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贸市场的条件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立农贸市场的条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立农贸市场的条件

篇1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本市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加强农贸市场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维护农贸市场交易秩序,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落实农贸市场开办单位的管理责任、规范市场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保证食用农副产品消费安全,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农贸市场是指由开办者提供固定场所、设施,有若干经营者进场进行集中和公开交易农副产品,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交易市常

本办法所称农贸市场开办者,是指依照《广东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设立从事农副产品交易的商品交易市场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村(居)民委员会等主体。

本办法所称农贸市场经营者,是指在农贸市场内经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第三条 本市范围内农贸市场的开办、经营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农贸市场实行属地管理。各镇街人民政府履行对农贸市场规划、培育和发展的职能,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加强辖区内农贸市场的监督管理,对农贸市场文明创建、食品安全、动物防疫、消防安全、建筑安全和重大疾病防控等工作开展检查和考核评比。牵头组织对不依法经营的农贸市场进行整治、关闭、取缔和拆迁。

经贸、国土、建设、消防、农业、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税务、物价、城监、动物防疫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协同做好农贸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农贸市场专项规划作为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市关于开展农贸市场专项规划和本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辖区内农贸市场发展规划和建设、管理的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

第二章 市场开办者

第六条 开办农贸市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农贸市场专项规划的要求;

(二)具备与开办市场规模相适应的固定场地、设施、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

(三)具有与开办市场的规模相应的资金;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条件。

第七条 开办农贸市场应当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市场登记注册手续。领取商品交易市场登记证后市场方可开业。

第八条 市场开办者应当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建立健全市场食品准入制度,杜绝各类不安全食品上市:

(一)应当与场内经营者签订食品质量安全保证书(协议),订立食品质量保证及对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退货等条款;

篇2

加大公共投入。要按照市区农贸市场专项规划安排,将农贸市场用地列入政府专项储备用地。市政府设立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建设改造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一是农贸市场储备用地及城市闲置用地出让净收益;二是拆迁、合并的农贸市场土地出让净收益;三是应建未建农贸市场的开发项目缴纳的补偿金;四是政府划拨土地用于建设农贸市场的土地出让净收益;五是市财政调剂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政府对农贸市场的直接投资、产权回购、回租经营及改造补贴等。

强化政策引导。要优先保障农贸市场建设用地,国有公司投资的农贸市场建设用地,在立项、规划、土地、建设等相关审批手续中明确农贸市场建设规模、土地性质及用途等内容,未经市政府允许不得擅自调整。市政府对符合规划、列入建设和改造计划的农贸市场按照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政策减免收市权范围内建设规费。

加强财政支持。市、区财政对中心城区现有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翻建迁建的,根据具体农贸市场建设改造项目内容、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达标验收等情况,给予最高不超过500元/平方米补贴;对规划新建的农贸市场,以国有投入为主,参照翻建迁建标准予以补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市区新的农贸市场建设,确保新建农贸市场公益性和可调控性。

明确产权关系。农贸市场建设改造中政府给予的优惠和补贴一并作为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所对应的农贸市场产权由辖区政府国有投资公司持有,市场经营管理权交由辖区政府(管委会)全权负责,政府投资所对应的市场经营收益权交所在街道办事处,用于市场的建设管理工作。在实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前,辖区政府要与市场产权人签订协议,市场产权人承诺未经市政府允许不得擅自改变市场用途,如擅自改变用途,由区财政部门收回补贴资金本息,相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保障措施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开展文明市场创建活动为抓手,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整体推动实施,全面提升我县市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二、工作目标

在全县开展为期六个月的文明市场创建活动,并将创建活动与星级文明规范化农贸市场创建有机结合,力争市东城蔬菜批发市场创建成为省文明诚信市场,城区其它市场成为市文明诚信市场,带动全县农贸市场提升发展。今年目标为完成1家省级文明市场3家市级文明市场的创建任务。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市场标准化改造。按照文明市场创建标准,各创建单位要做到:1、划行规市、摊位布局合理、秩序良好、市场周边无占道经营,环卫设施齐全,有佩带标志的市场管理人员;2、公共厕所不低于三类标准,每个摊位备有垃圾收集容器,并保持清洁,垃圾入池(箱)及时清运;3、农贸市场给水排水设施齐全、数量足够、下水道畅通无淤,场内无积水;4、市场经营用和顾客的车辆管理规范,停放整齐,不影响交通、市容。

(二)实施市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包括农产品价格信息、检测信息、商品准入信息、经营户信用信息等内容的市场电子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区域联网进行实时监控与预警,实现“价公示、可追溯、联成网”。

(三)保障市场食品安全。加强对农贸市场食品的检测、索证、供票等管理,营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进一步完善快速定性检测体系,增添检测设备,增加检测项目,提高检测频率,并在市场内公示检测结果。实行全索证管理,督促经营者建立健全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制度。

(四)提升市场商业业态。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供应链,建立菜园子和菜篮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对接机制。探索直供直销、连锁配送、净菜销售等模式,积极引进品牌经销商在农贸市场设立经销点,开设农民自产自销专区,实现服务的优质化、个性化和便捷化。

(五)加强市场价格监控。关注农贸市场价格的波动,设立蔬菜、肉类、粮油、豆制品、鸡蛋等主要农产品价格采集点。实行价格公示制度,在市场内显著位置公示每日价格信息。严厉打击恶意哄抬物价、串通涨价、囤积居奇等违规经营行为。

(六)建设市场商业文明。开展农贸市场和市场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公示信用分类结果,实施信用激励与惩戒,打造以诚信为核心的商业文明。加强对市场举办者的宣传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管理责任心,优化市场管理与服务,使农贸市场成为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定期开展对市场经营者的培训,增强其行业操守意识、共荣共辱意识,着力提高广大经营者的素质,形成诚信经营、文明经营的氛围。落实市场环境卫生管理,实行门前“三包”,严格执行“限塑令”。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开展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活动是“五城”同创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我县对农贸市场提升发展工作的再推动、再深化,对现阶段保障和改善民生意义重大。各有关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农贸市场提升发展为目的,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分区负责”的原则,把示范创建工作列入年度重要工作目标和政府目标考核内容,明确责任,落实措施,认真抓好各项工作。

(二)强化指导,示范推进。在工作推进中要认真调研、典型引路、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创建活动的示范引导作用。

篇4

第一条为加快建设最适宜居住的“品质之城、美丽之洲”,推进我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管理规范》、《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和《*区农贸市场长效监管机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区行政区域内从事农贸市场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单位、组织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二章农贸市场场地环境和设施设备要求

第三条农贸市场的选址和卫生防护距离应符合卫生要求,不得有影响食品卫生的污染源。应有良好的采光、照明、通风、排水、防尘、防蝇、防鼠和垃圾收集等设施,地面应当平整结实、易于冲洗、排水通畅。

第四条为避免交叉污染,同一区域的食品摊位设置要按照生熟分开的原则,合理划定功能区域,分类设置摊位,并在不同区域作明显标示。

第五条农贸市场应配备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保鲜陈列设备、检测设施设备、现场加工设备。

第三章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职责与要求

第六条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必须按照“谁举办、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加强监督,严格管理。

(一)镇乡、街道职责

第七条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对本辖区食品安全负总责的原则,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加强检查,督促农贸市场做好食品安全日常管理工作。

(二)相关部门职责

第八条区贸易局是农贸市场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农贸市场管理的行业规范,推进行业建设,指导行业自律;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实施农贸市场改扩建、综合性整治,以及指导绿色食品推广,创建绿色市场、星级市场和“三放心”工作。

第九条区农业局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对生产中或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检测,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十条质监*分局协助相关部门负责指导、规范和监督上市农副产品的检测。

第十一条工商*分局负责名称登记和市场交易的监督管理。依法确认市场举办者、场内经营者的主体资格;依法监督市场举办者、经营者的经营活动;查处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受理消费者投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负责指导、规范和监督上市农副产品的检测;指导创建星级市场申报、验收等相关工作。

第十二条区卫生局负责卫生许可及卫生许可相关内容的监管;督促市场做好卫生消毒、除“四害”和场内卫生等工作。

第十三条区城管执法局负责查处场外无证流动摊贩。

第十四条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工作,并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

(三)市场举办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职责

第十五条市场举办者是市场管理的主体和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做好市场食品卫生管理工作,维护好市场的设施、设备和环境卫生,对市场生产、加工和经营的食品进行检查、指导。建立健全市场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管理人员,做好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市场举办者应对进场经营者的经营资格、经营条件进行审查,建立进场经营者的管理档案。应当与进场经营者签订食品安全保证协议书,明确入场销售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加强对进场经营者的教育、培训和管理。

第十七条市场举办者应建立健全内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具体的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和责任,定期检查食品进、销、存情况,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应当在陈列场所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对超过保质期或者腐败、变质、质量不合格等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撤下柜台销毁或者报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理,食品的处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

市场举办者应当每天对进场经营者的经营环境、条件、内部管理制度以及所经营的食品是否符合法定要求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如实记录。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督促进场经营者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对怀疑有本办法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的,应及时向卫生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对发现有本办法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的,应立即对该食品采取控制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禁止不合格食品销售。

检查和记录的内容有:

(一)是否按规定办理卫生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经营内容与许可范围是否一致;

(二)经营人员是否按规定接受健康检查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

(三)是否执行索证索票、进货检查验收和进货台账制度;

(四)禽畜肉类是否经过兽医卫生检疫,并查验检疫证明与肉类数量是否相符;

(五)生产、加工或经营过程是否符合规定;

(六)是否有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尤其要对食品加工、经营中使用的原料进行检查,防止使用非食用物质或法律、法规禁止使用的原料;

(七)是否有其他违反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

第十八条市场举办者应负责处理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群众投诉,协助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市场内的执法检查、抽样检测和查处违法行为,不得隐瞒真实情况或向当事人通风报信,不得以各种借口拒绝或者阻挠。

第十九条市场举办者应对三大类商品(肉类、家禽、豆制品)进行索证索票,确保三大类商品通过合法途径进入市场。

第二十条市场举办者要配备与市场规模相适应的食用农产品安全快速定性检测设施和专(兼)职检测人员,提供检测服务。200个商位以上的农贸市场应当设置面积不小于8平方米的食用农产品安全快速定性检测室,配备检测人员。按规定批次数量每天做好蔬果等食用农产品的检测和公布工作;建立食品安全流通档案,保证进场商品的可追溯性。对于快速定性检测不合格的食品,应当立即报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并依合同约定或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市场举办者应当每天将蔬果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进行集中公示。同时,设立无公害蔬菜专销区,区内的摊位、柜台上方必须设立公示牌,标明每种蔬菜的产地、采收日期、质量等级等内容。

第二十一条市场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立食品质量公示牌和诚信公示牌。对场内经营者因违法经营被查处的情况、获得表彰奖励的情况以及经营活动中应当注意的事项进行公示。

市场举办者应当在场内公布市场管理制度以及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机构的地址和电话。

第二十二条市场举办者可以与场内经营者协议设立消费者权益保证金。消费者权益保证金用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不得挪作他用。

设立消费者权益保证金的,双方应当就消费者权益保证金提取、管理、使用和退还等作出明确约定。

消费者在市场购买食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依法向场内经营者要求赔偿。场内经营者离场或者市场已关闭的,有权向市场举办者要求赔偿。市场举办者赔偿后,可以向场内经营者追偿。

(四)进场经营者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二十三条农贸市场进场经营者对所经营的食品安全负直接责任,进场经营者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章和市场管理制度,实行亮证亮照经营。

第二十四条进场经营者按照规定需要办理卫生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的,应当在取得卫生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后方可开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其从业人员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并接受食品卫生知识培训。

第二十五条从事熟食加工零售、餐饮业(饮食店、湿式点心、干式点心)、糕点加工零售、酱菜、调味品销售、非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销售、干货销售、酱腌腊制品销售、豆制品销售、水发食品销售、年糕销售、机面加工零售以及干货、副食品店的应当取得卫生许可证,其从业人员应当进行健康检查;鲜猪肉和杀白家禽销售的从业人员应当进行健康检查。

第二十六条进场经营者应当索取并仔细查验供货商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或者卫生许可证、标注通过有关质量认证食品的相关质量认证证书、进口食品的有效商检证明、国家规定应当经过检验检疫食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和销售发票(凭证),应当按供货商名称或者食品种类整理建档备查,建档备查的相关档案应妥善保存,保存期限自该种食品购入之日起不少于2年。

第二十七条进场经营者首次购入食品时,应当按食品品种索取并仔细查验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该批次食品的质量检验合格报告。之后还应每半年索验一次检验报告;检验报告所列检验项目应包括法律、法规规定和保障食品安全的相关项目。

第二十八条进场经营者应建立进货台帐,如实记录所销售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保质期、供货商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时间,并定期查验所销售食品的保质期限。

第二十九条销售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定型包装食品及加工半成品的进场经营者均必须持有产品生产者的卫生许可证(复印件)及产品检验合格证或检验结果报告单。顾客需要了解产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的,销售者必须保证能够提供。

第三十条经营定型包装食品的,所销售的食品包装、标识应当真实,符合食品标签、标识的相关要求;经营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须具有食品药品监管局颁发的该产品的《国产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复印件)或《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复印件)。

第三十一条从种植户、养殖户购入自产自销的食用农产品的,应当索取并仔细查验供货商的身份证明和应当检验检疫的食用农产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

第三十二条在农贸市场进行食品现场生产、加工的(包括半成品加工和直接入口食品的加工),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固定的地点并具备可封闭的独立场所。场所的大小应满足相应食品加工经营所要求的洗涤、冷藏、消毒、加工、存放和销售所需要的面积;

(二)具备食品加工、经营所要求的给排水设施和洗涤、加工、冷藏和防蝇、防虫设施;

(三)加工工具及食品容器清洁卫生,食品容器存放应当设置台架,不得着地放置;

(四)从业人员必须穿戴洁净的工作衣、帽上岗,保持个人卫生,工作期间不得佩带首饰、留长指甲和涂指甲油;

(五)使用新鲜和清洁及色、香、味正常的原材料,禁止在食品中添加非食品原料和非食品用添加剂;

(六)营业场所和周围地区的环境卫生,每日清除污水、垃圾和污物;

(七)其他为保证食品卫生所必须的设施和条件。

第三十三条生产、加工直接入口食品除符合上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卫生要求:

(一)制作肉、奶、蛋、鱼类或其它易引起食物中毒的熟食品的,应当烧熟煮透,生熟食品隔离;隔夜熟食品必须彻底加热后再出售;

(二)散装的直接入口食品,应当有清洁外罩或覆盖物,使用的包装材料应当清洁、无毒,防止食品污染;出售散装食品必须使用专用工具取货;

(三)具备食具清洗、消毒条件或使用一次性使用餐具;(四)餐具和切配、盛装熟食品的刀、板和容器,在使用前要严格进行清洗、消毒。

第三十四条食品销售者(市场内加工经营者)对在其经营场所内自产自销的食品,应当建立生产加工记录。生产加工记录应当包括食品名称、用料成分、生产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

第三十五条经营鲜活产品应具备能够保持产品鲜活的设施和条件。

第三十六条农贸市场禁止生产、加工和经营下列食品或当作食品的物品:

(一)经感官鉴别已经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有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二)过期、变质、包装破损和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品;

(三)使用法律、法规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或使用农药后尚未超过安全间隔期采摘的蔬菜、水果;

(四)使用非食用色素或其它非食用物质加工的食品;

(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包括野味)以及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六)河豚鱼、野蘑菇等有毒动植物及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

(七)死的黄鳝、甲鱼、乌龟、河蟹、蟛蜞、鳌虾及死的贝壳类水产品以及醉制或者腌制的生食水产品;

(八)用污秽不洁或者被农药、化肥等有毒有害物污染的容器、包装材料盛装的食品;

(九)应当取得QS证而未取得QS证的食品;

(十)包装食品未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食品名称、配料清单、配料定量、净含量和沥干物(固形物)含量、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保存期、贮藏说明、产品执行标准、质量(品质)等级的;

(十一)辐照食品、转基因食品未在显著位置予以清晰标示的;

(十二)特殊膳食用食品未在显著位置予以清晰标示能量营养素、食用方法和适宜人群的;

(十三)进口食品无中文标明的原产国国名或者地区名以及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名称和地址的;

(十四)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

(十五)不符合国家、行业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标准的,不符合在食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食品标准,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十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的;

(十七)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国际标准采用标志、防伪标志等标志的;

(十八)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

第四章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第三十七条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是规范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是保障和推进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的基础,农贸市场必须建立健全并落实下列以审核经营者资质,协议准入;商品索证索票准入;食品标识标签审核准入;食品安全检测准入和健全购销台帐制度,建立档案资料辅助市场准入为核心内容的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和食品经营管理自律制度:

(一)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采取索证索票的方式,审验食品生产者或者供货者的经营资格,验明食品合格证明和食品标签、标识。

(二)购销台帐制度。如实记录每种食品进货时间、来源、名称、规格、数量等内容;从事批发业务的,还要记录销售的食品名称、流向、时间、规格、数量等内容。

(三)质量承诺制度。采取质量先行负责、“三包”等方式,落实质量承诺责任。

(四)协议准入制度。农贸市场的食品经营者对以肉类、蔬菜等农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为重点的食品,实施“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协议准入制度。

(五)市场开办者食品质量责任制度。市场举办者对入场经营者的资格进行审查,明确和落实对入场经营者的食品质量管理责任。市场内的经营者均应建立健全食品质量责任制度,建立食品销售台帐制度,严格落实食品质量责任制。

(六)食品质量自检制度。农贸市场的食品经营者完善检测条件,对肉类、蔬菜等重点食品加强入市自检,及时发现食品质量问题,防止不合格食品进入流通环节。

(七)食品退市制度。食品经营者应当严格食品退市制度,对自行检查出有质量问题的食品、超过保质期、保存期的食品和行政监管机关公布的不合格食品,及时采取停止销售、退回供货方、销毁等有效措施,并对已经售出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人身安全的食品,选择能够覆盖销售范围的新闻媒体予以公告,或者在营业场所内公示,通知购货人退货,负责将不合格食品追回和销毁。

(八)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示制度。公示信息包括:检测合格的食用农产品及其经营者;检测不合格的食用农产品及其经营者;对不合格食用农产品的处理情况;其他涉及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市场内无公害农产品推介目录,同时对农产品销售者实行身份证登记备案制度,并将上市交易的农产品的品种、数量、产地、销售人等内容记录在案。

篇5

[关键词]“农改超”;制度创新;组织演化;组织绩效

[中图分类号] F123.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5-0030-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交易效率和契约选择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06BJY088)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进行了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首先放开了对鲜活农产品的计划控制,实行市场调节。与之相适应,城乡农贸市场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成为我国农产品终端流通的传统模式,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农民“卖菜难”和城市居民“买菜难”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城乡农贸市场成为城市居民购买鲜活农产品的主要场所。农贸市场为鲜活农产品买者和卖者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为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流通业态的发展和食品结构的调整,传统农贸市场越来越不能满足居民对卫生、健康和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农贸市场这一经营方式出现了种种弊端。因此,从2002年开始,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如福州、广州、上海等地,陆续开始探索对原有的农贸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产生了由生鲜超市从事鲜活农产品经营的全新模式。

由于“农改超”在我国出现时间不长,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文献并不多。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主要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1)“农改超”的意义探讨。胡定寰[1]、黄祖辉[2]、周应恒等[3]学者研究表明,与农贸市场相比,生鲜超市经营在一定程度提供的有效信息可以解决食品安全的市场失灵,并且超市经营的农产品具有产品优质、环境整洁、服务便捷等优点。在此基础上,胡定寰等[4]进一步指出,采用“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模式,不仅可以确保农产品的安全,还有助于农业产业化和订单式大农业的发展,提升国内农产品的竞争能力。(2)消费者对农贸市场和超市经营的购买行为实证分析。胡定寰[5]、刘李峰等[6]学者调查研究认为,质量、价格、收入是消费者在“集市购买”和“超市购买”之间行为选择的决定因素。刘李峰等[7]还从不同经营模式下超市农产品价格形成的特点出发,对超市农产品整体价格水平过高以及超市与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水平差异的原因作了深入剖析。(3)从产业组织、经济演化理论等角度进行分析。乔颖丽[8]、李忠旭[9]分别从市场竞争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解释“农改超”形成的农产品超市在实践中出现的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原因;朱李明[10]则从演化理论分析认为,“农改超”是一项交易制度的演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政府在这一变革中不应该成为推进“农改超”的主角。

可以看出,我国“农改超”尚处于探索阶段,现有文献多集中在“农改超”现象的现实层面,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而且,随着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农贸市场这一农产品零售业态向生鲜超市演进是大势所趋。因而,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将为农产品超市经营提供理论指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本文中,我们从制度创新与组织演化的视角来研究“农改超”这一现实问题,认为农产品超市替代传统农贸市场是交易制度在边际上的创新,是在制度需求大于制度供给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这一边际创新过程伴随着市场交易组织的生成与演化。文章的结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农改超”这一制度创新过程进行“供给-需求”结构平衡分析;第三部分对农产品超市经营替代传统农贸市场作组织演化分析;第四部分从组织经济学的角度比较研究农产品超市经营与传统农贸市场的治理机制与运行绩效;第五部分是结束语,将对本文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总结。

二、制度创新:“农改超”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也就是说,制度是一系列对人的行为施加约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11]制度的创新则强调制度诸要素或结构随时间推移、环境变化而发生的局部改变,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市场形式是一种交易制度形式,农贸市场交易属于一种传统的初级市场形式,而生鲜超市经营则属于现代商业形式。因此,“农改超”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的是一项交易制度的变迁,它的演进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舒尔茨是最早运用“供给-需求”分析框架对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展开分析的学者,他认为制度是某些服务的供给者,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12]经济发展尤其是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对制度产生了不断的新的需求。而制度变迁只不过是为适应人的经济价值的提高作出的滞后调整。制度变迁理论指出,只有当行动主体的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时,一项制度才有可能创新。也就是说,只要存在潜在的制度创新利润,就会有对制度创新的需求,就存在制度创新的压力。从现实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在原有市场组织经营制度框架内无法获得的外部收益,产生了对新的制度(即新的市场形式)的需求,因此生鲜超市经营对传统农贸市场的功能取代将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制度创新的需求分析

1.农产品质量相对需求的变化

农产品质量相对需求的变化可能是影响传统市场形式进行创新的最直接、最有力、最常见的动力因素。近年来,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产品生产进入了一个相对过剩的时期;与此同时,消费者的需求特征发生了变化,开始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食品的口味、营养和品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传统农贸市场内部经营秩序混乱,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仅加大了消费者进入购买的交易成本,也导致农产品经营价格水平低下。因此,对农产品质量的追求以及高质量农产品价格的上升,使得在现有市场形式下存在不可获得的潜在收益,产生了对改变传统农贸市场经营的制度创新需求。需要强调的是,农产品价格的相对变化趋势要持续一段时间后才会对制度创新需求产生真正的影响,形成制度创新者的心理预期。

2.技术条件的变化

技术创新产生了许多新的收入流,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原因。对于制度本身来讲,技术进步也降低了制度运作成本,提高了制度收益,使某些制度从无到有、从不可行到可行。每一种零售业态的出现、发展与变化,都与其所处的技术条件息息相关。我国生鲜超市经营发展所必须的技术条件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逐渐具备,主要表现在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连锁超市经营管理能力和管理技术的进步上。2005年底,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五纵二横”的“绿色通道”网络,鲜活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运输和配送更为快捷和经济,加上农产品贮藏技术条件的提高,部分城市超市鲜活农产品经营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并且,超市在我国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从事连锁经营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现代管理技术及计算机等先进管理手段也更加普及,城市生鲜超市农产品经营发展已经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从新的和更为有效的技术中获得潜在收益,是促进个人或团体改变市场经营形式的强大动力。技术进步要求更大规模的工厂和公司制度,这就要求生鲜超市经营的发展,从而代替传统的农贸市场粗放的经营模式。

3.其他制度安排的配套

不同制度安排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某个特定的制度安排要依靠其他制度安排才会发挥作用或者更好地发挥作用。一些重要制度的创新会以强大的力量拉动相关制度的创新。传统农贸市场经营中存在环境脏乱、质量参差、短斤缺两等痼疾,这些均与政府城市环境整治等目标存在矛盾。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部门纷纷号召和鼓励连锁超市参与农产品经营并鼓励传统农贸市场向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超市改造。从2004年以来政府相继出台的《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可以看出,政府在这项创新中持积极的态度,“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另外,农业标准化推广力度的加大和农产品认证机构的出现及规范化客观上也为农产品进入超市创造了条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以及“QS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等一大批农产品相关的认证政策和认证机构对农产品品质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客观上为农产品进入超市提供了条件。

(二)制度的供给分析

1.成本高昂导致制度创新主体投资不足

诺斯与戴维斯强调,只要存在现有制度下无法获取的潜在收益,制度创新就会产生。然而事实上,当制度创新收益大于创新成本时,并不必然意味着制度创新肯定发生。生鲜超市经营替代传统农贸市场,由于投资成本大,投资者望而却步,不少仍持观望态度。商务部曾做过一项调查,认为“农改超”之所以进程缓慢,主要是投资成本太大。有人初步测算,改造一家1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需要投资上百万元,要改造全市农贸市场,需要投入数十亿元,这笔巨资不是几个企业所能吃得消的。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即使是政府创建生鲜连锁超市,投资不足的问题依然会存在,而且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实践证明,政府应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投资商做好“农改超”先期的配套工作;出台相关政策,营造一个好的投资环境,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投资建设。

2.利益受损群体的存在阻滞制度的有效供给

制度创新主体对外部收益的追求,必然会带来原有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原有利益主体的利益如果受到侵蚀,对制度创新的抵制将成为合乎理性的选择。因此,对这些受损群体进行利益补偿,就成为制度创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以厦门市实施“农改超”为例,作为第一家“农改超”试点,政府选择了当时空摊位较多且周边居民消费水平较高的莲花农贸市场与生鲜超市“每日鲜”合作,进行“农改超”改造。按原计划,应该是整个农贸市场都进行改造,然而由于原有经营者的反对,“每日鲜”不得不作出让步,只将农贸市场一半左右的面积进行改造。于是,一个有些畸形的农改超模式就出现了――在同一个市场里,一边是按现代模式经营的生鲜超市,另一边则是传统的农产品摊位。这种过渡式的制度创新不仅没有解决利益受损群体的补偿,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竞争的无序性),实践也证明这种模式是失败的。

3.新的社会成本问题导致制度供给不足

要使潜在的制度收益得以实现,必须首先清除阻滞制度起源或制度创新的障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制度以减弱外部不确定性,建立制度又必须付出交易成本。这就出现一个怪圈,制度创新的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以获取潜在收益,而进行制度创新又必须先增加额外的交易成本。[13]这就给制度创新收益-成本比较分析带来新的均衡点。“农改超”可能造成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农改超”势必会直接导致巨大的失业洪流。福州市一些农贸市场的“失业者”为了生存,不得不挑起扁担走街串巷,或加入到占道摆小摊的大军中去。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设法引导失业者再就业,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入力度,这都需要花费成本,从而导致“农改超”的进程缓慢,甚至倒退。

4.农产品流通体系整体落后也导致制度供给不足

一项制度是否出现或得到创新,不仅受其它配套制度是否同步的影响,还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如果技术因素表现为投入不足,则制度创新的进程就会放缓或停滞。缺乏高效畅通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农改超”的关键症结。农产品进入超市还是进入农贸市场,表面上是农产品分销渠道的问题。实质上反映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建立、整合与完善的问题。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80%~95%的农产品是通过超市和大型食品商店流通的,而在我国城市中,只有6%的农产品进入超市。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生鲜超市经营得益于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通过大规模配送中心组织鲜活农产品流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获取竞争优势。尽管目前为止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农产品实行超市经营所要求的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仍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在流通环节我国水果损失率高达20%~25%,蔬菜的损失率高达25%~30%。

三、组织的生成与演化:“农改超”的市场组织化

在有关研究成果中,交易组织是指那些从事交易活动,在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媒介交易的组织。一定程度上它是在一个层级秩序中由一个(或几个)领导者来协调(通常这样的关系和责任得不到完全的界定)。交易组织的功能是组织市场交易,保证其它经济主体之间的顺利交易,而不是交易组织自身进行某种市场交易。交易组织的内部组织规则体现着实现市场秩序的要求,或者本身就是市场规则,交易组织的运转构成了市场运行的主要部分。[14]在人们的经验语言或部分研究者的学术术语中,交易组织有时被直接称为市场,包括由政府有关部门以一定的形式投资兴办的农村集市贸易或城市农贸市场等多种形态。

与交易组织不同,企业组织是以追求盈利为目标,使自身利益实现最大化。企业组织所组织的交易是一种“管理的交易”,而不是市场交易。而交易组织所组织的交易主要是不同企业组织(或以盈利为目的的个人)之间的市场交易。企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市场,而交易组织以其内部的交易制度构成了市场。市场和组织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都需要花费成本,市场交易存在交易费用,企业组织内部交易存在管理费用。科斯指出,当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与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费用相等,则市场与企业之间的边界达到均衡。农产品连锁超市的出现及其与传统农贸市场并存的局面在此恰好可以得到一个脚注。

(一)农贸市场的发展与局限

在市场过渡背景下,农贸市场这一交易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实现组织化的内在需要。市场组织化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如体现在各种交易方式中的交易行为的规范化,借助组织体实现的交易行为的空间组织化,以及市场交易者的组织化等等。从1985年国家开始逐步放开农产品流通市场后,交易本身的内在需要亟待农贸市场的恢复和发展,实现市场数量和交易额都大幅增加。农村集贸市场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是因为形成了与这种交易方式相适应的契约关系。任何交易活动都是要花成本的,每一次有效率的交易都是人们节省交易费用契约选择的结果。可以说,在相应的局限条件或环境下,农贸市场是一种较为合适的减少交易费用的契约安排。[15]

但是,农贸市场是一种传统、初级的交易市场形式,交易者只需向市场开办者或管理人员交纳一定的入场手续费用,或者以固定期限承租的方式就可以在市场内部摊位摆货。农贸市场交易的规模和范围小、交易信息的传递方式原始、交通运输技术落后、交易范围人口密度低等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其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集贸市场的契约安排节约了交易费用,但这种节约是有限度的。当原有的局限条件或环境被改变,农贸市场交易的种种弊端开始暴露,并且在这种原始的市场形式下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不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首先,传统农贸市场经营的商品质量堪忧。由于农贸市场进入门槛低,经营户都是个体小商贩,并且流动性也较强,这种分散经营的状况,客观上形成了进货渠道广而杂的混乱局面,导致市场管理者难以对商品质量进行统一管理,市场内部也缺乏相应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手段。其次,农贸市场整体环境与现代城市发展不相适应。与现代生鲜超市舒适的购物环境和洁净的卫生条件相比,农贸市场购物环境和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以致有“一家市场污染一条街”的说法,“三放心”工作难以落实到位。第三,农贸市场经营者整体素质偏低。市场内多为小商贩和农民个体经营,人员素质较低,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短斤少两、宰人坑人现象时有发生,经营服务水平落后。第四,市场管理经营秩序不规范,管理难度较大。由于进货渠道复杂,进货数量、成本和销售额只有经营户自己知道,统一管理上存在相当困难,这也导致征税难度增大,偷税漏税现象严重。

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城市经济文化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作为传统市场形式的农贸市场尤其是开办于大城市的农贸市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弊端,改革势在必行。

(二)农产品连锁超市:企业组织的生成

生鲜超市经营是在传统农贸市场这一市场形式出现后市场需要进一步组织化的结果,意味着对市场交易活动进行整合。实践证明,尽管市场组织的途径多种多样,交易活动的整合方式各不相同,之所以要进行整合和组织化,是因为市场交易活动在流通渠道的安排、市场占有的实际份额、交易规则、交易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以及交易者的组织状态等方面出现了程度较大的变化[14]。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生鲜超市经营的生成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在新兴的生活社区直接由开发商和投资商合作开办;另一条路径是在原有农贸市场市场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发起,具体企业负责改造并经营。具体来讲,直接兴办生鲜超市先由社区房产开发商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将摊位的产权售给农产品经营公司,经营公司也可以将拥有的摊位进一步卖给商贩或其它经营团体,但由公司统一商品采购进货、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银。保证购物环境舒适,产品质量和计量有保障,统一的进货渠道和整体规划,使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比较放心,购物更加方便。

对传统农贸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政府为生鲜超市经营创造的良好政策环境,鼓励企业进行投资,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生鲜超市经营的快速发展。以福州为例,作为全国“农改超”搞得较好的城市,政策扶持自然是首当其冲,特别是“农改超”后对原有农贸市场商贩的安排,其做法是“一补三转”,即补贴、转移、转化、转行。“补贴”,即由市、区两级政府筹措资金,对因撤销农贸市场而蒙受损失的商贩进行资金补偿。“转移”,即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联系,将预交摊位费的商贩们转移到尚未改造的其它农贸市场,补齐经营时间。“转化”,即通过培训挑选,将符合条件的原农贸市场商贩转化为超市员工。“转行”,即帮助商贩转换业态,开日杂店,或根据所长向其它行业转移。这些措施极大的降低了“农改超”过程中的阻滞因素,促进了企业组织的生成。

生鲜超市经营的组织生成具有双重特点,从制度变迁的连续性角度考察,可以看到改造的初始状态特别是传统的各种市场形式对企业组织的生成过程造成了巨大影响,大部分生鲜超市都是在原有农贸市场的基础上改造而来,涉及到原有市场形式下经营主体的利益,因而在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难度也相对在社区直接开办生鲜超市要大得多;从经济整合机制的具体特点来看,在生鲜超市经营的生成过程中,尽管市场力量和市场原则已开始发挥作用,但在现实条件下,行政组织按再分配原则进行资源动员的活动在“农改超”过程中仍处于重要支配地位,也正是近年来不少城市政府力量对市场的干预,才使得“农改超”的进程较快。

可以预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鲜超市会逐渐取代农贸市场和个体商贩,在鲜活农产品零售业中占统治地位。这一点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鲜活农产品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验证。[16]“农改超”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革的一个新动向,也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革的必然经历的历史进程,“农改超”在我国已成一种趋势。

四、组织治理机制与绩效:农贸市场与生鲜超市的比较

依据组织经济学分析的观点,一项交易可以在市场进行,也可以在组织内部完成。市场交易依赖运作的是自由竞争下的价格机制,而组织交易的运作则是一种集体行动的结果,或者说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性质的合作。在此,笔者将农产品的质量看作是组织的目标函数 ,据上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农贸市场接近于市场交易模式,而生鲜超市经营则接近于等级制交易模式。Williamson将制度环境与治理机制二者结合,强调市场、混合型和等级制三种不同的交易模式具备不同的组织工具与绩效特性。下面就激励机制、权力控制、自发性调适与合作性调适等[17]各方面的组织工具与绩效特性,来对市场型、混合型及等级制三种治理模式运作方法作一比较。

激励机制是行为决策者采取策略的动机,当自我执行的行为与利益结果产生比较紧密的连接时,激励机制就会相对提高;反之,当行为与利益结果紧密性降低,激励机制就会相对降低。以激励机制为比较标准,生鲜超市经营对质量追求的激励程度要比农贸市场高,这与经营者自身的商品质量观念以及客观经营条件都有关系。权力控制的运作在强调上下级指挥服从关系的等级制交易模式中多以命令的方式进行,在强调合作关系的混合型交易模式中多以合作规范方式进行。Williamson指出,权力控制在等级制组织交易中最强,在决策权分散的市场型交易模式中最弱。生鲜超市经营内部管理严格,对货物的采购必须要求按照既定标准执行,对违规者将予以惩罚,在有效的权力控制下,工作人员都会服从规定章程。农贸市场因其进货渠道复杂,经营者组织分散,市场管理人员难以对市场内经营的农产品统一进行质量鉴定,高昂的监督、管理等相关成本削弱了权力控制的力度,甚至导致权力控制无效性的存在。

调适性是指参与交易的行为者在面临不确定性时,所能作出适当反应的应变能力。交易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在不确定因素发生时参与交易的个体能够自动自发作出决策,进而采取快速有效的反应者,Williamson称之为“自发调适性”。由于自发调适性的高低与激励机制直接正相关,因此,市场型交易模式的自发调适性要高于等级制。当市场上高质量农产品价格提升时,传统农贸市场商品经营者相关独立,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难以形成一致性努力来经营高质量的农产品,从而削弱了自发调适的效果。相反,生鲜超市经营理论上来讲,尽管自发调适性不强,但由于超市经营者对商品质量的意识较强,而且生鲜超市从一开始就是将商品质量摆在重要的位置,从而弥补了自发调适性的不足。与自发调适性相对应,在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发生时,参与交易的个体必须要考虑对手的反应才能作出最适决策,进而采取最优策略,Williamson称之为“合作性调适”。合作性调适与激励机制呈负相关,这是因为激励太强会阻碍双方合作的进行。从上面的分析结论也可以看出,农贸市场的合作调适性相对生鲜超市经营要低。

上述说明可以整理如表1。借助Williamson的分析思路,经由组织工具和绩效特性,提供一个将交易模式维度化的比较分析结果,借此可以清楚区分出农贸市场和生鲜超市经营模式所属的类型,以及组织治理机制和绩效特性的比较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生鲜超市经营的组织绩效特性不论在哪个维度都要强于传统农贸市场。在实践经营中,生鲜超市经营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订单式大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解决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而且可以改善购物环境,增加经营者的品牌意识,满足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需要。

五、结束语

作为一项交易制度,农贸市场交易属于一种传统的初级市场形式,而生鲜超市经营则属于现代商业形式。生鲜超市经营替代传统城市农贸市场交易问题本身实际上是一项交易制度的变迁,它的演进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当传统的市场形式不适应组织发展的目标要求,现存制度安排下存在无法获得的潜在利润时,就存在制度创新的需求,从而产生的交易制度的创新需求。新的制度安排就是在制度供给与需求主体之间权衡的结果。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制度的创新过程离不开组织演进的配合,交易组织的生成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制度创新,并在可行限度内完成着组织市场交易的使命。市场实现组织化的努力和新的制度规则的确立都是通过交易组织的组织规则的确定(组织工具)和组织的绩效特性的改进来实现的。可见,交易组织生成的基本特点表现为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是制度创新与市场组织化彼此耦合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定寰.农产品“二元结构”论――论超市发展对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5,(2):12-19.

[2]黄祖辉,等.中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9-13.

[3]周应恒,霍丽,彭晓佳.食品安全:消费者态度、购买意愿及信息的影响――对南京市超市消费者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53-80.

[4]胡定寰,Fred Gale,Thomas Reardon.试论“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新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6,(1):36-39.

[5]胡定寰,俞海峰,T.Reardon.中国超市生鲜农副产品经营与消费者购买行为[J].中国农村经济,2003,(8):12-17.

[6]刘李峰,武拉平,张照新.价格、质量对超市农产品经营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消费者角度的证据[J].中国农村观察,2007,(1):24-35.

[7]刘李峰,白晶晶,武拉平.城市超市的农产品价格水平及影响因素探讨――基于与集贸市场对比的视角[J].中国物价,2006,(12):21-26.

[8]乔颖丽.超市生鲜食品经营的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2006,(3):66-70.

[9]李忠旭.蔬菜流通模式的制度变迁――关于农产品市场改建成超市的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5,(8):83-85.

[10]朱李明.演化与变迁:我国城市中的“农改超”问题[J].商业 经济与管理,2004,(2):13-16.

[11]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

[12]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A].科斯,阿尔钦,等.财产权力与制度变迁[C].上海:上海三连书店,1994.

[13]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07-210.

[14]张群群.论交易组织及其生成和演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41-249.

[15]蔡荣,祁春节.农产品流通体制演进与契约行为[J].改革,2007,(6):108-112.

[16]Englewood.N.The 1995 POPAI Consumer Buying Habits[M].Point of Purchase Advertisong Institute,1995.

[17]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和市场签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01-322.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Market Systematism: An Analyse Frame of Changing Urban Produce Markets into Supermarkets

Cai Rong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ollege, Wuhan 430070,China)

篇6

关键词:必要性;可持续发展;有利条件;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一)我市部分农副产品内在质量低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以最大限度增加农副产品单位数量,而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的生产方式十分突出,大量剧毒农药、化肥、激素等有害物质广泛应用于农副产品生产,导致了蔬菜、肉蛋禽等产品虽数量充足,品种多样,外观商品性好,但内在质量非常低劣。更为可怕的是人们如果长期食用此类食品,会导致慢性积累中毒,出现一些奇病,怪病,疑难杂症等,给人们身体健康造成极大损害,同时也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二)我市现有农贸市场管理部门难以有效控制产品质量准入关

原因之一:我市现有农贸市场是投资方进行硬件建设,再由众多小商小贩入住经营买卖。因受利益驱动,一些小商小贩全然不顾顾客的饮食安全,加宽了有害食品的消耗渠道,同时还加速了有害食品的消耗速度;原因之二:市场经营管理部门没有对食品进行检测鉴定的职能,也没有设备和经营经费去实施大量的检测。因市场建设和管理部门不能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这给把好市场安全食品的准入关带来许多困难。

目前,若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销售环节,从农副产品源头抓起,所以建立大型的健康食品连锁超市,树立市场品牌,定位商品品质,才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有害食品对人民群众的危害,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我市大多农贸市场购物环境差,影响市容、阻塞交通

目前,我市的农贸市场大多为马路市场和简易市场,设施陈旧、老化,市场内脏、乱、差现象突出,已暴露很多不利因素。一是马路市场的存在,严重加大了市区道路交通的压力;二是市场经营鲜活产品的地方,卫生条件差,污染严重,造成市场内长期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严重影响我市城市形象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三是现有市场分布不均、数量少,多为改扩建而成,受环境制约因素多,不利于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市场档次。

因此,根据市政府近期提出的市场升级工程和市场网络工程要求,应积极向发展健康食品销售网络,开发建设健康食品连锁超市已刻不容缓。

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改超”的渊源

超市与农业相结合,可以说是发生在我国的一场深刻的经济革命,农产品超市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农产品销售业态的这种变革,将对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产生较大影响。

(二)“农改超”的历史发展阶段

1.初级阶段,即“农加超”阶段,指在传统的农贸市场中或周边建立超市,随着超市发展强大后,用超市替代农贸市场。在2003-2004年,我市城区有几个农贸市场做了试点,由于市场环境没有多大改善,从业人员经验不足,进货渠道与外边小商贩一样,但经营却没有小商贩灵活,到后来因不具备竞争优势,而逐渐被淘汰。

2.在综合超市中设立“生鲜区”,是指在综合超市中专设的一定营业面积的经营生鲜农产品的超市,现在我市大多超市都采用这种经营模式,例如大张量贩、丹尼斯量贩、王府井超市、沃尔玛超市等,大大方便了市民购物,在采购生鲜食品的同时,也可以采购一些日用百货,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生鲜食品的采购渠道与农贸市场的小商贩一致,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价格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得经济利益及身体健康。

3.真正的“农改超”阶段,即彻底取缔马路市场及简易的农贸市场,建立大型健康农副产品连锁超市;销售真正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直接从无公害产业基地采购,确保商品质量;这个项目实施起来却有难度,但这是洛阳以及全国中小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农改超“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1.符合市政府的市场发展思路。21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21世纪的主导食品是健康食品。由于发展健康食品意义重大,前景广阔,市政府已开始从“战略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度来部署绿色食品的发展。同时,也就要建设一批配套的购物环境较好的销售网点。

2.符合市政府“菜篮子”工程战略。目前,如何提高“菜篮子”质量已经成为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重点工程之一,怎样把广大市民的“菜篮子”治理得更加安全、优质、营养,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规范和完善,广大食品企业对产品质量认证和广大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保护越来越强烈,因此,健康食品生产和消费将成为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一个热点。

3.符合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消费意识也普遍提高,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希望权威机构对产品质量进行客观、公正地评判,以监督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承诺,同时要求商家更多地经营健康食品,因此,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已经成了市场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市区现有44万户家庭,仅年消耗各类蔬菜、副食品8亿吨,全市九县六区共有168万户家庭,若辐射我市周边的地市,整个农副产品的年消耗额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因此,人民群众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是巨大的。

(四)“农改超”项目发展思路

篇7

今天,徐州工商局在*区召开全市农贸市场整治暨肉菜粮放心工程现场会,这是对我区农贸市场管理工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必将对我区市场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特别是徐州工商局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区上下和*工商分局的共同努力,逐步建成形成了繁荣稳定、管理规范、秩序井然、覆盖全区的完善市场网络,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农民生产、业户经营和市民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今年,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区和徐州工商局一道,深入开展了农贸市场整治和肉菜粮放心工程的实施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我们的做法是:

一、整治秩序,规范经营,努力为市场繁荣稳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市场的繁荣稳定和规范经营,需要加强环境的整治。许多地区出现的一边是“空壳市场”、一边是马路市场的现象,就是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我们始终把整治市场外部经营秩序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自去年以来,结合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把取缔马路市场作为首要任务,率先在全市提出创建“无马路市场区”的目标,到目前,全区共取缔了23个马路市场,全部规范到室内农贸市场进行经营,基本上实现了创建目标。在今年农贸市场整治工作中,我们逐个分析了每市场存在的问题,集中组织城管、执法、公安、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对市场覆盖范围内的无序违章经营进行集中整治,引导业户入室进市经营,工商部门及时跟上,加强管理,确保了所有市场的规范经营,使农贸市场整治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十分重视市场及周围秩序的长效管理,明确分工,市场外部由城管、执法、街道负责管理保洁,市场内部由工商分局督促市场开办单位负责各项管理工作。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由区政府牵头协调各方进行集中解决,促进了农贸市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创新机制,齐抓共管,形成市场监管合力

农贸市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参与。为加强对辖区市场秩序、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巩固市场整治成果,我区成立了由城管、执法、工商、规划、卫生、公安和街道等单位负责同志组成的全区市场管理委员会,统一负责完善市场管理网络、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星级市场标准、管理模式和考核认定细则,对各市场的秩序、环境卫生工作进行组织、指导、监督和考评、奖罚。并将农贸市场规范管理、卫生秩序等纳入对街道办事处的考核内容,强化街道的责任意识,开展综合整治和星级市场达标活动,动员全区力量共同参与市场管理,建立长效化管理机制。经过二个多月的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市场内外卫生秩序明显改善。大多数农贸市场按照市场规模,配齐了垃圾容器,管理、保洁人定人定岗,违章及时清理,垃圾随产随清。并且场外各类车辆划线停放,专人看管,给广大顾客营造了健康卫生、秩序井然的购物环境;二是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工商部门充分发挥监管职能,积极开展创建诚信市场活动,加强上市商品的准入管理,推行信誉卡制度,构建了长效管理的体系。辖区内各个市场还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管理规章制度,明确了管理人员,公布了管理标准。许多市场管理人员统一着装,配戴上岗证,业户统一悬挂“市场经营证”,提高了市场形象。三是市场设施不断完善。各有关单位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抓出了特色,发挥了各自优势。一些市场统一配备货品周转箱,干货、粮食等物品分类盛装,明码标价。一些市场还设置了灭蝇灯、休息室、阅报栏,拉近了与顾客的距离,极大改善了市场购物环境。

三、政府牵头,部门协调,积极推进肉菜粮放心工程

提高“肉菜粮”商品质量安全水平,事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实施“肉菜粮”放心工程,必须发挥政府牵头作用,组织各职能部门抓好生产源头、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强质量监督、规范各类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为此,我区就实施“肉菜粮”放心工程专门制定了工作意见,成立了由区政府牵头,工商部门具体实施,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体系,并制定了检验监督、认定评价标准,对菜粮类生产和市场准入、肉类检验和豆制品加工销售作出了具体规定。目前,七里沟果品批发市场等农贸市场专门设置了“无公害果品专营区”,添置设备对蔬菜果品进行农药残毒的检测、监督。翟山豆制品加工市场实行集中生产、规范管理,从源头上提高了豆制品的安全质量。年内,还将继续以全区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零售市场、超市、商场为重点,将放心肉菜粮质量标准作为准入条件,使重点经营单位经营的食品基本达到放心标准。

篇8

关键词:农产品 成本 创新流通模式

最近几年来农产品的价格不断的上涨,致使消费者在农产品的消费商迅速增加,出现了“买农产品价格高”之重,但与此同时农民却由于“卖农产品价格低而并未得到实惠。为此在农产品的买卖中就出吸纳了“一高一低”的现象,从而说明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从而有效地提升农产品流通的运行绩效。

一、现存流通方式的问题

1.农贸市场仅仅解决了农产品的流通问题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各大城市开始建立大中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些批发市场以及农贸市场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卖难”与城市居民“买难”的问题,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这种农产品流通方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

但是这种传统的农贸市场环境较之现代化的大型超市存在着卫生及购物环境的差异。例如在农贸市场中普遍的存在着菜叶、淤泥等杂物,致使道路不整洁;在活禽宰杀或者水产区由于清理不及时,难闻气味弥漫;此外摊位出租的分散经营模式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为管理者对市场的统一管理增加了难度。为此一般的农贸市场就被当地人冠以“低劣商品”的集散地,商品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商贩往往不能有效解决或者干脆逃之夭夭,从而无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2.现存的流通模式无法改变农产品价格的“一高一低”

我国很多的大中城市都已经初步形成了各类以批发市场为中心而城郊贸易市场为基础的流通模式,但是随着新兴流通模式的出现,这种流通渠道逐渐被“农户+龙头企业+消费者”、“农户+批发商”、“农户+供应商+超市+消费者”以及“农户+批发商”四种模式所取代。尤其是以批发商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最为重要。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不难发现,以上不同流通方式依然具有自身的优劣势:例如在最常见的农户与批发商构成的流通模式中,农户 仅仅作为初级商品交易的主体进入市场,为此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在农户与合作市以及龙头企业的模式中,合作社作为中介,提升了农户进行交易的快捷性;在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模式中,由于产品价格随着各种因素而波动,致使农户的农产品一般是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了消费者;而在农户与供应商以及超市所构成的模式中,农商产销被进一步分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流通对生产的带动。

为此不难发现,以上基于农贸市场发展起来的四种流通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流通渠道稳定性高、运行绩效高。但是不足之处是无论是对于水果、蔬菜还是粮食等农产品,农户仅能得到产品价格大约的30%的收入,从而没有真正的实现增值;而产地市场的经销商作为产品流通的经纪人可以获得大约价格20%左右的收入,剩余一半的收入则被农产品的终端市场所获取,从而最终消费者获得的依然是高价农产品,“一高一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二、降低农产品成本的创新流通模式

1.推广“农户+终端市场”的流通模式

(1)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农户+超市”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农村推行的“农村+供应商+超市”的流通模式较之传统的产销分离现状有一定的突破,向完善与构件农产品的产销一体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农村+供应商+超市”的供应模式依然存在着各种的进场费等一些其它明目的费用,总体来讲还是会导致成本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中小超市的淡季时甚至比农贸市场卖的贵。为此在“农村+供应商+超市”的供应链中要减少供应商这一环节,从而减少农产品的进场费用,最终使消费者得到实惠。

(2)完善“农户+社区”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可以在农村的农产品销售中将产品直接送到社区农贸站、社区菜店或者是农副产品平价店等,从而省去了流通中的进场费用。通过这种销售者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达到降低流通成本的目的,一般来讲消费者买到的农产品要比农贸市场或者超市低廉30%―50%。尤其是“蔬菜直通车”可以将新鲜、廉价的蔬菜直接的送到社区门口,更是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欢迎。但是由于现存使用的社区农贸店、社区菜店的条件较为简陋,卫生条件较差,为此需要政府通过资金或者政策扶持建设或者改造一批公益性质的农贸市场、农产品市场等。与此同时也要相应的扩大“蔬菜直通车”规模,并解决其专用停车场的问题。

2.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

(1)加大对“农户+消费者”的推广力度。这种创新的流通模式作为最近出现的新生事物,只是在几个大型城市刚刚兴起,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农户与消费者的好评。这种流通模式较之传统的的“农户+学校”、“农户+批发商”、“农户+企业”等农产品流通模式具有更少的中间环节,只需要通过物流公司就可以将新鲜的农产品送达到消费单位或者消费者。尤其是近年来新兴的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在城郊租地点种农产品,规定农户使用绿色方法生产农产品,更是一种经济、安全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2)大力推进“农宅”对接。这种全新的农产品流通方式是一种可以方便实现农户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方式,但是一般出现在北京等大城市。例如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在社区设置农产品配送柜,社区居民如果想买农产品只需要在网络上点击鼠标,通过提前预定的方式就可以在规定时间获得商品。这种方式类似于订奶、订报一样便捷。以上各种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均通过减少中间环节而有效地控制了流通中的损耗,促使菜价降低,对于农户来说卖菜价升高了,而对于购买者来讲又买到了便宜菜,可谓一举两得。

三、创新与完善政府支撑体系

1.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要准确、快速的加快农产品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强化省级、地市,尤其是县乡级对于农产品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农产品的信息制度;其次要建立蔬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供应、生产、监测以及预警体质,尤其是建立农产品市场供求与价格波动的应急机制,保护农户的利益。

2.建立农产品流通基础设

各级政府要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是加强基础市场的建设。尤其是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并不断的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及配套设施吸音批发商、贩运者以及生产者进入市场;对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以及运输等环节进行更新,建立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扶持产地建立冷藏等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社区农贸市场改造,引导现有各级集贸市场实行“退路进场”以及“退路进市”。其次要创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方式。传统的批发市场要按照当下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态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对现有的市场进行改造与升级,从而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此外要积极地引导市场进行网上交易,实行网上订单交易、结算等。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由于农产品市场较之其它行业,具有社会效益大、回报率低因公益性强的特点,为此降低了一般主体的投资意愿。为了促进这一行业的发展,各级政府要按照发展生产以及搞活流通的要求:首先要在税费政策上给予农产品市场与流通一定扶持。其次要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建设的投入。例如进一步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保证用于装载运输新鲜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对流通领域的各种收费行为,例如零售商供应商收费以及农产品市场收费等;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减免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房产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当地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于当地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加大对于连锁经营、产销挂钩 、配送、等新流通方式的支持力度。最后还要对于一些龙头企业进行补助,支持龙头企业对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及营销服务。

4.健全市场法规制度

首先政府要制定法律法规来对市场交易的双方进行干预或者引导,利用购销双方已经形成的资产交易性频率与专用性来进行锁定,从而构成双方规制结构;其次要放宽农产品市场的准入政策,简化农产品经营者手续的办理程序,从而保证他们真正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公平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此外还可以建立健全“企业办市场”的法规,从而规范市场经营设施的租赁制度。

四、结束语

通过流通模式的创新发展可以在解决“一高一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切实的解决这一问题还要从农产品的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生产组织。例如在农产品的种植管理过程中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引用高新技术来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通过国家制度建设、强化市场管理、政府扶植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强化宏观调控力度等来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同时通过发展与培养农产品物流组织、强化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支持以打通地区封锁、改进生鲜农产品物流、建立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体制、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等来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如此就可以在相对提升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同时降低购买者的买进价格,从而有效地解决“一高一低”问题。

参考文献:

[1]黎元生,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1).

[2]杜红梅,应对WTO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 (5).

[3]邵乐群.陕西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4]毕玉平,陆迁.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演化的关键要素分析研究[J].经济问题.2010 (8):70-73.

篇9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按照市爱国卫生委员会的具体要求,受市XX局委托,我处迅速组织力量,查字典网于20xx年8月24日至26日对城区范围内的26个商品市场进行了为期3天的调查,总的来看,环境卫生工作有喜有忧,但形势不容乐观。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城区商品市场环境卫生现状

据调查,我市目前共有各类商品市场26个,总营业面积130762㎡。其中大中型商品市场4个(XX大市场、XX大市场、XX大市场、XX大市场)、农贸市场11个。城区商品市场共有管理人员200余人,其中,专职清洁员120人。从性质上看,事业性管理的商品市场有8家,占30.8%;民营型商品市场16家,占61.5%;股份制商品市场1家,占3.8%。空壳市场1家,占3.8%。4个商品市场配有垃圾站,5个商品市场配有垃圾桶,9个商品市场对厕所每天进行冲洗,9个商品市场有污水管并与市政污水管连接,13个商品市场有公厕,3个商品市场建立了绿化带,15个商品市场聘有保洁员,9个商品市场由环卫部门代运垃圾,11个商品市场每天进行卫生清扫,6个农贸市场有家禽宰杀场地,并每天进行冲洗,1个商品市场对生鲜经营场地每天冲洗,1个商品市场有肉食类保鲜设施,1个商品市场熟食饮食经营人员办有健康证,5个商品市场有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贸西街(区XX局南侧)马路市场(未计入全市26个商品市场内),该马路市场既无专门的管理机构,也无固定的管理人员。但见有人收费,却无人进行管理和清扫,致使市场内臭气熏天,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环境卫生令人堪忧。

近年来,城区各商品市场管理机构,围绕经济发展需要,把环境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为经营者和消费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如XX市场、XX市场、XX市场等,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相应的卫生设施配备齐全,每年从收取的门面、摊位和卫生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环境卫生的整治。聘请了专门的保洁员,并做到每天对场地、厕所、排水沟、家禽屠宰场地等卫生角落进行清理,确保了垃圾及时得到清运。XX区市场服务中心为改变市场环境卫生,先后对XXX市场、XXX市场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使市场环境卫生工作得到全面升级。但也有少量商品市场由于没有人员管理,也没有相应的环卫硬件设施,业主自发组织请人打扫卫生。如XXX农贸市场,该市场已整体拍卖,正在改建,原来业主自发组织对市场内环境进行清扫。还有XXX建材市场,该市场原属区农委管辖,由于建筑商离开,致使物业无人管理,业主也是自发组织请人对场地卫生进行打扫。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少数商品市场对卫生工作重视不够;二是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死角多;三是商品市场周边发展不平衡,易受影响;四是周边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五是绿化率普遍低下,大多数商品市场没有绿化带;六是个别商品市场环境卫生服务工作走过场、标准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七是环境卫生监督力度不够;八是熟食饮食经营人员办理健康证的不多;九是多个商品市场防尘防蝇设施为零;十是治安问题比较严重,经常有被盗现象。

三、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商品市场环境卫生好坏,关系到我市省级卫生文明城市的创建,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把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二)、积极服务,建立绿色通道。环境卫生管理有关部门要对商品市场熟食、饮食经营人员进行督查,对没有办理健康证的经营人员,采取上门办证服务,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取缔。

(三)、继续完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对商品市场的环境卫生保持24小时清洁,积极加大环境卫生的投入,建立健全环境卫生各项规章制度。

(四)、建立绿化带。对有条件的商品市场要逐步进行改造或创建绿化带和公共绿地,提高商品市场的绿化覆盖率。

(五)、切实加强市场内的治安管理,建立群防群治、联防联动机制,为经营者和消费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

(六)、建议有关部门对南贸西街马路市场坚决予于取缔,彻底清除城区内的卫生死角,同时就近规划兴建一个农贸市场,以方便这一带的居民生活。

篇10

【关键词】肉品质量 追溯系统 建设 泉州 实践 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时刻离不开安全、卫生、营养的食品。近几年来,肉品质量安全事件接连发生,造成消费者的普遍担忧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因此,建设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变“点监管”为“链监管”,实现肉品质量安全全过程无缝隙监管,促进屠宰、批发、零售、加工、餐饮等环节规范经营,不仅为消费者查询和维权提供帮助,也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一、认识系统

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肉品流通环节,运用信息化手段,将各环节加工及流通的信息相关联,形成完整的信息追溯链。通过建立生猪屠宰、肉品批发(配送)交易、零售、团体采购等环节四个子系统,及市级肉品质量可追溯数据中心,实现从生猪养殖到肉品零售终端相关信息的正向跟踪;肉品零售终端到生猪养殖相关信息的逆向溯源;对生猪产品经营者的有效约束;生猪及肉品流通的监管与综合分析。

泉州市肉品追溯系统采用全省统一软硬件集成设计方案,按照“统一体系、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安装、统一培训、统一运作”的“六统一”工作模式,统筹推进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体系、生猪屠宰技术支撑系统和肉品追溯系统“三合一”建设。通过建立从生猪进厂、屠宰、加工、检疫、检验、肉品出厂、批发、零售的全程信息管理,实现肉品销售的可追溯管理。同时建立肉品查询系统,消费者凭购买肉品上的追溯码,借助市场自助查询终端、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可以对肉品屠宰、批发、销售等环节信息进行可追溯查询。

二、项目概况

泉州市于2011年10月启动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建设,2014年4月全部完成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建设按照“源头监控、进出监管、溯源可查”的建设原则,对屠宰实时监控管理,在流通环节利用IC卡采集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对这些信息汇总,分析进出量的平衡情况,实现对流通各个环节的稽查和监管。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中心平台:泉州市设立逻辑数据中心,物理设备放置于福州市“放心肉”项目的主管单位福州市商贸局处,在此平台上部署相关追溯软件,县级数据中心存储所属辖区的所有肉品追溯数据。市级数据中心采用屠宰监控系统共有的政府专网。

屠宰环节:包含泉州市食品公司肉联厂和洛江区河市星级屠宰场,泉州市食品公司肉联厂已有地磅称重,洛江区河市星级屠宰场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增加轨道称重系统,皆设置相应的肉品称重和出场写卡工位;构建局域网通过屠宰监管系统与市级中心系统互联;安装了屠宰场服务器和PC机等硬件设备,部署追溯系统软件。

超市环节:21家超市门店,全部部署立式查询机及查洵追溯软件。

农贸市场及专卖店环节:对城区两个较规范的农贸市场的肉品销售摊位全部部署溯源电子秤。

截止2014年8月底,已在中心城区、洛江区、泉港区、德化县完成肉品追溯系统项目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已完成可追溯系统建设区域的市场覆盖率为中心城区36%,洛江区90%,泉港区83%,肉品追溯率:中心城区18%、洛江区17%、泉港区13%;肉品追溯系统各环节的相关数据已与市级数据中心连接,形成了中心城区、洛江区、泉港区、德化县全方位的肉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了肉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采集、查询、统计、分析和预警。达到了运用科技手段对生猪从屠宰到零售各个环节的肉品质量安全信息“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的目标,进一步保障了肉品质量安全。

三、思考建议

经过几年的精心耕耘,泉州市的肉品追溯系统建设网络已基本形成,但是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覆盖面的不断扩大,我们也在认真总结、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围绕目标、优化布局

目前,泉州市定点屠宰企业数量多,且条件参差不齐。由于为中心城区提供肉源的企业数量多,无法实现中心城区主要农贸市场肉品追溯系统全覆盖的总体目标。因此,要进一步优化行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按照规划压缩定点屠宰企业数量,把产能进一步向规模化、机械化、规范化的屠宰企业集中。要加快泉州肉品加工厂的建设进度,泉州肉品加工厂建成投产,中心城区肉品追溯系统建设才有可能实现全覆盖。

(二)突出重点、科学建设

改变原有以农贸市场、超市为主导,突出以品牌企业、大型生鲜超市、肉品专卖店为重点,开展肉品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其次,由于农贸市场肉品来源较为分散,项目推广难度较大,建议暂缓农贸市场项目建设,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加强了企业对肉品质量的管理,又减少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另一方面通过肉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更好地对市场进行监管,更好地对肉品质量安全信息进行采集、查询、统计、分析和预警。

(三)技术支持、资金保障

没有信息技术支撑,追溯体系的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当然IT技术不是堵漏灵,它只是工具,为了更好利用IT技术提升监管能力,就必需持续做好技术支撑,实时对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控,对硬件进行更新,软件进行改进,人员进行充实,知识进行更新培训等等。当然,这些离不开资金保障,如今试点运行期三年期限已到,项目已验收结算完毕,接下来的维护资金如何预算拨补,关系到系统的持续运行。

总之,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建立肉类商品消费安全与追溯体系,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已经成为考量行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民生工程。泉州市在肉品追溯系统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及努力的实践,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实践中思考着,在思考中实践着,相信这个系统会更加完善,覆盖面也将更加广泛,也希望这一系统建设能给消费者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商务部.《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建设工作方案》.商务部《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技术要求(试行)》.

[2]福建省经贸委.《福建省县级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建设工作方案(审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