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阅读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外阅读的定义

篇1

摘 要:在现代社会,要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常运转,离不开阅读活动;要使后人学习前人所创造出来的经验,也离不开阅读活动。作为大学生他们处于摄取知识的最佳时间:一、他们自身有一定的水平;二、又处在一个大的学习环境中。况且阅读又是了解外面世界、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满足个性需求的最重要的一个手段。本文调查发现藏族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课外阅读活动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339名藏族大学生课外阅读问题进行调查与探索。笔者实际发放问卷339份,收回338份,其中有效问卷335份。根据调查结果找出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一些策略,为藏族大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高校藏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一、理论概念

(一)阅读的定义

目前国内并无统一定论,本文采取《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①为阅读所下的最新最全面的定义:阅读既是一种个体的社会性的活动,也是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其本质应该包括两方面:

1、阅读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

首先,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认知活动。阅读的过程就是阅读的主体把外部语言信息转化为内部语言信息的过程。其次,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在阅读主体力求掌握阅读客体的过程中,必然导致主体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

2、阅读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首先,阅读过程是阅读主体对客体的构建与创造。阅读主体在对客体的动态把握与构建的同时,还会以自己富于个性、时代性、创造性的理解,赋予客体全新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其意义与价值得到不断的开拓与重建。其次,就阅读主体与作者而言,阅读过程也是阅读主体以阅读客体为媒介,与潜存于客体之内的作者进行着一种心灵的交往与对话。再次,从阅读主体与人生社会活动的角度而言,阅读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消费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实现了作者的精神文化生产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阅读主体自身和社会意义的成长。最后,阅读也是阅读主体在生成与建构客体意义的同时,在客体之中重新发现自我,建构自我的过程。

(二)课外阅读的定义

学生自由选择或经教师指定,在课外阅读的各种书籍、报刊(不包括教科书)。有益的课外阅读能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扩展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正当的兴趣和爱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课外阅读现状

(一)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态度与所用阅读时间

根据数据看,在所有被试学生中,有87.98%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很有帮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总体上藏族大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知是很清楚的。这与笔者的预期不谋而合。

其次是认为“课外阅读不是很有帮助”学生所占比例,比例明显减少。持这一观点的仅有11.58%学生,最后是表示“课外阅读没有帮助”这一观点。在所有的被试学生中,仅有2.43%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没有帮助”。但从学生每周平均课外阅读的时间来看,情况如下所示:被试学生中平均每周进行五小时以下课外阅读的所占比例高达78.17%,而每周进行大于10小时课外阅读的所占比例仅有4.57%。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藏族大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知态度是非常端正的,绝大多数被试学生都认为课外阅读很重要、很喜欢。但他们在实际阅读上所花的时间长度来看大多数学生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都达不到一个小时,所以被试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处于“高热情,低行动”。

(二)阅读语种

根据被试学生阅读时所选择的语种情况来看,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汉语―53.32%。其次是34.17%的藏语阅读者。随后是所占比例为7.55%的英语阅读者。最后是其他语种,所占比例为4.88%。藏族大学生的母语虽是藏语,但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时更青睐于汉语。

(三)课外阅读目的

从述数据可以看到,课外阅读的目的中认同最高的是对阅读的感兴趣,所占比例为25.77%,这就说明作为大学生,他们对课外阅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居于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发展个人的特长和找与学校课程有关的资料,所占比例总和达到45.40%。这个结果说明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一定的功利性。有18.49%的学生表示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是消遣休息,放松身心。而表示进行课外阅读没有目的,随便看看和表示其他原因的仅占10%左右。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阅读时间短及建议

大多数藏族大学生认为课外阅读非常重要,但他们在实际阅读上所花的时间长度来看大多数学生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都达不到一个小时,藏族大学生对课外阅读处于“高热情,低行动”。所以,藏族大学生应将对课外阅读的热情和兴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让自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自己的学习生活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母语阅读少及建议

阅读语种方面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汉语,也有少部分学生选择了英语和其他语种,这就说明随着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生们在课外阅读语种方面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开放化,这是一个值得的骄傲的情况,但是藏族学生在阅读母语书籍方面的情况,不得不让人担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发扬好、继承好具有我们民族特点的一些文化,包括语言。

(三)阅读功利性强及建议

大部分藏族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很有功利性。由此可见已经进入小小社会的藏族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定位和伴随着担忧。所以大部分同学的课外阅读离不开与课程有关的资料,离不开与个人发展有关的领域。笔者认为,这不能说是不好,也不能说是好的。因为大家都知道阅读本身的目的不是考试、也不是就业。阅读使人丰富、使人机智、使人豁达。阅读可以伴随我们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杜笑眯.谈英语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J].教学月刊:中学上旬版,2008(5).

[2] 段自力.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策略调查与后摄自主课外阅读[J].外语界,2006(3)

[3] 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

篇2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133-03

阅读是一个人认识、思考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观照、完善自我的过程,可以说阅读影响着一个人素质中最核心的部分(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高中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祖国文化的熏陶、浸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以期达到个体的全面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就不能囿于课堂,而应该与课外阅读教学有效链接。幸运的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跳出狭隘的阅读教学观,明确地将课外阅读纳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相结合,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2]。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立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尝试就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提出自己的浅见,就正于方家。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对于接受了多年语文教育的学生来说,阅读能力并非为零,但学生的阅读普遍处于被动、低效的状态,情况令人深思。笔者在对2010届学生做的一份课外阅读调查中发现:①从学生的读书动机来看, 大部分学生都没能真正认识课外阅读的意义。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为阅读动机的学生占仅总人数的12%;53%的学生将课外阅读当娱乐休闲的消遣;24%的学生带有较浓的功利色彩,只为了增强写作能力,应对写作,应对考试;有11%的学生选择“其他目的”。②从学生喜欢的书籍类型来看,很多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缺乏理性思考。18%的学生选择中外名著,10%的学生选择武侠小说,20%的学生选择言情小说,10%的学生选择诗歌散文,29%的学生选择娱乐杂志,13%的学生选择“其他”。③从一周的课外阅读时间看,阅读时间甚少。一周阅读时间有三小时以上的占总人数的32%,阅读时间2至3小时的占总人数的23%,1至2小时的占总人数的25%,一小时以内的占总人数的20%。④大部分学生缺乏总体的课外阅读计划。有课外阅读计划的仅占总人数的6%,偶尔有计划的占总人数的20%,没有计划、随心所欲、想看就看的竟高达74%。“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么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3],立足于学生们并不乐观的课外阅读现状,改善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采取有效策略把课外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话题。

二、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1.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正所谓“课外要在课内抓”,从兴趣入手,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来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可行的途径。语文课外阅读不能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书阅读,教师能做的大多数工作其实都是集中体现在课内的,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教材这一资源,挖掘其中潜藏的人文底蕴,让学生因阅读而感动,进而感兴趣,这才是根本的、有效的途径。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得先把课本上的阅读教材教好了,上活了,讲到学生心坎了,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理性解析代替了学生的个人体验与理解,预设追问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实际上仍是以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教学目标,并以此锁定学生的想象思考,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于是,阅读教学课逐渐变成一门纯粹的技能培训课,文章的艺术之美、情趣之美却逐日销蚀。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部联系,更要善于把蕴含在教材文本中的人文底蕴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描绘的形象、体味文本传递的情感、领会文本表达的道理,使学生在语言的熏陶、感染中,找到属于语文阅读真正的感动,从而真正喜欢上阅读。

2.潜移默化,创设良好阅读氛围。新的时代,阅读的形式及特点悄然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书本阅读。过去,书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现在,可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接受方式多样化,并且直接作用于视听,相比之下,读书就显得枯燥乏味了。而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快”,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为,好比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快餐”,缺少深阅读时的感受、想象、审美和创造,会使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尽管这些社会现象凭个人的努力无法改变,但教学艺术使教师作为一个审美客体出现在学生的审美视野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在较高的视点上,通过言传身教,进而造成“晕轮效应”,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播下一种热爱阅读的思想,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并敦促学生形成优良的阅读习惯。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4]

3.正面引导,科学干预。语文教育是一门艺术,能给学生如雨潜入、润物无声的熏陶,也是一门科学,须给学生正面、显性的指导。阅读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没有时间的保障,那么阅读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围绕考试的教辅书籍又不少,如何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坚持课外阅读呢?笔者认为,在时间的安排上,应鼓励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平常学习期间的课外阅读,以短小精悍的文章为主,如散文、短篇小说等,而大部头则应放在寒、暑假等时间充裕的时段去阅读。

在内容上,引导学生进行真正意义的课外阅读,读有真正意义的书。阅读有消遣型的,也有获得型的。消遣型阅读是为了调节高度紧张的身心,消除工作疲劳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活动,对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主体更多地是从感觉和兴趣出发,而很少考虑文本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而获得型阅读中阅读主体则希望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启迪心智。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消遣性阅读,因为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但更应倡导学生进行获得型阅读,达到真正意义的阅读。

现代社会信息量迅猛增长,书海茫茫,人的精力有限,怎样才算读有真正意义的书呢?周国平在其作品中指出:如果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那么出于这个目的,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因为这些作品直接关注和思考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其影响得到公认,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笔者绝非否定其他书籍的价值,只是强调课外阅读需要选择,一个人得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自设阅读的标准,读有真正意义的书,才是成熟、理智的表现。

4.结合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指导的初期,可利用课堂作适当延伸,通过课内外衔接来进行课外阅读教学。由于有教本作依托,延伸轨迹与衔接指向比较明确,阅读目标与重点也相对明确,对课内阅读起着巩固与促进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相关文化素养的积累与培养。而对于课堂上学生感兴趣的、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可以形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组织学生分成若干个专题研究性阅读组对课题展开研究,这既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增强互动合作精神,又能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来解决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如在上粤教版必修一“认识自我”这一单元时,笔者就做了如下尝试:首先布置学生课后与自己熟悉的人交谈自我,从他人的角度更深刻地剖析自我,并将访谈结果整理在笔记本上。接着布置学生课外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索与 “潮汕人文特点”相关的文章,看看别人如何评价潮汕人,并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在笔记本上。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潮汕文学读本》(汕头大学出版社)中的相关文章(如《追忆粟芭村》《乡魂》等),组织学生结合课外搜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讨论总结“潮人特性”,并推选代表发言交流。最后以“潮汕人文特性探究”为课题,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课堂的延伸、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更高层面认识自我,认识家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强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解惑、明知的意识。

5.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如举行辩论赛、读书交流活动等)。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成果和体会,是巩固课外阅读成效,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形成课外阅读习惯的好办法。通过交流课外阅读的做法、收获、心得等,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成就感,而且,这种集思广益、群体互动的自我教育方式,对学生自我的教育和影响,常常比教师单向的教育更有力度。

笔者有幸指导高一年级的入学新生,开展了“读人物传记,立人生志向”的活动。该活动由学校政教处和语文组联合举办,旨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鼓励刚踏进青春门槛的学生以名人为榜样,点燃思想明灯,立下人生志向。首先,在活动的准备阶段,教师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结合课内阅读教学的内容,筛选、拟定读书活动的推荐书目,再就阅读的基本知识(如目录、序跋、索引等)和读书方法(如精读、略读、快读、鉴赏等)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次,在学生读书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做读书卡片,并定期抽查,然后选出优秀的文摘卡、阅读笔记参加学校评比。最后,在活动的汇报阶段,以现场电视直播的形式在全年级进行谈话式交流。整个活动,在校园掀起了读书的热潮,在学生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课外阅读使学生更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能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思考,自己领悟,在和作者的对话中达到自身的升华,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倘若通过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便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 诚然,对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探讨,还有许多很具体的问题有待深入思考,但有一个信念是坚定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会在狭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相信在不断地探索、总结、革新中,定能走出一条理想的富于个性化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J].语文教学改革,1986.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 阅读;网络;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049-02

1 引言

在我国现行教育系统中,应试教育使得中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比较重,学生课外活动时间比较紧张。另外,在家长的要求下,许多学生还报有其他的兴趣培训班,诸如比较流行的舞蹈培训、围棋培训、跆拳道培训等,这些培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的确有一定好处,但是也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课外时间。因此,课外阅读在中学生的生活中所占比例是很小的。在信息时代,人们生活水平变得更加富裕,信息电子产品成本越来越低,电子产品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中,网络的便捷性也给中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广阔的资源,中学生一人一部手机已经非常普遍。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网络来拓展中学生的阅读广度呢?

2 课外阅读对中学生的意义

阅读是一个很全面的复杂的活动,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对心理理想的追求和坚持,更可以让人们的灵魂受到洗涤和安抚。阅读可以在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甚至是人生。

阅读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许多家长和学生头疼的问题,经常听到学生写作文时抱怨:没的可写,总有书到用处方恨少的感觉[1]。对于这种情况,课外阅读是最佳的解决方法,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写作文的基础,书中的大千世界让学生了解到他们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的人和事,积累了知识和素材,开拓了作文思路,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讲。

拓展视野,阅读是第一步 通过长期广泛的课外阅读,学生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通过最新的杂志,可以了解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故事;通过历史类读物,可以了解到国家的历史、世界的历史、人类的历史;通过科学著作,可以了解到将来人类可能如何发展,环境问题、食品问题如何解决;通过指导类教学类书籍,可以学到如何为父母做一顿精美晚餐,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学习课外知识,课外阅读是最好的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课本的学习和教师的授课往往是有限的,对于知识理解能力逐渐增强的中学生来说,课内知识远远不够,那么,这时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正确的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从而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书籍,学生可以更加了解这个世界[2]。

3 中学生阅读现状

时间问题 随机调查了两所中学中的50名学生,发现喜欢看娱乐类书籍的学生占45%,校园爱情类占39%,漫画类占34%;而对看书时间的分配,大部分表示会利用周末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不看课外书,11%的学生表示在周末和节假日才有空看书。通过数据来看,他们的时间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平时作业、考试的影响,他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课内学习中,而课外阅读时间很少;二是时间分配问题,他们虽然大部分时间在忙于课内学习,但是在课外也有很多的零碎时间,这些看似很少的零碎时间,如果能够科学地加以管理和利用,会收到很大的益处。

阅读类型问题 中学生的阅读类型主要有娱乐、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科幻推理、战争类等。大多数情况下,男女生喜欢的类型有较大差别,女生以娱乐、言情小说为主,男生以武侠、科幻、战争类小说为主[3]。可以发现中学生阅读国内外名著的比例非常小,有更多的是在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下阅读的。

其他问题 除了以上列出的问题以外,中学生在阅读方面还有许多不是特别突出的问题,这里也拿出来分析一下[4]。其中家长也存在不支持学生看课外书的情况,理由一般是看课外书对学习没有好处,甚至影响学习,因此要求他们将大量时间用于应试的学习与复习。

另外,阅读的功利性、课外阅读的兴趣低下也造成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出现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还只是纯粹的爱好,一般不会带有什么特殊的目的。但是通过观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带有不同的目的,功利性比较强。这会直接导致中学生阅读兴趣低下和阅读兴趣无法正常培养的问题。

4 网络阅读的特性

什么是网络阅读 百度百科对网络阅读的定义:网络阅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纸张阅读的新型阅读方式,此种阅读方式的兴起、发展有赖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阅读不仅节约了纸张,还在便捷性、实时性、全面性等方面优于传统阅读。

网络阅读的特性 1)网络阅读依托于电子产品,非常便捷。网络阅读的载体可以是电脑、手机,甚至可以是手表等易于随身携带的电子产品;网络阅读可以随时随地,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阅读。2)网络阅读的资料丰富、全面。网络阅读是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因此,各种资源应有尽有,它带来的是资源的成本大大下降和资源的全面性,但同时也使得垃圾信息多,资源筛选带来难度。3)网络阅读超越传统文字式阅读,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可以加上图片、声乐、视频等元素,阅读生动,表现力和感染力强。

5 如何活用网络来拓展中学生的阅读广度

合理规划时间,为阅读找到一席之地 首先,阅读应该引起家长和学生的注意,在新的网络阅读背景下,阅读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率和节省时间[5]。因此,中学生应该抓住网络阅读这一特性,合理规划时间,在课余减少玩游戏、QQ等娱乐性的活动,把时间分配给网络阅读。

充分应用多媒体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阅读可以自由地加上声音、图片、视频,甚至连线到作者,与作者沟通交流,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倡导名著经典阅读,加强阅读信息筛选能力 在庞大的信息和资源面前,许多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接触到许多不良的信息,因此需要加强学生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找到什么是对自己有益的书,怎么拒绝诱惑和识破骗局。另外,经典名著是历史的沉淀,经过了时间的考证,对中学生非常有益,因此应该鼓励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6 结语

目前,网络阅读在中学生阅读开展中还是起步阶段,在实际操作中还有许多问题。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明白网络阅读的普及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注定会遇到更多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寻找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完善它。

参考文献

[1]王健,陈琳.青少年数字化阅读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中小学电教,2011(6).

[2]马世晔.阅读素养与国家竞争力:国外阅读素养测试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7).

[3]杨爱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

篇4

关键字课外阅读;语文素养;指导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36-01

时下,经常耳闻同行感叹学生语文素养的难以提高,这也几乎成了许多语文教师共同的困惑: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听、说、读、写步步到位,课后安排大量的练习、作业兢兢业业,结果依然是作文时的抓耳挠腮,考试时的愁眉不展。语文素养依然故我。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只是一个“授渔”的过程,真正“捉鱼”的过程还是在于平时的积累――课外阅读,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长期以来,由于语文考试的导向作用,致使课外阅读被“题海”的机械训练所取代;再加上学校、教师阅读观念的陈旧,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未曾真正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学生的阅读下了新的定义,并进一步阐明了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鉴于此,笔者在扩大学生阅读面、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上做了些尝试:

1提高阅读认识,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1.1转变观念,还阅读以正当的地位。当前,除了家长、教师队伍中存在着错误的阅读观以外,部分学生对阅读的误解也不容小觑。他们认为课外阅读见效慢,没意思,再加上各科作业的压力,考试的压力致使他们无暇阅读,也不愿阅读。针对这种现状,首先必须让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我们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学生时期能不能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学生一生的走势和发展”,阅读文学名著可以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懂得是非善恶;阅读文学名著,可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有助于完善自我。摆正阅读在学生心中的位置,明确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2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学生的喜好自然也各不相同。要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就必须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由选取阅读方式,对作品的选择可以不受年段的限制,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愿。

当然,学生的年龄有限,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也有限,在选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例如有的学生选择刺激的武侠、言情小说,有的学生则选择了新奇的卡通漫画书。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值得理解的,现在视听传媒的导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老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经典名著与流行的快餐读物之间的本质区别,矫正学生浮躁的心理和行为,提高阅读品味。

2创造阅读条件,实现资源共享

学生课外阅读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阅读材料的缺乏,尤其是农村学校,信息相对闭塞、经济不够发达。要想人手一本文学名著,是很难实现的。这就必须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以解决“无米之炊”。

首先我们利用学校图书室丰富的读本资源,向学生定期开放,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买书难、读书难、无书读的问题。另外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向社会和学生广泛收集经典的有价值的书籍,鼓励学生交流阅读,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在阅读的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每周抽出1―2节课作为阅读课,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诉阅读心得。布置作业时淡化书面作业,以课外阅读为主。让学生有书可读,有时间阅读。

3指导阅读方法,做到读有所得

3.1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克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至关重要。计划要细致。分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初一、二学习任务较轻,可利用在校和假期读完《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的篇目,寒暑假可自选取篇目阅读。

3.2指导阅读方法。阅读方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益,有助于学生将对文化经典名著及文学名著的阅读由随意性、消谴性提升到有品味的研究性积累性阅读。让学生真正读有收获。

3.2.1让学生阅读作品前首先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了解,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

3.2.2充分利用工具书和参考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勤查字典,排除字词障碍,勤翻阅参考文献,以扩展视野,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3.2.3多种阅读方式融合。采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略读全文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选取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精彩部分和主要内容要精读。

3.2.4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多种方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3相机引导、解惑释疑。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老师切不可放手不管。因为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再加上以十二、三岁的孩子的阅历是无法完全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走入学生中间,搜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个别的指导,对于较为普遍的问题,我们开办了专题讲座,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文学名著阅读指导。

4建立阅读评价方案,促进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

每个学生建立一个阅读档案,阅读小组长记录学生平时的阅读表现,收集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读书笔记。小组成员之间开展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另外搜集家长的评价,一月一小结,形成阶段性评价,一并收入档案袋。年度总结再做终结性评价。

篇5

人格教育就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包括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方面教育。

1.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格的教育是适应现代教育潮流的需要。

培养健康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如日本强调“心的教育”,实施个性教育。美国重视“创新性”,鼓励自由探索。我国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提出了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提出:“(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中透射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树立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发展观。它要求我们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只重知识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在学校的当前发展。所以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格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具有时代性。

2.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格的教育是社会对教育的需要。

社会的急剧转型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渐趋复杂的社会文化对置身其中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特别漫长而完备,个性的酝酿、生成与发挥、发展也特别艰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教育不是张扬个性,而是压抑个性,并且在弱化智育的教条主义说教中,使我们的教育一度远离生活,远离了人的关怀,从而使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之间的互生互补发生了严重的问题,由于失去了个人选择和个性人格的主体支撑,而令我们的教育呈现全面颓势。改革开放以来的个性竞争意识,为我们的教育输入无穷的活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逐步地趋于强化和成熟,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发展目标、情趣爱好受到社会和学校的认可、支持和鼓励。为使我们的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要,开展这方面研究具有前瞻性。

3.加强课外阅读,提升人格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一项重要任务。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这几乎已是有识之士的一个共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要求。因此开展这一研究具有务实性。

4.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格的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有资料批露,世界诺贝尔科学奖从1901年颁奖起,共有475名得主,其中华人获奖――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隶文、崔琦。他们中无一人是在我国获得成就的。这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讨。有人曾打趣说:中国人的一生基本是在听话中度过的。“听话”文化强化一种“三从”思维方式:服从前人,服从伟人,服从众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调和人格不完善现象制约着学习成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

二、加强课外阅读,提升人格教育的理论假设。

人格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从总体上讲,人格是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优良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对这方面的研究的人格定义为人在社会活动中显现出来的做人的品位,是思想、品德、情感等因素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综合评价,是性格、气质、态度等个性特征的总和。对这方面的研究我们有以下三方面的认识:

第一,人格的主体是一个人的各种与社会行为有关的心理品质,同时,人格又以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情操等思想素养为灵魂。心理品质和思想素养都不可能抽象地存在,最终它们都表现在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共同构成通过社会行为外显的人格特征。换言之,人格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与行为表现。

第二,人格教育与认知教育、德育、美育是水融、互相渗透的。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营造有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给学生作适度的指导,明确读书的方向。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启示、移情、冶性。系统的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认知教育、德育和美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和道德情操,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与发展。

第三,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是一个人的人格基础,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外阅读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获取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读书的心得是在熏陶渐染中获得的,读书其中,得乎其外。从而使心理素养、道德情操在阅读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

三、探究目标

根据心理学家们对人格涵义的阐述及课外阅读的自身规律,我们认为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格的内涵就是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宽知识面的同时,重视修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具体应达到以下目标:①对课外阅读充满热情,积极投入,思维活跃,善于与同学、老师交流。②对自己充满自信,具有创新品格,勇于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敢于质疑,不轻信,不盲从。③能对作品进行鉴赏性、批判性阅读,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④善于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激发生命与生活挑战,同命运抗争。

四、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行为的着眼点是学生,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引导学生自我塑造健康人格。

2.开放性原则

学习空间是开放的,要求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园走向社会。学习的途径是开放的,可以是报刊杂志的阅读,也可以检索计算机网络。学习的体验是开放的,既可以有共性的思想,也可以有个性的感悟。

3.差异性原则

人格的内涵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学生人格缺陷的表现和成因存在着差异,实验研究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矫正与培养。

4.过程性原则

与注重结果的现有教育相比,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格的实验更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获得自身的体验和感悟。

五、实验的内容和方法

本实验拟先在二至六年级各一个实验班实施,课外阅读的内容分阶段递进,要求逐步提高。

1.各学段实验的内容、目标和课时安排

2.实验的方法

本实验主要采用行动实验模式开展研究。具体包括理论探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测验评估四个方面。其中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与测评采用自行编制的一套量表。人格的调查和测评主要采用可信度、消度均较高的量表。如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16PF)、艾莱克人格问卷(EPQ)、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等。实验研究环节涉及面广,层次众多,具体实验方法有所区别。其中“对课外阅读充满热情,积极投入,思维活跃,善于与同学、老师交流”;“对自己充满自信,具有创新品格,勇于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敢于质疑,不轻信,不盲从”;“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矫情,不虚伪”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我们通过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有机渗透,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采用准实验的研究方法。而对于“能对作品进行鉴赏性、批判性阅读,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善于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激发生命勇于向生活挑战,同命运抗争”等方面,学生普遍更需要得到来自老师、家长的帮助和指导,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们主要采用现场研究的方法。

3.实验的措施

(1)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提升学生的人格既是现代教育培养现代人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之一,学生人格的提升依赖于教师的教育引导和示范,因此,教师不仅要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还必须规范自己的人格行为和人格形象,真正起到“身正为范”的教育者的示范作用。

篇6

关键词:图书馆;第二课堂;课外阅读;书香校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们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开始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甚至带学生到图书馆上阅读课,但其他学科还没有,好像除了课本,就是教辅材料、习题集之类。事实上,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数理化学习同样需要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在激发学生对一系列科学中的复杂问题以及对新书籍极大兴趣的同时,也引发学生很多思考。课外阅读创立的是一种“站得高看得远”的知识智力背景,对我们的教学很有益处。比如,初二物理,作为物理学习的起始年段,很多概念、定义、定理、规则、规律对初二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但如果把阅读和学习联系起来,甚至让学生在学习前就阅读大量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科普读物,那情况将会大不一样。我们有这样的经验:那些阅读过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科普读物的孩子,对物理学的兴趣明显高于其他同学,而且他们学起物理来,既轻松又快。因为这些孩子的“智力背景”好。英语也不例外,阅读能力对于学习英语是至关重要的,英语阅读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生活习惯、交际方式,知晓西方国家的一些重大史实和重要人物等文化知识。比如与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相关的阅读材料,既是学生感兴趣的,又能很好地让学生了解西方的、生活习惯等文化知识。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有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是针对教科书,第二套则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学校学习是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很多事情学生无法亲力亲为,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见多识广”。冯恩洪说:“教育的竞争实际是阅读的竞争。”阅读对学生来说很重要!

为了今天的课内学习,也为了明天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教师要在学生开始教科书的学习之前,在教科书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制定课外阅读的必读、选读书目,指导他们到相关网站获取有关材料;另一方面,我们图书馆利用科技节,指导学生创办科技小报,举办科普讲座――由老师或学生主讲,组织知识智力竞赛;要利用读书节组建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开辟图书馆第二课堂,营造浓郁文化气息的读书氛围。为每个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溢校园。逐渐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营造了书香校园,享受到读书的快乐。我们欣喜看到很多班级建立了图书角,很好地发挥了班级图书角的作用;教室里张贴着学生自己撰写的读书节标语,洋溢着浓厚的书香氛围。我们看到学生在“书海”中“”,不仅写出了许多生动的文章,也撰写了精彩的读书节标语,显示了很好的文学素养。我们看到不少家庭的藏书多起来了,很多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始读书,家庭业余生活从看电视转移到看书上。“读书之星”的评选活动树立了热爱读书的学生榜样,而通过“书香班级”及“书香家庭”的评选,学校及家庭都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校团委组织的摄影活动为我们记录了许多阅读者动人的身影。我们所向往的“书卷飘香,书声琅琅”校园氛围正在形成。令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广大教师也加入到读书节中,他们也用笔记录下读书感受,他们在争取成为博学之师,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读书节即将落下帷幕,但是我们读书的热情不应该减弱,各个班级、各个家庭,应该以读书节为契机,继续营造良好的班级、家庭读书氛围,引导孩子多读书。各位同学,应该以校园读书之星为榜样,多读书,与好书为友,与智者对话,与经典通行。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与书相伴的人生,一定有质量,有生机;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内涵,有发展。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读书活动,成立读书活动节,让师生走进美丽书屋,共同构建精神家园;提升文化素养,营造书香校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倡导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的新风尚,在全校形成人人读书的良好风气。

篇7

首先,在课文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要充分利用课文这一语言载体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地挖掘,进入精读阶段。首先要对课文中的长句、难句进行详细地讲解。长句难句中往往包含较多的从句和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是理解中的难点,学生对这些句子往往是囫囵吞枣,甚至理解错误。我结合语法教学,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对新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详尽地说明,对英语中的一些固定句型和习惯搭配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从整体上加以理解,而不仅仅是字对字的翻译。通过长期的训练,帮助学生搬开这些阅读理解中的绊脚石。

其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字面上的意义,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从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思想,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对所述事物的态度。除此之外,比较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介绍各种修辞手法,都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我还把教学要求从理解提高到欣赏的高度,特别是学习经典篇目和文学作品时,指出文章的精华所在,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第三,朗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在深刻理解了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内涵之后,才能读得流畅,读得有感情。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境界。因此,我要求学生早自声朗读课文,课堂上也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遇到剧本、小说等课文,我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英语语感,初步体会英语的音韵美、节奏美,有利于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特殊优美的文段或经典的语句,我要求学生背诵,让他们达到铭记在心,出口成章的境界。

第四,仅仅精读课文远远不能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所以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英语程度又有趣味的阅读材料,使他们看得明白,读得有趣。可以建议学生订阅英语课外辅导报,推荐他们阅读《快乐英语》等课外书籍,耐心解答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们增加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提高了人文素养。

总之,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英语教师,我一定把《英语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牢记在心,通过各种教学实践,逐步达到这一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应该教授学生一些做英语阅读时的一些方法。

大家都知道一般高中英语阅读可分五种类型的题目,每种类型的题目都有相应的解题技巧,掌握了这些技巧对学生做阅读理解题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主旨题

1.文章主旨给出的四种形式:文首,文中,文尾,没有明确主旨,需总结。

2.主旨题的解题技巧

*不管它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都作为最后一道题去做,因为做完其他题以后会对主旨的理解有帮助

*着重理解首末段,首末句

*主旨在文章中间的情况(非文首文尾),遇到文章前后段意思转折,提高警惕

3.主旨题的注意事项:

*段落中出现转折时,该句很可能是主题句

*作者有意识的反复重复的观点通常是主旨

*首段出现疑问句时,对该问题的解答就是文章主旨

*提出文章主旨时常伴有的文字提示:therefore, thus, but, however, in short等等

4.选项特点:

正确选项特点:不出现细节信息;不含过分肯定或绝对意义的词

干扰项特点:细节信息明显;过于笼统

(二) 作者观点和态度题

1.作者态度题的解题技巧

*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要么支持,要么反对,带中立色彩的词最不可能是正确答案

*漠不关心类词语一定不对,既然写文章就不会不关心

*不要把自己的态度揉入其中,也要区分开作者的态度和作者引用的别人的态度

*当作者的态度没有明确提出时,要学会根据作者使用词语的褒贬性去判断作者的态度

*作者观点一般与文章主旨相关联

[注]新趋势:

*选项可能不再是态度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词语,而改为带有程度限制的词

*一般带有绝对化或过于强烈的表示必错,如:strong, complete, entire, enthusiastic等

*持有保留态度的比较客观,常常是正确选项,如:reserved, consent

(三)词义/句义题

1.对词义考察的两种方式:超纲词义含义推断;熟词生义或是在特定场合的意思

2.词义题的解题技巧:

*根据上下文进行推理猜测,两个原则

不管这个词多超纲,根据上下文都能得出其意思

不管这个词多熟悉,都要通过上下文得出其在特定场合的意思

*正确选项不是熟词的常规含义

3.猜测词义的方法:

1)。通过因果关系猜词

通过因果关系猜词,首先是找出生词与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才能猜词。有时文章借助关联词(如because,as,since,for,so,thus,as a result,of course,therefore等等)表示前因后果。例如:

You shouldn't have blamed him for that,for it wasn't his fault.通过for引出的句子所表示的原因(那不是他的错),可猜出blame的词义是"责备".

2)。通过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关系猜词

通过同义词猜词,一是要看由and或or连接的同义词词组,如happy and gay,即使我们不认识gay这个词,也可以知道它是愉快的意思;二是看在进一步解释的过程中使用的同义词,如Man has known something about the planets Venus,Mars,and Jupiter with the help of spaceships.此句中的Venus(金星)、Mars(火星)、Jupiter(木星)均为生词,但只要知道planets就可猜出这几个词都属于"行星"这一义域。通过反义词猜词,一是看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或副词,如but,while,however等;二是看与not搭配的或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语,如:He is so homely,not at all as handsome as his brother.根据not at all……handsome我们不难推测出homely的意思,即不英俊、不漂亮的意思。

3)。通过构词法猜词

在阅读文章时,我们总会遇上一些新词汇,有时很难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其词意,而它们对文章的理解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如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词根、前缀、后缀等语法知识,如前缀un-表反义词,如happy、unhappy,fair、unfair,important、unimportant等;后缀- ment表名词,如develop、development,state、statement,argue、argument等;后缀-er、-or或-ist表同源名词;如calculate、calculator,visit、visitor,law、lawyer,wait、waiter,sci- ence、scientist,art、artist等,这些问题便不难解决了。

4)。通过定义或释义关系来推测词义

例如:But sometimes,no rain falls for a long,long time. Then there is a dry period,or drought. 从drought所在句子的上文我们得知很久不下雨,于是便有一段干旱的时期,即drought,由此可见drought意思为"久旱","旱灾".而a dry period和drought是同义语。这种同义或释义关系常由is,or,that is,in other words,be called或破折号等来表示。

5)。通过句法功能来推测词义

例如:Bananas,oranges,pineapples,coconuts and some other kind of fruit grow in warm areas.假如pineapples和coconuts是生词,我们可以从这两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它们大致的意思。从句中不难看出pineapples,coconuts和bananas,oranges是同类关系,同属fruit类,因此它们是两样水果,准确地说,是菠萝和椰子。

篇8

一、初中学生作文过程中“形之于心”却难“形之于手”的原因。

1.“为赋新词强说愁”,有写作的内驱力。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初中生处在一个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在这一时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由此而敏感起来,开始爱美,很在意同学的小议,老师的评价。在迈往成熟的道路上,挫折总是难免的,青春年少岁月中的一阵毛毛雨,也可能在内心掀起惊涛骇浪,又加上此时性意识的觉醒,难免会有些小秘密、小伤感,此时他们就有了表达自我的愿望。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文学即情感”的概念很早就曾有人提出过。有人认为文字的艺术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表现心灵与情感。当热情激动灵魂时,诗人就借助文字来宣泄内心的情感。《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是说情感内驱力在写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2.“形之于心”却无法“形之于手”的直接原因。

(1)学生“囊中羞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逐渐多元化,更有甚者完全丢弃了传统的方式。这样一来就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优美的文字段落,积累量减少了很多;再则,电视的普及掠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仅靠“啃”点教材来补充“营养”,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2)教师作文引导方面存在弊端。一是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的训练体系,缺乏好的作文教材。二是重作文练习的数量而轻质量。其三是教师本身素质令人堪忧。对广大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来说,上阅读课,凭着一本教参,尚能对付;上到作文课,由于囊中羞涩,就难免捉襟见肘了。其中不少老师自己从来不写文章,或者写不好文章,写作中的甘苦一无所知,指导学生写作当然是盲人骑瞎马了。

二、如何做到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我的思考与对策有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做好语文积累。

(1)积累字词,丰富词汇。中学阶段,中学生积累字、词,除了课本中的生字、词须掌握外,在课外阅读中也不应忘了积累字词。应养成爱查字典、词典的习惯,还应准备好笔记本,阅读中遇到生字,不能视而不见,而要随时随地地查、记,并能摘句、造句。

(2)积累美句、美段、美文,训练语感。积累字、词是为了直接使用,通过对这些优美的句子、段落或文章的反复吟咏感悟一种情感,揣摩一些语感,使自己也学着去描摹。对于这样的句、段,除了摘抄在专门的本子上外,还应反复地朗读并能达到背诵为最好,以使自己在语言表达之时,能做到张嘴即出,信手拈来,为己所用,为自己的语言增色。

(3)积累古诗文,增强文化底蕴。常读古诗文,能背诵古诗文。我们的语文教材逐渐增大了古诗文的容量,新的语文课程大纲中初、高中也推荐了五十首(篇)古诗文诵读篇目。因此,我们中学生们要培养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不能视之为“增加负担”。

(4)积累鲜活的材料与典型的事例,建立“材料库”。在语文积累当中,课外阅读是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刚开始课外阅读的中学生来说,应该说凡是有意义的、健康的书籍、报刊都可以阅读,多多益善;当然,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知识层次、能力程度有所选择,会更有效果。

2.教师改进作文训练体系与方法。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1;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4-0051-01

英语学习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占很大比例,完形填空、语法填空以及短文改错都和阅读理解能力息息相关;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大学毕业以后,有了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获取信息,才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另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与运用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

一、加强课文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方法

(1)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课文大意。课文教学之前先要教学必要词汇,扫清阅读障碍。在热身(Warming-up)环节,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料,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了解。教师在此环节要尽量渲染课文的有趣之处,留有悬念,利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诱发其阅读课文的内动力,引导他们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如教第三模块《百万英镑》时,先了解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问题: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f you are given one million pounds suddenly?之后,播放一段视频并简单介绍课文大意,学生就会很好奇,迫不及待地读完课文内容,想知道Henry 拿到百万英镑后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

(2)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旨,并让学生把课文内容与其想象、讨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此培养学生的预测、分析、推理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置一两个体现整体理解能力的问题,检测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情况。同时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如:快速阅读时要默读、留意每段主题句及结尾句、遇到生词不停顿、不要用手或钢笔指着读、也不要摇头晃脑地读、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等。

(3)分段细读课文,完成相关任务。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难易结合、形式多样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分段阅读。在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而不是照搬课文原句。问题既要有课文表面内容,也要设计探究性的深层次问题,诸如课文事实细节、判断正误、词语释义、概括段意、归纳主题、分析人物性格、推理结论以及简单运算等。同时要求学生阅读时在不懂之处画上标记,阅读之后向老师提问。老师备课时要充分准备,以尽量满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全篇课文,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缩写、改写等。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的课外阅读分为两种,一种是兴趣阅读,比如读报纸、杂志和小说等,这种阅读了解和掌握文章大意即可,鼓励学生从高二开始坚持这样阅读,既可以扩大词汇量,也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很有帮助;另一种是针对高考的限时训练,精选一些体裁多样、题材丰富的短文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限时阅读,让学生掌握短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数据等相关信息,完成对文章中的定义、道理的理解并推理得出某个结论。当然,要做好这样的训练,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英语水平,但对学生进行阅读步骤及技巧的指导也是非常必要的。第一,指导学生快读一遍短文,了解大意,明确主题,搞清脉落,对短文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有一个初步认识。第二,快读之后指导学生浏览短文后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再去细读短文,根据文章后的题干要求在短文中寻找相关信息,初步确定答案,做到有的放矢,分析判断与推理有理有据。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留意文章每一段的首句和尾句,因为首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是主题句,而尾句中作者往往会得出结论、体现其观点态度等,是画龙点睛之笔。第三,初步确定相关答案之后,要求学生再通读一遍全文,同时认真观察问题中四个选项的具体内容以及出题者设置的陷阱,再次根据短文内容认真分析,排除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选项,尤其注意主旨大意题和推理判断题,经对比分析后最终敲定最佳选项。第四,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大胆猜测生词,不要每次都停下来查字典,训练学生的猜词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长难句的能力,尤其是含有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非谓语动词、虚拟语气、倒装结构以及独立主格结构的复杂句子,要多留意其结构并认真分析。当然,也要培养学生划分文章层次的习惯和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英语教师要在课堂内外采取必要措施,督促学生努力扩大词汇量,提醒学生坚持天天阅读,根据学生水平规定阅读量,最大可能地把阅读中学到的好句子用于实践,加强记忆,同时给予阅读课文与课外材料的有效方法。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效果才会渐渐明显,最终达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之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语文选修课;阅读教学;比较教学

吕叔湘先生说过“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转为主动的想,主动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吕教授这一段话对我们进行新教材的教学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2003年的教育改革开始,选修课被列入了语文学习的范围之中,新标准理念下高中语文选修课具有新特点,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国家高中语文课程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模块组成,每一模块又有他的相对关联性,学校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课程资源特点及每个学生的需求有选择性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课程。

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让那些较差的学校束手无策,只好对付。目前就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状况而言,能上好选修课的只是少数人,特别是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更是很少,相当多的教师离开参考书很、具体的教案无法上课,目前关于选修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正在探讨中笔者从选修课本身的特点结合我国现在选修课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一、阅读教学在选修课中的运用

本文中的阅读教学是相对于教师的讲授教学而言的,温儒敏说“选修课应当以学生阅读为主,老师适当讲析引导,可以理解为阅读型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的,阅读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值得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去研究的。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选修课纳入了中学语文教材,但是在封闭的教学空间中教师还是主要以必修课讲授的方式来授课,忽视学生个体选择的兴趣,导致学生学的烦,教师教的烦。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阅读教学应强调尊重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阅读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特有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生的感悟阅读,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引导者,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指导阅读的方向,帮助学生拓开阅读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展开想象,把文本的具体形象与师生主体的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语文选修课的文本内容都是取自于我国传统的经典读本,但并不是完全摘录,只是摘录其中的一部分供学生阅读学习,有些文章内容脱离了文本本身而缺少了实实在在的内涵和深意,这就要求在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有限的时间发挥出尽可能大的效能,从课内到课外,要引导学生拓宽课外阅读内容,特别是对于名著节选的课文,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去阅读原著,也可以从课内文章出发,进行扩展式阅读,找到在主题、题材、写法上具有相异相同特点的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联系在一起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在阅读教学中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温儒敏提到阅读经典,他说“经典是人类文化几点下来的精华部分,读经典可以接触体验人类文化智慧。所谓素质培养,最重要的就是用人类最精华的智慧成果去熏陶、感化,让人格思想得以健全发展,”由于经典和当代青少年之间有很多障碍,读起来可能有隔阂,事实上青少年学生一般不太喜欢读经典,由于时代距离的问题,学生不喜欢也是正常的,但是老师和家长应指导合适确定的书目为孩子阅读,虽然有些经典读完也不太懂,这不要紧,总有一些阅读感觉和印象存留下来,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会慢慢去理解。

另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课外阅读的目标,向学生介绍《语文课程标准》建议的读物,学生在选定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目后,教师帮助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阅读思考,主动揣摩所阅读的文章词句,并结合阅读训练,多读多练,把教师的“教读”与学生的“自读”结合起来,使学生达到能够“自主读书”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回归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阅读赏析。

二、比较教学在选修课中的运用

按照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高一每周五课时,高二、高三每周四课时,每学期实际授课18周,那么高中语文共有 68 课时,除去平时的复习考试和高考前的总复习,实际能用来授课的只有400课时左右而要达到高考要求则必须完成7个模块,每个模块规定 36学时,那么肯定会超支很多时间。从规定和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存在冲突,基于此,教师为了赶进度,省时间,学生的一切自主、合作、探究,都以老师讲授为主,选修教材中富含的思考、情感、文化等人文营养大量流失。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连“基础性”都得不到保证,更不用说个性发展了。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选修课的教材容量大,课时少,如何以简驭繁,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师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使用比较教学法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识对象放在一定的条件下, 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确定认识对象属性的同异、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优劣、问题的难易或认识的正误深浅, 以达到辨识、了解和把握认识对象之目的的一种方法。比较教学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教学方法之一。不论教学内容是什么,不论教学对象是谁, 也不论在什么教学阶段、教学时间、教学地点, 都可使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包含着比较对象、比较标准、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四个要素。

从上面的比较教学法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比较教学法对我国选修课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从选修课教学的进行探讨,我们知道选修课教材与必修课教材,各选修系列,同一选修系列各模块,同一模块各单元,就是同一单元不同篇目,它们的内容与知识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又是千头万绪的,运用比较教学的法,能理清这千头万绪, 使纲目井然有序,同时从多方面的联系对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选修课内容是在必修课内容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新老知识可以融会贯通, 抓住这一点, 通过联系与对比,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根据选修课程的内容可以按时代,可以按作家,也可以按题材、风格或诗体种类, 分类组合,由点到面, 由此及彼, 由分到合,从多方面,或把握共同特征, 或比较不同特点。通过纵横联系对比,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如《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学习王维的诗歌《积雨辋川庄作》和《辛夷坞》,可以联系必修课中王维的《山居秋暝》,加深对王维诗歌写景动静结合、“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和清寂淡雅的艺术意境的理解, 最后, 比较归纳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在有限的封闭的教学空间里教好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重点分明。选修课的教学是一项比较具有挑战的工作,需要教师自己充实自己,积极主动地探讨选修课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2]张秋玲,尹逊才.高中语文选修课中教师角色的自主转换[J].教学设计.

[3][4]温儒敏.温儒敏轮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1.

[5]韩静静.实施高中语文选修课困难何其多[J].文学教育,2009,(1).

[6]李运模.比较教学法论略[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