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生命科学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主生命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主生命科学

篇1

有的学生说,语文课本来还是喜欢上的,许多课文在老师没有分析前自己读了读,感觉挺好,可是老师一讲析,什么划分段落,什么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分析这个,讲解讲解那个,语文课就越听越觉得没有啥意思。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要引导学生主动读书,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功夫在诗外”。探索一条使高中生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发展的语文教学之路,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非常有意义的。

新的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指定了中学生课外必读的20部文学名著,具体规定了中学生的阅读总量。明确强调,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健全中学生的心灵,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有重大的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给中学生开列了必读的中外名著,规定中学生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那么,现状怎样呢?怎样将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到实处呢?笔者想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谈我的想法。

一、当前高中生的阅读现状

目前高中生的阅读现状到底怎样?为此,笔者在一所三星级学校的高一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10份,返回110份,有效问卷110,现将统计出来的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5.你看过琼瑶等人的言情小说吗?你看过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吗?

有87人承认看过至少2本以上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还有学生承认看过一些粗制滥造的不健康的言情小说或武侠小说。(详表暂不列)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们不是不读书,而是读书的品位部高。而且大多数学生是在学校里、甚至在课堂上特别是语文课堂上“悄悄地干活”。绝大多数的学生手里除了课本,只有言情小说或武侠小说。名著只有极少数学生手头有,即使有名著,可是学生还是不爱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方面学生的课业负担挺重,使学生远离名著。且一些名著大多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读起来费劲,见效慢,晦涩难懂,读后没有什么印象。不少老师和家长也不支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读名著上。

但是主要原因还是我们对名著的阅读重视不够,我们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名著的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衔接的不够好,虽然有的教师布置了名著的阅读任务,可是不依据课堂加以落实,不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课加以消化,没有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没有把“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那么,名著的阅读很难让学生有收获!

二、名著阅读的实践与探究

(一)更新教育观念,把名著与课本同样看待

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更新理念。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眼前的考试,而是为了学生素质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这里的素质既包括学生的文化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把语文教学的视野扩展到生活的领域。要改变读名著少的现状,不仅课外要读名著,课内也要读。要在读名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情感、语文视野、语文思维和语文能力。变学生的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要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确实是自己学习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需要。书既是我的益友,更是我的良师,从而改变由老师布置的被动性阅读为自觉去寻觅、探索的主动阅读。

(二)培养读名著的兴趣,激发读名著的热情

1.改革现有教材,把名著引入课堂

现行的高中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迫切需要大胆取舍。我们和学生在一起讨论,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哪些作品应该一般性阅读,哪些作品应该删掉,先由学生拿主意,最后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保留下来的课文,也一改过去教师的“透彻分析”法,而是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启发学生反复阅读,对比讨论,如在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请学生思考:小说的情节发展是波希米亚姑娘给伽西莫多水喝,伽西莫多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可是这个题目却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需要不需要换成“一滴水换一滴眼泪”呢?为什么?以此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悲惨世界》,探讨小说的主题,探讨法国作家雨果的宗教思想。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养成了品读作品的良好习惯,也为培养学生读书要善于思考奠定基础。

2.由易到难的选读,循序渐进地指导

要想让学生对阅读名著产生兴趣,切不可一开始就把一些大部头的长篇巨著一股脑儿的推给学会,让学生课堂上也读,课外也读,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应该指导他们他们由易而难地选读,循序渐进地鉴赏。高中生刚入学时,接触的散文较多,而台湾作家刘墉的散文作品学生很是喜欢,他的散文语言清新,道出了许多人生的哲理,于是就先将《刘墉散文集》推荐给学生,然后结合课本向学生推荐现代散文名著名篇,如冰心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林语堂的散文等,鼓励学生有选择性阅读。

到了第二阶段(高二年级),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外国文学名著,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等。老师有意识地开列书单给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主动地阅读这些名著。

到了第三阶段(高三年级),许多学生已经自觉主动地阅读了鲁迅、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林清玄等人的作品了。这样循序渐进地阅读使学生消除了对名著的恐惧心理,并且整个读书过程由老师启发诱导,学生对读书怀有一种好奇,这样使学生对读书带有一份渴求。

3.鼓励学生阅读普及本,直观欣赏音像作品

针对高中生年龄特点而编订的名著普及本,使高中生读起来比较轻松,比较愉快,比较省时,再结合各个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大量的名著普及本,原著本较少,所以就鼓励学生阅读普及本的中外名著。另外,根据学生的特点,直观的形象刺激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在教读课文时,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时,还安排学生观看一些经典音像作品。在学习《雷雨》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在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巴黎圣母院》。利用寒暑假,开列学生必看影视作品,如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特别是新版作品。那优美的画面,那曲折的情节,那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欣赏名著的兴趣大增。

教师再利用课堂进一步指导学生赏析影视作品,如点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对林黛玉裸死情节的处理与原作是否矛盾,怎样处理效果更好?这样使学生产生好奇心,非去读原作探其究竟不可。唯有如此,学生们才能由重课本转变到重读书,才能主动地进入读书的境界。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读书实践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是发展智力的关键。多读名著是疏通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重要途径。而名著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的,

是用心血浇铸的流传千古的著作,在得到审美愉悦,人生启迪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就是阅读的至高境界。为此,尝试了以下的做法:

1.举办作品主题交流会

众所周知,爱情是文学名著永恒的主题。高中生都爱看这类题材的作品。有的学校和家长禁止学生阅读这类作品。把它作为学生禁止谈论的话题。“堵”,总不是个办法,倒不如“疏通”开来,组织学生去探讨,用名著去影响学生。老师给学生开列了如《麦琪的礼物》《红楼梦》《飘》《初恋的感觉》《青春之歌》等一系列爱情作品,我们举办一个“爱情作品研讨会”,请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的爱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准用约定俗成的观点老调重弹,允许百家争鸣。有的同学谈了自己对林黛玉与薛宝钗的爱情生活的看法,有一定的批判性。有的学生就《飘》谈了自己认为最美的爱情观。尽管学生中有的人的观点还很幼稚,但是绝大多数都认为不带诸多附加条件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2.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对名著最感兴趣的章节改编成课本剧,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分小组组织演出。然后,请班委干部推荐到班级演出,最好的作品再代表班级参加学生的文艺演出。如有的班级学生表演的《雷雨》《武松醉打蒋门神》等剧目,赢得了全校师生的阵阵掌声。让学生登台献演,既训练了他们的朗读能力,思维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表演能力,使他们对阅读名著的兴趣如日俱增。

3.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

针对文学名著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共识在讨论中达成。如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真爱?林黛玉与薛宝钗,你认为谁更可爱?祥林嫂的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不仅要深入了解名著,而且还要独立思考,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评价事物的能力。这样的辩论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去关心社会,关注人生。

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故事会、课前3分钟演讲,文学常识抢答赛,出黑板报、办橱窗报、成立文学名著研讨兴趣组等多项活动,让学生投身其中,兴味盎然,心情愉快,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篇2

关键词: 自主学习 主体性 教学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无疑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指明了路子,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应在学生主动求知兴趣激发、主动求知能力所得、主动求知探索精神培养等方面做好文章。自主学习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之花。

一、课堂练习――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梯度,激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在众多学习科目中,语文教学是比较特殊的一项,语文教学往往会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语言文字训练点。那么如何设计语言训练点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思考起来,真正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语文教师在设计训练点的时候要注意将难度分解、呈阶梯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在四年级下册《鸟语》这篇课文教学中,学生明白这篇课文不仅写“我”领略了奇妙动听的鸟语,成了鸟儿的知音,还写到“我”从鸟儿的身姿中得到了启示。通过观察,明白这是作者抓住鸟儿的特点,从中得到启示而写成的一组排比句。以此进行本课的最后一个训练点,让学生通过想象读懂鸟儿给“我”带来的启示。如果这一训练点光是这样设计“从?摇 ?摇?摇?摇那里,我学到了?摇 ?摇?摇?摇”。那么一些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或许会开始思考,他们能结合课文内容或者生活体验说出一个个精彩的答案,但是这样的学生在班级里毕竟不多。更多学生在课堂中听老师讲、听同学讲,因为他们的基础比较差,找不到思考方向。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尝试把这样一个训练点换一个方式进行,将有难度的问题“肢解”,形成梯度,让每个学生都思考起来。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设计“从努力学飞的小鹰那里,我认识到?摇 ?摇?摇?摇;从?摇?摇?摇 ?摇那里,我懂得孝顺的道理;从?摇?摇 ?摇?摇那里,我学到?摇 ?摇?摇?摇”。这样一个有梯度的训练点的设置,一目了然,能顾及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一些基础不够扎实、领悟能力略为欠缺的学生,可以从第一个和第二个填空中明白这是要求抓住鸟儿的特点感悟它们身上的精神。

这样目标明确的训练将学生的思考与文本有效结合起来。学生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目标后进行思考,有了思考才会进步,才会在课堂中成长,成为课堂的主人。自主练习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之花。

二、阅读教学――从学生实践行动出发,内引外联,扩大阅读量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如何将“课外阅读”这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工程抓好、抓实,始终是作者不懈的追求。

其中,窦桂梅老师上的《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精神。窦老师紧紧围绕“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才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一主题,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学习,通过对经典文本《圆明园的毁灭》的推敲、感悟、反思,学生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魅力。在此基础上,窦老师还把“课外阅读”带入语文课堂中。如引入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雨果眼中的圆明园,的诗句,余秋雨的诗歌,20处景观的词语等。以此既增加学生对圆明园毁灭全方位的认识,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又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真正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这样的课堂在对文本的解读中超越、整合,在整合中生发提炼,母语文化在课程资源的不断补充和融合中渗透并丰盈学生的生命。自主阅读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之花。

三、写作教学――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取于生活,体会情感

陶行知先生说:“好文章是深度生活的产品,生活的深度不够,是勉强不来的。”的确,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没有生活的泉水浇灌,学生自然无法产生丰富的体验,也就不会产生言说的冲动。

刘佩维老师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节将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典型课例。学到“秋天”一段话时,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教学时刘老师不仅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的丰富物产,而且让学生学会用排比的句式介绍自己的家乡,将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你一定也想介绍家乡丰富的物产吧!你想介绍家乡什么物产呢?这些物产有什么特点呢!请你说一说:?摇?摇?摇 ?摇的?摇?摇 ?摇?摇;?摇 ?摇?摇?摇的?摇 ?摇?摇?摇;还有?摇 ?摇?摇?摇。”在句子训练结束后,学生大都能通过生活中的观察,抓住家乡特点的物产说话。整堂课,管老师没有字词教学,没有感情朗读,没有过多地深挖硬抠,而是将视角转向“生活”,转向“真情实感”,交给学生“表达的智慧”。

篇3

对于化学学科来讲,究竟怎样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呢?我认为,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生的好奇、思维的涌动、科学的探究、缜密的归纳、娴熟的实验技能是对化学生命化课堂最好的诠释。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认为,要成就这样的课堂必须站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角度,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一、做细做实小课题,在开放的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面对化学知识散、课时少的特点,为了将生命化课堂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可以将小课题做细、做实,以便在开放的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理科的学习需要良好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好理科的必要条件。具体而言,其做法有三个:

1.在知识的连续性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的提问应体现知识的连续性,注重问题预设的可行性,权衡知识的难易度,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在教学“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内容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氧气可以和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呢?”这个问题既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又可体现分类的思想,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思路。又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内容时,如果沿用之前的思路,就会设置这样的问题:“金属能和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呢?”这样的提问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没有体现知识的连续性。鉴于之前学生已对化学反应类型的知识有所积累,教师便可设置这样的问题:“金属能分解吗?金属能化合吗?”这样的提问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注重了问题预设的可行性,权衡了知识的难易度,从而使化学的内涵丰富起来,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2.精心设计习题,训练学生的体验式解题思维

在习题的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地设计审题分析—试探解法—总结反思的教学步骤,真实地呈现解题思路的探求过程,让学生从思路分析中寻找解题的方法,积累和总结经验。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训练学生的体验式解题思维。例如,小明家有一件久置的铜器件,其表面有大量“铜绿”。某化学课外实验小组的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后得知铜绿的成分为Cu2(OH)2CO3,无水硫酸铜为白色粉末,遇到水变蓝色。化学实验小组的学生向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铜绿粉末,并按图1所示进行实验。

基于此,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试管中剩下了黑色粉末,请你猜测它的成分并设计简要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标准答案:氧化铜、氧化铜和碳)

经过审题分析、试探求解之后,学生们不明白为什么一定含有氧化铜。后经总结反思发现,如果铜元素以单质铜的形式存在,则会呈现出红色,这与实验结果所呈现的黑色物质不符。另外,铜元素也不能以气体的形式存在。所以,铜元素只能以黑色的氧化铜的形式存在,碳既可以以黑色的单质形态存在,也可以二氧化碳的气体形式飞走。因此,试管中的黑色粉末可以是氧化铜,也可以是氧化铜和碳。经过这种透彻的分析,学生才能彻底地理解题目的本意。

3.关注错题订正教学,在分析中感受分析思维的灵动

做错题在学生的学习中不可避免,学生往往比较关注自己错在哪里,常常以错改错,却忽略对错误原因的分析。如此一来,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次做错了,下次可能还会做错。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错误的原因,体会分析错误的过程,让思维在整个错题解析的过程之中变得越发灵动,其效果肯定不言而喻。

二、探究与合作,在自主式学习中成就学生思维的厚度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怕学生学不会,于是就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最终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课的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必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学或互助学习,然后教师再适当地引导、启发,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例如,可将班内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水平相当的小组,小组互助的内容至少有三个:一是课堂互相检测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课前督促作业的订正情况;三是小组长负责讲解课堂上教师不集体讲,但组内成员有错误的题目。针对小组合作,也应有相匹配的一套评价体系,即一周一总结,在班级周评价中获得前三名的小组有一定的奖励。

在自主探究之后,进行合作交流,小组长首先搜集组员的观点,并对组员的观点进行点评,然后组长安排组员在全班范围内展示。在探究与合作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课型展风采,在不同的模式中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后,笔者探索出了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这些不同的课程类型,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1. 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新授课的教学模式,即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反馈检测。此模式的优势在于:从现实生活切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自主、合作、展示的环节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同时,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溶解度”这一内容,学生理解起来颇有难度。为此,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氯化钠和硝酸钾均为易溶物质,但哪种物质的溶解限量更大一些呢?”据此,让学生设计实验,并在学生交流实验方案时,通过其他学生的点评将溶解度定义中的四个要素(温度、一定量的溶剂、饱和状态、质量)一一得出。如此一来,既大大地降低了溶解度教学的难度,又拉开了化学概念性教学的序幕。

2. 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即寻找知识主线—构建知识脉络—知识灵活运用—直击中考。在知识主线的前提下构建知识脉络,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串成知识串,并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体会灵活运用的奥妙。

针对“物质构成的奥秘”一课,在学生自主复习拎出若干知识之后,教师可提示学生找一条主线将零散的知识串起。学生找到的主线即物质与性质及变化的联系,于是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知识脉络,旨在先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知识,然后利用微观的知识解释相关的宏观现象,进而学会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考试中的相关习题,所取得的复习效果较为理想。

3. 讲评课的基本模式

自主订正、反思内化原题分析、找准错因点评提升、方法指导变式训练、二次达标。此模式科学合理,既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层层落实,又不失学生能力的历练,是一种比较实效的讲评模式。

讲评课在实施上述环节时,也有一条主线,即“问题引领”。学生往往对学习过的内容兴趣不足,但教师要将已学过的内容变成崭新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感,既能做对题目,又能随时应对教师的问题。

每次单元检测后,发下试卷,教师应抽出8分钟给学生布置两个任务。一是自主订正,反思内化(时间5分钟),二是原题分析,找准错因(3分钟)。如果学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从中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质疑,教师则检查学生订正的结果,并进行方法的指导。

例如,2007年威海中考化学试题中,实验探究题目的最后一问:“20℃时,向含有17g碳酸氢铵的饱和溶液中通入……”对此,善于采用前后联系的方法阅读信息的学生会发现,本句话中蕴含的内容就在材料2中的溶解度信息表中,17g的饱和溶液原来对应的水的质量刚好是100g。就这样,问题迎刃而解。

四、同研与共享,在集体的智慧中缔造生命课堂的升华

高效、同研、共享的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例如,在新授课时,教师们可以相互交流每节课有哪些知识点,创设什么样的情景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如何设置问题有利于学生突破本节的难点。又如,在交流作业结果、批改作业时,教师们可以相互交流哪些题目出错较多,并分析出现该错误的原因。尤其是若某位同事因其他原因不能批改作业时,这种交流则可保证习题解决有的放矢。再如,在交流单元过关的测试结果时,同一备课组的教师都要对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解析,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方式。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其表现形式之二就是加大同一备课组的听课力度。在一周之中,同一备课组的教师必须互听一节复习课或习题课,并拿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来评课。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吸收其他不同教师的优点,并消化高效的教学方法,将其融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

篇4

关键词:生命科学;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教学任务

一、根据教学内容,将生命科学的例子运用到教学中

有机化学在生命科学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一个人只有知道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才会寻找办法、激发潜能。对于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总有一个疑虑:为什么一定要学习有机化学知识呢?有机化学知识在生命科学上能用得到吗?如果存在这些疑虑,势必会影响到有机化学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掌握化学与生命学科方面的综合知识,并融合在课堂讲解中。如在讲解“乙醇氧化反应”时可给学生介绍乙醇在人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使学生能感受到所学有机化学与本专业的衔接性,从而明确有机化学作为基础课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旺盛的精力来完成学习任务。

二、改革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在教学中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除了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外,更新教学手段也是重要措施之一。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和手段已经逐步应用于教学领域。多媒体教学是由教师主导的,但并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践行教书育人的宗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应是消极被动的“主体”,而应是“学”的主体。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实现对有机化学反应过程和反应机理的动态模拟,把某些微观的、抽象的内容(如原子轨道、分子轨道等)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关注学术动态,将学术前沿引入教学中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科研成果日新月异。有机化学虽然是一门基础学科,但它渗透到生命科学、科学研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我们可紧密结合科研,将研究成果穿插到教学当中。如向学生介绍近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的情况,尤其是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方面;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向学生讲述与教材相关的最新科研进展。“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要让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如当讲到“糖、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时,笔者结合“怀山药的药用成分和它的保健功能”的科研成果,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四、完善成绩评定形式,将多种考核方式应用到教学中

有机化学的成绩评价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分为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总结和单元测验。考勤是一项繁重的工作,由于课时紧张,堂堂点名检查考勤是不现实的,为此,可结合所授内容,灵活地安排两三道小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出答案并交上,如此可同时考察学生的学习和出勤情况,实属一项两全其美的举措。每章从课后题中精选一部分留为作业,鼓励学生通过作业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利用作业本与老师加强联系,将疑问写在作业本上,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抽出一定时间统一解决,个别同学的问题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来解决。要求学生自己分章节进行书面总结,学期末交上总结,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期末考试题目设置部分选做题,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充分结合生命科学的内容和知识,紧密联系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动态,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老师和学生互动起来,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予以加强。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交互式;主页设计;专业图书馆;用户需求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7.025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7-0134-05

〔Abstract〕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design the homepage of Shanghai Life Science library with interactive idea.Based on users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of resources and services,resources recommendation,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ubject information services are all in good interaction sense.This paper demonstrated the interaction of library website homepage construction.The results designed the homepage of Shanghai Life Science Library,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interaction and openness aspects.

〔Key words〕interactive;homepage design;professional library;users need

在专业图书馆主页设计中,资源集成与一站式服务已经成为普遍的设计方向。随着Web20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信息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用户与信息机构之间的交互过程变得越来越便捷时,信息机构已经意识到与用户的交互过程对用户准确获取信息与服务的重要性。专业图书馆主页的平台设计也努力发展交互式资源采集与信息服务,以提高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与信息服务的满意度[1]。

本文基于生命科学专业用户的信息需求变化,以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的主页设计为例,探讨专业图书馆如何借助平台实现交互式资源采购、管理与服务。

1 专业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趋势

11 用户信息需求现实多样性

当诸如丁香园(http:∥/)、小木虫(http:∥/)这些生命科学网站聚集着上百万人气的时候,专业图书馆的网页内容却只停留在提供多少服务?采集多少资源?只了解现实读者行为而忽略潜在需求。一个生命科学的专业人员其研究的方向和专业学习进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同的。当他们通过网络进入某个专业图书馆,在那里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除了专业文献数据库,从课题立项的基金申请到论文投稿、从实验设计的软件应用到持续关注的专题领域,甚至参加专业会议、找工作等等,都是他们所关注的内容。专业图书馆在主页设计中需要从用户现实需求的多样性角度出发定位主页内容。

12 用户信息需求精确知识性

由于信息互动产生及时性等特点,各种信息呈几何级增加,所以生命科学专业用户的信息需求不再是为找不到信息资源而发愁[2],而是需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形成有效的知识。淘宝用户以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检索过几件物品后,淘宝邮件会推送一些当时检索感兴趣类目的新物品,打开淘宝主页也能及时发现有关类目的品牌活动。因此,在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发展中,鉴于用户的信息知识服务的精确定位,专业图书馆主页的信息组织应该帮助用户查找到有关信息的横向、纵深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使用户更快地获取到有效的精确的知识内容。

13 用户信息需求新颖个性化

由于生命科学用户的信息需求不仅仅是检索一些期刊图书的需求,而是与生命科学相关的会议信息、工具信息、仪器信息、学习信息等多维一体的生命科学综合性信息需求[3]。“生物360”网站就是抓住生物用户群体对信息的新颖性体验,开设的多媒体、时光轴等栏目深受欢迎。因此专业图书馆主页对于这样的信息需求应更多方面注重信息的新颖性及个性化表现,吸引更多用户参与交互。

2 生命科学图书馆主页设计

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4]瞄准世界生命科学发展前沿的信息需求,围绕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一三五”发展规划,及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与发展的需要,建设系统、完整的生命科学信息保障体系、快捷的网络服务环境、权威的中国生命科学信息数据库,提供优质的文献情报服务的生命科学专业图书馆。

在新形势下,生命科学图书馆主页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专业需求。迫切需要一种从资源采购到资源管理、信息服务的动态、交互、开放的平台(图1)。

21 交互式资源采购

传统的专业信息资源采购基本都以书商提供的书目,经用户直接勾选推荐、E-mail推荐的形式开展。在Web20时代图书馆主页成为一个平台,用户将不只是被动地去勾选馆员提供的书目。而是在网上阅读新书目录、简介信息的同时成为书目信息的推荐者。由于用户的大量参与,交互式网页界面的重要性在新书资源采购的过程中越来越变得不可忽视,通过图书馆主页的多维交互式荐购平台,用户创造了全新的新书采购模式(图2)。

目前,生命科学图书馆主页的多维交互式荐购平台设计可通过ALEPH OPAC、中图海外图书选书系统、新书目录交互推荐系统等渠道进行新书的采选推荐,被荐购的书目经过图书馆员的和筛选后将会被纳入拟订系统的运作流程。

211 ALEPH OPAC荐购交互设计

ALEPH OPAC系统主要体现在书目显示的开放性,可以直接通过书目界面链接到当当、卓越等书商网站,用户可以为某本书写书评,并能转发到自己的BLOG或者豆瓣上,也可以利用TAG技术为图书添加标签,便于信息的管理和共享,也可以对所购新书的满意度做评价[5]。在荐购文献标签栏,填入荐购册数及荐购理由就能提交荐购的书目信息。

212 PSOP系统与用户对接

中图海外图书采选系统(PSOP)是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开发的一个集资源、营销、服务与技术为一体的海外出版信息资源平台。通过该系统开展图书馆的外文图书采选工作,主要包括:海外书目数据库建设、书目信息、专家选书、客户中心、协调采购等功能。实现专业图书馆资源采购直接和专家学者对接与交互。

213 新书目录交互推荐系统

新书目录交互推荐系统设计功能包括:馆员制作的新书目表单Excel上传,包括用户调查内容的模块设置等;书商征订书目Marc、Excel上传;读者登录后实现自行推荐新书目、对征订库书目进行荐购;形成荐购排名清单供馆员采购参考;所荐新书到馆后自动推送新书流通通知。新书目录交互推荐系统实现荐购、订购、反馈的无缝链接,开辟交互式采购的新渠道。

22 交互式资源管理

目前专业图书馆普遍对信息资源进行了整合,注重信息资源整合的广度、深度以及共享问题。这是专业图书馆广泛深入地开展交互式信息服务的前提与保障。

交互式资源管理平台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用户通过交互功能,对机构库、生物信息软件库等进行上传、及时更新有价值的生命科学相关的资源信息、软件工具、科研用户的发文等,充实信息服务储备;二是用户通过交互功能,可寻求平台责任馆员的帮助,提出自己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图3)。

资源平台中的不同模块如生物信息软件平台、机构知识库等都是提供开放接口,嵌入交互资源平台中。用户不仅是信息资源的受用者,而且可以成为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从而盘活交互式资源管理平台,而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资源展示窗口。

221 生物信息软件平台

生物信息软件平台是基于生命科学研究人员的迫切需求而建立的一站式共享平台,软件资源由于长期在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简称生科院)的各个研究所分布,资源分散难以管理共享,更新也不及时。因此生命科学图书馆馆员召集各研究所的学生会成员进行收集整理后去重、更新最新版本、增加使用说明等内容。置于生物信息软件平台的接口是开放交互的,能动态更新软件版本、提交新软件、交流软件使用方法等。为生科院每届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交互资源平台。

222 机构知识库

上海生科院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始于2012年,收集生科院研究所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利、专著等机构文档。基于Dspace的软件平台具有开放性,保持机构知识库的数据及时更新是机构知识库的生命力所在[6]。机构知识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科研教育环境的各个方面密切交互。生命科学图书馆与研究所科研处、研究生会等建立机构知识库的长效动态管理机制,以支持研究所长期的知识保存、管理、分析。

223 生命科学资讯

动态跟踪生科院研究所的学科关注点,生命科学资讯平台设计了“热点追踪”、“会议资讯”、“生命科学快报”以及“国内外生命科学网站”四大板块内容。如“热点追踪”以文章、机构、人物、新闻、多媒体等为切入点,定期推送相关学科热点内容,同时增加互动评论、讨论、分享功能;“会议资讯”以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学会的会议为主,提供参会注册、参会信息等。另外,“生命科学研究快报”以微信订阅的形式,为用户及时报道国内外生命科学及交叉学科等领域的信息:包括政策、前沿研究、重点科技项目进展、重要人才、科研基地、近期会议、热点文献等,每月2期推送到用户的客户端。

23 交互式信息服务

交互式信息服务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搬到网上,而是有着全新的内涵[7]。生命科学图书馆在互动服务中最初采用的主要方式有:(1)及时互动:电子邮件互动方式、Web表格的互动方式、BBS互动方式、实时参考咨询、FAQ解答互动方式等;(2)延时互动:网上定题服务、网上文献传递、网上馆际互借的交互式服务等。但随着微信、MOOC等新型交互服务形式的出现,专业图书馆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的需要,既实现一般意义上的交互式信息服务,也实现个性化、特色化的交互信息服务[8]。

231 学科博客、微信互动

生命科学图书馆的学科博客“今天你报了吗――有情就报”及时有关生命科学相关的期刊投稿、讲坛、分析软件、数据库网络资源、信息素养、学科评价、情报资料等,受生科院用户及生命科学相关用户的关注,近年来访问量近达4 500次,其中直接访问225%,搜索引擎访问475%。为更好提高学科博客、图书馆微信订阅互动的知晓度及直接访问量,生命科学图书馆的交互信息服务平台中直接嵌入学科博客、微信号的链接,打通与生科院用户互动交流的最后“瓶颈”。

232 开放信息素养平台

“开放信息素质教育服务平台”是集信息检索技巧、科研方法指导、论文写作与投稿、信息能力自测、信息交流答疑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园地。通过交互化、系统化信息素质导航图,用户可自主学习信息查询、信息检索、信息利用、科研方法的基本知识。同时生命科学图书馆开设的每周1小时信息素养讲座,集文献信息检索及生物信息分析为一体的素养课件视频等纳入交互式信息服务平台中,为生命科学专业用户交流信息素养搭建了一个全面的交互平台。

233 MOOC交互式课程

近年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以“短视频+交互式练习”为基本教学单元的知识点/知识体组织模式和学习模式开始逐渐发展起来。有关生命科学的MOOC也越来越受专业用户的强烈关注,交互式信息服务平台收集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的优质MOOC,集中展示生命科学的网络在线教学,以打造一个24小时在线服务的学习交互平台。

传统的信息服务基本是提供和利用的关系,其中提供者和利用者、利用者和利用者之间的交互都显得较少,难以增强用户的信息参与意识,难以营造很浓的研究氛围[9],难以发挥专业图书馆各种信息资源的优势。基于交互式信息服务平台(图4)实现“互动式服务模式”,用户不仅是信息服务的受用者,而且还可以成为信息服务的提供者,这样在交互式信息服务中提高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体现用户为中心的作用。

3 结 语

专业图书馆主页的设计引入交互性、直观性、效率性更强的信息服务方式,更易得到专业用户的偏好,更易形成一个专业群体的动态交互网络。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主页的交互式设计,通过交互式资源荐购平台,交互式资源管理平台,以及学科信息的交互式服务三方面着手,体现了新时期专业图书馆主页设计的多维度交互性,开放性。

同时,交互性的设计也需要引进激励机制这一措施,如积分激励方式、用户排名激励方式、纪念品奖励方式等促进专业图书馆用户的参与度与提升积极性,提高专业图书馆主页的关注度,这是专业图书馆主页维持生命力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晋,舒宝淇.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交互式信息服务的概念及类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4):58-60.

[2]俞建华.交互式信息服务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1,(6):88-90.

[3]王晋,杜兰芬.刍议高校图书馆交互式信息服务读者激励机制[J].黑龙江史志,2013,(11):186,188.

[4]生命科学图书馆[EB/OL].http:∥/jieshao.asp,2014-11-10.

[5]唐高芳.利用ALEPH500拟采系统实现学院参与选书实践的探讨[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0,24(3):1-3.

[6]张晓林.机构知识库的发展趋势与挑战[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2):1-7.

[7]黄晓卫,吴敏,张勇.论网络环境下交互式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4):78-81.

篇6

通讯作者:周晓馥(1964—),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植物分子生物学。

项目简介: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JLSJY2012Z064);吉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jlsdjy201142,jlsdjy201144)。

摘要:通过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构建了“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即验证性实验项目、综合设计性项目、开放实验必修专题、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实践教学指导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学内容选择和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041—02

2008年以来,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通过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科学研究的理念引入创新实践教学中,构建了“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一、“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生命科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是最佳切入点。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生命科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团结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修订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下,对原有实验课程的结构进行调整、重组和增补,积极优化实践教学,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1.建立验证性实验平台

验证性实验属于基础必修实验,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以吉林省生命科学创新实践基地与吉林省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平台,按照生命科学的认知规律,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以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2.建立综合性设计实验平台

在基础技能训练完成后,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综合性设计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综合性、时间较长的实验技能而开设。其目的有两个,其一是解决专业课程实验学时限制,衔接不当等问题;其二是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参与实验准备、实验设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查阅实验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辅助下完成实验,师生一起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3.建立开放实验必修专题平台

安排大学二、三年级学生进入各专业实验室,实施开放性的、创新性的、研究性的实验内容的教学,进一步过渡到毕业论文阶段。同时也为进入科研实验室、承担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做充分的准备。

4.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平台

针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组成小组,结合大学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以项目申请的方式选择和立项。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接受实际的科学研究训练,实施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在真正意义上做一些研究性实验。

二、实践教学指导师队伍建设

由于生命科学的“实验性科学”特性,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教师能够把所做实验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当前的新进展、新应用进行说明,将会获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因此,科研一线教师积极承担实验教学对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极为重要。在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注意精选一批有深厚科研背景的教师亲自主持实验课程教学。这些教师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实验室研究经验,能够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与实验的内容中。这些高学历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实验教学工作, 积极参与实验教学的改革,成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实践教学的特色之一。

三、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和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实验教学的内容跟上学科发展的趋势,鼓励教师将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因此,在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积极开展了实验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创立了“1个遵循、3个打破”,即实验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打破常规实验安排中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和教材的限制。

第一层次验证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如电子天平的使用、微量移液器的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基本培养基的配制等等,所以设置了诸如培养基的配制、显微镜观察等基本实验项目。

第二层次综合性设计实验,目的是使实验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设计性及探索性。因此增补一些新的设计与研究性实验内容,如菌种筛选实验、生态学实验等实验项目。菌种筛选实验可以使学生发挥一定的主动性,如设计采取不同的培养基、不同的筛选条件来达到筛选菌种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设计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层次是开放实验必修项目,目的是针对某一实验专题,开放实验室进行研究。设置了植物组织培养及再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等专题实验项目。

第四层次是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结合吉林师范大学学生科研立项和大学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开展。组建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科研一线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领域选定若干难易适度、具有充分可行性的科研题目,分别指导学生开展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四、实验平台建设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加大现有实验室资源的整合和改造,加速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先后获批成为吉林省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吉林省生命科学创新实践基地,使生命科学“四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有了可靠保证。同时,学院通过特色专业和教改立项,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校企合作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进一步支持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五、“四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初步应用

通过生命科学“四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是建立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平台,激发了我院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立项的热情,学生自愿组成项目小组踊跃申报,2011年我院获立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37项。通过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自主设计与实施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使学生真正地经历一次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中,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周晓馥教授指导的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2011年成功申报吉林省科技厅的大学生科技计划项目“叶赫绿色山野菜生产基地建设”(编号:20111316),是吉林师范大学第一个获批的吉林省科技厅大学生创业项目。另外,将创新实践研究扩展到创业教育研究上,教师帮助学生成立了公司,开始实施创业计划。在2012年第八届“挑战杯”复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选送的参赛作品《四平奥森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商业计划书》荣获银奖。

总之,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积极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将科学研究的理念引入创新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指导师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一体化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改革和探索,并可为生命科学类本科生创新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参考文献]

[1]盛伟,刘志超,张安超等.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

[2]周永凯,李淑珍,冯绍森,王文.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纺织教育,2011(03).

[3]倪春林,张展基,陈建平,郑文旭.农业院校化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01).

篇7

一、我省中学生物教师对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

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称为《意见》),提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意见》还指出:“要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加强评价的育人导向,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梳理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要加强教师育人能力培养,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育人意识。”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我们利用“问卷星”网络投票平台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分教师卷)和学生卷(。全省共有557位中学生物学教师和712个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所有答卷都真实有效,并由“问卷星”直接统计结果。学科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学科课程内容的实施是实现学科教育目标、发挥学科育人价值的最主要工作。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关注“学科的育人价值”的必要性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在教师卷中,近73%的教师认为“当前强调学科的育人价值,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教师们对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不够全面,特别在教学方式选择和教学实施中,尚存需要改进的地方。1.教师对生命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认识。中学生命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唯物主义”的学科观点,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生态学观点”“科学探究的思想”等。在教师卷中,近98%的教师认为“教学中将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来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是非常有效的育人方式”,说明实施新课程以来,大多数教师认同应将科学的决策、审美情境以及丰富的人文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以使学生的审美心理必须趋于健康、饱满和热烈,引导他们进入生命体验境界,唤醒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评判。教师们普遍认为,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将生态环境问题、食品安全、传染病及其预防、自然灾害及自救、健康的生活方式、诺贝尔奖中的生物技术等社会热点问题融入生命科学教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对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大有助益。2.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科育人价值的影响。96%的教师表示认可“通过小课题探究或科普活动,能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科学的兴趣,引导其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观点。课标重视对学生的STS教育,强调通过探究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感受生命的意义,这已经得到了教师在意识上的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灌输式”教学依然是主流的教学方式,多数教师并未有效转变教学方式,并未重视“课堂讨论”在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价值的挖掘。3.教学评价对学科育人价值的影响。在教师卷中,对于“您认为哪些方面的评价有利于实现生命科学育人价值的”这一问题(多选),超过90%的教师选择了“学业考试”和“学科竞赛”则分别占36%和34%。足见,绝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体现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保障,“日常学习评价”更有利于体现学科育人价值。

二、我省中学生命科学课程实施现状

1.生命科学课程内容的实施情况。在学生卷中,“你主要从哪些渠道获得关于生命科学的知识”这一问题(多选)的答卷,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课堂”“杂志”“报纸”“广播”,在其他选项中(填空)中,学生填写的主要答案有“网络”“手机”“计算机”等。这表明,电视、网络成为中学生获取生命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呈现多元化,当然,课堂依然是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的主渠道。在问及“生命科学教师在上课时会不会讲书本外我们关注的事情”时,反映“从来不讲”的学生占16%左右,这说明在生命科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学科特征,或多或少地将与学科相关热点问题融入课堂,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价值,展现科学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以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在问及“生命科学教师在上课中是否经常让我们做实验”时,选择“经常”“有时”仅占35%,选择“偶尔”“很少”的占43%,约22%的学生反映教师“从不”做实验。在问及“你是否参加过与生命科学学科相关的课外活动”时,约72%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生命科学学科组织的课外活动。这两项数据说明,在生命科学教学过程中,仍有相当多的教师减少甚至取消学科实验、放弃学科第二课堂活动,这对于学科育人是极为不利的。2.影响生命科学课程育人价值体现的主要因素分析。教师层面,绝大多数教师在接受调查和访谈时表现出了对学科育人价值的执著追求。在被问及“您对当前中学生命科学学科教学育人效果的评价”时,有约51%的教师认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说明我省生命科学学科育人实施方面尚存在明显不足,教师对学科教学的育人效果并不满意。约77%的教师认为,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直接影响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而在学生层面,当问及“你对生命科学课程是否有兴趣”时,约64%的学生选择“很有兴趣”或“较有兴趣”。师生对于学科学习兴趣和实施效果的追求存在一定落差,这是由学科地位、公众意识决定的,当然也和现行的招生考试的导向有关。此外,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的教学激情与育人意识、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课堂知识内容、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育人的效果。

三、对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价值的思考

篇8

一、通过介绍现代生物科技成果,培养生命科学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不仅介绍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还突出生物科学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在生物教学中,通过了解这些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的意识。如,在“生物与生物学”的开篇之际,了解转基因遗传工程、试管婴儿、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我国科学家通过将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转入棉花植株,培育成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抗虫棉。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全部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测定,破解了人类遗传和生老病死之谜。在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热爱生命的科学意识。

二、实施科学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王国奥秘的重要途径。在生物教学中,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学生通过配置不同浓度的“酸雨”,跟踪记录种子萌发的过程,得出不同浓度的酸雨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结论。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为今后继续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如,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让学生设计“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通过课前寻找鼠妇,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生活环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生活是否有影响?”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实验步骤和对照实验的设计,完成探究实验并得出结论。通过体验探究过程,认识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尝试设计对照实验,建立科学的实验思想,促进探究技能的提高。

3.重视生物学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动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选配仪器、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探究过程,不仅感受到实验带来的快乐,而且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巴斯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时,先让学生阅读“探究过程”,然后提出如下问题:(1)为什么要把肉汤煮沸?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明白科学家这样处理的目的,认识到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2)巴斯德在设计实验步骤时,为什么要用两个烧瓶做实验?学生分析讨论理解设计对照实验在实验中的重要性,学会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3)为什么巴斯德在四年后打破鹅颈瓶后肉汤很快变质了?明白实验的严谨性。通过学习巴斯德的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关注科学、技术、社会,培养科学的态度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密切。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及时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了解“科学家的故事”,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技术”等等。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例如,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得出生物的遗传规律,感悟到平时只要细心观察、

认真思索、勇于实验,就有可能发现自然界的奥秘,使学生心灵产生极大的震撼,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意义重大。

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更新,需要具备生物科学素养的人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因此,在日常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有的医学知识点与教学内容相关,应用这些医学知识点进行渗透,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生命科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内容与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渗透吸水等相关,课堂教学中可利用“水中毒”现象:若一次大量喝水而不补充盐分的话,血浆中无机盐浓度下降,细胞内溶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水分就会被吸收到组织细胞内,使细胞水肿,造成“慢性水中毒”,人会觉得头晕、口渴,严重的还会突然昏倒,极端情况下,还有可能致死。关于“神经调节”中的“突触传递”,其中神经递质发挥作用需要合成、释放、传递、结合受体、降解再利用这么几步。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所致的递质传递功能障碍慢性病;而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单胺氧化酶,促使突触部位的儿茶酚胺含量(神经递质)增多,产生抗抑郁作用。可通过病例分析,使学生理解神经递质需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而后被酶降解的作用过程。

2教学知识点,理解巩固

在“遗传与变异”一章涉及多种人类遗传病,让学生理解人类遗传病的病因及遗传方式,遗传概率的计算是本章节的教学重难点。例如,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形遗传、血友病X连锁隐形遗传,学生对这些病症的表现及病因充满兴趣,但对遗传系谱图的分析、遗传方式、概率计算容易出错,教学中可出示血友病在英国皇室中遗传的系谱图,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分析该病患者、携带者及其孩子的基因型,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遗传特点;对多基因遗传病如高血压等,可让学生回家调查家族情况,绘制成遗传系谱图,通过课堂交流进行理解巩固。

3应用选修课进行实验探究

本校在高一年级开设《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选修课,主要内容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由微生物引起的流行病;此外,涉及有关科学小实验,如自制酸奶、自制葡萄酒等。在教学实践中,将重点放在带领学生开展自主实验小课题上。例如,进行“面包防腐实验”: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防腐实验(加入盐、糖、胡椒粉、干燥剂,或风干、放入冰箱等)。在实施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后发现,加入胡椒粉的面包片最先发霉;风干的面包片最不易发霉。究其原因,胡椒的主要成分是胡椒碱,也含有一定量的芳香油、粗蛋白和粗脂肪等,可能会引起霉菌生长;水是生命之源,食物(面包)脱水能够抑制霉菌的生长。此外,学生还进行了“微波炉辐射杀菌效果”、“不同清洁用品洗手效果”等实验探究。学生初步踏入微生物学领域,在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获得了研究的乐趣。

4时间的利用

篇10

关键词:本科;科研创新;生命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39-03

本科教育作为多层次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是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加强培养本科生的基本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综合型大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1]。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我校正在积极创建“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逐渐把研究型教学理念与科研实践融入本科教育的各个环节。生命科学是飞速发展的科学领域,由于该领域科学研究的进展迅速,使得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对从事生命科学科研、应用和教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从事生命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教师,如何在自己的教学科研领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深化教学改革,激励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卓有成效地培养人才,是值得不断地探索的课题。

一、建立学术导师,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科研的启蒙与培养来自于具有一定学术造诣、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的指导。早在2002年,随着北京大学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的率先推开,一些高校也纷纷开始了在本科生中建立导师制的探索。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老师担任本科生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教育活动方式,是融教学与学生培养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新模式[2]。作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我校早在2005年在学校相关院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由各业务素质好又热心学生工作的专业导师(硕导和博导)负责各专业本科生的指导。我校本科生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引导学习、指导研究、传导方法、引导发展、开导思想、疏导心理等,在多年的实践中,导师制发挥着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为适应高校创新科研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我校正在探索由广义上的本科生导师向学术型导师转型的探索,建立本科生的学术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学术与科研创新的引导与指导。学术型导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本科生日常学习管理中不断为学生渗透科研精神与创新精神,可以通过以下举措切实有效开展工作:结合学院每年聘请大量国内外知名学者开展学术报告,有效组织本科生积极听取报告;有计划组织参观、介绍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介绍本院优秀的教师科研团体与研究方向;有效组织学术带头人、教授等不定期地为本科生开展学术讲座,介绍学科进展与前沿,对学生感兴趣的科研领域及时与相关领域教师沟通并推荐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通过不断完善与探索,使得导师制度在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将科研与创新的理念渗透入课程教学

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以学生知识积累为基础,课程学习是本科的主要学习内容,课程学习包括课堂理论学习与实验室基本技能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性应用知识、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地将科研与创新的理念渗透入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以论文形式进行研讨学习。生命科学领域不断出现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研究型教学首先必须创新教学内容,虽然本科教学重点是经典知识和传统技术的学习,但仅仅这样将远不能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如何创新教学内容呢?我们的做法是处理好教学内容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关系,适当引入学科前沿知识,结合我校教师的研究课题,提出当前的一些研究进展,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课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研讨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提出一些尚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或研究热点启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积极鼓励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

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研究性大学教学法的基本原则[3]。同时科研实践是理论、技术与实际应用相连接的纽带。开展科研实践训练,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有效促进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4]。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科研实践,可以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生命科学的科研特性,使得科研实践在生命科学类本科生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拥有国家动物学重点实验室、分子医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重点实验室,具有完善、先进的仪器、设备平台与人力资源优势,为我院本科生科研活动奠定了实验技术平台。多年来学校积极支持本科生的科研活动,为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构建了很好的平台,本科生可以自由组合2~4人的团队申请江苏省和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StudentResearch Training,SRT),平均资助金额2000~3000元/项[5]。然而,学生的项目选题必须得到教师的积极鼓励与支持,因为大多数项目的实施需要在科研实验室中完成。同时也需要教师在上课期间积极宣传本学院教师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动态,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也能有效促进学生与从事研究老师的交流,真正融入到学校学院的学术氛围中。多年来我们一直积极鼓励本科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科研实践,让学生参与小型科研的设计、实施与总结,时间长至二年,短至四五个月。短时间的科研实践主要通过本科生参与研究生科研活动进行;一年以上的科研实践主要是本科生自主申请省级或校级科研创新项目进行。由于教师的热情鼓励与宣传,每年有大批的本科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工作中。

四、认真指导学生的科研选题与申报

科研训练的首要工作是选题。多年来我们指导了多届学生的科研创新项目的选题申报。如何结合学生兴趣选取符合学生当前水平的课题进行创新训练呢?教师在指导时,首先要对本课题的训练所达到的预期效果做到心中有数,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现阶段已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选取有一定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科研课题。申报时教师无须包办代替,完全让学生自主积极参与团队的组建与分工、文献的阅读、方案的设计、申报书的撰写等具体环节,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加强学生科研创新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研究激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科研训练项目。通过指导学生的选题与申报过程,也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科研创新的主动性、信心与团结协作能力,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获得项目资助参与后续的科研训练。

五、保障学生科研项目实施

如果没有精心的指导,本科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后通常是手足无措,很难开展研究工作。作为导师,应该合理安排,建立保障本科生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建立了如下举措:(1)加强本科生的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吸纳本科生参与每周一次的研究生文献交流活动,并让本科生参与读书报告的交流;(2)选取优秀的研究生直接指导本科生的科研实践,研究生负责指导本科生参与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仪器的规范使用、实验实施的指导等工作;(3)定期交流研究进展与实验心得,指导解决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并对学生取得的进展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4)教师对本科生科研的经费上的支持。尽管学校对本科生申请的科研创新项目有一定经费资助,然而对于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的实验研究,也只是杯水车薪,大量的研究经费还是需要指导教师承担才能保障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通过这些措施,让本科生对研究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并能真正融入实验室研究氛围中,学习到研究技术,并且与研究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六、及时总结科研活动的实践成效

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目训练需要提交结题报告,需要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完成报告的总结与写作。对研究结果的总结也是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按规范的格式、规范的语言进行写作;要指导学生应用图形软件等处理实验结果、详细地描述研究结果、合理地讨论研究结果。同时,对研究结果要及时整理成研究,既肯定了学生的辛勤付出,又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将极大地强化学生的科研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年来,我们指导的本科生在《中国抗生素杂志》、《药物生物技术》、《生物技术通讯》、《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Peptides》、《Protein Expr Purif》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并且这些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习后,都顺利进入重点高校或中科院研究所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继续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总之,科学研究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应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无论是参与学术导师的工作,还是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都应在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并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创新精神与科研实践能力,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不断培养高质量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Z].2012-03-19.

[2]胡诗红.本科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7):118-119.

[3]施芝元,薛成龙.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的理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1):63-67.

[4]曹建,王海欣,朱若珊,卢晓东.以本科生科研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大学的个案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3,(21):16-19.

[5]汪育文,褚惠萍,曹祥荣,路遥,王伟.拔尖创新型人才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析—以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国家理科基地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2,(4):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