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思政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现阶段,我国在线教学的设计大多以知识、技能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在交互性、活动性教学等方面比较薄弱,不利于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2]。因此,如何在线上教学中做好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出新时代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成为教学工作者新的关注点。“新零售概论”是本科、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数字营销背景下的前沿课程。本文通过对“新零售概论”课程在线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讨,力求借助在线教育的手段和思政教育,构建适应课程目标和要求的在线教学设计方案。
1“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1.1“新零售概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零售概论”课程是在我国新零售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具有时代感和实践性。目前,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教学内容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应用学生身处新零售的环境,已接触过许多新零售品牌企业,少部分学生在课外已经开始进行新零售方面的实习或兼职,例如开店、直播带货、微商等。但是课程教学还停留在理论讲解上,缺少实际操作的指导和改进。(2)传统教学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新零售的发展速度较快,课程知识、案例常处于更新的状态,而纸版教材等传统教学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3)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面对面的传统课堂多采用讲授法,比较枯燥、沉闷,学生容易出现精力不集中、走神、玩手机的现象。此时,教师如果继续按照教材体系逐一讲解课程内容,会导致课堂缺乏个性化和深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4)思政教育缺少系统的设计“新零售概论”课程除了传授与时俱进的知识外,也应传递时代使命和价值观,其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思政元素还有待挖掘和融入。
1.2“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针对“新零售概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在线教学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发挥二者的协同优势。(1)在线教学: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拓展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为教育行业带来了变革,尤其是自肺炎疫情暴发后,在线教学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教育手段的升级也给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课程通过在线教学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拓展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师生的互动性。(2)课程思政:新零售是传统零售的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覆盖线上线下融合经营、社交电商、短视频与直播带货、无人零售、零售科技等领域,它的诞生与发展必然蕴含着培育新型人才的思政内容。新零售的出现,带动了一批新的就业岗位,也对行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群体是新零售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也正逐步成为我国消费市场上的主力军。我们期待这些年轻的从业者们不仅能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获得自己合理合法的收益,更要能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因此,本课程通过融入思政元素,加深学生对新零售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其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下合格的数字公民,激励其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对在“新零售概论”课程的在线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讨,力求借助在线教育的手段和思政教育,探索出适应课程目标和要求的在线教学设计方案。
2“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目标和思政元素
2.1“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目标
无论是在线教学还是传统教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综合素质与能力[3]。依据上海杉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新版培养计划中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制定了“新零售概论”课程的思政目标: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操、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具备企业家潜质和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零售业管理人才,能适应数字中国建设的需要。
2.2“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元素
为适应在线教学,经过教学内容的提炼,课程切分为64个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本课程的思政教育主要从政治教育(如爱国主义、道路自信、乡村振兴)、思想教育(如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创新教育(如创新精神)、职业教育(如经世济民、奋斗精神)、法治教育(如遵纪守法)五个层面出发,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期望实现相应的思政目标(见表1)。(1)政治教育从西方零售业变革到新零售崛起,中国零售业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迅速、举世瞩目,但也举步维艰。通过介绍中国零售发展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介绍数字化门店和物流业最后一公里难题时,自然地引入数字中国建设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的需要,期望他们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国家发展规划,热爱并服务自己的国家。(2)思想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公共生活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如移动电商、实体商场、无人超市、自动售货机等),对道德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列举无人商店、自助收银超市中少数消费者不文明购物行为,给学生个人的诚信、自律敲响警钟。在学习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零售时,引导学生关注不熟悉智能化设备或操作的老年群体,提高老年人在全渠道中的购物满意度,促使学生关心,关爱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增强仁爱之心。(3)创新教育新零售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着创新转型的内容、形态,在新零售行业中也诞生了一大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创业企业,例如阿里巴巴、京东和苏宁。在介绍新零售的内涵、特征等基本知识时,让学生首先理解新零售“新”在何处。在实践环节,让学生自行分析并深入思考某个新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绘制该企业的商业模式画布,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4)职业教育新零售的经营理念以消费者为核心、以技术为驱动,推动消费升级。作为行业未来的年轻从业者,应当具有经世济民、胸怀天下的担当,具备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以消费者画像、消费者体验和零售科技的应用为切入点,分享欧莱雅、雅诗兰黛等优秀新零售品牌的人本营销理念和中国零售科技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激励其掌握专业前沿和先进技术,保持不懈的奋进精神,勇于担当,为消费者创造美好生活。(5)法治教育近年来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零售商业模式成为主流,但在发展中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采取虚假宣传、低价倾销、价格欺诈等不正当行为,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此,国家颁布了社区团购“九不得”、《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等条例来治理网络零售中的乱象。在“新零售概论”课堂上,要以企业实际发生的不法行为为例,给学生以警示,并将网络零售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思政内容融入课堂,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3“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设计
在线教学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传统教学”,而是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重塑传统教学内容、重构传统教学结构、再造传统教学流程、创新传统教学方法、重整教学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3]。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助于思政教育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衔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呢?依据思政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课程梳理了以下在线教学设计的思路:
3.1优化教学过程
在线教学不拘泥于特定的教学时间,学生可以灵活地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完成学习。因此,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组织、监督以及个性化辅导。“新零售概论”课程在线教学主要划分为先导任务、观看在线课程、学生活动三个环节:首先,教师在线本讲学习任务,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或以思考题的方式导入课程。其次,再含有思政内容的教学视频,引导学生自主观看。最后,在课后布置学生完成知识与素养相结合的在线测验、实践作业、学生问答等活动,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
3.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2.1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微课教学法、案例式、项目驱动式、自主探究式、在线讨论等教学方法,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中国新零售模式典型企业”这一内容时,采用案例式教学,引入张近东创立苏宁和苏宁构建智慧零售模式的案例,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了以消费者为中心和构建全渠道零售这两部分内容后,开展项目式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对老年群体进行调查,了解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问题,并对如何提升老年人全渠道购物的满意度和便利度提出对策。3.2.2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本课程除了运用在线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学习资源上传与下载、小测验、投票、在线讨论等手段,教师还创新性地使用例如线上新零售法律知识竞赛、云参观和云讲解无人零售实验室、新零售商业模式画布作品线上展览等方式,让学生成为在线课堂的主体,让思政教育深入学生的课余生活。
3.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在提供基本的在线教学资源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开放资源、时事热点,延伸教学内容。比如,在介绍中国零售发展史时,引入《上海零售百年》纪录片,让学生生动地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对于线上短视频与直播带货这一知识点,网络实时直播或者录播视频更是内容丰富、方便获取,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典型作为正面或反面案例,辅助知识点进行讲解。
3.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50%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的考核手段综合运用在线测试、资源查看、小组或个人作业、互动等形式,使在线课堂活跃起来。期末考试的形式以撰写论文、报告为主。在评价时,不仅要评价知识点理解的正误,还需要分别针对知识、能力和情感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明晰相应的考核内容,分配分值权重。
4结语
“新零售概论”课程利用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方式,初步探索出课程教学设计,使学生在领悟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成为新零售时代需要的人才。现阶段,本课程已完成融入思政元素的在线课程视频录制,建设了相应的电子讲义、课件、试题库、案例集、实践材料等资料库,未来将对应用的效果进行追踪和分析,做好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0-06-01).t20200603_462437.html.
[2]毛军权.在线教学的未来发展:动向,反思与行动[J].中国电化教育,2020(8):27-32.
篇2
关键词: 高职思想政治课 任务引领教学模式 任务评价方式
在以往的任务引领教学模式运用探索过程中发现,如果教学任务设计是合理运用这一模式的前提,那么任务评价方式则是达成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制定合理的、具有可操作的评价方式才有实现任务的可能性。以下即从运用任务引领模式的环境分析出发,探讨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任务引领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和标准的问题。
1.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任务引领模式的环境分析
现阶段高职学生的特质为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任务引领教学模式提供了的客观依据。通过持续的观察和调查研究发现不同专业和相同专业学生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方面是生源学业水平和个性差异较大,另一方面是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及对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普遍趋于增强。从理论上说,学生的差异性更能突出采用任务引领教学模式中评价方式的优越特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逐步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任务引领教学模式中任务评价标准的意义分析
在运用任务引领教学模式的实践中,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既要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提升理论水平过程中的变化发展,以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情感和思维方式,又要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思辨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在任务引领教学模式运用中学生任务的设计更容易多样化,评价方式却往往容易程式化,造成评价标准模糊和操作困难,或以简单粗放的过于笼统的方式评价任务,形成虎头蛇尾的不平衡状态。因此,确立合理的趋向可操作性任务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便成为更好地运用任务引领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
3.任务引领教学模式任务评价指标及标准的运用分析
任务引领教学模式评价阶段的评价方式,包括评价目的和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设置和评价结果反馈。考虑到实际运用中学生对评价的感受,借鉴其他学科的评价方法,评价主体之一的教师需要制定出每一个任务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并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同时即告之所提取的评价的具体指标和标准,使之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以避免学生总体学习方向的误差。任务评价的另一个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评价时一般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活动小组互相评价为主。教师需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对象。由于对任务完成的评价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学生也能够从中体验和明确评价本身是一种导向和参考标准,而不是严苛的考核,它仅仅是完成任务的技术指引而不是唯一标准。
4.任务引领教学模式评价指标及标准的运用释例
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为例,阐释任务引领教学模式评价指标及标准如何指引和评价学生任务的具体方法,即通过一个任务设计方案和对应的评价方案,以表格的直观形式明确了任务内容和评价标准。
在任务开始前向学生提供一个任务表,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表》。调查项目包括全国和所在地区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和就业率信息、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主要表现列举和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主客观原因列举。需要注意的是:(1)教师引领学生提取来自官方网站或民间有影响力的调查机构的最新数据;(2)以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或高职生就业情况调查表为替代;(3)所选就业人数和年份数据是动态的,体现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全国和所在地区大学生的就业趋势;(4)本级学生毕业年的数据可由入学人数推导得出;(5)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和就业率两项内容,也可以专业和学校类别替代地区范围的选择;(6)提示学生做就业环境背景分析,分析和思考多种影响就业的主客观因素。
与此同时向学生提供一个评价表:《任务评价标准及指标列表》(见下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完成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关数据的提取、筛选和填写。这样,从前端的任务要求中学生已明确任务的内容,即通过查找资料完成调查表的填写并参与课堂展示与辩论;从与任务同时展示的评价指标及标准表中学生即已明确任务的评价标准,从而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及时调整个人或小组完成任务的方向和方法,提高任务完成的质量。
任务评价标准及指标列表
5.结语
目前将任务引领教学模式运用到高职思政课教学中仍然属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对学生学习任务的评价实施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和研究,包括评价的标准和指标有待细化和量化。由于本课程毕竟不同于工学类或信息类学科,评价的指标值体现的是一种引领方式,是一种过程评价,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根据评价主体的具体情况把握。在教学实践中,评价标准和指标值还需要结合实际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亚玲.高职学生学业情绪的现状及特点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13(01).
篇3
既然职业核心能力是跨越具体专业和职业的可迁移的通用的能力,那么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并且应该承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工作任务,公共基础课程也不例外。调查结果显示:88%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能增加自己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度和努力程度;93%的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持乐观态度;87%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能胜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这一工作。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实践活动。具体表现在:
1)专项活动行为训练。专项活动行为训练以职业核心能力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能力因子为培训目标,以预先设计的活动任务为载体进行专项培训,是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国外职业培训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方式。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借鉴这样的培训方式,结合高职学生的能力特点、现代企业所要求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律,紧扣课程内容的同时又拓展出去,设计突出某个职业核心能力因子又兼顾其他几个职业核心能力因子培养的专项活动“任务包”,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督促和指导下进行专项行为训练。如: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西方人经常出现的大型超市、大型购物商场、公园、大学、展览会等场所用英语采访他们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和体会,返校后分类、归纳和整理,编辑成访谈录,通过PPT展示活动过程和内容要点,最后展开全班讨论。这个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同时兼顾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设计专项活动任务包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该任务包与职业核心能力因子、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关联度以及可操作性,要能支撑该任务所有能力点的训练需要,能贯穿训练的始终。专项活动任务包是将职业核心能力因子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连接起来的桥梁,是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载体。
2)体验式教学。课堂永远是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增长的主要场所,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忽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体验式教学增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遵循“课程任务化,训练模块化”的理念,通过项目实践这一环节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供了平台,将交流、合作、信息处理、问题解决等职业核心能力因子渗透于任务教学的情境,包括下达项目任务书、制定项目方案、方案评估、实施计划、项目施工、成果展示、评估总结7个步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合理并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发现个体的能力盲点和能力增长点并加以调控。教师要抓住三点,即课程内容任务化、学习过程行动化和学习结果具体化,控制进度和方向以及提供指导意见。从总体上说,与人交流的能力嵌入语文、思政等课程;数字应用能力嵌入数学等课程;外语应用能力嵌入英语等课程;信息处理能力嵌入计算机等课程;与人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嵌入就业指导等课程。但这并不排斥某一门课程突出某种能力因子培养的同时兼顾其他能力因子的培养。由于体验式教学会占用较多课堂时间,所以可将相当一部分内容并入隐性课程,从根本上解决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扩展性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体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
3)隐性课程。由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跨行业的属性,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因此渗透式的培养方式非常重要。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一种相对间接式的教育媒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不能离开课堂,但又不能局限于课堂。隐性课程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通过开发隐性课程,即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职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促进其附加值最大化,进一步推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由公共基础课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牵头,讨论、设计、指导校园主题活动、社团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包括设计活动方案、制定赛事规程、编写评价指南,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突出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处于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预见性、计划性、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职业核心能力中的弱项能力因子得以提升,而强项能力因子得以强化,整个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1)制定测评制度及其实施细则。职业核心能力测评制度及其实施细则的制定,应遵循“真实性、有效性、充足性和与标准相关性”的测评原则,以考生实际活动中完成某项或几项任务的证据为评估依据,以能力点为观察点,对照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综合评估学生某个能力因子所达到的程度。根据该项任务在各活动阶段能力点评估的要求,提供相关的业绩成果证据。证据内容可以是某项任务的成果(包括产品、作品、文件、报告、计划、设计方案、研究成果等),也可以是活动完成的资料;证据形式可以是原始实物资料,也可以是记录成果或任务完成过程的文字或照片音像、电子资料等。可以先尝试在过程性考核这部分运用以上所述的测评方法,以定量纪实性评价为主,然后逐步扩大比例,延展到终结性考核这部分,最终形成将知识、技能、职业核心能力融为一体的考核体系,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2)加强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学科知识背景,还要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自觉意识和科学方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此外,还应努力建设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权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评点,鼓励公共基础课教师参加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训,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和测评师资质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中的覆盖率。
3结语
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 应用能力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08
1 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根本,能力培养为主线,技能实训为重点”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教学时间的对等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等特点,形成了纵向三条主线: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技能实训,横向三个层面: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结构特征。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形成了特色品牌,学生就业率逐年上升,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在课程学时和学分分布上,反映了理论教学“够用为度”重点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思想,如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其各类课程学时与学分分布(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技能实训学时比为3:4:3,学分比为3:5:2,总体上是3:7的比例):素质教育学时978占总学时的34.27%、学分49.5占总学分33.67%;能力培养学时1156占总学时的40.50%、学分73.5占总学分51.36%;技能实训学时720占总学时的25.23%、学分24占总学分14.97%。优化的课程结构加长了学生实验、实习、实训的时间,增加了接触社会与行业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对职业环境、内容、能力要求的认识和了解,适应社会和职业环境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及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新工艺,反过来又促进了课程的科学设置和结构的优化。
学校坚持工学结合、理训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全程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结构中的实践教学按照基本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三个层次逐步展开,按照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实训教学、课程设计、专业社会实践、毕业实践等六个模式进行。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成了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2 基础实验教学环节要注重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不是学习内容,而是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有多种形式:阅读探究、讨论探究、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许多专业的基本的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通过实验的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一些以实验为基础的专业,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基础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而是留有一定空间让学生自主性学习。根据课程实践的标准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将探究实验分为不同的开放性层次,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在实验中探究教学时,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用实验验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老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 实习实训教学环节要突出重点
实习实训课程的开设,课堂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室,学生要走向自然界去调查资源、调查环境;走进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走进工厂调研生产;去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访问专家、教授获得指导;通过图书馆、因特网查阅资料,可谓处处是课堂,处处有教材。
通过实习实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性课题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把创新思维真正带入实训。应将已学的知识作为载体,在实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包容的创造性氛围。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意识,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随着学生活动的增加产生更多的问题,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回教室。第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重培养归纳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
通过文本知识、实验、学习实践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学习或研究的课题;将问题分解成一定序列的子课题,有利于小组分工研究;学习小组或学习个体对子问题提出假设、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查阅资料,以获取事实;然后运用归纳、演绎、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方法等加工事实,进而科学抽象、建立模型、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最后,将结果表述写成论文,并与别人交流、分享成果,在比较、批判、评价中提出新的课题。
4 毕业实践教学环节要体现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
毕业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课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一般为四个月,由院系总体布置,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内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检验,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积累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最终使知识线和技能线和谐拼接,完成专业的学习任务。
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注重实践过程和强调学习的开放性。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构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第二,结合生产实际,真题真做。学生从真实的生产实践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第三,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毕业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第四,毕业实践要注重应用性课题的选择和研究。如化工专业:在分析化学实验中让学生分析纱窗上钢丝的成分,在无机化学的电镀反应实验中让学生进行“化学镀实验”,在精细化工实验中让学生制备化妆品,学生们擦着自制的化妆品,拿着自己的实验报告单,享受着自己的实验成果,心情十分激动,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实践的学习兴趣。
5 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学校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了三学期教学制度,每学年分三个学期实施教学,其中第二学期约3个月的时间为专业社会实践学期。在专业社会实践学期中,按照专业分年级规定了实践内容和任务,分别为第一学年:“思政课”实践与专业见习;第二学年:专业调研与专业实习;第三学年:职业调研与岗位实习。三学期教学制度改革可以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动脑又动手,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强调职业素质的培训。专业社会实践学期学分为每学期3学分,累计分。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纳入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由学校宏观指导,院系组织,学生自主实践的教学活动。
各专业按照学校统一规定和要求必须制定三个社会实践学期教学大纲,按照培养模块合理地分配三个年级的学习任务:第一年注重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等能力培养;第二年注重专业技能与综合技能的培养;第三年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每一年都有明确详细的任务分解,学生必须完成若干任务中几项,方能得到足够的学分,从而保证了社会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由于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加了实验、实习和顶岗的机会,与社会接触面大,接触了新技术、新工艺的机会多,从而使学生在专业能力、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体验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专业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全校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其它实践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
总之,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丰富的内涵,涵盖了所有教学因素和条件,是需要多年研究和实践才能构建的系统。适应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是体系发挥作用、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应用不仅需要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需要改革、创新的勇气,完善的教学管理平台和质量监控体系及激励机制做保障。
参考文献:
[1]胡学增.论两大课程观的融合及其对化学教育的影响[J].化学教育,1992,(1):7-11.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07-175.
篇5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企业;员工素质教育;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2
作为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自1941年建校以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走过了七十多载校企合作育人的风雨历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充分发挥与大型国有骨干企业湘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电”)“校企一体”的办学优势,注重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素质教育的有效对接,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深受企业青睐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首先,专业技能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学院与湘电开展了全方位合作:以湘电为主体,按照“十个对接、八个结合”的全面合作思路共建专业和共同设计内含“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识岗-跟岗-顶岗”实习模式、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与运作机制等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岗位目标规格以企业岗位职责、任务和工作过程需要为主,充分尊重企业专家的意见;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标准、课程标准、技能标准、技能考核标准等以企业标准为主,校企共同制定。企业为学院提供先进技术和设备,选派优秀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以企业真实项目和产品为导向设计课程,把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如,学院五大重点建设专业深入湘电等行业企业广泛调研,充分吸纳行业企业专家意见,结合本专业特点,分别形成和优化“系企融合、双线并行、三层递进、五段交替”、“四轮驱动,工学交替”、“两主体、双融通、五位一体”、“产教五对接,工学九结合”及“项目导向,三阶段能力递进”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室与车间对接,学生与学徒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作品与产品对接,评价与标准对接,操作与工艺对接,知识与技能对接……校企双方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充分对接,使莘莘学子获益匪浅。正如学院2011级学生黄晓林所言:“我们的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的专任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从湘电集团调来的;湘电集团所有的车间设备,都是我们的教学资源。我们就像企业的准员工,在企业内进行实训,接受大企业、大生产的熏陶,与企业员工一道真枪真刀地干活,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能碰到许多校园内无法触及的问题。”学院里现在还流行着这样一则趣闻:前些年,毕业生吴重阳去厦门一家电机厂应聘,主管问他:“我们这里的机器设备,你见过吗?”他十分自豪地说:“你们这里有的,我都见到过、做过。你们这里没有的,我在湘电早就见过了!”
其次,我们通过调研得知企业还希望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吃苦耐劳、讲究礼仪、忠诚企业、爱岗敬业、团队协作、虚心学习、勇于创新、认同本企业文化等等。这些素质在企业看来都是优秀员工应该具备的素质。学院历来注重对学生进行这些素质的培养,培养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政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湘电实际案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兴业报国”的理想和“严谨、创新、感恩、自强”的意识,并深刻认识明礼诚信、爱岗敬业、团队协作在日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例如,教师首先安排学生观看湘电的企业形象宣传片,了解湘电从“实业救国”到“兴业报国”的光辉历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中国梦的实现,要靠同学们今后能够切切实实地把中国的产业搞上去。在讲到“严谨”时,教师援引了湘电安技处提供的几个案例。比如,有位工人检测线路时在设备内遗落了一把小小的尖咀钳,结果导致一台耗时两年、耗费两百多万元研制而成的大型设备在通电试车时因线路故障毁于一旦。在讲到“创新”时,教师引用了学院优秀毕业生贺启强的例子。贺启强在校期间发明的个人操作法被湘电电机事业部命名为“风力电机定子嵌线绝缘包扎贺启强标准操作法”,在全事业部得到推广和宣传,成为该事业部历届职工命名操作法中最年轻的一位职工。在讲到“自强”时,教师讲了校友董日中和牟密的例子。他们俩被誉为“湘电最勤奋的员工”,业余时间经常呆在图书馆,对照外语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翻译外文资料,及时了解和掌握数控领域的前沿技术,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此外,学院思政课部开设了湘电“力道”文化课程,通过实施湘电优秀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程,用湘电“力道”文化的内核――视祖国强大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密切配合、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质量第一、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兴业报国”的理想。
二是环境熏陶。学院以物质文化的融合为基础,以精神文化的融合为核心,以制度文化的融合为保障,以行为文化的融合为延伸,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各层面,精心打造具有“以校企文化融通为纽带,以职业文化传播为导向”浓郁文化特色的“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学院实施CIS(团队的整体性)战略,将湘电的企业标志、核心理念、应用理念、行为识别等融入学院整体形象设计方案,构建了与企业气质相适应的整体形象;用湘电旗下对口企业名称命名订单班,如“湘电电机班”、“湘电重装班”、“湘电风能班”、“海诺电梯班”等;校内实训基地整齐悬挂企业纪律规范、安全规范、工作流程、警示标语,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和实训教学需要,营造出“真环境、真设备、真产品”的实训环境;将湘电文化元素引入楼堂场馆,在花园里、小道旁建造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充满现代工业文化气息的齿轮、转子、定子、电机等企业文化景观。“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校园内繁花似锦、绿树成荫,身着厂服的湘电职工经常来校培训学习,学院每年承办的湘电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或湖南省、湘潭市国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专家论坛、大师讲坛、校友讲坛让学子品位精神食粮,校内雕塑、壁画、宣传标牌等人文景观透着浓郁的职业气息,以校风命名的“勤学园”、“厚德园”、“善教风”、“精艺楼”默默地向师生传递着学院的价值观……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们每天“悄声”体味企业目标、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标准,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职业素养。
篇6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教育;教育质量;质量保障
一、研究生教育内部保障体系的构成
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指高校为了实现连续的质量控制和提高所建立的贯穿于从招生到学位授予的管理体系,主要致力于学校内部的研究生质量保障活动,在整个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大致由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反馈体系三部分构成。质量管理体系是基本部分,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思政教育、就业指导等多个环节,也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建设。质量监督体系主要包括高校内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各个学科评定分委会,旨在加强自我评估的力度,即展开校内自评,包括: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学校发展政策评估、学科评估、教师绩效评估、学生成绩评价、毕业生情况分析等。 质量反馈体系主要包括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旨在通过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质量,是质量保证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二、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内部保障体系的比较分析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教育结构中较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医疗人才和发展学科技术的双重任务。现从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质量反馈体系三个方面来对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内部保障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一)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在医学研究生招生制度方面,加拿大、英国均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但对研究生的报考资格有严格要求,一般由学生本人申请,学校或导师通过档案审查和面试来录取,主要注重对考试的全面考察,尤其是学习能力。美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注重以市场调节手段来控制招生规模与专业方向,保证了研究生教育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美国各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虽注重智力潜力和时间能力,但却仅将学业成绩和标准考试成绩为录取条件的参考依据,而往往拔面试成绩和推荐信视为录取的依靠条件。日本在医学研究生的录取过程中会展开统一的笔试和面试,同时也很看重学校导师的意见。
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方面,加拿大有着严格的教学模式和考核制度。研究生的课堂学习十分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结合实际工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讲得扼要和精炼,而要求学生自己读的文献资料很多,即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研究生有一半的课程为听课考试,另一半的课程免去考试用答辩办法,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查阅大量文献还得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以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美国对研究生实行宽进严出的“淘汰制”。研究生入学后就安排有各种考试考核,要求参与众多学术报告,还要参加资格考试和综合考试。美国的培养过程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还是实行跨学科的学习。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通过校内、校际的各种学术活动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英国高校在医学研究生教育过程的方式、方法上有很大的自主性,注意培养研究生的自学、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能力;关注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并鼓励跨系、跨校选课。法国大学培养医学研究生的方式较为灵活,研究生可以同时在本校或外校的两个不同专业学校,并形成了教学单位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的体制。日本大学选课十分自由,根据学术需要和洗好进行课程与教师的选择,并有试听的设置,课堂以研讨的方式进行,并且每堂课都要求学生进行课堂发言。
在研究生导师制度方面,加拿大医学高校对导师要求严格,导师的申请需要通过学校答辩委员会组织的答辩后,由学校发给教育部长和校长联合签名的导师资格证书。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法国的医学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制,通常由一个研究生培养组负责实施。培养组包含负责人、一个教学小组和几个研究生小组,这种多学科的综合培养方式适应当今科技交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更具广泛性和适应性。美国医学研究生导师主要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研究生的汇报。每个美国研究生都有一个指定的论文委员会(由3-4名具有不同学术专长的教授组成,其中一名为主要导师)对其进行指导。这种指导方式可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接受不同观点的熏陶。英国研究生也由导师团队负责指导,其中一名主导师,一至两个副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研究计划和学术研究。另外还有一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
(二)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国外高校内部均有一套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体系。美国各大学内部均要定期对研究生的学习项目进行包括自我评价、校内外共同评价、提交评价报告、评价结果处理等一系列过程的评价,并要求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将学校情况与校外大环境的需求结合,使得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不与社会需求脱节,又有自己的特色。法国的内部质量监控由大学内部设立的评估委员会负责实施,既配合国家评估委员会工作,又开展校内自评。自评机制包括院系评估、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教师、学生成绩评价,学科发展评估,毕业生情况分析等。英国各大学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比较全面专业,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内容和组织、教学学习评估、学生成绩以及学生指导、质量管理和标准等一系列监控体系。
(三)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反馈体系
英、美、法、加、日等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反馈体系都由专门的机构负责。这些机构通过在高校内部收集教师、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修正研究生培养工作偏差,促进研究生培样质量的提高;并需要把握本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及时向高校提出学术和管理方面的建议,促进高校内部优化专业结构、调整研究生方向、完善质量管理机制。除此之外,这些机构还定期做调研,对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了解医学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医疗科技的发展需求,用人单位对研究生质量评价的好坏以及对来自不同培养机构的研究生评价的高低等,并将调研结果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影响因素,以促使医学高校内部进行全面质量监控。
三、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内部保障体系给我们的启示
与国外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也与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内部保障体系的完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逐步改革招生制度,把好入口关,保证生源质量;二是明确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三是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严格把握学位授予关;四是建立有效的自我评估机制,集科学性、灵活性、层次性于一体,对不同类型、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科,采用不同的评估标准;五是注重教育质量反馈调研,及时了解高校研究生培养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促进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战军,等.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周文辉.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 贺桂琼.加拿大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09(1).
[4] 王炜,徐小强.法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与质量保障[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3).
- 上一篇:高层建筑管理办法
- 下一篇: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