账外资产普遍存在。处理资产不按规定执行,没有上级部门批准和职能部门的资产评估,擅自处理资产(报废或调拨等)。如有的单位开展创收活动,全部或部分项目没有纳入学校财务管理,占用学校的房屋、设备和水电搞创收。不仅不上缴成本,而且将收入截留,造成单位“小金库”的增长,用创收资金为部门职工发放福利。使学校本来有限的经费更加紧张,客观上也造成了学校国有资产的流失。
8、相关政策法规出台滞后,使国有资产的活动重组步履维艰。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时期,现行的一些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资产优化配置和日益发展的资产重组已不相适应。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跟上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国有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关键环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既要保持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控制权,又要使国有资产运营充满活力,使之保值增值。
2、转变观念是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前提。加强国有资产观念教育,树立国有资产是资金的实物化,资金是资产的货币化的“钱物合一”的观念。克服重钱轻物的思想。在新体制下,更要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
3、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国有资产管理处按资产性质实行归口管理,确立分支机构。明确管理职能,上级部门也应加强国有资产的领导,定期检查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使学校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系。
4、从内部控制入手,加强国有资产流失的审计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应积极做好国有资产管理中各个环节的跟踪审计,把国有资产管理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从审查健全国有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报废等管理制度入手,检查报废资产是否经过审计程序,验收收入是否入账,在非经营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过程中,要审查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公正、合法、合理,要定期审查变更的国有资产是否得到补偿,学校收益是否得到保证。如社会后勤化过程中,如何确定合理的上缴基数,如何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补偿,都是应加以认真明确的。
5、应建立国有资产的评估和报告制度,如专利申报制度。学校占有、使用国有资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进行资产评估:
(1)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
(2)学校资产拍卖、转让;
(3)校办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制改造;
(4)开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者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5)校办企业清算;
(6)学校以无形资产对校办企业和其他单位投资。
6、建立一支廉正、勤政、敬业、务实、懂经济、会管理的队伍。要克服资产管理中的片面性,即重视经费来源,轻经费使用控制;重物资采购,轻物资管理,重资金投入,轻资金使用效益。制定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评估,把各级管理权置于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手中。要配备思想好和具有一定业务能力的人员,担任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工作,要加强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业务培训,国有资产人员应力求稳定,使他们安心工作,熟悉、掌握本行业务。
7、清产核资,摸清家底。严格按国家清产核资的规定,在高校范围全面开展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按照国家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建立起的完善管理制度,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重估资产价值,确定产权归属,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督约束机构,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通过清产核资要达到:(1)国有资产家底清楚,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2)资产所有权界定明确,把应归国家所有的资产全部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范围;(3)推动资产的优化组合,促进资产的有效利用。
8、加快国有资产的立法工作。加大执法、监督部门的执法力度。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由于主观造成资产损失,对有关责任人必须追究责任。造成资产较大损失的,除责成有关责任人予以赔偿外,对其单位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分别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送交司法机关处理。
9、明析产权。建立内部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对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登记,实行国有资产增加、减少审批制度。每年应进行一次产权年度检查,分别制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办法。根据国有资产实行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存在特点,分别按非经营性和经营性资产核定,归口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10、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在国有资产管理上形成网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学校有计划,工作有目标,校长有分工,处室有责任,职工有压力,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工作,把治标与治本有机的结合起来。
11、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当家理财的经济意识,把好经费管理关。加强资金的管理,盘活国有资产的存量,在单位内部可应用成本会计的某些方法来完善会计核算工作。要根据归口管理部门上报的资料,认真检查、核实审批手续和合同,减少重复购置。必须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全部收支要纳入单位预算管理之中,防止“自筹”资金购置的资产脱离学校的管理。
12、注意固定资产处置的管理。资产处置和闲置资产调剂是提高资产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除了要完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之外,还要找出有效的管理方式、确定合理的管理权限来进行资产处置与闲置资产的调剂转让。建立资产调剂制度,制定调剂办法,对各中央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新购、建的资产,首先从现有资产调剂。可以运用拍卖、联营、租赁等形式实现资产的流动,采取激励与惩罚措施相结合,促使资产占用单位及时清理闲置资产。资产处置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所占的固定资产的报废、有偿调出和变卖。加强资产处置的管理是保证国有资产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资产进行处置应强调以下三点:
(1)单位报废、有偿调出和变卖固定资产,须严格履行审计手续,一般固定资产的报废、有偿调出和变卖,由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或财产管理部门行政领导批准;大型、精密的贵重设备、仪器的报废、有偿调出和变卖,要经技术部门鉴定,经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
(2)单位有偿调出和变卖固定资产,应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的评估机构评估,按评估确认的结果作价处理。防止低价调出和变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固定资产报废、有偿调出和变卖的变价收入,应纳入单位的专用基金管理,用于重置固定资产。其中撤消单位以基建专款购置的固定资产,其变价款应全部或部分上缴财政。
13、加强无形资产管理。随着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科技经济一体化步伐日渐加快,以及我国正式加入WTO,无形资产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增强,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已提上教育事业发展的日程。我们应当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关注,改变过去有形才是资产的认识,结合高校的特点做好无形资产的保护工作,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
14、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手段,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库,及时提供丰富、准确的信息服务。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数据库,做好与有关科研部门和各高校国有资产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联网工作,做到资源共享,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
15、切实履行政府采购制度。从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历史来看,在各国采购执行中,通常由专门设立的采购机构负责中央、地方的集中采购。政府机关所需资产的配置,都是由政府采购方式实现的。就国际惯例来看,采购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虽因各国政府采购模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一般情况下,都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采取预算的编制、审查和批准;制定采购政策、法规或指南;管理协调采购委员会的采购事务;负责采购统计、采购分析和评估;监督采购活动等。随着国家政府采购法的出台,大型设备采购均要实行招标制度,以达到规范程序,节约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