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校园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校园课程设计

篇1

关键词:财务会计实务;学情分析;课程设计探析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是武汉民政职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理实结合的必修课,同时也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如何设计好《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情分析

(一)专业术语晦涩难懂,学生存在为难情绪

纵观《财务会计实务》教材目录,我们不难发现,该书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多,粗略估计,有上百个知识点;而且专业术语晦涩难懂,对于只学过《基础会计》、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往往知难而退,望而却步。

(二)基础会计掌握程度不同,学生水平不一

由于在大一阶段,学生们在学习《基础会计》时的掌握程度不同,导致在学习《财务会计实务》中表现出水平参差不齐,而教师为了保证整体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同学“消化不良”和一部分同学“饥饿难耐”。

(三)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普遍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尽最大可能的运用大数据、云平台、微课、多媒体PPT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并同时辅以用友财务软件、手工实训教学软件进行教学,但仍然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时间一长,学生最初的学习劲头就会荡然无存,失去学习兴趣。

二、课程地位及目标

(一)课程地位

《财务会计实务》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核心课,也是众多会计职业资格类考试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考试科目,例如:职称类的初级会计、中级会计、高级会计,执业资格类的注册会计师、税务师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势必会影响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就业水平。鉴于《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要把会计领域的前沿资讯带到课堂,使学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会计知识;另外重中之重还要积极的培养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以致用是根本,尤其对会计这种操作性强的专业来说。

(二)课程目标

根据《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强调实践性的特点,坚持“一切从实践中来,一切回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提炼出了以下三个目标:(1)岗位目标:培养适合于各会计岗位,能够掌握各岗位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工作方法,适应能力强的高技能素质人才。(2)技能目标:熟记熟知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运用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准则等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相关会计问题,并且能够作出有关的账务处理、加以财务分析。(3)情感目标:培养严谨务实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三、课程设计探析

(一)设计思路

1、课证融合

深入教学一线和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从会计实务工作中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以强化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为目的,根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的法律政策对原有的《财务会计实务内容》进行有必要的增减、编排,以适应会计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会计行业规范、企业的岗位要求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和前沿的会计信息,携手企业开发校企合作课程,从而达到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考证三者的有机结合。简单的说,就是把财务会计书本上理论知识、实务操作和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深度结合。

2、校企合作

我们学院现有金必达会计师事务所、光谷金融港等校企合作基地,根据课程需要,加强和校企合作基地的沟通,有针对性的把学生定期输送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学以致用,让学生实地感受到会计实务工作的内容,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不足,从而实现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课本实操的有机结合。

(二)设计内容

1、教学内容方面

首先,根据实践应用的需要,设定八个重要的会计岗位,分别是记账、出纳、成本、会计、总账、工资稽核、报税、财务报表分析与核算等岗位。然后对照这八个岗位设计实务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教学模块。针对每个教学模块,我们可以通过“情景引入——提出疑问——制定任务——理论讲解—实践操作”的顺序进行教学活动。

2、教学安排方面

严格贯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在具体课时分配方面,压缩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时间,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给学生充分锻炼实践操作的机会。

3、教学形式方面

一是加强校内实践内容的教学,针对高职教学实践性强、上手快的特点,要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增加实践内容的教学时间,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能熟练掌握基本实践内容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二是利用我院校企合作基地和优质的毕业生资源,聘请经验丰富、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会计专家走进课堂现身说法,为学生讲授会计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三是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定期的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规范化的操作,拓展视野,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和会计工作文化。

4、教学手段方面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增加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教学考核方面

与以往的期末闭卷考核不同,教学考核包括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工作态度、会计资料完成情况、实习实训情况、期末会计实训报告撰写情况等,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束语

在信息化教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本文是在吸取众多专家的教学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学情分析、课程地位及目标、课程设计探析三个方面来表达自己对《财务会计实务》课程设计的一些见解和看法,但同时受能力、经验的限制,难免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翠玉.谈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说课设计[J].潍坊教学学院学报.2010(05)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设计

微课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产生的新型教学形式,它主要依托互联网系统的建设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广泛传播,老师们可以利用微课设计出可以体验个人教学经验、各班学生学习短板的教学内容,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自主选择将要学习的微课内容。而鉴于多媒体硬件设施的快速完善,微课的设计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老师们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资源,自主搭配、科学利用、合理取舍,制作出具有视觉美感、能准确传达老师的教学目标的微课课程内容。精彩的微课内容、便捷的学习渠道,使同学们有了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高职“中级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领域,也要注意引入微课这种教学形式,发现微课的优势所在,加以充分运用。引导同学们加强微课学习,长期与同学们保持紧密沟通交流的状态。在师生共同努力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财务会计教学的质量。

一、财务会计课程的现状

(一)理论性较强,教学难度大

《财务会计》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点多,教学难度较大。一方面,教材中的理论介绍以及业务描述基本上都是文字描述,且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既抽象同时也枯燥,学生学习中很难理清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主要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另外,由于要讲解的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忙于灌输式的授课,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参与度极低,教学效果自然就差。由于知识点理论性太强,且没有更直观的方式与途径帮助了解,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过程中越发感到知识晦涩难懂,甚至是枯燥乏味,认为学习难度很大,渐渐地也就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课时安排不足,课程讲解受限

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通常设置72至126课时不等,每周4至7课时,周数是14至18周不等,甚至更少。《财务会计》课程作为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本身内容较多,涉及的岗位典型任务也多,一般就有出纳岗位的货币资金业务、往来会计岗位的供销往来业务、投资业务岗位的投资业务、综合业务岗位的综合业务、负责财务成果核算的岗位业务以及负责财务报表编制的岗位业务等,要把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以及相关知识点都介绍清楚,课时量明显不够。另外,按照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特点,课时中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实训课时,这样就挤压了理论知识讲解的空间。理论理解不到位,学生实训时也是一知半解,实训效果差,最终也无法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学生差异明显,学习两极分化

由于生源差异、招生方式差异、个体差异等原因,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的专注能力、学习态度等都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教师忙于知识讲授,且班级人数多,根本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长此下去,使得已有的差异形势越发严峻。

(四)班级人数多,技能操作演示顾此失彼

《财务会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且高职院校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中有很多技能操作要点要讲解,例如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报表的编制等等,这些实际工作中必须懂的业务技能,在本课程中一定要重点讲解并演示。但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在讲解演示过程中,很多学生要么听完就忘记了,要么就根本听不到看不到,由于课时的关系,教师也无法反复演示,且反复演示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身心疲惫感。教学效果自然是不理想的。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中级财会专业教学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方法和形式,而现在大部分院校内的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更新,对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传播具有很大的帮助,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现在大部分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都会具备辅的实践训练。因此,在“规范、整顿、充实、提高”方针的引导下,需要牢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目的,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更多地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对应的主干课程《财务会计》等的微课程,促进理论指导和实践联系间的联系,改善传统的理论和实践二者分离的困局,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微课程”的特征

(一)微课的内容简单高效

微课作为一种多媒体展现形式,引用了视频、音频等多种资源,可以更生动直观地表达教学内容,这就达到了化繁为简的效果,同时微课的重点在于传播核心知识点,不学陪衬的内容,这就进一步避免了抽象枯燥繁复理论对同学们的干扰。微课每次都会介绍一些同学们最需要、最值得同学们记忆的知识点,每次接收少量内容,逐渐积累,就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和之前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而言,微课可以更好地满足教师和同学们的要求。

(二)微课的学习能随时随地

微课的学习对时间、地点的限制更少,传统教学模式离不开课堂和教室,同学们以课桌为支撑,以45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因此和以前的模式相比,“微课”能够被称为一种“课程片段”或“微课程”。

(三)微课占用的内存容量较少且形式多样

微课所包含的信息资料在存储空间数量上通常只有数十兆,并且格式是多样化的,这就方便老师和同学们随时在线学习或者下载视频文件,随地查阅教案、课件;在传播的外在表现方式上也是多元的,比如利用电脑网页、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交流等方式,不同的渠道可以实现和不同群体的互相讨论与学习。

(四)微课的展示趋于“情境化”

鉴于微课基本是把学视频片段作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它集中了多媒体的素材和课件、同时有利于引发老师的课后思考和同学们的知识巩固、意见反馈,可以集合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实现教学设计和过程展开的统一,从而打造仿真的微教学情境,老师们能够在微课教学阶段发现自己的缺陷,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改正。

(五)微课是趣味无穷的创作

微课视频本身可以将图像、音频、故事等多样化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展现,提高学习的视觉化程度以及生动性,避免枯燥的说教,同时融合影视作品内包含的悬疑、意外、问题等思维,提高微课的趣味性,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与运用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的网络体系逐渐完善与先进,早已具有了承接线上教学模式基础前提。在高职院校的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中,可以科学地考虑财务会计知识点和资源。高职中级财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老师们需要用学生的学习思维去设计微课,抓住学生为本的核心教学点,更新观念,把打造高度创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团队作为教学目标。在加强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探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财务会计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巧,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加强同学们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感性认知程度,有力地强化其专业实践能力。

四、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一)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的完成需要从几个流程来达到,其一就是确定目标,也即是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选取并且组织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做好意见的反馈和探讨。该模式的目的性非常强烈,有助于达到有的放矢的良好效果。其优势就体现在可以在可执行的行为目标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思路,以此进行科学操作。该模式的核心在于目标这个要素,它是课程设计的起步,也是最后的追求。

(二)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的诞生,有效地弥补了目标模式的缺陷。在过程模式中,最基本的类型就是Addie模型,这种经典类型将教学设计的整体拆分成了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由浅入深的部分和阶段。每一部分都对应着实际任务内容,层层递进,最终成为有机整体。另外一种类型就是所谓的Kolb体验式学习模型,它也被称为“经验学习圈理论”,其形式表现为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组成的环形结构形式,这四个阶段分别为具体实践、观察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再实践。

五、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方法

(一)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指的是利用书面形式间接地收集资料,帮助完成调查工作的一种方法。在面向调查者递发精炼简洁的征询单或者相关表格的同时,请其对罗列的问题进行作答,或者提供建议,以此得到研究资料。对财务会计微课程而言,财务会计微课程知识是社会调查的中心内容,对高职院校及有关的行业会计工作者展开差异化的问卷调查,由此发掘并且研究不同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帮助同学们获得或者巩固财务会计内容,这就为财务会计微课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基础。

(二)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是一种“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其概念在于借助教师的系统讲解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而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教学模式,它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比较被动,其功能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指的是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方法,案例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从高职院校中抽取若干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发现微课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六、加强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运用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设计方案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要求,结合财务教学课程的实际,可以在明确设计方案时,安排面授辅导课15次左右,内容以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为主,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及特点介绍、学习方法及教学媒体使用指导、重难点问题讲解、作业讲评与实验指导等,形式可以多样,如教师讲解、课堂讨论、课堂答疑、课堂作业、课堂测验等等。由于本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学生如果仅仅完成形成性考核册规定的内容是不够的,辅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做一些练习。

(二)规划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内容

首先确定好建设目标,设计好方案和进程,做好财务会计微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进一步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比如加大对目标模式的运用,但是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比如把目标一步步细化,会导致课程内容和同学们学习过程的脱节,不利于形成整体化的课程体验;而且,目标模式在课程设计上,往往是较为简明地陈述知识点,缺乏更严密的对知识形成和社会关系等要素的探究。

(三)依托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平台

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院校内本身存在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场地和《中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等加以结合,借助目前会计行业的可喜态势,利用信息技术和“微课”热的条件,制作精致的财务会计微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教、学、做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建立会计电算化微课平台,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四)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应用和交流

微课程终归是要让学生来用,否则就成为了搁置的资源。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开展微课程的应用,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应将微课程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科学的办法,把同学们在长期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作为关注的重点,同学们在实践阶段操作体验,检验理论知识,再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知识,以此提升同学们的成就感,不断强化同学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职院校“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财务方面的优秀人才。相关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财务会计课程的现状,把握“微课程”的特征,比如微课的内容简单高效、微课的学习能随时随地、微课占用的内存容量较少且形式多样、微课的展示趋于“情境化”、微课是趣味无穷的创作等等;其次是明确加强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与运用工作的必要性;再者是抓住基本的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模式,包括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两种类型;然后掌握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方法,如调查问卷法、讲授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加强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运用的主要措施,规划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内容,依托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平台,做好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应用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2]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3]林香山,曾文华,黄潮华.高职院校《企业财务会计》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策略与方法应用研究[J].经济师,2016(7).

[4]郑军,王以宁,王凯玲,白昱.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

[5]方倩.基于“微课”资源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以广厦学院《财务软件应用》课程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18).

篇3

关键词: 就业竞争力 社会适应力 社会需求

为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必须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同时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强调高校培养人才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对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尤其处于中部欠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部分高校,本身处于转型发展的改革阶段,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和学校自身硬实力的欠缺,造成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欠缺,从而直接影响就业率。如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社会充分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切入点,而如何改进就业指导课,强化就业指导课效果,使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社会适应力、加快社会融入度是把握好这个切入点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现态

1.教学模式单一,合班授课居多;教学手段传统,灌输模式为主。对某几所地方本科院校的抽样调查显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以合班授课教学居多,100人以上的教学班级数量占72%,60人以上100人一下的教学班级数量占25%,30人以上60人以下的教学班级数量占3%,基本不存在30人以下的教学班级。在大规模合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下,存在两个突出的弊端:一是学生人数众多,无法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只能采用教师讲授的模式,无法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二是部分专业不同的学生根据教学安排需要被合班上课,教师无法更细致、更有针对性地围绕专业特点展开就业指导。

另据调查显示,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师,多数由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或专职辅导员担任,兼职教师人数比例约占80%,已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的约占40%,专业化程度不高,加上受个人所学专业的限制,他们虽然长期在学生工作一线奋战,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仍缺乏系统的培训,所以对就业指导课教学手段运用较单一,多数为照本宣科和PPT简单解读,以灌输模式为主。

2.教育形式封闭,个性指导不足;缺乏热点研讨,疏于课堂管理。从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看,存在普遍的教育形式封闭的问题。就业指导课只针对毕业生,教学内容只围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公关礼仪等方面普遍展开,较仓促和功利化,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对学生个体的研究与指导。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缺乏与时代紧密同步的热点信息及素材研讨,加上就业指导课本身公共必修课的属性,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常感乏味,因而产生就业指导课偏理论不重实践、可去听可不去听的心理。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改进原则及对策

1.针对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结合,改进教学模式。目前就业指导课在扩大师资队伍、压缩班级人数等方面,改进手段已趋瓶颈,但是在提高就业指导对象针对性和提高就业指导课堂趣味性等方面尚有很深的改进潜力和方法。

通过基于不同专业背景的面试情景模拟和基于不同职业取向的求职情景模拟,有效针对专业开展课堂活动,同时,针对相同专业不同职业取向的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学生从就业指导课中充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充分感受到就业指导课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各种能力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体验式教学活动等具体教学手段,部分学生参与其中,部分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加强课堂互动、激活学生思维,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使就业指导课真正成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力的内驱力。

2.理论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结合,充分接轨社会。就业指导课虽然是一门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课程,但不能忽视政策理论的学习研究,全面掌握各项国家就业政策,认真学习各项就业法律法规,深入了解当地社会就业环境,清晰认识自身具备的优势条件,才能真正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必要的理论学习,坚持理论性原则。同时,就业指导课还应充分与社会接轨,引入开放性原则,把就业指导课堂变成开放的课堂,打造理论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就业指导课程。

通过挑选紧扣时代主题、具有时代特征的热点案例,不仅在课堂进行研讨,而且可以充分利用QQ、微博等新媒体的优势,随时开展网络研讨,使学生开阔眼界,进一步认识社会,正确认识就业期望值过高、自主择业能力较弱、就业法制观念不强等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指导学生遇到这些不利因素时的具体对策与调整方案。通过邀请职场精英进入课堂,对其自身求职、规划、就业、创业等方面经历进行介绍,并与学生直接交流,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学生获得最接地气的指导、借鉴最真实的感受,因而产生思考、汲取经验。通过组织学生观摩各类人才招聘会,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受就业求职氛围,认识现实差距和社会需求,增强就业紧迫感与就业危机感。回到学校以后,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制订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为适应社会进行必备的职业技能锻炼和必需的专业知识储备。

高校就业指导课对每一位学生今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更是起着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提高学校整体就业率及知名度、提升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广大学生从内心极其渴望学好这门课,利用就业指导课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指导,为毕业就业及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以针对性、趣味性、理论性、开放性原则相结合,改进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才能破除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困境与课程发展瓶颈,从而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培养能快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国家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建华,陈旭阳.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导航[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

[2]尹思琪.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全程化设置探析[J].学理论,2013(21).

篇4

摘 要: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将不再是技术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简单辅助应用,而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深入课堂教学中去。“教―学―评一致性”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探索,其实践层面的开展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教W、学习和评价环境。通过探究“教―学―评一致性”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开展现状和对其进行问题分析,结合智慧教育理念分析与运用,形成真正适合于学校实施的基于智慧教育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智慧教育;教―学―评一致性;智慧校园;智慧评价

一、引言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与实施,学生在课程和教师的引领下如何进行有效学习,是广大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教―学―评一致性”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关注。它既反映了课程思维的本质要求,也是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集中体现。进入21世纪,教育信息化在云计算、大数据、无线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智慧教育。传统的数字教育是把技术作为工具与教育教学进行应用融合,而智慧教育是用技术营造环境与教育教学进行全面的融合创新。因此,如何在智慧教育环境下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教学研究,如何将我们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课程与教学同智慧教育环境进行深度融合创新是值得我们研究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智慧教育与智慧校园

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已有20年时间,把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战略实施已有十余年时间。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到某一阶段的新境界,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端形态,旨在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泛在网络等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创造具有感知、适配、关爱、公平、和谐特征的教育生态环境,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实践能力的卓越型智慧型人才。杨现民教授等人将智慧教育环境分为两类,分别包括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和支持终身教育的学习型智慧城区。本文探讨的智慧教育及智慧教育环境指的是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及相关环境建设。

智慧教育在学校的实施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智慧校园环境建设。智慧校园作为智慧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有物联网与环境感知、移动互联与移动应用、基于云平台的教育资源整合与组织、社交网络与学习协作、大数据与数据挖掘、智慧课堂与未来教室六大技术载体,每种技术载体又有不同的智能技术工具支持,如云平台下的同步备课、网络评估、知识图谱分析,智慧教室下的学生学习行为过程记录、实时交互评价等。基于以上分析,智慧校园在应用层面上主要有以下四类功能:

1.教学者视角的智慧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渗透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或者某一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展现,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思考新技术形势下如何将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们与我们传统的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深度的融合创新。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智慧教学下,教师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在共同的智慧教育云平台支持下的教师―教师共同体、教师―学生共同体和学生―学生共同体中的一员。在共同体下,教师可以通过检测、讨论、问卷和查阅学习记录对学生进行预评估,充分了解学情,也可以与共同体内其他教师实现同步教研和同步备课,改“游击战”“独立作战”为“协同作战”。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通过大数据收集与分析,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进度。课后教师通过实时检测和课堂学习记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而制定下节课的教学策略和进度。

2.学习者视角的智慧学习

智慧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塑造和选择,以最终实现对人类的共善(对个人、他人、社会的助益)。智慧教育下的智慧学习将真正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并最终促进学习者智慧的提升。

祝智庭教授认为,实施智慧学习的智慧学习环境应该具有记录学习历史数据、感知学习情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诊断、学习建议和学习服务、拥有随时随地的学习机会、智慧性学习活动设计、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等特征。基于此,本文认为,智慧学习将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的记录、评价和反馈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为所有的学习记录和学习资源都是开放的,教师作为辅导者的身份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讲授和答疑解惑,所以学习者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根据学习记录(如课堂录像中的自我表现、教师笔记、学生笔记、课堂实时评价结果等)的自我学习,还可以与同伴和教师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体下的智慧评价

没有评价就没有反馈,没有反馈就没有教与学的提高和进步。评价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把尺子,没有依据目标进行评价的教与学是盲目的。智慧教育下的智慧评价将不再是简单的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而是“师―生”共同体下的评价,评价工具更加多样,评价的维度更加全面。以一节课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学生进行预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经历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个性化地反馈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和交流讨论;课堂中可以结合大数据收集、电子书包、网络学习平台等收集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与反馈,学生通过教师的反馈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目前在班级中所处的水平,进而对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测验、论坛交流、教学录像回放等手段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并为下节课学习做相应的调整和准备。

总之,智慧教育下的智慧评价将真正实现从单一走向全面,从结果走向过程,是依靠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新型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分析与准备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与掌握是教师课前备课的核心工作。智慧教育下,基于智慧教育资源与服务云平台,利用同步备课、集体备课、网上教研、电子教材、精准导学等,教师对学科知识的分析与准备由独立“作战”转为协同“作战”,课前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分享以及精准合适的教学资源不仅保证了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教师在教学经验和专业能力上的不足,本身也促进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智慧教育下,基于智慧教育资源与服务平台,利用网上作业、学习行为分析、知识图谱、学习成绩记录等,教师可以全面准确地分析学情,进而把握教学重难点,实现课堂上的有的放矢。

教师可以通过网上平台向学生推送预习通知,具体应该包括课程内容预习建议、学习目标以及学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将会学什么,将会达到什么程度,将会怎么学。学生通过平台预习,并可以与同学或者教师进行课前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也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

2.课中:基于智慧教室的精准教学和高效学习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中,课堂上对学生和教师行为信息及时地观察、记录、分析和反馈是确保教学和学习始终围绕目标进行的重要措施。智慧教育下,以智慧教室为依托,利用电子书包、云录播、答题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对学生学习行为信息及时进行记录和分析反馈,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对教学做出调整,确保课堂的高效与目标的达成,学生也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反馈看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如课堂测试成绩、教师建议等,以此对自己的课堂学习进度和方式等做出适当调整。总之,智慧教室下,教师和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及时调整全部是基于数据分析的精确调整,不再仅仅依靠于教师丰富的经验和个别指导。

3.课后:基于智慧教育资源与服务平台的多元评价

传统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很难做到全方位的基于数据的评价,主要原因在于课堂证据不容易获得与分析。智慧教育下,基于云录播下对课堂的实施记录和分析,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全方位评价,如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以及主动与被动可以分析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学生的课堂实时测验成绩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等。教师运用视频分析技术也可以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判断,为自身的专业成长提供科学依据,而不仅仅是再依靠于反思和经验。

五、总结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不再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智慧环境的全方位创设,也是对“教―学―评一致性”中的教学、学习、评价全方位的支持与变革。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智慧教育下“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不仅仅需要智慧环境创设下智慧教学、智慧学习和智慧评价的实施,更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改变教学观、学习观和评价观,这才是“教―学―评一致性”能够真正实施的根本所在,也是智慧教育的智慧性之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崔允t,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2]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11.

[3]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支撑[J].中国电化教育,2015(1):77-84.

[4]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5]祝智庭,R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三维度九要素

前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普及与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各级各类院校发展的主要教学模式。职业院校的教育应该紧随信息化教育的趋势,以智慧校园、数字校园、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在教育、管理、服务中实施信息化的教育模式。

一、信息化教学的三维度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学环境的更迭从传统的课堂到多媒体智慧教育课堂。多媒体智慧教学环境,以移动互联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将各类终端教学资源进行连接,通过教学软件等,形成集智慧教学、智能调节、智能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型的智能教学体系。智能教室是智慧校园的组成单位,通过移动软件延伸传统的教学环境,有效的整合了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教学碎片化的学习特征,实现线上线下及时学习,促进学习效率,颠覆传统的学习模式[1]。(二)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用来实现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工具媒介,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效率。硬件教学资源包括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软件的教学资源可以有教师进行组织开发,教学平台搭建可以由公司帮助开发。教学工具的选择要与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力。(三)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经过数字化操作处理,可以用来解释传统教学中无法进行阐述的原理、过程、定义以及结构概念,以及职业院校中的成本、安全等问题。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九要素

信息化教学的就要素提炼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有别于传统,具备了丰富、鲜明的教学内涵,并可以总结为“九要素”。(一)学情分析在进行前期的教学设计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学习情况、学习特征以及学习进度进行深入分析与了解,在对个体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群体特征的了解,使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特征相匹配。(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职业院校的目标需要通过技能、知识与素养来表达,即技能目标、知识目标与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的含义是指对陈述性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技能目标指强调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内容的掌握情况;素养目标包含养成习惯、遵守规范与标准等。(三)教学内容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借助科学的教学工具组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要着重内容中的基本与主要知识技能,尤其是基础的概念与理论方法;教学难点对于学生消化吸收会有一定的难度,会产生一定的学习阻力,但也是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探索的部分。(四)教学资源设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可以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辅助,保证课堂教学任务中的重难点能顺利展开,支撑教学过程顺利达到预设目标,是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具体的操作流程包括资源的收集、整理、选用以及资源的开发能力。(五)教学方法设计教师的授课方式需要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机协调统一。职业院校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具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其中既包括涵盖整个教学大纲的宏观教学方式如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也包括设计教学步骤的微观教学方式如讲授法。(六)教学手段设计教学手段即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沟通的重要媒介工具,例如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软件工具包括课程平台等软件。信息化教学手段需要借助工具进行发展。(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设计到的具体环节主要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时长与教学手段等等。(八)教学评价设计以教学目标为根据,通过制定的科学标准,对教学活动的运行过程进行评分与衡量,并分成总结性评判与形成性评判两种类型。评价内容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检查情况与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九)教学反思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的状况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在后续过程中进行课程提升与改进。

结语

综上所述,三维度九要素的课程设计可以有效的规划课程目标,科学的对信息进行辨别筛选,合理选择教学工具,以三维度九要素为基准点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方式,这也正是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职业院校必须变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篇6

若将教育视为舒展心灵、放飞个性的完整而健康的师生生活,则呼唤智慧的加盟,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教师实践智慧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智慧。在过程上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具有解决教育问题、处理偶发事故、创造生命价值的卓越能力,它是出乎意料的、动态生成的,是一种教育机智;在结果上表现为教师对美好生活及存在意义这一“畅神境界”的执着追求。实践智慧作为能力“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I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智慧需要学校全程规划和关注、教师教学全面渗透、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其中学校管理是前提和基础,教学是主导,自主学习是动力和决定因素。

一、学校管理全程规划,为建立基于智慧生成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服务

(一)营造人文教育管理环境,加强职业养成教育

实践智慧的培养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均需要民主和谐的教学管理。建立教学管理的人文机制,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赋予教师自,给予温暖的人文关怀,以激发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氛围里,教师的教学智慧才能发挥至极致,达到“景物一体”之境界。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学术活动、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将学校、教师的要求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成为学生的共同愿景,造就乐于进取的心态和不懈追求的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从实践来看,东北师大强调形成“积极向上、敦品励学、品位高雅、张扬个性”与“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的校风。坚持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与优秀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华东师大盂宪承书院探索四年一贯、循序渐进的免费师范生职业养成教育模式,强调大学四年分别以教师信念、青春校园、思想启迪、从教风采、才艺拓展、回报社会、实践创新和入职强化等为主题逐步实施教师养成教育,以增强未来的青年教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他们在“综合素质、个人形象、专业情谊、事业追求”等方面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建立、健全教学技能训练中心,以全程教学技能训练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整合学校现有的小学教师教育实践资源,如微格教学系统、语音教室、电钢琴教室、舞蹈教室、音乐教室、书法教室、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室、儿童能力训练室等,建立、健全多功能、全方位为学生实践服务的教学技能训练中心,实施全程教学技能训练。全程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以教育行动研究为载体,以微格教室为中心,各种教学实践资源配合使用,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初步具备教学组织和班级管理两种能力,具备识谱视唱、少儿舞蹈和简笔画三项艺术素养,具备教师语言、三笔字书写、心理辅导和课件制作四种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运用微格教室开展模拟教学,学生比较容易进入角色,课后的评价也更能切中要害。通过教学模拟和实践课,通过教学动作技能分解训练、教学心智技能训练、教学案例训练法等形式,进行备课和小组讲评等模拟教学实践,以强化教学技能训练为核心,使学生初步形成包括备课技能、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板书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演示技能、结束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在内的各种教学技能。

(三)建立职业技能成长档案袋,实施职业生涯计划全程服务

职业技能成长档案袋作为一种有效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平台,系统性、规范性的记录整理大学生涯中个人教学基本功进步、学习反思、教案设计、研究课题能力、成果荣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教师与同伴)等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其内容有学者形象地描述为“用激情去收获每一次的感动,用诗意去描绘每一次的成长,用欣赏的情怀去把美丽的智慧精彩呈现”。成长档案袋能展示个人的生命历程、成长轨迹,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专题内容整理、自助式学习、小组学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评论交流以及其他非正式的学习活动等,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成长档案袋的建设有利于学生领悟职业技能成长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成就感,明确教师职业发展目标与理想;有利于促进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创新,充分实现“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的管理目标,切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师发展理念。

(四)稳步推进顸岗实习支教,构建大学与中小学的“协作关系”的实践教学双轨模式

对学生来说,通过“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能有效而负责任地开展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和教育研究、协助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当地开展文化科技赶场活动或文化科技推广主题宣传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实习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增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自己从事基础教育的独立工作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整体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树立和巩固专业思想,进一步增强从事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也可以增强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意识。因此,顶岗实习支教是一条从学校迈向社会、迈向成功、迈向美好未来的绿色通道。

从教师教育的全局看,顶岗实习支教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学生,建立“协作性一合作关系”提供了平台。顶岗实习支教形成的伙伴合作关系有利于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必须寻找双方的共同需求,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师范院校需要中小学的实验平台,如微格教学资料的搜集、教学实践、教育实习、教育调研与实验等,也有利于改变当前教学实习的困境。中小学需要大学的智力支援和信息资源,如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中小学的管理水平、专家讲座、聘请兼职教师、图书资源共享等。因此,这是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双方进行资源整合,借助对方的智力资源服务于本方的教育与科研,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

(五)逐步建立“双导师制”,指导学生提高从教能力

“双导师制”是指师范院校教师和实习基地教师共同担任免费师范生导师,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一般“校内导师”由校内师德与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校外导师”从来自

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是本校实习基地的教改专家、特级教师、教学名师以及优秀校友的教师中聘任,主要在学生专业学习、学术活动与专业实践活动方面指导学生。他们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并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成为他们教师生涯的启蒙教师。使未来的青年教师乐教懂教会教善教,实现中小学需求动态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协调统一,形成连续、全程的见习、实习机制,积极引导未来的青年教师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动态,提高他们的从教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

(六)在校园网建立“教学技能训练”主页,促进实践训练的信息化

尝试在校园网上设立“小学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主页”,将教育实习的程序和规范编制成形象直观的电视教材;搜集本校毕业实习的音像资料、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课外活动等教学案例与专题报告。学生结合课堂训练,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观摩、学习;可以下载他人的教学录像,长期保存;可以开设专题论坛,让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把自己课题研究的做法、经验、体会、问题及时上传到网上,大家一同学习、交流;可以写读后感或观后感,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多维视角的培养。指导教师平时不必亲临现场,只需通过网上观看学生的训练实况,也可以进行指导,写出评议意见。这种常态化的训练机制互动性强,突出能力强,减少了课堂训练时间,节省了指导实习师资,扩大了训练范围,优化了训练效果,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鲜活的教学案例结合,实现与专家、教师、同学的交流学习,更深入地体会教师行为对教学关系影响的微妙之处,为培训和提高学生教学实践技能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为集中教育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能不断提取生成教育智慧。

二、教师教学力求全面渗透实践智慧的启迪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全面培养教师实践技能和发展实践智慧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

(一)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向

为了适应全面培养实践技能和智慧的需要,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观念。(1)由狭义教学向广义教学转向。狭义教学以书本为教学对象,以掌握书本知识为核心目的,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广义教学以教材(书本)、师生交往、各种媒体、日常生活、乡土资源、网络乃至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等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使学生学会在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完善知识建构,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2)由独自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转向。独白式教学以教师为本位,由教师主宰课堂,以教代替学。对话式教学强调的是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上课成为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3)由依赖性教学向独立性教学转向。传统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依赖性的基础上,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现代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性的基础上,相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相信学习过程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4)由知识性课堂向生命性课堂转变。知识性课堂把教学局限于认知层面,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生命性课堂则把课堂理解为生命成长、人性养育的殿堂,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用经验来激活知识,用思维来建构知识,用情感来丰富知识,用想象来拓展知识,用智慧来批判知识,用心灵来感悟知识。

(二)促进“学习场”的生成

所谓“学习场”是一种刺激、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包括了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在内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环境”。生成“学习场”不是单纯的物理环境的设计,还包括师生“交互主体关系”的新型“关系场”的确立。(1)生成“学习场”就是提供“教育性模拟”的情境。“模拟情境”是“介入生活本身的实验场”,是在活生生的交互作用之中经验世界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共同体,于其中可以进行由话语与行为组成的对话,展开着意义的交流与抽象。“模拟情境”是浓缩了生活与学习活动并附以经验的一种“媒体”。(2)生成“学习场”就是设定必须思考、促进思考、验证思考的情境。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的意义交换与抽象这样一种“文化创造”的实践,掌握人类的文化遗产。(3)生成“学习场”就是设定基于话语与行动的对话情境。在新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活动与体验、作业与实习,既传递来自教师、课本、课堂的“明确知识”,又以批判性反思的态度生成难以用明确的形式表达的、整合的“默会知识”。因为“实践的技能很难诉诸文字,科学的创新根源于默会的力量”。

(三)强化师生交往,促进教学中的互知、互悦、互动

Van.Manenl.M(1991)说,“教学比舞台表演要求更高,因为教学不只是彩排,而是一个人际间互动的过程。不像舞台演员,教师从来不能确定他们的台词。教学需要现场的技巧,知道瞬间里如何理解变化的情境,要及时、瞬间知道孩子的感受,要知道怎么做,如何呈现事物,何时停止,如何创造教室中的气氛。”呵见,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主要通过主体在认识上、情感上、行为上的相互理解即“互知”“互悦”“互动”来表现。“互知”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与动机的角度去理解自己,要引导学生参与、体悟和享受教学全过程,发挥自身的课程资源价值;引导学生表达学习需求、调控学习行为;要激发和培养师生的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彼此的职业能力发展。“互悦”要求教师要体验学生情感,常持“悦人”之心,展现较强的人格魅力与工作魅力,要求从形成或改变人的某种感情人手,体验创设活动之“悦”以激励学生“自悦”。“互动”要求精神层面的“心领神会”“视界融合”与实践层面的“显性对话”和“适度参与”结合,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并引导其适时适度参与,同时要逐步地实现话语表达权、文本解释权、教学过程的控制权、教学效果的评价权的转移。

(四)积累有关教学案例,推广案例教学,缩短教育理论与教育情境的距离

赫斯特认为,教育理论应被描述成一种实践性理论,既有关阐述和论证系列实践活动的行动准则的理论。根据赫斯特的观点,教育理论的学习应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习者理解理论,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让其学会理性地实践和理陛地活动。

案例教学就是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效结合的形式之一。理查特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案例教学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始于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选择并确定案例展示的序列,教学中遵循“案例导入”“案例讨论”“案例总结”的一般程序。案例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并更好地掌握理论。

篇7

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技术支持下的教育追求变化

信息技术到底能够带来什么呢?是不是仍然是传统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呢?人们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实践时都试图去改变原来的教育追求。传统的简单记忆背诵已经不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教育信息化呼唤着学习内容与形式的全方位智慧化。教育要让学生适应和驾驭海量的信息与知识,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载体,必须要从“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学习与应用能力为主”转变。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呼唤着人们从“愚笨”教育走向“智慧”教育。

技术背景下教育追求正在发生改变,从浅层学习到追求深度学习正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化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理想和现实追求。新媒体联盟及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公布的《2016新媒体联盟中国基础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中,就将“转向深度学习方法”作为未来五年或更长时间内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的技术应用的三个长期趋势之一。“追求深度学习”被列入《2014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的近期趋势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点。深度学习指以创新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核心学习内容,并鼓励他们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追求改变了,首当其冲的是学校课程的变化。从国家层面,面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国家课程设计正在进行。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此外,我国很多中小学校也在进行校本课程改革。例如,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以统整的思想、STEM+的课程理念为统领,把数字技术作为学习的沟通媒介和支撑工具,让技术深度融入课程,凸显“人”和“课程”。该校的“语文统整项目课程”旨在突破语文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阅读的基础上,用专题的形式将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探究学习与社会对学校提出的各种要求进行统整,把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统整起来,以支撑学生社会化的需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范式转变

信息技术应用不单是课程目标的改变,也存在教学范式的转变,《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依托教育信息化加快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在信息时代,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很多情况下,知识会过时,甚至短短几个月内,新知识就会替代旧知识。所以,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

回顾2016年,我们能明显看到人们对教学范式转变的热情。以往单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和抛弃。而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学范式正在全国各地快速普及和发展。

回顾2016年,虽然翻转课堂的热度有所减缓,但人们对翻转课堂的认识深度和实践广度正在发生。2016的翻转课堂,依然可以用原苏州市电教馆馆长金陵关于2015年的回顾“实践扩展,研究深化,反对声亦来”来概括。2016年,我们看到翻转课堂创始人乔纳森・伯格曼等频频来到中国,在全国各地进行翻转课堂经验宣讲,伯格曼与金陵馆长在上海进行了深度对话(详见本刊2016年第10期――编者注);全国各地开展了广泛的翻转课堂实践研讨与展示,无论是苏州市举办的翻转课堂现场会还是持续在昌乐一中举办的翻转课堂展示活动,动辄上千人的规模说明了实践者对翻转课堂的热情;广东的王奕标老师出版了《透视翻转课堂――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教育》个人专著;江南大学的刘向永博士等人针对一线教师出版了《翻转课堂实操指南》教学指导著作。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成熟的教学范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它不再是一场革命,而是作为教学范式转变的一种选择。

回顾2016年,除了翻转课堂,我们会发现从以往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教学范式转变有了更多的选择。项目式学习、游戏化学习等新型教学范式正在中小学日益普及。台南大学的林奇贤教授所组织的全球中小学校学习社群创新学习模式竞赛推动了基于网络的项目式学习实践。林奇贤教授创办了教学数字化的虚拟学习平台――群学网,他倡导在传统校园之外,辅以虚拟学习及新学习空间的概念。在2016年,张家港市万红小学黄利锋老师设计的三个网络主题课程,获得全球中小学校学习社群创新学习模式竞赛奖励。

篇8

关键词: 慕课 传统教学 混合教学模式

引言

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最苦恼的问题是什么?一是教育质量,二是教育公平,三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欠缺。上述问题源于我国传统教学中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创新体制僵化、大学质量评估和管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研究显示,传统“讲授型”教学模式,学生只掌握课堂内容的5%,效率甚至低于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和视听结合模式;小组讨论的模式下,学生可掌握50%的学习内容;通过实践练习或采用向别人教授等方式对所学内容立即运用,效率可达到75%甚至90%。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其必要性。因此,结合网络技术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教学已经成为我国教学改革模式研究和发展的新趋势。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其实早在1962年,美国发明家和知识创新者Douglas Engelbart在《增进人类智慧: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个概念框架》的研究计划中就强调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增进智慧的协作工具加以应用的可能性。但受当时计算机水平限制,慕课发展缓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2011年秋,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放在互联网上,吸引了世界各地16万名学生,正式开启慕课教学模式。2012年,麻省理工和哈佛宣布整合两校师资,联手实施网络在线教学计划。2013年9月,北大首推七门慕课,10月,清华也陆续推出系列慕课,上海交大紧随其后,并与近日自主研发了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首次打通了上海西南片19所高校的慕课学分互认。此后,慕课走进越来越多的学生、老师及大众的视线,并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慕课不仅揭开了课程全球化的崭新一页,而且意味着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慕课由于自身的缺陷,如学分认可,课程完成度等,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因此,利用现代学习理论,改变单一教学模式,探索慕课结合传统教学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传统教学及慕课教学模式的特点及优缺点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为以老师为主体,通过黑板或多媒体的形式传授知识。其优点主要有:1.学生和老师是面对面的教学,因此,对那些自制力差的学生能起到一定的管束作用。2.传统教学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和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学生接受情况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掌控的同时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传统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例题、提问、讨论、启发等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知识点。但传统教学法存在很多问题:以大学数学教学为例,基本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黑板加粉笔,或者借助多媒体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会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无味,对知识点难以理解和吸收,同时板书会浪费大量教学时间。其次,传统教学的授课内容对一些自制力高、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会相对单一,而且教学资源和教学学习材料会显得相对缺乏,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及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再者,传统教学的受教对象有限,主要是面对学生的讲解和传授,而对于一些没有经济能力上学而又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受教者而言,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慕课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大特点:1.大规模性:不是个人的一两门课程,而是集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教学资源;2.完全公开的开放课程:尊崇创用共享协议;3.网络课程:不再是面对面教师和学生的课程。其优点主要有:1.学生上课更有主动性。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内容时,学习精力会相对被动学习更加集中,学习效果会更好。同时可以更好地把握学习进度,对难的知识点,可以放慢或者倒退多听几遍,而对相对简单的知识点,可以自主跳过。2.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加自由。学生什么时候上课,上多长时间的课,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即使平时的10分钟的零碎时间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这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要。3.优质资源的共享是多元融合。慕课平台上的课程资源不受区域的影响,打破了专业、年龄、学校、国界的区分,大家在共同的平台上互相学习,讨论,营造了新型的、积极的学习氛围,从而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慕课课程证书得到了高效承认,弥补了我国现今教学资源的不足。但慕课同样存在很多不足:1.慕课教学不能体现传统课堂师生互动间的欢快气氛及大家共同学习,互相进步,互相感染的氛围,同时对课堂中临时生成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2.不能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目前慕课还处在发展阶段,很多课程资源还比较缺乏,同时,慕课的制作成本及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要做出一堂好的慕课,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4.慕课对学生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研究表明,不超过百分之10的学生能完成全部课程学习。

二、传统教学及慕课教学模式的比较

传统教学模式及慕课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在教学模式上可以进行简单的比较:1.课程设计及制作视频手法的差别。传统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制作手法上有些死板,基本都是按照书本内容进行设计和制作,这样的课程设计会让学生上课觉得很无趣,同时大部分制作出来的视频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甚至学生没有观看的兴趣,当然也有很多名师制作的传统课程设计和教学视频更适合我国学生的学习。慕课的设计和制作手法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及自由性,在学生及受学者看来,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设计和视频更具有吸引性。2.教学方式的不同。传统的大学课程教学模式注重“教”,也就是以教师为主体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因此,教师很自然地对学生的“学”没有注意太多,也不能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分类教学。在慕课平台上,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及见解,学生及受教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在专门的论坛讨论和学习,不论地理位置,全球不同的思想在这里发生碰撞,学生及受教者不论学历、年龄、能力都能参与进来,进行测验,与大家及教师沟通,激发学生及受教者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慕课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自制力差的学生学习。3.知识结构的不同。传统教学的视频主要是以课时为截断点,一集一集地进行讲授和播放,因此检索形式只能依靠关键词和简介,但是有些知识点并不是学生所需要的,因此会浪费大量时间寻找自己想要的内容。慕课是以小块知识点为核心及截断点,每集视频为一个知识点,因此学生及受教者在观看及查找的时候效率会更高,同时学习效果也会更好。4.慕课教学对整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团队协作水平要求很高,但传统教学一般是一个班级一个课程一个教师,因此相对注重单个教师的教学能力。

虽然传统教学和慕课教学比较显得很弱势,但是通过传统教学及慕课教学的优缺点可以知道,慕课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校园氛围和师生间的共同生活和锻炼对一个大学生的成长和后续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校园里的学习和网上在线学习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三、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评估的研究

为弥补传统教学及慕课教学各自的不足,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我们提出,慕课结合传统教学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专业特点及学生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对于学生素质较高的一类综合性大学及理工类专业,可以考虑采取“慕课模式+课堂研讨”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素质一般的二三类大学或学院及以人文、社科为主,或者需要实验的学科专业,可以考虑应用“传统教学为主,慕课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以我校学生为例,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为500分上下,总体平均水平和国内一流大学或者一本高校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不高。因此,虽然我校为工科类院校,但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大部分教师的自身条件,对于我校学生主要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而对有些知识点相对简单,可以考虑让学生课后通过慕课进行自学补充,并在下堂课以提问的形式考查学生是否课后进行了相关学习。当然,我校也可以通过选拔,实施小面积的慕课分组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通过提问、追问等形式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网上平台所学知识点的讨论,尽可能让学生多思考,多开口,多总结,最后对学生的学习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可以考虑设计如下教学评估体系:学生最终的总评成绩不再是原来的三七开,可以考虑为五五对开,即学生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中平时作业20%,网络课程学习表现20%,课堂表现10%。

调查研究表明,传统教学班级和混合式教学班级在浅层次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上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深层次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上有显著差异,混合式教学班级课外学习人数大概为54%左右,传统教学班级课外学习人数仅为10%左右。此外,在一些好的985类的高校,有大概79%愿意选择这种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仅有21%学生愿意接受传统教学模式。但对于二三本院校,学生可能更愿意接受传统教学模式。

结语

本文给出慕课教学及传统教学的优缺点,并根据高校现状提出慕课结合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及对高校教学评估体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07).

[2]李冬琴.“慕课”潮流之下的中国高等教育课堂改革初探[J].考试周刊,2014(83).

[3]张景兰.“以学为主”的“慕课”理念对高校人文课程教学的启示[J].淮南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

[4]陈亚峰,马连志,乔海霞.MOOC环境下的中职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技术,2014(11).

[5]周东华.关于慕课理念在我国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可行性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1).

篇9

一、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品牌建设

品牌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是学校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其最明显、最核心的标识就是独特的办学思想和文化。

在办学实践中,天成学校逐渐构建了“美好教育”办学思想体系。

办学宗旨:“天赋潜能,成人之美”。每个学生都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育要顺其天性,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发现和实现个人的潜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各美其美。

学校精神:遵循规律,求真务实的本真精神;弘扬仁爱,与人为善的向善精神;崇尚高雅,追求卓越的唯美精神

校训:至善至美。以善之过程,遵循教育规律,生命成长规律,以自然化、人文化、艺术化途径,达每个个体生命至美。

育人目标:做美好的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这样憧憬着美好的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种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的“兼美者”,并认为这种“兼美者”是最美的、最可爱的。

我们理想中的“美好的人”,是求真、求善、求美之人,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学生“三会”:会友好相处、会智慧求知、会优雅生活。

发展愿景:办“让学生有美好记忆的学校”。人人学习,互相关怀,校园笑声朗朗、歌声朗朗、书生朗朗,每一个角落都弥漫花香味、书香味、人情味;教师秉承“厚德博学,敬业善教” 的教风,主动发展,追求卓越,用爱呵护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发展潜能,发现自己;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人的优点都能得到绽放,每一个人对未来都有美好的憧憬。

二、特色项目,丰富美好品牌内涵

学校品牌建设,必须要有独特、优势的项目支撑,才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在办学实践中,我们逐渐探索形成了“三味”美好环境、“三高”美好管理、“三求”美好课程、“四维”美好德育等美好品牌项目。

1.“三味”美好环境

美好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有很强的凝聚、激励和熏陶功能。为此,我们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营造“三味”美好环境,旨在以优雅环境涵养师生优雅情怀。

学校首先进行了校园VI设计,确定学校的标准字和蓝色标准色,寓意校园像蓝天一样宽广,师生有蓝天一样博雅的情怀。同时,学校还开展了校园环境“12345”建设工程:“1”是以“美好”为主题,让师生在校园里能发现美好、欣赏美好;“2”是确定“清雅、精致”两大风格;“3”是营造“花香味、书香味、人情味”的三味校园,让淡淡花香、悠悠书香、脉脉情香浸满校园,情满天成;“4”是将学校教学楼命名为至真楼、至善楼、至美楼、至正楼,用“真善美”涵养师生美好文明品性;“5”是校园五廊——诗意飞扬的书廊、唐诗宋词的诗廊、仁义礼智信的礼廊、美妙音律灵动的乐廊、缤纷多彩的画廊,用文化点缀优美校园,让师生展示和体悟艺术人生。

花香味、书香味、人情味,谧静与优雅、和谐与关爱,在这样的美好校园中,人人学习、互相欣赏,分享美好,至善至美。

2.“三高”美好管理

管理是为激发人的潜能,体现每个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让每个人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在办学实践中,天成学校逐渐形成了 “三高” 美好管理特色:即高引领、高关怀、高参与。

“高引领”其本质是文化管理。一是内化“美好”。学校通过征集“员工宣言”、设定“美好密码” 、进行“八项修炼”、开展“让我们的教育更美好”大讨论、“月度人物”评选、系列校本培训等活动,将“本真、向善、唯美”的学校精神,至善至美的校训等学校核心价值观让老师们理解认同,内化成为每一个员工的价值观。二是示范“美好”。“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 ,校长的宽容、仁爱、公平、智慧是一种无声但又强大的管理力量。在这样一种氛围中,“信仰美好、追求美好”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自然而然受到影响和感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是“激励”美好。学校通过月度人物评选、晒“我最喜欢的老师”、绩效考核等举措,激励老师们主动发展,自我超越。

“高关怀”其本质是情感管理。一是尊重人、关心人。学校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满足其合理需求,关心帮助广大教职工,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二是发展人、成就人。学校提倡“以集体的方式诗意飞翔”,评价指向教师团队,设立雁阵奖;学校还通过“相约星期五”(每周五下午开展教师健身、读书活动、快乐科研轮换活动)、天成沙龙和论坛、青蓝工程等举措,为教师们创设合作、向上的工作氛围和发展平台,让学校成为老师家一样的幸福港湾、让工作成为老师们一种美好的人生历程。

“高参与”其本质是民主管理。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教代会、家长委员会等机构,重大决策广泛征集师生建议,科学决策。二是变革组织结构。除原有的学科科组、学科备课组外的学科团队,还以自愿的方式组建课题研究组,如“小组合作组、教学策略组、微课程设计组、班级文化组”等研究团队,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以此积极推进团队每位成员的成长。三是把老师们推向前台。学校的会议和教研活动均由教师轮流主持。每月一次的学校例会不再仅仅是校长和行政的布置工作的形式,而是教师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微课程播放的是教师们自己制作的教育教学经验推广,读书会分享的是教师们平日里最有体会和最有收获的好书,理论学习打开一扇知识之窗,让大家了解和学习到当今先进教育理论。

天成通过“三高”管理,让教育有情有梦,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和价值。

3.“三求”美好课程

课程是实施美好教育的载体,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在办学中逐渐建构了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三求”美好课程体系。一是明确课程功能。为学生打开一扇知识之窗并促进学生主动求真、求善、求美;二是丰富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化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同时把体现最新科技成果、社会发展、人性美和艺术美的内容及时补充到教学中。三是构建“三求”美好校本课程体系。如“科学求真”类的数学导学系列,“人文求善”类的东方哲学,“艺术求美”的聆听音乐、影视世界等。四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探索构建“四生”(生本、生动、生活、生成)课堂:“生动课堂”意即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原动力的课堂;“生本课堂”意即顺应儿童天性、尊重儿童生长规律和主体性地位的课堂;“生活课堂”意即贴近学生生活、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生成课堂”意即注重师生对话,关注思维发展,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四生”课堂让孩子们灵动飞扬,享受学习,收获成功的喜悦。

4.“四维”美好德育

“德者本也”、“本立而道生”, 德育是教育的基础和灵魂。为了达成“志向远、心向善、人向美”的德育目标,学校实施爱心育德,自主修德,活动悟德,文化润德“四维”美好德育”,培养学生高远的理想、高尚的情操、高贵的气质、高雅的情趣。

爱心育德。爱是教育的源泉。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一切美好的人生都是为爱所唤起,为爱所引导的。”学校在教师中提出了“3个主动”“和3个更多”要求:主动问候、主动了解、主动沟通;对学生更多微笑、更多尊重、更多倾听,制作了“赏识卡”,开展了师生“美好结对”、“心灵对对碰”等活动,让每一个学子在校园感受到尊重、信任、赏识和呵护,感受到爱与温情。

自主修德。“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校注重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管理自治、活动自主、行为自律、精神自强。学生会、班干部均由民主选举;班名、班徽、班级公约、班训等均有学生共同命名和确定;学校还设立“机会榜”,校园书吧管理员、花草管理员等均让学生自主竞聘上岗。此外学校还实行班级管理包干制和量化考核制,由学生干部自行检查、监督、评比,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

活动悟德。德育是活动,是生活。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德育才能内化,才能真正行之有效。天成学校每个月各有不同的活动主题,好戏连台,比如1月女孩节、2月男孩节、4月科技节、10月读书节、11月体育节、12月艺术节……每个节日都有代表的颜色、意象及价值观,如1月女孩节:白色,意象:雪 ,价值观:纯洁(冰雪聪明、冰清玉洁、优雅大方、宁静纯洁)通过多姿多彩的主题活动,仁慈、感恩、坚强、自信、包容等价值观和向往美好的情怀,点点滴滴渗入学生心田。多元化的学生社团也是天成学校开展美好活动的又一个载体,青竹文学社、清风汉乐团、闪电羽毛球社、炫动健美操队等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给学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参与活动,体验悟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

文化润德。书香沐浴校园,文化润泽心灵。文化的作用,不在于灌输,而在于熏陶与浸润。学校重视书香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书吧——听雨阁、梦墨轩、晨曦书吧……还有“快乐午读”、“悦读周报”、“ 好书我推荐” 、“读书分享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让校园飘溢浓浓的书香墨韵。班级是学生温馨的土地、自由的家,学校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每个班都有“班名诠释、班级公约、学生视角、个性空间、学生专利、思维导图等六个板块,每个板块由学生自主创造和发挥。每个班级班名的意蕴深远,如九(1)“常青藤”班是坚持、活力、向上的象征;八(6)“六毅竹”班是才华、毅力、团队的象征……这些班级精神潜移默化中融入到每个学生行为和血液中,成为一种最强大而悠远的教育力量。

三、果硕花香,彰显美好品牌魅力

篇10

关键词:混合式整合

G642.4

“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混合式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特点达到一个合理的学时分配。

一、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更深层次整合,推动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在线教学则凭借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各种交互工具、认知工具的有力支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千秋,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则融合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把“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突破了传统远程教学无法实施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局限,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实现了1.传统课堂“变身”2.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学习,光靠课堂上老师"喂养式"的教学远远不够。科学研究表明,带有主动意识的探求性学习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潜能和获取知识的效果。”这种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互联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的教学,又被称作是“混合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混合式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特点达到一个合理的学时分配。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 学习时空不受限

通过加入信息元素的“混合式教学”,使传统教学课题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过去同步递进的大班教学,使很多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因赶不上老师进度,而逐步产生厌学思想,甚至于放弃学习,而“混合式教学”,通过互联网环境,使学生多了课前预习及课后补习的渠道,知识可以在网络上得到,课堂上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答疑解惑。

三、解决由于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带来的弊端

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多种交互渠道,对于弥补课堂教学中面对面教学的不足有重要作用。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混合式教学? 特别是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上,我们一致认为,线上离不开网络资源,线下离不开文本资源,在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是如何开展混合式教学的。

课前:

1.充分利用媒介推送预习资源:通过平板电脑、班级微信群或QQ群等多种方式将任务单、微视频推送给学生预习使用。

2.监控预习效果:比如在布置听课本单词、对话录音作业,我们一般采用两种方式结合进行:1)学生根据文本,听音跟读,家长签字2)使用一起作业网的“主观作业”功能,让学生录音并提交,这样就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学生的听力和朗读效果。

3.课前调研,提前了解学情。1)课前问卷调查。2)在一起作业网上,查看学生作业情况,根据学生“在线检测”的情况,对于出错率较高的单词或句子,在新课开始前在全班有针对性的讲解一下。

课中:

1.资源包有效呈现文本内容:通过观看视频动画,结合传统课堂的任务导学,小组合作等,让学生在完成相应任务的同时,保持学习的好奇和兴趣。

2.利用微视频攻克重难点:在课堂上展示微视频,并提出相应的任务,这样即有利于学生的课上学习,也有利于部分学生课下的巩固和复习。我们微视频的主要来源有:自己用手机录制;肥城市小学同步学习网、泰安教育云平台,乐教乐学网、一起作业网等网络平台来下载。

3.检测巩固:

(1)利用一起作业网中的“智慧课堂”进行检测或拓展。

(2)利用自己制作的听力材料进行听力检测。

(3)使用“乐教乐学”网或“学习任务单”设计检测内容。

(4)在对话学习后,我们结合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n后:

1.布置当天作业和复习任务。

2.推送新的预习任务单。

总之,混合式教学并不只是意味着远距离的教育,在线教学同样可以在传统校园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混合式教学进入校园,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替代式的进入,而是不断与传统教学相互碰撞,在碰撞中逐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实践中有效可行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体系。可以说,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而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使它逐渐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它主张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电化教育研究[J], 2004(3).

[2]余胜泉.网上教学、学习与课程设计.

[3]余胜泉.混合式教学支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D].2000-6/2005-7-9.

[4]路秋丽,余胜泉. 面向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中国电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