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基地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转基因基地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转基因基地管理制度

篇1

 

为切实做好南宁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压实属地责任、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依法规范我市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种植、生产、进口和加工等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严格依照《生物安全法》《种子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法规规章, 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管要求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全区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方案的通知》(桂农厅办发〔2021〕43号)要求,严厉打击非法研究、试验、制种、经营、种植、加工和进口行为,认真落实农业转基因监管职责,提高基层执法和检测的能力水平,促进全市农业转基因监管体系队伍不断健全,监管能力不断提升,我市农业转基因研究与应用不断健康有序发展。

(一)坚持全覆盖。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研发、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等活动全覆盖监管。对涉农试验基地、种子生产基地全覆盖抽样检查。对转基因农产品加工企业全覆盖监督检查,对辖区内农业转基因生物研发单位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企业现场检查覆盖率100%。对重点地区全覆盖抽检监测。

(二)坚持抓重点。突出春耕备耕、秋收冬种、制种售种等关键时节;突出研发单位、育制种基地、加工企业等重点对象;突出研究试验、品种审定(登记)、种子生产经营、产品进口加工、产品标识监管。突出粮食生产区和种子生产基地等重点区域。

(三)坚持控源头。加强研发、制种源头和进口管理,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研发试验单位和进口转基因生物全程监管,对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全覆盖监管,防范转基因材料扩散,防止非法转基因种子下地,斩断非法种植的源头。

(四)坚持促协同。建立市、县(区)联合监管机制,推进市际协同监管;依照“属地管理、部门协调、检打联动”原则强化职责分工和统筹,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管、海关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对县(区)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的支持、指导和检查力度,积极推动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部门将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事业发展的相关支出列入本级部门预算;指导县(区)、开发区成立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领导小组。通过科普培训,指导从业主体规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原料和加工生产管理,形成“主体责任”意识。努力形成从业主体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局面。

二、监管任务

(一)压实主体责任。农业转基因相关从业者承担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单位法定代表人要切实担负起监管的法定责任。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部门应通过召开指导会、举行培训班、实施例检和抽查、政策法规宣讲、约谈质询等方式,压实农业转基因相关从业者落实主体责任,强化从业主体自我约束和管理,重点检查管理制度、管控措施、设施条件的建立和落实情况。研发单位要成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机构,建立健全实验室-田间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落实相应的控制措施,切实做好本单位研发活动的管理工作。种子生产经营单位要加强对制种亲本和种子来源的管理,建立健全档案,确保源头和流向可追溯,严防非法生产经营转基因种子。〔牵头单位:局科教与种业科,责任单位:畜牧与饲料科、渔业渔政渔港监管科,市农科所,各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

(二)研究试验环节。跟踪并掌握辖区内农业转基因研发单位研发动态,严查中间试验是否依法报告、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是否依法报批,重点监管作物播种期、开花前、收获期和试验结束后4个关键时期。对批准开展的转基因试验全程监管,试验前检查控制措施和制度建设情况,试验中检查安全隔离等措施落实情况和试验档案,试验结束检查收获物和残余物处理及贮存情况。对涉农科研育种单位试验基地全覆盖抽样检测,排查非法试验行为,一旦发现未经批准的试验严令立即停止。全覆盖督促并检查研究和试验单位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督促转基因研究试验单位落实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相应的安全控制设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严格按照《转基因植物试验安全控制措施》进行过程管理,建立转基因活动管理记录和档案,实施转基因材料转移合同制度,确保转基因材料可监管、可溯源、无非法扩散。〔牵头单位:局科教与种业科,责任单位:市农科所,各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

(三)品种审定(登记)环节。严格落实未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品种一律不得进行区域试验和品种审定(登记)的要求,对参加区域试验的玉米、水稻、大豆等品种以及进行登记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申请单位要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提供检测报告,并提交标准样品,组织单位应对申请者提交的标准样品进行复检。(牵头单位:局科教与种业科)

(四)种子生产经营环节。对种子企业和制种基地开展拉网式排查,加大种子抽检力度和苗期检测力度,春耕备耕前和种子收获季开展专项检查活动,防止非法转基因种子下地,严防非法转基因种子流入市场。对种子市场、经营门店开展转基因成分抽检,加大抽检力度,严查转基因种子非法销售。南宁市农业农村局将根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统一部署,做好对冬季企业监督检查,春季市场检查抽取水稻、玉米种子样品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在水稻、玉米苗期,利用转基因试纸条快速检测法组织对本市大田种植品种开展抽样检测;在水稻、玉米种子收获前,组织对生产基地生产的品种进行抽样检测。〔牵头单位:局科教与种业科,责任单位:局法规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市农技推广站,各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

(五)进口加工环节。加强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流向监管,确保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全部用于原料加工,严禁改变用途。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许可证》颁证后的后续监管,对首次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许可证》的加工企业从运输到产品流通进行全程重点监管,要求企业每个环节开始前向当地县(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报告。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许可证》的企业需每月向属地县(区)农业农村局及市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报备农业转基因生物原料进口及加工情况(当月无进口及加工也需报备),县(市、区)农业农村局也须逐级向市级及自治区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报备。全覆盖检查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企业在转基因生物采购、运输、储藏、加工、销售、标识过程的安全控制措施及加工企业的转基因生物流向档案。严查市内加工企业的装卸、储藏、运输、加工过程中安全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全面核查产品采购、加工、销售等档案管理以及转基因农产品标识情况。对违规加工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控制措施落实不力的加工企业,依法责令停止加工,给予行政处罚。采取例行、暗访、飞行等检查方式,确保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不进入环境,全部用于原料加工,严禁改变用途。市农业农村局将不定期组织开展抽检工作。〔牵头单位:局科教与种业科,责任单位:畜牧与饲料科、渔业渔政渔港监管科、局法规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各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

(六)标识管理环节。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做好转基因标识监管,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签的标识》(农业部869号公告—1—2007)要求,严格标识范围,严查标识方式,对已纳入标识目录的转基因产品形成常态化检查机制,充分满足公众知情权和选择权。〔牵头单位:局科教与种业科,责任单位:局法规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各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

(七)加强病虫害发生动态监测。按照属地管理和谁研发谁监管原则,研发部门主管单位负责研发基地的病虫情况监测,生产基地由属地农业农村部门负责辖区内转基因作物种植区域的病虫情况监测。安排专业人员跟踪监测转基因作物种植区域的病虫害消长、种群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变化,及时掌握有害生物抗性动态,研究提出应对措施,严防目标害虫转移对其他作物造成危害,防范次要害虫上升危害。〔牵头单位:局粮油蔬菜管理科,责任单位:局经济作物科,市植保站、市农科所,市内转基因研发单位,各县、区农业农村局〕

(八)加强科普宣传。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注重统筹资源,创新机制,尊重科学,客观公正,突出宣传效果,形成科普合力。紧紧依靠宣传主渠道,积极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打造科学传播平台。培育懂技术、会科普、接地气的科学传播队伍,加强转基因培训和科普宣传咨询,开展转基因科普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公共场所,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交流,为转基因科研和产业化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牵头单位:局科教与种业科,责任单位:市农科所,各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各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提高认识,勇于担当、主动监管、健全机制、加强领导,制定本县(区)详细工作方案,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具体的机构、部门和人员,强化责任追究,将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放管服”改革精神,强化转基因标识等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建立约谈当地主要负责人等监管工作新机制,推进属地管理责任的落实。在队伍、经费、装备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各县(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管、海关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各县(区)要强化统筹协调,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机制;加快建立跨地区执法监管协调机制,对扩散源头不在本行政区域的,要及时向南宁市农业农村局汇报,并向扩散源头所在地农业农村部门发送协查信函,严肃查处。常态化转基因监管信息和案件查处信息实行月报制度,重大案件随时报送。

(三)压实主体责任。督导本行政区域内农业转基因生物研发单位和研发人落实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健全管理制度,落实控制措施。督导种子企业、进口企业和加工企业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依法持证经营,健全管理制度和生产经营档案,落实监管措施。

(四)落实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好约谈问责、督导检查制度,及时报告监管线索,依法依规追究不作为、乱作为者的责任。常态化转基因监管信息报送制度,案件查处信息实行月报制度,没有案件的实行零报告。各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及有关单位要做好农业转基因安全监管档案管理工作,随时迎接上级部门检查。邮箱:nnsnyjkjk@163.com。

(五)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各地要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明察暗访,重大案件追根溯源,查出源头,查清主体,查明责任,依法严肃处理。依法做好行政处罚案件的信息公开工作,及时报送和公布案件查处情况,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建立监督举报信息处理制度,鼓励群众举报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加大违法案件曝光力度,威慑违法行为。

(六)加强工作调度和信息报送。加强工作沟通与调度,明确专人负责,落实监管信息报送制度,关键节点实行监管信息日报,案件查处实行信息月报,重大案件随时报送,没有案件的零报告。加强监管工作档案收集、整理、归档、保管等,完善农业转基因安全监管工作记录与档案管理,确保规范、真实和安全。请各县(区)、开发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明确1名工作联络员并将名单于4月20日前报送市农业农村局科教与种业科,并请按如下要求及时报送相关材料和统计报表,报送材料请通过我局OA系统报送至给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转科教与种业科(涉密材料请按密件管理要求报送):

1. 2021年4月30日前,将本县(区)、开发区2021年农业转基因监管工作方案、领导小组文件报送我局科教与种业科。

2. 每月3日前,报送《农业转基因执法监管查办案件情况统计表》(附件1)、《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情况表》(附件3)。

3. 6月3日前,报送半年转基因监管工作总结(格式见附件6)。

4. 6月28日前,报送《农业转基因执法监管情况统计表》(附件2)。

5. 12月3日前,报送全年转基因监管工作总结(格式见附件6)。

6. 12月28日前,报送《农业转基因执法监管情况统计表》(附件1)。

7. 随时报送:每次对转基因试验单位、转基因加工企业开展检查后于7个工作日内报送《广西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查记录表》(附件4)。

四、 工作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1年3月—4月)。各县(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方案制定相应的安全监管实施方案,明确牵头部门、任务分工和工作机制,细化工作要求和责任落实,尽快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1年4月—11月)。各县(区)根据实施方案及农业农村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延伸绩效管理要求,落实年度任务,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职责,认真开展监管工作,组织开展专项检查行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市农业农村局将对各县(区)监管情况进行督查。

(三)经验总结阶段(2021年12月)。各县(区)及时总结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科学研判形势,谋划下一步工作。

未尽事宜,请与市科教与种业科联系。联系人及联系电话:梁克非,5530256,电子邮箱:nnsnyjkjk@163.com。

 

 附件:1. 农业转基因执法监管查办案件情况统计表

2. 农业转基因执法监管情况统计表

3. 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加工情况表

4. 广西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查记录表

5. 转基因试纸条现场检测记录表

6.  2021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总结(模板)

 

 

附件1

2021年   月份南宁市农业转基因执法监管查办案件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填报时间:2021年   月   日

行政执法案件

移送司法机关案件

案件信息公开(件)

立案件数

办结件数

金  额(万元)

件  数

金  额(万元)

 

 

 

 

 

 

 

 

 

 

 

 

 

 

 

 

 

 

 说明:1. 此表按月报送,每月3日前报送上月的案件统计数据至nnsnyjkjk@163.com。

2. 案件详细案情随此表同时报送。

 

 

 

 

 

 附件2

南宁市2021年  月农业转基因执法监管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填报时间:2021年  月  日

检查研发、生产、经营单位(家次)

出动执法人员(人次)

查处问题(起)

涉及金额(万元)

责令整改(起)

取缔无证

企业(家)

吊销证件企业(家)

试验环节监管

 

 

 

 

 

 

 

南繁基地监管

 

 

 

 

 

 

 

品种审定环节监管

 

 

 

 

 

 

 

制种基地监管

 

 

 

 

 

 

 

种子加工经营环节监管

 

 

 

 

 

 

 

转基因进口加工企业监管

 

 

 

 

 

 

 

小计

 

 

 

 

 

 

 

说明:此表半年报送一次,分别于当年6月28日和12月28日前报送。

 

 

 

 

 

附件3           

 

2021年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加工情况表

报送单位: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填报人:            联系电话:

月加工总情况

加工企业名称

农业转基因生物名称

原料进口原料总数(吨)

用途(如猪、鸡配合饲料、大豆油、大豆粕等)

原料加工使用总数(吨)

加工成品总数(吨)

销售成品总数(吨)

成品流向(主要销售地)

原料销毁(吨)

成品总数销毁(吨)

下脚料收集总数(公斤)

下脚料焚烧总数(公斤)

 

大豆

 

 

 

 

 

 

 

 

 

 

油菜籽

 

 

 

 

 

 

 

 

 

 

玉米

 

 

 

 

 

 

 

 

 

 

……

 

 

 

 

 

 

 

 

 

 

原料进口详情

加工企业名称

批次

农业转基因生物原料名称

进口数量(吨)

来源(国家)

船号

到厂日期

卸装港口

备注

 

1

大豆

 

 

 

 

 

 

2

油菜籽

 

 

 

 

 

 

3

玉米

 

 

 

 

 

 

……

 

 

 

 

 

 

 

加工企业所在县(市、区)

(签章)

 

加工企业所在市

(签章)

 

 

 

 

 

附件4

南宁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查记录表

 

被检单位

 

地址

 

检查单位

 

检查时间

 

检查项目

 

参加检查人员

 

被检单位参加人员

 

检查记录

 

 

 

 

 

 

检查负责人:               检查记录人:

检查意见

 

整改情况

 

复查意见

 

 

 

 

 

 

 

复查负责人:             复查记录人:              复查时间:

 

填报单位(盖章):              填表人:            联系电话:

附件5

 

转基因试纸条现场检测记录表

 

时间:                    地点:                    经纬度:

 

作物种类

品种名称(编号)

检测结果

作物种类

品种名称(编号)

检测结果

 

 

 

 

 

 

 

 

 

 

 

 

 

 

 

 

 

 

 

 

 

 

 

 

 

 

 

 

 

 

 

 

 

 

 

 

 

 

 

 

 

 

 

 

 

 

 

 

 

 

 

 

 

 

 

 

 

 

 

 

 

 

 

 

 

 

 

 

 

 

 

 

 

 

 

 

 

 

 

 

 

 

 

 

 

 

 

 

 

 

 

 

 

 

 

 

 

 

 

 

填报单位(盖章):             检测人员:            联系电话:

附件6

 

2021年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总结

(模板)

 

一、总体情况(对照南宁市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方案的重点任务,逐条完成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2

关键词:海南;棉花;南繁;有效积温;生物安全

农作物南繁是利用热带气候条件,于每年秋季至来年春季在南方(主要指海南岛南部)开展农作物种子繁殖、加代、杂交、鉴定等科研生产活动[1]。我国海南棉花冬季南繁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棉花新品种选育和棉花种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3]。而今我国农业逐步走上规模化、精准化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棉花南繁的设施、内涵也逐步发展,而位于海南三亚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大茅基地屏障式调控大棚的建成与应用也是农作物南繁创新的新形式。

1海南棉花南繁区域

海南适于棉花南繁的区域主要指五指山以南的三亚及陵水、乐东的部分乡镇,大体上位于北纬18°09′~18°37′,东经108°56′~109°48′[4]。这里气候条件较好,适于棉花和其他作物进行冬季南繁。

1.1对棉花南繁的有利气候条件

适于棉花南繁的区域冬季气温较高,10月至下年4月的月均温在20.7~26.4℃,1月平均温度为20.7℃;且光照充足,年日照时间为2590h。尽管年均降水量达1400~1500mm,但冬季雨水较少,绝无霜害。总体看,这有利于棉花正常生育和结铃吐絮。

1.2对棉花南繁不利的自然与气候因子

最大的不利因子是台风、暴雨影响棉花适期播种或造成棉花苗期受损[4]。此外,还有前期高温烧苗情况;有些年份或某些区域12月或1月气温偏低,引起棉花雄性不孕(无花粉),推迟棉花生育和减少成铃;昆虫繁多,棉花异交率高,品种保纯不易,转基因材料可能扩散;病虫草害种类种群很多,世代重叠,治虫、除草难度大;由于年降水量大、温度高、淋溶强烈,土壤有机质及N素含量低,土壤肥力差。

2屏障式调控大棚及其主要功能

2011年大茅基地建成屏障式调控大棚(简称“调控大棚”)4座,每座面积1200m2,共4800m2;大棚主体采用钢架结构,棚顶离地面最低高度为3m,最高处为4.5m,表面采用中空阳光板覆盖;四周全部安装铝合金推拉窗,棚顶留有换气天窗,装有双层遮阳网。拖拉机等大型农用机具可以进出。调控大棚可以调节温度、光照、湿度、太阳辐射等。在调节温度方面,冬季可增温保温,增加棉花所需有效积温;夏季可一定程度上降温,以防酷暑伤苗(表1)。

3调控大棚对棉花南繁的实际效用

3.1确保南繁棉花顺利播种保苗,促进早熟增产

确保按时播种是调控大棚主要的功能。3.1.1确保棉花播种、保苗。鉴于10月甚至11月初,海南常有台风暴雨,也偶有极高温、强辐射,对南繁棉花播种保苗十分不利。而调控大棚具有调温、防雨、防风暴、防强辐射等作用,可确保棉花及时播种和幼苗生长。即使因故延误了播种,利用调控大棚仍可播种,加快生育进程,一定程度上赶上正常播种时的大田棉花生长发育进程。2013年11月初强台风“海燕”掠过三亚,大田棉花遭受毁灭性灾害,而在调控大棚种植的棉花(简称“调控大棚棉花”)基本无恙。3.1.2促进棉花早发早熟、提高产量。2013/2014年度进行调控大棚和大田种植棉花对比试验,各播种1200m2,播种期、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都相同。结果表明,调控大棚棉花生育进程快,物质积累优,籽棉产量高。1)调控大棚棉花生育进程快。调控大棚棉花与大田棉花相比,除了现蕾至开花所需时间相同外,其余各生育时期调控大棚棉花均较大田棉花提前(表2)。调控大棚棉花全生育期为123d,而大田棉花为137d,调控大棚棉花成熟吐絮提前14d,这对南繁棉花种子收获后保证其到北方适期播种甚为重要。2)调控大棚棉花物质积累更为优化。从表3可以看出,调控大棚棉花物质积累明显优于大田棉花。尤其是调控大棚棉花单株蕾铃脱落数较低,为21.4个,而大田棉花为27.5个;调控大棚棉花单株总成铃数(单株成铃数与吐絮铃数之和)明显较高,为21.5个,而大田棉花为17.7个。因此,调控大棚棉花籽棉产量为每666.7m2326.80kg[按密度(每666.7m23800株)、单株成铃数、铃重(5g)与折算系数(0.8)的乘积测算,下同],明显优于大田棉花的籽棉单产(每666.7m2269.04kg)。对气象资料分析表明,在棉花开花至吐絮期间(2013年12月7日至2014年2月28日),调控大棚日平均气温低于20℃的只有3d,而大田却有10d;同期调控大棚内≥20℃有效积温为1885.01℃(日均22.71℃),较大田的1638.17℃(日均19.74℃)高246.84℃(日均2.97℃),提高15.1%。表明调控大棚的温度,尤其是有效积温,促进了棉花发育、早熟和高产。

3.2调控大棚确保南繁棉花安全

3.2.1调控大棚棉花可确保生物安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04号令)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部第8号令)明确规定南繁农作物必须确保生物安全,即严防基因的遗传漂移和环境污染。棉花是我国广泛运用转基因技术的唯一大田作物,南繁棉花中绝大多数为转基因材料,确保其生物安全尤为重要。而南繁区域土地资源紧缺,且传粉昆虫很多,更易造成异交,很难做到远距离隔离(500m以上)。因此,在调控大棚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及本所的专项管理制度进行管控和操作对确保生物安全有重要意义。由于与外界基本隔绝,调控大棚棉花几乎无昆虫传媒,即使有少许昆虫,也易防治消除,还可以避免基因的遗传漂移。如有少许重要材料繁育,还可再加网箱予以管控。且调控大棚棉花的残茬易于集中焚毁灭活。同理,调控大棚棉花可避免或大幅度降低异交率,对试验材料遗传保纯有良好作用。3.2.2调控大棚棉花易于防范病、虫、草、兽的为害。鉴于海南生物资源丰富,棉花病、虫、草、兽为害严重。在调控大棚相对封闭环境中的虫害、草害大为减少,即使发生也易于治理;且没有牛、羊、野兔、鼠类侵入为害。此外,以往在大田种植南繁棉花时常有人为因素造成的材料丢失和损毁,而在调控大棚的棉花可以通过加装门锁阻止其他人员进入,防止材料丢失和损毁。

3.3调控大棚有助于棉花一年多代连续繁育

一年多代连续繁育是棉花南繁的新思路、新途径,值得探索研究。鉴于调控大棚对不同季节气候特点发挥不同调控功能,如冬季增温防寒、夏日减温防晒等,也可针对棉花不同生育阶段对环境不同要求进行调节。因此,在海南自然气候下于调控大棚种棉可以实现一年4代连续繁育。这对加速新品种基因纯合,加快育种和种子扩繁进程等可能有良好效能。2012年秋开始进行调控大棚棉花一年多代连续繁育试验,采用冀棉95于11月9日播种,在吐絮成熟后收取种子立即播种,如此连续种、收。2013年11月25日第4代吐絮成熟。4个世代生育期合计为381d(表4)。如果采用早熟品种,在种植过程中再采取促早(熟)措施,则1a(365d)之内可以繁育4代。

3.4调控大棚便于田间精准管理和土壤培肥

由于在屏障封闭条件下,调控大棚棉花田间管理基本不受风雨阴晴等限制,可按棉花生育需要及时进行精准管理。由于调控大棚空间较大,所以拖拉机等多种农机具都能进入棚内进行作业。鉴于调控大棚内土壤不受雨水淋溶,保肥力强,增施有机肥和化肥,对培肥土壤作用明显。事实表明,调控大棚棉花(1200m2)施用腐熟鸡粪750kg,对增强土壤肥力,促进棉花生育效果很好。

4讨论

4.1调控大棚对南繁棉花的多重效果

用调控大棚种植南繁棉花,既利用了海南的有利自然气候条件,又避免或减轻了一些不利的因素造成的影响,从而实现南繁棉花早熟增产等效果;运用调控大棚以确保南繁转基因棉花材料的生物安全,行之有效,效果可靠,已走在其他南繁作物生物安全保障的前列;运用调控大棚开创了一年多代连续繁育的新路子,提升棉花南繁的技术水平;调控大棚内可实施棉花精准耕作管理,而在一般大田难以做到。

4.2调控大棚棉花的经验借鉴意义

屏障式调控大棚具有一般温室不具备的多种调控功能,且仍在逐步改进、完善。因此,棉花南繁的效率和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目前,类似的屏障式调控大棚正在海南逐步兴建。调控大棚对南繁棉花的多重良好效果,有可能对水稻、玉米等南繁作物起到借鉴作用,值得探讨。可以认为,调控大棚的建成和运用,为逐步实现棉花南繁乃至农作物南繁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和良好的模块。设施农业的运用将是农作物南繁的方向。

4.3调控大棚利于土地和时空的集约利用

篇3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FDI) 污染密集产业(PIIs) 环境福利效应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外商直接投资( FDI)与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FDI的规模年年攀升,截至2006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达7080.29亿美元,数额居发展中国家第1位。国际投资理论认为, 产业的扩张和转移是FDI的一个基本动机,在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控制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通过引进FDI承接了发达国家(地区)产业转移,给我国的社会福利和环境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重性的。一方面,FDI促进了我国GDP的增加,提高了经济增长率,推动了出口的发展,带来了环保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了环境保护意识等。但是伴随着FDI的引入及其产业转移,相当一部分污染密集型产业(Pollution Intensive Industries, PIIs)也转移至我国,如化学、能源、橡胶、塑料、制革、纺织等产业,因此另一方面,FDI对环境保护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PIIs所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破坏了生态环境,威胁人体健康,阻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根据我国目前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利用FDI的结构和方式,更新引资理念, 提高引资的福利效应,在利用FDI的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引资战略十分必要而迫切。

一、FDI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正面效应

(一)环保技术的溢出效应,促进环保技术扩散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尤其是致力于全球战略的许多跨国公司,倾向于在各个国家使用完全相同的技术,以此作为他们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使用的生产技术不仅以现在的管理体系为基础,更以将来管理体系的发展为基础,所以他们注重改造现有技术或引进新的环保技术来缓解对环境的污染。如北京熊猫宝洁洗涤用品公司建立后,在减少粉尘污染、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以及产品向环保型产品升级换代过渡几个方面都进行了技术改造,并付出近200万美元进口国外先进设备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以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同时,FDI的引入在带进了国外先进环保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有效地弥补了国内环保投资的不足,培养了一批人才。一些从欧美留学回国创业的民营企业家,主动接受、学习和实践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环保行为,在积极开展IS014001认证的同时,努力研究和引进清洁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环保技术的扩散。

(二)环保市场的学习竞争效应,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FDI促进了我国环保机制的逐步建立,推动了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受我国巨大的环保潜在市场的吸引,外商投资建设环保企业,不仅给我国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了资金来源和先进的技术设备,还加快了我国环保产业及产品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同时满足了我国环保市场的巨大需求,有效治理了环境污染。比如法国苏伊士水务集团旗下的得利满公司,已经在我国参与了100 多个水处理项目建设,为我国污染水处理方面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外商投资企业的较高环保意识和先进的环境管理方法对中方合作伙伴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学习示范效应。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力强化环保措施的情况下,国内一些企业为保持竞争力,也积极学习,不断更新环保设施,提高环保技术,完善管理制度,在企业的良性竞争下,推动了我国企业环保水平的提高。

(三)环保意识的学习示范效应,深化了环保理念和意识

在发达国家,环保的意识早已深入人心,“绿色”运动表现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掀起了以“绿色生产”、“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等为主的绿色浪潮。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尤其是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跨国公司,为了维护企业的声誉,提高企业的良好的环境形象,避免遭到环境意识较高的市场消费者的联合抵制,减少因重大环境事件发生而使企业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把环境原则与方针贯穿于企业战略之中,不仅对外有相应的环境承诺, 而且不少公司已付诸实践。很多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自愿把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认证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声誉的一种证明,一张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中国于1996年开始IS014000认证工作,目前我国通过认证的企业中,2/3以上是外商投资企业。而且,国际上大多数著名跨国公司都已明确提出采取母公司标准, 欧盟等也已开始要求所属企业在区内和海外投资要采取母公司标准。外商投资企业较高的环保意识,对提高我国企业及居民的环保意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逐步形成以保护环境为荣、污染环境为耻的经营与消费观念。

二、FDI对我国环境保护的负面效应

如前所述,FDI的一个基本动机是产业的扩张和转移,那么产业转移的走向势必是按梯度从高到低进行的。对发达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成熟和过时产品和技术的转移过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是一个相对先进的产品和技术的引进过程;此外,我国承接的产业中相当一部分是PIIs,所以,FDI对我国环境保护的负面效应是不容忽视的。

(一)直接破坏引资地生态环境,损害居民身体健康

一方面,FDI中引进的中低档技术设备甚至有害技术设备和产品直接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损害居民身体健康。如沈阳某合资企业引进了早已被投资国废弃的工艺,即用液态汞生产日光灯,导致车间空气中汞浓度严重超标,严重损害了生产工人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出于成本利润差的利益趋使,在受到一些环境保护限制政策(比如限制带有污染特性的投入品和产出品的生产)的影响,对于本国污染密集产业中已淘汰、高耗能、低附加值的边际行业,许多企业要么停止原有污染产品的生产,要么把有关的生产集中于那些环境管制较为宽松的国家或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FDI就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或这些行业的部分环节上。以IT行业为例,长三角地区是全球重要的IT产品制造和出口基地,如苏州2003年笔记本电脑产量就占全球1/4,然而仅仅是生产和制造基地在该地区,无污染的研发部门却在投资母国,这样就将组装中高耗能、易产生污染的环节留在了东部沿海地区,而大规模生产电脑的大量废弃物留在了我国,还产生了不可燃烧的化学物质和铅等重金属,直接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加重生态环境负担,增加环境治理成本

伴随着FDI转移至我国的PIIs产业,尤其化工原料、纺织业、化学制品等产业在出口额上升的同时,废水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业量都呈上升趋势,加重了我国生态环境负担,增加了我国环保部门的治理难度。以纺织行业为例,每年排放废水9亿多吨,已经成为我国排放工业废水量较大的部门之一。纺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4/5来源于印染废水排放量,而印染废水脱色困难、含有机物浓度高等,因而被看作是污水处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印染废水治理以集中处理为主,而各地达标排放标准不同,水环境功能要求也不一样,所以经处理后排放的印染废水仍对当地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由于新工艺、新原料、新染料、新助剂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得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中污染物变得越来越复杂,处理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另一方面,我国印染行业集中的浙江、江苏、山东省同时又是淮河及太湖重点流域所在地,水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严峻,污水治理成本不断增加。

(三)直接投资转基因产品,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

外商引进高新技术是我国鼓励的重点,但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尤其是引进转基因技术和产品对我国生态环境、国家乃至人类安全的潜在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由于许多转基因产品的应用需要很多科学的特定环境,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其后果难以预料,甚至由于使用不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如害虫更加猖狂、农作物颗粒无收等,并很有可能成为新的潜在的污染源。有学者研究,一些外国投资者已进入中国并生产和销售转基因产品。据报道,河北引进的抗棉蚜虫棉花对免除棉花受棉蚜虫危害同时提高棉花质量和保证产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一些县级公司因受高利诱惑私留从农民手中收购的棉花种子,并没有交到石家庄总部进行生物技术处理就高价卖给农民,结果数千亩棉田深受棉蚜虫危害,棉花几乎绝收。

三、引进FDI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FDI今后对环境的影响将越发显现。正确处理好FDI与保护环境的之间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使吸引FDI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积极参与完善国际立法,推动有关国际公约的修改

积极参加国际社会关于FDI与环境问题的讨论和谈判,表明我国保护环境的立场,补充与完善国际立法不足的地方,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的权益,密切关注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等组织在投资与环境方面的发展动向,随时考虑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基础上调整我国的吸引外资法规。比如在国际立法方面,《关于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和处置的巴塞尔条约》确认任何国家皆享有禁止来自境外的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进入领土内处置的权利,但《巴塞尔公约》并没有涉及到污染产品与污染企业转移问题;还有前几年OECD国家参与谈判的投资多边协议(MAI)中涉及到了环境保护,但却未提到FDI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MAI禁止通过降低环境标准来吸引外商投资的行为,但并没有要求投资者采用较高的环境标准(例如母国的环境标准)来保护环境,这就容易导致“双重环境标准”的问题,不但免除了投资者和跨国公司的环境责任,也不能禁止通过FDI将PIIs以及发达国家国内所禁止的产品、技术和设备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充实这些条约和立法的内容,把污染产品和通过投资转移污染产业的行为纳入其调整范围,使其成为控制国际污染转移的法律依据。

(二)制定与完善一系列有利于吸引FDI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法规和政策

目前,我国国内在FDI环境保护方面还没有采用统一的立法形式。因此,在外商直接投资领域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法律和法规,并逐渐形成系统的外商投资环境保护立法体系已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不仅要完善环境保护立法,更要加速与FDI相关的立法。我国的环保立法不仅应当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环保方面的立法经验,还要把环保立法内容从防治污染扩展到产生污染和浪费资源的生产过程,同时要充分利用和执行国内现有的相关环保法规。目前与FDI相关的环境管理规定,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关于加强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知》、《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都可以作为杜绝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污染产业的绿色壁垒。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环境标准制度,在1994年建立的环境标志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与IS01400相衔接的国内环境管理标准,确定环境标准的权威性,严惩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企业,限制其在投资区域内的投资。

(三)实施吸引外商投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倡导绿色投资

绿色FDI是绿色资本的形成过程,通过外商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直接投资于绿化事业使人们获得绿色效用。因此,一方面,大力鼓励外商投资到具有重大影响的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如清洁能源、交通、通信、科技、农业等关键领域;提高绿色技术起点,优先考虑能对配套解决污染治理问题的项目,优先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来改造高污染产业,如高效低毒农药新技术、织物印染机后加工技术等;同时鼓励外商投资开发绿色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等绿色产业,迎合绿色环保的消费意识;对转基因工程技术和产品,要依据目前国内认知的程度,从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两方面考虑,谨慎采取经济鼓励、禁止与限制政策。另一方面,要强化外商投资环境管理和监督体系,把好项目的技术和环境指标审批这一关,加强对项目设立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管理,完善外资审批制度,杜绝“地方保护”,从污染控制导向污染预防,力争把污染消灭在引进前和生产过程中。

(四)修正传统引资福利效应评价指标,建立正确的社会福利考核指标

我国传统引资福利效应评价一般是针对FDI给我国带来的福利正效应,也即是通过收入增长、行业结构、生产的明显改善等具体指标来衡量,但这个评价指标没有考虑到FDI对环境福利效应产生的“边际不效用”,忽略了FDI给当地环境、生态、资源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高估了FDI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率,结果促使我国一些地区为了引进FDI不惜降低环境标准,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使国外的一些PIIs转移有机可乘,从而给当地环境安全造成极大威胁,降低了引资的福利总效应。所以,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吸收FDI,首先就必须对传统引资福利效应评价指标加以修正,即用净投资福利指标代替传统的福利指标亦即将环境变量考虑在内,如果在外资引进过程中,该项评价项目对环境产生的某种危害增加了,就需要从投资收益中扣除恢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所需要支出,此时由于成本上升,引资净福利效应下降。相反,如果该项目(特别是一种保护环境的工程或政策)防止了环境危害,使得费用减少,则归为效益,净福利效应上升。此外,在选择投资项目方案时,也应选择净投资福利值比较大的。这样,就克服了盲目引资,能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取得平衡,实现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

参考文献:

张德强、谭晶荣: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及优化途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3期。

吴玉鸣: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规制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4期。

赵玉焕:《贸易与环境――WTO新一轮谈判的新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

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叶汝求:《环境与贸易》,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

篇4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

(一)工作思路:全市农资专项整治工作继续坚持“着力治本、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和属地管理原则,以强化源头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和提高监管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农资专项整治基础建设。结合6项农药管理新规定和新的肥料管理法律法规的施行,积极开展“种子农药肥料管理年”活动,严格落实农资监管责任制,推动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规范化,加强农资使用环节监管,大力推动农资信用体系和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着力构建农资监管长效机制,推动农资市场秩序持续好转。

(二)工作目标。通过全市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使农资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农民群众质量意识和维权能力进一步提高,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效应逐步发挥,农资监管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并逐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农民群众满意程度进一步上升。通过开展“种子农药肥料管理年”活动,使种子、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农机及零配件、水产苗种等主要农资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放心优质农资覆盖率显著提高;农业部门农资监管执法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重点

(一)突出市场准入,加强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清理整顿。要严格依据有关农业法律、法规、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规定,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加强许可后的监督,把好农资市场准入关,强化农资产品的源头监管。一是进一步依法开展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清理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组织对辖区内种子、农药、肥料、兽药和饲料生产经营主体的清理整顿,对已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证但群众多次投诉、资质条件发生变化或存在违法行为和造成重大农业生产事故的,要责令限期整改或依法注销、撤销许可;对无照无证生产经营的单位、个人和经营假冒伪劣农资的摊点,坚决予以取缔。8月底,各县(区)农业部门要将清理整顿情况报市农委。二是严格农资产品市场准入。对需要经过审定、审批或许可的农资产品,各级农业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条件、程序和标准,严禁降低标准或越权审定、审批、许可。坚持“谁许可、谁负责”的原则,强化许可机关的责任,加强许可后的监督。对进入本行政区域的农资产品的相关许可信息要进行认真审查,防止未取得行政许可及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进入市场。同时,要督促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农资生产经营台账,实现农资产品可追溯管理。

(二)突出重点品种,强化市场整治。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大对农资批发市场和县、乡、村农资集散地的检查力度,在春耕、秋种等重要农时季节开展拉网式检查。以种子(种苗)、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机及零配件、水产苗种为重点,强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违法行为。重点查处无证生产经营,超范围经营,生产、销售未经登记、审定、批准使用的农资产品,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及伪造、涂改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地址、有效期、有关质量标识等坑农害农违法行为。

种子监管重点:以杂交水稻、抗虫棉、杂交玉米、杂交油菜、大豆和小麦等农作物种子为重点,在春耕和秋种前,集中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整治,突出种子质量抽查,重点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未审先推、乱引种、虚假广告、超范围经营、无证生产经营、未按规定建立经营档案、品种包装标签介绍与审定公告表述不符、品种权假冒和侵权等违法行为;严格品种审定,解决品种多、乱、杂等问题。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种子,要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农业部关于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和标识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管理。

农药监管重点:严格按照2007年底颁布的6项农药管理新规定,规范农药登记管理,切实解决农药登记管理中产品数量多、“一药多名”和标签标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加大农药产品质量和农药标签检查力度,以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种子包衣剂为重点,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假劣农药、无登记证生产、扩大使用范围、一证多用、套证或冒证、标签不符合规定以及肥料产品标称具有农药功能等违法行为。继续查处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禁用高毒农药的违法行为。

肥料监管重点:以复混肥、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微生物肥料及叶面肥料、冲施肥为重点,严查有效成分不足、包装标识不规范、夸大使用效果、一证多用、假冒伪造登记证等违法行为。加强对配方肥定点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的监测,建立完善配方肥质量追溯管理制度。加强对肥料登记产品的后续管理。

兽药监管重点:严查生产经营假劣兽药、无证生产经营、有效成份含量不足、标签说明书不规范、非法生产兽用生物制品等违法行为;加大禽流感疫苗、猪蓝耳病疫苗等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的质量监管;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使用违禁药物和其他有毒有害化合物的违法活动,采取有力措施,取缔国家禁用的兽药。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监管重点: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无证生产、包装标签不符合规定等违法行为;严查在饲料加工和养殖环节添加“瘦肉精”、“蛋白精”、莱克多巴胺、苏丹红、等违禁品和其他禁用兽药的行为;组织开展全市饲料产品安全监测工作,重点监测饲料卫生指标、饲料中违禁药物、反刍动物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

农机监管重点:以财政资金补贴购置的农机具为重点,开展质量监督工作。积极开展农机产品质量调查、投诉和打假工作,确保补贴机具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体系,及时处理重大、突发质量事故和集中投诉事件,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补贴机具的行为。

水产苗种监管重点:加大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制度的实施力度,严肃查处苗种生产环节使用硝基呋喃、氯霉素和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提高水产苗种质量。督促苗种生产企业建立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及销售记录,建立可追溯制度。严厉打击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和销售带病水产苗种的行为。

(三)突出案件查处,加强涉嫌犯罪案件移送。针对当前违法分子“当地制假,外地销售”的特点,在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五不放过”原则,扩大调查范围,挖掘违法事实,固定违法证据,彻底查清假劣农资的来源和去向。涉及跨行政区域案件要按照农业部《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及时上报案件信息、发送协查通报,以利于彻查源头,端掉窝点。要认真落实农业部、公安部《关于在农资打假中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工作的意见》,做好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坚决杜绝“有案不送、以罚代刑”。

一是拓宽案件发现渠道。各级农业部门在认真组织开展农资市场监督检查的同时,要完善案件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举报农资违法行为。要充分发挥“12316”公益服务电话的作用,做好投诉举报受理工作,为农民群众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要强化对农民群众的服务指导,提高农民群众质量意识、科学使用农资能力和识假辨假维权能力。要采取举办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深入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知识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知识,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安全间隔期等规定,提高农民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水平。

二是坚持案件上报制度。各县(区)农业部门要加强农资违法案件的统计上报工作,严格坚持春耕秋种期间周报制度,3月中旬至5月中旬、9月初至10月底每周上报一次统计报表,其余时间每月上报一次,大要案随时上报。市农委已经把案件查处和上报工作列为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

(四)突出投入品使用环节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赋予的职责。督促农产品生产者切实履行有关法律义务,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台账。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原料基地、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养殖小区、规模饲养场及水产养殖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对象,重点检查是否按法律规定建立生产记录,有无使用禁用农兽药或其他化学物质以及超限用范围使用农兽药行为,是否存在不遵守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规定的行为,是否存在使用违法的包装物、保鲜剂、添加剂等材料,是否按规定进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

(五)突出产品质量抽检,强化农资产品质量监管。农资产品质量抽检是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环节,也是及时发现和处理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基本手段。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筹措经费,结合当地农资市场特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制定执法抽检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农资产品质量执法抽检,进一步加大农资产品质量抽检力度,提高抽检覆盖率。同时要保证抽检与依法查处的有效衔接,做到抽检与取证同步,抽检时由执法机构对样本基数、生产经营情况等事实进行证据固定,对于检测不合格的农资产品,要按照《行政处罚法》和《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要求,进入执法程序。市农委将在春耕秋种期间分别组织一次种子、农药、肥料、兽药和饲料的质量抽检活动。

(六)突出规范化建设,形成稳定监管机制。积极推进农资监管工作规范化建设,形成稳定、有效的农资监管机制。一是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坚持以县(区)为主,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农资日常监管责任,并对本行政区域农资执法工作负责,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与服务工作。二是推行责任书制度。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与农资监管责任部门签订责任书,明确职权、职责、目标、要求和保障措施,并报上一级农业部门备案。三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监管措施不落实、该报告不报告、发现有违法行为的苗头不控制、该查处的不查处、该移交的不移交等行为,要及时予以处理;造成后果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要依法处分。四是推行监管工作记录制度。具体履行农资监管职责的机构要建立监管工作记录,要对监管工作开展情况如实记录。五是进一步完善信息报送和统计制度。逐步实现电子化报送,网络化管理。

(七)突出信用评价,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性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和办法,根据农资市场主体资质、守法程度、消费者投诉、公众评价等相关信息,结合农资质量监督抽检结果,分等级评出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等级,并实行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对信誉好的企业,给予扶持和鼓励;对失信和具有不良记录的企业给予警示或限期整改,并列入“黑名单”予以重点监控;对多次违法违规、信用差的企业要依法取消其资格。通过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和信用等级评价数据库,将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诚信档案、信用等级及所生产、经营农资产品质量抽检情况、违法行为查处等信息资料公布于众,发挥农资诚信体系的作用。

(八)突出示范带动,大力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活动,大力推广农资连锁、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行业协会、农资信用监管、农资防伪等成功经验和模式。在总结前几年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发挥示范效应,逐步扩大放心农资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

(九)突出鼠药市场监管,巩固毒鼠强整治成果。各级农业部门要继续采取市场监管、重点排查等措施,加强鼠药市场监管,坚决清缴毒鼠强等剧毒鼠药。规范杀鼠剂市场流通渠道,严厉查处违法经营杀鼠剂行为;加强统一灭鼠工作,宣传推广先进灭鼠器械、药剂和技术,提高鼠害综合防治水平。配合公安部门做好跟踪、排查和捣毁制售毒鼠强窝点等工作,协调环保部门做好已收缴和废弃毒鼠强的处置工作。

三、重点活动

(一)召开全市农资专项整治工作会议。3月中旬,召开全市农资专项整治工作会议,总结2007年农资专项整治工作,部署2008年全市农资整治工作。

(二)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根据省农委部署,3月21日-27日在全市组织开展2008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3月21日市农委在怀远县举行启动仪式和现场咨询活动。

(三)组织农资产品质量抽检活动。市农委政策法规科牵头、委属有关单位配合,春、秋两季分别开展一次种子、农药、肥料、兽药和饲料产品质量抽检活动。

(四)组织春、秋季农资专项整治工作情况互查、督查。3月下旬和9月下旬,市农委组织互查组、督查组,赴县(区)开展春秋季农资专项整治工作监督检查。

(五)组织开展农资选购、使用广播讲座。与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合作,组织农资专家在春、秋两季分别开展1次种子、农药、肥料、兽药和饲料产品选购和科学使用广播讲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提高农资监管能力。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农资监管工作的领导,建立主管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综合执法机构在农资监管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要积极争取将农资监管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证基层农资执法监管、抽检和办案经费,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计算机、照相机等执法设备,保障农资监管工作能落到实处。

(二)强化协作,形成打假工作合力。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履行牵头协调职责,加强与发改委、公安、工商、质检、供销、监察、法院、检察院等有关部门或机关的协作,落实农资打假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及时沟通信息,制定联合行动计划,进一步健全部门内各尽其职,各负其责,部门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农资打假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多部门整体联动的优势,形成农资打假工作合力。

篇5

三、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根据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坚持做大产业规模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举,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行业。国家重点组织实施9大专项,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尽快形成我国生物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

(一)生物医药

根据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需要,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

1.疫苗与诊断试剂。大力开发预防、诊断艾滋病、禽流感等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与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加快实现产业化,务求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推进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性疫苗研发。提高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麻腮风、肺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统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效果。积极推进疫苗生产企业战略性重组,形成疫苗产业良性发展的产业链条。迅速扩大我国疫苗与诊断试剂产业规模,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专栏1疫苗与诊断试剂专项

以提高重大传染病预防能力为目标,加快预防性疫苗研制和产业化发展,降低毒副反应,提高免疫效率,为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流行,防止局部或大范围爆发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撑;加快治疗性疫苗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形成一批临床治疗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新药;开发20种新型病原体诊断试剂并实现产业化,替代部分进口,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2.创新药物。大力发展生物药物,力争在基因工程、抗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物。积极开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小分子药物,在手性合成、激素合成、抗生素半合成等领域取得突破,在具有独特疗效的溶栓药物、急救药物、心血管药物、代谢病药物、老年病药物等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大力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药物制剂整体水平。积极推进生物药物的合同研究和委托加工。

专栏2创新药物专项

以提高我国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开发和产业化;加强新型药物制剂及给药系统研究,整体提升药物制剂水平。开发药物生产新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力争在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艾滋病等)的治疗和预防用药方面取得突破,争取有5―10个自主创新的重要新药品进入产业化生产,培育5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生物医药大企业。

3.现代中药。大力加强中医药研究条件和平台建设,完善中药技术标准和安全用药保障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药理清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可控、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中药新药快速发展。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中药资源种质库;选育优良中药材品种,加快濒危中药材和关键中药材的生物培养和拟生态条件的规模化生产;推进中药材GA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建设,加快中药材种植业和中药饮片发展。加强中药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创新,优先发展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艾滋病、抑郁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流感等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的中成药,加快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品牌、品种和企业。

专栏3现代中药专项

以保护濒危稀缺中药资源为重点,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加强中药制药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完善技术标准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建立现代中药工程技术体系;加强名医名方开发及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促进中药专业化生产,培育20个左右产值超过10亿元的中药大品种,形成3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中药龙头企业;推动中药国际化发展,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4.生物医学工程。着眼于满足全民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加快开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创伤、突发性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康复技术和设备,力争在关键技术、关键元器件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开发新一代具有组织诱导性的涂层人工关节、牙种植体、经皮植入器件、植入性智能假肢、人造皮肤、人工骨等组织工程产品;积极发展新型人工心瓣膜和血管支架、人造血管;大力发展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易维护、易操作的超声影像设备,核磁共振、CT、数字化X射线机、生物分子核医学显像等设备;以亚健康状态调控为重点,开发低生理负荷的生理信号检测技术和装置。重点发展面向中小型医院的量大面广的产品,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实现部分医疗器械自给并出口。

专栏4生物医学工程专项

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生物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设备,建设若干国家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加强自主创新,在一批关键技术或部件上实现重点突破,实现产业化。提升和稳定量大面广的生物医学工程产品质量,扩大产品出口,初步改变高端产品依靠进口的局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专利产品并进入国内外市场;形成5―10家年销售收入数十亿元的骨干企业。

(二)生物农业

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及广泛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1.农业良种。重点推进超级稻、优质高产小麦、杂交玉米、转基因棉花等我国具有优势的农业良种产业化。加强转基因抗病虫水稻、油菜、玉米、大豆等品种的选育。促进野生稻、野生大豆等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加快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作物开发和产业化。加速牛、猪、羊、鱼等畜牧、水产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扩繁率,促进产业化发展,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一批禽类新品种,扩大父母代种鸡饲养规模和孵化能力。

专栏5生物育种专项

围绕提高农产品品质、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选育并大面积推广应用100―150个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新品种;推广应用30―50个抗虫、抗旱、抗逆能力强的防护林、经济林、能源林、速生工业用材林等新品系;培育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业(种畜、种禽、种苗、花卉、竹藤)企业(集团),使我国动植物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显著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效益。

2.林业新品种。推进优良林木、竹藤等产业化,加大抗逆、抗虫、高产和优质基因工程林木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加强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推进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技术开发,加快建设一批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基地,不断扩大野生种群,为野生动植物产品生产奠定基础。

3.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以实现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加快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及林木危险性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开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绿色农用产品应用的示范试点和宣传普及;推进全降解农膜的应用。推动资源优势整合,加快培育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型兽(鱼)用动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动物用生物技术药物和中兽药、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的龙头企业。

专栏6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专项

开发并推广应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重要农用生物制品15个左右,开发并推广应用畜禽新型疫苗等动物用生物制品和制剂40-50种;增加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微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的使用比例;培育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大型企业集团10家,大幅度提高我国绿色农业生物制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效缓解农业面源污染。

4.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发掘和筛选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养殖新技术,选育一批海水养殖新品种,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加速产业化,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纯化技术研究,支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酶等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海洋生物企业。

(三)生物能源

突出区域特色、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加快培育我国生物能源产业。

1.能源植物。充分利用荒草地、盐碱地等,以提高单产和淀粉含量、降低原料成本为目标,培育木薯、甘薯、甜高粱、菊芋等能源专用作物新品种。以黄连木、麻疯树、油桐、文冠果、光皮树、乌桕等主要木本燃料油植物为对象,选育一批新品种,促进良种化进程;积极培育与选育高热值、高产、速生的乔木和灌木树种,以及高含油率、高产的油脂植物新品种(系),建立原料林基地;改进沙柳、柠条等沙生灌木资源培育建设模式,提高灌木资源利用率,建立沙生灌木资源培育示范区。积极研制一批基因工程油用植物新品种。

专栏7生物能源专项

重点选育培育一批速生高产、高含油和高热值能源植物品种,实现规模化、基地化种植;开展以甜高粱、木薯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10万吨级燃料乙醇示范工程,建设年产万吨级植物纤维燃料乙醇示范线;利用多种农林油料等建设10万吨级连续化生物柴油示范生产线;以秸秆、木屑等农林业废弃物以及沙生灌木为原料,建立年处理10万吨级以上生物质的气化固化示范发电厂;实施若干工业沼气产业化示范工程。

2.燃料乙醇。支持以甜高梁、木薯和菊芋等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加快以农作物秸秆和木质素为原料生产乙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优化燃料乙醇生产工艺,降低水耗、能耗和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逐步扩大燃料乙醇生产规模和乙醇汽油推广范围。

3.生物柴油。支持以农林油料植物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加强清洁生产工艺开发,提高转化效率,建立示范企业,提高产业化规模。开发餐饮业油脂等废油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制订生物柴油技术标准。加速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化进程。

4.生物质发电和供热。加快研制大型高效生物质连续气化装置,开发生物质燃气高效净化技术,积极开展秸秆、木屑等农林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示范工程,大力支持以灌木林和柳树等燃值高的速生能源植物为原料的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示范;加大规模化沼气技术开发力度,大力发展集约化专业养殖场沼气工程、利用有机废弃物的大型工业沼气工程,建设一批高技术、高水平的沼气发电供热供气示范工程。加强户用沼气池、特别是秸秆为原料的沼气池的技术开发,大力普及农村沼气。

5.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积极发展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技术,鼓励利用农作物秸秆、林木剩余物,加工致密成型燃料,为农村、林区提供使用方便、清洁环保、燃烧效率高的能源,减少农村燃料消耗对林木等植被的破坏。

(四)生物制造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基产品,实现对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加快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减少工业生产能耗与污染物排放。

1.生物基材料。支持以农林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大力发展聚乳酸、生物乙烯、聚羟基脂肪酸酯、纤维素衍生物等生物材料和1,3-丙二醇、1,4-丁二醇、糠醛等单体原料;提高生物基化学品如赖氨酸、谷氨酸、苹果酸、木糖醇、柠檬酸、维生素、各种糖工程等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扩大其在人类健康、畜牧养殖业等方面的应用;支持生物可降解溶剂、剂和各种高效安全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化,支持以松脂、木本油脂和木质纤维素等为原料的绿色表面活性剂、环氧树脂固化剂、聚酯(醚)多元醇等绿色精细化学品的高效合成产业化技术开发,减少对石油等一次性矿物资源的消耗和有害有机化学制品的应用。同时,发展一批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塑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木基复合材料、陶瓷化竹木纤维新材料以及新型炭质吸附和其他功能材料。

专栏8生物基材料专项

以替代石油化工产品、降低成本为重点,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示范,加快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糖工程产品和新型炭质吸附材料规模化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到2010年,淀粉基可生物降解塑料达到年产20万吨级规模,其他可生物降解功能高分子材料达到年产10万吨级规模;糖工程产品和炭质吸附材料达到年产万吨级规模;木基工程材料达到年产10万吨级规模,形成若干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的大型生物基材料企业集团。

2.微生物制造。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对传统化学制造过程的改造,显著降低医药、化工、食品、饲料、纺织、造纸等工业的能耗和污染水平。提高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的技术水平和产量,在造纸、纺织等工业中进行示范应用;开发新型酶制剂,发展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绿色生产工艺,加快推广应用。

专栏9微生物制造专项

以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新型生物反应过程为核心,加快微生物制造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过程中应用。“十一五”期间,建立一批微生物制造示范企业,提高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酶活水平和产量等,大幅度提高生物色素、生物香料等食品与饲料添加剂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水平,有效降低造纸、纺织等工业领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五)生物环保

以水污染治理、有机垃圾治理、荒漠化和石漠化等退化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为重点,大力开发环保生物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产业化步伐。重点发展高性能的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等生物技术产品,开发新型好氧、厌氧和复合的高效反应器、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加快先进、成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有机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水平。选育并推广一批适应干旱盐碱与荒漠地等的优质高抗造林植物新品种,加快生物技术对盐碱地、荒漠化、石漠化、干热河谷等退化生态系统改良步伐。开展抗重金属污染、超富集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和规模化繁育,开发提高植物富集重金属能力的多功能添加剂制造技术、超富集植物收获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促进对重金属污染水土的修复与改良。

(六)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开展生物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摸清我国生物资源情况。实施全国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开展生物物种资源就地、迁地保护和离体设施的建设。抢救性收集宝贵生物资源,加强物种种质资源库(圃)及保护场(区)、原生境保护点、试验基地和信息与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国家生物资源流失查验技术平台,加大鉴定评价特异生物资源的工作力度,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宣传,支撑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筛选关键优异资源和突破性新种质,促进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一批具有资源特色的优势生物产业。

(七)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加快制定生物安全法。贯彻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根据《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原则,加快建立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安全性评价、检测技术等技术标准体系、生物测量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生物参考测量标准物质库。加强国家生物安全检测技术、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设施建设,建立危险外来入侵生物、转基因生物和重大疫病疫情的检验鉴定、监测、评价、预警及应急反应体系,建立健全生物物种资源对外输出、出入境审批与查验制度,建立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建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监测与评价体系,建立我国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国家生物产业认证认可体系。

四、保障措施

我国生物产业尚处于全面发展的初期,实现本规划的目标和任务,需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政策和市场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

国家建立生物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加强生物产业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技术研究开发、生物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设立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就生物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依法组建中国生物产业协会和国家生物产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开展市场调查、信息交流、标准制修订、行业自律、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促进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

大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有效实施机制。通过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生物技术成果转化,改造或新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与系统集成能力。

加强生物科技创新条件平台建设。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技术公共实验室、中试基地以及融资平台、人才培训平台等产业化能力建设。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开发设施建设,形成若干具有较大规模、多学科融合、创新能力强、开放运行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鼓励和支持国外机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加强生物信息中心、科技成果评估机构、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生物领域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完善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落实对知识产权创造者的奖励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力度。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步骤、有重点地建设若干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引导生物产业特色化、集聚化发展。

(三)建设高素质生物产业人才队伍

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以及生物安全、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生物产业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生物技术原始性创新人才、工程化开发人才、高级经营管理者、高级技术工人等各类高技能人才,扩大生物类硕士和博士的招生规模。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和支持出国留学人员、海外华人华侨回国和来华创办生物企业、从事教学和研究。加强生物技术人才的国际培训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完善生物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国家生物科研机构的技术负责人逐步实行海内外公开招聘。加大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和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四)多渠道增加对生物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整合政府科技计划(基金)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等资金,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对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

支持生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并增加对生物企业的投资。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生物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生物企业要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支持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国家政策性银行在各自经营范围内积极为生物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生物企业的发展。

(五)实施有利于现代生物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套税收政策,鼓励生物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现代生物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等特点,结合国家税收改革方向,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现代生物产业发展。

(六)建立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培育生物产品市场,扩大需求。通过逐步扩大医疗保险、计划免疫等覆盖范围,加大对农民提供良种补贴、技术培训的支持力度,以及加大对生物能源发展的扶持等措施,积极扩大生物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大政府采购对国内生物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普及教育,正确引导消费;建立有利于生物医药发展的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物流体系。

完善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在保障生物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转基因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的限制。逐步推进药品的委托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药品上市后,按国家有关规定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加强生物产品市场监管。完善对生物技术企业、研究机构及其制品的管理制度。健全生物技术的实验程序,以及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商品化生产和进出口等环节的安全控制措施,加大对生物技术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安全措施的监督力度。

篇6

【关键字】水产品;安全;措施;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量占全国肉禽水产品总量的30%,水产品产量从2001年的4279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8200万吨。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和丰富,水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制作方式的不断改变,新技术带来新的产品层出不穷,如保健水产品、强化水产品、新资源水产品、转基因水产品等等,这些因素给水产品的安全质量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1.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1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领域问题突出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个别企业滥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氯霉素、苏丹红(1-4)等禁用药物和环丙杀星、磺胺类、土霉素等限用药物,以及喹乙醇、己烯雌酚等禁用的饲料添加剂;有的企业滥用或超量使用增白剂、保鲜剂、防腐剂、食用色素等加工水产品,导致水产品质量下降。

1.2水产品加工企业条件简陋,安全卫生质量意识缺乏我国绝大多数水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条件十分简陋,卫生状况差,没有检验设备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企业领导与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安全卫生知识和安全卫生质量意识。

1.3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为数众多的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

1.4监管力度不够,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2.提高我国水产品安全水平的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工作”,说明我国把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兽药管理条例》、《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等法律规章,使养殖生产者了解禁止使用违禁药物的原因,增强依法生产的自觉性,引导和帮助生产者建立科学的操作规程,传授合理、规范的用药知识。加大我国渔业的投入,对生产安全卫生水产品的渔场与养殖户给予财政补贴,建立我国残留监控体系。

2.2实行生产准入制按照《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对水产繁育、增养殖(栽培)生产和科研试验的水生动植物的亲本、稚体、幼体、受精卵、孢子、及其遗传育种材料,依法进行监管,建立强制检疫制度,严禁销售带有病原体的苗种,防止交叉感染。根据《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和《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对生产企业的产地环境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保证产地环境符合要求,从源头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依据《农药管理条例》、《兽、渔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淘汰高残毒渔业投入品,对禁用、限用的投入品进行监督抽查,引导渔业投入品结构调整。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出口生产基地和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水产养殖场所,检查内容是各养殖场的生产日志、药品出入库和使用记录、水域环境监测、产品标签、产品销售记录以及技术人员培训记录等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养殖场的日常监管。加大对标准化生产的监管力度,积极推进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指导渔业生产者、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加工包装、保鲜、贮存水产品。对养殖容量开展广泛调查和科学规划,避免因高密度养殖而可能导致的对渔业环境的破坏及水产品质量的下降。

2.3强调生产经营者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HACCP管理,加强自我管理措施,自愿实行产品召回制度。自觉遵守严格执行水产养殖用药规定,不使用禁用药,使用限用药也必须遵守用药期规定,严把饲料与“药”的采购关,建立可靠的合格供方制度,索要饲料与“药”的成分表,必要时抽样送检,关注养殖环境的变化,注重保护养殖环境,出口企业要严格遵守质检总局有关水产养殖基地的规定,非出口企业也要向这方面靠。

2.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制定行业统一标准,加强行业内检查与监督,对外统一价格,防止企业之间互相压价、恶性竞争,提高整个行业技术水平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扩大出口,维护行业利益,统一对外交涉等等。

3.中国水产品未来发展的预测

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渔业生产的延续,它的发展对于整个渔业的发展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当前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优化渔业结构、实现产业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径。

3.1水产品加工业是提升渔业产业高度的重要力量

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表明,如果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则表明该产业的产业高度有所提高。而在我国第二产业内部以水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因此水产品加工业增长速度高低则影响我国渔业产业高度化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水产品加工业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如2005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比上年增长4.1%,渔业经济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3.7%,而同期我国水产加工品产量比上年增长15.8%,产值比上年增长19.2%。无论产量还是产值的增长速度都高于整个渔业。而且2005年水产加工产量的增长速度也高于2004年。在水产加工业中,增长较快的有冷冻水产品,比上年增长21%;鱼糜制品比上年增长35%;干制品比上年增长7%;藻类加工同比增长15.5%;罐制品同比增长19.62%。其他水产加工品比上年增长16.48%。珍珠产量比上年增长48.6%。

3.2水产品加工业是加强产业协调度的有效途径

水产品加工业上接水产养殖业,下连水产品物流业,是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关联产业。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如果与优势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实行加工带基地、流通促加工,这样深层次、多系列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不仅能够加快初级水产品转化,拉动水产养殖业的深度发展,优化水产品区域布局,而且通过提高水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增值水平,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营销产品,延伸渔业产业链条,有助于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全省、全市农村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三化同步”的重大部署,以服务全市农业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按照“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三项重点、实现三个提升”的工作思路,即坚持贯彻实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制政府建设的意见》为主线;突出抓好行政执法监督及法律知识培训,突出抓好责任制推行,突出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规范性文件质量,提升执法监督能力,提升我市农业法制工作整体素质水平。

二、主要任务

1、深化普法宣传教育,大力营造依法行政氛围

在认真总结“五五”普法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迅速启动“六五”普法,深入学习现有公共法律,巩固涉农法律法规知识普及面,新颁布法律法规规章每部必学。普法活动做到分层次、多形式、抓载体:针对全体市民、全体农民、领导干部、一般职工、农资生产经营人员、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超”人员,普法内容既要有广泛性又要有针对性;围绕普法“六进”要求,组织参加“3.15”消费者权益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采取制作展板、印发资料、现场咨询等形式,抓好媒体普法、广告宣传式普法、广场普法、法治文化、集中培训、进组入户、集市普法等;通过放心农资评比、农资连锁经营、农民培训工程、网络视频等载体开展普法宣传。

2、完善行政决策规则、程序,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根据市政府《关于印发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等6项制度的通知》要求,制定市农委重大行政决策管理制度,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对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或通过举办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推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3、严格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

严格按照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办法的要求,起草制定规范性文件前组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并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专家讨论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公民的意见,未经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不得实施。落实规范性文件清理制度,年底前对委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将清理后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在委网站上公布。凡未列入公布目录的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实施。

4、完善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一是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按照《农业部关于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扎实推进综合执法的意见》要求,继续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逐步将植物检疫、动物检疫、渔船检验等法律法规授权处罚事项纳入综合执法中(实行综合执法,分头处罚),同时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将交通、通讯和取证设备集中使用,不断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提高行政执法效率。逐步实现机构建设正规化、人员素质专业化、经费投入制度化、执法监督经常化。处理好综合执法机构与其他机构的关系,加强协调配合,特别是要坚持和完善检打联动机制,抽检单位要第一时间向执法机构通报检测结果,执法机构要参与抽检工作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启动立案程序,确保违法行为得到查处。

二是继续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落实由本单位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既要重视生产服务,也要重视行政执法;既要重视事前审批,也要重视事后监管;既要重视检测检验,也要重视案件查处。合理、合法、规范、公正行使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法定职权。

三是深入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根据农业部《农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的规定,继续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建立监督检查记录制度,组织开展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复议等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促进规范执法。

四是规范行政审批工作。把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与行政审批、行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窗口受理、统筹协调、规范审批、限时办结”的运作方式,规范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受理和办理,实行网上即时审批制、告知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超时默认制等制度。

五是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修订、市农委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标准及相关工作制度。

六是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对涉嫌生产销售伪劣种子、农药、兽药、化肥、饲料,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用农产品,非法经营、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等犯罪案件,切实做到该移送的移送,不得以罚代刑;在执法检查时,发现违法行为明显涉嫌犯罪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通报;在查处农业违法案件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移送;在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违纪违法线索的,应当根据案件的性质,及时向监察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移送。

5、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一是主动接受市人大的监督,积极报送农业行政执法、农资专项治理工作情况,及时上报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检验检测情况,做好人大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做好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

二是依法开展行政复议工作,改进行政复议案件审议方式,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和解、调解制度,积极运用调解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三是认真做好行政诉讼案件的应诉工作,继续推行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出庭应诉制度,重大行政案件由农委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法定代表人出庭应诉。

四是完善层级监督机制。按照“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的原则,完善行政执法层级监督机制,加强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

五是高度重视群众监督及新闻媒体的监督。对人民群众反映和举报的问题及新闻媒体反映、曝光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作出处理,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6、开展专项整治,加大执法力度

一是继续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对本市核发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进行全面检查。扎实开展春季和秋季种子市场大检查,从源头把好种子质量关。重点检查种子质量、品种真实性、种子标签、种子生产经营档案、品种审定及授权和转基因品种等情况。

二是开展农资打假行动。组织好“春季农资打假保春耕专项行动”、“农资打假夏季百日行动”、“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秋季行动”等专项活动,重点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解决农资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真贯彻《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推进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监管制度,完善市县协调配合、检打联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三品一标”生产基地、特色农业园区农业投入品使用的日常监管,查处农业生产过程使用禁限用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达到“基地建设规模化、产地环境无害化、生产过程标准化、质量控制制度化、产品流通品牌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是加大案件的查处力度。完善案件举报制度,拓展案件发现渠道,做到“闻报必动,有诉必接,接案必查,查必到底”。重点查处制假售假行为,按照“五不放过”的原则,2011年组织力量重点查处一批重大案件,依法从重从快处理一批大案要案,对涉嫌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并对查处的违法案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开曝光。

7、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

按照农业部《农业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中对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和执法证件“一年一培训、两年一审验、四年一换证”的规定要求,认真组织全市执法人员,特别是一线执法人员参加行政执法知识培训和轮训,着重强化执法人员纪律作风和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切实落实农业执法“六不准”,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做好依法行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推进农业依法行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依法行政工作有部署、有落实、有考核。建立健全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依法行政领导协调机制,统一领导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定期研究部署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任务和措施,及时解决本部门依法行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委依法行政工作在委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委属各单位、各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把加强农业依法行政工作作为履行法定职责和建立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作为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手段,深刻认识其重要性,以对农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做好农业依法行政工作。

2、细化措施,促进工作落实。依法行政工作涉及面广,工作任务繁杂。各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结合自身工作,细化措施,深入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篇8

关键词 盐碱地;改造现状;对策;宁夏石嘴山;惠农区

中图分类号 S15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185-02

宁夏共有盐碱地17.53万hm2,其中银北地区10.2万hm2,占该地区耕地总面积的58%以上。因此,改造利用盐碱土是消除灌区内盐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加大银北地区盐碱地改良力度,进一步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1]。

1 惠农区盐碱地改造现状

惠农区位于黄河西岸,银川平原青铜峡河西灌区最下游,宁夏引黄灌区最末梢,水情受制因素大。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惠农区特殊的灌排条件:灌溉方面由于处于惠农渠、官泗渠、昌渠、滂渠和第二农场渠几条干渠和支干渠的末梢,而且渠系长,上游灌溉面积大,加上黄河水情的影响等原因,造成多年来惠农区灌溉矛盾一直十分突出;排水方面由于处于灌区下游,灌区上游的重要排水干沟三排、五排、六排、七排4条排水干沟(支干沟)全部从惠农区穿过,加上惠农区灌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偏高,排水十分困难。通过水利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特别是2003年的抗旱打井工程建设,大大改善了惠农区的灌溉排水条件,有效缓解了惠农区长期以来形成的灌排难问题,使惠农区形成了以引黄水、扬黄水、回归水、地下水相结合的多元灌溉体系,同时形成了明沟、暗管排水相结合,自流、强排相配套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排水体系,为盐碱地改造创造良好的条件。惠农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已于2010年结合测土施肥项目的实施,对土壤盐渍化情况做了大量调研工作,根据结果显示,目前现有耕地1.92万hm2,盐渍化(轻盐渍化、中盐渍化、重盐渍化)耕地面积是1.59万hm2,占耕地面积的82.8%。其中:轻盐渍化耕地面积是1.1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2.0%。从各乡镇分布来看,轻盐渍化耕地分布面积最大;中盐渍化耕地面积是3 183.5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6.6%。根据中盐渍化面积大小排序,各乡镇中燕子墩乡、礼和乡以及尾闸镇的中盐渍化面积分别为875.1、768.1、571.9 hm2,分别占全乡镇总面积的19.1%、18.6%和24.2%;重盐渍化耕地面积是822.8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3%。其中,燕子墩乡重盐渍化最为严重,面积达273.7 hm2,占全镇耕地面积的6%。

2 存在的问题

2.1 渠系来水不足,灌溉矛盾突出

因为石嘴山市地处引黄灌溉的下游区域,经过众多干渠、支渠分流后,待流经惠农区时水量不足,无法满足当地农区灌溉的基本用水需要,尤其在灌溉高峰期时水量更少,全区域农田能灌溉的次数极少,通常为2~3次,尤其是近几年干旱少雨,严重时几乎没有水源可以灌溉,导致灌溉矛盾突出。

2.2 水资源贫乏,灌溉水污染

宁夏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人均占有量不及全国平均值的1/10;农业生产是用水大户,农业用水量占全区总水量的90%以上,用水效益比较低,平均每1 m3水生产的粮食相当于全国平均的60%。近年来,惠农区随着工业排污增加,灌溉用水污染日益严重,每年一到灌水季节,争灌抢灌矛盾突出,有的地方农作物只能灌水1~2次,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2.3 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就惠农区现有水利工程情况来看,多数灌排工程建设于20世纪70年代,根据现代工程标准,其工程标准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渠道漏水问题严重;此外,由于渠道土层稳定性较差,经过多年的冲刷腐蚀,惠农区大部分的沟道边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引水、排放能力严重受到影响;在电排站方面,由于前期建设年代早、标准低,加之多年超负荷运行,导致目前很多电排站机泵等相关设备老化严重、运行效率低且故障率高,在基础设施管理方面不规范,加上相应的维护资金匮乏,进一步导致电排站无法充分发挥其排水作用,地下水位抬高,进而加剧了土壤盐渍化程度。

2.4 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薄弱

目前,水利工程管理是惠农区灌溉工程中的薄弱环节,仍停留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阶段。所谓的管理机构只对扬水站和干支渠进行日常管理,不包括对排水工程的管理,虽然每年对渠道进行淤泥清理,但由于管理不到位,其效果往往不佳。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灌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2.5 资金投入不足

盐碱地改良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难度高,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才能够顺利推进。然而,目前惠农区各级财政资金比较紧张,无力支撑该工程所需的资金需求。此外,部分农户对盐碱地改良项目支持的积极性不高,在筹资筹劳方面配合不到位,也对该项目的推进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3 对策

3.1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3.1.1 加强灌排系统的整体改造。首先,应当以骨干支沟的治理为重点,对整治改造工程进行整体规划,应当涵盖沟道淤泥清理、塌坡整治、防固设施建设、绿化改造等多个方面,全面完善排灌系统管理机构体系,不断提升排灌管理标准,将排灌工作落到实处[2];其次,加强骨干支渠改造砌护力度,有效结合补水工程、干渠末梢段裁弯取直工程等措施,不断提升灌溉的保证率;最后,将防洪治理工程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利用洪水资源,通过对沟道的整治、合并、加固等措施将洪水转换为灌溉的充足水源,保障灌溉用水来源。

3.1.2 不断推进平地、畦田建设工程,以实现提高灌溉利用率。通过平地、畦田等措施不断开展集中、连片、综合整治工作,以建设高产稳产的农田产区。

3.1.3 重视排灌系统基础设施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所有权及使用权的转让机制。由于目前惠农区灌排系统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如何能够实现管理机制的完善与提升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使用权与所有权的有偿转让,将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做到实处,对于大型水利设施暂时无法进行转让的,则可考虑采取谁使用谁管理的原t。此外,各级管理部门应当确保每年排灌系统基础设施的维护经费充足,形成制度、人员与资金三方面共同发展的局面,形成长效维护机制。

3.2 强化盐渍化耕地改良

盐渍化耕地改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协同工作方能取得良好的改良效果。

3.2.1 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推进农田机深松轮耕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机的补贴政策,积极鼓励农户购置自动化深松耕作农机具,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全区范围实施机深松耕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保证机深松耕农田相对集中,方便机械作业。

3.2.2 全面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提倡有机农业,增施农家肥,少施复合肥,不断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而改良土壤的盐渍化程度。此外,提倡秸秆还田等良性循环工程,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不仅利于提升农产品的品质,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此外,积极发展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区,鼓励采用测土配方施肥、低残留农药施用等标准化生产方法,发展生态农业示范作用,为惠农区盐渍化改良工程的推进起到带头作用[3]。

3.3 加大盐渍化耕地开发

全区盐渍化荒地资源十分丰富,应进行有效开发,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尤其在发展“适水”产业和“立体农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具有净化水源、涵养水分、美化环境、调蓄洪水以及调节气候的功效,有利于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为发展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具备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作用。

3.4 加强生物能源基地建设

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指导方针下,全区应当积极探索建设生物能源基地,借助惠农区盐渍化土壤特点,通过引进转基因玉米、甜高粱等耐盐碱新品种,在盐渍化改良的同时,不断开发生物能源原料基地,充分发挥盐碱荒地的潜在价值,积极推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将盐碱荒地改良工程与生物能源产业化工程同步推进。

3.5 加强工业脱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灌溉淋洗是改良盐土的传统方法,但由于碱化土壤具有土粒分散、性能低的特性,因此传统改良方面效果不佳。此外,通过石膏进行盐渍化改良已经具有百年的历史,且改良效果较好。由于脱硫副产品的组成成分及特性与石膏较为相近,所以采用脱硫副产品进行盐渍化改良是一种变废为宝的可取之法[4]。由于惠农区高产煤炭资源,在对煤炭进行脱硫处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脱硫副产品,如对大量的脱硫副产品处置不当则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然而,将脱硫废弃物用于盐渍化土壤的改良,不仅解决了废物处置问题,而且能够使废物发挥其潜在的价值,更高层次上解决了惠农区的环境问题,拓展了惠农区经济的发展模式,同时也可以改良惠农区大面积的碱化土壤,从而促进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惠农区工业、农业的“双赢”。如2009―2010年惠农区施用脱硫废弃物改造盐碱地,平均施脱硫废弃物7.5~10.5 t/hm2,可改良土壤结构,效果很好。

3.6 施用其他改良剂

腐植酸类改良剂是一种很好的离子交换剂,对钠、氯等有害离子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能代换碱性土壤上的吸附性钠离子,同时腐植酸本身具有两性胶体的特性,可以调整土壤的酸碱度。另外,施用土壤保墒增温抑盐剂,主要是一些长碳链的有机化合物,如沥青、重油、动植物油残渣等,将这些物质经加工处理制成乳剂,用水稀释喷于地面,可形成一层连续性的薄膜,具有抑制蒸发返盐、提高地温的作用。2011年通过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示范推广应用土壤土壤盐碱调理剂后,使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有效降低了土壤盐碱化程度,提高耕地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对惠农区农业生产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参考文献

[1] 王遵亲,祝寿泉,俞仁培,等.中国盐渍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

[2] 马玉兰.宁夏测土配方施肥技术[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170-210.

篇9

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常年农业用种量在125亿公斤左右,巨大的种子需求量使得我国种子市场日趋成为国际种业竞争的焦点。2002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既给我国种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也使我国种业面临着具备资金、技术和经营优势的国际跨国种业集团的挑战。如何使我国种业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立足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市场,把我国种业做大、做强,是我国种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当今世界种业的发展趋势

综观世界种业的发展现状,当今世界种业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行业高度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二是高新科技和人才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三是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种子公司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一)行业高度集中

在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竞争,企业不断的并购重组,种子行业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少数几家大的种子集团垄断了世界种子行业的大部分市场。行业的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品优势互补和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种业集团公司的规模优势。根据国际种子贸易联合会1998年统计,1998年世界种子年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有22家,其中美国有8家,法国有5家;这22家企业当年的营业总额达到了75亿美元,约占世界种子市场份额的50%左右。在美国的玉米种子市场上,共有190多家经营机构,其中营业额排在前十位的十家企业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0%,其中先锋公司占了40%,迪卡占了10%。墨西哥的圣尼斯公司则拥有世界蔬菜种子市场份额的26%。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世界种业的集中程度会越来越高,将逐渐形成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垄断经营世界种业的格局。

(二)竞争的焦点是科技和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当今世界种业甚至世界农业竞争的焦点就是科学技术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谁抓住了技术和人才,谁就在竞争中占据了主动。跨国种子公司之所以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得益于基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

1、种业竞争的焦点之一——生物技术

目前,世界种业研究已从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进入依靠生物技术育种阶段。科学家已从单个基因的测序转到有计划、大规模地测绘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基因图谱,全世界已有6000多项农作物方面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入田间试验。所以这些都表明,未来世界种子产业竞争的焦点主要是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生物技术向人类展示了种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创造着农业革命的未来。许多发达国家已明确提出了“向生物技术要产量”的口号,如美国先锋公司利用转基因技术,已开发并推广了转基因抗虫玉米、抗除草剂玉米和转基因大豆,效益显著。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也推动了种子产业的并购重级,加速了行业的集中。如美国孟山都公司在收购迪卡公司以后,又以17亿美元收购了德尔塔与松地种子公司,进入了农业生物技术育种的领域。

2、种业竞争的焦点之二——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取代资本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竞争最根本的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掌握知识的人才的竞争,种子企业也不例外。一方面,企业需要大批科研人才,即育种专业技术人才,这是把科技物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种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另一方面,还需要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种业企业家,即具有企业创新管理理念、能够根据企业内外环境适时整合企业资源、积极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的创新、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企业管理人才。

(三)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不断的并购重组,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种子企业的发展方向。由于种子产业本身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其对农业发展的特殊战略意义,世界各国都把种子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以种子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大跨国公司也纷纷调整战略,大肆兼并种子公司,向种子产业进军。如美国化工巨头杜邦公司兼并了世界最大的玉米种子公司——先锋种子公司;总部在瑞士的汽巴加基化公司兼并了山度士公司、美国NK公司、罗克斯公司和汉城种苗公司,成为欧洲的种业巨头;法国最大的种子公司——利玛格兰公司先后并购重组了蔬菜、花卉、甜菜等五家种子公司,成为欧洲最大的种子公司之一。

二、我国种业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在政府主导下我国的种业体制形成了大田作物品种选育以科研机构为主,种子生产经营以国有种子公司为主渠道,各级乡镇推广机构为分销网络,瓜果、蔬菜、花卉等种子科研、生产、经营以科研机构、种子公司、私人种子公司、外国种子公司为主的格局。

(一)种子科研的现状

在种子科研方面,我国目前有450家专门从事作物品种选育和改良的机构,创办了约3000余家种子公司。其中,具有农业部全国性种子经营许可资格的企业11家,占22.9%,百强企业10家,占11.8%。由此可见,我国育种机构的数量位居世界首位,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在我国承担育种任务的主要是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种子企业的育种能力很低,绝大多数的公司几乎没有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种子企业只是把种子购进,充当销售的“中间商”。而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种子科研和开发也不尽人意,虽然《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种子法》已经颁布实施,育种科研单位和育种者个人对培育的新品种的知识产权自身保护能力较差,再加上科研经费有限,致使许多优良品种遭受侵权,以至于形成了育种的不如卖种的、搞科研的不如搞经营的怪现象,大大挫伤了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我国的种业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作物有10000种左右,大部分为未利用的野生植物,栽培植物仅600余种(全世界栽培植物约有1200余种),其中300余种起源于中国或已在中国种植2000年以上。我国植物遗传育种科研人员长期艰苦奋斗,共收集整理编目了160种植物,38万份种质资源,并进行了开发利用,先后选育出各类农作物品种6000余个,其中杂交水稻、杂交油菜、高油玉米等育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育种技术水平方面,虽然我国在某些领域如杂交水稻的研究居于世界前列,但总的来说研究设施和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由于育种水平的落后导致我国农产品质量与产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根据FAO统计资料,法国、日本、德国每公顷谷物产量分别为6516公斤、5847公斤和5334公斤,而我国只有3067公斤。荷兰每公顷产量,小麦为8000公斤,土豆为4500公斤,甜菜为6800公斤,分别是我国的2.3倍、3.3倍和3.4倍,且质量也优于我国。

(二)种子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从市场容量来看,我国商品种子国内市场销售额大约在200~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居世界第二位;常年种子使用量在125亿公斤左右;种子商品率为30%左右,约为发达国家的10%~20%。总的来说,种子市场容量较大,但是种子的商品率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从经济效益来看,目前大田作物种子的毛利率较低,平均水平在10%~30%之间,而蔬菜和经济作物等的毛利率则在50%以上(其中以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抗虫棉和瓜菜种子的毛利率较高,高达60%以上)。总的来说,我国种子行业的盈利水平略高于其他传统产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的相对价格和毛利率仍然很低,以美国为例,美国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和粮食价格比为30:1,而我国为3:1,相差

10倍;美国种子成本占种植业产值比重为6%,而我国仅为1.5%,相差4倍,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从社会效益来看,我国种子对种植业产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40%,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巨大。同时,种子产业的社会效益还体现在其科技价值上。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引发的育种科技革命,使种子产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未来农业的竞争已经变成了种业的竞争,种子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科技水平高低的标志。

(三)种子产业产品结构和经营机构

1、产品结构

我国种子市场主要产品结构如表1所示。从种子商品化程度来看,经济作物和蔬菜的商品率较高。在大田作物中,商品率最高的是玉米,最低的是小麦,也就是说,

表1中国种子市场主要产品结构

作物种类

品种数量

播种面积(亿亩)

销售额(亿元)

市场占有率(%)

种子总产量(万吨)

种子商品量(万吨)

商品率(%)

玉米

98

3.9

60

30

120

118

98.3

水稻

65

4.7

47

23

70

45

64.3

油菜

80

1.0

5

2

1

1

100

小麦

25

4.3

23

11

650

160

24.6

棉花

95

0.6

8

4

10

9

90

大豆

30

1.2

3

30

9

30

花卉

99

4

2

蔬菜

70

2.0

30

15

3

瓜类

6.3

5

3

2.5

其它

10

5

合计

­——

23

200

­——

1250

380

­——

资料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种子与植物检疫处

大多数的农民种植小麦是用自留种子,而很少到市场购买。从市场占有率的情况来看,玉米的市场占有率最高,达到了30%。

2、经营机构

到2002年12月为止,我国种子经营机构多达63000多家,其中仅国有种子公司就达27000多家(国有种子公司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其它各种类型的种子公司也很多。如果再加上各级科研院所和育种站,总数将达到67000多家(如表2所示)。如此多的种子经营机构导致了我国种子行业过于分散,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缺少行业科学管理。因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表2种子经营机构种类数量构成

经营机构类别

数量(个)

所占比重(%)

备注

以育种为主的科研院所

3000

4.5

以繁种为主的乡镇农技站和良种场

1000

1.5

多数为受托繁种

县级及以上国营种子公司

3000

4.5

乡镇种子站

50000

74.6

大多隶属县级种子公司

非国有种子销售机构

10000

14.9

主营瓜、菜、牧草种(苗)

合计

67000

100

——

资料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种子与植物检疫处

三、我国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种业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并且种业本身也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使得我国种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过于分散,缺乏竞争力

我国种子经营机构数量多,行业过于分散,集中程度差,仅国有种子公司就有27000

多家,其他类型的种子公司就更多了。经营机构数量虽多,但是大多数经营规模狭小,经济效益低,缺乏竞争力。种子产、加、销机构的平均年销售额仅有450万元,增值额100多万元;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种子企业不到100家,超过1亿元的仅有7家;没有一家种子公司种子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2%,没有净资产超过10亿元或种子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公司,而1999年仅美国先锋种子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就远远高于我国所有种子公司的销售收入之和,这个差距是较大的。

跨国种子公司早就对中国种业市场虎视眈眈,这些公司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资金雄厚,营销经验丰富,运行机制灵活,生产的种子质量好,信誉高,深受农民欢迎。加入WTO之后,我国将逐步降低关税,这不可避免的对生产经营规模狭小的国内种子公司产生冲击,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种子行业结构调整,面对具备雄厚技术、资金和经营优势的跨国种子公司的挑战,缺少了国内保护的中国种子企业将难以抗衡。

值得重视的是,这个问题已引进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对种子行业各参与主体做了明确规定,要求种子公司重新进行登记,省内经营的,其注册奖金不得小于500万元;全国经营的,其注册奖金必须在3000万元以上;还规定“……种子经营者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可以不再输种子经营许可证……”。这一系列规定将打破目前我国种业市场的地区封锁,淘汰大批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种业企业,最终形成一些较具规模的在全国种业市场上占有一定位置的大型种子公司。

(二)观念落后,宏观调控不力,市场化程度低

我国的种子企业绝大多数是国有种子公司,长期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基本上都是封闭的经营,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观念落后,机制僵化,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主要表现在:

1、政企不分,权责不明

目前,大多数国有种子公司名义上虽然都是独立法人企业,但由于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资产依然为国家所有,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两权不分,政企不分,出现了国有企业常见的弊病。具体表现为人员冗重,产权不明晰,职责不明确,奖惩激励机制不健全,权利和义务不统一等。在经营上也没有长期规划,短期行为严重。

2、对种子行业的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宏观调控不力主要表现在: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没有建立健全对育种者、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权利和义务进行有效保护和约束的机制;种子的质量监督、控制体系不健全,检测手段落后,执法不力;种子的市场信息网络体系没有形成,政府对种子市场的管理和调控不能及时奏效等。所有这些都使得种子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品种杂乱,假冒伪劣种子横行。

3、市场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的种子市场已渐趋成熟,进入买方市场阶段。一些小种子公司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以县境为界限,封锁市场,不准其他任何单位在本地销售种子,从而实现区域范围内的独家经营,抬高价格,以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我国种子市场处于条块分割、行政垄断状态。既影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又削弱了这些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种子企业运行机制僵化,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

我国多数的种子企业运行机制不灵活,资金规模小,盈利水平低,经营管理手段落后。许多企业自身没有科研人员和育种条件,主要经营科研单位育成的品种,企业依附性强,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一方面经营品种小而全,另一方面经营领域专而窄,企业生产要素配置极不合理,缺乏躲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另外,我国种子企业还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运营。

(四)投入不足,缺乏科技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种子的科研、生产、推广和销售是相互分离的,科研经费完全依靠国家投入,科研水平低,成果转化速度慢,很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同时,由于行业分散,单个种子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大都不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虽然有少数企业自身也从事科研育种,但其农业科研条件、科研人员数量和科研成果推广都因资金不足而落后于其他产业,这使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严重不足,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科研育种是种子企业的生命,没有新品种,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国外的种子公司都非常重视科研育种,对其投入巨资,如美国先锋公司1998年的育种科研投入就达到了2亿美元,到现在仍坚持每年销售收入的10%~12%用于科研投入。由于投入大,育种技术高,所以其新品种更新速度快,市场占有率必然就高,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育种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种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

(五)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有力的保护

长期以来,不论是育种者,生产者还是种子经营者都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充分的了解,没有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给种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但是由于起步晚,宣传力度不够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力度依然不够,育种成果本身还没有成为一种商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科研机构及育种专家在转让品种时,种子公司通常不愿意或不按照要求支付转让费,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科技创新的后劲;另一方面,品种权的私下转让、假冒侵权、盗取亲本现象严重,使得品种权人不能取得培育或转让新品种而应得的报酬。这一方面使研机构研究经费补充不足,育种者积极性受挫,新品种开发缓慢;另一方面又使种子企业缺乏新品种来源,后续品种跟不上,从而使种子科研和经营两大系统都处于低效率运转的状态,不利于我国种业的协调发展。

四、我国种业的发展策略和应对措施

随着加入WTO和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种子行业走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种业集团的竞争,我国种业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所有种业经营者面前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国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种业发展的经验,我国种业发展应当采取如下的发展策略和应对措施。

(一)当今我国种业的发展策略

当今我国种业的发展策略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确定发展方向;二是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在种子企业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三是重视科技创新,加强科研投入。

1、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国情和世界种业发展趋势,当今我国种业应向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一是对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改造,利用生物技术向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渗透,提高农作物的育种效率,向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育种技术转变。利用传统的品种间杂交选育新品种周期较长、效率较低,而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技术相结合,则可以快捷高效的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因此,实施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战略,逐步提高我国种业的科技含量。

二是种子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种子生产单位基本上是采取粗放的生产方式进行种子生产,对生产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指导,这就导致了商品种子质量不过关,合格率低,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危害。今后的制种过程必须采取集约方式,变一家一户的繁殖为集中大面积繁殖,加强对播种、去杂、收获等种子生产关键环节的管理。

三是由科研、生产、经营脱节向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国外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必须走一体化经营,使科研、生产、销售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因此,我国种业必须改变目前分散的、小规模的区域经营模式,通过科研成果转让、知识产权入股、企业资助科研、资产捆绑重组等方式,实现种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强强联合,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2、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目前,我国国有种子企业经营不力、活力不强,与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有关。因此,当今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更新观念,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体制创新指在企业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进行资源重组和资本运营,实现种子企业的强强联合,促进种子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机制创新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管理机制创新,主要指企业经营思路、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及基本制度建设等方面要有所创新;二是经营机制创新,主要是改变现有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的企业运行机制,改革种业的产权制度,推行现代企业的经营机制;三是监督机制创新,有效的监督机制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人尽其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潜力之所在,种子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走育种、繁育、推销一体化的道路。国外种子公司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不惜投入巨资,如美国诺华公司平均年投入的科研经费达3.7亿美元,占其种子销售额的6%;而先锋公司平均年投入科研经费则高达1.8亿美元,占其销售总额的10%。因此,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一方面,增强技术储备,利用各种手段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另一方面,重视引进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把人才做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因素,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二)应对措施

面对加入WTO之后跨国种子公司的激烈竞争,我国种业发展应当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积极推行种子认证制度,规范种子产业发展

种子认证是指依据程序通过品种合格性认可、系谱繁殖、过程控制、验证等方式来确认种子的遗传质量(品种真实性和品种纯度)以及通过认可种子检验室确认种子的物理质量符合种子认证方案的要求而给予的书面保证(种子认证证书和认证标签)。

我国种子行业起步较晚,规模小,经营分散,种子营销行为非常不规范;而现有的种子质量管理体系始终是以种子检验为主线,难以保证种子质量。借鉴国际经验,实行种子认证制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既有利于规范种子行业主体的行为、加强宏观管理、促进种子贸易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效保护育种者的合法权益。

2、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加大对种子行业的投资力度

虽然加入WTO之后,我国将取消农副产品的出口直接补贴,但是我们可以抓紧时机,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加大对种子行业的投资力度,以这种方式对种子产业提供支持。加大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增加对种子基础科研、高新技术研究和种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我国育种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品种资源搜集和利用不足,而这些方面的研究周期长,投入大,企业无力负担,这项工作就应当由政府来承担。同时,我们还应当利用绿箱政策,增加对种子生产基地设施、仓储等基础性设施的投入,增强我国种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彻底消除区域分割、行政垄断造成的国内市场壁垒,实现全国统一市场

我国的种子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站住脚,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企业与企业之间实行强强联合,兼并重组。而我国目前种子产业要想组成能够抵御国际市场冲击、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集团还有很大阻力,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由于实行“双重管理”造成了种子行业区域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跨地区的大型种业集团的组建。所以说,我们必须利用加入WTO之后的这段缓冲期,彻底消除国内存在的市场壁垒,促进种子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4、加快国有种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我国种子产业的经营主体仍然是国有种子公司,提高国有种子公司的经营效率有利于增强我国种业的整体实力。因而现有的国有种业企业大都是从原事业单位分离出来的或者目前仍属于事业性质的单位,这些单位产权不清、责权不明,因而影响了种子企业经营效率。因此,国有种子公司要想成为未来种业市场的竞争主体,就必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在现阶段,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国有种业企业的现状,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具体化的产权结构,健全企业法人治理制度。具体来说一是明确产权,二是完善监督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5、树立品牌意识,完善营销策略

一个种子企业,要想有竞争实力,必须制定完善的营销策略,树立自己的品牌,并让广大客户接受,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我国种子企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目光短浅,不考虑长远发展,没有一套完善的营销体系,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的话,将无法对抗跨国种子集团的竞争。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树立品牌、完善营销策略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加强对自己产品的宣传;二是严格把关,保证企业经营种子的质量,以质取胜,树立品牌;三是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包括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等,以此来占领市场,赢得客户。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渝:《中国种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国际种子科技与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10:10-16。

篇10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安全 供应链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却日益突出。食品的安全性是食品进入市场流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保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食品行业发展以及食品行业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食品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内容。从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和采购,到生产、加工、流通、配送和销售,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食品安全,食品供应链作为食品安全与监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重要载体。随着国际食品贸易的迅速发展,食品安全保障已成为跨企业、跨国界的问题,对食品供应链实施全面的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

一、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农业资源环境的污染影响食品安全,农业资源环境包括土壤、大气、水资源等;

(2)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化学有害物质的使用和药物的残留对食品安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化学有害物质包括农药、工业化肥、各种生长激素等,这些化学物质的残留量过高对食品安全有着很大的危害;

(3)食品生产过程中为了食品的保鲜而过量使用的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防腐剂的违规使用,对食品安全的危害很大;

(4)相关食源性疾病带来的食品安全影响,如疯牛病,禽流感等会随着最终食品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

(5)高新科技制造的新原料给食品带来的安全影响,如利用高科技生产转基因食品对食品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

(6)国家法律缺乏和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而带来的食品安全威胁,如违法生产经营、食品假冒伪劣等对消费者身体产生重要的影响;

(7)食品安全的控制由于科学的进步而带来的新挑战,对食品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食品供应链管理

1、食品供应链的管理特点

一般而言,食品及农产品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快速消费品,这使得食品供应链与其他行业供应链差别迥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

(1)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外包比例较大。因为食品及农产品,尤其是属于快销性质的产品往往产品单值低,厂商为降低物流成本,一般会外包相关业务而不会自建系统提高成本。

(2)供应链长且复杂。从养殖和种植一直到形成最终消费,食品以其供应链长为首要特征,要覆盖种植养殖、屠宰、生产和流通,以及餐饮管理等五个环节,并由此带来其复杂性。以美国生产和销售软饮料为例,其供应链与香料的萃取加工链、玉米甜料加工链、甜菜和甘蔗糖加工链、二氧化碳气体加工、水果栽培加工、化合防腐剂生产、净化水生产、铝听和钢罐加工、纸箱加工、饮料生产、运输、储存和分销、市场研究、营销与促销、零售等等有关,说明软饮料供应链管理者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必须洽谈、执行和处理的各种供应链关系及配送服务是非常复杂的。

(3)供应链产品消费周期短。食品及农产品(尤其是属于快速消费品部分)从生产、加工、销售到最后的消费为保证新鲜度抢占市场,在时间上要求非常高,但同时又需要经过多环节操作。在多个环节中,每个环节都必须仔细谨慎才能做到最后消费产品的质量安全,这就要求食品供应链设计运作时必须力求高效同时各个环节都必须有效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4)对冷链物流技术依赖性较强。食品冷链以保证易腐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不仅有对冷链运输系统的技术要求、还有对冷库等储存场所的冷控技术要求,从而才能最终确保消费食品的产品品质与质量安全。

2、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2.1实行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从“苏丹红”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对重大的自然灾害、事故建立预警系统以外,也需要在环境健康,特别是针对科技发明的环境健康方面,建立新的预警机制,从检测技术、标准制定等基础工作做起,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体系,加强宏观管理的宏观预警和风险评估的微观预警体系建设,做到防患于未然以更好地应对种种食品安全危机。只要认为是潜在的人类健康危害因素,就可以采取以预警原则为基础的保护措施,而不必等具体科学数据评估结论出来,更不用等到危害的事实和严重性安全明朗化后采取。

2.2提高食品链上企业成熟度

这种成熟度主要体现在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工业化水平、国际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上。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方式不适合食品工业的发展,也无法实现有效的食品供应链管理,必须提高食品工业企业的工业化水平;食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要求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提高国际化水平,融入国际食品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是能够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2.3食品供应链高效管理

加强食品供应链设施建设以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对食品等商品实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还可以对食品进行再加工处理,保证食品质量的卫生和标准,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方式在实施可追溯中的作用,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积极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在物流上配备低温冷链系统,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

三、防止食品供应链安全问题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食品跟踪制度。检验部门要对参与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密切的监控跟踪,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可相互追查的制度和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产品安全档案管理制度,准确地记录并保存生产环节中的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信息。对于消费者的投诉和食品污染事故,检验机关要积极调查,并要求相关企业积极配合,对于食品信息进行披露,不得隐瞒,尽快给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措施。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问题的食品,对于尚未流通的要给予销毁,而已流入市场中的要及时召回,避免给消费者造成更大的损失。

2.供应链上的企业要加强纵向协作。食品供应链中紧密的纵向协作包括生产销售信息的及时反馈,产品的及时召回等,它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这就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加快食品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完善食品供应链体系,通过公共的信息平台相互交流信息,通过物质与信息的流通来实现其利益。在发现安全问题后,要及时通知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共同应对所产生的食品供应链危机。以有实力的食品加工企业为核心,作为这个联盟的主导者;努力在上游培育组织化的食品生产机构,建立原材料的供应基地;在下游形成稳定的分销渠道,有固定的流通商和零售商;而这个伙伴联盟要通过契约关系来维持,契约要对食品质量做严格规定,并明确归属各方的责任与利益。这种紧密的伙伴联盟将会受到共同利益的有力约束,从而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并进行信息共享,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3.鼓励消费者和协会参与对食品供应链安全的监督中。长期以来,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制造商存在着独大的结构,导致公民和社会团体的力量薄弱,然而只是单纯的依靠企业自律和政府的监督,无法完全保证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因而,要充分利用第三方主体的监督作用,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同时,培养公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和企业的社会道德素养。为减少食品供应链安全风险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