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物科学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生物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生物科学

篇1

一、课程性质与考试基本要求:

无机与分析化学是介绍整个化学领域和定量分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生物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考试使考生能够较好地、系统地掌握四大化学平衡,物质结构等化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考试,使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定量分析的误差及分析结果数据处理与主要定量分析法。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章:溶液与胶体

(一)溶液的一般概念

1、了解分散系的分类,掌握物质的量的浓度、质量摩尔浓度、质量分数等概念;

2、理解几种浓度表示法间的换算,掌握有关溶液配制的计算。

(二)稀溶液的依数性

1、了解溶液的蒸气压、沸点、凝固点概念,渗透作用和渗透压;

2、掌握稀溶液依数性与其浓度的关系,并能进行有关计算,能运用稀溶液性质解释动植物的有关生理现象。

(三)胶体溶液

1、了解胶体分散系的特点及溶胶的胶团结构;

2、掌握溶胶的稳定性因素和聚沉方法。

第二章:电解质溶液和解离平衡

(一)化学平衡及其移动

理解掌握平衡常数、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

(二)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

1、了解:①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的pH标度;②一元弱酸、弱碱部分解离、多元弱酸的分步解离特点及弱酸弱碱溶液的pH值的计算公式及应用范围;③盐类水解的本质。

2、掌握:①一元弱酸、一元弱碱溶液的pH值的计算和多元弱酸溶液pH值的计算;②定性判断各种盐溶液的酸碱性;③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三)缓冲溶液

1、了解缓冲溶液和缓冲作用;

2、掌握缓冲作用原理、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四)沉淀溶解平衡

1、掌握溶度积概念及其表达式、溶度积规则;

2、理解沉淀生成和溶解的条件,能运用溶度积进行有关计算。

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作用、还原作用、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及氧化数的确定方法;

2、了解氧化数法和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一般步骤;

3、掌握运用上述方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

(二)电极电势

1、了解能斯特方程,能正确书写能斯特方程;

2、掌握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能熟练运用能斯特方程计算因浓度变化、酸碱度变化条件下的电极电势和定性判断因沉淀生成、配合物生成导致的电极电势变化。

(三)电极电势的应用

1、能应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能用电极电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完成程度;

2、能运用元素电位图判断处于中间价态物质能否发生歧化。

第四章: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一)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

1、了解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和取值范围及相互关系;

2、理解掌握电子运动的特点、轨道概念,几率密度和电子云概念;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了解屏蔽效应、穿透效应,掌握保里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等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2、能运用上述规则写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

(三)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1、了解元素的电子层结构、能级组、能级、轨道等概念;

2、理解掌握原子半径、电离势、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四)离子键

1、了解离子键的本质和离子键特征;

2、理解掌握离子半径、离子电荷的变化规律;

3、运用离子半径、离子电荷解释离子型化合物的高熔、沸点等性质。

(五)共价键

1、了解价键(电子配对)理论,共价键的特性;

2、理解掌握σ键和π键,轨道杂化理论的要点,杂化轨道的类型和简单分子的空间构型关系。

(六)分子间力

1、了解化学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2、理解掌握分子间的三种作用力与分子极性的关系,分子间力,氢键的形成及对化合物某些性质的影响;

3、能运用分子间的作用力说明物质的熔沸点和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第五章:配位化合物

(一)配位化合物概念

1、了解配合物的概念、配合物的组成;

2、掌握配合物的命名。

(二)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1、了解配位键的本质、配位键的形成条件;

2、掌握外轨型配键和内轨型配键的形成。

(三)配位离解平衡

1、了解稳定常数的物理意义;

2、理解掌握影响配位平衡的因素,并运用配位离解平衡进行简单计算。

(四)螯合物

1、了解螯合物概念

2、掌握螯合物的结构特征和螯合剂应具备的条件。

第七章: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1、掌握误差来源及减免,准确度及精密度的概念;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有效数字和运算规则;

2、了解提高分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3、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学会根据滴定反应来确定物质的摩尔基本单元。

4、了解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方法。

第八章:酸碱滴定法

1、重点掌握溶液pH值的计算、强碱滴定强酸和强碱滴定一元弱酸的滴定突跃范围、影响突跃大小的因素及指示剂选择的原则;

2、能根据测定要求的准确度,考虑能否滴定。

第九章:配位滴定法

1、重点掌握酸效应系数以及控制溶液pH值的重要意义,用条件稳定常数来判断配位滴定的可能性,影响EDTA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稳定性因素。

2、掌握如何选择合适的滴定条件以使配位反应进行更完全;

3、了解金属指示剂的特性及如何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

第十章:其他滴定分析法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方向、进行的程度、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掌握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2、重点掌握银量法的滴定原理、滴定条件及适用范围。

第十一章:吸光光度分析法

1、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原理,吸收光谱和溶液的颜色关系,朗伯-比耳定律及其偏离的原因;

2、了解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及仪器。

三、试卷题型

1、选择题(50分) 2、是非判断题(20分)

3、填空题(50分) 4、计算题(30分)

四、考试用书

《无机及分析化学》,宁开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微生物学》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和育种、生态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学。微生物学的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和改善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

二、课程内容、考核要求和比例

第一章 绪言

1.了解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内容。

2.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3.微生物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4.掌握微生物的特点。

第二章 原核生物—— 细菌、放线菌

1.掌握细菌和真核生物三原界的特点。

2.掌握细菌的形状和大小。

3.掌握细菌的细胞构造(基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核、质粒;特殊构造:鞭毛、芽孢、荚膜)及其功能。

4.掌握细菌的繁殖方式和菌落特征。

5.了解常用的细菌类群。

6.掌握放线菌的繁殖方式及形态结构。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真菌

1.掌握真菌的繁殖方式及菌落特征。

2.掌握真菌的形态。

3.了解真菌的细胞结构。

4.了解真菌的生活史。

5.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6.了解真菌的常见类型。

第四章 非细胞生物——病毒

1.掌握病毒的基本特征。

2.掌握病毒、亚病毒、朊病毒、类病毒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3.掌握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源性细胞的概念。

4.了解烈性噬菌体的侵染过程。

5.了解溶源性细胞的特点。

6.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

1.掌握微生物的不同营养类型。掌握光能无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有机营养型的概念。

2.掌握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要选择和制备培养基的原则。

3.了解微生物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4.掌握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

5.了解微生物发酵作用、呼吸作用、有氧呼吸、厌氧呼吸的概念。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

1.掌握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方法。

2.掌握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实际应用。

3.了解测定微生物数量和生长量的方法。

4.掌握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与生产实践的关系。

5.掌握主要灭菌方法。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

1.了解从自然界筛选菌种和菌种保藏的基本知识。

2.了解微生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掌握接合;转化;转导的概念。

4.掌握菌种的衰退与复壮的概念,掌握防止菌种衰退及复壮的方法。

5.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1.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

2.掌握微生物间以及微生物与高等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微生物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员,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与环境关系极为密切。

第九章 微生物的分类

1.了解微生物分类的任务和微生物的命名方法。

2.掌握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五界系统、六界系统、三原界系统)

了解种的概念。

3.了解细菌的分类系统。

4.了解真菌的分类系统。

三、考试用书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第二版)

四、考试题型

1.填空题 30%

2.选择题 30%

3.名词解释 30%

4.问答题 60%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一、教材与参考书

《有机化学》,李贵深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二、题型与分数分配:

1、命名及写结构式(20分)

2、单项选择(45分)

3、完成反应式(30分)

4、有机化合物鉴别、分离、提纯(20分)

5、推断结构(15分)

6、合成(转化)题(20分)

各题型说明:

1)命名及写结构式:掌握系统命名命名法及正确地书写构造式;

2)单项选择:主要考核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有机物基本性质的理解;

3)完成反应式:主要考核在不同条件下所进行的反应产物,各类化合物的特征反应。

4)有机化合物鉴别、分离、提纯:通过官能团与具有反应迅速、特征现象明显的试剂的应用鉴别(定)出对应的有机物。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理化性质将它们一、一分开或提纯得到较纯物质。

5)推断结构:可通过化合物的分子式,再根据所给定特征化学反应及断键后降解的小分子,推断该特定化合物的结构式。

6)合成(转化)题:设计合成某一有机物的步骤、实现化合物、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实现这些转变的必要条件。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掌握有机化合物的两种分类方法(碳骨架分类和官分类)掌握主要官能团 , , -X ,-OH ,-O- ,-CHO , ,-COOH,-COOR,-NH2 , -CONH-, -NO2, -N=N-, -SO3H等及对应化合物,掌握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及类脂等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组成。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官能团的最低系列原则和取代基的次序规则,掌握分子构型的标记方法:了解有机化 合物的普通命名法、衍生物命名法、常用俗名等。

2.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征

(1)在掌握好物质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各种杂化状态,共价键的键参数。

(2)理解芳香性的概念,掌握苯系芳香烃和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及六元杂环芳香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3)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扼效应)及其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4)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法(透视式、Fisher、Newmen投影)式。

(5)理解有机化合物的顺反(Z,E)异构。

3.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熔点、沸点、密度、溶解度、比旋光度等,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对化合物的沸点、熔点和溶解度的影响,以及利用物理性质对化合物进行鉴定、分离提纯的原则和方法。

4.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重要化学反应

(1)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征与基本化学性质。

(2)掌握有机物的取代反应:

A. 饱和碳原子的卤代反应

B. 芳环上的取代反应

(3)掌握有机物的加成反应:

A .碳-碳双键上的加成反应和Markovnikov规则,共扼二烯的,1,2-加成和1,4-加成。

B. 碳-氧双键上的加成反应和加成-消除反应。

(4)掌握有机物的消除反应:

卤代烃的消除反应和醇的消除反应,反应条件和产物选择规律。

(5)其它重要反应:

A. 掌握烯烃、芳香烃母系及侧链、醇和醛的氧化反应、烯烃的臭氧化反应。

B. 掌握不饱和烃、醛和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硝基化合物的加氢反应和其它还原反应。

C. 掌握羟醛缩合、酯缩合反应、重氮化反应和重氮基的取代反应。掌握Gringnard试剂同羰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的反应及应用。

D.芳香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取代基的性质及定位规律。

5. 杂环化合物

掌握呋喃、吡咯、噻吩、吡啶的化学性质

6.重要的天然有机物

(1)多糖:掌握单糖的分子结构(组成、异构)开链和环状互变异构及变旋光现象、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理解糖苷键的特征和二肽的形成。了解二糖及多糖的性质。

(2)蛋白质:掌握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组成、异构)两性和等电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理解肽键的特征和二肽的形成,了解蛋白质的形成、次级结构、两性和等电点。

(3)油脂与类脂:了解脂肪酸甘油三酯的组成、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知道磷脂、甾醇、蜡酯、萜类化合物等组成与性质。

四、本课程各章节要求

§ 1 绪论

本章重点: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及其表示法;化合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及其对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化合物分子中原子、原子团的相互影响。构造异构-碳链、位置、官能团异构。

1.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概念;

2.理解共价键的形成;

3.了解共价键的属性(参数):(键角、键能、键的极性、键的极化作用);

4.了解共价键断裂和反应的类型;

5.理解酸碱的电子理论一路易斯酸碱;

6.理解分子间力:定向力、色散力、氢键;

7.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性质;

8.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2 饱和脂肪烃:

本章重点: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详细介绍卤代反应的游离基取代反应;环烷烃的结构和性质,分析环己烷的一元、二元取代物的优势构象。

1.了解烷烃的通式和构造异构;

2.掌握烷烃的命名(10、20、30、40碳和伯、仲、叔氢原子);各种烷基;

3.掌握烷烃的命名法(①习惯命名法、②衍生物命名法、③系统命名法);

4.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同系物规律;

5.掌握烷烃的化学性质:氧化、卤代反应。

6.了解烷烃的来源。

§3、不饱和烃

本章重点:介绍离子型亲电加成反应规律、用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及碳正离子稳定性。用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及碳正离子稳定性阐明加成反应的规律。

1.了解乙烯分子的平面形结构—SP2杂化轨道;

2. 掌握烯烃的顺反异构的命名法,次序规则;

3. 掌握烯烃不饱和性:(1)兀键断裂反应,①加成反应;催化加氢;亲电加成及反应历程,马氏规则与不对称烯烃加成反应中间体碳正离子稳定性的关系。②氧化反应、③聚合反应。(2)σ键断裂:α-氢原子的反应:自由基型取代、氧化反应;

4.理解原子或基团的电子效应;

5.了解炔烃的物理性质;

6.掌握乙炔的加成、氧化、聚合,炔氢反应;

7.了解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8.理解1,3-丁二烯分子的结构—共轭兀键和共轭效应,共轭效应与有机物种的稳定性;

9.掌握共轭二烯烃的1.2-成和1.4-加成,双烯加成、聚合和橡胶。

§4 碳环烃

本章重点:本章重点:阐明环的张力学说,无张力环的结构和构象,分析环己烷的一元、二元取代物的优势构象。阐明苯分子的结构及大π键的概念,苯环的稳定性,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及历程定位规律及其应用。

1.了解脂环烃的分类、命名;

2.了解脂环烃物理性质,理解脂环烃化学性质(氢解、卤解、酸解一小环不稳定性);

3.理解环已烷的稳定构象、取代环已烷的构象;

4.了解苯分子中的碳的SP2杂化轨道成键;

5.掌握单环芳烃的命名;

6.掌握苯与同系物的物理性质:①取代:硝化、卤化、磺化、烷基化、酰基化、②加成:加氢、加氯、③氧化,侧链α-H的卤化和氧化;

7.了解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取代基的性质、分类.

8.掌握苯环上亲电取代定位规律。

9.了解稠环芳烃的种类和命名,萘的化学性质;

10.掌握休克尔规则和芳香性。

§5 卤代烃

本章重点:一元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并解释扎依采夫规则,四种反应的竞争。

1.了解卤代烃的结构、分类、掌握命名;

2.了解卤代烃的制法;

3.了解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4.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①卤原子的亲核取代:水解、醇解、氰解、氨解与硝酸银—乙醇溶液的反应,与碘化钠一丙酮溶液反应,与金属镁反应一格氏试剂的生成、②消除反应、卤原子与β-H 脱去—札依采夫规则;

§6、醇、酚、醚

本章重点:醇、酚的结构及化学性质;结构和性质的关系,醇转化变成其它类化合物的重要性。

1.了解醇分类和命名法;

2.了解醇的制法;

3.掌握醇分子结构与氢键、醇的物理性质、

4.掌握醇的化学反应:羟基上的氢的反应,羟基的亲核取代反应、羟基的消除反应(脱水)、醇的氧化或脱氢反应、

5.了解酚的结构、命名;

6.了解酚的物理性质;

7.理解酚的化学反应;

8. 醚的结构和烊盐、分类、命名;

9.理解醚的制法;

10.了解醚的物理性质,

11.掌握醚的化学反应:①未共用电子对的反应—烊盐生成、配位化合物生成、②醚键的断裂(与HI、)、③α-H的过氧化反应、

§7 醛、酮、醌

本章重点:以醛、酮为例讨论羰基的结构和亲核加成,结合各个反应的实际意义,说明在分析、鉴定、合成及生物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1.了解醛、酮的分子结构、分类;

2.掌握醛、酮的命名;

3.掌握多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

4.了解醛、酮的物理性质;

5.掌握醛和酮的化学反应:羰基的亲核加成:加氢氰酸,加亚硫酸氢钠,加格氏试剂、加醇与氨的衍生物的缩合(加成+消除),与碳负离子即与具有α-H的醛(酮)的缩合;氧化还原;α-H的活泼性;卤化和碘仿反应等;

6.了解重要的醛、酮;

7.了解醌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8 羧酸及其衍生物

本章重点:羧酸及其衍生物、取代酸的分子结构、性质;比较衍生物的反应活性强调羟基酸、羰基酸等多官能团化合物的特点。

1.了解羧酸的结构、分类;

2.掌握命名法;

3.了解羧酸物理性质;

4.掌握羧酸的化学反应: 羧羟基的亲核取代—衍生物的生成,羧羰基的还原,α-H的卤化—取代酸的生成,酸性,二元羧酸脱羧、脱水,钝化苯环的间位亲电取代;

5.了解重要的羧酸;

6.掌握羧酸衍生物的结构与分类、命名;

7.了解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8.羧酸衍生物的化学反应和应用:酯、酰胺的水解和酯的醇解,酯的还原,克莱森酯缩合。酰胺的霍夫曼降解反应;

9.了解重要的羧酸衍生物;

§9、含氮有机化合物:

本章重点:胺的结构和性质;各类胺碱性强、弱的原因;重氮盐生成的条件与偶合反应的实际应用。

1.了解硝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2.掌握硝基化合物化学性质:芳环上的硝基的还原反应、硝基对芳环亲电取代反应的致钝作用。

3.了解胺的分类、命名法和结构,

4.了解胺的物理性质

5.掌握胺的化学反应:

①碱性、②氮上的烃基化、③氮上的酰基化,与对甲苯磺酰氯的反应、④与亚硝酸反应与重氮盐、⑤氨基对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的致活作用、⑥胺的氧化

6.了解重要的胺、

7.季铵盐和季铵碱、

8.了解表面活性剂结构特征与性质,

9.理解芳香族重氮盐和偶氮化合物(生成、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0.了解染料分子结构特征和发色基、助色基。

§10 杂环化合物

本章重点:杂环的结构特点,掌握几种有代表性重要的常见的杂环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性质.

1.了解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法;

2.了解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及芳香性;

3.了解杂环化合物的性质。

§11 油脂和类脂化合物

本章重点:油脂 磷脂 甾醇的结构特点

1.了解油脂

1)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2)油脂的物理性质 3)油脂的化学性质4)肥皂和乳化作用 5)合成表面活性剂

2.了解类脂

1)蜡 2)磷脂

§12 碳水化合物

本章重点:单糖的分子结构(包栝构型和构象)与性质。二糖及其配合物应掌握苷键的形成及水解。

1.了解碳水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

2.理解单糖(甘油与单糖的组成、分类、异构现象,(核糖)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开链费歇尔投影式,氧环费歇尔式,哈武斯式,构象式。

3.掌握化学性质;还原性与氧化性,成脎反应、半缩醛羟基的反应与糖苷的形成;

4.了解重要的单糖;

5.了解二糖(形成与分类);

6.了解多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性质)。

§13 氨基酸和蛋白质

本章重点: 氨基酸的两性和等电点性质; 蛋白质的沉淀与变性,蛋白质分子的一级与二级结构。

1.了解天然氨基酸组成、分类、性质;

2.掌握酸碱性与等电点;

3.了解氨基的亚硝酸放氮反应;

4.了解氨基与羧基共同参与的反应;

5.了解络合性能,与茚三酮显色;

6.了解成肽反应;

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食品生物化学;学习能力;教学实效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食品安全、酿酒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相关专业的学习、研究提供通用的语言和方法,在学科体系中有承前启下作用。食品生物化学内容抽象、繁杂;知识点联系紧密,综合性较强;复杂的代谢反应环环相扣难以理清;是较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一般思路开阔但缺乏持之以恒的坚持;表现欲强但自我约束与管理能力较差;理想远大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课程特色与学生特点都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其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助其成才。

一、结合专业兼顾学生需求安排教学内容,解决学时有限的问题

《食品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及知识容量要求有较多的学时(笔者认为理论课时至少应在60学时以上)才能比较详细、系统的讲解,实际情况是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化的理论学时在40-50之间,甚至更少。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既要保证生物化学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学生深造的需要,必须对内容进行筛选,分清主次。《食品生物化学》内容可分为大分子物质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控、分子生物学三大块。结合食品类专业的后续课程和学生需求对内容进行如下安排:大分子物质结构与功能部分是讲授的重点,但要突出蛋白质、糖、脂类化学,核酸化学略讲;物质代谢部分有策略的讲解:不细讲每一步反应机理及每一条代谢途径,重点在途径的整体性及途径间的关联上(详见本文三(二)内容);结合考研的需求分子生物学部分简略讲解;以应用实例为切入点适度介绍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前沿知识与技术以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具体到每个章节,学时分配上应偏重于难点、重点部分,对于较易理解的知识模块,教师用启发式或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内容即可。单次授课容量由少增多循序渐进,力争做到让学生前期不厌学,后期能跟上。开始的2-3次课内容不易过多,这是因为学生对生化知识生疏,对老师教学方式、方法不熟悉,过多的内容易使学生手忙脚乱,进而厌学。随着教学的进展,教师可将进度加快到学生能接受的水平。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帮助学生掌握生化知识

(一)实例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有效动力,实例教学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良好方法。食品加工、看病治病、健身美容等日常生活都有生物化学知识的应用,结合授课内容将这些知识适时穿来,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必需氨基酸与食品营养价值相结合,面包的疏松、弹性与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相结合,减肥与物质代谢相结合等。通过这样的联系不但使生化知识经久难忘且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感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教学效果必然会大大提高。

(二)学生主导课后总结、课前复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及动画、视频的有效组合使教学更直观与灵活,但授课内容却不能系统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知识间逻辑层次也不清晰。故此,老师们一般在每次课结束前亲自总结授课内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性。如果每次课让2-3名学生作一次“小老师”,描述授课内容,总结难点、重点,分析逻辑关系,不但能督促学生认真、用心听课,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课前复习一般采用的提问方式容易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如果摆出“擂台”让学生提问,其他同学回答,不但能促进学生课下复习,更能刺激学生开动脑力、查阅资料以提出有水平的问题。这种学生主导的课后总结、课前复习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表现欲,在帮助他们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起到了拓展思维、提升语言组织能力的作用,为了保证课堂的实效性,总结与复习时间不易过长且与平时成绩相关联。

(三)开展自主课堂,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对生物化学内容中较易理解的部分可采取自主课堂的形式授课。例如维生素部分,内容简单、有序,网络资源丰富,生活实例较多,每一种维生素可独立成篇。因此,可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负责一种或几种维生素的讲解。要求学生自制课件、自己讲解,但教师对讲解的内容、课件提前把关以保证自主课堂的实效性与严肃性。自主课堂的开展可提高学生对文献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知识的梳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其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多途径、多方法,对学生“授之于渔”

(一)生化理念与思维的建立可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及理解能力

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归纳总结能力较弱,个人认为帮助其建立生化理念、培养生化思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物质结构、性质、功能间的关系“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而性质是功能的基础。”该理念贯穿生物化学整个知识体系。因此在讲解大分子物质的结构与功能时,通过反复强调、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其内涵。该理念的建立,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酶活性的改变、代谢的调控、基因表达与调控等抽象而具体的知识。物质代谢部分反应众多、途径交叉是生化的难点,但不变的定律是代谢一定与机体状态相适应,这种思维模式能帮助学生理解代谢途径间的联系与调控。生化理念的建立、生化思维的培养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生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整体性、系统性概念的建立可提高学生联系、分析能力

《生物化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代谢部分,途径多,过程复杂,反应与反应之间、途径与途径之间是点点相连、环环相扣。学生要记住每一步代谢反应是非常困难的。结合食品科学类的课时安排、专业特点及考研需求,在授课时采用“纲举目张”的方式:强调每一代谢途径的整体而不是每一步具体反应过程与机理。如在讲葡萄糖的有氧氧化时会首先给出如图1。这样简单化的代谢途径因脉络清晰而便于学生记忆,此为“纲”。在具体讲解每一阶段时要求学生重点关注该阶段发生部位、关键性中间物、最终产物、重要的调控酶及所催化的反应(此为“目”)。糖代谢所有途径讲完后,以6-磷酸葡萄糖为中心点用一个简图把各途径联系起来。通过这样的复习、总结,不但强化了代谢的整体观,更有利于深入分析糖代谢间联系与调控。利用代谢与机体相适应的理念,通过糖代谢的总图,分析代谢途径间的联系与调控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代谢途径的生理意义及调控方式。用先总后分再总的方式推进,通过多次重复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是生化的难点。如果以三羧酸循环为主线,给学生提供一个三大物质代谢的轮廓图,再以科学饮食和减肥为切入点,将三大物质代谢联系起来既能避免代谢的繁琐与枯燥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机体的整体性及知识间的关联性,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从细节着手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可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生物化学名词概念比较多,要牢记这些费时、费力。应用型本科的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老师一些小技巧的使用可帮助学生有效记忆。一些概念要教会学生从字面理解,如变构酶:变为“改变”,构为“结构”,联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该名字的含义基本就清楚了;一些名词要强调几个关键点,如呼吸链:要求学生注意呼吸链的位置、包含的物质及作用,加上一定的文字组合就可记住该名词;一些名词需理解个别字,如“酶原”、“维生素原”、“糖原”等,对“原”字的理解是关键,结合“原”的意思“最初的、开始的”,这几个名词的内涵也就掌握了。这样的学习方法避免了死记硬背,引导学生灵活掌握知识,提升其记图1忆力。

四、利用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综合素质

(一)实验内容体现“应用性”及“综合化”

生物化学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因此实验项目的选择以“应用性”为主,实验技能即要包括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又要体现生化技术的应用,为此在具体的实验内容安排上以综合化的实验为主导。如“免疫球蛋白的提取、纯化与鉴定”综合性实验,将蛋白质的提取技术(盐析、有机溶剂沉淀)、脱盐技术(透析、超滤、层析等)和分析技术(包括分光光度测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技术柔和在一起。通过训练,学生一方面掌握了大分子物质制备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应用了当代的主要生化技能与手段。同时通过教学组织,引导学生把学习的重点从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逐渐延伸到基本方法、基本策略思想的学习上来。

(二)实验设计体现

“主动性”及“全面性”为了全面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并调动其主动性与创造性,要求自行设计“核酸提取与鉴定”的实验方案并讲解。为了保证课堂实效并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老师对学生的实验方案把关。学生查阅资料可将核酸的微量制备技术(包括有机溶剂抽提、高速离心、多聚酶链式反应)和分析技术(紫外分析、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技术)学会、吃透,使学生对实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实验准备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抽象的实验内容具体化和直观化;通过讲解实验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训练在确保实验效果的同时提高了实验的复杂程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的方法思维和创新意识。

五、建立教学反馈交流机制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也如此,一切教学手段都应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此利用课余时间在期初、期中、期末各安排一次与学生交流、反馈。方式可以以面对面进行也可以以书面问卷的形式进行。期初的交流主要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习惯以及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要求与期待,通过了解学生制定本学期授课的基本内容与课堂设计;期中的交流重点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内容的深浅、进度的快慢是否适合学生,学生能否掌握及理解,通过交流调整教学内容与手段;期末的交流是进行总结及反馈,为下次上课做准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由QQ、微信平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回答或解决。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化的学科特点、老师的要求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也作出适当的调整更好的掌握生化基本知识与技能。面对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上好理论性强、内容繁杂的生物化学课对老师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力,创建和谐课堂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与学习能力的提升不但有助于学生学好生物化学这门课,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金环,连艳鲜,王永芬.应用型本科动物生物化学核心课程建设[J].生命的化学,2015,35(3):438-441.

[2]张鸣放.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3):1-4.

[3]吴建成,陈平,李志林.应用型本科公共基础课课程建设的主线[J].大学教育,2016(7):17-19.

[4]熊伟,左绍远,等.对医学类本科专业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反思[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591-594.

[5]邓详宜,李婵娟,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体会——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J].生命的化学,2014,34(3):419-422.

篇3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生物技术;教学现状

1 问题的提出

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生物催化剂(酶或活细胞)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或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生物技术是一门实验学科,作为世界三大高新技术之一,其飞速发展使其日益渗透到各学科领域及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随着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应用中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它已逐渐成为提升我国食品工业技术含量、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核心技术。因此,培养既掌握食品工程技术,又能将生物技术熟练应用于食品加工中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是食品工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然而,生物技术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领域中并不是传统的学科,关于它的教学,我们没有多少经验可循。因此,调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技术教学现状对食品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研究生物技术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渗透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了解兄弟院校的教学情况,相互取长补短以指导本专业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技术的教学现状

为了充分调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技术的教学现状,并进一步为本学科课程的设置提供依据,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全国多所院校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两个层面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2.1 本科教学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教学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调查了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福州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暨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13所高等院校,统计发现,少数高校除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两门专业基础课外,没有设置相关的生物技术课程,如江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多数高校设置了相关的生物技术课程,如食品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导论、食品酶学、发酵食品工艺学等,有的作为选修课,有的作为限选课或必选课。

2.2 研究生教学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教学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调查了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福州大学、天津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15所高等院校,经调查发现,与本科教育相比,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学生生物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尤为突出,它将食品生物技术作为一个专业设置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下,分设食品基因工程、食品蛋白质和酶工程、发酵工程、食品微生物学、果蔬生理与分子生物学、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6个研究方向,所设置的生物技术类课程主要有食品生物技术、高级生物化学、食品生物技术专业Seminar、分子生物学专题等学位课,以及基因工程专题、细胞工程进展、发酵工程专题、食品酶学、高级食品微生物学、发酵食品研究进展、高级葡萄生理与分子生物学(葡萄酒方向必选)、葡萄酒化学进展(葡萄酒方向必选)、果蔬采后生理研究进展(果蔬贮藏方向必选)、蛋白质化学、生化技术、活性酶蛋白凝胶电泳技术、食品微生物实验新技术等选修课。多数院校在食品科学专业设置了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如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福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等。多数高校的食品科学专业将食品酶学或食品生物技术(中国农业大学选择的是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方法与进展)作为必修课,其他专业或必修或选修,也都设置了食品酶学或食品生物技术课程。也有部分学校设置了其他生物技术课程,如陕西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将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作为学位课。

从学分要求上看,各高校对硕士研究生总学分的要求在30~35分,其中生物技术类课程的学分为4~12分,占总学分的12%~35%。

2.3 理论学习与实验学时的分配

在同一门生物技术类课程理论学习与实验课时的学时分配上,各高校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别。在本科学习阶段,多数院校未设置实验内容,只有少数院校例外,如浙江大学和山东轻工业学院,两者都为本科生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选修课,共40学时,其中实验16学时。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各院校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只有理论课的学习,而没有设置实验环节,如山东农业大学,设置了食品酶学和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两门生物技术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均为纯理论课,各40学时;天津科技大学的食品生物技术为纯理论课,共64学时。但多数院校设置了实验学时,如江南大学设置了4门相关课程,食品酶学学位课63学时,其中实验27学时;生化分离技术学位课44学时,无实验内容;食品生物技术选修课30学时,无实验;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选修课60学时,其中实验20学时。还有些院校设置了专门的生物技术实验课程,如中国海洋大学有专门的食品生物技术实验课程,34学时,暨南大学有高达72学时的食品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

2.4 实验内容的设计

各院校对实验内容的设计差别很大。有些院校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不考虑与食品专业的直接相关性,如中国海洋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食品生物技术实验课,只涉及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两大实验内容。有的院校只涉及与食品工程密切相关的生物技术实验内容,如山东轻工业学院设置与食品工业密切相关的酶工程与发酵工程核心技术作为主要的实验内容。也有些院校比较全面,如江南大学既涉及作为生物技术本身核心的基因工程实验内容,又涉及与食品工业密切相关的酶工程内容。而暨南大学食品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则最为全面,既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本身的核心实验内容,又涉及与食品工业密切相关的如α-淀粉酶、果胶酶、过氧化物酶的活力测定等酶工程的内容,以及如腐乳毛坯的制备等发酵工程的实验内容。

3 结束语

通过对相关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技术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3.1 总体对生物技术重视

近些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食品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因此,各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普遍重视生物技术的教学,无论在本科学习阶段还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都有除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两门专业基础课以外的生物技术相关课程,这与十几年前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3.2 各高校之间的严重不平衡性

各高校之间在生物技术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这包括所开设的课程、总学时数、实验学时数以及实验内容的设计等多个方面。

3.3 本硕学习内容之间的难衔接性

篇4

>> 应用型高校《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本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与实践 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体会 基于网络环境的《食品微生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食品微生物学的实践探究 基于“问题”的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食品科学专业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增加预测微生物学内容的思考 实践教学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 高等农业院校《食品微生物学进展》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万成松,李华,王冬等.高素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6-17.

[3]赖建平,罗军.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制作与功能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4):354-356.

[4]田洪涛,贾英民,孙纪录,李英军,林杨.构建面向21世纪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02:51-54.

篇5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教学模式 ;知行合一; 知-行-悟-省; 行为规范; 健康人格; 处世智慧

思想品德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处世的课程,不象数理化、英语等以知识和思维方法传授为核心。思想品德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课程,主要是做人处世的智慧。现行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一改以往机械、呆板、空洞的理论、教条和口号变得鲜活起来。但如何才能让这些鲜活的东西变成真正能滋养广大中学生精神、人格的营养却是我们教学中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中学思想品德课程课改的方向应以知行合一为最终、最高目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健康人格和品格才算是达到了教育的任务。经过教学实践,总结了一套简洁的教学模式。本人试图将这一过程的完成概括为“明白道理、自觉践行、举一反三、不断反省”四个阶段,简化为“知-行-悟-省”,并就教于方家。

1 社会转型时期给教育带来的挑战

人类文明和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这是一个由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主导并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层面的信息化时代。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和传媒技术使人们可以不受时空局限而自由地交往。这给我们的当代教育提供了充分的便利和丰富的资源,但也由此带来了不少复杂性和挑战性。学生了解、融入社会的渠道因为众多便利的传播媒介而多样化,学生的思想品德因为海量良莠不一的信息而不再简单,我们老师和家长时常碰到这种情况:在学校和家里,师长们煞费苦心的教育抵挡不住学生一夜上网的冲击。一夜间、一念间,一不小心学生就会因为接触到烟酒、黄色书刊、网游赌博等而改变了人生轨道。这绝非危言耸听。据有关部门统计,未成年人犯罪低化趋势比较明显。14-16岁的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数,2010年比2007年增加了74.9%。有的地方公安机关2008-2010年抓获的14岁以下参与刑事案件作案的占到未成年人犯罪人数12.7%。另外犯罪日趋严重,2010年比2006年增加了206%。参与犯罪的未成年人文化程度大多在初中以下。有的省份占为85%,有的高达96.7%。(①)

学生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和客观和都有。客观方面的有: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学校家庭教育不到位。人类有从众、模仿的行为习惯。作为正在成长阶段的广大中学生更是如此。主观方面的则有家庭氛围、个人行为习惯等。他们勃发的青春、饥渴的好奇心及自律能力弱特点,使他们很容易接触并染上危险品、不良行为习惯(比如烟酒、、黄色书刊及赌博等)。如果不在学生思想深处构建一个强大的精神免疫系统,学生难免涉足其中。

2 “知-行-悟-省”的内容体系

2.1 “知”:主要是知识传授。总体上,要让学生明白,思想品德课主要讲做人处世的知识、方法、原则等。个别的需要特别强调和讲解,比如人教版七年级《生活中的雷区》一课中,关于等,其危害性和原因等就一定要讲透。原则上,现教材上的知识点和事例已经比较丰富了。但也有个别材料脱离学生生活和实际,他们比较陌生。因此,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更贴近他们实际的材料。比如讲《情绪调味师》一课“走出情绪的低谷”时,就可以补充林肯非常坎坷、曲折的一生。

2.2 “行”:这是学以致用的环节。思想品德课本上的知识点、道理学生都很容易就能读懂,能了解。但能不能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做到知行合一,这就很难了。要让学生明白,思想品德课就是学着做人的课。从某种意义上来来说,做人也是读书,是读无字书。

我们现行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没有为学生类似的实践提供太多实践的机会。但也要尽量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知行合一。比如《生活中的雷区》一课,就可以要求学生参照“成龙的忠告”给自己“约法3-5章”;结合“学会拒绝”中的内容,制定《抗拒黄赌毒邪计划书》,内容可以包括“自己曾经面对的诱惑、当时如何处理及结果、自己的性格弱点及可能被诱惑的内容分析、自己的预防措施、计划执行监督人”等。

2.3 “悟”: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更深入地去观察、思考,加深对知识和理解和行为的规范。比如“学会拒绝”一文中,我们可以补充罗斯福拒答好友的例子,从面引导学生理解“拒绝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权利,也是一门学问和艺术”的高度来认识。这不仅能有效教育学生在判断力、意志力弱的时候抗拒黄赌毒的污染,还能让他意识到其中的生活智慧,终生受用。在有些留守学生占比很多学校,这一环节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一些心理障碍和更多的精神渴求,比如家庭温暖、关爱等。他们比其他同学更敏感也更易受外来的诱惑和干扰,所带来的问题也更多。因此,尤其要在“悟”的这个环节给这些同学对症下药,引导其自觉自省上。

2.4 “省”:这是更深一层的思想化育,也是健康人格、高尚道德培养的起步。就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省和判断。孔子的学生曾子就曾“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②)学完“学会拒绝”后,我曾要求学生为自己立下3-5条自律警语作为自己的戒条。有学生例出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一个“省”的过程。这能引导学生从一些看似简单的事例和处世知识中学会自省自律、 自觉自愿,做一个生活的智者,其教育效果不言自明。教学中,“省”的环节需要以灵活的形式和学生家长展开互动,教育效果更好。

3 “知-行-悟-省”的意义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很难用直接的分数来衡量,更多的是从学生的行为规范、精神状态、学习态度以及待人处事的方式表现出来。

3.1 这种教学模式的着眼点是以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生活为起点,以社会人际关系处理方法、技巧为目标,以健康人格、道德规范培养为终点,其意义将让学生受惠终生。我们都知道,小时候的一些经历、生活体验都会对人成年后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知-行-悟-省”的模式,如果运用得好,有如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疫苗。能让学生养成积极进取、勇对困难、服务社会和国家等健康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3.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知-行-悟-省”的效果一旦发挥出来,对学生其它课程的学习及其全面发展能产生非常积极的摧动效果。经对所教班级学生开展的针对性调查和了解,通过学习如何控制自己情绪、如何对待歧视、自卑等后,学生自我感觉学习轻松、舒坦了,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了显著转变和提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品德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唯其如此,在当今的社会大背景下,这项工作才显得格外的迫切和重要。“知-行-悟-省”的教学模式还处在启动时间不长的尝试阶段,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积累,希望有志于此的同仁来共同丰富、完善它。

参考文献

[1]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篇6

1.科学的选择渔药

选择渔药应严格遵守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规定,以不危害人类健康和不破坏水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渔药必须是具有兽药许可证且通过农业部兽药生产GMP认证的正规兽药生产企业生产,且取得产品批准文号和有生产标准的渔药。养殖者在购买渔药时一定要向厂家获取以上证件,千万不要购买“三无”渔药。要根据“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选用渔药,不要购买和使用国家禁用药品,提倡选择使用水产专用药、生物性渔药与渔用生物制品。渔药必须容易分解或降解,产物基本上是无害的或者很容易通过其他动物转换,避免药物在养殖对象的组织中或生产环境中积累。

2.渔药的使用

2.1病害预防 无公害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对病、虫、敌害生物的防治,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通过使用微生物制剂为鱼、虾创造良好、稳定的生存环境,增强鱼、虾体质,减少疾病发生。清塘消毒宜选用杀菌力强、药效期短、药物残留小的药物。定期使用有益活菌改良养殖水体,为鱼、虾创造良好稳定的生活环境,减少疾病发生。养殖中后期如果池塘底质较差时,选用颗粒状、沉水性活菌产品效果较好,可先用适量粒粒氧全池泼洒进行底部增氧、再用0.5ppm~1.0ppm片状、粒状活菌(菌种为硝化菌、枯草芽孢杆菌)进行底部改良,结合使用一些沸石粉高效底改,效果更好。平常不要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多使用大黄、穿心莲、板兰根、黄芩、黄连、鱼腥草等中草药物添加饲料预防疾病,毒副作用小,病菌不易产生耐药性。

2.2对症下药 无公害养殖发生病害时应对症下药,防止滥用渔药与盲目加大用药量、增加用药次数或延长用药时间,以免影响水产品质量。 一般来讲,细菌性疾病如赤皮、肠炎、烂鳃、白头白嘴及暴发性鱼病等,应使用杀菌类药物内服加外泼,可选用极具杀菌能力的“强氯精”进行泼洒治疗。由寄生虫引起的鱼病,如车轮虫病、中华蚤病、锚头蚤病等,则应选用杀虫类药物,如渔用灭虫药物和菌虫杀手对杀灭寄生虫效果特别显著。真菌病可使用亚甲基蓝或主要成分为中草药的“水霉净”泼洒防治,淡水网箱鱼类、亲鱼用千分之一食盐、千分之一小苏打合剂浸洗10~15 分钟有一定效果。敌百虫、乙酰甲胺磷等有机磷类虽然较有效控制寄生虫,但本身对鱼类毒性大,加上应用时间长,很多寄生虫对其产生耐药性,不宜使用。为切实保障水产品质量,水产养殖饲料中的药物添加也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要求,不得使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或添加剂,也不得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菌素类药物;不得直接使用原料药。

2.3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法 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法对防治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常用方法有全池泼洒、浸浴、内服、挂篓挂袋、注射、局部涂抹和间接投药法等。全池泼洒法必须做到药物充分溶化和泼洒均匀,保证所有个体都接触到药物,泼洒药物应选择晴天上午9时进行,应尽量避免傍晚施药,以防药物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后,腐烂造成水中溶解氧的缺乏,引起池鱼的浮头死亡(该种情况极易造成病鱼中毒死亡的假象)。内服对预防体内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有较好的效果,但要防止盲目增大剂量、增加用药次数及延长用药时间。

篇7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食品生物化学 应用

[作者简介]蓝耀宏(1968-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南宁地区教育学院理工系化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化学教育、职业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南宁地区教育学院2011年度院级重点科研项目“CMT-PBL-LBL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食品专业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46-02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通常被称作“问题式学习法”,它是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家Barrows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其颠覆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法,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引起重视,至今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讲,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鼓励式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支撑,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探索、教师辅助点拨学生的基本模型。

PBL教学模式目前在国内开始受到重视,在一些高校、学科的课程中开始尝试应用,尽管大多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也有一些经验。笔者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在食品与营养检测专业讲授“食品生物化学”中应用了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PBL教学模式在现实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创造力。在中国教育的传统中,师道尊严备受重视,这不仅在于对老师人格的尊重,还在于对老师教导上的推崇,也就是说老师教的东西才是正确的,才是真理。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灌输式教育就成为正统的教育模式,这种灌输教学模式可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即使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对外接触交往非常频繁的今天,这种情况也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不仅在学生懵懂、心智未开的中小学如此,即使在以心智成熟、自我控制力强的学生为教育对象的高等学校也还同样如此。可见,灌输式教育需要变革。灌输式教育教学方式的最大缺陷是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他们获得的知识往往只是老师将课本知识、自己的认识单向教给学生,而学生自己没有参与知识的发现,自己没有在参与中形成对知识的认识,因为灌输式教育不需要学生去开动脑筋思考,只需学生会记忆就可以了,在这种靠记忆不靠思考的学习氛围中,需要独立思考、独立见解才能实现的创新也就难以出现了,这就导致中国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欲望缺乏。而流行于欧美国家的倡导创新精神的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引,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思考、探求,它不给学生既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未知答案的情况下去学习、思考、研究。显然,如此一来,学生在未有既定框架下进行学习钻研,必然能够增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PBL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坚持了以生为本,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至关重要,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必然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被老师进行知识灌输时,他是被动的,他只有听的份,他自己的想法和能力都没有机会展示,而PBL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其带着问题去学习,去研究,学生才是主体,他们在对问题的解决和答案的寻觅中发挥着自己的才智,体现着自己的能力,他们也因此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能感受到成功过程的艰辛。深入学习才会有对知识的渴望,才会感受到知识带给自己的快乐,学习兴趣的形成往往就是在对知识的感悟和探寻中形成。在以往的实践中,PBL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调动积极性上的作用都有较为肯定的验证,这也是PBL教学模式被广为采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3.有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前所述,PBL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必然起到重要作用。除此之外,PBL教学模式在有助于教学质量提升上还有重要一点,那就是能够使学生动起来,和教师教学互动起来,让学生头脑“闲不住”:问题被教师提出后,学生不管是想思考,还是想逃避,都不得不动起来解决问题,寻找问题答案,这样一来,教学实际效果必然要好于以往学生被动静听状况下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不管是动脑能力还是动手能力,PBL教学模式都远远好于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食品生物化学”这样一些实操技能应用课比较多的科目上,其效果更是非常明显。这也是理工科课程教师比文科教师更愿意采取PBL教学模式的原因所在。

二、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任何好的教学模式要想取得应有效果都需要注意具体实施的步骤、方式方法,特别要注意实施中的细节问题,“细节决定成败”在这里也是真理。因此,PBL教学模式的实施也需要注意细节,强调实施的具体策略。

1.教材的选择。PBL教学在我国的推广时间不长,很多教师对其认识还很有限,这就导致了开展PBL教学模式所需的配合、支持材料建设出现滞后。尤其表现在具体专业、具体课程的匹配教材的编写上的欠缺。以往的教材多体现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课本设问题少,案例少,并且即使有问题也多在课程讲授完后提出,这样不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也不符合PBL教学模式的设计要求。要想能够较好地应用PBL教学模式,就需要在教材建设上下工夫,应首选基本符合PBL教学模式的教材。如没有这样的教材,就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编写这样的教材。从目前看,“食品生物化学”课程还没有能够体现PBL教学模式的合适教材,新教材的建设是当务之急。当然,教材建设毕竟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搞好的,在教材不具备的情况下,PBL教学模式也是可以运用的,只是需要教师付出更多辛劳来准备问题,设计教学进程。

2.具体教学中的应用。步骤一:课前准备。第一,教学内容的选择。鉴于PBL教学模式应用起来一般占用课时较多(PBL教学模式比普通教学模式一般多费一倍课时),在“食品生物化学”整门课程的全过程中应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然课时不允许,因此,采取有重点的应用方式较为恰当。经过课程用时测算,笔者认为在这门课程中PBL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占课时总量的20%左右较为恰当。这20%应放在那些重点、难点章节上,如蛋白质、酶、维生素、物质代谢四大章节,而相对不太重要的章节,如核酸、风味物质和色素化学等章节仍然可以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这样做既可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同时,可以照顾面上的知识点,做到点、面结合,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体系。

第二,问题设计。PBL教学模式中促使学生学习的关键是问题,而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因此,对问题的设计需要格外重视。具体来说,问题设计需要体现如下要求:(1)问题必须是围绕核心学习内容提出的,其能够引出所学的主要内容,同时,本章节的重点难点也应反映在问题之中,以期通过让学生对重点、难点的重视,达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2)问题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反映学习本学科的现实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我们所提的问题就是社会上广为关注的“三聚氰胺”的问题:为什么不法奶商要在奶粉中添加对人体有害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在学习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时,我们可以提出如牛奶、蛋清或豆浆解毒的原理是什么?在学习酶促反应机理时,我们可以提出为什么饮用浓咖啡有提神的作用?在学习三大物质代谢时,可以提出综合性的问题:禁食数天的人,随着禁食天数的增加,他体内会发生什么变化?(3)问题要在解决后及时使教师得到全面的效果反馈,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效果来进行必要的教学进程调整。(4)问题设计要尽可能地多涉及相关学科,以便使学生的学习视野扩大,使今后学习更易深入及扩展。

第三,课下讨论。课前一周将问题发给学生,并让他们以4~6人为一组,自由结组,强调每组的男女生比例及学习好坏搭配,教师指定组长,由组长组织同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学校网络中心等处搜集解决问题的资料,在搜集到一定程度后,进行组内分析讨论,发现资料欠缺或其他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补充和改进。在课堂讨论前组长要指定本组发言的同学,并让同组同学协助其准备发言内容。

步骤二:课堂教学。首先要再次把问题进行详细说明,指出重点难点所在。然后让每组指定发言代表发言,提出本组对问题的见解,从而开展第一轮的分析讨论。在所有小组发言结束后,教师要针对每组的发言情况作出点评,包括优点和不足。同时,搜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以便在总结时进行讲解。讨论过程在以小组发言代表为主的情况下,尽可能在时间、进度允许的情况下多安排各小组的同学发言,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结束前5分钟教师要对课堂讨论中发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突出重点、难点的讲解,在学生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进行小结。

步骤三:课后总结。课后总结是PBL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它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把整个过程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为下一次开展提供经验,同时,也有助于把本次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突出强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总结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的总结,主要以书面形式把本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解决过程描述清楚,把出现错误的原因分析透彻,小组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总结,然后综合而成小组的总结。另一部分是教师的总结,主要以口头形式针对共同出现的问题进行总体上的评价及问题分析,提出今后应注意的具体问题,并对本部分学习内容重点难点进行再次强调,引起学生的进一步重视,教师的课后总结可以找任意课余时间进行。

在PBL教学模式下“食品生物化学”的学习出现了新气象,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了积极主动学习,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很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在PBL教学模式下逐步得到了培养,这种精神对学生的未来成长有很大的益处;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讨论,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融洽,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王雪飞,蔡柏岩,赵晶.PBL在民办高校食品专业生物化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 2009(4).

[2]郑学锋.问题导向教学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5).

[3]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

[4]马宏霞.对PBL教学法与行政管理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4).

篇8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时碰到困难是很自然的。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在任务单中给出的学习方法建议给予指导,并在必要的地方,跳出任务单,进入配套教学视频的开发,帮助学生搭建起突破困难的支架。

传统的“视频再造教育观”认为,视频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直到他们看懂为止。可是,这仅仅是一个美好愿望的假设。理论上的假设并不一定代表真实的现实。

在实践中,有些学生喜欢看视频,有些学生看了一遍不太理解也不再看第二遍了。当然,解决的办法还是有一些,如教师事先做好指导,引导学生再看一遍,再看一遍。不过,还是难以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在看懂之后才善罢甘休。

还有一些热衷于视频开发的教育工作者的愿望是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的视频资源库,这样的资源库,比较适合基础很差的学生补以前的基础,却不太容易适合中小学教师从事单位课时教学。

最适合教师从事单位课时教学的是教师自己开发的个性化的配套教学资源。只有这样的资源才能支持实际发生的个性化的教学。

那么,视频作为配套教学资源,如何支持课前自主学习高质量地完成呢?

在微课程教学法看来,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教学视频是一个绝妙的组合。实施方法是,以“问题导向”开路,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明理通达”的程度。假如有些任务完成起来有困难,那么,就针对这些任务开发视频,这样的视频,有利于学生完成原来学有困惑的任务,达到明理通达、举一反三的程度。

为了保证学生观看视频的有效性,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应当把影视感引入配套教学视频的开发。所谓影视感,最基本的要求有两条:

一是视频的画面必须是动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不用依靠毅力就能轻松看完视频。因为,我们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坚强的学习毅力。

二是视频与音频必须同步,这样能够让大脑轻松地在同一时间处理分别来自视神经和听神经的相互配套的信息,其结果是学生轻轻松松看完视频。假如视频不能与音频同步,那么,就会造成大脑在同一时间面对处理分别来自视觉和听觉的相互干扰而不是相互配套的信息的困难,其结果是表面上什么都看到了,什么都听到了,而实际上,看到的、听到的,都会打折扣。严重的,可能什么都没有看到和什么都没有听到。因为,同步干扰是比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更麻烦的心理干扰。

篇9

1 任务的设计原则

任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任务是一种活动;任务与现实生活关联度高;任务的完成度较高;任务的评价以完成度相关联。任务是任务导向教学的核心,任务设计是实施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学生主导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1.1 任务设计目标明确设计的任务应要求明确,便于学生领悟要求。教师可将采用任务导向模式教学的内容分解细化为容易的完成小任务,任务要涵盖某一阶段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完成小任务达到总的学习目标。

1.2 任务应可操作,难度适中教师要深刻理解教程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紧密的教学内容,具有可操作性,难易适当,设计的任务还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和认知能力的前提下,符合绝大多数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可实现任务的能力,从而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和努力可以顺利的完成任务。

1.3 任务的设计应有助于教师监控教师是任务的设计者,要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加以引导和组织,及时评价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时充当观察员、协助员、学习顾问的角色,从总体上监督引导任务的进展。

2 任务导向教学法在《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中的应用

在《食品营养与卫生》的教学,按创设情景,提出任务,教师指导,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成果展示,任务评价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提出蛋白质营养与与人体健康脂类的营养与人体健康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与人体健康膳食纤维的营养与人体健康维生素的营养与人体健康大学生的家乡饮食认识食品添加剂身边食物的保存我的饮食习惯饮食与疾病食物污染食物中毒共12项任务。

2.1 任务的提出将任务不知不觉的提出,融于情景之中,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脂类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为例,脂类是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的一类化合物,营养学上重要的脂类有甘油三脂和磷脂、固醇,脂类在膳食中的重要性和对人体的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在同学中存在着恐脂症的错误认识及不良节食的行为,单纯的课堂讲解不能有效地改变学生错误行为,先在课堂中讲解,评价人体的体重指标(BMI),先正确认识自己的体重,讲解脂肪的相关知识,提出脂类与人体健康这一任务,明确此任务的知识目标是能描述脂类的分类,脂类的生理功能,食物营养价值的评定指标,脂类的食物来源,脂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正确认识胆固醇。

2.2 学生自主学习在任务导向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完成的任务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真实任务,在脂类营养与人类健康中,我们把任务转化为实际生活中,每一位同学每天摄入的脂类的量,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给出适当的提示,指导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图书、期刊、专业的网站等,在任务的要求下,学生主动探索,因为同学的知识储备不同,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可完善各人不同的知识要求,而且使学生及时了解与相关知识的最新动态,累积了完成知识所需的知识,加深知识的理解,既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3 学生任务分解任务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把学生分组,学生可先自由组合团队,一般5人左右,在课程期间成员基本不变,但每个任务可推不同的负责人,负责人负责协调某项任务的完成,在任务的完成规定期间内,组织同学按任务实施目标和要求制订任务实施计划,任务实施计划确立后,团队成员在分工的基础上按照计划推进。

2.4 成果展示任务完成结束后,团队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成果或作品,汇报任务完成中的主要任务分工、实施步骤、经验教训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交流,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任务的结论。由于任务导向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具有特殊性,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用试卷作为评价学习的唯一方式,可规定学生制作相关的PPT或微课,制作PPT每组选派一名学生讲解7~8min,教师加以点评,确定哪些内容讲解不够深入,哪些内容只需一带而过,如何展开教学内容,校正模糊的认识,并加以总结,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学生制作10min左右的微课,学生可本人出镜讲解,教师在课堂可根据学生微课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食品营养与卫生的问题,学生加以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等应作为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评价内容。

3 任务导向教学应用的效果分析

在当今社会,网络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方便。在食品专业课程中尝试教学改革,针对《食品营养与卫生》的教学特点,运用任务导向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1 加强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因有共同的任务目标,要求在一定的的时间内能完成,同组的同学必须团结合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同学相互了解,取长补短,而且在交流中学会对知识的评价、接纳和反思,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2 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避免以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学生对老师有疏离感,而且可借助于QQ群等现代的社交平台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交流和探讨。融洽了同学间、同学与老师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让同学与家人关系更为紧密,以前多是家长关心学生,现在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关心家长,将所学的营养知识传导给家长。

3.3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自行查阅书籍资料和文献的能力,在归纳、总结等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训练下,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知识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学生将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能灵活运用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而不是机械地记忆,比如脂类与人类健康的学习,很多同学能更理性的认识脂类,关注自己的饮食和身材。

3.4 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使自己具备综合的理论知识、宽阔的视野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轻车熟路地驾驭课堂,在不知不觉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进行任务导向式教学的尝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本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情况,教师要解决各种专业和非专业的问题的提出,任务设计要合理。另外,采用任务导向教学,其大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教师走下讲台,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和督导,当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通过自己思考和小组讨论不能解决时,要及时指点和指导;在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不能很好配合时,要督促其完成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或遇到共性问题时,要走上讲台进行归纳、总结,把问题讲清楚。

4 结语

篇10

1、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生物科学专业:生物科学(又称生命科学)专业包括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生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进而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