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作物含义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作物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作物含义

篇1

【关键词】特色物种;沙棘;枸杞;玛卡;苁蓉;雪莲;椒蒿

沙棘又名醋柳是一种落叶性灌木。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能帮助人类同时解决贫穷、疾病和生态环境三大难题尚待开发的植物。它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身,是 21世纪的水果、药物、绿色食品和绿化的先锋树种,能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上迅速成林。我国西北部大量种植沙棘,用于沙漠绿化。此外沙棘具有产量高、热值大的特点,在贫瘠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每人每年种植1亩(667平方米)沙棘就可以解决1年的燃料问题。草原的退化,是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危机,沙棘作为饲料其价值超过了饲草的标准其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沙。可作为畜牧业的优质饲料。沙棘的叶子和果实,含有160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生物活性物质。沙棘作为原料加工制成的产品发展前景广阔。主要的种植地是不能作为农林用地的荒山荒坡。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因此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沙棘的耐旱、耐寒、耐瘠薄、抗晒、抗风、抗冲刷等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使它能在年降水250mm左右正常生长,可在-35°安全越冬。和杨树、柳树、松树都可间套栽植,可为这些用材林提供适宜生长的小气候和土壤条件。种植沙棘春秋两季均可。一般春季在4~5月上旬,秋季在10月中下旬~11月上旬,树木落叶后,土壤冻结前。

枸杞是茄科枸杞属的多分枝灌木植物,果实称枸杞子。枸杞有降低血糖、 抗脂肪肝作用,并能抗动脉粥样硬化。肾虚的人,食用枸杞效果很好,枸杞具有补肾养肝的功效,多吃枸杞还可延年益寿。此外,枸杞还可用园林作绿篱栽植、树桩盆栽以及用作水土保持的灌木等。由于耐干旱,可生长在沙地,因此可作为水土保持的灌木,而且由于其耐盐碱,成为盐碱地开路先锋。

玛卡是原产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一种十字花科植物。叶子椭圆,根茎形似小圆萝,既可人药,又能食用,营养成份丰富。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快速恢复体力、消除疲劳等神奇功能。有“南美人参”之誉。玛卡喜冷凉而又湿润的气候,较耐寒,适应性较强,适宜在海拔2700~3200m的高寒冷凉山区种植。最好以多年未种过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块为好,忌连作。我们已经在草原上大面积引种成功。

肉苁蓉、学名叫管花肉苁蓉。药书上面说,“乃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泻,故有从容之名”。又因肉质肥厚,所以叫肉苁蓉。它还有一些别名,如金笋、地精,在新疆当地被称为沙漠中的“人参”。大芸是好东西,但也说不上有多金贵。生长于沙漠。因其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故有从容(苁蓉)之名。大芸内含16种氨基酸,有补肾益精、润燥养筋、滋养精血、肠道、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增强免疫功能的功效。适用于阳瘘遗精、腰膝酸软、肠燥便秘的虚弱者。味甘、咸、性温。具有润肠通便、强筋骨的功能。应大力开发做为保健食品。由于肉苁蓉喜干旱少雨气候,抗逆性强,耐干旱,且为寄生植物(寄主为梭梭和白梭梭等植物),所以选地、整地,宜选砂土或半流沙荒漠地带,以土壤呈中性或偏碱性、阳光充足、雨量少、排水良好、昼夜温差大为佳。

天山雪莲又名雪莲花、雪荷花,维吾尔语称其为“塔格伊力斯”,是菊科凤毛菊属雪莲亚属的草本植物,是新疆特有的珍奇物种,其根、茎、叶、花、籽均可入药,还可以作为食物和香料。天山雪莲生长在高山雪线下,其种子在摄氏零度就可发芽,三度到五度生长,幼苗能经受零下21度的严寒。采集雪莲种子,应精选籽粒饱满而又无病虫害的种子,自然风干,在摄氏-40-25度温度下贮存留种;选地:选择在海拔1200-4000米的地区,播种温度为摄氏5-35度,可穴播、条播、撒播,在整平的田里,浇透水,播种后覆盖细土0.5-3厘米,并轻度压实,全年除草2-10次。雪莲喜湿怕旱,苗期需水量较大。由于其一年中的生长期较短,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一般在七月至八月开花,九月就结果。用本发明的方法使野生雪莲实现了人工栽培,提高了雪莲的产量,满足了药用的需求。

椒蒿味辛、性温,能凤除湿,活血止痛;椒蒿味道独特,麻味热烈而持久,可以搭配多种食材造就独特美味。

除以上特色种植外,本地区还应大力倡导种植本地野生稀少且观赏程度好的物种,如刺玫瑰、锦鸡儿等。适合济价值高的沙生天然药物资源也是新疆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4种中药材中,新疆拥有104种,其中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大宗品种就有27种,如甘草、枸杞、红花、肉苁蓉等,此外还有紫草、雪莲、阿魏、大芸等许多具有地方独特优势的民族药材,而这些药材资源有85%以上分布在新疆。

目前,新疆试种成功的药用植物超过30种,甘草、麻黄、红花、雪莲、大芸、贝母等已经可以大规模种植。甘草、麻黄是人工种植面积最大的药用植物。据不完全统计,新疆人工种植甘草的面积达十四五万亩,麻黄也有4万亩左右。肉苁蓉等一些药用植物的种植技术、品质在整个中国都数一数二。精河的枸杞是从宁夏引种而来的,现在,其品质、面积都足以与宁夏抗衡。新疆大规模人工种植药用植物是从上世纪末开始的――由于过度地乱采滥伐,该区野生中药材资源正在急剧减少。除了经济效益,人工种植药用植物的生态效益也十分显著。有专家称,每种一亩甘草,就可以使5~10亩野生甘草逃过一劫。新疆还在试种阿魏、紫草、雪菊等药用植物。在本地区引种前景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篇2

“胡化”的生活

黄瓜(胡瓜)、大蒜(葫)、芫荽(胡荽)、芝麻(胡麻)、豇豆(胡豆)、菠菜……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蔬菜其实都是汉唐时从域外引入,宋朝以后引入的棉花和甘蔗,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国古代对域外作物的引进一直持续不断,而秦汉、唐宋和明清,无疑缔造了其中的三次引种。

汉唐时期引种作物对中国农业产生重大影响的,莫过于宿麦(冬小麦)的推广普及与苜蓿的大量种植。宿麦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黄河流域的农作制度,在缓解青黄不接、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饮食文化变革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正式颁行两税法,将税费分为夏秋两季征收,标志着麦类作物在中原地区完成了由春种秋收到秋种夏熟的过渡。

另一种植物――苜蓿的影响也极为深远。清初王夫之曾指出,“汉唐之所以能张者,皆唯畜牧之盛也”。汉唐为适应军事与生产的需要,曾致力于良畜的引入,而农区畜牧业发展,优质牧草是重要因素之一。汉武帝时汉使从西域引入苜蓿,开始在京师宫苑试种,后在宁夏、甘肃等农牧交错地带推广,形成了大面积的牧场和饲料基地,成为汉唐马政的基本保证。后世西北有较多名优家畜品种,有人认为苜蓿的引入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原农区,苜蓿种植已经超越了既定的牧草含义。苜蓿嫩苗可视为蔬菜,作为初春时令菜肴;长成之后,可以作为优质牧草;同时加入轮作制度,成为重要的肥田倒茬作物。

宋清间引种的经济作物与高产作物,对中国后来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依存于中国传统农业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非农产业,主要集中在以农产品为基本原料的轻工领域,与宋、清以来逐渐形成的农业生产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对应关系。棉花、烟草、花生、甘蔗等经济作物主要用作相应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纺织、榨油、制糖、烟草加工等逐渐与农业部门分离,成为独立产业。大量资金、土地和劳动力投向发展经济作物,客观上不利于粮食种植业发展,同时也增加了粮食的供求压力。宋清间人口数量呈急剧增长态势,粮食生产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时,高产作物的引入对于缓解粮食供应矛盾、促进农业商品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汉唐间丝绸之路引种作物,对中国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影响相对较大;而宋清间海交之路开通后,引种作物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则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

风土适应的历练

大量的作物涌入人们生活,如何使它们适应中国的风土,却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它涉及到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各个方面的对接与适应。我国从世界各地引进的作物,经过精心的培育和驯化过程,很多物种和原产地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古代农作物的异地引种,首先遇到的就是风土适应问题。正确处理风土适应性问题,是中国古代作物引种的成功经验之一。

一般来说,引种地与种源地间自然、气候条件较为接近的,引种就容易获得成功。我国古代农业大致以长城、秦岭-淮河、长江、岭南为界,从北向南依次形成不同地域类型,能否解决风土适应问题就成为引种成败的关键。橘生淮南、淮北的故事,强调的是水土差异;贾思勰亲眼所见朝歌大蒜变为并州百子蒜,是因为土地的差异;唐代曾在长安宫廷试栽柑桔,偶有成活结果,但后来情形如何便不得而知。基于这一认识,汉唐间作物引种大致是以丝绸之路为轴,以东西向的沟通与交流为主。这是因为丝绸之路沿途皆属北半球中纬地带,彼此间的作物引种有着较好的风土适应性。由西域传入的大量物产“植之秦中,渐及东土”,逐渐成为中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必需品。

宋、清间以高产、经济作物引种为主,引种地域与范围明显扩大,风土适应性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当时的作物传播路径,大致是以渐进的风土过渡方法,使引种作物逐渐改变习性,进而适应新的环境。玉米在中国的传播经过了先边疆后内地、先丘陵山地后平原地区、先春播后夏播的演变历程。番薯原产美洲,大致由广州、泉州、福州三地传入中国,解决了种蔓与种薯的安全越冬问题以后,迅速在长江、黄河流域普遍种植。《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在谈到棉花在中原与江南地区的推广问题时,也对风土适应问题做过比较深入的阐述。实践证明,“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

因时因地制宜始终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命题与指导原则,但是对自然与客观规律的尊重,并不等于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比较明确地批判风土限制说,形成相对科学的风土观始于元代。人类要通过“谨于树艺”和“种得其法”,进一步促进新作物的引种和推广。

技术改造的经验

对引种作物的技术改造集中了传统农业的优秀经验,也进一步促进现有农业格局的形成。以宿麦为例,宿麦在周秦以前或有种植,但因为它要求的栽培条件比较高,一直未能得到发展。秦汉间朝廷及各级官吏,对于麦类作物的推广与普及做了大量工作,到西汉末年,黄淮流域麦类作物已有较大发展。究其原因,除了铁犁牛耕的推行、水利的兴修、肥料的施用等因素外,一些技术环节也导致了宿麦的推广。

一是适宜播期的选择。麦类作物最初的栽培方法可能与粟、黍等相同,春种秋收,当它们逐渐进入中原后,栽培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在中原地区如果继续实行春播,即使水肥条件非常适宜,小麦的生长也会一直停留在分蘖丛生的状态,不能抽穗结实。中原地区大概只有秋、冬、春季的相对温、湿度与小麦原生地的情形比较接近,于是,汉唐期间中原农区利用小麦苗期的耐寒特性,利用冬季低温期逐渐普及与推广了宿麦。这样的“反季节”种植,充分反映了先民的智慧。宿麦栽培是适应中原自然条件进行的重大技术改造,也是小麦在中国扩张最具有革命意义的一步。

二是加工技术的改进,尤其是石转磨()的发明,成为促进麦类种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小麦由于种皮坚硬,“粒食”品质比不上粟、稻,把小麦加工成面粉后,其食用品质则大大改善,由“粒食”转变为“面食”,小麦在五谷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此前的中国农业虽然有南北地域之异、水旱类型之别,但粟、稻或粥或饭基本上都以“粒食”为主,主食餐饮方式并无根本区别。中国南北餐饮方式的分异,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麦类作物的发展相关。

三是多熟制的需求。中国北方自农业起源以来基本以春种秋收的秋熟作为主,一年一熟的种植制度存在很大缺陷,若遇灾害则有劳而不获之虞。麦类作物尤其是宿麦在汉唐之间的推广与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中国北方既有种植制度的补充与完善。《淮南子》提到“东方”宜麦,这是对黄河中下游洪水频发地区自然与生态环境充分评析后得出的正确认识。宿麦秋种夏收,播种时洪期已过,且有淤积肥田之效;收获时洪期未至,防灾救灾作用明显。

潜移默化的文化接纳

著名农史学家石声汉教授曾对域外引种作物名称作过分析,认为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的。

我们经常以保守、封闭概括农业文化的特征,但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却从来没有在作物引种问题上保守、封闭过。中国人在作物引种方面的开放精神与博怀,实在令人赞叹,很有些“拿来主义”的意味。尤其是汉唐以来我国的作物在“拿来”中变得更加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不仅突破了传统五谷、五果、五菜的既定范畴,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内涵。

《诗经》中有“贻我来牟,帝命率育”的记载,周人把小麦、大麦视为天赐的祥瑞之物,以欣悦的心态接受了这种他们并不太熟识的作物。有关苜蓿与葡萄,《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苜蓿颇具绿化、观赏价值,也被称作“怀风”、“光风”、“连枝草”,在《四民月令》中作蔬菜栽培。葡萄酒成为享用的珍品,扶风孟佗用一斛葡萄酒贿赂宦官,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后人感慨“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可见葡萄酒诱人的魅力。至于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名句,更是脍炙人口。盛唐长安的胡姬酒肆备受文人雅士青睐,成为雅集聚会的必去之处。

石榴,张骞出使西域从安石带回,故称安石榴。潘岳《安石榴赋》中有“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的说法,在俗文化中石榴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棉花传入之后,“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中国耕织文化的内涵缘此发生了根本变化,棉花成为“衣被天下”的主栽作物。玉米由美洲传入中国后,民间有“玉麦”、“鱼麦”、“珍珠米”、“御麦”、“珍珠笋”等俗名别称,充满爱意。中国古代五味中有辛无辣,辣味是引种美洲作物之后出现的,由辣椒引种而改变了中国饮食文化中传统的五味构成,足见其影响之巨。辛辣文化在中国普遍流行,辣椒不仅仅被越来越多的人食用,而且也赋予豪爽、刺激、热烈、干练等文化内涵;辣椒的形象对于中国人来讲,也开始意味着红火、丰收、喜庆,在重大节庆期间辣椒形象装饰品备受国人欢迎。

历史为鉴

历史时期域外作物的引进,对中国农业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引进的作物逐渐适应中国的生存环境,并且融入到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体系之中,逐渐形成有别于原生地的、具中国特色的新品种。这期间,既是域外作物适应本土的过程,也是本土农业系统接纳与包容域外作物的过程。二者殊途同归,在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农业的自我更新与发展,之中的经验与教训,对指导当今和未来农业科技文化的引进与交流具有重要的史鉴意义。■

作者简介

篇3

一、争取政策支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我们紧紧依靠监狱企业集团的大力支持,积极与地方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沟通协商,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夯实农业基础。

1、争取农业补贴政策。2009年以来,我场累计代领转付粮食直补资金715万元,水稻良种补贴资金289万元,农业综合补贴资金680万元。2009年根据X财经[2009]5号文件的要求,认真开展了耕地面积和农业补贴情况的调查核实工作,向省局和当地财政部门如实申报耕面积情况,积极争取国家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到位,进一步减轻农工家庭负担,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农业开发项目2个,争取国家农发资金410万元,农场配套244万元,完成水田中低产田改造1.2万亩,整修排灌沟渠93公里,新打机电井5眼,架设输电线路3公里,维修提水泵站1座,修建水库溢洪道消力池1座、桥梁2座、分水节制闸2座、渡槽2座、涵洞30座,完成引排水支渠防渗加固衬砌5公里,新修农道13公里,购置配套农机具35台套,科技培训农户0.3万人次。同时,我们又自筹资金234万元,对部分农业基础设施进行了维修与改造,其中增打抗旱补水井17眼,引排水清淤2.87万立方米,铺垫农田道路67.7公里,维修仓储设施3000余立方米、提水泵站2座,修建农道桥梁3座,安装田间引排水涵管600余节,引水渠防渗加固衬砌0.75公里,这些措施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2009年要继续以改善水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中心,积极开展农业开发立项申报工作,立项投资规模330万元,其中中省投资240万元,农场自筹资金90万元,对地处汤旺河灌区末端的三、四大队水田小区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缓解水田用水紧张的局面,提高耕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加快农机具更新步伐。积极与县农机管理部门沟通,已在当地争取到部分农机具购置补贴,更新农机具5台套,使农户享受到农机补贴资金16万余元。2009年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在二大队以职工群众为主体组建了股份制农机作业合作社,合作社总投资规模200.5万元,其中省投资40万元,集团投资40万元,农场投资20万元,个人入股资金100.5万元。合作社组建后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制定出台了合作社章程,明确了社员权利和义务,建立和完善了社员大会制度、理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成立了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经营管理组织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合作社现有农机具11台套,配置农机管理和驾驶操作人员10名。2009年共完成玉米收获作业面积189.63公顷,深松整地作业面积416公顷,总收入341956元,实现利润195000元。2009年根据黑农委联发[2009]15号文件的精神,继续鼓励扶持农场职工积极购置大马力整地农机具,加快农机具更新,提高全场农机装备水平,加强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为实现农作物区域化连片种植和土地规模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4、加强水稻育苗基地建设。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2009年规划落实水稻集中大棚育苗基地4个,占地面积12公顷,已购进钢筋骨架大棚154栋,部分育苗基地已完成秋整地、秋做床作业,育苗基地水源、喷灌、引排水渠系和运输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正在紧张筹备之中,预计可在3月中旬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5、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坚持“一压二稳一扩”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针,即压缩大豆,稳定水稻、玉米,扩大向日葵、烤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搞好市场考察调研工作,积极引进投资少、效益好、见效快、风险低的经济作物,力争用较短的时间使我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播种总面积的20%左右,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6、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2009年投入资金3万余元与XX农业技术职业学院合作,落实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万亩,土壤取样工作已经结束,预计4月初可向农户及时提供测土施肥配方。

7、建立畜牧服务体系。强化畜牧防疫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病治病、防疫检疫、饲养繁育等畜牧服务体系,积极引导扶持职工发展畜牧养殖业。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争取到了母猪繁育补贴、奶牛冻精配种补贴、奶牛母猪养殖保险和动物疫苗免费接种等畜牧优惠政策,养殖户共享受畜牧补贴资金13.7万元,促进了我场畜牧业平稳安全发展。

8、认真做好备春耕工作。一是坚持“两田制”土地承包政策,坚持以农工家庭为主体的土地承包形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减轻农工家庭负担,完善职工增收农场增效工作机制,稳步开展土地承包工作;二是普及科学种田知识,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已培训农工1100余人次,免费发放农作物种植技术手册1200余册;三是协助农户抓好粮食销售工作,已筹集春耕生产资金2000余万元,并与农行等金融部门主动联系,为农户落实春耕生产资金贷款400万元;四是积极筹备春耕生产资料,已筹备种子210吨、化肥830吨、柴油130吨、农膜13.5吨、农药5吨,基本满足了春耕生产的需要;五是组织有机户认真进行农机具检修保养,保证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率,掌握有利时机适时开展春耕整地作业,已完成整地面积984公顷,其中深松整地416公顷、秋翻秋起垄568公顷、为春耕生产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场职工群众

新一届XX监狱党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千方百计地解决与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努力让XX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职工群众。

1、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2009年以来,我们认真坚持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以新农村示范分场建设为重点,以促进农场经济发展,提高农工家庭收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为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投资116.5万元,对首批新农村示范分场一分场进行了重点建设,提高了试点单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改善了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我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并顺利通过省、局新农村工作考核组的验收。2009年我们将继续抓好新农村示范分场的建设工作,已经确定二大队为我场新农村建设第二批试点单位,将以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工家庭收入为重点,全面做好试点分场的各项工作。二是投资330余万元,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整体工作上水平,共建设休闲娱乐广场6000余平方米,改扩建职工福民浴池420平方米,新建维修公厕21座,建设职工活动室1500余平方米,改造有线电视网络26.5公里,“四旁”绿化植树5万余株。通过三来来的不懈努力,我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场容场貌焕然一新。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3300元提高到2009年的5500元,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职工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5%,居民区“四旁”绿化率达到40%。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更加深入地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含义,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扎实工作,致力于农场经济发展,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

2、推进民生重点工程建设。几年来,在全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XX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监狱党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切实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不搞政绩形象工程,真正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职工群众。一是投入资金380万元,全面开展饮水质量改造工程,建成水处理车间700余平方米,增打饮用深水井6眼,安装水处理设备7套,清洗管线1万余延长米,更换管线3000延长米,安装IC卡水表1500余块,使全场九个居民点都喝上安全放心水。二是计划在2-3年内投资500万元,实施场直地区地下排污工程,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230万元,并已发挥功能,二期工程建设被列为2009年重点民生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完工后,将彻底改变场直地区环境卫生状况,加快场直地区城镇化建设进程。三是2009年以来投资727万元,高标准完成2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任务,极大地改善道路交通状况,促进了农场经济发展。2009年通村公路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建设里程为13.3公里,预计总投资400万元,其中农场自筹资金80万元。勘察设计和备料工作将于近期陆续展开,施工中我们要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科学施工,确保高质量按期实现场内道路全部硬化的目标。

3、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做强劳务输出经济,拓宽职工增收致富渠道一直是农场工作重点。一方面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争取资金10万元,在我场建成职工再就业培训中心,把我场职工群众纳入到地方政府再就业技能培训范围,以提高职工群众的劳动技能,为劳务输出好准备。另一方面加强与劳务中介组织合作,采集劳务用工信息,及时向职工群众进行反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劳务输出遭遇挫折,部分打工人员返乡。为此,农场3次派专人就近前去清河林业局相关用工企业协商恰谈,组织职工群众到用工企业现场考察,努力为职工群众搭建劳务输出平台,现已有部分人员前去务工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职工群众务工无门的状况。

三、创新管理机制,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2009年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工作,坚决克服“以包代管”和“种地由民”的错误思想,紧跟形势,抓住机遇,创新农业管理机制,积极引导农场土地向场内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集中、向具有一定规模生产经营能力的合作组织集中,逐步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发展土地规模经营。

1、实行农作物区域化连片种植。要把土地承包工作与农业管理体制创新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编制农作物年度种植规划,机动田承包者必须按照种植规划的要求参与土地承包、从事农生产经营、实行区域化连片种植。2009年我单位农作物种植规划已编制完成,有3000余公顷土地纳入到了区域化划连片种植规划之中,为尽快恢复和完善科学的轮作制度、耕作制度和作物栽培制度,实现“四统两分”农业管理体制创造有利条件。

篇4

例1 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四种农作物分布的地区,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四个地区与其农作物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水稻 ②春小麦 ③冬小麦 ④甜菜

B.①天然橡胶 ②玉米 ③咖啡 ④剑麻

C.①咖啡 ②水稻 ③甜菜 ④黄麻

D.①油棕 ②甘蔗 ③棉花 ④春小麦

(2)③、④两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

A.以家庭经营为主 B.属于粗放经营

C.机械化水平较高 D.商品率低

解析 (1)用排除法时,如果对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不清楚,就易错选C项,将黄麻和亚麻混淆。据图中经纬度的递变规律可知①②④位于东经度,③位于西经度;②③④位于北半球,①位于赤道附近。结合具体的经纬度可知,②位于亚热带,春小麦宜在北温带生长,排除A项;③位于亚热带地区,咖啡为热带经济作物,排除B项;甜菜宜在中温带生长,可排除C项,另外④位于北温带地区,而黄麻宜在热带湿润地区生长,也可排除C项。(2)要通过经纬度判断出具体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再加以比较,易错选A项,原因是认为我国农业全都实行家庭经营。据具体经纬度可知,③位于美国棉花带,④位于中国松嫩平原,两地农业商品率较高,机械化水平高,④地区以国营农场为经营方式,故选C项。

答案 (1)D (2)C

例2 下图是某地农业土地地租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影响X、Y、Z三地农作物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B.劳动力

C.水源 D.气候

(2)如果在X、Y、Z三地发展花卉种植、乳牛饲养、小麦生产,最合理的是( )

A.X地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最高

B.距城市20千米~60千米远的地方适合饲养乳牛

C.Z地应发展花卉种植

D.小麦生产应位于距城市80千米~100千米处

解析 (1)易错在不能正确理解示意图的含义,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增大,地租的价格显著下降,这说明市场是影响三地农作物分布的最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故选A项。(2)易错在不能对三种农作物分布的范围进行准确判断。从单位面积产值来看,花卉最高,乳牛其次,小麦最低,因此距离市中心最近的0~20千米处适宜种植花卉,20千米~60千米处可以饲养乳牛,60千米~100千米处可以种植小麦,故选B项。

答案 (1)A (2)B

解析 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气候特征可判断该地是亚热带、干旱地区,且气温年较差大。适宜种植椰枣说明其耐热、耐干。根据图例信息可以得到瓦德市地势低平,附近有大片沙漠(干旱)和盐沼(盐多水多),说明椰枣耐干旱、耐盐碱、喜湿润。大多数题目都是先给出某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然后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来说明该地适宜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但本题采用了一种逆向思维: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来分析该地为什么适宜种植椰枣树,说明其生长习性。本题难度较大,不认真审题容易答错,不仔细看图容易漏答。

答案 当地总体年均温较高,说明其耐炎热;当地年降水量少(周边多沙漠分布),说明其耐干旱;当地有大量盐沼分布,说明其耐盐碱,同时又喜湿润。

点拨 1. 从宏观角度对大地域范围的农业生产合理布局进行分析和判断

(1)根据经纬度位置或海陆轮廓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了解该地区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是进行农业合理布局的基础。例如,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可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发展灌溉农业或畜牧业。

(2)根据等高线的特征或其他信息判断该地的地形特征,进而判断农业的生产类型。例如,平原地区可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陡坡可发展林业和牧业,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从事种植业,沿海滩涂可发展海水养殖业。

(3)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例如,饮料类作物如咖啡、茶叶等适宜在多雨多雾、酸性土壤及排水条件好的坡地生长。

2. 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农业生产布局进行区位分析和判断

对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布局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单位产值:从单位面积的农业产值来看,一般来说,园艺业>饲养业>粮棉生产。

(2)地价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其农业成本越高,因此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产值较高的农业类型,即发展城郊农业。如花卉业、蔬菜业、乳牛业、禽蛋业。

(3)需水量:水产养殖、需水量大的花卉、蔬菜种植等应靠近河、湖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4)交通运输: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其对运输需求的迫切性强,因此乳牛业、花卉业等应布局在离城镇近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5)占地多少:占地多的粮棉类农业宜布局在离城较远的地域,占地少的园艺类农业宜布局在离城较近的地域。

(6)环境条件:畜禽养殖不宜靠近飞机场,噪声易影响畜禽正常生长。

1. 开心果耐旱怕涝。在西亚伊朗,品质最好的开心果产自环境恶劣的高原沙漠地区。这种现象表明( )

A.优质农产品一般生长在环境恶劣的高原沙漠地区

B.在环境恶劣的地区选择合适的品种也能生产优质农产品

C.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是应对恶劣农业生产条件下的有效手段

D.农业生产专业化可以改变恶劣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过去成都市郊区即成都市的蔬菜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蔬菜用地明显不足,加上环境污染等问题,选择新的蔬菜生产基地已成必然。据此回答2~4题。

2. 下图中的四地中,作为成都市的蔬菜生产基地最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 选择蔬菜生产基地所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交通 D.地广人稀

4. 下图是三种农作物(x、y、z)收益随距城市(市场)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示意图。为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这三种农作物的种植界线应该是( )

A.E、F B.F、G C.E、H D.F、H

下图中甲地出产的小枣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为优质红枣品种。据此完成5~7题。

5. 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树,主要是因为其( )

A.耐旱 B.耐涝

C.抗病虫害 D.占耕地少

6. 对甲地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洪涝

C.台风 D.冻害

7. 甲地小枣品质优良,主要是因为该地( )

A.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

B.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多

篇5

1、科学术语的研究与规范具有积极的意义

科学术语就是指某一门学科中的各种专门语言,用来表示某一特有的概念与状态。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专门的科学术语,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术语也在日益丰富与发展、规范。但存在着新术语层出不穷,术语混乱现象又很严重的情况,很多旧的术语存在着口语化、含糊话、解释意义不同等很多缺陷,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术语表达的含义的单一化、专业化、体系化与准确化。因此,在现代汉语中研究科学术语问题具有重要的语言学意义与科学意义。首先,知识的规范需要科学术语的规范。随着知识的高度发展,知识信息已经成为大海,其中涉及到的各种概念、物品、状态难以数计,知识之间交叉重扎,科学术语之间极其容易混淆。这就对术语的规范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每一个术语的含义必须是单一含义、特指某一事物的,术语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必须是严格的,命名必须遵循一定的系统性与原则性。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于科学术语的规范性要求会越来越高。其次,科技文化的传承需要科学术语作为载体。科技术语是科学研究与科学技术文化传承的桥梁和纽带,没有科技术语就没有科技知识,这与“没有术语就没有知识”是同样的道理。在科学知识教育中,科学术语承载着历史上科学家们对于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并且一代一代传递下去,逐步丰富发展着学科的体系,我国古代科学发展成果丰硕,要理解古代科学技术精华,必须研究古代典籍中的科学术语。术语构成了知识体系最基本的单元,知识就是这些单元构成的结构体系。再次,是信息社会信息管理的需要。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已经波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对人类社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要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首先就要求术语规范化。很显然,如果术语混乱,计算机将无法进行工作。随着学科知识体系与信息技术的日益结合,科学知识需要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规范表达,这需要建立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属于数据库,这就对术语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适应知识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知识的国家化已经迎来了科学知识表达的国际化,世界需要接轨,科学术语必须在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上进行国际统一。当前以英语为标准的科学术语体系已经汇集了世界科学知识研究的精华,而我们的汉语言发展需要建立自己的科学术语体系,这不仅有利于汉语言发展适应科学的需要,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的科学术语表达非常缺乏科学规范化。古代的科学典籍中的科学术语在现代科学中存在着理解的误区,很多科学研究着缺乏古汉语基础,对史书典籍中的属于做出了非本意的解释;我国方言复杂,民族众多,不同地方的语言对古代与现代科学术语的理解都存在着差别。可见,科学术语的混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科学研究与科技的推广学习。

2、“耕作制度”是农业科学中重要的术语

耕作制度是农业科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术语,耕作制度简称耕作制,也可以叫做种植制度,或者栽培制度,是刊用耕地组织作物生产的一项农业技术措施制度。一种耕作制度,综合反映了作物生产中用地的程度、内容和方式。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包括确定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作物布局问题;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种一茬还是种几茬?还是哪一个生长季节或那一年不种?即复种或休闲问题;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制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或连作问题。还包括对土地的使用情况,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土壤耕作以及农田保护等。耕作制度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是极其重要的。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即对种植作物种类与结构,土地使用的效率,种植时间的安排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今天我们很多农民还是依靠传统的耕作制度进行农业生产的。不同地区的耕作制度是不同的,优化耕作制度对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收入与产出非常重要。一个合理科学的耕作制度需要结合地区生态、地理、等各种条件进行合理安排,按照古代与今天的科学发展思想,耕作制度还需要考虑到耕地的可持续开发,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农业技术的进步等因素。随着市场的变化、科技的变化,传统的耕作制度必须进行调整与改变,以适应经济效益的需要。所以,耕作制度反映农作物生产的结构和水平,是一项较为系统综合的技术一经济措施,所涉及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极为广泛复杂。深入研究耕作制度,将充实丰富许多学科,对提高和发展农业科学有重要意意。耕作制度是现代科学制定的科学术语,在我国古代的农书典籍中没有出现“耕作制度”这四个字,但是其中对于农作物生产时间、操作步骤的安排以及要求等当中,早已对耕作制度这样的重要术语有着自己的表达,但是由于我国的农书典籍存世较少,章目不全,表述差错、解释不同等问题,其中部分耕作适度也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深入理解我国古代农书中对耕作制度的研究,有必要厘清古代农书中具体的词语表达方式,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农业技术,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关农业术语“耕作制度”的文章

经过资料的详细检索,在目前的我国古代农书及典籍中虽然对耕作制度有较为详细的分析,但是没有出现术语“耕作制度”一词。在现代书籍与各种有关论文中,有很多对耕作制度进行研究的文章,其中都对耕作制度的含义作用进行了科学规范的分析,但是并不是从语言文字角度进行直接分析的。有一部分文章对我国的科学术语规范进行研究的文章,但是没有对耕作制度一词进行专门的分析。所以,可以说针对“耕作制度”一词进行单独分析研究的文章没有查阅到。下面从几个方面对查阅的文章进行简单综述。首先,对于术语的研究文章很多。我国很早就重视术语的规范化,早在战国时期,荀子的《正名篇》中,就有六分之五的内容谈到有关术语的间题。到了本世纪初,术语工作更向前发展,1932年,成立了南京国立编译馆,制定了严格的术语审订程序,出版了《化学命名原则》一书。解放后,我国的术语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成立,制定了“统一学术名词工作的初步方案。”1984年,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订委员会”,1985年,又成立了“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些组织在术语的拟制和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其次,对于耕作制度概念的研究分析。在很多的教材与文章中,很多人提到了“耕作制度”的含义。词典中给它下的定义是:农作物栽培的方式及用地、养地农业技术体系的总称,又称农作制度。它以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为中心,包括土壤耕作、栽培、施肥、灌溉、水土保持、植保等农业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陈启锋在《论中国耕作制度》(1983年福建农学院学报)中,认为耕作制度是刊用耕地(及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组织作物生产的一项农业技术措施制度。孙声如在《试论我国古代耕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把我国古代的耕作制度分为抛荒制(公元前6000年以前)、轮荒制(公元前6000年一一西周)、连作制(东周一一秦)、轮作制(西汉一一南北朝)、二熟制和多熟制(隋唐一一清)。《齐民要术•种谷》:“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著、大豆为下,谷田必须岁易。”所谓“岁易”,就是轮作换茬的总结。另外,我国古代《汉书•食货志》引李悝的“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损亦如之。”《荀子•富国》中的“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晋书•傅玄列传》中的“耕夫务多种,而耕暵不熟,徒丧功力而无收……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的“顷不比亩善。谓多恶不如少善也。”等等,都是对耕作制度的阐释。对于《齐民要术》进行研究的文章很多,其中大部分是针对耕作制度的。如:游修龄《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古代的作物栽培》(《农业学报》1957年第7期);古世禄《“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谷子品种不是86个》(《山西农业科学》1981年第10期);李家文《从“齐民要术”看古代蔬菜生产》(《大众日报》1961年12月9日);匡明纲《“齐民要术”中的果树遗传育种》(《中国农史》1985年第1期);游修龄《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古代的肥料科学》(游修龄编著《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7月);万国鼎:《“齐民要术”所记农业技术及其在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地位》(《南京农学院学报》1956年第1期)。等等。

三、《齐民要术》关于农业术语“耕作制度”的确切表述

《齐民要术》的语言具有专业性、口语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书中蕴含着众多的农业专门术语,贾思勰在自序中说:“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丁宁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经过分析,在《齐民要术》中没有直接出现耕作制度一词语,但是整个一本书都是围绕着耕作制度的介绍来展开的。其中重点介绍了“畎亩法”、“区田法”、“代田法”、“轮作法”,这些耕作方法本身就是对耕作制度的描述,贯串着中国古代农耕制度中“精耕细作”精神。我们可以从《齐民要术》中看到很多对耕作制度的描述性语言。如:“(苗)其弱也欲孤,其长也欲相与俱,其熟也欲相与扶。”(《齐民要术•杂说》引自《吕氏春秋》)。反映了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分行栽培有利于作物的快速生长,因此有了横成行、纵成列的分行种植技术。对于南方水田耕作技术,主要指耕、耙为主的整地技术,和以耘田为主的水田管理技术,在《齐民要术•卷二》中也有简要的介绍,交待了耕播锄耰的要领(当时尚无“插秧”技术)。这是对我国古代旱地作业技术的描述,中国历史上虽然有较为发达的水利事业,但却长期滞后于农业的发展,加上自然方面的原因,使得干旱成为农业发展的最大不利因素。抗旱耕作技术是中国农业在数千年时间里得以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齐民要术》一书在谈到耕作技术的时候,没有开篇就直接介绍耕作技术,而是首先提到了耕、耙、耱等重要的农具,可见工具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齐民要术》归纳概括了我国黄河中下游的地理特点及气候特征:处于内陆地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或夏季降雨量稀少,降雨时多为暴雨。鉴于这种独特的气候状况,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抗旱保墒(保墒即保持田地里的湿度)方面的问题做了详尽的探讨。从汉代开始,连年种植在华北的许多地区已是司空见惯,到了贾思勰生活的北魏时期,民间开始推广实施轮作制,并且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间作套种方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给我们提出了一套完整而又复杂的大田作物的轮作,即“作物轮栽”法。针对北方干旱少雨的情况,《齐民要术》中对怎样打井浇地、积雪、冬灌等等问题,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创见。特别是总结了耕、耙、耱、锄、压等一整套保墒防旱的技术。对于这些环节之间的巧妙配合及灵活操作、运用都做了系统的归纳。《齐民要术》中列举了形式多样的耕作方式,有深耕、浅耕、初耕、转耕、纵耕、横耕、顺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并详细说明了每一种耕作方式适用于哪些情况,如何具体操作等。在农作物的田间管理过程中,他强调农作物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逐次调整中耕深度。此外,对于已经耕坏了的土地,作者也记述了补救和改良的措施。《齐民要术》在耕作技术上注重培养地力,提倡多粪肥田、绿肥轮作。它提倡“粪种”,施用有机农肥,直接为作物提供养分。为此还总结出施肥“三宜”经验:时宜、土宜和物宜。《齐民要术》提及的有机肥料有苗粪、草粪、泥粪、人粪、畜粪、骨蛤灰粪、渣粪、黑豆粪、皮毛粪等,都是农民辛苦制作的有机农肥。书中认为,粪有生熟之分,有些肥料在未经发酵腐熟之前使用,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施用有机肥,确保地力不衰减,是中国生态农业的关键性措施。书中还记叙了种子单选、单收、单藏、单种种子田、单独加以管理的方法。为了保证种子入土后能够保持完好,并顺利的发育成熟,长出健康的嫩芽,《齐民要术》意交待了播种前要做的准备工作。书中还介绍了水选、溲种、晒种等多种处理种子的方法,在育苗的步骤中提到了水稻的催芽技术。《齐民要术》中介绍了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在具体情况下的播种比例。如讲到种小豆时,书中记载到:夏至后十天种小豆是最佳的时节,一亩用豆种八升。初伏终了下种稍差,一亩用一斗豆种。

篇6

一、农村土地流转概念

要搞清农村土地流转的含义,首先需要界定农村土地《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此进行了规定,即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无论是有关法律制度还是国家政策层面,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全国各地的探索也大多围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学术界也主要围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

对于我国当前是否应该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大多数学者持肯定态度,并且坚定地认为农村土地流转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然而,笔者对此持谨慎态度,认为我国当前应审慎对待农村土地流转。其原因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农村土地流转可能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有可能形成新的分配不公进而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并且时机条件并不成熟。

1农村土地流转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事关人民的生存与发展,事关国家的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虽然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之一就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然而,无论从各地的探索实践来看,还是从逻辑分析来看,农村土地流转对粮食生产可能带来更多的是负面影响。从全国各地的土地流转实践来看,一些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特别是工商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一定规模的土地后,“非粮化”甚至“非农化”现象十分普遍,他们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往往种植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而不再继续种植粮食作物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普通农户也同样注重科技投入和标准化生产。因此,有学者认为土地经营规模小的农户的土地产出率反而高于土地经营规模大的农户的土地产出率,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总之,无论是从理论分析来看,还是从各地的土地流转实践来看,农村土地流转对粮食生产更多地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2农村土地流转会形成新的分配不公,从而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党的十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同一切剥削社会的主要区别之一,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基于此,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在内的一切制度安排都必须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相反。诚然,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然而,根据学者的调研情况,总体来看,土地流转后农户的实际收入并未增加,部分农户的生活水平甚至会明显下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农户在土地流转之前,一方面通过销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获得一部分收入,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户既种植粮食作物,又种植蔬菜,同时还养殖鸡、鸭、猪、牛等,基本能满足一家人食物方面的需求,家庭生活开支较少。而一旦土地流转出去之后,虽然表面上的收入有所增加,但是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购买家庭生活所需要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开支必然大大增加,导致农民经济压力较之前大大增强。然而,这种趋势的必然结果是在普通农户和种植大户、工商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形成新的分配不公,导致农村地区甚至全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显然与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根本原则背道而驰。这样,在当前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就违背了其制度设计的初衷,就失去了其正当性。

3从当前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并不具备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条件。

(1)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有效转移面临巨大挑战。推进农村土地大规模流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有效转移。主要是外出农民工。目前,我国农民工数量有1.63亿人,这些农民工虽在城市工作,但大都不具有城市户口,不享受城市各种社会保障。在农忙季节,他们中的一部分往往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实际上,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并未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必然造成相当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他们中的一部分通过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实现再就业,另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面临失业。倘若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失业的农民就会成为无地、无业、无保障的“三无”农民。

(3)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大规模流转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这是对我国目前农业经营制度――的重大改革。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各地农村土地流转实践比较混乱,有些地方甚至违背平等、自愿、有偿原则进行土地流转。

(4)我国农民维权意识淡薄、维权能力不足。增进农民利益是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也必须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是相反。然而,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在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中,农民利益常常会受到侵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农民维权意识淡薄、维权能力不足。其合法权益就很容易受到侵害。

三、审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篇7

农业保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指农村保险,包括农村的两业保险、农村的财产保险和农村的人生保险,狭义上仅指两业保险,即种植业保险和养殖业保险。通常而言农业保险指的是狭义上的两业保险。

二、我国当前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发展现状上看: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时较长法律法规出台较晚,其强农惠农作用比较突出,对鼓励农业经营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基本覆盖全国。就当前而言仍存在保障水平低、人才不足等问题。

(二)我国农业保险特点

1.由点到面,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费总额持续上升。

从2007年开始,我国中央财政推动实施了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首次以21.5亿元补贴预算,在全国6个省区(吉林、内蒙古、新疆、江苏、四川、湖南)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揭开了中央政府补贴农业保险序幕目前覆盖面已扩大到全国。保费总额持续上升。

2.相对于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而言有效供给仍显不足。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受灾率和成灾率高,如水旱灾害等。伴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开展,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日益增多,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持续上升。农业保险占保险业比重不足,其高赔付率导致实际供给规模不足,与多级财政补贴数额呈现密切正相关关系。

3.由于地域性、季节性等因素保险标的价值不稳定。

农业生产受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特点因此不同地区的农业保险标的物也随之呈现出相应特点,这就导致了标的物市场价值易波动,甚至同一作物呈现不同的赔付标准。

4.低额承保,赔付率高、保费高、?A利性差,是依赖于政府补贴的政策性保险。

农业被视为典型的风险产业,尤其种植业多受制与自然条件因此农业保险也不同于其他的商业保险,其自身的高赔付率使得市场自况下自身的发展规模不足,经济价值低社会价值高等特点使其具备某些准公共物品性质,而解决好三农问题也需要发展农业保险,因此有赖于政府干预,用财政补贴和立法等多种措施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

三、农业保险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保险主要险种较单一,险种创新不足。

从农业生产自身来讲其地域性、季节性特点明显,但是我国农业保险的险种除了种植业保险中的农作物保险、林木险及养殖业中的畜牧保险和水产养殖保险外其他险种明显不足,因时、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没有得到良好的落实,对外国农业保险险种设计经验的借鉴较少。

(二)政策缺失增加经营风险,业务拓展受政策效力制约。

中央和省两级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制度长期缺位,仅有个别省份(山东、江苏等)建立了巨灾风险准备金,不同年份的大型自然灾害暴露除了巨大自然灾害下当前农业保险的短板,例如长江流域的水灾,北方的旱灾等。这使得赔付率极大提高,而风险分散机制严重缺失挫伤了农业保险相关经营主体的经营积极性。“层层倒推、补贴联动的方式”这一财政补贴保费制度不利于经营主体稳定经营使其对财政补贴的依赖性加强。财政账目对接和补贴均呈现出相应的的滞后性,使得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在业务开展上自主性和独立性不足。

(三)保险精算人才及制度缺失。

合理科学的精算制度有助于农业保险费率的厘定,对农业保险的有效和可持续经营关系极大。基于大数据的精算人才和精算方法能够合理划分风险并对费率进行区分使得保费费率的精算制度更具公信力。政策性农业保险价格( 费率) 的合理与否,既关系到投保农民的利益,也关系到替农民支付了大部分保险费的政府的利益[1]。

(四)法律法?支持力度不足,信息不对称诱发道德风险。

自2013年3月1日《农业保险条例》正式实施标志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政策措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手段上具体化、程序化。以法律为支撑的农业保险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但是法律制度的诞生是一个周期较长反复修订的过程,目前就农业保险领域而言法律真空地带还比较多。承保人在赔付时往往受到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即当灾害发生时,受灾主体赔付达到或则超过限额时会出现不同受损主体损失转嫁骗取赔偿的行为,这类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难以区分,不利于鼓励农业保险经营的发展。

四、改善农业保险的几点建议

(一)稳步增加保费补贴,处理好对政策的过度依赖问题。

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依赖于政府“有形的手”发挥作用,因此对于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保费补贴应当随着保险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而提高,深化中央和地方的多级补贴机制,合理分摊补贴比例。此外,针对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过度政策依赖问题要充分借鉴外国经验,如政府资助的商业保险的西欧模式,政府主导参与型的美国、加拿大模式等。

(二)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农业保险革新。

目前农业保险的损失补偿水平还不高,虽然已将三大粮食作物补贴比例提高至最高45%-47.5%,在13个粮食主产省选择200个县市,以水稻、小麦、玉米为标的,在面向全体农户基本险的基础上,推出保险金额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和地租、面向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农业大灾保险产品。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和东部试点县的保费补贴比例分别提高到47.5%和45%,保障水平由410元/亩提高至780元/亩。但是对于其他的经济作物保障水平低的现状仍存在。因此设计新的农业保险险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十分迫切。

篇8

1.1研究区域概况

选择在气候特征和农作物生产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南京市六合区、江淮之间的泰州市兴化地区以及淮北的徐州市邳州地区3个区域作为农业气象敏感性分析的研究对象。其地理位置见图1。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温湿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常年平均气温15.1℃,平均降雨1000mm左右。其土壤种类多样,其中地带性土壤以黄棕壤为主,而非地带性土壤以人为土为主。土壤肥力中等,兼有圩区、平原、丘陵,适宜蔬菜、杂粮、中药材、经济林果生产及种草养畜等;并且,中北部地区生态条件保持较好,工业污染少,十分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作为过去的传统农业大县,六合区正向着现代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转变,农业发展迅速,是南京市重点支持的农业地区。兴化市地处江苏中部江淮流域里下河腹部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常年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暖、无霜期长,气候资源十分丰富。兴化是典型里下河地区水稻土,沤改旱30多年以来,从典型的沼泽土壤发展为草甸化水稻土,土壤肥沃,农作物持续增产的潜力很大,素以“鱼米之乡”著称,是全省重要的粮食基地之一、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县(市)。以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种植为主,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邳州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农业气候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和多种经营。邳州市作为徐州的农业大市,其土壤类型分为棕土、褐土、紫色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六大类,地带性土壤以棕土、褐土为主。邳州的崛起源自农业的腾飞,成为全国农业大县(市),主要有水稻、小麦、银杏、大蒜等农作物,并成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1.2气象资料

选用的气象数据是3个研究区域(58235站点、58243站点以及58026站点)1982—2009年的逐日资料(逐日平均气温,逐日降水量),站点没有发生迁移,数据时间序列连续,具有代表性。以年为单位,通过计算处理得到的气象因子包括>10℃活动积温(TAC)、年平均气温(T)、年降水量(P)、气温标准差(TD)、降水量标准差(PD)、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T春、T夏、T秋、T冬)、四季降水量(P春、P夏、P秋、P冬)以及夏秋两季的平均气温(T1)和降水量(P1)与冬春两季的平均气温(T2)和降水量(P2)。

1.3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主要包括1982—2009年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泰州兴化市和徐州邳州市三个地区的农业经济产出值(Y)、农业劳动力人数(L)、农作物播种面积(X1)、农用化肥施用量(X2)。

1.4研究方法

1.4.1C-D-C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简称C-D生产函数)是经济学领域经典的经济数学模型,用来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表示在既定时期内既定技术水平下,投入的各生产要素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Pindyck&Rubi-nfeld,1998)。传统的C-D生产函数模型把生产过程中的自然因素视为既定不变而不予考虑,揭示的是劳动力和资本这两种经济领域的生产要素对经济产出的贡献。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反映气候变化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将气象因子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添加到传统的C-D模型中,更全面科学地反映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完善农业生产函数,并对气象服务做出经济量化研究。丑洁明提出改进经典的C-D生产函数模型,在农业劳动力、播种面积和化肥施用量3个经济领域的生产要素的基础上添加气象因子,建立农业经济-气候模型(C-D-C生产函数模型),用以反映气象因子对农业产出的影响,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参考依据。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模型为:Y=A(t)LαKβμ(1)将(1)式线性化,对C-D生产函数模型两边取对数得到:lnY=lnA(t)+αlnL+βlnK+ε(2)式中,Y为生产总值,A(t)为综合技术水平,L为投入的劳动力人数,K为投入的资本,α为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为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ε为随机干扰的影响。考虑到气象条件对生产的影响,加入气象因子后的C-D-C生产函数(扩展形式的C-D生产函数)模型:Y=λA(t)Lα1X1α2X2α3Wβ(3)将(3)式线性化,lnY=lnA(t)+α1lnL+α2lnX1+α3lnX2+βlnW+ε(4)(4)式根据相应行业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回归分析计算得到参数。式中,L、X1、X2分别为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农业劳动力人数、农作物播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α1、α2、α3为各要素的产出弹性,W为气象因子,β为选取的气象因子W的产出弹性。由经济学概念可知,弹性系数β为一个变量对于另一个变量的敏感性度量,β为气象因素产出的弹性系数,表示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W增加1%,产出将增加β%。在对气象条件影响农业产出的计量经济分析时,重点分析气象因子W的投入带来的影响(徐浪和马丹,2001;Wooldridge,2003)。

1.4.2构建新型的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模型

由于区域特征和气候条件存在差异,不同区域农业的气象敏感因子不同,不同地区农业气象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不同,因此在对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进行评估时,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经济产出对气象条件的敏感性分析,分地区进行评估。通过C-D-C模型筛选出气象敏感性因子,根据经济学的“产出弹性”概念,构建新型的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模型。新型的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数学模型:U=Y∑ni=1Ci(5)式中,U为农业气象服务效益,Y为农业总产值,Ci为第i类气象敏感性因子对农业气象服务效益的贡献率。Ci=βiΔWiWi/ΔY()Y(6)式中,Wi为第i类气象因子,Wi为第i类气象因子的增加量,Y为农业总产值Y的增加量,ΔWiWi/ΔYY为第i类气象因子的变化率与农业经济产值的变化率的比值,βi为第i类气象因子即Wi的产出弹性系数。

2结果与分析

2.1初步验证

处理得到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泰州市兴化地区和徐州市邳州地区的农业生产总值(Y)、农业劳动力(L)、农作物播种面积(X1)、农用化肥施用量(X2)和气象因子W的28a(1982—2009年)的连续资料序列后,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C-D-C生产函数法建模。运用SPSS软件的逐步回归法和进入法等,对气象因子进行逐一检验,通过拟合优度、显著性水平检验和F检验,筛选出符合实际经济规律和回归模型检验的气象因子进入模型。将各种气象因子分别参与建模,经筛选发现(表1):六合地区能够顺利进入C-D-C生产函数模型的气象因子最多,能够成功建模的气象因子主要有>10℃活动积温、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春季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冬春两季降水量,意味着相对于其他气象要素而言,这些气象因子与六合区的农业经济产出联系更突出;其次是兴化,能够成功建模的气象因子主要有>10℃活动积温、年平均气温、夏秋两季平均气温;最少的是邳州,与该地农业经济产出联系更突出的气象因子仅有夏秋两季平均气温。由此可见,对于不同的地区顺利进入C-D-C生产函数模型的气象因子是不同的。这与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产品种类有关,地区之间对气象条件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因此气象要素选取及气象敏感性因子的筛选有一定的差异性。从SPSS回归分析初步结果来看,3个地区加入了气象敏感性因子后的C-D-C生产函数模型的拟合R2值均明显优于传统的C-D生产函数模型(表2),更接近于1,说明加入气象因子的C-D-C模型的模拟结果比不加入气象因子的C-D模型有了一定的改善。其中对比3个地区的拟合R2值发现:无论是传统的C-D生产函数模型,还是加入气象因子后的C-D-C生产函数模型,六合区的建模情况都要明显好于其他两个地区。另外,还发现:兴化与邳州地区主要是与温度类气象因子联系密切,而对于六合,除与温度相关以外,还与降水有密切联系。其原因主要是,农业与多种气象因子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通过C-D-C模型筛选出的气象因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农业经济产出影响更为突出的气象敏感性因子。兴化和邳州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特别是邳州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位于国家前列,社会和经济要素的干扰较多;相对于其他两个地区,六合区地处丘陵地带,南靠长江,受局地小气候影响较大,且该地区的农业主要以“靠天吃饭”为主,其农业经济产出受气象要素的影响相对较大,因此有多个气象因子的建模结果都相对较理想。

2.2气象因子对三个区域农业经济的产出弹性

引入经济上的“产出弹性”概念,通过SPSS作回归分析,计算出模型中不同气象敏感性因子对应的β值(表3)。其经济含义为,六合区农业经济产出与T、TAC、T春、T夏显著正相关,如果T、TAC、T春、T夏每增加1%,六合区农业经济产出则分别提高2.187%、2.324%、1.814%和2.159%;六合区农业经济产出与P、P2显著负相关,如果P、P2每增加1%,六合区农业经济产出则将降低0.246%、0.204%。兴化市农业经济产出与T、TAC、T1显著正相关,如果T、TAC、T1每增加1%,兴化市农业经济产出则分别提高3.82%、2.99%和4.28%。邳州市农业经济产出与T1显著正相关,如果T1每增加1%,邳州市农业经济产出则将提高5.23%。这一结果说明了气象要素对区域农业生产以及农户价值的潜在影响。依据以上结论,可制定相应的服务项目,提供精细化和针对,针对地区差异和农作物品种的不同,做好对该地区农业经济产出影响明显的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应对,指导当地积极做好防御低温冷害等准备工作,努力将灾害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避免因天气原因造成的农业生产的可能经济损失。同时,可根据气候分析和气候预测,提前预估对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能够预测农业产出特别是经济作物可能的经济变化,为相关决策部门制定市场决策和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依据。农业气象服务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旨在提高农业生产产量的目的,而且能服务于农业市场,从气象学的角度对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市场预测信息,提出最优措施,尽可能地使农业生产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罗艳,2011)。

2.3农业经济产出对气象条件变化的敏感程度

引入气象条件影响农业经济产出的“极差率”(极值之差与平均值的比值)这一概念,分析农业经济产出对气象条件变化的敏感程度(戴洋和骆海英,2008a,2008b;芮珏等,2011)。对于添加了气象因子的C-D-C生产函数模型,固定社会经济因子(农业劳动力人数(L)、农作物播种面积(X1)、农用化肥施用量(X2))指标值,分别取历年平均值,将1982—2009年气象因子值代入模型,分别得到不同气象因子不同变化情况下的农业经济产出。在保持经济因子不变的情况下,农业经济产出的变化大小完全取决于气象因子的变化。计算出农业经济产出最大值Y'max、最小值Y'min以及平均值Y'ave,用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除以均值得出气象条件影响农业经济产出的极差率R,即:R=(Y'max-Y'min)/Y'ave(7)最终计算得到3个地区农业经济产出对不同气象因子变化的极差率。参照这一结果,应对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经济产出影响较大的关键气象因子,提供精细化天气预报,提高其准确率,尽可能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产出造成的损失。

3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定量评估

根据公式(6),计算得到南京市六合区、泰州市兴化地区和徐州市邳州地区气象敏感因子对农业气象服务效益的贡献率(表5),运用新型的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模型计算得到其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受气象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气象敏感性因子对3个研究区域农业经济产出的综合贡献率分别为3.803、2.399、1.351。根据公式(5)得到,六合区、兴化市和邳州市2009年度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值分别在0.972、1.130和0.845亿元。由此可见,提供针对性的气象服务,能增加农业产值,提高气象服务效益。

篇9

关键词:土地质量综合指数熵值法持续评价

昌乐县位于山东半岛内陆,隶属著名的风筝之乡潍坊市,素有“蓝宝石之乡”和“木鱼石之乡”的美誉,现辖15个镇和1个开发区,总面积1100.6km2。昌乐属东部季风型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水量650mm,无霜期190天,适宜各种动植物繁衍生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县,粮食作物主要盛产小麦、玉米、地瓜,经济作物主要种植黄烟、棉花、花生、西瓜、果品、蔬菜等。昌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1.6亿m3。

1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综合指标不仅包括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五项指标,还应考虑到人地关系协调性,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本文构建了一种显示过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协调性来综合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

1.1评价指标含义

1.1.1土地生产力。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的生产力是指为人类提供能源和物质的数量和质量。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应当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并实现生产力的持续上升。

1.1.2生产稳定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稳定性是指系统生产和结构、功能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蔡运龙1995a)。生产稳定性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水平,促进土地产出的稳定。持续的土地利用系统应当在一定时空尺度上使生产力保持在一定水平和在其上下波动。

1.1.3资源保护性。资源保护性有代内资源适宜开发和代际资源适宜分配两方面的含义,代内资源保护性是对开发利用的资源采取经济、社会、行政、法律、激励等措施使土地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保持良性化发展;代际资源适宜分配是根据土地开发的时间分配实现代际公平的享有资源利用能力。如果后代享有比当代更多的资源,或至少不能少于当代享有的资源,则实现了土地资源保护的代际公平。

1.1.4经济可行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需要考虑的经济含义是综合效益(土地经济产出、选择价值和外部经济性的综合),并非土地产品的价值。如果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如乡村土地城镇化)具有绝对的经济效益但带来生态和社会的外部不经济性大于单纯的经济效益,则这样的土地利用系统依然是不持续的。

1.1.5社会接受性。社会接受性是指某种土地利用方式能否被社会所接受,如果不能被接受,则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必然是失败的。影响社会接受能力的因素有政策法规、政策保障、个人接受能力、团体接受能力等(傅伯杰等1997),这些因素的难以量度使得社会接受能力的直接量度比较困难。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收益分配的代内公平性和资源利用的代际公平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需要实现代内和代际的公平和协同发展。

1.1.6协调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协调性主要是指人类需求与土地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的需求会逐渐增长。土地生态环境容量随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也会逐渐提高,结果表现为能够提供更多的土地产品、更高的人口承载能力和环境缓冲能力,但特定时空尺度土地生态环境容量总存在一定限度,如果人类需求超过土地生态环境容量,将会导致系统的崩溃,结果表现为系统的不持续性。

1.2评价指标标准化。为了便于计算指标综合值,在评价中应采用相同量纲的计算方法以增强指标区域对比和时间对比能力。本文对指标量化采用对比法的思想,即将研究区某项指标与上一级区域(自然区或行政区)对应指标的平均值进行对比,如果比值大于1,则说明研究区该指标优于背景区的平均水平,则该指标具有相对的持续性。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消除不同评价指标量纲和数量级的差别,易于指标时空对比和聚合;并且特定区域任一指标的计算是与同时段的背景区进行对比,具有时空的同步性。本文以潍坊市为基础进行指标量化。

1.2.1土地生产力指数(Pik):以土地产出GDP作为土地生产力的基本指标来计算,Gik为i地区k年GDP(k=1,2,3…m);Gik为i地区上一级行政区或自然单元第k年的GDP平均值,则

Pik=(Gik/Gik)×100

1.2.2生产稳定性指数(Sik):以土地产出GDP变差系数作为衡量土地生产稳定性基本指标来计算,为了消除个别年份出现的极端值,计算系数时首先对GDP做三年滑动平均处理,G’ik表示i地区第k-1,k,k 1年GDP的滑动平均结果,G’k表示i地区上一级行政或自然单元第k-1,k,k 1年的滑动平均结果,SVk表示i地区上一级行政或自然单元第k年的SVik平均值,则Sik=(SVik/SVk)×100

SVik=1-(VG/G’k)

1.2.3耕地资源保护指数(CLPik):以耕地资源数量作为计算耕地资源保护的基本计算指标,LMik、LMik-1分别表示i地区第k年、k-1年耕地资源面积,CVk表示i地区上一级行政或自然单元第k-1年到第k年耕地资源面积变化的平均值。则

CLPik=(CVik/CVk)×100CVik=LMik/LMik-1

1.2.4经济可行性指数(EBik):以土地投入产出比作为经济可行性计算的基本指标,EOik、EIik分别表示i地区第k年土地经济产出和经济投入,EBVk表示i地区上一级行政或自然单元第k年土地投入产出比的平均值,则

EBik=(EBVik/EBVk)×100EBVik=EOik/EIik

1.2.5公平性指数(Eik):从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两个方面来计算。代内公平性用基尼系数来计算(方创琳20__),代际公平性用GDP增长年变化率与贴现率的对比值来计算,贴现率可取一年流动资金贷款利率。PGik、dik、rik分别表示i地区第k年人均GDP、GDP增长年变化率、一年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年变化率,EVk表示i地区上一级行政或自然单元第k年公平性的平均值,则Eik=(EVik/EVk)×100

EVik=1-[1.067-10.22×(1/pGik)-0.089×LnPGik] dik/rik

1.2.6协调性指数(Hik):据研究(冯玉广等1997),区域持续发展协调性与资源保护程度和地均GDP增长成正比,与人口增长、污染物排放呈直属正、负相关关系,为此构建如下人地关系协调性计算方法,其中PCLMik、PCLMik-1表示i地区第k、k-1年人均耕地资源面积,DGik、DGik-1表示地区第k、k-1年地均GDP,pGik、pGik-1表示i地区第k、k-1年人均GDP,HVk表示i地区上一级或自然单元第k年HVik的平均值Hik=(HVik/HVk)×100

HVik=(PCLMik/PCLMik-1)×(DGik/DGik-1)×e(pGik/pGik-1)

1.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

,它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决定指标的权重,相对变化程度大的指标具有较大的权重,这种思想与土地利用可持续作用机理非常相似,影响土地持续作用的主要因素也是其中变化程度大的因素。因此采用熵值法确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综合指标对整体持续性影响的权重比较适宜。并且应用客观赋权方法可以减少评价者的主观成份,具有更大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应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如下:

①对上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rij构建判断矩阵,按公式

作归一化处理,得到标准矩阵,则指标输出的熵Ej为可推知

0≤Ej≤1,j=1,2,3…,n。

②求指标rij的偏差度dj,dj=1-Ej

③求指标rij的权重μj,2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根据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单项评价指标矩阵和指标权重矩阵,采用线型加权法计算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指数,式中μij为权重。(结果如图1)

3结果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土地可持续利用度从1995~20__年逐渐上升,说明尽管协调性指数略有下降,但昌乐县土地利用可持续的总体趋势处于上升阶段,土地的总体质量在不断提高。

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结果是否合理,能否反映昌乐县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这里用昌乐县农业总产值进行验证。统计结果表明:综合指数分别与10个年度的农业总产值(表2)之间达到极度相关水平(P=0.01),相关系数为0.8763(n=10)。IQI与农业总产值之间良好的相关性,表明综合评价的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昌乐县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也说明了综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实用价值,即可以用简单的数量指标来表达复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情况。

参考文献:

[1]傅伯杰,陈利顶等.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__年12月P212~216

[2]张忠根,应风其.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__年11月P28~32

篇10

【关键字】衡水市;冬小麦;配方施肥技术;土壤肥力;示范推广

衡水是农业大市,主要以小麦、玉米粮食作物为主,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提高粮食及其他作物单产的压力越来越大,只有推广先进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肥地力,协调土壤、肥料、作物三者的关系,充分发挥土肥水种资源的生产潜力,才能不断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自2005年在全市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小麦生产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1 衡水市土壤肥力现状

l986年,衡水市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根据其分类原则及标准,将土壤类型划分为半水成土、盐碱土、初育土3个土纲,潮土、盐土、风沙土、新积土4个土类,包含7个亚类,26个土属,lll个土种。土壤多为潮土类型,全市潮土、脱潮土面积577300hm2,占82.5%。土层深厚,质地多变,以轻壤土为主,部分为砂质和粘质。有机质、速效氮、磷养份缺乏,易受旱、涝、盐碱化威胁。

自2005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以来,衡水市在11个县市上采集了2万多个土样,取得有效化验数据26余万个,摸清了该市耕地的质量状况:有机质14.54 g/kg、碱解氮75.86 mg/kg、有效磷22.24 mg/kg、速效钾126.74 mg/kg。从全市土壤养分看,该市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处于4级水平,属于中等偏下;有效磷、速效钾处于2级水平,含量比较丰富。微量元素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 衡水市施肥现状

衡水市是典型的小麦玉米两熟区,我们对2012年冬小麦施肥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当前衡水市肥料利用状况存在五个问题:一是化肥利用率低。氮肥当季利用率35%,造成大量肥料浪费;二是施肥结构不合理。生产中农民多按习惯施肥,重施氮、磷肥,轻施有机肥,造成肥料比例失调,严重影响肥效的发挥;三是施肥方式不科学。粗放式地表撒施面积较大,化肥深施、条施、沟施、穴施等技术覆盖面积较小;四是环境污染加重。因施肥不当造成对环境、地下水和农产品污染日趋加重,农产品品质下降 。五是受肥料和农产品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农民购买肥料时,不考虑肥料是否适合当前作物和土壤情况,价格低就多买,高则少施,同时,存在着经济作物施肥量大,造成土壤养分含量甚高,粮食作物施肥量低,土壤养分含量不足。

3 通过肥效试验完善施肥指标体系

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是获得各种作物当年最佳施肥数量、施肥品种、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试验的设计,按照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项目要求,采用“3414”方案设计,采用“3414”完全实施方案。“3414”完全实施方案 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4个水平的含义: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

通过几年来项目田间试验的实施,聘请专家综合分析土壤养分化验结果、3414肥效试验结果及作物需肥规律,采用土壤养分平衡法和丰缺指标法确定了以“稳氮、适磷、补钾、配微,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施肥原则。制定了我市小麦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推荐区域施肥配方,并在生产上进行推广应用。

4 冬小麦的配方施肥技术

4.1 基肥

在小麦施肥中,有机肥、磷肥、钾肥、锌肥、全部底施,氮肥部分做底肥,部分做追肥,一般情况,中等以上肥力田块氮肥总量的50%作底肥,50%作追肥;低产田60%作底肥,40%作追肥。有机肥一般667㎡底施3~5m3,每667㎡可底施1~2kg硫酸锌。

4.2 追肥

改一次追肥为两次追肥,70%应在小麦起身末期至拔节期追施,其余30%应在孕穗期追施。一般中高产田应将追肥时间后移到拔节期;沙壤土、失墒严重、底肥不足、麦苗较弱的地块,早追肥,早浇水。底肥底墒充足、麦苗旺盛的地块可略推迟追肥浇水时间。

4.3 叶面喷肥

灌浆初期,结合病虫害防治,可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1%~2%尿素溶液或小麦叶面肥,5~7d喷一次,连喷2次。

5 创新推广模式

5.1 加强农企合作,确保肥料质量

配方入户,配方肥到田是我们实施这一项目的最终目的。在配方肥供应上经过筛选确定了技术服务水平高、规模较大、信誉良好的服务站作为配方肥定点销售单位,对供肥企业和销售网点实行合同管理,全部建立销售台帐,严格质量管理。农业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配肥企业和肥料市场的监管,清理收缴各种假借配方肥名义的肥料。切实保证配方肥质量,这样有效的保证了农民的利益,推进了项目的健康开展,在配方肥推广上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工厂化生产和网络化经营。

5.2 搞好农化服务,推进实施效果

由于农民对科学施肥原理与技术的认识程度有限,因此在施肥过程中,还需要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农技人员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在农化服务过程中不断培训农民,让他们逐步接受并系统的实践科学施肥理论与技术,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施肥与产量、施肥与农产品质量、施肥与土壤培肥、施肥与农田生态系统平衡、施肥与环境、施肥与成本核算、施肥方案的制订、肥料特性与施肥技术、样品采集技术、作物营养诊断技术等。其方式除举办专题培训外,还可以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技术员,在农户中建立科学施肥示范田等。

5.3 “一村一牌”

在每个村庄安装了一块测土配方施肥公示牌,及时更新牌面内容,这种形式对农民来说更直接更普及。我们组织技术人员对每个村的土样化验结果进行整理分类,按不同地力水平,结合小麦、玉米、棉花等不同作物需肥和目标产量,提出不同的施肥配方和配套的技术措施,再将包村技术人员姓名联系电话等内容印上公示牌,在村公开栏和显要的位置进行张贴公示。由包村技术人员负责对公示牌内容进行讲解,由技术人员和村主任负责保管和维护。测土配方施肥公示牌成为一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效载体,具有直观、简洁、通俗、方便的特点,被农民称为村中不走的技术员。

6 取得成效显著

6.1 社会效益

一是促进了施肥观念和施肥方法的改变。变盲目施肥为科学施肥、变单一施肥为平衡施肥、变重化肥为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变撒施化肥为深施化肥、变一次施足底肥为基肥与追肥配合;二是推进了耕地质量建设。土壤养分结构日趋合理,改善了耕地质量;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农技服务推广网络,逐步探索出一条测土、配方、生产、销售、技术指导“五位一体”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模式;四是减少了污染,有效地抑制了过量施肥,减少了养分的流失和浪费。

6.2 经济效益

根据2011年调查,冬小麦平均667㎡增施有机肥25kg,配方施肥与习惯施肥相比,平均667㎡减不合理化肥用量(折纯)2.8kg,667㎡增加化肥用量(折纯)1kg,其中氮肥、磷肥分别减少1.9kg/667㎡、0.9kg/667㎡,钾肥增施1kg/667㎡,毎667㎡节本6.5元;毎667㎡均增产小麦31.9kg,按每千克小麦2.0元,667㎡均增产增收63.8元,节本增效70.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