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平面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房屋建筑平面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房屋建筑平面设计

篇1

【关键词】房屋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剖面设计

一、房屋建筑设计中地域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1、房屋建筑设计中地理条件的影响。地理因素在微观上反映着具体的房屋建筑场所,对房屋建筑的处理起着决定性作用,表现为场地性;地理因素在宏观上对某一地区的心里认知及场所意象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两个方面之间不可分割且相互融合,对艺术及技术的兼顾性进行体现。比如,我们国家古代在设计的时候提出“倚山面阳、逐水而居”等一些风水思想,将这些思想当作基础的选址原则,这也是一种表现地理条件的朴素但全面的设计理念。地理因素既包括地形、地貌,还包括土壤、水文等一些状况,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就出现了变化多样的人类居住环境。

2、房屋建筑设计中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和房屋建筑的地域特色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在很大程度上对地域性原则中房屋建筑的发展方向及表现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气候条件的决定性作用表现为合理的利用能源:对气候因素进行合理地处理,既要做到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对技术的依赖,还可以为业主提供良好的房屋建筑环境。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平面布局、剖面、立面设计、景观设计和材料构建上。

二、房屋建筑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

1、房屋建筑平面设计必须遵循场地的相关因素。房屋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利用有限的用地竖向拓展空间,腾出更多的用地以创造外部空间和绿化环境。房屋建筑的平面形状多受基地大小、形状、位置的影响。小块的方整地多适宜建造塔楼,窄条狭长场地适合建板式高层,地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锐角交叉路口时,房屋建筑平面要针对地形、地理位置的特点加以苦心经营,除满足功能要求外,对其形象的推敲要能在各方面争取良好的视觉效果。此外,基地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周边房屋建筑与交通现状及景观等环境因素均会对房屋建筑的平面和形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往往采用依山就势、临水而筑的构思创意,力求平面形式、空间组合与形体塑造能充分反映基地环境特征。

2、房屋建筑平面形式的选择与地域环境的联系。房屋建筑平面设计除考虑基本功能外,还要对结构的可行性、经济性、施工的方便性等方面有所考虑。房屋建筑标准层平面形态的构成主要分两种:简单几何形体构成,如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棱形、椭圆形等;由简单几何形变化组合构成,常用的有切割法(以直、曲线为“刀”来切割上述简单几何形,构成多种形态)、剪切法(几何形在“剪切”作用下错位)、平移法(几何形的一边或数边向外平移)、叠加法(相同或不同几何形错位相叠)。随时间的推移,房屋建筑的造型虽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但平面的基本形式却逐渐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一些稳定的风格,比如“井”型、倒“丰”型、蛙形平面经久不衰,因为采用这些类型的平面形式每户的大小房间均可以获得自然采光和对流通风。

三、房屋建筑立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

1、房屋建筑立面设计中色彩运用的地域性原则.色彩是房屋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语言和因素,有序的房屋建筑色彩搭配,不仅能带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感觉,而且也使城市独具个性。房屋建筑作为城市中醒目的元素,其色彩的运用对城市意象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房屋建筑也有着特征鲜明的色彩运用模式,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传统、伦理精神和审美取向。

2、房屋建筑立面设计中材料的地域性原则.材料质感是房屋建筑立面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是房屋建筑的重要表情。在现代社会,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金属、混凝土、玻璃等现代材料的优良性能均是传统材料无法比拟的。因此,如何在房屋建筑的材料中体现地域性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首先,当地传统材料的更新利用。传统材料以土、木、砖、石为主,其中沿用至今且适合房屋建筑的材料不多,在房屋建筑中通常是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选配组合,并使传统材料符合现代的施工工艺和利用方式。使传统材料在新技术中发挥性能,延展使用范围。其次,现代材料对地域文脉的阐释。房屋建筑通常使用的材料限于普遍的金属、玻璃及钢筋混凝土等,容易造成机械、冷酷及理性的意味。从它的形成原因、运作程序等因素来看,房屋建筑与传统文脉之间有所对立,但若以地域性的认同为前提构成不可违背的构筑原则,现代技术下的材质做法就可以对地域文脉做出积极地呼应。

3、房屋建筑设计中立面细部元素及装饰工艺的地域性原则.从立面细部元素入手,传统地域房屋建筑和民俗房屋建筑细部元素的借鉴对房屋建筑的整体艺术形象的创造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房屋建筑立面的细部元素可以表现历史传统中的某些回忆、片断,表达地域的精神特征。房屋建筑装饰工艺的地域性表达也大有可为。尽管早期现代房屋建筑的先驱曾激烈地反对房屋建筑中的装饰,但装饰从来就是房屋建筑的一个重要内容,得体的地域性装饰使房屋建筑更有亲和力、更具人性。热带地区房屋建筑的遮阳就常常结合装饰艺术成为地方房屋建筑的重要特征:把水平遮阳板做成漏空隔片、采用轻质材料制成垂帘式遮阳板、漏空花格或金属网格的处理、采用装饰性的活动遮阳设施等。

四、房屋建筑剖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

1、房屋建筑剖面设计中剖面形式与地域气候的联系.为使剖面设计有利于通风和遮阳,住宅采用半错层的方式交错布局,且每户形成一个朝东或朝西两层高的大花园阳台,构成居民生活、起居的重要空间。这些国外房屋建筑师对房屋建筑剖面设计的重视,表明房屋建筑是如何适应地域气候环境、组织通风和气流、考虑日照和遮阳等问题的。而且在剖面设计中对景观视野的分析和因借也更直观。

2、剖面设计与地形的结合.地域性房屋建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房屋建筑与所在场地的结合。平面设计要顺应地形,剖面设计要结合地势,两者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丰富且富有特色的空间形式。一些房屋建筑,由于地形或竖向空间上的原因,其剖面设计通常与场地的竖向设计融为一体。

3、剖面形式与当地传统房屋建筑空间形式的联系.借用地方房屋建筑定意义的空间模式是房屋建筑地域性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因为这类空间一般在地区和民族中具有特定的心理意义。在高度上将城市空间划分出多种层次,人们在入口处看到的是正立面倾斜的阶梯,这里布置的城市小广场,可供人在此休息。同时,在这个小广场中,人们可以看到房屋建筑螺旋形体的迂回上升,随着高度的变化,空间也在不断地变化,螺旋大厦与日本人潜意识中的“打破中心感”是相符的。

五 结束语

房屋建筑设计过程中地域性是房屋建筑的固有属性,也是当代房屋建筑设计需要尊崇的基本原则之一,在风格化过后,公众开始期待本土文化的回归,真正健康地表达地域性。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建筑结构;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据有关数据统计,世界每年所发生的地震次数高达40万次,我国地震灾害发生的次数更是惊人,大大小小的地震达到近10万次。地震所到之处轻者房屋建筑、交通设施受损,严重者房屋建筑被摧毁,交通系统瘫痪,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及社会生活的良性发展。为此,世界各国都加大了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的研究,以期能够通过提高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本文就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进行浅显的探讨分析,希望能对结构设计人员的相关工作有所启发。

一、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的概念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应重视概念设计,由于地震灾害的爆发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合适与否,在概念设计中可以清晰地表达。而在抗震设计中,需要在工程结构设计的开始阶段正确掌握地震激励的模拟,总体把握建筑结构的类型、结构体系、刚度分布等主要方面,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房屋建筑结构中抗震较薄弱的环节。

二、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的破坏特点

(一)地基方面

(1)在具有较厚软弱冲积土层场地,高层建筑的破坏率显著增高;(2)地基土液化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从而引起上部结构损坏或整体倾斜;(3)建造在不利或危险地段的房屋建筑,因地基破坏导致房屋损坏。(4)当建筑结构的基本周期与场地自振周期相近时,因共振效应破坏程度将加重。

(二)结构体系方面

(1)采用“填墙框架”的房屋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内柱上端易发生剪切破坏,外墙框架柱在窗洞处因受窗下墙的约束而发生短柱型剪切型破坏;(2)采用框架一抗震墙体系的房屋结构,破坏程度较轻;③采用“底框结构”体系的房屋,刚度柔弱的底层破坏程度十分严重;采用“填墙框架”体系的房屋,当底层为敞开式框架间未砌砖墙,底层同样遭到严重破坏。

(三)刚度分布方面

(1)矩形平面布置的建筑结构,电梯井等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当存在偏心时,因发生扭转振动而使震害加重;(2)采用三角形、L形等不对称平面的建筑结构,同样在地震作用因发生扭转振动而使震害加重。

(四)构件形式方面

(1)在框架结构中,通常柱的破坏程度重于梁、板;(2)钢筋混凝土多肢剪力墙的窗下墙通常会出现斜向或交叉裂缝;(3)配置螺旋箍筋的混凝土柱,当层间位移角达到较大数值时,核心混凝土仍保持完好,柱仍具有较大的抵抗能力。

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一)根据建筑场地和建筑规划进行抗震设计

通常情况下,地震在同一区域造成的破坏程度具有差异性,即同一区域的建筑房屋在地震灾害的破坏下,有的建筑物破坏程度不是很严重,而有些建筑物破坏程度极为严重,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同建筑物体自己的建筑质量有关外,还同建筑场地和建筑规划有着必然的联系;如建筑物体在建设过程中建筑场地刚好处于地震震中附近,地震的破坏能力最强,使得这一区域的建筑物体受破坏程度最为严重。所以在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时要针对各个区域以往发生地震震级的大小及地震发生的区域进行设计,规划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在选择建筑场地时候避开地震频发区域。

(二)建筑物的平面设计

建筑平面设计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环节,对建筑物日后的使用将起到决定作用。例如,分别作商务和居住用途的建筑物,它们在平面设计上必然存在很大差别,为了使使用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就一定要按照用途,来对平面构造进行科学设计;另外,为了将抗震元素融入到平面设计之中,不仅要对施工材料的坚固性加以重点考虑,还需要对构架安装的合理性、内部各因素的协调性加以综合考量。要想完美地实现平面设计和抗震设计的结合,就对设计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工作经验丰富,要需要深入地研究审美观念和抗震技术,在不影响建筑内部美观的前提下,确保结构抗震性能的最大化。

(三)选择高质量的建筑结构材料

实践表明建筑结构抗震性能,除了会受到建筑施工方案、建筑结构体系及抗震防线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多数情况下还极大地受影响于房屋建筑的施工材料。通常,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不仅会受到来自建筑材料强度、建筑材料刚度的影响还会受到来自建筑材料连续性及建筑材料均衡性的影响。所以在选取建筑结构材料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仔细考查房屋建筑施工材料的刚度和延伸性,最大限度确保建筑施工材料能与建筑结构体系相符合。此外对于建筑施工材料的经济性能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以便能把建筑施工材料的经济性能进行最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房屋建筑物的单个性能与整体性能的最佳配合。

(四)加强建筑构件和连接点处的抗震设计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也对居住质量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就施工的整体质量而言,与之直接相关联的便是建筑构件的合理搭设和对连接点的科学设置。如今新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和材料,这样施工就迎来了更大的挑战。例如说建筑物的外部设计,其中会用到大理石、瓷砖等新材料,室内装饰设计用到的则有吊顶和人工造影等技术。就实际施工而言,一定要对材料质量和施工技术有所保证,才能使建筑物的抗震性得到保障,同时要重点监督和管理其牢固性,以免在地震发生时意外坠落而造成人员的伤害。

(五)纵横墙的分布

墙体是房屋建筑结构的重要承重部分,同时墙体也是地震灾害中破坏程度最为严重的部分。在房屋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应重视房屋建筑的纵横墙的设计,纵横墙应按照分布均匀的原则,使各个纵墙和横墙均与承担房屋建筑上部结构重量; 墙体设置数量的多少对房屋建筑结构的整体刚度影响较大,如果纵横墙数量设置的过少,相应地各个墙体间的间隔就越大,各个墙体所承担的结构重要也就越大,房屋刚度就会较弱,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能力下降,所以应根据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要求合理设置纵横墙,这是提高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关键。

(六)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

在建筑结构体系选择时要对建筑结构的特征进行综合考虑分析,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建筑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构件都要进行抗震能力的分析,避免任何微小的房屋构件未达到抗震设计要求,一旦地震发生,会因一个微小的建筑构件影响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因此在建筑结构体系选择时,首要工作是对建筑结构中的各个构件抗震承载能力及构件的抗震能量传输路径进行分析和计算。

(七)竖向结构设计

为保证转换层上下主体结构侧向刚度尽量接近、平滑过渡,须把握强化下部、弱化上部的原则,须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附录E的要求,使结构竖向刚度过渡平稳,竖向结构设计合理。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以满足周期比、位移比、层刚度比、剪重比、刚重比、楼层抗剪承载能力比和轴压比等各项结构指标。

(八)加强混凝土结构自身承载力

在设计过程中有时虽然梁板的承载力和挠度均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但可能会挠度偏大而产生结构裂缝。这种情况下须采取措施,如加大梁截面或者板厚,提高配筋率来控制裂缝。混凝土的承载力和环境温度、湿度相关。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到环境因子对承载力的影响。同时要求结构设计时要留有一定的安全储备,从而保证结构有足够的安全性及耐久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我国地震灾害频发不断,为了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程度,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建筑结构工程中的抗震设计,结合工程实践,积极地探索总结经验和技术。全面提高建筑结构工程中的抗震设计质量,这是当今建筑领域需要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需要大家的不断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金韩彪.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J].江西建材,2014,21:40.

篇3

关键词:房屋;建筑;教学

《房屋建筑学》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为了提高《房屋建筑学》教学的质量,需要以房屋建筑课堂本身特点为基础进行改革,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现代化人才。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现代的教育要求教师从权威的知识拥有者向学生的指导者转变。课程安排上尽量深入浅出,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留意学生接受知识的表情,随之调整自己的讲课节奏,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提问,让学生也积极参与教学当中,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在《房屋建筑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建筑设计与建筑构造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的将二者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墙体构造时,不仅仅只对墙体的构造进行介绍,而且还应该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如为什么框架结构的墙体的选材比砖混结构要丰富的多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改革教学内容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不断推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且建筑设计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建筑装饰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房屋建筑技术所涉及的内容日趋扩大,但是学校课本上的内容更新速度较慢,跟不上现代房屋建筑技术的要求,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从而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市场发展脱节。例如,现代实际工程的门窗已经采用铝合金、塑钢门窗等材质,但是教学中仍然还是以传统的木门窗为例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进修研究当代建筑技术以及建筑装饰技术,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所学的知识范围不仅仅只是在课本上,将其拓展到实际应用的知识中。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还可以以欣赏课的形式来对建筑业最新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只是注重理论知识,而现代的市场已经不仅仅要求理论知识牢固,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教学和社会的需要。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很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正是社会发展所需的。《房屋建筑学》中的建筑构造有大量的节点详图,建筑平面设计有大量平面布置工程案例,这些用语言是很难讲述清楚的,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就可以将这些案例用最清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它在课堂上可以使用,而且用于自己的电脑上,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运用大量的构造实图、动画以及工程实例录像,将构造教学和建筑设计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四、加强工程现场与案例教学

《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仅仅靠文字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就需要安排实习,深入施工现场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为了巩固学生对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的理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加入到建筑物、分析实际施工图纸这些环节中去,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房屋建筑学》教学的实际进度,选择有针对性的工地,采用合适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综上所述,为了缩小学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差距,《房屋建筑学》教学的改革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工程现场与案例教学这几个方面进行。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原则;主要内容;设计方法

一、建筑设计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三种人的利益。一,甲方,即建设单位的利益。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甲方对项目功能及经济性的要求。二,使用者的利益。使用者有时候是甲方,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使用者的职业各不相同,数量也不同。满足每个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建筑师不可推卸责任。三,施工单位的利益。这里面也包含了对施工企业施工的经济性及便捷性、安全性的考量。同时也要照顾到农民工、设备安装人员甚至包工头的利益及安全。

2、绿色环保原则。现在, 我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 我们也越来越注重生态, 环保, 越来越追求人与自然科学整体协调发展的社会。我国的大中城市普遍存在林木稀少, 楼房与人口日益密集以及大气污染, 水污染等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影响居民的健康与生活。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设计区域的自然条件, 利用城市的自然地貌特征和原有的植被、水体、花卉等, 本着保护和恢复原始生态的原则, 按照体现不同城市特点的要求, 尽可能的协调绿地, 水体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3、整体性设计原则。就是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各种组成部分和各种功能需要,作为一个整体,体统性的研究其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体现建筑的特征和规律。

4、循环利用原则。建筑的循环利用原则包括再利用、再循环两方面内涵。再利用是指将各种建筑产品以初始形式多次加以利用。再循环主要包括对早期建筑的改造利用以及对照明设施、各类设备以及砖石构件的重复利用。再循环是指建筑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 经过一定加工处理使之变成可再次利用的资源。这表现在对旧建筑中可再生材料的重新加工、合成和利用。

5、综合性设计原则。对建筑系统的研究,我们必须从它的功能、结构、要素、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个体分析。每一个个体的分析结果都要反馈到上一层次的综合和整体分析对比中去,按照比较的差异从新进行分析、修改、整合,使部分与整体达到高度的统一。

二、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

1、建筑的平面设计。建筑平面形式的确定一般是从建筑的功能布局入手,也要兼顾建筑的造型,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建筑规范进行,通常还会受到地形等一些的限制,之所以矩形平面常常被采用,不论是设计还是施工、定位、计算面积、布置房间、开窗、都要简单的多,同样的建筑,如果使用其他的平面形式,可能成倍的提高工作量,建筑平面的基本形状有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型等,或者是由上述几种形式的演变和组合体。平面造型主要取决于我们的总体构思,所设计对象的功能要求与面积,建筑技术条件和地址具体环境。

2、建筑空间的合理设计。首先对建筑空间的尺度控制,所谓的尺度就是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及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住户设计中不能只单单重视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创造,而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数,充分考虑人的观察视点、视距、视角,和建筑使用亲近度,创造良好的尺度感,尺度在建筑设计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空间的高度对于精神感受的影响很大,过低会使人感到压抑;过高会使人感到不亲切。其次建筑空间的体量控制。住户空间的舒适度是以人的尺度和心理接受的感觉为基准,过大的空间会失去家庭的温馨感、亲和感,失去家庭特有的生活气氛,有时还会使人觉得自己渺小而冷漠、僻静。

3、建筑外墙设计。建筑设计中外墙材料的选择应主要取决于建筑的风格与功能,并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文化传统等因素综合考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材料使用后的实际效果和维护、修补、清洗等具体问题,色彩是城市的建筑语言、形象体现,它能直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体,现出时代的气息。外墙的色彩是建筑物的面容,颜色和质地都有视觉上的重量感和冲击力。目前易见的问题是色彩的选用上,设计者对建筑元素考虑多,而对周边空间及环境的因素考虑少,造成整体的不协调。

三、建筑设计方法的分析

1、符号象征法。符号象征法就是特定符号的或约定成俗的表现形式,运用在建筑的表面或建筑内部的特定装饰部位:或者,建筑的平面以及空间体量本身就是一种符号的象征或者模仿。国内外的很多著名的建筑作品,都运用了符号象征法。符号象征法还大量运用在一些对建筑形象有特殊要求的设计中,如同一开发商开发的房产项目,通过统一的建筑设计和企业符号的结合来标示企业的形象等。

2、构图法。现代建筑都可以归纳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如矩形正方形等建筑设计通过构图要素来分析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从中分析出形体之间的比例尺度对比主从韵律均衡重点等形式美的规律使用构图法进行建筑设计的一个前提是:建筑师是怎样对其所设计的建筑进行定位的关于探讨几何关系与构图也并不是到现在才有的,早在希腊和罗马时期,建筑师们就开始了关于几何关系与构图探讨。而现在这种方法仍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进行建筑构想的时候,建筑师通过构图要素来分析建筑物各要素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从中分析出形体之间的比例、尺度、主从、对比、均衡、重点等形式美的规律。建筑师是对其所设计的建筑进行怎样的定位,是使用构图法进行建筑设计的一个前提。

3、平面功能法。建筑平面设计是解决绝大部分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建筑物的功能分析时就会对所构想的建筑设计进行具体的分析。虽然建筑是一个三维向量的产物,不应该也不可能单一谈论一个局部,但是对于建筑的今后使用,平面分析还是有必要单独提出和研究的。平面处理的好坏直接作用于建筑的使用功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怎样通过使用流线的分析,设计出合理的建筑功能来。平面功能(流线)法是目前建筑设计人员大量采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其主要概念是,先分析用地关系,通过了解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从功能出发进行平面功能的合理组合,同时考虑建筑的空间设计等环节。

4、建筑沿革法。建筑沿革法主要是通过我们要系统的对以往的建筑设计进行分析,从中研究和提炼自然的法则、历史、文化与人类的生活习惯及思想,以这些来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从而进行相关的建筑设计,极力想通过设计的建筑去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这个方法对于建筑师是非常难掌握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在使用方所提供的各种原始资料、具体标准和要求的条件下,在现有国家标准规范及相关政策条件下,对整个建筑设计进行构思、分析和规划。

参考文献:

[1]李洪武.浅谈房屋建筑设计中常见的质量问题[J].辽宁建材,2012

[2]姚文华.高层建筑的设计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

篇5

学校建筑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由于它是用于教学研究所使用的建筑,因此,它必须要具备一些常规建筑所不具备的大跨度,高采光度等特点,也就是说,想要控制好学校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一件相对较难的事情,近些年来,地震灾害频发,为了能够保障学校师生的安全,提高学校建筑的抗震性与稳定性,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建筑的抗震性能提高了,人们才能在灾害来临时,从容应对。进而避免重大损失的出现。

2学校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抗震预测系统的研究中,但是,对于地震这种随机性非常强的自然灾害,我国的预测能力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我们面对地震灾害,应该运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手段,学校建筑,是學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场所,通常情况下会聚集很多人,一旦地震发生,如果学校建筑的抗震性能不够好,那么就会造成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也就是说,提高学校建筑的抗震性能,是对学校师生生命财产的负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高建筑抗震性,首先要从其设计开始,工作人员可以先从建筑的连续坍塌和整体稳定性入手,建立科学的强化稳定性体系。能够保障在过多负荷作用于建筑结构的时候,其稳定性不被破坏。同时,要对建筑中的各个构件进行内力降低控制,并且由于学校建筑属于大跨度的建筑,这样的建筑不适合使砖混结构,但是,受到我国国情的制约,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学校建筑的结构采用的依旧是砖混结构,这样的情况下,建筑施工技术人员就要将横向的承重墙厚度适当增加,还要增加混凝土构造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侧斜能力。如果学校将走廊建造在外边,那么其廊道宽度就要加宽,其外侧还要加设更多的支撑结构,竖立窗子之间的墙体要加宽,层层设置环状封闭圈梁.走廊宽度不足,楼梯间牢固性不够,在地震时影响师生逃生,教训十分深刻.应避免楼梯间设置在建筑物的端部,设计时楼梯间应参与整体计算,并有足够的抗震构造措施,使楼梯间比建筑的其他部位有更强的整体牢固性,框架楼梯的填充墙体,应有可靠的拉结措施,避免地震时倒塌,阻塞疏散通道。

3学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

3.1防震缝的合理设计

在学校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设计中,防震缝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提高建筑结构整体稳固性的重要保障。防震缝的设置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设置原则,即根据学校建筑结构、建筑类型和建筑需求等进行具体分析。首先设计人员需把房屋进行独立开来,且在防震缝的两侧上部结构中也需将其完全分离,分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既定设计要求,实现和沉降缝、伸缩缝等之间的良好协调。其次需要根据房屋进行全高设置,设置的宽度要和房屋高度保持一致,大多数情况下,如学校建筑结构高度在15m以下,可采用100mm宽,反之,则可在每增加一个梯度上,宽度增加20mm,以实现防震缝和房屋整体结构的有效统一。

3.2屋顶和墙体部分的设计

众所周知,学校建筑结构的自身质量是否良好,会直接关系到它的抗震性能,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因此在结构设计中就要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并尽可能提高房屋质量,以此来带动整体抗震性的增强。在具体设计中,可选用质量较轻的建筑材料,减少无用的附加物,同时对于房屋的屋顶设计,也要考虑到这方面内容,在确保其具有够强的牢固性前提下,要尽可能地将其高度降低。

3.3立面和平面设计

(1)利于抗震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的选择;抗震建筑平面和立面外形的选择要尽可能简单,且各平面形状应尽可能规则,因为外形规则的建筑面能够明确各部分的受力,且建筑结构在地震影响下,可对出现的各类反映进行受力分析,同时结构较为简单的平面,还会进一步降低设计难度,在进行结构架构时也更加容易。因此这类外型规则、结构简单的建筑面,对地震的抵抗能力更强,相反,如果建筑面的外形复杂、结构多样,会导致房屋建筑的应力集中,结构容易变形,使抗震性能受到影响。(2)建筑的各面刚度与质量的分布;如果建筑刚度分布不规则,各处质量力过于集中,会导致建筑在地面平动分量的影响下,出现变形振动现象,危及建筑质量安全。因此建筑在设计时,要将各平面的刚度和质量力的分布尽可能规则平均,而一旦出现变化,要保证变化平均。以建筑竖向收进为例,在发生地震时,由于收进部位上下双方的不同性质,会导致双方之间的横隔层,也就是楼板出现应力变形,使凹角处的应力向竖直方向集中;又如隔震墙,在建筑物的底层往往会安装防震墙,以增强抗震能力,但由于抗震墙间有一定的间隔,因此会导致建筑物竖向出现不均匀,而建筑结构间的填充层设置不连贯或错层出现,会导致短柱的形成。另外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还要避免出现重心偏高、头重脚轻,以及立面结构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抗震性的影响是直接的,而且一旦出现,一般很难修复,且不利于学校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的提高。

3.4施工场地的确定

施工场地的选择是否合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房屋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甚至可以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建筑施工场地的不同,建筑物最后的抗震性也必然会有所差异,而且不同的场地环境,建筑物所受到的地震破坏力也是不一样的。据此对于建设人员来说,需将学校建筑结构的施工场地重点对待,其最佳的位置应是在地势起伏小且开阔地区,避开断层交汇部位,以避免地震引起其它灾害发生。除此之外,施工场地的不同也会对后期的地基设计产生一定影响,从这一方面来讲,要想确保整个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处理好地基问题,保证施工场地的地基具有足够的荷载力,不会出现沉降问题。

4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本原则;地域性原则;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剖面设计

一、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三种人的利益。一,甲方,即建设单位的利益。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甲方对项目功能及经济性的要求。二,使用者的利益。使用者有时候是甲方,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使用者的职业各不相同,数量也不同。满足每个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建筑师不可推卸责任。三,施工单位的利益。这里面也包含了对施工企业施工的经济性及便捷性、安全性的考量。同时也要照顾到农民工、设备安装人员甚至包工头的利益及安全。

2、综合性设计原则。对建筑系统的研究,我们必须从它的功能、结构、要素、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个体分析。每一个个体的分析结果都要反馈到上一层次的综合和整体分析对比中去,按照比较的差异从新进行分析、修改、整合,使部分与整体达到高度的统一。

3、循环利用原则。建筑的循环利用原则包括再利用、再循环两方面内涵。再利用是指将各种建筑产品以初始形式多次加以利用。再循环主要包括对早期建筑的改造利用以及对照明设施、各类设备以及砖石构件的重复利用。再循环是指建筑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 经过一定加工处理使之变成可再次利用的资源。这表现在对旧建筑中可再生材料的重新加工、合成和利用。

二、地域自然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1、地理条件。地理因素在微观上反映着具体的建筑场所,对建筑的处理起着决定性作用,表现为场地性;地理因素在宏观上对某一地区的心里认知及场所意象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两个方面之间不可分割且相互融合,对艺术及技术的兼顾性进行体现。比如,我们国家古代在设计的时候提出“倚山面阳、逐水而居”等一些风水思想,将这些思想当作基础的选址原则,这也是一种表现地理条件的朴素但全面的设计理念。地理因素既包括地形、地貌,还包括土壤、水文等一些状况,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就出现了变化多样的人类居住环境。

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和建筑的地域特色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在很大程度上对地域性原则中建筑的发展方向及表现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气候条件的决定性作用表现为合理的利用能源:对气候因素进行合理地处理,既要做到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对技术的依赖,还可以为业主提供良好的建筑环境。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平面布局、剖面、立面设计、景观设计和材料构建上。

三、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原则

1、建筑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1)标准层平面形式的选择与地域环境的隐形联系。平面形式是建筑形体的根本,尤其是标准层平面的设计对整栋建筑形体的影响最大。平面设计除考虑基本功能外,还要对结构的可行性、经济性、施工的方便性等方面有所考虑。建筑标准层平面形态的构成主要分两种:简单几何形体构成,如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棱形、椭圆形等;由简单几何形变化组合构成,常用的有切割法(以直、曲线为“刀”来切割上述简单几何形,构成多种形态)、剪切法(几何形在“剪切”作用下错位)、平移法(几何形的一边或数边向外平移)、叠加法(相同或不同几何形错位相叠)。随时间的推移,建筑的造型虽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但平面的基本形式却逐渐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一些稳定的风格,比如“井”型、倒“丰”型、蛙形平面经久不衰,因为采用这些类型的平面形式每户的大小房间均可以获得自然采光和对流通风。(2)场地的相关因素与建筑平面的互动。基地现状对平面构思与外形创造的制约: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利用有限的用地竖向拓展空间,腾出更多的用地以创造外部空间和绿化环境。建筑的平面形状多受基地大小、形状、位置的影响。小块的方整地多适宜建造塔楼,窄条狭长场地适合建板式高层,地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锐角交叉路口时,建筑平面要针对地形、地理位置的特点加以苦心经营,除满足功能要求外,对其形象的推敲要能在各方面争取良好的视觉效果。此外,基地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周边建筑与交通现状及景观等环境因素均会对建筑的平面和形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往往采用依山就势、临水而筑的构思创意,力求平面形式、空间组合与形体塑造能充分反映基地环境特征。

2、建筑立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1)立面中建筑色彩运用的地域性表现.色彩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语言和因素,有序的建筑色彩搭配,不仅能带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感觉,而且也使城市独具个性。建筑作为城市中醒目的元素,其色彩的运用对城市意象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我国的传统建筑也有着特征鲜明的色彩运用模式,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传统、伦理精神和审美取向。(2)立面细部元素及装饰工艺的地域性表现.从立面细部元素入手,传统地域建筑和民俗建筑细部元素的借鉴对建筑的整体艺术形象的创造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建筑立面的细部元素可以表现历史传统中的某些回忆、片断,表达地域的精神特征。建筑装饰工艺的地域性表达也大有可为。尽管早期现代建筑的先驱曾激烈地反对建筑中的装饰,但装饰从来就是建筑的一个重要内容,得体的地域性装饰使建筑更有亲和力、更具人性。热带地区建筑的遮阳就常常结合装饰艺术成为地方建筑的重要特征:把水平遮阳板做成漏空隔片、采用轻质材料制成垂帘式遮阳板、漏空花格或金属网格的处理、采用装饰性的活动遮阳设施等。

3、建筑剖面设计的地域性表达。(1)剖面形式与地域气候的联系.建筑剖面设计与地域环境要素之间存在着隐性的联系,对地域气候环境和场所交往空间的关注,直接影响了剖面的外观形式。为使剖面设计有利于通风和遮阳,住宅采用半错层的方式交错布局,且每户形成一个朝东或朝西两层高的大花园阳台,构成居民生活、起居的重要空间。这些国外建筑师对建筑剖面设计的重视,表明建筑是如何适应地域气候环境、组织通风和气流、考虑日照和遮阳等问题的。而且在剖面设计中对景观视野的分析和因借也更直观。(2)剖面形式与当地传统建筑空间形式的联系.借用地方建筑定意义的空间模式是建筑地域性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因为这类空间一般在地区和民族中具有特定的心理意义。在高度上将城市空间划分出多种层次,人们在入口处看到的是正立面倾斜的阶梯,这里布置的城市小广场,可供人在此休息。同时,在这个小广场中,人们可以看到建筑螺旋形体的迂回上升,随着高度的变化,空间也在不断地变化,螺旋大厦与本人潜意识中的“打破中心感”是相符的。

结束语

建筑设计过程中地域性是建筑的固有属性,也是当代建筑设计需要尊崇的原则之一,在风格化过后,公众开始期待本土文化的回归,真正健康地表达地域性。把握建筑设计的地域性原则可以形成独具一格的风格,使建筑更加人性化实用化,更好的融入环境,从而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包玉坤.浅谈现代房屋建筑设计[J].经营管理者,2011

篇7

关键词:.房屋建筑;节能措施;概念;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U75 文献标识码:A

1房屋建筑节能措施概述及存在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中,房屋建筑节能一般是指在设计施工等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按照房屋建筑的各种标准采用某些新技术等来提高房屋建筑节能的功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已占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5%。在我国现有新建的房屋建筑中,大多数仍然是高能耗建筑。笔者分析,导致这些原因是房屋建筑节能中存在设计和某些政策方面不够所造成的。

在设计方面,我们一般是把与房屋建筑配套的相关工程建设和房屋建筑的绿化景观设计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房屋建筑和周遭环境的协调性,没有过多地对该地区与社会、环境等信息资料进行调查。还有就是设计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对构造、技术安全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在一些材料的保温设计规划上没有对隔离、防火措施提出规范化等。而在我国的政策方面是虽然出台了法律法规和节能标准,但粗糙,缺少技术细节。这样以来就会使得房屋建筑的造价增加,却得不到政府的经济补偿。

在节能材料供应方面也存在着严重不足现象,大多是使用一次性的能源,而且技术大多从国外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形成主流产品与技术的骨干企业不多,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在检测和验收方法上也是存在问题的。目前房屋节能方面大多采用建筑热工法现场测量,这种测试时代表性的测点难以确定,难以迅速和全面地确定建筑小区内所有建筑墙体或屋面的传热系数值。

2房屋建筑节能措施的概念

谈起我国房屋建筑节能措施的概念,经过笔者的总结分析得出,是在我国城市建筑物中的规划、设计、施工及使用的过程中,执行一定具体的有关各项节能环保的标准。在这里,还必须采用具有一定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等,来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房屋建筑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等的能耗。

3房屋建筑节能措施的重要性

在房屋建筑节能措施的概念中,笔者阐述了其最大限度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等的能耗等特点,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建筑节能中房屋建筑使用的重要性。笔者分析认为,房屋建筑节能,我们不仅要重视建设时的节能,更重要的是长期使用时的总能耗下降;同时也不能局限于房屋建筑单体的墙体与门窗等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问题,要从整体性考虑出发,切实做到房屋建筑的节能环保。所以,建筑节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通过实施各项节能措施可以缓解能源资源的紧张局势,减轻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建筑环境质量。

4房屋建筑节能措施的分析

前文浅析了房屋建筑节能措施的概念,重要性,在本文中,节能措施的分析是整个房屋建筑节能的核心。也是我们每个施工技术人员最难以把握和控制的。多年来笔者在房屋建筑节能措施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4.1墙体保温方面的节能

这里所说的墙体保温方面,主要是指建筑内保温和建筑外保温。而在现在的房屋墙体保温方面,外墙的保温系统应用的较多。同时外墙外保温的保温效果更理想,取暖成本大幅下降。

4.2门窗方面的节能

众所周知,房屋的建筑门窗是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笔者的分析统计,窗户的传热耗热量与空气渗透耗热量相加,约占全部耗热量的50%以上,可见这对门窗方面的节能是至关重要的。

4.3空调方面的节能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尽可能地增大送风温差和供回水温差。一般地,常规空调的冷冻水和冷却水温差为5℃,大温差系统冷冻水温度可增加到8~10℃,冷却水温差增加到8℃。大温差不仅可以减少输送过程的能耗,同时减少了管路的断面,从而降低了管路系统的初投资。

4.4建筑给水方面的节能

在这里我们可以直接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压力,直接给建筑物供水,也可以采取变频调速泵组供水。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卫生器具的流出水头、红外线感应龙头和便器等。

4.5屋面绿化方面的节能

经过笔者的实践统计分析,夏季绿化屋面与普通隔热屋面作比较的话,表面温度平均要低6.3℃左右,屋面下的室内温度相比要低2.6℃左右。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屋顶绿化作为夏季隔热效果比较明显,可以节省大量空调用电量。笔者建议采取这一种方式节能。

4.6做好监督和控制方面的节能

我们可以采取通过加大监管力度,杜绝保温板粘结面积达不到要求等未作保温现象的发生。尤其要针对外墙面平整度达不到要求的问题,坚决责令整改,以确保为下道工序进行外檐保温板粘贴创造工作面。

4.7建筑施工中采用天然资源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采光方向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光风向。笔者认为,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处北温带,选择正确朝向,一般以正南朝向或南偏东、南偏西较小角度10度以内最好。

除了上面几点措施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加强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制度与监管力度。

在实际操作中加大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运用相关的行政手段和管理手段进行强制推行,并建立起建筑节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系,尤其是要加强运营阶段的监管。

同时可以采取加大对建筑节能的宣传力度。具体办法是采用新闻公共媒体,多渠道的开展深入细致的节能宣传和贯彻工作,把国家和地方的节能政策宣传到企业和老百姓推广房屋建筑节能工作。或者积极开展建筑节能科学研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攻关工作,促进科研机构、节能专家和生产厂家积极投入到建筑节能的科学研究和攻关上去。

5房屋建筑节能措施发展前景

大家知道,我国的节能技术推广起步还是比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浪费十分严重。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房屋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随着建筑面积的增加,随之而来的建筑用地也会大幅度增加。这其中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使用的建材的生产能耗占16.7%,笔者认为这些数字积少成多,就会促成大量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在房屋建材和技术方面要大力发展利用新能源,它们的利用是节约建筑使用能耗非常有效的办法,也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现在粗略统计,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领域已经扩展到太阳能和新能源在建筑上。同时,已经在一些城市开展了建筑供热计量收费体制改革的试验,建立了一些公共建筑节能试点,并对既有住宅进行了示范节能改造。这些都是我国建筑节能措施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另外还有自然通风技术。如果采用这种技术我们的房屋选址就要在自然风存在处,像“U”型布置的组团式住宅开口应面向夏季主导风向,还要将房屋平面错开布置或与夏季主导风向成40~50度布置;夏季主导风迎风面则布置低层住宅,以利于接受夏季主导风。也可以提高像浮筑楼板技术、洁具同层后排水技术、智能楼宇自控系统等,或浅层土壤热能、地表水体热能、风能等。

结语

我国的房屋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房屋建筑的施工人员,在对建筑进行节能设计的同时应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房屋建筑设计中,如果要达到高舒适度、低能耗标准,需要较多的技术支撑和设计经验,只有我们的施工人员充分考虑房屋建筑布局和体型系数、建筑平面设计、建筑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内部各技术系统之间的配合、生态能源系统的应用等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好房屋建筑节能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唐敏.论节能环保型建筑设计和新材料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2(08).

[2]梁翔晖.探析创建环保节能型建筑下如何进行质量管理[J].价值工程,2012(12).

[3]浅谈建筑节能的施工技巧及技术措施[J].科技信息,2010(05).

[4]马敏崇.刍议做好建筑节能设计中的相关设计工作[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1).

[5]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措施分析[J].住宅产业,2010(10).

[6]建筑节能,利国惠民——省住建厅副厅长王国清就省政府《通知》答记者问[J].中州建设,2010(20).

[7]姜玉梅,魏代晓.XH自保温砌块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节能,2012(07).

[8]郭俊玲.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9]马丽华.节能建筑现状与发展前景探索[J].煤矿现代化,2006(02).

[10]谢立辉.面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建筑节能问题的思考[J]..工业建筑,2006(01).

[11]胡素艳.建筑节能与节能门窗推广措施[J].辽宁建材,2011(03).

篇8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design work not only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unit economic benefit,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eople's interests, complete careful design of work can not only give the construction units provide practical economic benefit even more, can give the construction unit to create the good brand advantage. In this paper,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structure design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houses;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密切的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完整细致的设计工作不仅能给施工单位提供实际的经济效益,更能给建设单位创造良好的品牌优势,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因对建筑物重点区域的结构设计加以详细的注意,已达到设计工作的质量要求。

1、地基等基础方面的设计

通常来讲,在进行施工图设计前,设计部门应查看由相关部门出具得多层房屋建筑地质详勘报告,避免以建设单位提供的笼统的附近建筑物基础设计资料为依据的情况发生。地基等基础设计必须以安全为最主要的设计原则,在进行设计时必须依据地质勘察资料,综合考察地质、土壤以及地下水等多方面因素,充分完善基础类型和上部结构的设计方案,不能片面地追求耐力容许值,认为耐力容许值小即为安全标准。然后,应对软弱地基进行换土垫层设计,采取安全高效的方法处理软弱地基的换土垫层,避免单纯凭经验处理的方法。如果凭借经验处理,仅仅采用砂垫层加强承载力,而没有计算垫层宽度和厚度,那么不仅损害了建筑单位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为建筑物的安全性埋下了极深的安全隐患。在对民用建筑进行设计时,应对梁与柱及基础的负荷乘以折减系数。尤其是在对多层民用建筑进行设计时,一定对梁与柱和基础的负荷按现行设计规范中规定的荷载乘以折减系数来计算,准确各部分的荷载值,之后其他相关部分的设计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2、抗震结构设计

房屋设计用从抗震要求出发,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1)对一般多层砌体住宅结构,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不宜采用无锚固的钢筋砼预制挑檐。2)对钢筋砼多 高层结构住宅,力求做到:框架与抗震墙等抗侧力结构应双向布置,以便各自承担来自平行于该抗侧力结构平面方向的地震力;框剪体系的各抗侧力结构要形成空间共同工作状态,除了控制抗震墙之间楼 屋盖的长宽比及保证抗震墙本身的刚度外,还需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结构布置应尽量采用规则结构,对复杂结构,可以设置防震缝。

3、楼板的设计

首先,在作用力的计算上,应避免简单地将双向板作用按单向板作用进行计算,这样会造成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导致一个方向配筋过大,而另一方向配筋不足,而配筋放热严重不足是楼板出现裂缝最主要的原因。另外,如果双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偏大,那么双向板就会在两个方向均产生弯矩,因此,在结构设计中,双向板跨中的正弯矩钢筋应采取纵横叠放的设计,计算时应考虑到两个方向的各自的有效高度。

4、构造柱的设计要点

一般来讲,在砖混结构中,构造柱除可以提高墙体的坑剪能力之外,还可以与圈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同时还可以维持竖向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应避免在结构设计中,将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的作法。这是由于如果构造柱一般生根于地梁中,没有另设基础,如果将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会造成构造柱提前受力,降低了构造柱对墙体的约束作用,柱底基础的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整体设计要求,柱底基础一旦发生冲切或局部承压破坏,就会出现裂缝。尤其是在结构遭遇地震作用时,应力会集中早构造柱位置,导致构造柱首先遭到破坏,这样一来,构造柱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成为房屋结构中的薄弱部位。因此,设计人员必须保证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应按承重柱进行设计,若遇特殊情况,如梁上荷载较小,也可将构造柱布置在承重梁下方,但构造柱对下墙体的承压和抗弯强度作用都不应考虑在柱承范围之内。

5、通风结构设计

通风结构设计要考虑当地的环境及风向,尤其是建设小区的规划,每栋房屋的方位,应考虑所在城市风的流向,要避免风洞效应使小区的庭院不适用。近年的小区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景观,大多采用围合式设计,中间用于小区绿化或景观,楼宇像围墙一样排列在四周,尽管中间绿树成荫,但由于楼宇之间没有通风口,不能形成有效对流区,这对防止病毒的传播是非常不利。一般来说,开敞的空间比封闭的空间空气流通性能好;点式住宅比条式住宅通风效果好。点式住宅当夏季风吹来时如同梳过一般,将居室和庭院内的热空气吹走。另外把居住区的室外空间组织成一个系统,将居住区主要道路设计成主通风道,沿通风廊道流向各个住宅组团,然后再从组团内庭院空间分流到住宅。

如果建筑平面布局、居室通风只有进气口,没有排气口或进气口排气口的位置与室外气流方向平行时,居室通风不利,最好使进气口位于正压区内,排气口位于负压区内,气流才会畅通。故住宅平面设计应明确各户型的空气对流通道,单朝向户型的设计必须采取通风措施,建筑平面布局应该是明厅、明卧、明厨、明卫、窗的位置及开启同住宅的内部布局和外部环境要密切结合,不要简单处理,可采用高窗、角窗等多种形式,窗的开启要考虑室内通风和立面效果,同时也要便于擦窗,内廊双面房间的建筑,在走道墙顶或墙底开些通风窗。近几年过于强调景观、卖点,新建住宅多为封闭式窗户,房间里偌大的落地玻璃窗,采光面积不算小,却仅有一扇小窗户可以打开,空气明显不流通。另外,广泛使用的推拉式铝合金窗使通风口只有窗户面积的一半,同样达不到空气流通顺畅的要求。

6、采光结构设计

天然采光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天然光的组成。通常到达地表的天然光由太阳直射光和天空扩散光两部分组成。在全云天的情况下,室外天然光只有天空扩散光。全云天的亮度分布和水平面照度的关系。全云天亮度分布相对稳定,不受太阳位置的影响。全云天时天顶亮度最大为地平线附近天空亮度的3倍。

(1)采光标准。采光标准从采光数量和采光质量两个方面对天然采光提出要求。采光数量是根据视觉工作的精细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并依据采光的形式用采光系数的形式给出标准值。采光系数是室内给定水平面上某一点的由全云天天空漫射光所产生的照度和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由全阴天天空漫射光所产生的照度的比值。采光质量包括采光均匀度、眩光的控制、合适的亮度比等方面。

(2)侧窗的采光特性。 低窗时,近窗处照度很高,往里则迅速下降当窗的位置提高后,虽然靠近窗口处照度下降,但离窗口远的地方照度却提高不少,均匀性得到很大的改善。侧窗的有效采光范围为窗高的3-5倍。影响房间横向采光均匀性的主要因素是窗间墙。窗间墙越宽,横向均匀性越差。

(3)常用天窗的采光特性。矩形天窗、横向天窗和锯齿型天窗相当于提高位置(安装在屋顶上)的高侧窗,光特性与高侧窗相似。采光系数最高值一般在5% 7%以内。平天窗由于不需安装天窗架,简化结构平天窗采光效率高,而且更易获得均匀的照度。采光结构设计的主要步骤和采光计算原理。采光设计的主要步骤:收集设计要求、条件和环境方面等的基础资料,选择采光口形式,确定采光口位置及可能开设的窗口面积,估算采光口尺寸,布置采光口、采光计算原理:这种计算方法是根据有关数据查出相应的理想条件下的采光系数值。然后按实际情况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加以修正而得到室内最暗处的采光系数值。

总之,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是项系统、全面的工作。房屋结构设计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灵活创新的思维和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要与时俱进,加深对当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的认识与研究,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结构设计水平,使设计的作品比现阶段的其它建筑具有更高的水准 更体现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完美性。

篇9

【关键词】存在问题;控制特点;舒适安全;管理

前言

建筑业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大、小质量问题已经到了不可轻视的地步,它关系到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稳定。

一、房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房屋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是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恶性循环,相互影响的结果。参与建设各方面责任主体不能正确履行职责,存在违法质量的行径。例如:有的建设单位不报建,不按建设程序办事,甚至将整体工程肢解,多头包法;有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则过度压低工程造价;也有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选购质量低劣的建筑材料或设备;有的监理单位监管不到位致使很多房屋建筑工程中质量问题屡禁不止,甚至导致一些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房屋建筑施工中的主要质量问题是房屋的地面局部沉陷或空鼓开裂、层面和厨房卫生间的渗漏和墙面产生空鼓和裂缝。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房屋的使用性能,对于抗震性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必须在施工中进行预防和科学的消除,保证房屋的质量。

二、房屋建筑工程影响施工质量因素分析

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一是质量波动大。由于房屋建筑产品生产的单件性和流动性,不具有一般工业产品生产的固定生产流水线、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完善的检测技术、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所以工程质量易产生波动而且波动大。二是质量隐蔽性。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因此质量存在隐蔽性。三是终检局限大。工程项目的终检(竣工)验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此,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应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三、保证舒适安全的施工技术分析

(一)混凝土防裂施工技术

导致工程建设中形成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混凝土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自身的脆性和不平衡、混凝土结构混乱是主要的因素。其次还包括了: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差、模板变形的不均匀沉降等。具体表现为水泥在混凝土硬化期间释放出大量水化热,不断提升了内部温度,使得拉应力在混凝土表面产生。在后期降温过程中,其他部分的约束使得混凝土内部又产生拉应力。此外,气温的降低会引起较大的拉应力。当所有的拉应力集合起来,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二)房屋防渗技术

因墙体裂缝、外墙框架结构梁柱与砌体围护结构间裂缝引起的房屋外墙渗漏、门窗渗漏、门窗与外墙交接部位渗水、饰面块材渗漏等现象,不但影响房屋的功能和使用寿命,还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外观,并给维修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在建筑施工中外墙防渗漏质量控制不严格及防渗漏施工工艺不到位造成的。

(三)房屋的节能技术

房屋建筑节能不仅保证房屋的基本功能,还能节约建筑施工的成本,节约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建筑节能问题一直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点,它是建设节能型社会、保证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措施,推行科学的建筑节能理念,有助于建立有效的能源安全保证体系,促进建筑行业积极地应用各项节能技术,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建筑行业经济的增长。

四、保证舒适安全的全过程施工技术管理

确保工程项目整个建设管理过程能符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规律和要求,确保各个分部、分项工程能按正常施工组织程序进行。通过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不断提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能力,从而能不断加强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施工技术人员及机械设备、材料的管理潜力和使用效率,在控制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缩短施工工期,提高经济效益。

(一)施工图纸会审

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招标完成后,要及时做好施工准备,尤其是组织委托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方进行相应的施工图纸会审,整体把握设计单位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意图,对施工单位的技术要求,施工单位也应及时提出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需要修改、补充的具体要求,通过各方协商,在满足建筑工程项目产品使用功能要求和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和补充。在施工图纸会审阶段,务必要通过熟悉设计图纸,查明工程项目建设场地的地质勘查资料、设计图纸说明等是否完整;查明建筑平面设计与结构施工图在几何尺寸、平面布置、标高位置等是否一致;审查建筑结构与其他各专业图纸是否有矛盾;工艺管道、电气管道线、预埋件预留设计是否合理。

(二)明确责任

作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技术负责人,应对整个项目的施工质量和安全负有全面责任,其主要职责是能够对施工现场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在充分理解业主单位要求及项目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把设计图纸反映的内容准确、完整地转化为现场实体建筑;同时欢迎负责测量和计算数据的复核,参与各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参与材料进场检验、半成品拌制施工的质量控制等。总之,凡是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问题和建筑成品的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都属于项目施工技术负责人应该参与、解决、控制和管理的范畴。

(三)项目施工阶段技术管理技术交底管理

项目施工技术交底对保证项目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各分部分项工程均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技术交底。部分隐蔽工程和特殊工序,更应加强技术交底管理工作,突出易发生质量事故的施工部位及其质量保障措施,以及对建筑材料、半成品性能指标规定,建筑基础施工技术要求;采用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等所提出的新要求等。施工单位相关技术负责人应及时向下级通过层层技术交底,使整个施工现场的技术人员、施工工人对工程项目的设计意图、施工要点和难点、质量控制要求等在施工过程中都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按合同要求和工期要求竣工并交付使用。

(四)程质量管理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主要表现在建筑成品的材质、施工工艺及其维护保养要求等方面。在对重要分部工程,或采用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设计的分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成立相关的科研攻关小组,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确保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施工过程中若因技术管理原因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不论其问题严重与否,都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谨慎处理并总结原因。

(五)工程进度管理与成本控制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应按照预定的进度目标,全过程执行施工进度计划。针对某些分部分项工程的实际进度,应及时调整好后续工程的进度和计划安排;应全过程掌握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实际施工进度及其施工技术水平、机械设备状态、材料供应情况等。对设有分包施工的建筑工程项目,应充分协调好各层有工序衔接关系的施工工作面的施工配合,确保整体工期目标的实现。

篇10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抗震;问题及处理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至今仍然存在一种误解,似乎建筑抗震设计只是结构工程师的事,与建筑师关系不大。建筑抗震的实践表明,一个地震区建筑物,如果没有良好的建筑总体布置方案,单靠结构抗震计算和抗震的构造措施,在较强烈的地震作用下,仍是难以取得建筑抗震的较好效果,甚至减轻不了建筑物的震害程度。因此,只有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筑抗震设计水平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善的高度。

1 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几个主要设计问题

1.1建筑体型设计问题

建筑体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立体的空间形状的设计。在建筑体型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矩形、圆形、方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的体型。尽量避免不对称的侧翼和过长的侧翼,在体型布置上使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较均匀地分布,避免产生因体型不对称导致质量与刚度不对称而引起建筑物在抗震时发生扭转反应。在建筑设计中,为了建筑立面美观和艺术上的创意,复杂的建筑体型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在设计时一定要把建筑艺术、建筑使用功能同结构抗震安全很好地结合起来。

1.2 建筑平面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同时它与建筑抗震关系很大,因此从概念上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平面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对称协调,避免突变,防止产生扭转效应。在墙体布置上要均匀对称;在抗震墙(剪力墙)布置上尽量与结构抗震要求相结合;对刚度很大的楼、电梯井筒要居中布置,避免偏心扭转地震效应。在建筑平面布置的总体设计上要尽可能为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合理布置创造条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与建筑结构抗震要求融合成一体,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基础作用。

1.3 建筑竖向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中主要反映在建筑物沿高度(沿楼层)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设计上。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无论单层和多层都存在此类问题。在建筑设计中,尽可能使建筑物沿竖向的刚度分布比较接近,应特别重视使剪力墙布置比较均匀并使其能沿竖向贯通到建筑底部,不应中断或不到底;尽量避免某一楼层刚度过小;尽量避免产生地震时的扭转效应。

2. 建筑设计中需重视的几个抗震问题

2.1建筑构件(非结构构件)设计及建筑连接节点构造设计问题

随着建筑立面和室内空间装饰标准的提高与发展,在建筑设计上采用的建筑构件品种、材料和形式越来越多。例如,立面上大量采用的外贴瓷砖,外贴、外挂大理石、花岗岩板材,还有,外挂的玻璃幕墙等;室内装饰普遍采用的空中吊灯、吊顶,较高装饰标准采用的人工艺术造景、壁雕、悬挑的装饰画、竖立的雕塑制品等。所有这些立面和室内的装饰,都有一个其本身材料和构造是否能抗御地震震动的问题,同时还有与建筑物主体结构可靠连接的问题。

因此,在建筑设计采用玻璃幕墙时,必须使玻璃幕墙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变形能力,在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上,要将连接节点设计成能沿水平向有相应变位能力的节点构造,使其与建筑物的地震变形脱开,不给外挂的玻璃幕墙造成变形破坏。对于外挂的大型石材面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也应按上述要求考虑处理。对直接外贴的板材和瓷砖,则必须使其与主体结构能牢固锚拉和粘结,使其在地震时不脱开、不坠落。

对室内的各种装饰,尤其是悬吊的大型灯具、浮挂的雕塑、各种悬挑的人工艺术造景等,在建筑设计上,一定要重视其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稳定性,在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上也宜考虑它有一定的相对于建筑物的变形能力和必要的节点连接强度,防止其在地震中发生坠落或倒塌伤人。

在建筑设计中,还有相当多的属于建筑布置的非结构构件,如内隔墙、内隔断、玻璃隔断、壁橱(柜)等,也要考虑它们与主体结构(柱、墙)的牢固锚拉,保障其抗震稳定性,不发生倒塌破坏,或采用与主体结构脱开的保障自身稳定的抗震措施。

2.2 建筑上应满足的设计限值控制问题

现行《建筑设计抗震规范》对房屋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的一些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提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在建筑设计中应予以遵守。

一是房屋的建筑总高度和层数。例如,在设防烈度为8度时,粘土砖多层房屋的总高度不宜超过18m,层数不宜超过6层;底层框架多层砖房的总高度不超过16m,层数不宜超过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的总高度不超过45m;框架抗震墙高层建筑的总高度不宜超过100m等。而在目前实际设计中,有的总高度超规,有的层数超规,还有的在建筑设计中总高度虽未超规,但房屋的高宽比超过规定。所有这些超规,都可能对建筑物的抗震安全带来不利,特别是对于高宽比过大的多层、高层建筑更是不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存在房屋的整体抗震稳定问题。应该说,这些限值的控制在建筑设计上只要重视抗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二是对房屋抗震横墙间距和局部墙体尺寸的限值控制。例如,设防烈度为8度时,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横墙间距不宜超过15m(现浇楼盖)和11m(装配式楼盖),底层框架多层砖房的抗震横墙间距不超过18m等。对抗震横墙间距的最大限值控制,是因为当横墙间距过大时,楼盖的平面刚度削弱,水平地震力不能即时传递,使纵墙的侧向变形加大,抗震承载力降低,甚至导致纵墙的侧向失稳而破坏倒塌。对房屋局部墙体尺寸最小限值的控制,是因为这些部位的墙体(包括承重和非承重外墙的尽端墙、内墙的阴角及高出屋面的女儿墙)在小于规定的最小限值时,墙体截面的抗震强度(抗弯、抗剪)就不能满足要求,就会导致墙体的开裂和倒塌破坏。所以,在建筑进行平立面布置设计时,要考虑这些来自实际震害经验的设计控制规定,使建筑设计为抗震提供良好的基础。

2.3 屋顶建筑的抗震设计问题

屋顶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过高,二是过重。这样的屋顶建筑,加大了变形,也加大了地震作用,对屋顶建筑自身和其下建筑物的抗震都不利。当屋顶建筑的重心与下部建筑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上、且前者的抗侧力墙体与其下楼层的抗侧力墙体上下不连续时,更会加强地震的扭转作用,对建筑物抗震更不利。为此,在屋顶建筑设计中,应尽量降低其高度;采用高强轻质的建筑材料和轻型的艺术造形,使屋顶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比较均匀,地震作用沿结构的传递比较通顺;使建筑重心与其下部建筑物的重心尽可能相一致;当屋顶建筑较高时,要使其具有较好的抗震稳定性,使屋顶建筑抵抗地震同时变形较小,而且不发生扭转地震作用。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 建筑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建

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建筑抗震起着重

要的基础作用。 一个优良的建筑抗震设计,必须是在建筑设计

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协作、共同考虑建筑抗震的设计基础上完成的。为此,要充分重视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