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代经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代经济管理

篇1

1. 基本要求:文章应具有创新性,做到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严密,文字精炼,结论正确。优先刊发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论文。

2. 论文书写顺序: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所在城市;邮政编码;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注释;参考文献;英文标题;英文作者姓名;英文作者单位;城市邮编;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若论文为基金项目,请在正文之前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

3. 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应客观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中文摘要约200个汉字,英文摘要约300个字符。用词要客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修饰。关键词应反映论文主题概念,为3~6个的词或词组。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须对应。

4. 作者简介:在篇首页脚处依次注明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学位、职务、职称、研究方向。文末请注明详细的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

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标全并注意引用最新文献,文中采用右上角注,以[1][2][3]……符号排序,并按先后次序列于文后。

6. 注释:如果有附加说明或发挥性论证的注释应列于参考文献之前,文中采用右上角注,以①②③……符号排序。

7. 投稿方式:本刊接收电子文档,稿件可通过E-mail提交编辑部,本刊投稿电子信箱为:或。

8. 期刊数字优先出版:本刊是签约同方知网(北京)“优先数字出版期刊”,凡本刊录用稿件均视为作者已授权本刊在“中国知网”进行优先数字出版。

9. 版权与稿酬:本刊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含“优先数字出版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重庆维普资讯网”、“台湾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龙源期刊网”、“博看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及“我得杂志网”全文收录期刊。论文自发表之日起本刊就取得了出版权和独家使用与权。因此,向本刊投稿者则视同认可并授权本刊上述做法。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将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

10. 保密要求:向本刊投稿应严格遵守保密制度,论文不得涉及国家的统计数据、内部指示、企业商业机密或技术秘密及专利秘密。

11. 本刊强调:作者应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文稿严禁抄袭和重复发表,凡发现载文有此行为并造成不良影响者,本刊将永不受理该作者任何稿件。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注重文章的理论性、学术性及创新性。

12. 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槐安东路136号(050031)

篇2

关键词:统计学;经济管理;应用研究;影响分析

统计是认识客观世界数量规律的有力工具,无论是进行宏观的国民经济管理,还是进行微观的企业经营决策,都需要准确地把握有关经济运行的各类数量信息。根据具体应用领域的不同,先后形成了生物统计学、档案统计学、管理统计学、信息统计学等统计学的不同学科。统计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中有广泛的应用,经济管理评估、经济管理预测、经济管理分类、经济管理标准制定等领域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均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经济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也对统计调查的方法、统计分析工具甚至统计信息化工具提出了诸多新的需求,推动统计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深入探讨统计学在当代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影响,对于推动统计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价值观

统计理论是数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概率论为基础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导出其概念规律性(即统计规律)。它主要研究随机现象中局部(字样)与整体(母体)之间,以及各有关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性。它主要是利用样本的平均数、标准差、标准误、变异系数率、均方、检验推断、相关回归、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试验、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等有关统计量的计算来对实验所取得的数据和测量、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有关分析研究得到所需结果的一种科学方法。统计学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真实可信。统计资料的真实性是保证统计结论可行度的基础,统计资料的真实性不仅包括统计数据本身的真实性,也包括统计过程的真实性,统计工作者只有坚持真实可靠的价值观,才能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科学严谨。就是要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坚持统计调查工作的规范统一,健全完善制度,夯实基层基础,实现统计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推动统计能力、数据质量、政府统计公信力的提高,努力争创卓越一流的工作业绩。第三,创新进取。就是在进行统计实践工作和统计研究的过程中不断以问题为导向,创新统计工作方法、创新统计技术,促使统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实践中,统计学在经济管理评估、经济管理预测、经济管理分类、经济管理标准制定以及经济管理科学研究中都存在广阔的应用空间。

1.统计学在经济管理评估中的应用。通过评价工作为评估对象进行排序并进行择优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在评估的过程中通常包括指标权重计算、指标体系优化等工作。在指标权重计算方面,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粗糙集方法,它不需征求专家的意见,切断了权重系数主观的来源,使权重系数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可以克服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同时减轻计算工作量;在指标体系优化方面,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保留了原始变量绝大多数信息,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从而达到指标优化的目标。

2.统计学在经济管理预测中的应用。在经济管理工作中,需要根据历史数据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例如根据历史销售量预测未来时间点的销售情况,又如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重点研究的区域经济如何实现均衡增长的经济学问题需要对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即初期的静态指标(人均或劳均产出)和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和检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线性回归以及通过对数化处理的拟线性回归模型能够有效解决经济发展的预测问题,又如统计学中开发出的收敛、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等方法能够对经济系统的收敛性问题进行判断和分析。

3.统计学在经济管理分类中的应用。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将具有一定共性因素的管理对象进行结合,在分类的基础上,以类别为基础提供差异化的管理,例如经济管理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就需要建立在客户分类工作的基础上。聚类分析属于一种没有先验知识的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中进行分类的基础,首先在于建立分类对象的特征指标,然后根据特征指标收集数据,最后通过“距离”测量的方式建立将“距离”最近的对象归为一类。系统聚类是一种重要的聚类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将个样本各自看成一类,这是各类之间的距离等于各样品之间的距离,然后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成一个新的类,计算新的类与其他类之间的距离,再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这样每一缩小一类,直至所有的样品规程一类为止。系统聚类法的聚合过程可以通过聚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这种图不仅使聚合的过程一目了然,而且便于确定分多少类以及如何分类。

4.统计学在经济管理标准中的应用。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经常遇到标准制定的问题,例如,在工程经济管理领域,在相关元器件出厂检验时就需要对元器件是否合格以及合格的元器件能够应用的具体场合做出判断,这就需要进行标准制定。实践中,统计学中的统计抽样和统计检验方法能够有效服务于标准的制定工作,应用统计学的思想,可以在大样本抽样的基础上获得大量不具有相关性的统计数据,进而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元器件寿命的分布函数予以假设和检验,获得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元器件寿命分布函数,并根据分布函数的特征制定元器件合格与否以及不同应用场合的标准。

5.统计学在经济管理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问题是经济管理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研究方法的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在经济管理领域中,实证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论,在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市场、管理等研究领域,有时需处理多个原因、多个结果的关系,或者会碰到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即潜变量),为了解决这类对象问题的研究方法论问题,统计学的中结构方程模型因为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统计误差、能够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以及能够有效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等优势,成为经济管理实证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和工具。

三、统计学与当代经济管理的交互影响分析

统计学与当代经济管理的交互影响可以从统计学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和经济管理工作对统计学的推动作用两个层面理解:

1.统计学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统计学方法推动经济管理科学化。在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中,通过科学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致力于“时间动作研究”,探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佳方法,制定出合理的日工作量,其中孕育着通过定量化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思想,统计学方法本身作为应用数学的重要分支,是实现经济管理科学化重要工具,有助于推动经济管理科学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近年来,各种统计分析软件高速发展,StatisticsProcedureforSo-cialScience(SPSS)、SAS等统计学软件的出现极大提高了统计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程度,也极大地规范了经济管理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于操作者而言,只要能够在科学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正确掌握上述软件的操作步骤,甚至无须精通各种统计模型冗余的推导过程都可以得出研究结论。

2.经济管理工作对统计学的推动作用。经济管理的过程本身也推动了统计学的发展,例如,经济管理中经常面临样本数量不足的统计推断问题,如在样本数量低于30个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统计推断形成关于样本整体特征的描述,这就推动了统计学中小样本参数估计、小样本假设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技术的发展;又如,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快速增大,数据增长速度的加快,以及数据的多样性,即数据的来源、种类不断增加。在大数据时代,许多传统统计方法应用到大数据上,巨大计算量和存储量往往使其难以承受;对结构复杂、来源多样的数据,如何建立有效的统计学模型也需要新的探索和尝试。因此,经济管理对象复杂性的不断提高也推动了统计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综上可见,统计学方法与经济管理之间相互联系,统计学方法为经济管理研究和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方法论指导,经济管理研究和实践工作为统计学的提供实践土壤,而且随着经济管理对象复杂性的提高,不断为统计技术的发展提出诸多新的需求。因此,统计学方法与经济管理之间并非相互割裂关系,而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协同发展。

四、结语

统计学在经济管理评估、经济管理预测、经济管理分类、经济管理标准制定以及经济管理科学研究中都存在广阔的应用空间。统计学与当代经济管理交互影响、相互推动,统计学方法有助于推动经济管理科学化目标的实现,统计软件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统计方法应用于经济管理的便利性;经济管理中小样本以及大数据等问题的出现对统计学的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曾珍香,顾培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篇3

关键词:工业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策略

工业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加大了对工业发展的各种政策支持,包括贷款、土地、税收等各方面的扶持力度,这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相应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产品研发等。这些都给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造成相当的障碍,所以我们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及时进行调整,在实践中改革创新,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清除障碍。

一、工业经济管理概论

工业经济管理是在工业经济具体活动中,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控制和监督的一种职能。工业经济管理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之一。它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一)工业经济管理自然属性

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科技进步,工业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相对产生的部门也越来越多,各部门与各行业间逐渐发展成一个整体系统。这个整体的正常运行必须需要相应的管理。这是工业发展的自然需要。它包含了系统性、比例性、权威性、预见性和科学性。

(二)工业经济管理的社会属性

工业经济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密不可分,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本质的区别。如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由于这种差别造成了工业经济管理的不同社会属性。其主要表现有国家性、自主性和民主性。

二、我国经济管理模式现状

(一)管理观念落后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多企业受固有思想影响,经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企业在日常的经济管理中缺乏足够的基础管理依据,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不能产生有效的约束与指导,甚至有因监督不全面导致的负面现象发生,管理内容空泛执行能力欠缺,在具体执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达不到所需的效果。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企业在发展中改变传统观念不断更新经济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同时增加企业经济管理的执行力度与执行手段。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缺乏明确指导思想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企业的指导思想是支撑企业发展的中心力量。因为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时需要人来具体执行的。企业的经营是需要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正确的指导思想能够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而目前我国大多企业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经济管理难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三)发展方向不明缺少战略目标

企业战略目标对于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它能使企业整体人员明晓企业的共同目标,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其次他能够使企业各级工作人員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重心,使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资源整合具有更强的目的性,能够更好优化资源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但是目前的一些企业在发展中忽视了身边的资源环境,缺少明确的战略指导目标,使企业发展方向不明难以进行可持续发展。

三、当代工业经济管理模式应用策略

目前,我国当代工业经济管理模式还处于探索实践之中,其管理模式与指导思想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依据现有的理论基础与经济学知识不断更新改正。

(一)完善经济管理机制

对经济管理理念进行不断创新完善,是企业经济发展重要的一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不断完善经济管理模式,引进更加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把企业文化与经济管理相结合,改变企业员工的老旧思想,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与企业凝聚力,让每一个员工都具有责任心,做到与企业休戚与共。在企业的具体经济管理运行当中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用新的视角处理相关的问题。同时企业要注意对于经济管理人员的培养,定期聘请专门人员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也可以选派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人员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企业的管理人员要不断培养自身的思想观念,提高本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旧有的经济管理模式不断进行完善,以促使企业的有利发展。

(二)推陈出新

由于现阶段很多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制度,引起相当多的资源浪费,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所以,要转变固有的经济管理理念及时推陈出新。让企业在新的环境中创新新的管理机制,以适应当代环境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做到以人为本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避免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病,使企业的各级管理和组织机构更加灵活完善。使企业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的发展脚步一致。

(三)工业经济管理结构优化

现阶段,我们国家经济整体发展情况,存在行业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例如石油行业的供求矛盾和开采技术。我们缺乏开采石油的核心技术和开采能力,满足不了开采的需要,这就要求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优化,优化石油行业的产业结构,对石油工业进行整合集中,自主创新研发采油技术,增加石油工业的竞争力。所以要根据各个行业的具体情况,构建完善的工业经济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积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各行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篇4

关键词 企业 经济管理 管理模式 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除了受企业内部条件的限制外,还受外部市场运行环境的影响。企业的经济管理和利润最大化都是系统性工作,要使企业在较长的时期内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持续性发展,就要制定合理的经济管理目标,同时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策划,建立系统、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一、当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缺乏整体观念。

从当前情况来看,许多企业的经济管理中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不少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整体观念。部分企业设立的管理机构很混乱,这就造成在命令时,权利交叉,在出现问题时,各部门推卸责任,使得下级员工不知该听谁的指令,遇到棘手的工作时,不知找谁来处理,最总使得企业的工作效率极端低下。虽然有的企业各个部门职能分工相当明确,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即使一个独立的部门能够把工作做的很出色,可是从公司的整体性来考虑,并没有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最佳状态,也就是没有达到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如果能把企业考虑成为一个动力系统,才能全面实现企业的系统的整体优化,这就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思想所在。

(二)企业文化缺失和优秀人才缺失。

企业持久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就是企业文化,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或企业文化的发展不能迎合企业的需要,都会制约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取得胜利。大量事实证明,成功的企业企业背后都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做支撑,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样,人才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企业发展同样重要,一般来看,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很多员工会进入疲惫和困倦期,对于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失去激情,陷入不思进取的危险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不断地进行人才战略优化,增加员工的危机意识,并且大量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企业,不断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三)过于频繁的人力资源流动。

过于频繁人力资源流动,使得企业执行各项工作时,工作的进度和质量都不到可靠的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不能和企业战略相融合,企业没有对新职工进行技能与经验的培训,就使得企业很难整合及提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水平。同时会出现核心员工离职的现象。另外,激励机制的不科学,员工结构的复杂化与多样化,也是引起人力资源流失的因素。缺乏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会让人才的进步落后于企业的进步,让员工感到公平性缺失,对企业失去了信心甚至会产生厌恶情绪。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企业缺乏凝聚力、逼迫很多优秀人才因走投无路而选择离开,人事危机越来越严重。

(四)企业管理出现偏差,盲目投资现象频出。

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很多企业都想做大做强,逐渐增大投资,扩张势力,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知名度,可是因为这种盲目的投资方式并没有使投资与收益形成正比,反而有些企业由于没有认清形势,造成因为增加投资而入不敷出的不良现象,这样盲目性、粗放性的投资方式,导致了企业大量资金的浪费与流失,造成企业的流动资金无法进行良好周转,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五)缺乏核心竞争力。

企业绩效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走向规范和成熟,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要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就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六个方面:成本竞争,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衡量指标是成本和销售额,利润就是销售额和成本的差额,企业都尽可能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获取更大利润;人才竞争,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要挖掘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增强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品牌竞争,品牌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会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强化品牌意识在国际竞争中非常重要;网络竞争主要是指营销网络,每个企业都有适合自己的营销模式,通过独特的营销网络战胜竞争对手,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服务竞争,在同质化产品竞争中,产品差异化变小使得服务就成为赢得市场主要的手段,良好的服务体系体现着员工的素养和企业的文化;创新竞争,企业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就需要创新意识,需要更新观念、调整战略、挖掘经济增长点,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忽视的环节。

二、针对当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一)优化经济管理体系,形成系统的整体性。

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是指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所采用的模式,如果要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就要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定期的测评,对于不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要及时进行改进,同时克服以“管理效益”为中心传统管理模式,关注长期目标系统,是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以期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整体效果。

(二)企业需要确立自己的文化精神。

要确立自己的企业文化,首先要根据企业的特点,确定和强化企业的个性与经营优势,通过这种确定和强化唤起职工的认同感,增强职工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发展动力;二是以营销服务为中心,引导和培育企业职工创名牌、争一流、上水平的意识和顾客第一、服务至上的经营风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大力提倡团结协作精神,使企业形成一个精诚合作的群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发扬民主,贯彻以人为本,造就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激励职工参与意识,使他们把自己与企业视为一体,积极为企业的兴旺发达献计献策;五是提炼升华,将企业精神归纳为简练明确、富有感召力的文字表达,便于职工理解和铭记在心,对外形成特色加强印象。企业精神的形成具有人为性,这就需要企业的领导者根据企业的厂情、任务、发展走向有意识地倡导,亲手培育而成。在构塑企业精神的过程中,特别应将个别的、分散的好人好事从整体上进行概括、提炼、推广和培育,使之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精神。

(三)优化和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竞争的根本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能够正常运转的最基本保障。企业要对内部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最大化地发挥人才的潜能,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企业应该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特别要提高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人才的水平。另外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结构,建立科学有效地绩效评估制度与激励机制,这样提高员工的凝聚力,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着手建立合理的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以确保员工安心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降低人事风险,防止企业关键人才的流失,为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赢得未来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已经进入企业,建立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信息管理一体化能够减少企业管理偏差,使企业规避经营风险。要重视增强内部文件的时效性,使员工及时了解公司动态,同时要全面收集有关企业发展的信息,及时关注政府最新的政策,改善与客户的关系,搭建公司、政府和客户三方联系平台,并准确地向公司决策者传递信息。

优化和改进企业采购和生产过程,要加强质量关键点的检测和控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保障企业生产目标的顺利实现,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更加符合企业的经济管理的要求,顺应企业经济管理的规律。

(五)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明确企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在成本、人才、品牌、网络、服务、创新等核心竞争力方面下功夫,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更新观念、调整战略、挖掘经济增长点,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忽视的环节。

确定企业的经济发展目标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企业通过调研、评估、检验等方法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对客户的要求进行综合评定。当确定了企业的经济发展目标之后,合作双方要进行产品的满意度检验,对于企业产品的生产与服务过程要进行严格的监管、控制,使产品能够达到计划设定的标准,以此来保证企业实现有预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制度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重要保证。只有认清到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管理力度,提升企业经济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同时,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高瞻远瞩,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规范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和经济管理体系,要用科学的、系统的、合理的、规范化的方法管理企业的现代经济活动,以保障实现企业的利润和价值,进一步改善现代企业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以保证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参考文献:

[1]陈秋静.诚信与道德:企业生命之源[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30期

[2]向阳.贯穿于企业管理中的“尊重”[J];电子元器件应用;2011年09期

[3]何啸.南通市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现状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1年10期

[4]李艳.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问题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1年21期

篇5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一、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是知识已成为企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最大要素;二是知识的来源已经全球化、信息化、多样化。过去知识的来源并不丰富和直接,而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世界的知识已经融汇在网络中,随时随地可以取得和应用。过去知识主要以书报、文稿为主,而现在有文字、图像、语音、图形多种表现形式,又以纸质、电子、光碟等多种媒体表现;三是知识处理与传播已经网络化。过去靠面对面培训,靠电视、广播。而现在网络平台已经深入到企业和家庭,知识已经紧紧地围绕在我们身边;四是知识的产权化。虽然大量知识已共享,但作为企业竞争的核心知识正在产权化,以保护创新知识的企业。企业也正以自己的创新知识获取企业的最大利润;五是知识管理成为主要的手段,也成为企业的核心管理。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重点已经转移到知识管理上,因为企业的利润增长来源主要是企业掌握了别人不具备的知识,而掌握和拥有知识的过程就是知识管理过程。

二、企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企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企业档案管理的重点在收集、保存资料,记载“历史”。传统档案管理多以实物存档为管理对象,管理手段主要就是用媒体(主要是纸质或实质)记录下来,并分类存放在档案室中。这个阶段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管理的重点就在“收集”、“管理”、“编目编册”、“保存”、“借阅”等工作上。同时,非常强调资料的完整性、安全性,所以过去只有少数的人员能借阅。事实上,传统的档案管理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记载历史,使得后人在需要的时候以历史资料为依据,档案才产生作用。由于历史的局限,传统企业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工作量大,耗费时间长。二是保存占据空间较大。三是查找困难。四是传统档案的安全性没有可靠的保障。

(二)信息时代企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收集整理档案用人多,耗费时间长。与传统档案管理一样,档案得不到及时地、实时地应用。等整理编号完毕,已经成为“历史”。有更严重的问题是,部分信息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不具备整理的能力,致使档案规范化难以实现。

二是网络化没有给企业档案管理带采革命性的变化。信息时代的网络化把全球联成了地球村,档案管理不再是孤立地由档案管理者处理的事情。因为,在信息竞争、知识竞争的激烈状态下,人们已经没有时间等待档案员那漫长的整理过程。只有对档案进行及时、快捷地处理,才能适应现实社会对档案的需求。目前就我国各级档案馆来看,档案管理的革命性变化还没有真正到来。

三是档案的分类方法多沿袭旧制。按过去的档案管理的分类方法,最多再加进一些信息管理的规则,脱离了实际工作规律或习惯,因为绝大多数档案利用者并不是档案管理者,他们不知道档案的编目分类方法,查找起来就显得非常麻烦。事实上,这也是众多档案管理实施信息化以后出现的问题,档案信息系统依然是档案管理者自己的系统。

三、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通过一定手段,把知识的产生、沉淀、规范、传递、应用等过程管理起来,使企业员工快速掌握知识,具备更强的工作能力,极大地提高企业工作质量和效率水平,进而取得利润。

1.知识资源管理正逐步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企业知识大体上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显性知识就是已经记载下来、能看、能听或能读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存在于大脑中、行为中、数据中,未被记载下来的知识。所谓知识资源狭义上的定义就是显性知识。知识资源管理,也就是显性知识的管理。当然,显性知识也是从隐性知识转变而来的。知识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当然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并且可以说,知识资源对于企业、组织来讲,现实感到是最需要管理的,因为它们已经是、或大部份已经是企业的经营成果,它们代表了企业现实的知识资产,所以说,知识资源的管理其实质是对企业核心知识资产的管理。

2.档案知识管理必然上升到知识资源管理。档案知识是典型的显性知识,并且是经过一定规范化处理(格式化编目、编号)得知识资源。当我们认识到档案知识是知识资源,那么它的管理就要从知识资源管理的角度去认识、去推动。

(1)企业档案知识管理上升到知识资源管理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档案知识是知识资源,且是规范化处理后的知识资源。按照知识资源的管理过程,它还将应用到工作中,并创新知识、创新工作,这才符合档案知识管理的规律,才能生存下去,否则档案知识管理就会走到尽头。

(2)企业档案管理上升到知识资源管理也是现实必需的。因为通过上升,档案知识不再被看成信息,不再按信息管理的规律去管理,由此就能避开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问题。一是通过大家参与,形成共识的知识资源规范处理,避免了过去收集整理只是档案管理者的事;二是通过支持实际工作,知识资源结合实际分类,解决了过去按档案方法分类的问题,也解决了档案知识不能及时或实时应用的问题;三是档案知识管理真正按知识管理的方法、手段来进行,避免了知识类档案还按照信息类档案进行处理的错误方式。综上所述,档案知识管理上升到知识资源管理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篇6

针对学籍档案的管理,在过去都是要通过大量的储存空间来进行管理工作。其中的信息内容就包括了相应的考试成绩数据、社团实践数据、社会实践活动等的数据。而因为在进行教学中的各种生活琐碎繁琐且数据量较大,这就导致了在进行学籍档案管理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错误。

伴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学籍系统的改革也就有了现实意义的存在必要,这不论是在空间结构上还是在存储的管理上都有一定的效应。而针对这些我们进行以下的讨论从而说明,数字化信息系统对于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 档案数字化的现实存在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的是数据档案的现实意义,所谓的数据档案,就是指在计算机数据库中进行学籍档案统计,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尖端科技进行存档管理。而这样的数据管理,不论是在统筹还是在运行中,计算机应用技术都可以十分轻便的将工作任务轻松的完成。而最重要的是,在过去对于学籍档案,每个学校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档案调入和调出,这对于教育系统来说,都是十分繁琐的问题。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到来,仅仅只需要比原来要小的多的一个硬盘或者一个数据库就可以录入大量的数据,同时几台电脑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数据处理任务。

2 高校学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含义

首先,数字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这一点,在进行了信息化管理的行业都已经体现出来了。在进行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所需要的数据比较庞大,所以这就造成了高校学生的信息数据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而近些年高校教育也针对社会实践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对于原本资源管理就比较紧张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就更加重了其工作的任务量。面对新的行情,信息化的存在意义就有了历史性的意义了,最简单的说,就是原本需要三人进行的工作,现在仅仅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如,在过去需要三个管理人员进行分工的调查、录入、管理工作,但是现在仅仅一个管理员坐在电脑前就可以通过信息系统进行认证和管理,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档案数据管理的工作效率。

其次,网络化的管理方式针对资源方面,实现了更为便捷的资源共享。在进行学籍档案管理的历史中,由于高校涉及的学科比较广,所以针对同校不同院,这就不属于一个档案管理储存,那么在展开分析的过程就会出现很严重的拖延。再简单点的说就是,假如某高校的分属院校在其他的城市招生教育,那么在没有数字化的学籍管理,那么在进行人员调配过程中,就会出现拖延,而原来需呀三天五天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可能仅仅需要一天或者几分钟就能够完成了。其主要原因就是数字化的学籍档案管理实现了同属院校的信息共享,这样在不同位置可以通用一个数据库,这就可以为教育工作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再次,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档案的完整性。我们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档案遗失的问题,那么在进行纸质档案管理中,不可能做到每一份都进行备份,从而在某一个同学在原始档案文件遗失以后,在进行补档的时候也仅仅只能证明其曾在这里进修过。但是,数据化管理的学籍档案,就可以完全的弥补这项缺点。因为数据档案的保存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可能数据库比较庞大,但是现在科学化的进程中,对于这一点完全可以忽视。而当纸质档案遗失以后,还可以通过数字档案进行完整的拷贝打印,从而保证了在学生档案的后期管理中,完成相应的任务管理。

最后,先进的现代化技术,降低了管理成本。我们在进行高校的学籍档案管理中,因为过去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档案的管理的存储,但是由于现在的数据管理介入,都简化了其中的大量问题,这样在无形之中其实为我们的工作减轻了很大的负担,同时也降低了大量的成本。

3 在进行档案数据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在日常的数据管理中,我们不得不说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里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在进行管理中,由于数字化水平无法达到目标要求。当今数字化档案管理,已经被高校编入了管理行列之中,而各高校也相当的重视这一个管理模式,但是我国数字化时代开始的比较晚,所以相对的数字技术还不是十分的发达,在进行管理中,很多问题都不能有效的解决。与此同时在进行这项管理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面对数据库崩溃、黑客等问题,都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危机。

其次,在进行管理中,缺乏这一类能够胜任任务的数据管理人才。我们可以理解的是,这类人才对于数据管理和档案管理,都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在进行相应的工作中,可以很好的完成这样的工作,但是由于我国发展较晚,这类人才紧缺,也就导致了无法将这项任务在短时间内妥善完成。

再次,学籍档案系统并不完善。现在我国的高校在对学籍档案工作的数据库建设中都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但是即便如此,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到今天为止,仍旧不是很完善。这一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改善。

最后,高校学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充分。现在,即便很多的高校已开始有了建设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机构,可是在进行实施的过程中,仍旧由于没有经验,无从开始进行。而在进行这项改革中,其主要的问题还有就是学校的投入资金不能够完成这项任务,这就导致了现在的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系统不能够很快的架设完成。

4 建设数字化的学籍档案管理措施

如何构建合理科学的数字化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对于学校对于社会都是一个迫切的需求。那么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们进行如下的应对策略,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 这项建设任务。

首先,投入资金进行相应的人才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在根本就可以解决硬件设施不齐备的问题。

篇7

关键词:档案管理;四个关系;服务手段;服务领域

创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新阶段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档案工作要适应这个要求,必须要有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要解放思想,破除因循守旧观念;要与时俱进,树立大服务理念,要摆正位置,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大环境中发展自己。

一、 档案工作创新,要解决好四个关系问题

(一)创新与基础的关系

工作创新不是凭空想象,不是“空中楼阁”,创新必须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建国以来,我国档案工作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理论、方法和工作经验,档案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作体系,这些基础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是创新的根基,因此,创新绝不能抛弃这个基础,要在认真研究、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分析现在和将来的形势,在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

(二)创新与现实的关系

工作创新不能脱离实际。当前,档案工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过程中,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好,档案工作还处于受多种条件限制发展较慢、社会档案意识不强、档案部门工作不到位、档案事业发展后劲不足状态。创新就要重视现实,面向未来,从实际出发,围绕如何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打好基础、快速发展上求突破。

(三)创新与学习、借鉴的关系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借鉴是创新的阶梯,创新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目的。档案工作创新既要学习本行业专业知识,借鉴本行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又要学习相关专业、其他行业知识,借鉴其他行业和专业创新方法和成功经验。创新要坚持“推陈出新”原则,运用否定之否定认识规律和批判、继承观念,在学习、借鉴中创新。

(四)创新与实践的关系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但创新绝不能是虚无飘渺的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都要经过实践检验,凡是对事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创新,都要大力推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服务手段创新

(一)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档案部门将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联上企事业单位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档案馆(室)与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 转贴于 该中心设在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室),是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网站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利用率高。

(三)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

(四)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变化,至少是部分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

(五)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档案馆(室)查阅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文件的人员逐年增多。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公民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投资兴业等需要,希望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到有关政策信息。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 拓展服务领域

(一)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多主体。由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内的对象服务转化为社会全方位服务,已成为档案管理者的共识。这是因为档案部门既要面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一切社会活动中利用或可能利用档案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又要针对性地为特殊利用者提供特定服务。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事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加复杂,越离不开信息服务。对档案信息的单一需求必然将被对档案、文件、图书、情报检索资料的综合需求所代替。

(二)兴办服务实体,发展档案产业。处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档案人员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员,还应是档案信息财富的拥有者和提供者;档案馆(室)也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还是档案信息的聚集中心、交流中心和信息技术的用户。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馆(室)的改革创新方向就是走信息化道路,在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创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建立以档案信息搜集、加工、贮存、检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实体。

(三)加强横向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急剧增长,面对浩瀚繁杂的文献情报,任何一个文献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因此,必须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而建立联合目录,实行资源共享,正是建立社会信息系统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之一。

篇8

【关键词】管理型;警务机制;服务型;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078-01

警务机制是指各公安机关的结构、职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公安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公安机关作为我国的主要行政机关,其工作方式及效率都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和谐程度,因此,警务机制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国家兴衰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警务机制现状

我国现行的警务机制是以管理为主的管理型警务机制,即指在现代经济社会和法律制度下,警方的组织机构及其制度和工作运作方式的组合,体现在警务运作中有机联系和最大程度实现治安良好,秩序稳定的为目标的警务机制,即警察在执法时采取强制性的管理手段,执法目标是维护法治秩序,只是实现了法律的工具主义价值。豍

二、管理型警务机制下的问题

(一)公安机关内部的不足

1.素质问题。首先,由于认识管理上不严导致少数素质低下的民警进入公安队伍,影响了队伍整体形象;其次,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反映到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群众不满意的行业不正之风,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严重损坏了警察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

2.执法问题。一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大众的需求产生较大的距离,机械呆板的工作方法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绩效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声誉;二是部分民警执法不够规范,以罚代刑、以罚代教、以罚代拘等“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三是公安宣传工作不力,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3.监督问题。一方面队伍中少数害群之马未能得到及时处置,不能使得后来者引以为戒;另一方面,无法约束民警的思想、行为,导致民警违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

(二)警民间存在隔阂

1.互不了解。相当一部分群众把民警当作“神”而不是当作“人”来看,他们希望民警是无所不能的,既是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的能手,又是排忧解难、保护社会安宁的卫士。然而,一旦希望无法及时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进而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加上部分群众对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知之甚少,特别是对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和刑罚的执行等有关规定不够了解,以致对正常的警务活动产生误解。

2.信任危机。在频繁的警民接触过程中,由于对一些民警工作效绩的不满意导致对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怀疑;由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产生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

三、如何转向服务型警务机制

建立服务型警务机制,是当代中国和国际社会变迁所推动的警察建设与管理及其警察活动模式不断完善、创新和发展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

(一)树立法律权威

当代警务机制的目标应建立在维护必要的行政法律秩序的基础上,因为警务行为实施的对象归根结底是施予公民,实现警察与相对人的合作与互动。

1.健全法律规范。德国法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拉德勃鲁赫认为:“法的理想包含三个要素即正义、公共福利和确定性。” 豎我国立法机关应当充分考虑公安机关执法的特殊性,在制定法律是把正义、公共福利和确定性融入法律规范中,结合理论体系,法律要与时俱进。

2.加强法律信仰。法律要内化为主体的自我观念,必须被主题所信仰,成为主体尊崇的对象,对公安民警和人民群众来说都应如此。

(二)优化服务

第一,建立社区警务。社区警务室是社区民警实现警务活动社会化的“平台”,有利于把公安机关的各项基础工作渗透到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之中,为强化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提供了保证条件。

第二,前移服务窗口。把“公安派出所”建到群众家门口,拉近警民距离,密切警民关系,方便群众办理户口、身份证、车辆牌证等手续,实现派出所服务功能的延伸和警务室功能的最大化,推进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进社区、进乡村。

第三,创新服务方法。各地公安系统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听取群众意见等方式,查找公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推出一些便民利民措施,如:改进服务企业方法,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调整户籍改革,推进人口管理人性化、合理化;深化出入境改革,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及坚持执法为民等。

(三)搞好警务监督

进一步健全寓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完善党风廉政教育防范、执法活动监督制约、人财物管理监督、查办整治工作、廉情预警、组织保障等工作机制;强化内部监督和纪检监察力度。

总之,我们主张服务型警务机制的研究关系应当以服务群众和民警自身缺陷为出发点,把公安民警真正确立在群众服务者的角色上,服务型警务机制下的公安机关才是和谐社会下合格的人民卫士。

注释:

豍陆晶.现代警务行为的理与法[M].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2005,(1):22.

豎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6:167.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 档案管理 信息管理

1 引言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不同于传统的资源经济或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档案事业作为人类的记忆工程,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既是传统的知识产业,也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既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受到知识经济影响比较直接的领域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事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新的时代必将给档案管理带来许多新的观念和新的课题。

2 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2.1 对传统档案管理工作观念的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重藏轻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评价标准是知识向经济的变度,档案工作者只有将所掌握的档案知识和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要改变“重藏轻用”的观念,积极主动开发信息资源,使“死档案”变成“活信息”,转变服务观念,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和发展知识经济服务。

2.2 对传统档案管理手段和方式的挑战:当前,我们大部分的档案工作仍然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与方式。虽然有些单位使用了计算机,部分也实现了网络化,但是网络上并没有多少可以传输的档案信息,难以达到传输的高通量化和网络化,难以形成新的知识生长点,也难以为知识经济发展服务和供社会共享。因此,变革档案管理手段,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是档案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2.3 对档案工作者自身素质提出的挑战:知识经济的社会里,劳动密集型的社会结构将被知识密集型的社会结构所取代。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所作为,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否则将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因此运用档案来传播知识,促进经济发展,使档案中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 对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3.1 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首先,要树立新的管理思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长期传统环境下工作所形成的思维和方法上的定式,档案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上难以将现代化管理引入到档案工作中。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已经让档案工作者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等已成为档案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技术和工具之一。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档案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才能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开放的视角,积极寻求档案工作的生长点,在较高层面上来筹划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方略。

其次,要积极引入新方法和新手段。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买计算机,编程或买一份软件,输入微机三部曲。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档案的整理、著录标引、数据输入和为它们服务的分类法、词表等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基础工作。档案原件是信息资源,是资源就有一个开发过程,计算机管理档案不能只停留在目录检索那种初步的不充分的信息开发阶段,而应更深入地发掘档案信息资源,变被动等待检索利用为主动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这就提高了开发档案的档次。同时,社会的需求与承认也会大大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变得愈来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模式,改变封闭的现行管理方式为向外的“开放型”管理方式,使档案服务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直接面向经济,面向公众和社会的需求。

最后,要积极拓展档案馆藏的新资源。档案资源的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则是档案资源现代化的标志。因此,档案部门要把数据库建设作为信息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核心任务来抓。现行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多以纸质、音像、声像材料为主要载体,电子文件和数字信息非常少,势必影响到数字档案馆信息的传输和信息的提供利用,造成信息停滞和利用需求的阻断。因此,加快档案馆原始信息的数字化转换进程和电子文件的积累,保证可传输数字信息的数量,并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是档案工作满足社会需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3.2 要大力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

3.2.1 建立“需求―开发―利用”的科学开发机制:首先,要立足自身资源,增加传统的编研力度,建立特色数据库,开展定向专题信息服务。其次,信息资源开发应充分分析并满足用户需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反映出档案信息由保管向利用的一种高层次转化,这将是一项以实现档案价值为目的的信息服务工作,因此必须要处理好“需求”、“开发”、“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3.2.2 以电子文件归档为管理重点。当前,档案数字化相关技术标准尚不完善,在此情况下大量开展数字化工作存在风险,有可能影响到今后的数字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另外,尽早开展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有利于档案工作与电子政务尽早接轨,为机关单位提供有效服务的同时,又能抓住机遇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3.2.3 有效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合理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是充分发挥信息利用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必须。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新兴事业,并无多少经验可循,理论指导又一向滞后于实践,这就使得很多档案部门在信息资源开发时难免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出现信息资源开发的“孤岛”现象。

3.2.3 要为档案管理人员建立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培养体系

继续教育是全体在职档案管理人员不断调整知识结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要求的手段。面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紧迫形势,大部分在职人员是不可能有时间和机会到高校进行系统学习的,而继续教育采取专题讲座、实习培训、现场研讨等方式,具有时间短、效率高、内容专一、形式灵活等特点,因而成为在职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技能的有效途径。

继续教育必须制度化、全员化。所有在职人员都要定期参加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并要将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列入考绩、评审的范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已明确提出,要“坚持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干部进修制度”。

继续教育必须多元化、规范化。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灵活开展各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另一方面要严格审批和监管开展档案信息化继续教育的机构,统一继续教育的内容体系,教学材料及实验环境,制定规范统一的分级、分类考评体系,建立“学考结合”的专业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风景绘画 理想化 庭院 景观

随着各地高校新校区建设的高速发展,具有良好的使用交流空间和浓郁气息的文化营造成为校园景观设计的普遍要求。作为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庭院空间,以其对建筑与外部环境品质的联接与烘托功能,成为校园景观设计中画龙点睛之笔。由于校园庭院景观设计较之其他类型庭院设计更加富有文化性,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多借鉴其他门类艺术形态和文化意识,使之在视觉上舒适而极具美感,精神上丰满而有深度,真正使师生在其中获得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在绘画领域中,法国理想主义风景绘画的许多创作观念和艺术处理手法就非常适用在校园庭院景观设计中。

一、自然形态的理想化秩序建构

法国理想主义风景画创作的理论基础是绘画需要忠实于自然而又不能完全模仿自然,画家应该表现出纯化的自然,自然本身并不是完美的,需要艺术家加以创造,将其理想化。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理想主义风景画表现出理想化的“美的原则”,在构图上不追求华丽与夸张,而是追求理性和永恒、宁静与和谐,显示出严谨而有秩序的法则。这种对自然形态的理想化秩序建构运用到校园庭院景观设计中是非常合适的。第一,校园庭院景观的功能性呈现出对理想化秩序建构的需求。庭院空间是学生选择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除了在建筑内部空间进行课堂的学习,在庭院空间中也常常会运用各种形式进行课下的学习,这些学习活动都需要良好的环境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环境在景观设计中依靠良好的秩序感建构起来,对景观元素的理性配置和组合,能够在视觉上呈现一定的形式感,并以营造宁静和谐的氛围为宗旨,使得庭院景观形态除了视觉审美之外更兼顾功能性。第二,校园庭院景观自身的文化属性呈现出对理想化秩序建构的需求。大学是集学术型教学、科学与技术研究、创造性文化生活于一体的学习研究场所。这使得校园庭院景观承载着特殊的文化属性,所以应对景观中的自然形态元素进行理想而秩序化的设计,使理性与永恒、严谨而有序、宁静与和谐成为它特有的气质,这样更符合校园庭院景观的特定身份。第三,景观设计美学与理想主义风景画的自然形态理想化建构方式互为呼应。景观美学研究的是土地与人的关系,研究的对象是人化的自然,甚至是人造的自然,如何使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功能性的基础上产生艺术价值,这是景观美学研究的最终指向。因此,在这一点上,景观美学与理想风景画中自然理想化构建方式是互相呼应的。

二、隐喻性的诗性表达

法国理想主义风景画所表现的并不是画家眼中之景,而是画家心中的景致。将风景作为一种纯粹的物质属性进行表达的时候,是无法传情达意的,所以画家会在风景中融入自我的观念与情绪。法国理想主义风景画大师克劳德・洛兰正是如此经营他的艺术创作,他的作品具有深刻内含和诗意的独立品种,把诗意的感受与冷静的观察、研究水融地结合在一起。这种隐喻的手法和诗性的表达方式如果运用到校园庭院设计中则会大放光彩,使庭院空间更具气质与魅力。在校园庭院景观设计中使用隐喻的设计手法时,首先要采用隐喻性的素材,在选择构成庭院景观的花木、建筑、山石等元素时,应多选择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特定含义的景观元素,例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有大量的与治学格言、伦理道德契合的景观元素,这些被人格化的景观元素象征着虚心谦和、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操行以及柔韧、孝义精神,其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禀赋,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历史个性。西方的众多现实景观元素也是如此,所以选材时应有意识根据主题进行选择。其次,要采取诗化的组合方式进行设计,诗性特征反映为强烈的抒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这需要对景观元素进行主题式的创作,大胆融入设计师对主题的理解与情感的表达。此外,诗性特征还表现为高度凝练和节奏韵律的掌控,作为景观元素的组合要从视觉形态上进行布排与取舍。在校园庭院景观设计中,景观元素的组合方式不应是拼凑式的,而应互相呼应并有主题的营造空间氛围。

三、充分考虑人与景的呼应关系

法国理想主义风景画非常注重画面中人与风景的呼应与融合。画面的主题和意境由风景与人物共同完成。理想主义风景画家常常将人物放置在牧歌式的风景之中,人物神情与动作生动而庄严,与风景相互呼应,充满了哲理性,体现了庄严优美的风格和对古典传统的深刻理解。此时,风景画已不再是仅供陪衬的人物背景,而是与人物同样重要的富有哲理性的艺术形象。这种将风景与人视作同一整体的艺术观念对于校园庭院景观的设计不无启发性。作为校园庭院景观,它是客观作用于人的活动,同时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和情感,因此庭院景观应是人与环境情感交流的纽带,是环境对人的心理、生理交互作用的结果。如同法国理想风景画创作观一样,校园庭院景观设计也应将景观与人视作同一整体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如何将人的情感进行外化,融入到景致中做到情景交融;如何处理好景观作为人为的第二自然的设计理念;如何把控人工建设的比例与尺度,做到源于自然、接近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如何让景观在功能上为人提供最佳的舒适性,在视觉上为人提供最佳观赏性,在心理上最自然的亲近人,这些都是校园庭院景观所应该考虑的人与景的呼应关系。只有认真和深入地剖析庭院景观的特性和人的生理、心理需要,才能表达校园庭院景观内在的情感和人文特征,才能设计出更能体现人本主义的方案。

结语

法国理想主义风景画家将风景与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他们对风景与人关系的艺术创作观念与景观设计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不谋而合,理想主义画家不断领悟自然的客观性和艺术性,从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自然并最终回归到人性,这对于校园庭院景观的设计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之处,使校园庭院设计观念能够向更内在、更深层次推进。

(注:本文为武汉工程大学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