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经济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经济分析报告

篇1

关键词:高职新生;报到率;经济学分析;高职教育成本;投资收益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215-03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类型,从招生规模到人才培养质量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影响和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新生报到率不高的问题日益严重。

一、新生报到率不高成为影响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新生报到率低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中令人非常头痛的事。一般的高职院校新生报到率不到80%,有的学校甚至连年徘徊在70%以下。较低的报到率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而且也让部分高职院校面临生存危机,同时也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不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对此问题不加重视,必将对我国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对于高职新生报到率过低的现象,有学者从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而本文试从经济学的视角对此现象进行剖析,以期为提高高职新生报到率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法。

二、经济学视角下高职新生报到率不高的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加大了高职教育投资风险,不报到成为一种回避投资风险的理性选择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连续大规模的扩招,在就业市场上积累了大量的大学毕业生,2007—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分别为431.95万人、511.95万人和518.82万人(以上数据均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按平均每年88%的就业率来估算,目前,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有超过100万的大学毕业生处在待业或失业状态,再加上每年新增的500多万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学毕业生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状况。此外,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外贸经济造生巨大的冲击,一些外贸企业纷纷裁员甚至关门倒闭,这更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难。2011年6月9日,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独家撰写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该报告指出,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全国总体(86.6%)上升了3个百分点,比2008届全国总体(85.5%)上升了4.1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比2009届(88.0%)上升了3.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88.1%)比2009届(85.2%)上升了2.9个百分点。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占据了高校毕业生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甚至更糟糕,因为在重视文凭、学历的中国,仅有专科学历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中市场竞争中是难以胜过那些拥有本科、硕士甚至博士文凭的大学生的。如果毕业就失业,对于高职毕业生本人及家庭而言,3年的教育投资成本就打了水漂变成了“沉没成本”,风险难以承受,现实难以接受。与其要面对这种难以承受的风险,还不如及早“离场”回避,用投资教育的成本进行其他方式的投资,或许能得到可以确定的收益。

(二)日益高涨的高职教育成本的抑制了人们对高职教育消费需求,高昂的成本成为大多数农村家庭难以承受之重

高职教育是公认的高投入教育类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是一项成本昂贵的投资,因为相对普通高校而言,高职院校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实验、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和实习工厂,要消耗大量的实验器材等等。基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作为高职教育成本的补偿部分——学费,也在不断上涨。“10年间(注:指从1997—2006年间)大学学费从几百元涨到5 000—8 000元不等,学费猛涨约20倍”(新民晚报,2007年1月8日第一版)。从目前来看,一名高职学生每年的学费5000元左右,住宿费1 500元,加上伙食费、交通费、资料费等在内,一年的开支至少在1.5万元左右。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919元,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 109元(2011年2月2日 11:27。来源:新华网.详解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账单”),这就是说,在农村,要2.5个人劳动1年不吃不喝才能供得起一个高职学生。在城镇,也需要1个人1年的收入才能供得起。大学学费的高涨不仅是农村家庭吃不消,一般的城镇居民家庭也显得吃力,就连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也曾表示就自己和夫人两人的工资加在一起也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大学。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都来源于农村和县、镇,对教育成本的上涨非常敏感,高昂的学费已经成为他们难以承受的教育成本。虽然有国家助学贷款这条途径,但是手续的繁琐、名额的限制以及过短的还款期限让一些学生望“贷”兴叹,只能无奈地选择放弃。

(三)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降低了高职毕业生的人力投资收益,预期收益的降低抑制了人们投资高职教育的热情

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在现实当中表现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独特的就业模式和收入分配模式。在我国存在着事实上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一个是以高学历、高工资、工作环境舒适、工作强度不高、职业体面、闲暇时间较多、社会地位较高为特征的劳动力市场,如政府公务员、垄断企业管理者、公司高管、跨国企业中的中高级职员等。而另一个劳动力市场上却恰恰相反:工作强度大,薪酬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工作岗位大多在生产、建设、服务的一线。由于两类劳动力市场的准入门槛不一样,前者只有高学历者才可以进入,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都只有专科学历,要想进入到第一类劳动力市场如果没有特别强的社会关系,是很难进入的,所以他们只能在第二类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加上近年来高校的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也失去了往昔大学生“天子骄子”的光环。“毕业即失业”和大学生“低工资时代”的来临,使高职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得到的投资收益下降,这种收益不仅是物质上的报酬低,更有精神上的地位不高,职业不受重视等等。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当看到一种投资的预期收益出现明显下降甚至有可能出现收益为负的情况,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中止投资。

(四)高等教育的供需情况发生了转变,由以往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人们的人力资本投资有了更多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高校的数量由原来的几百所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所,每年的高校招生数达到600多万人,高考由以往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窘况转变为“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轻松状态,高考录取率达到75%以上,高等教育的供给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人们有了更多的高校可供选择,人力资本投资也有更多的途径可供选择。收到了高职院校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及家长如果对这所学校不满意,可以选择不去报到而去复读以便来年考取更好的学校,经济条件好的也可以选择去境外或国外接受高等教育等等。

(五)高职教育产品质量不高,一方面抑制了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热情,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教育投资的收益

教育产品质量的好坏意味着培养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吻合程度的高低。就目前高职教育而言,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模式等方面来看,大部分学校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实际上就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其生产的“产品”——人才的培养质量相对本科院校学生来看,“职业性”不突出,而理论水平又比不上普通本科院校低;相对中职生来说,“高等性”也没体现出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如中职生。这种质量不高的“产品”在人才市场上自然就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种不合格的高职教育“产品”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还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同时也降低高职教育投资的经济和非经济的回报率。

三、解决高职新生报到率不高的经济学思考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要提高人们对投资的热情,就必须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要想提高高职新生的报到率,就要从减少高职教育投资成本与提高收益上着手。

(一)创新多元办学投入机制,减轻个人高职教育成本负担

高职教育作为直接服务社会的一种教育类型,政府、社区、企业和行业都是利益相关者,根据 “谁受益,谁负担”的成本分担原则,上述各方都应成为高职教育的投资者。从公平的角度看,公共财政教育投入的基本价值理念是教育公平,即起点公平,政府有责任为每位公民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政府有责任为贫困家庭的子女提供高等教育资源。所以,毫无疑问,政府应当承担起投资主体的角色,而不应该通过提高学费来转嫁高职教育成本。社区、企业和行业都是高职教育的受益者,理应承担相应的投入义务,如果各投资主体都履行了各自的义务,则高职教育个人所负担的成本就有可能降低。

(二)完善勤工助学体系,降低高职教育个人投资成本

构建高职院校完善的勤工助学体系。通过校内岗位、校企合作联动、订单培养、兼职中介等形式,想方设法帮助困难家庭的学生,让这些学生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使他们的学业得以延续下去。由于高职院校的边际成本(即多招收一名学生所产生的成本)很小,而引致收益——包括学生学习、生活所产生的各种消费,特别是学生毕业后对学校产生的正面效应很大。通过引致收益来弥补勤工助学体系建设成本,从长远来看,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业,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成长和发展。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该大学被认为是广东贫困生最多的大学,但通过勤工助学、家教服务等形式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不仅使不少贫困生的生活得到解决,更加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能力,也使得华南师范大学的师范教育和家教教育在广东一直享有颇高的声誉,社会影响深远。高职院校可以从华南师范大学的完善的助学体系得到借鉴。

(三)打造高附加值品牌专业,提高个人高职教育投资收益

打造技能型的稀缺特色专业,提升高职教育的“附加值”。提高个人对高职教育投资收益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打造技能型的稀缺特色专业,构建强大的特色专业群,提高毕业生的技术性和稀缺性,以提高就业能力和薪金水平,从而提高个人的教育投资收益率。例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珠宝专业、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飞机系列专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旅游管理专业等,突破了高职专业的“同质性”,形成独特的稀缺专业特色,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能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毕业生就业率高、薪酬高,发展前景好。这些高职院校在近几年的招生录取工作中,不但录取分数线连年居高不下,高于二B本科的分数线,报到率都达98%以上。

(四)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加大学校的市场营销力度

篇2

在国际经济环境趋好、政府实施强有力的扩张性财政策和超宽松金融政策的刺激下,从2009年开始日本经济逐渐回暖,可以说,上台后,日本经济实现了乎稳过渡。日本始于2007年11月的经济衰退在2009年3月结束,此后持续12个月回升。2010年,由于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好于金融危机初期,业界分析认为日本经济自身衰退周期即将结束,日本政府对2011年日本经济的大幅度复苏也抱有了极大地希望。

2010年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日本实际GDP增长3.9%,名义GDP增长1.8%。按可比价格计算,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2万亿美元,在美国、中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三,中国同期的GDP为5.879万亿美元。虽然自1968年以来日本首次让出“第二经济大国”之位,但日本总体的经济形势正在不断好转。

2010年前11个月,日本出口总额为612930亿日元,比2009年同期增加25.7%,进口总额为552478亿日元,比2009年同期增加18.5%。但由于截止目前的世界经济复苏主要依赖于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还没有进入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随着刺激政策效应逐渐减退,日本出口增长也随之减速,很难再出现高速增长局面。在出口地区结构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成为日本出口的重要目的地,汽车、钢铁、半导体电子零部件是主要的出口产品。随着美国经济形势好转,日本对美国出口也持续增长。

2010年第一季度日本GDP环比增速达到1.7%。私人消费和企业设备投资增长较快是促成内需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第二季度,日本GDP环比增长0.7%,连续第3个季度维持正增长。第三季度,日本GDP继续保持正增长,增速达到1.1%。年第四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3%,按年率计算下降1.1%,这是日本经济五个季度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不过,根据地震前日本经济新闻社针对29家民间经济机构的调查显示,大多数接受调查的机构认为,受外需增长提振,对2011年日本经济重新回到增长轨道普遍认为充满信心。

2010年日本一季度消费环比增长0.6%,二季度环比增速降至0.3%,但三季度反弹至1.2%。私人消费是前三个季度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根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内需和外需的同时下降导致2010年第四季度日本内需下降0.7%,主要原因是由于环保车补助政策到期及烟草税提高令日本个人消费出现萎缩,但这只是短期现象,不能改变日本消费增长的整体趋势。

此外,受各国政府的消费刺激政策影响,日本工业生产从2009年二季度后开始反弹。为了应对危机、增加需求,日本政府推出财政补贴方案,鼓励民众购买环保汽车与电子用品,中国、欧美等其他各国也纷纷实施了类似政策,刺激汽车与电视机等消费类工业产品需求回升。这使日本电子与钢铁工业生产大增,并带动整体工业生产回升。

宏观上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复苏和解决通货紧缩,不断推出财政应对方案,近一年来又先后出台了三次大规模的刺激政策:2009年12月鸠山内阁出台了规模达7.2万亿日元的”新经济对策”,2010年9月菅直入内阁出台了规模达9150亿曰元的“补充经济对策”,10月营直人内阁又提出了一个总额为5.05万亿日元的紧急经济对策。为了支撑不断出台的财政支出扩张方案,日本于2010年9月编制2010年度补充预算案,最高预算支出金额将达到4.6万亿日元。

此前,由于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投资者风险厌恶情绪增高,日元作为避险币种受到青睐。除此之外,美元泛滥也对日元升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宽松货币政策长期化趋势导致美元疲软,迫使包括日元在内的其他货币相对升值。2010年5月之后日元确立快速升值趋势,5月4日日元兑美元为94.7:1,到了10月20日已经变为81.3:1,连创十多年来兑美元的高点。日元升值对于日本电子、汽车等出口产业不利,使处于脆弱复苏中的日本经济雪上添霜,因此日本央行于9月15日动用2万亿日元干预汇市,使日元暂时止住了涨势。这是日本6年来进行的首次外汇干预,同时也可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单次外汇干预。

在货币政策方面,虽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日本央行不仅没有收紧货币政策,反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2010年3月,日本央行决定进一步增加对货币市场的低息贷款投放量,以鼓励私人需求,消除通货紧缩。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表示,将在已经投放10万亿日元贷款的基础上,再向金融机构提供利率为0.1%的10万亿曰元短期贷款。

在政府推动下,加之外部经济环境恶化,日本央行在2010年10月5日决定将隔夜拆借利率下调至0.0-0.1%的区间,并承诺将维持零利率直到物价企稳。同时,央行还将出台总额为5万亿日元的金融资产购买计划,旨在压低长期市场利率。这是日本央行时隔4年后再次实施零利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