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优势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技术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技术优势

篇1

关键词:石油产品 粘度指数 计算机 计算

一、绪论

粘度指数是对石油产品运动粘度变化的量度,是表示流体粘度受温度的影响大小的物理量。粘度指数是石油产品分析中的重要指标。但常规的计算过程相当复杂,而且全靠手工计算,极易出错,计算验证,效率又相当缓慢。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程序可以有效的代替大量手工计算,效率高、速度快。所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粘度指数计算相当必要。

二、总体和模型设计

计算机实现程序计算的方法很多,本文考虑到常见性和易用性,选用了微软Office套件中的Excel。Excel中含有的大量公式函数,可以分析和管理各种信息,实现许多方便的功能,非常实用。

本文的总体目标是,将复杂的计算过程,用计算机语言写出,实现40oC 和100oC 的运动粘度的输入和粘度指数的直接输出。

为了方便计算的实现,将整个运算过程整理如下:

1.输入40oC和100oC 的运动粘度。

2.计算与100oC 运动粘度相当的L 和H 值:

3.适用于粘度指数VI≤100 的石油产品,应用公式(3)计算粘度指数,如得出VI≤100,计算结束。否则,进行下一步。

4.适用于粘度指数VI≥100 的石油产品,应用公式(4)(5)计算粘度指数,得出结果,计算结束。

式中:antilogN表示反logN或10^N 。

三、界面和功能实现

按照规划的流程图,将粘度指数计算的用户界面规划成以下几个部分:

粘度指数计算区、瓦尔塞尔计算区、计算公式区、公式系数区、计算示例区,并分别用以不同的颜色区分,总体效果图如图1所示。

1.粘度指数计算区

为了实现粘度指数的计算,设计了三个输入框,分别为100℃ Y、40℃ U 和温度T,如图1的①部分所示。

粘度指数的常规计算过程为根据实验测得的402C和1002C 的运动粘度,按照国标GB/T 1995-1998 石油产品粘度指数计算法,查询长达三页的表格,并且通过插值计算,得到1002C 运动粘度相当的L 和H 值,再根据不同的情况计算得出。由于国标提供的计算表格只达到一定精度,且计算机查询表格实现代码相对复杂,所以本文采用函数计算形式还原查询表格以计算L和H值。因为国标提供的数据需要插值,所以采用连续性函数计算,反而更为精确。

为了准确的计算粘度指数,本文采用非常细致的分段函数,按照样品1002C的运动粘度,分成了16段函数,实现则采用选择语句。由于存在16个选择分支,用以实现的If函数代码过长,超过了Excel支持的代码长度上限,故采用分行选择。此外,为了突出计算行,本文对不符合Y值范围的数值,均进行赋空值处理。这样,对于不符合范围的计算行,虽进行了计算,仍显示为空白行,方便查看。图1的②部分序号1-16为16段分段函数,其中只有序号7,符合输入Y值范围,显示计算结果,其余赋空值,不显示。

2.瓦尔塞尔计算区

为了增加实用性,本文加入了石油产品瓦尔塞尔方程(C=0.65)的粘度计算,通过粘度指数测得的402C、1002C 的运动粘度U和Y,可以求得任意温度下粘度,计算演示如图1的③部分所示。

3.计算公式区

为了更为清楚的表述粘度指数的计算过程所用的公式,又特列出计算公式于计算公式区,供计算参考。如图1的④部分所示。

4.二次方程式公式系数区

在对L值和H计算过程中,不同的分段函数,均采用如公式(1)(2)的二元一次方程计算,但每段对应的系数a、b、c、d、e、f均不同,特列出系数表,供不同范围的Y值使用,如图1的⑤部分所示。

四、测试和结果

1.实例测试

经过上面的设计和制作,石油产品粘度指数计算的计算机实现的用户界面和计算框架,基本完成。为了进一步调试和完善,本文采用国家标准GB/T 1995-1998 石油产品粘度指数计算法上的三个例子,分别计算,得到的结果如图1的⑥部分所示,国家标准的计算结果和本计算表格的结果相同(细微差异,由计算精度不同所致,不影响最终报告结果)。

此外,还通过SY 2450-76S《石油产品粘度指数计算表》中50oC和100oC的计算查询验证,结果准确,如图1的⑦部分所示。

2.精密度和偏差

精密度:粘度指数的精密度取决于用来计算的两个独立的运动粘度的精密度。用来计算粘度指数的运动粘度应符合GB/T 265规定的精密度。

偏差:本文利用40oC和100oC运动粘度计算粘度指数是精确的,不会引起偏差。

五、结语

经过本文的粘度指数Excel计算表格的编写,设计出了简单而又清晰的计算框架,使原本复杂而又繁琐的石油产品粘度指数的计算,方便快捷的实现,省去了大量的重复劳动,加快了计算速度,提高了粘度指数计算效率。此外,根据本文思想,亦可生成可执行文件、移动终端APP程序等,使石油产品的粘度指数计算更加方便。

参考文献

[1]杨启錞,李维东,刘晓峰主编. 现在铁路油脂.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3.

[2]王宝仁,孙乃有主编. 石油产品分析.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

[3]许汉立编著. 内燃机油产品与应用.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4]欧风编著. 石油产品应用技术手册.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8.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石油工程;应用

21世纪,能源消费进入了新的结构升级阶段,能源需求不断增加,油气供应缺口越来越大。而在石油行业中,新的油气田不断地被发现和开采,加大了石油勘探开发的难度。过去的那些老旧的勘探开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高科技的计算机设备和先进的应用软件则为科研人员寻找勘探新的油田提供了高水平的武器。

一、计算机技术对于石油工程的作用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石油工业中可谓是石油工业的一次革命,它冲击了传统的石油勘探开采的模式。利用技术机技术所得到的数据更精确,图像更清晰,因此做出的判断也更科学。从此,石油工业的发展必定迈向新的台阶。

(一)可视化技术改变了石油领域的工作模式

在石油的勘探过程中,要进行人工放炮,通过接收器接受的地震波进行地震数据处理,从而判断出油层中是否存在有利于油气存储的地质环境。对有利的地质环境做进一步的地震分析处理,并结合地质情况,圈出地下油气分别规律,从而确定出井位进行钻井。对地震后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及最后的得出结论都是由物理学家、地质学家、石油学家等备相关领域的专家来负责完成的。这样把纸质的地震处理资料和地图分别有各个专家来审阅,再由地质学家根据经验来确定打井的位置,不但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成功率也不高。而计算机和可视化技术不仅缩短了传统勘探研究的时间,而且还提高了打井位置确定的精度。

可视化技术就是使用可视化图形计算机,将大量的复杂的数据经过处理转化成可视图像,在视觉上给人以真实感。它的核心技术是可视化服务器硬件和软件。可视化硬件主要是图形工作站和超级可视化计算机。图形工作站广泛采用RISC处理器和UNIx操作系统。具有丰富的图形处理功能和灵活的窗口管理功能,可配置大容量的内存和硬盘,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输入/输出和网络功能完善,主要用于科学技术方面。可视化软件一般分为直接和硬件打交道并可进行任务调度的操作系统,帮助开发人员设计可视化应用软件的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以及为各行各业采用的可视化应用软件。可视化技术可以解释大量的数据,将它应用到石油工业中,一定会为石油的勘探和开采带来巨大的飞跃,同时它还为虚拟技术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二)虚拟技术将石油工业的发展带到新阶段

虚拟技术就是将以超级可视化计算机为基础生成的高质量、同步良好的多显示通道图像,通过投影系统将其平滑的投射在桌面系统、平、曲球幕系统或房间性系统,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身临其境的大现场可视化环境,使石油工作者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用现实世界中可能的方法来探究和交流数据,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做出更好的决策。

在石油领域,虚拟技术把大量的在油田的勘探过程中所产生和形成的数据变为交互式图像,将其投影在高清晰的屏幕上,这样科研人员就可以观察大地球物理模型,仿佛自己置身于底层里。这种技术能让相关领域的各个专家在分析地下油气资源、确定钻井井位、评估油气储量等方面迅速做出决策,并取得较好的一致意见。在新油田的勘探过程中借助虚拟技术和可视化技术来帮助解释地层数据与计算复杂的油层模拟,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将其成本降到最低,从而更迅速、有效的达到目的。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石油工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比上述的可视化技术和虚拟技术还要高级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互联网或专用网络来互联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各种计算资源。此种计算资源包括超级计算机、计算机群组、存储系统和可视化系统等。计算机网络技术旨在提高各种大型高端设备利用率的同时获取尽可能多的高性能计算能力。应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技术可以优化现有的计算资源,当数据和计算量在网络中向优化站点转移时,终端客户可以呆在办公室,按需要返回可视结果进行分析。

二、计算机技术在石油工程领域的应用情况

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石油工程领域是广大的石油科研人员―直在探索的方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无论是石油工程操作系统的开发,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还是在研制石油装备时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都充分发挥了计算机技术的核心力量,这些都为石油工程的发展提供强有利的保证。

(―)石油建设工程质量评定系统

在石油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中,质量评定是最为关键的,它贯穿于施工阶段的始终。而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评定是一项非常复杂繁琐的工作。如果单纯的依靠工程技术人员的手工完成,则工作量大、周期较长、结果的依靠性也不是很理想。数据的存放管理和查阅使用也很不方便。而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完成的质量评定则会更准确、更快捷。

计算机辅助石油建设工程质量评定管理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普遍应用,我国近年来也石油工程建设的质量评定中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实际的应用表面效果良好,满足了石油建设工程质量评定的需求,为进一步处理和应用质量检验基础数量提供了便利,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

(二)石油勘探开发的数据处理

在石油工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最为显著的是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对数据的处理。石油勘探开发是石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石油的勘探开发过程中,会采集到大量的数据,以便准确地分析油储分布情况。在使用这些数据时,通常是画出数据场的等值线,再由专业人士进行分析哪里有油,有多少油,但这样的分析处理办法是会受到一定限制的,由于等值线是二维的,不能形成一个直观的、清晰的概念,就会浪费大量的信息。如果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就可以从大量的地震勘探数据中构造出三维实体,显示参数,直观的再现油藏的地质构造以及油藏参数在石油开发过程中的变化,使专业人员可以对原始数据做出正确的解释。这样的分析会更准确,定位也会更加科学,减少石油勘探开发的成本。

(三)石油装备中的计算机仿真技术

计算机技术在石油领域的另一个较为重要的应用则体现在石油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对所研究的对象直接进行试验。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间接试验的方法即建立一个与所研究的对象或过程相似的模型,通过模型间接地研究原形的规律性。这种间接试验技术就是仿真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石油工业方面也已得到应用,现已成功地将计算机仿真技术用于钻井工程和油藏工作的研究。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研究设计的牙轮钻头、振动筛等产品的总体性能,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研制周期、提高了产品的综合性能。

油田的勘探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使石油工业的发展能够适应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的需要,石油科研人员就要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科技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创新,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探寻新的出路。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给石油工作者看到了曙光,它为石油工程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将石油工程的发展带到了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辅助的新阶段,也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拓宽了道路。虽然计算机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还为完全展开,但计算机技术一定会在石油工业的未来的领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9-0000-01

Computer Network Reliability Optimization Talking

Lu Jun,Zhu Wenfeng

(Jiangxi Province Jingdezhen City Public Security Bureau,Jingdezhen333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enetrated into real life,all aspects of production and puter network from a technical point of view,as a layout,but will be associated by a distant things connected via communication lines,but never thought of the network is the traditional two-dimensional thinking,even thinking can achieve three-dimensional spherical,and,more open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has also brought a number of security risks,it has been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challenges,hacker attacks and anti-hacking protection,destruction and damage to the struggle against increasingly fierce,network security increasingly The more attention and concern by the people.In this paper,network reliability analysis,hope to give you help.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Security;Technology;Analysis

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方面是它向用户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及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网络连接在给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网络入侵者带来了方便。因此,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应该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抵御高智商的网络入侵者,使用户更加可靠、更加方便地拥有大量各式各样的个性化客户服务。

一、计算机可靠性模型研究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作为一门系统工程科学,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己经形成了较为完整和健全的体系。我们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定义为:计算机网络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网络保持连通和满足通信要求的能力,称之为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它反映了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支持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的能力。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问题可以模型化为图的可靠性问题。计算机网络模型采用概率图G(V,E)来表示,其中结点集合v表示计算机网络的用户终端,主机或服务器等,边集合E表示计算机网络的链路。计算机网络模型的概率图,是对图的各边以及结点的正常运行状态赋予一定的概率值以后所得到的图。

二、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主要优化设计方法分析

提高计算机网络相关部件的可靠性与附加相应的冗余部件是改善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两条主要途径,下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计算机网络的容错性设计策略。计算机网络容错性设计的一般指导原则为:并行主干,双网络中心。计算机网络容错性设计的具体设计方案的原则,可以参照以下几点:采用并行计算机网络以及冗余计算机网络中心的方法,将每个用户终端和服务器同时连到两个计算机网络中心上。数据链路、路由器在广域网范围内的互联。计算机网络中的边界网络至网络中心采用多数据链路、多路由的连接方式,这样可以保证任一数据链路的故障并不影响局部网络用户的正常使用。在进行网络管理软件容错设计时,应采用多处理器和特别设计的具有容错功能的网络操作系统来实现,提供以检查点为基本的故障恢复机能。

(二)计算机网络的双网络冗余设计策略。计算机网络的双网络冗余性设计是在单一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备用网络,形成双网络结构,以计算机网络的冗余来实现计算机网络的容错。在计算机网络的双网络结构中,各个网络结点之间通过双网络相连。当某个结点需要向其它结点传送消息时,能够通过双网络中的一个网络发送过去在正常情况下,双网络可同时传送数据,也可以采用主备用的方式来作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备份。当由于某些原因所造成一个网络断开后,另一个计算机网络能够迅速替代出错网络的工作,这样保证了数据的可靠传输,从而在计算机网络的物理硬件设施上保证了计算机网络整体的可靠性。

(三)采用多层网络结构体系。计算机网络的多层网络结构能够最有效地利用网络第3层的业务功能,例如网络业务量的分段、负载分担、故障恢复、减少因配置不当或故障设备引起的一般网络问题。另外,计算机网络的多层网络结构也能够对网络的故障进行很好的隔离并可以支持所有常用的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的多层模式让计算机网络的移植变得更为简单易行,因为它保留了基于路由器和集线器的网络寻址方案,对以往的计算机网络有很好的兼容性。计算机网络的多层网络结构包含三个层次结构:

接入层:计算机网络的接入层是最终用户被许可接入计算机网络的起点。接入层能够通过过滤或访问控制列表提供对用户流量的进一步控制。在局域网络环境中,接入层主要侧重于通过低成本,高端口密度的设备提供服务功能,接入层的主要功能如下:为最终网络用户提供计算机网络的接入端口;为计算机网络提供交换的带宽;提供计算机网络的第二层服务,如基于接口或Mac地址的Vlan成员资格和数据流过滤。

分布层: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层是计算机网络接入层和核心层之间的分界点。分布层也帮助定义和区分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层。该分层提供了边界定义,并在该处对潜在的费力的数据包操作进行预处理。在局域网环境中,分布层执行最多的功能有:VLAN的聚合;部门级或工作组在计算机网络中的接入;广播域网或多点广播域网在计算机网络中的联网方式的确定;

核心层:核心层的主要功能是尽可能快速地交换数据。计算机网络的这个分层结构不应该被牵扯到费力的数据包操作或者任何减慢数据交换的处理。在划分计算机网络逻辑功能时,应该避免在核心层中使用像访问控制列表和数据包过滤这类的功能。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而言,核心层主要负责以下的工作:提供交换区块之间的连接;提供到其他区块(如服务器区块)的访问;尽可能快地交换数据帧或者数据包。

纵观未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们对待网络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他们希望创造一个“点击到一切”的世界,尽管这个简单的想法让它成为现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一旦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美好的发展前景,凭借人类的智慧,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世界将由此得到它前所未有的自由。

参考文献:

[1]龚波,张文,杨红霞.网络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云计算;广电领域;应用

引言

当今,信息技术发展快速,信息和数据高度密集,云计算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成为最为热议的话题,也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技术。云计算已经广泛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中去,谷歌、微软等公司都拥有了自己的云计算平台。现在更多的科研者正在研究如何把云计算运用到更多的领域,云计算如今正在电信和光电行业开展,为广电领域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1云计算概述

最早云计算是大型互联网服务商在扩建基础设施时所采用的。云计算为应用模式提供了新的平台,它作为一种实用的计算形式,非常新颖,其硬件、软件、存储等资源可以随时合并,然后再合并为客户所需要的服务。从通俗意义上而言,云计算中的“云”是基于互联网服务器集群中的各类资源,由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组成,包括服务器、CPU、存储器、集成开发环境、应用软件等等,本地计算机再利用互联网发送请求之后,远端就会有计算机为其提供资源,将结果反馈到本地计算机中。云计算包括几个显著的特征,即按需自助服务、无所不在的网络访问、无地区区别资源地、可度量服务、快速弹性能力等。从严格意义来讲,云计算其实并不是一门新技术,而是在计算过程中所运用的新思维和方法,表现为需求和市场关系发展的变化,它是对计算手段的一种完美解读,是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业务和形态共同体现。云计算不能脱离网络,离开网络,云计算就失去了应有的效能。

2云计算在广电行业的发展

近些年,云计算在信息领域成为一枝独秀,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我国也积极研究云计算,并把云计算运用到各个领域,广电行业也开始运用云计算,这不仅给广电业带来巨大发展,也给广电业提出了挑战。从广播电视内容的制作、数字存储,再到双向互动、有线电视管理等,云计算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三网融合”是我国广电行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但是受到技术、体制等问题的约束,“三网融合”迟迟没有得到实质性突破。从2010年政府再提出这一目标,才开始走上实质性的试点建设轨道。在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发展新的技术和业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云计算”和“云服务”。“三网融合”的真正意图就是要把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者融合在一起,做到资源共享,业务范围和技术逐步达到一致,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提高人们更高的精神需求。通过“三网融合”使网络和信息资源最大程度实现共享,使重复建设得以避免,打破了三者之间的界限。云计算在三网融合中运用,必将给广电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电行业也要以云计算为抓手,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好云计算。

3云计算在广电领域的实践运用

云计算的核心理念就是在很多的机器上提供服务,这种服务具有高性能、安全可靠。当今,网络宽带飞速发展,速度增长非常快,就给云计算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云计算的发展给广电“三网融合”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潜力。运用云技术可以使数据压缩能力显著提高,使广电资源和业务相互分离,资源根据客户需要进行分配,使设备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另外,云计算还使服务具有连续性。当前,广电运营商所面临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对广电行业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但是云计算的运用,使电视变成了电脑,实现了语音和视频功能,让电视具有电脑一样强大的功效,这是云计算在广电行业的主要运用体现。天然视频云计算终端和宽带网络是广电网络的两个优点,实践显示,只要增加视频云技术的处理器,这样云计算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只要是技术的应用呈现能够运行,在终端就能够显现出来,使终端的成本大大降低。不管任何的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对各类应用功能进行访问,客户不需要再去升级终端,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也使更新和维护成本降低。云计算对广电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为广电行业发展开辟新途径。云计算对广电行业来说是一项非常基础的工程,以广电网络为基础,构建云计算平台,使传统媒体和视听新媒体有机联系在一起。对广电行业来说,还可以利用云计算建立IT系统和业务平台,做到差异化竞争,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广电行业的新发展。

4结语

总之,“三网融合”不断前行,竞争更加白热化。广电业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在竞争中崭露头角。云计算正是在广电行业困难时刻应运而生的,为广电行业调整结构、改变运营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广电行业要积极开展“三网融合”,充分运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广电行业的云计算平台,在激烈竞争中提高质量,提供更加优质、快捷的服务,开辟出新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严海兵,姚武霞,过言之.云计算下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2]石蓉蓉.论大数据在广电系统中的应用———基于技术层面的思考[J].电视研究,2015(6).

篇5

关键词:门式钢架;模型优化;自振频率;振幅;弹簧转动刚度

前言

门式框架是一种在实际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的结构形式,它们通常是某种复杂结构的基本组成元素,如多跨桥梁及钢结构厂房等。为确保这种结构的安全性,实时监测结构损伤发生的可能就变得十分重要。美国Lehigh大学ATLSS实验室为验证一种基于传感器簇数据处理的结构损伤指示算法的有效性[1][2][3],建立了一个成比例缩小的两跨门式钢架模型,用于进行振动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力学简图如图1所示。由于实际操作实验具有复杂性和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需建立一个计算机模拟模型来预测以及对比参照实际实验的结果。本文将根据一些前人的模型优化工作经验[4],对本实验的计算机模型的进行优化,以期为日后相同建模工作提供经验。

1模型描述

1.1实验室模型设置

为在后续实验中模拟结构损伤,实验室模型中设置了9个可替换模块,如图1所示,由两端各6个螺栓与主体结构连接。结构上设置了共21个加速度传感器收集振动试验中各节点垂直结构方向的加速度数据。为获取模拟实验数据以便作为实际数据的对照分析基准,实验室将建立一个基于SAP2000结构计算程序的二维门式框架模型,用于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初步建立的SAP2000模型结构构件尺寸皆与实际实验室尺寸相同,所有连接及约束皆为固定约束。实验时输入振动装置为MBDynamic公司生产的MODEAL50A马达,置于门式框架最左侧柱上端,可产生最大振幅±2g,最大频率200Hz的水平简谐振动。

1.2计算机模拟模型

由于计算机模拟模型主要用于模拟实验室震动实验,故而需确保模拟模型经由相同输入振动后可产生基本一致的输出,即确保模拟模型的动力学特征与实验室模型基本一致。此处设置的对标模型特征为模型前三振型的自振频率以及靠近钢柱顶端节点的最大振幅。由引用前期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实验室模型的前三振型的自振频率为13.66Hz(第一振型)、21.95Hz(第二振型)以及31.58Hz(第三振型)。前三振型的振型图如图2所示。由振型、自振周期数据以及结构动力学原理可知[5],当输入振动频率接近21.95Hz时,第二振型在振动中表现最为明显,此时柱上端振幅较大,读数较明显。故实验室实验时输入简谐振动频率采用20Hz,振幅±1g。根据实验室实验数据以及初始建模实验数据得出的对比指标如表1所示。由模型特征值以及输出振动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初始计算机建模所得模型无法为实验室模型提供准确模拟,需进行计算机模型优化以达到为实验室模拟装置提供实验结果预测的目的。

2模型优化

2.1第一次模型优化

根据初步优化模型的结果,仅修改柱支座转动刚度无法使计算机模型特征接近实验室模型,所以考虑引入更多变量,以便进行更加精确的调整。由于实验室模型上有9段可替换构件,所以很自然可以想到每段构件的两端螺栓并不是能认为时完全连续刚性连接。所以这些螺栓连接也需用链接加转动弹簧的形式进行模拟。此时共在计算机模型中设置了21个转动弹簧,并根据所在位置不同分为4组——支座弹簧、柱弹簧、左梁弹簧以及右梁弹簧,如图3所示。为简化模型优化过程,假设同一组内所有弹簧转动刚度相同。由于需调整的变量有4个,而需校准的目标特征值也有4个,所以在优化模型前确认变量与特征值之间的相关性可减少大量试错工作。由第一次优化的结果得知,柱支座弹簧变量与模型第二振型以及柱顶振幅关联较大。而从模型的前三个振型形状可以大致推断,右梁弹簧刚度与第一振型相关性较大,左梁弹簧刚度与第三振型相关性较大,柱中弹簧则与第二振型以及柱顶振幅相关性较大。为证实以上推测,进行了4组变量控制实验,每组实验仅对4组弹簧中的一组进行转动刚度调整,其余3组则固定为相对合理的数值不变。4组变量控制实验的结果整理如图4~图7所示。由图4~图7结果可以看出,之前所作假设基本正确:①左梁弹簧转动刚度与第三振型特征相关性较大;②右梁弹簧转动刚度与第一振型特征相关性较大;③柱脚约束弹簧转动刚度与第二振型特征相关性较大;④柱中弹簧转动刚度与三个振型的特征都有一定相关性,但是调整柱中弹簧转动刚度对三个振型的特征影响都相对较小。根据这个思路,经过一系列的弹簧转动刚度综合调整,最后使计算机模型的振型特征值与实验室模型的振型特征值相符,取调整过程主要的组合整理入表2。表3中对比了实验室模型自振频率与调整后计算机模型自振频率。由第二次优化后的对比结果可知,此次优化后的计算机模拟模型的振动特征值与实验室模型的相应特征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2.2第二次模型优化

虽然第一次模型优化后计算机模拟模型已经具备了和实验室模型相同的振动特征值,但是在相同简谐振动输入条件下,计算机模拟模型所得到的柱端振幅为0.86g,而实验室模型所得的柱端振幅为1.18g,差异达27.11%。所以尚需对现有模型进行微调,以确保计算机模型的振幅输出数据与实际数据相符。根据前期调整过程可以看出,柱脚以及柱中的弹簧转动刚度对于柱端振幅皆有影响。然而考虑到柱脚弹簧转动刚度对于第二振型的自振频率影响较大,故本次优化以通过调整柱中转动弹簧刚度来对柱端振幅进行微调。通过几次调整实验数据,拟合柱中转动刚度对于振幅的相关曲线。根据拟合曲线确定柱中弹簧转动刚度为62kip-in/rad。

篇6

关键词 碳酸盐油气藏 射孔 油层保护 酸压压裂 排液

中图分类号:TE327 文献标识码:A

1油藏特征

渤南油田在区域构造上位于沾化凹陷中部,北与埕东凸起以大断层相接,东与孤岛油田相邻。渤南油田由渤北断裂带(北区)、渤海农场背斜带(南区)组成。前者受南及南东下降的阶状断裂切割,由小断块组成;后者系主体部分,为一组北降断层切割的背斜。最大沉积厚度超过1000m。在沉积发育过程中,平面分布受气候、构造条件控制,岩性分布基本呈现环带状,凸起边缘发育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积的砂砾岩体,发育水进型扇三角洲和滩坝沉积。

2试油技术

2.1优选射孔方式,促进井的完善

处于同一性质条件下的油层,产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被射孔弹的穿透深度和流动效率所决定。由于碳酸盐储层埋藏深、岩性相对较致密、近井地带存在污染、储层天然裂缝、孔、洞发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的穿深效果,在射孔方式上穿透能力强、孔径大的102枪弹或102枪127弹(对小套管采用73枪89弹)被广泛采用,提高了油井的完善程度。为了高能复合射孔技术被有选择地在部分井层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射孔作用半径、改善了射孔孔道的质量,实现了在近井地带形成多裂缝的高导流区,取得良好的试油效果。比如在渤古402井,奥陶系井段:3971.02―4046.66m,深井射孔测试联作成功,获得自喷油层,采用6mm油嘴放喷求产,产油55.9t/d。

2.2加强油层保护,防止被二次污染

在钻井、试油的各个环节中,由于下古生界碳酸盐油藏裂缝、孔洞发育,都有可能对油气层被污染损害。因此,在试油过程中,我们严把试油作业质量关,防止发生油气层二次污染。首先,在试油施工中,积极运行QHSE管理体系,狠抓质量管理,发现质量问题立即整改。通过严抓细管,杜绝“低、老、坏”现象,各试油队伍重视井场三标,严格按照5S标准,布置井场,做到目视化管理到位,加强入井器材检验关,及时清理计量池,保证入井液符合规定要求。其次,把好试油作业、测试、增产措施等重点工序设计关,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对施工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措施要求明确具体。 第三,通过采取室内配伍试验的方式,确定了与碳酸盐油藏相配伍的防膨液。通过采用最佳配伍方案,确保了挤入地层的液体与地层流体配伍。第四,根据该区域探井大部分采取裸眼完井的特点,在替喷方式上,采用二次替喷。

2.3大型酸压压裂工艺,提高了油井产能

渤南油田下古生界碳酸盐储层地质构造特点:以含粒砂岩、粉砂岩、粗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储层埋藏深(3000-4500m)、温度高(114-170℃)、基质渗透率很低(0.1~0.3?0-3 m2),为了进一步认识该储层,该区勘探中引进了胶凝酸闭合酸压压裂技术,工艺上采用了常规酸预处理+胶凝酸+压裂液交替注入的方式(目前单井最大注入液量达520m3,注入级数发展到三级注入,注入压力最高达75MPa),对储层进行了酸压压裂改造,实现了沟通储层裂缝的缝洞发育带。不仅提高其导流能力并解除了污染堵塞,而且针对酸压后残酸返排困难等问题,采取在酸压过程中,注入液氮+二氧化碳的预处理措施,大大提高了残酸的返排率,使该区渤南油气井获得较高产能。按照钻井、测井及地层测试资料提供的油层参数,选择了12口井16层进行了大型酸压,其中6口井8层取得了很好的增产效果看出,实施酸压后,1口油井达到日产油50t以上(如渤古401井),2口油井达到日产油20t以上的中高产,试油效果显著。酸压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深井、超深井的裂缝导流能力,大大提高油层渗透率,有效解除油层的污染状况,对渤南油田储量的扩大和落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4选择多种排液技术

由于该地区渤南油层在试油的过程中,普遍采用外径89mm油管+压裂封隔器,大型酸压压裂使用的酸量大(一般达160-330m3左右),通常优先采用注液氮强排措施促进排液,减少油层二次污染。

采用外径89mm油管+外径74mm大凡尔抽子进行的抽汲排液技术,更好地适用于地层供液能力较差的井,抽汲深度最大可达2500.00m。它的优点是:在措施后,不用起换管柱,即可返排压裂液,且耐磨、抽汲效率高。明显的优点是:避免频繁起下管柱,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又减少油层被酸液浸泡时间,避免了洗压井对油层的再次污染。同时,深井泵抽排液被广泛采用,可以全天候施工,极大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并减少各种人为因素对试油层产量的影响;同时井口密封性好,不刺漏、不污染井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地面计量工作;可以更准确可靠地录取到稳定产量的数据资料,积极上报地质储量。

3结论与建议

在钻井过程中,针对该油气藏地质特点,进行的中途测试工艺,对及时发现油气藏,进行油藏早期评价,起到了积极作用。在钻井和试油过程中,根据油藏特征,我们采用的中途测试,优选射孔方式,油气层保护,大型酸压压裂改造,快速排液等技术是有效的。对及时发现油气藏,评价油气藏,避免油层被二次污染,并且解放油层,提高产能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因此,建议可以考虑在其它深层碳酸盐及海上深井的试油中推广应用。结合渤南油气藏的特点,积极采用:(1)深井测试工具;(2)射孔技术的优选;(3)超深井耐高温酸压管柱结构;(4)排液技术,可以更好地应用到下一步的深层油藏勘探试油中。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网络技术;计算机;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14-3748-02

The Use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eaching

TANG Jing

(Changd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nan 415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human society is entering the information a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far-reaching impact on education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core and the key to success.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teaching process, all countries in raising the level of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which has become a worldwide trend and the trend of education reform. Teaching the manage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s a modern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l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computer network management mode of teaching strengths and bring the status quo, has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teaching, so as to achieve the management mode of modern teaching forming, to provide support to policy-maker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Teaching; Manage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如今,我国教育规模趋于稳定,已从关注“规模”更多地注重“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原有的以人工管理方式为主体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具有一定规模学校的要求。教学管理工作越来越繁重和复杂,每天的生产、生活、学习、决策过程中,都要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大量数据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开发利用不得不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成绩统计、教学任务下达和安排、教室调配、学生评教、教材建设、实践实验教学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迅速高效、安全可靠、功能强大的24小时全天候的管理信息系统已不再遥不可及,教学管理的事务处理、信息交流、规章制度等等都可以在网上一目了然,实现校内外教学管理信息的共享和利用。

1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教学管理的融合与渗透

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中已广泛采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操作、控制、监控和评价,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1.1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学校现有网络为基础,以服务于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为目的,涵盖学校的信息化标准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资源与设备管理而开发的教学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该平台以统一门户的形式把各类信息化服务集成在一起提供给全校师生 ,并实现统一身份认证。该系统一般具有科学化的体系结构,安全性、稳定性、开放性强,便于二次开发,灵活授权,采用多级化管理。其结构和功能如下:

①学生管理。将学校招生信息按学校设定的编排原则进行新生分行政班、编学号。并通过学生报到、缴费情况给予注册。

②师资管理。对教师的基本信息维护、教学日历、资格聘任、教师课表、教师工作量等师资资源的管理,还可为学校统计工作量提供切实可靠的数据。

③教学计划管理。学生培养计划通过该模块转变成学期执行计划,使教学计划真正成为整个教学工作环节的指导性文件。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生成各个学期教学任务,开课部门依照教学计划中的设置对本学期的开课任务进行教师、教材的落实,并对教学场地等提出要求。

④考试管理。根据开课部门所开设的课程进行考试安排,判断专业班级的教学任务。在考试的课程、时间、场地、监考教师等考试信息确定后下发教师监考任务通知单。有关信息均可在WEB中查询。

⑤课程管理。该模块通过后台对课程规则的设置,安排课程的轮次、时间、范围、课程对象。根据开课原则确定教学班,自动生成学生个人课表、教师点名册、教师网上录入成绩的名单。

⑥成绩管理。学生学习结果的记录,为学生的学业评价提供服务。

⑦实践管理。该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实习教学、学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实践管理。

⑧教学质量评价。该功能模块实现学生网上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可以迅速统计评价的结果,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任课教师及时改进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⑨教材管理。该模块实现了教材建设、教材基本信息管理,可由教材管理部门、任课教师录入选用教材的基本信息,可按教学任务、学生选用等实现个性征订。教材管理部门根据学生实际选用教材情况与库存情况生成教材订购单,并负责教材采购,按规定进行教材入库、教材出库及库存管理。

1.2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数据信息资源库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数据信息资源库是进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基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管理数据信息资源库的建立对于促进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起重要的作用,加快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教学管理整合的步伐。

数据信息资源库主要有学生基本信息库、教师基本信息库、课程库和教室资源库、网络课程库、试题库等等,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硬件设施条件进行建设与开发。

1.3 计算机管理教学的开发与使用

计算机管理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来支持各种教学管理功能,如排课、考试、实习实践、成绩处理、教学评价等,帮助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通过制订的学期教学计划,安排教师、学生的教学计划表。根据资源条件,安排不同的学习进度和教学班级,让教师和学生充分享受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终端设备向每个学生发出提问或习题要求,学生通过终端设备向教师提问或提交作业,实现网上互动,同时,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与判断来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以决定下一步如何进行教学活动。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还可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如实现网络化命题与考试;利用计算机进行试卷的评判和分析;利用摄像装置等网络设备,学校管理人员不进入课堂就可以观察到每个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情况。通过网上评教,可以帮助教师认清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缺点,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归纳,进行统计分析,最终拿出更科学合理的教学决策。

2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管理中有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淡薄

教育观念决定教育意识和行动,决定每一个教学管理者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目前在决策人员或部门强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而忽视了这个过程的具体实施、投入和保证信息系统运转的软环境,从而影响了教学管理的现代化、高效化、智能化的发挥。

2.2 管理人员素质急待提高

管理人员组成复杂,专业五花八门,既熟悉计算机又懂得管理决策的教学管理人才不是多,而是极少,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远远滞后于师资队伍建设。

2.3 缺乏统一的规划

由于现代学校管理体制的集中与分散性,各个部门推行现代化的脚步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先后会有许多不同模式的管理软件进入不同的部门。

2.4 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不足

以校园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要求将学校的所有信息资源上网。但在某些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利用这个系统获得的信息量还很有限。课程资源没有形成系统的网络课程资源;图书资料文献的查阅和利用的额度有限;设备资源和实验室开放限止了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网络服务质量也根据学校的不同而不同。

2.5 软件适用性较差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管理的基础在于采用的软件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和操作简便。目前国内这种管理软件虽不少,但很难找到一个适合的软件。

3 强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管理的对策

3.1 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软件

目前,市场上用于教学管理的软件品目很多,有单用户管理软件和网络管理软件。单用户管理软件无法进行网络化、信息化综合管理和数据交换;网络管理软件价格较高,其优点是数据信息量大,有较强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功能。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单用户管理软件还是网络管理软件,用户在使用时,总会发现一些不符合自身特点要求的程序设置,给用户带来不便。因此,各学校在选择管理软件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特点,尽可能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软件并以网络管理软件为首选。

3.2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改变教育观念与教育体制,计算机网络技术带给学校的不仅是手段和方法的变革,而且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的变革。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知识,确立现代化的管理思想,进一步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理顺管理机制,优化管理人员素质,加快推进教学管理适应时展需要的步伐。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处理日常事务管理事务,从而使教学资源更加优化,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效益的目的。

3.3 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

教学管理是教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者,也是学校具体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者、监督者,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稳定、教学质量好坏及长远发展。因此,培养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管理知识、具有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关键。

3.4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

通过分析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得出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树立全面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处理系统,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转变教学管理职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这样才能够构建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具有信息化理念、方法与手段的教学管理模式。

3.5 努力开展数据挖掘工作

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领域,其目的就是要以教学管理工作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中,把重要的信息抽取出来,利用这些数据理性地分析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成效特别是学生培养过程中,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技术和决策参考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可以将学生个性化培养概括到某个给定的范围,又可以对学校的学科课程设置提供建设性意见,从而更好地实现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创新性人才的目标。利用数据挖掘可以通过对学生试卷成绩的分析,计算峰态系数和偏态系数这两个试卷评价指标,进一步提高试卷质量。

参考文献:

[1] 顾永新. 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2004(4):23-24.

篇8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石油化工;工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6-0000-01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Monitoring Role in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Yuan Hui

(China Petroleum&Chemical Corporation Petroleum Geophysic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210014,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industries,in various industr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providing a convenient platform,in particular,a number of projects monitoring system,in the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the introduc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for the indust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very large space,this article on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n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to make a simple monitoring of the role.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Petrochemicals;Project monitoring

现代石油化工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很多石油化工的码头工程中,一般来说港口码头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石油化工工程的规模、作用等进行作业点的布置,在监控作业中常常采用费不是控制系统,这类系统适合现代港口石油化工的要求,具有安全稳定的特点,能够把众多的监控信息集中在一起,简化系统的结构,优化网络信息监控系统的功能。

一、石油运储中的监控

石油首先是在码头进行的库区的运输,通过输油泵把有打出来,通过码头的管道运到码头最前沿的输油臂,装卸船是用到的运输石油设备不变,按照一定的规划方向最终流入石油仓库,这其中有很多工作的要点,例如对于温度传感器的控制,回油泵的管理,压力变送器的控制,码头栈桥根部快速关闭阀门的控制,以及一些手动的闸门的控制等,众多的操作任务都要有计算机网络系统接入监控,及时关注每个环节的变化情况,确保整个石油的装卸过程顺利安全的进行。

二、网络监控系统的组成

在整个石油化工的作业系统中,计算机的监控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才做流程中有着安全及质量把关的功能,主要有以下硬件组成:上位监控系统、配电室的监控设备、中心总机。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是欧姆龙CSIH系列的产品,上位的监控系统是有PLC分布的监控设备,分布在石油化工工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每个值班室都分配一套监控的设备,这样各个环节的工作情况就会及时的反映在相应的监控点上,最终这些采集到的工程信息在汇总到一台主机上,主机对这些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的处理,这些配电室的电器开关显示机器工作状态,总机在进行信号处理后对一系列的反应做出合理的控制,最终达到安全快速生产的目的。

另外在石油裂解的装置中,由于很多的工程原料都是易燃、易爆和有毒的材料,所以对于这个环节的监控要更为详细,现在很多的石油工程事故都是由于这些物质的不合理管理而引起的,所以对于这些部分的控制要更加的严格,争取做到每一道工序都在严格的监控之中。

三、我国石油化工监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我国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越来越完善,相关的技术也不断的优化,这些技术包括开采技术、石油处理技术、运输能力、以及整个过程的计算机管理,电子信息化等等,随着我国石油量开采的不断增大,对于各个技术环节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同样也为石油化工的计算机监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安全生产对于企业的发展更为有利,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就是石油化工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和平台,石油化工企业电子信息化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计算机技术在石油化工中发挥的作用

首先,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工程的自动化,简化了很多不必要的操作流程,让整个石油化工的运营过程非常的有序,能够按照一定的流程有条不紊的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是的大量的硬件设备得到了很好的简化,各个环节都能按照提前设定的程序进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便捷性,实现了自动集中控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消耗,而且让整个工序变得更为流畅。

其次,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石油化工工程更加安全,全面的监控系统是的每个工程环节都在监控总机的控制之中,能够及时的发现系统出现的故障和问题,便于查找一些部件,大大的减少了对于化工设备的维修时间,另外,这种监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针对化工流程的全部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这种控制便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减少人力的同时让监控工作更为方便,可操作,这些处理问题的及时性很好的解决了安全隐患问题。

最后,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石油化工经济效益的保障,一套好的监控系统就是对工程质量最有力的保障,保证了石油化工的工程质量,那么自然会使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一定的提升。石油化工的计算机监控系统不仅仅是对于安全隐患的监控,同时也是对于产品质量的监控,这样当石油化工的产品质量受到了严格的把关后就使得整个石油化工的工序得到了控制,对于企业来说减少了工序保证了质量,这样经济效益自然就有保障。

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石油化工中的监控作用主要是通过上位监控设备,分室监控机,总台处理系统等程序来实现对于石油化工中的工程监控,无论是石油的生产提取,码头运输储存,还是石油的加工处理过程,都需要一套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监控平台,经过这个平台的规范和统一,让整套的石油化工工程流程能够更为安全、流畅、高效,总近几年的石油化工企业的经验来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相信经过更多的实践优化一定还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课堂导入;策略

前言

课堂的有效导入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技术课堂来说,有效的课堂导入既像一首乐曲的前奏,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又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对于计算机技术课堂的有效导入作用,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也深有体会,因此,不揣浅陋,通过总结平时的教学经验,在这里也提出一些肤浅的认识,以请教大方之家。

一、 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1、可以提示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一个好的计算机技术课堂导入可以明确课堂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能够主动的参与课堂

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关系到课堂的有效性。开始上课后,学生往往难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时的课堂导入就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能够及时地把学生拉回到课堂,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上。

3、可以温故知新,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由于计算机技术这门课程的知识连贯性强,这样间隔的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想不起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课堂导入可以在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二、 有效课堂导入的实施策略

计算机技术课堂的有效导入具有重要性,那么怎样进行课堂的有效导入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觉得应该从导入的趣味性、启发性、精确性这三方面为主要依据,在采取一些实施策略。

1、趣味性——课堂导入的必要元素

课堂导入过程充满趣味性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寻求知识,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具体的实施策略可以参考以下两种:

(1) 游戏导入法

学生都喜欢玩游戏,因此在导入时可以用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尽快地拉回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体验中开始学习,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技术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兴趣。

(2) 趣味导入法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猜谜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后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内容。例如在“计算机使用道德”这节课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多,单纯的讲知识点,学生必定会感觉枯燥,这时,教师就可以用“熊猫烧香”病毒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认识到计算机安全和使用道德的重要性。

2、 启发性——课堂导入的核心价值;

新课的导入要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宽学生的思维,激活课堂的学习气氛,也就是导入要具有启发性,这样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1)设置悬念导入法

比如在讲授网页教学中的表单操作中,由于学生不了解什么是表单操作,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申请QQ账户的界面展示给学生,告诉学生这就是表单制作的效果,然后说明这节课的内容就是利用软件来做出这个界面,这样巧妙地用熟悉的事物设置悬念,一下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程也会进行的很顺利。

(2)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故知新导入法是利用知识结构的关联性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引出新知识,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架构,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EXCEL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复习WORD软件的使用,然后通过比较两个软件的异同来轻松地过渡到新课EXCEL的学习。

3、精确性——课堂导入的重要准则

课堂导入的方法不能牵强附会,一定要按照教材的实际内容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来进行设计,要把握导入的精确性。精确性的课堂导入可以参考下面两种方法:

(1)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就是教师开门见山地说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的要求,让学生的思维立即定位到所学内容,然后集中注意力进入到下面的教学环节。比如说在学习学习电子表格的计算时,可以直接明确教学目的为学会使用计算公式的编辑方法和函数的使用,然后开始教学。

(2)优劣对比导入法

在计算机技术的导入中可以把握学生喜欢接受更加方便的新方法和新事物的这个特点,采用优劣对比导入法。例如在“电子邮件”这节课上,教师可以将传统邮件和电子邮件作对比,并做实际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电子邮件的优点,进而自然顺理地导入电子邮件的学习。

三、计算机技术课堂导入的注意点

计算机技术课堂的导入过程很重要,但是在导入设计时要注意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否则设计的导入就会失去效果。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设计导入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导入的设计要有针对性,突出它的实际目的不能脱离主题

2、 注意导入时间过长切忌拖沓冗长

3、 要从现实生活中选材,切忌脱离实际

4、 课堂导入应从教学内容出发,保证具有科学性,运用了正确的观点、方法,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课堂的有效导入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课堂,从而为整节课的有效学习打下基础。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优化导入策略,努力使教学达到理想效果,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作者单位:辽宁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1 云计算技术在石油企业数据中心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

石油产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产业与支柱性产业,技术与知识作为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是促进其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而建设数据中心并不断优化对数据资源的管理与应用,对现代石油企业而言势在必行。以云计算为基础,开展数据中心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实现数据中心信息资源化、基础设施服务化的目标,帮助企业实现更为高效的资源管控、成本管控、人力资源管理等。

云计算技术通过虚拟系统实现数据中心的构建与管理,相对于传统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具有以下几项显著的优势:首先,基于云计算的石油企业数据中心建设与管理,能够大大减少因购置机房、物理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且相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数据中心运行所消耗的电力资源和制冷维护成本,以及相关的资源、人力、财务投入,因而将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效益;其次,更快的响应速度,更高的IT服务质量,更为灵敏便捷的IT设施资源,使得云计算背景下的石油企业数据中心能够为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更为有利的技术保障;再次,我国石油企业多采取集团化运营模式,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企业数据中心,能够更好地满足集团内信息数据资源共享的需求,以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石油企业数据中心构建与管理可采取以下几项对策:

(1)科学测试,全面验证。虚拟化系统厂商的选择对云计算技术在石油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成效有着显著的影响,对此石油企业应在多方考察主流厂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开展全面的系统测试与验证工作,以此选定最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虚拟系统厂商。

(2)由总部牵头联合企业各部工作组,制定科学的虚拟化系统工作方案,由总部到二级单位依次推行。

(3)不断深化网络云、服务器云、桌面云的建设,实现对石油企业员工终端的集中管控。

2 云计算技术在石油企业资源调度管理中的应用

以往,我国石油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中的重复构建、闲置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严重制约了石油企业对自身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和不断优化。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重复建设,实现企业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科学调度。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满足现代石油企业资源调度管理的以下几项要求:

(1)提升管理系统的规模效应,减少信息化系统及相关资源建设的成本,如石油集团企业中,总部与二级单位之间存在着许多想通或相近的需求,如档案管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通过云计算系统建设可避免因不同级别单位资质不一而对管理系统建设成效造成影响的问题。

(2)充分利用规模效应来提升企业资源管理的经济细化程度,使企业有效的人力、资本、设备与原料等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创造更高的价值。

(3)集中的、系统性的资源调度管理,减少了中间环节,规避了部分管理风险,有助于提升石油企业资源管控水平。

云计算技术在石油企业资源调度管理中的应用可遵循以下流程:首先,应由总部牵头,各个二级单位配合,梳理好企业资源调度管理需求,建立验证场景,搭建试点系统,先在集团总部开展培训和推广,积累经验,再次基础上陆续在各单位推广应用;其次,选择共性强,且需要相当个性化的应用,如项目资源管理等,由总部建立验证场景,搭建试点系统,积累经验并分析效益,作为典型示范,引导二级单位依次开展试点和推广;再次,集中分析企业资源调度管理工作需求,找出总部与下属单位在各项资源调度管理实务中的共性与个性,逐步完善应用云。

3 云计算技术在石油企业业务与组织管控中的应用

云计算技术在石油企业业务与管理组织管控中的应用多以,有助于提升石油企业业务管理的可控性和实现企业内组织框架的不断优化,从而使企业发展战略得到统一与有效落实。

首先,基于云计算的石油企业业务执行更为便捷、高效和灵活,使企业内各项管理、技术、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便于打造统一、灵活的企业组织;其次,在云计算Paas平台上开展企业构架,便于使管理者判断组织构架的科学性,进而针对其中存在争议的部分作出讨论和研究,在可视化的环境下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

云计算技术在石油企业业务与组织管控中的应用可采取以下对策:

(1)由总部率先建设PaaS平台并不是相关试验、测试工作,构建平台服务库并进行试点成果分析。

(2)引入企业架构的阶段性成果,和集团平台相结合,定义企业架构,抽象企业现状,引入企业能力,在平台上输入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开展相应的分析、讨论、研究与优化工作。

(3)结合企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业务上的变化和组织结构上的调整持续优化平台并利用其开展各项可视化研究论证活动,确保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框架与企业当前发展情况的匹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