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运行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运行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篇1

关键词:海南;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2-0076-07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2.17

一、经济金融运行情况

2013年,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复杂的背景下,海南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全省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共完成地方生产总值3146.46亿元,增长9.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03美元②。

(一)三大需求协调增长,经济运行平稳健康

2013年,海南省三大需求结构逐步优化,投资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消费和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

1.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结构不断改善。2013年,海南省继续实施“项目建设年”,全力抓好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2012年增长27.0%。一是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较好。全年26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96.9亿元,增长31.0%,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19.4%。二是三次产业投资比例发生积极变化,第三产业投资占比高达80.2%,为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转型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区域投资结构优化,西部市县投资明显加快。西部市县投资增长72.9%,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四是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增大。在省政府和各市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全年城镇保障性住房新开工4.74万套,竣工5.32万套。

2.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加速。2013年,海南省积极促进就业,加大政策性增资和转移支付以及支农惠农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6%。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为促进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0%,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服装、汽车、通信器材等热点商品销售旺盛。乡村消费品零售额高于城镇4.1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激活。

3.外贸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海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149.78亿美元,增长4.6%;出口增长18.2%,进口增长0.8%。加工贸易方式增长加快,加工贸易进出口占比逐步提升。全年省内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比27.3%,比2012年提升2.5个百分点。海南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机遇,积极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力度,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3%。

(二)产业结构持续调整,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2013年,海南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工业生产较快恢复,服务业主导地位得到强化。三次产业比重为24.0:27.7:48.3,较2012年有所优化。

1.农业生产平稳增长,特色农业较快发展。2013年,海南省依托科技驱动和品牌战略,继续大力发展冬季瓜菜、畜牧、水果、橡胶等特色产业;加大西南中沙渔场开发力度,提升远洋捕捞能力;依托罗牛山、雨润等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生猪、家禽生产能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有力支撑了全省优势特色农业的稳定发展,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6.3%,蔬菜、瓜果、水产品、猪肉产量分别增长5.1%、8.4%、6.0%和4.9%。

2.工业较快增长,企业效益有所下滑。2013年,海南省努力克服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和石化行业骨干企业停产检修的不利因素影响,不断加强工业技术改造,持续扩大工业投资,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扶持县域工业发展,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力度,注重提升骨干龙头企业的服务,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6.3%。受市场需求不足、生产要素成本明显提高等因素影响,全省工业企业效益有所下滑,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4%,综合效益指数327.9%,同比回落40.9个百分点。

3.服务业发展良好,旅游市场表现活跃。2013年,海南省第三产业发展良好,增加值增长12.1%,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分别增长19.2%、16.2%和16.0%,是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稳步推进,全省打造了一批特色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新增了兴隆热带花园旅游区、东山岭文化旅游区、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旅游区等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各市县继续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策略,加大了向岛外推介特色旅游产品的力度;通过扎实有效开展“旅游市场整治年”,加强了旅游市场的整治和监管。全年共接待旅游过夜人数3672.51万人次,增长10.6%;旅游总收入428.56亿元,增长13.0%。

(三)物价温和上涨,就业形势良好

2013年,海南省物价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物价涨幅整体处于低位,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1.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013年,海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整体呈前低后高态势,逐步攀升态势,一、二、三、四季度CPI分别上涨1.9%、2.3%、2.9%和4.0%,全年CPI累计上涨2.8%,涨幅仍处于低位。在类消费品中,食品和居住类价格分别累计上涨3.9%和3.4%,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2.上游产品价格持续低迷。2013年,受需求不振因素影响,海南省上游产品价格指数整体处于低位。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下降3.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下降0.5%。

3.劳动力报酬稳步提升,就业形势趋好。2013年,海南省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适时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12月起将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70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7万人,增长2.1%;农村劳动力转移9.50万人,增长2.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2%,继续控制在较低水平。

(四)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民生保障重点突出

2013年,全省共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80.52亿元,增长21.6%,增速高于年度预期目标。“营改增”因面较小,增值税虽较快增长,但总量较小,对税收结构影响不大。全年增值税收收入31.65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7.7%。营业税占比依旧最高,是支撑税收增长的主要因素。全年营业税收入158.95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38.6%。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继续向保重点、保民生、保稳定方向倾斜。地方公共财政支出1009.15亿元,增长9.8%。教育、住房保障、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支出增长均超过20%。

(五)金融运行态势良好,银行业经营稳健

社会融资规模较快增长,融资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全省社会融资规模为1083.99亿元,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从融资结构看,银行贷款新增734.84亿元,占比67.8%,比2012年低3.5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企业债券融资占比分别为12.1%和8.9%,均较2012年有所提升。

存款同比大幅多增,年末冲量特征明显。2013年末,全省本外币存款余额5952.50亿元,增长16.5%。2013年,全省新增存款839.88亿元,同比多增240.21亿元,新增量仅低于2010年的1041.60亿元。其中,12月全省存款增加226.24亿元,占全年新增存款的26.9%,同比多增110.85亿元,环比多增149.52亿元。年末全省存款爆发式增长,缺乏实际经济背景支撑,是近年来银行业机构季末、年末做大存款量的一个缩影。

银行业经营稳健,效益较快增长。2013年末,全省各银行机构不良贷款比年初增加0.92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低0.15个百分点;全省银行业效益较快增长,全年省内各银行机构利润增长41.3%。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2013年,海南省宏观经济基本面总体向好,但长期以来在全省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加之外部经济运行中存在一定不利因素,诸多因素纵横交织,对全省经济金融运行平稳较快增长形成一定制约。

(一)消费增速减缓

2013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0%,比2012年回落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的原因:一是2012年11月1日实行的离岛免税额度由5000元提至8000元放宽政策翘尾因素作用结束。以四季度为例,当季化妆品类零售同比仅增长3.1%,日用品类增长9.2%。二是住宿餐饮业市场消费平淡。受厉行节约和限制三公消费等因素影响,2013年以来餐饮收入明显回落。2013年,全省餐饮收入143.43亿元,增长11.3%,同比回落8.4个百分点。三是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影响消费能力。2013年以来,受资本市场低迷、企业效益不佳、农产品价格较低等因素影响,全省居民收入增长缓慢。201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分别比2012年回落4.3和2.3个百分点。

(二)工业增长乏力

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工业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一是行业结构单一。占海南工业产值1/3的海南炼化因制度性技术检修及扩能改造导致停产两月。此外,汉地阳光、华塑石化、实华嘉盛等炼化下游企业也被迫相应停产,影响8月、9月份全省工业生产明显减缓。二是受市场需求不足影响,部分大中型企业生产下降或停产。全年省内汽车产量10.85万辆,同比下降16.2%。优美内衣、盛之业、浩业等在省内较有影响力的工业企业均出现停产。三是企业经营成本费用上升,企业负担加重,生产经营困难加大。我行工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四季度,全省工业企业一线员工工资水平指数为25%,比上季度上升12.5个百分点;税费指数为30%,比上季度上升7.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指数为25%,比上季度上升5个百分点。

(三)存款稳定性下降

为达到内部考核要求和外部监管要求,银行间资金头寸跨行频繁转移,资金流量和流向的不确定性加大,存款增长稳定性较差。在下半年的季初(7月)全省存款减少11.61亿元,而到年底全省存款突然增加226.24亿元。从月度内存款变动来看,银行月末存款增加,月初存款下降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存款的稳定性下降,一方面会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6月和12月国内不少银行甚至出现了“钱荒”,造成银行资金拆借利率上升,年内全国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曾一度升至13.44%。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存款被转移到表外,导致了金融数据的隐性化现象存在,影响了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形势和金融部门内在风险的判断,增大宏观调控压力。

(四)银行不良贷款有所抬头

2013年年初以来,受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省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资金链紧张,省内部分商业银行陆续出现较大规模的不良贷款。此外,作为反映不良贷款先行指标的关注类贷款出现较快增长的趋势。2013年12月末,全省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0.92亿元,关注类贷款比年初增加54.91亿元,增速5.8%,比年初提升0.3个百分点。当前全省经济运行仍面临着不确定性,部分企业、个人可能因财务状况恶化导致违约风险;此外,政府融资平台将陆续进入大规模偿债周期,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幅明显放缓、刚性财政支出较快增长。在此背景下,部分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出现反弹值得关注。

(五)银行同业业务创新增加金融监管难度

在买入返售资产业务的带动下,2013年12月末,海南省同业资产规模504.08亿元,比年初增加140.50亿元(其中,买入返售资产余额228.62亿元,比年初增加132.19亿元)。据调查,目前海南省主要有7家银行开展买入返售资产业务,业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返售票据余额120.60亿元、返售信托受益权余额64.43亿元、返售债券余额43.59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买入返售资产业务的标的本身可能存在风险,一旦风险暴露,可能在金融机构间传导;另一方面,就整个返售资产业务而言,银行间通过相互转让,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由表内资产向非信贷资产的转移,增加了金融监管难度。

三、预测与展望

2014年,海南省经济运行中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

有利因素方面:一是外部环境改善有利于增加需求。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上处于缓慢复苏态势,美、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趋势得到进一步确认,发达经济体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经合组织11月在秋季经济展望中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3.6%,美国经济增长2.9%,成为继2005年以来第二高增长年份。我国经济在二季度经济增速触及7.5%的下限目标之后,国家及时释放了一系列“稳增长、保下限”的政策信号,全年GDP增长7.7%,出现企稳回升态势。二是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聚集的发展动能将加速释放。根据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开发开放的前5-10年是政策效应释放的黄金期,2014年国际旅游岛建设将进入第5个年头,此前国际旅游岛建设聚集的动能有望加速释放,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三是两大国家战略叠加政策优势将逐步显现。国际旅游岛建设和三沙设市两大国家战略叠加,进一步夯实了海南发展的政策优势。四是新增产能的释放有望改善工业低增长局面。2013年以来省内一批新增重点项目陆续投产,将逐步释放产能逐步,可拉动工业经济回升。五是银行机构的陆续入驻有望给海南经济发展提供充裕资金支持。近年来,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入驻海南速度加快,明年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将会陆续开业,加上之前的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陆续度过开业保护期,信贷额度可进一步放开,全省信贷资金来源充足将有利于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六是银行家和企业家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提升。根据四季度我行银行家问卷调查和企业家问卷调查,银行家和企业家对下季度全省宏观经济预期指数分别为44%和-25%,分别较上季度提升2个和5个百分点。

不利因素方面:一是项目储备不足,投资能否实现20%以上增速存在不确定性。随着系列大项目竣工投产,2014年海南省重点项目储备相较前两年明显偏少。二是房地产市场面临不确定因素。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典型楼盘调查显示,目前省内房地产库存销售周期从2012年底的20个月左右上升至2013年平均40个月,开发商库存压力较大。此外,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房产税试点并适时推进改革”,由于海南购房者七成来自岛外,且均为岛外购房者二套或三套房产,正是房产税的征收范围,房产税征收的预期可能对海南楼市产生较大影响。三是消费快速增长受限。随着中央加强对三公消费的审查力度,国内公务会议、消费减少,海南作为旅游省份,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此外,近年来网购力度增大,海南省居民向外地购买支出增多,直接对本地消费造成冲击。据相关部门估计,网购支出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接近10%。

综合以上分析,初步预计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的大背景下,未来2-3年全省经济增速应稳定在10%-11%之间。

篇2

关键词:宏观经济 失业 现状 成因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失业及失业率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目前,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问题,更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我国的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运行的渐进式改革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宏观经济从短缺逐渐转向相对过剩,制度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加大。经过三年的宏观调控,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市场疲软,企业停产倒闭、产业萎缩的现象,国企改革步伐加快也使隐性失业趋于显性,再加之适龄劳动人口增加,使得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的失业问题更加凸显。在“人口红利”导致的劳动力供求总量失衡、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就业弹性下降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偏差导致企业库存积压、劳动力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迎来了建立市场经济体之后的第一次失业高峰。到1998年底,全国登记失业人员达571万人;截至2003年,国有企业共有将近3000万名职工下岗。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口增速迅速下降,危机通过产业链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为出口企业提供能源、物流、原材料和服务的相关企业也随之受到影响,很多企业陷入困境;该影响又通过产业链和消费等途径迅速波及其到他行业,通过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传播,对我国经济和就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再加之我国经济体系自身存在的产能过剩、高度依赖出口、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使金融危机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企业就业岗位大幅减少8.1%。有约近2500万名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被迫返乡。城镇失业率上升,导致困难群体就业更加困难。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出现持续大幅下降。就业需求空间急剧压缩,导致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极其困难。在2009年上半年抽样调查中,城镇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11%以上,比平均失业率高出1倍左右。我国出现建立市场经济之后的第二次失业高峰。

从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的失业问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失业率并没有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成严格的下降趋势。尤其是近些年,这种下降趋势更不明显,这与传统的产出增加2%会使失业率下降1%的奥肯定律相违背。我们可以利用近些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加以分析来更清晰的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其中,失业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失业的波动, ,:GDP的波动, ~N(0, )

通过对带有自回归的线性方程式进行回归分析,可得:

可见,失业率随产出的增长而下降的幅度非常之小,甚至有增长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其次,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落后于新增的失业人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就业人数为7610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890万人。年末城镇就业人员34687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356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为4141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457万人。而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由此可见,虽然经济迅速发展,而且每年可以带来更多新的项目工程和就业机会,却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再次,失业与空岗并存的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大量的失业人员和毕业生在到处寻找工作机会,而另一方面国家和企业每年也会提供相当多的就业岗位,但却总是存在着失业与空岗同时存在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是失业人群的年轻化。以前,由于国企改革而下岗的人员多为40-50 的职工。这些人年龄偏大,并且在专业技能方面也有所欠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为了企业将来更好的发展而下岗,也许可以理解。而现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却也加入了失业大军,每年这些大学生都在为了找到工作而四处奔波。

二、我国失业现象的成因

1、人口因素所引起的劳动力过剩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数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下,虽然我国一直以来坚持计划生育的政策,但还是处于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长的阶段,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供给超过千万。再加上已有的劳动力数量,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大大超过了对其的需求。在这样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对有限岗位的竞争也就日趋激烈,由此而导致的就业压力就非常明显的。

2、结构性失业因素

随着农村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必然的趋势。据统计显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区,而东部地区则是主要的输入地区。2004年,中西部地区农村流动劳动力就业占全国农村流动劳动力就业的67%。在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70%的去向是东部地区,而且多聚集在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等。由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对城镇人员就业势必会造成很大压力。而且,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适应其变化。因此,在配置的过程中,大量素质较低、专业技能落后的劳动者就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被淘汰产生失业。同时,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使适合该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出现了暂时性短缺,从而造成了失业与空岗并存的现象。此外, 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平衡等原因,也会导致大量的失业人口。

3、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反差所引起的自愿失业。

在我国当前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二元现象越来越明显:第一劳动力市场是指具有城市户口的劳动者,他们一般具有一定的技术和较高的文化知识,具备较好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较为舒适,工作稳定并受到制度政策的保护,如劳动保护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而第二劳动力市场主要是针对农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的,他们中大多数不具备较高的技术和文化知识,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是一些工资较低且不稳定的脏、苦、累的岗位。再加之由于目前我国市场机制的不健全,诚信缺失以及第二劳动力市场几乎不受制度政策的保护,使得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一般不愿意进入到第二劳动力市场去就业,因此形成了城镇失业人员在第一劳动力市场的非自愿性失业和在第二劳动力市场上的自愿失业。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反差成为了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一大障碍。

篇3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教学内容 改革方案

在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方法过度西化,本土特色不足,理论介绍证明推导过多,实证分析内容偏少等问题。不仅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影响,且很难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的,而对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更达不到与培养目的一致。因此,对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有必要的,使其摆脱纸上谈兵的空想,实现教学内容的本土化。

1 教改的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养成专业思维习惯,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现存的教学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一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时候,不应只介绍理论模型和讲解美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方程、曲线,应该讲解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而且必须是以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为主线讲解宏观经学。讲授“中国的宏观经济学”。

2 教改的可行性

2.1 教学目的允许对教学进行内容改革。经济学家研究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寻求好的经济政策,以便改进宏观经济运行和改善社会福利。可是对于多数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学习与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并不是为了设计和制定政策,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政策,以便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宏观经济环境,以制定合理的企业管理战略。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减少对理论模型的推导、证明和评价。而增加理论模型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为主。

2.2 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为以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为主线讲解宏观经学创造了条件。宏观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经验的总结,其理论分析的前提也必须是市场经济国家。而中国经济改革自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80年代改革开放的实践,逐步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市场经济大发展的10年。市场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在微观上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根据需求规律经营,而在宏观上将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而且,在9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已摆脱了“资源约束型经济”或“短缺经济”,步人“需求约束型经济”。企业必须面向市场经营,企业最关心的是他们的产品是否有销路。在宏观经济方面,总产出取决于居民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与净出口所组成的总需求,这一切都日益满足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前提和假设,为我们实现宏观经济教学内容本土化创造了现实基础。

3 教改方案的设计

3.1 要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必须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制定各种教学文件,规范教学活动,统一所有教师的思想,确保宏观经济教学内容本土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战略中心”地位。其中,修订编写《教学大纲》、《教学规范》、《教材选用申请》和《教学进度表》等文件是整个工作的关键环节。这些规范文件将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必须在每一环节、每一内容上都突出本土化特色。然后,根据以上教学文件开始编写和制作教案、选择案例。

3.2 要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内容和体系必须更新。这是整个工作的难点。要专业化的介绍中国的经济政策,就要涉及到中国政策分析的框架,必须掌握中国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将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与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相结合,即紧密结合对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来介绍有关宏观经济的理论、念,并应用这些理论、概念分析中国经济的运行和政策趋势。教学中,可以运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建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消费函数、投资函数、货币需求函数、通货膨胀回路、长期增长与技术进步模型、IS-LM曲线等,力争做到理论研究与对中国经济实证分析相结合。这些内容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针对当代宏观经济学发展较快的特征,和中国宏观经济热点更跌的实际情况,需要经常有针对性安排教师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热点、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题发言,如从减息到加息,从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到面临升值压力等问题。

3.3 要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案例必须本土化。本课程理论性、抽象性和应用性较强。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教学中除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系统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外,教师应分配一定量课时实施案例教学。案例补充既要求做到同教学理论紧密结合,又要力求做到“本土化”和“时效性”。例如:“奥肯定律在中国”、“从实践中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力求用身边的事情诠释宏观经济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知识传递效率。

3.4 要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手段必须现代化。本土化后的宏观经济教学内容中,每一章都涉及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证性分析资料,而该课程的课时有限,因此,课堂教学实施时,主讲教师要制作电子教案,利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互联网,完成教学任务和其他教学信息的传递。这是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学节奏的合理性必要的技术保障。

3.5 要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科研必须互动。为了实现教学内容和案例本土化,教师必须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只有不断地跟踪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态势,才能确保教学内容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此外,科研过程又加深了教师对宏观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提高了知识应用能力,促进教学内容本土化研究的深入,丰富了教学内容。

篇4

从未来经济景气变动方向看,全区宏观经济先行指数继续上升,一致指数下行趋缓,全区经济景气在未来一段时间呈现上升的预期渐趋增强。

一、先行指数继续上行,一致指数下行回稳,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再次走低

(一)一致指数降幅缩窄,经济景气回落态势有所放缓

3月份,受全区消费持续低迷、收入增速回落等因素影响,全区宏观经济一致指数下行至88.53,低于2月份1.59点。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构成一致指数的5个指标呈现 “四降一升”的格局,其中,发电量指数呈现上升,工业指数、就业指数、社会需求指数和社会收入指数均呈现下降,拉动宏观经济一致指数继续回落,但降幅有所收窄,表明当前我区经济景气下行态势趋缓。

注:一致指数是选取5个与经济运行同步的指标合成,反映全区当前经济运行走势,展现全区经济波动轨迹。

先行指数是选取6个领先于经济运行的指标合成,可反映全区经济运行变化趋势,预测全区经济未来走势。

(二)先行指数延续上行趋势,经济景气一段时间内将现上升

3月份,受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规模扩大等因素影响,全区宏观经济先行指数继续上升,达到100.08,高于2月份 0.35点。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构成先行指数的6个指标呈现 “三升三降”的格局,其中,产销率指数、平均消费倾向指数和贷款指数呈现下降,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指数和新开工项目指数继续上行,拉动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延续上升态势,增强全区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见底回升的预期。

(三)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继续在过冷的“蓝灯区”下探

3月份,全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16,较上月回落2个点,在过冷的“蓝灯区”延续下行态势,创下2001年以来的历史低点。

从全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的10个分项预警指数看,3月份,消费指数继续回落,由偏冷的“浅蓝灯区”进入过冷的“蓝灯区”,居民收入指数结束了长达27个月在正常的“绿灯区”运行状态,下行至偏冷的“浅蓝灯区”,与消费指数成为本期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再次下探的主导力量。其余指数均无灯号变化,其中,工业指数、投资指数、工业企业利润指数、财政收入指数和商品房销售额指数继续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贷款指数仍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外贸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继续处于正常的“绿灯区”。

由以上监测结果分析,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再现下行趋势,表明当前全区宏观经济增长态势明显放缓,但反映当前全区经济运行走势的宏观经济一致指数下探幅度逐步缩小,宏观经济先行指数继续走高,以此判断,一致指数在未来一个时期呈现上升的预期渐趋明朗,全区经济景气有望回暖。

二、主要指标走势分析

(一)工业预警指数继续在过冷的“蓝灯区”下行

3月份,受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燃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主要行业增加值增速放缓影响,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明显,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工业预警指数为110.7,比2月份下降0.96点,继续在过冷的“蓝灯区”下行,降至2002年以来的历史较低水平,全区工业经济增长依旧低迷。

(二)投资预警指数在过冷的“蓝灯区”降幅收窄

3月份,全区采矿业、制造业投资增速继续下行,拉动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低位,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投资预警指数为109.25,比2月份小幅下降0.3点,降幅逐步缩窄,全区投资态势趋稳。

(三)消费预警指数由偏冷的“浅蓝灯区”进入过冷的“蓝灯区”

3月份,全区石油及制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等主要商品消费增速回落,拖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降入历史低位,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消费预警指数为109.98,比2月份下降0.78点,由偏冷的“浅蓝灯区”进入过冷的“蓝灯区”,这是消费预警指数自2002年之后,再次踏入过冷的“蓝灯区”,全区消费回落态势仍在延续。

(四)进出口预警指数连续两个月运行于正常的“绿灯区”

3月份,全区进出口总额增速同比下降7.8%,降幅较上月缩窄2.75个百分点,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外贸预警指数为105.11,比2月份上升0.65点,运行于正常的绿灯区,全区外贸形势继续向好。

(五)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在过冷的“蓝灯区”继续小步上行

3月份,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05%,降幅较上月收窄10.68个百分点,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财政收入预警指数为111.34,比2月份小幅上升0.73点,延续回升趋势,继续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

(六)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小幅上行

受食品类价格涨幅趋缓,尤其是蛋、蔬菜类价格涨幅回落影响,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收窄,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价格预警指数继续微幅上升,达到103.13,比2月份上升0.3点。受禽流感疫情、食品安全问题等因素影响,全区蛋、禽、猪肉价格回落将对食品价格形成下拉作用,加之上年CPI基数呈前高后低走势,近期全区物价涨势将相对温和。

课题组负责人:杭栓柱

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important literatures about leading economic index system structuring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reflect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is area.

关键词: 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国民经济;区域经济

Key words: macroeconomic;leading-index;national-economy;regional-economy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35-01

1先行指标体系的研究背景

先行指标作为一种指数预测方法,在预测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经济本身在客观上存在着周期波动,同时在波动过程中,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一些指标率先暴露或反映出来。所以,运用这些能够显示经济体运行态势变化的先行指标来揭示未来经济的景气状况是可行的[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预警监测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从80年代以来,我国也一直在研究建立先行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试算先行指数,以期更好地预测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从以往的结果来看,国家一级在实际运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省一级,则较少进行这项工作。我们对地区经济运行态势的把握,主要还是参考经济增长率指标。但是,经济增长率指标本身不具有先行性,而且,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要求,从2004年起,省市一级不再按月地区GDP数据。在这种形势下,编制区域性经济运行监控的先行指标体系,作为地区经济短期波动的监测依据,从而为政府、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就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2我国先行指标体系发展

我国景气循环问题研究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至90年代中期,先行指标研究起步和发展阶段。我国的先行指标体系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先行指标的研究建立在西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研究基础与西方景气指数方法相结合,形成中国先行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在数据处理、模型建立、指标遴选、指数合成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随后,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等政府机构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促进了先行指标方法在宏观和微观领域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先行指标研究调整阶段。在这个阶段,先行指标研究热潮逐渐退去,部分先行指标因预测准确性较低停止,同时一些机构又开始了指标整合、遴选方法、预测范围等方面的新的尝试。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一些基础性工作中,如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数据处理方法,建立或完善先行指标信息源等。

3我国先行指标研究成果

石良平对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基本结论:中国经济存在着明显的增长型循环波动,但是这种波动不是有规则的周期性波动,也就是说波动的峰和谷不会在若干时间后固定、重复的出现[2]。

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王洛林主编的《经济周期研究》一书,详细分析了中国经济周期产生的外在冲击与内在传导机制,特别是其中的产业关联机制,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前向、后向连锁效应和阻尼效应,为我们定性分析经济运行先行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3]。

先行指标的遴选方面。李宝瑜集中介绍了目前国内关于先行指标遴选的常用统计学方法,包括峰谷对应法、时差相关分析方法、马场法和K-L信息量法[4]。

张守一、葛新权和林寅在《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新方法论初探》中,分别介绍了先行指标遴选的灰色关联度法、模糊贴近度法和判别分析法[5]。

2004年,国内先行指标研究的权威高盛公司合成了中国宏观经济监测的高盛经济活动指数和高盛先行指标。不仅考察出先行指标稳步领先宏观经济运行12个月,而且能够预测出未来经济扩张或收缩的量级[6]。

北京市统计局丁文斌博士引进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做法,合成了北京市先行经济指数,该指数是国内第一个地区经济先行指数,在试运行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7]。

4中国先行指标体系建设展望

如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研究和应用,其中,美国对整个先行指标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在相应的基础理论、实际应用等方面一直处在世界前列。先行指标体系的发展几经周折,但其方法日趋成熟。不少专家都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波动幅度逐渐减小,以及世界性大衰退危机的逐渐小时等利好因素都与宏观经济的跟踪监测和及时预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国内关于先行指标的研究都不失为有益的尝试,但同时也应看到,国内对先行指标和先行指数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内容上,省一级经济先行指标研究严重落后于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监测体系的研究;方法上,局限于时差相关分析和K-L信息量两种方法,并且基本上没有脱开景气指数方法的框架,固定在先行、同步和滞后指标三模式联合预测上;成果上,有深度的、比较权威的论文和专著较少,且集中在介绍西方国家的指标体系上。中国的先行指标体系建设起步晚、进步快,但受统计指标规模、口径、时间跨度以及经济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曾一度陷入低谷,时至今日仍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与美国等走在前面的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运行先行指标体系建设还有相当漫长的路程[8]。

参考文献:

[1]马立平.宏观经济监测与先行指标的设计[J].北京统计,2002(1).

[2]马良平.景气循环预警方法的理论思考[J].财经研究,1992(5).

[3]王洛林.经济周期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李宝瑜.国民经济统计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5]张守一,葛新权等.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新方法论初探[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1(8).

[6]Introducing the CEMAC-Goldman Sachs Coincident and Leading Indicators for China[J].Asia-Pacific Economics Analyst,2004 (11).

篇6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 创新

经济发展的快速运行带来国民经济水平的飞速提高,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能力持续增长。在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同时,经济水平、物质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宏观经济在把握全局的情况下,总结人民群众的要求,利用人民群众的智慧,发挥宏观经济的管理性意义,为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描述

(1)宏观经济: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活动的总和,是国家经济总量的标识。宏观经济反应着一个国家总体经济运行情况和市场状况,反应着一个国家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反应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体水平和经济增长情况。其中整体物价情况,社会就业总体比例和失业比例,货币发行数量和增长数量,进出口贸易总规模等,都反应在国宏观经济领域中。

(2)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从总体层面上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矛盾,从而达到对社会经济的调控,使微观经济活动得以有序开展,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我国一直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要想屹立于经济强国之林,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必得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国要创新宏观经济管理,加强经济宏观调控,为经济发展开创良好局面。

二、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变革性运行,使得国民经济水平在上升的同时也遇到了巨大的障碍与挑战。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有效发挥市场经济机制是经济运行的必然要求。但是宏观经济的整体经济预测与市场风暴的有效制止是发挥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是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

我国逐步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越发集中,形成组织化、规模化的发展形势,分工愈发精细、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益发紧密,生产各个环节更加紧密。因此,社会劳动如何分配就成为市场经济能够顺利运行的关键问题。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远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之外,国家也要采取措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能够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其更紧密的联系为一个整体。因此,国家需要宏观经济管理来调节和干预经济发展。

(二)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市场具有自我调节作用,成为整个经济的连结点,社会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进行调节配比,从而引导社会资源在各个部门间进行有序流动。但当前,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的今天,市场并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万能钥匙”。例如,企业的权责利的界定、竞争的公平性、有效性等问题,都无法完全依靠市场来解决。此外,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阶段,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现阶段需要借助宏观经济管理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为我国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三)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是建立我国经济体制的要求

我国的经济体制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体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迅猛、活力和开放等特征,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也在日益发生变化,由政府对资源的直接分配、对市场的直接介入转变为以调节、引导、监督为主的宏观调控,留给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 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政府已不再直接管理,但政府依然承担着干预和指导的责任,从而影响着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特殊国有企业的发展。所以,坚持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有利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

三、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实现了震惊全球的发展。国民总产值和经济运行总量得到了几何数字的增量。虽然近年来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后续力量不足,产业产能出现了疲软、下滑等态势,但是我国的总体经济状况依然保持稳中有进。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宏观经济的不足和产生的问题。

(一)宏观调控范围大

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方法有所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追求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对平衡。在这一点,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就有着更多的干预手段与干预范围。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研究、分析出应对策略,在发挥主观调控性上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多。

(二)流动性过剩

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目前存在着货币发行过大的现象。正常的国家经济运行会把流通货币在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基础上,控制一定数量的货币流通量和货币发行量。但是国家的宏观经济规模为了达到预期比例的经济增长,会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货币发行量。但是增加货币发行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因此,货币供给量过大是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管理的弊端。

(三)失衡的产业结构

我国的产业结构由于近年来高新技术的增长和服务产业的增加,产业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但是与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市场结构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是存在很大的欠缺。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是过大,而且第一产业的国有资产持有率过高;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服务不到位、消费者不满意等状况。此外,我国的出口产业中,仍然以低成本、低工Y、低技术含量为主要形式。高新产业与机械精细制造产业的比例过低,国际影响力也不行。

(四)内需不足

内需不足的多年来一直制约我国经济有效发展的重要瓶颈。多年来我国高档投资消费主要以出口发达国家为主,中高端消费产品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严重不足,依赖出口满足投资增长需要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就可以显现出来。扩大内需是增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刚性因素。

(五)产能过剩

大量的产能过剩,政府方面的采购、重复建设、重复消费等状况在我国一直存在。为了促使生产的继续运行,各个领域消耗了大量的重复产能,不但使经济形成了不健康运行,更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和环境的过度损坏。

四、宏观经济管理创新内容

分析出宏观经济创新的不足,接下来就要分析管理创新的内容,明确了创新的内容,才能够为下一步实施创新策略、创新步骤打好方向性基础和定好主导性策略。在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内容方面,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管理方向

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向是指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国民经济按照政府的预期要达成的运行状态,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着经济管理的任务和内容。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向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随时做出调整,经济发展态势变化时要调节经济增长速度,以期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

(二)管理机构

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必然要对管理机构进行创新。其主体是国家的政府机构。要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部门要根据客观需求转变政府职能,从机构和职权两个方面进行革新,建立专门机构,精简机构人员,避免交叉管理,坚持政企分开,明确权责分工,依靠市场调控,增强有效决策,提高人员素质。

(三)管理方式

国家为了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要采取一定的管理方式,包括行政方式、经济方式、文化方式、法律方式等。面对发展变化的经济局势,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要及时调整创新,减少过度干预,使管理水平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五、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

宏观经济的管理创新对策,是建立在管理现状分析、创新需求分析、创新内容分析、创新意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对以上几点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总结以下几点:

(一)宏观经济管理中确定创新目标

要想让宏观经济管理现实创新性改革,首先应该在目标确定上进行创新。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宏观经过管理策略有了很大的改进,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计划经济的管理阴影。因为宏观经济是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程度的重要反应。宏观经济的管理要想获得更多的创新形式和创新影响,应该结合国家的宏观局势,在供给侧改革、营增改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管理和大量数据统计,得出有效的管理策略。要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疲软,经济增长水平下滑等状况,合理制定出鼓励投资、全民投资、鼓励消费等策略,通过这些创新性目标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性改革。

(二)对宏观经济管理坚持主体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离不开管理体系的创新。只有管理体系创新、主体创新,宏观经济的管理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率,避免过度管理、过多浪费。政府调控部门应该有针对性的对主体机构进行改革,精简机构部门、缩减机构层次、减少机构能源消耗。在宏观调控中拥有高效的运营管理系统,在上传下达中发挥迅速、可靠的作用。在管理体系中才能把握全局、抓住机遇、正确判断、有效决策。

(三)依托法律手段

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办法之一就是依靠法律的力量,应用法律的约束来管理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营。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社会,法律更凸显出其重要地位。国内的经济运行离不开法律,与国际经济接轨更需要法律的保障。在新形势下,宏观经济管理的法律手段也要适当的创新,以保障我国的经济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能够顺利发展。法律规范的创新需要通过实践来探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调整。

(四)依托现代科技

当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的发展对各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依托现代科技进行,利用发达的网络信息,采取新科技手段,为宏观经济管理带来管理方式方法的变革。网络信息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以及大数据统计的便利性,可以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专业依据、降低成本。政府可以设立电子门户网站,运用网络进行管理服务,实现经济信息化管理;可以依托网络提供专业化服务,能够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同时还可以搜集数据,为经济发展的综合分析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实现政府管理的高效化。

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内容之一,国家的发展进步有赖于经济基础的建设。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有力保障,是我国经济管理的重要议题。我国的经济制度是对市场经济的一大创新,在坚定不移的走我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同时,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要不断的创新,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才能在发挥政府能力的同时,为我国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保障,才能够让国民经济水平获得长足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经济昌盛,才能够实现我国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王翠玲,于法云,沈传敏.关于当前经济管理创新的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版, 2016.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 宏观经济学 宏观调控 经济增长

一、引言

我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我国农业人口占据比例极大,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由很大的农业劳动人口基数,极为不平衡的东西部经济发展以及不合理的人口密度分布,造成农业劳动力力转移规模大,对中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劳动力转移自然而然地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以及区域文化的传播形成了紧密的联系。然而中国经济的这些特点尚未体现在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背景依托的当代宏观经济学中。因此,以中国乃至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经济为背景的马克思宏观经济学的中心概念转变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率。

二、宏观经济学简述

我们所谓的宏观经济学即从古典西方宏观经济学一直演变与发展至今的诸多流派的各种经济学理论混合与杂糅的宏观经济学。但其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更好地造福全人类。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晶。基于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及其政治体制所特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因此其经济框架及其的发展战略必然有别于当代欧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由此形成了以宏观经济理论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体系。

三、宏观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一)马克思宏观经济学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劳动力转移率相当于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瞬时速度,其冲击作用极强,对国家经济造成的短时期的影响也最为显著; 中国背景的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缓冲瞬时速度,致使让其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作用减小,实现经济软着陆;对各时态瞬时速度实现最大化的均衡。我国社会主义再生产采取的是以商品形式为依托的社会化大生产,因此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所揭示的如何去实现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和规律,同样也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社会主义特色经济体制过程中合理构建经济增长动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投资、出口和消费的拉动作用。但究其根本而言,仍要归功于对宏观经济理论的熟练掌握与和利运用上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正是有宏观调控这条看不见的纽带来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我国经济能够在低水平的前提下每年保持以不低于7%增长速度快速崛起。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其中,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系统中一直稳居比重之首,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可替代的推动力。然而与之相比较,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要素中,始终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主导作用,从一方面来说是由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所左右的,但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以贫穷且在中国占绝大多数比重的以农民为代表的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现状以及中西部落后的发展所决定的。

(二)马克思宏观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

自1993年我国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经济运行过热和通货膨胀到1997年实现经济发展"软着陆”。从1997年到2003年的经济发展周期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次次经济周期经历了由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的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到国家通过宏观调控逐渐克服了通货紧缩,实现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的发展历程。自2003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的经济发展周期,在这个周期内,我国在面对各种突发自然灾害的同时能够快速高效的消除2003年以来粮食生产滑坡、投资出现过快增长、滥用耕地现象突出、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国外市场萎靡、进出口贸易赤字不断增大等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仍然能够保持经济平稳、有序地运行。最近的一轮周期开始于2008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发展经受住了着全球金融危机严峻的考验。

四、未来中国经济的展望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过程,而且在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有关现代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原理及其规律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研究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在对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进行历史定位,结合时代的发展以及现实中国基本国情统一互动的进程中对其当代价值及其未来趋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预测;因此,无论从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还是我国日后平稳长效的发展来看,坚持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与中国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特色经济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五、小结

着眼于当今国家经济市场的有序运行,宏观调控能够很好地抵御全球金融风险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灾难性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鉴于此,我们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凭借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为依据,以实现消费、投资与出口 “三驾马车”的有机结合,协调互补,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最终形成拉动经济增长动力系统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多元回归;多重共线性;逐步回归

中图分类号 F8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08-01

一、背景分析

股价指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宏观经济运行状况;2.货币金融政策;3.财政税收政策;4.国家战略规划;5.国际经济状况;6.资本市场状况;7.现货指数对期货价格的影响;8.其他影响因素等

在本文中,我们选取存款利率、国民生产总值和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三个具体因素来反映股价指数。

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一般情况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与股票价格指数会呈正相关的关系,良性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通常伴随着不断攀升的股票指数趋势,反之,萧条的宏观经济运行背景,股票价格指数往往呈现出下滑的态势。主要关注:(A)国内生产总值GDP;(B)就业状况;(C)通胀水平;(D)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E)固定资产投资;(F)国际收支状况。本文选取国民生产总值以代表宏观经济的影响。

货币金融政策:货币金融政策是影响股票指数涨跌的资金条件,央行的货币供给政策通常对股票指数产生趋势性影响,当广义货币供应量M2趋势性增长时,这段时期市场资金通常比较充沛,股票市场的购买力比较旺盛,会推动股票价格指数上升,反之下跌。主要影响因素:(A)货币供应量;(B)利率、准备金率与公开市场操作;(C)汇率。本文选取存款利率来代表货币金融政策的影响。

二、数值分析

本文以上证收盘价(SP)代表股价指数的情况。本文引用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2006-2012年的上证指数收盘价(SP),此外还选取了一年期存款利率SR、国内生产总值G和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SL),作为解释变量。为了统一,我们均选取一年期作为标准。

建立股价指数与长期存款利率及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的线形回归模型:

将数据标准化并导入,进而做出SP与IR,SP与GNP,SP与SL的散点图以及线性回归直线。由散点图发现排除(SP,IR,GNP,SL三、结果分析

根据实证分析,说明长期存款利率每变动1%,会引起中国股价指数反方向变动0.75%。这也可以解释目前人们对央行是否加息特别关注的原因。而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时,应关注对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从近年来的情况看,股市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很遗憾的是,我们本想找到股价与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平均工资之间的联系。可是由于利率与它们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导致其联系已经隐含在了股价与利率之间的关系中。

但是我们不否认可能由于数据的特殊性导致了利率与它们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在长期中,我们依然应该分析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平均工资之间的关系。而且由于我们将数据平均化,所以并不能表明在短期内股价的变动与其他因素之间的联系。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一般都是在短期内起关键作用,但是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影响还是比不上商场的影响,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我们的模型很可能完全失效,也就是说,我们的模型在适度的时间范围内(半年到一年之间)才有很大的价值。

因此我们在判断中国证券市场走势的时候,依然不能简单地看存款利率情况,而应当结合考虑政府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群勇.STATA使用指南与应用案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美]J.M.伍德里奇(Jeffrey M. Wooldridge).计量经济学导论[M].费剑平,林相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房地产虚拟经济重构稳定

在市场经济中,房地产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为消费者提供居住和工作场所;二是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投资或投机机会;三是为整个信用制度提供最基本的抵押资产(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银行抵押资产的90%是房地产)。前者是房地产的自然属性,与是否市场经济无关,后两者则是房地产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这两个功能。房地产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引发房地产在市场经济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基本作用:其正面的基本作用在于房地产可以迅速通过房地产信贷的杠杆撬动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发达地区,导致该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在中国这总是为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土地出让和税收收入);而基本的负面作用就是它可能带来泡沫经济的风险。可见,房地产在现代经济运行中具有很强的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把房地产作为虚拟经济的部门之一来进行研究更能体现房地产在市场经济中的特性。

然而,在传统经济理论中,房地产(real estate)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最重要的实物资产(real assets),属于实体经济的研究范畴,房地产的变动应该与经济基本面相吻合。但是,现实经济中的“房经背离”和“房地产泡沫”等种种“异象”又说明了仅把房地产作为一种实物资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当今经济虚拟化的现实出发,运用虚拟经济理论对之进行合理的解释。

一、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化定价方式越来越普遍,整个经济系统中虚拟经济部分的影响日益增强,相应地,虚拟经济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称呼有很多种,但是它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而存在的看法却是共同的。虚拟经济概念的本质意在概括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经济运行方式,其基础就是资本化的定价方式。它是观念支撑或心理支撑的价格形成系统,而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形成系统。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房地产的价格形成无疑属于虚拟经济系统。

可见,虚拟经济理论重视预期和心理活动、不确定等因素的作用,它把整个经济系统划分为由成本支撑的实体经济系统和由心理支撑的虚拟经济系统。虚拟经济是一种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其行为基础的特殊的经济运行关系,一种资产,不论其有形还是无形,也不论其是金融资产还是房地产,一旦以资本化定价方式来定价,它就具有虚拟资产的运行特征,就应该纳入虚拟经济的研究框架。虚拟经济中的所有运行特征、运行规律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不与资产的这种特殊定价方式有关。对房地产虚拟性的研究也是从资本化定价方式入手的。有关的研究如下:

1.关于房地产定价方式的研究。刘骏民(1998)指出:如果从定价方式的角度来看,即使是狭义的虚拟经济的定义也要包括房地产。随后,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课题组“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报告”指出房地产虚拟性是介于一般商品和金融资产之间的,房地产虚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包括:房地产存量与市场、经济发展与经济虚拟化的程度以及制度因素(包括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和市场结构等影响房地产虚拟性质的主要制度因素)。

2.关于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经济稳定的关系研究。郭金兴(2005)指出: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并不必然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房地产具有稳定经济的内在机理。房地产价格的长期增长趋势可以使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中的货币需求相适应,而房地产价值的相对稳定性对稳定货币发行,从而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王国忠(2005)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发现: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整个经济价值系统的影响是直接而显性的。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应在整个区间内存在双向的影响机制,房地产价格对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的价格指标都有着单向的传导机制,房地产的价格波动会影响股票市场的价格及实物生产价格的波动。这说明作为虚拟经济的子集,房地产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如果把房地产部门看成是虚拟经济的一部分,然后再来考察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会发现,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出现了增强的趋势。鞠方(2005)基于对现代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特殊性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框架,提出了房地产市场货币积聚假说,对房地产泡沫的成因进行新的解释。进而把房地产泡沫放在协调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剖析房地产泡沫、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三者的互动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并指出: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虚拟经济特征和实体经济特征的特殊市场,正是由于这种“虚实两重性”,决定了房地产“异象”成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从虚拟经济的角度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基本思路

在认识到房地产的虚拟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按照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刘骏民,2003),从虚拟经济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这种重构包括以下几个有机的组成部分:①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这是从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资本化定价方式的角度对房地产虚拟性进行的研究。 ②对房地产自身的稳定性的研究。首先,从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强波动性入手,然后,对房地产这种虚拟经济成分自身的稳定性进行研究。③从价格的角度来研究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说明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的互动关系——房地产如何影响宏观经济以及宏观经济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什么影响。④从资金流的角度阐述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这种资金流包括货币资金流和信贷资金流。分析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波动)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新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核心部分。⑤指出在虚拟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以促进经济稳定。⑥案例研究。研究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

由此,从虚拟经济的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图大致如下:

三、从虚拟经济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意义

在经济虚拟化背景下,研究房地产虚拟性质与宏观经济稳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大体而言,从虚拟经济的角度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强调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功能,从而将股市、债市、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等看作一个整体来考察房地产,考察资金在这些领域中转移流动的规律及其影响;第二,强调房地产作为资产的虚拟性质和可能的房地产引发的泡沫经济的风险。这种从市场经济功能视角的研究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有利于正确解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传统经济理论难以有效解释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异象”,只有在对房地产虚拟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会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研究领域有更深刻的了解;才会对虚拟经济的理论出发点是把整个经济看作一个价值系统而非物质系统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研究必将极大地丰富虚拟经济的理论。

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研究房地产虚拟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指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稳定和协调发展,这在客观上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并有利于提高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研究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从而为经济增长服务。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事关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房地产泡沫引发的财富分配效应可能加剧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社会利益主体的矛盾激化。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房地产业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国的gdp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较强。在此情形下,如果房地产业出现不正常的发展,不仅会导致房地产业衰退,还会对金融体系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认识房地产虚拟性并在此基础上解决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金融安全、投资决策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alan greenspan. new challenges for monetary policy.before a symposium sponsor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in jackson hole[r].wyoming, august 27, 1999.

[2]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9~42.

[3]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王千.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d].南开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5]王国忠.虚拟经济稳定性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李杰,王千.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6,(2).

篇10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模块化 教学改革

一、关于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通论》提出的最有影响的见解是经济大萧条产生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凯恩斯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律”和“流动性偏好”的存在,市场完全有可能出现供求非均衡状态。同时由于价格和工资存在“黏性”,市场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不能迅速发挥作用,而政府干预的公共支出却能够作为外生性工具发挥替代作用。这一见解推动了当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并且为宏观计量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一般均衡”理念的指导下,希克斯等人提出的IS-LM模型与AD-AS模型一起成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二、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模块的划分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国的整体经济运行及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经济运行等宏观经济问题的社会科学,其研究领域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模块

1.国民收入的核算。国民收入是反应整个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亦是国际投资者非常关注的国际统计项目。国民收入的核算主要包括两个指标,一个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另外一个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收入的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2.IS-LM与AD-AS模型。IS-LM模型是希克斯和汉森根据凯恩斯观点提出的,该模型是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多恩布什把IS-LM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该模型通过利用利率的传导机制,分析了政府主动干预经济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成为战后各国主动干预经济运行的首选理论依据。但从实践来看,该模型存在不少缺陷,特别是70年代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崛起,对传统凯恩斯理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由于国内经济学研究水平的落后,大多国内经济学教材仍然继续沿用这一思路。但在国外许多国家,IS-LM模型有时出现在宏观经济学教材中,但只是作为建构AD-AS模型中总需求曲线的一个阶梯。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与价格决定之间的关系,就是AD-AS模型。

3.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经济总量的增加,二是人均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经济增长率来描述。哈罗德(1948)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多玛(1946、1947)也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型。由于两个模型几乎相同,所以一般称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一般的表达式为:尽管哈罗德多玛模型存在重要缺陷,但不能否认该模型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经济增长理论最有影响的是索罗提出的“slow增长模型”。索洛模型又称作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外生经济增长模型,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的经济增长模型,是Solow于1956年首次创立的,用来说明储蓄、资本积累和增长之间的关系。自建立以来,这一模型一直是分析以上三个变量关系的主要理论框架。模型表达式为:索罗模型解释了发达国家富裕的根源在于较低的人口出生率和高的储蓄率,并认为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两个源泉。新古典增长理论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80中期被提出,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内生增长理论仍然处于当代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研究的活跃时期。

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主要理论有熊彼特经济周期,萨缪尔森提出的乘数―加速数模型等。

4.失业与通货膨胀的问题。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13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同时,货币工资就是通货膨胀率,这条曲线就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1968年,弗里德曼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胀的预期。对工人来说,实际工资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名义工资变化率必须用通货膨胀率来纠正。工资变化率部分地由预期通货膨胀率决定,部分地由实际失业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等于工资变化率减去生产率增长率。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现代菲利普斯曲线):短期的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在长期,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调整通货膨胀的预期,所以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一条垂直线,它表明在长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存在替代关系,从一地程度上解释了滞涨现象。

5.开放经济下的经济模型。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以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多恩布什模型为代表。Mundell(1963)、Fleming(1962)提出了一种开放经济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通过把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引入IS-LM模型,从而对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进行了分析。Dombush(1976)在存在适应性预期和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形下,发展了汇率的波动理论。分析了汇率、利率和其他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具体阐述了货币扩张政策所造成的影响,较好地解释了货币超调现象。作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延伸,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本知识模块的主要内容。

三、结论

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收入的总体运行情况,但国民经济是个庞大的体系,需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同时需要剖析他的内部结构和相互间的关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按照模块进行知识分类,帮助学生建立框架性知识体系,教给他们建立知识模块化的方法,这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和系统地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2011,第一版.

[2]Mundell,R.A.1963,“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29,pp:475-485.

[3]Dombush,R.1976,“Expectation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4,pp:1161-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