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趋势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金融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截至6月10日,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在近3个月时间里分别上涨了26.1%、30.19%和35.1%,英国富时100指数、法国CAC指数、德国DAX指数和日经225指数也分别狂涨了20.11%、23.97%、29.05%和35.06%,这些涨幅甚至在历史上都能排于靠前的位置。今年以来,全球股市市值已膨胀了16.07%。当然,金融市场的变化往往会被谨慎的市场人士视作“非理性冲动”或是“动物凶猛”,毕竟市场投机行为和羊群效应总是在不停地引致金融市场的“超调”。
而一项关键数据增强了谨慎人士对危机演化的担忧,这就是全球金融机构的亏损规模。截至6月11日,彭博统计显示全球金融机构已损失15881亿美元,这距离IMF预测的4.1万亿相去甚远。市场似可就此得出结论,金融机构清除有毒资产的过程远未结束,金融风险的彻底出清甚至没有走到中间点。
笔者以为,市场判断的逻辑没有问题,关键是数据本身存在极大的不可靠性,从某种意义上讲,IMF提供的更像是一种广义和抽象的损失预测,而彭博提供的则是狭义和具体的损失测算,直接比较两者。难免会造成对未来危机演化的莫名担忧。此外,此前市场津津乐道的中东欧引爆“危机第二渡”的金融风险似乎也在不断冲淡,无奈的是,这一因素导致的过度担忧依旧来自数据失真。IMF上月已承认在《2009年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存在双倍计数和输入错误,进而高估了东欧部分经济体的短期债务和融资需求。
笔者之所以强调市场低估了金融体系的自我恢复能力,最主要的论据在于,一系列与危机演化息息相关的标志性高频数据已大幅度好转,但由于信息获取能力的差异,较大部分市场人士对此缺乏直观的及时感知。例如TED利差,这个被经济学家和研究者广泛使用但却不具有太大市场普及度的指标,近一段时间以来持续降低,6月10日,该指标收于46.124个基点,低于2007年8月9日危机爆发初期的72.21个基点,接近危机爆发前的温和水平(这一指标在2008年9月危机升级阶段甚至飙上过400)。同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改善,还体现在反映市场情绪的VIX指数,反映风险偏好的花旗风险回避指数,反映金融体系整体状况的彭博美国金融条件指数等指标的最新变化中。仅仅审视这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高频数据。金融体系的恢复已接近危机前的正常水平。
在经济、金融背离的特殊时段,与低估金融恢复相对应的,是高估经济复苏。这利憾官层次的“超调”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市场对不同经济周期可能存在误解,在许多专业人士眼里,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复苏信号是销售库存比上升,库存已满足不了需求的膨胀,所谓“去库存化”接近尾声。但大多数由此信心万丈的专业人士都忽略了一个基础性问题,与“去库存化”对应的仅仅是库存周期,而这最有名的短周期,可美国此轮经济周期可能并不是短周期,更像是十年左右的长周期,用短周期的先行指标去判断长周期的复苏趋势,电许市场一开始就有些托大;其二,预期调整的速度和幅度明显高于实体经济恢复的速度和幅度。
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复合型企业;新趋势
一、复合型企业的概念及特点
复合型企业是指其某种特定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在销售市场上占据稳定的份额后,不是通过简单的规模扩大,而是通过围绕其核心技术继续投资并研发其他种类产品的企业。它在每种产品上进行专业化生产,又在相关的多种产品上拓展市场。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复合型企业一般建立在已有的核心竞争力基础之上。产品从某一种类拓展到另一种类都是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的。
第二,企业创造的是产业链效益而不是规模效益。当企业的产品已经占领稳定的市场份额,面临继续扩大规模生产,还是选择将核心技术延伸到相关产品,通过开辟新的市场来谋求发展时,企业选择的是通过缩短产业链来减少中间成本,通过在多种产品上延伸核心竞争力来抵御金融风险。
第三,企业同时具有专业上和整体上的优势。从专业上看,企业在每种产品的生产中都进行创新和研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力。从整体上来看,企业沿产业链进行了核心竞争力的延伸,通过生产多种产品,降低了产品种类单一的风险性。
二、复合型企业的发展
1 我国复合型企业的发展历程
(1)20世纪80年代我国复合型企业的发展
该阶段主要是建立复合型企业集团。企业开始在模仿和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吸收、消化并加以创新,进入复合型经营的探索阶段。此时,企业集团产品种类逐渐增加,但是技术竞争力仍然缺乏,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
(3)20世纪90年代我国复合型企业的发展
此阶段主要是建立中小型复合型企业,目标是创造规模效益。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企业开始向提高生产率和增加产品附加值转变。
(3)21世纪初我国复合型企业的发展
本阶段企业的发展建立在发展核心技术及创造产业链效益的基础之上。科学技术成为核心竞争力,人才战略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通过产业链的缩短和核心竞争力的延伸来达到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现。
2 典型复合型企业举例
(1)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于1995年创立。2003年前主要生产电池,其在全球市场上占有镍电池60%和锂电池30%的市场份额。在此基础上,比亚迪于2003年跨行业收购陕西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并利用在电池行业的技术优势生产双模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等,将电池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到汽车行业。如今,比亚迪已经成为电动车领域的领跑者和全球二次电池产业的领先者。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代工业务下滑时,比亚迪汽车业务已经成为二次充电电池、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的有力支撑。截至09年6月30日,汽车业务份额占整体营业额的比例从2008年上半年的31%攀升至2009年上半年的55%,首次超越二次充电电池、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成为比亚迪股份占比最大的业务板块。
比亚迪的成功是自主创新的成功,也是选择复合型生产的成功。在电池生产具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后,把电池的核心技术拓展到汽车生产上,实现了两种产品的纵深发展,从而减小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云南白药集团
云南省医药有限公司前身为云南省医药公司,成立于1951年,隶属云南医药集团,是一家县有50余年历史的大型国有企业。“中药止血散剂”是云南白药的传统优势领域,但是只在“创伤药”领域发展,年销售额只有2亿多元。1999年,云南白药集团开始瞄准中国的小创伤护理市场,推出了自己的“白药创可贴”,因其具有消毒杀菌功能并能使小伤口更快地愈合,迅速打破了由强生公司的“邦迪”品牌一统市场的市场格局。云南白药于2004年推出以“防治牙龈出血”为主要诉求点的白药牙膏,独特的定位及医药领域积累的品牌效应,使得白药牙膏迅速赢得了一批忠实用户。
云南白药集团复合型经营的成功,始终离不开医药的根基,也正是围绕这一核心技术,适时推动相关产品的拓展,促进了云南白药集团的迅速发展。
三、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复合型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复合型企业实现了多种产品的纵深发展,从而减小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二,拥有核心竞争力成为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复合型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从而打开了国内国际市场。
第三,产品种类的拓展逐渐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复合型企业围绕核心竞争力适时发展相关产品,有助于实现核心竞争力在相关产品上的延伸。
第四,缩短产业链成为企业发展的新方向。复合型企业通过核心技术将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整台到一起,降低了采购和销售成本,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篇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与金融的交融程度越来越高,金融经济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内较为普遍的一种经济现象。经济金融化,从本质上而言,指的是: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的一种分析与总结。在经济金融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形势下,金融业的资本过度膨胀,非金融业资本也逐渐呈现金融化特征,金融资本积累方式成为主要的资本积累方式,这些特征反映了发达国家内资本发展的趋势,也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本与经济全面扩张的特征。
一、经济金融化发展趋势分析
(一)非金融企业金融化过程
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过程主要体现在其结构调整上。首先,非金融企业中的资本不断上升,其发展趋势甚至超过了产业资本的发展趋势。非金融企业要获得资金不再只是通过产业化发展获得资本,而是更多的依赖于金融资产上。比如,美国的非金融企业中金融资本在总资产中的比例逐渐上升到了41%,甚至非金融业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比例已经达到了90%。其次,非金融企业发展所获得利润更多的来源于金融资本的扩张和发展中,而产业资本的利润则有所下降。非金融企业通过对金融资本的优化配置,能够通过红利、股息等方式获得大量的利润,这些利润的持续增加,使得每年非金融企业利润也出现了高增加值,一度提升了将近3倍的水平。另外,非金融企业的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已经成为GE大幅增长的动力。
(二)金融业发展日益壮大
发生于上世纪中后期的信息技术革命,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得资本向金融业大量倾斜,金融业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最大产业。美国金融资产总量不断增加,在1975年时金融资产总量仅仅有7.48万亿,发展到2007年时已达到147.07万亿。快速发展的金融也已经成为美国的高附加值产业,其能够为GDP提供超过制造业贡献率2.75倍的经济价值。不管是美国的金融资本总量还是与制造业资本量的比较上看,美国的金融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超过非金融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并成为美国的主要产业部门。
(三)金融业利润比重上升
金融业利润在整个经济的利润总量不断增加,并逐渐超过了非金融企业利润,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间,美国工业部门的生产利用率不断下降,到本世纪初时已经由80年代83%下降到77%,呈现出发展低迷的现象。但是同时期金融业却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出台了宽松的金融货币政策,这为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有利条件,使得金融业的利润总额由1985年的15.7%发展到2007年的25.4%,在实体经济萎缩的情况下,金融业却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经济利润。
二、经济金融化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一)大量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经济重心转向金融服务
金融业的发展使得更多的企业将自身的资本投入到金融领域中,消费者通过金融产品参与到资本的繁殖及分配过程中。资产价格的提升使得金融产品所附带的利润更加丰厚,经济发展的中心也向着金融领域倾斜。许多资产的价格大幅上升,在国内市场上,较为突出的资产价格上升现象,主要见于房地产及其相关领域。例如,我国的134家中央企业参与到房地产竞争中。另外,国家资本和民营资本开始大规模进入到金融行业中,大量资金为了寻找利润,投入到金融产品中,并将金融产品作为保值和增值的手段。这些资本的投入并没有转化为生产产品的动力,而成为推动金融交易数量及种类扩张的动力,这也导致资产的泡沫化发展,加剧了资本分配的不均衡性。
(二)虚拟资本比重加大,刺激货币化和金融化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虚拟资本也得到了空前的增长。经济的金融化使得大量纸质的所有权凭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且经由股市的操作,大量的所有权凭证以超过其本身价值的资本数量进入到市场经济中,但是这些资本价值却并不一定转化为生产资本,因此虚拟资本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金融化不断加速,且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比例越来越高,货币资本和银行资产所占据的比例不断下降。例如,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化程度不断增强,甚至成为经济发展与否的重要影响性因素,但是过高的金融化程度使得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甚至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债务大量增加,社会分配更加不公
经济金融化导致大量的社会债务产生,其主要反映在居民的住房贷款及地方政府债务两个方面。随着地价的不断上升,地方政府控制地价的欲望也逐渐加强,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融资,因此抬升地价,推动债务的不断上升。另外,由于住房的居住功能减弱而投资功能增强,居民对住房的金融化需求与居民的住房需求融合在一起,成为居民或者家庭债务的主要原因。而经济金融化发展,使得企业对生产活动的依赖性呈现出不断降低趋势,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降低,但对资本的依赖程度在逐步提高,甚至被资本所支配。这就使得占有资本较少的居民获得的财富分配比例下降,加剧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平性。
三、经济金融化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启示
(一)合理分配实体资本与金融资本,防止过度金融化
要推动我国金融资本的发展,就必须要认识到金融资本的特征。金融资本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运行,但是金融资本必须立足于实体资本之上,其本身并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倘若金融资本的发展,完全摆脱了实体经济的限制,那么就容易引发经济虚假繁荣状况,并引起金融资本的过度膨胀,从而形成泡沫经济。这样的发展不仅不能为实体经济带来资本支撑,甚至会腐蚀实体经济的根基,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利益。因此,必须要认识到金融资本的特征,并合理分配实体资本与金融资本,既要发挥在实体资本的基础之上金融资本的价值,又要限制金融资本的过度发展,使金融资本为实体资本服务。国家要采取措施,调整经济发展格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并降低不合理的收费征收政策,使金融资本主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强化金融监管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金融体系,通过严格的市场监管激发市场经济发展的活力,同时抑制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以现代化金融体系限制金融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追逐。政府可以通过强化管制,控制短期交易,鼓励长期投资,利用征收资本所得税的方式克制投机行为,减少资本的获利空间。同时政府要强化信贷管理,防止信用的过度膨胀,导致货币价格的不断上升,利用控制信贷供应的方式提升资本持有者的成本,从而降低财富效应的不断扩张。
(三)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合理推进金融开放
我国应积极参与到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通过加入国际性组织的途径,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并充分利用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推动新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防止美国金融霸权的侵蚀。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应逐步推进金融开放,既不能忽视金融资本的价值,又要控制金融资本的过度膨胀,同时以现代化金融体系推动金融制度的创新与改革,控制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警惕发达国家对我国的金融掠夺。另外,政府必须要控制投资方向,降低投资比率,要给民间资本以发展的空间,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和优化。
篇4
试验区金融业务发展状况
据人民银行海西中心支行统计,2006年―2008年,试验区内金融业务增长明显,其中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近一倍,短期贷款余额增长120%,长期贷款余额增长60%。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增长50%,其中企业存款增长60%,储蓄存款增长34%。
三年中,短期贷款保持了较高的年增长幅度,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为44%、38%、62%;而中长期贷款的年增长幅度在三年当中有所波动,2006年为31%,2007年为16%,2008年为45%。无论是短期贷款还是长期贷款,均在2008年有了明显增长,这与试验区的建设项目在2008年逐步达到建设条件和进入建设期的节奏合拍。
2005年―2008年,在试验区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总额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的比例却有所降低,如2006年―2008年,试验区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度增幅分别为26%、36%、5.4%,但银行贷款的增幅分别为798%、-83.5%、-86.4%,二者呈不对称状态。
而与银行贷款下降趋势形成对比的是项目自筹资金的增加。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长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增幅不足,主要依赖项目自筹资金弥补缺口,一方面反映出银行金融机构对试验区内建设项目支持的谨慎态度,另一方面也说明投资者投资行为更加积极和主动,筹资能力增强。
建行青海分行支持试验区建设
2008年12月20日,建行青海分行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大了与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全面合作,信贷资金积极投向园内企业和项目,有效地支持了项目建设和企业持续发展。自2008年12月20日到目前,建行青海分行支持循环经济企业(项目)12个,累计向各类项目发放贷款206000万元,贷款余额为165000万元。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尽管建行青海分行在试验区的信贷投放力度不小,但依然受到来自其他银行的挑战。就对一些洁净生产项目的支持来看,其他银行特别是省外的股份制银行的支持力度和效率明显高于省内银行,因而更具竞争力。从这一点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尽管地处青海省,但从金融市场的角度看,却是一个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的竞争目标。
试验区建设给建行带来的发展机遇和遇到的困难
试验区建设给建行青海分行带来的发展机遇一是信贷资金需求猛增,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试验区项目建设初期的配套资金和达产后的流动资金大多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对信贷规模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将有效促进建行青海分行业务的发展。试验区推介重点项目招商引资达一百多个,估算签约总投资230亿元。
二是金融生态建设得到加强,金融服务环境进一步改善。试验区自组建以来,大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建立“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长效工作机制”,逐步从根本上改善试验区社会信用环境、投资环境和金融服务环境,在培植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三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大力推行“绿色信贷”和供应链融资产品推广提供了条件。柴达木试验区以形成七大产业链为目标,致力于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发展的根本点就在于对资源进行综合、反复的利用,消除或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因此,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项目是符合“绿色信贷”政策的,这就为建行青海分行发展风险可控、流动性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平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不论是工业发展,还是整个经济建设,都体现“循环”的特点,始终用循环的理念、循环的模式、循环的措施来推动。围绕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设计一批“绿色”、“环保”型的银行特色金融服务和产品,提升建行青海分行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五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建行投资银行及个人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机。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政策和银行信贷支持外,需要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通过发行债券、企业上市、项目融资等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建行青海分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带来机遇。以信贷投入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建行系统优势大力拓展企业IPO、债券发行承销、财务顾问等业务,将有效促进建行青海分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同时,循环经济的发展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随着电子银行、信用卡、个人存款、个人信贷、理财产品等业务需求的增大,将有效带动建行青海个人业务的快速发展。
遇到的困难 建行青海分行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以及信贷规模、产品创新、优惠政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因素,已经不是营销策略层面上的,而更多的处于对试验区内项目的认识角度以及规划、政策层面上。
增加信贷规模的压力越来越大。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建行青海分行增加信贷规模的难度加大。近年来,虽然建行青海分行多次争取到总行的支持,信贷规模快速增加,但仍然难以满足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开发建设对银行贷款的大量需求。近期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对银行贷款的需求量就达600亿元。而国内股份制银行信贷业务和国外资金的介入,有可能在试验区经济发展乐观时期挤压建行青海分行各项业务。
完善现行信贷准入标准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由于处于发展前期,又受资源种类的限制,按现行信贷准入标准和政策在准入、评价和授信等诸多方面存在难度,限制了循环经济试验区内企业和项目的融资和发展。另外,园区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由于这些企业存在规模较小、信用等级低等问题,客观上难以满足信贷政策条件。
创新和开发产品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处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客户而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这些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与其他地区的企业有一定的差异性。目前,建行青海分行向客户提供和推介的新产品,主要是由总行研究和开发的标准产品,不能完全适应试验区内的客户。建行青海分行在这方面尚不具备开发能力,现有产品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影响到客户的营销和业务的拓展。
出台“绿色信贷”的相关配套措施越来越急迫。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管理一般客户的普遍做法,尤其是授信流程,并不适用于试验区内符合“绿色信贷”的客户实际。目前,总行也尚未对“绿色信贷”项目制定区别对待的政策措施,也没有开辟针对“绿色信贷”的绿色通道,建行青海分行在推行“绿色信贷”工作中难点很多。
建行青海分行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措施建议
加大贷款规模支持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由于总行信贷政策限制、信贷规模不足等原因,建行青海分行在柴达木地区的市场份额并不高,仅占柴达木地区信贷总额的22.4%,与建行青海分行在全省同业中的优势地位不符。对建行青海分行今后的发展来说,在柴达木试验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至关重要。因此,建议总行考虑给予建行青海分行“循环经济”专项信贷规模,或增加建行青海分行信贷规模总量,为建行青海分行在柴达木地区的业务拓展给予政策支持。
尝试推行循环经济试点行,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着力推广“绿色信贷”总行现行的信贷政策,尤其是信贷准入标准兼顾了全国的普遍状况,但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内的产业有自身的特殊性,如果严格按照现行标准来衡量,会使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项目和企业在融资和建设方面面临许多障碍。因此,建议总行根据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区域、客户等特点,尝试推行循环经济特色试点行,制定具体的“绿色信贷”政策和符合循环经济项目特色的准入标准或区域性标准,为“绿色信贷”在柴达木试验区的顺利拓展提供技术支持。
创新试验区内客户信贷管理模式,尝试开展产业链企业和项目整体评价和授信 试验区内许多项目,孤立地看,会形成废料、产生排放,项目自身的环保处理也不能达标,但由于这些废料、废矿能够被其他项目作为生产原料利用和消化,实质是零排放。所以,虽然单个项目不能达到“绿色信贷”的要求,但从项目集群整体来看,是可以达到要求的。效益评价也相同,评价项目集群的整体经济效益更符合实际。因此,建议总行将单个项目管理与集群管理有机结合,尝试以产业链项目集群整体进行评价和授信,再分割额度。
篇5
关键词:国际化;金融犯罪;趋势
基金项目: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CJY006)。
作者简介:金永红(1968-),男,安徽枞阳人,博士后,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风险投资、金融工程和资本运营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DF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151-03
收稿日期:2007-01-15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已经融为全球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我国已于2001年加入WTO,并且金融等相关领域已逐步放开;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成功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自从2004年4月以来,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仅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界限进一步模糊,而且社会的交往超常频繁,在这种经济形式下,人类的一切活动超越了各自狭隘地域的范围,变得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发展到后来必然是金融的全球化,随之而来的则是金融犯罪的全球化趋势。为此,及早研究和解决我国金融犯罪的国际化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金融犯罪国际化特征
经济活动状况与经济犯罪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定的经济环境催生、孕育一定的经济犯罪;经济环境决定着经济犯罪的数量、主体、类型等。我国金融犯罪的历史概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国金融国际化的趋势也决定着我国金融犯罪国际化的趋势。金融犯罪的国际化有以下特征(顾肖荣,2005)。
1.金融犯罪的数量伴随金融业的发展而急剧上升。金融业的繁荣与国际化意味着金融风险的提高,为金融犯罪的滋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从而增加犯罪机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我国金融市场未充分开放,市场准入的范围较小,限制较严,这就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防范跨国犯罪的防火墙,使其对我国金融业的危害性相对较小。而目前,市场准入放低了,一些信誉不佳、经营不善的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一些不法分子也乘机混入我国金融市场,从事各种金融违法犯罪。我国金融市场固有的内在漏洞也为不法分子的入侵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短短几年内金融犯罪的数量将大大增加。而据报道,对于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上海而言,自1998年以来,涉及金融犯罪的案件平均每年以4.8%的比例递增,并且成为仅次于合同诈骗犯罪的第二大类犯罪。
2.全方位、多层次、多种犯罪并发,轻重罪名并发,既有涉外货币犯罪、涉外票据犯罪、涉外信用卡信用证犯罪、涉外期货犯罪、证券犯罪和涉外信贷犯罪;也有涉外洗钱犯罪、保险诈骗犯罪等等。既涉及普通公民,也涉及各种企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等。而目前金融犯罪的形式已更加多样化,并且呈不断扩散的趋势,以银行卡犯罪为例,对于国内银行卡犯罪已经由原先的恶意透支、冒用等传统犯罪形式,发展为伪造银行卡、使用伪造银行卡、网上欺诈等新的犯罪形式,而且,伴随着这些形式变化的是,境内外勾结、分工专业化、集团化、高科技高智能化成为银行卡犯罪的新特点。而金融监管的软弱,使得洗钱犯罪异常活跃。洗钱是任何一个纳入国际金融体系的国家都有可能面临的问题。犯罪团伙利用亚洲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而法制不够健全的特点,使亚洲成为洗钱的重灾区。
3.从近20年经济犯罪的规律来看,地域界限的放松管制、人员的频繁流动对犯罪主体的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金融犯罪日益职业化、组织化,金融犯罪的主体出现多种层次的现象,既有单位,也有个人;既有境内人员,也有境外人士;既有业内人士,也有各类公司的人员。特别是外籍犯罪分子入境犯罪的重大案件也随着对外开放而急剧增加。同时,一些地方随着境外商人投资的增多,在这些地方也形成了以境外黑帮分子为头目的地下黑社会组织。而境外犯罪集团将插手金融犯罪,国际上的黑社会组织为了犯罪集团所需要的资金和掩盖非法收益来源,已开始大量涉及金融诈骗、洗钱等金融犯罪。将来随着黑社会组织逐步向我国渗透,具有黑社会背景的金融犯罪势必在我国出现(林安民,2005)。
总之,经济全球化为新的扩大化的金融犯罪创造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条件和环境。金融犯罪活动和组织越来越多地跨越国界,在许多情况下具有全球性质。
二、我国金融犯罪国际化趋势分析
金融全球化趋势是目前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紧密联系并向一个整体市场发展的趋势。在实现经济市场化,并成为WTO成员国之后,我国也加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而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及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在客观上决定了我国金融犯罪的国标化趋势。
1.跨国犯罪增加。“入世”后我国社会将处于高度开放和流动中,境外一些高科技犯罪形式将会向境内渗透。国外智能型的犯罪分子将利用网络的超地域性进行跨国界、跨地区作案,使犯罪的地域概念模糊。由于有高科技的支撑,其犯罪手段具有极高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因此增加了案件的侦破难度(张毓红,2003)。
2.犯罪活动日趋职业化、团伙化。由于金融运作本身的专业性和多环节性,通常情况下一个犯罪分子也无法完成金融犯罪活动的全过程。因此金融犯罪都是预谋犯罪,犯罪分子具有职业化、有组织化的明显倾向。他们通常具备很高的金融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熟悉金融活动的运作方式,了解运作各个环节的特点,研究过相关的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且犯罪活动策划周密,内部分工明确,赃款流向隐蔽,规避法律能力强,给案件的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3.涉案金额巨大,造成损失严重。由于智能犯罪的低风险、高回报使得犯罪蔓延迅速。美国每桩银行抢劫案的平均损失0.49万美元,传统的银行诈骗案平均每次损失为1.9万美元,而每例电脑金融犯罪案的平均损失则高达40万美元。新形式的金融犯罪不仅给银行、客户带来直接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威胁了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更为可怕的是它严重动摇了社会对金融企业系统安全的信心。安全问题已成为网络时代金融业的核心问题,我国金融业者也应及早重视资讯安全,加强防范网络犯罪的研究。
4.网络犯罪日趋严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充分利用,网络的发展也为新形式的金融犯罪提供了可能。现代劫匪们早已不屑于荷枪实弹地抢劫银行,他们的新式武器是电脑,借助四通八达的网络,采取黑客入侵、网络诈骗等形式,瞬间完成犯罪行为的实施,致使金融市场及社会经济秩序遭受巨大的威胁(顾建国,2006)。
5.洗钱犯罪可能更加活跃。洗钱是犯罪分子确保其犯罪
活动收益的手段。它几乎与所有形式的跨国犯罪以及有组织的犯罪活动息息相关。洗钱是任何一个纳入国际金融体系的国家都有可能面临的问题。有分析人士指出,犯罪团伙利用亚洲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而法制不够健全的特点,使亚洲成为洗钱和国际金融犯罪的重灾区。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随着经济及金融领域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洗钱犯罪将更加活跃。
6.犯罪手段智能化和防治手段相对滞后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由于犯罪分子的高智商和犯罪手段的不断翻新,传统的防治思路和手段在新的犯罪形势面前日趋显得力不从心。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警方经费不足,装备不精,相应的犯罪分子可利用的空隙和漏洞就较多,犯罪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案件的侦破手段相对滞后,致使有些犯罪行为根本无法发现。根据媒体报道,目前一些案件的侦破纯属偶然(屈学武,2004)。有些案件即使发现了,由于立法上的欠缺,也无法立案或定罪。
三、金融犯罪国际化的防范对策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金融业的发展促进金融犯罪的滋生,但是,二者并不必然成正比关系。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中心,并不见得其金融犯罪就必然数量多、程度严重。与其对应的发达金融业相比,其管理水平层次高、金融控制体系缜密、漏洞少,控制手段严格,为此,金融犯罪得到了预防与抑制。而我国由于金融业正处于上升阶段,其金融管理控制水平难以一下子提高,金融系统的漏洞相对比较多,金融犯罪就容易发生。为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国际化金融犯罪的发生,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加强立法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的立法经验,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人世”后我国将面临着许多与国际接轨的法律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比较学习的方法,在比较我国刑法与他国刑法对金融犯罪的立法和司法适用的异同的基础上,对我国刑法关于这些犯罪规定的不足提出具体的完善建议。从刑事立法与金融立法衔接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刑事立法呈现了明显的滞后性。一方面是金融业的日新月异,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工具,发展更新都相当快,金融违法犯罪行为也不断呈现出新的趋势。作为行政法的金融法律法规由于其灵活的自身特点,不断适应了金融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而刑法作为保障法却由于其稳定性,而无法及时反应金融业的发展动态。如果说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立法模式不是成文法典,因而金融犯罪集中规定于专门的金融法规,这种模式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同而无法借鉴的话,那么,大陆法系也采取刑事法典立法模式,其金融犯罪也是在附属刑法中做出规定的,这就完成能为我国所借鉴。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采用附属刑法的模式完善金融犯罪的立法。也即在刑法中金融犯罪的罪状只要描述为简单罪状即可,不必是叙明罪状,其具体罪状可在相关金融法的“法律责任”一章中做出明确规定。这种模式可以使得刑法典与金融法之间的普通法与特别法关系得以互动,二者间相互协调、衔接。同时,可以保证任一法律的修订不会对另一法律的相关规定发生冲突,而只会使另一法律的不完善规定自动失效,使得新的立法条款不断地完善旧的法条,而非对旧法条的冲突(邓又天、李永乔,1998)。
2.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及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金融工具不断普及和创新,金融犯罪手段也更为多样化,这些客观条件都要求不断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200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办理假币收缴业务的人员,应当在进行培训、考试并取得《反假货币上岗资格证书》之后才能上岗。这就是央行针对货币犯罪而从法律上保障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一个重要措施。中国银行业正在着手与国外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和设计包括风险管理、客户理财和银行服务等从业资格证书。中国人民银行也正在制定《中国银行业从业资格证书制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将包括、结算、理财、高管等七种资格证书,几乎包括了银行业各个工作岗位。这些金融从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对于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素质,防范金融风险与控制金融犯罪起到防火墙的作用(王海英,2002)。不仅普通金融人才的素质受到重视,高端金融人才的挖掘更加受到重视,据称,一些国有银行也打破常规,高薪向全社会招聘行长等高端金融人才。因此,为适应金融全球化的需求,必须全面提升金融从业人员素质,从而建立一道有力的金融犯罪防火墙。
3.加强国际合作,共建防范金融犯罪的国际藩篱。金融犯罪日趋国际化,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各国间法律差异或缺乏相关协议条款来逃避法律打击,这已成为令各国警方和金融机构棘手的国际性问题。要想有效地改变目前这种被动无奈的局面,就必须依赖于国际间的相互协作,以摧毁犯罪分子逃避惩罚的阴谋。在犯罪手段与高新技术同步发展的年代,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就越成为信息社会中警方克敌制胜的法宝。我们可以通过签订多边和双边的公约、条约,通过国际刑警组织,通过外交途径,就相互帮助提供和获取证据,追缴赃款,以及犯罪分子的追缉、引渡、遣返进行协作。亚太经合组织已同意成立一个打击金融犯罪工作组,专门就各经济体防范金融犯罪的国内法律和监管框架进行调查,这一举措将有力地促进各国问防范金融犯罪的合作和交流。
4.强化部门、行业协作,重视信息收集、交流工作。除了中国人民银行调入公安部经济犯罪侦察局部分官员外,地方各级银行也要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协作配合。银行发现犯罪线索和可疑分子,应及时移送公安部门。银行和公安部门应加强对国际间最新金融犯罪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及时掌握国际金融犯罪的动态,了解金融犯罪的手段、方法、特点及趋势,查找管理漏洞,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此外,应尽快建立类似美国“金融犯罪执法网络”的数据库,它应当与我国各家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数据库、金融监管机构的数据库、执法部门数据库的联网,达成信息共享和交流,为案件的调查提供线索(许达联、王玉龙、刘芳,2000)。
5.加强银行技术投入和内部制度建设,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与犯罪分子的狡猾和奸诈相比,银行业的防范意识和手段还很落后。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犯罪分子已经使用计算机高清晰度扫描技术复制印鉴,而目前有的银行印鉴真伪鉴定还停留在折脚对印的阶段,金融服务对安全性的要求很高,因此银行应在技术投入上处于社会领先水平,以提高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在重视技术投入的同时,还应重视制度建设(杨正鸣,1999)。要强化内部管理,健全内控机制,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重视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监督,使员工所承担的责任、享有的权利和自身的经济利益相对称,提高企业和员工的自律和抗风险能力。
篇6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金融深化;面板数据;GMM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54-02
文章立足于金融深化理论,基于1995―2007年中国27个省的面板数据,利用STATA10.0计量软件,对中国金融深化与各区域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金融深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选用指标说明
1.经济货币化指标X1:金融基本的功能是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支付系统,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产出。就金融深化而言,首先表现为货币化程度的提高。
2.经济金融化指标X2:金融部门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速资本形成的功能。就这个功能而言,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最为重要。这里用金融部门的贷款总额与GDP的比值来衡量金融部门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资本市场发育程度指标X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优点和功能。证券及股票市场的发行总额与GDP之比(S/GDP),作为反映资本市场经济化程度的指标。
4.金融资源利用效率指标X4:金融深化对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是金融深化深层次的表现。这里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比率来衡量。另外,经济增长的度量指标采用GDP的增长率来表示,记为Y。各个指标的数据处理方法是,对于比值数据,如K/GDP、I /GDP、S、采用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名义量而非实际量相比。这是因为名义量相比,与实际量相比差别不大。对于其他指标则需要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二)模型建立及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研究金融深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在对面板数据进行经验分析时,GMM方法被广泛用来处理方程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Arellano and Bond 1991;Holtz-Eakin,Newey,and Rosen 1988)。这一方法先是对估计方程进行一阶差分以去掉固定效应的影响,并用解释变量的滞后变量作为差分变量的估计变量。但一般而言,变量的滞后项并不是其一阶差分的理想工具变量,尤其是当变量遵循随机游走过程时情况更是如此。Arellano和Bover (1995)针对这一情况进一步提出了系统GMM(SYSTEM GMM)估计方法,以包含变量水平值的原估计方程与进行了一阶差分后的方程同时进行估计,和仅以一阶差分方程为基础的GMM估计结果相比,SYSTEM GMM估计的结果在统计上更加有效。本文用SYSTEM GMM方法实证分析金融深化与FDI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lnY=A+BlnX1+BlnX2+BlnX3+BlnX4+U
本文采用的是时间跨度为1995―2007年,横截面单元为中国2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在方程(1)中,i为横截面,表示2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除去了北京、天津、上海、);t为时期,代表1995―2007年;U为横截面在时期T的随机扰动项;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第i个省第t年GDP的增长率。为了防止异方差,以上变量均取对数值,数据来源于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等。由于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般有滞后期,文章分别考虑零滞后期、滞后期一和滞后期二三种情况。
(三)模型估计结果及说明
表1的回归均为two-way SYS-GMM两步估计结果,z估计值根据有限样本标准差进行了调整,Hansen J检验值没有拒绝工具变量选择满足过度识别约束的假设,同时残差也不存在高阶自相关。并且,三个模型的拟合良度分别为0.8254,0.8032,0.8941,模型整体估计效果较好,F统计量也都通过检验。
1.从回归结果来看,经济货币化对经济增长有着比较明显的作用,其系数z值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模型(1)显示,经济货币化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是对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经济增长变量却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且推进强度是逐年递增的,模型(3)的结果表明,经济货币化程度每提高1%,会使滞后二期的经济增长水平提高0.9959%。
2.经济金融化和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相同的作用方向,模型(2)显示,金融部门贷款比重的提高对当年和次年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是次年,而对于滞后两期的经济增长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在当年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作用,在次年有抑制经济增长的趋势,而在滞后两期时,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对经济增长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模型(3)表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比每提高1%,会使滞后二期的经济增长水平提高0.2176%。
3.模型(1)显示,资本证券化因素对当年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反方向的,而对于滞后期的经济增长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这意味着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基本没有作用。
二、分析及讨论
上述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的发展及深化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滞后效应,而且在当期往往表现出抑制经济增长的趋势。首先,人们认为金融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 从而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其次,金融的发展能够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向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即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增长必然同步。但是,中国金融体系有很大的特殊性:第一,从银行组织体系看,中国以往的银行体系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约占中国金融资产70%左右,国有银行处于绝对垄断地位,银行间的竞争缺乏,银行资产的运作缺乏效率,储蓄的增加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的增加等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第二,从信用配给看,目前中国信用配给制度是处于计划型和市场型之间的一种混合型金融配给制度,金融配给并不是完全由市场效率原则决定,还依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第三,中国经济增长的较大一部分归功于民营经济的发展,由于存在政策性歧视,民营企业急需的款项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那里获得,其大部分贷款只能来源于民间金融机构,民间金融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的贡献不可忽视。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特殊性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在中国尚未十分规范的股票市场上,国内政治因素、股民心理因素以及国际气候等很可能在股票价格变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再次,政府的行为非理性,政府在股票上市方面的政策时松时紧、缺乏连贯性和透明度是导致这种特殊关系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最后,股市的不完善使那些有资格获准上市的公司将筹措来的资金不是用在生产性项目或指定项目上,而是转用它途,如用于消费或交给证券经营机构去营运。所以,我们目前不应该过分地强调股票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是应该逐步规范股票市场的发展,然后才能更大地发挥股票市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Gurley,John.Edward Shaw. Financial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 45(September).
[2]Khan S.Mohsin,Senhadji S.Abdelhak.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n Overvies.IMF working paper, 2000,WP/00/ 209.
[3]King,Robert G.,Ross Leving.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mad Economic Development. Capital Market and Financial lntermediation.e
dited by C.Mayer and X.Vives,Nives,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篇7
近20年以来,舞阳县的GDP基本实现了稳定增长,具体情况参见图1:
单位:万元(以下图表单位都是万元)。资料来源:舞阳县统计局
由上图可以看出,1986-2005年间,舞阳县经济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15.1%,但波动性较大(2000年GDP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尤其是增速波动性更大。这种波动性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改革的深化密切相关:增幅的第一次大幅下降发生在1988-1991年间,这不仅是由于当时国内经济过热,采取了双紧的宏观政策所致,也和当时外部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第二次增幅的大幅下滑发生在1994-2000年间,这次下滑的宏观原因有两个:①是1994~1996年间,国家治理通货膨胀初见成效;②是1997~1999年间全国经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经济紧缩。地方性原因主要是2000年全县融资的大幅下滑导致了当年GDP增速的进一步大幅下滑。但共同的原因却是舞阳县经济的增长状况和本地的融资规模密切相关。为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把1990年以来舞阳县商业贷款投放情况绘成图2。
由图2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来,舞阳县的商业贷款(这里的商业贷款不是银行对商业系统发放的贷款,而是银行出于赢利目的发放的贷款,和政策性贷款性对应)。规模在波动中增长;但从增幅来看,自1994年以来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如果把1994~1996年间的贷款增幅下降归因于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话,1997~1999年间的增幅下降则和全国的通货紧缩密切相关,而2000年以来的增幅下降主要是由国有银行贷款的大幅下降造成的。根据人民银行漯河中心支行的资料,国有商业银行对舞阳县的贷款规模2000年比1999年下降35%,2001~2005年间对舞阳县的贷款规模年均降幅也在30%左右。贷款规模的下降直接明显地影响了舞阳县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直观地看出,中部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之间的密切联系。但从以上两图的对比可看出,2002年以后GDP增长情况和贷款规模出现了明显地背离,这主要是2002年以后舞阳县大力引进外资,发展民间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银行贷款的不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舞阳县金融支持的计量分析
为了运用计量分析工具对舞阳县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我采集了1995-2005年间舞阳县的GDP、银行贷款累计发放额(x1)和财政支出(x2)情况作为分析的样本数据。在分析中我对样本数据取自然对数以减轻它们的自相关程度,然后在Eviews5.0上进行最小二乘分析得出表2。
从表2可以看出,GDP对银行当年贷款的累计发放额和当年财政支出的回归方程为:
lnGDPt=5.81+0.31lnx1t+0.33lnx2t
上式中,x1(指四大国有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舞阳县的贷款)代表银行当年贷款累计发放额=当年贷款增加额(含当年发放并收回部分)+剥离核呆部分,因为舞阳县贷款的核呆剥离部分主要是由于企业恶意逃债造成的,所以,尽管对于银行来说,贷款已经消失,但它仍然像正常贷款一样推动着经济增长,把这些贷款加进去是合理的。x2为当年财政支出,因为舞阳县财政的特征是吃饭财政,而消费是舞阳县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由表2可知,DW=2.07,说明残差项基本不存在自相关问题,加上较高的整体拟合程度,说明进行线性回归的前提条件较好。设显著性水平为5%,F0.05(2,8)=19.37,因为F=182.54>19.37,所以,总体回归方程式显著的。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7,说明整体拟合程度比较理想。t0.025(8)=1.86,i=1,2;因为t1=3.46,t2=6.72,它们均远大于1.86,所以,两个自变量和相依变量的回归也是显著的,p值也很好。从回归方程来看,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是很明显的,GDP对贷款投放的增长弹性为0.31。但贷款投放量和财政支出具有中西部地区一般县域的特征(参见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课题组2005年度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促进中西部崛起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的有关研究结论),这就是贷款投放量对GDP增长效应相对较小,而财政支出对GDP的增长效应相对大些,这反映出中部一般县域经济增长的财政依赖性和贷款依赖性。贷款的经济扩张效应较小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中部地区一般县域市场发育落后,民间经济活力不足,市场化融资不够,产业关联度较低,自生能力低下,使得经济增长呈现出对传统体制的一定依赖性和政府推动型的增长特征。另一方面,GDP对贷款增长弹性较低,说明在中部一般县域贷款的宏观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再加上四大国有商行在县域持续亏损,在国外银行的冲击和银行商业化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四大国有银行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动收缩就显得非常合理了。
三、中西部县域金融发展政策建议
1.金融监管一体化
目前我国实行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体制,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各负其责,这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状况,也和我们的监管能力相适应。但在中西部县域经济中情况则有所不同。因为,在中部县域经济中,相当一部分金融业务是不规范的,比如,民间融资和引进外资规模很大,但又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有可能滋生或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既然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就应该把它纳入金融部门的有效监管范围。再加上县域经济对商业贷款和保险,政策性贷款和保险需求相当大,并由此衍生出对中间业务、抵押、担保、衍生服务和资本市场的投融资需求,这样,县域金融需求的综合化越来越突出。但在县域经济中分设一行三会既没有必要,也不利于当地金融市场的综合监管。如果把一行三会在县域经济中合为一体,则会大大扩大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范围,降低县域金融的系统性风险,避免机构分设可能带来的信息交流不畅和相互扯皮等问题,又能节约监管成本,减轻当前中部县域金融各子行业之间的相互抑制程度并为我国金融监管和企业经营的混业化发展摸索经验。
2.商业贷款利率趋同化
同险同利是金融市场的基本原则,但目前县域金融市场的资金价格却不是这样。为了扶植农村信用社尽快承担起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的重任,国家给农信社更大的利率波动自。如前所述,一方面是国有银行在县域金融市场面临更大的系统风险,另一方面又没有相应的利率波动权。但各家银行在县域经济中面临着同样的金融生态,这就导致了国有银行在县域市场的退出和农信社的一家垄断,但现在看来,农村信用社要成为县域金融市场的主力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减轻中西部县域经济的金融抑制,应首先给与包括国有银行在内的所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相同的贷款定价自――实行相同的利率政策。为了通过市场竞争尽快形成县域统一的资金价格,应尽快构建县域金融市场适度竞争的市场竞争格局。为此近期应做好以下工作:①国家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经济中吸收的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对县域经济发放贷款;②加快建立邮政储蓄银行,进一步改革邮政储蓄资金的运用。目前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因为参加银行间拆借市场的成员单位基本上是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大部分不能回流农村,建议将邮政储蓄资金通过中央银行转贷给农村信用社,或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并以更高的比例对县域经济发放贷款;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县域经济的贷款执行和农村信用社相同的贷款利率,因为他们面临着几乎相同的金融风险,这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根据县域贷款风险调整贷款利率,促进中西部县域资金回流。③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转换机制,进一步增强对县域经济的渗透能力和服务能力。④根据中部各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银行业的进入门槛,鼓励私人资本建立社区银行;⑤规范并继续发展民间融资,探讨降低民间融资利率的合理途径,尽量减少县域银行业寡头串谋经营的可能性,提高县域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3.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
按照帕特里克的观点,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金融供给应先于金融需求的发展,这有利于滞留在传统部门的资源向现代部门的转移。但在当前的金融体制下,显然很难单纯依靠商业金融实现县域金融供给的先行发展,这需要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农业政策性贷款支持和农业政策性保险支持是县域政策性金融体系的两大支柱。只有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足够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以后,才逐步地转向商业性金融需求。这时,现代商业金融服务才逐步延伸到农村,中西部县域的二元经济金融机构才逐步消除。就当前新农村建设来看,单靠商业性金融显然是不够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建设新农村需要的不仅是商业性金融,而且是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不仅要按政府的意图投入,而且要政府承担风险。为了鼓励商业金融对农业的投资,降低商业金融投资农业的风险,政府应当尽快建立适当的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政策性保险体系,发展和完善我国当前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资金投入提供保障;增加农业发展银行的新业务,例如恢复农发行经济开发等专项贷款业务,并相应增加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业务,保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源,在农村发挥类似国家开发银行的职能。
4.民间融资市场有序化
当前的民间融资市场是无形、分散的,各经济主体根据自己的资金余缺相互直接融资。不少地方的民间融资市场有浓厚的地下融资和高利贷特点,正是这个特点,国家监管部门很难有效地实施监管。这种状况不利于减轻中西部县域经济的金融抑制和消除中西部县域金融的二元结构。应该实现民间融资的有序化以推动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为此,应首先实现民间融资的合法化。目前,我国没有在法律上对民间融资进行明确界定,既没有说非法,也没有说合法。尽管从整体上说,国家保护民间借贷,但如果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债权人、债务人的权益就很难有效保护,民间融资也就很难继续健康发展。其次,实现民间融资的有形化。当前,民间融资金融监管和法律保护的难点是它的无形和分散,通过民间融资的有形化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可以设立民间融资交易中心,所有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家庭和企业甚至包括县域中的政府机构都可以到交易中心登记备案,资金盈余的家庭和企业也可以到交易中心登记备案或者存入交易中心的专门账户中,他们都把自己的融资金额和融资条件简要说明。交易中心可以模仿证券市场的交易办法按照三公开和三优先原则进行撮合交易。还要注意扩大农户、中小企业抵押担保中心的服务范围,增强经济实力,完善服务职能。这样既可以把无形交易有形化,也可实现分散交易集中化,便于监管和保护,推动传统融资向现代金融转变,减轻二元金融和金融抑制的程度。
5.政府为农村金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篇8
近年来,我市各金融机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工业强市、项目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资源型城市转型,积极筹措资金,优化信贷结构,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促使经济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全市金融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人民银行和银监局为主体的监管主体,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其它各类金融组织为补充、多种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按照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思路,我市将着力打造能源、现代建材、果品及食品加工、养生保健四大产业基地,培育壮大电力电源、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光伏照明等接续产业,大力发展旅游、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预期生产总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3%,财政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金融业的有力支持,也对金融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形式不断创新,服务种类不断增加,公众传统的单一理财模式的局限性以及现代金融知识和信用意识的缺乏逐渐显现。是否了解金融知识,是否掌握与银行打交道的基本技能,关系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家庭稳定和创业目标的实现。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突出和迫切。为此,市政府把今年9月份确定为“金融知识普及月”,将以“普及金融知识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宣传活动,让金融知识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广场、走进校园、走进机关,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的金融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提高使用现代金融服务的能力,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念,为建设和谐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普及金融知识,要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动员储蓄、便利商品和劳务交换、信息获取与资源配置、监控经营管理与加强企业控制等五项功能。要通过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引导全市各金融机构正确处理好执行稳健货币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及金融业自身改革发展与支持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两个关系”,紧紧抓住关天经济区建设、中省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集中资金优势,加大对重大项目和支柱产业的信贷支持,保持贷款投放的适度增长,进一步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努力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普及金融知识,要与解决公众实际问题相结合。普及金融知识,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突出金融知识宣传的实用性、易懂性和可操作性,深入浅出地介绍银行、证券、保险、理财和人民币以及预防非法集资、识别金融诈骗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金融知识,同时要注意倾听社会公众的呼声,以大家最关心、最渴望学习的内容为重点,立足不同阶段经济金融形势和公众对金融知识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宣传重点,创新教育方法,特别要关注和满足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
普及金融知识,要与部门履职相结合。作为普惠工程,金融知识普及涉及广泛的公众利益,其对象的广泛性和知识的专业性决定了推进该项工作需要政府、金融主管部门、教育部门、金融机构、新闻媒体、社区组织等社会各界通力合作,有效整合宣传教育资源,不断提高金融知识普及的效果。各级政府是普及金融知识的推动者和领跑者,要搭建起统一规划、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人民银行是牵头部门,要加强组织工作,积极督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市金融办要搭建起政府各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沟通的桥梁;宣传部门及各新闻媒体要发挥好喉舌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宣传报道和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形成全民学习金融知识的良好氛围;各金融机构及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依托农村金融服务站、村级党员活动中心、资金互助协会、金融机构网点等平台,采取有力措施,走上街头,深入社区、矿区、学校、机关、部队、企业和农村等,把金融知识送到老百姓身边,迅速掀起学习普及金融知识的热潮。
普及金融知识,要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相结合。当前,金融活动与社会公众的生活日渐紧密,金融知识普及必须面向全社会,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必须突出实用性,注重针对性,体现及时性,绝不能搞一刀切。要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努力保障每个公民接受金融知识的权利,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因需施教。各有关单位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增强大局意识、群众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牢固树立“民生至上”的观念,通过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增加社会公众的受教育机会,增强对金融产品、金融风险的认识,提高金融知识水平,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篇9
[关键词]金融结构 经济增长 金融相关率 产业结构
一、广西经济与金融结构现状概述
(一)广西经济总体发展现状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达717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全国GDP的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3.90亿元,增长17.1%;第二产业增加值3037.74亿元,增长25.3%;第三产业增加值2679.94亿元,增长17.1%。
(二)广西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概述
由于证券、保险和信托产品资产份额在广西区金融资产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在这里我们主要以银行存贷款为主要对象进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区的金融业务总量在不断发展壮大,银行存贷款总量逐年增加。
二、广西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
1.金融相关率(FIR)。为了简便,在实证分析中将金融深化程度定义为FIR,在本文中因数据获得比较困难,故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代替GNP,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来近似表示社会金融资产FAT。
2.产业结构指标。在本文中选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作为产业结构指标。分别以一、二、三产业结构指标为自变量,金融相关率(FIR)为因变量来考察金融结构变化与实体经济结构升级的相关性。
3.金融发展指标。通过对广西金融资产结构的分析,我们选取历年存(deposit)、贷(loan)款余额作为金融发展指标。
4.经济增长指标(RJGDP)和历年存贷款余额。在这里,以人均GDP增长率(RJGDP)为自变量,再分别以历年存、贷款余额为因变量,通过分析验证广西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另外,选取各年度人均GDP增长率RJGDP为因变量,以产业结构指标(gdpⅠ+Ⅱ+Ⅲ)为自变量,通过分析说明了产业结构升级与广西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的实证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分别以历年贷款余额(loan)、历年存款余额(deposit)、金融相关比率(FIR)为因变量,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RJGDP)为自变量,通过EView6.0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loan =65.159RJGDP+1511.525 ①
(2.483)(4.398)
deposit=76.439RJGDP+1864.245②
(1.629)(2.990)
FIR=0.325RJGDP+ 189.072③
(0.527)(25.363)
分析上表中的结果,广西人均GDP的增长会带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相应增加,而贷款的增加则会拉动经济的增长。广西人均GDP的增长带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相应增加。广西区人均GDP增长率与金融相关比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RJGDP)为因变量,分别以金融相关比率(FIR)、历年贷款余额(loan)、历年存款余额(deposit)为自变量,通过EView6.0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RJGDP =0.08996FRI-2.530④
(0.437)(-0.066)
RJGDP=0.0076loan-1.565⑤
( 2.483)(-0.248)
RJGDP=0.0032deposit+4.695⑥
(1.539)(0.862)
由以上可说明,广西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促进关系,也就是说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也相应地带动金融的发展。
2.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1)分别以第一产业产值占广西区GDP的比重(gdp Ⅰ)、第二产业产值占广西区GDP的比重(gdp Ⅱ)、第三产业产值占广西区GDP的比重(gdp Ⅲ)为自变量,以金融相关比率(FIR)为因变量,通过EView6.0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FIR=-1.623gdp+ 226.594⑦
(-1.630) (8.638)
FIR=3.224gdpⅡ+72.431⑧
(1.285) (0.828)
FIR=2.339gdpⅢ+118.978⑨
(1.334) (2.156)
通以上得出:随着金融的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了,这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金融的发展与第二产业的发展相互促进、密切相关;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相互促进、密切相关。
(2)以第一产业产值占广西区GDP的比重(gdp Ⅰ )、第二产业产值占广西区GDP的比重(gdp Ⅱ)、第三产业产值占广西区GDP的比重(gdp Ⅲ )为因变量,以金融相关比率(FIR)为自变量,通过EView6.0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gdpⅠ =-0.139FIR +51.358
(1.384)(4.1272)
gdpⅡ=0.14529FIR +27.914
(1.444)(2.112)
gdpⅢ=0.08459FIR+ 22.728
(-1.630)(3.427)
通过方程可得出:随着金融的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了,这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金融的发展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总之,从以上实证分析中,我们得知广西区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结构优化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互带动发展的趋势。
三、优化广西金融结构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融资结构,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1.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国内外金融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传统的银行间接融资比重就越小,而依托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越大。因此,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十分必要的。
2.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职能,突出重点,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并对其建设给予必要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二)建立金融产业协调机制,促进金融结构合理发展
1.加快金融业所有制改革步伐
加强对银行业改革,协调银行业发展,是调整和优化金融产业结构的关键。首先,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培育市场性寡头银行组织。其次,大力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建设一批精品银行。
2.构建包括非银行机构在内的完整的金融体系
首先,加强证券业和保险业建设,提升其在金融产业中的地位。其次,大力发展信托业、租赁业和基金业,增加金融产业种类。第三,还需加强各产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增强金融产业聚合质量和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晓彤.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检验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9-0069-03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越来越多的实证表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正相关,较高水平的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较高水平的金融发展水平。在欠发达地区,由于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限。本文运用实证检验的分析方法,选取陕西省经济总量指标与相关金融指标之间的历史数据,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试图证实陕西省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并以金融支持为研究视角探寻构建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思路。
二、文献综述
关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国外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戈德史密斯(1969)采用金融中介资产对GDP的比重代表金融发展水平,得出“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上层结构有关的增长比国民总收入及国民财富所表示的经济基础结构的增长更为迅速,因而,金融相关比率(FIR)(即某一时点上一国或一地区金融工具的市场总值与实物形式的国民财富的市场总值之比)有提高的趋势”的结论。麦金农和肖通过研究金融受到抑制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提出“包括利率与汇率在内的金融价格的扭曲以及其他手段所造成的金融抑制,会使实际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同时金融抑制的战略严重妨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的结论。
我国经济学界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金融发展以张杰为代表,主要包括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框架的构建,在该项研究中界定了金融成长的概念,并提出了金融成长的内生分析框架,研究了经济状态、经济结构和金融努力对金融成长的影响。谈儒勇(1999)运用OLS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线性回归,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周立、王子明(2002)则通过对中国各地区1978―2000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两者密切相关,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对于长期的经济增长会带来良好影响。王志强和孙刚(2003)的研究则认为我国金融规模与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徐璋勇(2006)通过选取陕西关中地区1990年到2003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并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陕西关中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单项的,表现为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刘志友,王家华(2008)实证分析得出江苏地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存在统计上的显著稳定关系,而且互为因果关系,相互促进,而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三、数据选取与实证检验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本文结合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建立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指标,运用1978年到2007年的数据对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其中,主要运用协整方法与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来研究陕西省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增长的度量上,采用陕西省人均实际GDP(ARGDP)作为衡量陕西省经济增长指标,人均实际GDP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用人均GDP可以消除模型中的人力资源因素,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消除物价扰动因素。在金融发展的度量上,结合Goldsmith的研究,选用金融相关率FIR,即用金融资产与GDP的比重来表示金融发展以及金融深化程度。选用存贷款余额代替金融资产总量。在数据处理上,对所有变量均取自然对数。
(二)实证过程及分析检验
本文采用Eviews3.1统计软件分别对样本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1.平稳性检验
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首先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大部分都是非平稳的,在进行后续的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之前,采用单位根检验来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为消除变量间的异方差,对ARGDP和FIR这两个变量都取对数,记为LNARGDP和LNFIR,并采用标准的单位根检验方法――Augmented Dickey Fuller(ADF)检验方法分别对取对数后的LNARGDP和LNFIR和一阶差分后的ALNARGDP和ALNFIR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单位根的检验来看,对于水平项的陕西省人均实际GDP以及金融相关率的对数序列的ADF统计量都大于10%的显著性水平的MaeKinnon临界值,无法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其对应的序列是非平稳的,对两对数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处理,然后进行ADF检验,发现两对数序列在一阶差分条件下的ADF统计量都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的MacKinnon临界值,在此显著性水平下可以拒绝原假设,接受其对数序列是平稳序列的结论。这表明分析的这两个变量是一阶单整的,即是I(1)的,对此非平稳的经济变量可以用协整方法进行分析处理。
2.协整关系检验
对于非平稳的经济变量不能采用传统的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协整检验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常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这是一种在VAR系统下用极大似然估计来检验变量的协整关系的方法。本文采用Johansen提出的检验方法来检验经济变量和金融发展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对陕西省人均实际GDP以及陕西省金融相关率的对数序列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以上的分析,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可以拒绝原假设,说明二者不存在协整关系,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也就是说,陕西省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两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只能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但未指明因果关系方向,下面对经济增长变量与金融发展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之前对所有的变量进行差分,使被检验变量变平稳。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结果可知,对于陕西省零假设“经济增长不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发生的概率为0.05101。因此,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应陕西省经济增长是其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对于
陕西省零假设“金融发展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发生的概率为0.76717。因此,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应陕西省金融发展不是其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三)检验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检验,用来表示陕西地区经济增长的指标――陕西地区人均实际GDP和用来表示陕西地区金融发展的指标――金融相关率,其对数序列是非平稳序列。但从协整分析中可看出,陕西省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并不存在统计上的显著稳定关系,而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有限是金融发展不足的实证反应。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可得到以下结论:陕西省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发展,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这说明陕西省的金融发展不足,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限。为此,笔者认为一是要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优化金融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二是陕西作为资源大省,可以充分发挥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借助直接融资,推动陕西省的经济发展;三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认真解决金融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四是完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促进金融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Goldsmith.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8.
[3]张杰.中国金融成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4]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
[6]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
[7]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