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汉语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汉语课程设计

篇1

在泰国,一些有志于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学习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赴华留学深造。鉴于此,泰国高校设立了对外汉语硕士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培养本土汉语师资为目标。目前设立此专业的学校仅五所,包括华侨崇圣大学、易三仓大学、泰国清莱皇家师范大学、皇太后大学和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

上述五所学校均为泰国名校。易三仓大学创建于1969年,它是泰国最著名的私立商业大学,是泰国商业精英人才的摇篮,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06年。皇太后大学创建于1998年,它是泰国著名的学术型大学,具有较雄厚的语言、社会及文化学术研究力量。近年来致力于汉语学习组织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在泰国皇太后的大力扶持下,学校地位不断提升,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07年。泰国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创建于1973年,它是泰国专门培养教师队伍的大学,以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09年。华侨崇圣大学创建于1942年,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11年,它设有专门的汉语教学推广中心,面向对汉语感兴趣的学习者开放,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汉语人才。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创建于1975年,它是泰国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12年。

泰国对外汉语硕士专业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起步晚。设立对外汉语专业的时间普遍较晚。最早设立该专业的学校是易三仓大学,设立于2006年。最晚的是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设立于2012年。鉴于汉语在泰国的快速传播,以及对汉语教育类人才需求的增加,对外汉语硕士专业起步虽晚,但这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专业。

二是应泰国“汉语热”的发展而生。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2005年7月,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召开。以此为契机,中国积极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于2006年《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由此标志着汉语开始走向世界(许琳,2007)。与此同时,中国与泰国的交流日益频繁,泰国的“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持续升温,随着汉语学习者人数的迅速增加,对汉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汉语师资缺乏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亟需培养本土汉语教师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泰国五所大学的对外汉语硕士专业应需而生。

三是名校引领学科建设。设此专业的五所高校均为泰国名校。在这五所大学中,师范类院校有2所———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和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理工类院校有1所———易三仓大学;综合类文科大学有2所———皇太后大学和华侨崇圣大学。虽然五所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开设时间晚,但其优势也是明显的,比如办学起点高,学校硬件设施完善,资金雄厚,学术力量较强,学术资源丰富,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这五所高校教学理念新,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与时俱进,管理规范,能够发挥名校效应,引领新型学科的建设。四是部分大学与中国大学合作办学。在国际教育合作方面,易三仓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与天津师范大学分别开展了合作培养汉语教育类人才的项目。通过这种中泰合作办学的形式,引进了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中国合作院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学方式、高效的管理机制和优秀的教师,联手推进汉语教育类人才的培养工作。这样的合作办学有利于引进中国优质的汉语国际教育相关资源,加强泰国本土短缺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提高教育整体水平的有效尝试。

二、泰国对外汉语硕士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一)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来看,五所高校的目标基本上一致,即致力于培养汉语教育类专门人才,某些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以下内容均做出了明确规定:培养德才兼备且擅长汉语教学的教师,以满足社会汉语人才的需求;发掘硕士的潜力,使其在掌握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

(二)入学条件

虽然同属一个专业,有同样的培养目标,但五所高校的招收条件不一,有的学校门槛高些,有的学校门槛较低。五所学校招生时HSK等级要求不一致,皇太后大学要求学生必须达到HSK五级以上标准,易三仓大学则要求学生至少通过HSK五级考试。华侨崇圣大学、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和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只要求学生通过HSK三、四级考试就可申请攻读研究生,入学条件要求较低。入学条件不严格,招收的学生水平差别过大,生源质量不高,培养的难度就会加大。此外,五所高校由于招生时不限本科专业背景,有些入学者汉语基础知识十分薄弱。在两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当中,由于以前专业所限,学习者既要加强语言功底,又要学习专业课程,时间十分有限,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此类毕业生在未来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时,可能会面临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招生定位和实际生源存在矛盾。目前泰国教育部门规定,若想担任高校汉语教师,必须持有对外汉语专业硕士学位。中国政府提供的丰厚奖学金,吸引着越来越多泰国本土汉语教师赴华留学。一些在泰国从事汉语教学的中国人希望进入高校任教,但又达不到教育部门的要求,因此选择了攻读对外汉语硕士专业。从目前的招生情况来看,五所大学的大部分生源均为这一类中国人。而该专业设立的初衷是培养泰国本土汉语教师,这就说明招生定位与实际生源有矛盾。

(三)课程设置

1.本土化强调不够。从五所高校课程设置来看,针对泰国本土化汉语教师培养的特征尚不明显。比如汉泰对比和偏误分析、中泰文化对比、针对泰国学习者的汉语教学法等课程较少,仅有皇太后大学和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重视此类课程。而恰恰是这一类课程有助于培养中泰两国语言文化差异比较的意识,能够帮助未来的汉语教师更好地了解泰国人学习汉语时的重点和难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促进汉语教学在泰国的本土化发展。

2.课程整体结构欠合理。泰国五所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分为三个模块,即必修课、选修课和论文。必修课设有6—7门,选修课设有7—10门。选修课的学分要求偏低。虽然提供给学生的课程较多,但基本上学生只要选择2—4门课程就可修满学分,课程的整体结构欠合理。在学分设置方面,各校学分不一。易三仓大学设有45学分,皇太后大学设有38学分,清莱皇家师范大学设有34学分,华侨崇圣大学设有3分,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则设有46学分。从必修课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易三仓大学为42.86%,皇太后大学50%,清莱皇家师范大学47.06%,华侨崇圣大学46.15%,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34.78%。从必修课的科目来看,各校都设有汉语语法研究,其他科目不尽相同,皇太后大学开设中国哲学专题,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开设现代汉语研究,华侨崇圣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发展,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开设高级汉语及现代中国文学。从选修课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易三仓大学为28.57%,皇太后大学16.67%,清莱皇家师范大学17.65%,华侨崇圣大学23.08%,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39.13%。从选修课的科目来看,各校都设有对外汉语教学,其他科目不尽相同,易三仓大学设有汉语史专题,皇太后大学设有计算机辅助教学,清莱皇家师范大学设有统计学与汉语研究,华侨崇圣大学设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设有课堂教学观摩及“二盯一”教学实训。从毕业论文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易三仓大学为28.57%,皇太后大学33.33%,清莱皇家师范大学35.29%,华侨崇圣大学30.77%,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26.09%。五所大学均开设的课程包括:汉语语音教学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汉字教学法,但在五所高校这三门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有的大学将其设为必修课,有的大学设为选修课。汉语教育类课程,如文化类、教育类、方法类等课程缺失,培养重点不突出。

3.重知识、轻技能。五所高校的课程总体上大都偏重理论知识,忽视技能训练。五所大学所开设的知识类课程包括汉语语法研究、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汉语语音教学法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关于技能训练方面的课程却少之又少,只有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开设了课堂教学观摩及“二盯一”教学实训。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应该掌握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娴熟的教学技能。从培养目标来看,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合格的知道“教什么”“怎么教”的汉语教师,知识类和技能类课程应该并重。

4.忽视教学实习。在五所大学中,易三仓大学、皇太后大学、清莱皇家师范大学与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均要求申请者有教学经验,华侨崇圣大学对此无特别要求,该校的课程设置中设有实习的环节,而其他学校均忽略了实习的环节。在对外汉语专业教学中,实习与实践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渐熟悉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将所学理论与知识逐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转换过程。不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毕业生就不能较快地进入角色,从容应对课堂教学和管理中的种种挑战。对外汉语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技能培养正是该专业的特色。因此,教学实习与实践的环节尤其重要。

三、思考与启示

在泰国“汉语热”的大环境下,泰国高校有责任培养出更多汉语教师。目前,泰国开设对外汉语硕士专业的高校已从最初的一所发展为现在的五所,各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毕业人数也将逐年增加。这些毕业生有望成为未来泰国汉语教学的新生力量,充实本土汉语教师队伍。由于对外汉语专业设立较晚,经验不足,教学资源有限,难免存在课程整体结构欠合理、本土化强调不够的问题,导致针对泰国本土化汉语教师培养的特征尚不明显,学科建设任重道远。而与此专业相对应的中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建立于2007年,培养院校已达82所。其目标是培养在国内外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熟练的汉语教学技能和较好的中华文化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定位准,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完备,课程方案科学合理,并突出强调了教学方法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充实了国际汉语教师队伍,成为海内外汉语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值得泰国借鉴。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和高校应达成共识,通过以下途径积极推动泰国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

(一)制定统一的指导性培养方案

目前,各高校基本上各行其是,缺乏政府职能部门的统一指导和规划。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招生水平、课程设置及入学条件有较大差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层次不一,没有统一的标准指导。泰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委员会应站在政府的高度,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成立专门的对外汉语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经过科学的论证,制定一个统一的培养方案,统筹规划,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招生条件、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下发泰国各高校。各校参照此指导性培养方案,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可用的教学资源,制定出可行的具体的培养方案,并接受高教委的定期监督和检查。自上而下的统筹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努力相结合,共同推动泰国汉语教育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修订学分,课程设置科学化

针对当前泰国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调、培养重点不突出、本土特征不明显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修订学分,使其科学化、合理化。该专业的三个关键词是“汉语”“教育”“本土”,因此应当强调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课程的本土化特征。笔者认为,攻读对外汉语专业期间,应至少修满40学分,其中必修课20学分,选修课12学分,实践课8学分。专业必修课中应纳入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教学与教学设计、语言要素教学(语音、语法、词汇、汉字)、汉泰语对比和偏误分析、中泰跨文化交际等核心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选修课中应包括方法类、教育类、文化类的课程,方法类应包括汉语测试与教学评估、汉语教材分析与编写,教育类应包括针对泰国学生汉语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泰国教育概况,文化类应包括当代中国国情、中华文化才艺。实践课应包括课堂观摩、教学技能训练和实习。上述三类课程构成有机整体,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能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特点开展教学。

(三)加强校际合作交流、教学资源共享

加强校际交流,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升教科研水平的有效手段。鉴于泰国五所高校办学经验不丰富,学科建设可用资源有限,应当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共享教学资源,让教师“走出去”,与外校教师互通有无,分享教学信息与教学经验,同时把名师“请进来”,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选择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涵养素质的重要物质基础。“教材在任何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标志性作用,在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中尤其如此。”[1]教师选对教材,就选择了一个好助手;学习者选对教材,就选择了一个好老师。当前,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外汉语教材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但要从中选择出针对具体教学实际的恰切实用的教材却非常困难。本文从教学对象、教材承载的功能、教材呈现的特点三个维度,来探讨如何选择对外汉语教材的问题。

一、从教学对象出发确定教材

对外汉语教材是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重要工具,选择教材首先要了解客观需要,了解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学习者的个人背景、目标需求、学习环境、基础能力等,从而有的放矢地去确定教材。

(1)看学习者身份。选择教材要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国别。年龄不同,学习动机和目标不同,需要的教材特点就不同。为成人选择教材要着重考虑知识含量、信息含量,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的逻辑关系,考虑职业对汉语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等因素。为儿童选择教材要侧重教材的趣味性、浅易性、可读性、启智功能等,重在于培养学习者对汉语的兴趣。

国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理解就不同,就需要选择不同的教材。有的国家与中国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渊源,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有着亲近感和认同感,学习汉语的历史很长,学习者甚众。而有的国家学习汉语的历史不长,学习者也不多。针对不同情况需要选择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教材。比如,为日本和韩国学习者选择教材,汉字可以淡化,但要特别重视听、说能力,重视词义的理解和句式的表达;为阿拉伯国家学习者选择教材,就要特别注意他们的信仰习俗。

(2)看学习者母语。母语的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不同母语学习者选择教材的差异不仅仅在于外文的翻译,还体现在语言和文化对比中存在的差异。由于不同语族、语系的语言及文化差异很大,与汉语对比就出现了千差万别的情况,体现在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就不同。要了解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特点,是否具有多元文化经历、其自身的主流文化倾向是什么、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有多少等,据此判断学习者的文化价值取向,选择内容适宜的教材。比如,母语为汉藏语系的学习者和母语为印欧语系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困难不同;相同母语的学习者,土著的外国人和当地的华人华侨在学习汉语时产生的困惑也不同。

(3)看学习者基础。学习者有的学过一点汉语,有的完全没有接触过汉语,有的会写汉字,但是语音不好,有的说得很好,但不认识汉字;有的会认读汉字,但是不会写汉字……不同的基础需要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教材。因此,选择教材要了解学习者是否具有汉语基础,汉语基础达到什么程度,各项语言技能达到什么标准,汉语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等。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背景,包括学历、专业、有没有第二语言学习的经历等。要了解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包括汉语的知识和能力、对中国的了解程度,通晓哪方面的专长等。据此选择程度相当的教材。

(4)看学习目标。从职业目标来看,学习者学习汉语有的是为了教汉语,有的是为了研究中国文化,有的是为了和中国做生意,有的是为了当外交官,有的是为了学习中医,等等;从技能目标来看,学习者有的是为了提高听说能力,有的是为了提高翻译能力,有的是为了提高使用商务汉语进行书面往来的能力,等等。这就需要了解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动机,以确定教材的品类。如果学习者想要研究中国文化,就要选择偏重中国文化内涵的系统汉语教材。如果学习者是为了将来与中国做生意,就要选择商务汉语教材。如果学习者只是希望与人口头的交流沟通,就为其选择口语教材。

(5)看学习环境。汉语学习者在中国学习还是在母语国学习或者是第三国学习,是有老师授课还是自学,是正规学校学习还是在辅导班学习,需要的教材都不同。在中国国内学习汉语,有目的语环境,教师资源相对优越,所用教材的信息量和难度就可以大一些。而在国外学习汉语,不具备上述条件,就要选择简单易学的教材,同时还要配齐教师用书和学习指南等相关辅导书。在有老师教的课堂使用的教材可以简约一些,自学教材则必须有自学指导板块或自学手册等相配套,同时还要配有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依据教材承载的功能考察教材

对外汉语教材不仅仅是教学资料,更主要的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体现课程设计、形成教学模式、规划教学过程、影响教学效果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一部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材,应该体现这些功能。

(1)从教学目标考察。教材是运用一定的手段,使教学计划得以落实的基础工具。通过教材可以体现教学目标,通过使用教材的教学活动,可以实现教学目标。

教材在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这些阶段目标共同完成一个总的教学目标。比如,基础阶段语音教学的目标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基本掌握汉语普通话的全部声、韵、调[2]。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汉语教程》(第一册)[3]把相应语音知识分散在1-5课,每课安排几个声母和韵母及相应的语音规则,每课实现一个小的教学目标,通过合理整合,5课书共同实现语音教学的整体目标。

好的教材,一定是在各个方面都能与最终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对外汉语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目标,除了养成语言能力以外,还要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以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目标。

(2)从课程设计考察。教材是为实现教育教学规划而编写的程序,这个程序就是课程设计。好的教材是课程设计的体现者。

对外汉语教材通过课文、词语、语言点、知识点、练习各个环节体现课程内容,通过对这些环节的安排实现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影响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它既规定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也大体制约着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第二语言教材通过课程设计,体现语言、文化、各种专业知识内容以及对这些内容多少、难易程度的规定性。例如,《中国概况》[4]通过引导式的设计,站在学习者的角度,遴选出一些重要而有趣的主题。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运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浓缩在一部三万余字的教材中,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长画卷。便于学习者阅读中国、理解中国,也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用汉语来陈述、讨论有关中国社会及历史文化话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3)从教学模式考察。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就是从汉语和汉字的特点及汉语应用特点出发,结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提出的教学范式[5]。考察教学模式是教材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比如,把为来华留学汉语言专业本科生编写的系列教材用于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模式一定是不合适的选择,因为前者讲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形式的规模化,而后者则体现为灵活机动的教学形式。把系统的中国文化教材用于短期速成教学模式也是绝不可行的,因为后者强调时间短,见效快,不可能系统学习专业知识。

任何一部教材的编写都受到一种或多种教学法理论的指导,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就转化为一定的教学模式。例如,《博雅汉语》[6]加速篇的理论依据是结构主义和功能理论,在内容的编写与选取方面,突出实用性,力求场景真实自然;在练习设计上以语言点的训练为主,通过填空、选择、改写、完成对话、模仿等客观题来训练学生对汉语知识点的掌握,从而使学习者内化为语言规则。为此,这套教材适用于以结构—功能教学法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

(4)从教学过程考察。教材应规划教学过程,依据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兼顾语言和文化的含量及其合理的呈现形式,根据学习者的总学时、周学时,安排每一教学环节的内容。例如,《高级商务汉语阅读教程》[7]就是按照教学顺序设计的体例:“第一步,请熟悉这些词语;第二步,请浏览这些练习题;第三步,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上面第二步的练习题;第四步,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题;第五步,深入理解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题”。为教材使用者安排了一套完整的教学顺序。

三、根据教材呈现的特点选择教材

评估一部教材有很多标准和条件,以下几点是选择对外汉语教材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

(1)教材是否具有实用性。教材选择要一切从使用者的实际出发,讲求实用、实效、真实。实用就是为教学负责,真正能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既好教又好学。实效在于运用教材解除学习者的困惑,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效益最大化。真实是教材内容反映当时社会语言状况的真实面貌,反映学习者生活中最常用的语言实际。《实用汉语课本》[8]之所以在海外深受欢迎,就是因为它的“实”。在这套教材中第一次引入了一些以前被忽视的日常生活词语(例如“厕所”),很实在;第一次出现了固定的主人公,而且贴近使用者生活,很有真情实感;第一次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引入了功能概念,很实用;第一次把在母语国学习汉语的情形搬到教材中,很实际。

(2)教材是否体现创新性。创新是教材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必要基础,是选择教材时要考量的重要标准。教材的创新主要看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等。

对外汉语教材的理论创新体现在教材对汉语言理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各种教学法流派、教材编写理论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呈现。比如,通过汉外对比研究,编写国别化、本土化教材,就是目前教材建设的重要创新。

对外汉语教材的内容创新包括三方面:一是整体设计创新,如纸质版本、电子版本是否具备,配套练习册、教学参考书、各种多媒体课件是否齐备。二是几大板块创新,包括课文选材、语言点选取和注释、练习形式等的创新。三是细节创新,诸如课文是否应该有标题,目录分几级,插图或封面是否考虑了肤色、性别和残障人群,前言和后记是否齐全等。

对外汉语教材的形式创新体现在语法点的安排、词汇的展示形式、练习的设计、拼音和汉字的排列形式等方面,还体现在教材的版式设计、图片或图画的设计、封面的设计等方面。

(3)教材是否具有趣味性。教材的课文是否有趣,是否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这是选择教材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课文的选材要注重趣味性。有的教材在每课的后面设置一个“轻松阅读”、“快乐阅读5分钟”等板块,增加了趣味性,也增加了文化内涵。真实生动的练习题型也可以使教材增加趣味性,比如《博雅汉语》加速篇Ⅰ中第十课的练习六是“你是一名记者,现在要采访武则天,请你最少准备5个问题让武则天回答”,这样的练习很有趣,学生就愿意配合完成。

(4)教材是否具有足够的知识含量。教材要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一定的信息量是必要的条件。教材的内容要充足,能够满足学习者求知欲。文化的含量要丰厚,让学习者了解更多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知识。练习的形式要多样,给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操练机会。注释的例子要足够,为学习者理解和运用提供帮助。比如,《新实用汉语课本》[9]信息量就很充足,在课文以外,还通过“do you know”给学习者介绍了很多中国文化知识,而且除了在每课后设计足够的课堂练习以外,还专门编写了独立的课后练习册。

总之,对外汉语教材选择是一门学问。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认识、把握和研究教材,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选好教材,以顺利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泉. 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J]. 语言文字应用,2002(3):100-106.

[2]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7.

[3] 杨寄洲. 汉语教程[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4] 郭鹏等. 中国概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赵金铭. 跨越与会通——论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与开发[J]. 语言文字应用,2004(2):109-118.

[6] 李晓琪. 博雅汉语[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 沈庶英. 高级商务汉语阅读教程[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8] 刘珣. 实用汉语课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篇3

当今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总量巨大,但每年实际来华留学,专门学习汉语的人数大约只有5万人左右。在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学遇到了发展中的“瓶颈”,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当前对外汉语教师数量严重短缺,满足不了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需求;世界经济不景气,尤其是欧债危机,昂贵的住校语言学习使众多国外汉语学习者望而却步;国外汉语学习者居住分散,不易集中教学,作为汉藏语系象形文字的汉语与拉丁语系拼音文字的欧洲语言差异巨大,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达到较好的效果。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大力开展远程国际汉语教育,建设优质的远程汉语国际推广课程资源,创建新型的网上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换言之,远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是远程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而有效的课程设计则是远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成功的保证。英国开放大学的“学汉语”课程在这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参考,对其加以分析和解构,则有助于推进建设优质的远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

一、英国开放大学(OU)“学汉语”课程简介

英国开放大学“学汉语”课程(课程代码L197)是其语言学系在2009年所开发的一门课程。语言学系成立于1991年,归属于教育与语言研究学院。目前已完成了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汉语的课程建设。“学汉语”主要是为欧洲人士学习汉语而设计的入门课程,处于英国开放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第一级(Level1),共30个学分,既可以作为现代语言专业的学士学位课程和开放学位课程,又可单独作为兴趣或培训课程来学习。其语言能力参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设计,学习完成该课程后可以达到语言能力的A2级别标准。课程学习材料中包括学习指导、2本主教材和2本练习用书、4张听力CD、在线的评价材料、学习日历、在线练习。在学习指导中,教师还建议学生配备一本语法书和一本双语字典。

该课程的特色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1)基于活动;(2)注重交互;(3)循序渐进。具体来讲,就是把讲解语法或语言点与一项特殊的活动相结合;线上、线下、教材录音中,教师的声音贯穿始终;整个课程采用小步调的方式,从汉语特点介绍入手,通过大量练习和对比,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培训学习者语言的综合技能;并且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材中有“想一想”的文化注释,在网上也有专门讨论文化的论坛。该课程除了在英国开放大学的网站(VLE)上运行外,资源还上传到了iTunesU上,学生可以下载到手机或ipad上进行移动学习,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在课程开发团队中,除了课程主持人是中国人外,大多数是外国人,所以课程主要从外国人学汉语的视角进行设计,并使用技术软件帮助学习者克服学习汉语过程中的障碍,很值得我们在设计语言类课程时加以借鉴。

二、“学汉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1.学生特征和需求分析

英国开放大学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是课程,而专业的概念反而被弱化,正是众多的优质课程建构起了英国开放大学灵活的资历框架。在课程开始建设前,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学生特征和需求分析。学汉语课程对潜在学习者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汉语基础、学习动机、在何处和何时学习都做了细致分析。同样,在课程开始后,对300多名学习者又再次做了调查分析,使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从图1中可以看出,学习初级汉语的外国人以事业正处于巅峰期的中年人居多。从图2中可以看出,男性学习者为45%,而女性学习者为55%。符合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中,女性要多于男性的规律。从图3中可以看出,学习者中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属于学习层次比较高的人群。从图4中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学习者选择为了兴趣而学,而选择为了作为“一项对自己知识和智力水平挑战”的学习者也不在少数,而把它作为“学分课程来对待”的动因反而是最少的,这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当问到学习者学习的地点和大致时间时,学生们反馈的差异较大,有的在家中,有的在工作地点,有的在图书馆,有的甚至在公共交通上。每周大约有6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该课程。当然,他们还经常利用等车、坐车的零散时间用手机和ipad来学习。学习者的这些特征在课程建设中被充分考虑进去,所以课程开发人员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强化学习效果。

2.课程开发团队

同英国开放大学的其他课程一样,“学汉语”课程采用课程团队的方式进行设计与开发。其开发团队的组成共有三类人员,一类是课程团队主要负责课程材料的设计与开发;第二类是外部评审员,这类人员往往来自校外,而且是在本领域中具有较高造诣的专家,其作用主要在于课程的质量保证;第三类人员是媒体团队,此类人员主要负责课程的媒体呈现和教育技术方面的工作。课程团队有5人,课程主持人有2人,一位是在英国居住了20多年,有丰富对外汉语教学与科研能力的中国人,另一位是在西班牙语和成人外语教学中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外国人;1名课程经理,负责课程的财务和营销;1名秘书负责日常非学术事务;1名学术人员负责跟学术相关的具体事务;1名负责地区学习中心辅导教师管理的人员,该人员负责各个地区学习中心15名辅导教师的招聘和管理。该课程的外部评审员是来自牛津大学汉语研究中心的一名专家。媒体团队由8人组成,分别是媒体项目经理2名,媒体助理2名,图形设计1名,印刷质量控制员1名,印刷采购助理1名,编辑1名。由此可见,英国开放大学之所以能够以优质课程著称于世,保证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质量完全是借助于团队的力量,而不是依靠个人单枪匹马地编教材。这一点,正是中国开放大学课程建设所要借鉴的方面,未来的开放大学要以课程建设为中心,能力培养为本位,而这一切则需要学科专家、媒体专家、行业专家共同协作,发挥团队的作用方可实现。

3.课程目标和教学模式

学习完该课程后,学习者不但在语言技能和水平上达到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L)二级水平,也就是能够听懂最基本的汉语对话,能够读和写最基本的汉字和拼音,增强在汉语环境中的自信表达和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汉语的能力;而且能够初步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多个方面,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语言教学的角度上,书中还介绍了汉语基本语法和实用的词汇,同时也在汉语学习策略上进行有效的指导。当然,还是跟英国开放大学其他课程大同小异,在学习指南中,从“知识和理解”、“认知技能”、“关键技能”、“实用/职业技能”四个方面详细明确了学习成果。而这些预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正是设计活动或学习评价时主要参考的指标。由于语言学习的特性,尤其是二语习得的规律,该课程采用的是“混合式学习”模式。所谓“混合式学习”,按照Heinze,A.&C.Procter的定义,是一种借助于不同的教育传送形式,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学习风格相结合的有效学习。在某一个课程中,各方可以透明沟通(2004)。[3]具体到该课程,学习者可以从自学教材、面授辅导、网络助学、学习社区等多个维度进行学习。

该课程学习由于是针对成人学习者,为了解决工学矛盾的问题,充分发挥了现代技术手段,在网络平台(VLE)上实现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之间的“多元交互。”“学汉语”课程网上学习分成三个部分,中间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且是按照学习计划进行的学习内容呈现,从每个章节的听说读写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学习和练习;网页左侧是课程信息、课程资源、交互方式;网页右侧是测评,包括作业要求和作业上交时间,课程记录包括辅导教师姓名和联系方式,辅导课(面授和网上)信息,学生支持服务等内容。重点内容让学习者可以一目了然,不会网络迷航,这样的页面布局也值得中国开放大学的课程设计人员加以借鉴。

三、“学汉语”课程的测评

由于英国开放大学把测评看成是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的关键步骤,所以在课程设计开发时,设计和开发人员就已慎重地考虑如何实施测评。而在课程实施阶段,课程主持人更是把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测评的设计和对辅导教师作业批改质量的监控上。一般来说,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测评主要有两种,一种称为“教师批改的作业”,另一种称为“课程结束时的测评”。就该课程而言,共有6次教师批改的作业来检测学习者在汉语学习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上的进步,每个学区中负责管理兼职教师的人员要对辅导教师给学生的作业批改进行检查,保证评分的公正。课程结束时的测评则主要考察学习者读/写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师批改的作业也可以看成是形成性考核,它是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的测评。在某种教育环境中,实施形成性考核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其他学习者,他们为学生的作业提供反馈,但不以评分为目的,所以形成性考核是一种诊断性评价。课程结束时的测评可以看成是终结性考核,通常在课程结束时实施。在某种教育环境中,主要由教师来实施对学生的终结性考核,而且是以对学生学习某一课程成绩的好坏进行评分,是一种评估性考核。英国开放大学的评价,一般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所以学习者非常重视形成性考核,从而保证了整个学习过程。

教师批改的作业提交的形式既可以是电子的,也可以是邮寄的。即使是手写的作业,也可以扫描成PDF格式,通过电子的形式上交。正如在上文所谈到的,在课程的网上学习环境(VLE)中,有专门的“测评”栏目,详细讲解了作业要求和如何提交作业。辅导教师评阅完学习者的作业后,要给出详细的反馈,反馈的评分质量有专人监控。从教师批改的作业中,辅导教师既要给出总体评价,又要指出具体语言上的错误。下面的例子就来自于该课程辅导教师对学习者作业的一次真实反馈。为便于读者理解,笔者将教师评语译成中文刊登于此:亲爱的xxx,对于你的阅读作业,你理解得很不错,很好!粗一看,你的作业中所有汉字都是对的。你识字的能力也很不错。然而,在几个句子中,很可惜你的词序用得不对。更糟的是,由于错误的词序影响了对你作文的理解,因此得扣你点分。我希望你能复习一下第16章、第17章“比”的结构和第19-20章中的方位词。希望你会认为我的批改对你有用,继续努力!Xxx按照二语习得的理论,语言的学习从输入到输出,初学者错误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对待这些错误,在写作练习上尤为如此,双语能力均很强的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能够给出详细的反馈,指出写作中的错误并告知如何改正,将会极大提高学生外语写作能力。上述学汉语课程教师批改作业的评语是个很好的范例,既有总的评价,又有具体的解析,其中还不乏鼓励之词,激励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下去获得成功。根据英国开放大学研究学习支持服务的专家OrmondSimpson的研究,来自辅导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是保证学生保持学习动力的关键要素之一。[4]

四、“学汉语”课程的网上交互

著名的远程教育专家MichaelG.Moore曾言,学习的本质是交互,那么为使学习真正地发生,就一定要加强交互。[5]对于远程教育而言,师生隔离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汉语课程除了每周一次的面授课外,还特别重视网上的多元交互。

1.学生与内容的交互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除了在level1还有一些纸介教材外,在level2和level3阶段把课程都放到了网上,而且在课程开发设计时,就采用了Struc-turedauthoringandXML的课程编写程序,使课程的单元目录、活动设计在网络上呈现方式适合学生在网上学习和与内容交互。

2.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主要在课程论坛中进行,英国开放大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社区归属感”。在论坛中,学生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介绍好的学习方法。

3.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在网上,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主要靠Elluminate软件实现,在约定好的时间内,辅导教师用Ellumi-nate在线进行辅导,学生可以举手用语音提问,也可以在文字交流区用文字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交互。辅导教师甚至可以指定学生来回答问题。这种方式既省去了学生跑到学习中心参加面授的不便,又增加了师生之间交互的真实感,而且可以实现听说读写的练习。每次课还可以录下来,如果有学生没能赶上实时交互,也可以以后非实时自学。图5就是辅导教师在讲解汉语中量词的用法,并与学生交互的场景。

五、新技术在“学汉语”课程中的应用

当教育与技术融合时,或者当课程的设计者计划把某种技术引入汉语教学时,首先他们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技术适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吗?技术能够解决当前方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吗?技术有助于帮助学生投入学习吗?技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决定了课程组对技术的选择。汉语的四声对于初学汉语者是个头痛的问题,课程组专门定制了Newpepper软件,加强对汉语四声的练习。Newpepper是一款利用语音识别技术进行汉语口语练习的软件,最初是由几个中国留学生开发的。“学汉语”课程组在分析完学习者的困难后,专门定制了这套软件,辅助学生的声调练习,受到学习者的极大欢迎。外国汉语学习者对于汉字的书写笔顺也十分头痛,而且现在学习者的流动性很强,于是课程组把移动学习用于汉语教学,把训练笔顺的软件和课程中的听说读写放入了手机的APP中,供学习者随时下载学习(见图6)。并通过游戏过关的方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在课程中充分利用ICT技术来应对语言教学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各种有效的技术软件是远程汉语国际教育的有力武器。其优势在于:将印刷和音视频材料加以整合,使学习者在移动当中能够获取这些语言资源;采用实时的在线课堂和非实时的在线论坛强化语言训练;在线语音练习弥补语言环境欠缺的遗憾;定制软件进行汉语学习难点———声调的训练;在itunesU上载课程资源,使学习者能够在App中存储,进行汉字书写的移动学习。另外,在英国开放大学的Openlearn项目中,全球的汉语学习者可以免费下载该课程,在ipad和iphone上学习,扩大了该课程的影响。

六、“学汉语”课程的启示

随着“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内一种重要语言。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为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了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六大转变,其中包括:将发展战略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转变;工作重心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汉语加快“走出去”转变;推广理念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转变等。[6]实现这些转变的一个“抓手”便是设计和开发远程国际汉语教育精品课程。虽然近几年,国内外一些高校、公司或个人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教学网站,开展远程汉语教学。但这些对外汉语教学网很多是纸介教材搬家,或者根本没有互动,只是资源的堆砌,无法满足海外众多汉语学习者的需求。而且经过初步的调研发现,能够突显北京特色的对外汉语资源凤毛麟角。

篇4

1 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地区差异。对外汉语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其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实践条件和环境。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与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保持密切的接触。但是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具有独特的外向型特点,所以在国内的分布有明显地区差异。在有些地区,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活跃,相关信息也非常丰富,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多机会感知、接触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继而调整、支持专业教学和学习。相应地,无论是专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还是学生的就业,都表现出与“汉语热”相匹配的蓬勃景象,该专业也成为学校的热门专业。比如北京语言大学的对外汉语专业,因为报考学生数量连年居高不下,不得不严格控制招生数量。而在某些地区。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不多,相关信息匮乏,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自身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对于专业的热情和信心,与前述地区形成明显对比。

我所就职的学校也处于这样一种不利环境。具体来说,这种地区差异主要给专业教学带来以下两点影响。首先,信息匮乏。学生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新发展、新变化,不能真切感知和认识。其次,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很难在学习阶段进行真实的教学演练,主要以模拟形式进行,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和求职阶段,如果要选择汉语教学工作,就必须离开本地区,到发达地区寻找机会。不可预知的就业前景使学生有一种“被架空”的感觉。导致其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很难有上佳表现。因此多数同学没有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虽然工作的选择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是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了解,地区差异带来的资源、信息匮乏是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往往没有勇气到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寻找机会,接受挑战。由于惯性影响,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就表现出专业不稳定的情绪。在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普遍存在的今天,放弃与专业相关的就业机会,实在令人痛惜。

从就业前景来看,无论是国家汉办的志愿者项目,还是国内汉语培训机构。包括其他一些商业机构,都向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敞开了大门。从供、需数量比例来看,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足。但是由于地区差异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几乎连试试的决心都没有。这种困境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2 对外汉语专业教学的时效性。作为专业课教师,学生的困惑一直以来也是我工作中的巨大压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我认为让我们这些处于劣势中的对外汉语专业走出困境,可以更好地支持学生,发展本专业的出路还是有的。那就是强化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的时效性,弥补外部环境差异带来的劣势。一直以来,对于这种外部环境差异所带来的劣势,从教师、学生到学校都是有所共识,也作了很多尝试和努力,比如积极为学生联系外部的实习基地,加强高校之间资源共享等。但由于还是直接致力于外部条件的改变,比较被动。更重要的是学生没有前期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对于实习、就业机会不能充分把握,专业热情依旧不高。所以改善外部环境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它的被动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能否从专业教学设计出发。打一个“主动仗”呢?我们认为。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补充、更新来自汉语教学前沿阵地的最新信息,让学生在概念上、思想上和意识上做充分的准备和积累,换言之,在常规的专业教学基础上,有效进行汉语教学实践信息的了解和认识,继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演练。在未来的毕业实习、就业环节,不打“无准备之战”。那么,学生的专业热情和自信就能够有效提高,不再因为疏离汉语教学前沿阵地而自卑和迷茫。这样,自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扭转我们的不利条件,促进我们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下面以我这两年教授的《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为例,介绍以下相关的设计和思路。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无论是学习者相关的信息,还是汉语教学形式都有很多变化,出现很多新内容。汉语教学工作在国内虽然一直以大学为重要教学基地。但是,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汉语培训机构以其灵活和多元化的特点,成为许多我国境内外籍商务人士学习汉语的重要机构。吕必松先生曾经提到过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在京、沪两地的汉语培训机构。当时的这类机构还主要是由外服公司这样的专业对外服务机构开办,规模不大。而今天,随着境内外籍人士数量的快速增加,汉语培训需求急速扩大,汉语培训机构已经是“百花齐放”,各种民办汉语培训机构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个人因为专业,包括个人兴趣,曾经在上海多家汉语培训机构做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包括与其他教师和管理者的交流过程中,都深刻意识到汉语培训机构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同时,相对于人才集中的高校,优秀的汉语教师一直以来是各培训机构孜孜以求的资源。(罗兰京子,2007)由于汉语培训机构分布的区域性,加之作为新型的教学机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了解。鉴于汉语培训中心的蓬勃发展及其作为学生在国内就业的重要候选机构,我把汉语培训机构的介绍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我逐步把相关内容系统化,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汉语培训机构的分布、性质、管理、工作特点、教学对象及发展趋势。第二,课型设置,主要介绍与高校传统汉语课型有明显区别的课型,比如“太太班”“商务班”等。第三,教材开发和课程设计,其中以短期培训的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为主。第四“一对一”教学形式及技巧介绍和分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还会邀请在汉语培训机构工作的毕业校友进行与学生交流。在上述内容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以汉语培训机构及相关学习群体为对象,进行从教学大纲、教案设计到教学的模拟练习。虽然依旧是“模拟练习”,但是由于以汉语培训机构的全方位描述和分析为基础进行,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明显加强。随着在对几届学生的实践和尝试,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首先,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信得到大幅提升,更加明确本专业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前景,不再因为地域差异而有“专业自卑”的倾向。其次。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和就业阶段,由于作了一定前期准备,也乐于去对外汉语教学的前沿阵地寻找机会。应该说,从实习到就业,汉语培训中心都是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国内的重要基地,不容忽视。但是如果因为地区差异,加上学生没有前期专门的了解和演练,学生是很难有效地加以利用和把握的。

当然,目前把汉语培训机构的相关介绍和研究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去,还是有很多困难。首先,缺乏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我们难以获得更具权威的信息。第二,作为同样远离汉

语教学前沿阵地的教师,也存在资源、信息匮乏的问题。仅以个人的力量去“小补小救”,是难以为计的。所以,要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努力。

篇5

关键词:初级比较句;教学设计;教学应用

1 比较句概述

比较句是汉语里的常用句式,是一种用来表示事物之间比较关系的方式。比较句通常用于两类情况:其一是比较事物性状的异同(例:西瓜比苹果大)。其二是比较行为程度的高低(例:他骑车骑得比我快多了)。

比较句的基本格式是“A比B+怎么样”。可以直接用形容词来表达“怎么样”(例:小张比小明高)。也可进一步在形容词前加上“更”、“还”等表示程度的副词(例:小李比小张还高);或者在形容词后面加上补语(例:小李比小明高得多/小李比小明高10公分)。比较句的否定句式通常有两种:其一是“A不比B怎么样”,另一种是“A没有B怎么样”。

另外,比较句形式复杂多样,除了“比”字句之外,汉语里常常还用许多非“比”字句来表达比较关系,如“不如”句等。

2 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应用

2.1 比较句的句型选择

据统计,大多教材中比较句一般只出现在初级阶段。然而,汉语中的比较句形式多样,语义表达也有不同的层次。因此,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第二语言学习者要选择与之学习能力相适应的不同句型来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在对外汉语比较句的教学中,句型的选择与排序问题尤为重要,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应该根据形式的由简到繁,进行难度切分,分阶段进行比较句的教学,化难为易,循序渐进。在初级汉语水平阶段,一般教授最为常用的是“比”字句、“不如”句,以及用“跟/和…(不)一样”表示比较的比较句。另外,“有”字句的比较用法通常在初级阶段教授其否定形式(A没有B怎么样)。

2.2 比较句的具体教学

“比”字句:

第一,导入语法句型。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以旧带新。老师展示教具――生词卡片(上节课所学),以带读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然后再请学生以游戏“开火车”的方式单独朗读。生词复习后,老师根据已学生词进行提问:

问题一:

老师:前两天,我们给A同学过了18岁生日,老师今年是23岁,那么谁年轻一点呀?

学生:A同学。

老师:对,A同学比老师年轻。(老师一边口述、重复整句话,一边板书)

问题二:

老师:今天谁是第一个到教室的?

学生:B同学。

老师:那么,B同学早到还是C同学早到?

学生:B同学。

老师:所以我们可以说,B同学比C同学早到教室(老师口述并板书,同上)。

通过两句板书,导入新课内容――比较句。

第二,讲解语法句型。根据几句例句,让同学们用“发现法”自主学习,发现规律,带领学生们一同总结此种用法:A比B怎么样。再用图片表示出A、B两条长短不同的线(5cm和10cm),让同学们用刚才总结过的表达式说出比较句“A比B短”或“B比A长”。巩固之后抛出新问题:“长多少厘米”或“短多少厘米”,同学们一般的回答是“(长/短)5厘米”,再将两句话相结合,引导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A比B短5厘米”或“B比A长5厘米”。这里以此例句展开,引入数量补语,升华比较句“A比B怎么样”的含义和用法,难度递进,用梯度式的方法教学,循序渐进。

第三,偏误讲解。留学生在习得“比”字句的过程中,有一种偏误出现的频率很高,就是表程度的副词的误用。这里就需要教师提醒学生,在“比”字句中,若要表示差异的程度,应该在形容词前面加“更、还、稍微”等表示相对程度的副词(例:这座楼比那座楼还高),而“很、非常、十分、最、太”等表示绝对程度的副词不能用在“比”字句中。通过正误判断的练习,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尽量避免重复这种偏误。

第四,课堂练习。在这种句式学习之后,用图片来练习(例如:大小不同的两件衣服,两座城市的不同气温,价格不同的两双鞋……)以随机提问的方式请同学根据图片来仿造比较句。再由此练习延伸出否定句的学习,层层拓展。

第五,延伸学习。先由老师将图示的第一个句子变为否定句:“A衣服没有B衣服大”并提炼出否定句式:“A没有B怎么样”,解释句义后讲解该否定形式的用法,然后请同学们根据归纳出的句式,试着将另外两句改为否定句。根据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决定是继续练习还是继续讲解。继续练习则以重复的方式,模仿、记忆;继续讲解则由“价格不同的两双鞋”入手,在习得了第一种否定形式“A鞋没有B鞋贵”的基础上,向学生们解释其代表的含义是:“A鞋一定比B鞋便宜”。然后再引入另一种否定的用法“A鞋不比B鞋贵”,将重点放在两种用法的区别上。注意说明“不比”的用法的含义除了与第一种相同之外,还多了另一种可能性,即二者相同,即“A鞋和B鞋一样贵(价格一样)”其语义内涵要更丰富一些,需要学生们加以区别。

在掌握了比较句中最基本的“比”字句之后,再过渡到其他无“比”字比较句形式的学习。

首先是“不如”句的用法。“不如”句表示某一事物在某方面比不上另一事物。这里通过展示语法结构的方式来使学生们接触新的句型,再用例句来帮助理解句型。

基本结构:S+不如+O(例:这部电影不如那部电影)。

S+不如+O+Adj(例:这本书不如那本书好)。

S+不如+O+V+补语(例:我不如小林跑得快)。

需要提醒学生的是,我们在“比”字句中可以使用消极意义的形容词,(例:我比她矮)。但在“不如”句中,一般使用积极意义的形容词。例如,我们一般说“我不如她高”,但不说“我不如她矮”。

接下来进行“不如”句的句型操练,从词语替换的形式练习,到学生看图说出“不如”句的意义练习,再进行“比”字句和“不如”句的混合操练,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强化。

其次,教授学生们“跟/和……(不)一样”表示比较的用法。此结构用来表示两个事物的某属性相同或不相同。

第一,导入语法句型。先用图片展示法或实物法导入这种比较句句型(例如:两杯一样多的水,两座一样高的楼,两条一样长的线),用已学的“比”字句向学生提问:“这杯水比那杯水多吗/少吗?”“这座楼比那座楼高吗/低吗?”“这条线比那条线长吗/短吗?”学生们通过图片或实物比较得出否定的结论,用以上的问题和所得出的结论来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比较意义,从而引出这句比较句句型。

第二,讲解语法句型。老师重复并板书其中两个例句:“这杯水跟/和那杯水一样多”“这座楼跟/和那座楼一样高”。然后老师再利用现场的实物进行比较,示范造句。根据已有的例句,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发现和总结这种句型结构:S+跟/和+O+一样+Adj。

学生们通过模仿,写出第三个例子所表达的内容“这条线跟/和那条线一样长”。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情况,教师予以相应的纠正,并进行巩固练习,直至掌握。

第三,延伸学习。老师通过已学的“两杯一样多的水”的例子来拓展,设置情景(例如:喝了一半),再向学生抛出问题,“现在两杯水是不是还是一样多?”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以此延伸出这种结构的否定式。老师根据学生们的答案,口述并板书出该句的否定式:“这杯水跟/和那杯水不一样多。”老师通过比较这种结构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来引导学生发现否定式的规律:在“一样”的前面加否定词“不”,变为:S+跟/和+O+不一样+Adj。然后请同学们将其他两个例子变为否定句,测试学生们的掌握情况,再做讲评。

第四,课堂练习。该环节可以用图片来操练(例如:厚度相同/不同的两本书,重量相同/不同的两袋苹果,价格相同/不同的两条裤子……)以随机提问的方式请同学用这种比较句句型来造句,然后老师予以点评和纠正。

由于学生们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比较句的教学不宜过难,主要教授这几种最常用的方法为宜。此外,语法教学离不开操练,在教授这几种句型结构之后,先带领学生们回顾总结几种不同的用法表达,之后教师再设计练习,学生进行操练。练习的形式应多样化,从理解性练习到熟巧性练习,最后深化到应用性练习。

例:

第一,替换练习。

西瓜比苹果大。/他比我高3厘米。我不如她高。

木瓜苦瓜甜

钢笔铅笔贵5元

一班二班多3人

我不如她跑得快。这杯水跟/和那杯水(不)一样多。

小李小张考得好

她我唱得好

第二,回答问题。

一斤苹果7元,一斤香蕉3元。(用“比”字句)

所以一斤苹果比一斤香蕉贵4元。/一斤香蕉比一斤苹果便宜4元。

小梅身高165公分,小青身高160公分。(用“不如”句)

所以小青不如小梅高。

小青考了93分,小梅考了90分。(用“不如”句)

所以小梅不如小青考得高/好。

这条路宽10m,那条路也是宽10m。(用“跟/和……一样”的结构)

所以这条路跟/和那条路一样宽。

一号楼有8层,二号楼有12层。(用“跟/和……一样”的结构)

所以一号楼和二号楼不一样高。

第三,情景操练(对话问答)。请同学们自行分组,用所学的比较句编对话,做交际性练习。

对话示例:

A:你新买的手机多少钱?

B:2350元,你的呢?

A:我的手机才1780元。

B:那你的手机比我的手机便宜一点。

A:是的,但是我的手机不如你的好看。

B:是吗?我觉得你的手机和我的手机一样好看。

根据学生们完成练习的情况来检验他们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此进行不同程度的二次讲解,通过纠正错误,反复操练来帮助深化知识点的理解,最后用作业予以辅助。

3 结语

在对外汉语初级教学中,比较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顾全大局,也要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使用不同且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使得教学双方达到效果最优化;同时,教师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适度教学,递进教学。另外,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将规则的语法知识转化为灵活的语言交际技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B,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02):22-33.

[2] 代雪曦.对外汉语“比”字句的学与教[D].四川大学,2006.

[3] 董慧.对外汉语教学中两种否定比较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3.

[4] 李爽.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J].世界汉语教学,1993(03):220-225.

[5] 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19-331.

[6] 沈怡.初级水平外国留学生汉语比较句习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篇6

关键词:汉语言专业 创新 课程体系建设 探讨 实践

一、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就是对目标的确定,在进行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确定培养目标,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所谓的培养目标就是指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以及层次等相关内容的明确规定,持此之外还涉及到社会评价标准以及未来服务面向等。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在确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时应该本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在不断完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确定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

只有准确地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才能正确地设计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只有正确把握了专业设置原则,才能更有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正确定位,做到健康与和谐地发展。目前,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讲,就业难的原因并不是社会人才过剩,而是因为高校招生的计划性、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式化、培养目标的“专业化”与就业的市场性严重脱节。所以说,在国家“招生的计划性”暂时不能打破的情况下,认真寻找学生就业的“出口”,并按照学生就业“出口”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将成为任何一所区域高校生存的必然选择。谁先迈出了这一步,谁就赢得了发展的优先权。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确定培养目标的现实依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大学生在毕业后普遍存在就业难的状况。不过,通过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的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率都比较高,达到了83%,其中从事教师职业的最多,大概占45%,除此之外大概有17%的学生选择了考研,9%的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工作,3%作用从事对外汉语,还有3%的学生在毕业后当上了村官或者是参与到了“三支一扶”中,剩下的5%作用则从事保险、企划等其他行业。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情况不佳的今天,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还是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的。

二、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架

在进行汉语言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在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方向的基础上来制定基本构架。主要包括两门“工具课”,两门“素质课”以及“职业生涯设计课”,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来提高汉语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具体内容为:

(一)外语和网络两门“工具课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外其他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越来多的外国人涌入到了我国,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这就导致我国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如果你没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就不能与外国人进行良好的沟通,而且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英语文件也看不懂,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学习与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网络都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项交流与办公工具,如果不能熟练的对其进行操作,就很难在工作中运用的得心应手。

(二)基础综合与专业方向两门“素质课程”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有良好的品质。所以,在进行汉语言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除此之外,在专业方向的确定上应该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详细的了解,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直接与就业接轨的“职业生涯设计课程”

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多数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出现这种状况不仅是因为当今的社会情况、专业限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学校没有制定直接与就业接轨的“职业生涯设计课”。所以学校要积极开设有关职业生涯设计的课程,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们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职业生涯有所规划,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感到迷茫。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们对未来可从事岗位进行深入研究,提升就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胜任自己所选择的职业。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建设的创新性

(一)坚持“培养专业人才与职业人才相结合”的原则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研究型人才,另一种则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对这一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坚持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相结合的原则。所谓的研究型人才就是专门负责学术研究工作的人员,要想从事这一职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选择继续深造,这样彩门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考取相应的学位。而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那些在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从事相关职业的人才,这部分学生一定要注重自身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在毕业之后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不仅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专业培养与职业培养相结合,努力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汉语言专业人才。

(二)坚持“一个专业,多发出口”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进行汉语言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一个专业,多种发展方向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不能过于注重培养某一单一素质。按照这个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分别开设了文秘和对外汉语两个不同的培养方向。文秘方向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事业单位实际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丰富扎实的公共关系与文秘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公关能力、写作能力、综合服务和辅助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性文职人才。对外汉语方向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的要求,建立以对外汉语教学为核心、跨文化交流为辅翼的专业结构模式,培养具有汉语汉文化和国际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现代信息处理技能、具有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需要的广泛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借鉴和学习国外或境外大学先进的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汉语言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死板,课程也比较枯燥、乏味,缺少创新性,很难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进行汉语言专业创新体系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创新。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建设的实用性

(一)专业方向主干课程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

根据最近几年的招聘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在局限于高学历以及高层次了,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所以,在进行汉语言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实践课所占比例,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积极培养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从一般的社会实践到课程设计,再到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体现了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原则。实践性的课程主要有《写作技能训练》、《应用文范例研读与习作》、《秘书应用写作》、《诗选及习作》、《词选及习作》、《文学创作》、《阅读与评论》、《中小学教师技能》、《新闻写作》、《速记训练》、《文化活动策划与管理》等。

(二)专业方向主干课程中加大“应试课程”的比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按照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创新课程形式,构建起以学生“出口”为导向,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与国际融合接轨为标志、以资源强配置为保障、实用先进的新课程体系。该体系强调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最后学年结合学生就业这个核心问题,灵活开出“应试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如开设的《考研专业辅导》、《中学语文教师上岗考试》、《公务员应试》、《事业单位人员录用考试》等课程,让学生真正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能力的人,保证学生凭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上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快速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

篇7

【关键词】“体演文化”教学法 文化教学

“体演文化”教学法(Performed Culture Approach)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吴伟克等研究人员提出的,是一种以演练文化为目标的第二语言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将第二语言的学习看作是在目标文化环境中的文化行为,认为语言即行为,学习语言就是体验和演练目标文化,要求学生要设身处地的去想问题。因此老师所做的就是要利用现代科技的有利条件,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各样的语境场景,让学生在体验文化中学习语言,获得知识的积累,从而达到让学习者能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得体、自如地运用目的语同目的语国家的人交流的教学目标。

在实践上(包括课程设计、教材设计、和教法设计方面),该方法结合了听说法和交际功能法的长处,兼顾语言结构使用的正确性和交际功能的畅通性。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教学成就,但是该教学法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也值得我们探讨,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从以下三个方面就“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文化教学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讨论。

一、 “体演文化”教学法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理论主张之一认为语言即文化,学习语言就是学习目标文化。该教学法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问题上认为语言等同于文化,语言教学等同于文化教学。这里,我们就需要思考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下“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理论主张是否合理。

什么是语言?按照索绪尔定义,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能指(形式)和所指(内容)的结合体。有声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文字语言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音、形、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什么是文化?有关文化的定义至今就有数百种。概括起来,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整体文化,或者是包括语言在内的一切文化;狭义的文化特指非语言文化(何俊芳)。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语言本身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并且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其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古耘捣蛟凇段幕人类学与语言学》(Cultural――Anthropology?and?Linguistics)一书中也明确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都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二)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可以说,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三)文化语言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发展。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能够记录文化和促进文化的发展。站在文化的角度看语言和文化关系,可以说文化包括语言,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语言并不等同于文化,语言教学不等同与文化教学。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如将语言教学等同于文化教学,该教学法将面临教学内容过于宽泛的问题。其次,语言与文化存在一些差异。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由语音、语法、词汇等子系统组成。从语言技能的角度,我们又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第二语言教学分为几个较为明确的组成部分和确定若干较为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的划分有助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实施与评估。而如果将语言教学等同于文化教学,用文化教学取代语言教学,文化无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的概念出发,都有可能带来教学内容无法界定、无法有组织有层次的进行文化教学的问题。第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虽然语言的意义生成、诠释离不开文化的框架,但是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文化则提供一个背景或语境,即使是语构文化也是经由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评估语言的交际能力可以外显为发音是否准确、词汇使用是否得当、语法是否正确等标准或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评估。而文化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都不能称其为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它更像是一种内容或背景,缺乏外在的形式和可操作性的评估标准。

综上所述,笔者对在第二语言教学语境下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的观点是: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教学不同于文化教学。“体演文化”教学法以语言即文化为其理论基础,从这一理论出发,构建其教学实践可能会带来诸如教学内容过于宽泛、教学过程难以有组织有层次的进行、交际活动缺乏统一的形式即评估标准等问题。笔者认为,在这一方面,“体演文化”教学法这一新兴的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方法应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及完善。

二、 “体演文化”教学法中文化教学内容的问题

“体演文化”教学法作为一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方法,必定涉及到文化教学内容的问题。笔者试图从“体演文化”教学法中文化教学内容的界定及文化教学内容的定量两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讨论。

(1) “体演文化”教学法中文化教学内容的界定问题。

“体演文化”教学法中文化教学内容的界定问题指的是该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文化教学到底教什么的问题。“体演文化”教学法在理论上主张扩展传统外语教学意义上对文化的定义,将行为文化的教学融于语言教学中。在吴伟克看来,要训练学生懂得怎样和中国人交流,必须让学生懂得和中国人打交道的基本技能和策略,所以应该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怎么看世界,怎么解释世界。他认为学生应该尽量了解中国的文化根源、文化视角和世界观,通过学习理解另一种文化反过来加深对自身文化的了解,从而创造一个和谐和容忍的世界。总结说来,“体演文化”教学法旨在构建一种对异质文化的记忆,要求在谈话人在特定文化框架内进行交流,并获得在异国文化中确立意向的能力。1

那“体演文化”教学法中文化教学内容的界定是否合理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考察一下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在这文化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赵贤州(1989)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进行交际时,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交际文化指的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就是交际文化。”2陈光磊(1997)指出“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基本的责任或基本的内容大体有两方面:一是对语言本体结构(主要是语法规则和语义系统)中有关文化含义作出阐释,为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做好必要的文化上的准备;一是对语言使用中的文化规约作出说解和加以实习,养成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文化能力。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3吕必松(1992)认为这种“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待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它“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4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体演文化”教学法中的文化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中的交际文化。而“体演文化”教学法所关注的交际文化又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语用系统之中,对词汇系统及语法系统中的交际文化关注度较小。由此,笔者认为,“体演文化”教学法中关于文化教学内容的界定过于狭窄,如以此为基础开展文化教学,可能会造成学生缺乏汉语的知识文化及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中文化的缺失。“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其实践及操作过程中关于到底该教哪些文化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2) “体演文化”教学法中文化教学内容的定位和定量问题。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文化教学应该如何定量呢?到底是文化教学占主体还是语言教学占主体呢?张英(1994)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目的语学习者要实现交际,语言学习就是第一位的。”5林国立(1996)指出“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则必须在语言教学的范围内来处理。文化因素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一个语言教学的概念,只有在语言教学中才有意义。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对学生来说,和语音、语法、词汇一样,也是一种知识,只不过是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不一样的知识罢了。”6“常识表明:当Z=A+B,Z不变时,A大必定B小,B大必定A小,A和B之值都与对方之值有密切关系。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如此。”7

“体演文化”教学法认为语言即文化,学习语言就是学习目标文化。这种观点及在其实际操作过程中将文化教学视作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首位,这样的对文化教学的定位势必会影响到语言教学的定位。将文化教学作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和教学的主要目标就会造成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的教学造成挤压,使语言教的学其他各个要素的习得不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三、 “体演文化”教学法中文化教学的阶段性问题

语言教学应是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分阶段的进行的,文化教学也不例外。语言教学一般依据语言的结构或功能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展开,但文化教学很难做出有规律的计划安排。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已有了语法大纲、词汇大纲和功能大纲,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一个文化教学大纲,而文化大纲的缺失可能会引起文化教学的无序。

在文化教学的阶段性问题上,张英(1994)认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语言和文化的比重不同,这就需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给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确定一个合理的量”。“对于目的语学习者这来说,交际能力是同掌握目的语中文化语言的程度成正比的。交际面越宽,交际层次越高,文化语言在交际交流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与此相适应,随着对外汉语教学阶段的上升,汉语文化教学的比重也就逐渐增加。”8具体到基础阶段的文化教学,徐家祯认为“在语言的基础阶段,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结合不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同时,他又指出基础阶段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原则:“在语言课中进行文化教学,必须遵循以语言教学为主,以文化教学为次;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有机地、适当地、有目的地加入文化教学内容的原则。既要反对文化教学在语言课堂中喧宾夺主,也要反对为了结合文化教学而在语言教学时硬性加入文化内容的形式主义做法。”9在中高级阶段的文化教学方面,胡建军认为“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的主观需要、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教学理论要求和教学实践经验都决定了文化教学在中高级口语课中的重要地位并对文化教学提出了客观要求。”10

总结上述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虽然文化教学较之于语言教学很难做出有先后有层次有规律的计划安排,但是文化教学在汉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应有所变化,应与各个教学阶段相适应。“体演文化”教学法并未对文化教学的内容做出有先后有层次有规律的划分及安排。该教学法也未对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该教学法模拟文化场景,其教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师的教学材料,而是学习模块,可自己生成的,学生可以组合的,有一定独立性,可操作性的单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教学法在文化教学阶段性安排上的不足。

四、 总结

本文从语言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教学内容以及文化教学的阶段性三个方面就“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文化教学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讨论。认为该教学法在文化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文化教学的内容过于狭窄的问题、文化教学定位和定量的问题以及在文化教学阶段性安排不足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进一步完善“体验文化”教学法的切入口。

参考文献:

[1]曲抒浩、潘泰 2010 《美国“体演文化”教学法简论》,教育评论,第5期。

[2]赵贤州 1989 《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3]陈光磊 1997 《关于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问题》,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4]吕必松 1992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5]张英 1994 《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汉语学习,第5期。

[6]林国立 1996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7]周思源 1996 《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定位》,语言文化教学研究,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8]张英 1994 《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汉语学习,第5期。

[9]徐家祯 2000 《基础语言课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的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10]胡建军 2003 《中高级口语课程的文化教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11]萧国政 主编 2009 《现代语言学名著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2]张公瑾 1998 《文化语言学发凡》,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篇8

    1.学科定位不准确。近几年来,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学院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教育部也对各级高校进行了专业合格评估,但是,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汉语言专业依然缺乏准确的定位,不少高校尤其是诸多地方高校仍然抱着传统的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没有顾及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所以,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

    2.课程设置不合理。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自身的特殊性,除少数继续深造或在中学任教之外,大部分学生不会在相对应的行业领域就业。因此,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是作为广阔的背景存在,实际工作中并不直接涉及到。但是,在实际课程设置之时,承接传统的惯性,学校依然将焦点集中在传统专业课上,如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等占据了汉语言文学课的90%以上,专业基础知识也是重复出现在专业课程、基础教学课程、选修课程之中。而一些新兴课程如网络编辑学、现代办公技术、公关礼仪、DV制作等紧跟时代前沿并且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程,往往没有开设。这种课程设置对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确实有一定好处,但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能力。这样就形成了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不能协调的现象。

    3.教学手段落后。随着教学设施不断更新,近几年现代化教学设备迅速在高校之中普及,但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在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很少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很少能形成声文并茂、生趣盎然的教学情境,也难以激发学生的高度热情,不能丰富见闻,更无法培养浓厚的兴趣。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有教师一个人在津津乐道,学生只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他们动脑的思维能力及动手的实践能力受到了严重的禁锢。

    4.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单一。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评价。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中也只是重视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评价的依据基本上是笔试的成绩。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预备党员的选取,很大一部分依据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视野广度、电脑技能、职业规划及交际交往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1.学科定位要有层次性。不同类型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来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院校师资雄厚,图书资料齐全,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全面发展,不仅能从事以后的教学及各行各业文字工作,还应有较强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汉语专业人才。综合性大学、重点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基本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从事汉语教学与训练,具有文字编辑和新闻采编能力,同时也应该兼有社会文化工作的指导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普通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专升本”时间不长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将重点转向为农村、社区培养专门人才,培养出既能在艰苦办学条件下担任教学与训练任务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又能够胜任其他行业的专门人才。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划分不同的层次,就可以改变原来“一刀切”的弊端,使学科定位明晰,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2.专业方向要有多向性。当前社会各种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所以,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对本专业的方向设定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模式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分设语文教学与教育管理(即师范类)、涉外高级文秘、文化产业管理、新闻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方向。实施低年级通修专业基础课,侧重培养专业基本能力;高年级分流主修专业方向限选课,侧重培养主攻方向能力的模式,并鼓励跨专业方向兼修。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向学习,从而完成从单一性到多向性的转型。

    3.课程设置要有科学性。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改革的核心。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于课程设置的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优化传统专业基础课。当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存有繁琐重复之弊,所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要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核心内容。其次要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文学概论和写作学都讲文体学知识,文学史和文学概论都涉及文学思潮,前面的课程已经讲过的,后面的课程不要再重复,使整个专业基础课的结构严密而紧凑。其次,增加专业技能课。刘颖聪先生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考研模块、教育与教学模块、文秘与公关模块、新闻传播模块、社区文化管理模块等五大模块,其中后面三个模块基本就属于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程的系统设置与强化,是实现培养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本保证。在现有的课程设计中,我们设置的应用性课程相对来说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专业方向的要求,我们应该相应地增加新兴的课程,如在文秘与公关方向之下,应该开设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从事企事业、机关文员及秘书的能力。在新闻传播方向之下,应该开设编辑与采访及相应的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实践的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在文化及新闻领域从业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学方向之下,应该开设教学理论、外国文化及相应的实践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设定能够使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的矛盾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平衡,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技能培养要有实用性。原来培养的汉语人才往往是只懂得运用语言文字工具、与书本打交道的人。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汉语人才必须要多方面地掌握实用性的技术。如,现代科技日益发展,各种网络、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并成为安身立命的必备技能,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要既能耍笔杆子,又能扛摄像机,还懂得编辑与制作,能够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等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再如,汉语在国际上地位日渐突出,世界各地有众多外国人在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师极其紧缺,特别是汉语言文学基础深厚又熟悉一门外语的人才更是倍受青睐,对此,一定要指导有意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英语技能,这无疑比单纯的汉语人才更具有竞争优势。

    5.教学环节要有实践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十分重要,是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具有稳定与广阔就业前景的重要一环。2007年,教育部等十部委就大学生就业政策联合采取五大新举措,其中有一条是“广泛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活动。使一大批高职学校的毕业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虽然只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的要求,但也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重要参考。在教学环节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综合性比较强,打好扎实的专业功底,将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原动力,所以对于专业课程,不能采用一律压缩的态度,在引导学生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有效的衔接,帮助学生完成由学校走向职场的过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也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的步骤。老师要积极借用,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课外训练平台,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的直接通道,扩大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有关部门学习锻炼,或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相关部分也要专门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国际交流的机会,要及时各类信息,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收到公司短期实习或者校内研究助理等招聘信息,从而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培养机制。

    6.就业指导机制要有明确性。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职业定位模糊,此专业学生对于毕业后就业的意向往往比较模糊。很多同学在大学四年之中,随波逐流没有任何规划,致使毕业找工作之时手忙脚乱。所以,老师要注意此种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分阶段地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大一是就业教育的萌芽期。在大学一年级时,老师要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大二是就业的储备期。对大二的学生要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则到了就业取向的分化期。在这个年级阶段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者还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橱窗宣传、个别辅导等集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让准备就业的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篇9

关键词:国际推广 孔子学院 收益

目前,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的主要平台是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但无论是孔子学院还是孔子课堂,对我们来说都还是新事物、新尝试,不仅他国的推广经验需要研究借鉴,其本身的运作也存在诸多实际问题需要总结。

先来看国外一些国家的语言文化国际推广经验。

目前,实施语言文化推广且影响较大的主要国家有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等。它们分别有自己专职的推广机构,有些国家的推广机构(组织)还不止一个。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英国的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法国的法语联盟(Alliance Fran?oise)、法国文化中心,德国的歌德学院(Goethe Institute)、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Cervantes Institute),日本的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Japan Foundation),美国的英语项目办公室(The Office of English Language Program)、对外英语教师协会(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俄罗斯的国际俄罗斯语言和文学教师协会、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韩国的国际教育振兴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等等。

仔细梳理这些国家的语言文化国际推广的复杂历史沿革和现状,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尽管由于国别不同、历史地位不同或者时代变迁的原因,各个国家的语言推广宗旨皆处于不断发展、调整和重新定位的过程中,但综观其各种说辞的背后,最终的推广目的却是基本一致的,即皆是为了获得文化、政治、经济等的基本利益。

其实,汉语国际推广同样应该努力获得这些基本利益,并视收益的大小为考核汉语国际推广成败得失的唯一硬性指标。

首先,汉语国际推广应该有自己的文化收益。

目前,无论是汉语国际推广还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界皆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倾向,就是把对外汉语教学简单地等同于一般汉字、词汇、语法等的教学。我们亟需明确,汉语国际推广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单纯接受一种语言与理解,同情一种文化进而产生文化亲近感和友好感情并不是必然的逻辑关系。如果我们的国际学生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无知者、漠视者乃至敌视者,这就与汉语国际推广的初衷背道而驰。

我们曾对江、浙、沪地区韩国留学生做过抽样调查(平均来说,韩国学生的汉语水平是最高的),发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亲近感并不高,这足以说明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方略存在缺陷(根据“五度量表”测试,“理解和尊重中国的一些风俗习惯”一项得分仅为3.3896;“理解并能采取当地人的交际方式”一项得分为3.1429;“和中国学生以及当地人交朋友”得分为2.8707,其他反映对中国文化的亲近理解程度的测量项目得分同样皆偏低,说明和我们文化相近的韩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也有隔膜)。

其次,汉语国际推广还应该有自己的政治与政治文化收益。

目前,普遍的认识是汉语国际推广应该远离政治,“汉办”在其汉语国际推广的宗旨中同样有意识地避免提及政治收益问题。

但是,直接干涉对方的政治和我们传播自己的政治文化从而获得间接的政治收益显然是两回事。

事实上,粗略地考察英、法、德、美等国的语言推广宗旨就可以发现,其推广目的皆直接和间接地涉及到自身的政治收益,只是表现的方式或公开或隐蔽罢了。

目前,从收集到的材料来看,不管我们愿意与否,国际上对汉语国际推广背后的政治意识形态目的皆普遍充满警惕。

因此,我们亟需在推广汉语的同时,传播我们的“和而不同”“天下一家”等政治文化观念,特别需要强调我们今天的政治文化的继承性,着力宣传我们近代以来政治现代化的努力,宣传我们对西方启蒙思想的接受,如在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方面的艰苦探索和获得的成就等。最终目的是依托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在尽可能多的民间交往层面,破除误解,消除西方一般民众对中国政治现实的偏见,间接占领舆论高地和“微观”话语权。

再者,汉语国际推广还应有经济收益。

事实上,英、法、德、美等国的语言国际推广的确为他们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这种效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商贸交流提供语言沟通平台,从而间接培育潜在的商贸对象。再者就是从语言教学中直接获得经济收益。

目前,就国家汉办的层面来说,从其资金运转状况来看,主要着眼点是前者。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布局,从我们对10多个国家的学生的抽样调查来看,商贸意愿的确是学汉语的主要动机之一。但是,长远来看,为了能够顺利运转,我们也必须立足于各个教学实体和具体合作承办单位运作的市场化,做到自负盈亏、自然淘汰,否则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具体承办单位最终将失去积极性,国家也最终将不堪重负。

下面,我们结合调查和操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强中国文化(包括政治文化)和其传播研究

目前,从汉语国际推广的教材和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教授最多的是简单的民风、民俗、节日文化,一般中国文化常识,最多加点书法绘画和武术。总体来说,无论是传播内容、顺序、针对性还是效果等皆有待梳理、调整和提高。我们亟需要做的是,拆除专业篱笆,让中国文化(包括政治文化)和其传播研究成为汉语国际推广和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承办孔子学院的相关院校设立相应的硕士、博士点以促进相关传播内容、媒介、平台、手段、对象等问题的具体研究。

(二)积极参与教材编写活动

具体承办孔子学院的院校要组织相关人员拟订各类具体的文化(包括政治文化)教学大纲,最好能主动提供教材,至少也要努力参与教材的编写和选定。即便出于种种原因,我们不能参与教材编写和选定工作,但一线教师在具体教授汉语的时候,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如在遇到相应的政治、文化等词汇的时候,我们的讲解中就应该渗透相应的观念和历史事实,从而间接实现传播,或者至少我们可以通过补充材料实现这一点。

(三)明确责任,建立目标管理

各级院校的具体承办单位应该围绕文化收益、政治收益、经济收益拟订相关具体化或量化的目标,分解到人,并有专门部门负责目标和过程管理。接受反馈并及时回馈。

(四)建立成败分析制度和考核制度

目前孔子学院等汉语国际推广机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具体承办单位特别是各孔子学院的院长应该有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的分析报告。对所在国学习汉语的人数、规模、教学对象、可能扩大的合作途径、教学反响、对当地各社团尤其是华人社团包括各类基金的可能借重以及孔子学院资金运用情况,中方各种资助的实际效用特别是包括如何处理好与对方院校中文系的关系等进行分析研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为顺利合作以及进一步的扩大合作包括最终的市场化运作等提供依据。最后,孔子学院的成败要有成因分析,并明确责任。

目前,对孔子学院的院长、外派教师等有统一选拔、培训制度,但最终我们还应该建立可量化的成绩考核制度。这最终可以避免任人唯亲和滥竽充数的弊端。

(五)建立双向沟通交流机制

目前,国内外相关合作院校的沟通制度并不完善,根据我们对海外几个孔子学院的考察,由于文化差异,作风特别容易导致沟通不畅,产生误解。

我们建议,除了日常问题沟通以外,每学期要有明确的定期沟通时间,明确定期沟通的具体召集人、参加人员、沟通的方式等。建立明确的问题反馈制度。

同时,把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作为一个交流、吸收所在国的优秀文化理念的平台,每年邀请外国相关专家来我国的相应对口学院、学校讲授所在国的文化或研究中国文化,进行文化对话,并将其制度化、常态化,以提升彼此文化研究和文化交流的积极性。

建议采取2+2、3+1等模式联合办学,建立合作方教师来华进修制度,设立校级、省级文化交流奖等。

(六)加强教师实践性的礼仪、修养培训和中国文化人文环境的实际打造

目前,我们外派人员、教师皆有一定的中国文化常识的单纯“知识”培训经历。但根据实际观察和对汉语国际推广的课程设计的实际调查来看,最缺少的是实践性的礼仪、修养培训和中国文化人文环境的实际打造。

我们希望,作为文化符号的相关汉语国际推广的从业人员本身的言谈举止、容色辞气、视听言动、举止风度、生活方式、品位、日常生活细节和待人接物乃至穿戴打扮中也应该传达出中华文化的风范。这种在潜移默化中提供的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环境比抽象的观念和口头的宣讲更直观、更真实,更有感召力。

我们同时应该提倡优美的人文环境的建设,把我们所属的或与我们相关的办公楼、教学楼、教室、办公室包括卫生间等的环境建设得既有中国的异国情调,又优美、有品位。最终使中国文化像法国文化一样获得活生生的吸引力。

以上是我们简要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真正能为孔子学院的运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篇10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始终不能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不重视,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能有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

(一)培养目标向多样化转变

由于当前社会各个部门与各个行业之间有着越来越多的融合渗透,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这种趋势的市场需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的行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进行培养方向的确定、分流,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将本专业的课程根据市场需求分为不同的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模块进行学习。

(二)培养目标向国际化转变

由于汉语和汉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将获得大发展,走向国际化。与此同时,也对汉语人才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汉语人才尤其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好双语。在全球化的今天,在汉语言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又能够熟练的掌握一门以上外语的人才肯定更受市场的欢迎,因此,“双语教学”的课程要求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这将使得那些掌握双语的人才要比那些单纯的汉语人才更具市场竞争优势。

(三)培养目标向现代化转变

传统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汉语人才只懂得与书本打交道,熟练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工具,对现代信息技术十分陌生,跟不上时代潮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现代化的需求。培养目标的现代化指的是培养出不仅能够熟练运用汉语与外语,而且还能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现代媒体的人才。不仅要能耍得起笔杆子,还要能扛得起摄像机,懂得编辑与制作,运用多种传媒途径将汉文化发扬光大,这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加重“多媒体技术”、“影视创作于欣赏”等课程的比重,以此来培养适合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结构的优化

(一)优化专业基础课程

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夯实其专业基础为主要目标。总的来说,专业课程的总体框架没必要做太大的变动,但必须优化原有的课程内容。具体有以下三点:

1.精简课程内容。根据每门课程的最新知识结构分析来设计每门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对核心内容进行强化。

2.优化课程结构。根据学科当下发展的高度而不是根据学科的发展过程来考虑学科的基础内容和设计课程体系,让课程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3.整合课程内容。避免交叉重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课程里面所涉及到的内容在之前的课程教学教学中以接触过。这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经常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前面的课程已出现过的内容,后面的课程就没有再出现的必要了,要使整个专业基础课的结构紧凑而严密。

(二)分设专业方向

为了是本专业的应用范围更为宽广,我们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方向大致分为师范类、涉外文秘、文化产业管理等三个方向。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求其通修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其专业基本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求其主修专业方向限选课,以培养其主修方向能力。鼓励学生跨专业兼修,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其今后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方法更多的时候是指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而手段通常在其中起着一种媒介的作用。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构建学科的基础知识框架

对于大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刚开始接触本专业,对本专业尚未形成一个知识框架。因此,要对低年级的学生系统的讲授专业基础知识,让其对本专业的主干课程的理论框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实践证明,过早的对学生实施探究性教学,是不切实际的,并不能达到提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效果。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学第一年是打基础的时期,教师应运用“认知——同化”的学习理论,科学合理地将系统讲授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这有利于学生建立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其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二)实施探究性教学法

虽然二年级的学生还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但经过一学年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已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从系统性教学过渡到探究性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得到有效的转变。所谓的探究性教学指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主动地发现、探索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增强学生的思考力和观察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强调的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自学的好习惯。教师在这过程中,只起到组织、引导和服务学生的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三)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法

本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主要学习一些选修课程和应用技能课程,教师面对高年级学生主要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法,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的意义,形成自己的观点,让不同的知识成为学生提升自己的装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师在这过程中则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和工作量的计算办法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五、实践环节的强化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要求,强化实践环节,形成以课外活动、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为一体的教学实践体系,可以有效地、全方位地实现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校的重视是息息相关的,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激励、支持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激励学生在各刊物上发表作品;组织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并争取好成绩。在相关活动开展的同时,学校应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加以重视,以激励学生积极参加。

(二)适时组织专业见习

结合课程内容,一般在第二学年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文化单位、机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见习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文化产业管理工作和机关文秘工作。专业见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还可以增进学生对相关行业工作的了解与感情,可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其事业心,为其今后的专业实习打下基础。学生专业见习的时间不宜过长,以短期最宜,可视情况增加见习的次数。

(三)开展教学实习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的学生的教学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集中实习的时间为六个星期,准备和试教的时间为3个星期。学生在教学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对象为中学生,实习内容为教学工作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见习中学到的基本从操作程序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将自己的专业应用能力体现在教学实习的活动中。教学实习让学生能够将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学校,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也让学生为今后的教育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安排专业实习

与师范方向的学生不同,高级文秘方向和文化产业管理方向的学生的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为期一学期。一般文化单位、机关一个单位所接受的实习生数量都是很有限的,且实习地点较分散,不便于教师的指导。根据以往的实习接收单位的要求,实习单位常常把接受实习和考察用人联系在一起,使得顶岗实习成了专业实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习生特别认真,这关系到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他们的应用能力、实际表现都决定着他们的去留。尽管顶岗实习有着各种客观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不足,用人单位的不同要求和专业设计的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学校应对学生的专业实习制定统一的要求和考核机制,并与实习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学生必须通过专业实习并考核及格才能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