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饮用水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民饮用水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民饮用水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凤河村 饮用水安全 解决路径

一、引言

饮用水是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以保障公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越来越关注饮用水安全。但是政府传统意义上的饮用水安全只是针对城市而言,农村成为饮用水安全管理的“盲区”,加之农村自身实际情况复杂多样,难以建立一个通用的模式或统一的建设标准。这都使得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比城市更为严峻和突出,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饮用水安全概述

(一)饮用水

《1998年世界发展指标》指出安全的水是指经过处理的地表水和未处理但未被污染的水,如泉水、安全的井水和得到保护的钻孔水。[1]饮用水通常指水质和水量的时空分布能够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同时不含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生化成分;足够的水量满足新陈代谢和家庭卫生需要;对于饮用水供给、水质具有较高的满意程度,并且不会担心自己饮用后对身体造成伤害。

(二)饮用水安全

我国制定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由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项指标组成[2]。本文认为,饮用水安全是指由政府主导提供安全的饮用水,无有毒有害的成分,卫生标准达到《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GB11730―89所规定的标准,严格按照《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管理办法》执行相关的监测项,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确保民众对饮用水有较高的满意度。

三、凤河村饮用水安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文选择云南省洱源县凤河村做调研,该村共有213户人家,其中白族占98%以上。文章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共做了100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98%,入户访谈20户。

(一)凤河村饮用水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凤河村从2010年开始建设自来水供水系统,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拨付和村民自发筹集,饮用水安全得到一定的保障。

1.饮用水构成。在调查过程中,78%调查对象表示饮用水源为自来水。与一般的井水和沟渠水相比,在供水体系建设之初会对自来水的水质进行检测,基本的水质可以得到保证。

2.水源地。凤河村的饮用水源来自村庄东侧端的山涧泉水,水源地附近植被覆盖率总体较。高。同时取水源地附近无大型的工业企业,无农田,以山涧底端直接开挖沟渠引水,自流至蓄水池,无需工程建设。但是从卫星地图(图2-1)上可以看出在引水山涧南侧有局部的地表带,植被覆盖率低,容易引发山洪,危及水源。北侧i植被主要为灌木草丛,涵养水源的能力也较低。

图2―1 凤河村饮用水水源区示图

资源来源:卫星地图。

3.蓄水池。蓄水池为居于玉皇阁附近的操场,以凤羽线公路最低点为基点相对高差为32米,蓄水池高于村中所有民宅,实现全部自流取水。

4.管理人员。水管员由村委会委任,日常的工作职责负责水源地引水以及故障的处理,工资支付方式为每户每年向村委会交付20元的管理费,同时村委会支付水务管理员800元/年的生活补助。

(二)凤河村饮用水安全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凤河村饮用水源为自来水,基本的水质、水量和方便程度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是该村总体的饮用水安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季节性缺水。凤河村位于云南省洱源县,地理坐标大致为(26°6′47″N,99°57′24″E),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夏秋多、冬春少的降水分配,导致水源地的补给水源季节差异。加之冬春季节是农田灌溉的高峰期,耗水量大,供大于求导致冬春季节缺水严重,时常出现自来水断水的现象。

2.水质较差。凤河村自来水供水属于“直肠式”的供水方式,即水源地――水管――蓄水池――水管――村民家中,中间没有任何的水处理环节,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也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安全标准。并且凤河村的村民主要依靠看和闻来判断水质的好坏,无法鉴别水中存在的细菌量、重金属含量等影响水质的因素。基本的水处理环节的缺失和水质鉴定技术手段的落后,导致该村的饮用水水质较差,基本的清澈度能保证,但微生物指标和化学元素指标等基本不达标,使得凤河村饮用水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

图2―2 凤河村供水简图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绘制。

3.供给水源单一。在使用自来水供水之前,凤河村主要依靠水井供水,但现在水井基本废弃不用,失去其基本的功能。单一靠靠自来水供水会面临几个问题:一是水源的季节性差异影响自来水供给的稳定性,二是由于水源地山涧的特性,雨季时会使自来水源地位于洪水区,严重影响村中饮用水的供应,并且会损害输水管和蓄水箱。

三、凤河村饮用水安全的制约因素

篇2

关键词:饮水安全工程;主要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1.25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大洼县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河、大辽河下游入海口末端,辽东湾东北部,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是辽宁省15个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县之一。地理坐标为东经121°47′-122°20′,北纬40°39′-41°09′。东部和东南部边界为大辽河,与海城市、营口市隔河相邻;南部濒临渤海辽东湾;西部边界为辽河,与盘山县相邻;北部与盘锦市区接壤。

2008年饮水安全调查评估,大洼县由10个镇、5个乡、一个开发区、一个管委会组成。

大洼县总土地面积为252.5万亩,总人口391,517人,其中农村人口为343,342人,农业劳动力17.6万人。国民生产总值42.0亿元。(2003年现价),其中工业总产值106,320万元,农业总产值356,427万元。2004年粮食总产量4.30亿公斤,其中水稻总产值4.17亿公斤,年人均纯收入3981元。

到2004年底大洼县总人口为391,517人,农村总人口为343,342人,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为322,522人(其中供水到户人口为321,145人,集中供水点人口为1,377人),全县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93.3%。饮水安全及基本安全人数175,746人,不安全人口数167,596人,其中氟超标30,158人,苦咸水21,477人,其它饮用水超标25,754人,水量不达标59,462人,我县饮水安全普及率为60.1%。

大洼县农村自来水水源大部分来自地下1000多米以下深层地下水,大部分采用集中供水方式,由水泵提水进入储水池,在储水池中沉淀、放气后再加压集中输送给用户。在加压中对边远村屯进行二次加压。全县有集中供水方式的受益人口322,522人,其中供水到户人口为321,145人,集中供水点人口为1,377人。自来水普及率为93.9%。

二、饮水不安全分布与成因

2.1饮用水水质超标问题

1)饮用高氟水人数、危害、分布及其成因

饮用水质氟超标人口:30,158人。主要原因是水源水井水质及水源污染问题。其中田庄台1号井和2号井含氟超标,属于水源问题,另外氟超标还有西安、荣兴,都属于水源污染问题。长期饮用氟超标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

2)饮用苦咸水人数、危害、分布及其成因

饮用苦咸水人口:21,477人。主要原因是由于水源井水质及浅层地下水井问题。其中东风镇水井中的水颜色发黄、浑浊,放置一段时间出现大量的沉淀物,口感苦涩,而二界沟深水井也是苦咸水难以饮用,其它苦咸水还有唐家。长期饮用导致喂肠功能紊乱造成免疫力低下、浑身无力,对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3)其他饮水水质问题人数、危害、分布及其成因

其他饮水水质问题人口:25,754人。主要是因为大洼县深水井提取的皆为上第三系水,有的井含铁量严重超标,其中东风镇的1号井(2号、3号井已报废)水质发黄,化验报告中铁为3.2mg/L,明显超标,还有新兴镇含铁竟高达5.6mg/L,铁锈附在水管内壁,水管内径变细,导致供水量不足,卫生化验部门已建议停止使用该井。

2.2水量不足、保证率低、用水不方便的问题

大洼县农村饮水安全生活用水量不足的人数总计为59462人,在各乡镇都普遍存在,典型的农场还有王家、新开、唐家。

主要成因是由于大洼县农村供水工程大多是在80年代修建,经过二十多年的运行,大部分水源井出现了严重老化现象,导致新开、东风的四口井报废,其余的井出水量低,水质差。例如王家农场的深水井建于1974年,已运行了31年,属于超期服役的报废井。另外,大洼县属于沿海地区,浅层地下水为苦咸水,侵蚀管道,致使输水管道老化严重,许多地方已出现跑、冒、渗、漏现象,所以日供水量除工业用水外,未端供水严重不足,人均饮水达不到生活用水标准,有的半夜起来接水,有的用小水泵安在自家水管未端提水,有的实在没水只能到别的家去挑水,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也是导致大洼县用水量不达标人口偏高的主要原因。更严重的是在供水间歇期间,造成脏水进入输水管线中,造成味咸、浑浊,氯化物和大肠肝菌严重超标,人饮用之后,出现身体不适,坏肚子、免疫力低下的普遍现象。

三、大洼县饮水安全工程的主要问题

3.1大洼县水源工程存在问题

大洼县缺水原因应归纳为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

1)资源性缺水是因为我县建成集中供水时间比较早,从1974年王家乡建立第一个集中供水开始,余下大部分乡镇的集中供水设施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建成,至今已运行了二十余年,供水工程都已超出设计年限,水源井因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出水量不足。

2)工程性缺水是因为深水井超期服役,井壁断裂、漏砂等老化严重,出水量低;另外管网运行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同样也超出设计年限,老化现象严重,跑、冒、渗、漏等严重地浪费了水资源。

3.2大洼县供水管网工程存在问题

大洼县属于滨海地区,土壤属于盐渍土,对井及管网的腐蚀作用十分明显,加之大洼县地区地下水温高(出井水温为43℃),加快了井及管道的老化速度,致使早期修建的深水井井壁漏砂严重,出水量低。比如王家乡深水井74年建成,至今已运行了31年,属于超期服役的报废井。同样大部分管网至今已运行了二十余年,加之当时设计时没有考虑到今后人口和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乡镇规划不断完善,人口不断增加,原来的管网管径细,出水量低,满足不了生活和工业用水的需求。另外经过这二十多年的腐蚀、氧化,大部分管网已严重老化,不抗水压,跑、冒、渗、漏现象十分严重,形成东边刚补西边又漏的现象,这在大洼县来说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因为管道渗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造成未端供水严重水足,有的只能到有水的人家去挑水,有的在自家水管未端用水泵抽水,有的只好在院内打口小井,重新饮用苦咸水。新开镇、唐家乡等地区的群众为此而多次上访,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更严重的是在供水间歇期间,管内出现负压,造成管外的脏水进入输水管道,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人饮用之后出现身体不适、坏肚子、免疫力低下等普遍现象。例如:1993年唐家乡西张家一养鸡专业大户,因自来水供应不足,给鸡饮用浅层地下水,导致两万只种鸡和鸡雏全部死亡,使养鸡场倒闭;1998年4月初,由于管网老化,漏点较多,污染源进入管网,造成大洼镇的良种、西青两村共240人患甲肝,国家直接赔偿70多万元的严重后果; 2004年荣兴乡因管网多处崩漏,脏水进入管网,使自来水无法饮用,乡政府及时组织人员往各家各户送水,才避免了事故的发生;2005年春节期间,田庄台镇管道崩漏,脏水进入管网,造成春节期间无水可用,人们为饮水而奔忙,无心过节,给人们在精神上和精力上造成很大的影响。

3.3大洼县饮水安全技术与管理存在问题

(1)农村饮水安全技术方面问题

水质监测方面缺少日常检验设备和监测人员,水质监测工作只能用肉眼观测可见物、浑浊度简单的物理指标,不能对PH值、细菌学指标提供科学的化验数据结果,同时,水质净化设施配套不全。

由于供水工程受实际因素的制约,采用集中给水点8-12小时供水,用水一般在集中白天,夜间基本不用水,为满足白天高峰用水要求,设计中加大引水流量和管径,浪费水资源,管道利用率低,同时增加投资。因此,为充分利用夜间来水量,减少投资,采用蓄水池调节定时供水的方式。

(2)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问题

我县供水工程建设主要以国家投资为主,地方投资为辅,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条件,在地方投资占国家投资比例上有所不同。

由于我县农村居民群众大部分以农业为主,所处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方财政相当困难无力自筹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在工程建设中只能采取群众投劳折资办法来完成地方配套投资。群众投劳折资主要以开挖管沟等土建工程,由于各户的实际情况差异在工程建设中出现工程工期的拖延和质量控制中的困难。

(3)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

我县农村饮水工程项目多、规模小、分布面广,管理跟不上,水费制度难以真正落实。主要体现为工程在运行中仍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活。管理水平低,缺少专业人员,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影响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水源地保护工作力度还不够,未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要求,划分供水水源保护区来保护水源地周边环境。水源地没有专门的管护人员,不能作好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和定期对水源进行检测,难以确保水质,准确、及时、安全、卫生地向农村居民供水。

(4)行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我县供水地域分散,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尤其是在人畜饮水水资源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开发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良好氛围,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法规和制度,以保证人畜饮水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约用水。

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彻底实行有偿供水,成本水价收费,形成以水养水的新机制,使农村饮水工程未真正走上长期受益、良性循环的轨道。

(5)工程方面的问题

大洼县饮水工程主要以深层地下水为水源,水层达1000米以上,工程水源投资达百万,与其它地区有特殊性,按国家投资比例不可能完成全部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四、规划建设措施及建议

4.1 分区建设与治理

综合考虑行政区划规划为9个乡镇,分别为为东风镇、平安乡、荣兴乡、新开镇、唐家乡、田庄台镇、二界沟镇、田家镇、清水镇。从经济条件、水资源条件、地形条件等合理进行分区为1、2、3、4区。

1)1区:饮水不安全问题中其它水源水质超标严重的,其分布东风镇,饮水不安全问题中水源其它水质(含铁、锰)超标严重的,工程建设条件基本相同,工程类型及各类供水工程的数量也基本相同,其分布为东风镇,总人数为13380人。工程建设条件基本相同,工程类型及各类供水工程的数量也基本相同,以增加设除铁、锰备为主,改善水质。

2)2区:饮水不安全问题中水源水量严重不足的,其分布平安乡、荣兴乡、新开镇、唐家乡、田庄台镇、二界沟镇、田家镇、清水镇。总人数为32485人。可以通过寻找新水源与管网改造相结合方式提高供量。

3)3区:饮水不安全问题中水源水质含氟超标严重的,其分布荣兴乡、田庄台镇。总人数为23133人。可以通过寻找新水源方式解决。

4)4区:饮水不安全问题中水源水质苦咸水超标严重的,其分布二界沟、唐家乡,以分散供水与水源水质不达标总人数为21477人。可以通过并入集中供水与新水源结合实施。

4.2 分期实施,与集中连片

本着实事求是、远近结合的原则,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顺序,统筹安排,尽量先安排高氟水、苦咸水的饮水安全问题。过去我县水利建设中除批准的骨干工程是由国家、省、市、县投资建设外,其余大量的小型农村水利项目都是采取“民办公助”,以农民自筹资金、投工投劳为主。农村兴办公益事业,按照“民主决定、群众受益、量力而行、上限控制、财务公开”的原则,推行“一事一议”制度,这是开展水利建设工作的一项新的实践。运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方法,深入发动群众集资投劳大干水利。要积极推广农民的事农民自己议,农民群众自己办,用民主的方式组织。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变为群众的意愿。对农民“一事一议”所筹集的资金,要成立由村民代表参加的村民理财小组进行管理,实行民主管理、帐务公开、村民监督。同时在严格规范制度的前提下,注重实效,引导农民投工投劳,使之卓有成效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4.3强化管理与实施

1)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大洼县成立大洼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负责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领导、组织、指挥、资金筹措、协调和监督控制。项目实施全过程各部门相互掌握情况,相互监督、指导,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发展计划部门及有关部门,落实好规划的编制和报批、项目审批、计划下达以及建设与管理的监管工作。设计部门负责编制工程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组织、指导项目的实施及运行管理;负责农村饮水工程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负责全县农村饮水工作的设计、审批;负责全县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财政、审计部门负责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物价部门负责水价核定。卫生部门负责提出急需解决的地氟病病区需要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范围和项目建成后的水质检测、监测。确保项目效益发挥。

2)实行目标责任制。市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与乡(镇)、乡(镇)与村组层层签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责任状,将饮水安全工作开展得好坏作为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进行任期目标考核。工程设计前乡(镇)、村召开群众会议或群众代表会议,若群众自愿配套和投工投劳,由村向市饮水办提出建设饮水安全工程申请。饮水办根据申请情况,同意申请后,兴建单村饮水工程,由村向饮水办做出村组织群众投工投劳、配套及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和体制的承诺。

3)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通过领导小组巡回检查、新闻单位宣传报道等方式进行领导、舆论监督,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同时对工程建设实行“以奖代补”, “谁积极支持谁”的原则进行建设。

4)建立公示制度。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宣传政府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政策及标准,将工程建设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不搞人情工程、面子工程,杜绝各种不正之风,让有限的资金用到最为需要的地方。

篇3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83-01

1我县场镇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现状

我县城区及场镇现有集中式供水单位76个(不含村级供水单位),其中:县自来水公司管理3个供水单位,县农业局管理1个供水单位,县水利局下属供水总站管理17个供水单位,其余55个供水单位大多是个人向乡镇政府或单位企业承包经营或由村社集资及个人出资兴办经营。它们承担着所在场镇居民、学校和附近村社村民的生活饮用供水保障。

根据疾控中心历年来对全县部份场镇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监测表明,在我县所抽样监测的场镇集中式供水中,除县自来水公司所属供水水质常年保持合格及稳定外,其它场镇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质量较差,卫生安全隐患大。近几年水质监测情况见表。

水质卫生监测不合格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供水感官指标(浑浊度、肉眼可见物)和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二是在已监测的场镇集中式供水中,很多供水单位的供水余氯含量低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甚至在一些场镇集中式供水单位的供水中根本检测不出余氯,说明这些供水单位根本就没对其供水进行加氯消毒处理。凡是供水中微生物超标的供水单位,其余氯含量均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在全县场镇集中式供水单位的取水点水源中,除少数供水单位采用地下水(深井水)作为水源外,大多数供水单位都采用地表水(溪沟、江河、水库、堰塘水)作为饮用水的水源。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供水单位的取水点水源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2全县很多场镇集中式供水单位的水净化处理设施简陋,大都无沉淀、过滤池,只有一个蓄水池,不能按要求对所供生活饮用水进行沉淀、过滤的净化处理。

2.3不对供水进行消毒或不坚持消毒制度,是我县场镇供水中微生物超标、历年监测合格率极低的主要原因。除县自来水公司所属供水外,我县很多场镇供水单位都没有按要求对供水进行消毒或根本就不进行消毒处理,把水抽起来就原汁原味地供出去。

2.4在全县场镇供水单位中,除县水利局、县农业局和县自来水公司管理部份供水单位外,其余大多是个人向乡(镇)政府、企业、单位承包经营或由村社集资及个人出资兴办经营,管理混乱,无章可循,其经营业主法制观念淡薄,只追求低投入和高利润回报,根本不在乎其供水水质的好坏,不接受或完全拒绝疾控中心对其供水按国家卫生标准进行水质卫生监测和指导,是造成我县场镇集中式供水卫生监测抽检率极低的主要原因。

3对策

3.1政府要高度重视我县场镇集中式供水中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供水主管部门和经营业主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3.2政府和各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场镇集中式供水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全县场镇集中式供水设施的改造及建设。

3.3政府应督促各供水单位主管部门和经营业主加强对供水水质的沉淀 、过滤和消毒处理;督促各场镇集中式供水单位接受疾控中心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对其供水进行水质卫生监测分析和卫生安全评价。

3.4各乡镇政府和供水单位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场镇供水的管理,查找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能承包了事,而疏于对供水水质的监督管理。

3.5严格按照《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水法》的有关规定,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权责范围,加大对场镇供水取水点水源的保护,形成有效的保护区。

3.6加大对《四川省生活饮用水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确保全县所有场镇供水单位都要按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对其供用水进行沉淀 、过滤和消毒处理。确保疾控中心都能对全县所有场镇供水按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监测抽检。

篇4

银川市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35个“严重缺水”大中城市之一,2011年银川市人大常委会确定的银川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有8处,即:银川东郊水源地、北郊水源地、南郊水源地,南部水源地、南梁水源地、征沙水源地、永宁县水源地、灵武市水源地。上述水源地的水资源80%以上来自地下水,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地表补给。根据新修订的《银川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到2020年,银川市城市人口要达到l20万人,最高供水量要达到78万立方米/日,依据目前的水源状况,届时水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不论是建造“宜居城市”、还是打造“宜于创业的城市”,饮用水的安全保障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未雨绸缪,除了寻找新的水源地,尽早采取措施保护引用水源地,建立节水型社会,是银川市政府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银川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中,就有12家工业企业和33家规模化养殖户,有27446农村人口居住,对水源地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四二干沟和穿越北郊、东郊、南郊三个水源地的第二排水沟,可以说工业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同时存在。另外,银川市的污水处理和再利用能力偏低,水资源的浪费情况较重。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与水源污染、水资源浪费三种因素叠加,客观上放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直接影响到银川市民饮用水的安全保证。如果说水资源短缺是客观地理环境所致,而水源地污染和水资源浪费则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因此,政府和市民都必须明确认识到,保护、治理饮用水源地的问题已迫在眉睫,越早采取措施清除污染源、建立水源地生态体系,所需成本越少,危害后果越轻,如果拖的时间过长,将会导致巨大的治理成本,而在持续发展和生存环境方面的损害也将是无法挽回的。

治理地表污染是防止地下水污染、改善地下水水质的重要措施,为此,银川市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专家对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进行论证,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多次调查、研究,先后制定了4部相关的地方性配套法规, 2008年又制定了《银川市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如此密集的规范水资源保护工作,反映出银川市政府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然而,银川市人大代表和笔者的调研中发现,在银川市引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仍有几家工业企业存在,水源地上的养殖业、农业活动和居民生活污染,严重威胁水源的安全。《银川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中规定的2011年治理目标没有完全实现。

二、治理饮用水源地环境不利的症结及其对策

(一)配套措施不到位,执法不利,监督走形式

西方有句谚语,“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理”,控制新生污染源就是最好的污染预防措施,也是成本最低的保护措施。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保护引用水源地环境的首要措施是坚决杜绝新生污染源的发生。《水污染防治法》针对新生污染源的防治问题,规定了五条严格的禁令,一是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二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三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四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五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只要地方政府严格执行上述规定,饮用水源地上新生污染源的问题就能够得到遏制。执行上述规定的难点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还处于资金积累阶段,当地政府的第一要务仍然是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提高民众经济收入,治理污染的问题还缺乏积极性。

从制度层面看,配套措施不完善也是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不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水污染防治法》明确了国家通过财政支付转移,建立健全位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域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但在实施中,国家支付的生态补偿资金不足以弥补水源地治理的费用。必须要地方政府有相当的配套资金,如果地方政府资金筹措困难,治理工程必然是缓步进行。其次,《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了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或者有其他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但实际上, 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最大的问题是不少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追究。从职责划分层面看,饮用水源地保护涉及环保、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水务管理、农业管理、林业管理、供水管理、卫生部门等,在实践过程中,有的职权交叉,有的又无人管理,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又不管污水的回收再利用,需要罚款的时候都想伸手,需要投入的时候都讲困难。事实证明,管理部门多,则管理效果差,环保责任难以落实。

从执法层面看,我国的《水法》、《水污染防治法》都规定了政府环保部门对于企业和个人违反环保行为的监督和制裁,也明确了上级环保部门对下位地区环境污染控制问题的监督,但是, 对于环保部门的不作为,却没有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现实情况是,只要不发生重大影响的污染事件,环保部门更多的是服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被动查处。恰恰是环保部门的被动执法,降低了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效果。

从监督层面看,法律虽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然而,地下水环境的监督依赖检测技术的支持和检测信息的公开,民众在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真实的监测信息的情况下,所谓监督也必然是空谈。监督力度小,违法成本小而守法成本高是污染治理不利的主要原因。现实还存在企业、养殖场建设在先,水源地划定在后的情况,缺乏合理的补充而让企业和养殖场搬迁的阻力太大,农村环境保护经费投入不足、生态农业补偿资金少,水源地企业和村民在承担环境保护义务时抵触情绪较大,增加了执法难度,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运用缺乏协调,未能实现两种手段的相互支持。

(二)对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实行封闭式管理

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实行封闭式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尽快协调筹措治理饮用水源地环境的专项资金,直接关系到饮用水源地治理的成败问题。根据银川市环保局的调查,银川市饮用水水源地中一级保护区内共有工业企业8家,加油站1个,地下油罐6个,农村居住人口24611人,他们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基本生存来源。按照《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技术要求,对一级水源保护区应当实施封闭式管理,这意味着一级保护区上要拆除所有与水源无关的建筑物,迁移居民,并对土地进行植被修复,改造为水域用地、水源涵养林用地、天然湿地、人工湿地。为此,有两个方案可以选择。

方案一:对一级饮用水源地区域实行土地征收,迁移企业和居民,按照水源涵养区的要求实行封闭管理。这是一种彻底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据统计,银川市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土地面积共122.77平方公里。如果考虑征收全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土地,依据银川市政府2010年颁发的“银川市征收集体土地及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办法”的规定,综合地价最高每亩4万元,最低每亩1.7万元,平均地价为每亩3.2万元,假设水源地居民能够接受上述土地征收价格,再加上房屋、青苗、温棚、养殖场、果树等各项补偿,征地所需资金超过数十亿元。而银川市政府2011年的财政收入合计为180多亿元,节能与环境保护支出总计5亿多元,巨大的资金缺口成为水源地环境治理的瓶颈,对于银川市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中央的专项资金支持,到2016年银川市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实现封闭管理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方案二:实施生态工程建设,改造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生态环境。实施这一方案,资金是逐年投入的,但投入是长期的,关键的问题是,生态建设区的标准是什么?能否达到饮用水源地涵养要求?首先是对一级保护区内的8家企业实施搬迁,33户养殖场实行无害化处理。其次是对于一级保护区内近70多平方公里的耕地,涉及2万多名农村居民的生产转型,实施以水源涵养林、湿地维护,对村民居住区实施无害化处理,使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水源地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仅此项工程,同样需要数亿元的投入。这项资金不是一个小数目,而受益的不仅仅是银川市民,在地下水相通的情况下,周边及地下水的下游地区都有可能是受益人群。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是一项法律就能够解决的,协调城市与饮用水源地居民和合理利益,决定着水源地环境治理工程的成败。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成立专门负责机构,银川市人大常委会应当考虑制定“银川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就专项资金的来源、使用范围、申请条件和程序、资金审计等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同时成立有民众代表参与的“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门委员会”,包括水源地土地征收监督委员会,水源地生态环境评估委员会等,政府负责,民众参与,保障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准水源地保护区的生态建设问题

《银川市饮用水源地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银川市水源地准保护区有4家工业企业,居住农村人口2835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在准保护区内采取工程措施或者建造湿地、水源涵养林等生态保护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饮用水水体,确保饮用水安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水环境保护的需要,可以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采取禁止或者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化肥、农药以及限制种植养殖等措施。但是在水源地准保护区实施生态农业,由此而增加投入、增加农产品的成本是必然的结果,在利润不能相应增加的情况下,农民肯定没有积极性。美、德等国都是运用生态补偿机制平衡双方的矛盾,与污染赔偿机制不同的是生态补偿机制强调的是“受益人付费”的原则。笔者认为,实施生态补偿的前提是客观、准确地确定水源地农民生产转型、建立污染物处理设施等所需资金的具体数据,以及建立长期的准保护区地下水质检测制度,按照补偿标准与水质优劣相符的原则实施生态补偿,调动水源地居民的积极性。从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看,生态补偿制度是协调城市居民与水源地居民利益冲突的有效措施。

三、建立节水型社会与水源地环境治理并重

节约用水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对于银川市的情况而言,坚持水源地治理与建立节水型社会并重是最佳的选择,可以达到成本最小,见效最快。一个地区节约用水的水平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污水回收再利用的程度,二是工业企业、农业、居民的节水习惯。在污水回收再利用方面,银川市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据统计,2011年银川市的工业污水排放6千多万吨,生活污水排放近一亿吨,而银川市的污水处理厂有7家,目前只有3、4家具备中水处理能力,中水年产量为3千万吨左右,污水再利用约占污水排放量的18%。银川市必须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新建和扩建中水处理企业,增加4倍的中水年处理能力。

另外,还需要加强对企业、居民的节水习惯的引导作用。自2004年起,银川市对居民实行的阶梯式水价征收和对企业实施的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的办法,通过水价结构调整引导用水人提高节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能否再次提升超量用水的价格,需要考虑民众、企业的承受能力。另外,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培养民众和企业的节水意识,养成节水的习惯,逐步建成节水型社会。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市民不知道《银川市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存在,更不知道该规划的内容和实施的进程,不少民众仍然抱着“天下黄河富宁夏”的想法,不清楚银川市饮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更不知道应当对水源地的生态保护承担费用的道理。因此,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关系民众的切身利益,应当让广大银川市民参与并了解政府相关决策制定过程,与政府建立经常性的沟通、对话机制,通过民众的主动的、广泛的参与,使公众节约用水的行为由被迫变为习惯。

注:银川市统计局主编,银川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第575页。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水质

农村饮水问题一直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从最初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到后来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再到2011年底全市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自2007年以来,安丘市水利局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以机制创新为动力,采取“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发展路子,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全市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1.基本情况

安丘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面积1760平方公里,辖10个镇,2个街道,2个开发区。870个行政村,总人口95万。安丘市境内平原、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大部分浅层地下水苦涩,且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符合饮用水标准。截至目前,安丘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累计投资4.2亿元,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37处,其中50万人集中供水工程1处,1-5万人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6处,1066个村庄的71.27万村民喝上自来水,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整建制、全覆盖。

2.存在问题

2.1工程建设标准低,供水保证率不高

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中,由于工程建设投入资金少,建设标准低,没有配备供水消毒设备,且没有备用水源,限制了供水规模,供水保证率低。

2.2水费价格偏低,运行管理困难

农村供水工程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由于水费价格标准偏低,工程规模大,工程管理费用高,造成供水成本高。有待制定合理的水费价格和最低用水标准,出台农村供水管理办法等措施,完善工程管理制度。

2.3水费收缴困难

由于村里管道安装不规范,造成跑水、漏水,用户感到所用水和水表不符,对水费有异议,或水质有问题等理由,造成不缴、拖缴,水费收缴成本较大。

3.采取的主要措施

由于农村人口居住较为分散,经济落后,技术管理水平低,采用“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企业化经营”的运作思路,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

3.1增强饮水工程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饮水工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不仅要对水源供水保证程度进行充分论证,还结合供水区域的环境和用水现状,编制工程总体规划。并严格执行。

3.2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和水质监测系统

安丘市已建成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7处。为确保饮水安全卫生,建立了饮水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对饮用水水源、供水水厂和用水点的水质监测,及时掌握饮用水水源环境、供水水质状况。每个水厂建有化验室,安要求对水质进行监测,确保水质安全。公司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水质检测中心,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定期对下属各水厂的原水、出厂水、末梢水进行检测,对一些重要指标进行全天侯实时监测。除了要求供水公司全面自检外,水利局和卫生局还会组织抽检,定期对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进行检测。水源水每年抽检2次,出厂水常规检测位每季度抽检1次,末梢水每月抽检1次

3.3饮水工程信息化管理措施

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信息调度中心,实时上传各区水厂的供水流量、供水总量、供水压值、PH值、出厂余氯、浊度等指标,实现对工程运行情况实时监测,中央控制室对泵房实行远程集中控制。水厂有自己的远程控制管理技术,操作人员在公司的中央控制室,就能对公司下属水厂的设备进行管理。能对40公里之外水厂的设备进行操作,当管道发生事故时,相应的阀门会自动关闭,并向中央控制室报警,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快维修。”

3.4防治并重,综合治理

水源地保护要与水质处理相结合,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水源地附近禁止发展高污染工业,严禁倾倒垃圾、喷洒农药、化肥,防止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产生的问题限期解决,以保护水源地可持续利用。

3.4.1以水养水,调控水价

刚开始供水工程每户最多5元/月,供水水价偏低,影响了供水工程的正常运行,因此须改革现行的供水水价管理政策,有供水单位制定合理水费标准,并报物价部门审核批准。实行包月包流量的保底价、超额用水累进加价相结合的收费方式,防止老百姓因为水价过低出现的长流水、浇地水等现象发生。使人畜用饮水工程实现有偿供水,逐步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篇6

关键词:农村自来水;发展规划;建设模式;邹平县

Abstract: the rural residents of Zouping County, about 65% of the population are drinking unsafe factors, water supply rate is low, single well distributed water, water quality, water quality testing without disinfection does not follow to go up greatly restricted the countryside to improve the lives of the residents. Ther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centralized water supply mode,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real, improve drinking water quality, so that rural residents to drink tap water and the city people, is a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projects,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rural tap water; development planning; construction mode; Zouping County

中图分类号:R12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邹平县地处鲁中山区北麓与鲁北黄泛平原叠交地带,位于滨州市最南端,东接淄博,西邻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濒黄河,青银高速公路横穿县境。全县辖1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858个行政村,人口73万人,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0元。邹平县先后被授予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糖都、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一、邹平县农村自来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依托邹平县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邹平县水务部门深入贯彻上级精神,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作为为民解难题、办实事的首要工作,自2008年至今兴建了许多人畜吃水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水源短缺、饮水工程分散、饮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等情况,对当地农村居民饮水构成了威胁。目前饮用水质不达标区域主要分布在邹平县中部、东北部平原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区域主要分布在邹平县南部山区镇(办)。目前,除6个镇(办)26.7万人由农村自来水公司统一调度供水外,其余农村居民饮水完全靠当地机井取水或者购买大桶水喝。

1、苦咸水及其影响

苦咸水主要分布在邹平县西北部的黄泛平原,包括九户镇、码头镇、明集镇的41个村庄,影响不安全人口3.2万人。该区域咸淡水界面交错分布,互相影响。浅层地下水属于氯化物型水,九户部分地区矿化度最高可达20克/升,一般地区在1—3克/升,局部有重碳酸盐型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该区域村民长年饮用当地高盐水,致使群众体质下降,疾病增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污染水及其影响

孝妇河下游污水横穿邹平境内,是当地饮水的最主要污染源,导致了两岸群众吃水困难。孝妇河上游污水超标排放,有时水质超V类水,主要超标项目为悬浮物、总硬度、氨氮、挥发酚和石油类等。污染的地表水渗透到地下,造成了当地地下水的污染,很多农民不得不购买水喝。

单井分散取水及其影响

由于很多村庄分散布局,村与村之间难以连片,村民吃水依靠村中机井取水。随着水源的缺乏,有些村庄打了深水井,但因水质性缺水,造成了深水井还是无法满足饮水需求。前几年,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建设,解决了管网问题,但是真正让老百姓放心的安全饮用水源始终未从根本上解决。

二、邹平县农村饮水由农村自来水公司统一供水的可行性

邹平县农村饮水解决范围是苦咸水、污染水以及缺水地区。污染水、高盐水等饮水安全问题严重影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成立农村自来水公司,由其全面负责农村饮水工程的实施,饮用水源主要依靠南部山区优质地下水,这将彻底解决人民群众安全饮水的问题。借鉴城市自来水公司供水经验,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利于水源统筹规划,合理开采水源。邹平县实行“工业用地表水,居民喝地下水”的方针,南部地下水在保障城区用水的前提下,抽调剩余水量满足农村居民饮用。黛溪水厂和月河水厂日均增加4000方,建设鹤伴水厂日供水7000方,这样,农村自来水公司日增加供水15000方,完全可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喝水需要。对于水源的勘测、开采、供给、检测等将由水务部门协调有序进行,实现水源的可持续利用。

2、利于建设管理,易于形成长效机制。农村自来水公司成立后,将在单井通水基础上重点解决联网供水的问题,各镇办、各村庄就近共用一条供水主管道,既节约了投资,又减少了运营费用。同时,由专业公司去操作供水,改善了村井供水不稳定、服务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在管理运营方面,各镇办一个水价,利于水费的回收,促进管理体制的深化。

3、利于做大做强农村饮水提升工程,使民心工程惠泽子孙后代。农村饮水提升工程是由农村自来水公司重点实施的向农村输送优质自来水的民心工程,重点解决了长山镇、韩店镇、焦桥镇、高新办事处四镇办26.7万群众吃水,体现了政府一切为了群众,真正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谋群众所需,树立了政府的形象,密切了党群关系关系,安抚了一方群众稳定,对安定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村自来水公司可以借机扩大成果,在村头设立管理房,安装群众取水点,送水到村头形式解决农村群众吃水问题。

4、利于水质检测科学化、常态化。为保障水质安全达标,农村自来水公司可以建设高标准化验室,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对全县供应的自来水进行检测、化验、及时公布数据。改变过去单村供水水质不检测的问题,消除不安全隐患,对促进农村居民饮水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邹平县农村自来水发展规划及远景展望

在保证水源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当地群众积极性的前提下,按照工程建设内容不重复,集中连片供水的原则,按照供水规模合理,投资合理,经营管理合理的原则,结合已建的供水站和已形成的供水管网,对部分乡镇实施高标准化的管网延伸集中供水模式。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针对全县农村饮水解困工作面广、分布零散这一现状,在项目实施前,邹平县水务部门要集中力量对全县饮水现状逐村进行调查摸底,并会同卫生部门抽取水样进行化验分析。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规划,科学编制出《邹平县农村自来水普及实施方案》。在规划中,注重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与安全饮水工程有机结合,坚持“合理开采、高效利用”的原则,工程以集中连片、规模供水为主,切实把解决农村居民吃水作为首要任务。

2、比较供水方案,优选最佳方案

邹平县多年来水不均,依靠地表水作为水源保证率低,而当地南部地下水源水质良好,经化验符合饮用水标准,故可采用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由于工程地处山区,考虑工程运行费用和供水可靠性相结合的原则,为保证供水安全,适当扩大蓄水池容积,由水井抽水到蓄水池,经过水质消毒处理净化后由泵房通过供水管网送至各村。考虑供水安全和主要道路走向,采取环状管网供水,不采用树状管网供水。由于南高北低,落差最大处70余米,故采用变频调速直供方式供水,同时在必要处安装减压装置。在蓄水池建设中,可以考虑在南部建设大型蓄水池和在各镇办建设小型蓄水池两种方案,在设计中进行比对计算分析,选择一种最佳供水方案。

近期工程建设规划

结合近年来邹平县饮水安全和农村自来水改造规划,遵循“先急后缓、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安排解决2010-2013饮水安全规划范围内村庄,对管网延伸和联村联片集中供水工程优先考虑。在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工程解决了26.7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基础上,初期规划新建鹤伴水厂一处,新打水源井16眼,通过延伸主管网60余公里解决西董镇、孙镇、九户镇、青阳镇、黄山办、黛溪办等6个镇办266个村庄25.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中期规划通过管网延伸建设芽庄水厂一座,新打机井15眼,铺设主管网30余公里,解决魏桥镇、码头镇、台子镇3个镇253个村庄16.7万人的饮水问题。

远景展望

远期群众对饮水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饮水安全成为市民关心的焦点,邹平县启动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工程,工程涵盖全县未解决范围内饮水存在困难的村庄,计划通过建设供水管网、改装引水管道等措施解决,向群众提供优质饮用水,提高饮用水质量和供水保障率。重点解决临池镇及特殊群体4万人的生活用水。同时对于山高路远、送水困难的村庄采取净水器处理,解决其用水困难。

四、邹平县农村自来水建设的路子及经验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对农村自来水工作,邹平县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将其列入民办实事之首和县政府重点督查项日。以政府文件形式成立了由县长任指挥,计划、财政、环保、监察、水务、农业、土管、各镇办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工程建设指挥部,全面负责工程实施的监理、督导工作。并召开全县动员会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参加并作部署,县长与各镇办行政负责人现场签订工程建设责任书,纳入单位双文明考核和主要领导任期内考核的重要指标。各镇办按照要求,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了精干的技术力量。

2、整合资金、多元化投入

近几年,对于邹平县的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上级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扶持,要全面彻底的解决饮水困难问题尚需大量资金,为此,邹平县采取“上级争取一块、财政拨付一块、受益镇村筹集一块”的方式,整合资金、保证工程投入。县财政的专项资金采取“先干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按照方案确定的任务保质按期完成的,按年内实际工作量的20—40%给予补助。对镇办工作积极主动,投资力度大,超额完成任务的予以奖励。同时,工程投资机制不断创新,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机制,调动各方面投资的积极性,吸引企业和个人进入供水市场,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发展民营饮水工程,确保新农村建设饮水工程资金的投入。

3、严格质量、注重效益

按照“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工程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严格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规范施工队伍和设备材料,所用工程设备、材料必须是正规生产厂家,具有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产品执行标准和注册商标,施工队伍要具备相应的资质证书。坚决杜绝“三无”产品进驻工地和不合格队伍参加施工。施工严格基建程序,聘请监理公司会同建设指挥部、乡镇主管部门进行全过程监督指导。

4、改善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机制

为充分发挥饮水工程效益,邹平县积极探索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走“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路子,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施工、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为加强和规范农村饮水工程的运行管理,确保饮水安全,形成自我维持、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邹平县按照“管理从建设开始,改制从产权入手”的原则,同步探索和制定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并通过积极推行有偿饮水、以水养水、用水协会等管理经验,建立供水站(点),配备专管人员,确定合理水价,安全及时供水,使供水工程逐步纳入了制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形成新兴水利产业,促进良性循环,保证工程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农村自来水统一建管工程的实施将彻底解决高盐区及污染区人民群众长期饮用劣质水的问题,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使当地群众因饮水而生病得到有效控制,为当地人们群众节约大量医药费,农民的生产生活得到改善,有利于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同时把城市自来水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运营到农村去,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ISBN 9787802092778王景福,《建设节水型社会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

[2]ISBN 7508437608钱正英,张光斗 《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1

[3]陈玉姜《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改革的几点看法》,2006

篇7

1.基本情况

定兴共有16个乡(镇)、1个城区、274个行政村,总人口58.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32万人,总耕地面积74万亩,是典型的平原大县。境内河流众多,大小不一,交错纵横,有南拒马河、中易水和北易水3条主要行洪河道,有兰沟河和周家庄小河、萍河3条主要排沥河道,但河道都无水断流,有河皆干,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用水均靠打深水井开采地下水供给。2005年初定兴县进行了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定兴县饮水不安全问题是饮用水水质超标,归纳包括高氟水、污染水两种情况,全县农村不安全人口达13.92万人,饮水不安全村庄共计9个乡(镇)、91个行政村。2009年饮水不安全人口规划最终调整为13.22万人,录入全国饮水安全基础数据库。2005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会议在广安召开,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自此拉开了序幕。自2005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来,特别是“十二五”规划实施后,定兴县借国家政策东风,抢抓机遇,借势发展,积极对接项目,努力争取资金,加快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驶入了快车道。定兴县水利局依据《定兴县“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定兴县“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原则,在省、市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和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和关怀下,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质量、安全和效益”为核心,按部就班地认真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和加强工程管理。

2.工作举措

2.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为落实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长负责制,保障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县成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县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发改、水利、财政和卫生、环保、审计等部门组成,明确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负责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协调,大力支持和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和工程管理。

2.2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科学制定规划根据《定兴县农村饮水安全总体规划》和农村饮水现状,县水利局立足当前县情实际,着眼长远和未来,在充分调查和科学论证的前提下,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原则,深谋远虑,科学合理制定《定兴县“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定兴县“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描绘未来发展和建设蓝图,为规划和指导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3及时追加规划人口,积极争取项目“群众利益无小事”,2014年定兴县完成了原规划内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建设任务。但近年来,随着城镇扩张建设、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企业未达标排污及民众环保意识差等原因,部分农村饮用水水源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全县新增饮水不安全人口2.1万人。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县水利局努力向上级申请追加规划人口,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落地,最终顺利搭上了末班车。

2.4优化项目设计,科学编制方案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后,精心组织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和水利局工程技术人员深入项目村一线,充分征求村两委及村民代表意见,逐村走街串巷,现场勘察,实地测量,开展项目科学规划和方案设计工作。

2.5项目程序规范,前期准备工作积极饮水项目往往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县水利局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程序规定》、《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按时间节点积极组织项目实施,建设程序衔接紧密,工作步骤环环相扣。根据投资计划要求按时上报实施方案,批复后抓紧通过财政评审和环评,及时办理招标核准(备案),委托招标公司网上公开招标。优选有资质、信誉度高、实力强的施工和监理单位,依法签订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严格按合同办事和管理。

2.6加强协调调度,足额落实自筹资金定兴县水利局领导站在政治大局和为民务实办实事的高度,对饮水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将饮水安全工作作为首要工作任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时常到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多次到项目所在乡(镇)、村庄,与乡(镇)领导、村干部沟通协调,与村民面对面交谈,发放明白纸并张贴公示,使群众理解、支持和配合工程建设,保证了自筹资金在施工前落实到位。

2.7严格资金管理,财务支付依法合规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由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县水利局认真落实和执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发改农经〔2013〕2673号)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07〕917号)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配套资金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实行专人、专账管理和县级报账制,开工坚持先利用群众自筹资金,资金按照批准的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范围使用,专款专用。资金拨付依据县政府建设项目资金拨付规定,工程完工后拨付全部工程款的70%,项目审计完成后除质保金外拨付剩余工程项目资金。

2.8狠抓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项目建设过程中,县水利局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始终坚持以“质量、安全和效益”为核心,贯彻落实《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和《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等水利工程法规和规程,建立健全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狠抓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施工中,项目建设各方严格按合同办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施工单位按合同和技术规程施工操作;监理单位按合同和监理规则监理检查;建设单位适时巡查监督管理,加强进场材料、设备及中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同时,聘请村民代表作为义务监督员现场监督施工。

2.9及时移交,建章立制“三分建,七分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试运行后,按照国家五部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水利部《关于加强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意见》和《定兴县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县水利局及时办理交接手续,明晰工程产权,明确主体和运行管理方式,落实管护责任和经费,移交项目村或乡(镇)政府管理。水利局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出台了《定兴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指导办法》,并指导项目村制定完善工程运行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工程维修、养护、用水、节水、水费计收、水源保护等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供水工程良性运行,保障村民的正常供水,确保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和长受益。目前,结合小水改工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有权证和使用权证发放已完成。

2.10定期检测水质,确保供水安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建成后的农村饮水工程,在全部划定了供水水源保护区和供水工程管护范围和制定了保护办法的基础上,县水利局定期组织抽样检测水源井、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质,委托有资质的水质检测单位进行水质化验,保持水质卫生达标,保证供水安全,让人民群众喝上了干净水、放心水。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正在筹建中,待建成后将独立承担检测任务,为农村饮水工程水质达标提供技术支撑和饮水安全保驾护航。

2.11加强建后监管,确保工程发挥效益水利局作为水利行业的主管部门,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既重建又重管,县水利局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定期与不定期到水厂和联村、单村供水工程村巡查,督促其制定饮水安保措施和应急供水方案,定期保养设备、检修管道,保证24小时不间断供水,加强饮水安全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工程正常运行、持续发展,确保工程长久发挥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

3.取得成绩

定兴县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完成规划内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项目总投资7425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4318万元、省配套1592万元、群众自筹1515万元),共建饮水工程43处(水厂4处、联村7处、单村32处),解决完成了15.5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在全力完成规划内建设任务的同时,积极响应、紧密配合河北省委、省政府为新农村建设开展的基层建设年帮扶村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动,“十二五”期间完成规划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项目总投资1828万元(省投资731万元、市配套366万元、县配套365万元、群众自筹366万元),共建饮水工程16处,解决完成了3.66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十一五”和“十二五”十年间,定兴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规划内和规划外)共建集中供水工程59处,其中水厂供水工程4处、联村供水工程7处、单村供水工程48处;完成项目总投资9253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4318万元、省(配套)资金2323万元、市配套资金366万元、县配套资金365万元、群众自筹1881万元;惠泽17个乡(镇)108个村庄和1个中学,解决完成了19.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实现了城里人才享有的足不出户、集中供水的自来水,实现了“从源头到龙头”。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本、发展之要”。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是河北省委、省政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建设美丽河北,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五大工程,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现代农村。水利建设一头连着基本民生,一头连着未来发展,饮水工程既是水利工程又是民生工程,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喝上了方便、稳定和安全的饮用水,农村饮水安全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和根本好转,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和生活环境及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可观,推动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进程,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村面貌旧貌换新颜,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了定兴一道靓丽的景观和一大闪光的亮点。农村变了,乡村像城镇,农民笑了,安居乐业!“吃水不忘挖井人”,农民对惠民水利工程无不拍手称快,对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无不交口称赞,锣鼓敲起来,秧歌扭起来,音乐响起来,广场舞跳起来,人民群众用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赞美幸福生活。

篇8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有12个县(市、区),依据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晋中市329.9万人,其中农业总人口233.87万人,118个乡镇,2821个行政村,4567个自然村。2011年年初,晋中市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由水利、发改、农业、财政、卫生等部门参加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建设领导组,经实地逐村调查,编制完成了《晋中市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和《晋中市“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据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仍有47.1183万人不同程度地存在饮水不安全,其中5.7929万人饮水水质不达标,水量、用水方便程度、水源保证率不达标人口是41.3254万人。从2011年开始该市实施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2015年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315处,解决了1217个村及农林场、50.6008万人、199所农村学校、11.2057万学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任务,共完成投资30120万元。按照“管理从建设开始”的原则,在建设之初即落实了工程产权,并针对不同的工程形式,因地制宜,逐处落实工程管理模式,主要有拍卖、租赁、承包、农户自管、水利局直管、乡镇管理、股份制、村集体管理等8种管理模式。

2主要措施成效

2.1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各级政府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纳入了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及时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领导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市、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一线,实地了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情况,现场解决工程占地、用电等疑难问题,扎实推动饮水工程建设管理。

2.2夯实基础,前期扎实

在年度实施方案编制时,要求各县以五年规划为依据,将规划内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庄列入实施方案,各县编制县级实施方案,由县发改局和县水利局联合上报至市。经市审查后,再集中各县统一组织编制市级实施方案,确保年度计划的科学合理。在计划下达后,由项目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部门编制工程初步设计,并组织有关专家组成设计审查组,按照分级审批原则审查批复,做到了前期扎实,项目可行。

2.3规范程序,注重质量

按照上级部门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求,从项目的列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程招投标程序等方面大下功夫,对工程建设程序进行了规范。在设计分级审查批复后,立即开展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工作。各县对材料设备和50万元以上的土建工程,以及50万元以下技术要求较高的土建工程进行了招投标,选定了有资质的施工队伍和符合标准要求的材料设备厂家。在工程开工前,分类签订了施工合同,并通过聘请专业监理以及组成巡回监理小组等方式对工程进行监理,有效保障了工程质量。

2.4强化督导,提高效率

对于5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程,市水利局农水科与县水利局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多次深入实地勘察,共同研究制定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确保项目建设科学合理。对于群众反映饮水不安全的村庄,立即赴实地查看了解,并拿出具体解决方案和对策。在日常工作中,采取日常周报、旬报、月报、电话追踪及实地查看等办法,及时掌握督促各县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并将进度情况进行排队,在全市进行通报,有效促进了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

2.5制定规章,提升管理

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做好建后管理是确保工程长效运行的重要措施。为此,晋中市水利局以[2012]588号文出台了《晋中市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各县也结合各自实际出台了可操作性强的办法,如榆次区人民政府以榆政办发(2011)103号文印发了“榆次区加强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特别是对于水价的构成(包括人员工资、动力费、日常运行费、大修理费、折旧费等)、取费标准进行了明确;介休市相继出台了《介休市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实施细则》《介休市农村饮水工程水源地及水工程保护办法》等多项制度办法;祁县人民政府于2013年11月6日以祁政办发[2013]77号出台了《祁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维修养护基金筹集形式主要为供水水费中提取,财政补贴。这些办法措施的出台,有效促进了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

3存在的不足

3.1工程建设投资少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用水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建设标准提高,而且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不仅实用而且要成为当地的一景。对于水质不达标的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可以采取安装水质处理设备或者进行远距离输水调水方式进行解决,在“十二五”期间,该市规划解决5.7929万人的水质不达标问题,但这两种方式投资都很大。而对于水量不达标、取水不方便、保证率不达标的饮水不安全的村庄,则必须采取措施寻找新水源,或远距离调水进行解决,“十二五”期间晋中市规划新建此类工程845处(其中分散式工程164处),计划解决山丘区36.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由于山丘村庄的缺水,偏远山区施工难度大,特别是村户居住分散、人口少,自筹能力薄弱,造成饮水安全工程的自筹资金很难到位。晋中市寿阳县解愁乡双凤岭村,人口112人,但因当地无好的水源,只能利用解愁集中供水工程水源解决,铺设管道4200m,扬程达200m,工程总投资12万元,人均投资达到了1071元,灵石县新庄村,人口98人,经勘测,只能从2公里以外的坛镇乡供水站引水,修建30m3蓄水池1个,铺设管道4800m,工程总投资8万元,人均投资达816元。另外,由于近年来物价的上涨,使得原材料价格提升,工程总投资在不断增加,如PE管材,2005年以前出厂价为1.2万元/吨,现已达到了1.6万元/吨,人工费也比2005年以前增加了20%以上,实际上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人均投资已达到600元以上,按照目前480元/人(实际货币投资为288元/人左右,其余为投劳折资)的投资标准,工程建设投资远不能满足饮水安全建设的要求。

3.2资金的构成与项目的管理不协调

农村饮水项目资金的组成由中央、省、市县及群众自筹组成。投资较大的大型集中供水工程按基建程序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可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实行规范的基建项目管理,独立费用较大,它包括建设管理费、勘测设计费、招投标费、监理费等,但农补性质的项目资金来源没有单独的此项费用,这种投资构成造成工程监管不力或减少入户未端工程的项目。

3.3建后运行管理难

近年来,在中央及省的大力支持下,该市加大了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力度,工程数量在逐年增加,为了管好用好饮水工程,我们做了大量的管理工作,大部分工程能正常运行,但仍有部分工程运行不佳,有的工程尚有不能正常运行的危险。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①平遥县宁固集中供水工程,安装水质处理设备解决水质不达标问题,但因工程水价偏高,农民对水质危害认识不够等原因,许多人仍然饮用原有水源水,不愿饮用该工程的处理水;有的工程是季节性运行,工程的非正常运行造成水费收取不足,难以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如许多山庄窝铺工程水源为小泉小水,在干旱季节,水源来水量不足或干枯,造成饮水水量不足。②大型集中供水工程备用水源不足,如寿阳县解愁集中供水工程,2003年深630m的水源井损坏,使得当地一万余人不得不去外地拉水,2004年在省市的帮助下新打1眼700m深井,投资70余万元,解决了当地饮水问题。灵石县交中集中供水工程也由于500余m的深井出现故障也造成停水一年有余。对于此种以深井为水源的供水工程,运行成本高,但水价又不能到位,大修折旧资金难以征收,如没有备用水源,停止运行的潜在危险很大,造成的影响也很大。③运行费用高。晋中市山区丘陵地带较多,高扬程工程占很大的比例,晋中市饮用水源的扬程在100m以上的工程有1411处,占全部工程总处数3006处的46.9%,而且该市是国家重点采煤区,煤炭破坏水资源严重,建设费用高,运行费用相应也高。④管理人员素质较低。⑤对于进行水质处理的单村供水工程,水利部门缺乏管理经费。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投资力度,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管理包袱也越来越重,特别是由村民选派管理的工程,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不能及时对问题进行解决,致使工程带病运行,维修费用相对增加,甚至报废,这是工程重复建设的重要原因。

3.4长效管理机制仍需探索加强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管护责任不到位。由村集体管理的农村饮水工程,大多采取专人看护或承包制管理,不少看护人员只管抽水,不管工程维护保养。二是群众水商品意识淡薄,水费征收困难。目前,全市仅有三分之一的村庄按表收取水费,绝大多数村庄由村集体负担或按人头象征性收费,造成用水管理粗放,浪费现象严重。特别是村干部换届选举,以不收水费作为竞选的承诺,更加重了此方面问题。

4建议

4.1提高省级以上的补助资金减少村民自筹

建议国家针对山庄窝铺等施工难度较大的工程项目,包括水质处理或远距离调水的集中供水工程,提高省级以上的补助减少自筹资金,使人均投资达到610元以上。集中供水工程主体工程按基建进行,所有土建及管沟挖填,都需支付人工工资或机械费用,投工折资不起作用,必须用货币资金。现行人均540元的标准已满足不了建设需求。

4.2加强维修养护提高工程管理

建议有专门的运行管理补助经费,专门用于县级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同时县级成立专门的饮水工程管理机构,专人负责工程的运行及日常的维护。组织或提供农村饮水供水管理站和村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奖惩制度,强化饮水安全工程的日常维修养护等工作的落实。提高管理意识,重建设更要重管理,同时把供水工程的管理纳入县级年度考核的范畴。

4.3按照资金组成不同,理顺管理程序

对于大型集中供水工程或投资较大的饮水工程,主体枢纽工程包括水源、管理房、水处理工程和输水工程必须按基建程序建设和管理,并按有关规定编制的概预算指标筹资;对于村内管网和入户工程这部分工程需要农户自筹要按农补工程实施建设管理,按受益人口编制概预算和筹资,确保项目资金和项目管理到位。

4.4对于大型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备用水源

对于供水人口较多而且是单井水源的集中供水工程,在资金许可的情况下建议在规划中考虑备用水源工程或设立应急水源问题,同时要制定所在县(区、市)集中供水工程的应急预案,确保饮水安全工程安全运行。

4.5社会配合,强化宣传

篇9

关键词:农村饮水;管理;问题;对策

1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现状

为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如期发挥效益和良好运行,各级政府进一步明确了管理主体,规范了农村饮水工程管理,确保工程正常运行。均成立县级农村饮水工程专管机构,负责对辖区各供水站的管理。集中供水工程有水务部门管理、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和企业化管理等多种模式,以确保工程安全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同心县由宁夏水投集团新海水务有限公司和水管所进行管理;盐池县、红寺堡区、青铜峡实现城乡一体化,分别由盐池县城乡供水总公司、宁夏水投红寺堡水务有限公司、青铜峡市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利通区成立利民供水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各县水费价格都由县物价部门核定,基本按运行成本收取。在水费征收上,实行按方收费。近年来,全市大力推广联户水表井建设,推行按表计量收费,加强了水费的收缴管理。各人饮工程管理单位设立专项帐户,进行收支管理。各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在环保部门和水利部门配合下,对规模较大的水源地进行保护和管理,划定了相应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置保护标志。县级卫生防疫部门都能定期监测辖区水厂水质,掌握了解各供水工程水源、水质变化情况。

2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由于水源水质、水量变化及移民搬迁造成的新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的人口急需解决。同时居住偏远的分散户对自来水入户需求迫切。部分县区纳入自治区生态移民规划,但在移民规划实施中因多种因素影响,调整的村庄未能按原规划移民搬迁,而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时没有考虑这部分人的饮水。此外,由于受投资、设计标准等因素影响,2015年以前建设的部分工程供水方式为集中供水点,群众希望从集中供水点或现有管网建设入村入巷入户管道解决自来水入户问题。新农村和大村庄建设,需要新建管网解决饮水问题。(2)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对供水标准及供水能力要求更高。为扶持贫困人口,各地规划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导致部分管道供水能力和调蓄能力不足,需要对部分管道维修或增加工程调蓄能力。此外,新农村建设将分散的村、户整合,原来已经入户的就需要重新入户。原来的供水工程水压设计都是按一层考虑,村民上楼以后,对水压的要求也提高了。(3)群众对供水水质提出更高要求。过去的供水工程主要解决饮水困难问题,水质只是基本符合要求。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逐步建成,部分群众用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后,群众对提高水质的要求更加强烈。(4)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对县级以及规模化供水工程监管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我市部分工程运行管护体制还不完善,有的工程管护经费未落实。再加上农村饮水工程水价核定不到位,加之缺少维修养护资金,致使工程管理难度大。同时规模化工程水源保护还不完善,供水单位对水质不能及时掌握,水厂自动化监控设备几乎没有,管理手段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县级监管能力以及对规模化供水工程监管能力也要进一步提高。(5)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虽然己建立了工程管理机构、组织,并配备了管理人员,但总体上专业化服务水平低,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也未达到规范化常态化,不能满足工程良性运行要求。

3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通过多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存在工程标准偏低、水质达标率不高,部分地区运行管护机制还不够健全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不断完善。(1)履行职责,建立机制。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督促当地政府切实履行饮水安全责任主体职责,加强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制度保障作用,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制定合理的价格及收费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我市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脱贫攻坚、推进新型城镇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等工作部署,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区域布局、建设任务,采取新建、扩建、配套、改造和联网等措施,重点解决部分饮水安全不达标、易反复、水质保障程度不高等问题。(3)依靠科技,提升水平。加大科技对农村供水发展的支撑力度,积极推广应用适宜农村供水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推进自动化监控系统、水质状况监测、农村饮水安全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村供水生产运行和管理水平,提升农村供水行业现代化水平。(4)加强管理,长效运行。加强工程运行管理,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建立合理水价机制,落实运行管护地方财政补贴。健全基层专业化技术服务体系。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管理,创新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长效运行。

作者:李冬华 单位:宁夏吴忠市水务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170-01

1 西吉县人畜饮水工程基本情况

西吉县域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辖3镇16乡,4个居委会,306个行政村,190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6万人,其中回族29.4万人,占57%。

西吉县农村饮水困难的主要特点为:一是资源性缺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120万m3,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4730万m3,无客水可调节利用,地表、地下径流完全依靠降水补给,量少质差。二是季节性缺水,全年降水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56%以上的降水集中在7-9月份,冬春季干旱缺水。三是缺水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群众居住分散,农村饮水工程点多面广,类型多样,建设及运行管理难度大。

多年来,在各级党政组织的关怀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水利部门和西吉县群众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西吉县共建成人畜饮水工程52处,泉水改造工程563处,人饮机井20眼,土圆井1.35万眼,水窖2.9万眼,解决了41.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保障了饮水安全,深受群众的欢迎,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这些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工程建设管理与运行管理方面的实效。

2 建设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

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的“三制”要求,进一步强化建设管理。一是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县政府批准成立了“西吉县水利工程管理中心”,为西吉县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法人。“管理中心”内设办公室、综合执法办公室、防汛抗旱办公室等14个机构。具体职责为:一是负责编制西吉县水利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二是负责制定西吉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编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三是管理西吉县水库、塘坝、人畜饮水等全部水利设施;四是监督管理西吉县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五是指导西吉县防洪抢险、抗旱救灾、农田灌溉管理;六是负责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七是负责西吉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对节水灌溉、人畜饮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先进技术和经验进行推广工作。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建设管理。二是严格执行招标投标制,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宁夏回族自治区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招标机构,对工程项目的施工、材料设备采购进行公开招投标,择优选择施工企业和材料设备供应商。三是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监理制,委托宁夏恒、东岳等监理单位,承担建设监理工作,严格按照“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的监理原则对工程建设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加强对工程质量、投资和进度控制。四是严格合同制管理,严格按照合同结算,超支不补。五是由固原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质量监督检查,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六是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地保护及水质检测工作,确保水质满足《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

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西吉县始终把工程质量与安全放在首位,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设计单位保障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体制,做好安全生产与质量管理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施工管理办法、质量管理办法、资金财务管理办法等,使建设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二是强化质量管理,层层落实建设各方的质量责任,坚持实行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质量控制、施工单位质量保证、政府质量监督部门质量检查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以及施工小组自检、质检人员抽检,施工企业终检的“三检制”。三是积极推行技术责任制,实行定人员、定制度、定任务、定目标、定资金、定质量、定时间、定合同的“八定方案”,严格考核,使质量、进度、安全、成本核算等各项管理工作得到全部落实,切实加强了工程建设管理,有效确保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质量,未发生质量事故和饮水安全事故。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正常。

3 管理机构方面采取的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运行管理,西吉县于2008年成立了“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总站”和10个乡(镇)水利工作站。管理总站职责为:一是负责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管理,编制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年度计划。完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规划、申报、建设及验收等工作。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工程档案管理。完成资料收集、整编、归档工作,规范工程档案管理制度;二是指导西吉县乡镇供水、农村饮水和节约用水工作,全面负责西吉县范围内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维修、养护的工作,开展农村安全饮水技术指导;三是组织好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掌握管护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四是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费收缴;五是做好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的监测工作。加强供水工程设施保护,协助水政水资源股查处有关污染水源、破坏饮水工程设施等违规、违法案件;六是依据《西吉县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细则》,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对已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明确产权,落实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对工程运行,水价核定、计量收费、养护维修、水源保护、水质监测等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保障工程正常运营。水利工作站的职责为:一是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工作岗位;二是保证供水正常,不无故停水、断水;三是保证工程运行正常,无重大事故发生。

4 制度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

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总站根据县情,制定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为工程的运行管理提供了制度依据。制定了《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制度》、《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处理预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工程的管理和维修、水费的收缴和管理使用、水源地保护、应急处理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各管理单位也根据工程的不同特点,建立了工程管理日志、工程管理卡,绘制了到村到户线路布置图,保证了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