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强化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强化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校 档案管理 服务意识 强化方法 决策
学校的档案包含了本校师生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社会实践、教学成果等一系列资料,对学校师生以后的就业和晋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的相关人员必须对学校档案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居民对于知识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学校的学生日益增多,学科资料、学生信息、档案资料等也越来越多,这给学校的资料管理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借此平台,与各位相关研究人员切磋讨论。
一、学校档案管理的作用
1.记录学校发展史
一般来说,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有时候需要利用文字来记录过去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学校档案的功能就在于此。学校的档案应记载着自学校建立以来所发生的各个重大事项,包括教学、科研、学生档案、教师履历等等,是整个学校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档案一般以文字或者电子图像的形式,记载了学校发生的重要事件,蕴含了大量可靠的信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事情只能通过学校的档案来查询获得。
2.为决策提供依据
学校档案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学校的知识成果、教育经验等,可以为学校的各种决策提供依据,具有极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学管理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引起了学校相关部门的强烈重视。在对本校的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中,需要对参与教学评估的教师的、研究发明、就业情况等一系列教育成果进行调查对比,而这些程序的进行主要是依据学校的现存档案来实现的。第二,学校的领导决定了学校的运营轨迹,但是大多数学校领导层的任期都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他们只是学校某一时间段的参与者,对于学校的具体状况并不十分清楚。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展开,学校的领导阶级必须通过查阅学校档案来了解学校的发展与前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学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受过去旧式思想观念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学校并不能真正的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并没有许多学校对档案管理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很多麻烦的产生。例如: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许多工作人员由于缺乏对学校档案管理的足够重视,所上交的材料不及时或者材料内容不健全,导致学校的年立档归卷无法按时完成,给以后学校工作的展开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学校档案管理中硬件设施较差
目前,我国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仍处于旧式的档案管理服务意识中,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学校档案服务管理。过去,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长期处于手工操作进行归档的阶段,方式比较落后,管理效率较差。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旧式的管理方式早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技术的革新。为更好地保管档案,学校应配备较为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与相关软件,对学生档案实行集中管理。对于纸质的档案,也应注重防潮、防蛀、防火等,使学校的档案可以长期保存。
3.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
由于缺乏对学校档案的认知度,一些学校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设置专门管理学校档案的职位,而是让学校的教师或者学生来兼职,致使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一方面,这些兼职人员并不是档案管理专业出身,对于档案管理流程并不十分了解,缺乏对于档案管理的专业素养。有的兼职人员甚至没有经过一些适当的培训,使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这些档案管理人员平时还忙于其他的工作,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进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培训,更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来管理学校的档案。
三、如何更好的强化学校档案管理中的服务意识
思想是一切行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才能最终体现在行动上。因此,要想强化学校档案管理的服务意识,就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增强学校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这不仅仅要求档案的管理人员重视档案的管理,同时也要求学校其他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给予充分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学校相关领导应准确认识到档案管理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体师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学校应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宣传讲解,让全体师生了解到学校的档案管理与他们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由于档案管理的目的是为学校的各个部门、机构提供有用的信息,所以,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是对学校档案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条件。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定期对各个部门进行档案管理的培训,使大家明确了解自己的职责,增加各个部门之间的默契度,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
2.强化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纷纷选择走进学校充实自己。为给越来越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我国大多数学校选择扩充自己的学校规模。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学校的档案越来越厚,给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很明显,旧式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的需要。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给我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档案管理数字化主要包括档案数字化信息采集、档案数字化查阅系统与档案日常管理系统三个方面。这三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如果其中一个系统出现差错,势必会影响其他两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例如:档案数字化信息采集系统出现错误,信息采集的不准确、不及时,势必会影响档案数字化信息查阅系统对于所收集信息的快速反应。档案日常管理系统也由于档案数字化信息采集系统所采集信息的失误,不能及时有效地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这严重违背了学校进行档案管理的初衷,降低学校的工作效率。
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琐碎,涉及面广,牵扯人员众多,任务量重。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学校并没有配备专门的管理人才对于学校的档案进行管理,不能满足学校对于档案管理的要求。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聘请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对学校档案实行严格的监管,并定期对学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档案管理培训,不断加强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为学校全体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提高整个学校工作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时,不仅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和先进技术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还应注重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此外,为提高学校的档案管理效率,学校还可以建立激励制度,对于表现突出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
总体来说,随着人们对于知识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再一次走进校园,充实自己。学校为适应现阶段的发展需求,不断扩大学校的规模。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不断发展的学校进程,导致学校的档案资料越来越厚重。这给我国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必须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校的办公效率,给全校师生提供方便。目前,我国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包括学校对档案管理重视度欠缺、学校档案管理中硬件设施较差、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等几个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对如何才能更好的强化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服务意识进行了大量的讨论,提出应在增强学校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强化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同时,应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1]谭晓华.突出服务意识 强化档案管理――学校档案管理之管见[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8):40-43
[2]刘丽萍.学校档案管理中服务意识的强化[J].赤子,2014(9):174
[3]梁文辉.学校档案管理中服务意识的强化对策探究[J].办公室业务・科学管理与决策,2014(2):186-197
篇2
[关键词]诊断学 诊断思维 操作技能 卫生士官
诊断学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三部曲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而诊断思维却是诊断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诊断思维不仅决定着诊断是否正确的定性问题,而且还决定着随后的治疗是否有效的问题。一个正确的诊断会带来正确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但一个错误的诊断,则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是死亡。所以,当面对一堆搜集来的病史、阳性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资料,如何才能正确的运用诊断思维,做出一个正确无误的诊断,体现着卫生士官知识根底的深厚和诊断思维综合素养的高低,也反映着院校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成败。如何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根底和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又具有科学诊断思维能力的卫生士官,不仅是基层部队对军队院校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对我们这些施教者们提出的非常现实的挑战。在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加强军事斗争准备的新形势下,不断推进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改善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使卫生士官学员易于理解和接受,并进一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诊断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卫生士官。所以,我们必须放弃过去那种单纯、死板地的教学方法,创造或采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对教员执教能力的一种考验。
综上所述,如何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值得探讨。结合我们近几年来在诊断学课程建设中所取得的一些成绩,进行一些探讨:
一、在课堂教学中,变学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觉获取知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员常常采取“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方式。上课时,教员经常使用“固定套路”进行教学,如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等。这既不符合临床认识疾病、诊断疾病的规律,也会造成学员上课无兴趣、考前强突击的应对式学习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员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学员虽然可以获得较好的考试分数,但诊断思维能力低,与培养目标相违背的所谓“高分低能”现象。为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病,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使用了符合学员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一)情景再现启发式教学
根据医生诊断疾病的实际过程,医生一般不会采取传统教学中的“固定套路”作为获取临床资料的主要手段的。而是先搜集病史资料、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再做一些相关的辅助检查、最后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概念,也就是诊断思维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再现一个患者就诊时的虚拟情景和患者主要症状,鼓励学员讨论如何对患者进行正确的问诊、启发学员如何对患者进行合理的体格检查、思考应该做哪些相关的辅助检查项目和可能出现的结果等,最后在教员的启发下,引导学员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出初步诊断、进一步判断其可能病因、发病机制、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最后形成概念。这种情景再现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员学习诊断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员灵活运用以往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员能举一反三,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高分高能。
(二)案例设疑释义式教学
学习诊断学,培养学员诊断思维能力最好的途径就是充分利用学员所学知识来思维和解决一些具体的临床问题。我们通常采用教员在案例中设疑-学员在案例中寻疑和释疑的方式来培养学员的思维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教员精心设疑—学员细心寻疑—大家分析解疑—教员引导释疑”的过程来实施教学。教员在设疑时,既要考虑自己所要教授的内容,又要照顾学员现有医学水平和接受能力,善于带动学员的诊断思维,引导学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教员应注意不要过分干扰学员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充分体现以学员为主题、教员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着眼于调动学员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员的独立学习活动上。待得出结果之后,再把问题由隐藏到明朗、由抽象到具体、分层讲解,使学员在解决问题中,产生新的概念和逻辑,由目前的知识境界和诊断思维能力跨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最终达到课程标准中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各种要求。
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变传统实践教学为现代化实践教学
传统诊断实践教学方法通常只注重对常规临床检查技能的训练,增加练习与理论课的比例来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但却容易导致练习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失调,同时也忽视了如何提高效率、如何提高学员的理论联系实际、寻找和发现问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改革,使整个改革显得过于乏力。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真实的临床实践,也就离开了对真实问题的解决,那么,学员学到的这些技能就犹如花拳绣腿,毫无意义。因此,为了培养学员运用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大力加强模拟化教学和虚拟化实践教学。我们的做法是:
(一)加强模拟化、虚拟化实验室的建设,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
模拟化和虚拟化实践教学,是现代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它不仅能使学员在训练中产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可以模拟或虚拟出许许多多的临床异常现象,如心脏杂音、肺脏呼吸音的听诊、肝脾的肿大的触摸;战场救治环境中的血气胸、出血性休克等。学员们可以在训练中,亲身体验如何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去发现异常情况,运用科学的诊断思维方法,讨论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甚至是模拟施救。这种实践教学的方法更能使训练贴近临床、贴近基层部队、贴近卫生士官的岗位需要。进而使卫生士官一毕业即可直接上岗,满足任职业务需求。
当然,模拟化或虚拟化实验室硬件建设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所以应当有重点分阶段的进行。但我们可以从软件建设着手,鼓励教员们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出发,努力学习多种软件制作技术,研究和开发模拟化或虚拟化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并不断投入到实践性教学当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科学设计临床见习,鼓励学员亲自动手,变抽象知识为具体经验
诊断课教学中,临床见习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增加学员临床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更能进一步提高学员诊断思维的能力。但临床见习必须进行科学设计,使每一次临床见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训练与临床相结合,使每一位学员的诊断技能都能得到强化,整体诊断思维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临床见习之前,我们都要科学设计整个见习过程,包括提前准备患者、精心训练标准化病人、缜密策划症状、阳性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认真组织病例分析和讨论、合理安排教员进行纠错和总结。这样可提高每一次见习效果,加深学员对各种检体方法的印象和掌握,同时通过对阳性症状、体征的分析,进一步增强了学员运用知识对病情进行分析和诊断思维的能力。
(三)定期组织操作技能大比武,确保卫生士官人才符合教学目标
我校主要培养目标是卫生士官,以后工作重点主要在基层,而基层医疗设施不完善,对传统诊断技能的能力要求更高。为适应基层需求,在下医疗点实习之前,我们还定期组织操作大比武,采取规定训练内容、教员辅导纠错、先培训小教员、后全面展开、必须到达人人过关。最后采取队与队、班与班、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比武。通过大比武使每一个学员的临床操作技能和诊断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强化,确保了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基层部队的需求。
(四)将诊断技能、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卫勤演练之中
部队基层大量使用卫生士官是中国特色军革的发展趋势,也是建设现代化国防、打赢未来战争的保障。卫生士官不仅承担着和平时期为官兵健康服务的重担,而且还担负着在战争中抢救伤员、转运伤员、诊治伤员的神圣使命。所以,军队医学院校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未来战争对卫生士官的要求紧密挂钩,使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成为野战医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学校每年定期组织的卫勤演练,提前周密设计,将未来战争中可能发生的各种伤病设想,真实地展现到演练中,认真地组织火线抢救、快速转运、迅速诊断、精心施治的每一个环节,使卫生士官学员能够通过卫勤演练,真实体验战争条件下卫生士官的职责和任务,提高其使命感和责任心。
三、教员应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大胆地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
教员是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和传授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者,以什么样的方法手段进行施教,什么样的方法手段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个军校教员必须深深思考的问题,同时要敢于对陈旧教学内容和传统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改革创新。所以,诊断课教员应当熟练地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的应用,大量开发、制作和建设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模拟仿真教学环境、虚拟实验室等,将临床诊断技能、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的始终。
篇3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 管理意识培养 管理能力培养
1.基于管理意识的培养应是管理学教学的根本
当前在高等院校各个学历层次的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对课程教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有的侧重于让学生把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有的则侧重于对学生的管理技能、管理技术和方法的掌握。笔者通过多年的管理学教学实践,深深感受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管理意识才是管理学教学的根本。
1.1管理意识是管理活动的客观反映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人类心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它包括人们日常所说的精神、思想、感觉、经验等所有主观形式的东西。管理意识是伴随着人类管理实践活动而产生的,又高于管理实践,对管理实践活动起着指导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管理实践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管理意识的指导作用也不断得到强化。在现代社会中, 管理者管理意识的指导程度和正确程度, 往往决定着一个组织的命运。
1.2管理者有无科学的管理意识是履行管理职能的基础
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是否具备管理意识比掌握管理技术和方法更为重要。当一个管理者缺乏现代管理意识时,即使给他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其也不会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运用;而一个具备现代管理意识的管理者,即使不给他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其也会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学习和创新管理技术和方法,并自觉地运用于管理实践活动中。
1.3管理学教学应重在对学生管理意识的培养
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应集中体现在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这当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指“洞察力”,如能否透过错综复杂的管理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为系统思考能力,也就是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为创造性能力、决策能力和实施能力,即提出方案、权衡利弊、做出决断并组织实施的能力。而洞察力、系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则在于有无正确的管理意识。管理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管理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层次和角度。科学的管理意识,具有超前反映的特性和科学预见的功能,可以帮助管理者正确树立长期战略目标,为管理者指明前进的正确方向;可以为管理者的决策过程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帮助管理者主动细微地洞察和分析各种管理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因此,管理意识的培养应是管理学教育的根本,学生学习管理学的过程应该是管理意识培养和强化的过程。管理学的教学过程应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从一种无管理意识化状态到意识化状态的转变,最终达到自觉地运用管理意识从事管理活动的状态。
2.管理学教学环节中易出现的偏向
当前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偏向,不利于学生管理意识的形成和提升。
2.1教师的角色存在着一定的错位
作为一名讲授管理学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扮演指导者和教练的角色。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常常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对于学生而言,上课只要带一双耳朵和眼睛即可,嘴巴和脑子似乎都可以不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学到的知识主要表现为书本上的教条。
2.2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管理学是一门科学,有其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对于尚未系统学习过管理理论,也未接触过复杂的管理活动的学生而言,系统学习管理理论,在头脑中形成管理学的整体知识框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就理论谈理论,把理论简单的等同于一系列的概念和管理理论的基本要点,而缺乏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并不利于学生头脑中的管理意识的形成。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也会导致学生产生枯燥感,失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2.3过于偏重于识记,而忽视理解和应用
长期以来在管理学教学环节中,一些常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作业和考试)在引导学生能力培养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向,客观上导致了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考查,而淡化了对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如名词解释题、填空题的答题,只是要求能够准确地再现名词的定义或定义中的个别词语,学生应试只能是靠死记硬背。再如简答题和论述题应是可以较好的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题型,但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的应试策略通常也是采取提前准备答题要点,通过死记硬背,以及适当的押题来应试。而死记硬背掌握的知识,缺乏与实际的联系,考试过后很快就会遗忘,对管理意识的形成实在是帮助不大。
2.4未能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和发挥空间
在管理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常见的都是教师居于绝对主导的地位。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记笔记;作业和考试环节,教师通常提前拟定出标准答案,并根据学生的答题要点与标准答案的吻合程度给予成绩。这就导致学生只能局限于课本和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和应试。在管理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是不可避免的。但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而不能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和发挥空间,则不利于对学生管理意识的培养。
3.加强管理学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管理意识的培养
如何改变传统的管理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从管理意识层次上有所感悟,应是每一个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管理学教学实践,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3.1管理学教学应重在“指导”而非“引导”
“指导”的本意是指示教导的意思,如指导者通过指导使被指导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引导”的本意是带领、领路的意思,如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
指导与引导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就如同家长教导孩子玩的走迷宫的游戏,一种是家长自己熟知走出迷宫的路径,并且是亲自带领着孩子走出迷宫;另一种则是家长虽然自己熟知走出迷宫的路径,但不亲自带领孩子走,而是告知孩子寻找路径的规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寻找,并最终走出迷宫。显然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带领的方法使得孩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是这样,但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不知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当以后独立面对同类问题时,仍然会无所适从。而指导的方式可以使孩子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感悟到客观规律与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上升到自己主观意识上的认识,当以后独立面对同类问题时,则会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指导与引导体现了管理学教学的两种不同方法。管理学课程的教师面对学生应扮演指导者和教练的角色,而非带路者的角色。
其次,教师在管理学教学中的指导者角色,还要求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要善于深入浅出,即理论知识的内容虽深刻,但语言文字要浅显易懂,结合的实例要形象生动。这将有利于使普遍缺乏管理实践活动,欠缺对管理感性认识的在校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为直接的理解,有利于促进管理意识的形成。如对管理者面对的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的问题,与其让学生死记几条定义,不如用人和机器人处理问题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两类决策的区别,从而更深刻的认识管理者应如何正确的去处理这两类决策。
3.2管理学教学要以案例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管理意识是伴随着管理实践活动而产生的。因此,管理意识的培养仅靠理论学习,限于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管理实践活动的磨练。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获得到的感悟,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成为人们主观意识上的认识。但限于在校学生的条件限制,学生普遍缺乏管理实践经验,这就对管理学教学如何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管理学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框架,这是教学内容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如何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则要靠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现在被人们越来越多的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对于管理学教学应是一种行之有效、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针对逼真的管理事件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以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这里,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3管理学教学应淡化对学生识记的要求,强化理解和应用
在管理学教学中,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试,在学生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是教师的主观愿望,但作业或考试题型的出题角度不当,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如何让学生从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从管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角度进入学习状态,其实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近年来一些教师越来越多的在作业和考试中的很多小型客观题上采用情景模拟化的方法来出题。例如:激励理论中的强化理论提到了对员工行为的多种强化方式。传统的出题角度通常直接从强化方式的定义出题,而采用如下情景模拟作为题干,则有明显的不同效果。“某公司来了一位新员工,工作一段时间后,领导发现该员工工作热情饱满,业绩提高很快。对于这种情况,除了按公司激励制度的正常规定给予相应奖励外,如果你作为该公司的领导,最赞同进一步采取以下哪种做法? A、及时肯定他的进步,鼓励他取得更大成绩。B、顺其自然,让他自我激励不断提高绩效。C、给他提供进一步提高业绩的方法指导。D、充分肯定他的成绩,提醒他不要骄傲自满。)
笔者在最近几年的管理学教学中,在平时作业和考试中均大量采用了情景分析的方法。如在百分制的考卷中,除了安排学生进行主观分析的案例分析题外,还要安排30个左右的以情景模拟内容为题干的单项选择题。坚持下来感觉效果明显。拟定题目时即可采用管理情景、企业实例或经营故事;也可采用生活工作中的典故或趣闻轶事。这样一来,学生即可以摆脱死记硬背的负担,答题时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融入到一个真实的管理情景中,从中获得管理意识的提升。
3.4管理学教学要给予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余地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人们管理意识的形成以及不断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学教学既然要重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就不能让学生始终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将其圈定在教师规定的框框内。要给予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空间。以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例,一些教师通常总是以提前拟定出的标准答案作为判定学生成绩的尺度。这就导致学生在遇到案例分析时,注意力往往不是集中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上,而总是揣摩教师可能的正确答案。其实,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应该是苛求案例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要给予学生大胆发挥想象的空间。成绩的评定应是围绕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对其所体现的各种能力的评价。如看学生是否熟悉管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能否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看学生是否具有系统思维能力,对问题的分析是否全面深入,逻辑是否严密完整,是否能够在多方位、深层次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只有给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空间,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学忠.论管理意识.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04期
[2]柳文超.简论管理意识.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01期
篇4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一、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管理学课程内容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财经院校人才培养已直接面向生产经营企业,而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生源状况,为管理学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结合本校专业实际对管理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优化设计教学内容
管理学课程是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把不同专业对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原理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加强通用基础知识教育,解决不同专业对基础知识的不同要求作为重点。
课程围绕学生专业思想、专业通用基础知识教育做好管理学课程内容设计。针对各经济类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从精简课程内容、突出核心重点和难点、避免内容重复的原则出发,把与专业课相关的内容整合到专业课程当中,科学界定管理学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明确分工,使之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紧密衔,构建起管理学课程内容的系统化体系。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运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对管理学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并系统了解和掌握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了解、学好管理学,在现实生活中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以及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统筹安排的方法等,是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基础。提高对管理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通过重点对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基本管理技能和方法。
2.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大信息量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讲授中要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原理,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管理思维模式,教师就要经常深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了解和收集具体的管理案例,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是做好管理学课程优秀教材选用。二是采用数字化更新管理学的课程内容。本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原则, 把更新管理学教学文件与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整合,形成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
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典型企业的数据和实例。几年来,本专业的教师编写了15万字的《管理学习题案例集》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
3.适时调整课程教学大纲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适时修订教学大纲,使理论课程内容满足能力培养需要。以课程论文形式加大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测试。通过论文的写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全院各专业开设专题讲座,把最新的管理学理论与发展动态介绍给学生。教学内容改革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二、探索适应管理学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把解决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出发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案例等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素质教育。
1.案例教学法
紧密结合我国企业改革和上市公司实际,将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搜集整理编写了《管理学习题案例集》,辅导学生学习。教师将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指导学生分析案例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同时采用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启发讨论式教学法
针对大一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管理学课程刚刚接触,对管理知识陌生的实际,结合专业思想教育,重点启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知和兴趣;了解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从事管理工作的前景,结合教学内容、案例分析进行启发式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形成师生互帮互学,教学相长。为培养学生对经济类专业学习兴趣,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知识基础。
3.erp沙盘模拟实战训练
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结合企业生产运作的全过程,实施ERP沙盘模拟实训模式,师生团队合作,以小组形式完成。学生在灵活运用管理学原理,自选方法与路径完成一套完整的决策方案;教师对各小组进行角色分工、明确规则,并进行沙盘初始化,带领模拟第一年决策,编制报表。通过企业模拟运行,使学生能在模拟实战中愉悦地体验管理者应掌握的技能,强化了实践能力。通过该项目实训,使学生领略了完整的工作流程。了解掌握基础管理理论与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过程,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具体分析、解决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综合素质,激发学习热情。
三、建立适应管理学课程改革的考核体系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期末考核采用主观题和客观题相结合,以基本理论与应用够用为度的原则设计考试内容,强化本课程的实践能力的考核,全面提升学生运用管理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民办高校学情分析,本课程的考核体系如下:
1.课程考核比例
平时课堂考核占总成绩20%,由书面作业、出勤和课堂讨论发言加权得出;课后考核占10%,包括实训报告、企业管理专题调研报告等方面内容;课程期末理论考核占7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
2.考核内容与题型
考试课程期末考核方式为:理论考试占总成绩70%,卷面实行百分制。考试试题覆盖全课程,其中第1~3部分占30%,第4~7部分占40%,第8~10部分占30%。考试题型原则上可分为填空题、选择题、解释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七种类型;其中客观题占40%,主观题占60%。考核为闭卷,笔试,实行教考分离,密封集体评卷,做到公正、客观,学生成绩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这种灵活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能够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管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适应未来管理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加强管理学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建设
加强管理学课程建设,保障条件建设是持续搞好优秀课程建设的需要。对此,我们在进行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的同时,加强了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使教材建设、网络资源整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同步进行,从而保证了管理学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1.收集、归类、整合管理学网络课程资源
一是收集和整合与管理学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资源, 既有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改论文,又有生动典型的案例,促使学生能在人性化的网络环境中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增加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二是进行管理学课程网站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学课程网站资源库由课程大纲、媒体教学、案例习题、前沿动态、视频课堂等五个模块组成,管理学课程网站设立交互功能,由学习评价、在线答疑、实践教学三个模块组成。
2.通过局域网(校园网)和互联网等进行教学
一是通过管理学课程网站,使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内容和各章节的电子讲稿,以及课题组统一制作的PPT讲稿得以在网上呈现。二是录制了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供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三是通过互联网下载企业的基本状况,使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及经济与政策发展态势等。
3.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是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引进当前国际最流行、具有明显实效的“沙盘模拟实战训练”模式。二是积极与社会企业合作办学,走产学合作道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互利共赢。目前全院已与61家企业签订了教学实践合同,师生在不同的学期到企业进行锻炼。
4.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核心保障
几年来一直鼓励教师在职攻读高级学位,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说课、讲课竞赛,参与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实践与基地建设以及科研课题研究;有计划地组织课程组成员到签约企业参加管理实践活动,开展企业咨询服务等项目,提高其学术水平。教学团队中,课程组成员在研究方向、教学经历、学历结构、年龄阶段、职称层次等方面形成互补。通过团队学习和研讨的方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升了研究的效率和效果,强化了教师自身的团队意识,从而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了快速和持续提升,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同时为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五、管理学课程建设的反思
管理学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还缺乏创新思维。目前,管理学教学模式仍是传统教学占主导,学生参与性较弱,并且教师过多依赖媒体教学。为了实现管理学教学多层次目标,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形象化、趣味化,让学生积极主动进入深度学习,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知识结构需要提高和优化。此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还存在不适应;学校与生产经营企业的联系还不广泛,阻碍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霍彬.<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教改研究,2008(10).
[2]武忠远,王成,李兴开.管理学课程改革新思路[J].教育探索, 2008(7).
[3].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讨[J].教改研究,2013(4).
[4]贾明清,方林.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5).
篇5
关键词:行政管理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从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从注重管理转向注重公共服务和协作,起初的行政管理与服务的对象和范围、管理与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理应加以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民主价值诉求的发展需要。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体现理论和实践强有力结合的教学体系,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注重对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编制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当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所占的比重偏多
这种课程设置实际上反映了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教育主要存在着两种取向,即政治学取向和管理学取向。行政管理学界的这种取向上的争议实际上反映了目前中国行政管理学在学科基本范畴上的模糊不清。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表现为,政治学类课程和管理学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分别占有几乎不相上下的比重(行政管理学类的课程除了公共财政学和行政法学之外都是属于管理学范畴的课程)。
2、课程之间的设置缺乏联系和必需的衔接性
这尤其反映在公共财政学和公共政策分析这两门课的设置上。公共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必须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是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这两门基础课。如果没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学生是不可能学懂公共财政学的。当然,目前国内大多数行政管理学专业所用的财政学教材是建构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没有现代经济学的知识也可以被学生理解。
3、公共政策的课程比重过小,并且缺少相应的基础课程
如果将政府行政管理管理活动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偏重于内部管理方面,外部管理方面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少,即公共政策方面的课程极其少。
4、经济学类的课程相对较少
由于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界对于行政管理学的基本范畴之争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取向和管理学取向之上,因此对于经济学类课程的重视就显得不够。当然,有些院校主要是因为缺乏经济学类的师资。所以,目前只有极少数院校的行政管理学专业开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三、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1、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训
为适应社会需要,行政管理人才理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人格品质的塑造。
行政管理专业以培养行政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针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开设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从管理者的观念、品格、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强化训练。如开展务实、敬业、拼搏、创新精神的训练,伦理道德、毅力、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加强人际沟通、表达能力、创业策划、情商训练和社交礼仪等素质的培养。现代政府存在与活动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立足于为少数人或行政官员自身利益服务的基础之上。这是对政府及所属行政工作人员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行政管理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只有在这种专业意识的指引下,才能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
2、同等重视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安排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除设置大量的理论课程外,还应包括更多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使学生能真正胜任公共服务工作。把科研引入教学之中,通过专题研讨会、课程论文等形式,要求学生独立研究公共服务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公共服务领域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整合的能力。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专业人才应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同等重视定性与定量课程
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高等数学、公共管理统计学等定量课程的教育与学习,有助于为该专业的学生学习定量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有效提高其公共管理定量技术分析的能力,从而准确地将在实践中统计的资料应用于政府公共服务中,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4、改革单一的政治学取向和单一的管理学取向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及其管理对象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体现诸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发展的取向。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府微观管理职能的逐渐削弱,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逐渐强化,社会对行政管理的技术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大。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注重在多学科综合走向上创新。因此,行政管理学在学术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方式等方面,应更多地与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紧密联接起来,达到互相借鉴与渗透,相互促进与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化、知识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多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多元研究方法为行政管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陆锋明.浅谈高职教育中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社科纵横,2009(8)
篇6
关键词: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71-02
1 《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探索
《管理学》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从管理理论的角度观察、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的思维习惯,提升其从事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生将管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
至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本科类《管理学》的十所高校是:工商管理类: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2005)、山东大学(2006)、武汉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辽宁大学(2007)、湖南大学(2008);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中国地质大学(2007)和北京化工大学(2008);农业经济管理类:南京农业大学(2006)。”(见表1)
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高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在《管理学》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管理学》(本科类)实践教学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层面是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第二层面是课外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各类比赛,如案例分析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第三层面是指延伸到校外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指参观实习、调研等。这三个层面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层次目标是增进学生对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认识和掌握,解决“知”的问题;第二层次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解决“会”的问题;第三层次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解决“用”的问题。
围绕这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内容上,以管理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模块式、单元式的教学内容体系,将课堂、校内与社会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相结合,由专项管理能力的训练到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分层次逐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的形式上,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以及形式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管理游戏,模拟实验、实地参观与调研等多种形式;” 在实践教学的管理上,以综合管理技能考核为主线,以衡量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建立开放式、全程化、知识和技能并重的综合考核体系,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
2 精品课程《管理学》实践教学的特色
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学》实践教学近年来的探索已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从管理理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加深了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培养了基本的管理技能和创新能力,” 强化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具体而言,各校在《管理学》实践教学探索中的主要特色有:
南京大学抓住“导、读、写、议”四个环节,并辅之“请进来、走出去”,展开管理学实践教学活动;中国人民大学“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演讲,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调查、企业咨询等方式,丰富实践教学;” 山东大学创建“三三”结合的全景式的课程建设模式;武汉大学以“三创教育”理念(即创造、创新、创业)为指导思想,提出从教师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方式等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系统模式,“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开辟学习《管理学》的第二课堂,组织 “案例分析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经济管理知识竞赛”,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与。”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学软硬件环境优越,保障支持网络教学措施得力,“引进与自主开发企业竞争模拟软件,模拟企业的实际经营进行生产、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种决策。”还拥有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对外承揽横向课题的机构,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横向课题研究,分析、诊断企业实际经营问题。
辽宁大学搭建起由“教授、专家、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共享知识的学习平台和由“情境体验、沙盘演练、软件模拟、参加竞赛、案例分析”等构成的实践平台,“构成立体、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有机整体,使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理论与实践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并且,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拓展实验室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对外开放管理实验室,组织承办ERP软件培训班。
湖南大学从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发展成为“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习教学”四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实现 “T”型综合与平衡的纵深发展。目前,湖南大学“拥有15个较大规模的管理实验室,计算机300多台;还拥有ERP、SPSS、等软件,实现了与管理学实验模块的对接。”另外,湖南大学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实习基地,企业分布广泛,为学生参观与实习提供稳定场所;依托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广泛利用SIT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为学生参与管理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地质大学以培养职业管理者为主要目标,针对管理学的核心知识点,“设计团队练习、情景模拟、管理(专题)辩论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高度拟真的管理情景以获得所需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技能;北京化工大学应用沙盘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 。南京农业大学编写了配套的教学案例,建立了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与知名企业共建教学实践实习基地,从校外聘请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将实践教学思想落到实处。
3 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学》实践教学的启示
《管理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打破了传统师生关系模式,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只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1 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
《管理学》课程一般在大学第一、二学期开设,教学对象缺乏社会实践背景,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人才,必须扫除重理论轻实践的旧教育观念的根本障碍,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3.2 扩充各种社会资源是基础
充足的资源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然而近年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经费紧张,管理学实验室空间有限,合适的教学软件较难选择,高校有必要扩充各种社会资源,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加大对《管理学》课程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高校实验教学的专业化、综合化和开放式管理。
3.3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是核心
《管理学》课时少、班级人数多是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学实践环节学生比较难控制,需得到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另外,实践教学过程是有关教学的个人行为、群体行为和管理行为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具有多环节、多层次、分散性的特点,使得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难以进行。高校应建立实践教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确保实践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3.4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管理学》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师,而目前《管理学》的师资来源主要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有较高的学历,但缺乏从事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经历,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软肋。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改善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可以将实践经验作为教师准入条件;[15]规定教师在一定期限内必须有一定的实践工作量,鼓励教师将基于企业实践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打造一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师资队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3.5 优化社会环境是保障
到公司、企业实习是培养合格管理人才的重要举措,但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不少单位视其为过场和形式,没有进行认真的投入和建设,学生得不到相应的技能训练。事实上,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责任,完善高校实践教学社会支撑体系,建立相对独立运作的、开放式的教学基地管理模式,建设以学生管理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培训体系,与课堂教学对接, 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感知管理学的实务,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场所和认知空间。
实践教学环节是《管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深化和扩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管理理念、模式、方法正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切都对《管理学》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扭转目前实践教学管理上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尽理想的局面,必须适时转变教学观念,在《管理学》教学中进行实践教学的创新,汲取精品课程院校的先进经验,全面提高师生与实践教学相应的能力与素养,彻底突破原有的教学范式,综合改善实践教学的环境条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篇7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高校管理学教学中一直沿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是教学主体,负责传授学生管理学知识,学生只需要带着耳朵来听课,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不需要做出其他的反应。教师很少向学生提出问题,也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消化知识的时间,课堂节奏比较紧凑,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仅通过期末考核来检验学生的实际水平。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严重的诟病,无法体现管理学教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教师无视了学生的想法,只顾着自己讲解早已经烂熟于心的课件,却不顾学生理解了多少、实际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的表情呆滞,正说明了学生对当前教师所讲的内容丝毫不感兴趣。教师一味墨守陈规,不知变通,是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管理学的乐趣的,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观念,将其作为管理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对教学环境、方法、组织形式进行全面的改革,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还可以让学生来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内在潜能最大限度激发出来,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性格单纯,往往仅凭借个人喜好行事,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他们会投入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而乐此不疲。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征,提高管理学课堂的趣味性,以问题为导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和探索管理学问题,从而养成积极发言,不耻下问的精神,在班级内部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长久地保存下来。
第一,在课堂上设置讨论环节,先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在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还要将结论整理出来,选出代表加以阐述,最终教师将对各个小组的结论进行汇总、完善。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在听到他人的言论后,学生会将其与自己的想法作对比,进而了解思维上存在的漏洞,并主动学习他人的优点长处,这对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美好品德大有助益。
第二,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勇于发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都可以询问教师,每道问题教师都要认真对待,无论是浅显的观点还是高深的论据,教师都要一一分析给学生,以梳理学生的知识点,弥补知识缺陷,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很多学生都存在怯懦的心理,羞于将自身的弱点暴露出来,如果学生不提问,教师也就不会知道学生知识点上的遗漏,长此以往,学生的成绩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知道提问是不可耻的,应该予以支持和发扬,从而将提问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之一。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如今,各行各业都普遍缺乏精通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仅仅了解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唯有如此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高校教育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渗透,实践训练稍有不足,难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为了达成学生的就业规划,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可以建立校企联合模式,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积累工作经验,企业可以优先从高校内挑选优秀毕业生签订合同,补充新鲜血液,从而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此外,高校还可以让教师到企业取经,根据企业的管理流程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来制定解决方案,给予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手脑配合的能力,不仅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对知识也起到了巩固和强化的效果。
四、理论与案例相结合
大多数教师在管理学知识的传授中常常采用案例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因此选择的案例要能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就要求引入案例时必须根据对知识点的抽象概括与科学诠释,最大化地选择能吸引学生眼球的优秀案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从案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对于人性的理解,《西游记》中人物角色的特点和行为可以作为一个分析点来学习讨论。唐僧的慈悲、孙悟空的自主、猪八戒的随从意识等,更加有趣味地诠释知识。如对于时间管理的学习这一模块,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尝试用时间管理的方法,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总的来说,使管理学教学生活化是学生学好的保障。
五、创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保持平常心来面对学习,教师放弃了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学生相处,学生就会将学习中遇到的种种疑惑提出来,老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也能得到真正保障。教师在课堂内可以借助教室、校园网等平台,通过案例研讨、习题考核、情境模拟、管理游戏等多元教学方式,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在课堂外,借助课程网络信息互动平台、电子邮件、电话、博客等媒介,通过在线辅导、在线测试、文献导读、听取讲座、课外活动等多维课外教学方式,以补充和延续师生间交互。此外,还可以进行课程创新,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将问题统一布置给每个小组,让小组成员自行决定活动过程,并展开设计与讨论。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交流时间,充分发挥群体智慧,使学生之间能互通有无、智慧共享。
篇8
1 国外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成功经验
1.1 创新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方式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掌握创新方法,提升创新能力,保持持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放飞理想的需要,也是社会科学发展,进步的需要。同时,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教学的内容,而在于教学方式,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国外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研究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比如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学任务有课程建设、案例分析、研究工作三大组成部分。案例教学法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内容,而是迫使他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它是一个不断向学生施加压力的学习机制。从而使哈佛大学商学院成为美国青年求学的天堂。
1.2 提升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
高校担负着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级管理人才,关键因素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要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同时,要提升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潜力,培养一大批高级管理人才,就要求工商管理学科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潜力。国外高校高度重视工商管理研究生教师的选拨和入职后培训,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的选拔过程中,如:德国详细规定了教师在教育背景、职业证书方面的要求。为了提高兼职教师的比列,很多国家综合性大学邀请的兼职教师多是知名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才。不仅能让工商管理研究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课程知识,而且能学习到专业以外的知识、技能。加拿大高校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入职后培训方面的做法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加拿大高校录用的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为了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方法,熟练教学方式,都必须接受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
1.3 丰富工商管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提升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营造创新、创业、民主、宽松的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提升创新能力的舞台。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教学中所实施的研讨会课堂教学模式,对我们探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抛砖引玉引发学生创新思考,教师自我消解权威展示学生才华的教学方式,在思维、人格、智慧三个层面,激发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精神,大力开发工商管理研究生想象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学会超越书本,善于质疑、批判,追求卓越,从而促使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1.4 重视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产学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国外许多企业很重视与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开展合作。创办科技园区,直接把大学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成果向市场和商界转移,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积极引导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创业、就业。同时,成立教学公司,组织工商管理研究生和企业共同参加科技协作项目同时,为企业搞好管理、技术咨询,一次性或长期为企业提供管理、技术支持等等。这样,既能对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得到提升,又能加深对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同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激发了工商管理研究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将来才能为工商管理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2 对我国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启示
2.1 全面深入高校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我国,教育中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和对知识简单记忆的强调,束缚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现有的传统教育观念。国内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较少,搞一言堂较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完全忽视知识创新。要打破这种教学模式,就会提升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提倡工商管理研究生教师课堂上运用案例分析,与学生多互动,在交流之中碰撞出学术的火花。同时,强化对工商管理研究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有效提升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转变学习知识的传统观念,增强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 注重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科学教育的改革
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级管理人才,需要科学教育。当前,国内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始向国外高校借鉴经验,来对国内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科学教育进行深入的改革。部分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在第一学期统一接受科学教育,第一学期后,根据考研成绩和综合情况,采取学院、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安排专业,规定必修课学分和选修课学分,形成自由选课制,这种改革为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提升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未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探索中,我们要不断努力正确处理好科学教育、“文化普及”专业教育的关系,完善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突出科学教育改革。
2.3 高度重视高校工商管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一言堂、未抛砖引玉、教授权威等等问题,导致了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人才流失、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素质良莠不齐等严重后果。要建立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双重体系,同时,实施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来促进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破除传统教育观念,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伦理道德、分析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师生之间保持民主、平等、尊重的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升创新能力,营造、民主、宽松的研究环境,使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一贯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并实施培养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9
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早在1999年,在时任浙大校长潘云鹤院士的直接推动下,浙大管理学院与浙大竺可桢学院合作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教学改革班级――“浙江大学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该班每年从全校各专业中招收60名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管理的强化训练。十余年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年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又率先开展了创业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创立了一种“多通道、阶梯式、复合型”的高层次管理类精英人才培养新模式,并成为全国首家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创业管理硕士点和博士点办学单位,同时也是全亚洲第一个创业管理博士点。
创业要有全球视野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教育。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一项调查显示,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
“中国需要新一代的创业型企业,要出现能改变世界的企业,出现中国的微软、苹果、google……这些企业对国家经济转型会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挑战性的问题是,怎么才能培育出创办这些企业的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波说,中国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创业热情最高的国家之一,创业管理人才十分紧缺,创业管理理论有待深入研究。而植根于浙江这片活跃而奋进的创业型经济热土之上的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早在几年之前,就将目光投向了创新、创业的能力教育上。
浙大管理学院将创业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计划,放在了较高的层次之上,目标是培养具备强烈企业家精神的创业型管理精英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精通外语,专业知识精深且不为已有理论和传统所束缚,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创业的趋势、特点和模式,综合能力强,事业拓展和创新能力卓越。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中西交融的教育方式。”吴晓波说。为此,浙大携手世界一流商学院,与全美创业管理专业排名第一的百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和欧洲创业管理排名第一的法国里昂商学院(EmLyon Business School)开展了战略合作,联合创办了“全球创业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Global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简称GEP)]。由三校共同选拔人才,统一授课,并分别在三个学校进行学习。去年,三校共同招收了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65名学生,已经顺利完成了法国模块和中国模块,将于5月正式开始美国模块的学习。这一独特的培养模式使学生们受益匪浅,也得到了《金融时报》等国际重要商务媒体的关注。今年,浙大管理学院将继续选拔25名硕士研究生加入这一班级。
从2006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业管理精英班的“紫金一期”正式开班至今,作为国家教育部特批的全国高校中唯一一个管理学类创业管理教育项目承担方,浙大管理学院创业管理精英班,在经过数年苦心经营之后,不仅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端创业人才,也取得了良好的创业效果。目前,已经创办30多家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企业,取得了初期创业的成功。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其成果,亦引起了众多创业投资公司的关注和支持。最近,浙大网新集团、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和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与管理学院合作,将设立2000万元的创业基金,计划每年重点培养3~5个创业精英,助力他们的未来发展之路。
眼高手巧,求是强鹰
一流大学创业氛围不如二流三流大学,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眼高手低。浙大管理学院从一开始就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执行能力。在学生培养层次上,学院从本科学生直到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生,按不同层次分别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业管理精英人才的目标,根据国际创业管理精英培养的先进理念,结合本土特色,浙大管理学院将创业管理课程精心设计成五大模块:创业基础模块、创业技能模块、创业深化模块、创业体验模块、创业拓展模块。通过专门化的精英培养,使得学生既掌握创业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深入了解创业管理的国际趋势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实际运作。
“浙大的学习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以浙大的老师为主,有企业家和国外的老师来讲课和参与指导。我们还设有‘求是强鹰计划’,把国内外一些最优秀的企业家请过来,通过导师制,让他们和这些未来的精英份子们一同交流一同合作。”
除了未来企业家俱乐部、创业俱乐部、亚太学生创业联盟等诸多浙大社团供学生们交流学习之外,浙大管理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精神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家、高级职业经理人担任MBA研究生的企业导师。通过合作指导、企业家报告会、企业实习、企业参访、项目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MBA研究生运用管理方法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的丰富经验和实践成果,向同学们提出案例,指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讨论,进行启发式教育。同时教师也经常从社会上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成功人士来课堂现身说法,并与同学们热情交流。目前,马云、宗庆后、段永平、谢宏、孙德良等知名企业家,都受聘为浙大MBA研究生企业导师。
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学;案例实训;实施;效果
一、财务管理学案例实训实施情况
(一)实训内容
本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筹资决策案例分析实训。(2)项目投资决策案例分析实训。(3)营运资金管理案例分析实训。(4)利润分配决策案例分析实训。(5)综合案例分析实训。(6)案例分析结果汇报。以上前四个模块讲义各附3个大型案例。
(二)组织实施
每班学生根据指导教师要求,以8-10人为一组成立财务管理案例模拟实训小组,组内再进行合理分工,推举一人为小组负责人,负责组内实训任务协调和实训结果汇报。
(三)模拟实训进度
学生的课堂实训时间是8课时,课后需要有20课时的时间去完成讲义的各模块案例任务,写在实训报告册上。
(四)考核内容与方法
财务管理学案例模拟实训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档。根据学生在模拟实训期间的实际表现和作业成果进行评价,强调实训过程管理,综合考查学生的课堂实训情况、课堂案例完成情况和综合实训报告编制质量评分。(1)平时成绩占20%。(2)课堂范围内小组案例作业及表现占30%。(3)综合实训PPT汇报、实训报告书、实训总结占50%。
二、财务管理学案例实训使用效果对比及差异原因剖析
(一)实训参与度对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度教改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改优化后学生总是参与实训和经常参与度都有了显著提升。主要原因总结如下:(1)案例实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普遍认为老师在实训阶段运用大量国内外现实案例,启发了学生运用财务管理学已学过的理论去解释具体案例并找出财务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案例实训的方法通俗易懂并且实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乐意参与到实训中来。(2)团队精神的督促作用在实训中成效显著。教改前采用每个学生各自做题目训练的方式,这样他们只负责“各扫自家门前雪”,由于每个学生自控力不一样,对自己学习的要求高低不一,造成大家的实训参与积极程度不一样。教改优化后采用分小组的“头脑风暴法”对实体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强化训练财务管理各模块的学习,通过模拟实践来提高学习效果。
(二)成绩对比
(1)组织实施上,教改前没有明确实训课程的具体组织方案,各个学生按照指导老师要求做自己的实训作业,做完提交即可。教改优化后每班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小组协调实训任务,以强带弱,共同进步。(2)考核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成绩提升。教改前成绩以学生的到课率作为平时成绩,最终提交的实训作业作为课程成绩,考核方式单一。前述教改后考核方式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
(三)掌握程度对比
(1)教改优化后,本课程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相关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发散思考、集体讨论,避免了学生学习较为抽象的财务管理学知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死读书,读死书”的尴尬境地,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2)案例实训借助教改优化项目将相关的教学资源分享到网络平台,便于学生在实训中查找理论依据。找上市公司近三年数据进行分析的方式也激发同学搜集实时数据,进入角色,主动学习。(3)会计学专业作为经济系的应用型专业,符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结合更为优化的课程建设,为历来学风浓厚的会计学专业掌握理论知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
三、结语
总之,案例实训不仅符合财务管理学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特点,更顺应了整个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实施意义重大。本文只是根据一届学生的应用,设置教改前的实训情况作为参照组,结论难免偏颇,希望能抛砖引玉,以学习同行更好的教学经验,将教学做精做好。
作者:陈兰艳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