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面对大学生漠视生命、伤害生命甚至否定生命的现象,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如此不尊重和珍惜崇高而伟大的生命?答案也许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因为缺乏对生命及其价值的科学思考,也就是说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一、生命价值观的基本定义
根据马克思关于价值的理论,生命价值是作为生命主体的人对自身和社会的积极效用,它由人的自我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构成,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辨证统一,人要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逆性和基础性,把保持生命的存在作为人类活动的第一原则;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生命的存在只是人的存在的基础,而决非是人的存在的最终目的,生命的存在除了应该珍惜、维护好生命本身的价值,还应该创造性地去成就生命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1)多数大学生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第一,能较好的认识生命并珍惜生命。大学生平时是比较关注生命,认同有关生命的格言“天生我材必有用”、“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等。第二,对于自杀、杀人等现象持基本否定的态度。 对于杀人或者自杀的问题,大学生都认为自杀是对生命的轻视是不可取的,是对家人的极端不负责任。关键是大学生要能通过死亡这一客观存在的必然的认识,既要加倍珍惜现有的生命,明白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更要努力学习知识技能以便更好的实现生命的价值。第三,对生命的价值的评价标准观点多样但主流积极。
(2)少数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处于消极层面
第一,就是漠视生命。马家爵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四名同学,在狱中,当记者问他“4个年轻同窗的生命在你的铁锤下消失了,你对生命有过敬畏感吗?”,马家爵(茫然)说:“没有。没有特别感受。我对自己都不重视,所以对他人的生命也不重视。”可见,漠视生命的人,也必然会带来造成人格的扭曲和人性的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发展到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否定生命。第二,就是否定生命,大学生因为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而导致了对生命的否定。我们必须明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其现实的存在是人的一切可能性的基础。第三个就是游戏生命,很多大学生把时间都浪费在网吧,沉醉于爱情的美梦之中,整天无所事事,东游西荡,正是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的表现。
四、大学生正确生命价值观缺失的原因
(1)社会原因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的富有,于是,不知什么时候“一切向前看”被演绎为“一切向钱看”,“有钱就有一切”的观点占据了大部分人的头脑。如果我们的大学生仅仅将上大学的目的定位在赚取更多的金钱,而不注重价值观的修养,终有一天,会因为自己行为的不正当而被法律剥夺追求幸福的步伐甚至是生命的权力。
(2)教育原因
现行的教育中,更多的是注重人们的知识培养和技能培训,将个体的价值等同于他将要取得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最终,将受教育者塑造成或政治或经济的工具,而很少体现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命的关爱,对生命意识的培养。当我们的教育真正培养起学生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时候,弥漫在我们周围的挫折感和无助感就一定不会这么深,自杀率就一定不会这么高。
(3)家庭原因
由于家长总盼望儿成龙女成凤,只知道一个标准,那就是学习成绩。在这种心理下,这必然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有些学生自杀的原因就是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害怕受到父母责骂而自杀的。对于家庭来说,家庭成员之间应主意经常的沟通与交流。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生活和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孩子健康的心理,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
五、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措施
(1)树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本身,在我们致力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时,还应注重于提高社会对人本身的认识。人不是物质和科技的奴隶而是其主人。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是始终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的社会,应该是尊重人的生命,给人的生命实现其价值留有广阔发展空间的社会。在社会中广泛进行有关生命意识教育,营造一个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打下社会基础。
(2)增设生命价值观相关课程并与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
在大学,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开设有关生命意识方面的课程。根据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况,一是可以在思想品德课中增加有关生命意识的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把生命意识的主要内容传授给大学生。二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生命意识方面的专门课程,让大学生接受系统的生命意识教育。三是在其他相关课程(哲学课等)中适当渗透生命意识的内容。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篇2
关键字:德育 人生观 生命教育
近几年,各媒体时有关于学生自杀或杀人事件的报道,甚至有些报道触目惊心,以至于惊动了中央等部门。往往只是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孩子放弃如花似玉的生命或随意剥夺别人不该被剥夺的生命。
沉重的现象不禁让我要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教育究竟是怎么了?难道是这些孩子“疯了”吗?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生无视生命的价值?而众多的教育家对这种现象往往从教育的体制,思想道德的弱化,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我们没有从更深层次上好好思考、分析,我们的教育是否缺少什么根本性的东西?我们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认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人群而生活,个人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任务,实现自身的价值,个人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人生全面的发展和终身的发展,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生命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生命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一般是指尊重人的生命的教育,广义则是指关于善待所有生物生命的教育,它包括一切有生命的自然生物和社会生物,其别是指有关人的生命的教育。
人生最重要的价值就是生命的价值。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每个人只能有一次,是不可替代的。生命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前提,社会的存在、发展都是以生命的个人存在为前提的,个人的创造、发明活动是以生命存在为前提的。没有人的生命,就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价。没有生命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没有意义,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只是因为有了人的生命而显得其存在的意义。
因此,生命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首要的价值,个人生命应该是人生关注的终结。只有让学生培养起对任何生物(包括人)具有高度的尊重和爱惜,他才会真正培养起一颗热爱生命、热爱社会的健康心灵,才会真正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存在应该发挥的价值,只有通过生命的教育,才能使学生获得人格上的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就是在学校环境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有关的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生命的价值,以及死亡的有关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生命知识,其内容大致有:
1.让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关注生命。
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关注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前提。有的学生常常以欣赏昆虫之间的厮杀,欣赏蚯蚓踩成两截后的挣扎......为乐,表现出对待生灵没有一丝的怜悯和呵护,对待生命存在价值的漠视、冷酷、麻木。北京某大学的学生刘海洋就曾经用硫酸伤熊,他自己并不感到有什么不好,因此教育中必须加强对自然的关爱。
2.让学生感受到做人真好,寻找真实的自己,实现自己的信仰和人生的价值。
人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就在于是有智慧、有头脑的。人在社会中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会在生活中和生产中体验存在的价值,体验到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社会服务。同时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体验到社会的关爱,从而不断地发展自己。所以在生命教育过程中,我们要肯定每个人的价值,特别要肯定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真实自我,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树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并为这个目标努力发展自己并关爱自己的生命。
3.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不可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明确生与死的尊严。
我们强调生命和死亡的生命教育内容,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对待生、死上有所认识。让他们明白生命的价值,活要活地充实,死要死得有尊严,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权,要珍爱生命,不要随便地放弃生命。有的人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死却轻于鸿毛,人生在世要活得精彩。
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生命教育:
1.更新观念,探索生命教育的;
2.各学科共同强化渗透,加强指导;
3.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生命的可爱,热爱生命,善待生命;
4.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学生生命教育的网络。
篇3
关键词: 多元化 高职生 价值观教育 对策 建议
1.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价值观现状
当前高职生面临着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受到方方面面的诱惑,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同样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困扰。在高职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中,逐渐对某种价值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感情和欲望,促使其在外界的“引导”下自发行动。现如今高职生逐渐形成自己的生命价值观、自然价值观、婚姻价值观、事业价值观、金钱价值观和世界价值观。本文将对某些方面进行简单描述。
关于生命价值观。大部分高职生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自己能够学到多少东西,能够取得多少成就,在不断地摸索中丰富自己的人生。在自己拥有能力的基础上,不断为社会作出贡献,将自己融入社会中。同时还有一部分高职生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是否得到了家人、朋友及社会的认可。大部分学生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认真积极地看待生命,然而也存在小部分学生有藐视生命的行为。关于自然价值观。现如今高职生很少能够得到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随着科技发展,对“人定胜天”的看法有了潜移默化的支持。尽管大部分学生存在保护环境意识,但是很浅显。关于婚姻价值观。现如今大多数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婚姻价值观,想法都是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但是随着多元文化的深入,一些学生产生了许多困惑,在婚姻价值观方面表现得很茫然。尤其涉及“非婚同居”这样的话题时,产生“时代变迁了,传统礼节太繁琐”等想法。同时在择偶方面,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逐渐增强。事业价值观方面。绝大多数高职生关于就业、择业、敬业的态度趋向是积极的。很多高职生有着很强的事业心,能够较早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然而现在高职生的就业多偏向于得到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福利待遇,存在一定的轻劳动重索取倾向。一部分学生甚至存在家庭社会背景关系差,未来就业就不好的消极态度。关于金钱价值观。现如今一部分学生的金钱价值观很模糊,对于获取金钱的手段及金钱与人尊严的关系的看法存在一定的误解,一定比例的高职学生存在“拜金主义”。关于世界价值观。大部分学生能够为国考虑,关注国内外形势,能够积极主动地为国家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正确处理好国家和社会同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希望未来多奉献、多索取。期待世界能够和谐发展。
2.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价值观特点
根据上述现状可以总结出如下当代高职生的价值观特点。第一,价值观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发展。第二,价值观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第三,价值意识由外部灌输向自我体悟转变。第四,价值取向由唯美主义向功利主义转变。第五,价值行为由知行一致向知行矛盾转变,第六,价值评价表现出多重性和宽容性。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高职生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发展,有个人本位主义膨胀的趋势;价值目标趋向于现实主义,价值取向由唯美主义向功利实用转变,往往被繁杂世事遮蔽理想追求;价值观念趋向于世俗化、实惠化,价值评价表现出多重性和宽容性,往往导致价值认同失衡、价值标准错位、价值行为失误等问题,给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针对高职生价值观现状与特点,加强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需要高职生明确价值观教育理念、目标与方法,从而提高价值观教育实效。
3.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对策与建议
3.1增强高职生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更新教育理念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引导高职生实现价值观的基础。我们首先需要确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教育理念。掌握好高职生价值观教育的系统科学性,并将这种思想深入到教学思想范围中。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实现教育目标、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当前高职价值观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更应全面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顺应时代要求,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转变自身教育理念,以适应当前教育形势,为高职生价值观教育把握好前进方向。
3.2强化高职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明确教育目标
高职学生教育的针对性、明确性强,有助于促进高职生价值观的发展。明确教育目标的趋向性,逐步构建起富有层次的高职生教育目标,使其能够充分明确人生中的“真”、“善”、“美”。设定高职生价值观教育正确明确的目标,从根本上决定着教育效果。如果目标不正确,将导致价值观教育方向性错误;如果目标不明确,将导致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因此,推进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必须确立科学目标。
3.3增强高职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创新教育方法
高职生在年龄上已经是成年人,有思想、有主见、有个性,教育者习惯使用的传递、灌输、教训、限制、规定、惩戒等方法和手段对他们来说显得非常枯燥,不受欢迎是肯定的,效果微乎其微甚至是负面的。结合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实际,我们应更多地使用认同、渗透、交流、体验等方法加强高职生价值观教育。
4.结语
随着多元化不断渗透,高职生的思想意识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是值得大家关注的。在日常价值观思想教育过程中,我们同样应明确教育理念,设定教育目标,创新教育方法,促使高职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生命教育
1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
大部分学生能够对生命的认知和体验持乐观、美好的态度,但同时大部分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压力较大,而主要的压力源来自对个人前途的担忧,不过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对于压力无所适从。多数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努力提升自身修养和争取更好的生活品质,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深化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从大学生对待死亡与自杀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学生不赞同这种做法,但是少数人还是认为这是解脱很好的方法,因此对这部分人群需要我们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2 大学生生命观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生命观的主要因素有学校、社会、家庭、个人。
(1)应试教育的弊端让学生不堪学习的重负而产生不良倾向,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僵硬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缺少关爱,人文教育的缺失让学生面对压力很难采取成熟的思想去指导自己的行为。
(2)社会形式的变化会影响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态度,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个人价值存在冲突时就会影响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判断。
(3)家庭的物质条件水平、家庭结构、家长对子女教育培养的重视度和家长自身素质都会影响学生判断人生观和生命观的标准。
(4)个体自我概念的强化、人际关系和交往的变化及个人心理素质的强弱也会影响大学生生命观的判断。
以上四种因素相互影响也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
3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我国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结合它的影响因素,现提出了几点完善生命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高校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1.生存教育。课程内容一部分是关于如何在各种险情下进行自救或救人的知识,即如何保存生命。 转贴于
2生命哲学教育。这部分内容是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重点所在。生命哲学教育是指占今中外文学家或哲学家关于生命的哲学论述,很多哲学家一直在追求和探索人类的生命价值。如黑格尔视生命为一场悲喜剧,叔本华反对黑格尔的哲学,他认为所有的生命都只能是悲剧,生命存在的形式,更多的是痛苦,而非幸福或快乐。可以在学生中展开这些优秀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对生命探讨的讨论,通过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人生价值的探讨,使大学生懂得、尊重生命,获得生命的真正意义。
3.死亡教育。有人视死亡为生命的终结而恐惧,有人把死亡等同于解脱而欢喜,更有人以死亡作为胁迫其他生命就范的工具。生命教育应该学习不以冲动的情绪面对死亡,而能运用理智的心态处理。以哲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死的问题,即以理性与超越的思维来认识与面对死亡的问题,进而检讨白己的生命,以超越生死与有限性,创造出生存的智慧,积极、正向地面对生命与死亡的课题。
4.科学与人文教育。它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倡导人格完满的精神实质。具有良好人文修养的大学生,不但能在人格上得到完善,在对待人生和生命的态度上,也能具有理性的思考。
5德育课程。我国高校目前很少有给全体大学生开设德育课程,除与专业有关的学生会修这门课以外,其他专业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儿乎没有上过德育课。高校德育始于对生命的热爱,而生老病死这条自然法则揭示了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生死问题。树立什么样的生死观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实践话题。
(2)重视心理健康辅导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有资料显示,大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不在少数,很多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就来白于心理压力或心理问题解决不及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在一味追求学业成绩的教育制度下,大学生的心理以及道德状况往往被忽略了。正是因为传统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的盲区,使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成为隐患,进而不断显现出来,高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而不是把心理咨询室作为摆设,必须充分利用起来,向学生开放,并鼓励学生去进行心理咨询。高校还可以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受到重视,而不是在一阵风之后让心理辅导和咨询逐渐沉寂。
(3)“关爱”生命教育应该受到重视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自然,学会被爱,生命教育某种意义上就是学会爱与被爱的教育。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抛弃白己,没有谁能将你抛弃。生命教育旨在不断发现和消除人性的弱点,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篇5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students life values, life values of analyz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how to help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values of life: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must be related courses infiltration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classroom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social practice, the reality of combining education and online education, family, community and school education combined.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价值观
Ke ywords: college students life values
作者简介:穆惠涛(1971-),长春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生命价值观的内涵
生命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命价值的认知以及对处理生命价值问题的基本立场、态度和观点的体系。具体地说,它包括诸如人的生命是什么,人的生命有着什么样的使命,人的生命为何存在等问题的认知和定位。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明白生命如何存在、生命为何存在,所以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守护生命,善待人生;病态的、消极的生命价值观对生命存在意义的理解茫然、偏执,所以生命意识淡薄、不爱惜生命、不尊重生命,生存意识模糊,缺乏责任感。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特征
1.积极生命价值观与消极生命价值观并存
多数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能够热爱、珍惜自己的生命,关怀、尊重他人的生命,追求生命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他们积极思考生命价值问题,主动培养自己的积极生命价值观,主动探求生命价值和意义,有明确的人生信仰和目标。但是由于生活、学习、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和挫折,一些大学生形成了消极的生命价值观,片面强调个人生命存在的意义,没有明确的人生信仰和目标,迷失了生活的目标,不尊重别人、不能善待别人。
2. 奉献型生命价值观与索取型生命价值观并存
传统观点认为,个人生命价值的评价标准和尺度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权力价值观、金钱价值观等以升官发财为目标的价值观以个人对社会的索取为标准,是不科学的,不健康的。 当代大学生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应当“正当地索取,积极地奉献”,实现奉献与索取的整合。
3. 个人本位生命价值观与集体本位生命价值观并存
个人本位生命价值观,把是否满足自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作为衡量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准,认为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生成功的首要标志。他们重视自我生命,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但对他人和自然界的生命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集体本位生命价值观认为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以他的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为标准。当代大多数学生认为人的生命价值不仅体现为个人生命存在本身,更体现为人的生命存在过程中创造的社会价值,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求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不能片面强调个人本位或集体本位,个人价值和社会集体价值是平等的。
三、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1.专业课程教育与相关课程渗透教育相结合
进行生命价值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开设专门的生命价值教育课程。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不仅系统地掌握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理解生命怎样存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学会欣赏生命、体验生命、尊重生命。
2. 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课堂教育使学生在理论上获得了生命价值的认知,但是生命价值存在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实践活动才是生命价值生成和实现的根本路径,因此,要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需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补充。大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在校园,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校社团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现实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目前,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迅猛普及,网络无疑为高校开展生命价值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网络的关联度不断加大,网络中的海量信息以及各色生命价值观,容易使大学生迷茫、无所适从。因此,网络应成为生命价值教育的另一个阵地:如开设生命价值教育专题网站,探讨生命价值的论坛,请生命教育的专家针对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使大学生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起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意识。
4.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学生从家庭和社会走向学校,又必然要从学校回到家庭和社会。因此生命价值教育是一项学校、家庭和社会积极互动的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发挥合力作用,建设一个全方位、良性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教育空间,才能达到教育效果最大化。学生最初获得的生命价值体验、价值评价、价值取向来自他的家庭。父母应据有健康的生命观、善待自己和家人、对自己和家人承担责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幸福感和责任感。社会作为宏观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学校和家庭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的力量,如政府设立专门的生命价值教育机构,有计划地组织和监督各相关部门开展守护生命知识的普及活动和生命意义的宣传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程 新标准 生命教育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制定和印发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对于思想品德课程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相比,《标准(2011年版)》更加凸显了生命教育的内容。针对这一变化,分析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体会其中蕴含的课标理念,对于指导思品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展现“变化”的具体内容
(一)变化之一:从无到有。
与《标准(实验稿)》相比,《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生命教育新增添的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增添了“珍爱生命、感悟人生”内容;2.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的内容;3.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的内容。
(二)变化之二:从有到新。
在《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标准(2011年版)》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也有了新的调整和变化:1.在《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将《标准(实验稿)》中“热爱生命”改变为“感受生命的可贵”;2.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将“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改变为“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3.在课程内容上,将“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改变为“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
二、寻找“变化”背后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带来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理解。
近年来,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从2003年的“非典”事件开始,我国开始步入公共危害事件频发阶段,如05年云南旱灾、08年特大冰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灾害、2013年H7N9病毒肆虐等。这些灾害促使我们关注人类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沙尘暴、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凸显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造成的不良影响,引发了对生命质量的思考。同时,在自然灾害中还显示出公众缺乏自救自护的常识及自救救人的能力不足,据此,指导学生进行自救自护也成为教育改革关注的重要部分之一。
(二)人才竞争、不良的生活方式给学生带来了对生命的误解。
面对日益白热化的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竞争,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加上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集中,对处于教育终端的学生而言,学习的压力可想而知。同时,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对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危害健康的行为缺少正确的引导,因而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进而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同时,网络等媒体的发达使得社会负面信息迅速扩散到学生群体,容易产生效仿行为,带来连锁反应。
三、品读“变化”反映的课标特点
(一)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凸显生命教育的时代性。
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既是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更是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育“育人为本”,要将推动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人的发展离不开生命的延续,离不开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生命教育的内容在《标准(实验稿)》中有所体现,但是仅仅体现在课程目标中。与之相比,在《标准(2011年版)》中,国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增添了“珍爱生命、感悟人生”内容。将这一要求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之一,凸显了当下时代背景下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在课程内容上,将“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改变为“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从“知道”向“理解”的转变,提高了对学生认识人类生命与自然关系的要求;从单纯的人类与自然的整体、部分关系,到人类生命对自然的依赖关系的转变,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环境问题频发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转变显示出强大的适用性,因而更具时代性。
(二)生命教育内容具体化,彰显生活主题的活力。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基本规范和质量的要求。《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将“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述改变为“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这一变化将学习感受生命的具体内容提示了出来,更加明确了要培养“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可以说,与《标准(实验稿)》相比,这种表述的变化将思品课中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明确下来,显得更加具体,更具有指导性,便于教材编写者、教学工作者等进一步理解本课程的教育目标。
相较《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内容上,《标准(2011年版)》增加了“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内容,提出学生要具备基本的自救自能力。关注当下学生在自我救护的方面能力不足,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救护生命的能力培养,将生活主题与学科主题相结合,体现了生活化的课标理念。
(三)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在过程中促进观念与行为的养成。
情感,不仅体现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还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和内心世界的丰富。[1]思想品德课程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将思想品德转化为内心情感需要和道德行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通过感受生命的可贵,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在行动中落实贯彻这一价值观。
《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中用于表述生命教育内容的动词有:热爱、知道、体会、认识;《标准(2011年版)》中用的是:感受、养成、理解、认识、珍爱。由此可见,在《标准(实验稿)》中涉及情感的词汇只有热爱、体会两个,在《标准(2011年版)》中有感受、理解、珍爱三个。在数量的增加及词语的替换中,突出了对情感的关注,用“珍爱”代替“热爱”更加显示出对待生命的珍惜之情,用“感受……的可贵,养成……的人生态度”的表达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地位,突出了人生态度要从“感受”的情感中深化培养,“养成”一词也暗含了《标准(2011年版)》重视过程观,强调学生态度、行为的培养要在过程中实现。
四、研究“变化”带来的教学启示
(一)从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入手,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提出了“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的新内容。就具体内容而言,生命形态的多样性一方面表现在人类生命与其他生物的生命的平等地位、个体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的平等性,另一方面表现在个体的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多样性。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中进行生命教育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命平等出发,理解人类与其他生物、与自然的关系;从个体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的平等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尊重、不漠视他人生命,同时尊重、珍爱自己的生命,不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在理解个体生命时,要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尊重人的双重生命价值,不仅要看到生命的短暂易逝,更要看到生命创造的永恒价值,让学生在对比感悟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直面消极事件,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命态度。
合理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是因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代被凸显出来。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活跃使得学生接触的社会信息越来越多,时效上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的客观现实下,对待生命的负面影响也能快速地波及学生群体。比如,出现了学生因考试考不好而自杀的新闻后,媒体的报道、社会的轰动容易带来效仿行为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一味地回避此类问题,应加强对这种负面影响的教育。一方面要利用正面事例的积极影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另一方面要通过负面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客观评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命态度。
(三)从情感体验出发,以境促情,以情养行。
德育的过程不同于知识的认识过程,生命教育更侧重于形成对待生命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道德培养应该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外在强加的意识很难在个体的内部形成新的道德概念。”[2]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不能简单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观念的说教,教师应善于利用并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产生情感体验,利用情感的力量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并指导学生行为的养成。例如,感受个体生命的可贵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关于生命孕育的过程,并用列表的形式呈现母亲孕期纷繁复杂的注意事项,以此体会“我”生命的来之不易。把握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由自己的生命推向他人的生命,认识每个人生命的不易,再辅以同龄人轻易结束生命的事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观念和情感去评价这种行为,在情感的碰撞中理解并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实施生命教育需要依靠的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这一门课程,更需要依靠多种学科、多种教育途径的共同作用。《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生命教育内容的变化更加便于生命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实施。思想品德教师认识这一变化,理解这一变化,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新课程标准,认识和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时代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夏洛特的网》;主题;需求层次理论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86-02
一、引言
《夏洛特的网》、《斯图尔特鼠小弟》(又译《精灵鼠小弟》)和《天鹅的喇叭》(又译《吹小号的天鹅》)是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的三部最著名的童话。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夏洛的网》,至今已经发行500万册以上,拥有20多种文字的译本。在美国1976年《出版周刊》搞的一次读者调查中,这本童话位居“美国十佳儿童文学名著”中的首位,可见它受欢迎的程度。
《夏洛特的网》是个关于友谊、磨难和成长的故事,作品围绕着三条线索,即“小猪的成长历程”、“夏洛特拯救小猪的过程”和“小女孩弗恩的成长历程”展开,作者用人类的思维和语言赋予了农场里的动物们灵性,使得他们像人类一样的生存和生活,于是在这些动物身上所展现的东西便具有了很强的象征意义,从而寓意深远,在很多方面给予人类自身很多启示。比如作品中的不同角色可能代表着不同性格和追求的一类人:蜘蛛夏洛特成功拯救了小猪威尔伯的生命,并收获了一个非常真挚的朋友,代表着那些积极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类人;小猪代表着单纯与善良;老鼠具有矛盾着的双重性格,既有善良的人性根源,又会是一个个自私冷漠的旁观者。怀特先生给他们安排的不同的人生实际也是在引领着人们要像夏洛特一样,努力塑造智慧和善良的自己,这样才能拥有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之一:一份点缀着信任和感激之情的真正的友谊。
二、主题解析
目前学术界对于这部童话的一致认为是:这是一部关于友谊、承诺和苦难的作品,换句话说,大家更多的是从情感方面或者说感性层次去理解这部作品。而笔者认为,其实怀特想告诉孩子们的远远不止是友谊和承诺那么简单,他也在无形的用一种人格魅力引导着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那就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夏洛特的网》这部童话因为是以拟人的手法写的,当然给我们的启示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小蜘蛛夏洛特虽然没有人类的价值观知识,但是却在无形之中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阐释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于社会的贡献”这个深刻的哲学观点。我们可以从她的最后一段话中发现她高尚的情操以及不凡的行动的根因:“‘You have been my friend,’ replied Charlotte. ‘That in itself is a tremendous thing. I move my webs for you because I liked you. After all, what’s life, anyway? We’re born, we live a little while, we die. A spider’s life can’t help being something of a mess, with all this trapping and eating flies. By helping you, perhaps I was trying to life up my life a trifle. Heaven knows anyone’s life can stand a little of life.’”。通过这些话,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夏洛特一再帮助一只小猪,甚至最后为了帮助小猪威胁到了自己的生命。因为她深刻的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于社会的贡献。她当然可以更加轻松地过着自己的舒坦生活,织网、捕捉食物、繁殖后代、和后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她没有。在她看来那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正如后记中所说“Heaven knows anyone’s life can stand a little of life.”―“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夏洛特为了“有意义”这几个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见她对于人生的理解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生死这个生理层面上,而是升华到了价值的层次上,她觉得为自己身边的喜欢的人做点事情会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所以她很愿意这么做,哪怕献出生命。
夏洛特的这种高尚的价值观也在无形之中启示“I am no good at speeches. I have not got your gift for words. But you have saved me, Charlotte, and I would gladly give my life for you-I really would.”。因为夏洛特为小猪所做的一切最终拯救了小猪,所以虽然小猪像夏洛特那样理解到,人生也要有意义,要为别人做点什么,要对社会有贡献,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其实就是一种高尚的价值观的反应。
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夏洛特就是这样一个追求完美人性的额自我实现者。在《夏洛特的网》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个体的不同的追求层次,从而导致他们拥有了不同的人生。
老鼠追求的更多的是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当小猪邀请老鼠去玩的时候,“‘I never do those things if I can avoid them,’ replied the rat sourly. ‘I prefer to spend my time eating, gnawing, spying, and hiding. I am a glutton but not a merry-maker, Now I am on my way to your through to eat your breakfast, since you have not got sense enough to eat it yourself.’”。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吃喝和躲藏,即使最后他帮助小猪拯救了夏洛特的孩子也是以小猪答应他让他先分担自己的食物为前提的。这些充分说明了他的主要需求是生理和安全这两项最基本的需求。所以老鼠的一生更多的就只是作为动物而存在,并无其他。而与此相反,我们再看看夏洛特的特征:“You have your meals brought to you in your pail. No body feeds me. I have to get my own living. I live by my wits. I have to be sharp and clever, lest I go hungry. I have to think things out, catch what I can, take what comes, and it just so happens my friend, that what comes is flies and insects and bugs, and further...do you realize that if I did not catch bugs and eat them, bugs would increase and multiply and get some numerous that they’d destroy the earth, wipe out everything?”。从夏洛特的这段话中我们看出她能准确充分地认识现实并与现实良好的关系。能接纳自然、自然和自己,并且行为自然、坦率、不造作。夏洛特在那段段时间里总是在思考着“怎样彻底解救小猪”这个问题展开生活,在文中丝毫找不到夏洛特以自我为中心的痕迹。当她需要全神贯注地织网和思考的时候,她需要独处。在“Last Day”这一个章节里,夏洛特向小猪描述了四季轮回的美妙,在她的眼中,这些自然景物是那么的美好,这说明能欣赏生活,并对周围的食物有持续的新鲜感。她能感受到这一切也说明她经常有高峰体验,因为“高峰体验是个体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得的一种豁达和极乐体验。在这种时刻,人具有一种返归自然或与自然融通合一的统一感和愉悦情绪”。她和小猪的友谊说明能与他人建立深入良好的关系,她与大家协商讨论拯救小猪的办法,说明有民主的价值观和性格特征。她认为帮助小猪会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说明她有社会责任,也说明她有明确的伦理标准。她想到了织出带字的网这个方法来拯救夏洛特,说明她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她不想农场里的其他动物以一个需喂食,夏洛特是自己捕捉食物,说明她者的而很独立。至于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并自主行动这一点我想不需要读者多说,整个文章中都在弥漫着一个智慧的能思考和能实行其策略的女性气息。总之一句话,夏洛特的确是一个自我实现者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个体力求变成自己能变成的样子:具有完美人性的实现和个人潜能实现两层涵义。前者包括友爱、合作、求知、创造等作为人类共性潜能的充分体现;后者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和特性的充分体现”。显而易见夏洛特追求的是完美人性的体现:“A spider’s life can’t help being something of a mess, with all this trapping and eating flies. By helping you, perhaps I was trying to life up my life a trifle. Heaven knows anyone’s life can stand a little of life”,她觉得帮助别人,奉献,即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责任和贡献才是人生的真正该追求的,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这样笔者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上论述的道理:夏洛特通过追求完美人性的实现来追求自我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于社会的贡献。
三、结语
曾有一个小读者写信问怀特“你的童话故事是真的吗?”,怀特回信:“不,他们是想象出来的故事―但是真的生活也不过是生活的一种罢了―想象里的生活也算一种生活”。可见,童话故事的本质并不是动物们的生活,而是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升华与凝练,作品中留给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蜘蛛夏洛特,因为从始至终都被她的关于人生价值的观点所感动。
本文以笔者对《夏洛特的网》这篇作品的解读,结合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论述了该作品的主题是:人生的真正价值自语对于社会的贡献。从而使这部作品的理解超越以往感性层面的关于“友谊和承诺”的局限性。笔者也希望有识之士们对于这部作品的解析能够突破将其仅仅视为童话和寓言的限制,作品中的角色性格和故事情节,在很多方面教育的不仅仅是孩童们,而是各个年龄段的人怎样去生存和生活,或许这些探索和启迪也可能超越怀特先生自己的想象。
参考文献:
〔1〕E.B.怀特.夏洛特的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曹爱娥,李亮.论《夏洛特的网》中的友谊[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10).
〔3〕梁宁建.当代心理学理论与重要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生命教育;实施取向;高校
作者简介:林艳(1988-),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姝玥(1983-),女,仫佬族,广西来宾人,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广西 南宁 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XSH023)、广西哲社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1FSH0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0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大学生出现“生命的困顿”现象,表现为陷入郁闷、无聊、纠结等不良情绪中,严重者发展为网瘾、自闭、斗殴、自残等,更有甚者沦入到吸毒、自杀、伤害他人等种种困境中。[1]大学生的生命困顿本质上是生命价值的缺失和生命意义的迷惘。面对高校学生中的生命困顿现象,亟需探寻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和路径,帮助他们找回生命的价值感,提升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便是承载着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我国高校中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出生命的困顿,体验有意义的人生已经刻不容缓。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最早源于西方的死亡学(Thanatology)和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主要关注艾滋病预防、自杀和暴力等社会问题。目前,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生命教育,其关注的问题和价值取向各有不同的侧重。在我国,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过程要依据生命的特点,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为生命的成长创造优良条件,以促使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和健康地发展。这种生命教育被称为“生命化教育”或“生命视域中的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它强调人的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2]另一种观点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教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探索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这种观点比较接近西方生命教育的内涵,也是解决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生命困顿问题而应该实施的教育活动。
生命化教育倡导把学生生命放在首位,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这是教育的应然目的。而源于西方的生命教育思想,希望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意义,最终达到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目的。[2]从这种意义上说,生命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性教育,更应是一种实践性和体验性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生命实践,促使其对生命有更多的思考,进而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努力修炼生存技能,逐渐走出生命的困顿并达到自我实现。
二、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取向
我国生命教育的实施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尤其在高等教育阶段,生命教育实施并未形成体系,只有部分学校开设了生命教育的选修课。纵观目前我国高校的生命教育实施情况,有六种取向。
1.生理取向的生命教育
生命从何而来,如何发展,这首先是自然科学领域需要关注的问题。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对生命过程有科学的认识,才能去理解和思考生命所衍生、蕴含以及被赋予的深刻的社会内涵[3],即要了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自然发展过程等。生理取向的生命教育包括生命认知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等内容,注重从生理层面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本源和生命的历程,关注个体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什么,如何关爱生命。如江西师范大学开设的“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选修课中的“学会养生”版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养生方法维护身体健康,体现了生命教育的生理取向。另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生命的伤害,如遭遇车祸、地震、意外摔伤等,经历意外事件时,我们该如何施救和自救,这就涉及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当前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中包含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如学校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宣传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办法等,但以生命教育课程形式开展的生命安全教育比较少见。
2.哲学取向的生命教育
人类生命具有实体生命和人文生命的二维属性。实体生命也称“自然性生理生命”,是父母赋予我们的,而人文生命也称为“关系性生命”,任何人的生命都在社会文化和文明中造就、存在和发展,与亲人、他人和社会性精神产品密不可分,人无法脱离关系而生存。[4]人文生命有血缘性亲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的三重性,并与实体性生命构成了人类生命的四重性。[4]实体生命是人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是生命意义和价值存在的基础,但人文生命才是人类生命的本质。对生命本质和过程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生理层面,而应该从哲学的高度认识生命,才能从根本上剖析人类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本质属性,这是哲学取向的生命教育关注的内容。我国一些高校的生命教育体现出哲学取向,如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中包含“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诞生、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境遇、生命的死亡、生命的意义”等内容,将人的自然生命历程比喻为生命四季,用春夏秋冬隐喻生命的出生、成长、成熟至死亡全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过程,思考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存在。[5]
3.心理取向的生命教育
心理取向的生命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主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心理取向的生命教育包括生命情感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它注重从心理层面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各方面进行全面整体的训练,强调从生命整体的角度对学生情感和人格进行熏陶,促使学生获得生命体验。心理取向的生命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同,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取向的生命教育更接近人的精神世界,从生命的本源和心灵深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感染人的灵魂,以促进人格健康成长。这使得学生在面对生活困境和挫折时,能够调动生命整体的力量,积极应对苦难,找寻突破困境的办法,走出灾难的人生。当前部分高校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现出心理取向,如浙江传媒学院的生命教育课程目标要求“帮助学生认知心理困惑和主要心理疾病;帮助学生化解一般心理困惑和生命困顿;帮助学生正确认知挫折、失落、哀伤等人生负面事件,并积极形成爱、宽容、宽恕等正性品质”。[6]
4.生涯取向的生命教育
当前许多大学生对未来生活感到茫然,面对选择无从下手,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这导致大学生生命价值的缺失。而生涯取向的生命教育强调对生活的规划和生命意义的展现,强调认识自我,开发生命潜能,促成自我实现,其包括生涯规划辅导、职业教育等内容。我国一些高校的生命教育也包含这些内容。如景德镇陶瓷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包括8个专题,其中“人生选择的方法与技巧”、“提升自我素质,获得成功人生”等专题,通过与学生探讨面对人生不同选择时应如何把握,又应如何提升自身素质,应对未知挑战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通过生涯取向的生命教育,当大学生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要做什么时,帮助他们确立未来生活的目标,建构生命的愿景,并规划达成目标的路径方法,使目标具体化、操作化。对生命目标的规划和追求过程也是实现生命价值、体现生命意义的历程。
5.伦理取向的生命教育
台湾的生命教育最初以伦理课程的形式展开,直至今天,伦理取向的生命教育依然为台湾生命教育的主流。伦理取向的生命教育内容可分为五个主题: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课程的目标在于认知群己关系、增进人我和谐相处,提升对人、事、物的关怀。[7]它重视从生活中深入对深层生命意义的体验和探索,从中学会关怀生命,珍惜生命,丰富生命的内涵。如台湾大学的生命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现实生活,也涉及社会正义、社会关怀、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内容。内地高校中如江西师范大学的生命教育课程“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休闲”等版块都体现了伦理教育的取向。另外,伦理取向的生命教育还强调道德观的培养,因而道德教育、信仰教育也是其重要的内容。
6.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
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最早源于西方,在我国台湾也较为盛行。台湾的彰化师范大学、南华大学、台北护理学院都开设了生死学相关课程,系统举办“生死教育”研讨会。南华大学还成立了生死学研究所,设立大学部生死学管理系,专门对生死学进行系统研究,开发生死学课程,开展学术研讨会等。[8]而目前内地一些高校也逐渐开设了生死学的相关课程。如江西师范大学“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课程中的“学会生死”版块;广东商学院开设的“生死学与生命教育”中有“中外生死智慧”、“生死学的五大原理”、“生之幸福”、“逝之安乐”等章节;广州大学开设了“生死学”课程,主要内容有对死亡的认识、生死意识、个体死亡、社会生死、优生优死、临终关怀等主题;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也涉及生命观教育、死亡观教育等内容。死亡取向的生命教育注重“从死论生”,从认知死亡的诸多问题出发,促使个体省思生命,建立正确的死亡态度和生命价值观,进而珍惜生命,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实施取向的融合
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存在多种取向,不同地区和学校各有不同的侧重。台湾高校侧重伦理取向和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内地高校侧重心理取向的生命教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大学生面临的生命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单一取向的生命教育难以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要,生命教育的多重取向应趋向融合统一。目前我国高校的生命教育仍需加强不同取向之间内容、目标和方法上的统合,达到生命教育理念与行动上的协调一致。
首先,加强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内容的融合。不同实施取向的生命教育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但其应构成对生命整体的完整性教育内容。生命教育的内涵实质上包含“生”与“死”一体两面,实施生命教育,一方面可以透过“从生论生”的生命关怀教育,如生命知识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生涯教育、伦理教育等方式,从生的层面体会生命的意义,充实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透过“从死论生”的死亡领悟教育,如死亡教育、宗教教育、哲学教育等方式,从死的层面领悟生命的有限性,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并进而更加珍惜生命的独特价值。生命教育的“一体两面”犹如将生命教育的不同内容分布于一个以“生命”为圆心的圆圈中(缺乏其中一块都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圆),从而实现不同实施取向生命教育内容的融合。
其次,实现不同取向生命教育目标的统一。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做到“何为而活”和“为何而活”的双重统一。虽然不同取向的生命教育的目标上有不同侧重,但都应指向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的终极目标,为实现终极目标而服务。生理取向、哲学取向、伦理取向和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目标在于认识生命和死亡的本质,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价值。心理取向和生涯取向的生命教育目标在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应对生命挫折的力量和勇气,认真建构生命愿景,并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不同取向的生命教育初级目标未必完全一致,但应达到终极目标的统一,提升生命整体的价值感。
再次,探索不同取向生命教育方法的互通。生命教育不仅仅是生命知识的教育,更应是生命体验和生命实践的教育,因而不同取向的生命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做到教育方法的互通,注重生命意义的体验和生命价值的实践过程。探索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性活动为组织要素,以教师为引领的教育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强化和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储存生命的正能量。当学生的生命体验足够深刻时,能够转化为行动的力量,最终实现不同取向生命教育从理念到行动的跨越。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困顿与生命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3(2):48-54.
[2]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25-29.
[3]唐炜.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省思与重构[J].社会科学研究,2009,(3):189-191.
[4]郑晓江.人类生命二维四重性的思考——以自杀问题与人生意义问题为中心[A].大学生生命教育论——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命教育高峰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22-24.
[5]赵丹妮,张丽颖.关于长春医专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介绍与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11-12.
[6]何仁富,汪丽华.身心灵全人生命教育的探索——浙江传媒学院推动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9.
[7]钱永镇.校园推动生命教育的具体做法[J].教学资料与研究,2001,(39):22-27.
篇9
一、生命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1.生命教育的现状。我所在县城中学有相当多的学生来自农村。在家访过程中,发现有86%家长忽视对自己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或教育方式不当,这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及对别人生命漠视,还有甚者家长认为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争执中,与其自己孩子与其被人打,不如打人。这些想法都会孩子带来不利影响。2008年起国务院规定,清明节做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放假,许多父母带孩子扫墓祭祖,这就引发孩子思考,“人为什么会死?”“人怎样活才有生命价值?”由于中国人在传统上忌讳死亡话题,认为孩子小不需要让他们知道“死亡”的问题,大人们总是随口告诉他们,等你长大后就会明白,或者告诉孩子们“人死后可以上天堂,过上幸福生活,人死后还有来生,你们要认真学习,将来考上重点高中和理想大学,这样才有人生意义和价值。”大人们用这种迷信的方式教育孩子,虽可以应付一时,但孩子们不理解“死亡与生命”的真正内涵,这与新课程倡导生命教育导向相违背,会让孩子误认为死亡是件幸福快乐的事。一旦遇到挫折、失败,容易产生杀人、轻生等极端的念头,给家庭、亲朋好友以至同学带来伤害。
2.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初中政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著名教育家叶澜先生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是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责任。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由重“学科”转向重视“人”。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把生命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
针对目前初中生生命教育现状,探讨如何以思想政治课为主要课程载体实施有效生命教育,是我们政治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亟待我们共同探讨。
二、应对策略
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生命教育观念:(1)中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面临一些新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可是,家长、学校、社会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以学生的成绩好坏来评价学生,导致过度的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忽视对学生成长需要与生命体验、生命的关怀,以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懂得去尊重生命、不懂得怎样让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不但重要性而且唯一性,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命价值,使学生认识自己并欣赏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2)青少年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网络信息开放性强,传播快,学生在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又受到不良的信息腐蚀和影响;尤其一些青少年学生,有的沉迷网吧荒废学业,严重的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十分重要。(3)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缺乏经济实力,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和不法分子侵害。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4)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父母给他们提供了衣食宽裕的过程中,家长在家中和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他们情感世界和情感变化,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正确对待生命和生命的价值。
2.利用教材内容,寻找关于生命教育知识点,进行整合,对学生知识梳理,让学生明白生命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学重要途径。初中七年到九年级的课本教材和每年时事政治教材都涉及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教师在熟悉政治课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对知识把握情况下,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生命教育教学目标。
3.教师要联系时事热点,运用多种方式实施教学,激发学生体会生命的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时事》初中版时政教材,指导学生阅读《本期专稿》《热点追踪》《新闻人物》《名师导学》《以案说法》等栏目,应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媒体介,引导学生学习,把它作为深化教学的切入点。
篇10
【关键词】辩论教学法;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040-02
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较之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有了大幅度删减。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设置的辅课程与时俱进,栏目设置新颖,直面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若想把课上好,使学生乐学,教师就必须吃透教材、研究教材,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辩论教学法”等,均是道德与法治课常用的教学方法。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辩论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一、透析辩论教学法
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辩论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核心辩题,自主选择观点,形成正反两方,运用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力求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
辩论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辩题进行辩驳,各抒己见、相互学习。辩论式教学强调不同观点的碰撞、对话和融合,教师把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萌发疑问,让学生经过思考后确定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寻找相关资料依据,也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辩论。它的重点不在于输赢,而在于辩驳对方、肯定己方观点的过程。通过辩论,观点越辩越明确,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教学目的和任务在辩论中得以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
二、辩论教学法在“敬畏生命”一课中的实践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始终贯穿对生命教育的关切。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在教材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前三个单元的价值升华,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生命的底色。它的单元立意是普及生命意识,表达对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呵护,叩问生命的意义。“敬畏生命”在“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中,属于第八课“探问生命”的第二框。它在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基于“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同时生命又是有接续的”的主题,继续培养学生生命至上、敬畏生命的观念。
为了突破该教学重点,笔者尝试把教材中第94页,关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失联后,各国花费巨大的人、财、物等资源联合搜救的材料作为背景,设计了一场“马航失联话救援”的辩论会。
首先,选取了2段马航失联后各国联合搜救的视频,视频播放后,学生议论纷纷,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抛出辩题“为救援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值不值”,把学生的观点归纳于正反两方。正方观点为:生命至上,为挽救生命不惜一切代价,是珍爱生命的表现,是应该的;反方观点为:救人希望很渺茫,付出那么高代价,是对活着的人的财产不珍惜,不应该。同时,订立辩论规则:①小组讨论,提出观点。②全班学生按照自己的观点,举手示意其为正方或反正。③正反方各请3位学生在班上阐述观点,最后为自由辩论时间。
辩论一开始,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发言。正方学生1说:“钱可以再挣,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不顾一切救人。”学生2说:“我们要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等待被救的人,或者你的亲人在飞机上,你希望别人放弃救援吗?”反方学生1马上反驳道:“在世界上还有很多饥饿、贫穷的人需要支援,应该把这些资源放在更有需要的地方。”反方学生2补充:“失踪这么久生还机会非常渺茫了,不该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反方学生3认为:“失踪3天的人就可以当他死亡了,所以没必要花费那么大力气救人。”正当反方占优势时,正方的一位学生义正辞严地说:“支持反方的同学都是没有同情心的,你们想过那些等待救援的人的心情吗?”此时,全班热烈的辩论氛围感染了每一个人。最终学生通过辩论,明辨了是非,修正了观点,树立了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观点,有了敬畏生命的人道主x情怀。
三、辩论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以“为救援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值不值”为辩题的辩论环节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均有开展。通过课堂实践与课后反思,辩论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有突出效果。
1. 辩论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尽管每个班级学情有所不同,但是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参与课堂,愿意接受辩论教学。辩题提出后,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小组讨论表明观点,并在班级辩论中想方设法抓住对方观点加以反驳。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辩论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辩论过程是学生唇枪舌剑、明辨是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调动大脑,组织语言,寻找对方存在的种种破绽和漏洞,从而提出问题,展开辩驳。通过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理性质疑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辩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为基础的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公民素养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公民素养有4种关键能力,即思辨力、调适力、信念力和行动力。思想品德学科强调的思辨力,是指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运用知识储备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后得出新结论的一种能力。辩论教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对公民素养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发现观点冲突,找到对方漏洞驳倒对方。辩论教学让学生在比较质疑和甄别选择中做出更合理的价值判断。
4. 辩论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展辩论式教学,教师必须在辩题的选择上、课堂教学组织和课后总结等环节做好充分准备。在备课时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辩论过程中关注课堂生成,及时纠正和澄清学生认识上的问题。比如,在“敬畏生命”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到“失踪3天的人就可以当他死亡了”,教师应该及时指出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
四、辩论教学法对教学的挑战
1. 时间难以把控
在课堂中运用辩论教学法,往往容易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学生在积极争辩时,教师难以把控时间,教学结束前经常出现总结仓促、讨论不深入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进度,还可能难以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
2. 辩论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辩论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也要灵活应对课堂中的突况,当辩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还需及时纠正。这就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