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团队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团队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学管理;以人为本;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10-02
教学管理是指施教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它也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1]。高校院系本科教学管理承担着对教学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及服务的任务,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院系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管理制度落实方面的实践探索对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本文针对院系教学管理从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实践举措,以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一、采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
教学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主要目标和对象也是人,人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是教学管理的核心[3]。以人为本就是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激发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动性,调动人的创造性[4]。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强化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确保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管理中之所以要树立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就是由人特殊本质所决定的。高校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活动中占主体地位,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教学活动中检验教学成果的主体。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更重要的是它保障了高校的教学质量[5]。
2.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管理中,尊重教师和学生,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然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管理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参与,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多向教师咨询,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允许教师自主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另一个主体,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突出其地位,有学生参与的教学管理过程势必符合教学发展的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学管理本身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将日常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原则性融入学生的个性之中,日常教学管理成为有效的教育手段,高校育人模式更加丰富多元[6]。
3.创造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充分重视一线教师的发展。积极为教师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师能力。教师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团队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帮助,积极帮助教师融入团队中,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得到成长,并在与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中得到提高。同时还要重视与教师的情感沟通,开展各种人文关怀的活动,增进相互之间的互动,达到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
总之,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在本科院系教学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始终坚持以本科教学管理中涉及的人员为本,尊重、爱护他们,理解、激励他们,鼓励和引导他们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潜能,从而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7]。
二、加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管理,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为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关于互联网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过程,也包含了计算机应用和互联网在教学管理评估的过程[8]。
1.互联网给教学管理者带来的挑战。教育学管理者要适应教育业态创新的步子,大力跟进对“互联网+教育”的教学管理研究,构思和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监管体制和监管策略,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教学管理者也要按照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提供较为有利的服务和支持。因此,在互联网新形势的倒逼下,教学管理者在教学管理研究和教学管理服务方面都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拓展思路,进行学习和提高,利用好互联网。
2.互联网给教学管理者带来的便捷。互联网技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不受时间所限,随时完成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可以利用网络数据的海量存储助能,实现教学管理各项内容的存储。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的上课安排,学生的选课,教学的日常管理,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教学资源的共享等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快捷的管理和共享。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得以大幅度地提高。
3.教学管理者如何充分利用好互联网。面对互联网时代给教学管理带来挑战和便捷,教学管理者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互联网技术如何发展,要始终牢记教学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核心目标,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学管理的技术手段。从教学管理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互联网,让互联网真正为教学管理服务。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教学管理不能坚守避战,应该从教学管理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让教学管理在“互联网+”的协助下更好为教学管理服务。
1.加强教学管理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效能。教学管理团队职责就是进行教学管理,在教学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管理团队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管理的水平,因此加强教学管理团队是非常必要的。
2.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以适应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在现代办公手段和技术的支持下,教学管理人员要不断地强化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提高教学管理的业务水平,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艺术和方法提升教学管理的层次。努力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高效率、高质量做好教学管理工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高效性提供保证。
3.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教学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是约束制度更应该是激励制度,充满人文关怀。教学管理队伍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支持,教学管理队伍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教学管理的效能,要实实在在地关心教学管理人员的权益,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不断激励管理人员主动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自我价值感,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师德建设,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教学管理队伍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形象也会直接影响教学管理的质量。合格的教学管理人员不仅应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还要努力用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的道德意识武装自己。牢固树立教学管理的服务意识,对学生,就可能真正提高管理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对老师,就可能更好地处理好教学管理与教学的关系,使教师更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潜力[9]。
本科教学管理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问题,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宗旨始终不会改变。只有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的教学管理,才能使教学管理更上一层楼,充分发挥教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甘益慧.以人为本,深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5):132-135.
[2]邓淑凤,韩红亮,王憬,张海龙.高校院系强化教学管理制度落实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0-11.
[3]刁益韶.坚持以人为本,优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1):1-3.
[4]申亚楠.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13,(12):39-40.
[5]张树龙,谢茜,张世伟.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人性化研究[J].学理论,2015,(5):221-222.
[6]代鹏.大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的可行性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3,(13):87-88.
[7]申红.人本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实施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3(11):37-38.
[8]解蕾,狄光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管理应用研究[J].信息技术,2015,14(4):108-110.
[9]杨圆,李莉.教学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文信息,2015,(1):289.
Practical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Undergraduate
WEN Jian-ming,FAN Wu,DONG Hai-qing
(Schoo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Mechanics,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篇2
一是缺乏知识管理的战略指导及规划。企业领导未能从战略层面对知识管理提出要求或没有制定明确的知识管理目标。由于知识管理在短时间内不能给企业的收入及效益带来直接影响,因此管理层只将知识管理当作可有可无的组织活动,未能将知识管理纳入企业日常管理范围。或者由于缺乏管理规范和体系,或者相关理论支持不足,知识管理负责部门未从企业全局出发统筹考虑知识管理的范围,未对知识进行清晰明了的定义,未建立相关部门配合机制,未制订系统化的推进计划。
二是用技术代替管理,过分依赖信息系统。企业管理层、员工往往认为“知识管理就是管理系统”,只要应用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将信息、文档储存在硬件里,就等同开展了知识管理;企业管理层专注于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而不从机制上、流程上考虑如何促进员工的互动交流,如何扫除知识获取的障碍,这种“静态”的知识管理难以有效推动知识的再利用。同时由于隐性知识存在于员工个人的大脑中,文档化、显性化难度较高,单纯依靠信息技术难以实现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三是上层决策知识管理方法,缺乏员工积极参与。虽然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也成立了专业部门负责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与推广,但是这些企业只是从管理层的角度来构建知识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忽视了知识管理新技术、流程等的引入可能引起基层员工抗拒的问题。知识管理的负责人只看到组织从知识管理中可获取的潜在利益,只考虑用什么方法激励员工贡献知识,未能考虑如何让员工从知识管理中得到真正的帮助、从知识管理中获取绩效。这样的知识管理难以激发员工的参与热情,甚至导致知识管理与员工对立的局面。
二、成长期互联网企业的知识管理应该如何实施
一是创建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最重要最根本也是影响面最大的因素,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地促进员工主动完成知识积累,积极分享知识,推动知识创新。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在企业形成固定的行事风格、企业文化之前,企业管理层应有意识地明确企业的文化基调,提升文化管理水平,并带领企业朝正确的方向发展。首先,应特别注意个人及团队的本位主义、囤积知识而不是分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情况,及时制止和纠正。其次,企业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员工视为组织重要的行为指标,都会形成上行下效的普遍氛围和文化,因此企业管理者应积极参与及支持知识管理,并承担知识管理文化氛围营造者的责任。
二是构建适于知识共享的学习型组织。企业必须考虑如何为知识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部门协作基础,并在体制上处理好知识管理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首先,对于互联网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基础,扁平的组织结构能够让信息和知识更便捷地交换与传递,更易促进知识的创新。其次,“柔性组织”也是互联网企业可以借鉴的一种组织方式,即根据预期的市场变化或项目任务对人员技能的不同需求和对组织结构适时地、迅速地作出调整。例如,谷歌公司就结合了扁平化和柔性两种组织方式:具体项目由3~5人规模的小团队全权负责,项目团队获得充分的授权,每位工程师可根据个人兴趣及项目需求同时参与多个项目,将多个项目的成果应用于当前的项目中,大大提升了成果复用率。再者,由于知识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团队,为了有效避免各部门的本位主义思想,消除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障碍,应设立由一个高层领导指导、多个部门管理层组成的知识管理委员会,这样能有效促进各部门将知识管理视为一项合作性的工作,推动知识管理在企业层面广泛实施。
三是加强知识管理信息技术能力建设。知识的沉淀、交流和创新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在众多的知识管理模型中,信息技术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目前我国互联网企业信息化水平仍普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包括企业门户、财务以及OA系统,较难满足知识管理的需要。互联网企业应加强信息化的纵深建设,为知识管理提供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首先,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开发者应充分了解使用者的使用习惯、知识特点、知识诉求,建立完善的知识分类、知识搜索等基础功能,尽量减少基层员工使用系统的障碍。其次,在构建知识管理信息技术时,应避免将其仅仅当作信息汇集、知识沉淀的存储硬件。知识只有交流才能发展、只有互动才能创新,因此知识管理技术应具备互动、提问等能力,为知识交换、知识创新提供空间,充分调动员工互动的积极性。最后,知识管理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必须将知识管理与其他业务过程协调统一,将业务流程、业务管理系统与知识管理流程、知识管理系统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绝不能认为知识管理系统与工作流管理等系统是相互独立的、分割的。
篇3
摘 要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有煤炭企业的口碑和社会形象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如不对网络舆情进行慎重处理,将会给煤炭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本文将论述国有煤炭企业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提高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从而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促进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国有煤炭企业 网络舆情 管理策略
一、网络舆情概述
煤炭企业作为国有大型企业不仅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承担起社会责任,同时也要履行经济、政治责任。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是一种公共信息的载体,互联网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网络舆情危机。当期,网络舆论复杂多变,热点话题层出不穷,网民舆论空前活跃,大家在网络上可以抒感表达意愿。互联网已经逐渐变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
舆情指的是人民群众对组织、个体以及社会现象所表达出的态度、意见和情绪,会影响到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的渠道越来越多,网络舆情也应运而生,这比其他的舆情更容易获取,信息的准确度也比较高。人们普遍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如说煤炭开采作为高危职业,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甚至引发重大伤亡,这会在社会中引发极大的反响。而把握舆论导向,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减少对企业形象的不利影响,已经成为了国有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内容。
二、国有煤炭企业网络舆情管理存在问题
虽然煤炭企业在网络舆情管理上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门建设了舆情管理部门,组建了舆情管理团队,但是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发生安全事故时无法快速反应,处理措施不当,取得的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发生上述现象可归咎于以下几种原因:首先,网络舆情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较少,信息交流不畅,遇到问题时往往将问题上报,等待领导批示,耽误了问题的处理时间;其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不具备分析预判的能力,在发生问题时不知所措,采取的方式方法不是十分的恰当,许多管理人员仍然采用传统手段来处理问题;再次,互联网上的社交平台众多,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论会很快的扩散出去,这就决定了网络舆情比其他舆情更加难以防控,给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也增加了难度;最后,尚未建立网络舆情诉求机制,不能很好的把握群众的真实需求,群众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负面情绪也会随之产生。
三、网络舆情管理提升策略
(一)制定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煤炭企业制定完善的舆情监督管理制度,将网络舆情的管理效果与员工绩效联系起来,并加强各个部门的统筹协调,使部门之间能够协同作业,确保岗位职责的落实到位。同时,还要加大教育力度,使全体员工树立良好的情意识,引导员工正确认识网络舆情,规范自身言行,减少与新闻媒体的冲突,避免社会不良问题的发生。
(二)组建高水平的舆情管理团队
网络舆情管理效果主要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只有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人员才能准确捕捉网络舆情信息,制定的处理对策也会更有针对性。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将企业中的优秀员工调任到网络舆情管理的岗位上,全面提高舆情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此外,还要根据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给予其合适的薪酬,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三)转变工作方式
应注重工作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工作人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不断提高文字驾驭和网络应用的能力,对于已经出现的重大舆情,要及时与主流媒体联系沟通,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正面引导舆论。还要在内部建立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网上留言板等平台机制,鼓励员工大胆反映问题,提出意见,畅通民意诉求,促使潜在状态的舆情显现出来,以便及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四)健全外联网络
建立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渠道,密切联系,打造第三方话语平台。加强与各级新闻主管部门沟通联络,主动汇报行业、企业新闻宣传和舆情信息工作,积极争取各级新闻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强与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力度,建立与媒体的良好互动关系。聘请一批善于政策研究、兼具社会影响力的业内外人士为特约研究员和特约信息员,开展重大课题攻关和特殊舆情研判,增强话语权。
四、结语
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与煤炭企业的效益息息相关,企业应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打造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创新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与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以便正确引导网络舆情,避免破坏企业形象行为的发生,确保企业在群众心中留下可靠的形象,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学籍管理;成人教育;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17301
1 当前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现状
1.1 关于学籍管理的制度、措施和手段不够完善
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对各自管辖的高等学校出台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基本相似,没有太多根本的差别。与学籍管理相关的转学、休学,转专业、考试制度、免修免考制度等当初制定时就没有考虑长远,由于各自学校有自己的特殊性,加强学籍管理管理制度的制定、措施力度不够,同时也存在有制度、措施不执行和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存在。现行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相关管理规定都是上世纪制定的,已经无法适合时代的发展需要,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目前,还有不少的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都是按照过去一贯的手工录入操作,效率低下,不利于共享和保密,相当不适应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成人学生对成教发展的需要。学籍管理的日常工作都包括如招生录取、新生缴费注册、教学计划制定、学生花名册的制表、面授通知书的制定、学生成绩登记表等各类有关学籍的管理,计算机管理只是停留简单的EXCEL表格的录入,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仍旧是手工填写表格,更谈不上采用网络管理都是单机管理,主要是受管理软件的开发者或者是设备经费投入不到位所造成的,因为开放适合各自高校成人教育的学籍管理软件,不是所有开发都了解学籍管理,他们只是计算机高手,编程高手,但是对学籍管理还需要我们多与他们交流,在工作中不停改进和磨合。由于经费的不足,许多软件开发商就为了经济效益随便复制修改一下其他院校的学籍管理软件,这也是制约学籍管理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1.2 对成人学籍管理认知度不够
随着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是非常巨大,但是很大一部分成人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固有的思想上,依然把它当作是普通高等教育附属品,况且有相当一部分主管成人教育工作的上级领导和工作人员把它仅仅作为是创收的渠道之一。在本位思考上不够重视和认知定位不准确,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也不知道成人教育是怎么回事,是为谁服务的,如何服务好,更不能认识到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在继续教育管理中重要地位,所以对学籍的管理的信息化高效化科学化也没有当作紧要任务来做。目前很多高等下学校只重视主办院校的学籍管理,由于缺乏互联网技术投入,对函授教学点学籍管理疏于管理;认为只要在校生才需要学籍管理,毕业生就不需要学籍管理了,殊不知多少结业生由于成人的特殊流动性等原因,弹性学制加长学习时间,结业后的学籍管理工作量更大,难度更多;更有大多数管理人员把学籍管理简单的归结为是把学生成绩和学生的纸质档案管理规整好就行了,而对相关学籍资料的计算机录入、整理和上报档案馆工作则管理的疏松得多。当前,大多数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中,都没有将学生毕业后的学籍工作做好做细,管理者认为,这届学习时间到了,就草草将学生的档案和成绩交到档案馆就了事了。毕业后的学籍管理不仅仅是学籍资料的归档保存问题,同时还应包括对学生毕业(结业)后状态,延读原因、补考信息等一系列细致复杂的工作进行收集信息、整理和归档。
1.3 学籍管理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得不到学校重视
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不是一项单一的简单工作而是一个兼有多种学科和多种职能交织在一起系统工程,它有很强的技术性、研究性,同时要求管理人员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原则性和计划性是它的必备技能。我国每年要为成人高等教育出台许多相应的政策,其目的都是为提高高等学校成人教育的质量,这样我们就必须紧紧围绕现实政策,能够拥有创新,将传统的不合时宜的学籍管理逐步过渡到科学、高效、先进的管理观念和理念引进学籍管理这个系统中来。现实中,一部分高等学校特别是一些专科高校都没有将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放到工作重点,学籍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一会做办公室工作,一会兼着教务工作,总体学籍管理人员学历水平偏低,更谈不上专业结构合不合理,同时随着近几年大量扩招,管理人员的名额大有不足。尤其是随着高等学校内部体制的变革和学分制的改革实施,组建和成立一批年轻的学籍管理队伍建设十分必要。我们要建立这只队伍,首先要有合理的科学的能力强的人才团队,加大高学历的学籍管理人才补充,调整团队人员年龄结构,多引进信息化和计算机人员等各专业方面的特长人才,注重培养人员的服务意识、法律意识和敬业精神,让好的服务理念融入到学籍管理工作中来。对管理人员的继续培训教育是学籍管理中重中之重的工作,过去我们继续教育学籍管理人员都是些边缘的、学历很低的人员,高校职工家属,子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很多。每年许多高校表面上也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培训,其实根本没有重视没有做好,即使是培训也是出于一种形式,大家做到一起聊天,参观,甚至一些培训去的是主管领导,干事的一个都没有去培训,所以培训根本没有达到任何目的。
2 加强和完善学籍管理的思考
2.1 完善管理制度,实现规范管理
目前很多高校现在执行的学籍管理规定还是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沿用十几年来一直没有对其进行修订,由于不是为成教学生量身定做的,都是克隆普通高等教育的,在培养计划上存在很多缺陷,已经完全不能适应高等学校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适当合理的修订学籍管理制度,要始终带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各高等院校成教学院要结合当地的情况和成人的毕业需求,按照自身实际情况,聘请相关的成教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以学生意见为基础,结合企业现状,形成一套、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管理制度都需要重新修改和制定,使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日趋健全和完善。例如在学生刚进时,我们未来完善注册管理,由于成人学生的流动性和工学矛盾的特殊性,就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注册和缴费期限作出适当的调整,改变过去开学务必几天内注册否则取消学籍的规定;在考务管理这个环节中,过去考试就是以闭卷形式,我们在对成人学生的特点进过分析后发现,成人学生注重的是实践,多考虑市场的因素,同时结合课程的特点和性质,考试形式可以可以采取大作业形式或者计算机进行网上答卷考试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而不应是停留在传统的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上。
2.2 强化管理意识、明确管理目标
成人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创新科技型人才”“应用复合型人才”和“适销对路型人才”为目标,就是要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为轴心来开展成人高等教育。一切都要围绕着轴心来来开展工作,因为学籍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一个学校学籍管理质量的好坏,成人学生的认同感多少、管理有没有个性将直接影响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学籍管理终极目标就是根据市场的需要,成人学生的要求,企业的要求融入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中来,学籍管理配合将这一措施更好的落实。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高标准、严要求、用制度去将学籍管理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部分做好。
篇5
2014 年,全国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高达 727 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甚至被认为是“史上最难就业季”。而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在“十二五”期间发展迅猛,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为许多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与创业的渠道。随着“互联 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上创业成为了最受大学生青睐的一种创业方式。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12月末,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相比2014年增长了2.4个百分点。2016年,微信活跃用户量达8亿,微信用户平均年龄26岁,97.7%的用户在50岁以下,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用户购买需求旺盛、购买力强。《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2016年互联网/电子商务就业市场景气程度居首位,CIER指数为7.67。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技术的主力军,在就业困境下,利用互联网创业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选择,他们的创业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二、大学生网店微店创业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创业动力不足
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学习为主,对创业产品缺乏相关知识和验。目前我国高校也缺乏整合网店与微店经营模式的专业电子商务教材,即使有,也没有什么实用性,很多大学生缺少开网店微店的专业指导,几乎只能靠自学。另外,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选取商品,也缺少资源,创业中遇到难题时,容易陷入“无人可找、无门可敲”的境地。而很多高校在引导学生网店微店创业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学生开发创业产品的能力、市场洞察力自然会相对薄弱,学校也没有树立“创业典型”,以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业积极性。
2.职业道德能力欠缺
随着互联网创业日渐成熟,网店微店创业主要以团队方式为主,个体独立创业在互联网创业中难以长期生存下来。现今的网店微店创业,首先要组建团队,根据需要分配工作任务(如产品美工、文案策划编辑、运营推广等),团队分工合作。但在现实的创业情境中,因部分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做事又没有耐心和毅力,个别学生还有性格上的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创业项目的运作,甚至会导致团队项目失败。
3.网店微店创业实战能力欠缺
在校学习期间,学生无法充分接触创业产品资源,即使学习电子商务课程,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但实战能力仍显不够,缺乏创业信心,尤其是对经营管理与销售的认识还处于初期阶段,对产品的属性、销售、配送等环节的操作不熟悉,创业成功率不高。
三、大学生网店微店创业教学改革
1.开展多样化创业项目模拟训练, 提升团队实践能力
(1)课堂教学项目团队化。高校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可让学生组成团队开展学习和训练活动,以公司化的运作模式,要求学生认真负责本职任务。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对创业项目进行中期检查,根据团队在产品定位、美工设计、文案编辑、运营推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能力水平差异进行实时指导。课程考核形式也可以改革:去掉以往“一张试卷定分数”的考核方式,尝试以团队答辩方式进行,并要求提交创业项目说明书、汇报创业项目背景、创业团队成员分工、创业项目背景调研、创业展望与创新点等相关文本材料,通过“PPT+讲解”的形式展示创业项目成果,项目成员必须接受评委成员的提问,评委老师根据汇报与答辩情况对项目进行评分。
(2)工作室创业实践化。教师指导学生引进校外创业项目产品,通过组建互联网创业工作室进行团队创业实践,并要求团队根据企业人才要求,提升成员的整体职能水平,同时,团队可还通过积极参加校内外电子商务创业大赛(如省级创新创业就业大赛、市级微店创业大赛、学校的网店大赛等),达到“以学促赛、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题”,从而更加深入对电子商务创业的认识与研究。
2.选修“创业学”课,响应国家“互联网+创业”政策
“创业学”是大学生创业选修课之一,是顺应新时展要求,以市场变化及其趋势为背景,从企业微观角度出发,运用企业管理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让学生掌握中小企业开办与管理全过程的理论和实务的一门创业课程。学生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掌握创业产品的规划与管理,培养与提升创业积极性,通过培训考核,获得创业培训资格证书。同时,深度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2015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一系列相关文件密集出台,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人保部、财政部等多部委以及各地方政府也纷纷跟进,支持和要求高校及相关部门切实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工作。
3.结合区域化经济发展,让创业实战“落地化”
借助区域化经济特征,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网店微训创业实战操作。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市场需求,鼓励学生走进各类产品批发市场,寻找合作商,确定实体店货源,签订网店微店创业合作合同,署明产品的价格、货物的配送、货物更新等相关问题。合同确定之后,要求设计产品电子商务创业计划书,将产品拍摄、产品美工、平台上传、运营推广等流程相关任务合理分配,严格按公司管理制度化进行。教师适度监督与指导项目进程,组建创业委员会,成员由各项目负责人组成,对接商家与学生合作项目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及时展开讨论交流,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管理与统筹能力、网店微店创业实战能力;另一方面推动电子商务领域的网店微店美工、店铺运营推广、文案策划等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化电子商务经济发展。
网店微店创业是电子商务创业的主流趋势,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提出,互联网创业已日渐纳入各大高校的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议程,电子商务课程也因各学院专业设置差异性、人才培养方案定位而各有不同。然而,网店微店创业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各大高校的难题,本文主要探讨网店微店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改革,主要体现为:项目化模拟训练、创业实战“落地化”、团队合作意识与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等方面,通过这些改革,学校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网店微店的创业能力,以培养出合格的电子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立康,陈文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5).
[2]杨 柳.微店发展趋势探析[J].才智,2015(5).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业综合改革;软件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072-02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从1999年起开始招生,与北大青鸟合作开设青鸟特色班,2015年与武汉慧众聚成合作开设ACCP软件工程师班,共同培养软件工程师。2015年,软件工程专业获得安徽省质量工程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定位就是在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编写的基础上,让学生可以利用所学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与传统的工程领域相结合,培养可以进行各个层次软件开发的复合工程型人才。
建设目标:
1 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提倡教师专岗化,按照分类循环培养的原则,通过“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等途径,实施“名师”工程、“双师”工程,建设一支由学科专业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多元化、高水平、结构合理、梯队完整、充满活力、勇于探索、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逐步形成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既能承担软件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任务,又能胜任实践教学任务和承揽企业技术服务、项目研发的教师团队。
2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目标
按照“夯实基础、强化应用”的原则,基于KAP-CDIO模式(即注重知识(Knowledge)、
能力(Ability)和职业素质(Professionalism),结合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
实现(Implement)和\作(Operate)[1]引进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围绕“移动互联网开发与应用”进行课程建设,实现“课程建设精品化、课程模块精细化、课程评价标准化、专业教材系列化”的优质课程体系,重点加强软件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课程群的建设。 以课
程建设为抓手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依托网络课程,建设软件工程专业在线学习中心、移动互联网软件工程师网上教学论坛;进一步,围绕移动互联网方向构建课程群,建设1-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3-5门校级精品课,构建起网络课程、教学论坛、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在内的课程群教学资源体系;到2019年通过资源整合,建成开放、立体的教育资源平台。 按照“开放性、共享性”原则,深化校企合作,整合校企优质教学资源、引进企业开发流程共建“软件工程实训教学平台”,按软件企业项目管理和开发摸式,进行软件系统开发实训,为学生、教师提供软件开发实战平台。 以学生课外科研立项及各类横向课题为牵引,建设学生课外创新型实验平台,实现本专业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社会。 在教材建设方面,主干课程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学校与企业联手开发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可以在实例中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训教材,计划4年内在完善已有实训教材基础上校企联合开发“移动互联网开发与应用”系列实训教材2-4部。
3 教学模式改革目标
采用“1+1+1”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实现企业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培养目标。工程项目为载体,使学生以主动的、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通过项目设计将课程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将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结合,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分为三级: 一级项目为:课程设计、综合项目设计、创新项目设计; 二级项目为:软件算法综合设计、软件工程与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开发、移动物联网开发应用; 三级项目为:方向课程群。
整个培养计划是以一级项目为主线,二级项目为支撑,三级项目以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开发等核心课程为基础,将核心课程教育与对应的专业整体统一起来,强调以软件工程项目复现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自己成立小组,从头到尾参与到工程化的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在三级课程体系中,一级项目中课程注重每单元实训,以单元知识点为基础,利用实训巩固知识点内容;二级项目在单元实训的基础上实现串联,让学生针对具体工程进行程序设计,三级项目在二级项目基础上,进行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对实训和程序设计内容进行整合,按照工程项目开发流程进行完整的项目开发,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了知识(Knowledge――专业知识)、能力(Ability――分析与问题的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高效管理项目的能力,工程实践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职业素质(Professionalism――创新素质、团队素质和敬业素质)。
将专业课程内容融合到相关实践项目中,采取基于项目学习的全新“三维教学模式”,以项目探究、小组协作为教学手段,整合课程内容,强化实验、实训环节。结合课程体系改革,运用“项目探究”、“小组协作项目开发”等教学法,使学生接触实际项目,积累实际经验,在小组合作项目开发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沟通交流及创新能力,同时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力争取得一批教学改革成果,在地方性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4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
制定符合国际工程师培养标准与社会发展需求的 “两大平台(基础教学实训平台和科技创新实训平台)、四个模块(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设计实训、科技创新实训)的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2]为安徽省尤其皖北地区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培养能够从事移动互联网WAP平台搭建、移动应用软件、移动Web应用和移动搜索引擎设能适应未来软件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型软件人才。
5 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形成一支责任心强, 水平高, 效果好的教学队伍,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水平,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和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教师教学、科研奖励机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质量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本项目探索实践,目的是为地方高校提供可供借鉴的,具有移动互联网特色的实践型、创新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一批适应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产业创新服务软件工程实用型专门人才。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科研团队为核心,形成2~3支由学科专业教师和企业合作的技术骨干组成的多元化、高水平、结构合理、梯队完整、充满活力、勇于探索且在省内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及较强影响力的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通过课程建设与改革,形成以学习论坛、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教学视频、试题库、教学素材为载体,以“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为特色课程的专业主干精品课程群,构建立体化、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平台和环境。可联合企业出版适合培养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系列实验、实训教材。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建立模拟企业实训环境、项目开发流程的软件工程实训平台,建立校企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和产、学、研基地。通过体制改革和管理制度建设,构建凸显软件工程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提交系列相关文件和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总结报告。建立企业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建设、教学评估等。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学校、企业、学生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使教学评价与企业用人标准接轨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单位要求吻合。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电力企业;创新;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 A
1 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文化意识淡薄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凝聚企业内部力量与外部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在企业中应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但是在很多企业中,存在企业员工企业文化意识淡薄现象,没有科学认识和把握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没有文化积淀的空洞内在管理模式,也导致了员工在营销过程中的散漫无为。
1.2 营销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都是用来限制员工自由和处事方式的,缺乏人性化的灵活性考虑,所有事情都是用制度的条条框框来衡量,久而久之就会造就员工的逆反心理和专制度漏洞的心态,这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特别是营销管理,其工作性质决定了管理制度必须具备灵活性,在这个过程中,就能明显发现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不足,因此,企业要发展,必须要健全完善营销管理制度。
1.3 团队合作能力差
个人好表现思想严重,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销售注重的是业绩,因此,很多员工只注重个人销售业绩,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团队间的交流、讨论、协调、合作能力。毕竟个人的能力有限,集体合作的智慧和能力可以开启更多无限的可能,包括创新的思想、先进的技能,都需要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获得,这是智慧的碰撞成果。因此,只注重彰显个人能力和个人业绩的行为,很有局限性,不利于员工和企业的发展。
1.4 营销技巧欠缺
企业营销的现状是过分强调销售额和销售业绩,而忽略了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包括企业营销技巧的培训、交流等。销售技巧是促进销售成果的重要手段。很多员工在销售过程中,对新设备、新技术缺乏全面的掌握,以至于在销售过程中出现纰漏,既不了解客户的需求,也不能及时将自己产品的优势简洁地表达清楚,甚至不注重谈话技巧和语言方式,缺乏严密的销售技巧。
1.5 对市场分析不清楚,产品定位不明确
对市场分析不清楚,产品定位不明确会直接导致销售业绩下降。市场的分析不准确,对导致销售的盲目性,毫无针对性,对于产品的功能作用、用户需求等等缺乏准确的定位分析,导致销售过程中存在虚假夸大现象,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2 科学构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策略
2.1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员工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斗志。企业文化的构建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把逐渐形成的企业特色价值观、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等进行总结,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髓,企业文化所营造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价值观。
2.2 健全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正常有序运行的重要手段,健全完善营销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容。在企业中,过于严苛或松散的管理制度都会引发员工的不满情绪,当员工不断埋怨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会影响工作干劲和销售业绩。因此,只有科学合理、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加激发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企业营销的关键在于人,即员工,只有当员工真正从自我意识中认同了企业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工作更加有干劲,充满激情。比如积极了解员工的生活情况和工作难度,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借助工会等帮助解决,这样可以极大程度地提升员工的企业归属感,让员工更加热枕的态度工作。
2.3 强化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是为了充分凝聚每个人身上的优点,通过讨论、交流发挥共同的作用力。强化团队协作能力,需明确责任分工,不计较个人得失和短期成效,以团队利益为先,共同提高销售业绩。同时也存在着部门之间的协作发展,电力营销不仅仅是销售部门的事情,还需要技术部门、售后服务部门的协同作用,实现部门间的及时联动,能有效保障电力企业的急速发展。
2.4 强化营销技巧
营销技巧是对客户心理、产品专业知识、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的掌控运用。销售的核心在于沟通,在于如何通过语言迅速找到客户的兴趣爱好和产品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解答客户问题,且对产品推广概念要清晰,不能模糊,让客户产生怀疑心理,条例清晰地介绍最新电力设备和电力技术,根据电力市场发展动态、准确分析、适时灵活调整营销策略,进而开拓更大的营销市场。同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借助互联网等方式的宣传也能很好地提前树立其企业形象。
2.5 科学分析市场需求,准确产品定位
这个过程需要进行多次的市场调研,再根据调研数据进行准确分析,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微信、微博等能及时反馈调查结果的信息化手段,迅速了解市场需要,包括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改善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帮助。
3.创新电力企业管理
3.1 创新企业管理思想和理念
一是,创新都源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创新。电力企业管理思想观念的转变在创新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涉及企业管理的全方面。一是要树立服务型的管理思想。管理者在确定了企业发展方向后, 要不断地给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员工提供完成工作所需的资源,减轻对已经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的压力,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更好地设计和定位员工在公司的发展, 使得员工愿意承担责任。电力企业具有公益性和基础性,企业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品牌形象建设, 优质的服务才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要将商品价值体现在服务上,适应市场,满足客户,从企业和员工的理念、行为、观念上树立“服务第一、客户至上”的思想。用管理创新来改变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各项管理体制和机制, 增强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强化优质服务的管理创新, 使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适应管理上的创新。
二是,要体现知识型的管理思想。知识管理继承了人本管理的精髓,应结合电力企业的特点,对电力企业管理予以创新。知识管理属于新型的管理思想,是任何形式企业管理的主流。电力企业管理者要树立起知识管理的观念, 倡导以知识管理为本的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的新知识、新经验转化为生产力,构建学习型企业组织。
三是,要树立团队型管理思想。实现组织结构的精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团队建设。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树立团队管理的观念,结合各个工种和岗位的特点和要求整编成不同团队组织,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管理,明晰组织结构,使得各组织成员与企业中心相互依存,各团队间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灵活的配合, 并随着市场变化进行调整,与市场保持平衡。四是要融入无形资产管理的理念。电力企业要树立电力产业化的观念,在管理过程中融入无形资产管理的理念,注重对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在企业的投资战略上,转向投资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员激励和机制上来。在企业的成长战略上,由过去的规模经济转向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发展, 将资本扩张转向智力扩张。
3.2 我国电力企业改革思路分析
从产权上分清权责关系,对电力企业实施公司制改造。电力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目的在于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从产权上分清权责关系,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其具体做法可适度对现有电力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在原电力企业基础上,建立起真正的国家控股公司。理顺电力企业产权关系,要从产权上明确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要顺利实现体制模式转换,就必须循着产权明晰和公司制改造的思
实行政企分开,确保电力企业经营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电力企业来说,国家对其宏观调控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还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基础作用的前提下进行的,决不是过去那种政企不分的做法。此外,政府的宏观调控严格限制在宏观经济领域,不要干预电力企业的微观活动。各级政府要依法行政,确保电力企业经营自。电力企业由于其经营有广泛影响,决定了其微观经营活动的自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扰,从而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电力企业必须服从国家宏观调控。
综合利用资源,走多元化经营之路。国家在逐步放开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权限,电力企业的自有了某些扩大。如何把握好电力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依靠行业优势,大力发展支柱型产业;积极开辟商业、农业、居民用热市场;依靠现代化科技,生产高科技产品,实现科技增效;加强横向联营,强化投资功能借鸡下蛋。加强横向联营即在企业之间开展联合开发、生产和经营,这样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改革人事制度,优化人员结构。首先要掀掉干部聘任年限和级别的“护身符”,实行无任期,无级别聘任,真正建立能者及时上,庸者及时让的优胜劣汰用人机制。再次,要冲破“内部子女就业优先”的封闭模式,逐步推行面向社会择优聘用的开放模式。最后,要打破职工“一次分配定终身”的格局,形成内部二次就业市场。
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科技信息技术也飞速发展,国内和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电力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电力企业虽然已经接受国家整改,但是由于各个方面的限制,电力企业还没能完全打开市场。就电力企业的现状来看,只有加大整改力度,转变传统观念,政府企业明确各自职责,并且充分利用科技信息的优势发展企业,电力企业才能在当今市场经济中稳步发展,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任强.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与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2014,(04).
篇8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 男 | 24岁(1987年3月29日)
居住地:上海
电 话:139********(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1年9个月]
公 司:XX化妆品有限公司
行 业: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职 位:副总经理/副总裁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企业管理
学 校:合肥工业大学
自我评价
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富有工作激情,具备创新精神,营销知识和实战经验丰富,懂得制定市场策略,能够带领团队完成营销指标。熟悉市场行情,能够实时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对于市场具有敏感性,能够确保市场运作的领先和高效。沟通协调能力出色,具有稳定良好的客户关系,在客户拓展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思维敏捷、懂得变通、勤奋刻苦、英文能力出色,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乐意成为团队的组织和领导者。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以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目标地点: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副总裁
工作经验
2010/8—至今:XX化妆品有限公司 [1年9个月]
所属行业: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总裁办 副总经理/副总裁
1、负责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
2、负责建立和完善公司管理制度,监督协调和指导各部门的工作;
3、负责策划公司整体品牌营销计划,审批各类分项品牌和产品的市场计划,全程把握公司品牌推广和运作;
4、了解、体恤、鼓舞员工,对员工的技术业务进行必要的指导,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关心员工生活,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公司凝聚力;
5、参与公司各部门组织的各项招商相关工作,提出相关要求及建议,并监督协调各部门做好配合工作。
---------------------------------------------------------------------
2009 /7—2010 /7:XX互联网有限公司 [ 1年]
所属行业: 互联网/电子商务
营销中心 营销总监
1、负责引导和控制市场销售工作的方向和进度,根据市场及同业情况制订公司新产品销售策略;
2、负责部门组建、市场拓展、管理服务,使品牌稳定发展;
3、负责大型活动策划、年度营销计划策划及执行、渠道建设等;
4、负责组织与管理销售团队,实现企业产品销售目标;
5、协助总经理建立调整公司营销组织,细分市场建立、拓展、调整市场营销网络;
6、负责高端客户的开发与维护。
教育经历
2005/9--2009 /6 合肥工业大学企业管理 本科
证书
2007/6 大学英语六级
2006/12 大学英语四级
篇9
1数字化校园概述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载体,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信息都通过数字技术来进行采集、整理、加工的一种新型校园。学校教职人员和学生在学习及生活服务方面各种信息的存储、传输和使用都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完成,而且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数字资源在必要的时候还能够转化为学校的虚拟教育环境。一般情况下,数字化校园除了硬件之外,还需要一系列的软性条件相配合,比如全校人员都能够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
2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在总体目标方面,要实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与具体的教学工作的融合,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学校的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与教学管理都要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这意味着学校所有工作在整体上实现信息化与现代化。从上文所说的硬件与软件条件来看,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都能有效利用学校为数字化校园建设而配备的各种先进教学技术设备及其技术应用,都能享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利好。另外就是具体目标,或者也可以称为阶段性目标。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推进以及信息技术本身的不断发展,具体目标也要随时变化,不断更新。具体目标综合起来,即沟通了总体目标。基于目前中职学校普遍的能力与条件,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具体目标要包括构建资源共享的学校信息管理平台,逐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与信息化;建设精品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以及平台上较为丰富的精品课程;信息化教学所需的软硬件配置;学校门户网站的改进;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或服务好;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3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保障措施
由以上论述可知,中职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千头万绪,而且要在教学上发挥出实际作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保障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顺利及其最终的成果,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首先,应建立以校长为领导,学校各部门人员广泛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办公室,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在此基础上,要广泛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意见与建议,制定学校层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或管理办法,创造制度保障,明确每个人需要负责的工作,让整体规划和管理更容易。其次,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需要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团队来提供支持,一般情况下很难通过中职学校自己的力量完成。所以,应通过产学合作、引进、培养、培训等多种方式组建信息化人才队伍,创造团队保障。而招聘和组织人才团队,购买和配置各种硬件设备,建立网站等都需要资金,所以还需要学校提供经济上的足够支持。应该以学校自筹为主,企业投资和社会融资为辅,构成多渠道投资体系,一方面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保证学校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建设工作能始终瞄准人才培养。
4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在教学上的主要作用
4.1突破原有教学瓶颈
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噱头”,而是要切实在教育方面形成“战斗力”,推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必须在教学上发挥作用。首先,要突破原有的教学瓶颈。比如,在中职学校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课本、黑板和粉笔是教师的教学工具,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在课本的基础上通过黑板和粉笔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不仅效率低,而且学生过于被动。数字校园所创造的便利条件,使得教师有更多便利的教学资源可用,学生可以基础到更丰富的学习内容,教学方式能够得到彻底的改变,进而突破以往的瓶颈。
4.2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其次,中职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以更高的效率帮助学生奠定较为牢固的知识技能基础之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学生有了更加新颖的学习方式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完全可以在完成基础学习之后,从自己的能力、个性与兴趣等各方面特点出发去进行自主学习,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充实,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教师还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的方法,使得学生剧本较强的能力去主动探索自己所需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探索精神。
4.3教学互动得以增强
第三,中职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增强校园互动。数字化校园与对互联网的使用紧密相关,而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互动平台。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是通过互联网建立起的相互联系。在互联网上,还有很多小一些的互动平台,比如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或者各种视频网站,也能够承载一定的社交功能。以后者为例,不仅能够通过视频形式向学生提供各种直观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通过给视频留言、评论或发弹幕的形式来完成与他人的互动,拓展自己的眼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与教师展开更深入的学习和讨论。
4.4教学内容充分改善
在刚才提到的几点中,已经多次提到了教学内容的问题。数字化校园建设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教学内容变得非常丰富。互联网上的资源,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被师生双方利用起来。这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非常重要,因为中职教育本质上是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有很大可能会直接进入社会就业。与传统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相比,现实工作场景下学生需要明白的知识和各种道理要丰富得多。有了互联网的加入,情况就会变得完全不同,网上已经存在和教师创造出的数字化资源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5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在教学上的具体体现
5.1有效改善教学体系
以上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都会有比较具体的体现。首先,数字化校园建设意味着教学体系的改善。这里所说的教学体系包含三部分的内容,首先是能够完善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次可以完善校园的教学管理部门,第三能够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和调整。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方面,既属于教学层面的工作,又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始终贯穿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之中。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数字化校园管理制度,明确相应责任与责任人员,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如何使用校园的数字化教学设备等。数字化校园的教学管理部门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要建立起新型的工作机制,减少内部层级,开展扁平化管理,以保证制度在落实的时候,各项工作能够得到更加清晰快速的执行。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与调整也要实现数字化。以中职计算机专业为例,学生要频繁接触互联网,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的影响。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状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以数字化的方式上传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那里去,再由这些部分进行判断和分析,与教师共同确定下一步要采取的教学措施,做好应对。
5.2全面充实教学资源
数字化校园建设能够带来教学资源的充实,但教学资源并不是连上了互联网就可以自动出现的,需要学校和教师采取具体的行动。比如,应该建立学校的教学资源平台,加强资源库建设,将平台的所需内容进行分类,然后学校的全体人员,包括学生,都在相应的管理制度的约束下不断丰富平台上的资源。如各种课程所需的资源,一些辅助资源,各种职业培训方面的信息,乃至职业教育领域最新发展状态的新闻资料等。这种方法既可以快速充实学校的数字化资源,又能让教师和学生以越来越高的效率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仍以中职计算机专业为例。学生需要学习演示文稿软件应用,而相应软件的更新速度比较快,而且有很多较为复杂,同时效果很好的演示文稿软件应用方法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展示,教师自己也无法及时收集到所有这些信息。因此,在教学之前,师生双方就应该共同去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包括一些软件的说明书、文字教程、视频教程等,都可以上传到学校资源平台的相关分类中去。教师既是资源的搜集者,又与平台的管理部门一起做好对这些信息的审核与分类工作,保证课堂和课后应用的时候能够清晰明了,提高效率。
5.3建设现代教学平台
从刚才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建立学校的数字化教学平台的重要性。没有数字化平台,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数字化资源缺少承载的根基。对于学校来说,要搭建起基础的平台,包括大容量,高速度的云盘等,要为各个学科或领域的具体平台提供建设的基础。另外,学校还要建立起相应的网络信息系统。如刚才所说的高速度云盘系统,如果云盘系统本身具有高速度的特点,但学校的网络质量很差,那么高速云盘的高速功能就很难体现出作用。而且,各个部分都要建立起相应的平台,保障工作协同的一致性。在具体的教学层面,也需要教师去建立自己的平台。例如,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可以依托于学校的网络和平台,建设本专业或本班的平台,将与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软件制作等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之后,把其中的重点内容放在本专业或本班的平台上。学生有新的发现时,也可以经过与教师的讨论之后放在该平台上,教师可以配上对资源的描述,比如属于哪一方面的资源,对于大家的学习有着什么样的作用等,吸引大家都能将现代教学平台上的资源利用起来,紧跟时代与科技发展的步伐。
5.4提升信息教学素养
提升信息教学素养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考虑,即师生双方都需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在教师层面,必须通过自主学习和参加学校内外组织的各种信息化技术培训,逐步提高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信息化教学理念。另外,不同的教师要有所侧重,不能盲目跟风。比如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少,需要加强基础能力;年轻教师则要吸收更多他人的经验教训,了解信息化教学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以及时避免。学生则主要应学会正确看待和应用信息技术。对于刚才多次提到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来说,师生双方的信息素养更加重要。比如,教师发现教材上主要教授的还是WindowsXP系统,要意识到教材内容已经过时,应及时学习Windows9、Windows10乃至Windows11等新版本系统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及时更新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另外,还要组织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去展开调查和学习,了解当前比较主流的操作系统以及普通使用者对不同系统的使用感受,结合他们自己的特点提出学习需求,让他们意识到用好互联网对自我成长的巨大帮助,提升其信息素养。
5.5创新发展教学活动
在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知识教学活动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会有各种社团等集体活动形式,都属于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以往这些教学活动大都是在线下进行的,仅有少数与信息化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学科或兴趣小组会通过信息化方式来展开教学活动。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影响下,各种教学活动都有了与信息化资源相结合的机会、空间与需求。比如体育社团,可以通过观看体育比赛的网络直播来实时了解和研究各种具体的战术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演练,学习的趣味性和实际价值都会显著提升。又如部分中职学校的航模等兴趣社团,一般包括计算机等各相关专业学生,指导教师可以带领他们专门在一些视频网站上的知识区搜集相关视频,让大家了解一下其他人是如何制作航模的,会用到哪些技术,又是如何实现这些技术的,然后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展开分工,共同去制作更高水平的航模,让社团活动更加有趣,学生完成之后更有成就感。学生有需求的,比如某些部件想要通过3D打印来完成,教师可以争取学校的资金支持,委托外部制作,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一方面保障活动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最前沿的技术。
5.6形成新型教学特色
篇10
在这样物流行业发展大环境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如何进行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物流人才呢?作为专业带头人一直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总体思路应该是:从里到外,先改“心”,再改“肉”,最后改“皮”。
“心”——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注重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的思想要更新,行动要创新。需要学校支持我们“走出去”,多听、多看、多问、多学、多分析,多思考;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更新观念,深化“互惠互赢校企联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确定正确的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将这个“心”作“实”。
“肉”——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要随着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不断更新改革;课程的设置教学安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技术大环境,革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向社会输送高品质的物流人才。将这个“肉”作“厚”。
“皮”——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实践条件、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建设是专业建设顺利实施的保障,要不断完善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则是需要在较大的地方整合扩大现有实践条件,使其形成规模;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要不断提高,扩大影响力。将这个“皮”作的既坚硬又美观。
具体实施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完善“互惠共赢的校企联动”合作机制
在哈尔滨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框架下,依托现代物流产业部,吸收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炜伦申通快递有限责任公司、中央红集团超市连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成立物流管理专业理事会,全面负责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制定了《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章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施细则》、《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开展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进行有效沟通,对“互惠共赢校企联动”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及时进行总结和完善,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将该校企合作机制形成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在物流管理专业群内将该模式进行有效的推广,共同推进学院全面发展。企业要发展,需要学校为其输送合格的人才,学校的发展也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与市场的有效接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规模将逐年扩大,针对当地及全国各类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物流毕业生就业岗位、年龄、人数等数据,再对物流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各岗位需求特点确定专业方向,将随着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向快递及配送中心运营管理方向有所侧重,突出国际物流及货代、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特色物流知识的传授。进行专业定位即为“本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本的现代物流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物流采购及供应、仓储管理、配送组织管理、运输及调度、信息采集及处理等职业能力,面向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的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业、商业企业的物流作业和物流管理岗位,从事仓储、运输、配送、采购、市场开发、报关报检、信息处理等物流工作岗位服务及管理需要的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继续创新实施“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内涵建设,纵深发展,打造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的“工学交替双循环”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首先,把握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物流教育将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未来的物流业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物流市场也必然是世界一体化。重新构建突出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特点的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对国际化物流人才在素质、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模块。在三大课程体系模块中分别结合地方性物流行业特点的设置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其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利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使物流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一)“情境教学法”。以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为平台,让学生担任企业中的虚拟角色,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企业运作的复杂和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
(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典型案例或真实案件的“诊疗”过程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辩论教学法。教师作为辩论的主持者、组织者和总结者,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四)主题发言教学法。教师提供主题发言题目及资料,随机抽查学生做主题发言。
(五)“读书会”教学法。成立读书会,由教师指定书目,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阅读、交流并写出读书笔记,最后由教师检查、评阅、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最后,建立适用的教学资源库。在“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技术革新时代,教师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学生输送可开展自主学习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翻转课堂式”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把那些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点设计成多种表现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表格、 PPT、图片、动画、视频讲座、游戏、微课等等,吸引学生课后自主完成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即工作任务。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必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四、“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
依据学院教学团队建设战略,在整个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通过严格的教师聘任制度,完善的师资培训制度,定量考核、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全程管理,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良性发展。通过五年的建设,加大专兼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改革与建设影响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 培养更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达到100%,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一半以上。
(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始终围绕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这一主线,在结构上注重专兼结合,加大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以上。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到企业实践,到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设备改造、技术创新等项目。增加青年教师比例,计划在 “十三五”期间再增加物流青年教师两名,通过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以老带新,言传身教,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青年教师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实践锻炼,使其懂技术、知流程,了解本专业岗位及岗位群对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完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上岗实习制度,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从行业企业聘任多名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使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提高。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不仅承担校内教学任务,指导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更要与专任教师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共同编写校内外实训教材、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依据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原则,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混合所有制的实体企业,突出“前厂后院”,围绕“校中厂”的两大校内实训基地,即自动化配送中心和快递运营中心,扩大原有规模,整合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国际物流实训室、物流3D模拟实训室和仓储配送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室及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引入“企业化”运营模式,使教学方式一体化。抓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内涵建设,结合企业实际运营情况,打破原有实践教学环节的传统做法,让学生的实践锻炼与企业的实际运营相结合,制定合理的实训教学实施方案、编制相应的校内实践指导书。与企业协商,共同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创新学生校内实践运行管理模式、制定校内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管理办法、做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和教学实施过程的资料档案整理工作。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继续与现有合作企业深入合作内容,增加合作项目,完善各项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建立可供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和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制定实习标准和实训指导书,建立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六、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一)开展社会培训
与企业紧密合作,针对企业实际需求,面向物流从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城乡务工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结合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部及行业协会等部门的资格认证要求,开展物流师、仓储管理员等职业资格认证及技术技工认证的培训。
(二)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
加强校企合作,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专业建设团队成员参与企业物流各方面的建设方案制定与实施,参与搭建服务于省内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与企业合作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升级、物流作业流程整合等技术研发项目。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物流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增强教师教学科研研发及实践能力,作为“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社会辐射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引领带动及辐射作用,多开展省内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交流会议,利用先进的实践实训设备设施,针对省内部分兄弟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设备等欠缺,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现状,为兄弟院校及中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及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培训。在原有对口支援院校的基础上,增加对口支援院校数量,共享教学资源。
- 上一篇:课程设计的经验
- 下一篇:村委会财务管理工作计划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互联网营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