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生命体征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维持生命体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86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4例,女42例,年龄15~75岁,平均(50.2±2.5)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患有支气管哮喘15例,肺癌10例,慢性支气管炎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3例,支气管扩展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A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B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
1.2.1心理护理:呼吸内科重症疾病一般均能影响到患者的呼吸,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精神及经济上的负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及恐惧的情绪。故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解,以真诚的态度,亲切的话语,真心为患者着想的思想,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向患者相关疾病的知识,使患者形成正确的认知,要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注意与患者要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倾听患者心声,致力于为患者排忧解难,获取患者信赖,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提高治愈率。
1.2.2生命体征监测:由于疾病的干扰,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头晕等临床症状及一系列的生命体征,对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对症护理,缓解患者痛苦,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使之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同时,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深度、呼吸频率及心率等情况,并定时做好数据记录,对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进行有效评估。
1.2.3氧疗护理:呼吸困难是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患者容易出现休克症状,严重的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氧疗护理,在患者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缺氧症状时,或者是表现出呼吸困难的情况时给予其合理的吸氧治疗,给予鼻导管吸氧或者面罩吸氧方法供氧。氧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正确的使用气雾剂,为避免感染尤其要注意消毒处理。
1.2.4机械通气护理:保证患者气道畅通无阻,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气道进行仔细观察,观察是否有分泌物在气道内存在,如存在要及时清理。在吸氧过程中,要确保患者能够正确合理的进行吸氧,避免损伤到黏膜。合理湿化处理患者的气道,使气道保持净化,有效预防感染。
1.3疗效标准: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消失,呼吸通畅,维持生命体征在一个稳定状态,身体各项指标有较大程度恢复,生活质量提高。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消失,呼吸通畅,维持生命体征在一个稳定状态,身体各项指标得到一定的恢复,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未消失,呼吸困难症状较严重,病情不断加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严重制约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患者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A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72.1%,B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3.0%,B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来自于《吉林医学》杂志。《吉林医学》杂志简介详见.)
三、小结
篇2
关键词:丹参多酚酸;脑卒中;生命体征
丹参多酚酸是治疗轻中度脑梗死恢复期的一种药物,具有活血通络功效,主治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等症状。本研究选取本地区某医院40例脑卒中患者,主要评价用丹参多酚酸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以来我院脑卒中患者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35-70岁;西医诊断病程1-20周,平均病程(10.05±6.65)周。根据患者在试验过程中有无合并用药及所用药物的种类将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即患者无合并用药,8例;B组即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合并使用降压药物,12例;C组即患者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合并使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20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维持参加研究前已使用的其他既往病或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治疗方法不变,40例患者均应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100mg,1次/d,以250mL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静脉滴注,连续注射14天为一疗程。用药前,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一个疗程结束后3天内,进行复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以P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用药前后生命体征检测结果
A、B、C三组患者,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及体温等生命体征指标用药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3。
2.2 不同组别患者用药前后生命体征检测结果
患者用药前,将A、B、C三组两两比较,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及体温等生命体征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用药后,两两比较,除了B组与C组患者用药后的舒张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大脑动脉狭窄导致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的脑血管系统疾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1],属于中医的中风范畴。丹参多酚酸主要功能为活血化瘀、通行经络,早已成功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吉佩忠等人[2] 曾研究使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可控性。本研究中丹参多酚酸主要用于轻中度脑梗死恢复期的治疗,从药理角度看,丹参多酚酸具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增加氧自由基功能,从而改善脑部血液微循环,减轻脑神经细胞的再灌注操作,促使脑功能恢复[3]。
由于脑卒中患者以中老年为主,该阶段人群大多合并有其它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本研究中根据患者在使用注射丹参多酚酸过程中,有无合并用药及所用药物的种类,将患者分为无合并用药组、合并使用降压药物组和合并使用治疗脑梗死的口服药物组。
生命体征是患者的基本生命特征,因此,本研究主要检查患者在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分析得出,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及体温生命体征指标在用药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两两分析,除了合并使用降压药物组与合并使用治疗脑梗死的口服药物组患者用药后的舒张压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本次研究中,注射丹参多酚酸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的治疗,无论何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其注射丹参多酚酸对患者本身来说,其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有既往高血压病或脑梗病史者,在坚持原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丹参多酚酸注射治疗是比较安全的。
参考文献
[1] 翟建平. 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5.
篇3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护理配合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病,是由于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1]。小儿作为一特殊人群,对于疼痛的耐受性差,心理及身体发育不完全,因而对于手术的耐受性差,特别是术后疼痛对于患儿的恢复影响明显,因而合理的临床护理措施对于患儿尤为重要。我院自2011年1月开始对腹股沟疝患儿实施小切口高位结扎术,且配合全面的护理措施,明显降低了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4例患者均是我院外科自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患者,其中男孩32例,女孩2例,年龄在9个月~8岁,平均年龄(3.6±1.2)岁,左侧腹股沟疝者17例,右侧者15例,双侧者2例。
1.2纳入标准 年龄在8个月~10岁;实施传统开腹手术的患儿。
1.3排除标准 恶性肿瘤患儿;凝血功能障碍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过敏体质患者;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患儿;近期存在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患儿;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物过敏者;Ⅰ型糖尿病患儿。
1.4方法
1.4.1治疗方法 患儿实施氯胺酮全麻,沿患侧的耻骨结节之上约1.5cm 处做横形切口,长度约1.0~1.5cm,依次切开皮肤及浅筋膜,用拉钩牵引并充分暴露外环,将提睾肌纵向分开,在精索的内上方探查疝囊并将其切开,然后回纳疝内容物。横断疝囊或将其行钝性加锐性剥离术,游离疝囊并将其移至高位内环处,充分暴露出腹膜外的脂肪组织,用1号线将疝囊颈缝扎并清除多余的疝囊壁,止血,将及精索复位,然后用丝线缝合浅筋膜,使皮缘自然对齐,缝合切口,术毕。
1.4.2 护理方法
1.4.2.1术前护理:①术前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面对患儿时,态度要和蔼可亲,积极与患儿进行言语交流,经常抚摸或哄抱患儿,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患儿一种安全感;术前巡视病房时,要注意安抚患儿的情绪,语言得体,微笑面对,态度诚恳,及时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让患儿家长对患者进行放松性教育,主动介绍手术的环境及注意事项,减轻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积极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以往的成功病例,介绍手术的原理及优点,树立患儿及家属对于手术成功的信心;介绍术中及术后患儿可能出现的手术并发症及应对措施,让患儿家属做好心理准备,避免术后患儿家属情绪波动剧烈;②术前检查及评估:术前对患儿的体质及健康状况进行初步评估,完善相关检查项目,如肝肾功能、心电图、凝血五项及血常规等,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考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做好预防工作;③禁食,做好患儿术前禁食,并向患儿家长介绍禁食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一般在术前8h禁食,4h禁饮以避免患儿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呕吐而引发气道阻塞;④术前镇静:患儿在术前一般会存在哭闹或情绪不稳定,护理人员要对患儿进行必要的安抚,并充分体现出爱心及耐心,让患儿尽可能的保持安静,避免疝气嵌顿的出现;术前给予阿托品肌注,实施药物镇静、镇痛;⑤备皮:患儿手术部位往往欠清洁,特别是脐部,由于脐部的褶皱较多,容易并存灰垢及细菌,术后引发感染,因而术前必须嘱家长给患儿洗澡,更换干净衣裤,同时要避免感冒引发咳嗽;⑥患儿进手术室之前,注意排空膀胱,避免其充盈而影响手术视野,同时也可以减少膀胱损伤的发生率。
1.4.2.2术中护理:①环境护理:患儿自身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异常敏感,因而护理人员要注意维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将室温控制在28℃左右,同时要注意维持室内湿度的稳定,将湿度控制在60%左右,以免患儿受寒或因不良刺激而引起患儿的剧烈反应;注意维持室内及周边环境的安静,提前告知家属在手术室外要保持安静,避免喧哗;同时,手术室内要保持安静,护理配合要快、准,以降低噪音;注意将各项仪器设备的噪音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避免吵闹;②护理:患儿在手术过程中,护理极为重要,患儿由于肌肤娇嫩,受压迫容易出现损伤,特别是四肢,应当对其进行一定的固定处理,但是要注意松紧适度,且固定时应当用棉垫包裹好,避免出现勒痕;保障患儿的舒适性,既要注意维持呼吸道的通畅,又要保障血液循环的畅通;③观察基本生命体征:患儿由于各项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应激反应能力较差,在麻醉状态下容易出现明显的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血压的异常等,因而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注意维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性,避免患儿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心率、血压、体温的严重异常;④器械护理:要明确手术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各种器械的种类及数量,注意进行清点,避免纱布或其它器械的遗漏。
1.4.2.3术后护理:①检测生命体征,术后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神志、面色及瞳孔的变化情况,检测患儿的体温、血压、脉搏及呼吸情况,若出现高热、心率加快、呼吸频数等情况应当及时告知医师;一般情况下,若患儿生命体征稳定,要求持续检测24h;②护理:患儿在麻醉状态下,注意保持其平卧位,去枕,将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阻塞气道而引发窒息;患儿清醒后要适当抬高其头部,促进其呼吸功能的恢复[2];③术后饮食指导:患儿术后12h可饮用少许温水,若无明显的呕吐反应后可给予流质饮食,并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初期饮食应当以易消化、高纤维及维生素食物为主,禁食油腻、辛辣之品,注意少食多餐,少食豆类、牛奶及高糖食品;④观察腹部体征:患者胃肠娇弱,手术后容易出现胃肠道胀气,排便困难等情况,因而要及时观察患儿的腹部情况,对症处理;⑤心理支持:患儿术后一般会存在轻度的疼痛或紧张情绪,因而护理人员要及时的给予心理支持,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同时通过抚摸、玩耍的方式分散其注意力,降低其疼痛感;⑥切口处理:注意密切观察手术部位的肤色变化,观察是否存在渗出、出血等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换敷料,避免切口感染;⑦术后活动:患儿一般在术后6h时就会苏醒,此时应当鼓励患儿在床上进行四肢活动及头颈部的活动,也可适当的进行翻身,但应当注意翻身的速度及部位,避免手术部位受压迫;术后24h时可下床进行缓慢活动。术后康复性训练有利于促进患儿的血液循环,减轻肠道胀气状况,且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2 结果
34例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且痊愈出院,无1例患儿出现严重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3.1±0.6)d。
3 讨论
小切口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是一种创伤小、操作简单、疗效佳、安全性高、恢复快的治疗方法[3],配合全面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儿的恢复。护理人员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围绕患儿健康展开工作,注意维持患儿心理状态的稳定,观察基本生命体征,维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注意观察患儿伤口的变化情况,实施合理的饮食指导及康复指导方案,尽可能的帮助患儿早日康复,和谐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李万全,靳风莲.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 158例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41):65-66.
篇4
作者单位:021008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颅脑损伤死亡占所有外伤性致死的70%。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仍在50%以上。如何提高其救治水平现仍属难题。除正确诊断和及早手术外,加强监护和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神经外科加强监护的主要内容之一。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重型颅脑伤概念
重型颅脑伤表现为广泛性粉碎性颅骨骨折和重度脑挫裂伤。出现急性颅内血肿、脑干伤及脑疝者,昏迷时间通常超过12 h,呈持续性昏迷或进行性昏迷加重,醒后短期出现再昏迷神经体征和生命体征都有明显改变。GCS计分为5~8分。
2 护理评估
外伤史:
首先了解受伤时间以估计伤情、选择清创时机。了解致伤原因及暴力性质,以判断可能的损伤及其严重程度。了解受伤时及受伤后情况,如伤后是否迷、有无中间清醒期、有无抽搐、失语稚瘫痪、有无瞳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等。
3 临床表现
3.1 昏迷 意识丧失,常有烦躁,对语言无反应,痛刺激反应迟钝,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减退或消失,角膜和吞深昏迷 对外界一切刺激均元反应,深、浅反射消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角膜和吞咽反射消失,四肢肌张力消失或轻度增强。
3.2 呕吐 呕吐也是头部外伤的常见症状之一。早期的呕吐可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凡频繁呕吐者一应警惕颅内血肿形成。
3.3 眼球变化 ①双侧瞳孔大小不等,一侧或双侧时大时小,伴有眼球位置歪斜意识障碍,表示中脑受损。②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光反应消失,并有中枢性高热,为桥脑损伤。③一侧瞳孔先缩小,继而散大,光反应差,患者意识障碍加重,而对侧瞳孔早期正常,晚期随之散大,为典型的小脑幕切迹疝的表现。④深度昏迷,双侧瞳孔均散大:光反应消失.多为濒死状态。⑤双眼运动不协调,出现眼球分离、歪斜情况时,多示脑干损伤;双眼同向凝视,常表示对侧额中回后部有刺激性损伤。
3.4 肢体偏瘫 伤后一侧肢体少动或不动,对疼痛刺激反应迟钝或无反应,锥体束征阳性。并呈进行性加重。此时,应考虑血肿引起脑疝或血肿压迫运动中枢。出现大脑强直时为脑疝晚期。
3.5 命体征变化脉弱,节律紊乱。血压下降,经数分钟后逐渐恢复正常,可为脑性体克。持续性低血压则伴有脑损伤时,患者立即出现意识障碍、面色苍白及四肢松软等一过性表现,同时伴有呼吸暂停,无复合伤、内出血。若呼吸、脉搏、血压的紊乱时间长,无恢复的迹象,则常表明严重。伤后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但随后又逐渐出现血压升高、脉压加大、呼吸及脉搏变化时,则提示有进行性颅内压增高,提示颅内继发性血肿。
3.6 脑疝 小脑幕切迹疝,最为常见,患侧瞳孔散大,患者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和进行性意识障碍恶化。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表现为血压升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急性枕骨大孔疝常突然发生呼吸障碍、昏迷迅速死亡。
4 辅助检查
4.1 计算机体层摄影(CT)检查是颅脑外伤患者的首选检查,同时还可以动态地观察病变的发展与转归,对于一些特征性脑损害、 键性病变及预后的判定亦有重要意义。
4.2 X线头颅摄片能较好地显示着力部位、颅骨骨折、有j 饽物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5 救治要点
5.1 紧急处理 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是否正确和及时,是抢救效果的关键。急救人员须先对受伤时间受伤原因及过程作重点了解,随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进行认真检查。正确判断伤情,严密观察伤员意识情况、瞳孔和生命体征。
5.2 保持呼吸道通畅与充分给氧,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气道不畅或吸人性肺炎,加重大脑缺氧致颅内压增高,加重病情。故保持气道通畅,维持良好的气体交换极为重要。
5.3 控制出血与纠正休克。
5.4 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合并伤,有颅内血肿者。需紧急开颅清除血肿。应争取在30 min内作好备皮(剃头)、配血、导尿等术前准备工作。
5.5 手术治疗
5.5.1 开放性颅脑损伤:原则上应尽早行清创缝合术,争取在伤后6 h内进行,最迟不应超过72 h。应严密缝合或修复硬脑膜和头皮硬脑膜外可放置引流管。
5.5.2 闭合性颅脑损伤: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手术主要是针对颅内血肿或重度脑挫裂伤合并脑水肿引起的颅内高和脑疝。凡有手术指征患者应及时手术。如患者迅速出现再昏迷加深、一侧或两侧瞳孔散大,应力争在30 min~1 h内手术减压。
5.6 非手术治疗
5.6.1 头位与 头部抬高15°~30°,身体自然倾斜,避免颈部扭曲.以利颅内静脉回流。
5.6.2 抗脑水肿治疗 目的是解除引起颅内高压的脑组织水肿以控制颅内压力.成人常用20甘露醇稚250 ml快速滴注。紧急时可加量。病情危急时可加呋塞米20~40 mg静脉注射,肾功能障碍时可改用甘油果糖250 ml 2次/d静脉注入。
5.6.3 激素治疗 主要应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其治疗原则为:给药宜早、剂量宜大、疗程宜短、停药宜缓。
5.6.4 亚低温治疗 主要应用物理降温,如冰帽、冰袋、自控颅脑降温仪等。体温过高,物理降温无效时,需应用亚低温治疗。亚低温对严重脑挫裂伤、脑干(或)丘脑下部损伤伴发高热和去脑强直者具有较好治疗作用。
5.6.5 过度换气 借助呼吸机行控制性过度换气,使血PaCO2降低、PaO2升高,促使脑血管适度收缩,脑血流量减少,从而降低颅内压。PaCO2宜维持在25~30 mm Hg之间,不应
5.6.6 支持治疗 伤后2~3 d禁食、禁水,每24 h补液应限制在1500~2000 ml,24 h尿量保持在600 ml以上。注意补钾,防止因禁食、呕吐、应用脱水剂与激素引起低血钾。
6 护理措施
6.1 气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维持正常呼吸功能,持续低流量吸氧。在血气分析和呼吸功能监测下,争取尽早气管切开。在做吸痰等呼吸道处置时,应避免过度刺激支气管而产生剧烈咳嗽使颅内压过高。
6.2 生命体的观察 对伤后疑有颅内血肿的患者以及重型颅脑伤术后早期的患者,应每30~60 min观察一次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及眼部体征的变化,并做好记录。生命体征变化常见:急性颅内压升高时常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而慢的所谓“两慢一高征”。色苍白、四肢发凉、冷汗、血压下降以及脉搏细速者应考虑合并休克。术后血压不稳或下降伴脉搏增快常提示血容量不足。脑干损伤晚期可出现脉搏速弱、血压下降、呼吸节律异常或突然停止;脑外伤患者伤后或术后的第2天起多有低热,下丘脑损伤可在早期出现中枢性高热;伤后或术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后又出现上升者应考虑继发感染,常见感染为伤口、颅内、肺部及泌尿系统感染;
6.3 引流液的观察 床位调高15°~30°。注意引流袋的高度及脑室引流迅速而有效的降颅压方法之一。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流出的量和速度。引流可间断进行,引流后颅内压保持在15 mm Hg为宜。过低可引起脑室塌陷和桥静脉撕裂。预防颅内感染和保持引流管通畅是引流期问的主要措施.
篇5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常规护理模式;舒适护理模式;应用效果
护理人员做好护理服务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室护理服务十分重要[1]。手术室不仅是外科医生为患者治疗疾病的重要场所,而且是医院整个护理服务的重要环节,由于患者在手术之前对自身疾病以及手术治疗知识缺乏认知,在心理上较易出现焦虑、紧张和恐惧等负性情绪,给患者精神和身体带来双重压力,不利于麻醉和手术治疗效果,此时加强手术室护理服务尤为重要[2]。我院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服务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8例患者根据手术时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组(38例)和舒适护理组(60例),舒适护理组男41例,女19例,年龄为15岁~83岁,平均年龄为(47.2±5.9)岁;科室分布包括产科31例、泌尿外科10例、妇科5例、骨科4例、神经外科10例。常规护理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为17岁~80岁,平均年龄为(51.0±6.4)岁;科室分布包括产科27例、泌尿外科6例、妇科2例、骨科2例、神经外科1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服务:术前30min至病房接送患者,仔细核对患者姓名、床号、提供静脉置管或静脉输液治疗。舒适护理组患者实施全面手术室舒适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术前护理:由于患者对自身疾病和手术治疗缺乏认知,通常存在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因此手术前医护人员需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为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的发生原因、手术治疗方法、目的和注意事项,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通过成功案例树立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尽可能满足患者合理需求,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从而确保手术顺利实施。②手术室护理:医护人员麻醉前再次核对患者基本情况,避免发生意外,并与患者进行简单的交谈,为患者介绍手术室基本情况,适当安抚患者,同时保证手术室室温和湿度适宜,温度维持在21~25℃、湿度维持在50%左右。术中医护人员应保持安静,切勿大声喧哗,勿讨论与手术无关事情,营造良好的手术治疗环境。手术进行期间护士积极配合医生,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积极做好相关记录,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协助处理。③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将患者安全送回病房,术后第2天对患者实施回访,查看患者饮食、伤口、精神和心理等情况,为患者讲解手术效果及术后注意事项,同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积极回答患者提问。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焦虑改善情况以及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满意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评分越高说明焦虑症状越严重,正常指焦虑评分<50分,轻度焦虑为评分在50~60分,中度焦虑评分为61~70分,重度焦虑评分>70分。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由患者自行填写,对于无法填写者由家属代填,问卷总分为100分,得分≥80分表示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术前2组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舒适护理组患者各生命体征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舒适护理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8.3%(59/60),常规护理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86.8%(33/38),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45,P=0.021)。舒适护理组患者术后SAS评分(44.1±3.2)分,与常规护理组的(57.6±4.5)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342,P=0.000)。
3讨论
舒适护理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与佳绝护理方式不同,主要针对患者对自身疾病和手术治疗方式缺乏认识以及手术前会产生担心和恐惧心理而采取相应护理服务,使患者在心理、生理、精神和社会等层面感到舒适,从而以最理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确保手术圆满完成[3,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舒适护理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改善情况、术后焦虑情况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舒适护理服务不仅有助于保持手术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还能明显降低术后焦虑以及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云霞,秦爱敏,郭瑞华,等.对比分析两种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0):67-68.
[2]王越.两种护理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6,9(8):51.
[3]郑明阁.手术室语言及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19):69-70.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10~78岁,平均42岁。车祸伤33例,打击伤10例,跌伤5例。同时伴有肋骨骨折7例,肝挫伤8例,左肾挫伤4例,颅脑外伤6例。本组患者均有明确胸腹部外伤史,48例均有腹痛,40例有全腹压痛及反跳痛,且以左上腹为著。17例有不同程度失血性休克表现,48例均经B超及CT检查,部分病例经腹腔穿刺后明确诊断。根据CT表现,损伤程度按Gay4级法分级[1],Ⅰ级:局限性包膜破裂及小的包膜下血肿;Ⅱ级:小的外周撕裂及实质内血肿直径<3cm;Ⅲ级:撕裂伸展至脾门及脾实质内,血肿直径>3cm;Ⅳ级:粉碎性脾及血管断裂。本组Ⅰ级30例,Ⅱ级18例。
1.2 治疗方法①置重症监护病房内,进行生命体征持续监护。②禁食水,如合并有腹膜后血肿,出现腹胀、胃肠功能紊乱时进行持续胃肠减压,一般3d,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可行流质饮食,绝对卧床休息2周,1周后口服缓泻剂,防治便秘,根据病情2~3周可下床轻微活动。③输液、输血、纠正休克,营养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部分病例失血多者可输血400~800mL。④合理使用止血药及抗生素1周。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变化。⑥动态观察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入院后如病情稳定,24h后应复查B超一次,了解腹腔出血有无增多,以后每3d复查一次,如病情有变化,生命体征不稳可随时复查B超,必要时行CT检查,了解脾血肿的变化及盆腔积液有无增减。
2 结果
48例患者入院后全部采用非手术治疗,3例中转手术行脾切除术,其中2例3d后生命体征突然不稳,复查B超,盆腔积液增多,并有休克表现,1例1周后自行下床活动,突然晕倒,并发延迟性出血而中转手术,无死亡病例,治愈率93%。
3 讨论
3.1近来研究表明,脾脏具有抗感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造血、储血、滤血功能;对性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2]。所以脾破裂非手术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Kundcon研究表明:脾损伤后具有自行止血的功能,有极好的愈合能力[3],脾损伤大多为脾轴呈垂直的段间破裂,脾门的大血管损伤较少见,因此短时间内即可自行止血,在以往的手术中也发现部分病例出血已停止,据上述理论,非手术治疗脾破裂成为可能。我们认为入院后一般情况尚可,或补液后生命体征平稳,血红蛋白100g/L以上,可以首先给予非手术治疗。
3.2脾破裂非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取决于脾损伤的程度,出血量的多少,自身凝血功能的强弱,合并伤的严重程度以及伤后抢救治疗是否及时恰当。作者认为严格遵循以下原则采用非手术治疗脾破裂是安全可靠的。①经B超或CT确诊的Gay分级在Ⅰ~Ⅱ级脾破裂。②合并有腹腔内脏器损伤较轻、不需手术处理者。③入院时血压平稳,或经快速补液/输血400~800mL后血压平稳者。④动态B超检查腹腔积血没有进行性增加,血红蛋白没有进行性下降,腹部体征没有加重者。⑤凝血功能正常,非病理脾者。⑥具备中转手术、抢救措施及重症监护的条件。
3.3非手术治疗脾破裂的同时,应做好术前准备,当发现出血量增加,生命体征不稳定,腹部体征加重,应果断行手术治疗,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的基本原则。非手术治疗脾破裂的并发症为延迟性出血和脾脏缺血感染,本组出现3例延迟性出血。延迟性出血是非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每例非手术治疗的脾损伤患者都应严密观察,并随时做好急诊剖腹手术的准备。
对于年龄>55岁或合并有腹内、腹外脏器伤者,过去认为不适合非手术治疗。我们成功地治疗了2例70岁以上因跌伤致脾破裂,腹腔积血厚度5.0cm,家属不同意手术的患者。脾破裂多为胸腹部外伤引起,单纯脾破裂者少见,多合并有腹内、腹外脏器损伤,只要合并伤不严重,不需手术探查治疗者,均可非手术治疗脾破裂,本组合并伤27例。我们认为年龄、合并伤并不是非手术治疗的禁忌证。只要做到严密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根据病情随时、定期复查血常规、B超、胸片、腹部平片,积极治疗的同时,做好中转手术的术前准备,非手术治疗脾破裂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周康荣.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292.
篇7
【关键词】漫性轴索损伤;临床护理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是颅脑外伤致 广泛脑白质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主要特征的损伤,特点昏迷时间长,并发症多,伤残率高,死亡率高,严重时临床病情重笃,死亡率50%,恢复良好者少于25%。本文总结自2005年3月-2010年2月弥漫性轴索损伤43例患者的临床护理,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43例,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8-76岁,平均36岁,车祸伤29例,坠落伤8例,其他暴力伤6例。入院时(Glasgow Come Scale,GCS)3-5分31例,6-8分8例,9-12分4例。入院后经过基础护理,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的检测,亚低温的护理,人工冬眠的护理,气管切开的护理,呼吸机的应用等,恢复良好者19例,轻残者11例,重残 6例,死亡7例。
2临床护理
2.1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非常重要,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大部分处于昏迷状态,常伴有呕吐,误吸是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等 ,保持良好的气体交换是极为重要的,患者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防止呕吐物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舌后坠影响呼吸者,可采取侧卧并托起下颌,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或气管切开以改善呼吸道的通气情况。并予持续氧气吸入,使SpO2维持在95%以上。鼻导管法吸入氧浓度计算法:吸入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1]。
2.2消化道管理: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处于应急状态,易发生消化道出血,患者入院时即给予制酸,保护胃粘膜的药物。昏迷或吞咽困难者在发病第2-3天即应鼻饲,加上胃肠道外营养可以补充热量,有助于防止胃肠道并发症及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2.3生命体征监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生命体征多不稳定,若血压上升、脉搏缓慢而有力、呼吸慢而深,提示颅内压增高,应警惕颅内血肿或脑疝早期;若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心跳减弱、呼吸减慢不规则,提示脑干功能衰竭;若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警惕有无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内出血。
2.4降颅压管理:颅内压增高是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颅内压的管理是治疗重要任务。降颅压治疗需同步检测颅内压及血压,以维持脑灌注压>70mmHg。
具体措施:
2.4.1抬高床头=30度,可增加颈静脉回流而降低颅内压,头部要保持中线位,对于低血容量患者,抬高床头可使血压及脑灌注压下降,因此行此措施前应排除低血容量。
2.4.2镇静和镇痛;患者烦躁、头痛剧烈可静脉镇静选用异丙芬,咪达挫伦等,镇痛通常给予吗啡,芬太尼等。
2.4.3降颅压药物治疗:用高渗脱水药为主,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白蛋白,高渗盐水。不建议使用类固醇。
2.4.4过度通气;尽管有效,但作用持续时间短同时造成脑血流下降的特点限制其应用。
2.5人工冬眠、亚低温的护理:是指在临床应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阻滞作用的镇静药物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并配合物理降温使自主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亚低温能降低机体代谢率, 减少氧耗,减少钙离子内流, 保护细胞膜, 减轻脑水肿。,人工冬眠作用(1)镇静催眠作用,(2)降温作用,(3)改善心肺功能,(4)促进代谢,(5)改善微循环,(6)稳定内环境。在下列情况时禁止或谨慎使用人工冬眠:有明显中枢性呼吸衰竭者、有明显脱水,严重贫血,电解质紊乱者、心血管系统有血栓形成者、有房室传导阻滞者、1岁以下婴儿者。我科选用冬眠Ⅰ号(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哌替啶100 mg),冬眠期间要密切检测生命体征防止循环衰竭及呼吸心跳骤停的发生、检测颅内压、脑灌注压、防止冻伤、褥疮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组冬眠时间基本为7天,最长不超过10天[2]。
2.6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合并肢体偏瘫,加上人工冬眠、亚低温的治疗,容易合并深静脉血栓,本组护理加强四肢的按摩及被动活动,冬眠患者四肢穿弹力袜可以有效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肌张力。
2.7其他护理:对于昏迷的患者应早期给予言语刺激、肢体活动刺可促进患者早日苏醒,对于清醒患者应早期给予心里康复、肢体的康复训练。
3总结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昏迷时间长,并发症多,伤残率高,死亡率高,严重时临床病情重笃,死亡率50%,通过基础护理,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的检测,亚低温的护理,人工冬眠的护理,气管切开的护理,呼吸机的应用等高质量的护理可以降低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可以提高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生存率及治愈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多发伤;急诊救治;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220-02
多发伤主要是指在同一受伤原因的打击下,人体同时或者是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剖部位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创伤,而其中的一个创伤即使是单独存在,也可能会危及到生命安全。当前,只要出现头颅伤、颈部伤、胸部伤、腹部伤、软组织伤、盆骨等多处骨折中的任意两种创伤,均被定义为多发伤。此种疾病的主要临床特点表现为伤情危重、变化快、休克率高、伤情复杂、易漏诊等,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危害较大,严重违纪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对于此种疾病,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予患者准确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以免漏诊,同时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其对症治疗,以确保患者病情的良好控制,从而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2]。当前,临床上应用常规治疗加机械通气治疗此种疾病的效果显著,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多发伤患者,对其采用此种方法治疗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07年11月-2012年5月间到我院诊治的79例多发伤患者,其中,男性45例,年龄在17-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6岁,女性34例,年龄在19-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1岁。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伴随多处骨折及创伤,需要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79例患者中,由于坠落致伤的有21例,由于挤压致伤的有30例,由于道路交通致伤的有19例,由于其他原因致伤的有9例。所有患者中,合并有颅脑损伤的有16例,肋骨骨折合并肺挫伤的有26例,骨盆骨折的有12例,四肢骨折的有13例,肾和尿道孙山的有16例,脊柱损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有12例,将7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39例,首先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此基础上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治疗,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同时将所得实验数据记录。
1.2方法:患者由于疾病的困扰,导致其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性疾病,对此,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予患者基础治疗,对于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并发性疾病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如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要及时给予其吸氧治疗,对于失血过多的患者,要及时给予其输血治疗,对于出现骨折的患者,要及时给予其骨折复位治疗,对于出现感染的患者,要及时给予其抗感染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并促进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3]。在给予患者常规的基础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对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护,包括呼吸系统监护,对患者采用机械辅助通气,以保证其呼吸通常,对患者进行全天性气道压力和潮气量的监测,同时对患者的呼吸节律、呼吸频率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对患者的循环系统进行监护,对患者的心电情况实行全天候监护,对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以确保维持患者的血压稳定,并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出现间歇性肺水肿的患者,要确保其血容量循环,对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维持低压力和低潮气量,同时要尽量保持患者的自主呼吸,以促进患者微血管的修复,从而消退肺水肿[4]。对于出现感染的患者,要以控制和清除患者的局部病灶为主,加强对患者的补液治疗、营养治疗、抗感染治疗等,以降低炎症,实现对患者病情的良好控制。对于出现功能恢复期的患者,要逐步的降低其呼吸机的参数,并适当进行脱机训练,以做好脱机准备[5]。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治疗,针对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创伤进行对症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对所有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严密监控,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以促进患者的生命体征始终维持在稳定状态[6]。
1.3疗效标准: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疼痛有较大程度的缓解,各项身体指标趋于正常,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患者恢复良好。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疼痛有所减轻,各项身体指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患者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消失,生命体征处于不稳定状态,病情呈现出不断加重的趋势,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7]。
1.4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指标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较小,无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有实际性的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通过对所有患者实行一系列的治疗,其病情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观察组40例患者中,显效21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90%,对照组39例患者中,显效16例,好转12例,无效11例,治疗有效率为71.8%。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见表1
3讨论
多发伤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此种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威胁,严重制约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此种疾病的高死亡率也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8]。因此,对于此种疾病,要对患者采取及时的急诊救治措施,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实现对患者病情的良好控制,同时也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残率,以提高患者后续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对于此种疾病的治疗,及时、有效的基础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保证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和休克率,给予患者吸氧治疗、营养支持治疗、补液治疗、抗感染治疗等,可以有效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各项身体指标处于稳定状态,以为患者的后续治疗赢得时间[9]。但是,如果仅依靠单纯的基础治疗,很难有效的降低患者死亡率,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单纯的常规治疗,39例患者中,显效16例,好转12例,无效11例,治疗有效率为71.8%。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差,39例患者中,出现了11例病情加重或导致死亡的患者,严重影响到了对患者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了机械通气治疗,对于患者的效果显著,机械通气治疗对于严重多发伤危重患者的帮助较大,实施有效的低压力和低潮气量控制,可以实现肺保护通气,从而为治疗赢得时间,在患者治疗的不同阶段,对患者采取不同模式的机械通气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原发病,实现患者病情从根本上控制,同时还可以控制感染,以避免对患者的重要脏器造成感染,治疗效果显著[10]。由此可见,此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戚良碧,杨传平,李江,陈正刚. 严重腹外伤伴多发伤37例救治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12(12):23-24
[2]马渝,鲁力,文玉明,程黎,,都定元. 严重多发伤的ICU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创伤外科杂志. 2011,87(01):98-99
[3]牛军民,缪金透,张宝杭,陈孝敏. 损伤控制在腹部损伤合并多发伤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1,74(01):112-113
[4]汪雪源,许中友. 严重腹部损伤合并多发伤65例诊治分析[J]. 浙江创伤外科. 2011,55(01):77-78
[5]袁伟,郝伟. 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血清中CRP、TNF-α和IL-6水平的动态变化[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1,84(04):98-99
[6]王文璋,王幼黎,文雨明,李久江. 胸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诊断与治疗(附174例报告)[J]. 航空航天医药. 2010,66(05):36-37
[7]木丽阳,覃华宏. 182例严重多发伤急诊救治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20(01):44-45
[8]郭权,张,刘德焕. EICU中患者严重多发伤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临床急诊杂志. 2009,84(02):88-89
篇9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293
2007~2010年对80例缺血性脑中风(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2007~2010年对80例缺血性脑中风(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07~2010年收治脑中风患者80例,发病均在1~2周内并接受治疗,按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3~78岁,平均61.30±14.70岁;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4~80岁,平均60.53±15.30岁。
2007~2010年收治脑中风患者80例,发病均在1~2周内并接受治疗,按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3~78岁,平均61.30±14.70岁;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4~80岁,平均60.53±15.30岁。
方法:两组均接受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予以一般性常规护理。观察组通过入院评估除给予常规护理外,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即进行康复护理计划。
方法:两组均接受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予以一般性常规护理。观察组通过入院评估除给予常规护理外,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即进行康复护理计划。
基础护理:①病室环境:室温维持在18~22℃,湿度50%~60%。②安全:禁用热水袋,讲解床栏的使用及重要性,专人陪护以防跌伤。③饮食:脑卒中患者消化功能减退,应给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④肠道:预防便秘,可进食香蕉、蜂蜜,多食粗纤维食物,指导腹部环形按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缓泻剂、开塞露等。
基础护理:①病室环境:室温维持在18~22℃,湿度50%~60%。②安全:禁用热水袋,讲解床栏的使用及重要性,专人陪护以防跌伤。③饮食:脑卒中患者消化功能减退,应给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④肠道:预防便秘,可进食香蕉、蜂蜜,多食粗纤维食物,指导腹部环形按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缓泻剂、开塞露等。
肢体康复训练:要以被动训练为主,逐渐过渡为主动训练。⑴良姿位的摆放。⑵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①床上被动功能锻炼注意加强患肢功能锻炼;②床上训练肢体活动:让患者学会自己翻身、使用便器等。③下床主动功能锻炼。(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
肢体康复训练:要以被动训练为主,逐渐过渡为主动训练。⑴良姿位的摆放。⑵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①床上被动功能锻炼注意加强患肢功能锻炼;②床上训练肢体活动:让患者学会自己翻身、使用便器等。③下床主动功能锻炼。(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
采取自行设计的康复操进行不同姿势的训练方法:⑴卧位锻炼法:①深呼吸6~8次;②双上肢轮流屈肘,同时握拳,再伸肘松拳,反复2~3个八拍;③双上肢轮流举起,触摸头部,再放下;双上肢轮流触摸对侧上臂;双上肢轮流触摸对侧肩部。每个动作分别进行2~3个八拍;④双下肢轮流抬腿,足跟不抬起,再放下,2~3个八拍;⑤双下肢轮流抬腿,足跟抬起,再放下,2~3个八拍;⑥从翻身―坐起:开始由患侧翻身至健侧,由健侧用力,慢慢坐起,逐渐由健侧翻身至患侧,由患侧用力,慢慢坐起。⑵坐位锻炼法:①双手上举,挺胸吸气,放下时呼气6~8次;②两手前平举,再上举,再侧举,再放下,反复2~4个八拍;③两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同时挺胸,前平举,再放下,反复2~4个八拍;④轮流抬起两下肢,伸膝,屈膝,再放下,反复2~4个八拍;⑤两下肢伸直,轮流抬高,再放下,反复2~4个八拍。⑶站立锻炼法:①在协助下站立3分钟,注意姿势正确,应直立,避免弯腰凸臀等动作(此法适用于第1周);②在以上动作能完成的基础上,在床边或椅子边进行起坐运动,每次8~10次;③双手握住床位栏杆,练习踏步动作3分钟,时间可根据体力逐渐延长;④练习下蹲动作,但必须有人保护,先慢慢蹲下,再慢慢站起,瘫痪肢体应有人协助被动练习,反复练习2~3次;⑤在协助下逐渐进行行走锻炼。⑷手指练习法:手指锻炼主要是恢复指关节的功能,以达到双手协调的作用。①在两手心放两个小气卷或小的握力器,练习握拳动作。或双手五指分开,保持1~2秒,随后以最大力量握拳,可以在家属帮助下进行;②十指交叉进行互握动作,40~50次,偏瘫手指位置在上面;③手指拾物动作,以大物品为主;④练习剥豆动作。⑸训练时间:以上站立、坐位、卧位锻炼早晚各1次,手指运动3次/日,根据情况循序渐进,增加活动的次数和时间,逐渐从被动运动~协助运动~自行运动,最终达到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根据体力逐渐延长;④练习下蹲动作,但必须有人保护,先慢慢蹲下,再慢慢站起,瘫痪肢体应有人协助被动练习,反复练习2~3次;⑤在协助下逐渐进行行走锻炼。⑷手指练习法:手指锻炼主要是恢复指关节的功能,以达到双手协调的作用。①在两手心放两个小气卷或小的握力器,练习握拳动作。或双手五指分开,保持1~2秒,随后以最大力量握拳,可以在家属帮助下进行;②十指交叉进行互握动作,40~50次,偏瘫手指位置在上面;③手指拾物动作,以大物品为主;④练习剥豆动作。⑸训练时间:以上站立、坐位、卧位锻炼早晚各1次,手指运动3次/日,根据情况循序渐进,增加活动的次数和时间,逐渐从被动运动~协助运动~自行运动,最终达到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
观察指标:正常总分100分,>60分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1分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20分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1]。
观察指标:正常总分100分,>60分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1分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20分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1]。
结 果
结 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见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见表2。
讨 论
讨 论
康复护理学是随着康复医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在我国正经历着专业知识的初步积累、传播、实践和发展的阶段。康复护理技术还未完全渗透到临床护理工作中。特别是脑卒中早期患者,由于病情变化快、对护理的技术要求亦高,既要求对生命体征的护理,也要求较多的预防性康复和对症性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学是随着康复医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在我国正经历着专业知识的初步积累、传播、实践和发展的阶段。康复护理技术还未完全渗透到临床护理工作中。特别是脑卒中早期患者,由于病情变化快、对护理的技术要求亦高,既要求对生命体征的护理,也要求较多的预防性康复和对症性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是危及人类生命和健康,致残率高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以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且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开始为宜,健康教育开始时间越早,患者恢复越快,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促进脑血管患者患者各项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脑血管疾病是危及人类生命和健康,致残率高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以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且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开始为宜,健康教育开始时间越早,患者恢复越快,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促进脑血管患者患者各项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脑梗死的康复越早越好。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梗死表现,即可进行康复。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脑梗死的康复越早越好。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梗死表现,即可进行康复。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安莉,刘宁.神经内科开展脑卒中偏瘫康复工作的体会.南方护理学报,2005,12(7):49.
篇10
腹部创伤性胰腺损伤是交通事故、高空坠落或重物挤压等原因所致,胰腺损伤往往合并有多脏器损害以及脑、脊柱、四肢等部位损伤,手术治疗是胰腺损伤的一项重要措施。胰腺损伤的并发症多、死亡率可达10 %~20 %[1],病情急而重,如护理不当,后果极其严重。2003年11月~2007年10月收治胰腺损伤的手术患者1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本组15例,均为男性,年龄19~60岁,平均36岁。胰腺包膜完整的胰实质轻度挫伤8例,胰腺包膜及胰腺组织部分挫伤、主胰管完整3例;胰腺已横断或断裂伴主胰管断裂3例,碎裂伤且难以修复1例。合并脾破裂3例、肝破裂3例、肠系膜破裂1例,合并胃破裂、膈肌破裂1例,合并四肢骨折2例,血气胸2例,脑外伤2例。
1.2 临床检查
血淀粉酶升高2例,尿淀粉酶升高3例,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升高2例;B超显示剑突下前方实性不均质团块,胰腺显示不清2例;CT示显示腹腔积液、积血,胰周积液、胰腺挫裂伤2例。
1.3 方法
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患者均进入抢救室,由医务人员严密观察意识,生命体征,尿量,有无低血压,烦躁;术后常规上氧,行心电监护,有效的半卧位,胃肠减压;观察外敷及各种引流管通畅情况,记录引流量的颜色和性质,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时查血液生化指标。
2 结果
14例患者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1 d,有7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占总例数的47 %;腹腔内出血1例,发生率为7 %;胰瘘2例,发生率13 %;血糖异常2例,发生率13 %;腹腔间室综合征1例,发生率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发生率13 %;死亡1例,发生率7 %。
3 讨论
腹部创伤性胰腺损伤是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重危疾病。若术中明确诊断胰腺损伤,术后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对出现的任何异常情况须及时报告医生预防和及时处理。
3.1 腹腔内出血
患者手术创伤大,持续时间长,创面出血或结扎线脱落易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的变化。术后还应密切观察胃管、腹腔双套管及其它引流管,如引流量很多,连续3 h引流量为200 ml/h,病人表现心慌、气短、烦躁、出冷汗等症状,应警惕腹腔内出血的发生。本组有1例出现腹腔内出血,引流量24 h高达450 ml,呈血性,及时处理后治愈。
3.2 胰瘘的护理
胰瘘是指由于炎症和创伤导致主胰管或分支破裂,胰液经腹部手术切口或创口渗出体外[2]。本组有2例发生胰瘘:1例发生在术后第9天,引流液淀粉酶是血清淀粉酶的300多倍,持续20 d;另1例发生在术后第2天,引流液淀粉酶是血清淀粉酶的7倍,持续2 d后患者死亡。胰瘘发生后表现为引流管内流出的液体量增加,流出液体腐蚀周围皮肤,引起糜烂、疼痛,患者主诉腹痛、腹胀、发热,发现异常情况应报告医生处理。
3.3 血糖异常
胰腺的内分泌由胰岛的多种细胞构成,其中β细胞数量最多,分泌胰岛素。胰腺手术后,胰岛细胞会发生变化,出现相应的分泌失调病症[3]。本组有2例出现血糖异常,术后常规静脉滴注完全胃肠外营养,根据总量计算滴注速度,24 h恒速维持滴入,同时每4 h监测血糖。对合并有高血糖者,按医嘱调节胰岛素用量,若有低血糖表现,报告医生适当补充葡萄糖,控制血糖在适当水平。
3.4 腹腔间室综合征(ACS)
ACS是指继发于腹内压急剧升高的器官功能不全,患者腹胀后出现继发心、肺、肾功能不全,即可诊断为ACS[4],是一种尚未得到重视的预后极其凶险的并发症。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胰瘘引起的腹腔感染而致高度腹胀,继而引起腹内压增加,呼吸困难,心、肺功能障碍,全身炎症过度反应综合征,甚至急性感染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应及时发现腹胀,必要时给予吸氧、胃肠减压,促进肠蠕动的药物及扩肛。同时观察尿量。本组有1例患者发生腹腔间室综合征,经处理后腹胀未缓解,尿量30 ml/h以上,5 d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5 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ARDS以进行性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征,此为胰腺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极高[5],本组有2例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配合医生尽早做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护理,行机械辅助呼吸。
3.6 感染的护理
切口感染重在预防和护理。(1)正确做好术前的准备,特别是术前术区的皮肤准备要认真仔细。有研究表明,腹部切口感染与备皮方法不当有关,剃毛备皮方法不当,可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2) 应预防性合理使用有效抗生素,抗生素使用最适宜的时间是术前1 h,使药物浓度在切口组织受污染时达到高峰值;术后8 h再给一次剂量,以维持血液中抗生素的浓度;(3)术后应密切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疼痛,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体温、脉搏、白细胞是否在正常范围。
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心肺功能衰竭或败血症,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咳嗽、咳痰,听诊双肺呼吸音,教会家属为患者拍背。
应维持电解质平衡,定时查电解质,观察每小时排尿量,根据检测结果调节输液速度,防止补液过多过快,加重心脏负担。部分患者术后失眠,考虑与疼痛、不适及各种引流管限制活动、环境因素及担心预后等有关,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同时,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让病人消除疑虑,减轻不适,促进疾病愈合。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8.
[2]裘华得.腹部外伤再次手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