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绿色建筑设计规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绿色建筑设计规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绿色建筑设计规划方案

篇1

关键词:中学校园;规划重点;设计前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学校园的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家及教育部门也在不断的加大我国教育的投入,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就要不断改进中学校园的建设,使之与其相对应。目前的许多中学校园都面临着扩建校区的问题,为使中学校园的建设符合现代校园要求,在未进行中学校园改进时,要先行做好校园的规划设计,以确保中学校园的设计能够符合新时代的中学教育。

1现阶段中学校园的规划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都有所改变,但是,现阶段许多的中学校园建设依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其一,盲目扩大规模,过分攀比,没有注重校园土地的利用;其二,校园的规划设计过于表面化,没有落到实处;其三,对于校园内的区域环境、人文因素考虑不周全;其四,建筑的标准普遍过高,没有考虑到经济的合理利用等等情况。这些情形都对中学校园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建设中学校园的规划重点

2.1重视指导思想的确立

第一,校园是育人的载体,是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场所。校园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地方,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并且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中学校园的建设要带有积极的、知识性强的风格,让校园成为一个有趣的室外课堂,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打造多样化的教学空间。第二,重视校园环境的感染力。在新阶段的校园建设中,要打破传统建设校园的思维,不能过分的追求规模化,而要追求寓教于景的校园建设。学校是固定的育人场所,在建设中需要有景观元素,这种景观元素不是固定的、单一的,但是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意味,并且让人看了能够感觉到朝气,起到带给人们启迪的作用。另外,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统一的设计目标,在立意上要新颖,要切合校内实际,使学生行走在校园中能够从环境中得到启示,进而树立远大的理想。第三,简洁明了。在中学校园的建设中,要凸显出时代的气息,校园环境要以清新、自然、优雅、怡人为佳,与此同时加入现代化的建筑设计语言,以新颖的构思展现出时代的新风格。第四,凸出特色性设计。主要是指在建设过程中有效的利用校园内的地形,进行树木、花朵的种植,让校园看起来有活力,不似以往那么单调、枯燥。第五,景观设计。校园的建设要增加绿色植被的种植,以期减少学生及教师的压力,让人们能够在校园中得到放松;除此之外,绿色植被以及花朵的点缀会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空间,在表现上要更加注重自然美及意境美,让校园中充满活力。

2.2制定规划的原则

首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校园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人类服务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放松心情,使人的身心得到休养,利用校内原本的地形或植被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打造出更加人性化的校园空间。其次,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也就是在建设过程中,对于教学区、宿舍区、教师休息区等等的建设要根据学校的地形来确定,在不影响学校绿化建设的同时,要以学校的整体绿化方案为依据,进行学校的建设。最后,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文化艺术的融合。自古以来,水源是形成环境和文化的重要因素,环境依托水源而得到发展,水源为环境提供了养料。因此,在中学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意境的建设,对于人文景观的建设要符合校内的环境。

2.3正确处理校园规划与人文历史间的关系

中学校园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面貌,同时也是学校治学思想和校园文化的体现。中学校园建设过程中要避免片面性问题的存在,要重视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保护历史遗产,给人们带来完整的视觉享受。中学校园的建设要对学校的教学宗旨进行深刻理解,在建设时要注重传承与创新,不断发掘中学校园内的文化元素,让学校的独特的语言同学校的土地空间有机的结合,在尊重原始地形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设中学校园。

2.4把握校园户外空间尺寸

合适的尺度能够完美的展现出建设造型。中学校园的空间尺度应该与学生和教师的心灵感应相通;人为的空间设计是为更好的服务人类,为了更好的适应师生的日常生活,要结合其所需的精神文化来进行建设。合理的利用围合空间、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来建设出有层次、轴线分明的校园,让校园的文化和校园的建设更加人性化。

3中学校园规划的设计方案

3.1校内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中学学校的校内设计要将功能区和教学区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整体的建设布局中,可以采取传统四合院式的建筑布局,形成庭院式的校内中心广场,中心广场的设计是整个学校设计的重心。学校的建筑面积相对较大,地势平整,因此,校内得到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以下顺序即校园入口广场、教学楼的底部、中心广场等形成层次分明的开放式空间排序。

3.2交通规划设计

中学学校的建筑多采用围合式的建筑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学校师生的学习、运动需求。主要的设计方案如下:第一,在校园建筑的各设计一个主次出口,并且与之配套的需设一个6米宽的环形消防车道路,中间的部分为步行广场;第二,可以加宽校园的主干道,即在主入口处加10米左右的道路直通主建筑,减少校园交通与城市交通的交互影响;第三,在建设中可以将功能区与环路相接,并且环路内部则以步行交通为主,进而达到方便车辆和师生出行的目的。

3.3教学楼的设计规划

对于教学楼来说,可以根据教学楼的主体结构,分层次进行设计,例如:教学楼的主体为5层,其中包括局部2层、一共设置30间教室,二层可以设为多功能报告厅,直接与室外相连,办公区域则设在一、二层的架空区,形成合理的空间分配;教室间可以通过走廊相连,让整个教学区都能够连接起来;实验室则尽量设计在教学楼的两端,方便处理试验中产生的废物垃圾;这种局部庭院的建筑方法,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源的共享,方便了师生间的交流。

4中学校园建筑的主要趋势

4.1立体化校园

立体化的校园建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校园用地立体化,即在建设过程中对校园的土地利用要更加合理;另外是绿化立体化,即校园内的植被种植要符合地势的走势,种植不同的绿色植物,避免出现审美疲劳的情况。

4.2信息化校园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加大信息技术的使用,,并在教学过程中也导入信息技术,例如:远程教育、对媒体教学等方式。

4.3绿色化校园

我国的校园建设都使用的是传统能源,例如:煤、油等等,不仅污染过大还是不可再生能源,使得能源消耗量过大。因此,在今后的校园建设中,要注重新能源的使用,既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又能够减轻生态压力。

4.4智能化校园

智能化的校园设备有助于提高工作运行效率。为了响应节约型原则,在校园建设中实现信息与管理的智能化建设,逐步实现自动化办公,这对于提高工作运行十分有利。

5结束语

中学校区规划建设大致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学校建设的规模上,学校建设的类别上。学校建设的区域布局有所不同,但是,在中学校区的整体规划上要始终遵守合理布局校区的规律,与此同时,要对中学校区的建设适当加入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并通过设计手法表现出来,以达到相互统一的目的,建设立体化、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一体的中学校园。

作者:黎雪茵 单位: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

参考文献:

[1]谭魏.浅谈新时代体现绿色人文关怀的学校建筑设计———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为例谈校园绿色建筑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

篇2

以吉林省为例,目前吉林省本科院校共有27所,高等专科学校19所,独立学院10所,民办高校6所。高校的区域分布与吉林省构建的经济发展区的区域布局战略相吻合,主要集中分布于省内中心城市,零星分布于辽源、松原、四平、通化等地。在全国高等院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吉林省高等学院各项指标稳步增长。截止到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数57个,增加了13所院校;招生人数增加了1.91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增加,教职工人数的增加,校园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占地面积却没有增加,已经难以满足学校的需求,也给学校未来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校园建设本身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目前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大规模招生现状的,需求导致许多设计规划项目仓促上马,校园的规划设计没有切实考虑师生的使用诉求,没有认真研究地域特征与环境要求,仅仅满足于自上而下的设计程序和华而不实的图面效果,从而产生了一些不合理、不成熟的规划设计方案,在最终的使用效果中败下阵来。

2.严寒地区高校校园规划存在的问题

2.1规划设计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理念

校园规划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代大学校园规划很多仍然是传统的固定模式,使校园规划缺乏弹性,影响了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未来大学发展规划应具有足够的弹性和前瞻性,如吉林省高校一些初步设计,只按照现有学生的规模去进行规划,在招生规模的扩大后,新校区的建设受到原有规划结构的影响羁绊,不得不重新进行设计。所以当设计师忽视校园建设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把是学校发展的当做是一个静态的物质形式,必然产生新校园建设对校园发展的制约。因此,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在用地方面保证一定预留发展空间;从节约能源的角度,考虑学校规划伊始引入绿色清洁能源。

2.2规划设计过于重视图面效果

现在许多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更注重图面的视觉效果,忽略寒地校园规划的气候特征、地域属性、空间尺度等基本要求。尤其固定模式的规划设计方案,很难真正体现使用者的目标意图,往往通过新奇的造型与漂亮的效果图征服招标方的眼睛,所以使规划设计总有相似性,缺少可识别性与创新性。而对于设计师而言,精彩的效果图要比规划的实际应用功能能有价值,从而产生重视图面效果,轻视实用功能的现象。

2.3规划设计中功能分区公式化

已经建成的的大学校园规划通常由教学区、生活区、服务区、及体育运动区等功能构成。为了满足师生使用要求,保证现代化校园的便捷性,普适性,在校园规划中可以采用的混合式与组团式的分区模式,如教学区中适当植入服务,运动,既可以适用师生多层次的要求,又可以活跃空间氛围,变公式化设计成为人性化设计。

2.4规划设计中用地的限制与影响

一些高校的规划往往受到城市快速发展的影响,在规划用地上被一些大型基础工程项目挤压、被侵占,一方面严重破坏了校园的整体结构,一方面给学校发展带来不可逾越的困难,甚至可能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一些基础建设产生的噪音、振动、电磁辐射等污染对教科研设备环境以及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都带来巨大危害。同时,由于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展,学校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校园拥挤,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都受到了制约。既有规划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更无法设计未来的发展,所以除了新校舍搬迁的强烈述求之外,这类院校需要重新整合校园用地,重新进行规划设计。

3.严寒地区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3.1新建园区的用地设计策略

高校园区用地由建筑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组成。各用地设计应满足规范与实际使用要求。校园的选址,对于一所高校从规划到管理,乃至高校的长久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全局性的决策。严寒地区高校新建校园的选址,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地域环境的特征,保证用地的完整,建筑节能设计的可行性。一方面也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选择生态良好、环境幽雅的自然环境,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空间环境的需要等因素确定,做到综合统筹、联合开发,才能促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的形成。

3.2形态控制策略

在校园的总体规划中,要有效地控制高校校园总体布局的基本形态。

3.2.1线形模式。以校园道路网为线性模式的基本构架,呈现以主干道与次干道与人行道相结合的线状网络,并以此组织校园规划的基本功能设置。如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以及服务区布置在核心线形的两侧,一方面使得各功能区既保持相对独立、一方面又能便捷联系,适于同步发展。但是线性模式也存在流线单一,联系不变,缺乏空间特征的不足的问题。

3.2.2核心模式。以学校的公共设施如:绿地、广场等作为绿心,其他公共实施围绕在周边,共同成为校园中心。其他各功能按照放射状进行扩展布置。便于校园设计的拓展,做到提前用地储备,灵活后期校园发展。这种模式适合校园用地比较复杂的情况。在校园规划的实践中,应该更多考虑因地制宜,强调多种模式的组合,结合自身的自然特点以及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采取相应的布局模式。

3.3路网设置策略

校园路网是校园形态的主要构架,也是校园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的设计主要是解决校园内部功能与功能,功能与环境,校园与外部交通,以及校园与城市环境的交通联系问题,同时也担负着消防通道与景观要素的使命。大学校园的道路交通呈现出人车并行,阵发聚集的特征。在上下课期间、公共活动如:新生报到,老生毕业,学校运动会、学生文艺、体育活动等期间往往会在短时间爆发大量的人流聚集。考虑到这样的人流特征,校园的路网设计需要充分的发达的疏导与流动来满足需要。如大学校园环形空间布局可以采用环形校园道路设置;带形空间布局可以采用树枝形校园道路布置;自由形空间布局可以采用棋盘形校园道路布置。遵循“步行为主、人车分流”的原则,形成便捷、高效、安全的路网交通体系。同时,在设计中,考虑到校园景观设置的要求,道路还要成为校园规划的序列设计导线,引导校园空间的发展,形成较好的视线效果。

3.4空间整合策略

校园功能空间组合设计是校园规划用地紧凑,分区使用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校园的功能空间分划应针对学校自身的特点,结合具体环境特征,进行科学的整合与发展。教学区是整个校园规划的主体。包括各教学单位的教室、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平台、图书馆等形式。教学区的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学校各学科的特征,将教学单位先进行分区组团,然后在进行教学楼设计,可以并用的实验、研究的用房可以考虑合并设置,减少重复功能产生的浪费。同时教学区作为主要空间、静空间设计,要注意避开各种干扰因素,以保持学习、科研环境的安静。教学区的主要使用者是学生,在规划过程中也要保证学生使用路线的合理性,避免较长路径的产生。生活区是校园规划不可或缺的部分。设计中要注意正确处理好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的关系。既要保证互不干扰,要要保证联系便捷。运动区是校园规划中的动空间与大空间,大场地部分。设计中要保证和教学区的防噪间距离,并要位于学生经常活动的流线上,可以采用分区设置,集中布置的办法。同时作为大空间,大场地的设计,往往成为校园场地与建筑设计中的视觉重点,所以要妥善处理其空间与建筑的形态,成为校园规划的亮点。后勤服务区是校园中的辅助部分。一般布置在靠近校门次入口附近,便于大型设备车辆出入,尽量减少对校区主要功能空间的干扰,保证步行人流的安全。产、学、研相结合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也带一个崭新的分区,科学园区。这一区域也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部分,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设立科技开发与实验室相结合的区域,并预留一定的发展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