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开设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设计开设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设计开设课程

篇1

关键词:工业设计;艺术类学生;工程基础;教学实践;成果

工业设计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边缘交叉学科,其特点之一就是综合性强。这就决定了目前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的招生范围比较宽泛,工业设计专业既可以从理工科考生中招收,也可以接收艺术类考生。目前,全国已有多所高校实行文理兼收模式,并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教学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其中工程基础的学习是工业设计专业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是艺术类学生工程基础的教学内容、知识深度、实践内容以及训练方式等是值得探索的。

重庆大学从2003年开始招收文科艺术类学生,在学生基础类型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培养计划作了很大程度的调整。特别就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工程基础教学问题作了一些探索。通过两届教学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效果,介绍于此供同行探讨。

一、工业设计学科的特点及工程基础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关于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是否有必要学习工程基础知识,怎样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工业设计教育人士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工业设计的跨学科性决定了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人机工程学、艺术、文化、工程技术、环境、管理等多门学科。也就是说,它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既具有良好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又具备优秀的艺术素养的综合性人才,艺术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有必要学习相应的工程技术知识。同时,工业设计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个创意,同时还必须存在将其转化成现实产品的可行性。设计的可行性离不开分析、研究并解决材料、结构、制造、加工以及表面处理等问题,这就决定了工程技术知识将成为所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工业设计学科具有创新性。传统的工业产品逐步被高新技术产品及服务所取代。工业设计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制造技术(CAD/CAM)相结合,正在进行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设计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并超越时代步伐,才能体现时代特性,发挥创新本质。艺术类学生有必要熟悉常用工程材料,初步掌握典型成型方法,了解与现代设计及制造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工业设计还具有系统性。从最初的概念策划到最终的产品原型制作及相关辅助推广行为乃至广告等,每一个概念都须经过严格的程序规范以及反复加工审核过程。这种具有典型的开发与完善性质的系统性工程,要求工业设计人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学科基础。深度适宜的工程学科知识对艺术类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二、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

艺术类学生学习设计有其自身的优势,如设计思维活跃,空间想象力较好,表现能力较强,视觉洞察力敏锐,有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外观造型能力等。但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由于艺术类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均衡,知识体系不够完备,由于缺少工程基础知识做依托,部分创新思维与具体实现之间有一定差距而缺乏创新价值,结果使得许多优秀的造型效果却找不到实物载体。工程基础知识是创新产品与实现产品商品化的重要基础,是连接设计理想与商品现实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在设计教学中应当努力弥补艺术类学生的科学和技术知识方面的欠缺,使其更好地发挥其专业特长,培养基础知识较全面的设计专门人才,创造既有实用功能又具时代美感的设计。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我校工业设计专业精心设计和安排了“创意机构设计”这一课程,并与重庆大学工程技术培训中心一起,共同对工业设计专业艺术类学生进行工程基础的培养和训练。

三、“创意机构设计”课程的设置与教材建设

该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以往工业设计理工类的学生工程知识的学习是分别以几门课程的教学来达到目的的。如机械原理、机械装备、机械传动、机械零件加工等。艺术类的学生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这些内容是相当困难的,需要一本深入浅出的又能使学生能够理解的综合性的工业设计工程基础教材。为此,在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组织下,重庆大学高敏、张成忠老师主编了《工业设计工程基础Ⅱ》――创意机构及控制基础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同时,将以前机械基础的几门课程去掉,以一门“创意机构设计”课程取而代之。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工程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设计中具有较强的功能和结构意识。该课程介绍了机械运动、运动的传递等基础知识,并在以浅显的例子说明各种常见机构的原理的基础上,用形象的语言和图形讲解机械的构成和传动的基本原理。其核心教学内容如下:

1.连接及夹紧机构:固定连接、活动连接、柔性连接及运用。

2.获得转动及往复运动机构:匀速运动机构、变速运动机构及运用。

3.其他机构:扩大位移机构、倍力机构、间歇运动机构及运用。

4.新原理及机构的创意:物理、化学现象与新原理。

5.机构的电器控制基础等。

四、课程的特色

为了使艺术类学生容易接受,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避开了较难懂的机械原理部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其运用场合。鉴于工业设计专业与工程设计的区别以及学生的特点,所有内容都是以图形讲解和说明定性的功能动作为主。避开繁杂的定量计算和参数设计,采用图片及多媒体的形象教学,使学生对较陌生的工程知识有较为直观的实际感受。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以大量实际应用的例子说明各种机械元件的选用并布置必要的练习。该课程的练习主要是围绕机构的功能设计而安排的,主要命题是在产品设计中如何考虑功能动作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功能元件实现产品的功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工业设计与工程技术的关系、内在机构与外观设计的关系。对于一件产品的设计,外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附内部功能结构的,外观造型的设计必须了解内部功能件的布局情况,哪些是可以调整的那些是不可以动的,使其在今后的设计中建立起完整的设计概念。

五、实践环节及训练内容

为了加强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课时的限制,该课程仅安排了18个课时的实验,但是,该课程的实践安排有意识地与金工实习的末尾连接起来,使实践环节内容更加丰富、时间更加充分、效果更加明显。实习与实践共两个主要环节和一个附加环节,均在重庆大学工程技术培训中心进行。

第一个主要环节是认识与操作。这是在机械零件陈

列室和加工车间进行的。主要是使学生认识机械的构成、各部分得名称、功能以及相互配合所实现的功能动作。在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让学生适当操作并加工简单的零件使其获得机械设备的操作实感、了解材料的加工性能和零件形状和加工工艺之间的关系以及增强今后在设计中的工程意识。

学生操作实践的机械加工环节有钳工技能、车床操作、铸造技术、焊接工艺、数控机床操作等。这一过程相对时间较长,在其间得到技术人员和工人师父的耐心指导,认识和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个环节是设计与制作。设计的命题有两种,一种是假想命题即小产品的创意,这和工业设计专业联系较紧。所要求设计的产品一般较小、适合于快速设计和动手制作,通常为随身小饰品之类。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短时间内创意完成,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加工方法自己动手制作完成。2003级的命题是设计和制作一个挂饰件,学生根据设计选定材料并自己加工成型。

第二种命题是参与工程技术培训中心产品的改良及部分简单加工工作。例如2004级的命题是设计一款作为公共场合的手触式智能查询机,要求外观新颖、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学生在制作工程中使用了在实习过程中所学到的方法。首先要用钢筋制作查询机的骨架,制作出合适的曲线,然后焊接成框架;其次要将铁皮切割成合适的形状,对框架实行包裹,同时留出安装显示器和主机的位置;最后对显示器和主机进行安装。这类题目的特点是学生有一种真正的与社会接触的感觉,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也是非常有针对性的,缺点是课题的类型和工作量不一定适合专业的特点。

第三个是附加环节,鉴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要求他们在参观和实践的间歇画一些关于产品及机械的速写。这一个环节可以使学生参观和实践的时候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用心。要画速写就必须观察,特别是要描绘机械部件的相关关系,没有仔细的观察是不行的。由于与艺术表达直接相关,这一环节一般都能较好地完成。

六、所取得的效果与存在的不足

由于“产品创意设计”课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大量浅显并具典型性的例子,使学生基本掌握了工业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常识性工程基础知识。该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适合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形成了艺术类学生知识结构的有力补充。

在实践教学中,参观认识、实际操作两大环节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巩固和丰富了理论教学内容。对机械零件陈列室和加工车间的参观使学生认识了各种机械零件的基本形状及其特点,了解其材料及用途;在认知普通加工机床的基础上了解各种机床的加工方式及功能特点;参观现代加工设备使学生了解了现代加工技术并使其能够有意识地在设计中融入最新加工技术。特别是第三个附加环节,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个与学生爱好特点相结合的环节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增强认识深度是有效的。

对车床、刨床、钻床、铣床以及常见钳工工具等的操作塑造了学生对机械机床的实感体验,理解并掌握其基本操作规则和方法。在制作实体产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综合运用理论、参观与实际操作知识,对于产品中机构的连接与固定,材料的选择,加工手段与方法以及加工的可行性与精确性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在参与产品改良的实践后,学生的设计制作体会是:“通过这次实习让我们亲身体验到了什么是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这次设计中每个细节,每个步骤都那么精细。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产品外观,还要考虑到产品的结构和使用性,考虑到产品的制作工艺,要设计出能做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次实习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很有成就感。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对设计的认识程度”。

在基本达到教学目的,取得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部分艺术类学生对工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工程知识并非艺术类设计人员解决问题时的必备知识。这种漠视心理导致其对工程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排斥情绪。艺术类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其对工程图认知能力较差,绘图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同时,对于基本概念的透彻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篇2

【关键词】机械加工课程;课程设置;实施项目化教学

针对机械加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建设需求,结合院实际情况,提出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一系列新思路:建立系统性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强化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及融合;根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整合;构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层次化、综合化的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加工专业课程结构。

一、课程模式的建构具体想法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的建构借鉴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CBE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一种全新的一体化课程模式,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学校课程模式。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特征。职业能力模块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要保证足够的时间,在实践操作的同时完成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实现由“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把学习变成自主的、快乐的活动。

围绕机械加工技术职业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参照我国高级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标准,我们制定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模块。各个能力模块要求不一样,课时安排的多少也就不同,核心能力模块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按照人们认识新事物由浅至深的规律,我们对每个能力模块进行分解,以具体的训练课题来细化,如车工技能模块(核心技能模块)。

二、课程设置主要特点

课程设置要突破传统教学计划的限制,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理论知识要讲究“实用与够用”。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主要是钳工、电焊、车工、电工、数控等几种技能,每学期安排一到两个技能项目,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应用特征,并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了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征。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开发与改革针对当前学院机械加工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考试评价重视了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把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及其评价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明确其份额。通过任务项目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工作任务项目单项评价+工作过程综合评价”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学生平时考勤、作业评价结果、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综合评价相结合,完成教学质量的基本考核。

产业特色教材体系开发与建设。组织课程组成员、周边支柱产业企业专家,结合当前高职高专机械加工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考虑就业市场的需要以及与职业资格标准衔接,对传统教材进行删减、修改、重组、补充,体现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拟定教材结构框架,完成教材内容的更新和整合,将“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减少繁复的理论,增加规律性知识的总结和提炼,使教材成为“实用型技术手册”。我们已经编写完成了《钳工加工技术与实训》。

课程设置突破传统的特定能力培养要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综合职业能力层次定位之后,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全面进行培养。

三、实施情况

最大可能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机械加工技术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改造、建设实训场地,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加工实训车间、多媒体教室、液压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等,使教学管理与企业生产管理相融合,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模块化教学的需要,结合学校的教学实训场地条件,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并按照考核要求,设计“一体化教学考勤表”、“钳工基本操作能力考核表”、“刀具刃磨能力考核表”、“测量技术考核表”、“典型零件加工能力考核表”等,形成一套与一体化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文件。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进行操作指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每个模块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实施,由2~3名专业教师组成,分别承担教学讲义(教材)的编写及相应模块的教学任务。组织教师参加业务知识培训和技能鉴定,或从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参与教学与管理。

教学组织安排过程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根据该专业所对应的工作过程,将职业能力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学习模块,各模块相对独立,又具有关联,根据特点实施项目化教学。

四、取得的成果

学生专业能力显著提高。原来枯燥无味的专业学习,现在变得直观、生动,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工机械实践能力明显加强,大部分学生的技能水平达到高级工的要求。方法能力有所锻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了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认识能力、综合和系统思维能力、系统工作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社会能力有所加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有成就感,学风、班风有明显好转,同学之间能互助交流,团结协作,班级集体荣誉感增强。创新能力有所培养。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积极思维,提出很多新颖的想法,自己动手做出了一些产品,自信心得到很大提高。

我院还与本市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为我院学生实习提供场地和设备,为我院专业教师操作技能训练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样,我院为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职工的文化知识和技术培训提供帮助。

总之,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知识的生硬重组,而是对教育理念的重建和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人才本身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塑和完善。只有学院、分院、企业多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从整个课程体系着手,在教学中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才能实现改革目的,而改革的成果必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具备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3]颜珍平,吴献文,颜谦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驱动型课程教材开发,职业教育研究,2012,(5).

[4]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职业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崔丽萍(1967-),女,内蒙古锡林浩特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教授。(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79-02

建筑装饰行业已经成为建筑业中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是一个劳动密集行业。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国家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装饰业产值已达147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2009年建筑装饰业总产值18500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2010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工业总产值达2.1万亿元。“十一五”期间,行业的组织化和集中化程度有所提高,装饰企业数量已由19万家减少至15万家左右。2011年,全国建筑装饰行业完成工程总产值达到2.35万亿元规模,实现了12%左右的增长速度,再创历史新高,带来了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员人才的大量需求。如何使我国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成为高职院校必须深思的问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内容

教学质量是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必须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专业发展。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包括构建基于建筑装饰方案设计和建筑装饰施工过程,满足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集专业教学、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等内容。

2.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把握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该专业能力的目标,主要从理论知识够用、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入手,进一步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教改和实践,分析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方案功能设计能力;方案构思与空间造型设计能力;根据方案合理应用装饰材料的能力;较强的方案表现能力;熟练准确进行建筑装饰施工图设计的能力;方案投标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建筑装饰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以及多年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学生参与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实践等情况,结合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符合生产实际的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管理、环境检测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创新“项目带动、综合训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计算机应用、建筑识图、艺术表现等职业素质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室内设计员、施工员等岗位标准进行能力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基于建筑装饰设计和建筑装饰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内容包括: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典型工作分析,明确能力关键点,确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知识服务工作。

二、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

根据市场调研及毕业生从事工作岗位情况,分析得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有设计员、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等。针对专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如首先确定“建筑装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装饰施工”、“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与装饰构造”等课程为该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然后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从培养学生具有中小型建筑装饰设计方案、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建筑装饰设计投标及建筑装饰设计与管理能力要求出发,对各门课程准确定位,进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逐步将其建成院级、自治区和国家级精品课。由此引发我们对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的思考。

1.依据职业岗位需要,确定职业技能需要课程内容

在课程建设上,坚持“瞄准岗位设课程”,构建了“证书引领、项目带动”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结合实践项目,以训练学生绘制装饰构造各细部节点做法为切入点,以实际训练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一是针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对知识要求调整重点,选择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对学生装饰设计实用与实践能力培养有关系的内容。二是依据实际工程中现行做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删除工程中淘汰或限制使用的内容,同时增加工程中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对应的教学内容。

2.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

本着课程建设始终以“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通过将学生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与培养学生设计方案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等专业能力结合到一起的模式,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性人才。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切入点,按照突出应用型、实践性、职业技能性原则确定课程项目,以任务驱动为核心,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3.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课程组在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当地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及企业合作,通过剖析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与装饰设计企业的岗位要求,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及实训指导书指导教学。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能及时了解行业动向,及时把握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开发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获得和掌握最新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引领学生完成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经历完整的职业过程,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4.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也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进行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设计方向需要具备施工图绘制能力和细部节点大样图绘制能力,施工方向需要具备施工技术能力和施工组织能力。

如:建筑与装饰构造课程,通过完成某一功能空间装饰构造方案,掌握墙面装饰构造、地面装饰构造、吊顶棚装饰构造、门窗装饰构造几个任务,按构造理论讲述与现场教学、学生绘图练习过程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强化学生对各部分细部构造的学习,强化技能训练,为后续装饰施工、工艺、装饰施工图绘制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具体实施步骤为:选择载体—项目设计—项目教学过程 (构造层次、所用材料及细部构造做法)—实训场所—绘图与识图—质量检查—评价。

5.构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课程组剖析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过程及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学习领域,确立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新模式,按照工程性质确定教学项目,按照工程施工及设计过程设计了学习任务。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明确目标”、“任务实施,技能训练”、“能力提升,能力拓展”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带着实际工作任务去完成项目训练,实现了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过程中的知识,通过工作实现能力的提升,达到“学会工作”的目的。

三、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取得成效

1.进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设计

如建筑与装饰构造课程,教学设计形成“一条主线、二个结合、三个阶段、四个衔接”的指导思想:一条主线就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两个结合就是指课程结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做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相结合。三个阶段就是课程教学按照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安排学习。第一阶段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完成单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第二阶段为分项技能训练,将单点知识和技能按照岗位工作程序进行串接;第三阶段为综合技能实训,使学生具备岗位工作能力。四个衔接就是课程内容与前、后续课程相衔接,与职业标准相衔接,与新知识、新技术相衔接,与人文教育相衔接。

2.丰富教学资源,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深化实训基地建设

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内容得以组织实施的有力保障,在选用教材、实训项目选择、学习指导、实训环境等方面均体现课程的针对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利用课件、习题集、实训指导任务书、标准图集及满足工学结合需要的实训室,如建筑装饰材料和装饰构造实训室,把学习地点由教室移到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现场或实训室进行,边学边做,“教、学、做”合一,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为教学提供情境式学习环境。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能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特色。目前又建成了该专业的设计工作室和模型制作室等实训场所,深化实践性教学。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通过深研教学大纲,制作课件、编写习题集、实训指导任务书和教材;通过主持和参与教学科研项目等工作,使各教学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改革有了深刻认识,转变思路;通过教学组织实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打造出一支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区内同类课程中实力很强的师资队伍。

篇4

关键词:吉首大学;制药工程;中药资源学;教学

高等学校开设中药资源学的目的在于,调查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动态规律;根据中医药理论,进行中药新药开发、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合理开发中药资源,为制药工业的发展提供药材原料。在“宽口径专业教育”成为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吉首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开设中药资源学课程,是培养制药人才的需要,也是发展区域经济、建设资源型社会、提高欠发达地区普通高等教育水平的需要。本文就开设中药资源学课程的必要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做有益探讨。

一、开设的必要性――发展地方经济

吉首大学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武陵山区,该地区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植物原料、中药材和果品基地。药用植物有273科、1020属、2461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总数的22%,占全省药用植物总量的67%。据测算,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达400多万吨。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是中国药材公司直接联系的野生药材收购点和药材种植主要基地之一,是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天然药物绿色高效提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筛选、天然药物成分分离与分析、天然药物修饰与纵深开发、高值终端产品原料开发的物质基础。

近五年来,吉首大学在植物开发加工应用方面,以湘西猕猴桃、杜仲、花椒、盾叶薯蓣、倍子倍花等药用植物与农林产品为突破口,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在药物研究方面已申报专利40余项,针对药用植物成分进行结构修饰,在药物化学相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同时,还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开发出“果王素”、金雪康杜仲胶囊、天之骄青花椒精华素胶囊、薯蓣皂素、双烯、花椒油、倍花单宁酸等产品,“果王素”成为国家名牌产品。这些项目的推广和产业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我校制药工程学科的迅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二、开设的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

围绕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论介绍中药资源调查和质量评价、地理分布、化学成分、开发利用、资源的保护更新等问题,以增强学生有关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识、理念。中药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我国中药资源种类、分布,了解我国中药资源的种类,重点了解民间药和民族药的地位、特点以及在中药资源开发中的利用地位,了解我国地道药材的概念与含义、形成原因以及对现代中药开发研究的意义,同时要了解我国各地区的地道药材资源,了解其特点以及新的资源开发前景,牢记通过GAP认证的产地与药材。介绍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学生了解我国药材的一级开发、二级开发和三级开发的含义,同时要了解扩大和寻找中药资源产量的途径和方法。介绍中药资源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利用,使学生了解我国中药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和意义,同时要了解扩中药资源更新的意义、分类、方法及基本措施,了解中药资源的再生性,寻找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与途径。

分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关资源科学知识、技能、技巧的专业教育。每章先概说,主要入药部位的不同药用植物的生药名、来源与植物学特征、成分与功效、资源开发与保护等,然后简单介绍代表药物的药性、功效与应用。

三、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

利用药理学、生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相关知识,建立相互交叉的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资源开发利用意识以及利用天然药物开发新的药物的专业技能,为湘西及周边地区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方面的人才。

由于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联系武陵山片区的中药资源优势,加强实地调研环节,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根据吉首大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湘西地区的特点和人才要求,拟定合理的调研项目。改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中药资源”,以及湘西地区的药物资源,培养药物开发方面的人才。

建设规划方面,与我校的对口支援学校――中山大学、中南大学或湖南师范大学联系,采用课程进修的形式培养师资。初步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学习、体会进修学校教师处理教材的方法与技巧,搞清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领会和推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根据吉首大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湘西地区的特点和武陵山片区中药材多的特点,合理增加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张红瑞,周艳,高致明,李志敏.公选课《中药资源学》教学分析[J].医药教育,2012(2).

篇5

高校作为机械制造人才培养的高地,必须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培养具有高技能、创新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在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中缺乏产品造型设计教育,以及对工业设计的肤浅了解和不加重视,造就今天中国机械制造业走向国际化的瓶颈,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机械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开设《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加强学生工业造型设计知识背景的教育,对于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并未涉及单独开设产品造型设计的课程,部分高校开设了“工业产品造型设计”选修课。据了解,华中科技大学、东华大学等部分学校在机械工程类专业本科阶段开设了专业方向选修课“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但《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教材内容设置是立足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对于机械工程类专业而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将“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列入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在进一步完善该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同时,提高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让学生在开展机械产品设计时,将外观美感性、创意新颖性、设计实用性和技术领先性等进行综合考量,提高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之中,在综合实力强的公司谋得一席之地。

“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开设时间和学时

根据机械工程类专业细分方向不同,应将“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列为专业技术必修课或专业必选课。作为一门提升设计能力的课程,应安排在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和专科三年级第一学期。需要完成机械设计基础、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先进制造技术、三维建模渲染技术等专业课教学,再进行该课程教学。总学时一般应安排60—80学时,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各占50%。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因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并未接受完整的艺术基础教育,理论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含人机工程学、机械工业产品设计方法与程序、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等,还要加入美学基础。美学基础应包括美学法则、三大构成基础、产品形态设计等。人机工程学重点讲解“人———机———环境”系统、人体感知与运动特征、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人机的信息界面设计、工作台椅与工具设计、空间环境设计等(注:如“人机工程学”已作为一门单设的课程,此部分则可以略讲或者不讲)。机械工业产品设计方法与程序着重讲解目前国内外先进企业先进的产品设计方法与程序。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主要是为了把三维造型设计软件应用于机械产品设计中,优化设计方案,提高产品设计质量。课程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三大构成基础训练、机械产品外观造型设计与模型制作等。课程理论教学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国内外优秀机械工业产品设计案例。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以卷面考试成绩(50%)、平时作业(50%)成绩综合分数作为最后学习成绩。意在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设计理念的学习,又要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开设“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尽管产品造型设计属于“工业设计”范畴,而“工业设计”又是机械工程学科下的分支,但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不妨以“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作为切入点,从“工业设计”领域中学习先进的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以满足市场对机械工程产品外观、情感、技术和质量等方面的新需求。

(二)教材编写与使用

笔者认为适合机械工程类专业“机械产品造型设计”的教材寥寥无几。就从网络检索来看,俞志豪、王祖铭1992年编写的《机械产品造型设计》、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2007年编写的《各种机械造型产品色彩设计加工生产工艺技术汇编》和《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造型设计和人机工程》是为数不多的可参考教材。作者曾在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讲授《机械产品造型设计》时,就因无合适教材而把《人机工程学》作为学生上课的教材,但需要补充大量的课本以外的资料和知识。简单地将偏重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应用于机械工程类教学中,有失大学教育之颜面。在探索开设“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的同时,也需要尽快编写与之匹配的教材。

(三)教学大纲制订应紧密结合机械工业产品设计与制造实际

教学大纲应对课程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详尽说明;教学内容避免生搬硬套、老生常谈、脱离机械工程产品设计与制造领域实际,精心设计、优化教学内容,将课程美学基础、人机工程学等几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与工艺(金属工艺学)等课程涉及的内容删减,或者保留与造型设计教学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

(四)加强任课教师业务培训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事关人才培养水平。具有工程技术知识背景的教师对加工工艺、结构、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熟悉,但在进行产品外观设计时,由于不具备系统的工业设计知识,他们不能从外观造型设计角度出发,很难提出合理、形象化的设计方案,不能准确理解和较好讲授课程内容。对大多数具有工业设计知识背景的教师来说,他们明悉产品设计的程序、方法,对产品设计整体视觉效果能够较好地把握,但在机械产品的结构设计、技术、制造加工工艺等方面知识有待强化,同样不能很好地胜任课程教学任务。这就要求,讲授“机械产品造型设计”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机械制造和工业设计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相融合统一。目前,应加强机械工程教师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方面知识的系统培训,或者工业设计教师机械工程知识的系统培训。

(五)实行“小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p#分页标题#e#

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工业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90-02

一、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现今,推动地方普通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既是国家政策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已然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突破口。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建设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纵向比较,从早期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十几所院校,到如今,国内400余所大学开设工业设计专业量的巨大转变。但只有个别高校成立了独立的工业设计院系,并依据地区优势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而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准,丝毫没有质的飞跃。横向分析,西方诸国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育会根据现有的需求,设立专业、规模较小的学校(比如韩国的产业振兴院,法国的各种文化专业学校),直接回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担负起教学与研究的功能。欧盟在其艺术教育与人才培训的相关计划中指出,重点不在创造一种共同的教育体系,也不拘泥于传统上学生到学校这个场所获取知识的模式。而我国现有工业设计专业与人才培养发展现状与西方横向比较,仍然处于落后水平。究其根本,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的工业水平相对滞后,制造业虽大而不强,长期处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状态。部分企业依靠“贴牌代工(OEM)”生存,一些民营企业急功近利,长期依靠抄袭模仿国外产品维系生命。二是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严重制约了这个新兴专业的发展,工业设计的发展依靠传统专业的教学模式收效甚微,而改革的探索依然在尝试阶段。第三,我国近代历史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社会由农耕经济直接跨入到了工业经济,国人对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缺乏根本的认识,特别是意识形态层面的差距非一日之寒。传统设计教育长期脱离实践、纸上谈兵,青年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实际设计经验,以致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成为教学重点,造成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差,培养出的设计人员不具备实际的设计能力。当大学教育成为大众教育,脱离象牙塔回归到生产实践中时,传统学院式的设计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工业设计专业顺应时代要求向应用型人才培养靠拢,教学实践的改革也成为必然。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

针对现在推动地方普通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既是国家政策要求,更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已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突破口。我院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指导思想,突出“人格+能力”的培养模式,工业设计教育探索势在必行。通过对国内外工业设计教育现状的对比研究,特别是工业设计教育与十年前相比的不同点以及发展趋势的探索,在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针下,在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实践课程已开设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特色配合可发展的其他资源,结合学科优势,加速提升设计、教学能量的蓄积与发挥,真正达到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复合时代要求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以学校现有资源基础,整合大学校院艺术及设计相关系人才养成环境,加强与产业生产、市场销售之间合作与互动机制,整合重量级师资资源、实践型设计人才及校际教学资源,统筹产学合作教学之交流管道,发展、整合及推广产学结合教学资源,加强跨领域人才培育。开设与设计相关科系毕业生“职前训练课程”,并结合职业规划、经管专业、艺术专业等相关实务课程,完成文化创意产业“学校培训机制”。

三、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实践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针下,工业设计专业应注重学生基础理论课培养的同时,积极探讨在不同的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如包装设计、家具设计、材料及模型制作等课程中,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制作出完整的作品,而不只是将设计作品停留在效果图阶段。实施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教学效果也十分好。工业设计的教育重点是在“软件建设”上,学生做实验、搞研究并不主张用精密的快速成型设备,而是需要在半自动化甚至手工式的加工作坊中去进行手工操作,通过“揣摩形态、感受真实、反复试验”来训练学生良好的设计感觉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其他工业设计的相关教学活动中,我们加大了学生对实习实训的重视。从大一到大四分年级进行不同的就业前景分析,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做好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针对每个年级开设的不同课程进行模拟演练,将工作中的流程带入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专业知识的运用。通过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的设计经验,增加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反馈给学生。由实践带来的支撑和引导,代替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改变教学重点。改造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将动脑与动手能力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工业设计教育模式的研究,以及发展趋势的探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针下,在我专业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实践课程已开设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特色配合可发展的其他资源,结合学科优势,加速提升设计、教学能量的蓄积与发挥,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推广至工业设计领域其他课程的改革中,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我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针下,在我专业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实践课程已开设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特色配合可发展的其他资源,结合学科优势,加速提升设计、教学能量的蓄积与发挥,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十年前,我们聚焦在产品创新上,而现在设计的价值不仅在于制作产品,而在于设计出好的全方位用户体验,服务和生态系统。和十年前比工业设计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今天年轻的设计师们要多才多艺,善于合作,有同理心,能够向前看。有很多新的因素影响着设计过程,比如说商业模式,生产能力,原材料采购,文化契合度,情感连接等等。一个设计师如果不能认识到设计包括越来越多的复杂性是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所以现在除了传统技巧包括绘画,形式的建立和CAD工具应用,我们还教学生去提问,从而得到答案。学生通过设计产品雏形,测试,改进原型,经历很多失败去发展思维能力,创造出好的作品。当然,团队合作也很重要,学生在成为独立设计师的过程中,他要理解自己将来的角色是大团队中的一员,这个团队里面有社会研究人员,工程师,市场人员等。他要学会交流,倾听反馈,寻找机会。跨专业合作是我们项目的核心元素。具体实施措施如下:1.形成面向实际设计应用教学体系依据设计发展现状,多学科交叉专业课程,总体上来说,设计不分家,设计艺术不分家,文艺不分家。课程综合机械、艺术、材料、力学等基础性学科,捆绑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等多个专业方向的共同专业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和业务素养。2.教学方法的呈现除去常规的理论教学方式,课程可以主要以案例分析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小组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课程效果采用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共同评价的评价方法。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业设计的教育重点是在“软件建设”上,学生做实验、搞研究并不主张用精密的快速成型设备,而是需要在半自动化甚至手工式的加工作坊中去进行手工操作,通过“揣摩形态、感受真实、反复试验”来训练学生良好的设计感觉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与用有效结合,加大产学研结合,提高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整合师资资源、实践型设计人才交流及校际教学资源,统筹产学合作教学之交流管道,发展、整合及推广产学结合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市场实际项目,加强跨领域人才培育,注重应用型人才输出。

四、结语

面对这么大的变化,今天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中最大的挑战是,在四年中,要传授多少重要的核心技能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强大的思考能力,跨专业能力,和设计技能的要求。但也许设计教育最大的变化来自对设计本身的全新认识:设计可以最终被大众理解并以更社会化的,合作的,透明的方式重塑世界。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无论从技术还是哲学的角度看,都需要敏捷地应对这些变化。设计教育也要意识到,当世界非常需要设计时,它绝对是一种很重要的参与性活动,随时准备着发挥它的伟大作用。我们要从基础和变化两方面看工业设计教育,除了在教学中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随着未来技术,经济和文化变化的增多,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视觉认识能力,与此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去应用才能,发挥天赋。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工业设计蓝皮书: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报告(201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9-1.

[2]童慧明.工业设计教育新机遇[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6.

篇7

关键词 工业设计 设计教育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B472-4 文献标识码:A

1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

1.1盲目照搬国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来源于国内外院校的交流,模仿性很强。世界各国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溯本逐源,大多师承包豪斯。而我国尤甚,没有融入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国内开设工业设计专业高校课程体系的调查,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产品设计、系统设计等课程。仅仅停留在包豪斯著名的“三大构成”以及延伸课程,而没有掌握包豪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核心思想。

1.2与企业需求相左的“中庸”课程体系设置

我国大部分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过于“中庸”,没有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导致很多毕业生进入企业以后,无法找到准确定位,无法给企业带来价值。所谓“中庸”是指课程体系主要次要不分,课时与课程要求大同小异,这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基础技能和专项能力的提高。

1.3师资设置改革的落后

教师作为学生所学知识的最根本源泉,是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而我国目前的教师管理机制比较落后,典型的现象就是现行教师资格认定门槛的限制,阻碍着从企业和社会广纳贤才的多元渠道。另外,师资力量不足,导致许多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都是由绘画、工程机械、服装设计甚至是材料专业改行而来,缺乏对工业设计的全面了解以及教学理念的把握,出现了一些高校只能按师资来设置课程体系的不健全局面。

2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2.1建立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

办学特色不同、侧重研究方向不同、教学理念不同势必会使各高校建立一套不同于他人的课程体系,从而形成鲜明的个性特色。而我国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鲜有旗帜鲜明的特色课程体系,仅有的一些以轨道交通为研究方向的高校也只是依托于该校人才输出的专业领域,并不是经过严密探索研究的结果。“特色”的研究理论根据是很复杂的,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纵向研究: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南方与北方、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与轻工业发达的地区等等,都会使工业设计的教学方向不同。 横向研究:本校的师资侧重的研究方向、教学设备的重点建设等等,也是设置特色课程体系的依据。

2.2以市场、企业为导向建立“因材施教”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这种大一统的工业设计教育模式,大规模地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却始终没有真正培养出非常职业化的设计人才,尤其是当代中国一些出口规模非常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急需的玩具设计师、钟表首饰设计师、家居用品设计师等。

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工业设计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倾向,这种院校与企业的设计人才资源 “命运共同体”是应当推崇的。一些高校开设了家具设计专业、玩具设计专业、汽车设计专业、旅游纪念品设计专业等,并在集中的必修基础课程外,加开不同职业化的选修课程,这样细化、职业化的专业区分,使得课程设置更有针对性。一种最初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发展起来的,称作PBL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本”的教学模式)也被广泛应用起来。PBL教学模式强调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个性是根本,课程不再是简单的“真理”讲解和传授,注重课前的设计和课后的反馈和反思,引导学生指向关键的概念;帮助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2.3进行教师管理机制、综合素质和教学模式“三位一体”的创新

随着企业对员工综合性知识、实际生产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不得不涉猎更多领域的综合知识并汲取实际经验。传统单一的专业教学正在逐步被综合知识教学所代替,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这就需要高校对教师管理体制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所提出的“课程环”构想,这个构想十分适用于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必须牢固掌握的技能,即在每个学期形成若干个基础课程的循环,每个课程环内形成相应支撑的小系统,进而建立起以设计为中心的大系统,由浅入深,从易到难。

3结论

改革创新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必须打破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打破纯课堂教学思路,摒弃“拿来主义”,顺应时代潮流,从各高校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紧抓社会和企业的人才发展需求。培养出社会所需、人们所盼、企业所求的工业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6.

[2] 杨向东.当代工业设计教育纵横[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篇8

20世纪,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也随之不断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有了其不同的内涵。随着我国加入WTO的大家族中,工业设计日益得到了企业、社会、高校和个人的重视,因此我国的工业设计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要求设计者、设计院校及设计公司紧跟设计思潮,提升设计能力。在高校的设计教学中,学校开设的课程也逐渐趋向于综合化和多学科交叉化,为培养厚基础、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在工业设计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不断革新的步伐中,为使学生紧跟学校教学的步伐,适应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推进学习的自主性,研究一套合理有效的自主性学习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跨学科交叉性课程体系分析

工业设计学科的发展,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与创新,是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机械制造、人机工程和质量管理等于一体的新型学科。这一学科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相关学术论文逐渐增多,但还不足以支撑教育培养体制,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较缺乏真正去“设计”的概念,学校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应紧抓跨学科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业设计的核心是对人的行为方式的改善,而不是简单的产品外观设计。由于分科而学,艺术类的工业设计学生对造型的艺术了解较深,而工科类的工业设计学生更专注于产品内部结构的学习。这种两级分化的现象极为严重,因此工业设计的教学需要引进跨学科交叉性这一概念。为此,学生也需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找到自己的学习模式,提高学习效率。跨学科交叉性理念的重点是提倡学生多学科学习,不是采用单一或者惟一的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而是专业上涉及到两种或以上的学科领域,统筹兼顾地运用多种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性质。工业设计涉及到从生活上的小细节萌发出的创意再到创意的具体化,进而对人与物、社会、经济、技术的调查研究,找到合适的方向进行深入设计。它不仅要融会贯通横向联系的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运用到纵向关联的人文、理工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产品要使人能方便、简洁的操作,需要考虑到心理学、人机工学、机械基础等学科的知识,达到工业设计以人为主体的目标。例如:设计一把舒适性办公座椅时,需要充分的考虑人机工程学的知识、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知识,以及还需考虑座椅的结构和机械设计等,只有结合多学科知识的研究分析才能设计出实用性较强的座椅,而盲目的设计只能给人们带来不利。因此,没有理论依据的设计是无效的设计。目前我国的高校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中,虽开设了多学科的课程,但教学效果没预期理想,还应该结合人文、理工类知识提升学生的知识面的广度,通过跨学科交叉性教学提升设计质量。院校为达到跨学科知识的教学培养目标,需做到以下三点设计基础思维的培养。第一,提高文化涵养,了解中国特色文化,将经典的文化融于产品设计中,创造服务于国人的本土设计。第二,提升科技素养,用科学的理论支撑设计,让产品的内部结构更合理,产品的外部造型更美观。第三,增强市场认知,了解市场,追求设计的整体性与高标准性。培养文化涵养、科技素养、市场认知等能力于一身的设计人才,仅仅通过增加课程来对工业设计的跨学科交叉性教学和理解是不够的,还应做到教师主动引导与学生主动学习相结合。跨学科交叉性课程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养成自己的学习模式,充分的掌握学习内容,并将学到的应用到实践中。

三、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研究

(一)目的式学习模式

目的式学习模式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了解、学习一门课程,这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快捷有效的提高设计能力。目的性学习模式是自主性学习的基础,该模式可分两方面分析研究。其一,学校开设工业设计基础性课程,需要学生制定自己的计划,明确学习目的,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度要求,有目标有方向的去学习是学好设计的前提条件。其二,随着学校开设跨学科交叉性的学习课程,学生会遇到学习起来较吃力的现象,因此学生应了解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开设目的。教师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避免学生盲目学习,应凝练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围绕教学目的,使学生抓住要点,方便快捷的完成学习目标。

(二)资源式学习模式

资源式学习模式,提倡学生开发和利用各类学习资源自主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最有效的方法,该模式强调的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性,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有益资源补充自身欠缺,终身学习知识,培养其独自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面对多学科的课程学习时,遇到绊脚石是必然的,学生要合理利用资源,包括网络资源、书籍资源、文献资源等,用资料辅助个人学习。网络提供的是当前社会最前卫并全面的学习资源,是扩展学生思维和知识面的辅材料;书籍资源是积淀了编者的思维与方法在内的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学习资料,是一种快捷达到学习目标的指导性材料;文献资源是科研人员对研究领域的创新与总结,是辅助学生了解已有成果,把握学习方向的创新性材料。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锻炼的是学生搜寻和发现资源的能力,提升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该学习模式为新型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此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自主完成难度较大课程的学习。这一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风格、方法各不相同,可发挥各自优势总结资源,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帮助完成跨学科课程学习中遇到的较难问题。在工业设计中,资源式学习模式不仅仅是产品调研的前提,也是丰富设计者的视野,提高设计者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做设计时,需要结合不同的学科知识,这时就需要我们利用自己已有的跨学科的知识资源去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难题。从资源中了解设计的理论知识,了解设计的相关技术,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才能指导设计创新的方向。

(三)交流式学习模式

交流是设计师必备的能力,交流式学习模式不仅仅是设计师与客户的交流,还包括设计师与跨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没有交流的设计只能故步自封。只有通过与主管及客户的交流,介绍设计意图,根据客户需求不断改进与完善设计方案,设计质量才能达到满意的程度。交流是设计师必备的能力因此交流式的学习模式也是从学生走向成功的设计师必备的学习模式。交流在设计的前、中、后三阶段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前期的调研工作需要交流来了解客户需求,定位设计方向;中期设计实施阶段需交流设计思想和创新观点,评价设计优劣,选择设计方案;后期的设计制造及设计营销中,需要交流使制造的产品达到预期的设计意图,需要借助交流这一桥梁说服客户,将产品顺利销售出去。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提升,在交流中让自己的能力达到设计师的标准。谈到交流,在面对跨学科交叉学习时,当问题浮现在面前时,此刻更需要的是交流,更需要的是不耻下问。交流的学习模式能打开设计的思维,打开创新的原点,将交流、创新与学习融为一体,才能追求完美的设计。

(四)项目式学习模式

项目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学生应主动参与教师及学生团队中做项目,在项目中体验设计提升自己。工业设计项目中需要的是多方面人才的集合,借助各自的优势指导设计的完成。该学习模式主要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为目标。项目式学习最能锻炼的是学生的设计素质,通过项目式学习之后学生收获的不单是专业技能,更是全面而完整的设计方法和跨学科知识。项目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需要学生亲身体验设计,将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中,在项目中了解产品特点,总结设计经验。工业设计专业设计比赛及设计实践的项目较多,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提升平台,学生更应积极主动参与。以上四种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属于一种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能力的方法,工业设计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会对这四种方法的应用,更需要在以上基础上总结自身的学习方法。院校也应从这四方面引导学生扎实基础、提高技能,使学生不仅掌握产品设计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还应掌握产品材质、产品结构及产品质量及管理等,全面了解与产品有关的学科知识,开阔视野。四、结语跨学科交叉性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学习平台。面对这样的设计教学,根据不同的学习模式,提升自己的设计素养。紧跟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步伐,充分体现多学科教育背景下主动学习模式的重要性,通过制定自己的学习模式,进一步向企业综合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努力靠近,缩短学生和企业设计人才的距离。实现作为学生的设计梦,也能进一步推动国家工业设计的发展。

作者:闫永蚕 汤洲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戴志锋.论学科交叉与校企合作融合下的复合创新型IT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2]赵星.论我国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科教导刊,2011(33).

[3]张磊,窦金花.关于国内工业设计教育现状的再分析[C].国际创新设计与管理高峰论坛暨世界华人设计学术研讨会,2010.

[4]王欣铨,于淼.发达国家工业设计教育启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6]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99.9.

[7]何人可,主编.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第2版),2000.8.

篇9

摘要:本文作者从工业设计专业自身之特点、武夷学院之定位、学校所处地域之特色,结合本校该专业情况,对其进行了分析定位研究,以此为准则提出目前该专业于课程建设、教学理念等方面之见解。以期该专业培养出既为当前市场急需的德才兼备人才,又讲求因人、因地、因时施教之育人原则;使该专业立足当地,凸显特色,同时与时俱进,放眼未来,最终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华民族特色与武夷山特色俱备之武夷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最终为其他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建设做出有益的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定位;专业建设;传统文化;特色

工业设计教学在我国的发展亦有二十余年,于众多专业而言其实为新兴之专业。武夷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方向)始于2005年(以下简称工业设计专业),历经05、07、08三届专科之教育历程,本科教育始于09年。其专业开设时间甚为短暂,专业建设极不完善,而学院本科教学教育的发展进程对所有专业建构业已提出迫切要求,本专业能否根植于其自身特色、地域特色,紧跟学院发展之步伐、适应社会发展之人才需求、顺应专业发展之潮流。实乃该专业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之根本。

自武夷学院升本以来,逐渐形成其凝聚着高度智慧之战略定位:“服务地方发展,拓展两岸合作,推进国际交流。办好“三欢迎”(学生欢迎、用人单位欢迎、社会欢迎)大学,培养“四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海西同类院校的绿色强校”[1]。从工业设计专业之角度诠释,本专业必须立足于武夷山,依托于海西,面向海峡经济、接轨国际;所开设课程必须从学生自身所具之特点紧扣国家、社会、企业之发展,与时俱进,动态把握课程取舍;所培养出的学生必须具有完善、优良之人格品德,积极主动独立之思考与解决问题之能力。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目前已开通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空运为辅的运输方式,然其毕竟地处内陆偏远之地,陆上运输受限于地理形势复杂,空运又受限于价格及运力不足,故离全方位开发相去甚远;武夷山历史文化悠远,“然自秦汉而降,历为方士、羽客隐遁之所。迨宋儒迭兴,考亭夫子倡道东南,讲学于武夷之五曲,而胡、杨、游、蔡诸大儒先后往来,以及文人词客游览觞咏,流风余韵,大为山水生色”[2]。多年以来该地区被定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与国家旅游度假区,当局一直致力于旅游经济之发展。轻工业发展缓慢,重工业建设甚为落后,专业发展所需支持资源极其匮乏;同时当地政府、企业乃至民众对该专业知之甚少,专业其影响力甚微。此地域所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大大阻碍着学校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纯粹意义上的工业设计(大批量、工业化、高科技、紧密结合现代管理与营销的设计与生产方式)在此水土不服、举步维艰。

上帝关闭了一扇门,却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虽然纯粹意义上的工业设计在此地进退唯谷,然武夷山所独有的其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为该专业的发展敞开了另外一扇门,使之可以另辟蹊径,为走出另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开创完全与众不同之专业建设模式。此资源即是前面所提及的区域定位:国家风景名胜区与国家旅游度假区,加上其源远流长、独一无二的“千古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传统文化,配合其丰富的如竹木砂石等等原生态材质,为该专业形成以旅游工艺品发展为主导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机遇与可能。

武夷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目前以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的艺术院校体系,所招收学生均为文理皆收之艺术高考生,故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为该专业建设提供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增加了极大难度,对教师亦提出了更高要求。

纵观以上要素,其间优势劣势共存。相互冲突有之,相互互补、配合亦有之。武夷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建设如何结合学校定位、学生自身条件;如何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国际、面向未来、体现区域优势,使之立足于众多专业之中,进而面向未来,甚至进军国际,得以持续与长足发展,实在需要纵观全局、权衡利弊,厘清其相互关系,分清主次,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规划之上慎之又慎。

首先,工业设计与我国定位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与欧美、日本等国相比,工业发展、工业技术、工业设计教育

架构、专业认同度、政策法规等等实有差距,必须避其锋芒,武夷学院之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家对专业定位基础上,必须加上其地域文化之特色。结合武夷山城市定位、所招收学生之特性,即可得出该专业应以独具地方韵味的儒、释、道、茶等传统文化、大量丰富多彩的民间与民俗文化、民间手工艺术品,连同地方景观文化为设计创造与创新源泉的旅游产品设计教育方向为出路,而非发展纯粹意义上的工业设计专业。

因此培养目标应遵循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是任何社会与企业在对人才评定都以此为首要标准;其次在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设计理论之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其具有优良的传统文化素养、具有充分深挖区域与民族文化并使之转变为独具匠心之设计的能力;再次必须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在依据自己所喜所长而得以一专之基础上全面发展自己:文科学生有意识在科学技术层面上突破障碍,获得质的飞跃;而理科学生则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尽量做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不偏废任何一方。虽然工业设计师戴着双重脚镣跳舞,但优秀者仍长袖善舞。

要到达以上培养目的,在课程设置上首先必须充分利用武夷学院现有实践条件,就目前而言,艺术学院拥有综合材料工作室、雕塑工作室等8个教学实验场所,可以直接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还将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理论指导教学。因此,不拘泥于专业之囿大量开设此类实践课程可在校内确保学生动手能力与全方位审美之快速提高,扩展其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其次必须充分利用武夷山为数不多的工艺品企业资源,深入与其互动,聘请其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设计师与管理人员在课程中做相关辅导;在一些课程派出学生参加进入企业参观乃至实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有效的动手能力、眼界提高与得到社会及企业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可避免学生停留在理念上闭门造车;第三,尽可能为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别专业相关比赛提供设备、场地,或者课程与比赛项目结合起来,及时提供专业指导,为学生获得更多动手能力锻炼机会、接触社会提供可能。再次,在开设传授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等相关课程上教师、领导应达成共识并给予实施,不可存在此类课程与工业设计关联性小,占用专业课程时间等错误观念,增设此类相关课程则顺理成章。第五,在目前基础上增设手绘相关课程数量以提高学生手绘及思考、创新能力。自计算机普及以来,高校内设计专业于手绘重要性之认识一泻千里,非但学生认为当今之设计有计算机足矣,可怕之处在于教师、学校给予同样认知。殊不知,手绘能力非但是学生动手能力之一,更重要还于其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之培养,因手绘可快速思考、快速表达、快速更正,最大程度激发其思维的发散性、联想性、逻辑性、连贯性。第六,在建设设计与实践课程大纲建设时,需以旅游工艺品设计制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武夷山丰富之原生态材质,结合悠久且集儒释道之大成的区域文化,培育立足区域特色之专业学科,服务武夷山之地方经济。最后,应以发展的观念对待课程之体系,时时以科技、经济、文化、政治等形势之变化,学校、地区、国内国外诸多环境之变迁来衡量修订课程之结构布局、分配,不可持一劳永逸之态度。  在专业教育之余,所有专业教师必须认识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认识到学生之德育教育绝非为辅导员、系部、学校等专职人员所包揽,专业教师亦存在不可推卸之责任。且因专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存在说教之惯性看法,学生未形成常态化的抗拒与防护心理,与学生之间易于沟通,并以身作则,使之领会并树立“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之观念[3],形成正确之人生观、世界观、设计观,必将于专业上亦取得不可思议之效果。

其次,每位专业教师不能固步自封,把自我限定于本专业狭小范围类,在专业精通的前提下,广学博闻,贯通文理,“堪为人师而模范之”,指引教导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第三:要教育学生真正“会”用电脑,“会”用网络。以电脑网络为媒介培养学生面向世界,深入社会。由于武夷山地处偏僻之地,信息来源量、资讯前瞻性和及时性与大城市之差距不言而喻,更何况世界各地讯息瞬息万变。同时,通过网络,学生不但可以直接接收、了解、参加各级各类专业赛事,与其他专业人士深入、快速学习交流,与社会、企业无碍对接,方便快捷推销自己。

最后,专业教师必须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我中华民族民族几千年先祖含辛茹苦、呕心沥血以沐泽后世之大无私精神所恩赐后世子孙最宝贵之遗产,如我等弃之如敝屐,手捧金饭碗而乞讨于西方,则我国工业设计危也;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深挖厚植于传统文化此片沃土,充分领悟、吸收先祖辈卓然于世之智慧,则为我等设计之创新配置上了一匹千里马,一台永动机。

西方工业设计,我等用其体也,其体为国外产学研体系、科学技术、电脑设计表现方式、以设计素描为核心的手绘表现方式、西方之系统设计课程科目等,以此为外在培养学生之手上功夫,使之“会应用”;然其魂,必须用己有,该魂蕴含传统之正统文化、名俗民间文化、区域特色文化及其中深层次的无量智慧,可为设计提供创新源泉、理论支持与指引。亦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方式,使之“会学习、会创新”,且在学生德能方面起到潜移默化之教化作用,逐渐明白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之根本,以人为本,形成积极向上的设计观、乃至人生观与世界观,在做人基础上做事,以“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之思想指明专业之路、人生之路,“会做人”,做好人。

有体无魂,行尸走肉;有魂无体,失于虚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他体载我魂,不卑不亢,各取所长,相互促进。以此为准则对我校工业设计专业进行导向与规划建设,必将使该专业可培养出动手与创新能力强、一专多能、素质全面、可塑性高、德才兼备、与时俱进的社会急需人才,使该专业不但以其独特之魅力而立足,促进武夷山旅游业、旅游工艺品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进而可影响其他学校该专业之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最终逐渐形成我国以尊重传统文化、立足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光大传统文化为核心之中华民族特色工业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武夷学院简介网站.http:∥nptc.edu.cn/xxgk.aspx.

[2] 董天工(清).武夷山志[m].方志出版社,1997.

篇10

关键词:工业设计;思维方式;用心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09-01

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愈发受到重视,工业设计的概念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未来的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高新科学技术应用到商品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工业设计,设计的优劣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设计人才的培养在于设计教育。目前我国已有两百多所高校已经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有更多的高校加入到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队伍之中。但学生毕业之后与企业之间的对接并不顺畅。学生在知识方面是否全面,技能方面是否熟练,眼界是否开阔,是决定毕业生能否顺利完成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进入到工业设计师这一职业角色的进程的重要因素。

一、工业设计教学的特殊要求

1、工业设计的产生 工业设计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产业革命以后随着生产制造方式的变革应运而生的。工业设计的产生是为了平衡机械化大生产的粗制滥造与人们在长期使用手工业产品中培养的审美观之间的差异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业设计体现出越来越多的注重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观,探求产品如何满足人与物,人与社会环境,人与自然环境中的人的需求,考虑在新的工作、生活、交通、能源等形势下设计产品。

2、工业设计的作用 工业设计的设计对象是工业机械化生产出来的批量产品,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11次年会中把工业设计师定义为:“凭借训练、技术条件、工艺手段、视觉、心里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装饰等新内容,使之具有新的品质和规格和价值”。根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1990年对企业的调查统计,在工业设计中每投入一美元,其销售收入可增加2550美元。工业设计转化为生产力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

3、教学的特殊要求 19世纪中叶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思想家拉斯金认为设计教育应该始终贯穿对脑、心、手的全面教育。工业设计这个专业是一门综合了应用技术和艺术学,市场学和人机工程学等领域的综合学科。工业设计师要在工程技术的基础上,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将技术和艺术综合为一体,融合文化要素,为人们创造更舒适更合理的生活条件,设计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工业设计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工程技术与文化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师。因此工业设计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要求。

首先,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要求学生掌握广泛的工程基础知识。这就要求课程设置中既要有工科的基础课程,这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认识,为以后的设计工作中对工程技术的理解和与艺术的融合打下基础。

其次,工业设计教育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美学欣赏能力,能够对艺术形成自己的理解。设计的产品必须具有“美”的形态,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可,取得市场的成功。因此要求学生具有欣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决心。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注重对学生的美学的熏陶和美学知识的教育,训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注重学生表现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就能够保证学生在理解技术的基础上融合自身对美的理解进行设计。

再次,工业设计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设计的过程就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设计注重的是面对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除了培养学生的设计行动能力之外,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对思维方式的教育可以从设计理论研究和引导学生对设计案例,设计历史以及自身的设计进行设计反思来进行。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学生的前期设计,亲自制作,体验过程及过程中的修改,直到完成成品,来达到让学生掌握工艺技能,掌握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最终能够实现独立进行创造设计的目的。有句谚语说:“听过的我会忘记,看过的我会记得,做过的我才理解”。工业设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是如此。在整个动手动脑制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完成一件作品,一个创作,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中在感受和体验中达到对设计知识、设计技能、设计思维的掌握,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设计思想。前期的思考是否全面是动手过程中进行是否顺利的前提,而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又能达到对思维的训练提升。这个不断交织深化的过程对于全面深入地进行设计和创作非常重要,对设计教育而言亦非常重要,没有一个设计和创造是脱离了这个过程存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为什么非常重视理论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原因。

最后一点,就在于工业设计教育还必须重视对学生心的培养。设计是要用心来做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设计师是为了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而服务的,设计师要有社会责任感。作为培养未来设计师的设计教学,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带着设计的良心去做设计。

二、目前的形式及发展方向

在诸多高校开办工业设计专业的形式下,我认为我校开办工业设计教育最重要的是实现自身的特色发展。目前在我校工科的课程设置之下,偏工科、还是偏艺术不应该成为目前专业发展的问题。而应该结合区域优势,有针对性的开设课程,加深学生对特定某类产业或者某类产品的认识,有目的性的为某类产业或某类产品培养对口方向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