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控合同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笔者结合企业调研情况,在强化动态管理、构建履约监控等方面提出若干制度构想,以深化公司内控制度为抓手,不断完善公司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一、 存在问题与现状
企业在订立和履行合同时,往往偏离相关的合同法律规定,缺乏依法订立和依法履行合同的意识,使所签订的合同违反法律及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例如:在逾期违约金处理的条款上,有的合同将“逾期1天支付违约金XX元”写为“逾期1天罚款XX元”,这样的条款就属于无效条款。任何背离合同法所签订的合同都是无效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其次,只是将签订合同当作一种形式,没有认识到合同是双方权利义务实现的保障书。
例如:大额、长期的设备改造及基建安装等合同,由于涉及金额大、执行时间长,外部经济环境对合同的执行往往会产生巨大影响。遇到钢材涨价、银行利率提高、通货膨胀、供应商生产能力因供不应求而紧张等情况,供应商就会以无利可图、甚至赔本等原因要求前行终止合同,而我公司在没有严格的合同违约条款制约对方的情况下,只能默认供应商提价要求,增加生产成本,否则就要面临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窘境,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隐患。
此外,经办部门在合同签订前要进行一系列合同审批程序,这一阶段合同受到高度重视。一旦合同签订即被束之高阁,成为付款的凭证。这种合同签订与合同执行脱节的情况在履约过程中普遍存在。
二、分析及对策
(一) 进一步增强合同意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要做好合同订立工作,人是关键因素[1]。只有当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合同的重要性,公司全员强调按合同办事、按管理办事,才能使合同管理出成绩、出效益。
公司决策层应当重视这项工作。把法制教育,特别是《合同法》的教育,作为公司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重要内容。定期参加《合同法》知识讲座,在公司中层领导干部培训中增加合同管理内容,使公司领导率先建立起合同管理理念,营造人人重视合同管理的氛围,强化全员管理意识。
着力打造一支业务专,素质高,能力强的合同管理员队伍。合同管理的专业性、技术性都较为复杂,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质量,因此企业对合同管理人员必须从严要求。招聘或选调一批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知识面广、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合同管理队伍。可以效仿一些施工建筑行业的合同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在岗位系数及薪酬方面适当倾斜,鼓励竞争上岗,完善岗位职责和绩效考评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对上岗人员组织定期学习,结合公司实际进行正方面的实例分析,通过专题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理论水平。
推行培训制度。邀请专家学者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合同管理培训及考核,促进全员合同管理素质的提高。此外,还要加快推行相应的合同示范文本制订,统一合同统计台帐,从根本上提高合同管理工作水平。
(二) 科学设计合同管理内控流程与衔接环节
随着合同关系的发展,经办部门办理合同业务流程应经过:合同立项、合同签订(洽谈、送审、订立)、合同履行、合同付款、合同存档等五大环节[2](如图1)。经办部门的业务流程相对应着两道审核监督关卡:一是审核职能部门(企管、财务、审计、办公室、公司领导)按管理制度规定,对合同业务可行性、规范性、合法性进行会审会签,对每道合同环节层层把关的管理过程;二是由纪检部门(监察部、廉政监督小组)对全过程的业务开展和审核流程进行廉政监督、效能监察的再监督过程。
图1 合同管理内控示意图
除部分特殊业务(不必签订书面合同或所签订合同可以不必送审)外,所有对外签订的合同均受采购管理、合同管理、付款管理、档案管理四项管理流程控制。换句话说,项目全程管理流程是由此四项子管理流程构成。四项子管理流程必须综合考虑审批程序,设置统一的审批权限,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审核职责,责任到岗,落实到人。子管理流程之间衔接工作环节,如商务谈判、合同交验等工作流程应尽快纳入流程控制范畴。将前一项流程控制所形成的管理记录,作为下一项流程控制审核的支撑性材料,材料不全者一律退回,最终存档时形成资料齐全、一项目一档[3]。使合同的签订、履行、付款、存档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同时,构建由公司经理层统一领导,合同管理部门专职管理和业务部门分管负责的组织网络,是形成良性互动管理生态,强化动态管理的基本要求。企业管理部、审计部与财务部是合同管理部门承担着合同的综合管理,即对业务开展具有管理职责,又负有监督业务开展的义务。而监察部门(监察部、廉政监督小组)是流程控制的再监督部门,以廉政监督、效能监察或受理投诉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抽查项目进展情况,发现业务过程中存在违规违纪或不按规定办事的行为提出整改或处理意见。
【参考文献】
[1] 王斐、贾富民、王昊:《加强企业合同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4(3)
[2] 姜开勇:论企业的合同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08(07)
篇2
关键词:合同管理 绩效审计 评价指标
同管理绩效审计是审计部门对一系列的合同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的过程。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合同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审计部门了解审计事项和梳理风险点,有利于其发现合同管理的薄弱环节,促进合同管理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并从根本上改善合同管理,切实提高管理绩效。
一、合同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模式
构建模式包括基于项目管理和基于过程参与两种。前者将合同管理作为特定的项目,借鉴COSO内部控制五要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后者从合同的准备、订立、履行、后续管理等事前、事中、事后阶段对合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阶段:(1)合同管理制度与机制建设,主要关注合同管理部门设立与人员配备、合同管理岗位与环节设置、制度建立以及机制建设。(2)合同准备阶段,主要关注合同项目的可行性、效益性和真实性,确认合同项目是否列入年度计划或经有效授权与批准。(3)合同订立阶段,主要评价合同主体的合法性和适当性、合同标的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合同价格的合理性与经济性和合同要式的规范性。(4)合同履行阶段,主要关注合同实际、合理、有效履行,针对不能履行合同与不履行合同的行为采取法律救济的情况。(5)合同的后续管理阶段,主要关注合同档案的完整性、合同监督检查的及时性以及问题纠正与改进的有效性等。由于大多数单位均未明确专门的部门具体负责合同的管理工作,且从审计实践中也可得知,按管理过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最为直接、实用,因此本文选择过程参与模式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合同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和确立
在选取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对于合同管理的绩效评价,处于不同的阶段,绩效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2)全面性原则。对合同管理的绩效做出正确的评价,通常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充分反映评价客体的整体特征。(3)可行性原则。应根据合同管理绩效审计评价的实际需要和现实可能来设计指标,确保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立足于主、客观条件。
指标的选取应从合同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和有效性评价入手,贯穿合同的立项、签约、履约、后续管理等各个环节,主要围绕合同管理合规性,即合同管理活动遵守法律法规、内部管理制度的情况;经济性,即实现合同管理目的所耗费成本的最小化;效率性,即投入耗费的成本和产出的服务、产品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效果性,即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通过筛选,笔者最终确立由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合同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一)合同管理制度与机制建设
1.合同管理部门设立与人员配备。包括:(1)合同管理部门独立性评价,属于效率性指标,评价要点为是否存在专门、独立的合同管理部门,其职责是否明确、合理;是否明确合同管理部门的权限范围,合同管理部门履行职责时是否不受其他业务部门的不当干涉。(2)人员专职化评价,属于效率性指标,评价要点为是否配备专门的合同管理人员且专门负责合同管理事项。
2.制度建立。包括:(1)合同管理制度建立与健全度,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是否制订包括内控制度的合同管理制度,制度是否合理、有无明显缺陷、是否符合相关规定。(2)制度与实际情况匹配性评价,属于效果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管理制度是否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符。(3)制度修订效率评价,属于效率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管理制度是否根据上级单位的规定以及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予以修订。
3.合同管理岗位与环节设置。包括:(1)岗位责任制建立评价,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是否建立与合同管理有关的岗位责任制,评价其是否涵盖合同审批合同订立合同履行等内容。(2)岗位职责分工评价,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管理是否实行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不相容岗位相互牵制,合同管理全过程的透明度是否提高,是否防止暗箱操作。(3)岗位职责落实评价,属于效率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管理岗位职责是否落实到岗到人,岗位人员是否了解自己的岗位、明确自身的职责。(4)管理环节设置评价,属于经济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管理环节是否冗繁,是否增加了合同成本。
4.机制建设。包括:(1)内控机制建立与健全度,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是否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的内控机制。(2)内控机制运行评价,属于效果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管理内控制度是否得到了切实遵循,有无管理失控的现象。(3)沟通机制建立与健全度,属于效率性指标,评价要点为是否建立和健全合同管理沟通机制,是否存在畅通、便捷的沟通渠道。(4)沟通机制运行评价,属于效果性指标,评价要点为沟通机制运行是否高效,合同管理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能否及时有效的沟通。(5)成本核算分析机制建立与健全度,属于经济性指标,评价要点为是否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分析机制,是否涵盖成本核算、成本分析、频率、报告与风险提示等内容。(6)成本核算分析机制运行评价,属于效果性指标,评价要点为是否全面有效开展成本核算分析工作,分析是否到位,频率是否合理,是否及时将分析情况进行报告,发现风险是否及时给予风险提示。
(二)合同准备
1.合同缔约方资质调查。包括:(1)合同缔约方资信评价,属于效果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对合同缔约方是否进行资信调查,调查其信用状况,是否具有完成合同行为的资质,是否具备法人资格或取得法人授权等。(2)合同缔约方履约能力评价,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对合同缔约方进行评价,拒绝与无履约能力、未经国家质量管理部门认可的单位签订合同。
2.合同价格信息资源收集。主要包括合同价格比较分析评价,属于经济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利用所掌握的价格信息,对参与投标或合同谈判的单位所报价格与掌握的价格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使招标标的或最终的合同价格趋向经济、合理。
(三)合同订立
1.项目招标。包括:(1)招标实行率,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明确哪些合同必须履行论证、招投标程序以及实际落实情况如何,是否存在应招投标却没有招投标的合同。计算公式为:招标实行率=实行招标程序的合同/应实行招标程序的合同×100%。(2)中标价格节支率,属于经济性指标,评价要点为中标价格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能够为单位节约合理的支出和成本。计算公式为:中标价格节支率=(价格均价-中标价格)/价格均价×100%。(3)招标工作评价,属于效果性指标,评价要点为是否选定了合格中标单位,能否通过招标获得质优的货物、满意的服务等。
2.财务审核。包括:(1)会计部门审核率,属于经济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是否经过会计财务部门的财务审核,是否安排了相应的财务预算,是否存在无计划或浪费现象。计算公式为:会计部门审核率=会计部门已审核的合同/会计部门应审核的合同×100%。(2)财务审核评价,属于经济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涉及的经济事项是否符合单位业务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单位的经济规划,尤为关注合同价款和结算方式。
3.法律审核。包括:(1)法务部门审核率,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是否经过法律事务部门的法律审核,能够采纳法律审核意见。计算公式为:法律部门审核率=法律部门已审核的合同/法律部门应审核的合同×100%。(2)法律审核评价,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涉及标的的名称是否规范,审查数量和质量表述是否正确,审查合同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是否明确和合理,违反合同的责任是否明确。
4.单位负责人审批。包括:(1)内部审批率,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确定是否所有的合同都经过内部审批,查找未经审批私自签订合同的情况。计算公式为:内部审批率=内部已审批的合同/内部应审批的合同×100%。(2)审批效率评价,属于效率性指标,评价要点为计算审批流转的平均周期。(3)审批权限评价,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有无滥用授权、超越职权的行为。(4)审批程序评价,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审批程序是否合规。
5.合同缔约评价主体与内容。包括:(1)合同缔约主体评价,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缔约主体是否与中标单位一致,是否出现合同转让的违规事项。(2)合同条款准确性评价,属于效果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条款是否体现双方真实意愿,是否公平、合理、严谨,是否存在不必要的歧义。(3)合同条款完整性评价,属于效果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条款是否完整,是否涵盖标的名称、数量、质量、期限、地点、方式和违约责任等内容。(4)合同条款合规性评价,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的条款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有无损害国家利益、公司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事项,有无签订无效合同的情况。(5)合同风险关注度,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对合同存在的法律风险、经济风险是否足够关注并加以防范。
6.合同缔约方式与效率。包括:(1)合同缔约方式评价,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的订立方式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当事人的约定。按法律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或按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2)合同缔约效率评价,属于效率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应在经济事项发生前订立,即是否存在经济事项先于合同签订的现象。
(四)合同履行
1.合同的变更与新增。包括:(1)变更合同评价,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正在执行的合同,凡涉及合同价款等核心合同条款变动,应重新签订合同而非签订补充协议。(2)新增合同评价,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执行中需要增加新合同的情况,应审查新增合同的必要性以及是否合规、合理、经济等。
2.合同履约比例与效果。包括:(1)合同履约率,属于效果性指标,评价要点为检查合同按时按质履行的情况,确定其数量和比例。计算公式为:合同履约率=已按时按质履行的合同/计算期内应履行的合同×100%。(2)合同履约满意度,属于效果性指标,评价要点为调查合同履约状况,了解合同履约的满意程度。
3.合同标的物和利益归属评价。包括:(1)合同利益归属评价,属于效果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审查合同业务的利益是否完全归属被审计单位。(2)合同标的物评价,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标的物是否与实际相符,是否存在将受管理程序约束的经济事项变通为不受约束的经济事项。
4.违约情况处置。主要包括违约责任追究与应对,属于效果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履行出现违约,是否能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应对或追究。
(五)合同后续管理
1.合同监督检查。包括:(1)合同真实性审查评价,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审查合同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利用合同进行违法活动或获取非法利益,防范利用“阴阳合同”、虚假合同骗取资金的违法行为。(2)合同程序审查评价,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审查合同是否按照程序办理,是否存在事先签订合同再报批或未针对经济活动签订合同的现象。(3)合同履行检查评价,属于效果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审查合同是否按照订立的条款全面、诚信、及时履行。
2.合同专用章使用和保管。主要包括合同专用章使用和保管评价,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专用章的使用和保管是否符合公司的规定,有无丢失、滥用行为。
3.合同纳税与档案管理。包括:(1)印花税的缴纳评价,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应缴纳印花税的合同是否按规定缴纳。(2)档案建立与健全度,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档案是否分类、按序装订归类保管,应做到全程资料齐全、有书面资料可供查询。(3)建档效率评价,属于效率性指标,评价要点为是否及时建立并实时维护合同档案。(4)档案管理评价,属于合规性指标,评价要点为合同档案专人专柜保管,档案的查阅、借用、复制是否建立相关登记簿,档案工作人员因调动、退职、退休等离开工作岗位时,或向本单位档案部门移交档案时是否履行交接手续。
三、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和指标赋值方法
(一)专家咨询问卷设计
为科学确定合同管理绩效审计指标权重,笔者采用德尔菲法,即专家咨询法获取各层次、各指标的权重判断。考虑到专家组成员过多将会使计算过程过于复杂,也为减少偶然因素和专家个人偏好对结果的影响,其数量不应超过10名,且应包括合同管理的法律专家、管理学专家、合同管理制度的设计者、合同管理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人员、审核合同的法律事务人员、审核合同的会计人员以及合同管理的具体操作人员等。各个专家应在完全独立的环境下确定各层次、各指标的权重。
(二)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确定
各个专家完成各层次、各指标的权重判断后,计算所有专家的判断数值之和,去掉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后进行算术平均。确定最终的权重的计算公式为:W=(∑Ki-Kmax-Kmin)/(n-2),其中Ki为各专家对指标权重的判断数值;Kmax和Kmin分别为专家对指标权重判断的最大和最小值;n小于等于10;W为最终确定的权重。
(三)评价指标赋值方法
定量指标可利用计算公式直接取得得分。例如招标实行率利用公式计算的结果为X%,则此项定量指标为X分。对于定性指标,通过调查问卷并应用格栅获取法对其赋值。该方法中一个格栅由元素和属性组成,每一个元素均可被属性的一级或另一级描述。而一个元素的属性可以用一个线性的尺度来表述,大多情况下通过具有1至5刻度或1至7刻度的尺度来表示,该标准在整个过程中应保持一致。笔者在建立合同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已完成格栅组成元素的确定,下面主要完成属性的判断,然后通过各属性对各指标的实现程度进行判断打分。本文选用五等级百分制划分法,评价等级分为优秀,即90至100分;良好,即80至89分;中等,即70至79分;一般,即60至69分;很差,即60分以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问卷中对评价指标的等级判断及评分,确定定性评价指标的分值。
(四)评价指标总体归纳
本文对评价指标的总体归纳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评价指标的类型,参考指标的分值分别对合同管理绩效审计评价作出描述性的评价;另一种是根据评价指标分值乘以相应权重并累加得出相应的总体评价分值。这两种方式可单独使用,也可合并使用。X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举措;建设
目前,加快建立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企业在实际财务内控管理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较高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避免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一、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对企业的稳定发展影响极其深远。而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保证了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较高的工作质量。与此同时,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全面掌握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规定的管理模式来进行。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监督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明确自身的权责关系,避免、现象的发生。
(二)维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与稳定
企业管理者在该制度的实施下可以全面掌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情况,不断调整企业资产保护措施,确保企业资产的高价值。而且完善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避免经营风险的发生,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正确统计和核算财务管理信息,实现企业资金的优化利用与配置,避免企业资产损失严重现象的发生,实现企业最大化经济利益的目标。企业资产数据比较庞大,如果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1],很难有效保管企业的现有资产。
二、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缺少较强的内控观念
现阶段,企业在管理运行中,一些企业管理者存在着认为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只会增加企业内控环节的心理误区,很难保证企业业务活动的顺利实施,无法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并不重视企业财务内控的设置与建设。与此同时,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在建立与完善中,良好的内控观念严重缺失,员工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不利于内控设计的进行,严重阻碍着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执行,进而使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二)内控管理执行力度不够深入
1,在存货管理和合同管理环节
存货管理主要是指计划、采购与生产、发出以及盘点等方面,一些企业并没有建立不相容的岗位分离机制,尤其在存货的采购、验收和存货的保管、清查等方面的内容。而且企业采购部门、仓储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缺少明确的权责观念,没有及时对存货进行会计记录,使存货管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更重要的是,在存货验收保管环节中,存货积压过于严重,再加上受到资金短缺和保管欠妥的影响,造成了存货损毁过期的现象。同时,一些合同的管理较为松散,合同要素较为单一、片面,合同过期也没有及时进行补签,甚至一些业务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先开展业务、后补签合同的行为。
2.在物资管理和销售管理环节
一些物资在急需物资采购中,“先采后申”现象非常严重[2],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廉政风险的发生,与企业相关制度的要求严重不符。而且一些物资在年度指标考核情况下,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收货、发货,进而引发了物资管理风险。在企业的销售管理过程中,相关的销售授权审批制度并不完善,很难控制企业的销售成本,相关的发货、退货流程也较不规范,应收账款管理中也出现了较多问题。而且一些销售预算的审批较不完善,没有进行逐层分解与细化,造成了大量销售成本被浪费与流失。企业的销售部门也没有充分利用赊销、折扣等销售优惠政策。客户信用评价体系较为缺失,管理力度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资金回笼不力,“呆账“现象”比较明显。
三、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的相关举措
(一)制定出科学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
在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中,要制定出完善的风险与内控管理委员会,重点包括内控办公室和内控专业小组等,制定出完善的组织机构,明确自身管理职责,提升内部控制工作质量和水平。
1.内控办公室
内控办公室主要负责内控日常组织和协调工作的有序进行,为企业内控工作编制更为合理的编制计划,确保企业项目正常的实施进度,对项目前期业务开展一系列的业务培训与指导,及时调整和改进内控建设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还要及时向风控委员会汇报内控工作。此外,可以聘请专业的外部咨询机构来予以一定的扶持。
2,内控专业小组
必须要充分掌握业务实际情况,将日常管理组、财务管理组、人力资源管理组以及科研管理组等一并纳入进内控业务小组范畴中,共同致力于内控工作的建设,加快“一流企业”的发展进程,在内控运营、管控以及执行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良。要建立起一定的例会机制,处理内控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全面落实风险评估工作
企业相关部门要善于总结企业以往比较成功的管理经验,全方位、多角度领域地进行风险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具备高度的风险预测与识别能力,积极召开会议讨论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中风险点。与此同时,要聘请专业机构来参与到风险评估工作中,准确判断关键控制点,合理编制风险清单,风险责任部门要明确自身的权责范围,有重点性的开展内控工作,加大对财务内控流程中的存货管理、项目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实施力度。此外,企业要积极理顺财务工作中影响管理目标实现的风险点[3],及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避免财务风险的蔓延。
(三)提升企业财务预算与核算管理水平
企业财务预算工作在内控制度体系中的地位不可估量,财务预算工作是指企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针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全面规划,而在企业特定时间内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工作就是核算管理工作。二者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影响极其深远,可以实现企业资金的优化利用与合理配置。其中,在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要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发展现状,制定出企业配套可行的预算方案,明确资金支出范畴,严格监督预算执行情况,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在核算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完善会计核算机制,合理划分核算范围,将完善的规划方案纳入进企业核算管理范畴中,进一步规范企业的核算工作,确保核算工作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四)制定完善的财务监督与管理机制
要想更好地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必须要做到内部监督与管理工作,强化对内部审计的控制。一般来说,企业要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制定完善的财务计划,定期展开相应的检查工作,规范资金使用流向。除此之外,企业要加强与纪检监察部门的交流与协作,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有机结合在一起,保证企业资金的高效利用,进而推动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五)构建一批高质量的财务内控管理人才团队
要想不断完善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就必须要组织成立一批高精尖的财务内控管理人才队伍,选出最具代表的内控联络人[4],专攻财务内控管理工作,加强资料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保持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的交流与协作,形成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势在必行,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影响力,保证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因此,企业必须要提高对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保证较高的内控管理观念,全面开展风险评估工作,避免由于财务风险的发生而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要深入分析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来予以应对,进而为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谢如元 单位:广州合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服务管理 企业内控 决策能力等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需要针对业务和管理流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高速公路服务区要重新梳理了内部控制制度,把内控制度嵌入到业务流程的具体业务活动中,融合到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
一、高速公路服务区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速公路服务区在内控,强化公司印章的保管、使用审批及监督检查存在漏洞。合同章的保管、使用由部门掌控,公司下设多个贸易业务部门,贸易分公司作为中间管理层,对贸易部门的管理未形成有效制约机制。部门负责人又是业务员身份,不相容职务的重叠也给其舞弊提供了方便。
公司缺乏专业人才,在市场行情分析机制、市场大幅波动决策机制等方面缺乏完善的业务经验,信息掌握、风险分析和评估能力、决策能力不强,制约和退出机制不健全。
企业内控管理应按照“试点先行、分批推进”的原则,开展内控建设,提炼形成专业内控流程标准公司未对甲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组织机构、资信情况、资产实力状况进行全面充分的了解,导致损失后追偿的可能性较小。
二、高速公路服务区企业内控管理的治理结构
结合领导班子每位成员的从业经验和专业所长,管理层成员之间进行明确分工。管理层每位成员必须重视内部控制并且对其所负责的业务领域具有较高的识别风险和把控风险的能力,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重大决策实行可追溯的个人责任制度,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集体决策,均实行谁审批谁负责,完善决策失误纠正和责任追究机制。
内部组织机构调整,缩短管理层次。提高公司全员风险意识,形成企业风险文化。经营管理层形成安全―效益―规模的经营理念,强调在风险可转移、可化解和可承受的前提下,进一步追求效益,然后争取扩大规模,稳健的经营理念和决策环境成为公司风险文化的基石。加强业务培训和经验传授,具体业务流程中,从业务的谈判、签约到执行的过程中,每个环节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识别风险能力较强,态度上主动愿意接受公司内控的制约,防范风险的执行力较好。
人力资源方面,完善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和调查考察制度,引进人才时,公司更加注意人员引进环境的任职调查,更加注重德才兼备,更加注重员工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的培训。
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参与公司重大经营决策,为企业营造安全的法律环境。上述措施解决了公司内控主体的问题,保障以各层管理者为主,所有员工均构成内部控制主体;高层管理层履行例外、非程序性的控制活动,中、低层执行常规性、程序性的内控。
三、高速公路服务区企业内控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设置目标
根据公司可容忍风险度,确定贸易部门流动资金占用上限为2000万元人民币,授信额度是资金定额按1:1配套,如出现特殊行情等情况另行申请,将风险锁定在限额内。
(二)风险识别
执行合同之前以传签、会签和专题会的形式对意向项目进行合同评审,对新业务、新模式、新客户、新产品等以专题会形式进行风险评估。
(三)风险评估
评审过程中,贸易部要对业务内容、贸易模式、客商资信情况、经济效益可行性等方面作综合的阐释和判断,其中经办人员要对市场进行调研和了解,进行贸易品种分析和业务市场判断等;法律室关注其合同条款的合法性、规范性和适用性,财务部则关注其商务条款及经济效益预测等,综合相关部门评估意见后交由相应级别的决策者决定执行与否。
(四)风险应对
采取措施转移风险至第三方,采取措施规避和化解风险,再衡量项目还需承担的风险量,结合公司可容忍风险度进行决策。
(五)控制活动
贸易业务执行过程中,及时、动态的掌握业务情况,对评估的风险采取手段应对,随时根据不同情况做出反应。高速公路服务区坚持稳健原则,并在日常业务中进行总量控制,同时注意加速持货周转速度,缩短存货期。
四、高速公路服务区企业财务方面的具体措施
(1)建立辅助台帐,记录开证授信额度,并与财务帐内的资金占用总额累计,控制在4000万元以内,动态进行跟踪并预警。
(2)对每一笔出货单均要核实回款情况,严格执行款项未收回之前不签字不放货的刚性原则。
(3)考核办法中增加对潜亏存货的减值准备提取,杜绝业务部门操纵部门业绩和赌市场的“赌博”做法,保证存货的良性、均衡周转。
五、高速公路服务区企业内控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完善印章和资质证书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检查和监督力度。
(2)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度,完善合同审核会签管理制度,确保公司所有合同的100%审核率;建立合同集中归口管理制度;定期对合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常态机制,加强合同考核管理及指导。
(3)加强公司内部审计对项目执行的检查和监督作用。
高速公路服务区所反映的只是不完善的内部控制所引起的问题之一,我们应认真思考如何应对目前企业所存在的各项问题,切实依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从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入手,全面建立起适合自己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以达到防范风险,促进企业发展。
篇5
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并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自2014 年1月1 日起施行。本文对其实施进行探讨。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从目前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现状看,大部分单位在资产管理、支出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建立了部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1)内部控制体系未建立。很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财务会计方面的控制,因此讲到内部控制就是单位财务部门的事情,未能站在单位整体的高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覆盖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内容。
(2)重大事项决策制度未建立。部分单位对重大经济事项决策集体决策,但未制定重大经济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对什么是重大经济业务事项没有认定标准,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无章可循。
(3)关键岗位轮岗制度未建立。部分单位未建立关键岗位轮岗制度,有部分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但未能执行。
(4)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规模较小的单位由于人员限制等因素,未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规模大的单位(如医院等)基本上已建立内部审计部门或设立内部审计岗位,并制定了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但由于内部审计未能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其在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等方面并未开展有效的工作,内部审计的牵头、监督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5)会计机构及人员配备不健全。在许多单位财务部门不受重视,没有单独设置财务部门,而只是作为办公室的一部分;未配备足够的人员;未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导致会计人员流动性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要求不能有效落实,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制度未有效执行,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等诸多问题。
(二)内部控制管理不完善
(1)预算管理控制。未建立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内部管理制度,或者虽建立了预算内部管理制度但内容不完善,制度未包括预算管理的所有方面。预算编制不细化,部分收入未纳入综合预算、超范围超标准支出,项目之间随意调整、决算编报不完整、预算决算脱节等问题普遍存在。
(2)货币资金控制。现金使用不规范。一是库存现金超限额。单位内部控制相关制度中规定现金的库存限额,但在实际工作中未予有效执行,库存现金余额超规定限额,从而造成潜在的资金安全隐患;二是现金使用超范围。单位之间大额资金往来使用现金情况较为普遍。单位印鉴章管理不规范,未制定印鉴管理制度。单位印鉴章应由两人保管,但实际工作中由于岗位设置不合理、不相容岗位没有相互分离,印鉴章由一人保管的情况时有发生。对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不到位。未能做到不定期对现金进行抽查盘点,并做相应的盘点记录。有的做到了出纳定期盘点,但未留有书面盘点记录,也无其他会计人员监督复核。
(3)实物资产控制。一般单位都制定了实物资产管理制度,但实际资产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未能保证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资产管理制度更新滞后,未能根据外部情况的变化和要求及时更新相关制度内容,从而造成制度内容与实际执行脱节;未设置专职部门或明确专人负责实物资产管理;未能定期或不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超预算、无预算采购固定资产;对资产增减未能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对不良不实资产未能及时进行清理;资产权属不清晰,对资产出租、处置未按规定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批准。
(4)对外投资控制。未建立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对外投资风险较大。存在对外投资未入账,或未在对外投资科目核算,对被投资单位疏于管理,基本没有投资收益,甚至出现投资坏账等。
(5)收支管理控制。在收支管理方面,大部分单位比较重视建立相关制度,但是实际工作中在制度执行方面还存在问题。部分非税收入项目应收未收,滞留、截留挪用非税收入、出租收入,甚至设置账外账的情况;退费审批环节薄弱;支出原始凭证不规范、不充分,虚列支出套取资金等。
(6)合同管理控制。事业单位在合同管理方面较薄弱,主要是对重大合同谈判、签订方面未安排技术、法律、财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未建立对合同履行实施监控的应对措施。合同管理部门与财会部门之间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合同的备案登记、保管不规范等问题。
(7)信息系统控制。部分单位在将内部控制理念、控制活动、控制手段等要素,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到信息系统方面执行力度不够,未能有效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完善对策建议
事业单位要按照《规范》的要求,结合实际在梳理现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制度体系,建立适合本单位科学、可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严格执行。
(一)强化内部控制管理
(1)健全组织结构。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架构、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单位负责人亲自抓,明确牵头负责部门,其他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人,建立高效联动的沟通协调机制。
(2)建立决策议事机制。对本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梳理分类,实行内部审批制度。对重大经济事项要建立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决策议事机制,要事先明确事项集体决策的事项范围。增加决策的透明度。
(3)建立内部控制专业队伍。内部控制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控制,要把好人员入口关。应结合经济活动规模、复杂程度和管理模式等因素,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配备能力和资质相符的人员;要加强对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对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实行轮岗制度,无法实施轮岗的要采取强制休假,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
(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为确保内部控制工作有效开展,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应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内部控制工作纳入对员工的考核体系中。对员工内控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年度工作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岗位,明确任务及完成任务的标准。年底组成考核小组,公正公平组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年终考评、职务晋升等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内部控制工作有效开展。
(5)优化财务管理体系。要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建立岗位责任制,确保经办、审批、核算、资产保管、对账、审核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监督;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充分发挥会计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6)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对发现制度执行偏差,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行起到关键作用。应重视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设置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并赋予内审部门必要的检查权利,要求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部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执行偏差的原因,提出管理建议;领导层要充分利用内审结果,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预算业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结合单位实际,梳理分析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决算与绩效等环节的业务流程,建立预算业务内部管理。对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各个环节都应当作出明确规定。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原则设置岗位,对于关键控制点,采取有效措施。按照政策规定细化预算编制;明确预算审批主体、方法,建立预算调整机制;严格按预算执行;加强决算管理分析,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建立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机制;同时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注重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2)建立收支业务管理制度。应结合单位实际,梳理分析单位所有收入、支出业务流程,建立收支业务管理制度。建立票据管理制度,按照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原则设置收款、支出、审核、核算等岗位。明确由财务部门归口管理收支,明确支出事项开支范围、标准,加强支出审批、审核、资金支付控制,同时要对照预算进行支出执行情况分析,防止超预算支出。
(3)建立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建立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原则设置岗位,确保资金支付的审批与执行、资金保管与会计核算、资金的保管与盘点清查、资金会计记录与审计监督相分离;建立印章管理制度,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所需全部印章;建立货币资金授权和审核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授权审批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控制措施。
(4)建立实物资产控制制度。应根据实际拥有的实物资产种类,梳理实物资产管理业务流程,分析资产配置预算、采购、验收入库、领用、日常保管维护、处置、清查盘点等环节的风险,建立涵盖各环节的控制制度。同时要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明确工作职责。
(5)建立政府采购控制制度。应建立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管理、验收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建设工程;合同管理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其商业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在当前市场化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承担着一定份额的工程建设任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合同管理作为工程管理的重要一环,贯穿整个建设过程,从立项到验收,不同专业、类型合同有几十份甚至更多。离开了合同,业务双方的权利义务无法明确,工作无法运行。建设工程合同一经签署就具有法律效力,是工程施工过程中处理纠纷的法律依据,合同优化管理对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及增强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鉴于国有企业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每一份合同签订在依法依规进行的同时,还需接受不同部门及社会的监督,因此合同管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合同管理现状
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建筑行业得到迅速发展,但部分企业对于合同管理的意识依然较为淡薄,一直以来认为把工程干好,确保好质量安全就行,往往疏于对合同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合同管理制度标准建设及落实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一般情况下企业针对合同管理会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如合同管理目标制度、企业印章管理制度、内部审查制度等,但多数流于形式,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二是合同管理风险防控机制研究不足,合同双方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合同签订时未能就双方权责划分,合同条款不清晰等问题进行明确,导致施工过程中产生诸多扯皮现象,进而影响工程进度,降低投资效益,例如因疫情导致的工期延长、成本增加时不知如何合理争取自身应有的权益,进而影响工程进度,增加社会成本。三是合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缺乏系统性。管理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较为突出,法律意识不强,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四是合同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全过程管理控制理念不强。一般情况下比较重视合同签署阶段,忽略合同文件的组成部分的核查,缺乏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合同实施过程中进行动态分析,为后期的双方争议余留隐患。
二、合同管理特点
(一)全过程特点
合同管理工作贯穿整个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包括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实施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结算运营阶段,每个阶段均涉及合同的签订及实施。合同管理人员应当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以防在任何一个阶段工程建设脱离合同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已签订合同中因政策、环境、疫情等因素变化而可能存在争议的条款,更需要重点剖析,提前采取措施予以防范。
(二)系统性特点
建设工程合同涵盖与工程相关的多个专业,涉及多个部门和要素,主要包括咨询、设计、施工、监理、审计等。现实中很多项目发包方对质量安全非常重视,对于合同管理的任务直接交给合同预算部负责,其他部门人员即使参与也仅仅是走走过场,不发表意见,进而给实施过程中的合同管理带来许多困难。比如,工程部门不严格把关,同意设计变更导致费用增加,等到合同预算部门核实是否要支付费用的时候,很多已经木已成舟,对已成事实的实体工程只能默认,导致投资增加。因此,合同的有效实施不仅仅是合同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其他部门所有人员均需要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履职尽责,积极辅助合同管理人员获取全面工程信息。同时,合同管理人员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工程变更设计方案的讨论,结合合同条款约定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精细化特点
合同管理精细化程度对合同能否顺利实施起着关键性作用。合同文件中的具体条款和规定无小事,合同管理人员在合同拟定过程中,任何一个文字或数字表达错误都会引起合同双方理解上的歧义,任何一个环节管控不到位,都很可能带来严重影响,进而导致经济方面的损失。合同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精细化意识,针对合同文件中的每一个条款均应当详细核查,尤其是面临一些有争议条款的时候,更应当提前预判,对可能发生的行为应提前通过完善条款以避免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出现扯皮,影响合同的顺利实施。此外,在合同签署后,合同管理人员在履行合同时也应当具备精细化意识,要严格按照条款内容实施,尤其是当出现工程变更或索赔时,更应当予以注意,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三、合同管理防控措施
(一)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标准建设
管理制度标准建设是保障。一是应结合合同管理原则,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合理划分合同管理任务,从任务量和不同管理类型入手分析,将其合理分配给适宜的管理人员,以形成合理有效的管理责任制度,确保所有管理人员分工明确。二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执行合同,应注重相应部门现场管理的专业人员参与前期招投标、合同谈判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完善合同条款,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发生。同时,合同管理人员也应当参与到建设全过程中,尤其是当工程设计变更、索赔等引发费用增加时,应当多听取合同管理人员的意见建议。三是充分利用制定的规章管理制度,加强合同管理流程的标准建设,实现合同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二)建立合同管理风险防控机制
建立合同管理风险防控机制是工程规避风险的重要一环。一是项目合法合规性风险,注意项目签约依据,包括成本预算、文件批示等是否齐全,项目是否需要经过专业部门审查,如项目论证、立项审批等。二是合同履约方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合同履约方主要涉及资信情况风险,可通过实地考察或利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天眼、企查查等系统进行核查;项目主要涉及合同条款内容、合同订立程序以及合同履行中的风险,可重点关注合同条款是否完备,且表述是否严谨准确;是否按合同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定合同条款内容并审批;不可抗力因素、合同的一方因自身的原因拒不履行合同等约定条款。三是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及应对措施,加强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监控。设立风险部门或者确定专人对风险进行管理,根据已掌握的资料,提前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风险得到有效规避、控制或转移。
(三)提升合同管理人才队伍水平
合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基础。一是加强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及素养的培养。合同管理人员应当对建设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进行深入学习,避免出现一些违反上位法的合同条款,导致合同文件的法律效力出现问题,促使合同文件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工程项目。二是加强工程技术及管理知识的学习。合同管理人员应熟悉建筑工程的特点、工艺、流程,具备档案、造价管理等知识,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更新,及时解决合同管理人员在技术层面的短板。三是增强合同管理人员沟通能力及使命感。合同管理人员应当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内外部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承压能力,不因内外部的施压隐瞒合同潜在的风险,避免自身原因出现的错乱。
(四)提高合同管理信息化运用
信息技术运用是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的有效手段。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国有企业在合同管理方面应尽可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合同信息的录入、上传、合同网上评审,合同执行过程中记录的留存,以及不同合同文件的分类、归档等,以实现合同信息的共享,保证企业各部门数据统一,各级管理人员在相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评审、分析和决策,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增强了合同评审的透明度,加强了过程监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要力量,在国有企业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全过程、系统性、精细化的特点,不断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合同管理风险控制机制,提升合同管理人才队伍综合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合同管理精细化水平,保证合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顺利实施,同时对全面加强建设领域廉洁风险防控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尚军莉.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对策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8(22):9.
[2]刘玮玮.企业合同管理中风险控制措施探究[J].财会学习,2017(10):187-188.
[3]于浩.国有企业合同管理依法合规运行机制研究[J].法制博览,2019(30):131-132.
[4]赵路靖,何一帆.探索精细化合同管理对工程结算及工程造价的积极影响[J].商讯,2020(18):141,143.
[5]王铭.浅谈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2):21-22.
[6]雷田辉.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及防范[J].智能城市,2018(2):60-61.
[7]孟沙.基于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5):166,170.
[8]任科技.建筑施工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措施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6(6):186.
篇7
关键词:企业合同管理;风险控制;对策
一、企业合同管理风险因素
(一)合同变更及履行
在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基于生产经营等相关环节的需要,合同的变更不可避免。而在企业合同变更过程中若合同签订双方没有达成友好的协议,则会导致整体合同履行无法达到预期需求。如在收款单位变更时,若合同签订双方没有达成友好的协商则会影响补充协议的后续实施,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
(二)合同签订质量验收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大多需进行相关生产资料的采购。在具体的生产资料采购过程中需依据相关标准,从技术指标、规格参数、使用说明等几个方面进行严格辨别处理,同时需结合技术要求所制定的质量标准,确定质量技术指标及验收标准,若在实际过程中没有严格依据相关行业标准进行材料指标管理,则会导致后续合同的履行无法达到企业经营活动的要求。
(三)合同付款条款
在企业合同条款的制定、谈判环节,需明确相关付款条件、付款期限、付款方式等的具体规定,若在合同中未明确约定支付条件、期限、方式等条款,则当出现一方预期违约时,企业就无法有效进行应收账款的统计,则会损害合同另一方的利益,守约方即使通过诉讼或者仲裁途径解决,占用的资源和时间成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很大的影响,给企业带来经营、法律风险[1]。
二、合同管理在内控管理中的重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是以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由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主要分为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内控控制结构等几个层级。在具体的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可通过对整体发展规划的控制管理及整体经营分析的预先评估,保障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顺利进行。而合同管理是内控制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进行有效分析,结合相关合同信息,为内部管理的优化提供有利的依据,便于整体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优化。
三、企业合同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一)建立合同转让管理模式
为了避免合同变更导致的企业合同管理风险,可在合同变更环节建立合同签订双方转让管理机制,即在合同变更的情况下签订相关合同条款的增减,以书面文件的形式代替口头约定,降低合同遇纠纷举证不能的出现概率,避免流程风险对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信用、经济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如在支付货款环节,可依照以往合同约定的相关内容进行约定,若出现收款单位变更,可在合同签订双方协调沟通的基础上,对原合同的部分内容修订,签订补充条款,并以合同签订双方加盖公章为生效要件,避免合同签订某一方变更通知不及时导致的合同履行不能。
(二)加大合同履行管理力度
在具体合同管理过程中,相关企业责任人员应加大合同履行过程的实时跟踪力度,以便保障合同签订双方合同的有效履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签订某一方出现违约时,合同签订另一方面可依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行使抗辩权。同时为了降低债务人资产不当降低而导致的债权人的权益损害,可依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债务人责任财产维护机制的建立,从债权人代位权、债权人撤销权两个方面对债务人履行债务能力进行有效约束,保障合同债权的实现[2]。此外,在具体合同管理过程中,企业制定格式文本,在提高合同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合同管理风险,掌握合同管理的主动权力。在合同起草过程中企业可通过对合同签订对应方经营情况的分析,掌握对其有利的信息,并结合合同业务部门、法律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确定具体的合同格式文本。对于大额标的合同、合同条款复杂或者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合同而言,企业应在进行文本审查的同时,组织内部法律人员、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对合同签订对应机构背景严格审查,或者聘请专业机构进行专业调查,出具调查分析报告。与此同时,企业应对内部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法律知识进行定期更新培训,促使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相关业务知识结构不断升级,保章合同后期管理的有效进行。
(三)完善合同全过程管理机制
合同全过程管理机制的完善,对于企业内控管理中合同管理整个流程风险的有效防控非常重要。首先在企业合同签订之初,企业应设定专门的合同管理人员对签约主体风险进行全面管理,同时对合同签订对应机构的业务范围、主体资格、履约能力、社会诚信履行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在合同签订时对相关合同签订机构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等相关复印资料进行仔细核对,并在相应复印文件上加盖公章。同时企业可从合同签订对应机构的员工数量、注册资本、财务报表、业绩证明、荣誉证书等资料对相关企业的履约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保障合同管理过程的有效运行。完善的合同管理规范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履行期限、合同标的、数量、结算、付款、违约责任、劳动纠纷管理等几方面内容,同时在具体的合同文本制定环节应进行适当的排他性分析,即对合同签订过程中可能含有非法定专业词汇、或者含义不明确的句子配置适当的说明文字,为合同纠纷的高效处理提供依据。最后依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在保证合同原件完善的基础上,应对双方履约过程中的相关书面文件、合同签订履行各个环节的电子邮件数据、双方传真文件等进行备份、复印等有效储存,并对后期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为合同的全过程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合同变更、合同债权期限等各种经营风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合同管理的顺利进行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可根据相关风险因素不断完善合同管理机制,从合同签订前的调查、合同签订中的谈判、合同签订后的履约,相关资料证据的保全等各个方面,不断提升自身合同管理水平,最大程度降低企业合同管理风险,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篇8
关键词:财务核算;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1.企业财务核算的常见问题
1.1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在缺乏外部监督与管理机制下,将会导致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问题的发生,而这正是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存在的现象,财务制度不健全、报表不统一,甚至一些小微企业根本未编制财务报表,财务相关数据、信息不真实,对投资者及检查人员抱有应付歹毒,提供虚假财务报告,隐瞒企业实际财务状况与营业收入。加上财会人员主要听从经营者指挥,账簿设置、记账、核算、调账、销账等随意性较大,最终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加剧企业信用恶化,最终导致结果是企业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处融资和贷款,严重制约企业正常运营与长远发展。
1.2 会计制度缺失。会计制度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企业能否有序运行,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管理并不完善,管理秩序上缺乏财务报销等正规流程。加上企业内部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与收支审核制度等的缺失,更是严重损害企业根本利益。
1.3 财务核算模式单一。我国企业财务核算模式单一主要表现在合同管理意识薄弱、成本控制实施不到位。首先,合同管理意识薄弱,国内很多中小企业并未建立起严格的合同管理制度,导致在与乙方签订合同时,合同条款理据不明,各项合约拟定不合规,在乙方毁约时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其次,成本控制实施不到位,企业在成立时会对成本作预计与控制,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很难实施到位,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其缺乏资金,且融资渠道窄,在出现资金问题时就捉襟见肘。
2.企业财务核算问题引发的财务风险分析
2.1 内控制度不健全。一些企业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加上自身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清查制度等)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企业内控制度的不健全,比如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清查制度、财务分析预警制度、财务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等,有的企业内部甚至缺乏对这些基本制度进行划分,导致财务部各项制度混淆不清,财务人员难以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相关工作。在此情况下,企业财务将变得极为脆弱,难以真实防范财务风险。
2.2 投资风险加大。在会计制度流失及企业自身会计基础薄弱之下,企业经营者对投资项目获利能力、现金流量等难以做出正确预计,因而也就导致决策失误,最终使得企业投资风险加大。主要表现为:误以为企业还有可用资金而扩大投资项目或加紧投资进度,而实际上资金难以一次性调用;投资时可行性预测不准等。加上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只考虑短期利益及如何做到利益最大化,却忽视了长期利益,因而在投资中将存在盲目投资,忽视长期规划的重要性;在生产中盲目生产,忽视产品在进入生产后有成熟期与衰落期之分,在衰落期时应适当减产而研发新的产品,但中小企业显然难以有该意识。最终导致企业在盲目投资与生产之下,加大企业投资风险与营运风险,促使企业营运资金紧张,最终可能因为资金匮乏及高负债而一步步陷入财务困境。
2.3 现金净流量减少,引发资产风险。在企业合同管理意识薄弱和成本控制实施不到位之下,无形中会增加企业财务负担,对于资金紧缺的中小企业而言,就很容易引发资产风险。加上外部政策风险的增大,将会导致企业财务核算不当,多计或少计成本、多结算成本或错误列支,导致企业难以严格控制成本开支范围,致使企业现金净流量减少,一旦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问题,那么企业就有面临破产和被并购的风险。
3.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3.1 加强内部稽核制度
首先,企业应在企业内部建立财务监控体系及相应的考核制度,从各方面加强对企业债务、资产、投资回收、现金回流、资产增值等的监督力度,确保各项内控制度都能严格参照国家会计法规规定执行,并在有法可依情况下加强各项内控制度划分和提高执行力度。
其次,企业还应明确考核责任人,并制定相应考核措施,赋予考核责任人奖惩权,对财务部是否正确做好财务核算与风险控制进行评价,最终根据评价结果对财务部相关人员给予奖惩。
再次,企业应完善财务报告制度,包括定期报告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以便企业经营管理者及投资者能及时看到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报告。定期报告主要是针对企业一季度的财务进行总结以及下季度将开展的财务工作安排所做的报告;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则是针对公司当下所开展的可能关乎企业将来运营的重大财务支出及资金何时将收回成本所做的报告。
最后,企业应编制和实行预算控制,编制内容应包括目标、责权、控制措施。为确保企业编制预算控制能的有效实行,企业应制定预算控制后的反馈制度,对各项预算控制结果做出评价和反馈,并通过反馈结果及时调整错误预算,最终从源头有效控制企业盲目投资、生产造成的大量资金支出而引发的财务风险。
3.2 完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
首先,针对管理层面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企业应明确管理层工作职责,让管理层担起责任,共同协助财务部做好企业财务工作,并让双方互相监督,避免一些不法人员私自挪用公司资金或故意错算资本而从中牟利。
其次,对业务层面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业务部应制定与企业紧密相连的业务目标,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路径与策略,与财务部建立起合作关系。
再次,建立统一资金结算中心,并最终根据统一资金结算中心对各项财务支出进行评估和犯规,严格核算各项资金支出,预防资金被不法人员流失滥用,造成企业资金盲目流出,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最后,针对评估机制层面的财务风险,企业应及时建立科学化、系统化、全面化、跨部门的对外风险控制评估机制,以确保前面方案实施的可能性。
3.3 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首先,强化风险预警意识。企业管理者与财务管理人员应将财务风险预警意识贯穿于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工作中,在思想上时刻保持警惕性,做好带头作用,引导财务工作人员时刻做好财务风险防范。
其次,严密关注企业现金流。可通过财务部提供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而得出结果,如果一家企业在长时间经营活动中出现现金净流量不间断地减少或出现阶段性减少,那么该企业经营活动中一定存在问题,企业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要做的就是找出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比如可通过对外筹集资金或者虚拟收入的方式对现金流进行粉饰,以掩盖企业所面临的现金净流量不断减少的现象。在做好这些工作之后,企业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改变经营策略,挽回现金净流量,避免再次出现现金净流量不断减少的情况。
最后,应建立事后现金流评估机制,对现金净流量是否被粉饰、现金净流量是否不断减少、如何挽回现金净流量以及日后现金净流量的把控等作出评估与反馈,从根源上严格把控企业现金净流量流失。
4.结论
企业财务核算与风险防范是企业能否长远发展的重点工作,通过分析得知财务核算问题与财务风险的发生息息相关,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制度缺失、财务核算模式单一情况下,将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投资风险加大、现金净流量减少、引发资产风险,而要避免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企业有必要加强内部稽核制度、完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作者单位:苏州博宇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篇9
一、高校合同审计审签的内涵及作用
(一)高校合同审计审签的内涵 高校合同指高等院校及其相关部门与其他平等主体(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高校的合同审计审签实际是指学校审计处对涉及物资、服务等采购活动、基建维修工程及房屋租赁、资产处置等经济活动,就合同签订与履行的全过程所进行的审计监督、检查、评价和咨询活动。
(二)高校合同审计审签的作用 通过合同审计审签工作,可以强化学校内部控制机制,明确合同签订程序,规范各级管理行为,对高校内控建设及发展有着深远意义。一方面可以完善高校合同条款,避免潜在的经济纠纷。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各职能部门或相关单位送来的各类经济合同,通过对合同主体、内容和形式的合法性、合同文本格式的规范性、合同条款的完备性、合同实质性条款与招标文件、询价信息的一致性等进行审查,可减少合同签订的失误,防范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内部控制机制,增强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高校的内审部门通过对各部门提供的合同订立的依据及合同订立的流程进行审计,审查合同所涉及的经济活动是否经过授权批准、合同所涉及的经济活动是否履行了学校规定的相关手续、招投标项目有无招标记录、所签合同与招投标的结果是否一致、询价的项目有无用户及职能部门的共同调研结果及结果的合理性等。这样既可审查合同签署的流程,又加强了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强化学校的内控机制,更好地避免风险。
二、高校合同审计审签工作中的问题
(一)合同订立的主体多元化,合同管理缺少专门机构 目前高校所签订的合同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各类资产、服务、设备、药品采购合同、建设工程合同、修缮工程合同、对外合作办班合同、国外办学合同、科技服务合同、资产租赁合同、捐赠合同等经济类合同,另有人事管理、劳动用工合同等。合同签订的主体较复杂,既有基建处、后勤处、设备采购处、国有资产管理处、人事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又有教务处、外事管理处及各个二级学院。由于高校各部门平时均相对独立地对外开展各项社会活动,因此在对外签订合同时往往是以部门或学院的名义对外签订,各自为政,所签订的合同通常分散在各部门及学院,缺乏统一的管理。高校内部无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各类合同的全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这种多头管理多头对外的管理体制使一些合同无法及时归档、统一管理,相关领导及财务部门也无法全面了解所签合同的标的额,易形成潜在的经济及法律风险,给学校造成损失。
(二)合同签订的文本格式多样化,合同文本欠规范 由于高校对外合同内容多样,既有工程项目的施工合同,又有购买设备资产的采购合同、还有对外办学办班的合作合同等类型,合同的文本格式各不相同。以物资采购合同为例:由于所购资产既有国内也有进口的设备及资产,供货方有国内生产厂家、有商,还有负责进口设备的外贸公司,既有小公司也有大公司。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采用高校自已拟订的合同文本有时采用供货单位的格式合同,造成合同签订的文本各式各样,合同涉及条款也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合同中所涉及的质量标准、违约责任条款、安全事故责任的约定、货款支付方式的约定及纠纷解决的方式、管辖地等重要条款的约定不系统,增加了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合同审计审签工作的风险。
(三)合同管理内控制度及审计环境不够完善目前高校的合同管理意识还不强,合同审计也没有较为成熟的审计依据、审计程序及评价体系。高校内部尚未出台系统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与合同相关的规章制度。部分高校虽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对合同进行审计审签,但对合同审计的操作性层面却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对于合同审计程序、各职能部门在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中的职责界定及未经审计的合同有何制度约束等,尚未有完整明确的制度规定。实际工作中各职能部门的合同虽大部分经审计处审签,但也有部分工程项目已做完,工程决算需送交审计时才临时补签合同补审签手续,各学院对外办班及其他用工合同等却未送审计处审签,各种科研及技术服务等合同未经审签但财务已付款等情况。由于缺少完善的制度约束,各职能部门无明确的责任边界,学校的合同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学校的风险未能得到有效防范。
(四)合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全面高校合同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合同审计人员既需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还需具备一些专业技术的学习理解能力,目前高校的合同审计工作往往由原内部审计人员分工承担,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通常为财务审计、工程审计,对法律知识一般不够精通,高校内审部门的知识结构、人员配备无法满足合同审计需要。 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仅对招议标结果与送审合同进行审核,审核其程序是否按学校规定执行,从经济及财务角度对合同进行审核,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服务合同一般审计人员较难把握其关键控制点,对合同涉及的重要条款、技术指标、法律责任等的审核欠全面,存在审计风险。
三、高校合同审计审签工作的完善
(一)规范合同主体、完善合同文本 高校的合同管理工作可以规范学校的各项经济行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法律风险,预防合同纠纷,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减少“暗箱操作”。因此学校为加强合同管理,规范合同管理行为,应成立合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分管,纪委、财务、审计、设备采购、基建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明确对外各部门的职责权限。鉴于学校才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学校内设各部门及院系均不能对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学校对外签订合同时不应以内设部门或院系的名义对外签订,对外签订的合同主体需经学校授权,以学校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使用统一的合同专用章,各部门严格在授权范围内签订各类合同,并由学校统一管理。合同的文本形式,凡是国家或相关行业有统一示范文本的,由于其合同条款较全面、完整、严谨,应使用示范文本;没有统一示范文本的,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及学校具体要求组织相关人员拟定、设计出适合学校的各类合同的高校示范文本,提高合同的规范性,降低审计风险。
(二)建立健全高校的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管理是各相关业务部门相互协作的一项系统工程,合同审计审签是合同管理中的一个环节。为使合同的签订、审签、履行及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应根据《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合同磋商、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的有关制度及规定。制度中应根据合同的内容、合同类型明确授权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归口管理,明确各职能部门及审计部门在签订及履行合同过程中的责任和权限。对合同审计审签的流程、规则、合同审计的重点及未经审计审签的合同财务不得付款等作出明细规定,为合同审计审签工作营造一个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操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合同审计审签工作环境,从而减少或避免法律风险,提高合同管理水平及审计工作质量。
(三)加强高校合同审计人员的素质建设 合同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知识全面、法律法规意识要求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就无法适应合同审计审签工作的需要。因此审计部门一方面应优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在人员配备时充分考虑合同审计工作需要,申请学校配备适量的合同审计专业人员;另一方面依照合同审计人员素质要求,选择本单位的相关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对法律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政策法规的学习及培训,培养复合型合同审计人员,增强其风险意识,以进一步适应合同审计工作需要;另外对于技术性较强的合同,可寻求学校法律顾问、校内外专业人士的帮助,更好地完成合同审计审签工作。
合同审计审签工作是学校内控建设及风险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对于完善学校内部控制、强化学校合同管理、规避合同风险、维护学校权益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把合同审计作为一项单独的审计内容, 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提高合同审计审签水平, 进一步发挥为学校节约资金,减少风险,增加价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章莺:《高校合同审计的问题与对策》,《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篇10
关键词:铁路施工内部审计
根据批准的设计文件和建设工期要求,完成建筑安装工程,经过验收,进行工程交接。铁路施工企业是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基本物质生产单位,拥有大量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周转材料和相应的生产技术基地。因而,项目内部审计不是以决策者的权力和意志为依据,而是以原则和标准为依据。
一、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概述
(一)内部审计的概念
所谓内部审计,是指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在单位内部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和配置专职的审计人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规定,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以及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鉴定和评价,并提出改进性建议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的科学性是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基础和保证。
(二)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的功能
内部审计的职能内部审计的总体目标是最有效的帮助管理者管理组织的业务活动。企业的管理当局希望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使内部审计的目标不只局限于查错防弊和保护资产,更重要的是对经营管理领域存在的控制缺陷提出富有建设性的、符合成本效益要求的改进的措施和方案,以帮助各级管理人员更有效的履行职责。截至今天,公司内部审计全面进入管理审计时代:从业务审计发展到整个3E审计(即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又发展到服务于整个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延伸直接导致了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充。现代内部审计兼具监督、评价、控制、服务四大职能。
二、铁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审计的内容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或由其委托的审计单位从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经济活动开始后至竣工决算编报之前,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一)施工成本的审计
对施工成本进行审查,具体应注意以下方面:①看基层成本员的工作底稿,最主要的是材料发出分配表和工资分配表。②查阅折旧计算表和材料成本差异分配表。③查看原始记录制度的执行情况。④检查工程任务单。⑤检查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审计人员对此应检查企业财务部门是否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办理。
(二)工业生产、机械作业、辅助生产的审计
附属和辅助部门的产品成本核算,大部分适用定单法,按内部制定的预算价格进行考核。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①产品成本负担管理费问题是否符合规定。②内部独立核算单位的产品和劳务,不论是否提供给本单位,都应按销售价核算“销售利润”。
(三)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主要审查与工程建设项目有关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及执行情况,并重点审查:
(1)参与项目建设的有关单位是否建立了如下制度,有无重要的制度遗漏。主要包括:建设单位是否建立招标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制度、进度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成本控制制度、物资采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等。设计单位是否建立质量目标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单位及个人资质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监理单位是否建立岗位职责制度、质量控制制度等。
(2)内控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原则,在内容上是否健全、完备、严密、有效,有无重大的缺陷。
(3)建设工程实施全过程中,内控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实际遵循情况如何。
(四)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及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主要包括:(1)各种资金渠道投入的实际金额是否属实,有无建设资金不到位问题,不到位原因及造成的影响;(2)概预算总投资和实际投资完成额是否属实,调整概算是否合法,列入决算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其他投资核算是否真实、准确,提前列入决算的项目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并报经批准,待摊投资的支出内容和分摊办法是否合规;(3)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是否超过批准的概(预)算,其原因是否查清,工程建设是否符合基建程序,是否按照经批准的设计文件进行建设等。
三、铁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审计管理与控制
内部审计是铁路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具有完善内部控制的作用。凡内部控制健全完善的领域,差错发生的情况就少,反之则多。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凭借其优势,围绕施工阶段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及其执行的有效性独立开展审查和评价。针对其中的问题和缺陷,向最高的管理者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从而促进工程项目不断改进内部控制。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是管理层的责任,执行内部控制是执行部门的责任。只有建立了一套适当而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铁路工程项目的最终目标才能得到实现,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是指管理层为实现其经营目标,保证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公司各项政策、程序的贯彻实施,保护工程项目财产的完整以及财务和其他各种经济信息的准确、及时、可靠,保证安全生产。通过建立及不断优化组织机构,合理分责和授权,在必要的制度、程序和内部审计的监督下,使各功能单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有效运作的一种手段。
与采购活动相关的铁路工程项目内部控制通常包括管理控制、运作控制和财务控制三部分。其中,管理控制属于高层次的整体控制,着重于分工、分责以及保证施工企业政策、程序及决议得以贯彻实施。运作控制即具体业务的运作控制,以保证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提高运作效率。财务控制是针对财务活动所进行的内部控制,包括建立铁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保障财务活动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令和规定。使会计资料完整、真实、及时地反映施工企业的资金运作状况,保障工程项目各项资产的完整。
参考文献:
[1]韩秀国.关于铁路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与管理审计的思考[J]. 铁道经济研究,2011.05
- 上一篇:工地封闭管理制度
- 下一篇:美丽乡村旅游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