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任务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设计任务

篇1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工作任务;工作过程

《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无论从课程体系,还是从企业会计工作实际看,该课程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课程体系看,《成本会计》课程居于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中心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继《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后的又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同时为后续的《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会计工作实际看,成本核算与管理是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课程所讲述的成本计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是企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高素质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人才已成为企业人才需求的热点。

一、课程目标

《成本会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成本核算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成本分析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良好的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这是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构成的前提和基础。(2)完善的知识体系。高职学生的知识体系应根据所对应的职业和岗位设定。从目前来看,成本会计课程应培养学生成本计算、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方面知识和技能。(3)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技能型人才,教育应体现职业性。成本计算、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控制应是每一个毕业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4)较强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成本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人员应具有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根据成本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职业分析为起点,通过校内外财务专家座谈、访谈等形式,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根据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以“强能、致用”为本,在课程设计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企业成本会计课程划分为十项基本任务,在十项教学任务教学实施过程中,科学设计教学环节(见图1)、模拟工作过程、突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努力做到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具体来讲包括:

一是突出应用性。根据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着力体现知识的应用性。

二是突出新颖性。课程内容一方面体现成本会计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将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财务法规贯彻其中。

三是突出实用性。课程内容力求简明实用,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和培养规格要求。难度适宜,繁简适中。

四是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分十项基本任务,内容涵盖成本核算原理、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控制与分析,保持成本会计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五是融“教、学、做”于一体。课程讲述过程与成本会计模拟训练密切结合,实现了虚拟条件下的工学结合,学生边讲边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六是充分考虑成本会计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内容与联系,既要能够使专业课程体系前后衔接,又要避免课程问的内容重复,防止教学过程中的无效劳动。

三、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基于成本会计工作过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序化学习内容。把企业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划分为十项基本任务。对每项任务,按照任务目标――岗位分析一工作内容――任务实施的思路,让学生明确工作内容,了解完成任务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带着任务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每一项任务实施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岗位分析、教学教案、电子课件、巩固练习、单项实训、案例分析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见图2)。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有效实施,能够掌握成本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各岗位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和技能,并通过职业训练获取职业能力。

四、课程内容设计

合理确定学习单元。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与效率。以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岗位分析为起点,深入研究各成本核算岗位工作需要的知识、素质、能力要求,按照“专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逻辑路径,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将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划分为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三大模块,十项基本任务(见图3)。

任务一:成本会计入门。通过该项任务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以及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等。

任务:材料及动力费用的核算。培养学生材料及动力费用归集及分配的知识与技能。

任务三:人工费用的核算。培养学生职工薪酬的计算、结算、分配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任务四: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培养学生辅助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的知识与技能。

任务五:制造费用、废品损失与停工损失的核算。培养学生制造费用、废品损失与停工损失归集与分配的知识与技能。

任务六: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培养学生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的知识与技能。

任务七:产品成本主要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

任务八:成本报表的编制。培养学生编制成本报表的技能。

任务九: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根据成本报表揭示成本变动趋势,为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提供信息支持。本部分培养学生成本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任务十:成本控制。主要介绍标准成本控制方法。通过该项任务实施,使学生了解标准成本的含义、分类、控制方法等;理解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方法。

五、实践教学设计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成本会计工作特点,在十项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零距离对接,构建与落实“专业见习――课堂训练――软件模拟――手工实训――顶岗实习”为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认知原理。在课程学习之初,通过企业专业见习,建立感性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熟能生巧的原理,利用课堂练习和成本会计模拟系统对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反复演练。练好基本功,实现“学中做”。通过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实现“做中学”,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

(一)课堂训练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学习知识需要经常练习。我们把课程

教学与练习融为一体。一是通过电脑利用模拟软件反复训练,二是利用真实的账表进行手工模拟训练,增强感性认识。通过课堂训练,做到学会、会做。

(二)分岗位模拟实训

模拟企业实体、模拟企业业务进行分岗位仿真训练,主要是通过手工训练和软件实训室模拟实训,通过角色扮演,在各个成本核算岗位上模拟训练。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三)综合实训

在成本会计模拟实训软件中,专门设计了综合训练项目,将全部课程内容连在一起。课程结束后,让学生按照实务操作步骤进行训练,并提交实训结果。给出学生成绩,并记八课程总成绩。

(四)课程见习、顶岗实习

主要是到企业等实训基地观摩或参加实际工作,由校外兼职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训练,检验在校学习的实际效果。

通过以上实训环节的实施,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对成本计算的方法、程序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基本上能胜任成本核算岗位的工作,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六、教学手段设计

(一)广泛运用案例教学

在对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和整理教学案例、实训项目等内容,科学采集、编制现实经济生活中成本会计理论与成本会计实践紧密相连的、生动直观的、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教学案例,通过在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力度,让学生了解成本会计实践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成本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和决策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制作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和成本会计模拟实训软件,将课程教学与会计软件紧密结合,即学即练,并以真实的原始资料和凭证账表为依据,实现了真实工作背景下的学、做统一。利用成本会计软件模拟系统,彻底改变过去“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教学方法,做到讲练结合、学做统一,实现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

(三)利用角色扮演、分组学习教学模式

在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划分学习小组,让同学分别扮演不同岗位的不同角色,针对各角色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学习与工作。如材料费用的核算,可让同学分别扮演仓库保管员、车间领料员、材料核算员等,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锻炼学生成本会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篇2

如何设计课堂任务是实施“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具体实施中,需要由教师提出本次课程的任务,学生在分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实现任务的思路。老师需要讲解实现工作任务所需知识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任务,最后教师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在此过程中,重要的是将课程教学内容进程与相应的任务联系起来。如在跨国公司理论与实务课程开始前,学生需要组成5-6人一组的任务小组,选取一家国内或国外的跨国公司作为整个学期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内容是:随着课程内容的进行,各组需要对本组选取的跨国公司各相关方面做出分析和研判,最终形成对该跨国公司战略、投资、运营、研发、人力资源等一系列综合内容的理论和实际分析结论。由此加深和提高学生对跨国公司全面的认识,锻炼学生分析企业实际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任务的完成将对学生学年论文的完成和即将面临毕业、找工作有所助益,由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实施“任务法”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布置任务前,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金融机构或咨询机构工作人员,需要对选择的跨国公司进行全面分析并在学期末做出最终投资或咨询决策。而课程的最终成绩中,任务完成情况将占40%。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根据任务的需求主动学习。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在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并区别对待

对基本内容,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系统学习,考察和学习前人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对重点内容,在学生自学和结合完成任务的需要的基础上,以任务小组学生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对难点内容,则可将各任务小组面临的问题综合后组织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教师也参与其中。如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学习中,在讲授了5种主要的投资理论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和对比分析理论的差异性并自主学习后面的有关发展中国家及新出现的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之后针对所选跨国公司最近的一次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给出本组的理论解释和分析依据。如此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设计的针对性

虽然学期整体任务较为庞大,但具体实施时可将任务分解为对应的章节内容,由此减少因任务大、知识点多带来的困难。此外,考虑到学生兴趣、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可以要求对任务中小组同学共同感兴趣的小任务,如跨国公司发展战略、投资策略等进行深入分析,而对其他内容相对简洁。但需要提醒学生,任务内容上的相互关联性和完整性。

二、学习方法的应用

任务小组的组建使得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期间教师可应用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游戏法等多种形式和手段促进教学,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知识协作,以上教学方法在此不加以赘述。此外,教师还可应用一定知识管理工具和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团队知识协作。

(一)利用思维导图软件进行知识管理

思维导图将学习、思考、记忆的内容以“地图”的形式记录,有利于大脑的扩散思维。利用人们学习、阅读和记忆的规律,使用软件可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各级主题的关系和隶属以层级图的形式将逻辑与想象展现出来。教师应利用高年级学生对计算机熟悉、逻辑性强的特点,辅导学生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之后以小组的形式,对剩余章节的知识结构绘制思维导图,这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系统、框架形成整体认识。

(二)网络及网络通讯工具的应用

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在跨国公司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中,小组成员同样可在网络中组建小组,实时适地的进行学习分享和讨论。而教师除了可加入讨论组外,还可以微信、博客以及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由此极大改善以前大学上完课老师就走的现象。

三、评价考核

篇3

关键词:工作任务;旅游英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34-02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目前我国急需一大批既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又具有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旅游英语课程是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将来所从事的涉外旅游相关的工作。但是由于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及就业观念的滞后,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就业情况不甚理想。因此,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结构与设置急需与行业要求接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基于工作任务重新设计旅游英语课程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1.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任务设计课程的过程就是通过对旅游行业主要职业基本工作过程的分析,提炼出该行业主要职业典型的工作过程,并确定每一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工作任务,然后根据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设计英语学习任务。

旅游英语课程依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培养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为本位建立新课程体系,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应用技能,切实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将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的过程,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知识点、技能点与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形成学习情境。

2.课程的总体设计

2.1教学目标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行业的专业英文词汇和礼貌表达方式,熟悉导游工作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岗位协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学生英文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技能,使学生学会应用旅游英语的专业知识独立进行英语服务工作,与国际游客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为其提供所需的旅游接待服务。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养成意识,为今后从事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让学生全面了解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在各种相关涉外工作背景下,如:机场、旅行社、酒店,景点,购物娱乐,餐饮,解决投诉等场景下,如何使用英语了解相关人士的观点和态度,熟练与他们沟通,解决问题,并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写出符合国际旅游惯例、格式规范的一般性旅游实用文书。

2.2教学内容设计。旅游英语课程以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观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旅游行业主要职业-导游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设计了八个大项目,每个项目由不同的微任务组成,这些微任务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导游工作过程,对应了导游工作岗位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把学生应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交际能力与职业情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掌握职业相关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的同时,最终形成英语的职业技能,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八个项目组成旅游行业主要职业最典型的工作过程,包括接团前的准备工作、迎接服务、入住服务、餐饮服务、参观游览服务、购物娱乐服务、送团服务、后续工作等。

2.3教学实施过程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讨论、解决问题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从事涉外旅游管理专业所需的英语听力、口语、阅读理解和写作的基本专业英语技能。课堂教学以"交际法"为框架,以"任务教学法"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采取教师组织设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最大学习潜能,让学生愿意参与,并有成就感。通过实际工作情景设计,强化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先听后说,以训练为主,以项目、任务的需要确定讲授的知识,把教学的核心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旅游相关业务的能力上,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下面以《新职业英语 旅游英语》教材中第五单元 Check-in at the Hotel 为例说明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

(1) 明确学习项目。教师先对该学习项目做详细的介绍,向学生明确项目的主要内容:酒店前台服务、入住酒店所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学习,v解重难点,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本单元新出现的单词、短语和常用表达法,比如客房服务英语、前台工作人员接待用语、填写登记卡的英语等。

(2)项目实施的准备。在实施此学习项目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真实的工作环节,设计酒店入住的流程以及服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然后将全部学生依照学生自愿组合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 3-4 名同学,选出组长负责分工协调。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分配的任务进行资料收集、准备,组员间协商讨论,制定、完善项目的实施方案。

(3)学习项目的实施。根据确定好的方案,模拟出合理的工作场景,精心设计需要涉及的对话。小组成员按照分工,各施其责,有人负责酒店前台接待和咨询,登记入住检查证件、有人负责照管行李,送客人到房间等。教师做好指导工作,组长做好记录。

(4)学习项目评价。项目结束前进行成果展示,本学习项目主要采用英语情境对话、模拟表演等方式。各小组逐一展示,其他小组作出评价,教师作最后的点评和总结。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复习本单元的学习要点,真正地体验旅游行业典型的工作过程。

2.4考核方案设计。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考核应以高职高专"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体现高职旅游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突出过程性考核和能力考核。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测试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着重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形成性测试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表演、模拟导游讲解、导游带团训练、学习项目完成后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都计入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占期末总评成绩的60%,采取笔试加口试的方法进行测试,在英语口语考试中学生要通过两两对话、角色表演、问题回答、模拟工作情景等展示其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处事能力和专业能力。

3.结语

实践证明,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旅游英语课程设计有助于确立教学中学生的中心地位,以工作任务、项目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强调对学生听、说、读、写各种技能的整体培养,让他们最终获得必要的英语过程性知识,帮助学生具备更完善的职业英语综合能力,在未来的职场中更具有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大学英语听力课;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41—01



一、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课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课课程设计基本上是“以教师为核心”,建立在教师的主观经验和判断的基础之上,只重视如何教而忽视学生如何学。讲解新单词、放录音、对答案的过于机械化的单调的课程设计忽视了学生应着重培养的语言的交际功能,为听而听,练耳不练口,其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率低。教学材料的滞后性会导致听力课教学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英语听说能力的需求,学生的英语水平只能应付考试,实际应用能力极低。由此可见,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兴起于80年代,是一种以学习者为核心并侧重于“在做中学”的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交际型课堂教学方法。方文礼(2003:9)指出:“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其实就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该教学方法以任务来组织教学,在参与履行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以参与、体验、沟通、协作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自我认知能力来达到学习目的。

任务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是其核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具有明确教学目标的教学任务布置者,并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学习特点为其提供最佳的外部条件来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活动的协调者。

三、任务型教学法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听力课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前与学生沟通交流,确立教学内容

1、在授课前一至两周,教师向学生布置新单元的总体学习任务及学习重点,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布置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的进行预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能力。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第一册第五单元“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为例,在授课前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学习日常生活中常见食物的英文表达方式,并了解中西方的不同饮食文化,以及谈及饮食时常用的英文句型等。

2、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建立学生QQ群或者班级网站以便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不同学生的需求,然后对其进行筛选,将其更好的融入于新课程教学。

3、鼓励兴趣相同的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找出与新课相关的文字或图片。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要有计划性,目的性

1、新课导入,课程导入是听力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生动的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和对新知识的学习动力,为本单元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新课导入常见的方法有:复习导入法一一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话题,因势利导,提出新要求;情景导入法一一通过创设情景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求知欲;悬念导入法一一根据教材性质内容,提出问题,设立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

2、教学活动要有趣味性、交际性、创新性。如何在课堂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克服对知识的倦怠一直是很多教师关心探索的问题。学生最容易对单一的讲解新单词、放录音、对答案的课程设计产生倦怠,所以在进入到新知识学习的阶段,教师要避免一味地自己讲授或者机械化的播放录音,可以根据本单元的教学任务设计各个环节的情境活动,多让学生参与。可以用游戏这种有效的快乐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和注意力。对话,模仿,表演和竞赛的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注重学习小组活动,进行学习策略训练。小组活动是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调、合作精神且能提高教学效率。学习小组的分配要有科学性,笔者建议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清楚地了解,并要避免把学习水平相近的学生刻意安排到同一小组。

4、灵活应用教学策略来辅助教学。在明确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后,教师还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这些内容,即如何选用正确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听力课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幻灯、电脑多媒体等,不仅有利于创造语言环境,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还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

5、教师转变角色,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是课堂的权威,而是协调者、解惑者、促进者。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最终形成一种师生平等、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

6、合理布置作业。作业不是越多越好,大量的毫无意义的作业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并结合于学生在听力课上对所学知识的接受情况合理布置作业。

(三)课后进行评估,及时反思教学过程

评估是任务型教学法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听力课课堂设计的最后环节,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极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估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可以借此来发现学习的薄弱环节,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任务型教学法认为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从测量学生表现得好或坏转向评估学生取得成功应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上来,避免以一张试卷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

四、结语

任务型教学法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其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听力课课程设计必将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任务型教学法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听力课课程设计能够适应新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能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9).

篇5

机械设计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到了过渡作用。它为学好后续专业课程和培养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等起着重要作用。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概念多、名词多、公式多,且各部分内容之间相对独立,系统性不强。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在被动的环境中学习,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极大的抑制,教学效果不佳。作者在多年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法不断进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肯定与好评。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

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总体构建

任务驱动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设置适当的任务,引导学生寻找完成任务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到了需要的知识,并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basedapproach)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是目前西方较为流行的一种学习理论,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其作为哲学心理学的依据。建构主义以心理学、哲学和人类学研究为基础,该理论认为知识是暂时的、发展的,是经过学习者的学习在内心进行加工建构,这一过程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它带有主观色彩,是非客观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它主张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结合起来,以探究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解决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疑问来学习,这样明确的了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适时引导和激励,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应用于实践中,并能将新旧知识体系整合,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并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任务驱动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宝贵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明确了有待实现的目标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一方面帮助学生实现了自身知识的“重组”与“建构”。它激活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互动、交融中逐渐整合形成新的知识建构。在精神体验方面,学生一旦意识到完成任务的意义以及带来的成就感,感受到新知识建构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2任务驱动教学法总体设计与实施

机械设计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包括如下四个环节。

2.2.1真实任务构建

一项好的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任务应当涵盖该章教材知识的重点、难点内容,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进行合理设计。所谓真实任务是指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或是学生能够理解的工程实际需要的任务。这样的任务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探索、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螺纹连接一章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通过螺栓组连接安装在墙上的托架。通过这个任务,可以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螺栓组的结构设计问题。进一步,如果在托架上安装一台机器,那么可以通过给出机器的不同受力情况,让学生分析螺栓组的受力状况,从而再进一步进入到螺栓的强度计算问题。再例如,学习齿轮传动、滚动轴承、轴系设计、联轴器、与密封等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涵盖上述教学内容的综合任务——减速器设计,并将该任务分解成与各部分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子任务,等等。这些具体的设计任务都来源于生活或工程实际应用,这样就使学生感觉到自己设计的东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实实在在的有实际用处的,学起来就会充满兴趣与动力。

2.2.2任务引入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创设是学生求知的开始,因此在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使其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强烈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都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机械设计教学中,每章内容的引入可以从介绍工程应用背景开始,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引入任务,并从设计角度引入需要考虑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例如在学习带传动机构一章时,可以首先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带传动机构的应用情况,并仔细观察其组成、与其它机构的关系以及工作情况等。进一步就可以很自然的引入任务,让学生们自己去分析带传动机构是如何传递运动和动力的,其传动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带传动时需要确定哪些参数等等。以这种方式引入任务,学生们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探求欲望,兴趣被调动起来的学生会带着任务积极的利用课本、图书馆或网络等各种途径搜集各种资料以完成任务。

2.2.3执行并完成任务

将学习任务呈现在学生面前后,教师应“按兵不动”,不要急于告诉学生该如何去做,而是指导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来分析讨论完成各项任务的方法与策略,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完成任务既要用到已学过的知识,也需要新知识的支撑,此时只有探究的积极性还不够,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因此会提出许多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老师可以比较详细的列出学习本章内容后学生所应具有的若干条能力,以此引导学生逐步弄清任务,理清问题,明确目标,学生通过思考及相互的讨论,会明确需要用到哪些已有的知识,还需要学习哪些新知识。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及学习目标后,会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完成任务。此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和探索,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只需要适时引导,利用一个个问题来驱动学生探究,利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由传统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出击寻求知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2.2.4总结与评价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新知识,建立了认知结构,但还不够完善,需要通过教师对其成果进行评价与总结,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完善,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要将结果及收获汇报给全班同学,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评价。要调动全班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时进行回顾、反思,得出其中好的思路,通过教师的适时点评,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3任务驱动法教学实践与效果

教学中,按照真实任务设计这一重要环节的要求,我们对课程安排及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将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整合在一起,在课程开始阶段就引入了设计一个包括带、齿轮、链传动的机械传动系统的任务,然后将这个大任务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包括带、链传动设计,齿轮传动设计,滚动轴承、轴系、联轴器、与密封设计等,教材内容则按照完成任务的顺序要求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优化,这样就将看似相对独立,系统性不强的各部分内容以一个实际的设计任务联系在了一起。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的自觉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第一,建立了更合理的新型教与学的关系,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参与完成任务,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找老师探讨问题的同学明显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显著提高。第二,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高校的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很少接触机械,缺乏感性认识,工程意识薄弱。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真实设计任务,真正经历、体验了机械设计工作的流程,增强了工程意识,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及参加设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学生机械设计课程的学习成绩及课程设计完成质量普遍提高。由于课程开始时,就引入了课程设计任务,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主动学习,目标明确,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设计中遇到问题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或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探讨,不断改进使设计更加合理。学生普遍反应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设计的实践,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4结语

篇6

[关键词] 课程任务设置 职业技术教育 夹具设计及应用 教学案例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技术教育坚持实用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研究的重点应该围绕我国的人才市场的各种动态需求,为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们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去分析如何把课程任务设置应用到实际教学之中。

从宏观来看,我们制定的教学计划一定要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尤其在实训方面,要相应的增加实训环节及实训技能,使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后就能为企业生产效益,也能为他们赢得就业先机。有些企业感觉到职业学生在后期的工作中后劲不足,没有多少能进行技术的突破与革新,很明显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充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展开再培训和技术职业的本科教育,使得学生们能有独立创新的能力。

从微观来看,教师要根据教学的总体目标,制定具体的课程任务要求,要把课程任务设置应用到教学之中也就是让学生真正学习的一个过程,老师对基本理论、概念、方法进行讲解,也运用这些理论解决了一些典型的问题,这是很好的范例,学生真正学习的过程确是在这些知识的综合应用。并不是记住了、理解了就可以了,而对于学生们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并不能做出准确的了解,对于这些知识的运用能力就更不能确定了。所以只能依靠实际来解决真正的问题才能掌握全面系统的知识,这样也更符合我们职业办学的遵旨:“学以致用”。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设置相应的范例和几种不同等级的问题、任务,以测试学生学习的程度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漏洞而后加以弥补。所以我们要科学地设置这些问题,严格地测试以便为平时成绩提供参考。职业教育毕竟不同与普通本科教育,对平时成绩的考核上也要趋于对问题的解决上。

下面有一个“机床夹具及应用”的课程实例,应用课程任务设置的教学方法。

实验要求:

“机床夹具及应用”课程中应用,任务设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实验步骤:

1、实验参数:a课程任务设置教学法,b传统教学法。

2、实验变量值:a教学效果,b学习兴趣与动机,c学习的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力。

3、选取实验对象:选取2010级数控6、7班,6班52人,7班37人。两个班级均使用同一本教材《机床夹具及应用》,6班采用课程任务设置教学法,在7班采用传统授课方式。

4、实验控制量:a两个班级由同一名老师授课从而保证教师水平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授课总学时(48学时)24节课,不增加特殊辅导,b实验安排保密,并且在两个班中不制造竞争气氛,确保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稳定。

5、实验测量与分析:本实验采用问卷、试卷及课程设计三部分组成。学习兴趣与动机测量采用问卷形式,知识水平测量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而对于学生的自主创兴与协助学习能力,由课程设计来决定。

准备阶段针对每章节的课程除准备传统的教案外,还有课程任务教案,及相应的配套问题。下面是此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任务设置教案。

“针对专用夹具设计任务设置教案”建立一个分不同层次的课程任务:给出八个不同的工序简图,及加工零件的数量。

1)分析题目要求,了解本道工序的加工方法,让同学们判断选择设计哪一种夹具。

2)查阅《专用夹具元件设计手册》,及相关的《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简明切削量手册》和《机床夹具设计图册》写说明书,选择合理的定位、夹紧方案,选择适当的对刀、导向和分度装置。

3)根据任务要求在三维模型软件下选择相应的定位装置、夹紧装置和对刀导向元件,输入合适的参数。生成相应的三维实体。

4)设计车、铣、钻、镗夹具的夹具体,并在三维软件下建立车、铣、钻、镗夹具的夹具体的实体模型。

5)将所有零件装配起来,出工程图。

6)写设计说明书:计算五大误差,设计加工尺寸公差。

7)修改工程图,标注尺寸。

8)技术支持:由于设计工作的繁琐,我们提供给学生一个设计建模的平台,在相应的三维软件中二次开发一个设计平台,学生只需输入相关参数后就能得到一个实体三维零件,最后在组件下将所有零件进行装配。从而完成简单有效的参数化设计。

实验结论:

这种方法使得同学们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使得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尺寸设计当中去,更深入理解这门课程的核心在精度的把握。进行各种误差的计算,使得题目中的加工尺寸要求在理论上是可达到的。通过这门课第一,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更加牢靠,并不是机械性的记忆,和机械的分析判断,而是本着如何完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去灵活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的;第二,同学们可以建立一个三维模型,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第三,大家都有一个精度设计计算的过程;第四,通过这个过程将整个课程的知识贯穿起来,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应用;第五,实验班级的期末平均成绩高出普通班级18.8分,最高分相差22分,最低分相差34分;第六,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学法、学习兴趣的认可度如下表:

实验结束后,从学生的认可度,学习兴趣和期末成绩、课程设计方案中我们也总结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总体效果不错,但老师投入精力比较大,学生也做了不少功课。当然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这种学习方式灵活,知识的掌握牢靠,并训练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同学们也进一步熟练掌握了一些设计软件的应用。学习反馈认为有些题目过于复杂,整个完成工作量太大,总课时数步够,要学精通还要更多的课外时间。

总结,应用课程任务设置在职业教育中是可行的,主要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这样对学生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不小的提升作用。使专业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其它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价值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力。今后在其它专业课中大力推广,进一步建设整个行业化的实践平台对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专业训练,才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2005,第22期.

篇7

关键词: 任务引导式教学 程序设计类课程 教学方法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类主要的专业课程,通常至少开设一门,此类课程多为实践性内容较多。程序设计类课程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任务引导的方法,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任务引导式方法 

1.1任务引导式方法的主要内容 

所谓任务引导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相关任务,学生依照任务要求逐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及实践的过程[1,2]。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对新技术的掌握完全局限于教师讲授的内容,而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强调,以教师提供的任务作为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的讲解,更多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正确性的确认及纠正。 

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前将学习任务通过交流平台(公共电子信箱或E-class等)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学习,然后撰写并提交学习报告。 

教师以布置的学习任务为主线,以解决任务中的问题为目标,讲授知识点,重点讲解学生讨论后提出质疑的问题。 

学生上机完成学习任务中的实践部分,这是针对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设计的环节,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教师在此环节中起到辅助指导的作用。 

教师通过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交的学习报告和上机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 

1.2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应用任务引导方法的必要性 

目前,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 

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通常由基本语法入手,层层递进,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熟悉的术语和关键知识点较多,对没有任何编程经验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填鸭式地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过程枯燥无味,严重缺乏学习主动性。 

程序设计语言虽然自身语法简单,但涉及内容广泛,教学内容离散性较强,知识点太多,且应用领域广泛,仅靠课上教师讲解,往往事倍功半。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应用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学习。在课前的分组讨论中充分地打开视野,了解相关领域知识,通过按照学习任务要求整理学习报告,进一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理解,同时将问题带入课堂,带着问题接受教师的讲解;教师依照任务实现的过程讲解知识点,使得知识的离散性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学生学习时有备而来,教学过程不再是单方向的活动,增加了教学的互动性可能;在实践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实现任务,了解实践过程中的知识要点,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任务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出点评并进行考核,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任务引导式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的完成,帮助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引导式教学的实施 

本文以C语言为例,讨论如何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实施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在C语言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参考多本教材和大量中英文文献,整理出符合课程教学需要的相关知识点[3],针对这些知识点设计出相关学习任务,共计九项,任务的概要说明如下: 

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的计算:给出表达式,设计程序完成计算过程; 

顺序程序设计:实现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间的转化; 

分支结构程序设计:(a)实现三角形形状的判断,(b)求解水仙花数; 

循环控制:(a)打印二维图案,(b)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数组的应用:(a)检验并打印魔方矩阵,(b)判断字符串是否回文; 

函数的使用:(a)设计实现汉诺塔游戏,(b)显示斐波那契数列; 

指针的运用:(a)冒泡排序,(b)二维数组元素求和; 

结构体、共用体的使用:实现学生多门课程成绩打印输出; 

文件的应用:磁盘文件复制。 

本文以任务3为例,介绍任务引导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 

2.1布置任务 

针对了解并掌握分支结构程序设计方法及其用途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为学生布置相关任务,如下: 

了解if语句和switch语句; 

了解如何设计条件表达式; 

设计一个实现程序可以输入三角形的三条边,判断是否是一个合法三角形; 

设计程序分解一个三位整数。 

学生通过交流平台接到任务信息后,按预先分组开始学习和讨论。分组学习讨论有以下优点:首先,可以集思广益,新的知识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学习,小组交流可以增加知识吸收的数量,提高知识吸收的速度;其次,小组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每个人对这一领域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讨论可以使得学生相互促进;最后,小组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协作意识。 

每组在讨论后,将相关内容整理为学习报告,每组提交一份。小组成员按不同的任务轮流撰写,培养对知识的总结、归纳、表述和整理的能力。 

2.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围绕任务中的要求展开,分别介绍相关知识点: 了解if语句和switch语句。知识点:if语句的3种形式及对应的语法规则、执行流程,switch语句的语法规则、执行流程。 

了解如何设计条件表达式。知识点:6个关系运算符、3个逻辑运算符的基本概念、基本属性、运算规则。 

介绍分支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知识点:算法分析,确定问题可以利用哪种分支语句实现,以判断三角形形状的问题为例,讲解整个程序设计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讲解及资料的组织,都围绕任务中的三部分内容进行,同时允许学生在讲解过程中随时提出问题,因为学生在此之前对相关知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提出的问题相对比较有代表性;同时,前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对相关内容产生兴趣,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3上机实践 

依据课程开始之前布置任务的内容,结合上课讲解的知识点,对原有任务进行修改细化,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完成任务,对知识点加深理解。细化后的任务概述如下: 

2.3.1输入三角形的三边长,判断这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2.3.1.1算法分析: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要先找出三边中最长的边,判断最长边的平方是否等于其余两边的平方和,若相等就是直角三角形。 

2.3.1.2源程序: 

#include 

void main( ) 

int a,b,c,t; 

/* 三边设为a,b,c,t是用于交换的中间变量 */ 

scanf("%d,%d,%d",&a,&b,&c); 

if(a

{/* a中放a,b中较长边 */ 

t=a; a=b; b=t; 

if(a

{ /* a中放a,b,c中的最长边 */ 

t=a; a=c; c=t; 

if(a*a==b*b+c*c) 

printf("Y"); 

else 

printf("N"); 

2.3.1.3在VC++编辑环境下编辑源程序。 

2.3.2输入一个三位数,若此数是水仙花数输出“Y”,否则输出“N”,若输入值不是三位数输出“data error”。 

2.3.2.1算法提示:水仙花数是一个三位数,组成这个三位数的三个数字的立方和与这个三位数相等。如:153=13+53+33。判断是否是水仙花数需把构成三位数的三个数字分离出来并存入变量。 

2.3.2.2源程序: 

#include 

int main() 

int i,j,k,n; 

printf("水仙花数:\n"); 

for(n=100;n<=999;n++) 

i=n/100; 

j=n/10%10; 

k=n%10; 

if(n==i*i*i+j*j*j+k*k*k) printf("%d\n",n); 

细化后的任务以实验手册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具体的操作细节在实验手册中都会进行详尽的说明。学生可以在这一环节,将之前所学习的知识点,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并且真正了解技术的应用领域。 

2.4学习效果考核 

实践环节结束的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和考核。总结学生遇到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强调,同时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有机部分,为激励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方式将平时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期末实践开发设计考核相结合,真正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实施方法为: 

每次任务中的学习报告成绩,记录为该任务分数的50%; 

每次任务的实践环节考核成绩,记录为该任务分数的50%; 

7次任务考核总分,最终换算为100分,占期末总成绩的40%; 

学期期末以课程设计进行考核,记录为期末成绩,满分100分,占期末总成绩的60%。 

3.教学效果分析 

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实施是逐步展开的,到目前为止,已在本专业的三个年级学生当中开展过实践。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优势有如下几个方面: 

3.1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本科学习阶段的学生,由于刚刚由接受型为主的高中教育,过渡到大学学习阶段,许多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未知领域知识的接受,带有很强的畏惧心理。通过为学生提供课前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发散的、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的教学过程打好基础,避免出现因为对教师所讲内容完全没有接触过,而产生的厌学情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并总结撰写学习报告,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布置的任务如果单个人在短时间内完成可能存在很多困难,但是,经过合理分工后,分解后的任务实现的难度大大降低。同时,在团队中,各个成员相互取长补短,“先进带后进”,让许多学生的问题在小组讨论阶段就得以解决。 

3.3扩大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课时的限制,对细节知识点和实践中的操作细节不能做详细的讲解,造成学生对某些问题存有疑问。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之前就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不受教师讲解内容限制的情况下,对相关的知识就有了初步的掌握,再经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强调和补充,进而在实践环节就可以完成对更多问题的验证,大大扩宽学生的知识接收范围。 

3.4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以完成教师布置的课程任务为目标,参与任务中相关内容的设计和最终实现,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课程知识点的同时,也增强了操作能力。 

当然,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环节,例如课前布置任务进行小组讨论时,由于教师未参与学生讨论,各小组讨论的效果差别较大,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例如提供基本的讨论目标。 

4.结语 

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成功实施,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对于一些应用性较强、领域较新的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非常必要的,而任务引导式教学通过提供需要学生完全参与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调整为引导和纠正,同时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助潜力被充分挖掘出来。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非常认可,认为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自身主动思考的能力增强,通过讨论获得的知识比单纯教师讲授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也锻炼了每个学生表达思想、相互合作的能力,促进了合理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中间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总之,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符合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张晓海.任务驱动法在PLC教学中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131-132. 

[2]张萍.任务驱动法在DS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6):93-94. 

篇8

关键词:任务驱动;主动探究;职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TP3-4

1 任务驱动教学的涵义

通过教学实践和不断积累,本人探索出了在中职网络技术专业《网页美术设计》课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特点是能够将讲授的知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提高。其实简要过程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及课程特点,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进而连带出相关知识点及操作技能。

2 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探究

2.1 制作儿童网站

(1)创设情景 任务引领

本案例属于教材第二单元“网页色彩设计”,课题名称为“你是我最简单的快乐-baby”网页效果图制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典型的儿童网站案例,并从网页页面的色彩搭配及版式布局的角度与学生共同交流、探讨。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课堂任务,具体做什么,为下一环节学习奠定基础。

(2)任务探究 合作学习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学生每四人为一组。课前教师已经将任务书任务具体化,例如:“突破1―网页背景制作;突破2―网页banner设计;突破3―网页导航设计;突破4―网页logo设计;突破5―网页美工”。此环节教师将任务分为五个突破口,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将工作任务具体层次化,小组五人分别模拟网页设计人员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让学生在工作情境中仿真训练。如果遇到问题要查看工作页,并与同学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接受工作任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图1

(3)评价交流 互相提高

本环节是对作品效果以及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进行总结归纳。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再由学生小组代表对自己的学习知识、技能及作品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这两个角色的互评,对学生进行评价将更全面、更准确。二是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由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和自主探究、讨论学习的能力进行总结评价。

2.2 制作咖啡网站

本案例属于教材第一单元“网页版式布局”,课题名称为“Romantic coffee(浪漫咖啡)网页内容布局”。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创设情境,兴趣导入。教师以“Romantic coffee(浪漫咖啡)”客户的身份,引出本节工作情景,对网页效果图的设计进行引导,并就此明确课堂任务:利用photoshop软件的知识和技能制作一份“Romantic coffee(浪漫咖啡)”网页效果图。并提出设计要求:网页要传达的信息、网页的版式布局类型及图片文字元素等各方面的布局。然后通过问题引领,引导学生分析素材版面的设计要素。

(1)任务展示、规划设计。教师展示客户的咖啡网页素材,并引导学生根据“Romantic coffee(浪漫咖啡)”产品市场的表现、企业的构成、经营理念等特点把握网页主题、整理设计思路、规划版面,确定网页传达的信息内容。

(2)任务分析、协同合作。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按学习层次分组学习,每组设有小组长一人,组员三人,要求组员利用网络等手段将所搜集的素材交到组长处,再由组长于课前统一交给教师。另外,课前,要求组长根据本组成员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成绩表,为每个人分配不同的辅导任务。

图2

(3)任务讲评,落实目标。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将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三个等级。教师巡视查看、指导学生操作,并记录课堂成绩。尤其要关注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掌握情况。教师结合学生作品及“项目量化评价表”示范操作重点及难点,并将课前准备好的操作过程视频让同学们查看,从而突出重点并突破难点。

3 任务驱动教学实施效果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职场空间,将案例置于现实的工作情景当中,从而教给学生如何利用掌握的计算机技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工作任务。从情景引入、任务分析、流程设计到实现任务,依据新的职教理念―“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完整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

3.1 任务引领,激发学习兴趣

任务引领,主动参与教学策略是指学生通过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积极主动的置身于教学活动中以掌握相关技能与知识。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方法,将枯燥的任务变成兴趣任务。

3.2 分析任务,提升专业技能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任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加深对任务要求的理解,以及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关于网站版式布局的选择,学生可以查看工作页寻求帮助。

3.3 团队协作,提升工作效率

通过团队协作分工完成任务,这种策略在任务中的体现是以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而达成小组共同目标,而最终目标是组内成员合作的动力和方向。例如:组内成员分别承担了网站页面背景、导航及logo的创意制作。教师在情境引入的过程中把内容变“活”,创设了能激发学生合作内在动机的情景或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受到了合作的必要性,从而自发的萌生合作意识。

3.4 “师生”互评,达到教学相长

师生互评在《网页美术设计》课程中运用恰到好处。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而这种评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学生评价个人网站效果图,有的学生发现版式布局乱,会造成浏览者视觉疲劳。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意识到了自己在布局的选择上不够慎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网页美术设计》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优化了教学方法,构建了新的知识传输模式,有利于把静态、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变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换位思考评价他人作品的收获,进而提升自身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深度。同时,这种模拟任务的教学方法,还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体验到未来的“岗位”的现实需求,为提高将来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奠定基础,进而使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沈泽刚,刘杨.基于Moodle的“任务驱动”式网络课程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3(17).

[2]白雪.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络课程点播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3).

篇9

任务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是问题提出的表现,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为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在设计任务时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任务设计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首先,明确具体教学目标,将课程目标细化并渗透到任务中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具体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总目标的框架上,把其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将具体教学内容细化为多个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课程目标。

其次,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完整性,使任务设计有的放矢。一方面,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整体过程,任务的设计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避免教学目标的片面化,注重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简单活动孤立实施。另一方面,教学目标的完整性并不是牵强附会地将信息素养的各层面都融入一两个任务中去实现。

2 注重任务的真实性、趣味性

任务的真实性是指创设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具体讲:一是涉及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二是涉及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另外,配以任务的趣味性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挑战欲。

3 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已有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而学生在智能水平、性格特点、认知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在进行任务的层次性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到两方面的问题。

1)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分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其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规定任务最低层次的标准,再逐步提升。例如,有些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很快就能完成基本任务,这时就要求教师根据其完成情况及时提出更高层次的相关任务,让他在体验成就感的同时保持更强的学习动机。

2)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由点及面、逐步推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都由浅入深渐进发展。每个封闭型任务的知识点一般不能多于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否则会因为太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规模要小,因为规模小则容易完成,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并且在多个封闭型任务之后要适当地设计开放型的大任务,以便整合知识,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应用、合作能力。

4 恰当把握任务的开放性程度

任务的开放性主要指:一是完成任务的方法或者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操作步骤;二是任务的成果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为了让学生领会任务,需要对其进行描述或提供任务的样本,这些只是参考,应避免学生刻意模仿。

任务的开放性是以完成基本操作为前提的。例如,在学习使用画图工具时,要求学生设计一副“春天”的图片,一种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随意创作,只要能描述春天就可以了;一种给出画面中必须包含的元素,此外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来组织画面。显然,前者开放性更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表现自我,但是不能避免学生可能使用单一工具完成整个任务;后者要求有些苛刻,可以促使学生使用更多的工具来完成任务,又不至于要求死板,压抑学生表现自我内心的欲望。可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适度控制任务的开放性程度。

篇10

法务会计人才是一类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该类人才涉及法学、会计学、审计学以及经济管理等知识,并将其有机的结合,综合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拼凑,不是会计专业学生学点法律或者法律的学生学点基础会计就能成为法务会计人才。此类人才注重实用性,法务会计人才主要在经济案件的调查以及诉讼支持等领域发挥其应用的价值。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较高,具体的技能包括审计基本方法和调查技能、财务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法律的仲裁和诉讼程序等等,并依靠此类技能服务于其对象。法务会计复合型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是,培养其成为具备基本的法学和会计学知识,综合应用审计方法及技巧,采用法律的程序和步骤去获得财务证据,并通过调查、诉讼或者作为专家出庭作证等方式服务于社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法务会计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及素质

若要达到前文所述法务会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让培养对象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知识和能力。张玲将法务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比喻成“三层大蛋糕”,会计专业背景为最底层,审计、内部控制以及欺诈调查为中层部分,对法律环境的了解为最小的上层部分,而沟通技巧就是蛋糕上的糖果。罗欢平等却将其比喻成“三明治”上下两层为会计知识和法律知识,中间为法务会计的核心知识。

法务会计人才应当具备知识及能力体系并不是简单地相加和拼凑,形成一个体系。首先,道德素质方面,基本应当达到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高尚的职业道德、独立的敬业精神以及专业的职业判断,还体现在职业上能够胜任、行为准则规范以及履行保密业务等方面,法务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是工作的准绳,起到方向导向作用,若其道德素质做得不好,不仅仅影响其法务会计工作质量,可能改变的是问题的性质和本质问题,对其知识应用将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其次是知识结构,包含会计、审计以及经济管理知识,法学知识和法务会计专业知识等。会计知识、会计档案和会计信息是法务会计人员工作的主要对象,必须对其会计所反映的信息以及信息的产生充分理解和分析。审计技术为法务会计人员提供基本的证据搜集方法工具和技巧等,同时必须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以及风险估计等。法务会计信息表现为表达专家意见和鉴定结论的书面报告,无疑使得其工作性质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律师的调查、取证与法庭辩护联系在一起,但是,法务会计并不是注册会计师和律师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完全融合。经济管理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法务会计人员充分理解会计所反映内容和核算经济内容。法学知识包含法律法规知识,诉讼知识和程序以及证据规则等,具体包含了民法、商法、刑法、经济法以及行政法等基本内容,各类法律的具体诉讼程序和如何举证等。明确证据的形式、获取、鉴定以及保全等内容。法务会计知识是知识结构的重心,需要有机融合会计审计以及法律知识同时并有其独特的内容,包含舞弊的甄别、经济案件的侦查、调查、诉讼支持、损失计量以及法务会计鉴定和专家证人制度等。

最后是基本的技能和能力,法务会计工作是一个应用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需具备综合的方法技能才能从事相关业务,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技巧和能力包括与服务对象以及相关人员的沟通技巧、交流的语言工具、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熟练地应用这些工具定能让法务会计工作事半功倍,更好的综合应用会计、法律以及法务会计专业知识。

三、法务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根据法务会计的培养目标以及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分析,就其具体的课程进行设置,在设置时,充分考虑法务会计的服务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等特征。注意多学科知识之间的交融和合作。依据大学生课程类别的设置,具体课程体系为:

(一)公共必修课公共必修课,即大学通修课,主要是就道德素质、身体素质、语言和计算机等相关课程。具体包含法律职业道德、马克思基本原理、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二)专业必修课程在专业课程中主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传授基本的技能等。具体包含:经济数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等经济管理知识课程;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学、审计学、资产评估、成本与管理会计等基本会计、审计以及财务知识课程;除了国际法、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以及宪法、中国法制史等以外的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法务会计学、会计法与会计准则、舞弊审计、经济案件侦查、法务会计鉴定等法务会计核心课程。

(三)专业选修课程为学有余力的同学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或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个人发展需要,为专业继续深造或资格考试或实践应用等设置相应的选修模块,具体包含公司财务咨询模块、注册会计师模块、律师资格考试模块、经济法律模块以及法务会计师考试模块等。比如律师资格考试模块可以设置国际法、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宪法、中国法制史等律师资格考试但在必修未开设的课程。

(四)实践实训课程实践实训课程主要满足法学和会计等课程内容实践的需要以及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基本技能课程包含相关公文写作、数据库应用、沟通与谈判、心理学等;法学实践实训包含庭审观摩、模拟审判、司法机关见习等课程;会计实践实训包含会计模拟实训、会计软件应用、审计实训等课程;法务会计实训课程包含舞弊调查实务、诉讼支持实务、案例讨论等

四、可行的培养模式

我国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高等院校各层次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由国家教育部认可,并列入专业目录,法务会计属新生事物,未被正式列入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尚处于高校自由开展时期。法学本科(法务会计方向)模式和会计学本科或财务管理本科(法务会计方向)模式进行专业招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法务会计方向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会计职业,从事法务会计工作的很少,学生认为法律、会计两方面的知识都有所了解,但都比较肤浅,难以胜任法务会计职业的要求,很难将其有效地结合应用。目前可行性较强、可供选择的培养模式主要有法务会计卓越人才实验班模式、会计学(法务会计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双学位模式以及法务会计职业培训模式等。

法务会计卓越人才实验班模式,法务会计复合型人才实验班是学分制改革的实验田;是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区;是学校优才优育创立品牌和精英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单独组织的正式的专业方向教育,将精简相关专业课程,配置法务会计相关课程,实行严格的淘汰机制。不是一个专业的培养,是精英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只有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感兴趣的同学,才可以参加,实施严格的淘汰制度。

会计学(法务会计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以培养懂法律的会计人才为主要目标,学习基本的会计学课程和法学课程,考虑根据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内容设置课程,要求学生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培养出的注册会计师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可从事法务会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