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企业文化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企业文化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企业文化研究

篇1

宝洁创于1837年,是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宝洁在日用化学品市场上知名度相当高。公司拥有众多深受信赖的优质、领先品牌,包括帮宝适、汰渍、碧浪、海飞丝等等。

宝洁公司在全球大约七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二十年来,宝洁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建立了领先的大品牌。业务保持了强劲的增长,中国宝洁是宝洁全球业务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市场之一。宝洁大中华区的销售量已位居宝洁全球区域市场中的第二位,销售额也已位居前五位。

二、公司企业文化主要内容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大家共同认可的理念,是规范员工秩序的力量。是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价值观

宝洁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领导才能leadership、主人翁精神ownership、诚实正直integrity、积极求胜passion for winning和信任trust。

领导才能:宝洁告诉员工,大家都是各自职责范围内的领导者。

主人翁精神:员工在这个价值观引导下,担负起各自的工作责任,达成完善公司体制和帮助其他员工提高的目标。

诚实正直:引导员工坦率待人,行为处事在法律的红线之内,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坚决不违背道德伦理的约束。

积极求胜:员工决心将最重要的事做得最好,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去不断寻求突破。

信任:让员工尊重同事、客户和消费者,员工之间互相信任彼此的能力,在这样信任的环境中才会有最佳的工作变现。

以上所列五项核心价值观,已经在宝洁公司内部形成了稳定的体系。拥有良好的核心价值观的宝洁,秉承以人为本的战略文化,发挥公司的主动性、首创性、积极性,重视公司的人才培养,不断壮大。

(二)经营理念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宝洁公司产品经营过程,那么就是“测试”,从研发到销售都需要测试、再测试。虽然推进会慢,但是一旦进入市场,其他竞争者都会让路。

(三)管理理念

“注重人才,以人为本”,人才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基础,最优秀的人才加上最好的培训发展空间,这就是宝洁成功的基础。

(四)行为规范

宝洁的宗旨是要提供更佳品质的产品,令员工、股东、社会共同繁荣。由公司的宗旨和价值观,产生了宝洁员工的行为规范。

宝洁尊重每一位员工,有策略地着眼于自身的工作,只做促进业务的工作。要挑战陈规,从而在市场上赢得更大的成功。重视公司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力求最好地了解消费者需要。珍视个人的专长,鼓励并且期望员工提升工作技能。

三、公司企业文化的特点

宝洁公司的企业文化涵盖了多方面内容,从价值观到理念再到行为规范,也体现了企业的独特。宝洁公司企业文化的特点在于强调以人为本、创新精神。

(一)以人为本

从价值观的陈述到行为规范的列举,宝洁公司一直在强调“每位员工”、“主人翁精神”、“尊重”,认为人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让员工有了更好发展的空间,让员工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才能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局面。

不仅只是在相关企业文化上有所体现,宝洁的相关制度也在强调以人为本。宝洁给予员工高度的信任与自由,不仅让员工自行安排工作内容与优先顺序,也不必打卡考勤,赋予员工自主权和决策空间。

(二)创新精神

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就是要有创新,这样才不会从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宝洁认为,当员工有了主人翁意识之后,便会主动完成任务,积极创新,以获得更高效的成果。

整体而言,宝洁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成熟和系统的。企业希望员工可以在这样的文化中,树立自己主人翁的意识,可以由内而外的想要为企业做贡献,不仅仅是为了企业,更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在晋升等制度的配合下,员工确实可以看到希望,进一步增强了文化的渲染作用。

四、对公司企业文化的总体评价

宝洁公司的企业文化包括了多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其企业文化先进,对于提高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增强企业吸引力,调动员工积极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领导才能、主人翁精神,都让员工认识到应该在企业中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及尊重员工的行为规范,增强了企业的吸引力和员工的凝聚力,在这样的企业文化的引导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宝洁。

同时,企业文化也帮助管理者在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文化融于管理,管理体现文化。宝洁的企业文化?员工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责,寻找新方式完成任务,能够从过去的失败中总结经验。管理者可以重点关注文化达不到的层面,在此基础上管理员工。

综上所述,宝洁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先进的,当员工从心底里对其认可和接受时,管理者对于员工的管理,便可以在自觉性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制度进行固化,大家由内而外一致的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五、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

从宝洁的整体战略目标来看,企业现存的文化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结合企业文化的意义,以及其他企业的文化特点来看,宝洁的企业文化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宝洁的价值观虽然涉及多方面,但给人的感觉有些宽泛,也没有过多的制度进行辅助约束。其次,宝洁更多强调“每位员工”,忽略了部门间的沟通。再者,纵观宝洁的企业文化,都是在告诉员工要做什么,对于不要做什么的红线问题,规定很少,应该要进行更多的说明。此外,在经济发展快速的当代,个性化也是企业应该注重的问题,宝洁应该多注重形成本企业的独特的文化。

总结来说,宝洁应当在企业文化方面,加强以下内容的建设:

(一)宽泛的企业文化应辅以具体的制度

(二)要注重沟通,增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

(三)明确行为禁区并告知员工,避免员工走入禁区

篇2

一、大庆油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情况

在企业文化中,主要依据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面进行建设。这三个层面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缺一不可,也只有做好这三个层面,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达到预期的效果。大庆油田在精神层面的建设上,很好的把握了自身的定位,很好的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时刻不忘奉献,时刻不忘铁人精神,每位员工在工作中,都保持着激昂的斗志。大庆油田作为国有企业,在精神层面建设上,很好的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不论是每位职工,还是企业整体,都在很好的诠释着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在价值观上,企业也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庆油田在文化层面的建设上,时刻坚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论是在规章制度的建立上,还是在各种行为规范上,都能够体现人性化的关怀。同时,大庆油田还坚持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时刻联系发展,联系职工需求,从而使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真正实现落地有声;大庆油田在物质层面的建设上,主要以抓好品牌形象为主。从员工个人抓起,培养员工的良好行为习惯,提升员工的责任意识,完成企业LOGO、企业旗帜、企业歌等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实现企业自身价值,同时,在生产上也毫不懈怠,立足根本,实现整体跨越。不仅如此,大庆油田为了更好的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将其列入考核项目,建立了完善的奖励惩罚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文化建设评价活动,从而使大庆油田的企业文化建设真正实现科学化、人性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优良模式。

二、企业文化建设评价的准则

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上,主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1.工作导向原则;2.普遍使用原则;3.重点突出原则;4.便于操作原则。这四项原则相辅相成,既突出重点,又适用于整体;既达到整体目标,又不失个体特色;既科学规范,又能够灵活操作。在对企业文化建设上要设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组织保障;2.工作的指导与技术;3.测评机制与奖惩措施;4.员工的精神层面;5.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同时,还要对企业的文化建设效果进行评价,要检验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凝聚力、执行力,要检验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是否能够落实到位,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出现负面声音。当然,企业的根本在于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只有符合企业的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三、大庆油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价

根据企业文化建设评价的基本准则,结合大庆油田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情况,可以看出,大庆油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其成功的根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明确自身定位。大庆油田很好的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发展的几十年里,大庆油田为我们很好的诠释了民族精神,不论是内部的工作作风,还是外部的企业形象,大庆油田一直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优良姿态;二是坚持党的路线。大庆油田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论是对企业的员工,还是在生产中,都保持着甘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三是保持优良传统。大庆油田在建设之初十分困难,不仅受到内部技术、资金、人员上的困扰,同时受到外部资本主义国家的制裁,就在这种情况下,大庆油田公司打破一层层阻碍,终于走到了今天,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同时也培养出一位位优秀的员工。时至今日,大庆油田已然不同于以往,但每位领导、每位员工仍然保持着优良的传统作风,传承着大庆精神。

篇3

1.指导思想相同

无论是企业思想政治建设还是企业,都必须坚持我党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点毋庸置疑,它本身就是国家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任何一种企业文化若要得到长久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与时代的主旋律契合,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应地,企业文化在其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始终贴合这一标准,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2.根本目标一致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使得企业成为有代表性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而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展现更好的企业形象和生产水平,就这一点而言,两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同时,也强调最终的目的是使其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强调经济与政治的融合;企业的直接目的虽是盈利,但也要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企业形象和社会认同,最终获得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3.作用方式相似

作用方式也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在其开展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方式方法,二者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强调宣传工作,由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的传播总是以需要一定的载体或程序来呈现,因此二者都必须开展一定的宣传工作使相关理念深入人心;再如工作的实践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都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即在实际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理论。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原则

1.二者不可互相代替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经过历史考验的优秀方针,对政治理念的传播和企业的健康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为世界上优秀企业普遍重视的企业管理方式。二者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企业的发展不偏离正确道路,是促进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层面。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些“三资”企业取得很大成功,受到外方的欢迎等。企业文化建设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有着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达到的企业经营管理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虽然有着众多的同一性,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2.应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是承接上面的同一性而言的,正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才给二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最好的方式是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能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践已经表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与企业内部特点相结合,从而更容易为员工所接受,实现更大的理论价值;同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强力后盾,其资源优势是企业开展文化建设的有力凭证。

3.应尊重规律,促进二者的独立发展

强调二者的独立发展,是与上面的差异性一脉相承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其本质属性等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二者不可能实现完全地融合,而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尊重差异,以促进二者的独立发展。哲学认为,一般只能通过个别存在,事物的共同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因此,共同性和特殊性其实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在其开展过程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理论研究工作的不足,目前我国企业普遍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研究,以致不能发挥正确理论的指导作用;再者,二者都需要加强队伍建设,目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队伍都缺乏人才,造成整个队伍素质偏低,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建设;融合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是烟草企业中两个不同的领域范畴,都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两者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都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使两者在促进烟草企业健康发展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有必要研究实现两者有机融合的途径,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一、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烟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我党的高度重视,是做好企业工作的重要保证。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烟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的新的问题与挑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提高经济效益,追求经济效益成为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有所弱化;新形势下,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不能与企业员工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无法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相结合,使烟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丧失了吸引力;烟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枯燥乏味,大多是一些理论宣扬、道理说教,缺乏实际意义,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与创新教育内容;烟草企业的政工队伍的素质不高,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弱化,使政工队伍的地位下滑,待遇较低,没有人愿意从事这份工作,使政工队伍的素质不断降低。

(二)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企业文化是西方企业的一种管理方式,传入我国后与我国企业的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吸收、消化和适应,但仍存在着过多依赖外国研究成果,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不密切等情况,使我国的文化建设发展缓慢。当前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仍偏向与形象化和表象化,认识不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精髓,简单地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形象设计等同;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忽视人本性和主体性,企业领导过分注重经济效益,把员工只是当作赚钱的工具,忽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企业员工丧失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性和个性化,忽视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生产经营情况,只是简单模仿甚至照搬照抄。

二、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的可行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在企业中各司其职。虽然两者的内涵不尽相同,并拥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两者是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具有融合的可行性。两者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主要体现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途径、性质地位等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利用其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二)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的必要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各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二者的融合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又会催生出更先进的思想和更优秀的企业文化。两者的融合能够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并能拓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载体,有助于增强企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对于团结和凝聚员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意义重大,不仅能够使企业快速发展,而且能够健康稳定长期发展下去。

三、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的途径

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思想政治工作代替文化建设,或者是文化建设代替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者简单的相加,二者的融合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因,并在合适的领域里进行融合。

(一)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的原则

二者之间的融合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坚持了正确的原则。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融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

(二)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的方式

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的方式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功能,推动企业的物质文化建设,通过特定的内容与方法把烟草企业中个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共同完成创建企业的品牌与形象的任务。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推进企业行为文化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进行引导,强化服务观念,优化企业的行为文化。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控作用,深化制度文化建设,通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观念进行合理的调控,使员工可以认同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还可以站在国家政策的高度,综合社会、企业与员工三者的利益关系,对企业的制度文化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推动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通过组织的设立与活动的开展,树立员工在企业的主体地位,自觉地以实际行动实践企业精神,提升企业品牌的号召力。

总之,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融合,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创新,我们应当看到二者的融合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在二者的融合过程,要遵循正确的原则,并在合适的领域中运用正确的方式,才能真正的使烟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起来,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烟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电力企业 思想政治文化建设 企业运营管理

在现在的信息化高科技时代里,我国的电力企业科技元素越来越重要。在我国的企业管理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经济和思想的多元化,电力企业的政治建设和企业之间的建设出现了极大的挑战。

一、电力企业思想和文化的建设的根本

(一)国家的政治内涵:思想政治工作其实质是以企业的工作核心和工作出发点。作为企业之决定者进行规章制度的规范,企业之间的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都取决于此,其实质是规范员工的理论基础和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员工制定的行为准则。对于员工的素质有很好的提高,员工需遵守四个原则,企业也要对经济效益和员工的思想素养方面引起重视,达成企业发展的美好愿景。

(二)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其对于员工和公司来说是一种氛围和意念,主要以培养员工的价值观和心理为核心目标,对员工进行规范和约束。电力企业的文化较为广泛,其理念制度等方面在进行建设的时候需要呈现出公司和人文化等特点。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应以员工为主体,在确立企业的营业标准的同时对风气和文化范围进行建设。这是为了企业的长远性发展垫下基石。[1]

二、企业思想和文化建设的联系

(一)电力企业思想和文化建设之间的共同点是都着重于对人精神方面的建设,都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其以员工的积极性为重点塑造点,针对员工的思想细节和政治行为进行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企业凝聚力和职工的一致对内。企业领导将员工的能力都被调动起来,使其为了共同性发展增砖添瓦。

(二)企业思想建设和公司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有,思想政治上的工作是党的重心点,以职工的思想认识为规律根据我国精神建设的需求,对人的思想建设加以教育和指导,对员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产业建设做相应提升。这种思想政治上的工作是相关活动的实践性概念。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远的运营中产生的一种共同思想和行为风气及价值观。[2]

(三)两者的共同作用性。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传统的长久传承,是对老一辈思想建设的总结内容,企业对于建设可以采用借鉴别的企业的文化理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建设。将两者进行结合,并且查缺补漏,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这种思想上的建设为企业文化带来了重要的指导方针,对思想政治的补充可以使用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来完成。

三、电力企业思想的加强措施

(一)对于思想教育工作思路的把握。首先我们要依据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的开展,坚持对员工思想的分析和动态的掌握,在疏导和调节方面特别注意,用以调节企业的凝聚力,对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调控,有计划性的智慧员工进行工作,在矛盾方面积极做好化解。对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充分的教育,重视榜样在员工中的作用。对员工进行积极的表扬和奖彰。对反面教材进行讲解,用正反例子作对比,使得员工受到激励。在教育环节加大力度,将这种思想教育渗透到生活工作中。[3]

(二)电力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需要创新。对于这方面需要尽心研究新的方式和新的模式,将原则和变化相结合,服务为主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思想。确立标准原则体系,对于一些与上级决策不相违背的内容采用灵活应对的方式,才会在工作上更加具有说服力。

(三)对于思想政治上的建设需要稳抓要点进行建设。力求从实际出发开始建设。企业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要勇于求实,将倾向性的问题及时解决。提前做出相应决策和预防工作,力求做到将问题在未真正发生之前解决。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的实施需要根据员工的文化能力和在司职责等反面进行划分,做到不同对待,因其工作性质及能力的不同加以不同的教育。坚决不做一刀切式说教,企业需要将各方面的要求结合使其相互作用,对于两者的实施则会更加地有效用。[4]

(四)企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绝对的扎实有实用。员工需要避免纸上谈兵和只会空口说白话的做法。将讲道理和办实事真正地有机结合起来,用以解决企业的存在问题,将企业思想政治落实到工作中,领导应积极解决员工的困难和问题,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在建立健全制度时,领导要从自身做起,以引导员工更好地进行思想建设,用较好的形象引导员工的发展和及其信任。在企业气氛上积极塑造,扩展员工的认知面,使得员工在被领导的情况下,正确理解和支持企业的决策,并全身心投入到企业建设中去。

四、企业文化建设提升的方法

(一)从员工的职业道德来说,其增强就是对企业凝聚力的增强。电力企业需要在发展中坚持对企业精神加以提炼,用企业凝聚力使员工的力量作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这种职业道德能体现出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需要把提高员工的道德素养提升为必要课程。

(二)企业的发展和精神的提炼可以使得市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正因如此,企业需要将这种思想和观念作为建设重点进行解放,增强员工的危机性意识和竞争力。在改革过程中还需累积丰厚的文化知识,将企业文化精神提取出来。一个优秀的企业会使得员工更加受到鼓舞,由此产生报效企业的思想。[5]

总结:

我国在企业文化相关建设中需要坚持以思想建设和企业建设相结合。在当下这个知识和科技相结合的时代,将电力企业的高科技和知识相结合,在管理中坚决做到民主管理,将以往的观念改变,将员工的利益和企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多种渠道向员工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在电力企业进行改革和发展中需要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来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提高员工对相关知识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J].改革与开放,2011,14:70.

[2]吴敏.试析电力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7:85+71.

[3]郭艳敏.浅谈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研究,2013,02:49.

篇6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67-02

一、引言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文化产业必然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已经被提上日程。无论是《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还是《支持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纲要》的制定都表明文化产业在近期必然会开创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现阶段,资本市场中以影视传播、游戏动漫等行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也吸引了无数投资者的关注。因此,研究新兴的文化产业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具有先驱意义。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下,并购这种外延式发展路径逐渐受到文化产业的认可。并购作为延伸产业链(Baum, Xiao Li, and Usher,2000)、进行组织变迁(Carpron et al., 1998)的工具,获得财务协同效应的手段(Leland, 2007),取得规模效益的路径,逐渐在文化产业市场掀起波澜。尽管并购能够给文化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益处,但是并购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是否应该出现如此之多的并购案?

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企业规模成为影响高管薪酬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前舆论监督不断加强的背景下,高管的高额薪酬不断遭到社会公众的质疑。为了摆脱社会公众的质疑,同时迎合国家政策,文化企业高管可能将“并购”作为高管过高薪酬的一种解释工具,从而降低社会公众对高管过高薪酬的质疑。在这样的条件下,并购战略的实施与公司绩效的提升不具有关系,并购仅作为高管过高薪酬的解释工具、掩饰工具。文化企业可能通过并购做大了,而非做强。

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引发了国家的重视,企业高管在过度自信的影响下天然地觉得应该获得高额薪酬,为了降低社会公众的质疑,以“并购”作为粉饰手段,解释其获得高额薪酬具有正当性。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治理是否能够发挥其监督作用?很明显,公司治理的作用很弱小。文化企业的发展刚刚起步,一方面,国有文化企业正在经历“转企改制”,许多企业的高管还没有从政府官员转变过来,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并没有完善。另一方面,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数是在政策的刺激下,抓住时机进驻该领域,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通过跨界并购进入文化产业,在传统产业、文化产业受到重视的情形下,许多以材料、能源、乳制品等为主业的制造业企业进驻文化产业,面对新兴的文化产业,即使其以前具备再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也不可能完全发挥其作用。所以,文化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公司的并购过程中很少发挥作用。

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现有的文献很少单独研究文化产业,没有足够清晰地认识到文化产业“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的作用。笔者从文化产业出发,研究了文化产业高管、文化企业并购与文化企业公司治理机制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理清了“文化产业支持政策文化企业高管高度自信高管高额薪酬高管高额薪酬辩解(并购)”的逻辑顺序。为文化企业频繁发生的并购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以期为投资者在投资时正确分析文化企业的并购战略提供借鉴作用。第三,本文发现文化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不慎完善,不能发挥其监督监管机制的作用,以后文化企业的繁荣发展还需要在公司治理机制方面日臻完善。

二、文化企业并购提升了公司绩效吗?

迎合理论(catering theory)最早用于解释公司的股利支付政策(Polk and Sapienza, 2009)。股利迎合理论(catering theory of dividends)认为公司“是否支付股利的决策”是为了迎合投资者的意愿,由于企业的高管足够聪明,能够洞悉投资者的意愿,当大多数投资者希望公司支付股利时,公司会发放股利;当大多数投资者希望公司将剩余现金流用于再投资时,公司不会进行股利分配。由于企业的高管足够聪明,不仅能够洞悉投资者对股利的需求程度,还能够深入解读政府的政策,随即引申出了政策迎合理论(catering theory of policies)。中国的股市称为“政策市”,中国的资本市场离不开政府的监督、管理与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政策的需要关系到许多企业的生死、关系到企业高管能够晋升。文化企业的大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的刺激,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鼓励支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并购的路径打造文化航母、引导文化企业通过跨区域、跨行业和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破地区和行业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在多项政策支持企业进行并购的背景下,加之文化企业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企业高管为了迎合政策,实施了并购战略。在政府政策在资本市场发挥重要作用的情景下,实施并购行为尽管可能导致公司绩效下降,但是并购作为公司一项中长期战略,其效果要在以后显现。但是,现阶段文化企业迎合了政策,却能马上获得许多短期收益,比如政府补贴等。因此,现阶段,文化企业并购战略的实施大部分是由于政策的刺激,对公司整体实力的增强效果不甚明显。

三、文化企业高管的高额薪酬与其并购战略的实施有关吗?

问题源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由于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具有不一致性,导致委托问题出现(Jensen and Meckling, 1976)。而解决委托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高管薪酬制度的设计。随着舆论监督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逐渐开始关注高管的高额薪酬,社会公众能够通过多渠道获得高管的薪酬水平。社会公平是一种比较的结果,当社会公众在比较之后,发现自己薪酬水平与高管的薪酬在增长速度和绝对数量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时,不公平感就会产生。随着网络的发展,这种不公平感通过众多渠道得以宣泄,从而导致了现阶段社会公众对高额薪酬的关注。多年连续亏损的中国远洋其高管薪酬明显超过平均水平,引发了社会大众的质疑。

面对高额薪酬遭到社会的质疑,政府出台了《薪酬管理暂行办法》和《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等规章条例,希望缓和公众质疑与高管高额薪酬之间的矛盾。而企业高管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认为高额薪酬是对其能力的肯定,不愿意使自身利益受损。根据管理者权力理论(managerial power hypothesis),管理者的薪酬是管理者能力的体现(Bebchuk, Fried and Walker, 2002),高额薪酬是董事会对管理者管理能力的认可。因此,企业高管必须在公众质疑与高额薪酬之间就必须寻找到一种解释工具,既能够消除社会公众的质疑,同时又能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此时,“并购战略”就摇身一变,从企业外延式成长路径转变成高管高额薪酬的解释工具。李增泉等(2005)、张鸣和郭思勇(2007)、陈庆勇和韩立岩(2008)等研究发现在并购没有带来绩效提升的情况下,却提高了高管的薪酬。

“并购战略的实施”为什么能够成为缓解公众质疑与高管高额薪酬二者矛盾的工具呢?首先,并购战略的实施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合并以后的公司经营规模变大。获得规模效益作为并购的动因之一已经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而且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呈正相关,经营大型公司的高管天然地应该获得更多的报酬。其次,现阶段政府出台的政策鼓励支持文化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整合资源从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企业高管通过迎合政府政策,进而获得政府补助等优势,同时响应政府的号召也为自身的晋升奠定了基础。再次,并购重组具有长期效应,短期内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甚明显。也就是说并购战略的实施并不会立竿见影,需要一定的缓冲期,而且在远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公司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无法分离。即使并购导致了公司绩效下降,高管也不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纵观资本市场上所有上市公司,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的高管由于并购失败而在多年以后被追回一定数量的报酬。高管可能通过过度投资获取高额薪酬,而并购就是过度投资的一种表现。所以,并购重组扩大了公司规模、响应了政策号召的同时规避了被处罚的风险,这些管理层自利因素的存在(Mork et al.,1990)都导致了并购成为高管高额薪酬的解释工具。

四、文化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发挥了监督和监管的作用吗?

文化企业并购重组战略未能显著提升公司的绩效,反而沦为高管高额薪酬的解释工具,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否发挥了监督和监管的作用?现阶段,国家倡导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全新的市场主体,实现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平衡。也就是目前文化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迫切需要使文化企业摘掉“小、弱、散”的帽子。在目前文化企业“小、弱、散”的背后就必然隐藏着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不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直接导致了企业并购战略的实施缺乏监督、高管薪酬的正当性受到质疑。国有文化企业正在经历“转企改制”,通过转企改制扔掉企业中存在的政府力量,让市场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尽管许多文化企业的转企改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但是企业的转企改制并非可以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而不少民营文化企业是伴随着国家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出现的,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是通过“跨界并购”,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进驻到新兴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结合体在管理过程中也区别于一般的制造业,因此新转型而来的民营文化企业在监督和监管方面也存在问题。

因此,文化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无法识别出“企业的并购策略”是否是高管高额薪酬的解释工具。也就是,公司治理机制不能抑制高管通过并购获得高额薪酬的行为。

篇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增强全体员工对XX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认同感,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融合作用和辐射作用,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公司竞争力,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的企业文化,是指公司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本制度所称的企业文化培育,是指通过培训、宣传、活动、考核、评估等方式,在公司全体员工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精神,平等对待被并购方的员工,促进与被并购方的文化融合,以及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风险意识。

本制度所称的企业文化管理,是指对企业文化的梳理、凝炼、深植、提升,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落实与执行。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本部各部门、分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以下简称各单位)的企业文化培育和企业文化管理行为。

第二章组织管理体系与职责分工

第四条公司建立党委会把方向、董事会和总经理办公会主决策、党群工作部归口管、相关单位抓落实、全体员工共参与的企业文化组织管理体系。

第五条党委会研究决定公司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董事会制定企业文化基本管理制度,审批企业文化建设规划。

总经理办公会制定企业文化具体规章、行为守则(即行为规范),审批企业文化年度工作计划和建设方案。

第七条党群工作部作为企业文化的归口管理职能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拟订企业文化管理规章制度和行为守则。

(二)拟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三)拟订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四)拟订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

(五)对公司企业文化标识及其规范使用进行管理。

(六)对公司员工行为和礼仪行为进行管理。

(七)制订公司对内、对外宣传规范,并监督执行。

(八)组织开展公司对内、对外企业文化宣传,组织企业文化活动。

(九)组织公司企业文化培训、考核、管理、效果评估。

(十)其他企业文化培育与管理工作。

第八条公司各单位作为企业文化落实的责任单位,履行下列职责:

(一)广泛宣传、切实践行,推进企业文化理念在本单位的具体落实工作。

(二)合理安排工作,保证本单位员工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企业文化活动。

(三)积极提供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四)其他企业文化培育与管理的落实工作。

第九条公司员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参与者,履行下列职责:

(一)认真执行公司企业文化管理制度,遵守相关企业文化行为守则。

(二)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公司企业文化培育和管理工作。

(三)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企业文化活动。

第三章企业文化的培育

第十条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培育具有绿色节能环保行业特色(作者注:此处为举例)的企业文化,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打造以市政污水处理、市政污泥处置、市政供水投融资为主业的涉水业务品牌(作者注:此处为举例),形成整体团队的向心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第十一条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制定企业文化管理规章制度和员工行为规范;根据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总结优良传统,挖掘文化底蕴,提炼有自身特色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和年度作计划;制定企业文化活动方案;开展企业文化培训、宣传、考核、评估等。

第十二条公司企业文化规范包括企业文化管理规章制度和员工行为规范,使之成为员工行为守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三条公司的价值观是:

公司的经营理念是:

公司的企业精神是:

第十四条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中层管理人员应当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带动影响整体团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

第十五条公司应当通过领导班子成员下基层调研、新员工入职培训、文艺汇演和拓展训练等企业文化活动、座谈会、互联网站、公众微信号、员工论坛或意见箱等多种方式,促进文化建设在内部各层级的有效沟通,使其成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守则。

第十六条公司通过在工作场所张贴体现企业文化特色的标语、标牌、标识,组织开展技能竞赛、知识竞赛,宣传劳动模范、优秀生产者的先进事迹,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切实做到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员工自身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

第十七条公司应当通过继续教育、学历提升、内部培训、外送委培等方式,加强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和熏陶,全面提升员工的文化修养和内在素质。

第四章企业文化标识管理

第十八条公司企业文化标识包括如下内容:

(一)公司名称(全称、简称,下同)、品牌标志图案;

(二)公司名称、品牌标志图案的标准字体、标准色及组合规范;

(三)公司象征图案。

第十九条公司企业文化标识的应用范围包括:

(一)办公用品、办公场所;

(二)工作证件、文件类(包括传真件、工作联系函、名片、PPT讲稿等);

(三)交通运输工具类;

(四)席卡、接待手册等;

(五)广告、展示陈列类;

(六)产品、服务及包装类;

(七)服饰类;

(八)公司出版物(包括公司画册、工作报告、员工手册、员工故事集、企业文化纲要等);

(九)公司网页(包括内部局域网与外部互联网)及微信公众号;

(十)其他。

第二十条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本部中层管理人员的名片格式由党群工作部按照规定格式统一规范。各单位参照公司本部中层管理人员名片格式印制。所有不符合规范的工作名片一律停用。

第二十一条党群工作部统一规定信封、信纸、传真纸具体式样,由公司各单位自行印制使用。所有不符合规范的工作信封、信纸、传真纸对外一律停用。

第二十二条党群工作部定期组织对公司企业文化标识(印刷品)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章企业文化实施与评估管理

第二十三条各单位在开展对内对外宣传工作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公司企业文化的要求,不得违反公司企业文化相关规定,并接受党群工作部对的监督和指导。

第二十四条各单位在开展对内对外宣传时,应当将宣传内容报送党群工作部进行审核。

第二十五条党群工作部应协助和指导各单位做好企业形象推广工作,并对公司标识、品牌标志使用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六条党群工作部每年组织各单位对企业文化培育情况进行一次评估,其中:

(一)评估的内容,包括:

1.本单位自我评估情况:

(1)员工参与公司集体企业文化活动(包括培训)情况及参与率;

(2)本单位员工个人违反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情况;

(3)本单位集体违反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情况;

(4)本单位参与企业文化宣传工作情况;

(5)本单位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履行情况;

(6)其他应当进行评估的事项。

2.本单位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评估情况:

(1)本单位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的认同感;

(2)本单位员工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与企业文化的一致性的认可情况;

(3)本单位员工对企业品牌的社会影响力的评价;

(4)本单位员工对并购重组企业各方文化的融合的认可度(如果有);

(5)本单位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

(6)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履行情况。

(二)评估的程序和方法,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1.党群工作部印发开展企业文化评估工作的通知;

2.各单位开展自评与对公司的评估;

3.党群工作部召集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企业文化评估工作组,在公司分管领导主持下,对各单位及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行企业文化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4.党群工作部按照三七开的权重比例,对各单位自评和职能部门评估情况耦合形成各单位综合得分;按照五五开的权重比例,以各单位平均得分及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行企业文化的情况平均得分耦合形成公司企业文化评估得分。

第二十七条公司应当重视企业文化的评估结果,巩固和发扬文化建设成果,针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研究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文化因素,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第六章违规责任

篇8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因地制宜;落地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开展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作为县级供电企业,全面落实国网公司企业核心价值观,推动国网公司文化体系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将从县级供电企业贯彻国网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存在的困难等方面进行分析,就如何贯彻提出一些个人的浅见。

一、县级供电企业贯彻国网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三流的企业靠生产、二流的企业靠营销、一流的企业靠文化。近年来,国网公司为打造一流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的进一步深化与补充,作为国网公司的基层供电企业,为共同打造“国家电网”文化品牌责无旁贷。

 1.实现集团化、集约化、精益化、标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实现“两个转变”,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工作思路,近年来,国网公司通过推行SG186信息工程等措施,在生产、营销、管理等工作领域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动作,使整个系统朝着“四化”的方向不断迈进。作为拥有150多万名员工、服务人口超过10亿、供电区域覆盖国土面积88%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没有任何管理手段能够有效地将系统的各个组织之间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唯有文化作为无形的纽带,可以架起国网公司与基层组织之间的桥梁,为“四化”的实现发挥助推作用。

 2.打造电力企业统一品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内在要求

从系统观来看,县级供电企业与国网公司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是上一级组织与下一级组织的关系,县级供电企业是国家电网公司这个大集团下最基层的一级组织。县级企业的形象代表的是国网公司的形象,县级企业的行为代表的是国网公司的行为。前两年,国网公司通过大力开展“国家电网”标识的推广与应用,统一了电力企业的外在形象,向社会和职工强化了“国家电网”的品牌意识。但是,外在形象的统一只是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内在的行为准则、价值规范才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国网公司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从内在对系统员工提出要求,真正从行为上打造具有“国家电网”品牌形象的电力企业和电力员工。

3.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一强三优”电力企业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一强三优”电力企业是国网公司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优秀的企业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要建设“一强三优”电力企业,就必须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强大的引导力和凝聚力,指引职工向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既定目标努力奋进。县级供电企业作为国网公司的基层和基础,是与电力客户保持密切联系的第一线和最前沿,县级企业能否在国网公司优秀企业文化的引导下,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一强三优”供电企业,关系到国网公司“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实现与否。

二、县级供电企业贯彻国网公司企业文化的困难所在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行政区域内的电力企业都带有自己的历史特征和地域特征,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这就势必与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产生矛盾,使县级供电企业贯彻落实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存在一定困难。

1.企业文化的历史传承性所带来的困难

每一种文化都是在承袭前人优秀文化成果和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漫长岁月的历练中,通过一代又一代电力人的努力,一些优良的传统得以积淀和传承,这便是电力的企业文化。没有哪两个企业的发展历史是相同的,也没有哪两个企业的文化是相同的,正是文化的这种历史传承性使得一个企业区别于另外一个企业,电力企业同样如此。尽管县级供电企业是国网公司的基层单位,但县级供电企业在长久历史演变中形成的文化已经根深蒂固,无法忽视。这些文化的内涵有些与国网公司的吻合,有些不尽相同,如何磨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

2.企业文化的地域环境性所带来的困难

  企业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组织,是社会群体中的社会组织,企业文化的形成也绝非自然生成,而是企业所属地域的社会环境、文化影响、渗透的结果。因此,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地方文化特色的烙印,一如日本企业的“忠诚”文化是日本民族文化的体现,德国企业“严谨”文化是德国民族文化的体现。同样,同一国度之内,不同区域内的文化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江浙电力企业与北方电力企业之间就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如何打破这种地域限制,使之成为县级供电企业的核心文化仍然存在许多难点。

3.企业文化的内部独特性所带来的困难

不同企业走过的从创立、生存到发展的道路是不尽相同的,各企业采用的推动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也是不同的,这些都导致企业内部形成自身独有的企业文化,它明显不同于其他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个性化和独特性。从系统上看,县级供电企业是国网公司的一部分,但从企业治理结构上看,每一个县级供电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企业,具有自身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在文化的表现上也是各有不同,异彩纷呈。国网公司企业文化要融入这种独特性中,并使之成为职工的行为规范,必将有一个艰难的推进过程。   三、因地制宜,推动国网公司企业文化的落地开花

  诚然,在县级供电企业推动国网公司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存在着诸多的困难,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且,从整体上来看,由于电力企业工作特性的相似性,其在发展中形成的文化也必然有相似或相通的地方,这就为县级供电企业贯彻国网公司企业文化提供了土壤。下面,就县级供电企业如何推进国网公司企业文化的落地开花提一点个人的看法:

1.坚持一个原则

 贯彻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兼容并蓄”这一原则。这是因为,在县级供电企业贯彻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并不是对县级供电企业原有文化的全盘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地域性和独特性具有普遍规律,无法予以否认。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大力践行国网公司“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将文化的核心部分不折不扣的加以贯彻执行,同时又要因地制宜,结合县级供电企业的实际特点,形成自身的特色文化。核心文化与特色文化之间本身就不冲突,是企业文化的两个层面,只要我们坚持用国网公司的核心文化作为指导,就能够确保“国家电网”品牌的继承与传扬。

 2.实现两个统一

贯彻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关键是要实现两个统一,即外在形象的统一和内在价值的统一。按照文化的层次,将企业文化分为表层、中介层与核心层三个层面,它们分别代表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实物形态显露于外,是一个企业展现给社会、员工统一的形态认可;精神文化是企业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是指导行动的指南。县级供电企业贯彻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就必须实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统一,让国网公司企业文化既显露于外,又内化于心。因此,作为县级供电企业一方面要大力推行“国家电网”的视觉识别系统,对外统一展现国网的品牌标识,通过直观化、具体化的视觉感官来传递企业信息,形成社会、员工对企业特征的深刻印象。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国网公司核心文化体系的宣传贯彻,将其核心文化系统体现在企业中心工作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3.注重三个载体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以一种变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一是要搭建好宣传的载体。发挥宣传工作在文化建设中的助推作用,充分利用宣传载体做好文化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传播工作,通过深度策划、典型挖掘等方式,在文字的字里行间渗透文化的精髓,以此提高职工的文化的认知度,并最终达成共识。

二是要搭建好沟通的载体。畅通无阻的沟通交流渠道是形成浓厚企业文化氛围的必要条件,因为文化的形成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完善企业沟通交流机制,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让员工主动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成为推动国网公司企业文化的主力军。

三是搭建好推动的载体。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可以成为推动企业文化的载体与平台,实际管理中,我们要有计划性的策划一些激发员工热情、塑造和展现企业精神风貌的一些集体活动,如企业的礼节与仪式,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将文化的内涵体现在活动之中,提升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4.完善四个机制

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良好的运作机制,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是要完善激励机制。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通过各种教育与实践获取知识,个人所拥有的这些知识贡献给谁、贡献多少、什么时候贡献,不取决于企业,而是取决于知识拥有者。这就势必要求企业要建立起恰当的激励机制,将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显性知识。我们要将国网公司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激励机制的完善之中,用激励引导员工去做国网公司文化所要求的事、所要求的行为。

  二是要完善约束机制。企业文化的建设也需要纪律与制度的约束,告诉员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其一要加大对国家电网公司员工行为规范的宣传贯彻力度,形成电力员工共同遵守的纪律蓝本;其二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和监督考核力度,通过负激励方式规范员工行为;其三要将企业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企业的制度、纪律与行为规范中,使职工用文化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三是要完善暗示机制。心理学中将暗示解释为:一个把自己的意向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社会行为。建立企业文化运作的暗示机制就是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对员工产生影响和暗示,把国网公司核心价值观注入到员工心中,达到自我暗示、自我完善效果。

篇9

(一)企业文化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系统

关于企业文化的范畴,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已经基本成形,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威廉•大内(1981)提出了Z理论,并最早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将其研究的内容界定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特伦斯•E•迪尔和艾伦•A•肯尼迪(1982)认为,根深蒂固的传统和广为接纳与共享的信念支配着当代的企业组织,这些传统和信念叫做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构成的主要要素有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约翰•P•科特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1992)认为,企业文化由共同价值观和部门行为规范组成,在深层次不易察觉的层面上,企业文化代表着拥有这种文化的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念,在容易察觉的层面上,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行为方式或经营风格;艾德佳•沙因在《组织文化与领导》(1992)将组织文化定义为由人工制品(物质形态层次)、信奉的价值观和基本隐性假设三个层次组成的系统。而在管理实践领域,对企业文化的定义更加强调价值观对行为的指导作用。

曾经长期任麦肯锡公司总经理的马文•鲍尔将企业文化更为通俗地定义“我们做事的方式”。概括起来,本文认为:企业文化可以看作一个“以人为本”的系统,由企业环境、人、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构成。其中,企业环境指公司所处的社会、经济和市场环境,是对企业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人是系统的根本,是价值观和行为的载体,人分为群体和个体并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价值观和行为是系统的核心内容,两者间存在着激励、约束和反作用的关系;在系统中,存在着个体与群体、行为与价值观的融合或冲突,这两种力量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企业是强文化还是弱文化。大量研究表明,当企业文化在个体与群体和价值观与行为两个维度都达到较高的一致性时,企业呈现强文化,从而具备了成为优秀企业的必要条件之一,即拥有更好的绩效的企业一般拥有强文化。企业从价值观到行为的作用结果最终决定了其生产的产品的质量和效率,这是企业在产业保持竞争力的根本。

(二)企业文化的定位

如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所强调的“以文教化”一样,企业文化必须有清晰的目标。即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企业文化系统,首先要明确企业文化要服务什么、或者说要从解决哪些核心问题,从此入手塑造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定位。定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成功的前提,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集中表现。企业文化只有通过准确的定位,才能从中发掘出自身最具价值的文化要素,最终构建出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正确的文化定位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相反,如果定位不准,那么企业文化不但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反而会将企业引入经营误区,削弱竞争优势。

二、保险公司的文化建设应着力于培养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保险公司作为专门从事保险业务经营的组织,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风险,这也从跟本上决定了风险管理与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紧密关系。同其他企业一样,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系统可以定义为由企业环境、人、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应该定位在那里?这也是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沙因的企业文化理论强调在梳理考察企业的外部适应性和内部融合性的基础上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所谓外部适应性主要指企业对外部的企业环境的认识与适应过程,而内部融合性主要指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组织,为了应对外部的企业环境变化,而对内部价值观、资源、制度、流程等的整合过程。实际上,对外部适应性的梳理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因素进行认识的过程,而内部融合性梳理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运用这一方法对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系统进行分析,可以清楚地识别其外部的环境驱动因素和内部融合因素,从而发现保险公司核心价值观和行为的关键所在,明确企业文化的定位。

(一)外部环境变化对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系统存在风险管理适应性的要求

企业文化必须与外部的企业环境相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其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强烈的驱动作用,促使其文化与环境相适应。作为保险公司,影响企业环境的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社会因素、气候变化和技术创新等因素。近些年来,保险公司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一是经济环境方面,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金融市场日益动荡,宏观经济的波动性和复杂性明显增强,经济运行风险逐步加大,对保险的需求和所承担的风险影响显著。二是政策环境方面,保险监管在三支柱监管体系的基础上强化了对风险管理的关注,制定了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指标体系,采取更加保守而准确地进行风险估计正在成为监管趋势。三是市场环境方面,无论在保险市场还是证券市场,投保人和投资者都对所承担风险的信息披露有着强烈的需求,保险公司面临着提高风险信息透明度的挑战。四是社会因素方面,保险公司面临的老龄化和长寿风险带来的挑战,老年人的抚养比率逐年上升和个性化需求日渐增强的趋势给人身保险和年金业务带来挑战。五是气候变化方面,全球气候变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日益频繁,社会经济损失金额不断加大,造成的保险损失相应日益增长,保险公司面临的累积责任和赔付压力不断增高。六是技术创新方面,在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联系性和联动性日趋紧密的背景下,金融创新呈现多样化和灵活化的特点,由此产生的风险不断涌现,风险的传递更加复杂,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连结型产品和投资业务带来风险管理的新挑战。上述外部环境的变化表明,保险公司当前经营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加大,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促使保险公司的文化系统在坚持盈利导向的同时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导向以保证公司的持续稳健经营,增强企业文化与风险日增的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二)风险管理是保险公司文化系统实现内部要素融合的最佳路径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存在着从价值观到行为、从群体到个体的有机统一的内在要求。要实现系统内部的价值观、资源、制度、行为等各种要素的内在统一,必须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不同类型的企业有着不同选择。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风险管理是其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而风险管理的范畴又完全覆盖了保险公司文企业化系统中价值观、行为方式、人力资源配置等核心领域,因此,风险管理为企业文化系统内部诸要素的整合提供了有效的、甚至可以说是最佳的路径。

一是价值观层面,保险作为一种契约化的金融产品,提供的是一种经济补偿或保障,既体现了消费者对风险的偏好、习俗和态度,也体现了人们愿意通过购买保险来对付风险的行为方式,体现了人们之间的一种最大诚信原则,受道德、习俗、传统、民族、地域等文化特征的影响明显。保险公司的价值观建立在以大数法则和道德法律约束为条件形成的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追求可承受风险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体现了风险管理的核心理念。

二是行为层面,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行为主要包括产品开发、核保、理赔、营销、再保险转分、财务管理、投资、审计等一系列活动,实际上就是对业务风险进行识别、计量、分散、控制、监督等系列风险处理过程,目的在于保证自上而下的业务决策行为和执行以及前、中、后台的业务操作与企业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不同层面的制度、流程相一致,实现对风险的及时有效控制。

三是资源配置层面,人力资源是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系统中最主要的资源,保险公司的人才队伍以拥有风险识别、计量等方面专业才能的精算师、核保师、理赔师等为核心构建,组织架构中既有横向以企业风险管理架构为基础构建的相互独立的风险管控的三道防线,又有纵向由高级管理层、职能部门层和员工操作层三个层面构成的风险决策、建议、操作的治理架构和管理机制,因此,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系统中资源层面对风险管理存在刚性需求。此外,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保险与风险管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决定了风险管理对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的影响。一方面,风险管理学起源于保险学,保险学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风险管理领域最早形成系统理论并反复实践的,对风险管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思想、架构、工具的发展对保险公司实施风险管理都产生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保险与风险管理无论在理论基础上、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有很多共同之处,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

综合上述分析发现,外部企业环境因素的变化促使保险公司有必要不断加强风险管理,而内部要素分析则表明以风险管理为主线对保险企业文化内部要素进行整合是可行的,并且是理想路径。因此,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系统的构建应基于风险管理为核心,定位于服务风险管理。

三、结论与建议

作为企业的“血型”,企业文化展示了企业的个性。企业文化的范畴虽然有着不同的界定,但是核心内容是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考虑到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人的因素,企业文化可以看作一个受企业内外部因素综合影响的系统。企业文化定位是构建企业文化的前提,也指明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方向。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外部环境适应性分析和内部融合性的结果都表明,风险管理作为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系统的定位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风险管理应是贯穿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系统中从价值观到行为的主线索。中国保险业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所形成的结构问题、合规风险、诚信缺失等突出的问题,与保险公司普遍存在着注重规模和盈利而忽视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 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一、 安徽泰格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安徽泰格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2001年,是一家以35KV及以下输配电成套设备制造、电力工程安装为核心,集为客户提供输配电系统解决方案,研发波治理、无功补偿器等一系列高效节能新产品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公司自成立以来,凭借专业的队伍、精良的设备、雄厚的技术知识、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良好的信用度在政府、银行、工商、税务、高速公路、科技、文化教育、建筑、电力、传媒、工矿等诸多行业有着广泛的合作伙伴以及成熟稳定的客户群。2012年与供电局客户服务中心建立长期施工伙伴关系,负责合肥全市居民区配网及户表工程的报装申请、审图、竣工验收和施工。

我公司与与有关高校共同完成的安徽省地方标准图集――《智能配电装置》是安徽省普遍适用于智能配电柜及能耗监测系统设计、施工和验收的准则和依据。

随着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司于2012年底迁入合肥市双凤经济开发区,新厂址地理位置优越,总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目前,公司拥有管理人员、质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生产人员等百余人。公司选拔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了国内外先进的检测仪器和机械设备,为每一个工程都实现的品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多年来,在政府、银行、工商、税务及广大业内人士和众多客户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完全具备35KV及以下输配电工程安装以及提供成套高低压配电设备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在配电电气解决方案方面和自动化系统领域更是拥有着雄厚的实力。

凭借着雄厚的技术力量、严密的施工组织措施以及独立完成各种电气成套设备的制造和电力工程安装的能力,迄今为止,公司已经与数百家用户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 安徽泰格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现状及分析

1、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2005年,公司成立了以公司第一负责人为组长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推动了公司企业文化的深入发展。公司确定的"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理念和"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让公司员工认同,并成为员工的精神支柱的,同时又结合自身实际,以构建企业文化建设子系统为切入点,努力探索服务文化,安全文化建设之路,逐步形成了富有泰格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我们还开展了学习型企业创建,营造出"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有机地把员工的理想,信念,个人价值与敬业,勤业,乐业,精业和奉献统一起来,较好地激发和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达到上下一致,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协调统一,形成团队学习型,进取型的文化。

2、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分析

为进一步加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全力构建具有泰格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的要求。我们对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调研和座谈会的形式,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情况及效果进行了诊断并得出结论如下:

1、泰格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

(1) 员工对泰格企业文化的总体评价较好,对泰格电气10余年来的发展情况给予了肯定,对未来的发展潜力表现出良好的预期和信心,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2) 作为地方优秀电力企业,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当地的发展环境、市场信誉度都非常好,员工具有强烈的自豪感、集体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

(3) 安徽泰格近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与骄人业绩,相对稳定的工作与优厚的待遇对员工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2、泰格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面临问题:

(1)企业文化尚未能上升为泰格公司的一种管理要素,员工对企业文化了解不够充分和深入,认识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清晰和统一。

(2)安徽泰格在薪酬分配制度、市场意识、工作热情等方面存在一些差距;安全生产与服务创新压力对员工心态有一定的影响,执行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3)人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分配与激励机制不完善、不科学,有待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利用机制不够完善。

三、安徽泰格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1、准确认识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和企业人的理念与行为。它不是管理方法,而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不是行为活动,而是产生行为活动的原因;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反映的处世哲学;不是工作,而是对工作的感情;不是地位,而是对地位的心态;不是服务,而是服务中体现的精神境界。总之,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一切活动之中,是现代企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支柱。

2、积极构建安徽泰格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

我们认为安徽泰格的奋斗征程就是思考、探索与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总安徽泰格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蜕变,逐步成长成为一个生产技术和管理现代化的电气专业公司。安徽泰格的企业文化就是争先文化,追求卓越的文化。 因此,我们通过专业咨询、内部征集、专题座谈等多种形式梳理安徽泰格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并通过专家评审最终确定了安徽泰格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就提地说安徽泰格公司的企业宗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大局,服务所有客户,服务社会发展。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建设成为实力较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现代化公司。公司的企业精神:努力超越,追求卓越。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公司的安全理念:珍爱生命,牢记安全。公司的服务理念:提供优质服务,实现互惠互利。公司的营销理念:守法、诚信、忠诚。公司的人才理念:激发潜能 岗位成才。

3、确定安徽泰格公司的目标体系

安徽泰格将通过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实现公司管理从文化引领到文化统领的飞跃,促进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特别是在服务、安全、营销、学习型组织创建指标方面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通过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强势推进企业管理,对内优化组织流程,完善规章制度,降低管理成本,塑造企业品牌,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四、安徽泰格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与用人标准结合起来

安徽泰格将在招聘面试过程中,选择对本企业文化认同较高的人员。联想在使用人才的时候对企业文化的考察就有独特的看法。其次,对于公司内部人才要用两个维度来分析判断。一个维度是看他是否认同联想价值观,认同企业文化;另一个是看他是否出业绩。从而选拔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又能和企业共同发展的优秀人才。

2、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穿于企业教育培训之中

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员工教育培训方式来推广企业文化。这种教育培训即包括企业职业教育培训,也包括非职业教育培训。尤其是非职业教育培训,要改变以往的生搬硬套的模式,而应采取一些较灵活的方式,如非正式活动、非正式团体、管理游戏、管理竞赛等方式,将企业价值观念在这些活动中不经意地传达给员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行为。

3、企业文化建设要融入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中

安徽泰格将在考核体系内,将企业价值观念的内容注入,作为多元考核指标的一部分。其中对企业价值观的解释要通过各种行为规范来进行,通过对鼓励或反对某种行为,达到诠释企业价值观的目的。我们可以把对企业文化的考评作这样的量化考核。量化指标可以分为对顾客需求的重视程度、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视程度、对企业员工利益的重视程度、对管理人员领导才能和领导艺术的重视程度、对技术创新及技术人员的重视程度、对人的尊重程度及员工对企业管理的参与程度、员工和企业的冒险精神、革新意识及创造力的发挥程度等七个方面。

4、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沟通机制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