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竞价托管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竞价托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竞价托管

篇1

7月14日,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豫园商城)公告称,经证监会批准,公司将发行不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公司债券,第一批于7月16日网下询价,7月17日开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下、网上发行5亿公司债,网下、网上比例分别为90%和10%,无佣金、印花税、过户费等费用。第二期将在证监会核准后的24个月内择机发行。

据了解,首期豫园商城公司债期限为5年,票面利率询价区间5.55~5.95%,公司主体评级AA-,债项评级AAA。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豫园商城使用旗下商业房产作为首期发债的抵押资产。而公司高层表示,公司未来的盈利预期将保证公司债的偿付能力。

从蛰伏到重启

自2007年8月证监会颁布《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以来,公司债成为上市公司又一融资渠道。2008年7、8月份,包括保利地产、中粮地产、北辰实业在内的地产龙头纷纷发债,掀起一股公司债发行潮。新湖中宝公司债票面利率更是冲至9%的高位。(见表1)

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我国资本市场受到波及。2008年9月,新股发行进入暂停状态,公司债发行同样蛰伏。直至2009年7月,随着豫园商城公司债的发行,才得以解冻。

目前公司债发行申请已通过证监会审核(包括有条件通过)但尚未发行的共有47家上市公司,总申请发行量约为1718亿。另外,还有47家上市公司已经通过董事会及股东大会决议将发行公司债,但尚未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总计划发行量约为799亿元。在已过会拟发行的47家中,有15家都是房地产公司,是发行只数最多的;按发行量排序,房地产的发行量达到207亿元,仅次于石油的500亿元,而中石油和中石化很可能都不再发行(由于已通过中票融资),所以,房地产的发行量也将是最大的。(见表2)

豫园公司债的发行申请是2008年4月经过证监会发审委有条件审核通过的。从过会时间来看,豫园仅晚于长江电力的2007年9月(长电已发行40亿元,剩余40亿元尚未发行),因此,未来的发行进程有可能会依照过会的时间先后顺序。从行业分布上看,房地产行业仍是公司债的主要供应来源,在前20家中有7家都是房地产企业。

短期内公司债发行规模有限

目前市场上托管在交易所的债券分为公司债、分离债、可转债、企业债四类,托管量共计2167.7亿元,仅相当于银行间市场的13%左右。而已获批的公司债总量占到交易所目前托管总量的60%左右,如若全部发行,很可能将产生一定供给压力。对此,笔者认为,公司债开闸,短期内供给量不会显著增加,预计不会超过250亿元。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大部分上市公司已将巨额融资需求转向了中票市场,因而融资需求有所下降,拟发行的公司债规模将大大缩减。

在公司债发行空当的这段时间,不少企业都转投向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产品实现融资。例如,中石油早在2008年6月就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通过了公开发行不超过600亿元公司债券的议案,并在当年7月底获得临时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后中石油于11月21日公告,证监会审核通过了300亿元公司债发行申请,剩余300亿元规模计划发行中期票据。

但是到了2009年5月19日,中石油又公告称,“结合当前债券市场情况,本公司决定在股东大会批准的人民币600亿元的发债规模内,继续选择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260亿元的中期票据。”

中国石化原计划通过交易所发行500亿元公司债,但在交易所公司债发行完全停滞之后,中石化也从2008年11月起转战中票市场,发行中票300亿元,远超过公司债的计划融资额。

显然,公司债市场的持续沉默已经让一些企业没了耐心,转而通过其他方式融资。而从两家公司目前发债情况来看,似乎更青睐于在中票市场融资。若这两家公司的融资需求已经通过银行间市场获得满足,则获批拟发行的公司债规模就会大大缩减,对市场的冲击也会较小。预计,中石油、中石化下半年实际发行公司债规模不超过400亿元。

在过会时间排在前20位的名单中,申请发行量较大的,如大唐、电信、中石化、中石油、中交建,都已经发行过中票。大秦铁路由于信用资质较好,未来通过中票这种成本更低的方式进行融资的可能性也很大。因此,未来公司债供应可能主要集中于信用资质中等、发行规模不是很大的企业,在前20位中剔除上述6家后,发行量大约220亿元。

第二,由于交易所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公司债竞争力并不明显,所以,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的动力不会太强,因此,发行规模不会很大,对市场的冲击也就相对较小。

公司债只能在交易所发行和交易。而在交易所市场发行债券的融资成本仍然相对较高,且收益率并不高。目前交易所市场信用评级为AA+、期限在5年附近的信用债,其收益率仍不乏5~6%的水平,但相比5.94%的长期贷款利率和5.35%的优惠贷款利率,并不具备明显的融资成本优势。若再考虑到中短期票据市场的更低融资成本,有较强债务融资需求的上市公司选择在交易所市场发行债券的动力可能就更低。

第三,交易所市场的发行似乎更加呵护投资人的利益,如IPO重启第一单,选择的是发行规模较小的中小板公司―桂林三金,第二单选择万马电缆,也属于中小板公司,体现了证监会求稳的心态。所以,公司债不会一次全部释放,而是会通过逐步发行的方式完成公司融资计划。

最后,对于部分人士担心的,当前的市场容量能否支持公司债放量发行的问题,笔者认为,此种担忧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国内当前超高速增长的信贷供给,足以消化上市公司的公司债融资需求。

在47家已过会拟发行公司债的上市公司中,通过时间最为密集的时刻并不是发生在2009年后,而是在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出台最为密集的2008年11~12月份。在2008年过会的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合计约1492亿元,占到目前已批准拟发行公司债总规模的80%以上。尽管仅时隔半年有余,但在这段时间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已然发行接近6万亿元的规模,区区千亿融资需求,似乎早已融化在其势汹汹的贷款供给中。

公司债酝酿分类发行新则

此次公司债的重新发行,可能采用分类发行的新方式。据悉,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证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深交所”),都制定了一份关于公司债分类发行的新规则,并已上报给了证监会,正在等待证监会审批。

所谓公司债分类发行,指符合一定标准的公司债,才能在交易所竞价系统发行,普通的投资者也可以购买。不符合此标准的公司债,只能通过协议在网下发行,或通过券商电子交易平台发行。这样,普通投资者可能很难甚至买不到。分类发行这一框架,原本由证监会提出方向,主要是为了降低普通投资者的风险。上交所和深交所提出的细则略有不同。

根据深交所规则,如果公司债仅在深交所综合协议交易平台挂牌交易,需经证监会或国务院授权部门批准、债券期限1年以上,债券实际发行额不少于5000万元;如果发行人申请的债券通过深交所集中竞价系统和综合协议交易平台同时挂牌,除满足以上要求外,还需满足更严格条件:债券信用评级达AA级及以上,发行人最近一期未经审计的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发行人最近3个会计年度年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债券1年利息的1.5倍。非公司制法人发行的企业债上市交易,需参照这一规则执行。

而上证所的规定是,分类以AA级为标准,债项评级在AA级(含)以上公司债,可在上证所竞价交易平台和固定收益平台上市交易;AA级以下公司债,将限制在上证所固定收益平台交易。这一规定将适用于企业债。

篇2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农民权益;安化县

1 安化县土地流转现状

安化县,地处湖南中部偏北,资水中游,雪峰山脉北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2%,耕地总面积3.75万公顷,林地总面积38.57万公顷。辖18个镇、5个乡。安化县是典型的山地县区。

通过查询资料和走访调查笔者初步了解了安化县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安化县土地流转基本情况和特点

(1)土地流转日趋活跃

至2012年10月为止,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1.74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15%,:其中耕地流转面积1.2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2%,林地流转面积0.54万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1.4%。从流转土地类型看,由原来的流转稻田、旱地为主向流转山地、荒地扩展。从流转土地用途看,由种粮为主转向茶叶、药材、林果、养殖及旅游观光等多种特色经营。

(2)流转方式简单明朗

目前安化县参与流转的农户达5.04万户。流转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出租。农户通过签订经济合同,在一定时间内将承包的土地租赁给其它农户、外地客商、龙头企业、种养业能手或专业合作组织等。该方式流转面积1.2万公顷,占总流转面积的46.4%。二是转包。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转包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该方式流转面积0.46万公顷,占总流转面积的17.7%。三是入股。由农业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牵头,农户以耕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参与合作联营,组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共同发展特色种养业。该方式流转面积0.14万公顷,占土地流转面积的5.4%。四是农户间相互流转0.79万公顷,占流转面积的30.5%。

(3)流转规模以20亩以下的土地为主。

根据安化县国土局的资料显示,安化县10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大户有15户,500~900亩的有14户,300~499亩的21户,100~299亩的27户,50~99亩的141户,20亩以下的4.94万户。

2 安化县土地流转模式

近年来,在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很多新鲜事物。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正悄然变革,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因此,如何根据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选择符合当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土地流转模式显得尤为必要[3]。

(一)土地流转模式

(1)"单位个人+托管公司+农户"的信托流转模式

通过农村土地托管投资有限公司接受农户的土地委托,由农村土地托管投资有限公司流转给符合条件的单位或个人。2008年安化县启动了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的试点工作,确定江南镇为试点镇,目前安化县信托流转的土地面积7500亩,受理信托流转申请的土地面积3500亩。这种信托流转的模式成为目前安化县着力推广最主要的土地流转模式。

(2)"企业+村民委员会+农户"的租赁流转模式

租赁流转模式即农户与承租方之间在一定期限内的土地使用权转移。这种方式,主要在农户与用地单位之间进行,农户自愿将全部或部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承租方,承租方给出租方固定的收益。出租的期限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最长不超过承包合同的剩余期限。在安化县来说,就是农户将流转的土地委托给村民委员会,企业与村民委员会签订流转合同。

(3)"企业+合作社+ 农户"的带地入社模式

就是企业吸收农民带地成立专业合作社,有合作社统一提供农资良种,统一进行技术指导,统一按保护价收购产品,既降低了农民生产的风险,企业又有了稳定优质的货源,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二)土地流转组织模式

盲目的土地流转难以获得规模效益,只有在合理的组织下,土地流转才能有序高效的进行。在土地流转的组织过程中,由于安化县的特殊自然经济情况,也形成一些特色的组织模式,下面予以介绍:

(1)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规模经营。湖南某果业有限公司是一个及水果开发,技术服务、加工、冷藏、包装、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从2006年9月开始在某村租用110亩稻田、160亩旱土、400多亩荒山进行规模开发,以建成高标准蜜桔生产基地650亩。该模式有利于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很好的解决了该县发展农业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和弥补了农民的技术短板的缺陷,提高了规模经营的效益。

(2)特色产业带动模式

以"安化黑茶"为龙头,建设标准化规模茶叶产地,茶叶产业带动该县土地流转面积达4.5万亩。某镇村民老龚,租用土地1000多亩,租期从10年到20年不等,租用旱土的租金最高的达到600元每亩,建成了300多亩高标准免耕密植茶园和国家级茶叶良种推广基地。该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发展该县的特色产业,进而带动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3)合作组织带动模式

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带动内部成员开展标准化规模生产,推动土地流转。羊角塘由5户农民组成的种粮合作社,租用稻田900多亩,从育秧到收割全部实行机械化。既解决了耕地抛荒问题,又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目前该县已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0多个入社、入会农户6000多户,为带动农业规模经营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该模式很好的发挥了集体组织的作用,有利于合理分配土地流转的利益,实现农户的利益最大化。

3 农民权益视角下安化县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存在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

在广大农村,目前土地仍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而当前安化县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健全,加上该县工业和城市产业规模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农民进城还存在许多障碍与问题,这些决定了农民不愿轻易离开土地,农民把土地当作依赖的命根子看待。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大部分是因为流出土地之后担心没有收入的保障而不愿意流转土地。

(二)土地流转条件不成熟,农民流转土地动力不足

安化县山多田少,人均耕地只有0.64亩,且分散到千家万户,流转起来纠葛多、难度大、成本高,往往因为一家或几家不能谈妥导致整片流转不能成功。由于坡地多,土地成片整理难,机械化利用程度不高;很难形成真正的规模,因此农业效益较低,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降低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即使有些农户愿意土地流转,但是因为地块分散也给土地种植带来诸多不便;对需要流入土地的农户和组织而言,为了取得相对集中的土地,需要与不同的农户进行协商,但个别农户无论条件如何优惠就是不愿意转出,结果造成成片土地得不到有效流转,这种情况广泛存在,增加了土地流转的难度和成本。

(三)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流转的利益分配不均,市场化风险高

目前,该县一些地区的农村土地产权存在着土地产权不明晰、农民土地承包不稳定、集体土地产权流转违法现象普遍、集体土地产权有时受到侵犯、农民的土地权利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农村的土地流转既需要村组织的引导、帮助、带动形成规模化,又需要村组织在流转后能够代表农民与市场上的经营者打交道,分担农民在市场上的经营风险。取消农业税后,村集体的治理性、组织性资源非常薄弱,集体组织趋于无形化,很难在农村发展上有所作为。这样,村民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流转,但是由于缺少话语权,在土地流转利益的分配上就会受损。根据问卷显示有些农民认为流转利益分配不合理,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4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保护农民权益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构筑新的农业生产格局,营造市场竞争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新突破,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是弱势群体,在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同时应保护农民权益,发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让土地真正"活"起来,为此,笔者建议在下一步的土地流转工作中,应从以下方面拓展思路[4]:

(一)加强扶持,提供保障,优化农村土地流转的条件

(1)制定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优惠扶持政策

在用好、用足、用活国家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前提下,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支持力度,实行农业规模经营补贴政策,培育重点产业基地。

(2)实行农业项目和基础设施优先投入政策

农村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用机械补助等涉农项目,要尽可能与土地流转经营相结合,优先安排项目资金。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加强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和社会保障功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强化农民的土地流转自我保护的意识

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仲裁法》及《物权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宣传依靠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农业、现代农业的典型案例,通过多种途径让农民了解土地承包的原则和政策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理解中央关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各项政策精神,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引导农民破除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逐步强化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和创业意识,为加快和规范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加强规范管理,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机制。

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机构:县农村工作部门和各乡镇分别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之后,村一级要建立相应的服务站,落实管理和监管的职能,做好土地流转服务工作,与农户形成有效的对接;以乡镇为单位,制订切实可行的土地流转规划,由县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进行统筹,有序推进全县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要建立农村土地数据库,搭建土地储备、流转的信息平台:认真落实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并建立土地承包数据库。负责土地经营权、林权、"四荒地"与水面使用权竞标、拍卖,推动土地有偿协商流转与有偿竞价流转相结合;要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订和采用统一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明确双方责、权、利,组织流出、流入主体协商,指导流转合同签订、建档,监督流转合同履行,依法保护流转双方,特别是农民的权益。

5 结束语

改革后农村土地流转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还有很多争议和问题,从安化县土地流转的情况可以折射出在全国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制度、机制、认识等各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阻碍了农村土地的正常流转,我们必须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强化农村和农民的土地流转的意识;增强村集体力量,保护农民利益。只有这样农村土地流转才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的合理配置,使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提升,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刘国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问题研究[J].理论月刊,2006(1):161-164.

篇3

[关键词]城镇化;移民安置;黄河下游滩区;河南滩区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9-0049-05

上世纪末以来,城镇化安置在灾后重建、扶贫搬迁、水库移民、滩区移民和生态移民中被广泛采用,成为1998年长江流域灾后重建、陕南移民搬迁、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移民及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黄河小浪底库区和淮干滩区移民中普遍采用的移民安置方式,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滩区是黄河下游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洪、滞洪、沉沙的重要场所,在保障黄河安澜和我国经济社会安全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受洪水胁迫和滩区治理影响较大的滩区群众实施移民搬迁,不但是帮助滩区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下游河道有效治理确保黄河安澜的必由之路。河南省黄河滩区(不含封丘倒灌区)面积达2116km2、滩内居住人口达125.4万人,分别占黄河下游滩区(不含封丘倒灌区)面积的67.09%、滩内居住人口的66.17%,分布在黄河下游游荡型和豆腐腰河段,具有典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由于贫困发生集中、脱贫难度大,实施滩区移民搬迁成为河南省黄河下游沿黄市县乃至全国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为此,河南省经过长期酝酿、准备,于2014年正式做出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移民搬迁,以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脱贫难、滩区发展难问题的总体规划,并于当年部署搬迁试点。经过两年多探索,围绕安置点建设和群众搬迁,滩区移民安置在民主决策、迁安组织和住房分配等安置工作方面实现了重要创新,为下一步全面推进移民安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安置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分析,揭示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制约因素,以为政府全面实施滩区移民安置工作提供有益决策参考,同时为其他城镇化方式移民安置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一、河南黄河滩区移民安置的现状

实施大规模移民搬迁并进行城镇化安置需要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支撑,目前在河南省黄河滩区实施相关移民安置项目已经具备多方面成熟条件。一是国家黄河治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明确提出了在下游进行居民外迁和实施生态补偿的治理途径,《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要求河南省将“扶持沿黄低洼易涝等特殊贫困地区发展”、“加大异地扶贫搬迁力度”等列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国家和省市对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具有明确的决心;二是当前河南省城镇化率接近50%,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非农部门和城镇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为滩区移民搬迁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三是近年来河南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连年保持较快增长,已经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为滩区移民搬迁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四是现代农业有了长足发展,农业机械化日益普及、农业生产服务蓬勃发展,使得农业生产作业半径扩大、农业生产效率提高、适度规模化经营模式日趋成熟,使得通过促进土地流转有效保护和充分实现搬迁居民的经济利益成为可能;五是面对滩内的生活和发展困境,群众搬迁意愿十分强烈,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这些有利条件和良好发展基础上,2014年12月25日,为了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推进滩区移民搬迁工作,河南省选择范县、封丘、兰考3个县4个乡镇中受洪水威胁较大、能整村外迁安置的14个村庄作为第一批试点,开始全面推进黄河滩区移民安置试点,以为全面推进移民搬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中,范县两个乡镇分别涉及6个村、1295户、4707人和2个村、742户、2277人,封丘县涉及1个乡镇共计5个村、2053户、7636人,兰考县涉及1个村、586户、2100人(数据为规划数字,实际搬迁中有所调整)。试点计划安排资金12.04亿元,资金来源中中央财政性资金占27.16%,省财政占9.80%,各县合计占6.31%,群众自筹占13.62%,整合部门项目资金20.52%,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等其余资金占22.51%;用途上,用于住房占57.7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占29.82%,安置地占地补偿占5.90%,水保和环保等其他资金占0.58%。试点组织上,根据试点推进时间节点特征,划分成6个阶段19个环节,每个环节根据任务性质不同,分别由相应的县乡政府、项目法人、省直主管部门等作为主办单位,其他相关责任单位作为协助单位实施推进。目前,第一批试点大部分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已经到位,部分试点群众已经完成安置入住,正在进行土地复垦并完成节余指标交易。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随着各地第一批试点群众陆续搬入安置社区,移民安置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一是探索出了能够实现迁建工作民主决策、公众参与的科学载体。封丘县经过实践,探索出了以迁建理事会为载体的民主决策、公众参与机制,由迁建理事会表决通过的各项方案获得了群众普遍认可,对迁建招标和建设过程监督也使群众得到了安心,对移民迁建工作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二是强化各类扶贫资源的整合利用。各地积极整合交通建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支农、扶贫和社会资金,支持安置区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优先安排土地年度计划指标用于安置地建设,解决安居和产业发展用地问题;通过公租房建设,解决老年和鳏寡孤独等特殊群体住房问题。三是立足特色优势在产业发展上狠下功夫。濮阳市积极引进汇源集团、君乐宝集团等8个知名企业落户滩区,共谋滩区发展路;封丘县积极争取国家基金,在安置地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和农民创业园,并依托临近的环卫起重产业园,多措并举解决安置群众就业创业问题。四是大力引进现代农业企业,努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土地托管和农业服务,多途径解决搬迁群众土地权益实现问题。

二、河南黄河滩区移民安置的主要问题

(一)安置途径选择与安置地定位发展问题

以城镇方式实施移民安置,从安置对象去向来看,可以分为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其中集中安置可以根据安置地建设的城乡类别分为建镇和新村两大类型,而依据城镇区位、规模和定位还可以建镇分为新城和特色小镇两种类型。河南滩区安置目前以集中安置为主,建镇安置又占了其中绝大多数;分散安置虽然也被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所鼓励,并且允许在宅基地复垦后按照相同标准领取安置补助,但是在实际安置中较少。安置地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按照城镇标准设计建设,并兼顾群众农业生产的需要,规划了农机具存放场所;部分安置房建设还采取了乡村院落设计方式(如兰考安置社区)。采取集中安置,好处是可以减少由于多样化安置带来的不可控风险,但是也存在安置途径单一、成本过高、增加了部分安置对象机会成本(即已进城安置对象需要在购房安居上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等问题。采取建镇安置,目前主要是基于节约土地和建设成本考虑,并非是基于安置地发展定位作出的安排;在这种情况下,安置地规划建设往往基于安置规模考量,而不是基于安置地长远发展作出的系统安排,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因而在涉及到产业发展、群众农业生产需求时不得不作出诸多临时调整和安排。这样就出现了以城镇进行安置规划和实际上非城镇化发展模式之间的冲突,因此在进行住房建设、住房安置和发展产业时难以利用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形成的市场机制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导致财政和群众经济负担过重。

(二)安置地产业选择与培育问题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也是以城镇化实施无土安置的重要基础。尽管在试点探索过程中,各地对产业培育问题下了很大力气,产业规划也是安置地规划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产业培育和就业问题仍然是安置地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也成为关系到当地居民能否长期稳定安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影响安置地产业选择和培育的因素涉及到多个方面。首先由于移民安置采取的是试点先行,但目前在省市和县级层面仍然没有明确全面实施移民搬迁的规模和时序,安置地区域定位和安置规模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客商投资面临一定的投资风险。其次,部分安置地规划建设是建立中长期发展预期基础之上的,在经济新常态下,外部发展形势较为严峻,一些规划中的重要交通等基础设施推进缓慢、不确定性较大,客商投资避险情绪比较严重。再次,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当地劳动力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中老年劳动力比例较大,普遍缺乏工业生产和服务业技术技能,整体劳动素质较低。最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延伸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当地政府、企业和居民普遍缺乏相应的资金、经营、管理和技术能力,滩内外土地资源整合也面临着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水平较低、用地成本相对过高、滩内现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

(三)移民安置资金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功能的完善是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由于是在一片空白地上建设新城、新镇,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在移民安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尽管国家、省和市县政府在安置地投入了大量的专项资金,同时允许将涉农资金和扶贫资金向安置地建设倾斜,集中使用,但是资金问题仍然是安置地建设和群众安居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相关基础设施配套问题也以各种形式出现。首先,尽管安置资金和各种资源已经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合理统筹使用,但是仍然在大的类目上有较强的限制,新形势下一些新的安置项目建设仍然缺乏合适的资金来源。例如,为了尽可能节省土地资源,部分安置社区规划了7层以上高层住房,但是电梯购置却不能使用安置资金,只能群众自筹。其次,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仍显吃力。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县级财政不仅要完成住房和基础设施部分资金配套,同时在群众动员、迁建组织和产业发展方面也形成了较大的管理投入,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投入不仅仅是人力的投入问题,物质投入也越来越高,成为县级财政越来越大的压力。第三,群众住房投入压力和居住成本凸显。当前,安置地住房建设按照略高于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核算住房标准,进而根据建设成本核算安置成本,各级政府出75%左右,居民仅需要出资25%多一点。但是在实际调查当中发现,由于安置地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和居家老人小孩比例与城市相比有很大不同,再加上需要为一些农业生产资料腾出空间,群众在选择时往往就高不就低,再加上装修费用,实际花费往往是项目规划中估计花费的两到三倍,即高达10万元左右。此外,由于搬迁到安置社区后水、燃料甚至蔬菜不能像以往就地解决,取暖、降温耗电开支也高于原有居住方式,基本生活支出也远高于原有居住方式,对相当一部分群众形成了较大的经济压力。最后,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安置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例如,为了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安置社区往往规划有一定的产业空间和商业空间,产业发展和商业发展较纯粹居民安置对基础设施建设规格明显要高,如何衔接基本需求和较高层次需求之间基础设施配套成为新问题;安置地住房建设以多层和小高层及高层为主,当前一些社区通过社会资本建设供气站、车辆运输方式供应燃气,居民使用成本明显偏高,成为新的待解问题。

(四)集中安置居民资产处置与发展问题

与先转换职业身份到城镇谋生逐步实现城镇移民的自愿城镇转移不同的是,以城镇方式开展移民安置始终具有明显的非自愿性本质和职业身份过渡的阶段性任务,安置群众农业生产工具(特别是大型农业生产机械)和处置农业生产资源(特别是土地)问题在移民安置中成为能否使群众长期安居的重要因素。当前,滩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的居民资产处置和发展面临着诸多突出矛盾,成为当前安置地通过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和农业合作经营逐步妥善解决土地、农业生产工具和家庭经济发展等突出问题的关键制约因素。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和非农业融合发展及农业服务发展仍然不足,亟待政府加大引导、扶持和培育力度加快推进,同时也亟须强化现代农业企业的引进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业服务市场的培育。二是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技能水平不足,在转型到非农部门或者从事现代农业时难以满足现代生产需要,亟待加强安置群众文化和技能教育。三是当地非农产业发展不足,亟待通过优化发展环境、改善对外交通条件增强安置地产业吸引力。四是由于安置地群体的特殊性,老年、妇女和儿童比例以及贫困和鳏寡孤独残等特殊群体比例要远高于一般农村和城镇,需要在文教体卫、特殊岗位和社会救助等方面作出特殊安排,以照顾这些群体发展的需求。

三、全面推进黄河滩区移民安置的对策

(一)优化移民安置总体思路

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试点探索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顺利实现移民安置工作的全面推进,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对其总体思路进行优化。第一,将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调整为与供给侧改革、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基本原则方面突出“分散安置”和“区域联动”内容,大力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群众在滩区移民政策和房地产去库存双重政策的经济支持下以家庭为单位向城镇转移,实现目的城镇去库存与安置地减压力共赢;建议构建合理机制,依据黄河下游防洪区省辖市城市规模、财力和房地产库存压力给予接收任务,在一定的竞争和补偿机制下实现区域联动。第二,突出产业为基、就业为本,要求安置地的选址、规划和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县域经济、交通条件和资源基础,将其与国家、省及市县城镇、产业和交通体系规划与发展进行全面对接,为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第三,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并赋予更多涵义,要求依据安置地建设规模、区位和农业生产等条件,将安置地分别按照县域副中心城镇、特色产业小城镇、服务型小城镇和新农村进行规划建设,城镇用地比例在上述类型中依次降低,基础设施和非农产业发展要求也依次降低,人均住房面积依次提高。第四,突出重点建设和循序渐进及尽力而为原则,要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按照群众生活和产业发展优先次序,将住房建设和产业用地放在重要位置,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群众和产业需求;要着眼长远发展需求,在规划建设中为后续移民安置和周边群众向城镇型安置地转移留有发展余地。第五,要突出绿色化发展,承接产业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承接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努力发展高效绿色农业、乡村休闲和湿地生态旅游,加大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降低分散用能设施建设和用电成本。

(二)完善移民安置规划体系

针对当前移民安置试点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还必须在上位规划、安置地总体和专项规划等方面进一步进行完善,以全面推进滩区移民安置的需要。在上位规划方面,需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现代交通体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进行调整,特别是需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以满足安置地建设用地需求和滩区绿色产业发展需要,对城镇和现代交通体系规划进行调整以增强安置地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在安置地总体规划方面,对安置地人口自然和机械变化进行科学预测,合理规划安置地建设和未来发展空间,根据产业发展、居民生活、生态建设需要,并结合当地老年、妇女、儿童和鳏寡孤独残等特殊群体比例相对较高的特点,科学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在专项规划方面,在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上位规划有效对接、与安置地发展充分结合的基础上,根据安置地类别特征分别突出相应的特殊要求,对定位为县域经济社会副中心和特色小城镇的,突出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规划,使之成为安置地及其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吸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场所;对定位为服务型小城镇和新农村的,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和现代农业规划,使之成为安置地及其周边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卫生和体育等公共服务的中心地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点。

(三)加强顶层设计和政府投入

要实现安置地的可持续发展,还依赖于体制机制创新和政府持续投入,以构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动力。首先是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将具有城镇发展定位的安置地按照城镇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用地性质按照城镇国有土地进行征收、出让,使安置地建设和发展能够充分借鉴和利用国内城镇化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不能实施城镇用地政策的,划定一定比例的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率先进行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加快安置地建设和开发的创新机制。其次是要持续加强政府对安置地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对进入安置地和滩区的工业企业和农业企业采取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扶持既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政策,又能够充分发挥安置地区位、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同时还能够做大做强并构建起相对完善产业链的工业企业和现代农业企业在当地发展,支持当地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依托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进行创新创业和发展壮大。最后是要持续加强安置地投入,尤其是要加强交通、电力和燃气等需要外部网络环境支持的基础设施投入,以降低生产经营和生活成本,增强投资吸引力;鼓励各级政府通过整合资源和增强本级财政资金投入,以产业引导基金、产业培育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和就业稳岗奖励补助基金等形式,加强产业发展和吸纳就业支持力度;加强对当地劳动力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当地劳动力结合自身条件并根据产业发展实施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以尽快适应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经营的要求。

(四)激发市场和社会资本活力

安置地的稳定快速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优势,也离不开社会资本的支持,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发力。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加强基础设施、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招投标管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增加效率降低成本。二是划分安置地开发建设过程中政府和社会资本边界,基础设施、安置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属于政府投资项目的,在加强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尽量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放大财政资金效应;产业发展、市场建设运营和商业设施尽量留给市场,通过竞价、竞效机制,让社会资本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强、发展机制灵活的优势,加快产业培育和商业发展。三是充分发挥金融作用,允许安置地管理机构和群众以资产权益为抵押,进行市场融资和住房贷款,缓解安置地投资和群众住房的即期压力。

(五)强化安置群众权益保障

稳得住,是移民安置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考量指标。要让群众稳得住,除了安置地稳定快速发展奠定的经济基础外,还需要加强对安置群众各项权益的保护,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以土地权益代表的资产权益保护,需要从多个方面发力。首先,是要以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业技术服务发展为基础,加快拓展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等土地权益实现途径,创新群众以大型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服务入股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途径和机制。其次,要在满足黄河下游治理和防洪管理要求下,加大对滩区土地投入力度,提高滩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滩区土地资源质量,引导滩区土地资源有序可持续开发利用,使滩区土地资源能够实现保值增值。最后,加快滩区土地确权登记,尽快在滩区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和抵押试点,进一步拓展土地权益实现途径。此外,还应该做好农村老人、儿童和孤残等特殊群体照顾和救济工作,稳定滩区发展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学部.关于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2):153-155.

[2]丁同民,韩鹏,生秀东,王宏源.黄河下游滩区移民搬迁问题研究――以河南省黄河滩区为例[J].中州学刊,2014,(12):80-84.

[3]危丽,王春兰.三峡库区移民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7,(5):137-140.

[4]张宝森,张厚玉,马卫东.黄河下游滩区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22,(5):61-65.

[5]葛根高娃,乌云巴图.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的概念、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24,(2):118-122.

[6]杜云素,李飞.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水库移民的安置策略[J].农村经济,2014,(6):109-112.

[7]李鸣骥,黄立军.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几种城镇化模式对比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3,(5):42-47.

[8]康兰媛,朱红根.湖区农户湿地保护与移民建镇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鄱阳湖区农户调查问卷[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