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07 18:0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管理学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 教育教学管理 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13-01
新课程改革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以实现整体性课程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学好本国文化和优秀外来文化,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熟练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开展当代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需要融合文化教育理念、服务内涵与和谐管理法,学校领导自身要练好“内功”,教师要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这样才能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领导自身要练好“内功”
执行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使其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学校领导首先要练好“内功”,在工作过程中融合文化教育理念、服务内涵与和谐管理法。所谓的练好“内功”主要是指学校领导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开展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教育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具有特色校园文化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领导要以自身的品德和模范行为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其次,学校领导要挖掘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内涵,开发校园文化服务产品以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分层举办知识型竞赛、演讲比赛和特长才艺比拼等。另外,领导应注意转变传统管理法,避免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过于严肃和僵化,将管理和放松相结合,运用和谐管理法来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文明、和谐的校园。
二、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在开展新课程改革和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教师应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结合“寓管与教”理念,充分发挥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资源的价值,指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自控能力,遵纪守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工作时,要注意挖掘课本教材的时代信息和基础知识,精心挑选教学内容,运用综合教育方法对学生予以正面教育和积极管理。另一方面,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删繁就简,加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具体化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使学生形成自我控制管理方式和知识生成方式。
三、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校规校纪办事
初中教育管理者理应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这样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新课程改革和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激励作用。其次,初中教育管理者要制定阶段性工作目标,为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而且要注意发挥工作目标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和评价作用。其中的导向作用是指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目标应体现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最佳方案;激励作用是指初中教育管理者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目标制定工作和管理工作,用切实可行的目标来激励全体师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调控作用是指初中教育管理者在设计目标和执行管理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协调学校各方面的力量,使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评价作用则要求初中教育管理目标应作为准确评价与衡量管理工作的标准尺度。另一方面,初中教育管理者要注意全面优化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手段,创新管理体制,制定符合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主要是指课程理念、教育感念、课本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变革,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则是指初中教育管理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资源的作用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学校领导自身要练好“内功”,教师要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全面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兴.高中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适应状况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22)
篇2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表现有:上课时靠后坐,甚至前几排都是空的;上课时玩手机、听耳机,心思全在课堂外;上课时昏昏欲睡甚至干脆趴在桌上睡觉,下课时却生龙活虎;上课时聊意正浓、窃窃私语,有的甚至说话声使得老师无法正常讲课;上课时吃东西、随意进出教室等等。总的来看,普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高,其次是职高的学生,最差的是3+2的学生。
(二)教材编写偏重理论化
教材中引用的案例较少,使得相关的理论与现实难以紧密的结合起来;教材中陈述和介绍的管理基本理论较多,很多学生难以掌握;教材课后练习较少,特别是缺乏典型的案例分析思考题等等。教材偏重理论化,较多地介绍基本理论知识,较少地引入社会典型管理案例,使得其很难吸引学生眼球,激发起自我学习的强烈愿望[2]64-66。
(三)教师教学缺乏创新性
教学的内容没有做到或者没有完全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把握时代和社会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热点和难点,使得教学的具体内容有些陈旧;教学过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群体发生的深刻较大变化;教学的现代化工具使用较少,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教学方法偏重于讲述和自我分析,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我学习;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班级,授课形式基本一致,较少考虑不同学生类型之间的巨大差别等等。
(四)教学思路僵化较严重
每年面对的学生不一样,而教学的路数还是照搬套用;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不同,而教学的内容却大致相同;同班学生的各自需求不同,而教师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较少等等。这种教学思路的僵化,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流于形式,只是为了追求及格或是高的分数,却很难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五)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管理学原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管理概述、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预测、决策、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激励、沟通、控制和创新等。这些内容不是都要给学生讲授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却针对性不强,其主要表现在:对于普高、职高和3+2三类学生没有做出严格的区分,哪类学生具体应该讲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应该讲到何种程度;对于同类学生没有根据其是否为考试课,而在具体的讲课中做出较大的区别;对于专升本考管理学和不考管理学的不同专业学生,没有对教学内容做出具体的划分等等。
(六)教学手段过度单一化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和计算机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然而,由于我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手段基本还停留在传统阶段,使得课程的教授效果有所减弱。
二、分类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对于大学生的学习,要想使其更全面、系统和充分地掌握所学知识,其学习的积极性是最为核心的因素。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普高、职高、3+2和非经管类的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分别如下:对于普高可以讲述现实案例、引入经典管理故事、坐前排平时成绩加分、加强课中师生互动和开展案例式教学等方法;对于职高可以引入经典管理故事、坐前排平时成绩加分、完成课后作业和开展案例式教学等方法;对于3+2可以引入经典管理故事、多做习题练习、开展启发式教学和完成课后作业等方法。
(二)教材编写实现案例化
首先,每章开头时引入案例,通过案例吸引学生;每章具体内容中适当穿插小的案例和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趣味性;每章内容结束后,课后练习中也要适当加入案例分析,并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解决具体问题的操控能力。其次,要注意不能过分强调案例的重要性,使得教材变成了“案例”汇编,而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却支离破碎。再次,教材编写案例化过程中还要注意案例和理论联系的紧密型,两者之间一定要有较强的联系,不能牵强附会。最后,案例的选用和分析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而有所区别,如对经管类普高学生应采用大中型的案例,对经管类职高的学生应采用中小型的案例,对3+2和非经管类的学生应采用小型案例[3]202-203。
(三)培养教师更具创新性
一是教师应该高度关注社会和时代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形成较新的且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二是重新认识现在学生的巨大变化,调查并评估其主要的学习动机和需求是什么,以学生为中心来重点讲述其感兴趣和最需要的理论知识;三是采用更多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四是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的班级应采用不同的授课形式,如对经管类普高应采用“讲授为主、讨论为辅、自学调节、练习补充”的授课形式,经管类职高采用“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练习补充”,3+2和非经管类采用“讨论和讲授为主、练习为辅”。
(四)教学思路突破常规化
《管理学原理》是具有典型文科性质的课程,其教学思路不能像理工科那样形成非常固定的模式,而是要随着学生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有所变化的,也就是说该课程的教学思路应该突破常规化,形成一种相对比较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一是每年面对学生的不断变化,一定要积极地调整自身的教学思路。学生的每年变化是持续不断的,教师一定要克服自身惰性,根据学生的不断变化来具体调整教学思路。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有针对性地讲述课程内容。对于普高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管理知识的引入;对于职高学生,可以只讲授课本知识;对于3+2和非经管类的学生,只选择性地讲授课本内容。三是针对一个班内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应该讲课时尽可能地考虑到大部分的需求就可以了。同时,对于要求较高的,可以推荐其他参考资料;对于要求较低的,可让其抓住学习的重点内容即可。
(五)推行教学内容区别化
教学内容的区别化,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的专业化,主要是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和综合素质,以达到学以致用目的而进行的选择性授课方法。具体来看,针对普高、职高和3+2三类学生应该讲授的内容分别是:第一,普高。其教学内容应该包括管理概述、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预测、决策、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激励、沟通、控制和创新等十二章的内容。其中管理概述、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为重点内容,课时在4~6个学时;其他章节在2~3个学时。第二,职高。其教学内容与普高相同,其中管理概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为重点内容,课时数在3~5个学时;其他章节课时在2~3个学时之间,甚至有些章节可以不讲,如预测、沟通和创新等。第三,3+2。其教学内容应该包括管理概述、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激励和控制等八章的内容。其中管理概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为重点内容,课时在6~8个学时;其他章节课时在3~4个学时,甚至有些章节可以不讲,如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
(六)促进教学手段多元化
篇3
一、转变观念,积极实践
在课改初期,作为我们一线教师普遍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参与热情空前高涨,更抱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同时也对改革前景充满了信心。为了能够尽快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只要有实验区的教师来上展示课,我们使用实验教材的老师就会去听课学习,用U盘把上示范课老师的课件挎贝回来进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模仿,只要是上课,那一定是学生表演的天堂,教师基本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说“不”,只要合理就正确,只要学生说了教师从不重复。对于教学内容死盯着“新课程标准”,不能”繁、难、偏、旧”上面,为了有使学生有一个好的考试成绩,考试题目只要涉及到能力方面的题目尽量回避,结果是数学课堂教学成了故事辨论课、才艺展示课,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而做“秀”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
二、内化整合,产生困惑
1.教师要上出一堂大家都认为好的课,真难!如果课上不注重情境设置、与生活联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评课者就会说上课教师‘教育观念未转变’,‘因循守旧’;如果课上注意了这些,评课者又很可能说‘课上得有点浮’,‘追求形式’。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能力增强了,但是初中阶段数学学科对学生要求的三大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中学生丢了两个,特别是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与使用旧教材的学生相比差距拉大。在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个问题,也引起我们对这两个问题的重视,尽管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对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就有所加强,但对于新课程的教学也是处于初期的实践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安排不是十分了解,在使用教材上有些保守。
直到初中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运算能力还是不能让人足够放心,也找了一下原因:模仿学习还是初中学生最主要获取知识的方式,而新教材中在这例题安排中淡化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教师上课讲了,学生当时掌握了,但过后想要再次巩固时就再也找不到模仿的原型了。
三、认真反思,返朴归真
1.数学课堂教学中是不是每类问题的提出都需要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所有数学课型都适应采用问题情境的,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一时间,好多老师的计算课,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们也就习以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异性,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材中给出的问题情境地,我们教师有选择性、创造性地使用,在能够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可以变换问题提出的方式。
2.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学生去主动究、自主发现吗?
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概念、法则、结论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发现,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很多老师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在接受学习中学生是否容易被动学习,而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更能够主动学习。我觉得,设计得很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相反,如果在发现学习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或活动的组织等不恰当的话,也可能会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一节课中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两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的成分。在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篇4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工作分析;薪酬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管理类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使用、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等方面。这些内容紧贴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因而其实践性非常突出。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而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之间的距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基本模块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对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增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原理、流程的理解,初步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实验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基本模块:一个模块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流程,比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流程、某个子流程如绩效管理。通过这个模块的实验,让学生对相关流程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增强学习效果。另一个模块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原理,比如考核指标的设定、绩效面谈的误区、招聘的误区、人力资源规划的制订等。通过这个模块的实验,学生不仅知道了应该怎么做,更清楚了为什么这么做,从而也避免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弊端。
二、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的形式
实验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人一机”实验形式,这种形式是在硬件、软件形成的模拟环境下,利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全部或某些环节的操作,并对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相关记录、分析和总结,使学生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流程。
另一种可称为“人—人”实验形式,基本对应原理模块的实验内容。主要应用模拟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身设计各种方案和问卷、实施方案,并进行总结等操作行为,以巩固其基础知识、获得管理技能和能力。其基本形式是把学生分成5—6人的实验组,由实验组操作完成某项任务如面试,最后各组从操作、观察两个角度分析总结操作这个任务中所涉及的原理和技能。
三、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
以下主要介绍工作分析和员工招聘的实验教学实施内容。
(一)工作分析
开展工作分析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各类工作职务的特征、工作行为的模式和工作的程序及方法,其结果可应用于人员招聘、职工培训、绩效评价、工资管理等诸多方面。工作分析实验的具体实施如下:
1.准备阶段
(1)分组。根据教学班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6~7人为一个工作分析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
(2)确定工作分析导向及其侧重点。要提高工作分析的效果与效率,必须使工作分析有的放矢,即根据企业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明确提出工作分析的具体目标。每一个工作分析小组应根据各自小组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工作分析的目标导向(组织优化、招聘甄选、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六个目标)及其侧重点。
(3)分工协作。各小组根据工作分析的流程,制定各个阶段的工作进度表,并相应分配各成员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有关工作分析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人员培训、组织内部沟通等工作。
2.设计工作分析调查问卷
(1)确定调查、分析的对象,保证样本有一定代表性。各工作分析小组根据其工作分析导向确定调查和分析的对象(管理、技术、生产等多个岗位)。
(2)确定搜集工作分析信息的技术方法。在这里,我们要求各小组运用问卷调查法并结合访谈法或观察法来搜集相关信息。
(3)编制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各小组依据工作分析调查对象编制相应的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注意问卷的格式以及内容。
3.工作分析信息的搜集
(1)职务信息的初步调查。各小组选取校内某一具体岗位(如教师、教学秘书等)进行调查,可采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技术方法获取岗位的初步信息。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要注意各种技术方法的准则与利弊。
(2)信息的整理与分类。将通过访谈或问卷调查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写出一份工作说明书。在获得了一份初步的工作说明书之后,召集小组成员并对工作说明书进行讨论,说明在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之处。
(3)重新返回工作分析调查岗位。通过谈话或现场观察,澄清、明确或进一步充实工作说明书。
4.编制工作说明书
(1)各小组上网查询有关招聘信息(在规定的人才招聘网站内查询),主要涉及教师、行政、后勤等相关的工作岗位,搜集同一类工作岗位的相关职位信息。
(2)编制各管理类岗位的工作描述。首先召集整个调查中所涉及的人员,讨论由工作分析制定的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是否完整、准确。然后讨论、斟酌工作说明书中的每一行、甚至每个词语,由工作分析者记下大家的意见。最后,根据讨论的结果,确定出一份详细的、准确的工作说明书。
5.总结阶段
在调查结束后,各小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在此次实验中有何收获,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最后,教师对实验进行总结,实验结束后学生需提交实验报告。
(二)面试
面试的实验教学主要采用模拟招聘的方式进行。在进行模拟招聘前,组织学生参观实际的招聘会,让其感受招聘会现场的气氛,并对招聘的基本流程有更直观的认识。模拟招聘的具体实施环节如下:
1.准备阶段
(1)分组。根据教学班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6~ 7人为一个招聘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领导整个团队,组长与成员应一起讨论、筹划整个模拟招聘过程。
(2)准备相关资料。分组完毕后,给学生一至两周时间进行准备。具体涉及的事宜包括:企业宣讲会材料;招聘广告;拟招聘的职位说明书;面试题目;面试评价表以及个人简历等。在准备过程中,学生若出现不明白或不知如何进行下去等问题,教师可予以指导和帮助。
2.实施阶段
(1)布置招聘现场。提供招聘展台所需要的资料,张贴招聘广告。
(2)以三个小组为一个阶段,分别由三个小组的宣讲会主持人上台介绍本企业概况与招聘职位状况。宣讲会全部结束后,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投递简历。
(3)各企业根据投递简历情况进入面试环节,由主考官主持面试。
(4)在面试过程中,各面试官结合面试提纲进行结构化或半结构化面试,并以面试评价表为依据,根据被面试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
(5)第一组面试结束后进入第二组的面试,同时第一组面试官退回“幕后”综合汇总各被面试者的表现,选取拟录用人选。
在第二组面试结束后,第一组面试官重回台前,对本组被面试者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公布录用人选。
(6)以上第(2)~(5)环节循环往复,直至各个小组同学均担任过面试官。
3.总结阶段
整个过程结束后,各小组首先作总结发言,主要总结此次活动的感受及受到的启发,也可以对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最后,教师应对此次活动作详细的点评。通过总结,可以了解学生在面试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在面试实施阶段中观、听、评分技巧的运用如何。
四、建议
(一)提供相关的配套设施
因《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涉及到的是人机对话及人人对话,需要良好的教学场所和环境。因而需配备一定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包括计算机、实验室、投影仪以及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教师要加强对模拟小组的管理
首先要明确小组的目标与任务。小组的目标一般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的,除了小组共同目标,每个小组成员都会有个人的、有时是秘而不宣的目的,这与小组目标也许不相干,但有时会破坏教师原来计划好的目标。所以,教师要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包容并正确对待这些个人目的,最好的办法是,对组内出现的各种目的意图进行一次开诚布公的讨论。其次要营造气氛。对于小组讨论来说,气氛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十分容易被感知,教师的作用很重要,要创造出一种温暖、自发、公开、随和的气氛。一种好的气氛不仅能使小组激发出更多的能量和想象能力,还能增强学生们的归属感。
篇5
关键词:土力学;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75-02
土力学以土为研究对象,主要讲授土的组成、物理性质、土中渗流、土中应力、土的变形和强度等理论知识,以及土压力、边坡稳定和地基承载力等工程实践知识。土力学在大量的理论推导、试验资料和工程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形成,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水利、土木、建筑、交通、港口、地质、环境工程等多个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1]。该课程以培养学生分析工程问题能力和土力学实验动手能力为目的,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如基础工程、地基处理、基坑工程等)的知识基础,对于构筑专业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具有核心意义;是提升各专业学生专业基本能力的理论基础,对于夯实专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专业课程设置调整以及土力学课程自身特点等原因,导致近年来土力学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同时,应用型、创新型培养目标的新定位,对现阶段土力学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此种新形势和背景下,如何做好土力学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土力学课程特点
土作为土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后所产生的碎散矿物集合体,具有复杂的组成成分和强烈的时空变异性。因此,土力学虽然是力学的一个分支,但却不像其他力学分支那样具有严谨的理论体系逻辑性和知识体系系统性,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计算公式大多来源于土工实验或工程实践经验,缺乏严格的理论推导;土力学的研究对象没有统一的假定和力学体系,不以力学分析为主要手段(如固结理论、沉降计算、稳定分析和渗流分析等均建立在对土提出不同假定的基础上);土力学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方法与结果不唯一,即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可采用多种方法得到不同结果(如地基沉降量、地基承载力等均可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土力学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特点,正如土力学创始人太沙基所说“土力学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种艺术”[2]。
正是由于土力学的此种特点,使其课程内容理论多、实践性强、内容连贯性差、公式的假定条件多,学习中需要记忆大量的理论方法和经验公式,并且需要掌握较为复杂的绘图和计算方法,给学生学好土力学、理解和掌握土力学理论带来了诸多困难。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土力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专业基础课,具有涉及学科内容广、理论性强、经验公式多、知识结构较松散、内容跳跃性较大等特点,再加上近年来土木工程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更新,学生学习时通常感到内容繁多,难以掌握,造成教学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目前,根据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土力学课程理论课时为48学时,土力学的九章教学内容平均每章理论课时不到6学时,并且要掌握所涉及的众多理论规律及100多个重要概念和公式,难度可想而知。
2.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实践教学是土力学理论学习的必要辅助和保障,然而,目前土力学实践教学以室内实验为主、方式单一,而且室内实验主要包括经典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内容陈旧,乏味单调,学生只需照搬操作,缺乏创新思维的培养,不符合土力学重实践、重应用的要求和特点,严重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理论知识和实验课内容由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分别教授和承担,已成为目前普遍的土力学教学模式,然而,由于两类教师特点不一、缺乏交流,导致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不连续、不完整,起不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作用。
3.理论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死板。土力学课程教学大多采用板书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虽然此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教师板书、推导及绘图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并掌握知识点,但是,如前所述该课程内容庞杂,导致任课教师只顾板书讲解、学生学习枯燥乏味。多媒体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课程内容的死板,但是,教学实践中只播放PPT而没有公式推导、绘图等板书过程,造成讲课速度快、学生跟不上,导致重要知识点不突出、学生掌握不牢[3]。
4.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低。土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学习兴趣较低。这种现象除学生自身原因外,还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土力学课时量的缩减导致教学时间不足,教学方法变为“满堂灌”,短时间内灌输大量理论和知识,致使学生难以消化和掌握,对土力学的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另一方面,土力学课程理论多、实践性强、内容连贯性差、概念多、经验公式多等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和知识结构体系,产生了厌学情绪。
三、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为了解决土力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土力学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实际土力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思考和实践总结出以下几条方法和见解,以供探讨。
篇6
关键词:教学情境;情境创设;课程运用
《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是中职院校饭店服务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骨干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内容由于客房部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门带有大量实际操作训练的课程。但由于许多院校在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上相对简单,大多只能满足“中式铺床”实操训练要求,而对于许多实操项目只能变为理论讲解,大大降低了课程的吸引力,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长时间这样教学,会使学生对岗位能力要求形成错误的认识,对客房服务人员素质要求形成过低评价,最终导致对课程失去兴趣,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在实训设施设备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开展有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境教学内涵
情境教学是指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感氛围或教学场景。具体而言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据,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以形象为主题,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它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中情境的创设除了可以以教材为依据外,还可以把酒店客房服务工作流程、客房员工工作环境、客房内部空间结构、对客服务中经常见到的问题、服务案例等作为情境创设的依据,充分再现仿真场景和工作环境,从而多方面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二、《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有两大功能,一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支点,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中创设情境首先要考虑情境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关系,其次,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价值内涵,要真正对教学起到帮助和促进。
1.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教学情境要有生活性。陶行知先生有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如,在《客房服务与管理》第一章客房产品概述的教学中,对客房功能设计的知识讲解上,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教学情境。首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房间布局和主要摆设绘制出平面图,并让画得好的学生根据平面图来介绍自己的房间。等学生介绍完以后,再让学生回答自己房间的布局和酒店房间的布局是否相同,这时,会得到很多答案,因为不同学生的房间布局会不尽相同,并且学生对酒店房间功能的设计也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他们会凭借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判断,会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自己的房间和酒店的房间进行对比。当问题讨论到一定程度时,到底自己房间的布局与酒店房间的布局存在哪些功能设计上的异同就成了学生迫切想了解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再通过课件或手绘图纸的方式,把目前高星级酒店标准间或大床间的平面图向学生进行展示,加以讲解,学生就会从展示图和教师的讲解中得到答案,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房间区域、设施、功能、物件摆放等专业知识的学习。
2.教学情境创设要注重学科性,突出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教学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在创设中要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的骨干课程,其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特色。教学情境要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或是学科知识在生活中有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专业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例如,在“清洁剂的使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个生活中油污、墨汁弄脏衣服的现实情境,让学生选择正确的清洁剂去处理留在衣服上的油渍、墨汁。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到“污渍存在的形态与性质、不同的材料衣物选用哪类清洁剂效果更好,更利于衣物的保护、对不同的污渍选择哪一类型的清洁剂更容易清除,对具有危险性清洁剂的防范措施与使用方法”等专业性问题上,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哪里能够买到这些清洁剂”、“它们的价格与品牌”、“哪些清洁剂是我们家里有的”等与教学内容无太多关系的问题上。另外,强调突出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也可结合行业、岗位服务标准、工作场景等来创设有价值的情境,开展教学。
3.教学情境创设要具有问题性――可供学生探讨并得到相应启发。在《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中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注意情境的问题性,要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讨论与交流,并通过问题的讨论得到相应的启发,最终形成统一认识,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如在“客房对客服务中”让学生对客人与员工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可给出三个不同的问题:“为什么说顾客是酒店的衣食父母”、“为什么说员工是酒店的第一生产力”、“员工与顾客到底谁对酒店发展更为重要”。更多的学生愿意讨论第三个问题,在讨论中学生会从酒店工作的实际来对顾客的重要性和员工的重要性分别进行阐述,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没有顾客钱从哪来?员工素质再高,没人消费就失去了意义”,而有的学生可能会反驳:“没有高素质的员工,有再多的顾客也留不住,最终酒店只能关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把问题引向深入:“从酒店长远发展来看,双方谁的作用更大?”新的问题产生,学生又会围绕着从“长远发展”这个角度来探讨,最终在探讨中得到了具备高素质是现代酒店员工的基本条件,而提供优质服务是留住顾客的关键所在。经过交流与讨论,学生不仅把应有的专业知识得以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上也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对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三、《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情境创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情境应师生互动,共同提高。情境的创设不应仅仅停留在教师自主创设上,还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情境的创设中来,这样学生才会更融入到情境之中,更容易理解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在情境中学习专业知识。
2.情境的创设要注意氛围的营造。氛围是情境创设的前提与基础。只有良好的氛围才能使情境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与预期的目的。因此,在情境的创设中除了情绪氛围的营造以外,对物理环境、细节的关注等都需要做好提前的处理。如在客房对客服务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某个场景的表演,让学生按要求找好相应的服装以符合人物的身份,提前准备相应的道具,做好场景的布置等来再现真实的环境。
篇7
关键词: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 综合性 实践性 课堂讲授 改进方法
物流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其内涵有不同的内容。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变革着物流的运作、管理模式。物流管理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1],同时也是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及其他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的经济学、管理学、数学和物流学理论基础上,了解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把握企业物流运作的基本规律,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思想和理论方法,并应用所学理论解决企业物流运作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
物流行业本身的具有一定的性质、特点:第一,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一门综合多个学科的综合叉学科,综合了管理、经济、数学、运筹学、工程技术、机械、电气自动化等学科知识,专业知识结构复杂化;第二,物流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的蓬勃发展,物流行业的变化日渐加快。因此,物流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别于其他的管理课程,更加强调综合性、时效性和实践性,并且对课程的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是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通过教师围绕一定的主题授课,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促成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以作业巩固课堂知识、以笔试考核对课程知识进行掌握,最终实现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进入二十一世纪,这样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需要。
考虑到物流管理课程的特殊性及传统教学形式与新形势的不适应,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结合自身实际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对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可采取下面的方法进行改进:
一、补充时尚题材,丰富教材内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材能给学生学习提供正确的指引、辅助,然而由于物流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更新较快,传统的一本通书读到老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教学的需要。为此,在选择教材时,可采用任务化、模块化安排,能阐释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同时通过互联网搜集与知识点紧密结合的时尚素材,拓宽学生的眼界、视野,又不脱离教学大纲、内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思考,关注知识细节
由于物流管理本身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仅靠定义、特点、原理、方式等固定知识点进行灌输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吸引学生开动脑筋。因此,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思想出发,课堂上可采取开放式提问的方式,结合贴近身边的鲜活事例,引发学生联想,同时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例如在讲解物流的定义时,并不是采用直接宣读的形式,而是以“说说你理解的物流”作为引子,让学生回答。有的学生说是“物的流通”,有的学生说是“快递”,有的学生说是“车间内零件的搬运”,等等。通过总结归纳,得出物流包含销售、生产、采购、废弃、回收物流的结论。
另外考虑到物流学科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课前应该充分准备,分析学生回答问题、讨论时知识点涉及的内容,以便在课堂上更加灵活、顺利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三、课堂形式、考核方式多样化
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大多采用PPT加教材的形式,课堂上学生感觉沉闷,教师讲课难以发挥水平,因此,可搜集视频素材、实际案例[2],在课堂上通过观看视频,分组讨论的方式,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加强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例如,讲授运输方式的选择时,通过列举实际中多种不同的情况供学生选择,再分析、对比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配送点的设置则选取实际案例由学生分组讨论,说明不同设置模式的利弊。实际应用后,学生反应活跃,积极性明显提高。
另外,考核的方式也可以不局限于笔试,可采用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查找现实中的例子,并运用学习的物流管理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
物流管理的实践性毋庸置疑,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理解的深度流于表面。因此,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实验、实训环节。在课堂上可安排小游戏[3]的方式,如别针游戏,分组完成组装满足一定要求的别针零件,以量多为胜,寓教学于娱乐。通过别针游戏让学生对生产的安排规划有更直观、感性的认识。啤酒游戏则可在讲解牛鞭效应时采用。游戏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精心准备、监控过程、总结点评。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投入资金建设专门的实验室,或购买仿真软件。还可以与物流企业达成产学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参观、实习的场地。如此一来,学生的认识来自现实生活或所见所闻,不再是纸上谈兵。
五、善用互联网络资源
最后说说互联网络资源的利用问题,互联网是个巨大的宝库,在网上除了可以浏览最新时闻外,还可以便利地得到物流方面专业的课程素材,如兄弟院校的精品课程、物流专业网站(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仓储社区)等的网络资源。通过给学生相关链接,引导学生主动在互联网上搜索感兴趣的内容,将被动的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学习网站供学生下载课程资源,交流学习心得。
总之,通过对上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动掌握物流管理的知识和具体运作,从而学会应用原理解决实际的物流决策问题。
参考文献:
[1]齐云英.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2012(8).
篇8
[关键词]能力本位;《交通管理与控制》;基础理论教学;技术方法教学;综合应用教学
能力本位教育是是20世纪末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论认为,教学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1]。知识不等于能力,有了知识不一定就代表有了能力,只有把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使知识变成能力才有用。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很多高校开始展开以能力本位为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和研究。《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目的是探讨对现有的道路交通设施,如何科学地采取交通管理与控制技术的各种交通治理措施,来提高其交通效益与交通安全[2]。课程包括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2个篇章,目前总共28个理论学时,课程结束后配有1周的课程设计,内容多,学时少。单从教材内容看,主要是介绍一些基本的交通管理理论和方法,难度不大,但是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往往表面上掌握了所学知识,但是真正运用到实际中时就会出现眼高手低、无处下手的情况。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3,4]。不合适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学生只是机械记忆,对所学内容没有深层思考,不能做到真正理解,从而不会灵活运用到实践中。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传统式教学、启发引导式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仿真教学等,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与不足。而教学方法的选用一般与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的环境条件等多个因素相关[5],由于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内容较丰富,有基础理论、技术方法、综合应用、知识拓展等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本位为核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基于“基础理论———技术方法———综合应用———知识拓展”的教学内容为背景,摸索总结了一套新型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基础理论教学
基础理论教学重点在于交通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等知识点的理解,理论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从表面掌握。在基础理论教学阶段主要依据教学大纲,采用传统式教学、启发引导式教学、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能理解性的掌握《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基本理论和精髓。第一堂课绪论部分,一般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时总是想弄清楚这门课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学完这门课能干什么、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绪论其实就是回答以上几个问题的。因此,第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显得非常重要,讲得好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信心,对后面内容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前面提到的几个问题,带着问题来找答案。在回答为什么要学这门课时,先向学生提出疑问“目前城市交通问题主要有哪些、什么原因造成这些问题?这些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或缓解?用什么方法来缓解?”,让学生先自行思考讨论,再用PPT向学生介绍案例。首先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了“首堵”北京的交通状态,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造成其中一个拥堵原因是车多路少,路网容量不够。接着介绍了中国最小的城市澳门的交通状态,只有25km2的澳门却塞下了近13万辆机动车,而这条首尾相接将近290km的“车龙”,在澳门总共才333km的行车道路上还能风驰电掣,游刃有余,这是为什么?一下子就提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澳门的交通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让学生看到了交通管理手段的效果,的确可以缓解交通拥堵。考虑到有学生可能会提到澳门和北京城市大小差异太大,没有可比性,于是又介绍日本东京的情况,整个东京地区人口是1300万左右,面积是215525km2。北京地区人口大约2000万人,面积是1680725km2。北京地区面积是东京地区面积的8倍,而人口只是东京的近2倍。按照最新数据统计,东京机动车保有量约800万辆,而北京机动车保有量537万辆[6],也就意味着北京的人口密度只是东京的1/4,人均汽车保有量是东京的1/2,但是人均汽车保有量高一倍的东京畅通无阻,而北京拥堵严重,为什么?然后通过图片、资料、视频向学生展示东京城市人口、车辆与交通概况,道路设置和运行,轨道交通运行情况,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功经验。通过上述案例中对交通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综合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方法的应用环境和条件,更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交通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让他们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
2技术方法教学
《交通管理与控制》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技术方法教学阶段重点在于基本管理手段和管理设施设置方式方法的理解运用。技术方法教学阶段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实地调研及研讨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每种具体的交通管理技术措施的设置方法和方式,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的交通方案优化设计。交通标志标线是向道路使用者传递交通信息的一种安全管理设施,设计合理与否对行车影响很大。上课之前让学生到学校附近道路和交叉口进行实地调研,对交通标志标线设置有个感性认识,然后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道路上实线、虚线、白线、黄线一般用于什么地方,起什么作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联系调研所见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结果对各种标线的作用及设置形式加以总结,并展示一些实际道路上设置有问题的交通标志标线图片,使学生加深印象。再如,交通拥挤收费是目前国外众多城市实施并取得较好效果的一种交通需求管理策略,介绍此部分内容时,首先教师引出基本定义,接着介绍了新加坡交通拥挤收费的实际经验(交通拥挤收费管理措施在新加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再反观国内城市,很少有城市采取这一措施,为什么?给学生留下这个疑问,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文献资料来找答案,从而分析交通拥挤收费的适用性。通过这种让学生实地调研、以案例为背景上网查资料回答问题的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拓宽知识面,也能加强学生观察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
3综合应用教学
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大系统,任何单项技术都不可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交通的改善必需依靠工程措施、管理与控制措施、对交通参与者的宣传教育等。综合应用教学阶段重点在于学生能灵活地综合运用几种交通管理方法和手段来解决实际的交通问题。一般可以采取工程案例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加强技术的综合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殊事件发生越加频繁,对城市交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教师先介绍特殊事件的定义、对交通的影响、管理原则及一般管理方法,然后选定学校附近某一正在进行的道路施工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调研,分析其对周边路网的交通影响,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行车管理、步行管理、停车管理、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等内容,多方位的提出交通组织对策,再集体讨论对策的可行性。交通控制的核心内容是交叉口的信号配时设计,通过让学生以工程案例为背景,通过实地调研并进行研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拓展教学
知识拓展教学阶段重点在于从整体分析与设计角度出发,从更高层次上让学生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从系统角度分析教学内容相互之间关联,最终实现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升华。该阶段教学一般采用自主学习、研讨式教学及仿真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交叉口是城市路网的瓶颈,车辆在交叉口处的通行效率决定着整个路网的通行效率。由于我国城市交通机非混行的现状,拥堵交叉口的改善设计一直是交通工程领域的重点及难点[6]。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体会交叉口综合治理,教师介绍基本的治理步骤和治理原则方法之后,对学生进行分组,选取学校附近某个交叉口进行现状调查分析,找到目前存在的交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包括空间渠化、交通组织和信号控制设计3个方面,并对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价,然后将设计成果用PPT的形式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对每一组的方案、PPT制作、汇报及讨论环节进行点评,对做的好的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对于不足之处给予适当建议,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总结。由于设计方案不可能用于实际交叉口进行效果验证,因此有必要借助专业的交通仿真软件VISSIM软件来实现交通运行过程的再现功能,对方案效果进行演示,同时在使用VISSIM软件时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信号相位、车道渠化等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各类通行条件及交通量状况下交叉口改善设计的方法。这种教学形式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所学的所有知识点,还要独立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及学习VISSIM仿真软件,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交往表达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5实施效果
新的教学方法已经试用于2011级交通工程专业本科学生,通过上课期间和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调查和回访,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92%的学生认为对提高学习兴趣非常有帮助,89%的学生认为对巩固专业知识非常有帮助,85%学生认为对培养综合能力非常有帮助。从考试成绩来看,学生的平时成绩由78.5分(2010级)提高到了86.7分,期末成绩也相应有所提高,特别是综合分析题,得分较上一年提高了21.3%。
6结语
改革传统的单向式灌输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融入课堂,鼓励学生到实践中解决实际交通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使原本枯燥的管理原则和方法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真正体现了本位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洪海.《管理会计》课程能力本位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会计之友,2010(5):115~117.
[2]吴兵.交通管理与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3]赵呈领,江婷,谈国栋.基于教学方法本体的教学视频案例系统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7):121~126.
[4]张蓉,左晓园.试论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61~163.
[5]王立英.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变革[J].教育探索,2008(5):30~31.
篇9
一、课程性质及改革建设的必要性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主要内容是管理组织中的一般管理原则、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对各种社会组织的管理进行理论指导, 同时也是经管类各专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同时该课程是管理学科理论知识的高度概括,而且各部分内容之间没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难度均较大,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新该课程教学形式已?菰诒匦小?
二、《管理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其沿革,并通过管理职能这条主线,使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内涵,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现代管理观念, 使学生学会应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活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忽视了该课程的受众,他们属于不同的专业,每一个专业所需要的管理学知识都会有所不同,教师在为不同专业学生授课时,教学内容侧重点、案例讲解都应区别对待。而实际上,很多高校在该课程授课时,都是合班课的形式,所有专业都使用相同的教材、课件,教学目标不明确。造成学生认为这门课和本专业关联不大,从而学习态度上出现了怠慢现象。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较为单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也以改传统以黑板和粉笔为主的教学形式,把多媒体教学带进课堂。从目前来看,虽然形式有所改变,但实质性是不变的,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枯燥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考核方面还是沿用传统方式,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为主,难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既达不到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该课程主要讲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管理方法、管理职能等,理论性比较强,所以很多高校教师都以课堂教学为主,偏重于理论讲授, 案例和现场实践教学较少,这种教学方法很难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建设思路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建议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来设置教学内容,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具有专业针对性。比如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在管理学课程中应多加入激励和控制方面的内容;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多涉足计划、决策方面的知识。对于战略管理等高层次的知识,学生没有实践经验难以领会,可以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的选取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管理学基本理论性知识的选取不应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要分清主次,分清次重点。
高校管理学教学内容设置上要遵循的原则有三点,一是修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从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明确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以够用为目的;二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强调不同专业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三是增加实训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力求通过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来提高不同专业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二)丰富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
管理学课程如果课堂设计死板没有心意,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目前来看模拟沙盘教学法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模拟沙盘教学以企业经营为模拟对象,包含了管理的各主要职能。通过将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抽象为一系列规则,由学生组成若干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模拟企业若干年内的经营活动。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将实践和理论融为一体,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欢。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有效地调动了学习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组织、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
除此之外,高校课堂较之以前在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提升。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案例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情景模拟法的运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营造一种情景,让学生根据给出情景中的角色进行扮演,比如上级、客户下属等角色,并按每个角色完成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愿选择扮演的角色,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其中问题。活动结束后,角色扮演者发表看法,教师和未参加的同学根据他们的发言、在活动中的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给予点评。这种形式摆脱了灌输式的教学,颇受学生欢迎。
篇10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悟性
管理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其性质属于专业基础课。讲授良好的管理学课程对学生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自身素质的培养有莫大帮助。笔者通过对自身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反思及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学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规范课程标准,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1.管理学基础概念的讲述。在这个层面上,主要要向学生介绍管理活动的形成、概念、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对象和环境等,并由此引出管理者的概念。此外,要向学生简单介绍管理的基本职能和管理的社会责任,此部分课程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管理活动形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认识到管理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三是认识到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管理者才是一个真正追求卓越的管理者。
2.管理思想发展的讲述。前人管理思想的形成对我们的后续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个部分的讲述是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形成的源远流长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力量。在这个层面的教学上,应该按照管理理论从萌芽开始,发展到古典管理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的时间发展脉络进行,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管理理论没有过时和现代之说,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之说。
3.管理职能的讲述。在这个阶段,重点要向学生讲授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同时要向学生阐述四大职能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在讲课过程中将四大职能分开造成学生各个职能是割裂开来的错觉,要始终在课程中灌输管理学各个职能是一个系统的观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总体和部分的哲学观。
将课程的标准规范起来,按照合理的顺序安排好管理学中涉及到的重要的几块内容,可以有效避免学科知识无法有效整合的可能,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深度把握管理学课程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1.根据管理学通俗性的特点实行疑问——自学——老师解惑授课过程。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即使他们还没有真正学习到管理的知识,但他们管理有自己的认识(虽然有一部分是错误的)。他们通过自己班级的管理、家庭的管理等等方面已经开始对管理有了较高的兴趣,渴望通过学习掌握实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来处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管理问题。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和对管理学的认识,就可在课程安排中,首先提出一个他们本以为是正确的但实际却是错误的观点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在课本中自己先寻找答案后,在课堂上进行深刻的剖析和阐述,让学生通过疑问——自学——老师解惑这样的过程完成事半功倍式的学习。
2.根据管理学抽象性特点实行提前预防授课方法。许多学生在学习管理学之前会以为管理学案例丰富,应是一门有意思的课程。而管理学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必然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加之管理无定法,这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给出学生标准答案的现象。但是因为学生心理准备不足,一旦面对抽象的东西就会降低对管理学的兴趣,开始怀疑学习管理的必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在遇到抽象的知识前提前给学生打好预防针,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管理学面对实践时千变万化,才使管理学充满了魅力,而找到万象中的头绪正是每个管理学者孜孜以求的事情。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提前预防授课方法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正确使用案例教学法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学科,引进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因为案例常常来自于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有加强的真实感,另外案例分析中总是充满着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这种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站在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问题,加之在案例分析时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环境中转化到主动参与的情境中来,这对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学科兴趣的培养都很有益处。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求能正确的使用案例,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案例的选择要紧扣课堂内容。管理学的案例有很多,但是要找到紧扣课堂内容的案例却很难。授课教师不能因为案例不好寻找就选择一个贴切程度不高的案例,也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只寻找生动有趣的案例,因为偏离了教学目标的案例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案例的选择是一项艰苦的过程,授课教师要认真做好准备,从大量的案例中精选出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管理规律或原理的案例。如果寻找到的案例比较枯燥,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等的形式展现案例来增加趣味性。总之,案例的选择是一项繁重但是有意义的工作,授课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坚持紧扣课堂内容的原则,然后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2.授课教师要为案例分析做好充分的组织准备工作。良好的组织准备工作是案例分析成功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首先充分考虑在课堂案例分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然后在案例分析中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永远站在幕后,但课堂讨论的氛围却一直在自己无形的控制之中。既充当教练,又是导演;既是顾问、又是联络员。当学生出现偏离案例分析目的情况时,应巧妙的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维道路上来;在学生们观点独特、思维开阔的时候,又要无形中将这个氛围带到一个新的。总之,教师时刻不能忘记案例讨论的根本目的,通过自己合理的组织安排引导学生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
3.注重案例讨论后的总结和评价。总结和评价是一个案例讨论画龙点睛的地方,有了这个步骤,整个案例分析的目的才会更清楚,学生才会学到更多东西。案例分析总结可采用小组报告的形式,先让学生通过内部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由各个小组相互比较对方的总结报告,给出学生自己的评价,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分析结果重新思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也颇有益处。最后,由授课教师根据案例分析的过程观察和结果分析进行最终评价。在最终评价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同时,要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见,最后,要进一步强化案例所要传达的信息,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案例分析对课堂学习的作用。
四、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学生普遍喜欢一种“嬉皮”文化,他们热爱搞笑,但是希望这种搞笑的形式中蕴涵有某种社会现象。而笔者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按照课件讲授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10-15分钟,但是,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有意思的图片的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延长;而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跟课程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视频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会延长更多。所以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如搜集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搞笑视频,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的讲述中,使学生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对视频反应的内容进行思考,会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悟性
笔者对“悟”的理解是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一个有悟性的学生会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入到课程知识中去,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情况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键。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悟性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人的成功与否,到最后,往往不是由知识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悟性的多少决定的。”在管理学的学习中同样如此,一个有悟性的学生往往得到了更多有用的东西。
悟性是可以在课堂上培养的,这需要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来发展学生的右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靠在课堂上压力提问形成的,因为压力情景并不利于学生悟性的培养。笔者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自由的环境中提出一些开放性而非结构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线性思维习惯向右脑及逆向思考习惯方面转化。起初这种教学方法对习惯规律性教育的学生可能会比较难,但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悟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时刻谨记培养学生的悟性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就不会因为短期没有成果就放弃这方面的努力。笔者也相信,经过每个老师的努力,我们定能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有见地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初蓓.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无锡商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 上一篇:建设单位造价管理制度
- 下一篇:工地封闭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