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方案

篇1

今年 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详细方案,这个规划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包括的范围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从生态环境方面讲,由渭河上游的天水到渭河下游的渭南,几乎涵盖了整个渭河中下游流域,可以说就是一个渭河流域的经济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的实施,为渭河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渭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务院提出的总体要求是:力争用10年多一点的时间,把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实现经济繁荣、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在发展目标上,对森林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渭河干流水质、中心城市市区空气质量、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等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硬性指标。特别是对加快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加强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更有着直接的明确要求,把渭河中游干支流防洪、渭、洛河下游治理、渭北山地生态屏障建设、渭北和天水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全部列入规划中的重点工程。把加强西安、宝鸡、商洛、天水等秦岭山地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快实施平原绿化、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等工程列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示范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加快建设宜居区域的建设内容。这些对于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渭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来说,真是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今年6月1日,《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办法》实施,这个办法对于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说,又给予了一个强大的有力武器。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自西向东横贯八百里秦川。流域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涉及陕、甘、宁三省区。其中陕西省境内流域面积6071万平方公里,占渭河流域总面积的50%。流域内集中了陕西省61%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81%的工业总产值。近年来,虽经各方面的努力,渭河流域水质污染、生态环境有所改变,但污染依然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体系建设尚未全面启动,森林总量不足,生物种类大幅减少;河床内无序挖沙、水土流失严重;河道管理混乱,倾倒垃圾现象严重,河水断流、洪涝灾害时有发生。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大量增加,又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渭河生态环境建设和水污染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势仍然十分艰巨。尽快对渭河流域实施科学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以小流域为单元,各地共同开展综合治理是一项根本途径和长期任务

渭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反映首先是严重的水土流失。由于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失调、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而且导致渭河下游严重淤积、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只有以小流域为治理基础,在小流域范围内蓄水保土,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耕作措施紧密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综合防护体系,铲除洪水之源,从根本上遏制水土流失。使流域内水文状况改善,泥沙得到控制,河流生态系统与水文状况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好转,生态环境才能逐步得到改善。渭河水源既有来自南山秦岭的黑河、涝河、沣河等,也有来自北山渭北高原的泾河、洛河、千阳河、韦河、漆水河等。这些支流,从宁夏、甘肃到陕西,水土流失严重的面积都集中在渭北。这几年,南山的水不大了,北山的水几乎断流了。可见要从根本上改善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必须从渭河的每一条小支流做起,以小流域治理为基础,各地一起齐抓共管,从根本上、根源上改变整个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这应该是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渭河流域各地方政府发出的动员令。

小流域治理应以退耕还林(草)为主要手段,促进流域生态环境自然修复。退耕还林(草)、人工造林种草,对遏制水土流失可以起到一定作用。渭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大,范围广,实施退耕还林(草),尽快使生态自然修复,尽最大程度发挥大自然繁衍生息能力,加速林草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顺向演替进程,这项工程从实施“山川秀美工程”以来,已经实施几年,生态效益十分可观。我们应该把它继续的、长期的坚持下去。

要树立全局观念,上游下游各地政府相互合作,建立科学完整的综合治理、管理体系。上游地区可以小流域为单位,按照梁峁坡、沟谷坡、沟道等不同的地貌特征,配置各自适宜的水保治理措施。如梁峁坡多为坡耕地,除缓坡修筑梯田外,其余坡面可推行等高灌木带、林草间作及保土耕作措施等;沟谷坡侵蚀破碎,坡度在25°以上,实行退耕还林(草),发展以灌木为主的水土保持林;沟道以支毛沟为主,大力发展坝系工程建设,做到支毛沟小坝与骨干坝有机结合;另外,还应在渭河一、二级支流上部署小型水库、河道整治等工程,治标与治本同步进行,形成节节拦蓄降水,层层开发利用的良好布局,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综合防御体系。而下游地区重点要搞好河道管护,如河堤加固、河道疏浚、合理排污、堤岸绿化、减少污染等,使上下游形成相互呼应的、科学完善的综合防御体系,自觉地共同承担起渭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2. 以科技为手段,建立渭河流域科学完整的综合防护体系

在国务院公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方案中指出,关中科教实力雄厚。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5个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3个大学科技园区,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的优势条件。

渭河生态环境治理和水污染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以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全面统筹、理顺体制,狠抓源头,建立渭河流域科学治理、科学管理体系,重新塑造健康的生态环境系统。

科学创新无止境,生态环境保护也是永恒的。当前应加大区域水土保持和治理工作力度,统一规划,大流域和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农田建设和小型水利建设相结合,林、草相结合,自然恢复与人工造林相结合,山、水、田、林、路协调-致,全面治理;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注重区域内生态水资源的调控;全面推广有节水效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使区域内经济有发展、用水有节减,让水于河流,保障渭河流域生态健康平衡;综合治理,生态、生物措施并举,提升区域治理水平;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为基础,利用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等综合治理手段,采取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等方法,建立健康的生态系统结构;制订各流域的统一考量标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长期不断地加强水质监测、监督,实行区域内解决污染,地区分界处考核交接,使河流的整体达到清洁,健康的生态环境;依法加强河道的整治治理,强制实行污水达标排放,严禁向河道倾倒垃圾,建立渭河流域湿地和自然植被生长带,并在河道堤岸及两侧营造林带网,充分发挥湿地、自然植被及林带网的美化、净化作用,使区域内达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持续的发展。

3.完善管理机制,确保治理成果长期发挥效益

依法治水,在当今实行普法教育、建设法治社会的大气候下,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目前,除了有关治水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陕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等等之外,还有与治水相关的法律如《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等。从执法环境到法律内容来看,渭河生态环境治理都进入了依法治理的时代。

篇2

城市河道不但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城市河道生态系统、人水和谐的城市景观,才能真正地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本文以深圳市盐田河景观改造工程为例,从现代景观环境对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的需求出发,从景观生态设计的角度对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进行思考和研究。

通过对深圳市盐田河进行实地勘察,分析各岸段水景、生态环境,掌握工程在河床、驳岸、及绿化设计方面所作的生态性改造尝试,发现并认识到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设计就是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和景观设计的重点和实质。只有遵循生态设计原则对城市河道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尊重自然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同时在保护和创造生物良好生存条件和环境的前提下注重安全性、耐久性和自然景观效果,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出和实施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与景观设计的策略,构建人水和谐的河道景观生态系统。

关键字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景观设计;盐田河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近年来,城市和到普遍存在淤积、污染等现象,许多河道失去了饮用水源甚至生活用水的功能,水体普遍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可以说对河道的生态治理日益紧迫。景观城市河道水系统的功能比如航运、排水等已经被充分的利用,但是城市河道水环境系统应该具有的生态效应和景观功能却往往被忽视。以前在对城市河道水环境进行治理的时候往往采取治理工程和设计规划分别实施,工程人员与设计师分别作业的方法和流程。而且传统的设计理念往往是以工程的角度为主,以最小的投入达到工程要求;排水、防洪是首要目标而混凝土结构是实现工程最普遍和可靠的手段。在这种治水理念的指导下,城市的生态系统、周边居民及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往往被忽视;整个岸区和河道也没有被视为城市公共空间,而是单纯的截弯取直、高筑堤岸,使得滨水景观在城市的生态价值中失去了活力。因此,治水和设计要有机结合,以新的理念和观念重新审视对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改造。应该从整个城市的景观系统和水环境的生态功能出发,一方面注重水质的提高、水环境的改善以及水生态系统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岸线景观,营造出具有视觉效果和优良体验的和到环境。

2.研究意义

随着人们支配河流的能力日益提高,给河流也呆了越来越大的伤害。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尤其是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污染,更是给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目前的城市河道水资源条件迫切需要得以改善,无论是水质的提高还是水景的改善,甚至水生态系统的完善都是城市急需解决的问题。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一方面需要注重工程技术的治理手段,同时要关注景观设计的美学效

果,还要考虑到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只有经过多方面的慎重考量、规划、设计、施工,才能即可治水又能美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 深圳市盐田河河道水环境改造及景观设计

(一)河道现状特点

盐田河位于深圳市盐田区内,是该区的一条主要河流。全长6.4公里,流域面积20.8平方千米,综合整治工程从2005年开始。其中,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位于盐田河双拥公园下有段至盐田河内湾出海口。盐田河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设计以及管理,防洪标准达不到10年一遇的标准。护岸在洪水中多发生水毁,洪水给周边居民和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沿河多见坍塌的河岸、淤积严重,而且临近社区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排入河道的污水对河道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

(二)规划目标及理念

盐田河在综合治理规划的过程中吸收了国内、外治河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在满足水源保护和防洪的基础上,将盐田河治理规划成为具有示范性的生态、景观河流。在河道治理方面主要采用人工生态驳岸对自然河岸进行“可渗透性”的整治。同时,生态驳岸将滨水区植物与堤内植物进行有效联系,构成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在景观设计方面,在原有地形、道路和植被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充分

考虑到保护并利用现状。同时,通过丰富驳岸滨水边界的景观要素,增加亲水空间、强化亲水设施,利用盐田河周边的自然风貌,形成协调融合的生态景观。

(三)治理对策

1.水环境治理传统工程措施

在盐田河治理工程措施中,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改善水质,采用了传统的水体置换和引水配水的工程,将“静止”的水变成活动的水,使水流动起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盐田河上修建了两座钢筋混凝土自动翻板闸,闸门可自动调控,拦挡和释放河水。同时,一次性清除了14.12万立方米的淤泥,帮助盐田河水实现吐旧纳新、水体置换的效果和目标。

至今为止,采取截污和改善河网水质的综合措施一直是改善水质严重污染地区的主要措施。在盐田河治理工程中,在对现状进行充分考虑的前提下,工程主要采用了点截污和大截污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找出污水管道并将其接入污水管网,另一方面在河道两岸布置截污干管和截污泵站,集中截污并送往污水处理厂。对于沿河两岸的企业和居民区不仅要将其排放的污水接入污水管道中,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居民和企业素质、规范,从根本上改变和杜绝往河道内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的陋习。

篇3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水利工程;措施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对水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其对我国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的基础民生工程,在水环境治理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会造成一定的水环境污染,因此必须加强水利工程中的水环境治理,提升水环境治理效果。

1水环境治理的特点

1.1自然性

在进行水环境治理时,首先要具备的特征就是自然性。也就是说,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重视,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确保生态平衡最大限度地实现水环境治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要强化水利工程的和谐发展,进一步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化、环保化,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2可持续发展性

近年来,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进行水环境治理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水环境治理既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要符合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对周边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因此,要加大对环境工程的重视,积极应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

1.3社会性

水利工程建设具备社会性质,目的是为群众服务。因此,要加强对水环境治理措施的严格分析。利用水环境治理措施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保障水利工程建设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1.4经济性

加强水环境治理能够充分实现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环境保护,有效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水环境治理体现着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水环境治理时要合理分析治理措施,确保制定的措施满足工程的建设需求,而且具备良好的经济性,从而提升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2水环境治理的水利措施与实践

2.1信息资源采集

信息资源采集是水环境治理的基础工作,只有不断加强信息和资料收集的科学性,才能保障水环境治理效果的有效提升。在进行资料和信息的收集时,登记信息、安全信息、材料信息等都要记录齐全。根据施工地周围的气候、地质条件,加强对勘察等资料的收集,掌握主河道的河流特性以及集水面积等。例如,在水库进行加固之后,水库面积、库容、原水位系数变化相对较小,但是水利工程运行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库容、水位等出现变化,降低工程的防洪抗旱能力。因此,要加强对信息和资源收集的重视程度,强化水环境治理基础工作的科学性。

2.2河道改造

河道改造是有效实现水环境治理的措施,必须要加强对河道改造工作的重视,积极强化河道改造工作的质量。在实际改造过程中,要加强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合,充分考虑到河道改造工作对周围环境以及水环境的污染,积极制定与河道改造工作相符合的施工方案,并按照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确保河道改造工作不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还能实现工程质量和安全性的提升。也就是说,在进行河道改造时,首先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应用,结合水利工程实际情况,对河道改造中岸边保护、水量疏浚、周围绿化等众多因素进行合理分析,强化河道改造工作的质量。其次要保障施工不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推进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最后要积极强化河道安全运行,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促进当地经济效益的提升。

2.3堤岸建设

在水环境治理中,堤岸建设是非常重要也是比较关键的组成部分。因此,要积极应用现代化的创新理念,加强对堤岸建设技术的完善与更新,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评价指标,全面落实堤岸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加强对水环境治理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关注。也就是说,在堤岸建设时不仅要有效强化工程施工地的勘察与分析,还要充分结合当前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升堤岸建设的质量,满足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2.4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的工作人员

要想有效实现水利工程中的水环境污染治理,就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引进,通过培训和考核工作人员,强化其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相关工作人员要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此外,要加大工作人员在生态理念和环境治理方面的培训,强化其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有效实现对我国水资源的保护,进一步促进水利工程建设良好发展。

2.5加强管理监督,发挥综合治理水平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水环境治理的监督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法规对水环境治理进行约束。其次,建立相应的水环境管理部门,针对水环境破坏现状进行合理分析,有效确保水环境治理效果的提升。水环境管理工作人员要组织群众进行水环境保护的学习,设置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水环境治理的巡查与监督。水环境治理工作不仅仅是生态保护部门的工作,也需要政府与群众的配合。最后,政府部门要加大水利工程建设中对招标的合理控制,按照相应的程序严格审查投标单位的资质,在施工前签订细致的施工协议,有效防止投标单位利用合同漏洞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

篇4

前言:农村河道在广义上面包括了流经或者是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直接为农村生产以及生活服务的河流、小型湖泊淀柳和沟塘。按河流的集水面积、年径流以及河道宽度进行分类,绝大部分都属于中小河流;按水利部《河道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划分,农村河道一般为四、五级以下的河道,按行政管理权限区分,农村河道一般是指县级以下的河道。在农村河道中,按流经的地域又分为山区河道和平原河道。农村河道承担行洪排涝、灌溉供水的任务,同时还承接着农田排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是农村水环境的重要载体,不但直接关系农村地区防洪排涝安全,同时也是农村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是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开展农村河道的综合整治是提高农村地区防洪能力、提升灌溉供水保障程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措施。

1、治理标准的确定原则

与大江大河相比,农村河道无论从河道宽度、长度、河流的等级等多个方面都不可相提并论,但是由于农村河道数量众多,并且直接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农村河道的治理标准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采用的防洪除涝、灌溉排水、环境水质等标准。标准的制定可遵循以下原则。

1.1与骨干河道及上下游相协调的原则。

河流水系是由源头集水区开始,流经各级河流流域,形成的一个连续的、流动的、独特而完整的系统。从河流源头到下游,河流系统内的宽度、深度、流速、流量、水温等具有连续变化的特征,也就是说河流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水系中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沟道与河流,根据河道的规模、河道的功能以及在河流水系中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用于综合评判河道的重要性,以便于分类治理与保护。

按照本次规划的定位,农村河道绝大部分都属于中小河流,丘陵山区类型的项目区农村河道一般位于骨干河道的上游,平原河网类型的项目区一般位于流域的中下游。因此,农村河道的防洪标准、水环境整治的标准会对骨干河道、流域内上下游河流产生影响,特别是防洪标准的制定,应统筹考虑流域或区域的总体布局,按照局部服从总体的原则来确定。

1.2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和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水利作为基础产业,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防洪安全和水资源的保证。由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甚至同一个县域内的不同项目区的经济状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对农村河道整治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标准定得过低,不能满足项目的需求;标准过高,不仅规划工程的效益难以充分发挥,而且规划工程的建设还会给当地带来较重的财政负担,实施难度较大。因此,规划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协调,考虑到社会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规划标准可以适度超前。

1.3前置性规划文件进行相协调原则

针对农村河道进行综合整治规划而言,区域的总体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的防洪规划等都属于前置性规划文件,农村河道在进行综合整治规划的过程中,其标准制定应以前置性规划为指导性,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不会超出上位规划的要求。而对于土地利用总体相关行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关行业规划等,在满足规划目标的前提下,规划的标准应该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国土资源优化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角度进行有效的出发,与相关规划进行有效的协调,使制定过程中的规划方案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更具有可实施性。

1.4相关标准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全面参与农村河道防洪,治涝,灌溉,供水,环境改善等多个部门和学科的治疗方案,以满足规划和技术专长的需求,国家和相关行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所以在所有地区开展统一的标准,并按照相应的规划和工程设计的各个部门,进行相应的规范和指导。开发基于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相关标准,不仅要保证先进的规划,让编程更加合理和科学,同时也能更好把法律和法规,和区域经济和规划进行有效的对接。

2、农村河道整治类型划分

2.1防洪排涝治理为主

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农业生产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就是一个区域的防洪排涝安全。所以,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进行考虑的就是水系的防洪排涝功能。通过对项目区现状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对于河道水质相对较好,但堤防护岸存在破损现象、河道淤积所造成行洪排涝能力下降等相关的情况,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把重点放在防洪排涝治理上。防洪排涝治理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就是进一步的保证河流的行洪的过流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保障堤防护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要求堤防护岸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对洪水的威胁具有抵制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流域中上游区域,人口密度相对来说比较较小,经济活动也是不频繁的,相应的河流水质会较好。

2.2生态环境治理为主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大多数地区都比较重视河道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兴修了大量的堤防工程、水闸工程、泵站工程等,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基本达标。但由于工业企业的发展之后对污染的防治不重视,或者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化肥农药等大量使用,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等等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河流水质变比较差,水生态环境也开始出现日趋恶化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区域在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应该把规划的重点进一步的放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生态环境治理所关注的重点就是减少人河污染物的数量,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进一步的提高河流水体的连通性与流动性,增加水体的纳污容量以及水体的自净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

2.3综合治理

有些县市由于地形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也是比较不均衡的,县域内的各个乡镇差异性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大的,所以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不同乡镇的农村河道现状情况差别也较大,部分乡镇符合以防洪排涝治理为重点的类型区特点,或某个乡镇防洪排涝能力以及河流生态环境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这样的县市一定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综合整治。

3、农村河道在进行综合整治过程中工程措施

3.1进行清淤疏浚工程

进行清淤疏浚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大河流纵比降,对河床高程进行有效的降低,在一定的程度上扩大河道的行洪断面,进一步确保防洪安全。清淤疏浚的要点主要指的就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情况、财政承受能力情况、机械设备配置情况以及河道淤积的不同类型,科学、务实地确定河道湖泊清淤计划。河道的清淤疏浚规模主要指的就是对清淤的深度进行有效的确定,首先就应该明确河道的规划过程中的河底高程与河道的断面型式。河网区和平原区的农村河道底高程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按照本区域所在流域的水系规划的成果进行有效的确定,对于农村河道一定要进行没有明确规定的相关要求,可进一步的参考上一级河道的规划河底高程确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农村河道的河道等级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规划河底高程可略高于骨干河道和重要河道。针对有通航要求的平原河道而言,清淤深度应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航道等级的最低通航水深要求。丘陵区和山地区之间的山区性河道的清淤疏浚深度可在一定的程度上结合防洪排涝进行有效的分析计算,进一步的满足河道规划标准要求的过流能力的河道断面,结合洪水位确定清淤深度。清淤后的河道的断面型式也要进一步的满足岸坡稳定性的要求。针对于河槽较宽的河道,河滩地不要进行随意的挖除,因为滩地的切除无形中会进一步的增大堤防高度,这样就会进一步的降低了堤防的安全系数,比较容易的造成滑坡失稳。

3.2水系沟通工程

水系沟通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断头河进行有效的打通、拓宽引排河道卡口段,进一步的增加水体流动性、全面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对河湖水系的调蓄功能进行充分利用,进一步改善水环境。水系沟通的要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恢复河流故道尊重自然规律,同时对河湖水系的沟通也要进行恢复。二是扩大重要节点对河道上阻碍过水的构筑物予以改建扩建或拆除。

3.3河道清障工程

河道清障主要目的就是对河道的过流能力进行恢复,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由于河道内违章种植和开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河堤植被被破坏,河流过流断面在不断的减小,水流出现不通畅的现象,局部形成回流与冲刷,不但影响了河道行洪、除涝等效益的发挥,同时也会进一步的加大河道内的淤积程度。

篇5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恢复: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063-01

1 深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实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并实行政府主导、矿山企业配合、社会参与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度,对矿产资源开发区域的地质环境背景、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工矿废弃地状况、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情况等,开展定期、不定期的调查评价工作,查清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变化趋势,评价和划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区域,提出改善矿山地质环境的对策建议,为因地制宜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提供依据。重点开展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评价。矿山企业要依法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与综合治理方案。

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和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体系,特别是基层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建设,建立重点区域和重点矿山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立重点矿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及时预报信息,开发应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报告制度。

2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2.1新建矿山

必须符合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准入条件,即必须具备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矿山环境影响报告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报告,并依法缴存矿山环境治理号恢复保证金。经审查,若采矿活动对环境影响和破坏较大或遭破坏后难以恢复治理,则实行环境一票否决制。严格实施“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落实矿山环境保护和修复责任制。矿山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大中型新建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禁止在国家和省、市、县划定的禁止勘查区和禁止开采区内勘查和开采矿产资源。

2.2改、扩建矿山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按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矿山在改、扩建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矿业“三废”排放总量应有效控制并达标排放。大中型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

2.3生产矿山

矿山应编制地质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及废气应按相关标准和规定处理达标后排放;矿山对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应积极治理。矿山生产中必须做到边生产、边恢复(治理)。对治理不力、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

2.4闭坑矿山

严格矿山闭坑报告的审查和报批制度。矿山应做好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的污染整治,并限期做好矿山土地复垦和因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要因地制宜恢复。对未达到闭坑要求的采矿权人,不再授予新的采矿权。

3 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1多渠道投资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按照不同类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区别对待,充分调动多元经济成分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积极性,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进程。对于新建和生产矿山,全面实施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对有重大贡献的国有矿山,采取政府扶持和企业分担等方式,合力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对已关闭和无主矿山,各级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通过竞争出让复垦土地和整治工程使用权等方式,鼓励多元化投资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包括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德阳区)、九顶山、龙门山地质公园、蓥华山等8个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总面积近809.72平方千米。区内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的管理规定,加强矿山环境保护。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预防区。主要包括什邡、绵竹、广汉、旌阳区的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等沿江区域矿山,以采砂、采石为主。所有采砂、采石都必须符合《德阳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和《德阳市旱地采砂管理条例》有关规定。重点加强部门协调,落实开采砂石资源及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和程序,严格执行新建砂石厂的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加大已建砂石厂的整合改造力度,对已造成环境破坏的采矿区域进行河道疏浚、修筑堤堰、填坑、覆地、复垦等恢复治理工程。

3.2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措施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格审查新建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落实生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严格实施边开采,边治理恢复,避免新增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事件和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矿山损毁土地进行复垦;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对采矿活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及水源枯竭、水质恶化、水土流失等地质环境问题加强预防、监测,及时组织处理;对露天矿坑、废石场、尾矿库、矸石山等永久性坡面进行稳定化处理,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等。

经过对全市221个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初步筛选出马槽滩磷矿区河西矿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井田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王家坪磷矿区燕子岩矿段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等9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主要开展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塌陷等工程治理,进行植树种草恢复矿山生态环境,计划在2015年完成。2015年至2020年再开展6-10个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和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稳妥的推进矿山环境的工程治理工作。

(2)积极推进矿区土地复垦

建立矿区土地复垦监管和监测制度。新建矿山没有土地复垦方案不予受理采矿权申请。加强生产矿山对损毁土地的复垦。实行并完善矿山损毁土地复垦的鼓励政策,引导和鼓励各方力量从事矿区土地复垦,扩大投资主体范围,加快矿山废弃地的复垦。明晰矿山复垦土地的产权,在优先安排农业利用的前提下,鼓励多用途使用。

篇6

关键词 国务院八七分水 水权调整 优化完善 生态补偿 省区

1. 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

1.1八七分水方案

1987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这是我国首次由中央政府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该水量分配方案由国务院办公厅以(1987)61号文通知各省(市、区)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是基于黄河地表水资源量580亿m3,可供分配水量为370亿m3,输沙水量210亿m3。

1.2分配方案的局限性

现在看来,在那个时期已经考虑到了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用水,但并没有生态环境用水,仅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方案经历了较长时段的枯水期和严重断流的考验。

但是25前各省区对于水资源需求不像现在一样严峻,同时受其局限性不可能分配的十分科学和完美,比如山西省能源发展估计需求相当大,文件称“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大部分位于黄河流域,工农业需水量较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当时分配43.1亿 m3,时至今日该省使用耗水15亿 m3,只占其分配指标的三分之一,当然有其山高水低,利用困难因素,导致山西省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水污染严重而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预见其未来即使扭转目前用水状况,其用水量也很难达到分配指标。

2.南水北调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1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不确定性

八七分水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由于西线的不确定因素,很难说何时能够上马。西线经过了几十年的前期工作,近年国务院一度暂停了前期工作。西线主要问题在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以及长江及西南地区水资源遭遇枯水期和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力发展,特别是我国政府承诺的节能减排目标,促使我国大力发展绿色水电能源,随着规划和开工建设大型水电站,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这都给西线的建设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

2.2南水北调工程中东线的确定性

随着2014年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我国海河和淮河流域各省区水资源短缺得到局部缓解,受水区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得到遏制,生态恢复有了可能。原来黄河受水区缺水状况将有所变化。

因为黄河流域自身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一直很突出,特别是西北干旱荒漠地区的治理更是需要安排一定水量来保证,黄河的水资源应该首先满足本流域生产生活和西北荒漠治理的需要为前提。基于上述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工程不确定性和中东线引水工程的通水,要必要对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使其逐步趋于合理和完善。

3.各省区政府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黄河水量分配方案是我国大江大河中首次制定的分水方案,作用明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国务院八七分水方案是省区总量,没有划分干流、主要支流,需要细化到干支流以及地市。黄河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细化体系是精细调度的基础。因此,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颁布实施,将有利于加强分级总量控制,在有效遏制引黄用水需求的快速增长之时,有利于避免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的失衡和协调省(区)内部用水矛盾;有利于水权转让;有利于流域与区域的统一管理;有利于黄河水资源的统一配置和调度管理。各省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实施,将更易显现干支流、各省区内部各市、各省区间实际用水与方案的不协调性及不合理性,将有助于“八七分水方案”的调整与完善。

4. 国务院批复第二次水资源综合规划

2010年国务院批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m3以内,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7000亿m3以内;在该规划里涉及到黄河总水量由国务院八七批复的580亿m3减少到现在的535亿 m3,也就是说现状黄河来水量比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时减少了45亿m3,即处于逐步减少趋势,而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却趋于增加,这其中尚未考虑流域生态环境用水量及其趋势。

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仍然是按八七分水指标进行的,以后如何协调或调整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使其适合流域和各支流水量的变化。

5.对八七分水中优化、完善与调整

结合国务院分水的背景与现状的黄河水量变化、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增加以及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需水,在南水北调西线生效前和东中线2015年前通水后,有必要对八七分水中370亿m3做必要的完善与调整,进一步优化。

5.1青海省增加生态保护补偿水量

“三江源”地区号称“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发源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不但对维护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十分重要,也是遏制西部荒漠化向东侵袭的天然屏障,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应当建立起一个长效生态补偿机制。青海省提供了黄河水量的一半以上,当年仅分配14.1 亿m3,建议给予生态环境用水2~3亿m3或更多。

5.2宁夏、内蒙古适当增加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已经考虑了黄河最大可能的供水量,特别指出:山西省因能源基地发展的需要,增加用水量50%以上;宁夏、当前农业用水较多(但有效利用率不高,今后主要应在节水中求发展)增加用水量10%左右;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其它沿黄各省(区)一般增加用水量约30~40%。

宁夏、内蒙古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国家发展侧重地区,其用水量早已超指标,并大幅度地实施了水权转换措施解决工农业、城市与农村用水矛盾,而当时并没有考虑生态环境治理用水量,为了持续发展和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议给予两自治区区各5亿m3,重点解决荒漠治理用水。

5.3河北、天津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中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建议核减河北天津的水量,以解决黄河自身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所需要增加水量。当然,随着“引黄入邯(邯郸)”2010年11月开始引黄河水,规划中河北省将来达到15亿m3。同时,北京有可能利用黄河水。

5.4山东省的用水指标水权置换方式

山东省也已超过了国务院分水指标,虽然有东线南水北调的补给,但由于山东省经济和工农业发展迅猛,用水仍依赖黄河水。建议山东省的用水需要增加指标可通过水权置换方式获取,以解决超指标用水问题,比如给予用水指标富余的陕西省、山西省初始水权不同方式的补偿机制。采用什么方式可以探索,如通过援建对口支援等方式,主要还是针对解决两省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是否可以探索把省区内部采用水权转换解决工农业、城乡和区域用水矛盾问题,引用到流域各省区件,以解决流域内各省区存在用水指标余缺问题,或者采用递进收取水资源费,至少要对超指标用水部分加倍收取水资源费,从经济上给予制约。

5.5甘肃省用水

甘肃省也面临荒漠化治理需要更多水资源,特别是石羊河流域用水除了“引硫济金”,以及通过甘肃“景电”向民勤供水,将来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如大柳树水利工程的建设“引黄济民”工程,将极大改善石羊河流域的生态。

5.6充分利用水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高效利用水资源,但是节约用水毕竟是有限度的,要认识到水资源年年更新的大背景,如何减少入海出境水量,是最根本的出路。

其实,水资源是天然可再生资源,每年都在不断更新。从年内角度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经对汛期和冬季降水统计,扣除雪山冰川融水外,中国水资源每年更新来源于海洋季风大气降水超过90%以上。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我国每年超过2.2万亿m3河川径流水资源没有被利用入海或出境了,而这些水量主要集中在南方,特别是西南。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20%,但流域之间差异很大。特别是南方河流水能资源丰富而开发利用程度低,华北地区接近100%,海河和淮河每年大约引黄河水100亿m3,而长江流域只有18%,潜力巨大。

作者通过对黄河流域预测2013年将结束自1986年以来较长时段的枯水少水年,有可能出现一个平水年较丰的时期,随着污水资源化的全面使用,结合跨流域调水以及“洪水资源化”,,2015年将是北方环境修复成为一个“拐点”。

5.7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在我国大江大河中,我们母亲河黄河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大面积环境恶化,急需治理的河流,黄河流域还是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别极大、人均占有量和耕地占有量较少的河流,同时还是水资源利用千差万别的流域,怎样合理把有限的黄河水用好,在解决好流域自身发展需要同时,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好。

黄河流域西北宁夏、内蒙一带生态环境恶化,不但影响下游,而且对我国华北地区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两自治区生态环境治理事关重大。

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改造荒漠化地区如河套地区相邻的毛乌素沙漠、库布其、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南缘。

把少量黄河水留到生态脆弱区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水量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再造“河套”和沙漠变绿洲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李东.浅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5):31~35

[2] 中国水资源公报[R].水利部,2008

[3] 李东.高坝大库是我国大江大河长治久安的工程性保障措施. 2010-11-20

[4] 李东.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技术分析.水信息网2009.12.28

篇7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 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述

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由桥东区、桥西区、宣化区、下花园区四个区组成,东、西、北三面环山,主城区面积46.21km2。

清水河是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上游洋河的一条较大支流,发源于崇礼县桦皮岭南麓,于张家口市宣化县姚家房乡清水河村西南2.5km处入洋河。流域面积2380km2,河道全长109km,河道比降为4~10‰,年平均流量3.4m3/s,是一条多泥沙季节性河流。清水河自北向南横穿张家口市区,沿途汇入的主要支流有小西沟和西沙河。

二、河道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清水河上游没有控制性工程,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市区段现状河道断面宽窄不一,下游河床泥沙淤积严重,影响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桥梁压缩了河道断面,一些临时建筑、违章建筑侵占河道,壅高水位,加重河床淤积,影响两岸防洪安全。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严重,水质较差;河道两岸排水系统不完善,污水管网覆盖率低。干涸的河床杂草丛生,沿河垃圾等造成的环境与视觉污染影响城市形象。

三、工程规模及总体布置

1.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

工程等别为Ⅲ等,防洪标准(近期不降低现状河道行洪能力,约不足40年一遇;)满足上游修建水库后50年一遇,蓄水建筑物按1500m3/s标准进行设计,河道治理按2200m3/s进行复核,主城区排水管网按远期(2020年)设计,规模为20万m3/d。堤防及主要水工建筑物级别设计标准3级,工程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建筑物按7度地震烈度设防。

2.工程总体布置

2.1治理理念

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为防洪、发电、航运、灌溉、输水等,传统防洪观念为控制洪水;现代水利工程主要为在满足传统水利工程功能的前提下,兼顾河流的生态、景观功能需求,现代防洪理念为洪水管理、给洪水空间、使洪水资源化[1]。

城市河流历来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蕴藏着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常是现代城市体现其独特风貌和优美景观的重要载体。河道整治与城区总体规划相协调,以建设河流文化、体现人与河流、城市与河流与自然相和谐的现代水利思想原则[2~3],营造一个水域与台地绿化多样性的生态环境,适于居民休闲、娱乐、健身,让市民在与自然的交流中得到文化的熏陶。

2.2总体布局

根据张家口市主城区段河道现状情况及城市规划,确定河道治理范围:北起小东沟(桩号1+437)南至建设桥(桩号7+791),治理河道全长6354m。

(1)河道总体布局

河道总体布局分蓄水区与非蓄水区,清水桥跌水至清河桥橡胶坝为蓄水河段,清水桥上游及清河桥下游为非蓄水河段;河道以景观分区定位为自然-城市-自然,根据张家口市的历史文脉特征,将河道分为沉砂净化区、大境门山水景观区、军事主题文化景观区、城市中心蓄水景观区、自然景观游览区5个景观区域。

河道横断面以现状挡墙为边界,以复式断面为主要设计断面形式。

(2)污水截流干管工程布局

旧城区仍维持原有合流制排水系统,顺清水河两岸(道路下)设两条截流干管,把旧城区污水截流后送往污水处理厂。污水截流主干管以汇集现有污水为基础,充分考虑城市的远期发展要求,为今后发展留有一定余地。雨水截流倍数为1.0。

(3)减淤措施

为减少蓄水河道段泥沙的淤积,依据上拦、中滞、下排的减淤设计原则,采用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减淤措施。

工程措施: 1)在清水河上游西沟设计3座拦砂坝,坝体采取透水结构,拦截推移质。2)在大境门外,利用七里山大渠导流坝,拦截小东沟上游较大颗粒的石头。3)在大境门橡胶坝上游1500m区域内,调整河道纵坡,减小水流速度,设置泥沙落淤区域,阻拦河道推移质流向下游,减轻蓄水区淤积压力。

管理措施:汛期及时塌坝行洪,汛后及时在上游清淤。

四、工程设计

1.河道工程设计

河道纵横断面设计同时考虑行洪和蓄水两方面要求,调整河道纵坡,集中落差,分段布置橡胶坝及跌水,使每座坝前蓄水段纵坡变缓,尽量延长水面长度,河槽采用复式断面。现状河道平均纵坡为7‰~10‰,调坡设跌水后,非蓄水段8‰;蓄水段2.3~5.3‰。

非蓄水段:小东沟~红旗桥上游段,河道长1216m:主槽宽114~136m,子槽深2m,边坡1:10,底宽60~86m,断面边坡缓,便于清淤。红旗桥~清水桥、清河桥~建设桥段:河道长,2868m,主槽宽120~140m,横坡3%,子槽深2m,边坡1:3,底宽60m。断面便于固定子槽,防护面积小,两侧平台可作为公共空间。

蓄水段:清水桥~清河桥段,河道长2271m,子槽底宽40m,深1m,边坡1:10。

非蓄水段河道子槽采用0.5m厚钢丝石笼防护结构。蓄水河段河底采用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膜上浇筑0.2m厚C25素混凝土;河道两侧岸墙采用L型钢筋混凝土贴坡防护结构,竖向防渗墙高度按设计蓄水位以上0.3m设计。

2.橡胶坝、跌水工程设计

橡胶坝工程主要由上游防冲段、铺盖、底板、消力池、海漫、防冲槽,泵房组成,坝高、坝长等设计指标见下表。

橡胶坝设计指标表

跌水工程主要由上游河道防护段、进口连接段、进口及消能防冲段和出口连接段组成。清水桥跌水垂直河道方向进口采用3孔布置。中孔宽60m,左、右岸边孔宽分别为36m、32.0m。

3.拦沙坝设计

在输沙量大的西沟修建3道拦沙坝,拦沙坝溢流坝段采用高镀锌石笼结构型式,上游直立,下游为阶梯式石笼砌筑,非溢流坝段结构型式为土坝。3道拦沙坝总长分别为183.6m、135m 、180m,拦沙坝拦沙库容共计约28.2万m3,拦沙量约39.48万t。

4.污水截流干管设计

根据排水总体规划,污水截流主干管以汇集现有污水为基础,充分考虑城市的远期发展要求,为今后发展留有一定余地。污水截流干管管线总长15971m,管径d500~d1350。其中桥东截流干管长7494m;桥西截流干管长8477m。道路恢复18.4万m2。截流干管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橡胶圈柔性接口,管道基础采用天然土基夯实。

五、 结语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地已大量开展相关工作,且积累了成功的工程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河道治理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治河理念,构建良性循环的河道生态,还河流于自然。

参考文献:

[1]丁鹤.对城市河道可持续开发利用趋势的认识.海河水利,2002,21(1):24-27

篇8

关键字:亲水河岸 原生态 生物链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城镇中纵横交错的河网以及相应的滨水环境是城镇的宝贵资源,它给城镇景观的丰富和城镇小气候的改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许多城镇河道环境由于污染等多种原因而不尽如人意,城镇河道环境的综合保护和整治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国内外许多城镇河道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国外许多著名河流都曾遭到严重污染,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1830年开始污染,到1850年河水已经黑臭,主要原因是伦敦的污水量超过了原有下水道的承载能力,导致污水流入泰晤士河。19世纪后半期,伦敦兴建大型下水道,改善了城镇排污设施,并加强水质的监控和污水处理能力。直到1969年,经过多年治理,其河水重新变清,现在已经有100多种鱼类重返泰晤士河;而俄罗斯的莫斯科河一度成了污浊不堪的水沟,为此莫斯科市政府在全市铺设了总长5000公里的排水管道,把城镇污水引入处理厂,经净化处理后再排入莫斯科河。经过处理,污水净化度可以达到90%-95%。另外,政府十分重视污水的回收利用,通过污水再利用系统,向数十家大型企业提供工业用水。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镇河道环境治理问题这个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平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复杂问题。

1 城镇河道现状

许多城镇中未经过治理的城镇河道通常污染现象严重,环境破败,堤岸年久失修;经过治理的河道在短时期内能够保持较好的状况,而过了一段时间水质情况重新失去了控制。究其原因如下:

1.1 水体污染的反复性

目前我国多数城镇河道疏于治理或虽经治理但很难长时间保持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这一方面是由于城镇的部分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到河道当中,对河道形成了持续污染。另一方面是由于好多城镇水道经改造后一段时间后水体又受到后续污染,究其根本是污染源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水质出现反复。

城镇污水源头除了工业废水外,还有农贸市场、宾馆、饭店的污水直排,加上两岸居民生活污水、垃圾的排入,导致很多河道变成藏污纳垢的臭水沟,水生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长期臭气熏天,杂草丛生,严重影响自然景观,严重破坏城镇水道的整体形象。有些城镇对生活污水的控制力度较差,导致对河道的污染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1.2 河道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受水体污染的影响,许多河道的生态系统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一方面由于污染问题严重,污染情况大大超出了水体的承受能力,在很长时间内很难恢复;另一方面由于许多河道水体的水量较小、流动性较差、封闭性强,河水与地下水交流较弱,加上生物种类单一,造成其河道环境的生态自恢复能力较差,生态系统极其脆弱。

1.3 堤岸设计与材料选择的单调性

在我国,多数经过简单改造的城镇河道护岸在材质方面大都采用混凝土及砌块石等硬质材料,使得整个护岸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犹如给河道穿上了一层盔甲,更有甚者,在河底也采用了硬质材料。这些城镇河道治理往往偏重于水利灌溉、排水泄洪,护岸硬化、渠化现象严重,其地下水与河水也不能及时的沟通,水循环过程被隔断,河道变成了只进不出的封闭水体。这样的处理只考虑了河道的安全性,却忽视了对河流环境、生态系统及其动植物及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两栖类动物无法越过高高的河道护岸;泥鳅、螃蟹再也打不通坚硬的混凝土;小鸟、蜻蜓在水边怎么也找不到落脚的芦苇和水草;这些不仅阻碍了生态循环系统,连动植物、微生物的整体生物链都被阻断。

2 河道环境治理的手段

城镇河道环境治理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根除污染源,无论是生产污水还是生活污水均应经过治理达到标准才能排放;其次,清淤疏浚是河道环境治理的重要工作;另外还需修建污水处理厂,沿河床铺设截污管道,把城区的污水集中收集起来,从根源上治理,真真正正使水变的更清,保障城区的河流真正成为景观河,成为当地人心中的沿河风光带,加固河堤,摘花种草,垂柳依依,成为市民纳凉散步的又一好去处。

在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中,城镇的建设者们开始寻找一条有效的生态化解决方案,来解决钢筋混凝土丛林中人与自然隔绝的现象,力求创造一个水清岸绿、蛙鸣虫叫、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水岸环境。

2.1 亲水河岸系统

许多经过治理的城镇河道通常全部采用硬质坡面护堤,远观觉得整齐、干净,却过于单一。不仅缺乏形态设计、无沿河景观效果;而且滨河沿岸地带环境与水体部分基本割裂开来,陆地景观与水体景观缺乏有效结合,同时缺乏人与景观的互动,缺乏人对水体景观的参与感。

从城镇景观构成的意义上将,城镇河道景观系统具有维护城镇景观系统连贯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意义。将营建滨河景观列入城镇河道综合整治的范畴,使其融入到城镇整体景观体系中,并成为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亲水互动、满足市民观赏性需求和体验性需求、展示城镇历史和风貌的空间和载体,是人类需求层次提升、生存质量提高的重要体现。

亲水河岸在近些年的水景设计中常用到,一般都是指河岸景观设计中做出一些能深入到水域内部的平台、台阶或相关小品类建筑,其功能是让人观赏景观的时候和水之间的距离比较接近或产生人在水中感觉的效果,便于人与水的交流,其方法是采用水边景观的设计或亲水空间的设计。水边景观的设计是通过设置建筑物或构筑物来保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以及保证水边景观的连续性、自然性;亲水空间的设计,是通过水边的台阶、缆绳、绿地、亭台等设施来实现。

硬质驳岸或堤岸与自然生态河岸相结合是营造亲水河岸的有效方式。亲水河岸一方面可以起到有效防洪,减少水土流失等传统河岸功能;另一方面克服由于城镇用地的紧缺,河道滨水地带不断被侵占,水面越来越少,河宽越修越窄,而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亲水河岸治理就需要退地还河,恢复滨水地带,摒弃原先觉得单调,且热岛效应明显的渠道护岸,采用生态材料护堤护岸,尽量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宜弯则弯,宽窄结合,避免河道线型直线化,可以改善堤岸剖面形式单一,使得沿河景观丰富多彩,人与水面更加亲近,还可以使河道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修复能力。

2.2 原生态的保护

大自然中孕育的动植物生命力最为强烈持久,且大多不需人来维护。因此在城镇河道修整过程中应该尽量维护河道体系的原生形态。

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应减少人工治理的痕迹,尽量保持天然河道面貌,使原有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所以在河道断面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断面,实现防护与景观效果的完美结合。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选择。

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在有条件的河段,应该尽可能的保留一些湿地、河湾、浅滩、深潭、沙洲等具备原生态特色的人工形态,既增添了自然美感,又利用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来改善生态的多样性,从而最终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篇9

【关键词】植物护坡;生态砖护坡;连锁块护坡;生态砼护坡;丹江

生态护坡,就是综合考虑“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和水资源”各方面的协调统一,在满足防洪、排涝等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应,将堤防由过去的刚性结构改造成适合生物生长的水体、土体、植物和水生物相互涵养的自然状态的护坡。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型材料和新技术已经应用到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改造。在国内和国外相继出现了一批用于生态方面的材料和技术,如植被草、水力喷播植草技术、土工材料绿化网,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等等。

1工程现状

丹江为汉江一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商洛市境内的秦岭山脉凤凰山南麓流经商州、丹凤和商南3县(区),于商南县月亮湾出省界,经河南、湖北于丹江口市汇入汉江,全长443km,总流域面积16812km2。丹江是汉江最大的一级支流,也是商洛市最大河流。丹江在陕西境内流程259km,流域面积7478km2,占丹江总流域面积的44.5%,占商洛市总面积的38.8%。境内河道平均比降3.27‰。

丹江干流商洛市城区段已建成堤防多采用重力式浆砌石挡墙或护坡结构,由于护坡硬化使丹江缺乏生机与灵动,景观效果差,破坏河岸植物的亲水性,且微生物难以生存,河道水体自净能力消失,为修复河道生态环境,恢复河道生态系统,随着城市扩建,对下游城区段堤防治理,结合城市建设规划,堤岸防护方案设计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同时,形成改善水环境、营造水景观、修复水生态的治水理念,充分利用河道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使堤岸及河道整治达到“堤固、水清、岸绿、景美、游畅” 的要求。

针对以上要求,选取了以下4种护坡类型:雷诺护垫植物护坡、框格混凝土植草护坡、生态砖(六角空心形)护坡、生态砼植被护坡,各段防护型式也可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2护坡类型

2.1雷诺护垫植物护坡

东龙山段新修98米堤防,位于东龙山大桥上游,8#固床潜坝下游,此处河道较窄,为丹江公园末端,有龙亭一座,原护岸上长有成型的大杨树十多颗,兼顾防洪、景观、绿化,此段堤防采用复式断面,护坡采用雷诺护垫植草皮。

雷诺护垫植草皮由雷诺护垫、肥料及种植土组成,雷诺护垫作为结构层,覆盖30cm种植土。雷诺护垫采用以机编双胶合六边形金属网面制成的网垫,在网垫内装满块石等填充料后整平,盖上笼盖连接成一体,共同构成防护结构,网片的钢丝采用热镀锌的低碳钢丝+高防腐树脂双重防腐。雷诺护垫草皮比较适合于流速大的河道,抗冲刷能力强,适应地基与被防护体的局部沉陷而引起的变形,有很强的柔韧性,同时能满足生态型护坡的要求;另外,为保护原有护岸上成型的大杨树,网笼可以因地制宜做成不同形状,相互连接,整体性能好,经济又实惠;为了同公园景色形成了一体,护岸进行全断面护砌,利用其自然的透水性,表面种植适合本地迅速生长的植被,促进周边微生物环境恢复,生物与微生物都能快速生存,环境的亲和力强。

2.2框格混凝土植草护坡

框格混凝土植草护坡是指将预制的形状不同的混凝土砌块铺设于坡面形成框格,在框格内回填客土,然后在框格内植草而形成的一种护坡与绿化相结合的技术。其植草措施可以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恢复已破坏的植被,降低噪声和光污染,净化大气,促进有机污染物降解,增强景观效应。与传统混凝土板相比,施工现场条件要求低,砌块面积小,维修更换简单,易于适应堤身沉陷和坡度变化;与砌石相比,货源稳定,规格统一,外形美观,对石料缺乏地区是一种先进韵替代工艺技术 。如童家河-东龙山段加固段。

在构思和设计护坡的平面形状时,基本上以徐缓曲折的形状为主,这一点十分关键 。

2.3生态砖(六角形空心砖)护坡

生态砖为六角形,对边距为350 mm,厚度300mm 。该生态砖是由混凝土中加入了用高新技术进行特殊制造并进行染整处理的合成纤维制成的,使混凝土的各项强度与耐久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高了承受荷载能力;用于黏合废砖石骨料的水泥浆采用纳米级聚合物进行改性,增加了黏合强度;用新型的混凝土构件机制成六角形混凝土板块,铺设稳定性较好,满足水利堤防工程的特殊要求,同时,板块空隙率适合植物生长的需要。由于它能使肥料缓释、水分保留、高碱性水环境条件的改善得到有效解决。

2.4生态砼植被护坡

沙河子右岸舒杨段,一侧为312国道,另一侧紧邻比亚迪,为园区招商引资段,此处河道较宽,工程末端修有固床潜坝,以形成15万m2的水面和滩地,为鸟类、两栖动物的生存提供生存空间,为人类的休闲、游憩提供条件。该段堤防长1305米,护坡采用2*2米现浇砼框架为骨骼,框中铺设土工合成布,并填15cm厚绿化生态砼,作为躯体,辅5cm厚土层种草皮作为绿衣。

3工程应用中应注意问题

3.1商洛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温差较大,水位变化大,所以水位变化区应用生态护坡材料应慎重,必须保证生态护坡材料的耐久性满足运行使用要求,适应本地的气候特点。

3.2绿化生态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a 绿化混凝土为无砂混凝土强度较低,易破损,施工需精心;b 砼初凝过快,搅拌时严格控制配合比,运输距离不能过大;c 严格控制孔隙率;d 砼铺设整平后,严加看护,防止发生扰动;e 砼凝固好后,使用搅拌机按配比将活性菌剂、保水剂、有机肥料、壤土和水等基质材料充分搅拌成浆体,用压力机械将浆体注入骨料层内,浆体应没过骨料层表面;f 表层土不宜过厚,应选择当地自然生长植物,种子播种后应加强养护;g 护坡植物生长经历一个生长季后根系应穿透生物基质混凝土接触或扎根基土;h 对流速大于6m/s的河段,不适宜使用。

3.3国产绿化混凝土构件的内芯无砂混凝土强度较低,易破损。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精心施工,对于出现破损的构件一律不得使用。

3.4河道治理工程在确定使用生态护坡材料前,应充分考虑当地水源能否满足绿化的需要,草坡的维护、养护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在低投入、低养护或无养护情况下,边坡草坪处于自生自养状态,要防止草坡退化问题。选择能够在该区域生长的植物种类,尽量选择本土化的植物。

3.5边坡绿化的同时,营造人工湿地,开展生态修复,进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使水质得到改善,为生态环境修复创造条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结语

该工程建成后,通过对河道与生态环境治理,做到提高城区水系防洪和供水能力,通过修建固床潜坝,改善河道补水蓄水功能,恢复河道水生物生存环境,经过对河道两侧堤坡护岸、堤防、滩地的设计,建成沿堤景观生态长廊。并充分利用广阔的水面开发旅游项目,在河堤和水面之间,着眼于季相变化,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乔、灌、花、草等植物合理配置,花掩河湖,绿映堤岸,使丹江河成为一条健康、魅力和灵性的绿色生态带。既美化了城市环境,又提高了生态效益。经过对丹江河的治理,拉大了城市框架,做到人水和谐,促进城市设计经济可持续发展,使丹江成为一条“会呼吸的河道”,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商洛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篇10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成效

1、坚持绿色发展,环境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随着我乡群众思想进步,环境意识的增强,加强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增强了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全面了开展了水土保持工程、防林护林工程,并取得了实效,森林覆盖率达到58%。并在乡道路上安装太阳能路灯,栽植桂花树500株,重视可持续发展及绿色生态。

2、加强污染防治,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高。在全乡组建专门的清扫保洁队伍,乡场镇组建4人专门清扫保洁员,各村由社长专门保洁。新建环境卫生硬件设施,全乡修建2个垃圾中转站,14个垃圾中转池,建垃圾池87个,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全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80%。

合理划定养殖区域。开展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综合防治,推广畜禽清洁养殖和畜禽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加大力度整治生活污水和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80%,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率达到95%,养殖废弃物全部实现综合利用。

建立河长制巡河制度,开展河道垃圾、废弃物清理,打捞河道漂浮物,保持河道、水面整洁。组建队伍,加强日常清捞,保障全乡河流水域基本消除“水葫芦”,基本清除河道“水葫芦”危害。

3、加强环境监管,严格履行环境执法工作。开展辖区环境保护大检查,为全面掌握我乡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打下基础;加强区域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力度,区域油烟废气治理工作基本完成;加强危废管理工作,全面排查和规范危废处置和存放。

逐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了河长巡河、举报投诉受理、考核与问责等工作制度,定期通报河湖管理情况。建立了河道“警长”体系,履行指导、协调、监督和违法查处等工作职能,落实乡村基层河段长巡河制度,做到每天有人巡查、有工作记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下沉责任主体,进一步突出乡村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的责任主体地位,做好垃圾收集管理和群众文明卫生习惯引导工作,继续完善保洁机制和垃处理机制,落实人员、设备和经费等保障。

成立了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应急管控措施,对涉及油菜、小麦秸秆禁烧的农户进行了教育引导及处罚。对区域内实行24小时巡查,确保秸秆禁烧期间坚持做到白天不见烟,夜晚不见火,确保不发生应秸秆焚烧发生的安全事故。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形成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的良好机制。专门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生态环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安排。

2、广泛宣传,形成层层发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丰富宣传方式。精选宣传内容,拓展宣传内涵,既用好挂横幅、设立宣传牌等传统方式,又发挥手机媒体、互联网媒体、LED显示屏等新媒体作用,拓宽宜传渠道。突出重点、集中造势,形成强大、良好的與论环境和工作氛围。新闻媒介和宣传手段,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通过生态文明和环保培训、讲座等形式,有效提高全乡群众对生态环保的责任意识,增强生态观念,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1、创新机制,形成全面监管、严格执法的良好格局。

加强部门联动,做到“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选聘环保义务监督员及联络员,制定《环保环境监管实施方案》,建立相关考核制,积极落实属地环境监管和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2、突出重点,形成狠抓落实、以点带面的良好作风。

环境监管项目集中养殖场、河道等各类污染源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对未达标排放、未批先建、批少建多违法行为等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达标的责令关停,重点污染源务必整治到位。坚持每周到现场实地检查,严厉打击各类违法排污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开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

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我乡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部分企业生态环境意识淡薄,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少数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不强,重发展、轻环保,致使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2、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共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全民意识还需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自觉性还需加强。

3、交通粉尘、油烟废气、秸秆燃烧、噪声污染扰民等问题较为突出,环境质量还有待改善,监管有待加强。

4、环保机制尚需完善,政府职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环境管理和执法任务面广量大,人员配置需要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和监测手段相对滞后,现有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能力等与新形势下环保工作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

1、围绕环保目标,营造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责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环保办统一管理、全乡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要加强环境宣传,提高全乡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倡导鼓励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绿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