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医疗系统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医疗系统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能医疗系统解决方案

篇1

医疗资源的结构性失衡

巨大的医疗需求和相对失衡的医疗资源配置,使“看病难、看病贵”逐步成为中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新医改所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正如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姚志洪,在IBM智慧医疗系列解决方案暨IBM医疗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成立大会上所说:“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很明确: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导致了‘看病难’的问题,人们扎堆去大医院争抢医疗卫生资源导致了‘看病贵’的问题,另外,我国人口老龄化也给医疗卫生带来了很大压力。”

医疗资源的结构性失衡,正是看病难题的症结所在。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以患者为中心实现信息的共享、流动与智能运用。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共享服务,在医疗卫生服务全环节中实现协同和整合,才能推动医疗资源的灵活流动和结构优化,实现新医改的目标。

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协同

为解决医疗资源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新医改方案提出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医院间的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医疗服务资源的最优整合和最大协同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倡导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居民就诊模式。

这就要求医疗信息化能够使医疗资源、科研、设施、患者信息形成一个有机体,在各部分协调运转的前提下为人民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因此,为了有效规避医院之间的“信息孤岛”,新医改方案要求医疗单位必须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各医疗单位要充分考虑医疗信息系统之间以及新老系统之间的集成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各种异构平台的不同应用之间的复杂集成共享问题。

正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所说:“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资源信息化,只有把所有的医疗机构进行整合,通过功能互补和功能分区形成一个服务链,才能促使医疗资源有效配置。”

可扩展的医疗集成框架

为了抓住新医改所带来的机遇,IBM成立医疗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并提出区域医疗信息网络、CHAS临床科研信息整合平台、医疗协同平台和基于云计算网络环境的智慧医疗等四大智慧医疗解决方案。这四大解决方案涵盖患者基本信息、病历记录、各种实验室检验信息以及财务信息,可以方便患者、医生和管理者输入、管理和使用上述信息,紧密连接各医疗部门以及医疗机构间的业务和信息交互,促使医疗机构以信息化手段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上述解决方案都是基于SOA架构的医疗行业集成框架,医疗机构可基于该框架开发创新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基于行业扩展的创建和设计。“IBM提出的智慧医疗系统是以患者为本的信息体系。智慧医疗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改善疾病的预防、诊断和研究,最终让医疗生态圈的各个组成部分受益。” IBM软件集团全球销售总经理Robert LeBlanc说。

篇2

不容否认的是,施耐德电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着力深耕医疗系统,很大程度在于虽然目前整体经济环境并不景气,但医疗行业却是与其业务高度关联且能跑赢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重要领域。因而,不久前在上海举行的“2015施耐德电气医疗行业创新峰会”上,施耐德电气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全国销售部负责人曹玮表示,随着“新医改”施行以及经济与政策导向构建,各级政府对医疗基础设施的重视升级。提高医院效率、保证医护质量、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及良性发展将成为绿色智能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施耐德电气已经做好准备,随时随地为中国医疗建设的新格局服务。”

曹玮作出这番表态,大体基于对自身硬软件系统的自信。活动中,施耐德电气围绕安全可靠、医护质量、运行效率三方面,通过对绿色智能医院神经中枢的解读,展示其为满足绿色智能医院不同核心区域设计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案例。他们重点提及与“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融合。施耐德电气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合作业务中国事业部负责人尹正认为,它定义了医疗物联网(IOT)的概念,高度结合智慧医疗(IT)与智慧后勤(OT)。中国构建现代智能化医院时,应以此解决日益增加的项目管理复杂性和信息孤岛的问题。他说:“施耐德电气有能力以精细化后勤、可视化管理为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绿色智能医疗。”

今天,施耐德电气正逐步将前述思路落地――全面铺开医疗行业市场。施耐德电气能效及楼宇事业部建筑能效支持中心总监孙靖表示,作为外资品牌,施耐德电气拥有跨度很宽的产品线。“无论是最顶尖的三甲还是最基层医院,我们都有相应的产品和方案进行配套。”他说,“当然,在一线城市会更多与三甲医院配合树立标杆项目。”

不过,要想让施耐德电气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挥、让产品和方案物尽其用,未来孙靖还会面临不少挑战。例如,怎样使医院能从设计源头就让作为提供者的施耐德电气介入并贯穿整个过程,目前能认同并响应的屈指可数。他强调,打造绿色智能医院,技术无难事,而是取决于被改造对象的心态和认知程度。

“对方能否认同这些动作很关键。事实上,很多服务都是无形的。从硬件来说,我国很多大医院并不比发达国家差,但理念和服务精细度方面仍有距离。这将直接影响智能绿色医院建设的最终效果。”孙靖说。

篇3

过去,调取一张患者的X光检查CR片平均要15秒以上,普通放射室一天的检查量为400人左右;而现在,调取片子只需要2-3秒,科室每天检查人数可以高达700人。

四川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蒋谨介绍,从2006年开始,四川省人民医院开始分科室导入PACS系统,从医院放射部门逐步扩展到生理、病理、内窥镜、超声等检查部门。而后,PACS系统通过标准协议与HIS收费系统、医生工作站、第三方Mini PACS系统无缝连接。推动四川省人民医院实现无胶片化的PACS系统,正是来自富士通公司。

富士通最初令中国普通消费者熟知的是其电脑、打印机等IT硬件产品,而不为大家所知的是,富士通是日本最大的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日本国内,不管是大型医院还是中小规模医院市场,富士通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占有率均位居首位。而且,富士通还相继成为英国政府全民医疗系统2003-2013国家项目、澳大利亚政府以及加拿大政府医疗卫生领域IT服务及相关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

多面富士通

截止到2013年3月,富士通实现营收为540亿美元。从营收看,富士通是全球第三大ICT厂商。前两位分别为惠普(其2012年营收为1204亿美元)、IBM(其2012年营收为1045亿美元)。然而,浏览富士通的资料,你就会发现其与前两者的差别,富士通的产业链如此漫长且丰富。

成立于1935年的富士通,其前身是古河电工,它是日本最老牌的电气设备生产厂商之一,在日本享有盛名。当工业化浪潮席卷日本时,古河电工选择和德国西门子公司成立联合公司,从事军用和民用通讯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这就是今天的富士通。

富士通最早在日本以生产电信设备起家。1954年开发出日本第一台中继式自动计算机,在这之后,富士通专注半导体产业。其后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兴起,富士通也逐步从个人电脑厂商发展成为存储、计算、软件、解决方案全线的ICT厂商,拥有3.4万项专利,有员工17万人,业务分布在100多个国家。

也正是基于其悠长的发展历史,富士通就像所有日本的超大型公司那样,由若干分公司、子公司、以及遍布全球、诸多行业的合资公司组成的庞大富士通公司群,而非像IBM、惠普等新兴公司形成“一体式”的股份公司架构。

如何整合各个分公司和各个子产业链的力量,形成合力,成为富士通遇到的最大挑战。富士通的整合在中国的具体落地,也随着2012年9月石丰瑜出任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而拉开帷幕。

两年后的今天,当石丰瑜出席富士通论坛回顾这一历程时表示:“从2012年开始,我就着手整合富士通中国,这种整合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而是为了实现‘一个富士通’而进行的整合。没有一个企业像富士通这样,业务线如此之长,业务领域如此之广。例如,前一阵我们有一个项目,有7家企业同时在为这一个项目服务。”

经过整合后的富士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公司?面对这一问题,石丰瑜明确表示富士通是一家技术公司。从2010年之后,富士通在全球的愿景就是重塑ICT。富士通将服务对象重新梳理为“ICT、信息、人”,并且将富士通的产业链重新定义为“端到端的基础架构”,通过对社会、企业应用的信息化装备,构建灵活多变的创新环境,并且构建“以人为本的智能社会。”

在此次富士通论坛上,富士通展示了全年投入超过200多亿欧元研发资金、集合集团内部的10家研究机构、超过1500研发人员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涵盖了制造业、ICT、社会和其他各类技术创新。

在硬件方面,推出三款重磅平台级新品,包括Fujitsu SAP HANA一体机、新一代 Fujitsu Primrgy S8服务器系统以及 Fujitsu Eternus DX S3系列存储系统,这三款新品将以创新的实时业务数据获取方式,帮助企业级客户以更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增强IT系统可靠性,降低运行成本,优化存储。而且,富士通还展示了最新的社交型小熊、书籍扫描矫正、肌肤数据等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以人为本的最新技术。此外,富士通还展示了包括零售业、制造业、农业、金融等各个行业的最新解决方案。

重塑ICT

尽管石丰瑜的回答让人感觉富士通所谓的“重塑ICT”仍很抽象。然而,从2010年山本正巳正式掌舵富士康后,其积极在云计算领域、中间件市场寻找并购对象以及市场机会的行为,已经让富士通逐步将战略重点从硬件业转向服务业的初衷显露无遗。

据2012年富士通财报显示,2012年度富士通各业务部门销售额占比中,技术解决方案业务实现销售额2.94万亿日元,在所有销售额中占比63.4%;泛在产品解决方案实现销售额1.09万亿日元,占比23.5%,电子元器件解决方案实现5403亿日元,占比11.7%。其中,技术解决方案主要指提供服务器和存储系统等IT系统基础产品、移动电话基站与光传输系统等通信基础设施的网络产品为基轴,各类活用IT技术的商务优化方案。

这一数据显然也证实了外界对富士通正在向服务业转型的猜测。这种转型趋势也在中国市场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打开富士通中国的资料,就会看到富士通近年来为中国各个领域提供的经典ICT解决方案。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富士通承接了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的项目,在构建强大的IT硬件基础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了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中主数据中心和数据分中心之间畅通的联结和数据交换。富士通为陕西省公安厅提供监控平台解决方案,在确保包含省市县各级区域大规模视频数据稳定存储以及监控视频的实时读写的同时,启动了公安视频大监控平台建设项目。

在交通业:富士通承接北京地铁多线共用AFC(地铁旅客售检票系统)项目,该系统可覆盖2015年底前开通的各条北京地铁新线路中心系统,满足18条线共300个车站接入线路的维修和票务管理需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虹桥机场在规模和业务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原有IT平台已无法适应海量增加的安防业务数据的背景下,富士通为其IT信息系统进行技术升级,以满足机场安全管理系统日益增长的需求。

篇4

[关键词]:移动医疗 智能技术

由于医疗成本上升,全球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好、更普惠的医疗服务,全球医疗保健业迫切需要转型。行业利益相关方――从患者到医生、医疗服务提供方和支付方――正越来越多地转向移动技术,将其应用于治疗,以应对不断增加的挑战。行为方式变化和没有被传统医疗机构所覆盖的患者也能得到医治已经成为医疗保健服务无处不在这一愿景的核心,这既能提高治疗效果,又能降低成本。在这一转型中,智能移动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智能移动技术的普遍性以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能有效改变行为的能力,使之处于由信息技术驱动的医疗保健未来愿景的中心。

一、移动技术可在医疗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

移动性已经使多种技术能够改善医疗服务。降低成本、改善疗效、提高可获得性是推动医疗保健变革的主要目标。目前,云计算、社交网络和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技术大趋势支持智能移动技术在医疗保健中发挥作用。云计算可以向移动手机提供链接健康信息和应用程序的途径,社交网络已经开始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共享和同行支持,大数据分析可以随时随地提供诊断意见。重要的是,这些技术现在已经准备发挥作用,众多小规模试点和相关实例也已经证明了这些技术在支持上述三个主要目标中的价值。

改变医疗保健激励方式可以推动移动技术的采用。如今,与医生服务质量挂钩的新型绩效支付制度开始兴起,以激励医务人员和医疗保健提供方(即医院和医院网络)采取以结果为导向的行为。移动技术能够远程监测患者,当出现问题时,向患者提供快速访问临床医生的途径。

移动技术的采用可以推动以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措施。移动技术在提高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提供电子记录以证明医疗保健与结果的关系。按服务付费的方式很可能是造成医疗费用高的原因,因为它使医务人员注重会产生医疗费用的行为。一旦以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到位,移动技术会推动医疗行业的激励模式由按服务付费向按绩效付费转变。此外,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可以向医生提供患者的信息和诊断见解,而无论医生身在何处。

医疗保健应用程序正在推动移动医疗技术的采用。虽然以结果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支付计划仍处于试验阶段,很多组织(从运动服饰公司到医院)已经提供了移动医疗保健应用程序,其共同目标是改变人们的饮食、锻炼等生活方式以促进健康,或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慢性病。

二、移动医疗的关键要素

由于与医疗保健相关的移动技术和应用程序大量出现,移动医疗保健的愿景已经开始初步形成。该愿景以患者为中心,但其核心是信息服务和数据分析。

移动医疗涉及多种方式,包括:向消费者传递信息,使之能够做出更加健康的选择:通过移动传感器或其它机制开展远程患者信息监测:向即将为患者提供治疗的临床医生提供信息和深刻见解。正是这些大量信息汇集起来后可以创造知识和见解,进而实现个性化医疗,并改善疗效。

移动医疗保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将更多的医疗保健活动移出医院、医生办公室等高成本场所,转入患者家里或其他任何恰巧需要的地方(即安永公司所谓的“第三空间”)。通过这样做,并使用移动技术的信息,可以促进人们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疗效。这一愿景将医疗保健成本降低到可持续的水平,同时会超越传统医疗保健的范围。

移动医疗保健的另一个要素是需要迅速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移动生态系统框架。这样的框架将是患者与所有的临床医生、医疗服务提供方和支付方进行数字化互动的主要机制。

移动医疗保健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因为医疗保健从根本上说是信息交易。从医疗保健信息的组织、分析和传播的角度来看,实现移动医疗需要做什么是清楚的,但不太清楚的是由谁来做:是医疗服务支付方或提供方的信息技术部门,是技术公司,还是政府。尽管如此,这也需要建立一个由各利益相关方共担成本和责任的生态系统。

三、加速移动医疗愿景实现的因素

使移动医疗愿景加速实现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对移动服务的需求。促进全球医疗保健产业移动化的最大推动力是来自医疗保健消费者、内科医生、护士和临床医生的基层需求。在医疗保健等许多行业已经看到对移动服务的广泛需求。

二是改善医疗系统的紧迫感。慢性病治疗和相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发达国家的医疗保健费用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而在发展中国家,无数人口因未能获得医疗服务或遭受疾病折磨或死亡。尽管对最佳解决方案存有争议,但人们普遍认为,最发达国家现有的医疗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造成了不可持续的巨大经济负担,这些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会变得更加严重,从而迫切需要试验移动解决方案。

三是社交网络。从共享最佳实践和同行支持,到鼓励和开展积极的行为改变,社交网络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试验和医生之间的协作提供了信息流和平台。

四是移动医疗解决方案的成功试验。虽然这些方案也许不能都满足政府卫生监管部门的要求,但许多试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移动医疗的进一步采用。例如,英国远程医疗试验使到访医生办公室的次数减少15%,急诊入院量减少了20%,计划入院量减少了14%,最引人注目的是死亡率减少了45%。

五是协同医疗服务模式。协同医疗服务模式的一些试验已经开始,会成为加速目前医疗费用报销模式改变的催化剂,从而有助于驱动移动医疗带来的产业变革。

四、有碍移动医疗愿景实现的因素

在实现移动医疗愿景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克服的抑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数据的挑战。这实际上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数据质量和数据集成存在挑战,这影响健康信息在医疗保健生态系统中的无缝传递:其次,一旦数据能够无缝访问,那么大量数据将带来数据分析上的挑战。但是,这些步骤是发展以结果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模式的先决条件。

2.隐私担忧。移动解决方案将使个人医疗保健信息面临更大风险,这种担忧可能会减缓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采用。

3.人才挑战。虽然有许多的医疗保健专家和技术专家,但是很少有同时熟知这两个领域的个人或团队,以推动移动医疗保健的迅速发展。

4.安全问题。信息技术会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信息安全问题的担忧。如果不能高度自信地解决安全问题,就可能会减缓移动医疗的应用,因为移动传输会不可避免地增加数据丢失和安全漏洞的风险。

5.生态系统中的竞争。每个医疗保健提供方都趋向于开发自己的信息生态系统,而缺乏政府对总体框架作出规定。如果这些“有墙的花园”继续发展,而没有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采用符合互操作标准、促进信息无缝共享的生态系统,移动医疗技术的推广步伐很可能放缓。

6.现有的激励体制。虽然已经有很多小规模试验,但是众多发达国家的医疗费用报销模式仍然不能适应移动医疗,这使得一些便捷的医疗保健方式难以实施。

7.自带设备(BYOD)方面的挑战。医疗保健机构在保护敏感信息方面面临着特别困难的挑战,因为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服务提供者将携带自己的移动设备工作。自带设备需要提供可在多个平台上工作的应用程序,并具备一切必要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8.过度监管。监管机构将如何对待不同类型的移动应用和服务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监管部门监管过度,就会放慢移动医疗的发展速度。例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对特定医疗保健和健康应用程序指南的最终版本,未来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的开发成本将显著增加。

篇5

智慧医疗行业5G应用分析

当前5G在智慧医疗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基于新型智能终端的远程操控类场景,例如机器人远程手术等;二是基于高清视频、影像的远程指导和诊疗类场景,包括远程查房、远程会诊、远程急救指导、远程教学和远程超声诊断等;三是基于医疗健康传感器和设备数据的远程监控类场景,包括患者实时定位和体征采集、远程输液监控等;四是院区医护人员、医疗设备管理等。综上分析,5G在智慧医疗中的4类应用包括远程设备操控、目标与环境识别、超高清与XR(包含VR/AR等)播放、信息采集与服务。5G智慧医疗以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在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人力和设备资源的同时,发挥大医院的医疗技术优势,在疾病诊断、监护和治疗等方面提供远程化和信息化服务,创新智慧医疗业务应用,节省医院运营成本,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及下沉,提升医疗效率和诊断水平,缓解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协助推进偏远地区的精准扶贫。5G引领智慧医疗数字化转型传统医院通常采用专业的医疗设备管理软件进行设备资产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保证账目登记的准确性,还通过系统提供各类账薄、报表等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5G智慧院区管理利用5G海量连接的特性,构建院内医疗物联网,将医院海量医疗设备和非医疗类资产有机连接,能够实现医院资产管理、院内急救调度、医务人员管理、患者体征实时监测、院内导航等服务,提升医院管理效率和患者就医体验。目前医疗系统主要应用包括PIS视频、运行监控、实时通信、紧急等。5G作为新一代移动宽带通信技术,其传输效率远高于4G网络,并且可以很好规避LTE-M系统的频段资源限制。5G通信技术具备低时延、大宽带、广连接的特性,可以从本质上解决智慧医疗业务的通信速率及质量问题;同时5G网络频谱可以满足智慧医疗多项业务的并行通信需求,实现各类通信服务的高独立性与安全性;5G通信网络的高连接密度,结合物联网编码技术有助于实现对智慧医疗运营的全量数据感知与传输,为智慧医疗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基础。

5G+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充分发挥运营商5G和云网优势,为医卫行业重点打造“1+1+1+N”产品体系,如图1所示。“1”张5G医疗专网,包括院内专网、远程专网。在新型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切片与UPF分流等技术,叠加MEP算力能力降低业务时延,提供面向医疗行业的专属网络服务,提高生产效率,提供高品质、高可靠的网络服务,满足医卫行业终端、平台和应用的高速、可靠、安全互联。“1”朵云边新型基础设施,包括院内医疗边缘云、区域公有云。针对应用上云、监管上云、边缘云定制等需求,提供从机房托管到IaaS、PaaS、SaaS一体化的产品服务体系,为医卫行业用户提供完整的上云解决方案,并提供托管式边缘云,抢占医卫行业云计算市场。“1”个平台底座,即中国移动自研OneHealth平台。融合5G切片、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整合集成自研和生态应用,提供符合医卫行业应用与服务需求的基础平台能力,满足医疗行业用户业务、连接、计算、安全等需求,构建医疗机构统一的门户、账号、权限、认证管理等体系。平台包含四大核心组件:综合接入网关实现多网融合接入;边缘云平台提供应用管理、服务管理等平台能力;弹性资源池提供基础的计算、存储等资源;态势感知平台是整个专网及边缘云态势的展示平台,可提供网络带宽、安全态势等感知。“N”个业务领域创新特色应用,主要包含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区域医卫、智慧康养、智慧药监和智慧医保六大领域。以5G智慧医疗云平台为基础,打造以移动医护、5GVR探视等创新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医院体系,以远程诊疗、互联网医院等新兴应用为核心的远程医疗体系,以应急救援等特色应用为核心的区域医卫体系,以智慧康养平台等主流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康养体系。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5G+智慧医疗”项目案例

篇6

易联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上市企业,依据国家的最新标准及规范,推出了面向区域医疗卫生新一代的完整解决方案及产品。

国家“十二五“卫生信息化规划提出了打好三个基础、建立三级平台和提升业务应用的总体思路,并先后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标准基础,为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全国各地掀起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新一轮浪潮。

近年来,各地市的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而言,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参差不齐,综合性医院的信息化推进速度较快,而公共卫生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医疗机构以自己的纵向业务为导向,缺乏统一的规划,缺少统一的数据标准,使得信息难以交换和共享,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从技术应用架构来看,各医疗机构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架构,很多功能和应用重复,很多数据在采集和存储上也是冗余的。这种情况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和数据的重复利用,容易引起数据的不一致,也加大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量,增加系统的维护成本。此外,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关注的如何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强化绩效考核、加强卫生资源管理、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加强医疗质量监控、卫生行政管理决策支持、化解疾病风险等方面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易联众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一体化解决方案正是针对以上问题推出的。

方案简介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核心是建设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通过该平台可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避免重复检查,提升医疗质量;病人通过该平台足不出户就可查询居民在区域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在社区等预防保健记录及其所在区域外医院的就诊记录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通过该平台实时监测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运营情况、疾病诊治情况等。

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不仅需对各级医疗机构正应用的系统进行适当升级及接口改造,还需对尚未信息化建设的医疗机构,如基层医疗机构、村卫生所等进行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

易联众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总体架构如图。

方案主要内容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数据交换与共享、协同医疗服务等。横向连接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实现与上一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互通。

2.基层医疗信息管理平台: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提供集中式托管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包含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采集与管理、妇幼保健业务、慢性病管理、基础医疗等业务功能。

3.居民健康信息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建立面向全区域内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使医疗服务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以支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使公共卫生工作者能全面掌控人群健康信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使居民能掌握和获取自己完整的健康资料,参与健康管理,享受持续、跨地区、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

4.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立面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决策分析的系统,使卫生管理者能动态掌握卫生服务资源和利用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与服务质量的目的。

5.统一门户应用平台:为居民、医务工作者等提供一站式的门户登录服务系统。该平台包含了居民健康信息门户(或居民健康信息网)、医疗机构门户、卫生行政门户。

6.数字化医院系统:以电子病历、临床业务为核心的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7.疾控、妇幼、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管理系统。

8.与医疗机构及各垂直系统的数据接口和数据交换。

方案主要功能

1.建立区域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共享。

2.建立覆盖全区域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

3.建立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HIS系统或与医院现有HIS系统接口,整合各级医院信息。

4.实现区域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5.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

6.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方式实现区域内居民健康信息查询、预约挂号等便民服务。

7.实现区域各项医疗卫生业务情况的实时监管。

8.整合区域内疾控、公共卫生、卫生监督管理等垂直系统,实现一体化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相关案例

1.成功建设了国内多个地市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易联众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区域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等产品已分别在地市中使用。

篇7

虽然人们议论商业智能“大众化”这一概念已有好多年,但许多IT部门直到现在才开始让最终用户接受BI方案。

近期参加《Computerworld》举办的“商业智能前景”大会的用户表示,IT管理人员仍难以说服用户让对方相信BI工具是大有裨益的,难以说服企业主管让其相信这项技术可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

犹他大学医疗系统的临时CIO Jim Livingston表示,他所在组织直到最近才“成功地满足了用户的需要”――总部设在盐湖城的这家医疗服务提供商安装第一批BI工具已过去了整整14年。

Livingston说,用户过去迟迟不愿采用BI,直到后来IT部门添加了工具,让他们可以构建个人报表和仪表板。之前,用户“觉得IT部门是创建报表的一个瓶颈。”如今,BI采用率“大大提高”,他补充说。

用户的顾虑

针对出席这次大会的与会者的一项非正式调查表明,如今许多公司仍在想方设法,促使用户采用BI工具及流程。接受调查的这些人当中大约有60%的表示,本公司使用BI工具的用户不到15%。

Calvin Johnson是哥伦比亚特区法庭服务和犯人监管局的研究及评估办公室主任,据他介绍,他们最初把BI项目的重心放在了为最先同意资助该项目的主管提供BI信息上。

不过在当时,IT管理人员知道除非这些工具同样迅速地提供给最终用户,否则BI项目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Johnson说: “如果你考虑开发BI解决方案,它就必须足够灵活,以便能够引起一线员工的注意力,让他们保持积极性。”

Johnson给其他IT专业人士提出的忠告是,利用内部的BI支持者,说服用户让对方相信这项技术具有的好处。这种办法在他的监管局大为成功,如今BI数据用于几乎所有的分析行为。

CompuCredit公司的CIO兼企业战略高级副总裁Guido Sacchi提醒,公司应当避免强迫用户接受BI工具,因为这样一来可能会让人觉得IT部门如同“邪恶帝国”,用铁拳政策控制公司。

好的转机

CompuCredit后来让用户明白BI信息是一条“数据供应链”,可以跟踪数据从捕获到存储、抽取转换及加载直到表示的整个过程,从而证明这些信息是可靠的。

总部设在亚特兰大的这家金融服务公司还根据最终用户非常具体的要求来开展BI项目,促使用户接受BI。譬如说,近期的一个项目完全致力于加快查询速度――查询过程要访问可用的最新数据。Sacchi说: “把精力完全放在对用户来说很重要的性能指标上,这有助于促进采用。”

洛杉矶维珍娱乐集团公司的CIO Robert Fort说,他所在公司从规划阶段就开始让最终用户参与BI项目。

Fort说: “实际上有机会影响企业收入的是销售员这类人。我们为他们提供实时的销售数据。到了每天中午,他们就能查看自己的销售规划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计划。”

主管们建议,IT管理人员应当跟踪使用BI工具所带来的任何收入上的增加,以此证明投资回报。

篇8

关键词:数字化医院 建设内容

数字化医院已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它把最先进的IT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充分应用于医院临床诊断和管理业务,通过医疗信息由实体化向数字化转变,深刻变革了医院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

一、数字化医院概述

1.数字化医院的定义

数字化医院可以从物理层面和信息层面两个方面来定义,即在物理层面上应实现无纸化、无胶片化和医院空间的智能化、自动化,提供无处不在的数字化医疗服务平台;在信息层面上应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医疗过程的信息采集、保存、传输和处理,并通过临床数据仓库对医院所有数据进行一元化管理和应用,以利于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

2.数字化医院的基本框架

一般来说,数字化医院包含两大系统——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和建筑智能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S),每一系统有包含多个子系统。医院在子系统的建设中,从自身条件出发,取舍各异,不尽相同。

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2002版)将医院信息系统划分为五部分:临床诊疗部分,药品管理部分,经济管理部分,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部分,外部接口部分。临床诊疗部分包括:门诊医生工作站、住院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临床检验系统、输血管理系统、医学影像系统、手术室麻醉系统等。药品管理部分包括:药库、药房及发药管理,合理用药的各种审核及用药咨询与服务。经济管理部分包括:门急诊挂号,门急诊划价收费,住院患者入、出、转,住院收费、物资、设备、财务与经济核算等。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部分包括:病案管理、医疗统计、院长综合查询与分析、患者咨询服务等。外部接口部分:提供HIS与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医疗系统、远程医疗咨询系统等的接口。

医院楼宇智能化系统(BAS)是以医疗服务和楼宇设备监控为主线,智能化应用系统为支撑,建立的医用综合信息集成系统、楼宇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可分为基础型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综合管网系统,机房工程系统,无线覆盖系统)、基础应用型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门禁系统,卫星及有线电视系统,背景音乐、应急广播系统,LED信息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业务应用型系统(排队叫号显示系统,临床呼叫系统,手术示教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婴儿防盗系统,ICU病房探视系统)及集成应用型系统(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四大系统。

数字化医院系统布局框图(包含部分子系统)如下图示。

二、数字化医院建设热点

1.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就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手机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移动、高清、无线的技术优势,可以帮助救护车上的医疗人员,通过移动高清视频获得清晰、快速的远程指导;社区医生带上移动医疗诊断设备,可以随时请大医院进行远程会诊;医疗信息平台,可以用短信、网页、呼叫中心等方式向公众提供掌上医讯、预约挂号等服务……

目前在医疗行业采用的移动应用解决方案,可基本概括为:无线查房、移动护理、药品管理和分发、条形码病人标识、无线语音、网络呼叫、视频会议和视频监控等。可以说,病人在医院经历过的所有流程,从住院登记、发放药品、输液、配液/配药中心、标本采集及处理、急救室/手术室,到出院结账,都可以用移动技术予以优化。

2.无线临床信息系统

在HIS全面实施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住院医生站系统、住院护士站系统及电子病历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可逐步引入无线临床信息系统。

无线临床信息系统基于HIS、物联网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而建立的辅助临床工作的信息系统,目前的主要应用有移动医生工作站、移动护士工作站、无线输液系统、无线心电系统等。医护人员利用手持无线设备,如PDA或智能手机等,可在患者床边采集和录入生命体征数据、护理信息;查询患者医疗信息,录入医嘱;在床边或输液厅核对患者身份、执行用药医嘱、跟踪记录医嘱执行状况;实现护理监控等。

对于目前未实施无线临床信息系统的医院,其医院信息系统在临床的应用仅延伸到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室,而借助于无线网络技术、RFID技术等建立的移动医、护工作站,可将医院信息系统延伸到病房,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3.健康物联网

物联网在医疗卫生和健康行业中的应用是健康物联网。健康物联网是通过健康传感装置智能采集人体的生理和运动信息,进行数据预处理(前端智能),经过传输网络,将健康信息送达信息决策中心存储,并对信息进行决策分析(后端智能),最终实现一条龙健康服务(健康提示、报警和紧急救援等)的智能网络。

当一位病人在外病情突发时,随身穿戴的健康传感器发现采集的生理信息异常,经过简单的分析(前端智能),发现情况紧急、需要抢救,携带的监护系统在发出报警的同时,通过3G网络将求救信息发送到紧急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云计算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并智能决策,启动服务决策。服务中心通知救护中心抢救,并将病情和抢救方案同步传输。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可确定病人的位置,并确定最佳行驶路线。健康物联网将提供及时而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4.电子病历标准化

电子病历标准化,一方面医疗机构之间的检验结果报告共享,即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检验报告的互认,以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这与目前国家倡导的医疗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能是社区医疗机构与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Patient Referral),即当一个患者从一个社区医疗机构转到一个医院(或者相反的情况)的时候,两者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

三、数字化医院建设中需把握的问题

1.整体规划。医院全面数字化是一个庞大、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无论从战略上或从战术上,从硬件上或从软件上都必须先进行整体地调研和规划,才能为后续的建设指明道路和打下基础。

2.全面集成。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是医院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它不可能由一家企业提供所有的产品,必须对不同厂商的产品以及相关信息系统进行充分集成,才能构成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数字化医院体系。

3.分步实施。数字化医院的建设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分成多个阶段来完成,以保证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和可控性。因此我们必须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将整个过程科学划分为多个实施阶段,逐步完成数字化医院各项工程的建设。

篇9

关键词:智慧医疗;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互联网

一、 智慧医疗产业的系统要素

目前我们的医疗卫生行业涉及主要涉及如下单位:政府、核心医疗机构(掌握主要的优质医疗资源)、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医院,目前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再加上需要医疗服务的社会公众,以及在具体行业服务运营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平台(涉及大量ICT公司、互联网企业和通信运营商)即构成智慧医疗产业的系统要素。

二、 智慧医疗应用推广的意义和目标

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并不能有效解决医疗卫生行业体制甚至机制上的问题,但是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智慧医疗的实施可以提升医疗机构个体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强化核心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有助于医疗机构形成高效有机的整体,从而提升医疗卫生行业整体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让社会公众的相关民生满意度提升。

卫生部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对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作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具体见下图一,十三五期间,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是工作重点之一,除了上述意义之外,最终还可以有助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管理、监督考核和指导。

医疗卫生行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和互联网+应用平台与社会公众形成有效互动,使所有社会公众及时得到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全面完善终身的健康管理是智慧医疗的最终目标。

三、 智慧医疗的主要系统框图描述

智慧医疗系统主要框图应该由如前所述的核心要素围绕对病患/社会公众的服务构成,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各级计生委);主导核心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含主索引);核心医疗机构,其内部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智慧医疗的基础;基层医疗机构等。核心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和医疗卫生行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联网+应用平台是以后智慧医疗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政府、核心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医疗服务的病患(社会公众),这四大块之间形成网状联系,最终围绕病患(社会公众)形成有机运作的整体。具体见图2。

就核心医疗机构内部进行展开分析,又可分为四层,分别为应用层、数据层、网络层、感知层,其中数据层是关键。数据层主要指在医院内部信息化系统基础上形成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网络层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包括WIFI、不同制式的2/3/4G移动通信网络)。感知层指的各类医疗专用和健康管理专用的各类传感器,如便携类血压/血糖/心电监测传感器等。

目前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重大疾病会诊,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是目前核心医疗机构正在尝试的应用热点。

目前我国智慧医疗产业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国家认可的最终系统框图和相应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在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层目前各省市开展最多的工作为电子病历,目前也正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

四、 近期智慧医疗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分析与解决建议

1. 政府主管部门推动产业标准的建立。智慧医疗产业涉及多行业多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和融合产业,涉及的各类标准复杂凌乱,后期应该在政府主导下,组织成立专业人员和机构,加快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标准。

2. 加快专用传感器的研发及产业化。各类医疗专用和健康管理专用的各类传感器是智慧医疗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第一,目前的无线网络环境复杂,包括WIFI和不同制式的2/3/4G移动通信网络,如何设计开发自适应的传感器网络通信接口使得相关数据得到及时高效不失真传输需要引起重视并尽快突破,第二,目前市场上在用的专用传感器基本都是通过私有协议与封闭专用平台对接,开放性差,缺乏行业公认的公用协议,目前在车联网领域,公用协议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并在逐步解决中,中国移动已经在前几年推出了规范物联网终端与M2M平台间数据通信和用于终端规范管理的WMMP协议,并且在车联网领域进行了积极推广,值得智慧医疗产业在发展专用传感器时借鉴;第三,专用传感器所传送的数据涉及个人隐私,需要法律层面制定相应法规进行保护并明确相应的信息技术安全体系建设要求。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标杆项目的实施同步探索解决,产业化是促进专用传感器研发突破和相关问题解决的有效推手。

3. 创新运营模式。智慧医疗改变了现有的就医模式,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应用让卫生医疗体系中每个要素紧密联系并充分发挥作用,尤其最稀缺的资源,医生尤其是名医,其生产力得到了彻底解放,解决各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现状,但是对于相应的利益如何合理分配就要创新运营模式。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这就意味着要把现有的卫生医疗行业打造成一个开放、多方共赢互利的生态圈。政府应该在满足相应公共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指导和引导各类医疗机构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的医疗需求。

4. 加快建设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在前面所述的智慧医疗系统框图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层,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将另外三个层面,即医疗机构内部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平台、医疗卫生行业与社会公众互联网+平台融合成一个高效有机的整体,而且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平台未必完成所有数据的物理集中,但肯定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视图。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是一个逻辑集中管理平台,其数据分散在各处,通过核心模型虚拟成完整的数据集合,其中目前各省市都在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大数据应用就是完整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包括电子病历),比如江苏省人民医院已建成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一期项目目前包括三个库:(1)相关人员的基本资料;(2)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等信息;(3)动态远程检测数据。方便医护人员在医院、或社区监护平台实时查看被监护者的健康档案情况。被监护者或其家人在家中、办公场所、在户外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掌握监护者的健康档案情况。通过智能终端将人体实时体征信号转换为数字信息,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完成远端信息的连续、实时、准确采集。远程医疗监测平台随时随地的测量心电、呼吸、血压、体温、心率、血糖、脉搏、血氧等生命体征,实现对身体隐患的早发现和早治疗。目前实现了血压或心率远程监测。当智能终端传输的数据超过系统设置的临界值的时候,系统会以短信的形式通知相关负责的值班护士,医生和平台维护人员,另外相关医生还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进行具体信息和数据的移动查询。

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智慧医疗产业顶层设计的有效落地,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快投入,及早建设。

五、 智慧医疗产业的内涵

智慧医疗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体现了信息化带来的产业融合新趋势,正如约翰.索普指出的,“随着计算机能力的广泛化、先进的通信能力消除了时空的约束,经营的本质甚至整个产业都需要重新定义”。也就是,当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到要求相关行业进行信息技术之外的配套改革的地步时,“完成这些变革需要重组产业的边界,至少需要改变产业结构和产业运行规则”。而且智慧医疗产业充分体现了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融合的特点,所谓智慧只有通过医疗产业的两化融合和对信息的全方位有效利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形象地描述,通过各种先进的ICT技术实现的智慧医疗应用是智慧医疗产业的血管与肌肉,而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大脑,核心医疗机构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心脏。

六、 智慧医疗产业近期应用热点

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重大疾病会诊,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是目前核心医疗机构正在尝试的应用热点。而这两个应用热点带来的影响是不太一样的。

随着国内通信业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全覆盖已经是现实,目前省人民医院已经通过移动的4G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心血管疾病的远程诊疗,并可以在省人民医院本部远程指导其他医院进行现场手术,大大提高了核心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间的协同效率和优质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今年,基于移动4G移动通信技术的心血管疾病远程诊疗系统将覆盖全国近30家医院,远至陕西富平。另外在此基础上,江苏省卫计委将尝试建设覆盖全省的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重大疾病会诊系统。

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不仅仅是利用先进ICT技术实现的智慧医疗医用,更多地体现了全覆盖医疗解决方案带来的革命性的商业影响。全覆盖医疗解决方案的潜在商业影响很大,到2020年,医疗成本将占美国GDP的20%,超过4万亿美元,这其中将有一办用于慢性病患者,这些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预防性保健和监测获得更好的治疗,充分降低住院治疗成本,并充分体现了以病患为核心的模式特点。而在国内,养老问题由于社会老龄化趋势也更加凸显,老年人也是慢性病患者的主体,另外慢性病患者年轻化趋势日趋明显,患者数量数目庞大,因此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浮出水面,其在国内的商业影响相比美国更加巨大,需要相关设备生产厂家、通信运营商、ICT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充分介入,另外核心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尤其社区医院的协同更是此项工作能否成功运作的关键,其运作体系相当复杂,甚至需要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和推动下由各方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予以落地,这将是智慧医疗产业在近期最大的一块蛋糕。

七、 智慧医疗发展的产业模式建议

在目前的智慧医疗产业发展过程中,智慧医疗产业发展凸显成两种模式,即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医疗机构全覆盖模式和以核心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医联体模式。

目前在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医疗机构全覆盖模式方面,挂号应用是已经开展比较成熟和普遍的一个应用,而以核心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医联体模式所伴随的是各个核心医疗机构的集团化,比如江苏省人民医院和鼓楼医院都已经组建了医院集团,并且向社区医院进行服务延伸。

对于这两种产业发展模式,我们认为绝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智慧医疗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新医改的切入点之一,智慧医疗的产业模式应该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从前面所述的智慧医疗系统框图来看,智慧医疗产业的各核心要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要素协同重于单要素主导,并且通过在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上最终实现一致的信息流带来相关产业的融合和系统的重组。因此,政府在做好顶层设计(包括标准制定)和政策引导扶持的前提下,要积极发挥核心医疗机构、通信运营商和主流ICT公司、互联网公司的积极性,让大家积极探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拓智慧医疗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 (美)柯本,(美)布朗,(美)普里查德,著.互联网新思维:未来十年的企业变形计[M].钱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美)斯奈德,著.4G革命:无线新时代[M].钱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10

仪器仪表测控技术现状

目前大部分国产仪器仪表产品处于国际上九十年代初、中期的水平。在产品的可靠性、功能、智能化程度、产品技术更新周期、面向对象的专用解决方案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中低档产品品种基本齐全,能够批量生产,且质量稳定;例如,电工仪器仪表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5%,并有13%产品出口。深圳市每年生产数字万用表达700万台,出口世界90多个国家,中低档数字万用表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少数中高档产品,已接近国际水平。在工程应用技术方面,已经能够承担一部分国家重大工程仪器仪表系统成套工作。如60万千瓦火电机组,350万吨/年炼油装置,20000m3/h空分装置、核电站常规岛控制系统等,开始摆脱国家重大工程全部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但在高技术含量的自动化仪表及系统、科学测试仪器、传感器元器件等产品的竞争上,国内仪器仪表行业基本上都处于相当被动的境地。总体上说,2003年国内仪器仪表市场需求旺盛,增长迅速。受电站、汽车、公用设施工程、住宅建设和国际市场回暖等影响,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车用仪表、电水气用计量仪表和中低档光学仪器等增长迅速。但是,我国对仪器仪表的需求量的二分之一是由进口产品满足的,国外公司的中档产品以及许多关键零部件占有了国内60%以上的市场份额,大型和高精度的仪器仪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因此,大力提升我国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研制、开发、制造能力,对真正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跨越式发展,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我国仪器仪表测控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技术方面的差距

(1)产品的可靠性较差。对基础技术和制造工艺的研究不够,一些影响可靠性的关键技术,如精密加工技术、密封技术、焊接技术等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导致产品(特别是高档产品)的性能不够稳定和可靠。

(2)产品的性能、功能落后。现有国内产品在测量精度上要与外国产品相差1个数量级。在功能上,国内现有产品智能化程度还较低。另外,产品的网络化在国外已经进入实用阶段,而我国基本上处在起步阶段。

(3)产品技术更新的周期慢。当今国外产品的更新周期大约在2~3年。新技术的储备往往可以提前到十年。一些采用新原理的产品,在我国还处于空白状态。科研院所在跟踪新技术方面虽然有成果,但与企业结合产业化相当艰难。

(4)缺乏针对使用对象而开发的专用解决方案。国外近年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发展趋势是开发仪器仪表与应用对象紧密结合的软件产品,最终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尚未形成产业。

2.企业综合实力方面的差距

(1)行业规模小,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行业的总产值较低。不仅是绝对量小,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也很小。仪器仪表行业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全行业有规模以上企业1887个,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不足15个,行业职工总数为51万,缺乏综合实力强的"旗舰"企业。国内企业的单项产品市场运作能力较强,但缺乏综合实力。在人力、财力上都不能在市场上与外国跨国集团抗衡。因此,在市场竞争方面处于弱势。企业缺乏大型工程的工程能力。

(2)企业劳动生产率低。由于仪器仪表属于高科技产业,低劳动力成本的作用不明显。国内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低于外国企业,因此,制造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企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外国企业。

(3)企业技术开发投入普遍不足。由于国内企业几乎全部是中、小型企业,在人力、财力方面都不能支持足够的、长期的技术创新投入。以科学仪器为例,一般国外公司的开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0%,而我国仅占3%。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和差距的关键原因有下面四个:

1.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批国家投资的骨干企业面临产品老化、技术人员流失的严峻局面,生产与经营困难;一批机制创新、运行灵活的企业正在逐步成为新的亮点,但多半尚未能掌握先进核心技术,创新成果少,还不能与外国大公司抗衡。

2.产、学、研、金融、政府、用户有机结合的体制和政策没有形成。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是典型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品,敏感于高科技发展,是多种高新技术融合的综合体,因此,产、学、研、政府、金融、用户的有机结合就显得十分重要。条块分割,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难以形成合力,缺乏有效的引导。科研成果产业化率低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3.缺乏国家强有力的研究支援体制。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行业品种多、批量小,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投入。但目前投资总量不足且投资效益不佳。投资途径分散,难以集中重点。课题的选定和研究成果的公正且透明的评价体制尚不完善。企业既不能像外国那样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参与竞争,又缺乏包括研究资源的战略投资、新技术市场化所需要的市场环境的整顿等国家战略。

4.缺乏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和熟悉、精通各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也是造成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未来发展趋势

鉴于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重要性及其显示了国家企业的综合能力,我国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点,努力从各方面来加强其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点来看:

1.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

以石油、化工、钢铁、电力、交通运输、国防安全、环保、轻工、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致力于新一代主控系统及其综合自动化开发和产业化,主要包括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和以工业计算机为基础的开放式控制系统、工业生产中的质控体系等;国内生产的产品,2010年要满足50%的大型系统,2020年要能满足85%的大型系统。 先进控制、优化软件开发与产业化技术, 2010年要具有"交钥匙"自控系统30%的能力,到2020年,50%的工程项目做到"交钥匙"。智能仪表、采用现场总线技术与实时工业以太网技术的检测仪表、执行器与变送器、成套专用控制装置和成套专用优化系统的开发与产业化;2010年国内生产的产品品种和价值均要达到70%,2020年达到85%。

2.科学仪器

重点解决色谱、光谱、质谱、电化学等各类通用仪器的稳定和可靠性,开发高灵敏检测器和高精度传感器,进一步提高仪器的技术水平和设计制造能力。农产品品质和食品营养成分检测、农药及残留量检测、土壤速测等农业和食品专用仪器;海洋仪器;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安全监测和预警用成套环境专用仪器,各种灾害监测仪器;生命科学用分离分析仪器及面向医疗单位包括中小医院的各种生化分析仪器;计量仪器;航天仪器等。重点发展各种微分析仪器、智能仪器、联用仪器、虚拟仪器、成像仪器及相关技术和部件以及各种科学仪器应用软件、标准化数据处理软件,提供使用可靠、扩展性强的通用型科学仪器开发平台和仪器测控数据系统以及支撑系统。

3.医疗仪器

2010年国内生产的产品品种和价值达到市场需求的50%,到2020年达到70%。A.开发研制医用光学仪器,包括内窥镜、眼科光学仪器、手术显微镜等。

B.以全数字化成像、高档黑白超和彩超、新型换能器为研发技术的超声医用仪器。C.研究开发数字化核磁、X线影像系统,高温超导型核磁共振系统,精细手术和微创手术系统等大型医疗仪器及临床信息系统。D.研究开发高能智能化肿瘤治疗大型仪器系统,包括数字化控制系统、高能管技术、放疗模拟定位机改造,以及多光阑系统等关键技术。E.结合面向社区、家庭的小型化和便携式医疗仪器远程通信和网络化的发展,加强预防医疗系统及疾病控制系统的研究开发。

5.数字化医疗仪器及其关键技术

以数字化技术带动传统医疗仪器的发展,满足人民健康的需求。发展重点是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数字化物理治疗和手术设备,数字化显微、内窥和激光诊疗设备,数字化医疗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生物传感及数字成像技术,高能射束监控及机器人或机械手操作技术,显微内窥光学及激光监控技术等。

6. 基于现代量子物理的计量基标准系统

基于量子物理的计量基标准系统,其主要内容是以量子理论为基础的若干计量基标准的建立及量子计量基标准所需的量子计量器件的研制。量子计量基标准包括现代国家时间频率基准(离子存储光频标、空间守时钟)和国家时间频率量值溯源体系及守时与授时系统,交流约瑟夫森电压基准、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和单电子隧道效应电流基准构成的现代电学计量基标准,电功率质量自然基准,现代热力学温度计量标准及绝对测量方法,光幅射基准,长度量子基准,物质的量的量子基准。量子计量基标准所需的量子计量器件的研制包括交、直流约瑟夫森电压阵列器件,交、直流量子化霍尔电阻器件、量子电流基准器件(SET)、温度量子标准器件、超导量子干涉器等。

结语

仪器仪表不仅是装备制造业中进口较多和外贸逆差最大的行业,同时也是外资积极和活跃的工业部门。我国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以便通过项目的实施形成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带动整个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06

2、我国仪器仪表测量控制的现状,胡仙芝,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