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类体育运动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类体育运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竞技类体育运动

篇1

关 键 词:运动生物化学;预运动训练;脑缺血;纹状体;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大鼠

中图分类号:G80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6-0132-06

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居高不下,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2]。前期大量实验已经证实,预运动训练(Exercise preconditioning)能够对随后发生的脑缺血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4],该现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注意。

尽管预运动训练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证实,然而对其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受损是其主要后遗症之一,探讨预运动训练对脑缺血过程中运动相关核团微环境、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对于理解预运动训练的保护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纹状体(Striatum)是基底神经节最主要的核团之一,其神经元不仅参与随意运动的程序编制与执行,在调节运动方向、顺序、速度和幅度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运动可塑性如习惯形成和条件行为等方面也起着特殊作用[5]。贾杰等[6]研究发现,预运动训练可抑制随后发生的脑缺血过程中纹状体内谷氨酸(Glutamate,Glu)及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Asp)的过度释放,且使mGluR1 mRNA表达下调,两者共同作用对缺血过程中的兴奋性毒性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已知在纹状体内除Glu及Asp等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外,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多巴胺(Dopamine,D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及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等)也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文献资料已经证实,DA及5-HT等多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与纹状体缺血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7]。预运动训练是否通过调控缺血过程中纹状体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变化进而起到保护纹状体神经元的作用,目前尚未见到相关报道。为此,本研究采用微透析及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联用技术对预运动训练大鼠缺血过程中纹状体DA、5-HT、NE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进行观察,探讨预运动训练对纹状体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揭示预运动训练改善脑缺血损伤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与分组

实验采用雄性Wistar大鼠(北京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体重(290±20) g,常规分笼饲养,自由进食饮水,自然光照,动物房内温度20~23 ℃,相对湿度为40%~60%。适应性饲养2 d后,对大鼠进行适应性跑台运动,每天1次,速度10 m/min,15 min,连续3 d。第4天对大鼠运动能力进行检测,能够以10 m/min速度持续运动30 min的大鼠将被用于后续实验,否则将被剔除。筛选后的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微透析组(CM)、安静对照染色组(CS)、预运动训练微透析组(EM)及预运动训练染色组(ES),每组均为10只。

1.2 微透析探针导轨植入

用于微透析研究的大鼠,采用水合氯醛麻醉后(350 mg/kg)置于立体定位仪上。将颅骨表面毛发清除后,沿正中切口暴露颅骨。依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8],在右侧纹状体(相对于前囟的坐标位置是:AP:0 mm,L:3.0 mm,H:3.4 mm)对应的颅骨位置打孔,以微推进器将探针导轨植入到目标位置,在微透析导轨周围钻3个小孔,每个小孔拧入一个不锈钢镙钉,牙科水泥固定。

1.3 预运动训练方案的实施

大鼠手术恢复1周后,安静对照微透析组及安静对照染色组大鼠不进行运动训练,预运动训练微透析组及预运动训练染色组大鼠进行为期4周的有氧运动训练。运动方案依据胡永善等[9]的文献进行实施:运动方式为跑台运动,速度为20 m/min,跑台坡度为0?,每天30 min,每周5 d,共4周。

1.4 局灶缺血模型的实施

4周预运动训练结束后,次日对所有大鼠实施大脑中动脉阻塞手术(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其过程简述如下[10]:在颈部腹侧面沿中线开口,暴露右侧颈部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将带有圆形尖端的4-0尼龙线栓,从颈外动脉残端插入后,沿颈内动脉管腔轻轻插入到距离颈内、颈外动脉分叉(20±1) mm的位置,即可到达大脑中动脉。缺血60 min后,将线栓轻轻拔出。

1.5 微透析样品的采集

pH值为7.4的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用0.2 μm无菌过滤器过滤。将膜长度为4 mm的透析探针(MAB,瑞典)插入探针导轨,探针与人工脑脊液灌流系统直接相接。采样前开启透析灌流系统,调节恒流泵控制液体流速为2 μL/min。灌流平衡90 min后开始收集透析液,大鼠从局灶缺血手术前30 min到缺血手术过程中及再缺血再灌注120 min期间每隔15 min进行一次采样,每次采样30 μL,透析液经冷冻收集器收集后,置-20 ℃的冰箱中保存待测。

1.6 透析液中DA、5-HT、NE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DA、5-HT、NE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的检测由库仑阵列电化学高效液相系统完成(Model 5600A CoulArray Detector System,美国惠泽ESA公司)。色谱柱为HR-80 C18反相柱(80×4.6 mm I.D.,3 m,100 ?),检测器为电化学检测器(Model 5600A CoulArray Detector)。流动相配制方法为:一水合柠檬酸13.347 g,二水合柠檬酸三钠17.906 g,EDTA·2Na·2H2O 37.2 mg,八烷基磺酸钠(OSA) 117.15 mg,加入超纯水500 mL左右充分搅拌至溶解,再加入甲醇(色谱纯)100 mL,然后用超纯水定容至1 000 mL。调整pH为4.3。流动相可循环使用一周,但每天必须经0.22 m水系滤膜负压过滤兼脱气处理。仪器参数设置:流速为0.6 mL/min,电化学检测器的信号经记录仪处理后输入计算机,用专用软件(CoulArray for Wingdows?32 applycation software)记录并存储。

1.7 损伤面积的测量

安静对照染色组及预运动训练染色组大鼠在缺血手术完成后将其皮肤缝合,恢复24 h后,测量其脑损伤面积。大鼠经过量麻醉后,实施心脏灌流手术,脑组织被取出后切成2 mm厚度的脑片,然后使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4-triphenytetrazolium-chloride,TTC)进行染色。因损伤区脑组织无法着色(仍保持白色),正常脑组织被染成红色。对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测量大鼠右侧纹状体损伤面积(由Image-Pro Plus,Media Cybernetics,version 6.0软件完成),其损伤百分比即可通过公式计算出来,计算公式为[10]:[对侧纹状体面积-(同侧纹状体面积-损伤面积)/对侧纹状体面积]×100%。

1.8 数据统计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每个样品中各种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水平,为避免微透析探针回收率差异,以每只大鼠安静状态下透析液中物质水平为基础值,使用不同时间段样品透析液物质水平与基础水平的比值来反映其变化规律,所有数据均用平均数±标准差( ±s)表示,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及分析

2.1 预运动训练对局灶缺血大鼠纹状体损伤面积的影响

如图1所示,安静对照染色组及预运动训练染色组大鼠纹状体损伤面积分别为(17.4±2.6)%及(9.8±2.2)%,统计结果显示组间差异显著(P

2.2 预运动训练对DA及其代谢产物变化的影响

本实验结果发现,对照组与预运动训练组大鼠局灶缺血15 min后纹状体胞外DA水平均出现显著升高,随后又逐渐下降,再灌注期间,两组纹状体DA水平均维持在基础值以下,且随时间延长均呈逐渐下降趋势(180 min两组DA水平分别为(77.5±18.4)%和(64.7±14.2)%)。除缺血15~45 min期间,预运动训练组大鼠纹状体胞外DA水平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对照组外(两组最高值分别为(2 120.5±131.2)%和(1 560.8±126.3)%,P0.05)。二羟苯乙酸(DOPAC)为DA的代谢产物,对其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缺血过程中两组大鼠纹状体胞外DOPAC水平均快速下降,后逐渐上升(图2-B)。再灌注时,DOPAC快速上升,后又逐渐下降,但180 min时刻,两组胞外DOPAC仍高于安静水平。对两组变化情况进行进行对比发现,缺血15 min时,预运动训练组大鼠纹状体胞外DOPA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3 预运动训练对5-HT及其代谢产物变化的影响

如图3所示,对照组与预运动训练组大鼠局灶缺血15 min后纹状体胞外5-HT水平均出现显著升高,在缺血30 min后达最高值,随后逐渐下降,再灌注期间,两组纹状体5-HT水平持续下降。缺血15~30 min期间,预运动训练组大鼠纹状体胞外5-HT水平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

2.4 预运动训练对NE及其代谢产物变化的影响

如图4所示,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两组大鼠纹状体胞外NE及其代谢产物3-甲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的变化与DA、5-HT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缺血15 min后纹状体胞外NE水平均先升高,后又逐渐下降(缺血15~45 min期间,预运动训练组大鼠纹状体胞外NE水平极显著(P

3 讨论

预运动训练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证实,在探讨其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时,以往研究更多将注意力集中于预运动训练对心脑血管[11]或大脑皮层的作用上。近年来,有学者开始注意到纹状体微环境、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可能与预运动训练的缺血保护作用密切相关[6,9]。本实验对不同组别大鼠MCAO缺血再灌注24 h后纹状体损伤比例进行比较发现,预运动训练可显著降低纹状体损伤面积的比例(见图1),该结果一方面再次验证了预运动训练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进一步证实了纹状体结构及功能改善对脑中风预后的积极影响。

已知DA及5-HT等多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与纹状体缺血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7],本实验结果发现,缺血过程中纹状体胞外DA、5-HT及NE水平均出现快速升高,随后又逐渐下降,再灌注过程中,基本稳定在基线以下水平,该结果与以往报道结果[13-14]一致。缺血过程中,纹状体胞外DA、5-HT及NE水平快速升高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已经有大量文献报道,缺血过程中纹状体胞外谷氨酸浓度会迅速上升[6,9,14],而Ohta等[15]研究结果显示,胞外谷氨酸浓度的升高会导致DA、5-HT及NE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大量释放。另外,缺血过程中会有大量的自由基产生,自由基攻击神经元的脂质膜结构,使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受到损伤,该途径也可能是导致单胺类神经递质向胞外泄漏的机制之一。在纹状体内,DA可与相应受体结合起到兴奋神经元的作用,虽然5-HT及NE与相应受体结构后可起到抑制神经元兴奋性作用,但由于3种神经递质中DA升高幅度最大(缺血15 min后,对照组DA水平可达基值的(2120.5±131.2)%),因此,3种神经递质的净作用仍表现为兴奋性作用。胞外累积的单胺类神经递质与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共同作用可导致细胞内的Ca2+超载,诱发神经元兴奋性毒性,该途径可能是导致纹状体神经元缺血死亡的重要步骤之一[16]。另外,细胞内单胺类递质向细胞外液大量释放后,还可被单胺类氧化酶氧化成氢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生成氧自由基,引发自由基连锁反应,加速纹状体细胞缺血死亡[17]。从图2-A、图3-A及图4-A中可以看出,预运动训练可显著降低缺血过程中纹状体细胞外液DA、5-HT及NE的水平,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预运动训练降低了缺血过程中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谷氨酸的累积[6,9],进而减少了谷氨酸对单胺类神经递质向胞外释放的诱导作用。另一方面,资料显示,规律有氧运动可显著提高纹状体过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18],本实验中,4周预运动训练可能通过提高纹状体抗氧化酶的作用,提高了纹状体对缺血的耐受能力,减少了神经元脂质过氧化损伤,降低了单胺类神经递质向胞外的泄漏,进而起到了减少神经元细胞死亡的作用。

对于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纹状体细胞外液DOPAC、5-HIAA及MHPG的变化,如图2-B、图3-B及图4-B所示,缺血过程中3种神经递质代谢产物均呈快速下降趋势,且预运动训练组各代谢产物下降幅度均不同程度小于对照组。缺血过程中纹状体细胞外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水平下降的详细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由于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所需能量匮乏及酶活性下降所致[12],预运动训练组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提示预运动训练组纹状体血液及能量供应优于对照组。而再灌注期间,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均呈快速上升既而缓慢下降趋势,该结果与以往报道一致[12-13]。再灌注期间,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的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能量物质供给及相关酶活性的恢复有关,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科学、合理的预运动训练是保护缺血性脑损伤的一种有效手段,纹状体作为预运动训练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的靶标核团之一,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其胞外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水平的改变可能是预运动训练实现其保护功能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Moro M A,Almeida A,Bola?os J P,et al.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chain and free radical generation in stroke[J]. Free Radical Bio Med,2005,39(10):1291-1304.

[2] Rossi D J,Brady J D,Mohr C. Astrocyte metabolism and signaling during brain ischemia[J]. Nat Neurosci,2007,10(11):1377-1386.

[3] Wang R Y,Yang Y R,Yu S M. Protective effects of treadmill training on infarction in rats[J]. Brain Res,2001,922(1):140-143.

[4] Ding Y H,Ding Y,Li J,et al. Exercise preconditioning strengthens brain microvascular integrity in a rat stroke model[J]. Neurol Res,2006,28(2):184-189.

[5] 乔德才,侯莉娟,何德富. 运动疲劳对大鼠新纹状体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6):349-355.

[6] 贾杰,胡永善,吴毅,等. 预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脑内谷氨酸含量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4):443-446.

[7] Brouns R,Hemelrijck A V,Drinkenburg W H. Excitatory amino acids and monoaminergic neurotransmitters in cerebrospinal fluid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 Neurochem Int,2010,56(8):865-870.

[8] Pax inos G,Watson C. The rat brain in stereotaxic coordinates[M]. 3rd Edition,San Diego:Academic,1997:32-35.

[9] 胡永善,贾杰,吴毅,等. 预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脑保护作用的兴奋性氨基酸递质效应[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7):589-593.

[10] Gao X,Zhang H,Takahashi T,et al. The Akt signaling pathway contributes to postconditioning’s protection against stroke;the prot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MAPK and PKC pathways[J]. J Neurochem,2008,105(3):943-955.

[11] 任绮,邓树勋,陈健文. 中等强度耐力运动对心脏抗相对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J]. 体育学刊,2012,19(3):135-139.

[12] Damsma G,Boisvert D P,Mudrick L A,et al. Effects of transient forebrain ischemia and pargyline on extracellular concentrations of dopamine,serotonin,and their metabolites in the rat striatum as determined by in vivo microdialysis[J]. J Neurochem,1990,54(3):801-808.

[13] Baker A J,Zornow M H,Scheller M S,et al. Changes in extracellular concentrations of Glutamate,Aspartate,Glycine,Dopamine,Serotonin,and Dopamine metabolites after transient global ischemia in the rabbit brain[J]. J Neurochem,1991,57(4):1370-1379.

[14] Dohmen C,Kumura E,Rosner G,et al. Extracellular correlates of glutamate toxicity in short-term 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a direct in vivo comparison between white and gray matter[J]. Brain Res,2005,1037(1-2):43-51.

[15] Ohta K,Fukuuchi Y,Shimazu K,et al. Presynaptic glutamate receptors facilitate release of norepinephrine and 5-hydroxytryptamine as well as dopamine in the normal and ischemic striatum[J]. J Autonom Nerv Syst,1994,49(1):195-202.

[16] 贾健民,贾健平,张昱,等. 鼠脑反复缺血时纹状体单胺类递质的变化[J]. 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8,31(4):232-234.

篇2

关键词:竞技体育;竞技科技化;科技化的伦理思考

竞技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代表着人类进步文明的发展方向,尤其是竞技体育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不仅有利于竞技体育运动员自身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而且对于人类生理极限的挑战和人的超强意志力的培养以及伦理价值观的养成等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的加速了竞技体育科技化与现代化的进程,对现代竞技体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伦理问题。我们的主要目标正是对基于竞技体育科技化引起的诸多伦理问题的探讨,但是这些问题往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才逐渐显现出来,进而被人们所认知的。事实上,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已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撑,而且高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范围依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但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是竞技体育的本质何在?把科学技术控制在竞技体育的多大范围内是合理的?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探讨我们首先应该去反思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否实现了与人文主义价值追求的统一,因为人文主义价值代表了竞技体育本质性的价值追求,而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则应该建立在抛开一味的对物质层面的追求和重视对人文价值追求的基础之上。

一、科技发展与竞技运动的科技化

竞技体育运动在当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推动下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同时也使得竞技体育自身发生了系统性的变革。其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理论与实践上整体提高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基于对竞技体育的日常训练研究,许多与之相关且复杂的学科理论开始被注入到竞技体育的一般理论当中,使之相互交融,形成了有利于竞技体育日常训练的系统理论。同时,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系统论的理论研究以及营养学的相关知识等都相继被用于竞技体育运动员的一般训练当中,这些相关的交叉理论极大的促进了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进步,并且对他们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最佳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人类竞技体育成绩极限能不断提升的重要原因。2)竞技体育场基础设施的改善。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大多数竞技体育田径场的跑道构造都比较简单,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田径场跑道也只是由煤渣等化合物所组成,而现如今最常见的田径场跑道是由塑胶等合成材料组成,并且极少数发达国家还开发出了纳米跑道,这些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疑能极大改善田径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条件。3)体育运动员的运动装备的改进。许多根据人体的受力原理和新型材料设计和制定出来的跑鞋,以及游泳比赛中鉴于减少人在水中的阻力而特别设计的泳衣,这些高科技产品无疑在具体的赛事中能极大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4)信息技术在竞技体育中的广泛应用。从上世纪末期以来,信息技术与国际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把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运动员可以根据其具体的训练状态通过应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比赛,以达到有效改善竞技方法和比赛技巧的目的。以上分析研究表明,当代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强有力支撑。正是科技的日新月异推动了竞技体育运动的深刻变革,而在变革的过程中同时又不断影响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以至于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与方案等不断涌现出来,实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促进,依存发展的关系。

二、竞技体育的科技化造成了价值观念的背离

近年来,竞技体育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项实践性活动,竞技体育对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能有效提高人的主观实践能力、强化人的体制、锻炼人的毅力,而且能不断丰富与增强人的精神素养。但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深层面且难以解决的伦理问题。如现代竞技体育的商业化与科技化造成了竞技体育的本质和价值的异化,正是这种异化把竞技体育的工具价值与功利性价值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发生了质变的竞技体育的价值观,主要受到了来自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干扰,当然也势必会加剧竞技体育本质的进一步异化以及与原有价值观念的偏离。我们要形成足够的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到竞技体育价值与精神的异化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一旦竞技体育失去其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与初始精神,必然造成竞技体育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而失去发展的意义。因此,随着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品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不断扩大,我们更应该重视继承和发扬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观念,把发展纳入到竞技体育的本质上来。学者们在探寻竞技体育价值根源的过程中往往会习惯性的引用不同的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有学者认为,竞技体育的价值根源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的本质,竞技体育存在的首要原因是人类追求人的价值和人权的过程。2所以决定和影响人类竞技运动发展的主要根源依然要落到人自身的发展上来,而不是落在人类能利用来提高比赛成绩的工具上,因为毕竟人的全面的发展才是竞技体育最终要实现的目标。然而,我们所能看到的却是当代竞技体育常常会受到一系列外来因素的干扰,尤其是科学技术在竞技赛场上的滥用现象致使竞技体育的价值理性与其应有的价值追求渐行渐远。所以科学技术决不能僭越竞技伦理的约束而存在,因为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将极大的削弱竞技体育中人的核心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毕竟注重人的价值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类应有价值目标的关键所在。从形式上看,科学技术越发达,应用于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器材、日常训练手法等就越先进,进而运动员就能从根本上改善竞技能力水平。但事实上,竞技运动员已经异化为当代各类高科技产品的使用者和某种意义上的试用品,需要时常接受各种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的检测,以及调整适应更新后的高科技产品设备。3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科技在竞技体育赛事中的应用也很好的顺应了时展的要求,由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技术开发设计出来的一整套竞技方法,也相应的弱化了教练员的作用,同时运动员对高科技的过度依赖可能会导致自身在精神上与日常训练中变得更加消极,从而限制运动员的发展。因此,当代竞技体育的科技化难免不会使得竞技体育偏离原有的价值取向,致使运动员形成对高科技及其产品的过度依赖,并依靠对工具理性的追求来向观众展示其竞技能力,将人物化为高科技及其产品的附庸,同时使得竞技体育运动员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异化为高科技主导下的工具理。当“技术性”与“人性”合二为一成为一种复杂的混合态出现的时候,人类自身的主体性就会受到弱化,人类因而也会被边缘化,偏离世界中心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及其产品消灭了人类的主体性。4竞技体育的科技化往往会造成某些竞技体育运动员丧失其主体性意识而盲目追求高科技所带来的益处,一味追求商业性和功利性的目标,导致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产生的实际影响越来越偏离其在竞技伦理范围内应该发挥出来的强大功能。

三、竞技体育科技化的伦理思考

纵观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其从最初的纯思辨理论到发展成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光辉历程。但必须承认任何伟大的科学都只有建立在以社会实践为目标的基础之上才具有其存在的意义。因此,这就决定了与其具有某些相关性的行为活动都必须受到来自法律、法规以及道德和伦理的约束。科技伦理就其本质而言是指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影响的更深层次的价值探索,是当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后所形成的对人类既定道德与价值观念的一种挑战,因此,科技化伦理问题逐渐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广受争议的话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科学是人类的创造,而不是自主的、非人类的东西;科学产生于人类的动机,它的目标也就是人类的目标。

当今社会中的一切与科技相关的行为后果都应该与“责任”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必须局限在科技伦理规范的框架之内,相关科技工作人员也应该加强培育科技伦理的意识。不管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多大影响,我们始终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与科技伦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及其产品只不过是从属于人类活动的一种手段或者工具。从以上具体实例来看,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了从传统的人的体能和技能的竞争到各国科技实力竞争的转变,竞技体育所倡导的人的主体性作用正处于不断弱化的边缘。竞技体育科技化尤其在国际重大赛事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很难对抗科技和经济实力更为雄厚的国家,这实际上是对追求“公平竞赛”的竞技体育精神的一种讽刺。

令人欣慰的是,国际奥委会联合一些国际赛事的主办方已对此种行为加以规范,并采取了必要的干预措施来约束体育赛事中有违道德伦理的行为。当然,竞技赛场上的伦理缺失问题远不止这些,其中最为常见的科技伦理问题就是兴奋剂的使用问题。众所周知,在竞技体育中使用兴奋剂是严重违背体育精神和体育竞赛公平性的行为,并且使用兴奋剂对运动员身体的伤害也是不可小觑的。因此,在诸如奥运会等大型比赛的赛场上使用兴奋剂是被明文禁止的,而且国际奥委会等组织加大了对兴奋剂的检测力度和处罚力度,对于控制这一局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赛场上的应用范围依然是模糊不清的,除了某些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影响较为明显的高科技产品被明文禁止外,其它很多产品的使用是几乎不受到限制的,这也可能导致运动员作为竞技比赛的主体性作用在不断的下降,因为他们能够依靠某些高科技手段或者产品来弥补其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随着现代基因学的进步,人类已完全掌握了基因的重塑与改组原理来强化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核心技术,这无疑将促使竞技运动员自身成为高科技奴化下的一种工具。就像某些运动员基于对自身竞技能力提高的诉求,他们常常会冒险使用各种高科技药物。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同样要求有关部门采取的检测手段也必须与时俱进。而在此复杂的过程中所牵涉到的科技化伦理问题不只是运动员之间竞技能力的较量,而更多的是相关科技工作人员之间的竞争。竞技体育科技化伦理的核心问题是科技进步作用于竞技体育的整个过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高科技在竞技体育运动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经引起了体育界对有关竞技体育本质与人的主体性价值以及科技道德伦理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因此,为了保证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不至于受到科技理性缺失的影响,各竞技体育主体以及从事体育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应该高度重视科技化的伦理问题可能对竞技体育事业带来的不良后果。

四、结束语

奥运会是竞技体育中最具代表性的圣会。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不断渗透,奥运会中的竞技比赛逐渐表现为各参赛国背后所隐藏的科技实力的竞争。尽管从整体上看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针对高科技及其产品在竞技体育中所表现出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同样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一切威胁到竞技体育本体价值追求的不合理的科技应用都应该被排除在竞技体育应用的范围之外。这其实也是与科技仅仅作为一种手段的本来目的相适应的,它不应该成为一种能够动摇竞技体育本质的作用力,而应该更多的被当作是一种能够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工具。因此,同时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来防止因高科技造成的竞技体育中有失伦理的行为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尤为重要的是,始终坚持竞技体育中能保证人的自然运动能力的竞争才是竞技体育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者:刘雪丰 杨攀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注释:

1杨木森.科技革命与体育运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600-602

2王新华,刘波.对中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4,(1):59-60.

3徐伟,姚蕾.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角色规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5):75-78.

4陈凡,董传升,贾岩.技术图景中人的主体性的获得、缺失与重构[J].科学技术哲学,2007,(6):93-98.

篇3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 运动素材 教材化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军事体育竞技体育的影响,学校的体育工作出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学生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体育教材内容过于竞技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标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的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于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学生的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2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所谓“运动素材教材化”就是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那些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的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们倾注的文化因素。

3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不同的观点:

(1)认为是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2)认为具有统一的规范的赛制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①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②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③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④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⑤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当前,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竞技运动是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项目。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健康第一”理念下,对竞技项目素材的转变的视角与方法,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l、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基础教育当中学生抱着大篮球投篮,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

80年代后,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厂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牛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而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化,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4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做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吸收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多、游戏化、娱乐休闲性、民族性、有的还有宗教色彩。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的概述: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秋千、磨秋、跳跳板、踢毽予、放风筝、打陀螺、赛威呼、跳板、顶罐走、摔跤、打嘎儿等。

“域外”民族体育项目,英国的龙保龄球、法国的叭幢球、苏格兰的莎莎球手球、水球、网球、棒球等。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等),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基础与经验等),教师(能力、教学经验、技能)。

(1)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选择。

(2)技术含量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3)选取原则和引进条件全部满足。

(4)技术上简约化、竞赛上规范化、运动强度和密度的缩减化。

(5)原汁原味,去粗取精。

篇4

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领域当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促进竞技体育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目前,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各个比赛项目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1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应用的含义分析

计算机技术术语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其中的一种,与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同为竞技体育项目当中的三大现代化辅助技术。在竞技体育当中,计算机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对各方面的竞技体育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储存、传输等,作为竞技体育运动信息的重要加工与处理载体,计算机技术具有明显的软件化以及网络化两项基本特点,有助于确保竞技体育运动的公平性以及精确性。

2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分析

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当中的实际应用,需要从竞技体育项目的类别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当中的应用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与运动员本身的运动成绩无关以及比赛规则均无明显的关系。一般而言,现代竞技体育主要可划分为环境适应类项目、体能类项目、技巧类项目三类,具体为:

2.1环境适应类项目的应用

在竞技体育概念当中,环境适应类项目指的是雪橇、帆板、滑雪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该类的运动项目不仅与运动员本事的运动机能与水平紧密相关,更与运动员对比赛环境的适应性有着必然的联系。对于环境适应类竞技体育项目而言,运动员的适应性训练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包括训练条件、训练时间等方面。在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下,衍生出了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集模式识别、智能接口、网络技术、图像处理等功能于一体,且具有语音处理以及多传感器等多项关键性计算机技术。在虚拟现实技术之下,操作者可通过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跟虚拟现实技术产生人机交互的效果,为运动员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启发下,美国加利福尼亚戴维斯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功研发了一种雪橇比赛装置,为雪橇比赛运动员创设出了一个高度仿真的世界。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构造立体性的图像,按照真实比赛现场的标准对训练室进行虚化处理。在该装置的作用之下,运动员可明显却感受到实地比赛当中所带来的摇摆、起伏、震荡等感受,同时运动员身上还装有传感器装置,对运动员在运动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全部数据与刺激反应全部记录下来。运动员的身体状况通过实验室内的检测设备实现实时监测,分析技术动作以及判断技术优劣,模拟真实的比赛,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虚拟现实技术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体能类项目的应用

“超等长力量”“/反应力量”在竞技体育体能类项目方面往往被视为直接关系到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核心影响因素之一。鉴于此,无论国内还是国内,都非常重视体能类项目的训练。基于现代人体工程的专业理论,可得知影响“超等长力量”“/反应力量”的关键因素有两个,分别是“运动神经中枢对肌肉的反射性调节”以及“弹性能量从产生到储存,再到释放的全过程”,而这两个关键因素都与人体肌肉完成“超等长力量”“/反应力量”所需的时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一般而言,所需的时间越短,运动员的瞬间爆发力越强,比赛成绩也会更为理想。我国部分教练员将“超等长力量”“/反应力量”与大运动量训练的概念混淆,错误地认为长时间持续不断地加大训练量,提高训练强度便可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该训练方法显然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容易导致运动员的关节或关节出现损伤,缩短运动员的运动寿命。20世纪80年代末期,应用计算机技术研究“超等长力量”/“反应力量”始于芬兰,所采用的是遥感技术(Remotesensingtechnology),获取运动员比赛时的小腿三头肌三维遥感图像,并将其输入计算机当中进行力量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小腿三头肌肌腱张力、收缩时间、收缩速度、拉长长度等,在计算机技术之下,分析运动员的肌肉训练特性,辅助教练员采取合适的训练方法,避免在训练当中对运动员造成损伤。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可对运动员的肌肉运动训练负荷表现进行全面的分析,采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细胞分子水平,明确影响运动员蛋白质合成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出细胞系统的合理负荷施加值,以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竞技水平。遥感技术示意图如图2所示。

2.3技巧类项目的应用

竞技体育当中的技巧类项目主要指的是跳水、体操射击等项目,技巧类项目具有难度系数大,比赛套路固定等特点,要求临场稳定发挥,挑战人类的极限。因此,在竞技的过程当中,任何新动作的产生均意味着对人体极限的挑战,动作创新的难度非常大。在技巧类项目的日常训练以及竞技比赛的过程当中,基于对己方与对方运动员优劣处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采用高速摄像机拍摄运动员的动作,以慢镜头分解的形式进行分析。早在2002年,我国科学院成功研发了“数字化三维人体运动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基于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原理之下,以虚拟的形式对技巧类项目的运动员的动作进行精确的重现,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人体力学模拟数据模型,虚拟编排运动员完成动作套路并实现动作创新的体系。其中的编排工作主要是基于编排软件进行的,教练人员在计算机终端上对所创新的运动动作的衔接性以及工学性进行精确的分析与研究,利用计算机人机交互的特点在“数字化三维人体运动的计算机仿真系统”之下模拟教练员所构想的完美动作,继而分析动作的可行性,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3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辅助应用层面分析

在竞技体育当中,辅助层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裁判仲裁以及比赛装备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3.1裁判仲裁方面的应用

现代竞技体育逐渐朝向新、难、美三个方向发展,要求具备高度的观赏性以及艺术性,尤其是在技巧类项目当中,在技巧类项目的竞技过程当中,必须要完全确保裁判仲裁的公平性与精确性,以确保竞技体育项目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仅仅依靠裁判员主观的判定与打分难免出现纰漏与偏颇,迎合因素、折中心理、思维定式因素等普遍存在,因此需要采用计算机技术以确保竞技体育裁判仲裁方面的合理性。虽然,目前国内与国际体坛均制定了严格的裁判仲裁监管机制,然而在技术层面却依旧有待加强。在竞技体育裁判仲裁当中应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可将裁判的误差降至最低,在进行竞技比赛的过程当中,通过多方位高速数字图象采集设备采集运动员的肢体三维运动图象,并将其压缩输入至计算机当中,采用识别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分析与处理,具有高度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助于确保竞技体育裁判仲裁方面的准确性。

3.2比赛装备方面的应用

作为运动员竞技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比赛装备的质量必须要得到全面的保证。鉴于计算机系统具有理想的信息采集以及信息分析的功能,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运动员参加竞技比赛时所穿着或是使用的装备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构造材料的性能以及装备本身的性能等方面的内容,确保比赛装备可满足运动员的使用需求,避免因外在的可控因素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仅以冰上速滑项目为例进行分析,冰上速滑项目的核心装备是冰鞋,VIKING公司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在“生物力学测试”以及“微型电脑控制系统”之下,对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当中其脚部的受力情况变化以及触地顺序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虚拟现实技术合用,模拟真实的比赛环境,对冰鞋的性能进行精密的测试,改善冰鞋处于高度运动状态下的弹性以及韧性等参数,契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在冰鞋当中嵌入微型电脑控制系统,当运动员穿上冰鞋处于高速运动状态之时,运动员的力量分布信息会通过压力传感器识别传输至计算机系统,继而进行全面的分析。微型电脑控制系统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

4结语

篇5

1.竞技是什么?竞技是具有强烈抗争性质和游戏特点的比赛活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但是,竞技与体育是有区别的。人类的竞技意识远远早于体育意识。让我们从其本源来看竞技对人类发展的意义。自古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儿童都爱玩与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追逐游戏。原始时代的儿童经由游戏学到许多关于如何作一个成年人的事,如跑、跳、投、射箭、骑马、泅水……这些游戏逐步成为一种程式化的竞技,其规则的日益严密和完善,使之变为成年人也乐于接受的趣味无穷的游戏──运动竞赛。有人把OlimpicGames译“奥林匹克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应以为错。

2.人社会化的含义。社会是由社会成员组成的,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展人格和自我,这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那么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呢?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全过程无非是在不断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因此,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一生,不过是个性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因此社会化只是确立个性的过程。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存在都是以一定的社会角色出现的。因此,人的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承担的过程。每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价值,学会顺利扮演这一角色的本领,熟知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

归纳起来,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正是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二、竞技体育与社会发展

竞技文化,主要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古希腊由于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与对外扩张紧密相联,带来了频繁的战争,促进了航海事业发展,也促进了检阅和炫耀体力的竞技活动的高度发达。

真正含义的近现代竞技体育,发源于英国的户外竞技活动,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竞技体育,强烈追求明确的一定的功利目的,而且,这些功利目的是公诸于世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注重个人的物质奖励和新闻舆论知名度,因而也会得到广告。就业方面的好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则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品质等社会效益,也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这种表彰和奖励均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前提,是对运动员教练员辛勤劳动的肯定和报偿。

三、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所起的积极作用

竞技体育对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特殊的作用:1.它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生活适应能力,使他们增长社会知识,而且一对他们的思维意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都能产生重要影响。

2.它是青少年的主要社交场合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3.它为人们提供了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争取个人事业成功的社会榜样。广大青少年可以从优秀运动员经过努力拼搏,取得胜利,得到启示和鼓励。四、竞技体育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

1.身体教育、运动教育与生活技术、技能传授。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和综合,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人们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2.竞技体育运动与社会规范教育。竞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竞争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是这一文化活动的鲜明特征。因此,在这一领域中,必须确立明确而细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如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运动员作风、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并通过裁判、仲裁、公众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等进行监督和实施。

规范培养是少年儿童进人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体育规范训练是一种可以经常重复和加以控制的,并不会给社会造成损失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员指导下进行,也可以由少年儿童自己内化完成。因此,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3.体育运动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体育运动是许多儿童少年和青年追求的生活目标。不少人把能够进人运动员行列作为一个中短期的生活目标。对有运动天赋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应该珍惜的权利。社会要尊重他们的这一权利,也有义务在他们结束运动生涯时及时引导他们选择新的生活目标。

4.体育运动与社会角色习得。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代表着有关的行为期望与规范。担当了某种社会角色,就要表现这个角色的特征。可以说,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习适当的社会角色。而体育运动场合,恰好能为人们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宜的条件。

五、结束语

体育这种文化对社会所具有的第一个重要功能便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体育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等,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学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特别对青少年来说,体育还可以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体育社会化,不仅能提高人们对身体、生命、环境和体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而且还可以在内化竞争的意义、规范、道德等过程中,认识到社会上的各种竞争活动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卢元镇.希望在于东方体育文化的复兴[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17-18.

[4]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篇6

关键词:体育运动;偏离;原因

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中“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更快、更强、更高”的自我挑战精神,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人文体育观强调在对体育的认识中倾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而体育运动发展到现在,人们的体育行为已经背离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的人文精神,出现了各种偏离现象。

一、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价位观的盛撞导致运动员偏离行为

差异交往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萨瑟兰提出来的。萨瑟兰认为,偏离行为与一切社会行为一样,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一个人是否会变成偏离行为者取决于他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哪方面的影响更大。换言之,如果我们所交往的人,尤其是我们的好友把某些法律或社会规范说成是错误的或无关紧要的,那我们也会倾向于接受他们的粉法,也就会倾向于成为一个偏离行为者。以上述假设为基础,差异文往理论把其注意力放在人们交往的对象及与之交往的频率、时间、强度等变数上,试图找出这些变数与偏离行为的关系。差异交往理论的有效推论是,当一个社会存在粉多种独特的亚文化时,偏离行为往往比较普遍。如果一种文化是同质的―就像在传统农业社会常见的那样。居民们都持有相同的规范和价值标准,如此,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没有机会接触越轨群体和文化,在这样的条件下,偏离行为―尤其是犯罪是很罕见的。而一个庞大的异质的现代社会却有可能按种族、宗教、民族、年龄或经济地位等构成一系列亚文化。在这些亚文化中,必定有些文化特质是与主流文化或者其他亚文化相冲突的。这样,在社会流动极为频萦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必然会接触到被所在社会或团体视为“越轨”的行为或规范,其结果,他们可能学习和接受这些偏离行为。

二、商业化运作是负向偏离行为产生的根源

尽管竞技体育有着美好的精神寄予,但由于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的职业化发展,使它从指导思想和方法层面上已步入了与商业化联姻的运作机制,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对弈,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不仅成为竞技体育发展兴盛的一个动力源,而且更是商业化市场致力运作的对象。正是竞技体育这种对自身利益关注和追求的客观实在性,决定了高水平竞技运动谋求“实利精神”的存在。事实上,实利精神是人类近代以来贯注于市场经济的一种社会精神,本身无可厚非,但这种精神在竞技体育中过度渲染对金钱和名利的追求,使其对弈双方的利益集团在手段、方法上借助商业化市场的舞台,大行贿赂之风、失德之赛,致其竞技体育中的负向偏离行为孕育而生。

三、“输赢为目的”是负向偏离行为产生的主观原因

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宽容度表现于各个领域。多元的经济利益、多元的需求、多元的生存样式、多元的价值观念不再被限制与禁止,而是被默许、宽容,甚至被鼓励。这种社会转型下的“多元价值取向”,一方面会在理性的指导下,成为社会进步或发展有益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又以一定度量的道德嬗变及非主流文化的社会形态流中,使人们的常规伦理观念因模糊不清而被一种新的暗示即功利心态所取代。这种功利心态伴随着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运作,致使相当一些竞技行为主体甚至社会舆论把“输赢看成目的,体育本身反倒成了手段”,从而衍生出某些有悖主流文化的体育价值取向,导致行为主体及客体对体育价值的评定产生失衡,背离了体育崇高精神和自身价值。如此对体育行为评价方式只重功利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运动员为达“输赢”的目的需要,不择手段大行弄虚作假之事,就成为运动员负向偏离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主观原因。

四、产生正向偏离的经济因素

经济繁荣是竞技体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竞技体育得到快速的发展,竞技体育运作的资金来源更为宽广,不仅国家的直接投资,还有社会、个人的大量资助,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社会对体育赛事的关注,体育影响力的扩大,更多的投资方看好了这块市场。在社会和个人投资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也对其施加了一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他们投资是受预期财政利润的驱动,是为了最大可能的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和间接的通过扩大企业知名度、影响力等带来的收入。因此,对运动队和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员便成了“科技含量”不等的员工,身体“经济化”的核心是创造最大利润。

运动员的身体越来越趋向于商品,成为消费对象,要想具有更高的自身价值与使用价值,则必须不断提高运动能力与水平,创造更佳的成绩,而新的成绩被创造出来之后,又成为控制自己身体的外部力量。一方面,运动员不断关注自身运动水平与优异成绩的差距,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通过种种技术手段和其它的方法(包括正偏离行为)去提高运动成绩,心甘情愿地接受对自己身体的“摧残”。

五、结束语

偏离行为的发生机制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及情绪动机多种因素。因此我们要多角度多视角看偏离问题,利用多学科成果、多种研究方法共同解决偏离问题应是运动员偏离问题研究的新方向。对待偏离问题要正确看待,要用怀疑的眼光审视指导行为的价值体系和规范,要依赖社会、教练员、运动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盛治进.从社会学视角解读运动员的偏离行为[J].体育世界,2009(1):11-12.

篇7

摘 要 竞技体育运动员是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一类特殊群体,本文通过对一些在役、退役的竞技体育运动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现状、退役后的安置问题,以及他们的再就业情况等。并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和研究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再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找出运动员再就业困难的不利因素和制度缺陷。研究目的旨在帮助运动员在退役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获得社会认同,寻找到良好的职业岗位,使他们的生活得以保障。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运动员的自身发展,更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和对后备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竞技体育运动员 退役 再就业 社会流动 政策制度 社会保障

一、前言

在我国特有的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运动员为国家争得荣誉,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妥善解决运动员的退役安置及再就业问题,是国家和社会给予他们的应有回报和鼓励,同时这也关系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我国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旧有的安置模式已经难以适用于现今退役运动员。退役运动员由于自身素质与能力的不足,加之社会变革和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在就业竞争中陷入困境。我们应当在借鉴国外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帮助退役运动员走出就业困境。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国家队、省市级运动队和各类体育学校中在役和退役的竞技体育运动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围绕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状况等方面的相关研究,通过中国知网、国家体育总局网站和本校图书馆等文献采集方式,分析研究现状,揭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2.深度访谈法

设法联系国内现役和退役的国家队、省队以及各类体育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员,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对不同竞技体育运动员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式访谈,了解他们的运动训练经历、退役后的现状和再就业想法等方面,获取较为全面的一手访谈资料。

3.逻辑分析法

采用归纳和类比等方法,总结出现代体育发展过程中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再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三、国内关于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研究

在中国想要发展成为体育强国的今天,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工作依旧是体育界讨论的重点问题。

陈柳红在《运动员职业转型和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独有特征及指导对策》一文中认为,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基本素质较差、工作技能不足、退役总体人数多、政府安置难度大等。建议通过改善社会环境、鼓励运动员自主择业,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拓宽退役运动员就业渠道,从而能够使他们找到新的适合自己工作和学习的岗位,而且能够取得新的成绩,甚至实现人生的第二个创业的成功和辉煌。

姜明、舒宗凯在《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思考》一文中提出,应确立以“终身发展”为核心的运动员培养的观念,加强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体制的改革;结合运动员自身情况,加强对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实施退役运动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各种健全的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保障制度,以及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问题是今后为退役运动员解决就业难的重要着力点。

四、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现状分析

(一)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的原因

1.客观方面原因

(1)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滞后,就业渠道难以拓宽。

随着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逐步深化,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政策性安置的渠道越来越窄,退役运动员由于文化素质较低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国家对于运动员退役等一系列情况没有出台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予以保护。

(2)社会化程度较低的项目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相对困难。

再就业难度因运动项目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像篮球、网球等项目在全民健身领域开展较为广泛,市场化程度较高,运动员退役后可以较为顺利的进入社会和市场,再就业的难度相对较小;但是如举重、击剑,还有一些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项目,人们了解较少、兴趣不高、市场开发率低,因此运动员退役后一般都要放弃原有专业,选择新的谋生方向,再就业难度较大。

2.主观方面原因

(1)退役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不高。

运动员技能学习能力强,但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对社会了解不够,退役之后在融入社会和再次就业上普遍存在一定困难。

(2)运动员就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短缺导致了就业竞争力不强。

我国90%以上的运动员是自少儿时期开始从事专业训练的,再加上体育行政部门和教练员过分重视运动成绩的提高,忽视了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其与同龄人相比,在就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明显劣势。

(3)运动伤病的影响。

竞技体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运动员需要不断挑战身体极限,致使运动员大多数都被伤病缠身,这也是造成部分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国家计划安置时,有伤残或疾病的退役运动员,即使被列入安置计划,也因身体等各方面原因常常被接收单位退回。这样就造成了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受阻的现象,同样也给运动队自身增加了不小的经济压力。

五、结论

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是我国迈向“体育强国”行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面临诸多的困难。从制度层面来看,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导致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根源。此外,现行退役运动员在就业保证制度还存在注重形式保障而轻视实质性的扶助,重视货币补偿而忽略就业保障,强调制度保障而缺乏立法保护等问题。我国在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方面应该借鉴国外竞技体育强国的经验,不断探索并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新的运动员退役安置办法和标准。国内各省市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m合本省市的具体解决措施,制度要有创新,安置办法要合理可行,力求公平对待每一位退役运动员,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陈丽佳.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的现状与对策[D].中南大学.2013.

[2] 高可清,张强,李莹.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3,05:73-76.

[3] 杨海利.现行体制下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08:78-81.

[4] 曹.运动员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25-28.

[5] 李华. 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服务问题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

[6] 徐开春,刘建.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制度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06:54-56+82.

[7] 侯天鹏.我国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4,15:253.

[8] 代海霞.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保障的制度缺陷与对策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117-119.

[9] 赵冰,武胜军,杨雨凡,张卓林,王正,陈刚,杨辉.我国优秀运动员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2:87-94.

[10] 田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完善[D].北京交通大学.2013.

篇8

【关键词】高校 竞技体育 人才 培养

一、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概念的界定

“高校高水平运动”属于竞技体育的一个范畴,是竞技体育在高校中的一种体现,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遵循我国的教育方针,遵守教育行政法规,符合国家对学校的各项基本要求,开设文化课程,进行文化知识学习,进行高水平的运动技能训练。它的培养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有高水平竞技能力的运动员。“高校高水平运动”最终目的是在高校中培养具有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以提高学校竞技体育水平,为国家培养全面的综合性人才,逐步实现由在校大学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目标。因此,我们认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应称为“高校竞技体育运动”。其定义为:在高校通过培养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提高知识文化水平,学训并重,推动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发展,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一种教育和社会活动。

二、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学业设置存在很大不足,学生就业困难。竞技体育人才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此高校进行文化课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大都被安排在普通专业学习,学习压力特别大,专业能力过低,做教练又因为专业是非师范类,很多竞技体育人才因无法正常完成学业所以就业时学生出路非常不乐观,“教体结合”之中“教”的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竞技体育人才文化素养低与就业出路窄仍然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大学生体育社团与专业性体育组织联系极少。目前,大体协单项分会大都不是专业运动协会的成员。这种自我封闭,自成体系的做法,造成了大多数大体协单项分会无法参加相应的专业运动协会的活动,无法得到专业运动协会会员应该有的服务和帮助;导致高校系统教练员、裁判员培训与等级认证不配套,教练员、裁判员交流、调配使用冲突,运动员重复注册,资格审查不统一,赛事系统不衔接等等的矛盾和冲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水平较低,运动员的训练与生活管理较为松散,教练员学历水平较低,培训不足。

三、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高校学生群体性体育竞赛

高校应该将学生体育活动与素质教育有机衔接。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和学生阳光体育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和学生体育先进单位评选制度,阳光体育运动落实有力学生体育俱乐部和学生体育协会覆盖面广,学生参与率高:学校每年有十项制度化的全校比赛,并以此为龙头,推动各个学院广泛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此外,每个学院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运动竞赛,包括项目较广。并由校领导班子主要成员带头参与其中,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二)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实行目标管理

(1)编制与结构。教练员均是体育教学和运动队训练两头兼的体育教师。选拔具有较高专项水平、较强业务能力和丰富训练比赛经验的教师担任

(2)建设与管理。高水平运动队实行公开竞聘和目标管理,由部门教练员招聘领导小组进行公开面试后竞聘上岗,每届教练员任期两年,期满后进行业绩考核。在训练和比赛工作中认真实行教练负责制,并建立了教练员业务档案。

(3)教练员素质。注重教练员思想教育,广大教练员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高度的责任心、勤奋的工作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政治可靠、工作认真、业绩突出:在搞好训练竞赛工作的同时,教练员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

(4)培训与提高。为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和水平,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广大教练员各类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教练员的业务能力。

(三)完善竞技体育人才管理制度

(1)制度建设。为了促进高水平运动队规范、健康发展,针对招生管理、学籍管理、训练竞赛管理等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运动队管理条例》、《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管理实施细则》、《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高水平运动员测试办法与评分标准》等

(2)训练竞赛管理。竞技体育人才的训练竞赛管理工作应该由运动队管理中心具体负责,为规范运动队的管理,从实际出发对训练及竞赛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要求,要求教练员严谨、科学地从实际出发制订训练计划,不搞形式主义。每周训练次数固定,教练员根据实际需要可调整训练时间、训练内容,节假日增加训练要有书面申请报告。此外,还要求教练员每次定期上交训练总结,每次比赛结束后认真总结并需上交比赛相关材料

(3)日常管理。高水平运动队配备了长期的领队及辅导员。同时,充分发挥运动员所在学院和班级的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从思想、学习、训练和竞赛等方面对运动员进行综合管理,使运动员们训练、竞赛、学习“三不误”

(四)高校领导应该重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在国内想做和做成一件事,至为关键的条件是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用心投入,倍加关心,全力支持。重视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表白和态度,而是把重视工作落实到具体实处,这样的重视才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以西华大学为例,该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队自2006年招生建队以来,基本完成了从原创到逐步成形成熟阶段的艰难历程。如今,乒乓球队建设有序、规划合理、发展健康,目标定位符合学校实际,正以前所未有的饱满信心和办队业绩步人可持续、稳定、和谐、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篇9

【关键词】乒乓球;体育美;美学

1.前言

大千世界中有形形之物。在人的认识中,万物皆有其特性,而“美”则是事物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特性,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万物的基本尺度之一。正因为如此,“审美”与“认知”、“伦理”共同组成了人类的三大基本活动模式。对于事物审美特征的认识将有助于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在我国的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竞技乒乓球运动方面,我国竞技乒乓球运动水平多年来一直代表着世界乒乓球运动的最高水平。自从乒乓球成为奥运会项目以来,一直是我国的奥运金牌大户。我国竞技乒乓球运动的繁荣发展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极大的荣誉。乒乓球运动在促进人民身体健康,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乒乓球运动中的技术美才是该运动最本质、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本文的目的就是分析、论述乒乓球技术的审美特征,并根据其审美特征探索乒乓球技术的规律、特点和发展趋势,为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思路和启示。

2.研究美的意义

审美作为人类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普遍地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并非只有走进电影院、音乐厅,去观赏艺术的时候才开始审美;也并非只有徜徉在山水之间,欣赏自然风景的时候才进行审美。事实上,只要人活着,他就会希望能以最适合人性尊严的方式去生存;只要人活动,他也总会希望能把自身所拥有的本质力量最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这种种希望中,就包含着人的审美需要。因此,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可见,审美需要并不是一种神秘的不可捉摸的精神力量。从根本上说,所谓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人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

3.研究体育美的意义

3.1美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同源性,二者都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现代体育是一个包含许多文化现象和复杂功能的实体,有丰富的表现力,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和多方面的价值。但归根到底,体育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与人类自身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并与人类为生存和发展的实践需要而塑造理想的体质密切相关。例如,短跑所需要的速度、长跑所需要的耐力、射击所需要的准确、体操所需要的协调,举重和投掷所需要的力量等,都可以在原始劳动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当人类使用天然工具去打击猎物、挖掘草根、捕捉鱼类的时候,他们必须提高自身对客观世界的适应能力,否则便会被淘汰。

当人类能够用自身所掌握的规律去制造工具,来实现自身的目的与需要,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体现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需要统一时,美就产生了。美就是在这种劳动形式中产生并凝结在具体的生产之中的。对此,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当人类用掌握了的人体活动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提高自身素质的时候,初级状态的体育美便相应出现。现代体育是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例如,现代竞技运动,实际上表现着人类塑造完美体质、征服自身生理极限、开发人类身体潜能的伟大目的,体育运动的参与者达到了这种目的,便实现了自由,进入美的创造境界。

3.2美是体育追求的目标和动力。

体育的目的是塑造理想的体质结构,这种理想的体质结构包含着人类征服自身生理极限,开发潜能,追求自由的崇高目的。当这种目的按照掌握了的规律去实践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例如,表现在竞技体育方面,是以竞赛的方式使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让美的创造在公平竞争中实现;表现在群众体育方面,是以闲暇游戏方式,使“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通过锻炼、运动在自由的情境中实现,得到身心俱佳的愉快体验。可见,美是体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这就使得体育与美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4.从体育美学层面论乒乓球技术的审美特征

乒乓球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除了符合“对称均衡”、“多元和谐”等“一般形式美法则”表现出形式美,还必然有着体育项目特有的审美特征。它作为体育项目所特有的审美特征则需要从体育美学的层面加以分析。目前,体育美学领域对表现难美项群的运动项目中的“自然美”和“装饰美”研究较多。例如,在艺术体操项目中,运动员的服装、身材、体态、表情、身体各部分的比例等等。而乒乓球运动与表现难美项群的的运动项目不同,乒乓球运动主要是靠技术制胜。因此,虽然在乒乓球运动中也有“自然美”和“装饰美”,但乒乓球运动中的技术美才是该运动最本质、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体育运动中表现出的速度、力量、准确、柔韧等等是体育运动所特有的美,是其它活动所不具有的独特的美。正是在这些美中体现着人类征服自身生理极限、开发人类身体潜能的强大的“本质力量”。体育美学领域的专家胡小明在《体育美学》一书中也指出“在体育活动中,能给人带来美感的身体运动能力是丝毫不能忽视的”。

之所以体育运动中的速度、力量等因素可以被称为“美”,其原因就在于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速度、力量、准确等等因素是人类提高自身体质、挑战自身生理能力的极限、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以及提高和完善自身体质的愿望的集中体现。而提高和完善人类本身也是改造和完善世界的一部分。因此,这种“本质力量”对象化于体育运动中就表现为速度美、力量美、柔韧美、准确美等。

由于乒乓球运动中一板球所包含的竞技要素为:速度、旋转、力量、落点和弧线,并且这五个竞技要素决定了每一次击球的质量和制胜可能性[1],因此,乒乓球运动作为体育运动项目所特有的美也就相应的包括速度美、力量美、准确美、旋转美和弧线美五个方面。

5.结论和建议

对于乒乓球技术审美特征的研究和认识有助于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认识乒乓球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为乒乓球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因此,应不断深入发掘和认识乒乓球技术的审美特征,以不断完善对乒乓球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促进乒乓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1 体育运动与美水融

体育运动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的。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 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苏联的马雅可夫斯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 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 现和创造美的。如健美运动,当运动员在比赛时,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那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他们那隆起 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躯,匀称的线条,优美的造型无不不是体育美的展现,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 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是水融。

2 体育运动与体育审美

体育运动是人们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的健康 ,发展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作观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观赏体育比赛,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 动。从认识观看,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直接统一的直观认识,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是在活动的直观形式中演 化到理性内容。从论理实践看,它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的社会功利价值。中国女排和田径“马家军”取 得的巨大成功,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育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首先是以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有关,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这是体育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显著区别之 处。体育观众是直接参与体育创造和传播的。观赏者既是感受的主体,又是参与的客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 观众都能获得体育运动的美感。首先,观赏者必须具备体育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即主体的意识能够通过感知和 客体发生交流,以引起心理的振奋和激励;其次,观赏者必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即对观赏的运动项目的特点、 结构、力量和幅度都有一定的体验,才能对审美客体作出一种稳定不变的情感反应。

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功利的,尤其是竞技体育,它是以比赛胜负为目的,是和团体,民族和国家利益联 系在一起的。体育竞争是运动员用身心体能这一特殊的物质和心理手段去战胜对手。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 会属性必然要在运动中,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人在运动中要拥有最大的空间,达到最高速度,显示最大力量 ,是对人体极限的冲击,是人的自我超越。人体始终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的法则运动着。从而达 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它给人和谐愉快的感觉。体育审美是以直接参予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各个运动项目的规律 、特点、力度不同,因此它给人的审美感觉是不同的。在体育运动中,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各种运动美,同时, 体育服装、体育建筑、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运动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等均能满足审美的需要。

3 体育美和艺术美

总的来说,体育美和艺术美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美的创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以及人在审美关系 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

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强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艺术美的创造不仅是在生活美的 基础上概据,加工、取舍提炼而成,而且溶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塑造一些非现实性的艺术形象。而 体育美却不同。体育美的创造虽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其中也包含了教师(教练员)对自己的行为客体的一种 审美态度,它和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全是现实形象反映,它的主要本质在于解决美的有机构成。也 就是说它必须直接接受竞技性的要求,并且现实性地尊重人体科学规律,在于研究如何花费最少的体力,使人 的天赋体力,技能和运动速度发展到最高境界。体育美不仅有抽象概括,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可感形式。任何 虚伪和过分夸张都构不成体育美。

4 体育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运动员在 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它象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予美的享受。

当人们在观看艺术体操比赛时,运动员做波浪动作时所表现出的柔动连绵特色;做转体时表现出来的身体 轻盈高飘;做平衡动作时表现出的稳健,优美给人予强烈美的感染。在观看竞技体操比赛中,运动员那稳健、 准确、高难、优美的动作更给人以精彩、动人、魅力无穷的回味,使人进入梦幻般的境地。在观看球类比赛时 ,球场上那快速多变的战术,紧张激烈地争夺,熟练默契的配合,更是迭起,精彩纷呈,把人带入精湛神 话般的世界。更有跳高运动员的腾空飞越横杆;帆船运动员博击惊涛骇浪;击剑运动员敏捷灵活的雄姿;花样 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千姿百态的舞姿;棋类运动员统帅的千军万马的气概等。这些诗情画意无不使人陶醉于体 育美的享受之中,去激励人们对体育美更高、更深的追求。

5 真善是体育美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