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债券资金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增债券资金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增债券资金管理办法

篇1

一、主要工作实绩

1、各项存款完成情况:

(1)、至20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亿元(联社统计口径),比年初*亿元净增12.19亿元,增长*%,同比多增*亿元。考虑调减因素*亿元,实际增加存款*亿元,完成自定目标任务*亿元的*%。

(2)、至20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亿元(人行统计口径),比年初74.31亿元净增*亿元,增长*%。其中:2511结算资金余额*万元,比年初1.85亿元减少1.1亿元,实际比年初净增12.12亿元。完成省联社目标任务*亿元(增长14%)的*%。

(3)、至200#年末,各项存款旬均余额78.9亿元,比年初旬均68.21亿元净增10.69亿元,增长15.67%,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01亿元的106.79%。各项存款日均余额78.55亿元,比年初日均68.21亿元净增10.34亿元,增长15.16%。

(4)、至200#年末,储蓄存款余额47.45亿元,比年初净增7.27亿元,增长18.09%,同比多增4.14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7亿元的103.86%;对公存款余额37.34亿元,比年初净增4.92亿元,增长15.18%。

(5)、至200#年末,陶都卡存款余额13078万元,比年初11313万元净增1765万元,增长15.6%;发卡量5.67万张,比年初4.66万张净增1万张,增长21.5%,全年交易量达19.24亿元(由于已向省联社申请圆鼎卡,所以今年下半年在陶都卡发卡方面已加以控制,卡业务量没有明显增加)。

(6)、至20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量排列第二位,各项存款增量排列第三位,市场份额24.21%与年初持平,各项存款增幅14.83%,低于全市平均增幅(19.53%)4.7个百分点,比年初17.68%下降2.85个百分点。其中:储蓄存款总量排列第二位,增量排列第三位。

2、备付资金摆布合理

至200#年末,央行准备金存款余额114021.18万元(××××人行58154.86万元,++++人行55866.32万元),存放同业款项余15702.53万元(农行10685.75万元、工行3659.43万元、常熟683.10万元、北京674.25万元),存放省联社清算资金余额7368.78万元,期末实际备付金比例13.52%。

3、资金运作灵活多样

至*年末,累计运用资金242645万元,同比减少16.82万元。其中存放同业56000万元,省联社调剂资金106810万元,债券回购74835万元,信用拆借5000万元,票据转贴现8393万元。实现利息收入534.25万元,扣除超额准备金利率0.99%利息差,实际增加资金利差收入269.80万元,同比增加5.12万元。

4、长短期投资收益明显

至*年末,长短期投资余额83432.93万元。其中国债57000万元,金融债16000万元,企业债*万元,法人股权372万元(其中股权红利24.2万元,收益率达6.5%),应收利息806.56万元,实现投资收益2628.64万元,同比增加515.93万元,债券手续费收入5万元。

5、中间业务交易频繁

至*年末,代收联通话费228.19万元;代收自来水费121,378笔,金额601.54万元;代收电费185,419笔,金额3266.42万元;代收行政罚没款9385万元;代扣国税、地税172049万元,实现手续费收益万元。

6、现金计划统筹安排

*年全年累计投放现金55.25亿元,同比减少7.79亿元。累计向人行领现58.65亿元,同比减少1.77亿元。累计向人行解现3.04亿元,同比减少0.26亿元。库存现金占用率为1.88%。

7、统计工作准确及时

*年全年上报各类报表352张,其中上报人行201张、银监会82张、省联社67张、统计局2张。全年上报数据达到基本无差错,准确率高达99.75%,按时上报各级各类规定的报表。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全力以赴抓好组织资金,持之以恒加强存款考核

面对宏观环境趋紧,同业竞争激烈,增存形势严峻等问题,客观分析形势,主动调整工作策略。一是先后开展了“争先锋模范,创服务佳绩”、“立争先之志,保领先之势”组织资金竞赛和第四季度日均存款增量竞赛等活动。加大了对组织资金的奖惩力度,提高了全辖组织资金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季度各项存款以净增3.21亿元的优异成绩,一举扭转了今年以来各项存款持续徘徊增长的被动局面,确保了存款总额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是第四季度开展的日均增量竞赛活动,使储蓄存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增强了存款的稳定性。二是会同办公室对基层信用社进行调查研究,倾听各基层社对组织资金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连续刊出3期“信用合作交流”,推广了一些组织资金业绩较好信用社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密切关注存款源头及对大额存款的走向掌握第一手资料,加强与各信用社的横向沟通。三是严格加强存款考核,制订和完善了工效挂钩考核办法,供基层信用社借鉴和参考。考虑*年将继续考核日均存款,花费了较多精力对各信用社的日均存款余额进行核对,保证来年下达日均存款任务基数的准确性。今年九月份开始在办公网上逐月公布各信用社月度存款完成实绩排行榜,让各信用社能看到自身差距,同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缩短差距。

(二)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品种,规范完善合作协议

在工作中积极调整中间业务发展思路,采取多种方式,真正把中间业务当作改善服务、提高形象、增强竞争力、增加效益的重要工作来抓,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一是在已开办联通话费的基础上新增了代收自来水公司的水费和代收供电公司的电费业务。二是补充、完善了水费和联通话费协议,并进行了续签,特别是在同业公会关于业务方面的几次会议后,及时将会议最新精神转达给被单位,和他们进行沟通,进一步规范了业务。三是对已经开办代收电费的信用社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中所了解的实际情况,就代收电费有关条款与供电公司进行了初步协商,有关手续费收入等条款正在进一步协商中。四是针对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中业务的操作情况,完善了活期储蓄存折(陶都卡)代扣委托书,逐步以代扣缴费方式来取代现金收费方式,从而减少柜面压力,提高柜面工作效率。五是根据基层社的需求做好陶都卡、柜员卡的打卡工作,全年累计打卡9128张。

(三)规范资金运作内控制度,积极实行资产多元经营

在资金运作中,以防范风险为前提,切实规范各项工作程序,严格执行资金运作内控制度,在不断总结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债券投资业务,实行资产多元化经营,减少投资风险,提高收益率。一是制订了债券投资业务管理办法,票据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管理办法,修订了人民币资金管理办法和大额资金管理办法。二是规范了业务授权和决策制度,严格执行资金运作审批手续和操作程序,进一步规范了资金运作和债券投资业务台账及资料管理,强化了内控管理规定。三是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多渠道进行融资,一方面寻找同业合作伙伴,将资金存放于++++广发银行,另一方面通过省联社调剂或债券回购方式进行融资,从而来套取利差,盘活存量债券资产,提高资金运作收益。四是调整了系统内资金往来利率,根据人民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化,结合新系统规范运作的要求,先后两次对系统内资金往来利率进行了调整,使内部往来的财务收支得到了平衡。五是按照各级部门要求报送资金运作报表和进行网上利率备案。

(四)合理摆布备付资金头寸,统筹安排全辖资金计划

以增强全辖资金营运能力为工作出发点,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统筹安排和调度运用好营运资金。合理匡算现金头寸,在保证业务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压缩库存现金,减少非生息资金占用。一是根据今年存贷款比例现状,统筹安排营运资金,在控制大额资金进出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用足备付资金,努力压降备付金比例。二是加强现金日常业务管理,要求各基层社对开户单位核定库存现金限额,把库存现金降至最低,尽量减少非生息资产的占用。按照现金收支项目要求严格审查和录入现金收支的来源和用途,确保现金项目归属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三是按照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要求,每月与人行发行科和农发行对平现金上解和领取的情况,并认真执行现金调拨计划和现金项目上报制度。四是科学合理地预测长假期间及全年的现金投放,为人民银行对现金的有效监控提供依据。

(五)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准确上报各类统计报表

按照客观性、科学性、统一性、及时性的原则,收集、整理和积累相关金融统计资料,开展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做到及时、准确、真实、全面地完成各项金融业务统计。随着金融统计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统计需求的不断增加,一是根据人民银行、银监会和省联社的要求,认真做好相关报表和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二是确保各项数据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上报,为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三是抓住新系统上线的契机,积极提出统计方面的合理需求,对mis产生的报表进行严格的校对,对各类报表的表式提出了较好的建议。

三、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在回顾肯定成绩的同时,排查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是与基层信用社沟通联系还不够,了解得还不深入、不细致,为基层解决实际困难还不多,服务基层的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在帮助挂钩社开展工作方面做得还太少。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加强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并积极做好机关与基层的桥梁纽带作用,使本科室来年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年主要工作思路

*年本科室将围绕联社依法合规年的总体目标,继续坚持以“改革发展、效益创新、强化管理”为主题,紧扣年度各项经营发展目标不动摇,切实转变工作思路,激发内在潜力,改进服务手段,把工作做精、做细、做实、做强,使各项业务有序、顺利地开展。

1、大力推进存款业务的发展。首先,在广泛听取基层信用社对存款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农村和城区地方经济差异、各社人员和机构、*年各项存款存量和增量实绩、新增存贷比等因素,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科学合理地拟定*年各基层信用社存款任务下达的方案。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对*年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中涉及存款部分的内容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其次,阶段性开展组织资金竞赛活动,提出富有创造性和可行性的方案,真正体现科学性、突出操作性,针对各阶段存款发展的新动向,积极有效地开展各种主题竞赛,使各项存款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再次,完善存款绩效考核机制,加大绩效挂钩考核力度,严格进行责任考核,充分调动和激发员工组织资金的积极性。

2、配合做好“圆鼎卡”的相关工作。卡业务的开发直接关系着存款业务的发展,由省联社开发的“圆鼎卡”已参加了“银联”组织,解决了异地不能通存通兑的问题。省联社已将我联社入网工作列入*年上半年工作之中。本科室将满怀信心,一是积极配合电脑信息科做好“圆鼎卡”的入网和配套工作,结合联社实际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需求。二是制订卡业务相关管理办法,详细介绍卡的业务品种及功能,强化内控管理机制。三是根据各基层社卡存款实绩,科学合理地下达*年卡业务定性指标。四是大力拓展以卡为媒介的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卡上做文章,利用拉横幅、贴海报、做广告等宣传手段扩大“圆鼎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统筹安排营运资金,做活债券投资业务。随着存款业务的发展和票据置换资金的到位以及信贷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年的资金将会比往年更富余,如何寻找资金出路问题已迫在眉睫。一是在控制大额资金进出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用足备付资金,重点抓春节旺季分配前后的“开门红”工作,统筹安排好现金和结算资金的需求。二是在严格执行资金运作审批手续和操作程序下,规范运作,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控制存放同业资金。可以适当做一部分场外融资业务,寻找合作伙伴,还可以通过省联社调剂或债券回购融出一部分资金。三是加强业务创新,研究探讨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推动业务发展,积极发展票据融资业务,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开展票据转贴现业务,提高资金盈利能力。四是综合考虑债券的品种、期限、收益率等因素,适时适量购买债券,逐步调整持债结构,优化期限结构,可适当考虑购买一些期限较短的央行票据,确保*年底投资收益达到3000万元,比上年增加500万元。

篇2

【关键词】 财务公司 功能定位 企业集团

一、引言

财务公司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背景下诞生的一类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财务公司有力地支持了我国企业集团做大做强,为企业集团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随着金融制度、企业集团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财务公司在金融体系中应处于何种地位,在企业集团加强财务管控中应发挥何种作用,越来越成为财务公司行业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事实上,与财务公司在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极不相称的是,业界、理论界以及监管者尚未就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达成应有的共识。正是由于共识的缺乏,以至于目前的政策环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利于财务公司的健康发展,甚至与成立财务公司的初衷相悖。

二、财务公司功能定位在政府规章中的历史变迁

我国财务公司最早是在国家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过程许企业集团设立的内部金融服务机构。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抓大放小”战略,从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开始,通过改组、改制、改造和兼并联合,培育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

1991年12月,为促进企业集团的发展,国家选择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工作,并在同期下发了《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关于选择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请示的通知》,明确指出“试点企业集团要逐步建立财务公司”。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扶持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精神,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和国务院经贸办于1992年11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国家试点企业集团建立财务公司的实施办法》,对财务公司的机构性质、业务范围、设立条件、申报程序以及对财务公司的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成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制度的滥觞。

随着财务公司的逐步设立,为加强管理,人民银行于1996年5月1日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这是我国首部对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进行全面规范的部门规章。暂行办法将财务公司定义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本法设立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时规定“财务公司依法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并“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缴存存款准备金”。

截至1996年底,经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财务公司已达60家。与此同时,我国企业集团经过一段时期的建设,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7年,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国家体改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大型企业集团试点工作的通知》,将试点企业集团增加至120家。不过,由于当时正值国家开展金融秩序整顿工作,以至于这一时期全国竟然没有新增一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2000年6月,人民银行正式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于当年12月再度下发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设立审批程序》(试行),从而启动了新一轮批设财务公司的工作。为了进一步规范财务公司的经营行为,管理办法将财务公司定位为“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产品销售提供金融服务,以中长期金融业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将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规定如下:一是吸收成员单位3个月以上定期存款;二是发行财务公司债券;三是同业拆借;四是为成员单位办理贷款及融资租赁;五是办理集团成员单位产品的消费信贷、买方信贷及融资租赁;六是办理成员单位商业汇票的承兑及贴现;七是办理成员单位的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八是有价证券、金融机构股权及成员单位股权投资;九是承销成员单位的企业债券;十是为成员单位办理财务顾问、信用鉴证及其他咨询业务;十一是为成员单位提供担保;十二是境外外汇借款;十三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管理办法的第二十条进一步规定,“企业集团规模较大、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经济往来密切、且结算业务量较大的财务公司,需办理成员单位之间内部转账结算业务的,应另行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与1996年的暂行办法相比,2000年颁布的管理办法对于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做出更为清晰的界定,具体表现出如下特点:其一,财务公司的功能以短期信贷业务为主转向支持企业集团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产品销售融资等中长期业务;其二,进一步强化财务公司的金融中介功能,使它们能真正成为为企业集团服务的中介机构和理财专家。与功能定位的转变相适应,2000年的管理办法对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做出重大调整:其一,2000年的管理办法仅允许财务公司吸收成员单位3个月以上的定期存款;其二,2000年的管理办法对财务公司办理成员单位的内部转账结算做出严格的限制,不仅要求从事该项业务的财务公司及其所在集团具应备一定条件,同时要求财务公司在开展本项业务前必须另行报经人民银行批准。

2000年的管理办法在对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上,既借鉴了国外财务公司的发展经验,又同时考虑了企业集团的金融需求和我国金融体系的总体布局;在厘定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时,既强调财务公司的集团内部性以及中长期金融机构的特征,又试图满足企业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人民银行的修法思路是值得高度肯定的。不过,由于过度强调商业银行的既有利益,以至于无论是从功能定位还是从业务范围来看,人民银行避免财务公司在业务上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的意图非常明显。

在2000年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之后,财务公司的数量以及资产规模迅速上升,但由于该项管理办法对于财务公司的定位模糊使得财务公司的业务空间过于狭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财务公司行业的正常发展。2004年8月3日,中国银监会在对2000年管理办法实施修订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2004年管理办法”)。

2004年管理办法对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做出重大调整,将财务公司明确定义为“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业务范围相应地做出如下调整:一是为成员单位办理财务和融资顾问、信用鉴证及相关的咨询、业务;二是协助成员单位实现交易款项的收付;三是经批准的保险业务;四是这成员单位提供担保;五是办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六是为成员单位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七是办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内部转账结算及相应的结算、清算方案设计;八是吸收成员单位的存款;九是为成员单位办理贷款和融资租赁;十是从事同业拆借;十一是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2004年的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进一步规定,“符合条件的财务公司,可以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申请从事下列业务:一是经批准发行财务公司债券;二是承销成员单位的企业债券;三是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四是有价证券投资”。对比2000年的管理办法,修订后的管理办法明确地将加强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以及向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作为财务公司的基本职能,从而强调了财务公司作为一类特殊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内部性。财务公司的内部性表明,财务公司的核心功能是对企业集团资金进行专业、集中、优化的管理,为集团成员单位的财务管理提供专业服务,从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的效率。与财务公司的内部性相适应,2004年的管理办法首度明确了企业集团母公司在财务公司运作中所需承担的责任,规定“申请设立财务公司,母公司董事会应当作出书面承诺,在财务公司出现支付困难的紧急情况时,按照解决支付困难的实际需要,增加相应资本金,并在财务公司章程中载明”。为加强监管的可操作性,2004年的管理办法不仅规定财务公司在申办时要报告成员单位名册,而且规定新增成员单位时要向银监会报告,成员单位脱离原集团时也要报告,并就遗留业务提出具体处理预案。

根据财务公司的最新功能定位,2004年的管理办法对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做出了实事求是地调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按照分类监管的原则,将业务范围分为基本业务(第二十八条)和延伸业务(第二十九条)两大类,对于申请延伸业务的财务公司从经营业绩、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人才储备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准入条件。管理办法之所以给出这一制度安排,一方面是确保财务公司的主要精力用于为企业集团开展资金集中管理,另一方面则是对财务公司开展某些金融创新业务(比如有价证券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其次,基本业务范围清单的前五项均属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尤其应将“对成员单位办理财务和融资顾问、信用鉴证及相关的咨询、业务”作为第一项业务,而将存款与贷款这一传统业务(亦即负债与资产业务)放在清单的末尾,这一业务类型排列顺序的调整所包含的政策涵义值得深入解读。最后,进一步拓展了财务公司的基本业务范围,财务公司不仅可以自由地吸收成员单位的活期存款,通过协助成员单位实现交易款项的收付,甚至还将资金结算的业务边界适度地延伸到企业集团之外。

三、理论文献关于财务公司功能定位的探讨

通过对财务公司实施调研,谢杭生(1999)发现财务公司在企业集团的融资以及结算方面仅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而且随着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信贷资金管理政策的改变,这种功能必然呈萎缩趋势。由此,他提出了调整财务公司功能定位所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一是从整个金融机构体系发展的角度着眼,力求能突出财务公司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功能特征;二是应该照顾到财务公司的发展现状,给出一定弹性;三是应尽力维护人民银行已发文的严肃性。依据以上三项原则,谢杭生建议对财务公司做如下定位:“根据我国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宗旨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的需要,财务公司是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按照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原则,财务公司的主业应逐步向支持集团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产品销售的方向发展,当好企业集团的投资理财顾问。”鉴于不同企业集团主业特性差异较大的现实,谢杭生进一步提出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其中,工业类集团财务公司应基本围绕集团主要产品提供金融服务,服务类集团财务公司应主要集中在归集成员单位的销售收入、为它们提供结算服务等方面,投资控股类集团的财务公司则应重点发挥为集团投资、并购等活动提供理财顾问的独特功能。

王宏淼(2004)认为财务公司为企业集团管理资金和提供融资服务(包括内部融资与客户融资)是中国的现实,而这一现实与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的司库型财务公司(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吻合的。中国财务公司将来能否由“司库型”逐渐向“信用型”甚至“全能型”过渡,由集团内部向集团外部拓展,从国内运作向国际发展,还有赖于内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善和企业集团的产业特点、战略取向及其发展水平。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企业之间不能相互借贷资金的规定不变,财务公司进行集团内部融资的“司库”功能就不会消失。王宏淼进一步提出了财务公司“三步走”的发展思路:第一步,在国家仍然对集团内的存贷款、对第三方贷款实行金融限制的情况下,把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调整为“为企业集团提供融资和资金管理服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二步,在国家取消对集团内存贷款金融限制的情况下,把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调整为“针对集团产品购买者提供融资和顾问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三步,在国家取消对集团内的存贷款、对第三方贷款金融限制的情况下,把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调整为“针对特定产品提供融资和顾问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以上三个步骤中,对于第一个步骤的业务经营活动不再进行金融监管,而仅要求其向监管当局定期披露。

通过分析企业集团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结合国内外财务公司发展的典型案例以及我国财务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攀钢集团财务公司课题组(2008)提出了我国财务公司的短期、中期、长期发展思路。就短期而言,通过构建网络结算平台,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就中期而言,营造金融环境,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长期的意义上,立足集团,推进市场。总之,财务公司可以有效地实现从单纯的企业集团的内部银行向“多元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机构转型。

以金融功能观作为理论基础,金志刚(2008)认为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要坚持服务经济、服务产业、特色金融和市场选择四大原则,并相应地提出了中国财务公司功能定位的短期和长期方向。就短期而言,中国财务公司应以建设特色金融功能突出的资金管理型财务公司为主要目标;在长期的意义上,财务公司应根据中国经济增长的要求、企业集团的特点以及财务公司的自身实力,不断提升特色金融功能,自主选择资金管理型、信用管理型或全能型财务公司的发展方式,实现三种类型财务公司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和谐共生发展。结合我国现实的金融环境,杨合力(2010)针对财务公司提出了如下四个不同层次的功能定位:司库型财务公司、专业化财务公司、综合性财务公司以及巨型产融一体化集团,同时认为应该允许在同一时期不同财务公司的定位不同,以及同一财务公司不同时期的定位不同,这样将更加有利于财务公司发挥作用。朱以明(2010)则认为财务公司要服从集团的战略要求,不仅要为集团提供金融服务,还要为集团提供管理方面的服务;不仅要做好资金管理方面的服务,还要做好财务管理方面的服务。在管理服务上,努力做好“四个结合”:金融服务与财务咨询相结合、资金筹措与资金优化相结合、金融服务与管理服务相结合、管家与参谋相结合。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在不同时期政府监管规章中的逐渐演变,实质上也是以企业集团为代表的产业力量与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力量之间的不断博弈。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商业银行所代表的传统金融力量过于强大,加上早期财务公司本身的经营管理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无论是人民银行还是银监会,都不可避免地更加倾向于维护既定的金融生态,以至于财务公司的成长历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由此看来,彻底厘清财务公司作为一类特殊金融机构的存在价值,合理界定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及其相应的业务范围,对于取得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与监管机构之间的相互谅解,从而为财务公司的发展缔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仍然是财务公司行业研究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与财务公司在政府规章中的功能定位相比,理论文献对于财务公司功能定位的讨论显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但如何与中国财务公司以及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实现有机结合,是当前有关财务公司功能定位的理论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制度创新,财务公司功能的正确定位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它决定了财务公司作为一个行业而存在于金融体系的基本合理性,因而也就最终决定了财务公司的行业前景。在综合理论、政策与现实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财务公司的核心功能定位应表现为构建成为企业集团的“资金池”,从而在企业集团内部实现资金的高效流动,并且将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聚焦于企业集团内部,因为财务公司相对于其他金融行业的竞争优势惟有在企业集团内部方能实现。这一观点的提出乃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历史与现实表明,财务公司与其所在的企业集团属于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金志刚:基于金融功能观的中国财务公司定位探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2] 王宏淼:中国财务公司的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金融,2004(7).

[3] 谢杭生: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特点、问题及相关意见[J].金融研究,1999(3).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规则;预算管理;收入支出管理;结转结余资金管理;资产管理

一、《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订的历史背景

1997年颁布并实施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旧规则》),为事业单位财务行为提供了较完善的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保证事业单位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自颁布15年来,中国财政体制和社会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所处的内外、政治环境等逐渐在改变,如资金管理方式由传统的国库分散收付制度改为国库集中收付制之后,预算资金由原来层层下拨给行政事业单位,改为统一保管在国库单一账户。原有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不再适应当前新变化、新形势的需要。《旧规则》已成为影响我国会计制度体系建设的落后因素。

2012年1月,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大力推进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将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和财务管理的变革提上日程。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于2012年4月起实施,对事业单位精细化管理,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保证社会事业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以发展目标和计划为依据,采用科学的方法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以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运行的管理模式替代原有的层层拨付制度,从而提高部门预算的执行效率,所以编制好预算是关键。

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范围,《新规则》在原规定的基础上增加了“结余”预算相关对顶及管理办法,从而使预算管理科目更加全面;关于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在原“根据事业特点、事业发展计划、事业单位收支状况以及国家财政政策和财力可能确定”基础上增加了“根据事业发展目标确定”强调行政事业单位事业目标导向作用。

关于支出预算的编制,原规定中,收入预算范围涵盖了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预算年度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支出预算范围涵盖了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新规则》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根据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这一支出预算的数据来源,使支出预算更加客观,更贴近事实;在第九条、第十条中强调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规定编制的财务预算在执行前必须经过主管部门的审查核定。对于已经批准的预算,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且在执行过程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明确了关于事业单位决算的涵义,即事业单位决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编制的年度报告。并规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年度决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审批。”从而明确了事业单位决算的含义、范围,提出了编制决算的必要性,并强调必须保证决算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决算管理工作。

《新规则》将执行预算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预算制定后须按法定程序审核批准才能生效,一经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经过批准的预算,需配套制定相应的执行计划,且根据单位项目具体执行进度以月为单位编制用款计划,并在计划额度内分配资金,支付方式需通过财政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

(二)强化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管理

1.关于行政事业单位收入管理

关于事业收入范围,《新规则》第十五条中新增了“上级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新规则》对规范上交国库资金和财政专户资金管理提出新的规定,即,按规定应该上缴国库的资金,不得以任何方式隐瞒不缴,不得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2.关于行政事业单位支出管理

《新规则》将行政事业单位支出中的事业支出进一步划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并在第十九条中明确了两者概念,概括来讲,基本支出,即为事业单位维持正常运行所发生的必要支出。项目支出指事业单位为完成特定任务和目标所发生的额外支出。

新增第二十一条至二十三条强调支出管理的重要性。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直接规定事业单位支出范围和开支标准,如没有统一规定,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己规定,但必须报主管部门备案。事业单位的规定不得和法律、国家政策相抵触。在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中,事业单位应当正确归集各项费用,不能归集的,按照规定的比例合理分摊。

新增二十六、二十七条,强调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效率。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票据管理制度管理,以确保票据有合法的来源、真实的内容、正确的使用,不得使用虚假票据。

(三)规范事业单位结转结余资金管理

在《新规则》第五章中新增了结转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结转资金是指因未执行或未完成的预算,需要按规定在下一年继续占用和使用的资金。经营收支结转和结余应当单独反映。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使用和管理,不得违反同级财政部门的相关规定。新规定明确了非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使用范围和方式,即,非财政拨款结转按规定可以在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按规定提取事业单位员工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可用来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事业单位应当遵守收支平衡原则,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从而达到加强事业基金管理的目的。

(四)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

《新规则》中,事业单位资产核算范围有所扩大,在第三十六条中,将在建工程作为单独一类资产列人资产管理内容;加强了对资产管理的具体要求,新准则提出,事业单位应当以科学规范、从严控制、保障事业发展需要为原则展开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活动,建立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对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的管理,确保资产完整性和安全性,为事业健康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关于流动资产,新准则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流动资产;第四十条,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价值确定标准,一般设备单位价值从原来的500元调至1000元,专用设备从原来的800元调至1500元,将“档案、加剧、用具、装具及动植物”纳入到固定资产核算范围,且对行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科目做出重大调整,《旧规则》规定,“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系统具体情况制定各类固定资产明细目录。”在《新规则》中,明确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制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目录,并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新规则》规定,严格控制资产的对外投资管理,加强审批制度及投资对象的限制,明确了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不得涉及风险比较大的企业债券、股票、基金,且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结余对外投资。新规则对事业单位处置相关资产作出了新的规定,事业单位处置资产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事业单位不得擅自出租、出借资产,出租、出借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事业单位应当合理利用资产,实现资产使用效率最大化,按照国家规定实行资产共享、公用。

三、对贯彻落实《新规则》的建议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完善和弥补了《旧规则》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缺陷和不足,能够与目前社会事业的新形势以及财政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为了使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能够尽快落实,应尽快实施已正式颁布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一步明确财政补助收人与支出的界定;进行一次全面的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为下一步新制度的执行做好准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68号,《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2).

篇4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公司 资金集中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74-02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集团而言,资金渗透于企业集团的每一个组织层面,构成了纵横交错的运行网络。如何强化资金管理并实现其高效运转,是我国企业集团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一个大难题。企业集团管理要以“利润为目标、财务为中心、资金为重点”。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有利于保证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目标的协调一致;有利于投资方向的调整,使其能集中地进行战略方向调整;有利于树立“整体利益观”,实现集团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财务公司模式是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之一,资金集中管理也是财务公司最重要的业务。实践证明,中油财务公司作为融资、信贷、资金管理等各项金融服务手段,在企业集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发展,直接影响中油财务公司功能的发挥和集团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现状

1.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业务的定位。2004年颁布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将财务公司的主业定位在资金管理,以金融法规的形式确立了财务公司在集团资金管理中的地位,进一步促进了财务公司的专业化发展和整体能力的提高。中油财务公司的发展定位契合了监管部门对财务公司发展方向的指导,资金管理业务的核心地位已得到确立。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业务的定位为:逐步确立资金集中管理在公司业务中的核心地位,以集团公司油气资本管理为服务对象,为集团提供总部层面的资金集中管理。

2.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业务的内容。中油财务公司目前主要经营四大类业务,包括:结算业务、信贷业务、外汇业务、证券业务。每一大类业务又划分为不同的小类。主营业务包括吸收成员单位3个月以上定期存款;发行财务公司债券;同业拆借;对成员单位办理贷款及融资租赁;办理集团成员单位产品的消费信贷、买方信贷及融资租赁;办理成员单位商业汇票的承兑及贴现;办理成员单位的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有价证券、金融机构股权及成员单位股权投资;承销成员单位的企业债券;对成员单位办理财务顾问、信用鉴证及其他咨询业务;对成员单位提供担保;境外外汇借款;办理成员单位之间内部转账结算业务。

3.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风险管理现状。中油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包括董事会及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高级管理层、监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稽核部门等,并且各风险部门切实履行职责。中油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两次会议,主要是评价管理层的经营和风险控制体系以及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目的是不断完善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和制度建设,提高管理层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业务存在的问题

中油财务公司发展迅速,但是资金集中管理的定位、业务创新和发展以及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

1.定位问题。中油财务公司定位于服务集团公司总体层面,不包括区域性的资金集中管理。服务范围相对比较狭窄。中油财务公司以集团公司油气资本管理为服务对象,服务对象比较单一。这与我国财务公司的来源有很大的关系。我国财务公司基本上是依附于某一实业性的企业集团,以服务集团的经济发展为经营宗旨。服务对象仅限于本集团内部的成员单位,不具有社会性。但是中油财务公司要增强竞争力,加快自身发展,这样的定位显然会阻碍它的发展。

2.业务的创新及拓展问题。中油财务公司在传统业务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算能力“瓶颈”,票据传递速度慢,缺乏境外资金集中管理的经验。中油财务公司的业务还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融资信贷业务及结算业务,主要是与成员单位的业务往来。虽然中油财务公司在不断地创新传统业务,但业务种类仍然有限,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的需求。所运用的金融工具也很有限,难以满足集团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企业集团及成员单位直接存款仍然是中油财务公司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中短期存款比例过高。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发育还很不完善,财务公司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仅局限于集团内部,这不但限制了财务公司的发展和功能发挥,同时也不利于降低经营风险,提高资产质量。

3.资金集中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与国际财务公司相比,中油财务公司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对于风险的管理仅限于事后控制。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无法防范和控制业务风险。对风险缺少量化的计量和管理方法,缺少风险预警系统。系统内部没有相应的安全指标体系。

三、中油财务公司加强资金集中管理的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中油财务公司应进一步明确其定位,不断改进和创新传统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这些措施,不断加强中油财务公司在中油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明确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业务定位,确定建立战略财务公司的定位,整合集团公司资源,确定立足服务集团的宗旨。服务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企业集团总体层面和企业集团内部。以服务中油集团为出发点,不断壮大自身的发展。综合集团总体层面和地区层面的优势和资源,不断向外部拓展。加强中油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服务对象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油气资源,还应拓展到企业集团的金融产品。

2.依托集团,不断改进传统业务,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第一,不断改进传统业务。通过电子化金融创新手段解决中油财务公司机构屏障造成的结算业务能力瓶颈问题。具体方法是充分利用银行系统提供的网上银行及“银财”直联服务,以财务公司的资金结算系统为中枢,将财务公司自身开发的内部企业网上银行与银行的网上银行实现对接。{1}同时还要整合企业集团内部资源,财务公司的内部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不利于专业化金融服务水平的快速提高。中油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需要重新整合财务公司和地区结算中心的管理资源,将结算中心业务也纳入到财务公司整体服务框架内,将地区沉淀资金进一步集中。通过财务公司在各地区的分支机构推广结算中心业务,从而达到企业集团资源的有效整合。

第二,不断创新业务。信贷业务是中油财务公司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是随着我国存贷利差的逐步缩小,信贷业务的赢利空间也随之逐步缩小,因此中油财务公司应该进行信贷业务创新。信贷业务创新包括组织银团贷款,开展信贷资产买断放大业务。{2}中油财务公司可以以牵头行和行身份组织银团贷款,有效地分散贷款风险,提高贷款效率,为企业集团降低贷款成本。通过开展信贷资产买断业务以间接方式为企业集团降低融资成本,大大提高为企业集团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融资业务创新,要提高为企业集团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中油财务公司可发行财务公司票据,进一步挖掘内源资金;发行财务公司债券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获取中长期的外部资金等。证券投资业务创新,中油财务公司应当发挥优势,借助企业集团强大的现金流优势和品牌优势,利用一级市场新股投资,提高资金运用效益。

第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海外业务。参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3}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日益开放,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已成为金融机构的共识。中间业务包括债券承销、财务顾问和企业年金管理。中油财务公司立足于服务企业集团,已开展了成员单位的债券承销业务。并且利用自己在财务和金融方面的业务专长,为集团企业成员单位提供国内外金融市场最新信息,为其投融资决策和经营决策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中油财务公司应积极申请企业年金有关管理资格,直接参与年金管理;也可以参股已获得管理资格的机构或担任年金理事会的顾问,间接参与年金管理,分享年金市场快速发展的潜在成果,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中油财务公司的海外业务已不再是一片空白,但是缺乏管理经验。应积极借鉴国际财务公司的相关经验,在开拓中求发展。

3.以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为指导,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和改进风险管理的理念,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改善风险管理方式,使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4}首先对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风险进行识别。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业务的风险分为利率风险、外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中油财务公司建立系统内部的安全指标体系,建立以安全指标体系为基础的风险预警系统,加强风险的事前控制,便于风险的防范。针对不同的金融风险进行量化的计量,便于风险的事中控制。风险发生后,积极应对,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重新评估风险管理系统,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加强内部控制,从公司内部防止风险的发生。

四、结语

中油财务公司应该进一步明确和调整自身的定位,不断改进原有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指导思想,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业务的不断发展,对加强整个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促进企业集团和财务公司自身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中油集团对中油财务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服务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运用专业化的投资手段,实现集团资金的保值增值是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财务公司自身积累与发展壮大的需要。总之,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新增业务范围政策的逐步放宽,行业监管的进一步加强,整体经济环境的改善,财务公司行业总体规模也将会随之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注释:

{1}方.中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业务创新研究[J].商情(财经研究),2008(23)

{2}赵元杰.打造资金管理平台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兼谈财务公司金融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国家电网,2007(8)

{3}金珊珊.财务公司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探讨――大力开拓银团贷款[J].新会计,2009(3)

{4}温巧莉.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西部金融,2007(9)

篇5

中国建设银行日前与金地集团和中海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携手在房地产金融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此次合作已从原来单一的融资服务转向全方位的服务模式,涵盖项目贷款、短期融资债、个人住房按揭业务、结算网络服务、建经咨询服务、投资银行业务、公积金业务和企业年金业务等金融服务种类。

广发行信用卡推出“量身定做”功能

广发行于3月7日起推出国内首创的失卡保障计划及一系列自选功能特惠,此举旨在对广发行真情卡实行优惠功能的升级。

广发行此次推出的自选开卡保险计划,使新申请真情卡的客户可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选择一种保险,由广发行免费投保。可供选择的4种保险,包括关爱女性的女性健康保险,关注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保险,惠及全家的旅游意外保险,以及购物保障保险。

与此同时,广发行宣布针对其常规卡和真情卡,推出国内首创的挂失前48小时失卡保障计划。从即日开始,持有广发行常规卡和真情卡的客户在失卡后,只要及时向银行报失并履行简单的手续,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无须承担其报失前48小时内所发生的卡片被盗用损失,保障金额最高可达人民币10000元。

万事达卡女性先驱指数显示内地女性对收入能力自信

万事达卡国际组织3月8日发表了2006年度万事达卡女性先驱指数。在接受调查的亚太地区13个市场中,菲律宾女性获得了与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平起平坐的最高评分,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泰国。中国内地女性对她们的收入能力最有自信,以高于中等收入水平指数而名列前茅,其次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调查还显示,在泰国、菲律宾和澳大利亚,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多于男性,而在越南、中国内地和泰国这样的新兴市场上,女性就业水平最高。

万事达卡女性先驱指数是一个综合指数,通过使用4项主要指标来比较女性与男性的社会经济地位。面向中高端女性客户中信魔力金卡上市

中信银行日前推出面向中高端女性客户的中信魔力金卡。据介绍,中信魔力金卡秉承魔力卡创新、个性和关爱的设计理念,自2005年9月1日中信女性信用卡系列的第一张魔力卡首发以来,凭借其明确的市场定位及精心功能形象设计,截至2006年2月底发卡已超过10万张,成为国内女性信用卡市场的一大品牌亮点。

保险

20万人 沈阳今年养老保险扩充

3月10日,沈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会议决定,今年沈阳养老保险扩面20万人,清理30万人养老保险拖欠,且医疗保险个人自负比例有望再次下调。这应该参保而没有参保的20万人主要在一些饭店、宾馆等三产服务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工作。

上海医、保首度结盟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与复旦大学附属的9家医院、复旦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达成沪市医、保之间的首度正式合作。双方表示,希望藉此达到医、保和患者共赢的效果,为解决看病难题提出新思路。

170余种 保险产品免征营业税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通知,3月起,23家保险公司的170佘种保险产品将免征营业税,这使保险业获得了今年首次重大税收的优惠政策支持。

基金

首份年度最差基金榜出炉

内地首份年度最差基金榜近日出炉。金鹰成份、申万巴黎盛利强化、宝康债券分别名列Value2005年度最差股票型、最差平衡型、最差债券型基金。同步评出的2005年表现最佳的8只基金中,除了嘉实增长属合资公司旗下,其余7只Value年度最佳基金都被内资基金公司纳入囊中。而合资基金在仅有3只最差基金榜中就占据2席。

南方多利中短债基金开始发行

南方基金管理公司推出的南方多利中短债基金3月6日起开始发行,南方基金同时表示,今年中短债基金将面临较好的投资良机。

南方多利中短债基金是南方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第7只开放式基金,也是我国基金市场的第3只中短债基金。作为一只中短债基金,南方多利基金的投资范围为固定收益类金融工具,具体包括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信用等级为投资级的企业债、债券回购、银行存款、大额存单等金融工具。

上证180ETF正式发行

3月9日一4月6日,由华安基金担任管理人的上证180ETF通过全国各大券商网点公开发行,成为继50ETF、100ETF之后我国第三只ETF产品。

国泰君安等22家券商为一级交易商,投资者可以通过网上现金认购、网下现金认购和网下股票认购3种方式购买基金,最小申购单位为30万份。较之传统的指数基金,上证180ETF管理费和托管费不及其平均费用的1/2。

湘财荷银效率优选基金获准募集

湘财荷银效率优选混合型基金(LOF)日前已获监管部门核准,近期将开始募集。

该基金将是湘财荷银推出的第2只混合型基金。湘财荷银有关人士表示,未来企业的增长和竞争力将更多地来源于其对现有资产和新增投资的有效使用,因此该基金明确提出了效率这一主题,将主要投资于具有较高投资效率、持续成长的公司。该基金托管银行将为中国建设银行。

南方基金开业界先河基金经理大面积换岗

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月16日调整基金经理的公告,宣布对公司8个基金经理作出调整。有关资料显示,除去正在发行的南方多利中短债基金,南方旗下目前共有10只基金,这也意味着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经理进行了近乎全面的调换。

股票

2005年中国证监会认真答复人大建议,政协提案近80件

2005年,中国证监会本着“严肃认真,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办理有关证券期货市场的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共76件,办复率达100%。其中人大代表建议31件、政协委员提案45件。在办理类型中,会同有关部委办理的17件,与相关部委分别办理的11件,以证监会为主办理的10件,证监会独自办理的38件。在已办理的建议、提案中,除会同有关部委办理、不直接答复代表和委员的17件以外,问题已得到解决的和正在解决的已占到建议和提案总数的70%。

汽车

国务院审议通过强制三险

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草案)》。会议决定,该条例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这标志着一直以来备受瞩目的强制三者险条例基本完成其立法程序,出台时间指日可待,它将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立法予以强制实施的险种。其“强制性”体现在,不仅要求所有上路行驶的机动车车主或管理人必须投保,也要求具有经营强制三者险资格的保险公司一律不得拒保、不得随意解除强制三者险合同(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除外)。

京沪车辆首开异地租还

中国最大的汽车租赁企业北京首汽租赁公司,3月11日正式启动京沪间的异地租还业务,并专门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这项业务适用于那些举家或组队出行、并有沿途旅游观光需要的消费者,异地租还的期限放宽到3天。

驾驶员培训实施新规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于4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规定要求驾校增强的服务功能主要有: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保证知情权;取消了原来给学员发放《学员证》时必须提供县级以上医院身体检查证明的规定;推行学时预约和按照学时收费等制度;建立了学员权利保障制度,学员对所学项目和内容必须在教学日志和培训记录上经本人签字审核同意。

新汽车消费税4月开征大排量车受影响最大

据悉,今年4月我国将实施新的汽车消费税。从新消费税征求意见稿中反映的情况看,税率变化最大的是大排量车型,而大排量车型中属SUV和越野车首当其冲,新消费税将给这一领域车型成本带来2%~15%的增长,这势必影响到该类车型的市场售价。

“汽车日”里观众可驾车体验

“汽车日”中国首站将于今年5月在北京雕塑公园正式开幕,届时将吸引全球各大汽车品牌进入。与传统的车展不同,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最新款式的汽车,同时还可以亲自“动手”体验这些汽车的驾乘乐趣。目前,北京雕塑公园5万平方米的广场正在紧张施工,将划分成汽车试驾场、赛车场、古董车、概念车展区、歌舞和烟火表演区等10余个风格迥异的主题区。

房产

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实施:业主凭卡可查询账户收支情况

2月15日,《北京市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开始实施,细化后的新办法使业主凭查询卡就能在家查询自己个人账户的维修资金的收支情况。虽然现在还没有明确维修资金查询开通的具体日期,但是《办法》已经明确规定,银行应按规定及时向业主委员会发出对账单,业主委员会应当每月与开户银行核对资金账目。同时,银行还应按规定向业主提供维修资金查询卡,业主可凭卡查询个人账户内维修资金收支情况。

北京公积金管理若干规定3月1日实施细则4月将出台

备受市民关注的《若干规定》从3月1日起正式实施。据了解,《若干规定》正式执行后,还将在4月份出台一系列的相关配套细则,从公积金贷款、缴存、提取等方面对《若干规定》做进一步细化和解释;公积金缴存、提取都将发生小变动。

年涨幅约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06全国房价还会上涨

近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出的“2006年房地产行业发展白皮书”预测,2006年全国房地产价格涨幅将比2005年下半年的增速水平略强,商品房平均价格年涨幅预计将在6%左右。

深发展首推房贷双周供

3月1日,深圳发展银行在京宣布,从即日起在全国18个城市同时推出新开发的双周供个人按揭业务,这一新型按揭业务改变原先传统的按月偿还本金的惯例,改为每两周偿还一次。此举看似变化不大,但却能帮助消费者显著地增加归还本金的速度,并可以节省数额不菲的利息费用。以30年期、利率6.12%的50万元贷款为例,与等额本息还款法相比,可节省利息19.42%,并缩短还款期限5.3年。2006年将增加廉租房土地供应不再审批别墅类用地

3月11日,国土资源部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我国将加大中低价位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应,并停止别墅类用地供应。

篇6

一、争取常规项目资金情况

20xx年,我局共争取到项目149个(除灾后重建项目外),争取上级各类无偿项目建设资金10703.13万元。按资金来源分,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678.97万元,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3457.36万元,省市地方财政1372.6万元,地方债券资金1044.2万元,省级突破发展项目资金1150万元。按项目类别分,其中产业类项目1330万元,公检法政权建设项目154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2807.97万元,基础设施项目700万元,节能项目360万元,廉租房项目2180万元,农林水建设项目1274.06万元,社会事业项目107.1万元,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1644万元,以工代赈项目142万元,中药产业4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扎实做好项目谋划工作。从20xx年10月份开始就着手20xx年的项目谋划工作,先后编制了扩大内需项目规划、重点项目计划、突破发展项目规划、以工代赈项目规划等,修编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上报了20xx年中央投资项目建议计划。不断加强和完善项目储备库建设,积极做好项目的包装策划和推介工作,对每一个项目坚持“先论证、后审批”,对不符合编制深度要求的前期项目坚决不入库、不上报,有效提高储备项目的质量和可行性,力争做到成熟一批,开工一批,替补一批,储备一批,使项目建设接替有序,良性循环。

(二)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积极发扬“三跑”精神,加强与上级发改委的衔接沟通,准确把握中央、省政策资金投向,及时灵通信息,抢抓先机,力争把不可能的项目做成可能,把可能的项目做到肯定,并做到项目报到哪级就跟踪到哪级,勤汇报、多沟通,尽可能多的争取项目。

(三)不断强化项目管理。一是建立了项目台账,做到掌握每一个项目基本情况;二是加强项目管理,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安全责任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规范运作;三是督促项目加快进度,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四)狠抓资金落实到位。严格按照新增中央投资工作的有关要求,一是切实做好中央投资计划转发下达工作,二是积极协调项目单位按照中央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尽快千方百计筹措配套资金,避免因资金问题影响项目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性工作还不够扎实。一是项目库建设滞后。储备项目零乱、分散,且没有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等有深度的资料。二是资料准备不充分。有的单位申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基础资料不全面,技术水准达不到要求,得不到上级部门的认可。三是个别单位不注重关系的理顺。有的“平日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有的则是跑回一个项目后就对上面不闻不问,不继续进行跟踪,搞一锤子买卖,往往是“跑一个项目,丢一个码头”。

(二)项目争跑力度方法不够。了解如何挖掘项目,如何准备项目资料,如何项目信息,如何包装项目争取有关支持,有了项目如何跑、往哪跑、有些什么策略的人还是较少。由于缺乏跑项目、争资金、要政策的基本知识,不懂其中的基本技巧,往往导致工作的盲目性,常常是事倍功半。

(三)部分项目落实难度较大。有的单位对项目重争取轻服务,一方面项目前期工作不到位,项目下来了才着手准备,土地、资金、建设方案迟迟不能落实。另一方面,认为项目跑回来了就万事大吉,没有对项目进行全力服务,导致许多项目不能及时开工。

(四)项目建设程序不到位。个别部门对基本建设程序不熟悉,投资计划下达后不知如何着手,不按投资计划要求进行建设,擅自变更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后不按程序报原审批单位重新 审批,同时由于前期工作不到位,超投资、超概算现象严重。

四、几点建议

项目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动力”,资金是地方经济的“催化剂”,政策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助推器”。通过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是扩大招商引资、调优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必然要求,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国家投资向基层倾斜、国际国内资本加速流动、产业加速转移的趋势与机遇,坚定不移地把争取项目资金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牢固树立项目意识。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是推进经济发展、壮大地方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着力强化“三种意识”。一是强化“能争”意识。树立“不怕磨破嘴、不怕丢面子、不怕遭失败”的争跑精神。二是强化“会争”意识。实践证明,仅有工作的热情还不够,知道如何争取才是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既要了解有关政策,又要了解各方信息,及时调整争跑项目的工作思路和对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强化“善争”意识。各单位要注重争跑项目工作的技巧,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感情联络,广交朋友,广结人缘,用个人的品行和人格力量赢得上级部门和领导的信任,建立起真实友谊,保持长久关系,为争跑项目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

(二)扎实做好基础工作。一是要加大项目库建设力度。建议建立全县项目总库,配备专职人员,建立项目建设网站,全方位收集项目信息,全面整理和规范项目,及时开发和补充后续项目。一旦有了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有前景的项目,向上争取就有了依据,民间投资就有了方向,外商投资也就有了载体。二是要加大项目筛选和储备力度。把项目建设与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产业不论一二三、项目不论大中小、资金不论多与少、对象不论外和内,千方百计多储备项目。三是要确保项目申报质量。各部门和单位要及时掌握国家宏观政策的走向,紧紧盯住国家部委、省市各级部门,及时搞好与当前国家政策、投资导向相对接的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高标准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和成功率。

篇7

一、我国外资证券投资法律框架概述

“外资证券投资”,亦可称为“外国证券投资”(ForeignPortfolioInvestment,简称“FPI”)即境外投资者对境内的证券投资。具体是指境外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境内或者境外证券市场,对我国政府或企业(包括境内资本控股的境外企业,下同)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的购买行为。这里投资的主体是境外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资的场所是境内或者境外证券市场,投资的客体是我国政府或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债券。在此种投资过程中,资本流向是境外资本向境内流入。

(一)外资证券投资的制度体系

根据我国相关法规、规章,“外资证券投资”概念下已包含多种制度,也即法定投资方式。笔者将这些制度按照投资场所的不同,分为两部分,以此建立外资证券投资的制度体系:1.外资境内证券市场投资。外资境内证券市场投资,是指境外投资者(包括境外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下同)购买我国政府或企业在境内发行的股票或债券。具体来讲,外资境内证券市场投资包括以下几种法定投资方式:第一,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股票;第二,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债券;第三,境外投资者对A股上市公司战略并购;第四,境外投资者投资B股(即境内上市外资股);第五,境外投资者投资非上市股份公司的股票。2.外资境外证券市场投资。外资境外证券市场投资,又可称为“境外上市筹资(或融资)”,是指境外投资者购买我国政府或企业(包括境内资本控股的境外企业)在境外发行的股票或债券。具体来讲,外资境外证券市场投资包括以下几种法定的投资方式:第一,境外投资者投资H股(即境外上市外资股);第二,境外投资者投资红筹股;第三,境外投资者投资我国政府或企业在境外发行的债券。[1]

(二)对境外资本“区别对待”的法律制度

短期投机资本和中长期战略资本对证券市场乃至一国经济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前者弊大,可能使市场动荡;后者利大,可能带来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新的市场渠道,因此须区别对待。我国现有制度中已存在区别对待上述两种资本的制度,分别为QFII制度与外资A股并购制度。QFII是英文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简称。在QFII制度下,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将被允许把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汇入境内并兑换为人民币,通过严格监督管理的专门账户投资境内证券市场,投资后持有A股的股息收入及在证券市场上买卖A股获得的价差收入等的各种资本所得经审核后可转换为外汇汇出境外。可见,QFII制度本质上是对外资有限度地开放境内证券市场,在我国目前货币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QFII作为一种过渡性的、低风险的模式,对证券市场渐进性的开放发挥着独特的作用。QFII制度的相关规范主要来自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06年8月24日联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外汇管理局2002年12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登记结算业务实施细则》(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12月)等法规,这些法规对QFII的市场准入条件、投资运作管理、资金管理、外汇管理、税收优惠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

外资A股并购是境外投资者对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和股权分置改革后新上市公司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中长期战略性并购投资,取得该公司A股股份的行为。战略性并购投资的投资主体是境外投资者,即依法设立经营的外国法人或其他组织。并购投资的客体是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和股权分置改革后新上市公司的A股股票。A股并购从法律性质上看,既属于公司股权转让的行为,又与上市公司收购行为直接相关。因此,外资A股并购首先需要适用《公司法》和《证券法》的有关规定。同时,有关部委为规制上市公司收购和外资A股并购的行为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规,主要有:(1)商务部等六部委于2006年8月共同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2)商务部等五部委于2005年12月共同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3)中国证监会2006年7月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了规制外资A股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我国外资证券投资法律规制的问题

入世五年过渡期的紧迫要求使我国证券市场一直在一种略显被动的状态下不断开放,准备不够充分,因此,在立法、执法、司法领域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而国际金融危机使得问题更加凸显。

(一)立法缺陷为了在短时间内应对实践需求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有关外资证券投资的法律法规往往具有出台仓促和“问题中心主义”的特点。这一特点导致了我国外资证券投资的立法存在以下一些缺欠:

1.相关法律法规之间不协调,缺乏整体性和逻辑联系。例如在“外资”的身份界定上,根据《公司法》和有关工商登记规定,应适用“法人国籍”标准,但外商投资性公司的相关立法又引入了“资本控制”标准,从而可能使中国法人在中国境内的投资被视同为外资,影响对其准确认定。

2.立法层级低,效力不高。有关外资证券投资的法规主要集中于部委规章的层次上,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或行政法规的高度。从司法角度看,根据现行的行政诉讼法,部委规章仅具有“参照”适用的法律地位。另外,根据有关司法解释,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因此,立法层级低将可能使外资证券投资行为发生纠纷时得不到有效的司法保护。

3.法规内容存在着错漏与歧义。例如,《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40条规定:“特殊目的公司境外上市交易,应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对此,实务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新并购规定生效后,所有的特殊目的公司境外上市交易都必须经过中国证监会批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结合第40条所处的第四章“外国投资者以股权作为支付手段并购境内公司”来看,并非所有的特殊目的公司上市交易都必须经过证监会批准,只是特殊目的公司以股权作为支付手段并购境内公司并拟在境外上市时才需要证监会批准。两种观点似乎都有理由和依据。这就往往使得投资者和司法实务工作者难于理解、无所适从,行政机构和司法机关在执法时亦可能因此陷入尴尬境地。

(二)执法难题

在大量流入的境外短期资本之中,除了我国政府认可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即QFII)之外,更多的是通过非正式途径,乔装改扮流入我国的热钱。热钱又称游资或投机性短期资本,是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无论是发生在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还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热钱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测算出热钱的规模,以及找到热钱进入的途径,成为让监管当局尤为头疼的两个问题。热钱进入中国的渠道,可以概括为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地下钱庄三大类。[2]具体来讲,热钱进入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与外贸企业相勾连,利用虚假贸易进入国内市场。第二,以外商直接投资名义流入,通过银行兑换成人民币之后,再借助某些方式投资于中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第三,热钱通过地下钱庄进入中国,其操作程序是,机构先将美元打入地下钱庄的境外账户,地下钱庄再将等值人民币扣除费用后,打入境外投资者的中国境内账户。尽管外汇管理局等执法当局已经掌握上述几种热钱进入渠道,但在具体督察中,由于缺乏有效及时的预警机制,往往行动滞后,无法有效打击非法热钱。此外,热钱突破资本管制进入中国的方式,林林总总有如过江之鲫,且花样不断翻新,极大地增加了执法难度。

(三)司法困境

我国证券市场开放以来针对境外证券投资者第一案——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诉英国马丁居里有限公司股票交易纠纷案①,自2008年6月4日南宁糖业向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讼以来,因取证环节迟迟未能完成等原因,一审法院已连续六次裁定冻结马丁居里公司相关财产,至今(截至2010年3月)仍未开庭审理。[3]该案是一个典型的短线交易行为,并违反了有关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规定,根据《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的第20条和第21条,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上述违法行为是可以直接适用中国法律法规的,因此法律适用基本上是不存在问题的,即“有法可依”。然而却迟迟未能开庭,为什么“有法难依”呢?通过搜索相关资料,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事实证据的认定上存在瑕疵。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证券交易及登记结算机构对于跨境资金的流入管理、外汇检查、流动的监测分析等方面技术还不成熟,措施还不完善。无法及时监控合格投资者背后的境外客户及其信息披露的情况,而在此案中马丁居里公司恰恰以“其背后客户临时抽资,自己无法控制”为理由试图逃避责任。正是这些监控措施上的障碍使得一些不法境外投资者有机可乘、严重威胁着我国金融安全,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第二,被告公司的“外国”身份。中国法院对涉外经济案件往往十分慎重,以免造成不良国际影响,甚至引发外国政府经济上的报复行为。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吸引外资,中国政府对待“外资”一直有着“讨好”的倾向。尤其被告是中国政府批准的英国籍“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因此,要对其进行惩罚性判决,总有些“下不了手”。上述客观或主观上的障碍使得目前针对境外证券投资者的司法实践陷入困境、久拖不决。

三、我国外资证券投资法律规制的完善建议

针对上文所阐释的问题,笔者认为,外资证券投资的法律规制可考虑作如下改进:

(一)加强整体性研究

应加强对外资证券投资法律规范的整体性研究,建立起外资证券投资的法律概念体系,不仅可使投资者对“外资证券投资”有一个整体性的法律认识,不必迷茫在繁杂无序而又多如牛毛的部委规章中,丧失投资热情;更重要的是便于立法机关从整体上把握立法调整的思路,从而提高其立法的协调性,减少法规彼此间的冲突矛盾。

(二)提升立法的层级

当前,我国正努力提升利用外资的水平,积极发展外资证券投资,相关法制建设亦应积极跟进。尽管目前要制定统一的《外资证券投资法》显然还不成熟,但可以考虑两方面思路:一是在《证券法》进一步修改时设置专章,规定有关“外资证券投资”共性的基本的内容,比如,含义范围、投资方式、可投资品种、监管原则、市场准入的基本要求等;其中如有特殊性的问题存在,可表述为“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部委依照本法的原则规定”或“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二是将现有外资证券投资法规中比较成熟且行之有效的重要的部委规章上升为国务院行政法规,这一改进相对容易操作,因为现行的相关部委规章大多是多个部委联合的,单位甚至达到五、六个部委之多,由国务院以行政法规来统一这些法规可顺理成章。

(三)清理修正相关法规规章

应及时清理现行有关外资证券投资的法规、规章,查找出错漏、歧义,以及抵触、失效的情况,做出相应处理。具体应遵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行政法规规章清理工作的通知》所确定的原则进行处理,此外,还应注意到相关法规、规章中还存在以下情况亟待解决:首先,同一法规或规章内部的规定与实际情况不符但还未达到宣布失效的条件的,应做出修改。其次,部分法规与规章的用词存在歧义。在现实部委立法中往往简单将经济学的概念引入法规之内,未经过慎重的法律逻辑推敲,未将相关概念与上位法律概念相统一,比如“战略投资者”“并购”“换股”等概念。以往,商务部、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在起草有关外资证券投资的法规规章时主要依靠经济学背景的专业人士,建议应考虑引入更多法律专业人士参与其中。再次,同一法规或规章内部的各章节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安排,造成歧义。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40条的理解问题,可考虑将第40条移出第四章,放进第三章“审批与登记”之中,从而避免歧义。

(四)提高市场监控技术

在证券市场的监控措施与监控技术上,应提高警惕,设计有效的措施督促作为投资管理人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切实承担起及时报告与代为信息披露的义务,切实改变无法监控合格投资者背后的境外客户及其信息披露的现状。证券交易机构与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应当联合建立起针对境外投资者股票买卖的特别监控渠道,一但发生异常情况,及时通知上市公司董事会,使上市公司能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最终通过严格的监控手段使外国投资者在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的成果的同时,严格遵守中国法律,履行对中国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义务。

(五)落实“提高警惕、区别对待”的原则

在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应摒弃“讨好”外资的心态,对于违规甚至违法者严惩不怠;同时应严格区分不同类型的境外资本,实行“区别对待”。[4]我们对待外资应摆正心态,不必患得患失,尤其是各地方政府要明确引资的目的是振兴地方经济,绝不可以贱卖自己股权以讨好外资。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既然在全球经济一片低迷之中,中国经济仍然一支独秀,那么各种限制政策可能会增加热钱流入的成本、拖延热钱流入的时间,但经济的基本面和政府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基本政策没有改变,热钱持续流入的方向就不会改变。另外,所有境外资本的进入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甚至有恶意外资以炒作套利为目的,而不是扶贫和振兴中国经济。因此,我们应该坚定信心、严格审查各类涌入的外资,区分不同类型,区别对待:

1.对于确实能够带进来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新的市场通道的长期投资、良性投资,我们应尽可能简化行政程序,根据《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给予“外资战略投资者”身份和优惠政策以欢迎、鼓励。

篇8

    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完善的内控机制应该达到以下标准:控制触角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没有留下控制盲区;事权划分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控制程序规范,过程控制受到特别的重视;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内部控制的功能可得到有效发挥。

    我国证券公司起步较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起步更晚。实践中,许多证券公司认为建设内部控制机制是用条条框框束缚自己的手脚,不利于创新发展,在行动中仍然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重业务拓展,轻风险防范;重部门短期经济利益,轻公司长远发展目标;重被动地迎合外部监管法规及制度的要求,轻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系统建设。这种状况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制度的制定情况来看,我国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大多数都是有关法律法规的简单复制,或者是同业制度的拷贝,缺乏与自身经营情况相适应的个性化规定,导致这些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和控制力度。(2)从制度执行情况来看,许多证券公司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都是基于应急的需要,或者是应付主管部门检查监管需要,因此制度制定以后,或者束之高阁,或者缺乏确保各项制度得以履行的落实机制,使得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得到有效执行。由于公司内部缺乏及时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难以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失控行为。(3)从制度维护方面来看,内部控制制度可能因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削弱或失效。已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一般都是为那些常规的业务类型而设计的,因此,可能会对非常规的或未能预料到的业务类型失去控制能力。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之中,为便于生存和保持竞争能力,证券公司势必要经常调整经营策略,或增设分支机构,或增加新的业务品种等业务创新,但证券公司常因不能及时对原有的控制制度进行维护从而对新增的业务内容失去控制作用。(4)从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来看,证券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建立其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不断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改进,才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这是当前证券公司普遍缺乏的。

    以大连证券为例。大连证券组织机构、内控制度和决策程序的设计并不比其他证券公司差。根据1993年3月12日修改的大连证券章程,大连证券的组织机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各组织机构的组织、职权和议事规则都有详细的规定。同时,依据《大连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第二章第一节“公司治理结构控制制度”,大连证券的组织机构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及监督系统:(1)决策系统包括股东会、董事会,股东会是大连证券的最高权力机构,也是大连证券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是对大连证券股东会负责的决策机构。(2)执行系统由总经理及总经理办公室、大连证券各职能部门及大连证券在各地的分支机构组成,总经理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列席董事会会议。(3)监督系统由监事会、稽核监督委员会组成。监事会是大连证券的最高检查监督机构,由大连证券的股东会选举产生,其职责是:监督大连证券的最高层决策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并检查大连证券的财务状况;稽核监督委员会是大连证券的内部监督机构,其职能是:通过现场和非现场稽核,监督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大连证券的制度来经营运作,防止和惩罚各种违规行为,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

    大连证券的内部规章制度主要为《大连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其内容包括:(1)环境控制制度:公司治理结构控制制度、管理思想控制制度、员工素质控制制度、授权控制制度;(2)业务控制制度:经济业务控制制度、投资银行业务控制制度、自营业务控制制度、资产管理业务控制制度、金融创新业务控制制度;(3)资金管理控制制度;(4)会计系统控制制度;(5)电子信息系统控制制度;(6)内部稽核控制制度。此外,还有29个相关附件。

    从制度设计看,大连证券内控机制和制度是完备的,但在实际运作中,几乎没有一样制度真实得到执行。大连证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会议记录、表决方式、会议程序及决议等内容严重不全,已有的部分会议决议缺少会议程序及记录,有的会议仅有会议记录,缺少会议决议,资料不完整。大连证券内部控制制度仅是摆设,是为了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或者用来约束普通员工,而对于公司高级管理层毫无约束力。

    综合而言,我国券商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各项会议制度未得到确实执行,对于重大投资、重大资金拆借、发行债券、对外担保、利润分配等事项基本没有相应的会议决议,只需董事长签字同意或相关负责人同意即可,根本没有任何合法、科学的决策程序。

    2.自营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金业务均有相应内部控制规范,但实际情况却是其中大部分均在账外进行,与相关规定背道而驰。

    3.财务管理、财务收支核算、预算管理、会计督导等制度未得到确实履行,财务管理极其混乱,会计报表严重失实,违反了《会计法》、《证券公司会计制度》及其他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如大连证券下属二级部门和证券营业部的铺张浪费现象极为普遍,有些证券营业部居然拥有十多部高级轿车。

    4.对外投资毫无节制,巧立名目花样繁多。根据不完全统计,大连证券提供资金对外投资形成的各类公司近四十家,涉及实业、贸易、房地产、医药、影视等行业。很多公司设立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为了融资和从事自营、配资业务,以逃避监管。这些公司中仅有3家为大连证券直接控股,其余大部分公司是以管理人员名义或其他个人和公司的名义持有股权,造成了大连证券财产的大量流失。

    5.电脑信息系统控制不力,导致重要原始数据(如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库存证券、交易记录等)被随意修改。证券营业部存在随意修改电脑信息系统记录,为客户或银行提供虚假交易记录、虚假资金余额证明、虚假库存股票或债券证明等违法违规行为。

    6.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未定期进行盘点,账实不符问题严重。如大连证券本部的办公设备、电子设备及其他设备账面反映的设备与实物之间根本无法进行盘点核对,几乎不存在规范的实物管理。各证券营业部的电子设备也都存在大量账实不符的问题,如天津营业部已经赠送给客户的电脑仍反映于账面。

    7.资金流出渠道众多,公司总部缺乏有效控制。大连证券资金流出的渠道不仅仅存在于公司本部层面,在各独立核算二级部门、证券营业部以及控股子公司都存在资金随意划转的现象,公司本部对于各单位的资金缺乏有效监督。

    8.各证券营业部各自为政,利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账户,随意进行违规资金拆入和拆出。大连证券很多证券营业部实际从事的业务除经纪业务外,还有自营、融资、受托资产管理、发售债券、资金拆借等业务,其业务种类之全俨然是一个个综合性的证券公司。由此可见,大连证券各证券营业部的权力非常大,所从事的各项业务基本上可以由证券营业部经理进行独立控制和决定。大连证券各证券营业部差不多都是一个个权力巨大的“独立王国”,在此情况下,大连证券的资金控制和管理非常混乱。

    9.随意开立银行户头,很多户头未纳入账内核算或不核算。截至2002年9月7日止,大连证券本部、二级部门、证券营业部有资金余额的账户达168户,平均每个核算单位开设银行户头8个以上。如果将以其他单位名义开设但实际控制的户头也计算在内,深圳资产营运部及所控制的6家公司共计开设75个,而这些账户在账上核算的仅有18个。有些单位的银行户头由非财务会计人员掌管,缺乏起码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控制。如北京办事处的一些银行账户系由行政人员及秘书控制。证券营业部存放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报备账户和自有资金账户形式上分开了,但实际上证券营业部可以随意从报备账户提取资金。大连证券大量的违规行为是通过个人资金账户进行的,如违规售券款、资金融入和拆出、账外自营、给客户融资等均是通过在证券营业部开立的个人账户走账,将其视同于一般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存取业务,“代买卖证券款”科目已不仅仅是核算客户节余的保证金,而变成了一个“藏污纳诟”的场所。大连证券各证券营业部违规开立的资金账户,其相关开户资料要么没有,要么极不齐全。这一现象说明大连证券对资金账户的管理极不到位,对资金账户的开立缺乏必要的控制。内部控制的相关规章经过多次恶性违法违规事件之后,证券监管部门和证券公司都认识到了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开始探索建设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机制。

    1.在法律法规方面,逐步形成一套规范证券公司经营行为的基本制度。近年来,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尤其在加强证券公司监管方面先后出台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和2003年年底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修改稿)》等十多个规范文件,涵盖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内控制度、业务规范、信息披露、增资扩股、客户保证金管理等方方面面,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出台为建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奠定了基础。

    2.证券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得到较大改善。近几年来,通过增资扩股、重组合并,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明显向多元化发展,公司制衡的组织结构开始建立与规范,为证券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从内部风险管理体制建设看:一是逐步重视建设专门的风险监管机构,包括风险控制委员会、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内部稽核部门等;二是逐步制定涵盖公司内部经纪业务、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证券自营等各项具体业务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保证各项业务依据授权进行;三是探索建立公司内部风险预警和控制系统,通过建立以VAR管理为目标的风险限额预警系统,寻求将公司经营风险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及相关部门和相关岗位的具体办法中;四是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公司内部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

篇9

转型压力渐增

2015年稳增长政策效果难以显现之际,国务院对于城投主体的再融资监管适度放松,公司债市场化改革、企业债放松主体审批和资金限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发〔2014〕43号文之后城投主体的流动性紧张。也正是出于对政府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坚定态度,在信用风险事件频繁暴露的压力下,城司再次成为债券一级和二级市场各路资金追逐的对象。

但可以看到的是,2015年以来城司发行企业债(与具体投资项目挂钩)的占比大幅下滑,融资结构的变化已经透露出脱离政府信用担保,城投主体自身对未来投资计划的安排缺乏主动调节的动力,反而外界因素形成的压力不断加大。

压力一:流动性暂时改善,城投融资区别对待。2015年1月开始实行的《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明确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排除在发行主体之外;继发改办财金〔2015〕1327号文之后,发改委对企业债发行的主体限制、募集资金管理以及发行审理流程持续放松、简化,但信息披露加强对城司的公益性项目投资、土地资产等政府关联内容的审查,实际上更注重企业的未来经营潜力,明松实紧。

压力二:财政收入下滑压力增加。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历史遗留给城司的存量政府债务、在建项目或许能够延长其与地方政府的关联,降低其存量债务违约风险。但房地产去库存压力不减、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土地出让大幅滑落等因素,造成地方政府的收入稳定性、偿债能力均在降低,地方财政不一定是城司的“平安符”。

压力三:债务置换加快企业信用与政府信用隔离。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过程,是城司信用与政府信用逐渐划清的过程。2015年城投债发行约1.4万亿元,均与政府信用完全脱钩,未来偿债资金只能由企业经营收入安排。这对城司形成倒逼:越不改变,未来压力越大。

城投转型的动力

重重压力是否存在激发城司转型的动力之源?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积极因素存在。

动力一:供给侧改革中仍是政府项目投资主体之一。在当下信用风险频发、风险要求回报居高不下,私人资本承接低收益、长周期的政府项目的意愿并不高的环境下,城司作为地区重要国有企业,既有融资优势,对收益要求也低于私人资本,更适合扮演政府投资的主力军。

动力二:是国企改革中的特殊群体,政策指导相对全面。城司是重要的地方国有企业,自然绕不开“国企改革”的话题。传统行业的国有企业,问题集中在产能过剩、承接当地主要就业责任,城司的改革内容与之完全不同,为存量政府债务化解、公司运营脱离政府干预、投资决策弱化公益性质。

前两个改革主题均有相关政策安排:存量债务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置换,企业与政府脱钩已经是市场的一致预期;投资去公益化则需要企业在前两步的基础上,从自身出发主动改变。

动力三:债务置换后轻装上阵。实体类城司并非完全没有盈利能力,只是在以基建拉动投资需求的浪潮中,承接政府项目的角色居于主位,经营性投资占比被动压低。随着债务置换的逐步推进和完成,地方政府不能通过城司为新增项目融资,企业的公益性项目占比将逐渐下降,借助改革,有更大空间选择具有相对稳定收益的公共投资项目。

转型路径选择

省级、市级城投平台拥有地区最主要的国有资源,企业规模优势明显,通过“资产整合、建立企业外部信用、业务转型”实现市场转型是主流选择;对于本级经济规模、财政收入都有限的县、区级平台,转型不仅仅是自身的突破,更要克服行政级别劣势。

1)县级政府债务率最高:2014年底地方政府债务甄别结果显示,县级政府负债占总债务规模的44%,相比于2013年6月提高了16%;

2)本级财政实力弱:县级政府产业结构不完整、财政收入稳定性较差,对土地出让依赖程度高,但三四线城市才是房地产高库存的重灾区。

因此县、区级城司的资产规模不大、质量不高,简单模仿省、市级城投的做法显然不适宜。我们在江西省萍乡市汇丰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丰投资”)的调研中感受到,虽然没有资产优势,但地区建设对城司依然存在刚性需求,准确测算地区建设投资空间,直接启动业务转型,借业务转型提高企业自身信用,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因地制宜

汇丰投资是萍乡市经济开发区唯一的城投平台,主要负责经济开发区的土地一级开发和基建工程代建。调研发现,拥有“不转型无生机“的决心,区级城投以当地发展基础为依据,挖掘自身优势资源,积极转型,企业资质并不一定比市本级城投要差。

1.区域优势

萍乡市是典型的资源依赖性城市,传统产业结构集中于煤炭、钢铁、水泥,但2008年萍乡市已被列入资源枯竭城市之一,钢铁、水泥行业产能过剩成为财政减收的又一大压力。2014年市级土地出让收入减少了54%,市本级财政情况并不乐观。

相比于萍乡市本级情况,财政独立的经开区则充满活力。经开区被列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后,不仅享受国家级开发区的所有优惠政策,同时集中了当地最多的新兴产业,涵盖新材料、装备制造、医药食品,涉及大小企业143家,2014年三大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80亿元。2012-2014年经开区财政总收入分别为15亿元、16.8亿元和18.2亿元,收入稳定性和增长能力均强于萍乡平均水平。

2.因何而制

在新产业集群效应下,经开区显示出向人口中心、行政中心、城市中心转变的趋势。目前,萍乡市政府已经转移至经开区中心,区内簿记人口达到15万,且呈现正流入状态,区域内教育、医疗设施不断完善。

产业发展、政府迁移、人口流入的过程也是投资需求增加的过程,经开区正在从单一的园区向城市新中心转变,居民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刚性需求,为汇丰投资的业务转型创造了天然土壤。

3.如何“制宜”

(1)寻求金融合作,突破融资限制

由于被列入银监会监管名单,汇丰投资的银行贷款、公司债发行均受到限制,但公司从2013年开始启动金融参股布局,以8亿元参股南昌银行(现江西银行),成为其第四大股东;同时与江西银行合作成立江西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后者为汇丰投资带来稳定的投资收益,更是其保证充分流动性的重要补充。

另外,公司以5000万元参股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获得0.66%的股份,通过发挥后者为各类私募产品提供报价、发行、转让、登记、结算服务等功能,与公司及经开区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搭建更加通畅的平台。

(2)发挥区域基础设施唯一建设主体优势

汇丰投资是经开区唯一基础设施建设主体,根据2014年审计报告得知,汇丰投资的资产主要是通过招标获得的土地,面积4500亩,价值96亿元。如果是2014年之前,通过房地产投资拉动土地价值增长,公司既可以享受资产增值,也能通过抵押融资再扩张。但萍乡市仅属于四线城市,在当前房地产高库存压力下,按照老思路土地资产反而是负担。

转变思维,汇丰投资现在通过土地改变“基建无收益”的投资困境。一般而言,轨道交通、防洪工程、海绵城市等市政项目收费现金流较弱,往往通过周边土地增厚收入,或投资主体另外参与招标获得土地开发权,或当地政府承诺以未来土地出让收入作为补贴,但这两者要么增加投资成本,要么缺乏主动调节空间。

在直接拥有土地开发权的基础上,汇丰投资能够主动调整基建投资领域,兼顾公益性、收益性和前瞻性。汇丰投资于2013年即启动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萍实公园、市民广场等项目的成功建设,助力萍乡市成为全国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并获得海绵城市专项资金。2016-2017年公司计划扩大海绵项目投资规模至40亿元,结合政策性专项资金并引入社会资本,以PPP模式发挥杠杆效应,成为萍乡市海绵城市主要项目投资主体。

(3)逐步扩展标准经营性业务

篇10

【论文关键词】风险对策金融环境

0引言

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银行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机会的可能性。由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会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因此,正确认识商业银行风险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金融环境和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可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

1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1信用风险

对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即银行的客户未能按提前签订的条件履行义务的可能性。由于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为主的企业,自商业银行产生以来,信用风险就是最为关注的风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风险也逐步增多,其信用风险依然是最大风险,据了解在剥离大量不良资产的前提下,2005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131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1%,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高达10274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10.49%…。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水平和管理能力远低于资产的扩张(2005年商业银行资产较2004年增长18.6%)[21,使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有扩大隐患。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现状严重,具体表现为贷款结构失衡,不良资产数量巨大,贷款比重过高且投向集中,出现风险集中趋势;资产结构过于单一,以企业贷款为主,负债结构以存款为主,居民存款占比上升;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合理,存短贷长现象严重等。其次,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依然存在许多误区,这表现在:(1)大量的“桌上放款人”仅仅以贷款审查流程是否合规,资料手续是否完备为审批标准.而忽略对借款人的实地调查;(2)过分迷信大客户,大项目,尤其是有政府背景的项目,忽略风险的动态变化,从而盲目扩大贷款规模,引发恶性循环。(3)片面理解发展化解风险的手段,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缓解和延缓风险。忽略贷款市场的有效需求而进行过度贷款投放和对客户的竞争,使贷款审查降低了信用标准,也使贷款风险管理人员对贷后实际管理能力下降,增大了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近几年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调整力度很大,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增加,在改善了信贷资产结构的同时,也掩盖和延缓了风险暴露。在银行的信贷投入中多是大企业、大项目,这些企业大多是垄断性行业。

目前盈利性及流动性都非常好。但有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这种盈利性是建立在高度垄断基础之上,一旦垄断被打破,盈利性将受到影响;2)这些企业本身尚未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和管理机制,国有企业的固疾仍然存在,在人世后受到的冲击较大;3)由于这些企业目前效益很好,是各家银行竞争的焦点,贷款条件优惠,基本上无担保,利率全下浮,贷款金额大,而且因为当期效益很好,使商业银行对其风险情况关注较差,存在麻痹心理。将进一步增加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不利于风险的分散。

商业银行的收益结构和业务扩张模式解决了信用风险在整个银行风险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是存贷利差f据2006年中期报告反映,某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比重高达92%),业务扩张模式主要是存贷款的急速膨胀。在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面对陌生的客户群体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现有风险管理水平和体制下,信用风险会进一步增大。根据人世承诺,到2006年我国将完全取消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取消所有现存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设立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允许其享受与中资银行相同的待遇。这意味着外资银行就将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与中资银行竞争。优质客户的流失、存款的减少会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的提现风险,陌生的客户群体增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在外商的冲击下.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经营状况的恶化也将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而且,在开放的世界市场中,新增的各种经营风险最终均表现为信用风险。

1.2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市场/产品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资金风险。前者是指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的市场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的损失。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出的需求.这种情况往往迫使商业银行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甚至导致机构破产。流动性风险可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它是其他风险在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方面的综合体现。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始终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从目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看.据央行统计.2005年底存贷差达到创记录的近9.2万亿元.达到2000年的3.7倍。体现为供给大于需求,流动性充足.但在其背后亦隐含着流动性危机。主要体现在:(1)高流动性靠存款的超长增长所支撑,且存款中主动性负债不足。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通过主动负债扩大资金来源的渠道非常有限,对客户存款的期限、金额、利率都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负债的总量结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和客户结构无法有效优化并与资产合理匹配。存款的超长增长保证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使得监管者和经营者都普遍认为当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已没有问题,从而放松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关注,把目光都放在资产业务的拓展上。然而,由于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受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影响非常明显,一旦外界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存款增长趋势放缓,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将立刻显现,从而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流动性危机。

(2)资产的变现能力不足以保持足够的流动性。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理念不断深入,对盈利性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信贷资产和债券资产的投资力度,市场总体资金的充裕度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平均期限搭不当,或者商业银行收益随着利率的下降及贷款增长的停滞而下降,都可能引起流动性问题。从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来看.资产形式较单一,变现能力较差的信贷资产占比大,流动性明显不足.而由于不良贷款比重仍然较高,使得信贷资产缺乏变现的环境和基础,进一步加剧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即使债券资产流动性较强,但目前商业银行受交易场所和交易对象的限制,要立即变现不但困难,而且要遭受较大价格风险。近期银行间市场资金受中央银行收缩货币信贷政策的影响由宽松逐步变为紧张。

1.3利率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利率风险管理是被动的、简单的管理。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相比,我国的利率风险更多地表现为体制性风险,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在利率管制下,管理当局赋予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主要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和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并不要求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做出有效的规避。因此,商业银行主要关注信贷和流动性风险,缺乏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管理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客观上放大了风险。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工具缺乏,尤其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转移风险的手段。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明显地制约了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量化管理落后。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银行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中国目前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大致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而对于在风险价值、信用计量和持续期等概念还并不能熟练使用。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构成严峻考验。近期利率的频繁波动充分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存在严重的存短贷长现象,资产负债期限以及负债和资产的:利率敏感性不匹配现象严重。(2)在利率放开初期,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会有缩小的趋势。(3)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收益率曲线的变化更为频繁,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的反转f如在商业扩张阶段.由于货币政策的逆向短期操作,短期利率贷款的重新定价利率与短期存款利率的利差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为负)。(4)利率的变化使得商业银行面临选择权风险.具体表现为流动性和再投资风险。因此,在利率上升或下降时,商业银行都会面临客户在不同程度上的选择权风险。

1.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可以分为由外部客观原因和由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造成的损失。随着商业银行机构规模扩大化、金融产品多样化和复杂化,商业银行业务对计算机为代表的IT技术的高度依赖性和金融业及金融市场全球化的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使得外部条件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因此可能造成的外在操作风险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严重的后果。然而,银行经营以人为本,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也应以加强内部操作风险为基础。

导致商业银行内部员工行为失当的原因.有的是主观恶意,有的是主观善意。近年来.商业银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管理办法对业务流程加以整合,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提高监测水平.通过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实施问责制等措施使商业银行的外在操作风险和主观恶意行为风险得到一定的控制,但对主观善意行为风险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实际上,主观善意行为的发生频率和对银行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大。由于银行对主观善意行为疏于防范,缺乏应有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测和事后分析评估和处理机制,使得银行对主观善意行为的发生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远低于对主观恶意行为的认识,而且责任人也因处罚较轻而缺乏应有的警惕,使得主观善意行为的发生频率和对银行造成的损失远大于主观恶意行为风险。其次,主观恶意行为风险往往是以主观善意行为为条件。近年来.银行出现一些经济案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一些基层负责人或客户经理以提高服务效率、方便客户为借口,使一些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管理上出现漏洞,给一些犯罪分子以履行职务或服务客户为名,行经济犯罪之实提供了方便。最后,主观善意行为造成的损失具有隐形性。例如,为提高短期收益,一些银行的债券投资部门在低利率时期增加债券投资.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在缺乏避险手段情况下就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利率风险。

2商业银行风险的防范对策

风险防范的根本策略在于制度防范为主.技术防范为辅,二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制度防范的要点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恢复和加强市场约束、监管约束、银行同业协会约束与银行内部构成的由外到内的风险防范体系。主要工作为:(1)进行产权制度改革;(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3)恢复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技术防范的要点在于与制度防范相结合,通过风险防范手段的改进,建立不完全信息下的风险机制,在具体风险的管理上,应在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策略。

2.1防范信用风险

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1)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这样既可减少信用风险,又可以提高银行利润。(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利益的关系。(3)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实现风险结合管理。

2.2防范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对资金管理

体系进行创新,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同时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3)创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品。

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工作。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条件具备后适时推出远期利率合约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