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智慧医疗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智慧医疗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院智慧医疗方案

篇1

摘 要: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特征是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认识趋向整体,疾病的控制策略趋向系统,正走向“4P”医学医学模式。“4P”医学模式即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4P”医学模式更加强调人的主动性,强调日常生活行为对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对个体生活行为的干预,以达到预防疾病、控制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4P”医学;物联网;智慧医疗方案;辰汉电子;嵌入式技术;无线通信技术

从治疗走向预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顾此失彼,健康状况普遍不佳。而更为致命的是,人们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获知自己身体状况的相关数据。多数人在无知无觉或后知后觉中被疾病捕获。从现有的预防手段上看,人们预防疾病的措施还局限在完善饮食、规律生活和适当娱乐等基本手段,更高层次的实时监测血压、心跳等都不是他们自己能做到的。

 

无线健康物联网,是将物联网技术用于医疗领域,借助数字化、可视化模式,进行生命体征采集与健康监测,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让更多人共享,也就是智慧医疗。

各种无线传感仪可以把测量数据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传送到专用的监护仪器或者各种通信终端上,如PC、手机、PDA等,医生可以随时了解被监护病人或者跟踪研究人群的病情和生理状况,进行及时处理统计,还可以应用无线传感网络长时间地收集人的生理数据,这些数据在研制新药品的过程中是非常有用的。

 

智慧医疗方案能让抢救变得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心脏病患者,治疗时间是非常关键的。已经有一些心脏病患者随身携带了专门的无线终端设备,这些设备可以不间断地通过无线健康物联网将心电图数据和其他体征数据实时发送到医疗监测中心。监测中心24小时监控和分析这些数据,在发现异常时立即联络病人或其家属,让病人得到最及时的救治。

 

智慧医疗方案的作用还不止这些。对于那些经常忘记吃药的健忘症患者或者老人,会发现这套方案还是一个很好的帮手,可以为患者及时发送用药提醒信息,并方便地提供药物数据库的资料。这样患者就可以不再错过服药的时间,并且不用再忍受反复查询服药计量的麻烦。类似的解决方案还包括血糖监测手机,测量体脂肪的“减肥手机”,测量肤下水分并具备按摩功能的“皮肤管理手机”,以及能够看到胎儿发育状况的“产妇手机”等。

 

智慧医疗方案功能如此强大,所涉及的技术众多,其中最关键的是智能核心平台,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枢纽的作用。构建一个成熟实用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离不开医疗设备生产环节、智能核心平台研发环节、网络建立提供环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的通力合作。其中,医疗设备生产环节对行业设备功能、用户需求足够了解,但对核心平台的研发和了解是薄弱的。智慧医疗的智能核心平台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需要高端的嵌入式知识结构,丰富的项目经验。上海辰汉电子利用本身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深厚的应用领域的经验,用高端ARM嵌入式技术通过3G、蓝牙、ZigBee、WiFi、UWB和专用无线解决方案的微控制器等研发出移动医疗终端的智能核心平台技术,可用于如移动多参数监护仪、血压无线传感仪、脉搏无线传感仪、OCT血氧无线传感仪、OCT血流无线传感仪以及血糖仪无线集成模拟组件等,进而设计出一套新型、智能化的无线网络+移动医疗终端的方案,即智慧医疗方案。

 

该方案可以用在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场合和居家环境,也可以用于生命体征的采集、服药状况的监控等。

该方案帮助患者以及残障人士的家庭生活,跟踪健康监测人群生理指标状况。利用无线通信将各传感设备联网可高效传递必要的信息,从而方便接受护理,而且还可以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

 

国内某知名医疗设备供应商合作利用辰汉电子的这套方案推出了移动健康监护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利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地测量心电、呼吸、血压、体温、心率、脉搏、血氧等生命体征,实现对身体隐患的早发现和早治疗。

 

此外,该智慧医疗方案还可以运用到抗震救灾等社会事业之中。

以某地救灾为例,在地震发生后,某总医院的网络技术人员为当地医院安装了一套智慧医疗方案的3G远程影像会诊工作站,实现了该医院与总医院的无缝链接。总医院骨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影像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通过这套系统为灾区受难群众提供了医疗救助服务,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发挥了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智慧医疗方案被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医疗人员能够利用移动医疗终端完成以病人为中心的各种医疗项目,如无线指示病人用药,对家居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远程监控等。能提供准确的健康监测和分析,而相应的医疗成本并不会显着增加,因为得益于嵌入式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魅力—— 边际成本递减的规律,智慧医疗方案可以在大范围内进行普及。

篇2

柏林:在德国的柏林,要想将工作与医疗保险完全分开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按照德国的法律,除了每月收入超过规定标准的高级职员以外,其他人必须参加医疗保险。投保者一旦生病可以到属于医疗保险机构的任何一位医生处就诊。

自2000年初开始,德国的远程医疗系统进入普及阶段。各医疗系统中包括医院和各社区之间的合作通过远程医疗网络得到了加强。此外,包含所有医学资料的医疗保健平台正在建设之中。

伯明翰: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英国,有超过90%的医生都使用计算机。这为远程医疗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IT基础。现在,英国的医生或护士可以通过网络,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远程对病人提出诊疗意见,并和病人进行交互式沟通。

在实施远程医疗的进程中,医院已经能够做到让居民通过自己的网络实现预约诊断,医院可以迅速提供治疗方案,使候诊的病人迅速得到治疗。

罗马:目前,意大利罗马的远程医疗项目已经在很多中小型医院展开。成熟的远程医疗应用体现在其远程眼科医疗方面。

远程眼科医疗对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应用。在开展远程眼科医疗应用的时候, 由于系统所传送的是十分精细的眼科手术实时图像,因此要求传输过程中的图像要十分清晰、稳定,一旦信号有异常波动,将会直接导致整个医疗活动的失败。

华沙:20世纪90年代,波兰进行了远程医疗在心血管、病理学及放射科学方面的应用试验。目前,华沙的远程医疗系统主要应用于监护心脏病人,提供对病理切片、CT或MRI图像的诊断意见及在有限区域内管理在家休养的慢性病人。

此外,华沙还积极推广远程诊断系统的普及和实施,可以帮助重症病人在家中休养,从而避免转移到费用高昂医院的麻烦。

奥斯陆:1995年,挪威启动了首个远程医疗计划,在施行的20年里成功缩短了急性心脏病从发现到治疗的时间。这种医疗系统既可以在病人家里使用,也可以在前往医院的救护车上使用,设备采集所需的数据传输给医院,医生进行分析后能够进行诊断,并给出紧急治疗方案。目前全挪威有超过100辆救护车使用了该系统,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提高了15%~20%。

墨西哥城:墨西哥城的远程医疗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截至2012年,墨西哥32个州已经有14个州普及了远程会诊,23个州普及了远程教育。

篇3

在“健康和安全”主题分组讨论中,霍尼韦尔扫描与移动技术部大中华区总经理柴小舟向十余家媒体介绍了霍尼韦尔在医疗方面的解决方案和产品。据柴小舟透露,霍尼韦尔近期已为中国八个省份的卫生厅提供140 000多台条形码扫描器及移动数据终端设备,这些设备将帮助卫生主管部门实时准确地跟踪和记录国家监管药品的配送和安全使用情况,加大对药品流通环节监管的有效性和精准度,同时提升药品在全民医疗健康系统应用的安全性。

分组讨论结束后,柴小舟接受了《e医疗》的专访,他对中国药品监管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建议未来卫生部门考虑使用信息含量更大的二维码进行药品监管。

|霍尼韦尔中标了八个卫生厅共140 000多台条形码扫描器及移动数据终端设备,这个项目对于贵公司有何意义?

柴小舟:这不仅仅是霍尼韦尔的一个大订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推动了我们整个国家在药品监管应用上的技术革新。虽然二维码技术并不是中国发明的,但是在很多方面的应用上中国已经走在前面了,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推动二维码的应用。

虽然目前我国的药品监管还没有用二维码,但是我相信二维码一定是未来的趋势,因为它所蕴含的更大容量的信息可以使药品的追溯从每个批次细化到最小包装单位。霍尼韦尔的设备在二维码识别方面有很强的技术优势。此次八个省卫生厅采购的霍尼韦尔1400g扫描器就是兼容一维码和二维码识读的。

|据了解,贵公司正在医院的护理应用中推广使用Aztec码,这种条码又有什么特点?

柴小舟:在医院里,使用腕带条码来确认患者身份已是惯例。最初,患者佩戴的腕带条码多是一维条码,由于一维条码比较长,贴在手腕上会产生一个弧度,扫描起来不方便。后来,二维条码因其打印面积小、信息容量大、容错率高等优点,逐渐成为腕带市场主流。但是正因为二维条码面积小,腕带又能活动,容易被压在手腕下。如果护士在患者休息的时候去扫码会很不方便,而Aztec码就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

Aztec跟传统条码不同的是它不需要码间静空,也就是黑白条之间的空隙,它可以任意堆叠,在腕带上打印一圈,这样就解决了条码被压住无法扫描的问题。而且Aztec码容量大,可以达到3800字。其实Aztec码在国外的移动护理上已经被广泛应用,我们也希望能够把这种先进的经验带到中国来。

|之前您曾提到,2014霍尼韦尔扫描与移动技术部会在医疗方面加大动作,具体有哪些规划和实施?

柴小舟:针对医疗行业,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产品层面,我们的医疗产品线更丰富了,特别是霍尼韦尔收购了易腾迈以后,增加了RFID产品以及条码打印机等产品;此外,去年下半年,我们相继推出了Dolphin 70e全触摸屏移动终端和SL22/42苹果设备专用扫描附件,都是适合医疗行业应用的领先产品。

篇4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IBM和微软的云计算技术架构一个涵盖医疗信息化全过程的医疗云公共服务支撑平台,集成医院人力资源综合管理云平台、护理岗位绩效考核云平台、医院不良事件上报与预警云平台、公共医疗信息服务云平台、移动医疗云平台,研究系统控制策略和运营机制,探索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医疗云资源共建共享、信息安全、系统监控与运行服务机制,率先在连云港建立起一个架构技术先进、业务功能完备的医疗云应用示范工程[2-4]。本系统要研究以下几项内容:1.1基于云计算的医疗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研究。如果采用云计算技术来构建医疗信息平台,开展医疗云服务,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融合现有各类医院信息化系统;因为目前的医疗由于多年来的发展,陆续引入了多种异构的平台,如何让这些平台无缝集成起来,是医疗信息资源融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不同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存储问题,比如对于共用的信息资源,如何解决共享及访问冲突的问题;最后是如何平衡不同管理模式和管理需求下的功能冲突。本项目拟采用微软最新的云计算开发技术打造一个通用的医疗云平台,对各平台底层数据整合,实现各平台基础数据的无缝集成和共享,减少数据冗余,消除信息孤岛,降低数据维护成本,并可根据用户规模动态分配软硬件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1.2基于物联网的移动医疗技术研究。由于全球都在设法利用无线网络技术的移动性、灵活性和快捷性,因此医疗系统具备了构建移动医疗的平台。开发移动医疗可以使医护人员更准确、快速和高效地获取病例信息,制定决策和采取措施;更多的医疗系统通过网络技术协作,使患者更方便地获得医疗服务[5-7]。移动医疗信息系统充分利用HIS的数据资源,通过数据整合,实现了医院信息系统向病房的扩展和延伸,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帮助医院实现临床服务的无线化、移动化和条码化管理,是智慧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1.3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知识发现与服务研究。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人工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系统,通过智能诊断实现对每位病人治疗过程进行实时分析并提供预警、提示和智能辅助决策支持[8-10]。还可以利用个性化推荐实现病人的个性化医疗,为自己量身制作医疗方案,可以有效解决重复检验检查和重复治疗问题,同时能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和加强对医疗差错的控制,提高病人从医的满意度,从而使病人真正从智慧医疗中获利。

2实现方案

本文结合IBM公司的云服务硬件解决方案和微软公司的云计算软件解决方案架构医疗公共服务支撑云平台。2.1区域医疗云服务平台的体系架构。医疗云服务平台自身是一个融合多个业务子系统与异构的管理软件、是一系列软、硬件和医务与职能部门人员、各项政策支持的综合系统体系。医疗云平台以EMR(电子病历)为核心,将CPOE、转诊管理和医嘱管理融入云计算平台中,将医疗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相关业务独立出来,第三方系统提供可以使用平台提供的统一数据规范和接口标准扩展自己的服务[11-13]。平台提供对各个分院、社区医疗点的业务支撑、病人信息共享和居发健康档案试点,并逐步与其他医院原有的HIS系统、LIS系统等进行数据接口集成,实现与其他医疗机构,资源共享与数据融合。2.2移动医疗系统架构。为了有效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移动医疗系统采用三层架构设计,各层业务相对独立,层次划分结构清晰。终端分为移动护士工作站(护用PDA)和移动医生工作站(医用TPC)两种。为了适应大规模和复杂的应用需求,应用服务器能可根据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随时进行动态响应,并且可以方便的访问异构数据库,能有效提高系统并发处理能力与系统的安全性。对于病患的识别技术采用基于13.56MHZ的被动式RFID,将RFID用于移动医疗,即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医疗服务,又可以保护患者的隐私数据[14-15]。采用RFID技术实现对患者诊疗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跟踪确认,协助和指导护士完成医嘱,由于有了医嘱执行项目的电子化确认过程,可以实现对护理质量的监控和对护理工作量的量化,从而实现病人诊疗全过程的可视化管理。2.3医疗信息智能决策平台架构。随着智能决策与个性化推荐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渗透,将智能决策融入到医疗信息化平台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趋势。医疗信息智能决策平台的框架结合了中间件技术的多层构架,底层为数据交换和共享层、中间为数据中心和决策信息支撑层、上层为决策支持应用层和服务门户层。平台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分解为四个层次结构:部门业务系统、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平台、统一应用平台以及贯穿整个系统的系统管理维护平台:

3结论

篇5

家庭医疗模式的引入既延伸了传统医疗的覆盖能力,又节省了传统医疗方式的时间、空间成本及医疗费用,能够有效地缓解老龄化带给整个社会医疗系统的巨大负担。不久的将来或就在眼前,家庭医疗将对整个医疗卫生行业,乃至全人类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很快就能全面感受到家庭医疗带来的好处,远程医疗与自助医疗相结合的家庭医疗正飞快的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通信与医疗健康相融合的新时代已经来临了!

那么数字化智能家庭医疗能在哪些方面帮助我们呢?

家庭医疗应用场景一:慢病监控与紧急救护

一份公开的数据显示,在老龄化的趋势下,慢性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位疾病。我国慢性病患者已占国人的1/5,仅高血压患者就有2亿。我们可以通过物联网医学进行远程可持续的慢病监测,一些常规的慢性病,如“三高”等,可以通过健康监护设备随时地量并采集心电、呼吸、血压、体温、心率、脉搏、血氧、血糖、胆固醇、尿液等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及运动模式等数据,医患之间实时进行远程互动,如发现异常,医务人员将及时给予帮助。与此同时,在紧急状况下,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健康监护设备终端可将最新的数据传送给医务人员及急诊室的医生,进而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医疗效果。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下面的应用场景。上午8:30,家住南京某区的李奶奶,拿出一个类似平板电脑大小的仪器,接上血糖仪,测量后,数据就自动在线传送到指定的医疗服务机构,医务人员根据老人的既往病史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后,及时给予反馈。10分钟后,老人接到南京某医院内分泌科打来的电话,由于老人血糖过高,建议老人来院就诊,调整用药、饮食及运动情况。这一过程成功实现了一次远程医疗与自助医疗相结合的家庭诊疗,有效地监控了慢病的发展。

家庭医疗应用场景二:健康管理

从治疗走向预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压力日趋增大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顾此失彼,健康状况普遍不佳,多数人在不知不觉中或后知后觉中被疾病“捕获”。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家庭医疗的健康管理模式能够帮助到您!在物联网医学的稳健发展的今天,医务人员借助物联网技术监测用户实时的、历史的身体各项参数,根据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判断身体的健康走势,如监测结果是健康群体,那么继续进行健康维护;如是疾病风险群体,则进行健康促进方面的教育,制定筛查方案,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提早对疾病进行监护和预防;如是疾病群体,则组织及时的就医服务,实现对身体隐患的早发现、早治疗。通过家庭医疗的健康管理实现实时为远端客户提供保健、预防、监测、呼救为一体的远程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家庭医疗应用场景三:智慧社区养老与家庭监护

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显现,而子女及家人由于白天还要上班不可能随时都在身边,独居老人、行动不便的病人及其他需要照顾的病人的家庭照护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物联网医学的家庭医疗模式在提供慢病监控、紧急救护及健康管理的同时,还能很好地做好智慧养老与家庭监护的工作。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下面的应用场景。下午5:30,李女士下班后愉快地逛起了商场,她的心情很久没有如此放松过了,因为李女士的老父亲是个患有老年健忘症的患者,并且老父亲的右腿因为年龄的关系活动也不灵便,李女士以前下班后总是心情十分紧张的往家赶,就怕老父亲有点什么事。自从李女士的家庭参与了智慧社区养老项目后,家属和服务中心可以根据老人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同时远程监控老人的日常生活,老人安全健康了,子女也可以心态放松地享受生活,李女士一家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智慧社区养老与家庭监护。

那么智慧社区养老与家庭监护都能做哪些呢?

1. 针对不同的需照护群体,利用慢病监控设备实时监测其健康情况,及时给予慢病监控与紧急救护。对一些特殊群体,利用手表式定位仪、运动检测仪等实时知晓他们的活动轨迹及运动强度等,以提供最便捷的主动式医疗服务。

2. 对需照护群体的健康进行全方位、多途径的健康管理。

3. 对需照护群体进行家庭式安全管理

篇6

移动医疗是电子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认为是医疗领域21世纪最具潜力的创新性技术。移动医疗应用主要由数据采集及展示层、传输层及平台层组成。 移动医疗的应用特点

需求潜力大。我国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需求潜力大。

一是国家卫生管理,信息采集与发放需求大。随着国家卫生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为实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卫生部将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对信息采集与发放的建设,进而推动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

二是医疗行业发展,远程医疗发展需求大。随着医疗行业发展,远程医疗作为临床的重要补充有巨大需求,将促进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

三是保健与养老,家庭医疗与救助需求大。随着老龄化及慢性疾病的发展,老人和慢性疾病人群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些人群通常需要频繁的检查生命体征(如心率、温度、脉搏、血压等),以确保他们的健康状况,而移动领域移动应用可以有效且低成本解决长期监护问题,实现随时随地监测、分析、指导。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的需求巨大,进而推动行业应用高速增长。

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严重不足,且分布极不均衡,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突破医疗的地域约束,能有效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移动医疗将信息技术、无线设备与医疗技术相结合,让地处偏远地区的患者接受及时诊治,将疾病进行有效筛查,促进医疗资源有效分配,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

保障医疗安全。医疗机构在对病人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护理人员交接环节的失误,以及在发药、药品有效期管理、标本采集等执行环节的失误。移动医疗借助无线网络可以更好地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终末质量管理,环节质量管理,有效监控完整的医疗过程。

提高工作效率。 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使医院信息系统向病房、床旁的扩展和延伸成为可能,可以实现医院信息化的科学管理,优化临床医疗、护理任务的过程控制,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运用,帮助解决高素质医护人员短缺的状况,提升医疗工作效率及医疗管理的水平。如医护人员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直接调阅患者的化验报告和相关资料,从而掌握最新病情,并在病人床边记录患者动态信息,减少了在病房和工作站之间来回行走的时间,增加了诊断、治疗病人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移动互联网应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个性化服务理念和运作模式,它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影响了医疗信息化的多维度应用,基于移动技术与网络技术融合的医疗信息化系统,突破了传统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基于单一互联网应用的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锁定在一个个固定站点中的信息释放出来,每一个活动的个体都成了移动的网络节点,充分发挥了无线互联网的优势,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实现了医疗信息化的现代化管理和公共服务。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具有多方面优势,有利于多层面、多专业集成,通过整合协调,发挥它们的整体效能;有利于医疗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沟通,促成良性互动的要求。由于医疗领域移动应用的众多优点,国际上有很多国家已经在开发移动医疗的业务,在商业模式、通信技术、生理信息采集器等方面都有相关的研究。目前,全球已有近130项移动医疗应用,覆盖了基础护理、公共卫生研究、急救护理、慢性疾病管理、自助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 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通常与物联网、RFID等技术相结合部署。国内目前已有20%的医院在移动医疗应用上有所尝试,不同程度地使用了PDA及RFID技术,但是已有的移动医疗应用,涉及应用的范围窄,只能在局限的方面发挥作用。

移动医疗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主要有医疗信息传输、疾病控制、医生护士病区移动查房、院外移动医疗及办公应用、医务人员VOIP、IVPN通讯、母婴管理、病患管理、医院特殊重地管理、医疗设备管理等。如江苏苏州市推出智慧医疗市民健康管理服务系统。该系统以手机为载体,集实时挂号、预约体检、个人健康档案查询、远程治疗等于一身。市民通过手机短信、WAP软件等登录该系统后,可点选自己欲前往的医院,在网上挂号。各大医院每天会将病人的病史记录、用药信息等作为病人的健康档案,上传到由苏州市卫生部门监控的数据库内,市民通过手机登录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就可查到个人就诊信息、体检报告等。同时,该系统还能实现远程治疗,病人通过特制身体检测装置测出健康状况数据后,可通过手机经系统传递给医生,医生就可据此进行诊断。部分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领域还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且面临收费困难问题。目前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仅存在硬件销售、解决方案售卖、软件应用下载收费、电话咨询服务收费、网络运营商流量收费等商业模式,其中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商业模式运营较成功,但法律规范的不健全,移动医疗运维盈利模式面向用户收取问医费用涉及网络行医执照问题不清晰。

由于我国医疗机构市场化程度较低,医疗机构开放度不够。众多IT厂商难以切入医疗系统,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受限。在应用领域方面,目前IT厂商与医疗机构展开合作还仅仅限于地方卫生局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等层面,将移动医疗应用于移动医疗医护、医疗物联网应用的较少。在应用主体方面,目前医疗领域移动应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县、乡镇医院应用较少。

由于移动医疗标准缺失,使得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规模化发展困难。只有实行设备标准化生产才能保证医疗结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满足医疗服务的日常医疗需要,才能实现医疗领域移动应用规范化发展。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在设计理念和发展环境上的不足,造成移动医疗领域技术研发能力较弱,移动医疗行业软件和硬件的核心技术均被国外垄断,以至于移动医疗产业国内厂商短期内难以与国外厂商抗衡,阻碍我国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

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需求增长迅速。一方面我国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以移动医疗为代表的信息采集与发放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医疗行业发展,临床医疗医护与远程医疗结合速度加快;最后我国老龄化及慢性疾病步伐加快,老人、慢性病患者的激增,对家庭医疗与救助需求旺盛。

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基础牢固。随着低成本的手机及全球性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数千万无法接入固定电话或者计算机网络的人们也可以使用移动设备作为日常通信与数据传输的工具,移动电话的普及,为使用移动技术支持医疗服务提供了关键的基础。

随着政府、医疗机构、IT厂商的通力合作,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预计2017年到欧洲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医疗市场,营收将达69亿美元。亚太地区和北美紧随其后,营收分别为68亿美元和65亿美元。中国的营收将达到25亿美元。从医疗领域移动应用的主要构成来看,GSM以及慢性病管理等监控服务将占整个市场的65%,市场规模将达到150 亿美元左右。诊断服务将成为第二大细分市场,占全球移动医疗市场的15%,市场规模达到34亿美元,包括能使隔离区的患者与医疗专业人士沟通的移动远距离医学与健康呼叫中心。治疗服务将成为第三大细分市场,收入将占整个市场的10%,市场规模达到23 亿美元,当前的应用主要是确保患者遵守治疗安排的服务,如通过短信提醒用户吃药时间。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网络的延伸,使移动医疗的应用成为可能。在过去40年时间里,移动通信设备始终坚持小型化、快速化及低成本化发展,并在硬件、软件、网络访问、标准及服务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提高。现在,大量的服务都可以通过更加统一、快速且便宜的宽带接入实现。另外,网络技术的无线化发展,也推动移动医疗应用的持续发展,并为双向数据服务服务模式提供了发展条件。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有:移动医疗医护,基于物联网的身份识别、位置服务,以及基于三网融合的病房内多媒体信息自助服务。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的增多。

移动医疗重点环节分析

产业链环节。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主要由软件环节、硬件环节、网络传输环节及终端应用环节组成。

软件环节主要由应用软件开发商及系统方案商组成。应用软件开发商主要开发移动医疗的应用软件,系统方案商主要进行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目前众多软件厂商开展了移动医疗软

件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工作,提供了基于移动通信的解决方案来扩大他们为医院和消费者提供的现有产品组合,并加大对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的部署力度。Intel2005年成立“数字医疗保健事业部”部署医疗移动软件开发。微软开发了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加速器Accelerator for HL7,Oracle开发基于HL7的医学信息化平台工具HTB,IBM提出智慧医疗方案。除知名跨国IT企业在移动医疗应用方面投入大力进行软件开发外,我国本土软件厂商也积极部署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现有独立软件商(ISV)300多家进行移动医疗软件开发,其中有1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如东软、天健、东华合创、创业等。

医疗设备厂商也在积极部署移动医疗应用,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制造了具有移动通信功能的家用医疗设备,实现设备向中心信息系统平台发送信息以供监护。迈瑞在2011年宣布与中国联通合作,从而使迈瑞的测试和诊断设备通过中国联通的3G网络来实现社区护理。

移动网络运营商将移动医疗作为其为医疗机构服务产品的重要部分。我国三大运营商分别与医院合作,建立了一个基于电子病例系统和医疗信息系统的医患沟通平台,推出相关移动医疗相关项目。同时,运营商把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移动各行业运用,如基于云计算以私有云和公有云形式向大型和中小医院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为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提供身份识别、位置服务。

全球重要电信运营商纷纷成立了专门的部门以负责医疗信息化的运营。其中Vodafone在该公司的全球事业部下建立了医疗卫生专门团队,2009年又组建了新的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部门。法国电信旗下Orange 集团以及Verizon无线也已组建了专门的医疗健康部门,负责医疗健康相关的研发及合作管理工作。除此之外,一些运营商还聘请外部专家组成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的成员主要是来自各大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其中很多是首席信息官或首席技术官,组成强大的智囊团队开发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产品。在我国,中国移动已与剑桥大学联合开展移动医疗信息化应用研究,其通信研究院成立了专注移动医疗的项目小组,目前在超过20 省通过12580、手机WAP、无限城市门户等开展预约挂号。中国联通建立了“云存储”服务平台,用于医疗健康数据采集、传输和检索,以及移动医疗救护定位、生命体征信号实时传递;中国电信则在国内200 多个医院展开移动医疗试点,并得到大中型医院高度肯定。

医疗领域移动应用主要有移动医护应用、基于物联网的身份识别、位置服务、基于三网融合的病房内多媒体应用。这三类通过运用移动智能终端采集信息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医院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分析完毕后再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最终显示在移动智能终端上。

应用环节。移动医疗医护利用移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进行生命体征数据、医护数据的查询与录入,医生查房、床边护理、呼叫通信、护理监控、药物配送和病人标识码识别、WLAN手机应用等等。

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的短信服务功能,将测试与治疗方法、医疗服务和疾病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发送到用户端。在我国,SMS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缺乏医院、缺少医疗工作者、对医疗相关信息了解较少的人们而言,尤其有效。另外,SMS不仅可以作为单向的通知工具,还能够成为双向的交流工具。

传染病通常是在小范围内爆发,但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则可能会发展为流行病。运用移动智能终端,将疾病信息进行跟踪及反馈,实现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疾病报告机制。

通过无线网络的覆盖,医生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实行病人床边医疗服务,包括病历查看、书写、查看检验检查报告、医嘱录入等。

护士进行床边医嘱执行时,运用移动终端扫描病人RFID 腕带确认病人身份,然后再扫描病人药物条码,核对医嘱,给药流程结束,所有流程信息均被记录在HIS 中,便于医院管理查询以及事后的追踪。护士也可通过移动终端直接在患者床边采集和录入病人体征数据等关键信息,提高医护工作效率。

院外移动医疗及办公应用包括远程医疗、危机值协同管理、计划任务管理、会诊管理、危重病人管理、药品使用管理、医疗业务查询等。远程医疗应用中,医生可使用移动智能终端进行远程医疗会诊,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可以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时间和金钱。

篇7

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和综合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与核心是,采用收支结余和与经济收益挂钩的模式,规模、工作量越大则收入越高。这种导向实质是为鼓励临床科主任追求规模扩张和经济效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积极意义,即在药品、耗材与各项医疗服务价格由政府核定的情况下,通过做大医疗业务量、降低运行成本,以提高医疗机构的运行效率。

从表面来看,这样的政策导向可激励医院增加医疗机构供给,但不足之处也逐渐凸显――由于疑难、复杂、危重患者的治疗周期较长,加之对医护人员劳务的占用较大,无疑使医疗机构更倾向于收治诊断明确、症状相对较轻的“常规”疾病患者,如此势必弱化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过去的收支结余分配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出科室的工作量、工作强度和技术难度,亦无法折射出服务质量与患者的满意度,而绩效考核既要体现出工作量,更要体现出医疗质量。合理的考核制度应限制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管理行为,以科室和个人产生的劳动价值对医院和社会的贡献进行考核。这些贡献不是经济效益,不应单纯追求“量”,更应追求“质”,不是“多收多得”而是“优劳优得”,这需要通过很多核心要素指标实现。

为此,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十院”)在新一轮医改中紧紧围绕“坚持公益、注重内涵、转型发展”的“十二五”规划要求,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改善服务,提高质量,控制费用,便民利民”的十六字方针为导向,对绩效考核办法进行修改和探索,通过绩效杠杆作用,促进医院转型发展。

实行“两切断一转变”

旧绩效管理制度虽然有历史进步意义,但面对新医改的形势和要求,不足之处也毋庸讳言。

3年前,上海十院开始实行以“两切断一转变”为核心的新绩效分配制度。

所谓“两切断”,是指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科室经济收入的联系,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药品、检查、耗材等收入的联系;“一转变”则是转变内部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

从传统的单纯考核经济效益,升级为包括患者满意度、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病种难易程度、临床科研产出、教学质量、成本控制、医药费用控制、医德医风九大维度在内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将病种结构作为学科建设、科主任考评的重要内容;重新梳理三/四级手术目录,制定优质病种目录,推进病种转型。

医院出台《转型发展奖励办法》,对外科、内科、门急诊/医技科室分别设定考核指标。外科重点考核优质病种及手术,内科重点考核优质病种及操作,门急诊/医技科室重点考核新检测项目、技术操作和急危重症抢救,适当结合患者收治结构(医保/非医保比例)、药占比、耗占比达标以及“床均利用贡献度”等因素综合评价,推动学科转型发展。

护理人员的绩效收入分为三大部分――岗位标配数、护理质量和工作量点数。岗位标配数执行国家卫生计生委标准,按照所护理患者的病情、护理强度、护理风险等,将所有临床科室从床护比角度分为三档,每档依据具体床位数、床护比乘积得出标配护士数,成为绩效分配中权重最大的基础部分。然而,单纯的护士标配人数并不能体现技术、智慧和所承担风险,护理部还根据各科室具体情况将所有护理人员分为N0~N4五个等级,N0级主要从事基础的患者生活照料,N5从事难度最高、风险最大的深静脉穿刺插管、心脑手术后患者监护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考虑护理质量等因素,并对特殊护理岗位(包括重症监护室、心脏监护室、神经外科、急诊、抢救室等)给予特别夜班津贴,最终形成具体绩效分配数额。

通过实行新版绩效考核办法,医院对临床/医技科室设置关键绩效指标,导向体现三级医院水准的优质病种、高级别手术和危重病救治。护理绩效分配方案则导向劳动强度大、风险高、技术性强的一线岗位,更大程度彰显医护人员的智慧和技术价值,引导员工为患者提供“高”、“新”、“难”的诊疗服务。

导向“高、新、难”诊疗服务

新的绩效考核办法实施后,为鼓励临床医生更多地开展难度较高的三/四级手术,除考核基本的临床工作量,医院还通过设置附加系数等方法倡导、鼓励病种结构改变,引导医生主动收治更多疑难、复杂、危重患者。

以泌尿外科为例,原本占据住院患者半边天的是泌尿系结石等常见病、多发病,难度较高的泌尿系恶性肿瘤手术数量较少。推行新绩效分配方案后,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手术数量呈两位数增长,以2014年为甚,泌尿系恶性肿瘤相关手术同比增长26.36%。内科系统的进步同样喜人:心内科、呼吸科、消化科等传统认为的“纯粹用药”科室,各类介入诊疗操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药物治疗与传统手术间开辟了“第三条道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微创左心耳封堵术、气管镜下微创肺减容术、哮喘热成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既减轻了患者痛苦,也显著缩短了住院时间,使整个治疗更为经济。

对于医技人员,综合考核其所出具报告的速度、质量、检查准确率、患者预约等候检查时间以及配合临床科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等多项指标,从速度、质量、数量、患者满意度四个维度对医技部门进行约束和激励。

篇8

临床路径针对某种疾病或手术,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定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其功能是运用图表的形式来提供有时间的、有序的、有效的照顾,以控制质量和经费,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

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开放病床1400张,年出院患者4.6万人次。医院经过数字化建设,电子病历系统在临床科室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临床路径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效果

2011年底,医院启动了“创建三级医院”工作,把前卫生部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当作医院管理和运行的标尺,在全院进行了全方位的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临床路径是一种质量效益型医疗管理模式,核心理念是实施标准化管理、对医疗质量实时控制,并不断改进医疗质量。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不仅可以达到三级医院创建标准,还可以解决困扰医院多年的难题,是解决医药价格过快增长、控制医药成本最科学有效的手段。

医院认为单纯靠“例均费用”的控制来降低患者就医费用虽然的确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是也带来一些困难,医疗质量无法提高,新技术例如微创手术,难以推行。标准高,不利于减轻患者的负担;标准低,不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效果。通过实行临床路径使医疗工作标准化、规范化,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就医成本,临床路径信息化更能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持久实施。2012年2月医院以“创建三级医院”为契机,在“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动力下,与重庆中联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再度合作,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电子临床路径应用。

医院自2月15日启用电子临床路径管理后,半年来完成路径病种5个,开展路径的科室8个。进入路径总人数为851人,正常完成为368例,变异483例,变异率为57%。其中变异退出325例,变异后继续158例。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临床路径管理对诊疗过程实现了精确控制,真正达到了规范诊疗行为的目的。数字化临床路径的运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医护的认可,医护人员对电子临床路径的操作熟练,对临床路径的内容理解逐渐透彻,为我院后续开展更多病种和继续执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数字化临床路径的实现过程

1.病种和科室的选择

病种的选择要结合医院的实际,选择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优先考虑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推荐参考路径表的病种。这样的话,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我院试点选择了子宫平滑肌瘤、腹股沟疝、急性单纯性阑尾炎、Ⅱ型糖尿病和手足口病5个病种。

试点科室优先考虑外科,其次是内科。这些科室最好是业务不太繁重的科室,也不能选择冷门科室,这样的话试点完成后无法积累推广所需的经验。我院选择了妇科、普外科、内分泌科和手足口病区。

2.路径表的定义和维护

路径表的定义非常重要,是后续应用的基础,它是明确了哪个时间或阶段要做些什么内容的计划表。这个计划制定出来之后,患者的诊疗过程就需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临床路径表中包含内容维度、阶段维度、路径项目3个方面的内容。内容维度是路径表中纵向的维度,是单独定义每个病种的。阶段维度是路径表中横向的时间阶段维度,依据标准住院日要求生成对应的时间表格,以住院天数为单位,各个阶段有先后次序。路径项目分为医嘱类项目、病历类项目、其他类项目。医嘱类项目对应一个或者多个医嘱,病历类项目对应一个或多个病历文件,其他类项目为路径项目人为增加输入项目,如“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制定治疗方案、术前宣教、饮食指导”等。

系统提供分支路径的支持是考虑到临床路径应用环境还不够成熟,实际工作中仍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减少变异出径。某个时间阶段的路径项目内容,允许设置多套治疗方案,医生可以根据实际病情需要备选。

临床路径的应用过程总是在不断评估和完善中,这就需要对路径中的内容进行调整,因此必须对临床路径表进行版本上的维护和管理。如果已经有患者正处在旧的临床路径版本中,便保持以前的内容,等所有患者的临床路径结束后,旧版本再停用,新版本对新的入径患者有效。

3.路径的使用和评估

导入路径 导入路径时疾病诊断名称采用国际标准ICD-10疾病编码,符合疾病诊断提示进入路径。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诊疗情况填写导入评估表单,评估合格方可正式进入路径。系统记录所有结果和指标的评估值,以便于后续分析和统计。

生成路径 使用了临床路径的患者,医生每天需激活当天对应的路径内容,根据路径内容产生当天的医嘱和书写的病历。医嘱需要按医嘱流程进行校对,发送;病历只是生成模板,需要另行书写内容。

执行路径 医生和护士对每天的路径项目进行执行,还需填写当日路径中的每个项目执行结果和执行详情,系统自动记录执行人和时间。每个项目的执行信息简要显示在路径表上,通过鼠标提示或者弹出方式进行详情查看。

阶段评估 阶段评估是每天的临床路径内容执行完之后,根据当天所对应的时间阶段中定义的评估标准表单,对当日路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得出有无变异及具体的变异原因,从而决定继续执行路径或退出路径;系统自动记录评估时间和评估人,评估时系统计算患者已经发生的费用,并预算后续的总费用,以供参考。临床路径的评估,一方面能够自动辅助医生、护士进行路径应用过程中的合理性判断,另一方面也能够结合临床路径的实际情况,不断对路径内容进行改进。

结束路径 结束临床路径有正常完成和变异,变异又分为变异退出和变异后继续两种情况。临床路径执行到某一个时间阶段时,该阶段评估的结果是变异,这种情况下评估完成后可以选择变异退出和变异后继续。两者同是变异,但是后者只有少量的路径外项目,存在变异,但此患者治疗方案仍继续按路径走下去,通过分析归纳变异的路径外项目可以进一步完善路径表。

4. 路径跟踪与分析

系统跟踪各个病种在各个科室的执行情况,可以根据国家要求和医院管理需求直接抽取数据,也可以对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做效益分析、质量分析、工作量分析、变异分析、病种费用分析和住院日分析。常见的报表为临床路径效率和经济指标统计表、单病种统计表和临床路径工作量统计表。

提升空间还很大

1.全方位的实现临床路径管理,离不开信息化支持。

所谓临床路径的管理,其存在不依赖于信息化。但没有信息化、没有电子病历系统、医生工作站,临床路径的管理无法真正得以贯彻实现,数字化临床路径是基于电子病历的。

临床路径管理系统不同于医院信息系统中其它的子系统,它贯穿着整个医疗过程,由一个医疗团队中不同岗位的人员分步骤、有序的完成。临床路径管理系统必须与HIS紧密相联,与电子病历系统整合,才能使其执行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实现临床路径标准和规划、制定、调整和完善,以及临床路径的执行与控制、差异与变异分析、评估住院诊疗分析等功能。

纸质临床路径的管理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应付上级部门检查。同时,纸质临床路径还增加了医生的负担,挫伤了医生的积极性。由于很难实现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路径的执行过程主要靠的是医生的自觉性,无从监管或监管滞后,同时也不利于病种信息的集成和支持,不能形成医疗信息数据库。

我院的临床路径是与HIS集成、一体化的。通过临床路径系统减少医师医嘱下达工作量,还可以简化病历文件录入的程序。生成路径项目时自动生成路径项目中绑定的病历文件模板,医师只需完善模板文件中的内容,这样也可以消除病历文件漏填的情况,有效减少医师录入病历文件的工作量。

2.建立激励机制,积极组织考核。

电子临床路径不是医院业务必须的信息系统,它强调的是医疗行为的规范性。这场持续的医疗质量改进的变革,必然会触动医院相关人员的利益,所以,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层面的推动,该工作涉及到的各方面的干系人就缺乏工作动力。院领导要整体牵头,从战略上定调,体现对临床路径实施工作的重视并给予相关科室一定的压力和激励,对于推进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通过管理手段及时排除。

临床路径信息管理真正实现了PDCA循环,是过程监控性的质量控制。如此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使数字化临床路径真正让质量环转动起来,时效性强,杜绝纸质临床路径中因C环节的不畅而影响全局的情况。

3.电子临床路径的实施,国家政策是外因,医院发展是驱动。

在我国,电子临床路径是医改政策的产物,是国家政策驱动下的一个辅助规范管理的系统。国家对病种定义的规范及医保、农合报销政策等相关政策的扶持必将增进医院进一步推动临床路径的信心。

2012年8月21日,我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了24家县医院做为试点医院,并规定试点的县级医院要实施不少于50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不少于50个的病种开展单病种付费管理。县医院虽实施临床路径的管理已经是势在必行,临床路径及单病种的管理和实施,让医院管理者深思。

如何让临床路径实施下去?如何节约成本、控制费用?如何让医院在满足国家政策的条件下自已受益?节约成本、控制费用、加强管理不仅仅是减轻患者医药费用的一个口号,也成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医院选择用信息化来实现临床路径的管理工作必将是一种明智的决定。

篇9

这是IBM的商业人工智能所能做到的,Watson还可以作为医生的助手,为医生提议治疗方案。在一个临床实验中,针对10万名癌症病患的肿瘤相关测序,Watson所开出的处方与临床医生所选择的处方匹配率达到99%,而那不同的1%也是由于Watson所建议的是近几年新推出的药物,由于医生对文献和临床数据的阅读量远远小于计算机所造成的不匹配。

IBM将认知商业视为继智慧地球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转型战略,认为它将引发堪比电子商务的又一次商业变革大潮。

如果说认知商业在过去还有一些遥不可及或者说面目模糊的话,在今年的IBM论坛上,IBM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商业人工智能的战略,并从“助力行业转型”和“为专业人士赋能”两方面展示了IBM全球范围内的突破性进展。IBM表示认知商业已经进入到行业的实际应用,到2017年底,Watson在各行业将使10亿人受惠。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Watson Explorer在两个行业中应用的例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认知商业。

从智能识别到认知行业解决方案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医院,发现熟悉的咨询台和分诊台不见了,而是通过与自助设备进行对话,了解到自己应该到哪一个科室就诊。这是神思电子正在研发的智能自助设备所带来的全新体验。

神思电子是一家智能识别领域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在采用了IBM Watson Explorer(WEX)后,神思电子基于分析洞察、推理、自然语言理解能力,重点选择了金融和医疗这两个长期服务的行业,锁定“智能客服”、“实体服务机器人”和“自助设备智能升级”三大领域,改造服务流程,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

对于神思电子来说,这些想法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自行业客户提出的真实需求。目前神思电子有130多家医院客户,门诊使用的自助缴费、自助打印等医用自助设备已售卖出几千台。因此,面对客户提出的商机,神思电子快速抓住了机会,借助和IBM的合作,将商机变现,开始了自己从智能识别到认知行业解决方案的转型升级。

神思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井j表示:“从2016年起,我们就启动了‘从行业深耕到行业贯通、从智能识别到认知行业解决方案’的战略升级。神思与IBM一样,将思考与持续创新都根植于企业的基因之中,我们与IBM并肩合作,希望运用IBM Watson认知计算加速公司战略升级的步伐,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认知行业解决方案,加速国内商业人工智能的发展。”

智能客服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目前很多智能客服所用的知识库采取的是暴力穷举或者静态知识库,知识库的建立、更新、维护的工作量非常大。而Watson Explorer可以帮助行业用户快速搭建知识库,并供客户在应用过程中进行优化和升级,构建带有认知功能的动态智能知识库。

神思电子还将知识库和自然语言交互的能力结合起来,所搭建的智能客服系统拥有人机协作功能,可以很明显降低人工的劳动强度。“通过Watson的支持,智能客服系统能够回答客户90~95%的问题,这可以给客户带来巨大的价值,并具有很强的复制性,可以推广复制到多个行业中。Watson Explorer还可以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检索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未来会在图象识别、语音识别、情绪分析等领域和用户进行交互。” 神思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涛表示。

“我们利用Watson Explorer把话务员需要掌握的知识转化为结构化、半结构化的知识库,就像为话务员提供了一个可以对话的智能助手一样,大大提升了客服人员的效率。在我们和一家央企的合作中,对方试用我们的解决方案,将话务员的培训时间由一个月缩减到了一周。”井j举例说。

神思电子的短期目标是将智能客服等设备在短时间之内推向市场,批量复制到所服务的各行各业中,在产品落地后再进一步向宽度和深度发展。

为能源服务提供最后一公里智能服务

中国在用户端是一个高耗能国家,单位GDP的能耗是美国的1.8倍,且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电力运维主要依靠人工。

隆基泰和2015年开始探索优化能源使用的新市场,目前的服务形式主要有三种,电力智能运维服务、售购电业务以及分布式能源服务。

“当前,我们在河北已经跟1200家中大型的电力用户签约,现在大概有200家的电力数据已经上传到云平台。” 隆基泰和智慧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振刚表示。

借助Watson平台,利用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隆基泰和可以构建综合能源服务云平台,为工业、商业企业构建360度完整的客户能耗视图,持续构建高耗能企业用能预测及能效水平的分析和洞察能力,提升与客户的交互体验,打造智慧能源服务体系。

“此次与IBM合作,一是通过创新技术构建云平台,进行云平台顶层设计,建立数据的洞察分析方法,提升隆基泰和自身的数字化技术能力,二是在应用侧帮助企业更好地分析和优化能源使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成本,充分实现能源云平台的服务价值,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快速推进电力智能运维服务方面,刘振刚举例说,隆基泰和下属有一家企业原来有20个电工每天进行巡检,而采用了电力智能运维后,大幅降低了变配电巡检对人工的需求。而是由变配电设备计量端口上的检测设备所提供的数据绘制电力运行曲线,由统一的集控中心代替了人工巡检,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将运维成本降低了30~50%。而在安全性方面,秒级监测的安全度也远远优于2小时一次的人工巡检。

篇10

这一切对于一个23年前,还是刚出大学校门、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的医学生林宇明来说,是始料未及的,“当时,只想从最基层的医疗机构干起,学以致用。”但如今他已成为广州市诗书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副主任。

熟悉林宇明的人都认为,他踏实能干,特别是他来到诗书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对患者就诊流程进行了锐意改革,现在再没听说过因就诊繁琐引起的医疗纠纷。

同时,林宇明的智慧勤恳也让很多患者及同事叫好,这也注定了他不仅能做好“健康守门人”的角色,还有能力把一家普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成有两个省重点专科的中医医疗机构、“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服务示范区”指定推荐单位。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行医路上

让患者感动的“责任”医师

1988年还是大学生抢手的年代,刚从广州医学院毕业的林宇明面临着毕业分配,在同学们还犹豫中,林宇明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当时,我刚结束了在大医院的轮转培训,大医院给我的印象并不好,因为那时大医院的工作还比较清闲,医生每天看不了几名患者,工作有些慵懒散漫。”而林宇明想得最多的是面向最广泛、最基层的居民,“我想做工作应该脚踏实地,从最基层做起,更能了解整个行业的面貌。”

怀揣着济世救人的梦想,林宇明来到了即将面临转型的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现为广州市诗书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干就是23年。

一次,佛山市的一名泌尿道感染患者,在当地治疗病情不见好转,慕名前来寻医,林宇明给患者检查后,提出3种诊疗方案,并给他详细分析了各个方案。患者为表谢意,给林主任和管床医生分别送了红包。出于对患者的尊重,他们决定将红包缴到患者住院帐户上。出院结账时,家属发现账户上钱多了,才知道医生们根本就没收他们的钱。临走时他们很感激地说:“还是基层医院的医生朴实啊!”

在2003年抗击非典这场无硝烟的战役中,广东省是 “重灾区”,2个月的生死较量是对社区医务人员的大考验。林宇明带领团队奋斗在临床一线,充分发挥了西医核心优势,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零扩散的重大胜利,他光荣地获得了“广州市越秀区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先进个人”称号。

类似的事发生了多少次,林宇明已经数不清了,但他仍然为患者每次的感激而感动。这些年中,无数诊疗故事、无数次患者道谢都一一扎根在林宇明的心中,但他却不因此而自满,只偶尔在短暂的迷惘时翻出来,坚定自己朝预定目标走下去的信念。

2010年,林宇明获得了“越秀区社区首席责任医师”。谈起如何才做一名医生时,他呵呵一笑,谦虚地说:“如果非要算上我的话,就是非常注意从小事做起,每个诊疗过程都认真仔细。”他习惯了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为每一名患者全盘考虑健康状况,提供多种诊疗方案供选择;他习惯了遇到危险时,自己冲锋在前;他习惯了在治病诊疗活动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患者,不因患者社会地位、家庭状况、文化修养等差异,采取不同的态度;他更习惯廉洁自爱,抵制金钱、名利的诱惑,不收受药品回扣和患者家属的财物。这么多的习惯结合在一起,将“责任”二字体现无余,无怪乎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患者。

行医随感

随时随地帮患者解决健康难题

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当了23年全科医生赋予的习惯,让林宇明说话简洁、富有亲和力,使得人们在和他谈话时,感觉格外亲切。朴实的语言、毫无夸张的平和语气,让人不由得对他产生好感,愿意将健康交予他来管理。而他也积极地将健康教育、慢病防治的理念带入到谈话中,给居民以收获。

家住附近小区的陈老太每周二中午吃完饭,没有出门溜达,而是和家人一起在家里静静地等,这已成为她的老规矩,因为林宇明会上门给她测量血压,询问最近的情况,告诉她和家人一些中医养生、中医膳食等改善健康的方法。此前,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等疾病的陈老太看病花了不少钱,后来转到诗书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林宇明根据老人的病情,做了相关检查并给予相应的治疗,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小区的老人常患有多种疾病,腿脚也不方便,提供家庭服务能给他们带来便利,解决不少难处,于是我们变‘坐堂行医’为‘上门服务’。”林宇明说:“全科医生不仅要懂诊疗,还要对患者及家里情况有所了解。好的全科医师相当于社区领导,患者一来,就知道有什么问题,不像大医院医生要从头问起。”

正是这样的想法,让林宇明即使每天看七八十名患者,依然能跟很多患者成为朋友,周边居民的健康详情乃至他们家庭的琐事,他都有所了解。“患者的大小事,只要关乎健康,我们都要管,管病、管心,有时连家庭琐事都参谋参谋。看病时,见到患者不开心,帮忙开解患者情绪,有时顺便连家里的问题都解决了。”

“以前是爷爷奶奶在我这看病,现在是他们的孙子孙女;以前是自己下班后来看病,现在是带着他们的孩子来看病。”患者的依从性高、连续性好,对他高度信任,是林宇明颇为自豪的地方。

“我们是居民的家庭医生,内外妇儿什么病都看,和大医院医生专科性很强不同,我们对什么病都懂一些,但程度没那么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限的条件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及时将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让他们少走弯路。家庭医生的责任就是随时随地帮患者解决健康难题。”林宇明如是说。

管理途中

锐意改革的社区领头人

身体不舒服了,喝点中药汤剂;冬天时,吃点膏方调理……对于诗书街的老百姓来说,中医中药已跟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这样的养生之道,离不开林宇明大刀阔斧的改革。

2008年11月,越秀区中医院正式转型为诗书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决定继续延续中医特色诊疗。不少人表示疑惑,好好的一家二级甲等医院为什么要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呢?其实,林宇明的“账”算得很清楚:和大医院比技术,我们没法比,那我们就和他们比服务,比内心,比用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既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位,又能针对大医院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近年来,广州市医保局关于增加指定慢性病病种和开展普通门急诊记帐等多项惠民措施相继实施。林宇明带领10多名医务人员不辞劳苦,拖班加班为群众诊断和办理相关医保申请手续,让他们顺利享受医保待遇,只为了减轻老百姓看病负担。有了他们辛苦的劳动,到医院前来就医的患者逐月增多,医疗服务收入比往年同期明显递增,患者书面表扬信已经积累了很多,单位职工的热情高、干劲足、士气旺、信心增也是多年来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