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阅读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
课外阅读可以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建立阅读生活,提高阅读能力。读好书,好读书,多读书,能够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乃至个人修养的整体提升。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江苏省太仓市教育局2012年《关于加强义务教育段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意见》则提出:“各校要设立课外阅读指导(欣赏)课,将课外阅读指导课纳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各校要加强课外阅读课课型的研究(如整本书的欣赏评价课、高效阅读指导课等),形成阅读课的基本课型和操作模式。”可见,课外阅读课型的研究,是语文教师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小学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由于年级的不同、内容的不同、阅读方法的不同,课的目标、内容和结构也会不同。本文根据笔者视野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实践和探究,谈谈对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几点思考。
一、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让孩子喜爱阅读
我们眼下的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有不止一个的教学目标,例如知识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再具体一些说,如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表演,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使他们有所收获;在阅读中懂得某个道理; 在阅读中体会,在体会中阅读;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等等。
笔者觉得这么多的教学目标,对于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首要的、最重要的目标只有一个: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因为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就会自己千方百计地找图书阅读,就会终身不渝地阅读,就会乐此不疲地探究,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就会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养成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懂得好书中的人生真谛,就会受到书的启发,展开想象、思考,忍不住表达的欲望,就会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就是说,相比阅读兴趣的激发这个重要的目标来说,其他目标都是下位的目标,是相对次要的目标。倘若,课外阅读指导课目标繁多,教学任务复杂,学生课上得累,心中升起的不是浓郁的、强烈的阅读欲望,那么就算知晓了阅读的方法、习惯的要求,明白了某本书中讲述的道理等等,收获能够广阔到哪里去呢?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也强化了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强调在阅读问题上“尊重天性,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笔者窃以为“尊重天性,培养兴趣”可以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上得到更好的体现,而“提高能力”可以在其他语文课和大量的阅读过程中更好地落实。因此,课外阅读指导课,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应该始终牢记“培养阅读兴趣”这个重要的目标。语文教师应该通过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引领孩子一生阅读好书,而不是代替孩子阅读一本好书。
诚然,“读书备词典”“不动笔墨不读书”等阅读的好方法、好习惯,对于儿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效果,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在课堂上涉及,但是不应成为主要目标,不应该占据课堂过多的时空。
二、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课的教学内容:让孩子触摸好书的精华
低年级儿童的课外阅读书,内容相对简短,如果是绘本,一般可以介绍整本书或者删减版。如果是文字偏多的书,也可以挑选重要章节介绍。带着“让孩子喜爱书”这个教学目标,把好书展示给儿童,让他们触摸书的精华,让书的魅力震撼学生,是课外阅读指导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包括相关常识、书的主体内容、感悟的指点等。相关的常识有:书名、作者、书的样子、书的类属、人们的评价等。书的主体内容包括书的故事、插图、书的特色等。感悟的指点是指书中那些特别精彩、特别震撼人、特别能启迪人等关键之处,师生停下来进行阅读交流,指导学生感悟,感受书的美妙之处等。
例如在《爱心树》的阅读指导课上,老师将绘本故事的删节版一页一页展示给孩子们,在图文并茂的故事面前,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了。故事讲述了一棵大树喜欢一个男孩子,给了男孩爬树、捉迷藏、荡秋千、睡在树荫下的快乐;给了男孩苹果以及由此换来的钱;给了孩子可以造房子的树枝和造船用的树干,直到只剩下一截树桩。大树一直很快乐,只有在孩子不在,在不能帮助男孩的时候,她才感到忧伤和抱歉。老师在读到大树很快乐的时候,不时地停下来问问孩子们:“大树为何快乐?你读到这里是什么感受?”。读完后,老师问:“书中的男孩,后来长大,成了老人,大树为何还一直称他为孩子?”“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你身边有这样的树吗?”“这个男孩子一共来到大树边几次,每次来都是为了什么?”等。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问题孩子们能够回答;有的问题孩子们回答得不好;有些问题,部分孩子回答不出来。但是孩子们都被书深深感动,有的孩子眼睛湿润了,有的孩子在偷偷地擦眼泪。课后,他们抚摸着书,爱惜地认真地阅读着。
在另一堂介绍童诗集的课堂上,老师从展示一首小诗《明天去远足》开始,让同学们在指名朗读、想象中感受童诗的美好和亲切,进而介绍一本诗集,让孩子们自由朗读其中的几首童诗《快乐佛》、《发呆》、《孔雀先生》。老师的问题很简洁:你知道要去远足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心情?《快乐佛》中的快乐佛快乐吗?《发呆》中写的发呆是怎样的?有趣吗?你喜欢《孔雀先生》中的哪几句?孔雀先生眼睛在看什么?短短的课,简简单单的方式,让孩子们忍俊不禁,喜不自胜,使他们萌生了对童诗的喜欢和对童诗集的亲近愿望。
在介绍童话故事集《没有彩虹的怪兽村》的课上,老师通过语言渲染,激发孩子们一探没有彩虹的怪兽村秘密的阅读兴趣。然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阅读起老师准备的童话故事《小乌鸦的故事》,他们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老师介绍了花婆婆名字的来历,播放了花婆婆讲的故事《鳄鱼和长颈鹿的故事》,使孩子们深深地爱上了这本童话故事书。
三、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课的特征:美丽的、智慧的、立体的、延伸的
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内容的本质特征,产生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影响力,它是让学生产生不同感受的根本原因。研究和把握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内容特征,有助于提高它的课堂效能。
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应是美丽的。提出这个要求的依据是好书是美的。一本公开出版受到公认的好书,就是因为人们被书的美吸引。所以,上这类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应该尽量捕捉书的美丽,展示出来。好书的美主要有文字内涵美、文字形式美、插图美、书的外观美等。教师在阅读中,领略了书的美,将它们择要展示出来,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和欣赏,就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一起过一种美好的语文生活。这个要求看似很高,其实不高,只要老师去阅读,去体会,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展示出来,吸引孩子们也来思考和感受,就达到要求。老师找得是不是全面、合理,孩子们思考、感受得准不准,不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被引领过来了,他们关注到了,感受到了美。因为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阅读中孩子的认识深度和层次是孩子们自主的天空,我们不应也不需要强求,开卷了,喜爱了,就是成功。对孩子们是这样的要求,对教师也不应提过高的要求。
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应是智慧的。这个观点的依据也是因为好书,好书一定是智慧的。说好书是美丽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因为好书内涵上的智慧。智慧的课外阅读指导课,首先,在内容上,老师应该发现书的智慧之处,选择书中有趣的、感人的、睿智的内容展示给孩子们。其次,在引导学生读懂的过程中要善于选择能够引起读者共鸣、感悟、深思的地方,引导孩子们体会、思考、交流、甚至思辨,从而感受好书的精彩。例如,在《爱心树》的阅读指导课上,老师的提问:“大树为何快乐?你读到这里是什么感受?”“书中的男孩,后来长大,成了老人,大树为何还一直称他为孩子?”等。这些问题,是书传达爱和奉献精神的过程和方式,这种过程和方式是智慧的,深深地打动了数以千万计的读者。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智慧的,使孩子们停在感情的节点上,深受震撼。第三,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师评价应该是智慧的。课外阅读的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采取多种评价方式。1.重结果,更重过程。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收获的多少深浅也很难一样,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阅读水平低的孩子,要注重他们阅读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方法、习惯等,有点滴的进步就是成果,就应该给予鼓励。2.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及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如开展“好书推介会”,每个学生推介一本好书以后,让学生先自我评价一下推介是否成功,然后让大家选出推介最成功的人,最后教师做总体评价,引导大家评选班级“小小读书迷”、“故事大王”、“小小博士”、“小小作家”等。这种评价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认真倾听、正确认识自己、敢于大胆质疑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阅读中去,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应该是立体的。“立体的”意思是这类课,应该是与孩子们的生活链接的,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之外的一个象牙塔。课外阅读指导课就像带领儿童出去旅游,看着风景,指指点点,谈笑风生。在旅游景区,是什么风景都可以欣赏的,同样,课外阅读指导课,应该有丰富的风景。立体的要义之一是,这类课,应该让学生了解相关书的各方面情况:书的样子、文字、图画、书的特色、书的作者、书带给读者的思考、人们的评价等。立体的要义之二是这类课,要让孩子们联系生活,调动多种感官,感受书,走近书,走进书: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用身体感受,用心体会,用大脑思考,用创新的思维去解读。总之是让学生像在生活中得到一样好东西那样,尽情体会、品味、享受,感受到好书的魅力。立体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孩子会得到更直观、更亲切、更丰富的感受,从而更爱阅读。
篇2
【关键词】课外阅读 现状调查 策略
一、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本校刚刚由城中村转为城市人口的学生占学校人数的60%;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占30%;另外10%是较远乡村学生。前不久,笔者对所在学校七级共100位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具体结果如下:
(一)、课外阅读时间严重不足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远远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平均每周阅读3小时以上的学生占22%,平均每周阅读2小时以上的学生占15%,平均每周阅读1小时的学生占37%,甚至还有26%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
究其原因:1、由于学业负担重,各科作业较多,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被挤占。尤其是刚进入初中一下要应对八门文化课的七年级学生和备战中考分秒必争的九年级学生。2、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影视文化代替了课外阅读。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活动为看电视和上网。3、阅读氛围不浓厚,业余时间正确引导从而使得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减弱。
(二)、课外阅读目的实用性、消遣性强
调查数据显示课外阅读的目的:为了提高文学修养占9%;为增长知识的占45%;为便于与人交流的占10%;为消磨时间的占36%。新课标指出学生阅读后应该“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从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实用性目的和消遣性较强,失去了阅读本身的陶冶情操和了解社会,感悟人生的意义。
学生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束缚。学校、家长称课外阅读书籍为闲书,不让学生去碰、更不允许带入教室。“学生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在逐渐丧失,逐渐沦为被动阅读者”①。这无疑是一种人才培养上的短视行为,不能不说是语文的悲哀、教育的悲哀。
(三)、课外阅读书籍选择面较窄,随意性大
学生购买的课外书籍中有45%为新课标规定的必读篇目;25%为消遣性读物,如漫画、青春小说、故事会等类图书广受欢迎;12%的喜欢读科幻类书籍,剩下的18%则为期刊杂志,如《中学生》、《课堂内外》等。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课外阅读是存在有片面性的。片面地认为与学习相关的就是课外书;片面的认为课外书是新课标要求的必读篇目。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择课外书时有从众心理,追求时尚,流行什么看什么,阅读趣味少了个性。深究原因,一是升学考试促使阅读本质的蜕变,读书变的急功近利为考试而读书。再者,老师对课外阅读从不过问,任由学生想读什么读什么,阅读书籍良莠不齐,学生的阅读完全处于一种放任的状态。
(四)、课外阅读方法单一
综上各种问题及原因,“课外阅读情况并不乐观,阅读量少,阅读名著的同学少……阅读质量也不高。”② 城乡结合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极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不当阅读和阅读不足不仅影响语文课的学习,同时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针对城郊初中生课外阅读存在问题实施的对策
(一)、明确阅读目的,了解阅读重要性
要想更好的进行课外阅读,首要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学新论》指出:“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③阅读是一种多维互动的交流活动,它追求的是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三极碰撞和交融,有着特有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实质。只有学生放下功利的心态,端正阅读态度,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进入这个五彩纷呈的世界,去认知,去感悟,去品鉴,才能获得语文素养和精神境界的双层提高。
(二)、介绍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优秀的阅读者区别于一般阅读者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拥有多种有效的阅读策略。”④成功的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提高阅读效率。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要想避免学生盲目、随意性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能,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注意把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记下来,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教师可以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检查学生读书笔记,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
2、鼓励学生读写结合
读与写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成果,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写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续写、仿写、改写、扩写、评论等都可以采用,并臭味相投向省市县各级刊物及校刊投稿,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3、分层次引导,合理推荐书籍
由于是义务教育,初中学生都从小学直升上来,水平参差不齐,语文阅读时就应该有所选择,分层次指导。一般我们都分成上、中、下三档。
素质较高的读名人传记、世界名著、短评政论、精美散文,以提高思想水平,扩宽语文视野,淀积语文素材为主。中等的以阅读短篇小说、时文游记、作文指导、报纸杂志为主,目的是了解各类文章结构,积累文学词语,奠定初步的语文基础。学习困难生以阅读漫画书、图文并茂的杂志、连环画、神话科幻故事为主,目标是唤醒读书欲望,引起阅读兴趣,由无知的境界导入语文殿堂。这样分层的结果,控制好阅读的质,照顾了学生不同层次的不同要求,高层次的得到满足,低水平的不致于寡味无聊,大家各得其所,其乐融融!
(三)、创造校园阅读氛围,让学生进校闻书香
1、班级设立“读书角”
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特殊位置,学生家庭中藏书量也极为有限,阅读资源匮乏。可以在班里创设“读书角”,教师指导学生有选择的从家里带来正能量的书籍扩充读书角。每班确立一名图书管理员,管理本班图书的借阅情况,这样,创设了资源共享的平台,丰富了阅读资源。
2、开放学校阅览室和图书室
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丰富的图书及报刊杂志资源,让学生分班办理阅览证,每周按时借阅学校书籍,保证在学生在校内能借阅到自己想读的好书。
3、开设阅读课,填写读书卡
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安排,开设阅读课,让学生带来自己爱看的有益书籍。并在不影响阅读兴趣的前提下,为提高阅读效率,填写读书卡。
4、组织系列读书活动,形成良好阅读氛围
学校可以确定读书主题,定期举办朗诵、演讲、讲故事比赛,或举办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所得或感受,或举办展示会,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或开展读书征文活动等,各项活动。通过这些有趣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爱上读书。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起责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我们的学生自觉阅读主,乐于阅读,那么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伟杰.阅读教学:培养自主的阅读者【J】.当代教育学,2003年(7)
篇3
近年来,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有所好转,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发现小学高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价值认识不足,甚至有些家长觉得,课外阅读会影响子女的学业成绩,尤其是高段学生面临小学毕业考的情况下,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课内知识就万事大吉。另外,学生课外阅读的自觉性不够,在课外安排中,电视、电脑等严重冲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其结果是,学生的课外阅读结果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引领呢?笔者着眼于教学实际,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思考和摸索。
一、有效营造阅读氛围。
首先,安排好课外阅读的时间。“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条件。课外阅读时间的安排有了计划性,也便于教师进行指导。其次,教育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语文学习不是为了现在的分数,不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而是为了提升语文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要求学生每天要花半小时看看书,记记摘记或写写读后感,目的是慢慢培养学生每天看书的好习惯;
2.在班内张贴爱读书的名人画像和名人名言、设置学习园地、开辟每周读书交流话题、开展读书争星活动等;
3.设立“图书角”。从学校图书室借部分图书,和同学自购图书互相交流相结合,并有图书管理员专门负责;
5.设立“故事课”。每周一节的故事课,给学生讲他们喜欢听的小故事,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6.介绍古代文学家和近代作家曾在小时候博览群书的事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白阅读是使人终生受益的;
7.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重点探讨在家里如何开展课外阅读的问题,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读书的家庭氛围;
8.利用家长学校与家长沟通,让他们可以多带孩子逛逛书店,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
在明确了阅读的重要性之后,通过以上手段有效营造阅读的氛围,为开展课外阅读做好铺垫。
二、有效指导阅读方法
真正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能保证阅读的效果,方法得当,阅读的效果才会明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课外阅读与“采蜜本”相结合。“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因此,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我们形象地把读书笔记称之为“采蜜本”。不间断地摘抄,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能力,这样,学生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2.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课外延伸阅读,尽管属于个体行为,是独立完成的,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体会交流,是很有必要的。笔者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分层次地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思想教育、故事课等环节,让学生汇报个人阅读情况、交流心得体会,使课外阅读延伸到作文日常教学,以实现课外阅读的最大价值。
3.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指导阅读方法。“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充分了解,关注他们阅读心理,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如对部分优秀同学,推荐散文化、哲理性的读物,对一些阅读能力一般的男生,推荐较轻松的充满童趣的系列读物,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适当的写一写小散文、小诗歌。针对学情差异,有的放矢的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有效评估阅读成果
对阅读的结果进行评估,是必要的,否则,会使我们的阅读疏于管理、流于形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评估:
1.建立评价框架。从整体方面对班级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笔记上的学期阅读进度计划、读书摘记、心得体会文章,并结合平时阅读活动的表现,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等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采用模糊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课外阅读评价形式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学生自评、家长补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
2.注重平时抽查。对于班上阅读能力需大幅度提高的学生,多采用平时抽查的方式,因为他们的读书笔记可能存在错误较多、潦草混乱等不符要求的情况,为了让他们养成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所以把关适度从严。在加强指导的前提下,严格把关。
3.阅读展示。在故事课的基础上,开设阅读展示课,让学生汇报展示阅读成果。可以先在小组里展示,然后在班级里面进行“本月阅读之星”的评选。评价时原则上统一标准和客观公正,对成绩一般的学生多表扬鼓励,以树立其信心。这样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达到评价的目的。广泛调查学生阅读范围、篇目,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是阅读经验交流,在活动中评价学生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4.激励性原则。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充分利用好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
篇4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英语 课外阅读
1 理论背景
语言学家Krashen(1985)认为能否掌握第二语言的关键因素是接触大量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材料。与输入材料接触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听,二是读。复旦大学教授董亚芬(2003)认为“广泛阅读及多读原著是学好外语不可或缺的条件”。可见广泛阅读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2 研究方法
2.1研究问题
本次调查是通过请学生回答问卷的方式进行的。调查问卷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用于英语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2)阅读的目的;(3)英语阅读困难及原因。
2.2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临沂师范学院2006级非英语专业 220名学生(见表 1)他们的年龄由19至2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20.67岁,其中女生120名,男生100名。
2.3研究工具
本调查是通过请学生回答问卷的方式进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问卷用中文写成。该问卷包含三个部分,共18个问题。第一部分1—5是基本情况第一包括其姓名、年龄、性别、专业及每周分别用于课外阅读、课外学习的时间。第二部分6—18对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方法、目的和困难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问卷请任课教师在课前或课后发出,让学生填写并当即收回。此次调查共发放了105份问卷,收回105份,其中有效问卷103份。回收问卷后,笔者任意选取了10名愿意合作的被调查者分别用中文进行了面谈,请他们就其问卷调查内容进行具体说明。
笔者利用 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了有关分析。就其问卷调查内容进行具体说明。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总的看来,调查对象用于英语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而阅读最多的材料为“报纸、杂志”;多数学生最主要的阅读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调查对象在调查对象在英语阅读中的最大困难是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
3.1课外阅读时间
表1表明,调查对象用于英语学习、阅读的时间都较少,课本学习、课外阅读平均时间仅为2.7h和2.1h。他们的平均课外阅读时间与清华大学的理科生2.2h和南京大学的文科生2.17h的时间相近每周课外用于英语学习平均只有4.8h,少于南京大学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5.91h。在面谈中,很多学生指出看不懂和专业课的压力导致了他们不愿或不能在英语学习方面过多的投入时间和精力。
调查对象课外阅读时间明显少于课本学习时间。通过面谈,笔者发现多数学生认为课本学习比课外阅读重要,因为考试内容多为书本内容,学好课本有利于提高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教师并未对课外阅读提出任何要求,也没有任何形式的检查,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是有益并不能直接表现出来。
3.2阅读材料
以下表2依次列出非英语专业学生经常阅读的材料
备考资料:近一半的学生选择阅读备考资料,访谈中,多数学生指出通过做各种英语练习有助于提高英语成绩,特别是四、六级等全国统考的成绩;
报纸杂志:约42.7%的调查对象平时阅读英语杂志或报纸,主要包括:《中国日报》、《二十一世纪》、《英语世界》、《英语学习》、《英语沙龙》。选择这些杂志的主要原因是:时事性较强,内容丰富,趣味性较强并且购买或借阅方便;同时,这些国内出版的报纸杂志语言简单,内容熟悉,容易读懂,因此理所当然成为学生们首选的课外读物。
小说:多数学生对小说较有兴趣,但由于市场销售的多为长篇小说,需花费较多时间阅读,并且部分学生、教师、家长视小说为“闲书”,所以只有少数学生阅读,且阅读的多是世界名著简写版。
专业书籍:阅读专业书籍的学生只有 2人,占0.9%。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人数却分别达到 12.8%和 24.2%,其比例远远高出临沂师范学院的调查结果。原因可能是临沂师范学院属于地方性大学,受教学水平、师资力量以及学生自己的英语水平所限造成的。
3.3阅读目的
表3表明学生进行课外英语阅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没有人选择无一定目的,而近一半学生阅读的首要目的就是提高英语水平,但这也不是他们阅读的惟一目的,也有42.7%学生阅读是就业的需要,仅有9.5%的学生希望通过英语阅读丰富自己的生活,达到娱乐的目的。
这一结果表明,目前学生的外语阅读主要属于为通过考试,获取信息或其他与前途有关的工具型,而不是欣赏型的。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的乐趣不多,当然就会尽可能少地阅读。读得少就有理解困难,阅读速度就上不去。理解困难,速度慢又反过来影响到阅读乐趣。
所有调查对象都认为英语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英语水平。13.16%学生认为帮助很大,34.21%认为较大,47.37%认为一般,还有5.26%认为帮助较小。可见,基本上所有学生已认识到英语阅读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对其帮助大小认识还不一致。
3.4课外阅读的困难
15.9%的学生认为“可找到的适合的英语材料太少”。面谈中,多数学生提出希望能看到近几年的畅销流行小说,最好能有一些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还有不少学生对时事性、趣味性较强的报刊杂志有兴趣,但我国现有的报纸杂志也只有那么几种,选择范围很小,而多数英语报刊杂志把重点放在英语“学习”、“应试”上,真正重在“阅读”的报刊寥寥无几。
35.9%学生指出“多数阅读材料太难,看不懂”。而目前我国出版机构似乎较热衷于四级应试教材、书籍,真正适合这一层次学生阅读的英语材料却很少。多数为适合英语专业学生的报纸、杂志或原版名著,而这些作品对于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难度过大。
有32.3%名学生提出“没有时间读”,一方面因为专业学习紧张,而另一方面这也与阅读方法不当、阅读材料过难有关。
相对重点大学来说,临沂师范学院的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因此为他们课外阅读的主要困难是“看不懂”和“没时间”。面谈中,不少学生反映上英语课效率低,似乎没有学到什么;课外阅读缺乏有效指导。
篇5
一、课外阅读内容多面
1.阅读多方面的作品。专看文学书,是不好的,这是鲁迅先生的告诫。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将方方面面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如利用寒、暑假读书活动,分层次、分门类将好书推荐给不同年段的学生;借每年举办“科技节”的契机,开展“读科普书,走科技路”的主题读书活动;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为收获信息,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进行广泛性的阅读等。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仅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还涉足天文、历史、经济、地理等方方面面,这会为以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终身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2.阅读多个人的作品。小学生的膜拜心理较强,整日抱着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不放,这也是有的。指引学生博采众长的最好办法,是结合课内的阅读教学引荐众多的名家名品。如学习了《趵突泉的欣赏》,指引学生读老舍《济南的冬天》;学习了《再寄小读者》,指引学生读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学习了《凡卡》,指引学生读俄国作家契坷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学习了魏巍的《我的老师》,指引学生读现代作家贾平凹的同一题目的作品等。
3.阅读多种体裁的作品。小学生受童话启蒙的居多,因而,童话类的书一直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最爱,尤其在中、低年级。因此,学校有必要结合各科课堂教学及各种主题读书活动,将优秀的记叙文、诗歌、散文、科普小品、小说、人物传记、旅行记等推荐给学生。如少年版的四大名著;现代作家的小说《草房子》及《五三班的坏小子》等;郭沫若、冰心、泰戈尔等国内外名人诗歌选……多体裁的课外阅读,会让学生在小说的真情世界感受真善美,在传记的人物传奇经历中体悟成功的苦与乐、在诗歌的韵律中变得越发灵秀……
二、课外阅读方式多元
1.主题阅读。让课外阅读成为一种集体行为,这对于从众心理较强的小学生来非常必要。如学习了《鹌鹑》一课,以“母爱”为主题,开展读书周活动,让学生从书刊、网上查阅大量关于“母爱”的文章,大家不仅读、诵、记,而且还要在“佳文欣赏”课上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此外,开展科普读书月、走近名人读书月、经典诵读活动周等都会大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2.亲子阅读。在低、中年级开展亲子阅读,对于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非常重要。亲子阅读,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尤要学校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因为,我们是个缺少阅读习惯的国家,身边不买书、不读书、读不进去书的家长比比皆是。学校除了召开家长会进行动员外,还需要教师及时提供亲子阅读的目录,乃至具体读书内容。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予以评估。
3.休闲阅读。主题阅读和亲子阅读是有明确指向性的任务性阅读,而休闲阅读则是在轻松状态下的一种自由阅读方式。学生在进行休闲阅读活动中,可以参考老师、同学的推荐书目,也可以自己选择读书内容及方法。
三、课外阅读方法多样
1.精读与略读。要想查找资料、快速获取信息,最为直接的办法便是略读,这是课外阅读最常用的,但不作为唯一的方法。有时,遇到需要揣摩、玩味的精妙之处,也需要精读。
2.读、写、批、划、注。课外阅读极具个性化,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既因人的习惯而定,也因阅读内容、因目的指向而定。有的课外阅读只限于读,有的要写读书笔记、填写周(月)读书卡,有的需要在上面批一批、划一划,遇到疑难词句,还要在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后加上注释。
3.读与背。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言材料,这是语文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尤其,当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又需要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将它们吟咏、甚至背诵下来。
四、课外阅读评价多层
1.评价主体多层。课外阅读突出的个性化倾向,决定了对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要多主体参与。即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2.评价内容多层。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一般从态度、习惯、数量、效果四个层面进行。可以定期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填写“课外阅读反馈卡”,对所读书目、作者、每天阅读时间、是否主动阅读及读的效果作出评价。同时,结合现场读书汇报、读书摘要卡、读书笔记检测等,给予学生全面的激励性评价。
篇6
韩林
摘 要: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已有成为全社会、家庭、学校较为关注的问题。学生选什么样的课外阅读,怎样在课外阅读方面下功夫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能力,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影响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等。作者就山区小学生课外阅读作了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山区 小学生 课外阅读 调查
在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已有成为全社会、家庭、学校较为关注的问题。学生选什么样的课外阅读,怎样在课外阅读方面下功夫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能力,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影响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等。所以作为一名山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对本山区学生做了此次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在地处秦岭腹地的灞源乡中心小学六年级两个班进行,本地区是省级贫困县蓝田县山区的乡镇,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极为缓慢。本次共发放问卷84份,其中一班41人、二班42人,收回有效卷80份。
二、调查结果
1、课外阅读书籍的来源
山区学校比城市学校的藏书少,而且获取课外阅读的途径也非常窄,山区有些学生甚至小学毕业到初中毕业未曾读过一本课外阅读。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入学六年以来,一本工具书都没有的学生在一个班中竟占38%。可想而知差距之大,令人忧心。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并不高,不能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山区家庭不能满足学生的课外阅读需求。并且山区图书馆不够健全、藏书较少,图书较为陈旧,使用率低,不能合理开放,同时加之某些经济因素不能满足,丰富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成为一句空话。同学之间互借阅读的比例虽大,但阅读面过于单一,有些书籍与学习并没有关系。租书方面本地区也没有类似的市场。从网上获知的为零,几乎没有学生接触过网络,所以一无所知,对于探究性的问题无从下手。
2、关于课外阅读的方法
类别
项目
六(一)
六(二)
阅读后做笔记的情况
经常作
27%
22.5%
偶尔作
33%
37.5%
不作
50%
40%
读书后与他人交流写体会读后感的
经常写
15%
10%
偶尔写
37.5%
30%
从不写
47.5%
60%
课外阅读有选择的
有针对性选择
17.5%
12.5%
无针对性选择
40%
45%
随便无目的
42.5%
42.5%
上表中所反映的问题实在令人担忧,对于课外阅读有待正确的认识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同时还反映出多数学生选择的盲目性,有的学生随便拿到一本便相互传看,在我班我曾发现有些学生竟拿些星座运势类似于算命的书籍传看,由于山区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相对城市的较差些,有很多家长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较多,对学生的教育相对松懈,学校的教育必定是有限的。社会之大,这样盲目的选择,可能会导致他们幼小的心灵遭受污秽。
3、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影响情况
项目
六(一)班
六(二)
认为有正面影响
37.5%
40%
认为有负面影响
35%
35%
无所谓
27.5%
25%
可以看出:有益的课外阅读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的确,在调查时有的学生说对自己的作文,同时对自己的言行也有很大帮助并能辨别是非等。很明显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思维表现极为活跃、语言组织能力较强、有较多的创新性问题提出。作文中语句流畅、观点鲜明、可读性强,处事较为理智。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反映迟钝,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成绩平平,没能有选择性地去阅读。
三、反思
1、由于山区学生与外界交流较少,信息较为闭塞,对外界了解太少。我曾问过学生:“你们长这么大,谁到县城去过?”一个班中竟寥寥无几,而大城市更不用说。每次带学生参加县一级的竞赛很难取得好的成绩,他们对部分问题闻所未闻。我虽然只是对山区学生的课外阅读单方面做了调查,但在我国还有很多类似于这样,或不如这样的地区的学生值得我们关注和帮助,使他们与城市学生缩小差距,让基础教育的阳光普照大地。
2、小学生对童话较为感兴趣。对有些适合他们年龄的文学作品不太敢兴趣,加之缺乏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引导,认为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处于发育期的他们好奇心较强,如果不筛选阅读内容,很可能影响学习。
四、建议
1、增强山区小学生对图书馆的认识,图书馆应加大建设力度,合理开放借阅工作。充分发挥好为教育教学服务,能使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又好又快地发展。
2、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目的性教育,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多做笔记摘录学习优秀句段,多写心得体会,从而有新的体会发现,以此提高。制定计划,教师有的放矢的去指导学生。多进行一些优秀作文展评,辩论、演讲、朗诵、主题班会等活动。
篇7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如果说把阅读看作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篇8
我国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以语文知识掌握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而现在的教学目标则逐渐变化为以提升语文素养为重点,这意味着课外阅读的意义也越来越重大,课外阅读成为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部早在2001年制定的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要求,中学阶段(初级中学)的学生应该增加课外阅读量,并且加强对名著的阅读。因此,课外阅读必须得到强化,这也是现阶段我国中学语文教学课改的重点。就我国现在的教育状况来看,在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课外阅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这一问题的缘由是很多的。首先因为我国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让学生们承受了很大的负担,学生们为了应对升学考试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做题上,从而忽略了对课外读物的阅读。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无关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重视,常常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读物多种多样,很难挑选出对学生们成长有帮助的读物,因此,很多学生和家长对课外读物并不看好。
二、将阅读与写作优化整合
阅读教学在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得到很大的关注,因为写作是离不开阅读的。写作是阅读的目的,而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学生通过阅读来积累写作知识,阅读文章的感悟和灵感都是写作的源泉,通过对词句的阅读、对文章中心大意的把握以及对写作手法的学习,都能够为写作带来创新。在这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教学与学习中,慢慢累积写作知识和写作素材,效果完全优于传统机械化的作文指导。
三、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取,而写作是倾诉,倾诉是否合理,很大程度取决于吸取。”由此可以看出,阅读与写作是不能分开的。阅读量越大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细化阅读与一目十行地阅读,重视精细化阅读经典
从以上的阐述中我们知道,课外读物种类有很多,想要将全部的课外读物都细化通读是很困难的,并且这种做法也不可取。因此,区分精细化阅读与一目十行地阅读,重视精细化阅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对于一目十行地阅读课外读物,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一目十行地阅读课外读物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人应具备的重要的能力。
四、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和文字是创作的先决条件,对语言和文字进行精准地运用是突出写作能力的关键。传统的语法教学并不能够让我们对语言和文字进行熟练地运用,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的一目十行地阅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
篇9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长期以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艰难境地,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成了农村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个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而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靠语文学习,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习得的。因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总量和各学段的阅读要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一学段就要求学生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由此可见,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认识看,出现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现象很严重。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只局限于:多看作文书、多记好词好句、如何有效提高考试的作文分数。从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看,出现阅读兴趣不高的现象,“以本为本”死啃书本,不愿涉足到课外阅读;出现阅读盲目性倾向,没有目的,单凭兴趣,内容单一;出现阅读无思想倾向,读而不思,不懂阅读方法,囫囵吞枣,高耗低效。
二、探究的现实意义
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给学生真正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课外阅读应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
对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探究将有利于改变农村学校当前大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阅读量不足、面不广、质量不高,看书前没有计划,随意性极强,没有目的性;看书时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看书后不作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等阅读现状。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方面看,这有利于语文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提高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有利于语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对学生在课外阅读内容、阅读方法上的有效指导,以及对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落实,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课外阅读促进了课内学习,而课内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刺激了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这样课外、课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真切地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意义。
三、探究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观念,《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室,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也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些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
四、探究的实施
1.开展调查摸底工作,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⑴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辅导书、尤其作文书比例较大,名著少,阅读面较窄。
⑵学生课余时间(阅读随意性较大,大部分家庭缺乏读书氛围,家庭藏书不够或根本没有,学生借阅图书渠道不畅。
⑶学校图书馆图书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受学校硬件制约)
⑷学校开展的读书实践活动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完善,建议设立奖励机制,扎实检查,使每一项活动落实到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
⑸学生阅读习惯、能力还有待持续培养,进一步提高。读书笔记有待指导、完善。
2.结合实际采取的改进措施
⑴营造读书氛围、培养阅读兴趣。通过校内开展读书实践活动,如低年级的“亲子阅读”,中高年级的读书竞赛、读书交流、读书成果展示,阅览室的开放,校图书馆的定期借阅制度的建立,小学生必读课外书目的推行、展示等活动来营造读书氛围、培养阅读兴趣。同时利用家长会请专家讲座,宣讲课外阅读的必要性、重要性。这样校内引导、校外延伸,让浓浓书香萦绕校园、勃勃兴趣油然而生。
⑵完善“落实”机制。从很多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经验表明,建立、完善“落实”机制是多么重要。一是时间落实。学校安排的阅读课要落实,保证每周课外阅读指导课专时专用,不挪为他用;对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减少机械性抄写作业量,增加阅读时间。二是指导落实。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兴趣,精美的散文可以朗诵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讲一些学生闻所未闻的知识。阅读方法的指导也要多样化,从摘抄、批注、质疑、欣赏、写读后感等多种角度进行指导。三是活动要落实。活动形式要丰富多样:故事会、辩论赛、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评等。让每一项活动落到实处。四是检查要落实。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进展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使学生养成习惯。并且及时表扬先进,扩大影响。
3.制定读书计划
篇10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课余自学中的一种形式。经过阅读,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与加深,并且能够启迪思想,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以及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必读名著和古诗词背诵篇目,并且初步拟定了初高中学生的阅读量。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情况具体如何,还要通过调查进行了解,同时做出相应的分析。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本文所在图书馆学校的初中生,全校一共有36个班级,采用随机方法问卷调查(有效问卷收回284份)。目的是:了解中学生的基本阅读情况、阅读感知和态度、阅读品质等。下面是本次调查的内容和分析:
1.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量
被调查284名学生中,课外书阅读时间高于2小时学生有14%,阅读时间长在1-2小时之间的占到了33.2%,半小时到l小时之间有40.8%,几乎没时间课外阅读的学生为12%。
2.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认识
在关于阅读目的是什么的问题中,多数(65.2%)被调查学生的观点是读书能够增加知识、认为可以提升修养的比率是42.5%、认为可以掌握技能的是33.4%、帮助缓解情绪概率为31.7%;其中有12.9%的人认为其阅读是为了提升告示成绩,此外,还有30%的同学阅读是为了打发时间和消遣,此外有7.1%的同学在调查中是无目的的进行阅读。依据上述数据可以得知,超过一半学生可以将阅读活动和自身学习能力或学习活动产生联系。
3.课外阅读情感
经过调查,49.5%学生选择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比例并不高,并且是多选项,很多同学选择其他形式业余爱好,72%同学选择喜欢玩电脑,65%学生选择喜欢看电视。可见,电脑游戏和电视等现代媒体对中学生的诱惑远远超过了图书。
关于中学生对于阅读的喜爱,其中有44.8%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阅读,此外有41.1%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阅读但是感觉自己没有阅读的时间,8.5%的同学无主见,只会依据教师指令选取阅读时间与种类,剩下中学生表示并不十分喜爱读书。
4.中学生的阅读品质
针对初中生喜欢阅读的图书类型调查可知,12%以及15%学生选择阅读教学参考书和作文辅导书,60%学生喜欢看流行小说、漫画、名著、童话故事等。此外有14.0%的学生表示自己什么样的书都喜欢看,还有1.9%的被调查者表示任何书都不爱看。
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调查情况和课外读物的借阅情况是否相符呢,笔者对我校2014-2014年的图书馆的流通率作为原始数据,可知借阅趋势与问卷调查基本相同,但是两大类图书现实和理想差异较大,I类即文学类借阅比例是总比值23.5%;调查学生中表示喜欢看参考书学生比率仅有12%,但是实际教学参考书借阅率是30%。
二、当前中学生阅读兴趣调查报告分析
本次调查只能代表我校部分学生的阅读现状,但是在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我校中学生的阅读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中学生的阅读理念不正确,这一情况比较普遍,且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阅读兴趣较多的集中在比较流行的言情、玄幻和武侠小说上。中学生此时处于较为关键的心理发展时期,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但是缺乏良好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若是过度的沉迷于武侠、情爱等情节中,会造成其偏离人生发展的轨道,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其次,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慢慢开始出现了流失,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了80%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但其中一半的学生表示缺少阅读时间。除了升学压力,还有一个原因是新媒介r代的视觉文化对一大部分学生的兴趣进行了吸引,如手机、电脑、电视等,更多的青少年更喜欢接受快餐文化,造成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流失。
除此之外,很多中学生还比较缺乏积极正确的阅读意识的引导阅读品质也相应地被让教育者和家长所忽视。
三.激发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针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树立正确阅读理念,通过方法让学生爱上图书、爱上读书,将学生从电子游戏、手机或者是对电视的迷恋中拉出来。
阅读兴趣在阅读活动中最直接和活跃的意象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依靠青少年的好奇心强,逐渐培养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耐力,开展丰富课余活动,刺激学生长期保持对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