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经济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形势;艺术类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48-01
(一)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当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突发事件冲击加大、社会局势越来越复杂,这些给我国带来严峻的挑战。现在的经济形势虽然平稳的在发展,但是地震、干旱、物价持续上涨等突发事件不断发生,艺术类的就业岗位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毕业生。
(二)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艺术类大业生追求个性,渴望自由的性格,宁愿让自己无拘无束地“漂”着,也不愿固定在一个单位里“朝九晚五”。其次,艺术类毕业生,往往都不愿意离开其所在的大城市,这种思想促使大批艺术类学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省会城市,无形中增加了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难度。再次,艺术类大学生追求自由、前卫和时尚,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鲜明个性致使他们不愿接受太多的约束和管制,在一个单位固定的工作模式几乎不存在,频繁的更换自己的就业岗位。
二、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促进了艺术类毕业生人数的增加
艺术类专业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艺术类专业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在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在增加,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所以这就扩大了艺术类学生的生源范围,就形成了现在社会上的“艺考热”,而且是愈演愈热,艺术类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在增加。
(二)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凸显不稳定性,自主创业有所下降
目前社会经济形势中劳动力需求速减、国家信贷政策不时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经济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等不稳定因素增多。这些都加大了艺术类就业的不稳定性。“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引发了艺术类学生对就业后工作的不重视,导致用人单位不想招聘应届学生,害怕培训后员工跳槽。
(三)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导致了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经济发展增长速速与艺术类毕业数量的增多不平衡加剧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不得不面对“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从整个就业情况看,结构性的供过于求这就加大了招聘人才的可选性,公司便在艺术类毕业生中实行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由此可见,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就处于了劣势,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加。
三、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缓解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
(一)认清当前经济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做出理性选择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的经济一直处于上升阶段,所以对人才的需求总趋势将不会减少。所以艺术类大学生一定要认清目前的经济形势,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择业标准,而不是茫茫然不知所措,或是自怨自艾。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切勿盲目随大流,要改变自己的择业观,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向能够提供75%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或农村基层去发展。
(二)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需要教育部门提供信息
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由学校、人才市场举办招聘会等方式获得信息, 与需求方见面, 信息渠道比较窄。这样在就业信息上有一定局限性。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应该采用全社会动员的形式来应对经济危机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不能仅靠学校这一来源,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中介机构也是重要的就业信息服务来源,我们要实现教育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学校三位一体的主动、系统、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三)校企联合,开创新的就业模式
企业招聘人才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所以业务能力凸现重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是一条就业发展之路。目前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计划已经在慢慢的实施,但是这些企业大多数都是一些非艺术设计类公司,纯艺术类设计公司相当少。所以高校要加强与设计类公司的联合。校企联合要突破以前单纯为艺术类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的形式。
项目名称:基于第二课堂的卓越设计师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 2012JG3
篇2
关 键 词:体育管理;体育改革;社会力量;体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6-0026-04
The feasibility and realization paths of social power running sports
WANG Xian-liang1,2,WANG Xiao-fang3,HAN Ji-zhen1
(1.Post-doctoral Station,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250023,China;3.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Luzhou 646000,China)
Abstract: Social power running sports is the direction of sport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n important way to ensure public sports service supply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to promote effective competition among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sports resources; social power running sports is feasible and necessary. Paths for boosting social power running sports include the followings: accelerate the return of the public power of sports governance to society; realize the changing of sports resources from “internal circulation” to “system circulation”; realize the changing of social power from “passive participation” to “active participation”; strive to implement such important measures as “manage running, promote changing, value regulating, boost innovating and strengthen ensuring”, so as to highly efficiently realize social power running sports.
Key words: sports management;sports reform;social power;sports development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下,“大社会、小政府”的理念不断强化,社会力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文化、体育和公益等公共事务已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诸如社会力量办学[1]、社会力量办图书馆[2]、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3]和社会力量参与危机管理[4]等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体育事业的发展亦不例外,包括事业单位、党群社团、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作为自然人的社会公民等在内的社会力量[5],在兴办和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育向社会开放、向民间延伸的效应不断向前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课题也提上研究日程。体育由“政府办”向“社会办”的转变涉及到一系列体制改革创新,其中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可行性如何、社会力量办体育如何实现等,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可行性
1.1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公共服务供给
在公共事务领域,社会力量供给公共服务是新公共管理学派的观点,认为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存在供给主体垄断而导致效率低下等问题,故政府应由办理角色转变为管理角色,由市场选择有优势的组织提供公共服务[6]。历经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运用和实践,后期出现学者们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激烈的争议与批判,认为新公共管理导致了公共管理价值的下滑,非公共性、不公平性、责任缺失等问题不断涌现[7]。新公共服务理论[8]、整体政府理论[9]和网络治理理论[10]等应运而生,上述新理论提出“政府应该服务而不是掌舵、政府应加强整体化和网络化治理”等公共管理理念。其中,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影响最为广泛,进一步明确公共服务是政府应有职责,不同国家应根据国情差异有效保障公共服务的供给,主张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公平,注重协调社会各方面主体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供给。
公共服务根据公共需求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政权性公共服务(立法、司法、行政、外交、国防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文化体育等)和经营性公共服务(邮电、通讯、电力、煤气、自来水和交通等)。政权性公共服务一般由政府供给,社会性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多元化(包括政府供给、社会供给与合作供给等,根据效率与公平的不同选择相应的供给方式),经营性公共服务主要由社会力量供给(企业居多)[11]。体育属于社会性公共服务,既可由政府供给,也可由社会力量供给,而从供给内容分析,社会力量办体育具有可行性。因此,社会力量办体育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是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手段。
1.2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市场结构
体育市场结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内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企业间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4种不同类型[12]。借用市场结构理论对政府和社会力量从事体育进行市场结构分析,即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政府改革过程中,体育行业内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公共体育服务而言,政府一家供给公共体育服务易形成过度垄断,且缺乏必要竞争必然导致效率低下,而引入社会力量供给公共体育服务,可以形成“政府办”和“社会办”之间的良性竞争。对于体育产业而言,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其中政府力量主要作为市场监管机构或者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形式出现。而体育产业属于市场行为,政府不应过度干涉,故体育产业市场结构应以社会力量为主体,形成体育产业市场应有的结构特征。此外,相关研究成果也显示,体育行业的特殊性决定适度垄断的必要性,社会力量应积极参与形成“竞争大于垄断”的市场结构,体育产业市场结构的理想目标模式是垄断竞争型[13]。
1.3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价值管理
社会力量办体育是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因此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可行性还需从价值管理角度进行分析。价值链理论是对价值创造环节进行分析的理论,传统价值链被认为是一系列连续完成的价值创造活动。最新研究成果认为价值链是一些组织或群体共同完成价值创造的一系列环节和过程,而价值链管理旨在控制关键增值环节、增强企业或者组织的竞争优势[14]。价值链管理强调对关键增值环节的把握和核心竞争力的塑造,这与“服务外包(BPO)”相一致,即通过新型的服务贸易形式,将一部分非核心业务转移到其他企业(传统概念是转移到其他低成本国家或地区),从而实现专业分工、成本降低和利润提升的目的[15]。按照上述理念,政府和社会力量是体育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主体,价值环节由政府还是社会力量完成不必拘泥于某一主体,而是根据价值创造和目标实现的需要,由合适的主体完成相应的价值环节。
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力量都可以成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体,按照价值链和服务外包理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完全可以由社会力量提供。正如政府将不擅长的体育事务外包给社会力量完成,社会力量供给公共体育服务能有效发挥社会力量的专业化、低成本、广分布和灵活性强等优势,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公共体育服务。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社会力量既有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也有拥有众多会员的行业协会;社会力量在各自不同的优势领域参与相应的产业活动,是企业创造价值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社会力量办体育是体育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效率与公平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体育行业有效竞争的必要途径,是实现体育资源有效配置和专业化分工的关键措施。并且,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力量办体育也是未来体育改革发展的主流;改变脱离市场、单纯依靠政府办体育的发展方式,走市场化、社会化发展道路是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16]。
2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现实基础
在我国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观念和做法早已付诸实践,但我国社会力量办体育并未成为体育发展的主流,也未能完全实现向体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集中体现为体育社会组织薄弱、体育资源仅在系统内部循环、体育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2.1 体育社会组织薄弱,处于依附式发展
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我国各类体育社会组织23 590个,占社会组织总量的5%。其中,体育类社会团体17 869个、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10 353个、体育类基金会41个[17]。我国体育类社会组织的数量总体较为可观,但是体育社会组织的工作能力相对薄弱,集中体现为体育类社会组织依附性强但自我发展能力差。
我国体育类社会组织依附性强,体现为“典型的低层次依附性”发展方式[18],即各级各类体育组织主要依附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借助政府转移的行政权力和政府拨款实现生存和发展,直接导致体育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职能失位、越位和缺位。体育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差表现为工作和服务能力差,没有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工作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看似遍布全国,实际在空头运转”,体育社会组织工作开展脱离组织成员的现象严重。
2.2 体育资源系统内部循环,低层次徘徊
体育行政机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体育协会之间,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优质体育资源在体育系统内循环流转,造成体育资源的垄断和社会体育资源的供给不足。第一,体育治理的公共权力仍集中于体育行政系统,竞技体育(体育赛事审批、运动员注册等)、群众体育(公共服务购买、群众体育活动举办)等行政权力高度垄断,体育资源集中在体育行政机关、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附属体育协会的手中,在系统内循环造成体育资源流动不畅、体育市场结构不均衡、有效竞争的良性格局难以形成。第二,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参与途径不顺畅。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政策和制度钟罩,造成社会力量办体育“有心无力”的局面。第三,其它社会力量(非专门从事体育类业务的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积极性不高,吸引力不强,导致投资、金融、管理、咨询、服务、保险等体育发展急需的社会力量未能积极投身于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中。
2.3 体育产业发展滞后,低效益运行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19],2014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4 041亿元(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约为1.35万亿元),占当年GDP的0.64%。虽然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取得巨大的进步,但与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占GDP比重的2%~3%数据相比仍落后[20]。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所占比重过低,未能引领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仍相对较低,处于低效益和低层次发展的阶段,不能吸引社会力量投身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大潮中,社会力量发展体育的积极性有待提升。虽然,近期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但是未来真正实现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仍需要积极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3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实现路径
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将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路径确定为:加速推动体育治理的公共权力回归社会,实现体育资源“内循环”向“系统循环”转变,实现社会力量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着力推行“抓运行、促转变、重调控、推创新、强保障”等重要举措,以高效实现社会力量办体育。
3.1 抓运行
紧抓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运行机制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主体”的体育发展格局,建立有利于社会参与体育和社会发展体育的运行机制,抓好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引导机制、扶持机制和监督机制建设。公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务的具体领域,将社会力量中更具供给优势的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产业的重点领域作为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主要内容,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产业的支持政策,形成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办法,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和基金等,及时考核、监督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运行情况。同时,大力培育多元化的社会力量主体,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运行,引入体育系统以外其它领域的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提升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能力和效率。
3.2 促转变
促进政府体育机构改革,推动体育系统资源由“内部循环”向“系统循环”转变。通过体育事业单位改革取消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将原有职能转移给协会以促进体育协会实体化,实现体育公共权力向社会组织转移以促进体育公共权力回归社会。彻底打破体育系统资源内部循环的裙带利益关系,通过“互联网+”的先进技术促进体育资源平台建设、招投标制度建设等,将体育资源向所有的社会力量开放,将体育资源置于社会大系统之中进行配置和开发。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和体育资源的市场化开放,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社会量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
3.3 重调控
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体育行政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市场调控职能,转变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实现体育部门由“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不仅要列“管理部门权力清单”,还要列“社会力量办体育事务清单”。列“管理部门权力清单”以明确政府管体育的职能,注重体育发展的宏观调控、总体规划、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从办体育的繁杂事务中脱离出来;列“社会力量办体育事务清单”以明确交由社会力量办体育事务的具体内容,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向社会公布、开放。
3.4 推创新
积极推动建立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创新机制,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参与途径和方法的创新以及方式创新,形成体育发展的创新驱动机制。体育行政部门应创新兴办体育的参与机制,采用契约制、招投标、订单制等多元化举措,为社会力量办体育提供更多新型、高效参与途径和方法。社会力量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新型的投融资、运作方式等促进体育发展的创新来提高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质量和效率。推进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等主体的发展,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等合作的载体,树立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新型平台,建立体育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体育产业科技创新转化平台等。
3.5 强保障
加强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保障工作,重点做好政策制度保障、创造良好环境、发展中介服务、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制定《社会力量办体育实施管理办法》、《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实施办法》等政策和制度,为社会力量办体育提供制度保障。加强税收、经费等优惠和支持力度,加大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宣传,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积极发展体育中介服务,为社会力量办体育提供便利条件和支持措施;培养一支“懂体育、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投身于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工作中。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体育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式将产生一系列变革;社会力量办体育具备可行性和必然性,无疑将成为体育改革的前沿阵地,成为促进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和公共权力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未来一个时期内,全面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是改变体育社会组织依附式发展、体育资源系统内循环和体育产业低效益运行的关键举措,而有效建立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运行机制、促进体育机构改革、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创新驱动机制和加强保障措施等将是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实现路径的基本选择。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 漫话“社会力量办学”[J]. 教育发展研究,2001,1(1):81-82.
[2] 王素芳,于良芝,邱冠华,等. 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制度保障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6(4):4-9.
[3] 俞睿. 社会力量的培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4(4):90-94.
[4] 刘晓亮,张峻. 让社会力量参与危机管理[J]. 社会观察,2008,1(1):27-28.
[5] 李毅. 社会学概论[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6.
[6] RHODES R.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J]. Public Adminstration,1991,69(1):10-15.
[7] 周晓丽. 新公共管理:反思、批判与超越――简评新公共服务理论[J]. 公共管理学报,2005,2(1):43-48,90.
[8] ROBERT B D,JANET V D. The new public service: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9,60(6):549C559.
[9] TOM L. Delivering joined-up government in the UK dimensions,issues and problems[J].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2,80(4):615-642.
[10] KICKERT W J,KLIJN E H,KOPPENJAN J. 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 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M]. London:Sage,1999:46.
[11] 孙晓莉. 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9-11.
[12] 陈俊青,彭连清. 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理论与实证分析[J]. 企业经济,2006,4(4):107-108.
[13] 石岩,舒宗礼,刘华冰. 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及优化对策[J]. 体育学刊,2007,14(5):45-48.
[14] 迟晓英,宣国良. 价值链研究发展综述[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2(1):25-30.
[15] 张磊,徐琳. 服务外包(BPO)的兴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 世界经济研究,2006,5(5):33-38.
[16] 何强,冉婷. 关于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2):113-118.
[17] 梁璇. 体育类社会组织或能降低登记门槛[N]. 中国青年报,2014-01-19(4).
[18] 康晓光. 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10.
篇3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13年上半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64.3亿元,同比增长15.8%,完成计划的40.7%,总量全市第六,增速全市第四。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48.5亿元,同比增长20.1%,完成计划的44.9%,总量全市第四,增速全市第六。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4.34亿元,同比增长25.3%,完成年度计划的51.8%,总量全市第六,增速全市第三。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到4974元,同比增长20%,完成计划的62.2%,总量全市第五,增速全市第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8693元,同比增长25%,完成计划的45.8%,总量全市第十一,增速全市第八。
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特点
农业经济形势较好。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6.2亿元,同比增长8%,完成计划的16.5%,总量全市第三,增速全市第四。今春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330万亩,同比增长8.5%,发展“高效经济田”25万亩,同比增长25%,建设杂粮基地80万亩。我旗旱作农业系统成为第一批中国19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敖汉小米”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我旗实现杂粮产业化经营、打造杂粮品牌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牧业年度全旗家畜存栏数量稳步提高,总存栏270.6万头只,同比增长4%。其中肉牛存栏14.6万头,肉羊存栏140.2万只,生猪存栏90.4万头,肉驴存栏18.2万头。敖汉细毛羊和敖汉苜蓿两个“国字号”品牌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敖汉种羊场对2000只细毛羊进行保种,全旗存栏标准细毛羊3万只,长胜、木头营子、敖润苏莫共完成苜蓿基地种植任务7000亩。
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29.8亿元,同比增长22.5%,完成年度计划的50.2%,总量全市第四,增速全市第四。工业园区和集中区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共入驻项目102个,已投产项目79个,在建项目14个,协议入园未开工项目9个,上半年园区内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实现利税3.2亿元。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对工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大力扶持现有中小企业,通过优惠政策成功引进久源弹簧减震器、惠源纺织、天意印刷、鑫园包装、田恒塑业、阜信源肉食品、金沟农业等纺织加工、机械加工和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我旗,使我旗的工业经济由过去的单一的矿业经济向多元化发展,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抵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第三产业前景喜人。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1.3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完成计划的51.3%,总量全市第五,增速全市第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6亿元,同比增长12.1%,完成计划的42.2%,总量全市第五,增速全市第七。物流园区建设有序推进,玉龙物流、正大农资、辽河天然气等22家企业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18亿元,利丰汽车、一铭汽贸等7家企业投入运营。商贸流通项目稳步推进,总投资5亿元的万强广场及客运站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1.1亿元,总投资75亿元的尚德国际新城项目已签约落地,新州文苑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开工建设,第三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基础建设成效显著。今春共栽植各类苗木1200万株,完成营造林31万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03%,其中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00%;完成矿山植被恢复治理2000亩。西部三乡镇饮水安全工程完成管网铺设10公里、水源工程11处,孟克河新惠城区段治理工程完成土方填筑25.42万方,膜下滴灌巩固面积达到28万亩。萨力巴至新惠一级公路续建工程完成路基土石方194万方,新惠客运站建设工程已完成桩基开挖,总计74.3公里的通村公路工程预计9月末建成通车。实施土地整理3090.26公顷,新增耕地163.1公顷。
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业经济不容乐观。上半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6.8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完成计划的46.6%,总量全市第五,增速全市第四。工业用电量作为工业经济的先行指标,上半年全旗大工业用电量1.07亿千瓦时,同比减少397万千瓦时,同比下降3.6%。国际市场铁精粉和黄金价格继续走低,目前铁精粉价格约650元/吨,黄金价格约260元/克,企业效益下降明显。全旗74家铁矿企业中,5家铁精粉深加工企业能够正常生产,36家有主体矿山的选铁企业中只有8家正常生产,33家没有主体矿山的选铁企业没有开工生产;黄金企业除金陶公司和吉隆矿业正常生产外,其他黄金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财政增收压力较大。上半年全旗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4.34亿元,同比增长25.3%,完成年度计划的51.8%,总量全市第六,增速全市第三。受矿产业低迷和增值税起征点调高的影响,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压力依然较大。
重点项目建设任务艰巨。上半年全旗新续建1000万元以上(含社会事业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开工率为62%,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完成投资率为27%,项目开工率和完成投资率较低,下半年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压力较大。
工作建议
抓重点项目建设,促投资较快增长。一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按照重点项目计划,倒排工期,细化责任,确保没有开工的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已开工的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已完工的重点项目顺利投产达效。二是积极筹集建设资金。重点围绕城镇供水、供热、公路、三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自治区规划,加大对上争取资金力度;加强银企合作,争取信贷支持,运用BT、BOT等多种模式进行融资。
抓园区和产业,促工业经济发展。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新惠工业园区和氟化工园区建设进程,实现基础设施“七通一平”,提高园区产业集聚能力。二是加快产业项目建设。加快金陶公司重组上市,重点推进黄羊洼风电、北煤油页岩、久盛蒙中药、唐山兰昊纺织、挑战集团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促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竣工投产。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项目谋划、招商和落地服务机制,抓好尚德国际新城、飞达集团绿色食品加工等重大签约项目的跟踪推进,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产业集聚度。
抓农业发展基础,促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建设产业基地。重点抓好苜蓿、杂粮、细毛羊等基地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退耕还林巩固成果、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通村公路、沼气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抓好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典型示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篇4
银行的社会责任
银行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是高负债率的企业,自有资本所占比重较小,资金主要来源于负债,其中广大存款者的存款又是最重要的来源。由于债权人主要目的是通过事前签订的债务契约获取固定的收益(或利息),那么银行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确保对广大存款人本息的清偿力。但是,在实际中,由于银行存款人的数量众多,且资金分散,单个存款人由于能力问题而无法监督银行的经营行为,或者由于监督成本过高而放弃监督权。对策之一是,银行业监管机构代表广大存款人行使监管权,以确保存款人作为债权人的权益得到保证。从该角度而言,银行对存款人的社会责任就体现为对银行业监管机构的责任,存款人对银行的要求外在表现为监管者的监管标准。
监管部门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要求银行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强化稳健经营行为,保证资金运营安全,能够保证存款人的存款到期支取,并获得一定的收益。那么银行为了承担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就应当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保证充足的资本抵御风险;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审慎的经营策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同步;运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银行对债务人的社会责任:资金使用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财政投资模式,形成了目前银行主导型的金融制度安排,银行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作为社会资金的主要供给方,银行与资金需求者(贷款人)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银行对债务人贷款者的社会责任就主要表现为在满足社会资金需求的基础上,使得资金使用的效用最大化,这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个层面是在保证资金安全和效率的同时,将贷款公平分配给借款人。为了达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那么银行对贷款人的社会责任要求银行应关注各经济主体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加大对资金稀缺部门的信贷支持力度。换句话讲,银行应该肩负有效率配置资金的社会责任。从我国当前实际来讲,在风险规制方面,银监会主要制定若干核心风险监测指标,如贷款集中度,以防止风险的集中与积聚;在风险政策导向方面,银监会鼓励、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小企业、农户和消费信贷,满足多方面信贷需求,有效配置资金资源,提高社会总体福利。
第二个层面是银行在选择贷款项目(企业)时,既要关注经济指标,也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以避免资源浪费,大幅降低社会效用。在国有银行市场化初期,由于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银行发放贷款时,往往只考虑贷款项目(企业)本身的性质及一些非经济因素,忽视了其真实的还款能力及其他方面的要求,从而造成了低水平、高消耗的重复建设,形成了新的信贷风险。因此,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认真研究分析国家产业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停止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严重污染环境、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能耗高等项目的投资;控制对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采用落后技术、不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项目的贷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和协调发展。
银行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对政策给予支持
银行对一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银行的发展受到政府高度关注。银行也是政府推进社会改革的重要资源。那么银行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在于为国家政策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这一点可分以下两个阶段来理解。
第一个阶段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前,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是承担部分改革成本。在经济体制改革起步阶段,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强烈的投资推动的性质,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戏剧性变化,政府的财政能力迅速下降,以财政投入支持体制内经济增长的机制难以为继。而在以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中,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化进程有较强的控制力, 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配置行为能按照其偏好和意志进行。那么在这段时期内,银行的社会责任概括讲就是为确保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承担改革的部分成本。
第二个阶段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国有商业银行已逐渐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银行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一是要确实转换经营理念和经营机制,严格按照市场原则开展经营活动,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要彻底摒弃国家信用的思想,真正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二是要保持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致。宏观调控是政府从整体利益出发考虑的,作为个体的银行,在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不一定与整体利益一致。比如当前交通、电力、通讯行业的贷款是银行公认的优质资产,各类银行竞相放贷。从单个银行来看,对这些行业的贷款质量高、效益好,但是从全局看会造成信贷集中风险,风险释放最终会导致银行坏账的上升,造成严重的市场失灵,损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面对宏观形势的变化,银行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严格执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避免经济结构失衡,带来巨大浪费。
银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员工激励方面,可以推行职工持股计划,使职工通过持股组织以股东身份向企业注入资本,在企业和职工之间结成一种产权纽带关系,职工持股通过某种制度使其代表进入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并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同时,职工也会因直接参与行为而得到激励,进而有利于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此外,除了支付与员工付出劳动相对应的报酬,银行还应强调以沟通来掌握员工的要求和愿望,给员工提供开发、充实新技能与积累经验的工作机会。
高管人员激励方面,应健全工作绩效考核和优胜劣汰机制,基于利润的激励、基于价值的激励与基于产权的激励相结合,强化责任目标约束,同时给予其充分发挥才智,创造价值的平台,不断提高高级管理人员的进取精神和责任意识。
银行企业文化也是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保障。通过创新文化、学习文化、效率文化、团队文化、诚信文化等的培育,打造富有特色的银行业文化体系,增强银行整体凝聚,维护并增进银行的形象和声誉。
银行的社会责任还包括对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广义支持。比如救助弱势群体、资助贫困学生、救助灾害、赞助公共体育事业等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公共、福利事业。
促进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政策建议
增强风险约束。促进隐性存款保险向显性存款保险的转变,最大限度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并支持银行体系的公平竞争。同时还应要增强市场约束,避免存款保险制度引发新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问题。
完善市场机制。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银行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率,积极引导银行将核心竞争力定位于提高全面的风险管理能力。
优化退出通道。对于经营出现严重问题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制定合理的退出机制,弱化政府的隐形担保,提高市场效率,强化全民风险意识,以此促进银行改进服务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强化保障制度。社会环境对于银行履行责任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为银行贷款发放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以支持信贷资金投入到资金稀缺部门;另一方面要加大全社会信用环境的建设,严厉惩罚失信行为。
改进激励手段。在强调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正向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补偿机制的改进。采取差别监管方式和制度,定期进行评估,对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银行,在业务支持和机构发展等方面多给予支持。
篇5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局今年1—9月份以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今年以来,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全县经济工作”和“深化城市建设跨越年”活动会议精神,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立足科学发展,上下一心,开拓创新,狠抓落实,重点工程建设及各项
工作推进较为顺利。
一、1—9月份主要工作及重点工程完成情况
(一)规划工作
泗城总体规划修编方案顺利通过宿州市规划委员会评审,已提交市政府审批。城市道路、供水、排水等专项规划方案已初步完成,同时,完成1个乡镇的总体规划、6个县级新农村示范村规划编制,并完成消防队、新水厂等选址工作。
(二)道路建设工程
刘圩路、阀南路西段、建材东路3条道路的前期规划设计及阀南路西段拆迁工作已完成,其中,对刘圩路、阀南路西段采用bt方式,由江苏苏润建设集团无锡分公司承建,目前石粮河桥建设工程过半。
(三)城市开发工程
1、重点地块拆迁工作。1—9月,全县共完成拆迁面积8万平方米.
2、规模小区建设。规模小区在建工程施工总面积80万平方米,已竣工32万平方米。
3、安置小区暨保障性住房建设。目前安置小区及廉租房开工36幢,在建工程近10万平方米,现已封顶12幢共3万多平方米。
(四)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工程
1、自来水管网建设。新铺供水管网4公里,新打深水井5眼;完成自来水改扩建项目初步设计项目批复及选址,正在进行征地。
2、污水管网建设。完成污水管网铺设约10公里,2座污水提升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3、“三馆”等工程建设。博物馆、展览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三馆”工程主体已竣工,正在进行内外装饰施工。清水湾公园、图书馆、档案馆等正在进行前期规划编制。垃圾处理厂项目已完成申报工作,正在进行前期初步设计。
(五)招商引资工作
1—9月份共签约项目5个、开工项目5个,协议项目2个,签约项目资金1.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000余万元。
二、存在问题
我局1—9月各项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重点工程由于受资金等因素制约进度不理想;二是拆迁工作因资金、市场、开发商不配合等因素,拆迁难度逐渐增大。三是一些工程及项目因土地未征用,而无法实施。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快安置小区建设进度。力争12月24日前完成1.5万平方米廉租房及安置房一期工程建设,同时,加快二期开工安置小区工程建设,保证按工期在明年四月底前全部按期交付。
二是加快“三馆”工程施工进度。11月前完成内外装饰装修和配套设施工程,力争年底前开始布展,春节前开放试运行。
三是加强资金筹措。待阀南路西段土地征用后,加大道路建设力度。
四是完成县消防大队新址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
五是加大拆迁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拆迁政策、法规宣传,争取社会对拆迁工作的支持、配合;同时,进一步发挥两种强制措施的积极效果,积极与行政执法等相关部门做好协调沟通,努力形成法律威慑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六是加快“两网”建设进度。年底前完成自来水及污水管网铺设任务,同时加强协调完成新水厂征地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加快完成生活垃圾处理厂的前期设计工作。
七是加快规模小区施工进度。督促各施工单位在保质量、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力争年底竣工工程突破50万平方米。
篇6
【关键词】 循环经济两型社会青山区
武汉市青山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是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之一。青山区西起罗家港,东至武汉外环,南临东湖,北依长江。全区面积84.15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辖内有10个街道办事处和2个管委会(含13个建制村)、114个社区。
青山作为全国著名的钢铁基地和老工业区,如何在推进钢铁、石化、环保等优势产业发展、保持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有效地突破环境、资源限制“瓶颈”,创造性地将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青山的实际,用循环方式推动重化工集聚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实现改造升级,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开路先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十六大提出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在2000年的基础上,2020年实现GDP翻两番。中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费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我国在未来的战略机遇期中,经济发展所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资源、能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人口的急剧增长,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发展模式下的高强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并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这将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现代化的速度。从长期角度来看,良性循环的社会应从发展阶段开始塑造,少走弯路,不走弯路,才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我国的消费体系仍在形成阶段,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选择。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产品的生态设计和生态消费等融为一体,以“资源―产品―资源再生”闭环反馈为特点的循环过程。其倡导的是“最佳化的生产、最适度的消费,最少量的废弃”的与环境、社会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现科学发展观。
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及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权重是不同的。在中国当前的情况下,首先应该着重实现各行各业(特别是流程制造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减量化”。量大面广的节能、降耗、资源节约是有效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必要基础,也是中国当前的国情和重要切入点,不同于日本、德国等工业化国家。
二、流程制造业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流程制造业往往是指原料经过一系列以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为目的的加工――变性处理,获得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或特定用途产品的工业。钢铁冶金、有色冶金、化学工业和建材工业都属于典型的流程工业。如冶金、化工、建材、石化、造纸等流程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均表现为:输入源头是大宗的自然资源,如矿物、生物、水、空气等。这些资源、能源通过功能不同的工序串联作业、协同(集成)运行,生产出产品、副产品。这些产品在用作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同时,产生大量的排放物、废弃物。在国民经济中,流程制造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排放物,由此带来大量的环境负荷。与此同时,流程制造业存在着减量、再利用、再循环或再资源化的巨大潜力和可能。不同流程制造业之间有时存在着互为依存的产业生态链,也存在着消纳和处理社会大宗废弃物的机会或潜力。因此,在流程制造业中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尤为必要。
随着理念的转变,技术的进步,流程制造业存在着实现“3R”原则的巨大潜力和可能。不同流程制造业之间也存在着互为依存的产业生态链,例如钢铁工业产生的废渣可作为水泥行业的廉价资源,水泥工业可以消纳电力、化工、有色冶金等行业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磷渣、赤泥等,也存在着消纳和处理社会大宗废弃物的机会或潜力,如废钢、废旧有色金属循环利用等。可见,在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流程制造业既是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同时也应是推进循环经济的优先切入点。
当前,青山区已有的循环经济基础,如以冶金、石化、电力产业为主的循环经济链雏形,是建立在典型流程制造业基础之上的,通过企业内部循环与企业之间循环,逐步向外扩展、外延,最终实现大共生耦合产业体系和大生态产业链体系的生态工业园模式。其切入点明确,特征清晰。因此,青山区在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建设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区中,必须清楚地了解和遵循这一规律,必须正确地把握未来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中的重点与方向。
三、工业园区建设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经济技术开发区模式。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型企业为主,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是当时不得已的选择。第二个阶段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模式。以高新技术的支撑为特色,较第一个阶段有了进步,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第三个阶段为生态工业园模式(或循环经济园区模式)。由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是必然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不是为“循环”而“循环”,所谓“3R”是原则、是基础,不是构成实施循环经济的全部要素。以“3R”为原则,进而在一定条件下将物质、能量、时间、空间、资金等要素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以产业生态链为纽带,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优化。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注重提高局部环节直至循环过程中的物质、能量的利用效率,还必须高度重视资金的流动与增值。物质、能量的有效利用和资金的流动增值不能脱离时间和空间要素,脱离时空概念的循环过程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应以合理的时空尺度的产业生态园为基本单元,其中流程制造业往往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
四、积极探索青山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的新模式
集大型钢铁、石化和热电企业于一个区域内,青山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实现有形循环经济园区的先决条件。推动三大企业间产品、副产品的有效对接,建立跨企业联合体,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继续强化推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循环,探索钢铁、石化、电力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当前青山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的首要任务。
青山区以“三企(武钢、武石化、青山电厂)、三园(都市工业园、环保产业园、高新技术孵化园)、三区(生态产业区、生态宜居区、生态保护区)”为依托,以点带面,连点成片,梯次推进,辐射发展,努力实现企业、园区和城市三个层面的循环和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开创了重化工集聚城区改造升级的青山模式。
五、总结
青山区循环经济试点实践,是在充分认识本地区资源禀赋局限,遵循青山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努力探索重化工集聚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重化工集聚城区改造升级模式。这一循环经济特色是在不断学习、创新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概括的描述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武汉城市圈大循环经济试验区为核心目标,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为主线,以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构建循环经济“六大体系”为重点,努力探索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企业与大城市共生共荣、重化工集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青山循环经济试点经过两年实践探索,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在促进驻区大企业之间项目耦合、产业链接及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等方面尚有差距。下一步,青山区将通过先行先试,力争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推进循环经济,把青山打造成国内先进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宜居城市,当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排头兵,为我国重化工聚集区的发展提供模式借鉴。
【参考文献】
[1] 孙卫东、阎军印:区域国土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 秦嗣毅、郝冰:循环经济环保可持续发展机理研究[J].生态经济,2008(7).
[3] 解振华:中国循环经济年鉴[M].北京出版社,2008.
[4] 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
[5] 商博、谢锋:科学决策、共筑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读解[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6] 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7(4).
[7] 朱东元、张倩:武汉市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C].中国武汉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8.
[8] 王长安:循环经济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2).
篇7
摘 要:社会性别主流化于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被联合国确定为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要求各国将社会性别平等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指引,将社会性别观点纳入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主流。成立于2001年的香港社会性别专责机构――妇女事务委员会一直致力于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施,特别是在政策范畴(制定、推行、实施)的参与和监督方面,有效地推动了香港地区的社会性别平等事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香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践经验可为中国大陆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D4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7)01-0037-06
基于社会结构的针对女性的歧视及不平等对待,上世纪初和六七十年生的两次妇女运动浪潮强调在法律面前男女平等、参政权利平等、就业机会均等、女性在社会中应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地位、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等等。这些妇女运动和许多妇女组织、女性主义者的不懈努力对全球女性权利的提升和两性平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75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妇女大会上,联合国宣布1976―1985年为“联合国妇女十年”(Decade for Women),其宗旨和目标是平等、发展与和平,并以此目标来开展各项旨在提高妇女地位、维护妇女平等权利的活动,发挥各国妇女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等方面的作用。自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实现男女两性平等当作政府的一项发展目标。例如澳洲、新西兰、英国、加拿大等地,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已开始推行男女平等观念和政策。1994年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通过了未来20年全球人口发展领域国际合作的指导性文件《行动纲领》,其中包括单独的一章“社会性别平等、公平和妇女赋权”,反映了国际社会对社会性别平等重要性的承认以及重视。但是正式提出将社会性别纳入主流,是1995年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社会性别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被联合国确定为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要求各国将社会性别平等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指引,将社会性别观点纳入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主流。2000年联合国第23届特别联大(“北京+5”)再次确认了这一全球性的争取社会性别平等的战略。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及发展
(一)社会性别
在中文中,性别往往被理解为男性和女性的差别。而在英文中,相对于生物性别(sex)还有表示性别的社会性别概念(gender)。社会性别表示男性及女性在社会中相互关连的、具有结构与功能的一系列关系的总和。由于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分配、经济体制等)中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传递和巩固,因此作为一种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性别角色和意识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性别”这个概念表达了对传统社会性别不平等关系的不认可和挑战。它认为造成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和行为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制度、文化等社会因素而不是生物性因素。它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即如何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来分析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现今,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已成为国际上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念.为理解、评价和改变社会政策提供了一个富有价值的视角。
(二)社会性别主流化
1997年6月,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给社会性别主流化下了定义,其内容如下:“所谓社会性别主流化是指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上评估所有有计划的行动(包括立法、政策、方案)对男女双方的不同含义。作为一种策略方法,它使男女双方的关注和经验成为设计、实施、监督和评判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有政策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男女双方受益均等,不再有不平等发生。纳入主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男女平等”。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性别主流化”实际是一种促进男女平等的策略,一种达到男女平等目的的手段,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结果。社会性别主流化涉及到如何确保把社会性别观点和注意力集中到使男女平等目标作为一切活动的中心――诸如政策制定、研究、对话、立法、资源分配,以及项目和方案的计划、实施和监控。
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UNIFEM)指出,“社会性别主流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妇女主流化”(main-streaming women),就是把妇女归纳入主流的制度,使两性在各政策范畴的参与得以平等,让妇女所关心的议题、需要及意见在主流制度中得到关注。“妇女主流化”着重女性的参与及设立有效的机制以确保妇女有参与的空间和权利。二是“社会性别观点主流化”(mainstreaming gender),就是去评估所有政策及发展项目对两性不同的影响,来了解男女在决策及社会资源运用方面的差别,把社会性别观点纳入制定(包括设计、发展、推行、监察和评估)政策的过程。社会性别观点主流化着重提升决策者及执行者的社会性别觉醒意识和把社会性别观点带人主流的有关治理技术。“妇女主流化”和“社会性别主流化”二者虽有不同的着眼点,但却相辅相成。如果只提高女性的参与,并不能保证社会性别观点在主流制度内受到重视,因为女性同样会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就算当两性参与比较平等时,我们也需要不断以社会性别观点来分析政策对两性的影响及如何能实现两性平等。
简而言之,这个行动策略的目标重点在于希望所有政府部门的公共资源重新分配都能够被郑重地被“社会性别化”(engendering),在决策和施政上将社会性别当成一个重要指标(criteria),以形成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主流观念,藉此来达成公共领域中社会性别平等的目标。相对于过去争取权利以法律政策的修改或废除为主要策略,社会性别主流化则将焦点由平等对待(equality of treatment)转移至平等影响(equality of impact)。
既然“社会性别主流化”都是针对现行制度不完善而发展出来的纠正政策偏差的策略手段,那么,“社会性别主流化”本身便有需要溶入制度之内,才可收到预期的效果,使“社会性别主流化”真正成为制定政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及采用的观点。frankson将社会性别主流制度化称之为社会性别管理系统(gender management system)。它由四大元素组成,一是建立支持性的政策环境(enabling envi―ronment),二是“执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常设架构(structure),三是推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程序(process),四是认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机制和方法(mechanism)。这四项元素,可以说是一环扣一环,彼此是互动的关系。自从正式提出社会性别主流化策略之后,不少国家、地区及相关的国际组织,都
纷纷响应联合国要求各成员国建构国家机制(na―tional machinery)以提升妇女地位的行动议题,推动成立社会性别专责机构,制定出具体的社会性别观点主流化政策和行动计划,一些国家和地区还规定了时限和具体目标以及后续行动和评估。
二、香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践经验
(一)政府机构:从“平等机会委员会”到“妇女事物委员会”
香港作为由“放任自流”(laissez-faire)原则支配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经典事例,一直缺少反对性别歧视的法律,这给香港妇女的权益保障和两性平等带来了不利影响,比如,在就业领域,性别歧视极为严重,报纸定期刊载“男性”或“女性”的招工广告。妇女团体为反歧视法律进行了有力的游说活动,并获得了立法院议员的支持,在1996年和1998年两个年度中,香港政府着重进行了立法审查活动,颁布了一系列消除歧视妇女及不平等待遇的修正案和法案,其中包括保障妇女权利的《反对社会性别歧视条例》(1995)和《家庭地位法令》(1997)等法规。为了执行反歧视条例,使香港成为一个机会平等和没有歧视的社会环境,1996年香港成立了平等机会委员会(简称“平机委”)。作为政府设立的委员会,“平机委”是一个公营的机构,但它独立于政府,拥有充足的资金,它的主要职责是:消除社会性别歧视,促进男女平等,执行一系列的反歧视法规,处理相关申诉。尽管“平机委”作为一个重要的机构为妇女的权益保障和两性平等做了大量工作,但妇女也抱怨说,“平机委”太关注社会性别平等的技术问题,对赋权于妇女或改善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做得太少,其职权范围限于以消除各种歧视为主,而并非专为消除两性歧视。人们(包括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希望香港成立一个促进妇女进步,保障和协调社会性别平等政策及长期战略实施的政府机构。这也是对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提出社会性别主流化策略后联合国推动成立社会性别专责机构的响应。
2001年1月香港政府成立第一个促进和保障妇女权益的政府机构――妇女事务委员会(简称“妇委会”)。“妇委会”的使命是促使女性在生活各方面充分获得应有的地位、权利及机会。其职责包括,协助特区政府制定有关妇女事务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策略,并就有关妇女权益的政策和措施提出建议;定期检讨香港的各类妇女服务,就妇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及筹办各种关于妇女的教育和宣传活动。从2001年2月起,香港政府每年拨款约2300万元,以支持“妇委会”的工作。
(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践
香港“妇委会”自成立起就一直致力于向政府倡议关注社会性别观点,且制定了一个综合性策略,协助政府在推行有关政策时,逐步在不同政策的范畴实施社会性别主流化。首届“妇委会”将提供有利的环境、增强妇女能力和公众教育这三大策略设为委员会的目标。而这三大目标的实现,无一不与政府的立法、措施与服务相关,因此最为重要的就是将社会性别观点纳入政府的施政,促进妇女权益。
2002年6月,“妇委会”倡议的社会性别观点主流化策略获政府的最高决策层通过并开始实施。具体内容由下述几个方面构成:
1.设计社会性别分析工具:社会性别主流化检视清单
在参考外国经验和聆听妇女团体的意见后,“妇委会”制定了一套“社会性别主流化检视清单”,以此作为分析工具,帮助政府人员在制定法例、政策和计划时,能充分考虑社会性别及需要。检视清单由一系列选择题组成,通过它可以帮助政府官员推行社会性别主流化,并评估公共政策、措施及法例对两性的影响。这些问题包括对性别数据、咨询妇女意见和妇女独特需要等方面的详细描述。若检视结果显示某些政策范畴并无将社会性别观点纳入考虑或评估。委员会便会向有关政府官员提供建议和协助。此外,委员会同时准备了一份资料库,为政府官员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让他们对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
目前,香港已在民政事务局、信息科技署、建筑署等多个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采用该检视清单作为分析工具,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引进社会性别观点。比如,在“妇委会”的支持下,政府统计处自2001年起出版统计年刊《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统计数字》,收集了按性别分类的数据,帮助分析香港女性和男性的人口特征,为规划工作提供资料;政府新闻处在其标书中规定,投标者必须确保提交给政府的宣传工作并无社会性别偏见或男女不平等的情况;根据女性使用厕所所需的时间通常较男性为长的调查结果,食物环境卫生署由2004年4月起在规划公厕设施时,将女厕和男厕的厕格比例由1.5:1增加至2:1。而屋宇署于2005年5月发出实务守则,要求在商场、戏院和公众娱乐场所增加女厕厕格比例。此外,民政事务局将委任25%的咨询及法定组织成员为女性作为一项工作目标,并采取积极措施,联络、物色和栽培有能力并愿意服务社会的妇女,使妇女参与咨询及法定组织的比例由2003年10月的22.4%,增加至2005年10月的24.5%。
2.成立“社会性别课题联络人(gender focalpoint)”网络
“妇委会”通过成立社会性别课题的跨部门委员会,联络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协作,就有关的社会性别平等问题保证政策的连贯性,携手推广社会性别观点主流化措施。具体的做法是,“妇委会”协助决策局和部门成立社会性别课题联络人网络,在各政府部门指定具体人员作为“社会性别课题联络人”,大部分为政府部门的高级公务员。联络人的职责有二,一是收集本部门对各项社会性别主流化措施的意见和关注事项,向“妇委会”反映;二是致力于提高所属部门对社会性别课题的认识和触觉,比如,使决策局各部门的同事更加认识和了解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向同事介绍渐受关注并与工作有关的社会性别课题或活动(如研讨会、讲座),并引发同事对社会性别课题的讨论和兴趣等,推动部门用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本部门政策措施。“妇委会”承担这个网络的“组网者”,担当领导和协调的角色。“妇委会”与这些联络人保持紧密的联系和合作,为联络人在政府内部推行社会性别主流化工作提供所需的意见和协助。为提升联络人的相关能力,“妇委会”曾为社会性别课题联络人举办按他(她)们特定需要而设的工作坊,介绍由“妇委会”设计的社会性别主流化检视清单,以及一些渐受关注的重要社会性别课题,藉以加深他们对社会性别课题的认识。
3.进行与社会性别课题相关的培训
为了提高公务员对社会性别课题和妇女需要的认识和了解,改善他们进行社会性别分析和搜集性别统计数据的技巧,以及协助他们在工作上应用社会性别主流化,“妇委会”与本地大专院校合作,协助政府为超过1000名各级公务员提供培训,增加他(她)们对社会性别课题的认识。培训的课程根据不
同部门和职系的需要而设计。培训计划包括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与其他非政府机构人员、妇女团体代表分享交流、进行技巧练习和阅读参考数据,并制作自学教材系列,以供各政府部门员工参考。除了与市民大众有密切接触的基层公务员外,政府和“妇委会”还为主要官员、部门首长以及立法会议员举办了社会性别主流化专题研讨会。
4.收集及分析性别统计数据
作为推行社会性别主流化重要的一环,“妇委会”积极推动香港政府收集及分析性别统计数据,政府统计处为此做出了很多贡献,并自2001年起出版年刊《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统计数字》,收集了很多有用的按性别分类的数据,包括人口特征、婚姻、生育及家庭状况、教育特征、劳动人口特征、就业收入、社会福利、医疗与健康、治安、参与公共事务的情况、运用时间的模式及参与各类活动的情况等项目。
从2001年起,经过发展概念、发展工具、实验及改进、扩大参与到最后的评估,社会性别主流化在香港“妇委会”的推动下得到了循序渐进的发展。香港最高行政长官已公开承诺政府在设计和推行政策时,会考虑两性的观点,而政府也正逐步将不同的政策范畴引入“社会性别主流化检视清单”。行政长官在《二五至六年施政报告》别表示会关注推动妇女参与咨询及法定组织的工作。也就是说,社会性别视角已逐渐成为香港政府政策制定、推行、实施的一个常规部分,政府已将社会性别观点纳入其日常工作流程中,香港正趋向为社会性别制度化的社会。
三、香港“社会性别主流化”对中国大陆的启示
当“社会性别主流化”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组织改造的一项重要原则,将所有政策纳入社会性别观点已蔚为一股促进社会性别平等战略的国际潮流时,中国如何应对?身处全球一体化发展环境之中,中国也深切感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巨大影响,没有社会性别视角,很难落实男女平等,很难进行国际合作。中国政府把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也是世妇会后承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49个国家之一。但近年来,在联合国所的《人类发展报告》中,中国的社会性别发展指数(GDI)和社会性别赋权指数(GEM)一直呈下降趋势,在国际上排位较低。最近一项全国妇联社会性别平等项目组针对中国高层决策者(均为副司局级以上官员)的社会性别平等意识调查指出,有55%的决策者对现行政策中的社会性别不公正或不平等缺乏辨析;有28.1%的决策者不认为“一项政策可能会给男女两性带来不公正的后果”,缺乏应有的社会性别敏感。这些情况表明加大对中国民众尤其是政府高层决策者社会性别主流化倡导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就“香港经验”而言,社会性别主流化多半以中产专业女性的参与为主,多着重在主流政治的参与和法律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对政策制定、推行、实施的参与和监督,这是其保证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手段。虽然中国大陆地区与香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具有不同的城乡二元结构、多民族文化差异、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情况,但同样存在由于社会性别分工和父权家庭制度所造成的男女两性社会性别差距,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香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经验,在政策设计、决策和执行中纳入社会性别视角,力促社会性别主流化。
1.立足于全国妇联,建设“社会性别课题联络人”网络
应从国际、区域、国家和地方等层面加强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的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组织制度建设,从多方面开展有社会性别意识的集体活动,为促进两性平等和赋予妇女权力提供资源。由于全国妇联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并和国家提高妇女地位机构具有密切关系(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妇联),拥有广泛的参政议政、影响高层决策的渠道,所以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和影响力,由过去的注重福利转变到关注整个社会结构的改变,广泛地参与国家和部门决策,为社会性别平等决策提供建议和咨询,开展长效机制和倡导能力的建设。但是要注意不能把社会性别问题看成妇女问题,仅仅由妇联来做这方面的工作,警惕将社会性别问题边缘化或妇女化。现有的机制似乎正在加强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香港经验,建立一个新的机制“社会性别课题联络人”网络,在妇联的领导和协调下,让政府各部门都参与到跨部门跨领域的社会性别问题中来。香港经验表明,指派社会性别课题联络人,能确保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工作在本部门得以顺利推行。这些政府部门包括教育、健康、劳动、法制、文化、传媒、工业、贸易、农业、农村发展、社会福利、财政和规划等各个领域。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工作要依托妇联.通过“社会性别课题联络人”网络,把社会性别意识的概念引入各领域各部门的决策系统,使整个国家的政府部门把它作为一个战略和政治目标,从而促进它变成一种机制。比如,在预算拨款方面,积极推进财政预算采取对社会性别问题敏感的方针,以确保各级部门的预算进程考虑到社会性别问题,内容包括促使政府部门制定社会性别平等拨款的比例。以及审视预算项目对妇女已经产生或即将产生的影响等。
2.发展建立适合中国大陆的社会性别分析工具,并在社会政策范畴内推行
香港的经验表明,各政府决策局和部门对使用社会性别主流化检视清单均给予好评,认为检视清单在提高员工对社会性别问题的意识和触觉、协助各部门获取妇女团体的有用意见和建议以及通过社会性别分类数据确定须注意的重要范畴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和效果,并且认为愈早使用检视清单愈好。妇联与相关研究组织合作为政府决策人员发展可操作性的社会性别分析指南和清单,作为社会性别分析工具在社会政策范畴内推行。这些清单作为一种提示,提出了决策人员在酝酿、制定、执行、监督、评估决策项目各个过程中如何考虑和操作社会性别问题,以减少政策对处于边缘的社会性别的负面影响,使男女得到共同的发展。清单内容至少要包括下述几点:
第一,识别和界定与社会性别有关的每个政策环节,一般包括设计、执行、监督、评估和展望五个环节:
第二,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法律、政策和计划时要整理和分析性别统计资料;让两性表达意见并参与;了解两性的不同需求和感受;考虑对两性的影响等方面:
第三,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关注公众教育和宣传中的社会性别观点以及政策的实施对妇女造成的影响:
第四,政策执行的监督过程要收集和分析性别统计数据和监督指标,将社会性别观点纳入政策执行的实施成效监督中;
第五,通过社会性别分析角度来评估公共政策对两性的影响;
第六,未来的政策中要持续或加强对社会性别的考察。
总之,社会性别分析工具的目的是力图将社会性别作为政策范畴的一个考察变量,提高政策制定者对社会性别的敏感度。
3.开展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宣传和教育培训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推动如果缺少社会舆论的支
持与认同,那么,政策的制定者就不会把社会性别主流化视为自己必须执行和遵守的规则,仍然会沿袭传统的社会性别视角,致使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工作难以取得广泛的成效。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公众对两性的角色、价值观、形象甚至能力仍然存在偏见和误解。因此,我们要重视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公众教育及宣传活动,以改变大众根深蒂固的社会性别误解,提高对社会性别问题的触觉,消除社会性别定型的观念和唤起对妇女事务的关注。一方面,通过积极向民众宣传和解释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内容和重要性,以获得民众和舆论的支持,继而转化为源自整个社会的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将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特别是男性)纳入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教育和培训中,加强相关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使其认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性,发展他(她)们将社会性别意识转换成实践的技巧,掌握社会性别的分析工具,包括收集、分析社会性别数据,洞悉妇女的经验和需要,征询妇女意见,检讨现有的制度和机制实现和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能力和作用等。香港的经验表明,社会性别培训在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在中国大陆的一些地方,一些政府官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性别主流化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意义,甚至有抵触情绪。香港的经验表明,这些公务员一旦参加了培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态度。因为传统的社会性别根深蒂固,沉淀在深层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中,只靠一两次短暂的培训并不能一下子澄清认识。因此。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宣传和教育培训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
4.建立社会性别数据统计国家机制,使社会性别统计和信息制度化
中国目前的社会数据统计中(特别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数据,这方面的数据收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专项工作,未被列入国家统计部门的正常统计工作方案之中)较少社会性别区分和社会性别统计。然而。社会性别数据可以帮助决策者增进对社会性别情况的了解,促进决策者社会性别意识的强化,为法规、政策的制定提供社会性别分析的依据。同时,监测妇女地位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监测政策的执行和影响,能够作为政策评估指标的依据,为公共政策的修改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和评估资料。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社会性别统计常规机制,使分性别数据的收集和公布制度化,以利于社会性别主流化策略在政策范畴的推进和发展。目前在中国的有关统计数据中,不少来自基层的基础数据是分性别统计的。因此,建立国家和地方两级性别统计数据库具有可行性基础。
此外,为了扩大可以用于社会性别分析的信息范围,不仅需要对国家统计局正式收集的统计资料规定这些要求,对其他数据来源也需要提出这些要求,特别是对其他政府机构及公共和私营部门组织正在收集和的行政数据。我们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作为实现社会性别观点主流化的途径之一,为统计人员提供有关社会性别统计方面的培训课程,并逐渐将培训扩大到其他的统计工作人员。
篇8
以省部产学研合作为契机,建设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建设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作为科技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重要桥梁,以及作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平台,一直在广州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建设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作为广州市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按照“链接产业、面上推进、省市联动”的思路,选择有行业特色、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农业等领域组建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和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强的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一批掌握行业核心技术、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同类企业水平相当的骨干企业,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十一五”期间,广州市计划在省部产学研办公室的支持下,与部属高校紧密合作,新组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00家,培育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0~3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0家,在条件建设、项目研发、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通过省部产学研合作,使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成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中坚力量。
以创新型企业为基础,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在建设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实施“面上推进”的策略基础上,利用好省部产学研结合的各种资源,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领域选择一批已建有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与部属高校对接来开展创新型企业示范工作,大幅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产业化提供必要的金融与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对技术开发进行持续高强度投入,以点带面,重点突破,辐射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最终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建设创新型企业以产品创新、品牌建设、发明专利和技术标准创造为突破口,引导企业由下游向产业链分工的中上游方向发展,在技术创新中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既要扩大产业总体规模,更要提高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既要做大,更要做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创新型企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按照“一核三极”(一个核心区是以广州东部的科学城、天河软件园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形成以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三个增长极是发展沿海港高新技术产业的南部沿海港增长极、发展与物流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北部空港增长极、发展信息服务产业的城市中心建成区增长极)的思路积极引导产业逐步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支撑和引领广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学研”无缝衔接
在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大框架内,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同部属高校建立双边与多边协作关系,开展成果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入股、联合办学方面的合作,大力促进企业与部属高校之间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工程类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对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工程化能力和产业化能力,提高其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商品化水平。
通过强化科技计划的引导作用,围绕高新技术发展重点领域,整合科技资源,将广州市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技计划项目相结合,建成了一批能直接面对广州市经济建设重大需求的应用型学科,构建起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科技型企业“三位一体”的、无缝衔接的“产学研”体系,充分发挥企业与部属高校的集成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如由华南师范大学、香港健隆投资有限公司承担的广州市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广州市LED工业研究开发基地”,总投入为1.2亿元,其中广州市科技经费支持2000万元,香港健隆投资有限公司出资9000万元、华南师范大学出资1000万元。该项目的开展形成了一个研发中心和一个生产基地。其中生产基地已完成设备的调试和安装,已开始小批量生产包括数码管、背光源、LED封装等产品,已产生了约1600万元的销售收入,初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研究、开发、应用产业链条,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LED芯片研发和生产基地。
由教育部重点建设高校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承担的广州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汽车用高性能粉末冶金制品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经过研究开发,将粉末冶金最新成形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液压及液力传动技术、传热技术、物料输送技术、微机控制技术等进行集成,研制成功汽车用高性能粉末冶金制品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可用于成形汽车用高性能粉末冶金零件、家电产品零件、办公机械零件等高档粉末冶金零件,可大幅度降低这些零件的制造成本,提高相关产品制造业的竞争力。具备5000万元以上高性能粉末冶金制品的生产能力,形成全自动粉末成形装备的设计生产能力。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4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以政策为保障,制定鼓励自主创新的配套措施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提高广州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广州市的省部产学研工作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由我局牵头制定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规定》,其中包括促进自主创新的产学研合作、财政、金融、税收、人才、政府采购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多项相关扶持政策。此稿经征求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意见,已按反馈意见修改完毕并交市政府进一步讨论后正式。
以专业机构为依托,构建校企技术创新的服务支撑平台
篇9
论文关键词:中国;知识经济;经济转型;现代化
21世纪中国能否成功地从计划体制的工农业经济转型为知识经济,关系到中国能否顺利地实现第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由卡尔·达尔曼(CarlDahlman)领导的世界银行学院研究小组同中国政府和知名学者紧密合作,对此作了充分的研究,其成果《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的中英文版同时面世,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一、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任务是迅速知识化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人口不断现代性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20世纪全球现代化的主题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服务业化。进入21世纪,现代化的主题则是知识化,即发展知识经济,建立知识社会,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实现人类更大的福利。对中国而言,现代化可能有两种选择:一是延续先行国家之路,先工业化再服务业化,进而知识化;另一种是并行促进三种社会转型,即同步推进向工业社会、服务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转型。
中国究竟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由卡尔·达尔曼博士负责的世界银行工作小组提出了中国发展知识经济,在全社会实现知识化,从而直l接完成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构想。这一研究是世界银行应中国政府之邀而做出的,其较早版本曾作为中国制定“十五计划”的参考资料提交中国政府。回头来看,报告中的很多思想在国家“十五计划”,和科技、教育以及高技术产业“十五发展专项规划”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世界银行报告的价值关键在于:它立足于中国实际发展阶段,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社会转型所面临的重大发展挑战;它运用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从全球视角提出中国发展知识经济,建立知识社会的重大发展方向。正是因为世界银行的专家能够从全球和国际比较的视角,在充分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基础上提出战略框架,使得这份报告独具翘楚。
二、中国发展面临的四大挑战
在此特别就本报告的上述两个方面的特点作一些介绍和评论。报告首先分析了中国现阶段面临的四个挑战,这些挑战决定了中国必须是几个转型并行、相互交织,且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重大挑战包括:
第一,失业的巨大压力和创造就业的重负。中国劳动力人口占世界总量的26%,决定了中国面临着持久的就业压力。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又加重了这个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是“高增长高就业”,但20世纪90年代是“高增长低就业增长”,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分别为10.1%和1%,新增就业人员7241万人,仅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吸收劳动力的1/3。与此同时,大部分劳动力还处于低技能的岗位和低生产率的部门,如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印度的75%,美国和法国的5%;制造部门劳动生产率也只有印度的92%,不足美国和法国的5%。经济增长的实质一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劳动力由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中国的农业劳动力是美国的100多倍,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农民收入必将排斥农业劳动力;中国的水泥产量是美国的5.7倍,电视机产量是美国的3.2倍,煤炭产量是美国的1.25倍,改造传统工业也将排斥低技能的工人。过去5年,国有工业和集体企业的就业岗位减少了1/3,约4600万人,其中制造业、商业、建筑业和采掘业占80%。因此,中国不仅就业压力重,而且劳动生产率低下,低劳动生产率下的就业比重过高,进一步的经济转型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
第二,保持增长的持续性。一般而言,只有较小的国家能在长时间保持高增长。过去35年中(1965—1999年间),只有博茨瓦纳、也门和新加坡的增长速度高于中国。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都呈现下降趋势,根据瑞士管理发展研究院《世界竞争力年鉴》的排名,中国由1998年的第21位下降到2001年的33位;而在《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的排名中,中国也由1998年的42位下降到2000年的44位。
随着中国加入WTO,这一问题将更加严峻。过去20多年中,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从附加值看,2000年农业附加值相当于1978年的2.77倍;工业附加值相当于1978年的11.2倍。1999年,中国谷物产量占世界总量的21.9%,棉花占21.0%,油菜籽占23.8%,肉类占26.3%,烟叶占34.9%,花生占38.2%,水产品占29.5%;水泥占35.6%;电视机占26.5%;钢产量占15.9%;化肥占18.8%。中国各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世界出口比重在10%到30%之间,但是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仅为3.08%。中国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既要改变本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从要素密集投入、污染密集型投人为主转向非能源密集、非污染密集型投入为主的结构,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转变,同时还要调整本国贸易结构,增加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
过去20年,中国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两种因素:资本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1979—1998年,中国平均年增长率9.7%,而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别贡献了3.8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阿尔文发现,期间中国TFP增长率只有1.4%,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只有19%,比绝大多数人的估计要低得多。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在世界上已经处于很高的水平,不可能继续提高,甚至有可能下降。因此,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应当主要靠提高TFP。而提高TFP可依赖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应,但根本措施还是要靠长期的无形因素(如知识、制度等)。这就是在21世纪提出知识发展战略,强化知识创造和传播的根本原因。
第三,收入不平等和地区差距日益扩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从国际比较看,中国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基尼系数提高了35%,是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估计,1998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0,最高收入的10%人口与最低收入10%人口的收入之比为12.7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收入差距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中国收入不平等性在迅速增加,基尼系数由1991年的0.282提高到1995年的0.388,也增加了38%。中国收入差距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且不仅收入差距扩大,公共服务水平差异也很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按现价计算,1985年为1.72倍,2000年为2.79倍;若按不变价格计算,1985年为1.53倍,2000年扩大到2.04倍;从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看,1985年为2.12倍,2000年为2.99倍。二是各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不仅人均GDP等经济发展指标差距扩大,而且知识差距也十分明显,报告中引用了我们最新的一项研究成果,西部地区的知识发展水平仅相当于东部的35%,其中获取知识能力仅相当于东部的14%,吸收知识能力水平为81%,交流知识能力为31%,在人均FDI和互联网的普及率上前者更是只有后者的8%和12%。北京知识发展水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倍,上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3倍,天津为2.8倍,广东为2.1倍。而大多数西部地区均属于知识资源水平低的地区。其中西藏知识水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2%,贵州为38%,青海为44%,云南为49%,内蒙古为57%。三是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2000年农村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的人口所占比重为13%,1000元以下的占14%,两者收入差距4一lO倍。城镇收入最高户与最低收入及最低收入困难户收入之比,由1996年的4.12倍扩大到2000年的5.70倍。上述三大差距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识差距,它将在知识迅速发展和不平衡发展的过程中继续扩大和加深,导致新的知识贫困。
第四,环境可持续问题。中国主要的人均资源占有量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恶化、生态破坏日益加重。中国GDP(按PPP计算)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约占世界总量的10.8%(1999年),但是每年的水资源消耗量相当于美国的1.17倍;每天排放的污水量相当于美国的3.30倍,居世界第一位(199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15%(1997年);煤炭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29.7%(1999年)。这种增长类型不仅无法实现长期持续高增长,同时还使中国十几亿人口面临生存环境恶化的威胁。报告明确提出,中国需要确保资源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资源密集、能源密集产业转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产业,从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驱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向知识要素驱动模式,也必须从主要利用国内资源,高度自给自足,向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最终从高增长、高能耗、高污染、不可持续模式转向高增长低能耗低污染改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从要素驱动的增长转向知识驱动的增长,从要素为基础的社会转向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知识要素的特殊性还在于知识是可替代的,对环境、生态是友好的,知识发展战略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三、中国在全球知识革命中的定位
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与其说是经济竞赛不如说是知识竞赛,经济投资与其说是物质投资不如说是知识投资,经济增长与其说是要素驱动不如说是知识驱动,国际差距与其说是经济差距不如说是知识差距。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首先表现在R&D的高投入。尽管发达国家R&D占GDP比重比较高,但还是呈上升趋势。同时,国防研发资金比重在下降,民用经费上升;其次,研发合作增加,既可以交流知识也可以创新知识。获取全球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外国投资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增加,国际贸易中的技术转让和技术许可费支出迅速增加。第三,R&D、品牌、营销等无形资本投资比重在上升,设备、机器等有形资本投资比重在下降。一些发达国家无形投资已经占总投资的一半以上,超过有形投资。第四,教育和培训等人类资本投资越来越重要。OECD国家接受中等教育的成人比例由22%提高到4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显著提高。
相比而言,第一,中国不是世界R&D支出大国,中国人口占世界总量的1/5以上,但是R&D支出占世界总量的2.5%(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占GDP的比重仅为0.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2%。第二,中国也不是科学创新大国,中国科学论文占世界总量的1.4%,只在极少数领域处于世界前列水平。尽管近年来科学论文数量迅速提高,但是中国论文引用率只有0.97,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47。第三,中国也不是技术创新大国,1998年本国居民专利申请数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为1.78%,中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仅有10%。第四,中国不是技术输出大国和引进大国,1998年中国的技术转让和许可费用收入占世界总数的0.1%,而美国高达55.5%;技术转让和许可费支出占世界总量的1.2%。
当代的世界知识革命使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有条件和机会加速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但这是有条件的追赶过程。这个追赶过程既包括经济的追赶也包括知识的追赶和制度的追赶。而且,中国实现追赶不仅具有中国历史意义,同时也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即加速人类的知识化,并将为其他国家提供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正是基于上述分析,该报告提出了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知识化的定位:发展知识经济不是简单地发展高科技,所有的部门都可以利用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有效地运用知识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国民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因此,中国应当优先获取利用全球知识,强化本国吸收知识的能力,提高本国创新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的扩散、应用范围。
四、建立知识经济与社会的四大支柱
在一个农村人口占2/3、农业劳动力占1/2的社会里,如何发展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该报告富有建设性地提出构成知识经济社会基础的四个支柱。
第一个支柱是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知识和技术在中国是稀缺资源,必须建立一种激励制度,促进知识的有效创造、传播和利用。政府应当成为适当制度的构建者和激励提供者。政府应当从统治、控制到治理再到良治,这需要制定公平、透明和稳定的规则,确保执行,形成正式的法治;构建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竞争的制度支持市场运行;建立国际公认的定性标准和管理指导方针;构筑独立监督的管理权威,从而强化管理框架;强化对私人部门的支持,尤其要消除服务业中私人发展和外商参与的障碍;改革制造业和重工业中低效的国有企业,放开能源、运输、电信和金融等部门的竞争;完善的社会安全网络;提高劳务市场的灵活性;确保所有的社会成员均获得平等的经济机会,尤其是那些甚至在发达经济中也经常受到歧视的群体,如妇女、少数民族和未受良好教育者及未充分就业者。
第二个支柱是建立学习的社会。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投资于十几亿人口,从而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本,这是人口包袱变为经济财富的根本途径。最大的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最大的人力资本收益是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所谓学习型社会是人人都有机会学习的社会,能够终身学习的社会,并且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获得教育机会的社会。尽管中国人口占世界的1/5以上,小学、中学在校人口占世界总数的1/5,但是,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只有世界总数的10%。1998年我们提出大力发展、超前发展高等教育,放开高等教育市场,改变国有国办、高度垄断的模式;2000年我们进一步提出将9年义务教育逐渐扩展到12年,加快城市高中教育普及率,同时也加快农村高中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普及率。世界银行的这一份报告也进一步强调中国应将义务教育由9年扩展到12年。
在中国如何发展高等教育曾有过激烈的政策辩论,其实质是要不要开放高等教育市场。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始终是国家控制、政府办学,尽管过去社会和私人投资比重不断增长,但是政府的投入仍然高居2/3的比重,政府部门仍通过各种行政手段直接控制高等学校人、才、物和日常运转。世界银行报告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国家标准,必须加以提高,包括:将迅速发展的私人教育部门纳入到正规教育体系中去;将教育主管部门的角色由一个教育提供者转变为教育质量的保证者,给予高等教育机构更大的自主权;重视软技能(例如管理以及服务部门增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技能)。最近,中国政府制定的《十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放开非义务教育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办学格局,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改变过去依靠政府投入的过于单一的“国有政办”的模式,对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整体改制,转由社会力量经营,实行国有民办;可以由社会各方面筹资,以合作形式办学,实行公有民办;社会个人出资,实行民有民办。另外,国家将继续对贫困地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工程”,建设和改善农村小学和初中办学条件,并拨出专项基金,建设改造教育用房;国家实施“西部职业教育工程”,面向农村培养和培训中等实用职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加快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高等学校校园网和远程教育工程,实现网络化教学管理、电子化图书馆,建设远程计算机教育工程,建设教育资源信息化工程,包括大规模教育科研数据库系统、图书情报系统等。报告还特别提出利用海外华人的宝贵资产。目前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还只有1/3回国,中国还属于人力资本净流出国,力争做到流出和流入相等,由人才损失变为人才收益,如美国人才净流入收益为40亿美元,1995年到1996年有12万名大学生进入国外机构而中国为净损失6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包括个人支出和捐赠)的10%以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人才流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还是人才流失。中国还可以利用宽带网发展教育。
第三个支柱,建立信息基础设施。近年来,中国信息与通讯技术出现了爆炸性增长。1995—2000年,中国电话用户年增长率为29%,移动电话用户年增长率为88%;电脑生产量年增长率为52%(如果包括进口量这一增长率将更高)。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IT技术应用大国。到2001年6月底,中国拥有电话2.8亿部,其中移动电话1.16亿部,移动电话用户数已经超过美国,到2004年可能超过美国总人口数;2004年中国还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计算机应用市场。根据信息产业部吴基传部长的估计,今后5年中国的IT产业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IT产业产值将占GDP的8%以上,固定电话用户将达到5亿户,全国普及率40%以上。中国移动电话超过美国,表明发展中国家IT产业有巨大的潜力,可以跳过工业化国家经历的中间阶段。
报告还详细讨论了中国电信市场结构,建议中国电信市场必须进一步自由化和放松管制,实现普遍接人原则,降低市场进入门槛和壁垒。如果从各类电信服务的绝对价格来看,中国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如果从相对购买价格看,中国仍属于费用昂贵的国家。最近,中国取消了入网费,我们认为这是顺应发展趋势的。政府应当从原来的管理者转变为聪明的管理者,从经营者转变为监督者,促进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三网的互连,促进IT技术市场与服务市场的统一,促进各地区IT技术标准与制度规则的统一,也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及电信网络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降低农村及贫困地区服务成本和服务价格,实现普遍接人、普遍服务的原则。
第四个支柱是建设技术应用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对中国而言主要是更多更有效地使用技术,既包括新技术,如ICTs,也包括旧技术,如电力、输电等技术。在整个经济中更加广泛更加迅速地传播技术,以期提高整个经济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报告指出,实现这一功能,首先应建立统一的市场,例如在各地区之间实行开放贸易,取消各类地方保护主义的做法,通过价格和市场竞争推动先进产品的扩散;取消各类低效率的规章制度,建立足够强的激励机制,推广技术;改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工作安全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严禁各省对相同产品制定不同标准(如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等)。
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最优先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4%提高到2005年的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将由2000年的9%提高到16%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由15%左右提高到25%左右。报告对于中国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同时也指出,还存在忽视将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倾向。
五、中国建立知识社会的全球意义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中国始终是一个世界的巨人。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统一,文明璀璨,而且,还有着持久的生存延续性,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过去半个世纪,特别是过去一代人时间里,中国再度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20世纪人类发展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篇10
市委、市政府今天召开的全市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暨大项目建设推动会,是在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致力加快争创**十强起步之年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综合分析研究全市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全面安排部署二季度和全市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再掀跨越发展赶超进位新热潮,确保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确保实现我市县域经济争先进位新突破。后面,*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同志们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全市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一季度,全市上下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围绕“创强”目标,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突出项目带动,狠抓工业扩能增效,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城乡消费,力克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带来的不利因素影响,主要经济指标逐月回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整体运行健康平稳。一季度生产总值完成15.6亿元,同比增长13%,占年度计划的1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2亿元,增长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1亿元,增长21%。
一是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市新增规模企业9户,新增产值1亿元,规模工业累计实现产值20.3亿元,同比增长34%。较上年增长22个百分点,占年度计划的18%。其中,重工业实现产值12.8亿元,增长37%;轻工业实现产值7.4亿元,增长29%。装备制造、化工、食品三大支柱产业分别实现产值9亿元、4.1亿元、5.9亿元,分别增长48%、29%、30%。全市规模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9.9亿元,产销率达到98%。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5个百分点,占年度计划的18%。其中,兴化大化工、西瑞等26个大项目完成投资5亿元,占城镇投资的65%。截止目前,全市共签订项目合同13个,总投资20.48亿元,实现到位资金4.1亿元(含续建项目到位资金),占年度计划的27%。
三是农业生产形势稳定。一季度全市累计实现农业总产值2.8亿元,同比增长6%,占年度计划的12%。时令水果、设施大棚、清水莲菜分别新增4000亩、3000亩、6000亩;生猪存栏37万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4652亩,栽植各类苗木74万株。发放各项惠农资金近3000万元。
四是消费市场繁荣活跃。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2亿元,增长21%,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4个百分点,占年度计划的24%;其中,农村零售额完成1.33亿元,增长24%;城市零售额完成4.9亿元,增长20%。
五是财政收入逐月好转。一季度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117万元,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上年回落20个百分点,占年度计划的26.2%;全市财政支出完成13659万元,增长39%,增速比上年增加13个百分点。
六是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4160元,同比增长13%。其中,可支配收入为3993元,增长1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1508元,同比增长15%,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187元,同比增长16%,工资性收入303元,同比增长7%,转移性收入14元,同比增长55%,财产性收入4元,同比增长9%。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依然不少,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依然很大,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经济仍在低位运行。受金融危机影响,市场疲软,部分企业生产信心不足,欠产较多。一季度全市规模工业产值较计划进度下欠8.5亿元,34户企业出现欠产,欠产率达77%。全市规模工业增速较咸阳增长最快的旬邑县相差108个百分点。二是农民增收缓慢。由于农副产品价格不稳定,市场波动较大,特别是畜禽价格大幅下滑,挫伤了部分群众生产积极性,导致部分散养户出现了空栏现象。加之,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缩减、工资性收入减少,农民增收步伐滞缓。三是大项目建设进展滞后。受审批周期、环评、资金和土地等因素制约,26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5%,比平均进度低10个百分点。17个新建项目中一季度只有6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0.84亿元,仅占年度计划的7%。四是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不大。一季度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7亿元,贷款余额19.5亿元,贷款余额仅占存款余额的25%,新增贷款余额占存款余额的比重为22%,存款增速比贷款增速高出14个百分点。五是安全稳定形势依然严峻。截止3月底,全市发生赴市以上上访共110批494人次,同比上升7%,其中赴省、进京上访达5人次。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32起,重伤12人,事故起数同比上升18%,重伤人数同比上升33%。新发刑事案件119起,同比上升2%。六是工作风还有待进一步好转。部门与乡镇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主动配合协调还不到位,与咸阳、省级部门联系沟通还不密切,深入研究和破解难题的积极性、开拓性和灵活性还不足;工作效率还不够高;一些干部身上,还存在着与加快发展、争先进位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问题,不同程度延缓、阻碍和影响了市域经济跨越发展。
一季度,咸阳
市重点考核的生产总值、规模工业产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等七项指标中,我市虽然总量排在第3-4名,但按照省、咸阳市新的考核办法,以增速来衡量,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位于咸阳第十名,其他指标增速均位于咸阳第九名,增速在咸阳均处于靠后位置,而总量紧随我市之后的三原、泾阳两县,增速迅猛,很有可能追上我市进入“三甲”。因此,我市要继续保持在咸阳市第一梯队之中,面临诸多挑战,形势十分严峻,压力不言而喻。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坚定信心,充分调动有利因素,又要正视问题,积极应对,瞄准争创十强方向不偏离,下势立茬,苦拼实干,集中精力,强势推进,确保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确保圆满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二、关于二季度工作
二季度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各项工作的关键阶段和黄金时期,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快赶超进位步伐的重要阶段。各乡镇(办)、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坚持学习实践活动与保发展、创十强紧密结合,突出重点、跨越发展,埋头苦干、赶超进位,做到“两促进、两不误”。
(一)千方百计保增长
一是猛抓工业经济。要在完成产值任务上下功夫。经发等部门要督促各工业企业认真落实1—2月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议精神,按照能超尽超的要求,科学合理调度,将各项指标量化细化分解到每个车间、班组和人员。要继续实行月中监测、月底分析制度,抽调精干力量,深入重点企业蹲点监测,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要素配置和市场销售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在上半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57.8亿元以上。统计、非公、经发等部门要继续开展中小企业调研摸底工作,再挖掘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力争二季度末金坤模具、远程胶带等10户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确保新增产值5000万元以上。要在培大育强上下功夫。市经发局要围绕工业经济“333”工程,尽快制定和完善《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年度考核奖励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扶持和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提升技术装备,加速积聚扩张进程。经发、计划、园区、非公等部门要认真分析研究中省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和咸阳市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九条意见以及扶持大企业发展的八条措施,全力以赴跑市进省,为我市企业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围绕投资84.4亿元的9个技改项目,精力再集中,重心再下沉,经常性深入项目建设一线,积极主动地协调解决项目建设推进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强力推进项目进度,确保408铸件生产线、兴包集团扩能技改、514重点型号扩批、鲁洲生物科技f55果糖生产线等项目6月底前达产达效,形成新的产能,确保宝塔山油脂项目5月份开工建设,确保兴化技改、奉航节臂、中船十二所科技产业基地等项目快速推进,早日建成投产。要在园区平台建设上下功夫。园区办要加快园区二期控制性详规招投标工作,确保在二季度完成规划制订。要抢抓省市支持发展工业园区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吸引市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8月底完成投资3883万元的装备制造工业园科技一路、园区一路、园区二路等5条道路建设。同时,要以三大园区为平台,围绕三大支柱产业,全面推进园区招商,力争更多的项目落户,推动工业经济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使园区真正成为承接产业的平台和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是猛抓项目建设。在当前争创十强的进程中,重大项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是超越竞争对手的重要砝码。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争分夺秒抓项目,不余遗力建项目”的思想,拿出大上快上项目的劲头和魄力,确保重大项目全面快速推进。对于完成计划任务的兴化技改、西立交、晶众酒店等4个续建项目,要督促施工单位抢抓当前的黄金时段,坚决做到能超猛超、应超尽超;对于未完成计划任务的金龙鱼、西瑞、抗紫外线包装、小阜新区、陕柴重工铸件等5个续建项目,要逐个剖析原因,找准问题症结,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上足人力和机械,交叉作业,加班加点,确保完成计划任务。对于已经开工的廉租房、灾后重建学校、人力资源市场等11个新建项目,要尽快制定项目建设周月计划表,积极采取跟踪监控、全程服务的办法,确保项目早日建成发挥作用;对于未开工的台玻、莱茵电梯、宝塔山油脂、咸兴大道等6个新建项目,要加大与上级相关业务部门的联系沟通,全力推进项目的征地、环评、铁路专线报批等项工作,确保5月份顺利开工建设。同时,要盯紧20个重点前期准备项目,加大对接服务力度,力争二季度运作成熟一批项目,确保我市大项目建设能够阶梯推进,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亿元,增长70%。另外,要抓好“西洽会”13个签约项目的落实工作,逐项目跟踪督查。市招商局要尽快完善我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要提前准备今年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的招商活动,切实做好项目策划包装、推介工作,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我市。
三是猛抓农民增收。要突出抓好“三万”工程建设。各乡镇(办)要对照市上下达的任务,按照“三减三上”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留足留好建设用地,并加强同农林局的联系,帮助群众做好园区的规划设计、大棚建设、品种筛选等服务工作,确保二季度末全市清水莲菜、时令水果、设施农业新增面积分别达到8000亩、7500亩、5000亩,实现产值2.5亿元。要突出抓好“三五”工程建设。各乡镇(办)和畜牧部门要围绕建设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目标,进一步夯实责任,强化措施,狠抓强村大户建设,重点抓好家庭适度规模养殖等技术的推广,着力建设“万头养猪大村”、“百头养猪大户”和规模养猪小区,力争二季度末全市生猪存栏63.3万头,出栏42万头,实现产值3.4亿元。同时,要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抓好春防补针工作,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要突出抓好多种经营。各乡镇(办)和农林、畜牧等部门要对现有的23个一村一品示范村、121个推进村进行提档升级,力争年内发展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咸阳市级示范村7个。要支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带动广大农户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水平、实现增收增效。要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引进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多种经营收入。力争二季度末多种经营收入达到7.5亿元。要突出抓好劳务经济。各乡镇(办)要加强与人劳、教育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强化对务工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力争上半年新输出务工人员1.6万人,全市在外务工人员达到9.8万人次,劳务创收5.6亿元。同时,要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增加农民的政策性收入。确保年内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50元,增长17%。
四是猛抓城乡消费。要紧紧围绕打造全国汉文化旅游核心这一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包装一批开发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旅游项目和产品向外宣传推介。要加快投资519万元茂陵博物馆文物保护项目建设进度,上半年完成投资419万元的茂陵消防和安全技防工程,7月底完成投资100万元的茂陵防雷工程。同时,要加强与上级部门衔接联系,加快大汉雄风文化园、茂陵保护管理规划、黄山宫民俗休闲度假村的立项审批工作,8月底完成茂陵申遗规划上报工作。要以清水莲菜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垂钓、荷花观赏和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各有关乡镇(办)和部门要严格按照市上下发的《荷花节安排意见》要求,积极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在规定时限内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所承担的建设任务,确保第二届荷花节圆满举行。要以打造新兴商贸城为目标,按照规划科学、布设合理、建设有序、资源节约的商业网络布局要求,上半年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初稿。要以化建大厦、航空晶众购物广场、金城广场、晶海国际商业大厦等商贸基础设施为依托,积极开展招商活动,上半年引进2-3户国内外知名专业店、连锁店落户我市。要继续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不断加大家电下乡工作力度,上半年新建农家店60户,实现家电下乡消费300万元,进一步拉动农村消费,繁荣农村市场。力争上半年完成投资130万元的2个农村五级客运站点建设,并积极做好投资2000万元的**一级汽车站选址、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
五是猛抓城市建设。要切实加快投资300万元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供排水规划和中心大街街景规划编制进度,加强与设计单位的沟通联系,确保6月份拿出设计方案。各乡镇(办)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在市城建局的指导下年内全面完成所有村庄和建制镇规划修编,保证村镇建设有序、发展有规。市城建、城管、城投等部门要督促施工企业倒排工期,上足机械人力,抢时延点,千方百计克服一切困难和阻力,确保西立交桥工程5月份建成通车,背街小巷改造工程6月份全面完工,园区5条道路8月份全面竣工,廉租住房按计划顺利推进。城市公园、关中百镇建设项目要尽快完成规划设计、招投标、征地拆迁等项工作,关中百镇——桑镇、马嵬镇建设项目要力争5月份开工建设,城市公园力争6月底开工。市城管局要按照“大树进城、奇石进园、鲜花增韵、雕塑布景”的要求,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着力打造城市新景观,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魅力。要针对目前存在的乱停乱放、占道经营、店外经营等行为,结合瓜果即将上市的季节特点,下势立茬,重拳出击,铁腕整治,全力扭转脏乱差局面。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市城管局、交通局、卫生局、交警队、工商局等行业管理单位和各乡镇(办)要按照《迎接建国60周年城乡环境大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充分发挥牵头作用,按照分工要求和各自职责,大力开展城区环境卫生、城乡交通秩序、市区建筑立面、农村环境等10大整治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各包抓部门都要切实抓好包抓路段区域的整治工作,每周五下午的环境卫生整治要形成制度,持之以恒坚持下去,用我们每一名干部职工的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全体市民,从而在全社会形成“除陋习、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尚,共同维护**城乡环境优美、秩序井然、文明靓丽的新形象。
(二)突出重点保民生
一是狠抓就业。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大与沿海发达城市对接力度,积极寻求和联系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转移社会剩余劳动力,确保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100人,就业再就业人数2060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620人。要发挥小额担保贷款和就业资金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作用,撬动全民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在二季度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万元。要加强劳务培训力度,扩大社会中介服务,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介绍及招聘活动,为城市群众就业提供服务,力争二季度举办培训6期,培训人数达到1万人次。要严格落实贯彻《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及时调裁化解劳动争议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是狠抓民生工程建设。民生工程是改善民生条件、提高公共服务的物质载体。按照4月17日赵正永省长在全省灾后重建会议上的要求,将灾后重建项目、扩内需项目、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统一纳入民生工程。就当前我市项目进展情况来看,开工率不足90%,完工率不足40%。对此,全市各相关部门要以“大项目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坚持抓大不放小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确保按时完成民生项目建设任务。尚未开工的南位小城镇建设、职教中心、乡镇文化站等6个民生项目,要找准问题症结,进行分类施策,没有完成规划设计、征地拆迁的要尽快推进,资金未拨付的要加大资金争取力度,确保项目在5月底全面开工建设。已开工的中小学校、乡镇卫生院、农村安居工程、计生服务站、人力资源市场等35个民生项目,要抢工期、赶进度,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确保早日建成,早日惠及群众。已完成的人畜饮水、三北防护林、堤防加固、沼气池、社区服务中心(站)等27个项目,审计局、监察局、财政局等部门要尽快组织业务骨干对项目建设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民生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另外,高考关系千家万户,人民群众高度关注。教育局要扎实做好高三学生的“拔尖促临”工作,力争今年高考二本上线人数比去年增长5%。计生局要认真落实创建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市(县)动员会精神,牢牢把握创建工作的重点环节和关键举措,加大抽查解剖工作力度,确保创建工作一次成功。
三是狠抓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新时期保民生的重要方面,是各类市场主体对党和政府的迫切企盼。要继续抓好大树进城工程和渭河近堤绿化林带建设,加强对已栽植苗木的日常管护,确保高成活率。市环保局要围绕完成cod减排2100吨,二氧化硫减排20吨的目标任务,督促协调兴包集团正规碱回收4月底前通过咸阳市验收,华陆水务污水处理厂6月底前必须完成整体验收并投入运营,5月底前全市所有的国控、省控、市控重点污染源全部完成在线监测装置安装、联网和调试工作,408、115、514、陕玻、鲁糖等各大中型企业深化污染治理水平,分批完成燃煤锅炉脱硫建设工程。要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在线监测和实地监管,对非法排污企业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对已经取缔关停的企业绝不允许死灰复燃。市城管局要加快垃圾填埋场建设进度,确保年内建成如期投入使用。各乡镇(办)和有关部门要突出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提早谋划,精心准备,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和农机具推广力度,积极采取以往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确保今夏不烧一把火,不冒一缕烟。
(三)强化措施保稳定
一是持续抓好工作。工作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试金石。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第一要务抓发展,第一责任保稳定”的思想,认真开展“大接访”活动,积极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件,确保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重点案件包抓领导和包抓部门责任人,要按照《关于开展突出问题集中化解月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抓住矛盾纠纷问题的症结,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各乡镇(办)、各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以及“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对重点对象要看死盯牢、不离视线,对一旦发生的上访事件,坚决做到快速反应、妥善处理。部门对群众反映的新问题要逐一梳理归纳,及时建立案件台帐,明确案件包抓责任人和办结时限。同时,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每一个案件办理情况跟踪问效,定期进行通报。
二是持续抓好安全生产。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安委会各成员单位要始终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抓住“高温季节”安全生产的特征,切实加强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公众聚集场所、食品药品卫生等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安全监管和事故隐患排查,做好有关专项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要以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专项执法检查为突破口,开展经常性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全面消除事故隐患。要经常性严肃查处、严厉打击工业和交通行业中存在的违法生产经营、违规操作行为,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三是持续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公检法司要扎实推进“平安**”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社会治安满意度。要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侵财犯罪,狠抓命案侦破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大对那些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强揽工程、欺压良善等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要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要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抓基层、打基础,加强巡逻防范,为加快发展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关于加快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工作
近期,省、咸阳市相继召开了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从政策层面已处于全国前列。其中,涉及财税方面的政策有四个方面,金融政策有21条,几乎都是“真金白银”,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咸阳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咸阳市开展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竞赛活动,并明确要求我市在2011年进入全省十强。面对竞争激烈,不进则退的发展态势,全市各级各部门都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争创十强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这不仅是咸阳市委、市政府对**的殷切期盼,更是检验我们各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全市上下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工作目标上围绕十强,工作安排上突出十强,工作落实上推进十强,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确保在2011年实现**十强目标。
一要正视差距,坚定信心。在2008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监测排名中我市位居第15位,虽然比上年进升了3个位次,但距创十强依然存在不少差距。在考核的三项总量指标中,我市2008年gdp总量、财政总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十强县平均值分别相差49.06亿元、19.49亿元,25.94亿元。在考核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省十强县市的平均值低38998元、7003元和478元,分别与十强县第十名的凤翔县相差754元、596元、403元。在考核的gdp、财政总收入增速指标我市与**十强县的平均值分别相差12.5、12.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指标与**十强县增长最快的县分别相差35.3、15.1个百分点。从结构指标情况看,**十强县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平均值为77%,比重最高的府谷县为93.2%,而我市仅为46.5%,与凤翔县相差3.9百分点。在看到差距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市创强工作仍然有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一是与十强县第十名的凤翔相比,我市总量指标和凤翔县已相当接近,人均指标、速度和结构指标与凤翔县差距也不是很大,而且还有6项指标在凤翔之前。二是随着国内产业要素加速向西部转移、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市位于国家级关中——天水经济区桥头堡和关中城市群建设中心位置,为我们招商引资、借力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三是随着工业经济“333”工程、大项目建设的强势推进,在75亿元的兴化技改、7.7亿元的金龙鱼、15亿元的台玻、5亿元的莱茵电梯、3亿元的西瑞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后,将会迅速提升我市经济综合实力,为我市跨越发展、争先进位集聚强大能量。四是省、咸阳市近期出台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具体扶持措施,为我市争先进位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牢固树立跨越发展之志,把握跨越发展之势,汇集跨越发展之力,就一定能一年一大步,三年上台阶,提早实现**进十强的宏伟目标。
二要明晰思路,突出重点。市委、市政府围绕三年创建**十强奋斗目标,确立了“一年蓄势抢先机、两年跨越上台阶、三年冲刺进十强”的三步走战略,制定了具体的创建规划,提出了创**十强的基本思路,即:强化三大优势,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大建设,实现六大突破。全市各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和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项决定性指标相对滞后的现状,坚持从各自职能出发,坚持用创新的办法筹谋跨越发展举措,坚持用百倍的付出抓好赶超进位重点。要突出抓好“三万”工程、“三五”工程和劳务输出,培育农业增效新亮点,促进第一产业快速增长,在农民增收上实现赶超;要以大项目建设和三大园区建设为支撑,强势推进工业经济“333”工程,全力打造工业膨胀扩张增长极,推动第二产业裂变递增,在工业强市上实现进位;要全面繁荣商贸旅游等服务业,激活三产聚集效应,在三产富市上实现跨越;要坚持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不断加大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确保各项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也都位于全省前列,确保在2011年实现**进十强目标。
三要围绕目标,制定规划。规划是连接目标和行动的桥梁,是指导我们争创**十强的行动指南。全市各部门和单位都要紧盯三年创十强目标,从部门职能出发,详细制定各自的争先进位规划。规划要突出目标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支撑点及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缜密可行,绝不能凭空捏造应付了事。从而以各自小规划的全面实施,确保全市总体规划的顺利推进和规划任务的全面完成。计划局、统计局要通力协作,主动配合,并切实承担起牵头抓总的作用,在认真研究省、咸阳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文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我市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发展特色,突出年度争先进位目标和工作重点,切实起到指导全市县域经济赶超进位、跨越发展的作用。经发、农林、商务、非公、城建、财政等部门也都要围绕争创十强的奋斗目标,从各自承担的创强任务出发,制定各自产业争先进位5年发展规划。教育、卫生、环保、人事等部门也要认真研究各自承担的创强生态社会和保障任务,科学制定各自的争先进位方案,确保全市创强的各项指标,都能按年度递进。
四要靠实责任,狠抓推进。争创十强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落实任务,靠实责任。近来,市计划局、统计局结合上级有关争创十强的文件,初步拿出了我市《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实施意见》和《县域经济主要指标监测奖评暂行办法》。今天,市计划局、统计局已经以征求意见稿形式印发给了各乡镇(办)各有关部门。会后,大家要尽快召开相关会议,认真分析,充分讨论,于5月5日前将意见和建议,以书面的形式报送到市计划局和统计局。市委、市政府待两个文件确定后,以两办文件将任务层层分解量化,真正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任务,真正使争创十强成为全市干部职工的共同意志,使全市人民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形成团结协作、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市计划局、统计局、考委办、两办督查室要对各部门、各单位争先进位实行全程跟踪督查,坚持每月查进度要结果,掌握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将把县域经济争先进位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坚持绩效问责制度,切实做到鼓励和支持有为者、触动和鞭策平庸者,形成人人想跨越发展、处处议争先进位、事事为赶超提升的良好氛围,在全市掀起团结求实谋发展,争先恐后促进位的工作热潮,确保如期实现争创十强宏伟目标。
四、推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二季度是全年工作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能不能保持我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能否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关键在于各级各部门是否高度重视、是否抓住重点、是否真抓实干。因此,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思想统一到这次会议上来,把精力集中到推动工作开展和促进争先进位上来,不折不扣地将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工作中,切实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是要振奋精神抓落实。面对各县区明争暗赛、相互叫板的发展局势,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现在,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些不协调问题越来越突出,排除宏观形势和客观因素外,根源在思想观念、在工作作风、在精神状态,我们一些乡镇(办)和部门的领导依然存在思想松劲滑坡,甚至麻木不仁的现象,对该抓的事情、该干的工作,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甚或推了也不动,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大局。因此,我们要下势解决机关部门工作人员办事不力、推诿扯皮和肠梗阻现象,坚决杜绝消极畏难、无所作为的思想,坚决杜绝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使全市上下始终保持一种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始终保持一种争先进位、争创一流的锐气,始终保持一种只争朝夕、加速赶超的态势。在具体工作中,时时充满激情,敢闯敢试、敢抓敢管、敢做敢当,工作思路要更开阔、工作胆略要更大、发展步子要更快,三步并作两步走,以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举措和超常规的力度,实现经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真正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创出一片新天地,干出一番新业绩。
二要夯实责任抓落实。敢担责任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提高执政能力、转变工作作风的综合体现。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对待自己的工作,敢于担当,勇于干事,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求实效。尽责任就是要快节奏、高效率。各级各部门要大力倡导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作决策、抓工作要立竿见影、立说立行,快节奏推动工作,全力加快县域经济争先进位步伐。尽责任就是要高标准、严要求。凡省上考核的主要指标,要一项一项地具体分析,位次靠后的,深入查找症结,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确保位次前移;凡与咸阳市签订责任书的,要立足高起点,不仅要全面完成责任目标,而且要争取位次靠前。尽责任就是要出实招、重实效。今后,市上检查评价各乡镇(办)、各部门的工作,就是要看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了没有,重点工作有没有进展,难点工作有没有突破,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干字当头,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把市委、市政府发展县域经济,力促争先进位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实干之中,把各项经济目标细化量化,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科室、每个人员,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环环相扣、层层落实的责任体系,形成层层抓落实、人人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三要创新方法抓落实。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争创**十强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新矛盾、新困难、新问题,全市上下要不断强化对形势的分析判断、深化对问题的思考、深化对规律的认识,学会用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来谋划发展、开展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对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分析研究,认真谋求对策,尤其是要在创新方法、破解瓶颈、促进发展上有新的突破。比如,在土地上,要不等增量、用活存量,用好已批的、清理未用的、盘活闲置的、开发后备的,为项目落户建设提供土地;在资金上,要创新融资观念,争取上面的钱、贷出银行的钱、聚集民间的钱、引进域外的钱,用好别人的钱,办好自己的事,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力促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力推动各项考核指标位次前移。
四要严格考核抓落实。抓工作落实关键在于抓责任落实,抓责任落实关键在于抓监督考核落实。市考核办要强化考核监督,把责任考核与干部奖罚结合起来,不断完善考核办法,加大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考核力度,通过重激励、严约束、严考核,营造人人谋发展、抓落实的深厚氛围。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办室要大力推行工作交办、催办、督办、查办制度,要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加强督促检查,并落实好督查通报制度,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要决策、重点工作,要立项督查,制定落实时间表,实施跟踪督查,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