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信用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个人信用的重要性

篇1

1 当前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

陈旧,方法单一目前,中医药院校的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普遍依附于理论课开设,实行的仍然是实验教材-教师讲解-学生操作-实验报告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而且考核评价体系也不完善,将学生的实验报告作为其实验成绩的主要考核指标。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像一名讲解员,而学生就像一位操作工,做一步看一步,手忙脚乱。由于没有实验考试,学生也容易产生一种只注重实验报告轻实验操作过程的心理,甚至出现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2 教学内容

简单落后,操作工艺技术、配套教学设备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中医院校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为单向验证性实验,而且仅局限于散剂、丸剂、煎膏剂、颗粒剂等老剂型的制备实验,选取这些老剂型的代表制剂,给出既定的处方、工艺,学生进行简单的制备操作实验,而对于其剂型的选择、处方设计、制备方法的选择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考察基本未涉及,对于剂型制备完成后的质量检验也缺乏关注。实验过程中多采用手工作坊式操作,如采用手工挤压制粒、胶囊板手工填充胶囊、手工熔封安瓿等,与制药企业机械化的生产实际相差太大,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与生产实际相似的制剂设备的特点与使用技术、实验记录与报告的书写,与制药生产实际中药品研发的技术要求严重脱节,没有直观的药品生产GMP 概念。

1.3 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实验教学资源匮乏

近年来,各院校对实验室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课时有限,教学仪器设备仍然无法满足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需要;很多院校虽然都建有校外实训基地,由于制药行业的特殊性,学生到了校外实训基地后,也只能参观一下,很少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再加之实验指导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和基础科研工作,很少深入到药厂一线,对药厂实际生产情况知之甚少,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讲课内容枯燥,照本宣科,无法讲清实际生产情况,导致教学成了空中楼阁。

2 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建议与措施

2.1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2.1.1 独立设课,增加教学课时

将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分离出来,独立设课,增加实验课时,使实验课时略超过理论课时,达到1.2∶1 左右。

2.1.2 充分利用

现代教学手段,轻松式教学在实验教学前,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学视频、网络交流平台等现代教学手段,轻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例如,在片剂的制备实验开始前,先播放在药厂中拍摄的压片机的生产、检修(如更换冲模)视频,应用视频技术对实际操作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企业大生产压片机的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及操作要点,开拓学生的实验思路。课后,通过网络共享,学生还可以反复学习,加强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3 课堂上师生互动

教学,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教学模式 课堂上,教师不再以板书讲解为主,而是通过设问、现场引导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例如,在每次实验开始前,教师根据实验内容的重点、难点,结合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提问,或随机抽取学生上台讲解实验,由原来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讲,学生回答或讲解的效果纳入学生实验的平时成绩。这样通过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既可以督促学生克服惰性,做好课前预习,又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实验开始后,学生已经心中有数,不再手忙脚乱,而且能够对实验过程出现异常结果和现象进行正确地判断,并给出合理的解释。完成实验后,要求学生结合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认真写出实验小结体会,为避免学生间相互抄袭,要求当场完成并上交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原始数据记录、实验结果与讨论、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当场评分。

2.1.4 课堂外实行开放

自助式教学法,弥补实验课时不足开放自助式教学法具有开放、自主和自助的特点。这种方法从实验项目、参与人员到实验时间都是开放的,学生以预约形式在实验室开放时间内完成各种实验。实验室开放是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可以弥补课堂实验教学的不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实验的主体。在开放时间内,学生可以加强操作训练,不仅可以对实验课中失败的实验项目进行分析、重做, 还可以对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进行预做;学生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通过预约参与各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各种学科竞赛培训以及各种兴趣小组的创新试验研究和科技活动,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自选实验,自主探索,凸显学生与学习的自主性。

2.1.5 加强实验

考核,期末安排实验考试学生一人一组,临时抽签选题(题库为整个学期的实验项目),口试与操作考试相结合,口试在操作考试前进行,内容应涵盖实验课的相关知识点、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最后综合学生口试、操作、实验结果当场评分。这样,将考试作为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加强学生对平时实验课的重视。

2.2 与时俱进,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2.2.1 精简验证性

实验删减临床应用较少剂型(如散剂、煎膏剂)的制备实验;保留常用剂型(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软膏剂、栓剂、注射剂等)制备实验;适当增加新剂型(如滴丸)制备实验;避免重复性实验操作,如颗粒剂、胶囊剂和片剂的制备前期工序(如药材的提取、浓缩、精制、制软材、制粒、干燥)基本一致,可增加每组药材用量,3 个制剂的制备实验合在一起开设,制成干颗粒经整粒后,1/3 使用颗粒包装机进行颗粒分装,1/3 使用胶囊填充机进行胶囊填充,1/3 添加适量剂后使用压片机压片,同时增加胶囊剂与片剂的崩解度比较实验内容,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同种药物制成的不同剂型对药物崩解时限的影响。

2.2.2 增加综合性

实验一是从市场购买中药制剂样品,整合中药鉴定学、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分析化学的相关实验内容开设中药制剂的定性鉴别、重量或片重差异、含量测定、崩解时限以及溶出度检查等质量评价综合实验。二是将新技术、新工艺(如缓释技术、控释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引入到普通剂型(如片剂)中,并与传统工艺进行比较试验。

2.2.3 增设设计性实验

在某一阶段性实验结束后,有意识地就该阶段的剂型和技术,适当安排一个阶段性的设计题。例如,在各常见剂型制备实验完成后,给学生某一处方,要求学生根据处方临床用途及各药材性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所学知识来选择合适剂型,设计药材提取纯化工艺、处方筛选、成型工艺、制定质量标准等试验研究方案,通过小组讨论、全班研讨,选出较佳方案后再予以实施,最后根据实验结果优选出最优方案。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相互抄袭、相互依赖的弊病,又验证了理论知识,还掌握了科研工作的一般思路与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2.2.4 加强药厂见习、实训环节为加强理论联系

实践,避免学生纸上谈兵,适当安排课时组织学生到药厂(或医院制剂室、模拟药厂)进行实地参观,利用假期安排两周左右基地轮岗实训。学生通过轮岗实训,使其能基本掌握制药企业生产、药品质量检测等相关岗位的操作规程和流程,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2.3 面向企业生产实际,搭建校内外实践实训平台

2.3.1 最大限度模拟生产、经营企业的实际场景,开展模拟药厂和模拟药房建设我校模拟药厂总投资约300 万元,先后购置了热回流提取双效浓缩机组、V 型混合机、槽型混合机、摇摆式制粒机、多功能流化制粒包衣机、旋振筛、中药制丸机,胶囊填充机、软胶囊制备机、滴丸制备机、旋转式压片机、抛光机、铝塑泡罩包装机、颗粒包装机、电子计数瓶装机、口服液灌轧机、安瓿拉丝灌封机、印字机等一批中试生产设备,可以完成中药材的提取、浓缩、干燥,原辅料的粉碎、过筛、混合、制粒(制丸)、压片、胶囊填充、包装(袋包装、瓶包装、泡罩包装)以及洗瓶、配液、灌装、封口、印字等制剂单元操作。通过组织学生到模拟药厂进行认识见习、生产实训,让学生重点掌握与制剂生产、质检有关的仪器设备的结构、原理、性能、操作方法,培养学生从事制剂生产、工艺设计、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的能力。

我校模拟药店完全模拟社会药房建设,中药饮片柜台、处方药柜台、非处方药柜台、保健品柜台、收银台一应俱全。通过组织学生到模拟药店现场参观见习、开展药师工作实践训练,让学生牢固掌握药房的机构设置和人员职责、药品摆放和饮片斗谱原则、药品调剂的操作程序、特殊药品(如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及药物的处方调配和保管制度以及其他药店相关事项,为学生储备今后作为药师为临床药学服务所需的专业知识。

2.3.2 校企协同培养,与药厂共建中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药学教育提出的相关要求,我校与湖南华纳大药厂有限公司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积极合作,共建了湖南省中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基地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条件和有效的管理运行模式,基地立足于学校教学资源,依托企业产业优势,通过实施专业教育进企业、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岗位、技术能手进校园人才培养工程,将课堂由学校延伸到企业,产学结合,在实战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制剂技能和综合素质。

2.3.3 借鉴电子、电力等其他专业领域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展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由于制药行业的特殊性,限制了学生在制药企业生产真实场景中进行实习实训的机会,而虚拟仿真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契机。药物制剂生产虚拟仿真系统通过采用3D 技术模拟药厂生产车间的实际状态,以药品生产实践操作为主线,整合现代药品生产工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物制剂设备、岗位标准化操作规程、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以及车间管理等内容,将原来繁杂的现场讲解、演示委托给计算机,利用电脑仿真具有的可重复性与自动引导性的特点,设置各种可能的选项、障碍、问题,引导操作者逐步熟悉和掌握制药企业的洁净区管理、制剂生产设备操作、检验岗位操作、生产文书填报、GMP 实施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视角来扮演生产人员角色, 弥补了当前实验教学脱离生产实际的弊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通过对各制剂岗位操作的仿真实习与仿真操作考核,让他们在充满趣味的切身体验中加深了对制药企业药品生产实际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实训系统通过设立课堂教学、仿真操练、在线考核功能模块,可以满足教师授课、学生自学、综合考评的多项要求,使得24h 开放实验室成为可能,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目前,国内已开发出药品生产(GMP)虚拟实训仿真平台、中药制药(GMP)实训仿真平台、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实训仿真系统、药房管理虚拟实训系统等药学类相关仿真教学软件,为中药药剂学虚实结合的现代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软件支持。

2.4 提高实验教学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师资队伍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依托我校药学院建立的人才培养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一是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选派年轻教师去药品生产企业进修实习,让他们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接受技能培训,丰富实践经验,了解最新的药品生产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验教学能力;二是聘请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教师,充实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同时,制订和完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制定《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建立《实验教学的学生评教制度》,严格规范实验教学流程和教师的授课行为,督促教师严谨治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3 讨论

篇2

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个人信用方面的基本理论,而后对当前社会环境下,建立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后依据我国的国情与当前个人信用体系建立之存在问题,提出了几条建设性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个人信用信用体系重要性

前言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银行个对建设个人信用体系的必要性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少数行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是个人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完备性和规范性都较差,可用性不强。也正由于此,中国目前银行业在进行金融资产业务运作过程中,因缺乏对贷款客户的信贷状况、发展前景、产品市场状况等影响偿债能力的相关因素的情况调查,对客户信用缺少跟踪管理,对企业、个人的状况大多仅限于申请贷款时的静态资料,导致银行业在资产保全工作方面缺乏周密性和前瞻性,使得企业乃至个人的失信行为增加了银行经营成本,更在无形中造成银行业的慎贷心理和促使信贷投放行为的弱化。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要在全社会进行信用教育,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文化。要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个人信用是“第二个身份证”,是“消费通行证”将在今后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当有效地加以维护。

一是由于银行间自身信用体系不健全,除人行的信贷咨询系统外,没有建立走系统、完整、规范的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银行期建设个人信用体系的必要性尚缺乏明确的认识,少数进行了一些尝试,但个人信只的难确性、完备性和规范性都比较差,可用性不强。二是社会各有关部门之间综合信用管理体系缺位。目前仅有银行在这方面的探索,其他社会机构尚不存在这力面的意识。现在银行放贷可依靠作参考的仅有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自身体系的企业信用评估系统,这就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三是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资料积累少,页咨询性差,利用率极低,制约了信贷信用体系的创建。信用体系的建立,依赖于镊行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是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础。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运布。

一个人信用体系概述

1.信用的内涵和产生

在我国,信用概念最早见诸于西周时期。据文献记载,中国周朝即有“赊”和“欠”等信用销售的相关记载。例如孔子的弟子就曾以“挂帐”形式赊购日用生活品。当然,这只能算是最基本的个人信用行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19世纪英国信用管理体系的丰富历史来探讨信用,形成了较为丰富和完整的信用理论。马克思认为信用是经济上的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让渡。换句话说,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即信用是对高利贷资本的扬弃,信用管理体系是作为高利贷资本的反作用而发展起来的;信用是货币运动的结果,与货币经营业联系在一起;信用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信用管理体系以社会生产资料在私人手里的垄断为前提,是包含货币本身扬弃的资本的运动;信用管理体系扬弃了资本的私人性质,它是促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它所能达到的最高和最后形式的动力。

2.个人信用体系相关理论阐述

个人信用体系,是指由个人信用制度、个人信用管理机制、个人信用保障机制所构成的完整体系,旨在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的有效进行。个人信用体系根据成本收益原则,使个人信用违约成本大大高于违约收益。在使用个人信用的过程中,任何理都会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在短期的违约收益和长期的个人信用损失之间做出明确选择,规范其行为向守约和长期化发展。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目的在于:通过具有法律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量制度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当事人的信用行为,引导个人内在心态变革和守约意识的提高,从而建立起信用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1.2.1信息不对称理论

所谓信息不对称,简单的说就是指由于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行为参与者对特定信息的拥有是不相等的,有些参与人比另一些参与人拥有更多的信息。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信息的这种不对称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总是普遍地、长期地存在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就拥有对其他人的权力优势和地位优势,将使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处于不利选择的境地,在市场中,这将导致低质的商品或服务排斥优质的产品或服务,系统的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甚至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

经济学认为,之所以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私有信息的存在。私有信息又称隐蔽信息或隐藏信息,通俗的讲就是我所知道而你不知道的信息。在信息经济学中,交易关系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规范为委托一关系,交易关系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知情者)称为人,不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不知情者)称为委托人,如在保险关系中,投保人即为人,保险人即为委托人;在借贷关系中,借款人即为人,贷款人即为委托人。在委托一关系中,交易双方实际上是在进行着一场信息博弈,人(知情者)所拥有的信息影响委托人(不知情者)的利益,换言之,委托人不得不为人的行为承担风险。因此,私有信息的存在导致了信息不对称:一些人了解的情况比其他人的要多。

信息不对称可以分为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前者因隐藏信息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而后者因隐藏行为则容易产生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是指交易双方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拥有信息不真实或信息较少的一方(不知情者)会倾向于作出错误的选择。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当事人在追求自我利益时会不负责任地损害他人的利益。

个人信用体系所涉及的借贷关系完全符合信息不对称中的委托一理论,借款人即为人,贷款人即为委托人。在偿还债务的可能性上,借款人作为知情者拥有隐藏信息并可能作出隐藏行为,而贷款人则为不知情者,因而很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关于贷款人的逆向选择,可以设想存在着两类借款人:“诚实”的和“不诚实”的。

关于借款人的道德风险。由于借款人和贷款人的利益并不一致,而且贷款人无法对借款人进行充分的监管,这就会诱使借款人进行高风险的投资,即使项目失败,有关损失也不必由借款人独立承担。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借款人容易从事不利于贷款人的经营活动,即为借款人的道德风险。根据以上分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借贷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同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当许多客户想向贷款人申请贷款时,贷款人的首要工作就是采取一套程序化的评价体系对客户提供的资料所反映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从而甄别出“诚实”和“不诚实”的借款人及“安全的”和“风险的”融资项目,这就是信用的目的所在。说到底,信用的目的就是要克服借款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尽可能挖掘和发现借款人的隐藏信息和隐藏行为,从而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2.2交易成本理论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一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的生产成本(人一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从本质上说,有人类交往互换活动,就会有交易成本,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零交易成本的世界根本不存在,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交易及关系行为都必然要花费代价。

在个人信用方面,受信人提供个人基本材料和个人资信证明,授信人审查受信人资信状况,双方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都较高;而且,同样作为受信人,可能会因为授信人的不同,而需要多次提供同样信用资料,从授信人的角度看,如果受信人资料不真实,则其信用风险将加大。而我国目前社会信用基础十分薄弱,恶意申请购房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恶意透支、手机恶意欠费等失信现象层出不穷。个人信用缺失导致个人信贷市场上形成“格雷欣法则”:即信用不良者驱逐信用优良者。为消除信用缺失带来的影响,各商业银行都采取逐个审阅贷款客户个人资料的做法来保障信用信息的真实。这样,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其成本很高。

如果建立了个人信用体系,授信方因为能从信用机构获取借款人的真实信用资料,而减少了自己去实地考察借款人信用状况的成本;而且,借款人信用资料通过信用机构提供,可以保证信用信息的真实、有效。同样,受信方不必每申请一次信用、每获得一笔信用额度,都必须提供相关个人资料,通过信用机构来提供信用信息,受信方也节约了交易成本。即是说,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利于降低授受信双方的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二建立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重要性

1.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自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来,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迄今己取得了重要成果。2002年,人民银行建立的银行信贷登一记咨询系统实现了全国联网运行,2006年升级为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2006年1月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了全国正式联网运行。随着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不断完善,国内很多商业银行己将查询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纳入信贷业务审核流程。可以说,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经对商业银行改进信贷行为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另外,我国第三方信用评级市场已经开始复苏,各种信用评级产品逐步应用到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0年7月1日,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业性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并正式开通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开启了我国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的先河。短短几年时间,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就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很不完善,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我国居民的第二份人生档案正在建立,并随着居民的日常经济活动而完善,刷卡消费、贷款买房、贷款购车,以及其他个人信贷消费,甚至电话费、物业费、水电费等所有通过银行系统结算的信息都被记录在个人信用数据库中,成为终生不可更改的记录,人生的第二档案——个人信用记录。

2.建立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重要性

2.2.1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有利于保障市场经济秩序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现代市场经济不仅有着完备的信用形式、发达的信用工具,而且有着健全的信用制度和规范的信用关系。发达国家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用信息具体到个人。这是因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个人是最基础的行为主体,企业、政府等都可以看成是建立在某种契约基础上的由个人结成的组织,其各种行为都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来实现的。个人的经济活动会在多个层面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这些都需要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的支持。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可以通过科学、公正的方式和方法来客观反映经济主体的信用状况,降低或打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以信息公开来督促经济主体自觉提高信用水平,进而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目前,涉及个人不良信用记录的现象已经深入到我国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恶意购房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恶意透支、手机恶意欠费等。这些事件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个人信用制度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和社会准则,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规范,对个人形成外部约束力,使背离信用的行为受到惩罚,使违约所带来的损失远远大于收益,从而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

的行为准则。另外,政府对市场交易规则的制定和秩序的维护、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经营性收入的征税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运行,都离不开个人信用体系的支撑。因此,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成为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所面临的紧迫课题。

2.2.2.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融入国际社会的现实需求

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的脚步不断加快,尽快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另外,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作为一个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许多外国征信公司早就瞄准了我国内地的市场,试图凭借资金、技术和经验等方面的优势,进入并占领我国的个人征信和评估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尽快发展我国的个人征信业,并使其具备良好的成长性和竞争力,就成了当务之急。

三建立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议

1.建立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三个前提

建立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应注重从宏观上对个人信用制度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即注重对个人信用制度的框架建设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个人情用制度的建设有了总体上的把握,才能使该制度中每项具体规定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针对我国的现实状况,框架建设应包括三个方面。

3.1.1以账户资料为中心的个人资信档案的建设及内容实体建设

个人信贷档案是开展个人信用业务的基础,在国外个人信贷档案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仅有账户资料、消费者个人资料、就业资料还有从政府、法庭、税务部门获得的公共资料。而在我国的个人信贷档案后记载的内容是很不全面的,记录大多停留在消费者个人资料和就业资料上,账户资料和公共资料的记录还是一项空白。而后两者恰恰却是信贷发放者是最为重视的信用信息。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重视对工资产业务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私人的信贷服务,使得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大战缺乏所必须的业务基础。所以,为了摆脱目前的落后局面,我们应在已有的消费者信用记录的技术长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和商家分期付款业务,以此壮大信用制度赖以存在的业务基础,并通过对消费者偿还资金状况的连续记录,不断使个人资信档案尤其是账户资料的内容得到充实。

只有以完善的个人金融服务体系和发达的信用支付工具为支撑的个人账户资料管理才是真正的个人信用管理。只有这两项得到发展,我国个人资信档案的实体资料才能真正的得到充实,才能真正形成切实有效的信用资料来源。

3.1.2以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共享为目的的计算机互联网建设及载体建设

有了信用资料的实体记录,重要的就是要实现记录在各个信用使用者之间的传输,也就是信息载体的建设。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使得传输速度不仅大幅度提高,传输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因此我国要建立个人情用制度,重要的一环就是要进行高效率的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个人信用资料的传输网络可以分三步来进行:①以现有的联行间数据传输系统为基础,将各个联行通过消费信贷业务或信用卡业务所获得的消费者信用资料集中起来,针对每个消费者建立相对完整的个人信用资料库。当消费者与本系统内任何一家银行发生信用关系时,该银行可通过联行系统从个人信用资料库获取有关该客户的信用状况,并同时将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经联行系统报送该库保存,从而实现了消费者信用资料在各个银行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共享;②建立各银行系统问的数据传输网络。由于我国实行总行一级法人制度,因此可将个人信用资料库集中于总行管理,并由各总行签订银行间个人信用资料的长期交换和使用协议,从而实现个人信用资料在各银行系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③建立专门从事个人情用管理的社会中介机构,并实现该机构与政府、法院、公安、税务部门及各银行总行之间的计算机联网,该机构可有偿从这些机构获取个人信用资料,并经过处理有偿地向这些机构提供报告,从而在该机构真正建立起能够提供消费者各方面信用资料的完整的个人信用档案。

3.1.3为充分利用实体、载体资源,使其更有效结合并加强充分发挥作用的法制建设

有了信用资料的实体内容,也有了传输载体,为了使二者更有效的结合,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从而保障个人信用不致被滥用的重要前提是健全的法制建设。我国与西方有一个根本不同,那就是西方的信用体系是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而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之中,市场部发达,信用基础薄弱。这种情况下,要建立起信用社会就必须依靠绝对的权威,就必须靠政府以法制的形式强制推行。

2.我国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议

经验表明,完善而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个人信用体系十分落后,基本上还处于建设初期阶段,个人信用的缺失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信用关系不仅遍布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且与市场关系紧密相连、错综复杂,因而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不仅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更可为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

3.2.1加快个人信用立法步伐

在我国,个人信用数据源至少与10个以上的政府部门有关,或者由这些部门负责管理。除国家《保密法》、《商业银行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储蓄存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数据有限制规定以外,目前尚没有其它对个人信用数据进行管理的政策法规,也没有对某些不可以向社会公开的个人信用数据进行严格界定。修改后的法律应明确规定,何种个人数据可以向社会开放、开放的方式、数据处理和传播的方式和范围以及时限等等。另外还应对《担保法》、《合同法》、《贷款通则》等有关个人信用方面的条款作出适当的修改和补充。应该建立界定数据开放范围的法律或法规,其中包括必须开放哪些数据,以及对不依法开放数据的机构如何惩罚;其次,应尽快出台关于界定数据保密范围的法律或法规,即在强制性公开大部分信用数据源的同时,确定必须保密的部分,以及确定信用数据经营和传播的方式。同时,有必要建立一个关于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个人必须依法提供真实数据的法律或法规,并设置严惩提供虚假信息和数据行为人的条款。

随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逐步建立,信用调查机构在开展联合信用活动中不可避免会触及一些个人隐私。因此,在个人信用立法中,应该对保护个人隐私权进行明确规定。有关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法律法规,应尽量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用必须取得被信用者的同意,即被信用者应该拥有信用活动的知情权,这应成为联合信用的前提条件。同时,除了法定的强制性提供信息外,信用机构在进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的商业行为时,应事先征得被信用者的许可。这样可以保证信息不被滥用,并减少信用机构和被信用者之间的纠纷。二是信用必须符合一定的法定程序,要在国家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以合法的手段开展联合信用工作,而不能采取窃取、骗取、夺取等非法手段。三是在信息收集方面应该仅限于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和记载,在信息评估方面应该以国际通行的惯例和中国的国情为依据,要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价值取向。四是除法律规定以外不得向第三方随意泄露个人信用信息,个人信用资料的使用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合理的范围,即信息服务对象应该是根据法定的或约定的事由,在“善意使用”的原则下确定。五是赋予被信用者及时消除错误信息、更新过时信息的权利,即信息调查机构对收集、存储的信息应该进行动态监测,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六是必须对联合信用过程中侵害个人隐私权的不法行为者追究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

3.2.2普及信用知识

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加强征信宣传教育,普及信用知识,培育征信市场。加强征信宣传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家了解征信、提高信用意识,培育现代信用文化,促使每一个人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因此要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让“诚实守信”和“履约践诺”观念深入人心,把信用道德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素和力量,增强全民信用观念,努力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规范。作为当代青年群体佼佼者的大学生,绝大部分在校享受着助学贷款、信用卡等金融服务,毕业离校走向社会后,将更是各种金融服务的受益者。因此,大学生群体信用记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形象和利益,也直接关系到全民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因此,必须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征信宣传教育。

3.2.3充分利用信用评分体系推动个人信用业务发展

建立信用评分的目的除了掌握个人客户真实的信用状况和防范经营风险外,更主要的是促进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等业务的发展。如对于信用评分评定的高等级客户,可以推出个人消费额度贷款,借款人可以在额度的有效期内反复循环使用贷款。同时在贷款期限内,本金可随时偿还,利率随信用等级浮动,使广大消费者得到更方便的金融服务。银行可以针对性地设计和推出消费信贷业务品种,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并逐渐向为消费者提供“度身定做”服务的方向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开发创新,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促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

3.2.4建立信用管理政府协调机构

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管理方式与该国信用管理法律体系的状况密切相关。法律法规越完善,政府的直接管理职能就相对弱化,信用行业的发展也比较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或中央银行的直接管理职能就更为重要一些,信用行业的发展状况更容易受政府行为的影响。我国信用行业的发展只有十几年的历史,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因此,在加快立法进程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对该行业进行相应的管理和监督。

篇3

关键词:信用制度;理论综述;重构

中图分类号:D9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219-03

我国学界对信用制度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真正成为关注的热点),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对域外有关理论进行扬弃的基础上,理论研究开始深入、全面地进行,逐步形成了关于信用制度的一套理论。认真总结国内外理论界研究成果,对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我国信用制度研究理论综述

我国信用制度的建设首先是经济界和实业界关注的焦点,因此理论界关注信用制度的建设起步于货币信用制度和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建设的研究。

(1)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主要是1997-1999年),有关货币信用制度建设的研究。

这一时期银行体系改革是多元化思路,与此相对应,信用制度的研究以货币信用制度的研究为重点。如葛兆强提出国家垄断信用应向国家调控信用转化,以形成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储幼阳呼吁应建立商业信用为基础,银行信用为主导,多种信用为补充,中央信用为主导的信用制度。夏德仁认为,货币的产生为市场资源配置创造了前提条件,建立在货币关系基础上的银行信用关系进一步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2)1999-2000这一时期,信用制度的建设步入个人信用制度建设阶段。

随着1996年我国经济通货紧缩的出现,以个人消费信贷启动宏观经济的观点受到普遍重视,这阶段的信用制度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①探讨个人信用制度的总体构架。李守军阐述了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意义,分析缺乏信用记录、个人资料、专业中介机构等多种问题,提出建立实名制个人账户、完善配套措施、健全法制、培育专业机构等对策建议。邵祖华提出在大城市信用卡档案记录基础上,逐步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设想。②消费信贷分析研究。徐世杨等阐述了消费信贷开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基本内容,建议建立个人消费信用信息库,制定个人消费贷款资信标准,形成违背消费信用的惩罚措施。余文鑫针对住房信贷制度提出进行计算机联网,加强信用调查,深化产权改革,进行住房保险,完善法律体系等对策建议。③相关法律问题分析。杨松才介绍了美国消费信用相关的几个原则。包括《诚实贷款法》(1968)的披露原则,即一项信用法律文件的所有条款都必须明白无误地披露;《平等信贷机会法》(1974)强调的平等原则,禁止仅仅由于种族、宗教、民族、肤色、性别、婚姻状况或者年龄方面的原因而拒绝提供信贷;《公正信用报告法》(1970)体现的真实原则,即信用报告应当公正真实;《公平债务收取惯例法》(1977)体现的正当原则,对讨债机构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

(3)2001年后我国形成信用制度的研究热潮。

此阶段我国信用制度的研究向多角度展开,重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①信用建设的必要性研究。关于信用建设的必要性,张萱是从如下角度进行分述的。一是从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本质要求、交易费用的降低、市场经济效率的提高等方面,论证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和客观要求,提出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论断;二是从适应WTO规则要求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视阈,阐释信用是我国步入国际市场、自觉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三是从我国目前信用缺失的严重性和滞碍我国市场化健康发展的立场,论述加强信用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四是从西方经济学重视市场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互动的思想,阐释诚实、信用、创新等道德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因素等。②信用文化建设分析。光认为,政府不能对金融机构提供隐含担保,不能行政组织债转股,建立信用制度首先要规范政府行为。晓亮认为,要对封建文化进行扬弃,并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强调诚信,加强道德教育,严格执法程序,发展中介组织,试办道德法庭。③信用缺失现象的研究。首先是关于信用缺失的表现:刘军、张志胜在《信用缺失与信用制度建设》中认为企业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是:一些企业不讲信誉,不遵守信用契约;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严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坑蒙拐骗、漏税骗汇;证券市场违规事件不断,一些企业不偿还企业债务。政府信用缺失表现为:政府官员知法犯法、虚报业绩、掺水数字、欺上瞒下;一些行政机构或官员行政决策失误多,效率低等。个人信用缺失表现为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缓慢。银行信用缺失表现为存在着呆账、坏账和不良资产等问题。其次信用缺失的危害:刘军、张志胜撰文指出我国信用缺失的危害性表现为:首先信用缺失影响宏观经济健康运行,包括信用缺失影响消费需求、影响投资等;其次,信用缺失危及社会稳定;信用缺失阻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再次信用缺失的原因:刘军、张志胜认为信用制度不健全是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表现为:首先征信体系不健全,企业及个人信用登记、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转让、信用监督等一系列信用制度没有建立,各市场主体在业务往来中对信用的发现、甄别和防范异常困难。其次社会信用的法律约束和保障机制乏力,我国目前已经制定有关信用的法律有《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刑法》等,但迄今没有完整系统的规范信用的法律。信用立法不够完备,不能有效地制裁失信者,切实保护债权人的利益。④信用制度的完善研究。马经针对我国失信严重的情况,提出要建立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如信用监测、评级制度,加大失信行为的成本约束,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账户,建立信用保险制度,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等;同时要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伦理制度,完善信用法制建设等。黎越等介绍了国外的信用制度经验,如在奥地利申请信用卡和个人消费贷款的条件比较宽松,但对各户信用的监管却有一套完善的程序和制度。各银行和金融信贷机构一般通过相互合作或向银行同行业同业协会等查询各户的信用资料。

刘军、张志胜认为首先要加强信用方面立法与执法,包括从立法上明确法律责任,从司法和执行上落实法律责任。其次,完善政府的信用监督与管理,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和充分发挥政府在信用管理上的宏观指导、调控与监督作用。再次,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记录和监督体系,要建立资信档案,传播诚信记录;运用信用评估,划分信用优劣;加强信用评级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信用中介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郭爱萍从我国信用重建的基本思路和我国信用重建的对策性建议两个方面提出重建我国信用制度的对策。基本思路是要建立“普遍主义”的信任关系――契约伦理,法制与道德建设并重。重建对策包括大力倡导信用理念,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加快体制改革,理顺各种信用关系;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增强经济主体的信用约束;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保障信用制度的运行;大力强化政府信用,打造信用政府。

2信用制度研究的评析

经过十几年,我国信用制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信用理论的研究,到信用制度建设的研究,认识不断深化,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

(1)明确了信用的概念、功能、法律属性、类型等基本理论,为我国信用制度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2)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进行理论阐述,交易成本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现代契约理论、现代产权理论等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

(3)充分论证了信用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由于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只有国家信用,因此,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人们普遍缺乏商业信用观念;此外,几千年的诸子百家文化以及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形成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契约精神缺乏生长的土壤。因此,信用制度的建设,首先是信用文化的建设,这几年的理论探讨,为我国今后信用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4)对于如何借鉴国外经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事实上,目前不少观点正是在国外经验总结基础上形成的,如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失信惩罚机制,仿照西方企业加强信用管理等。因此,只有在比较中找出差距,才能有的放矢,逐步提高。

(5)论证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艰巨性。近两年的理论研究和各地的信用实践表明,信用制度建设需要产权改革、文化重塑、法制建设、网络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它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做出不懈的努力。

但是,对信用制度研究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我国信用理论研究存在的主要缺陷表现在:

①信用制度建设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国外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了500多年,信用制度有上百年的悠久历史,但国外基本缺乏对信用制度建设的系统理论研究,而国内对信用制度的研究只有仅十年左右的时间,尚未形成权威的、系统的研究体系。

②缺乏对信用制度模式建设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制度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三种基本模式可供我们借鉴。分别是公共征信和私营征信并存的欧洲模式、信用服务全部由私营机构提供的美国模式和信用信息仅限于向会员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的日本模式。而我国在这方面由于没有针对国情进行系统充分的论证研究,至今没有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制度模式,而这个问题恰恰是研究中国信用制度的基本问题,应首先得到解决。

③在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法律制度的研究方面,学者们的研究主要着重在介绍国外信用法律制度的成果,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较少,缺少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法律制度具体对策的研究。

3我国信用制度的重构

3.1我国信用制度的模式构建

我国建立信用制度模式,不可能完全照搬他国模式,应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功能分析,构建我国的信用制度模式。认为构建我国的信用制度应将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信用主体的自由发展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信用制度,以社会为主体来构建整个信用机制。政府在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中应起到协助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并监督行业规范发展的作用,其职能在于扶植和监督信用机构的正常运行,推动信用制度立法,并且保证政府各部门的公共信息向社会开放,同时监督市场经济主体间依法公平、公正地披露信息和取得使用信息的义务和权利得以实现,保护公平竞争。而企业与个人的信用征信、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调查及咨询服务从市场竞争的自由性及公正性来考虑则应交给市场主体来操作,让从事征信服务的企业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为此,应在全国设立若干家信用征信机构,这些机构在业务上应既有竞争,又各有侧重。在地域上有一定的分工,在服务对象上有所倾斜,如有的主要为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服务,有的为零售商服务等。同时还应允许各中小城市建立地方性信用服务公司,这类机构的服务对象应主要是本地区的各类客户。

3.2完善信用法律制度建设

任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离不开立法的支持。信用法律制度就是国家对经济体进行信用等级鉴定、以及其它鉴定而出具信用证明或报告,规范其使用方法、有关处罚和奖励等法律、法规的总和。世界上信用法律制度比较先进的有美国、英国、德国等国,这些国家的信用法律制度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信用制度的立法需要从以下方面来进行规范:

(1)在立法模式上,应建立一个信用制度基本法和相关单行法规配套的模式。

(2)在信用制度基本法方面,应制定《信用信息基本法》,美国称之为《信息自由法》,用来规范全社会各种信息主体采集、传播和使用信息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3)在单行配套法律方面,应在以下两方面完善相应的信用法律法规:

①应制定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管理法》、《个人信用管理法》、《公平使用信息法》等规范信用的专门法,将企业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对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国家安全的信息等特殊信息的保护措施,保证征信企业能够合理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

②完善现行《公司法》、《证券法》有关民事责任的规定,加大失信者的违规成本。

3.3以企业家个人信用作为企业信用的基础,整体规划企业家个人与企业信用体系

一直以来,我们将信用分为国家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在经济活动中,尤其重视国家信用和企业信用,忽视个人信用。在经济普遍发达的征信国家,信用制度更侧重对个人信用的管理。依照此理念,提出以企业家(主要指企业的董事长和高管层领导)个人信用作为企业信用的基础,使中小企业信用与企业家个人信用相结合,整体规划企业家个人与企业信用体系。因为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紧密相关,通过强化对中小企业高级管理者的信用培训,实现企业自身的信用增长。具体应从以下两方面来建立企业家个人信用。

(1)建立企业家个人信用体系。要完善企业家个人信用,借鉴国外个人信用发达国家的经验,企业家个人信用制度应由个人资信档案登记制度、个人资信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机制、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个人信用风险转嫁机制等具体内容构成,形成完整的企业家个人信用体系。

(2)应注重企业家个人的资产信用。我国过去过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信用而忽视个人的资产信用,这不利于个人信用制度的发展。在使用个人信用的过程中,任何理人都会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在短期的违约收益和长期的个人信用损失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规范自身行为,向守约和长期化发展。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目的正是在于通过具有法律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量――制度,来规范个人信用行为,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3)建立企业家声誉机制,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企业家声誉机制指构成对企业家声誉进行评价的社会网络关系。声誉机制由两个部分组成:①企业家声誉的评价内容,包括:企业家的知识信息、企业家行为的道德水准、企业家公众形象、企业家的社会地位;②构成对企业家声誉进行社会评价的机制,这是一个动态的机制,具体包括完善的产权制度、规范的政府行为、良好的信息传输体制和有效的法律环境等动态机制。一个企业可以选择以下三种途径对企业家进行有效的激励约束,使企业家的声誉充分发挥出来:①企业与企业家签订延长期限的合同,保证企业家具有长远预期,因为只有对未来有长远预期的企业家才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注重自己的声誉,激励约束自己的行为,克服“机会主义”倾向;②培育充分竞争的经理市场机制,完善的经理市场有利于激励那些对未来存在良好收益预期的企业家不断提高其自身声誉,以实现其长期收益。③通过法律机制的约束,对企业家失信行为严惩不怠,且其惩治成本要远远高于他们由于失信而获取的收益。

参考文献

[1]葛兆强.国家垄断信用制度的绩效评价与变革思路[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7,(3):32.

[2]储幼阳.构建金融改革中的信用制度[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8,(2):14-17.

[3]夏德仁.货币信用制度与市场效率的提高[J].财经问题研究,1998,(2):6.

[4]李守军.关于建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探讨[J].中国金融,1999,(12):28-29.

[5]邵祖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信用制度的构想[J].中国金融,2000,(4):38.

[6]徐世杨,徐昌奇.对建立个人消费信用制度的几点思考[J].金融与经济,1999,(5):35-36.

[7]余文鑫.关于建立居民住房信用制度的探讨[J].决策借鉴,1999,(6):24-25.

篇4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社会信用环境建设,进一步融洽政银企关系,增强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对金融生态建设和社会征信的重要性认识,营造全社会恪守信用、远离非法集资、全力维护金融稳定的局面,打造“诚信”,争创“金融信用区”,保持辖区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二、宣传活动的主题和目的

主题为“诚信和谐金融”。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宣传普及金融知识,让社会公众都来了解金融、关注金融事业、支持金融工作,学会运用现代金融知识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服务,并为全区经济金融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三、宣传内容

(一)金融生态建设知识。介绍金融生态的概念、金融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介绍信用农户、信用村队、信用街道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内容等。

(二)征信知识。介绍个人征信知识的相关内容,包括征信的概念、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什么是个人信用报告、如何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如何拥有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个人信用报告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等问题。

(三)打击非法集资知识。介绍非法集资活动的牲征、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性,介绍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引导公众拒绝高利诱惑,远离非法集资。

(四)国债知识。介绍国债发行种类、认购方式、到期实物国库券的兑付网点、方式、政策等。

(五)人民币反假知识。介绍假币识别技术、货币真伪鉴别知识,开展反假货币法律法规、爱护人民币宣传等。

(六)利率知识。介绍利率水平、计息规则,我国利率市场化情况等。

(七)结算工具知识。介绍银行卡基本知识、安全用卡常识,常用支付结算工具(支票、汇票、本票、电子支付、电话银行)种类、特点,如何正确使用各类支付结算工具(包括社会公众跨行汇款可用的途径、价格及到账时间)。

(八)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知识。介绍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单位、个人)的种类及功能,如何正确开立各类银行结算账户,使用银行结算账户应注意的问题等。

(九)民间金融知识。介绍有关民间金融及其风险防范知识,引导合理的民间借贷和投资行为,提高对非法金融活动识别的意识和能力。

(十)外汇管理知识。介绍个人外汇相关知识,包括个人结汇和购汇的管理、个人对外贸易外汇资金管理、个人外汇投资管理、个人外汇账户及外币现钞管理等相关规定。

(十一)保险知识。介绍个人保险相关知识,如何读懂保险合同,个人如何投保与理赔及退保与风险防范等知识。

(十二)证券知识。介绍证券知识,介绍各种证券产品的特点与风险,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证券产品。

(十三)家庭理财知识。介绍个人理财的基本知识,认识各种理财工具,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十四)反洗钱知识。介绍洗钱犯罪行为特征及其危害性,宣传《反洗钱法》涉及公民权利与义务方面的内容,提高社会公众的反洗钱意识。

四、宣传形式

(一)集中式广场宣传。年6月份,在商量贩广场摆摊设点、悬挂标语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周集中活动。要求全区所辖金融机构、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金融生态环境各成员单位参加。各街道同步在各自辖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二)阵地式网点宣传。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网点开展广泛宣传。各金融机构要在其营业网点采取张贴海报、悬挂横幅、电子滚动屏幕显示、设置展板和宣传栏、散发资料等形式进行宣传。形成金融生态宣传的常规态势。

(三)阵地式网站宣传。在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网站,开辟金融生态建设专栏,建设为常年宣传的窗口。

(四)阵地式电视宣传。适时在电视台设置专题活动,加强对金融知识和金融生态建设的宣传。

(五)流动式基层宣传。农商行要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农村,要丰富宣传形式,深入各街道、重点村队开展巡回宣传。

五、组织领导

区金融生态建设宣传活动由区金融办和人行蔡甸支行组织实施;区金融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金融机构、各街道要创新方式方法,大造宣传之势。

篇5

关键词:民商法;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信用体系

地沟油、三鹿奶粉、毒胶囊、染色馒头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社会性事件提醒着我们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是必然趋势,因为它能够有效的约束企业、民众和政府的行为,帮助市场经济在诚实信用原则的约束下良性发展。

1.民商法中的信用

1.1 民商法中信用的基本含义

在民商法中,信用其实就是民事主体对与其交易或者未与其交易的其他民事主体的信赖和评价。这种信赖和评价的基础来自于交易中的民事主体对自己义务履行的情况[1]。具体到具体的民事活动进行之前,参与民事行为的民事主体可以根据对方的履行义务状况、根据他人对其的信用评价等了解交易对方的信用状况。根据这些被了解的状况来决定自己是否与其发生交易,来降低自己的交易风险。在进行具体的民事行为中,根据已经达成一致的合同或者承诺,信用体现在民事主体履行合同约定或者承诺约定的义务的状况。在民事活动结束后,可能还涉及到对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的承担和赔偿问题。

1.2 民商法中信用的特征

民商法中的信用的特征有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信用是一种信息,是民事主体对其他民事主体的一种判断,帮助民事主体判断风险,决定为或者不为相关的民事行为。第二,信用其实是民事主体资格。一个具有信用的民事主体,必然拥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如果其不具备,也就不存在对其民事信用的评价的可能。第三,信用的高低直接与民事主体的财产利益挂钩。比如企业,高信用可以较容易获取贷款,较容易发生交易,较容易获取利润。这些直接关系到企业最终的财产利益。

1.3 依主体对民商法信用的划分

其一,个人信用。个人信用的建立流程是:个人提出申请――授信主体对个人申请进行审核――授信主体对符合审核条件的个体授予信用。目前较为常见的两种个人信用分别是:消费者对所购物品的价金延期付款和消费者先行贷款,然后分期偿还[2]。其二,企业信用。自企业按照《公司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合法成立之后,法律就赋予了其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它能够独立的参与经济活动,也具备了承担债权和债务的能力。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通过与相对人的经济合作,逐步的为他人所评价,获取专属于自身的信用。其三,政府信用。即包括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内的所有政府机构对社会公众所有承诺的履行情况。比如说,国债和地方债,作为债务人的政府需要在合同约定的日期内产还债务。

2.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

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是必须且紧迫的,但是现阶段其构建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一,对于信用原则诸多法学家和立法者仍然没有共同的认定,虽然很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但是共识尚未达成。其二,虽然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对信用原则并不明确,司法实践中也鲜有依照诚实信用原则判决违约或赔偿的。其三,信用原则在具体的民事法律规范中地位并不显著。即使《民法通则》将其列为重要的帝王原则,但是具体的民商事法律规范中鲜有将信用原则作为自己的指导性法律原则的。其四,我国的市场经济并不发达,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信用体系构建方面经验尚浅。

3.构建民商法信用体系的建议

3.1 强化诚实信用原则的地位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事法律规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仍应继续强化。第一,在《民法通则》的指导下,将诚实信用原则彻底有效的贯彻落实到具体的物权、债权和人格权的法律制度中;第二,在具体的民事法律规范中,对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进行清晰界定和划分,保障当事人权利,促进当事人履行义务,违法法律规范时严格追究当事人责任。在具体的法律执行中让民事主体意识到诚实信用的重要性;第三,严厉打击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各企业能够平等地参与到经济竞争中来,在平等中促进诚实信用;第四,用司法救济作为诚实信用的有力保障。当违背信用,侵犯对方当事人合法权利时,需有完善的司法救济制度,对违反诚实信用的行为进行惩罚,以提高诚实信用原则的被重视程度。

3.2 以确立信用权保护信用利益

信用权应当在立法中被确立,作为单独的人格权的一种[3]。享有信用权的主体包括了所有的民事主体,民商事法律保护民事主体的信用权。当然,信用权的构建绝不只是在法律条文中确认,更需要有具体的法律规范对其进行救济。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信用权的确立、实施能够有效的保护当事人的信用利益,主要指财产性利益。另外,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的构建必须以信用权的确立作为前提和保障。

3.3 构建不同信用主体的信用体系

首先,加强对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企业在现阶段的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信用短缺的现象,所以对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能够有效打击信用缺失的企业,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护具有良好信用的企业。比如说,三鹿奶粉中出现三聚氰胺事件,很多民众对国产奶粉不信任,这样因为一家企业的失信行为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负面效应不应当是信用体系完备的社会出现的现象。所以,如果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信用体系,那么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就可以信赖,而不容易受其他企业的违规行为影响。

其次,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可能和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产生冲突,重点在于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个人信用体系中不应当过多涉及个人隐私,仅限于与其可能发生交易的民事主体通过固定信息系统查询。比如说打算授信的分期付款或延期付款的商户可得查询。

再次,以政府公信带动社会诚信。政府在信用体系构建中应当起到引领和指导性作用,并且对构建信用体系研发一定的信用系统。政府自身需要严格的履行债务,同时监督企业和个人遵守信用完成民商事活动。

上述所有主体的信用体系的构建并不单单是立法问题,更是一种社会信息系统的构建。这需要牵涉到工商、税务、银行、法院等等系统信息共享。对于失信企业录入统一社会信用系统,并且为相关人员享有信息,作为将来是否为有关民事行为的判断依据。

4.结束语

科学的、有效的民商事信用体系的建立是经济高效健康发展的必然基石。个人、企业和政府都需要是信用体系的监管对象,构建民商事信用体系也必须以这三个主体为中心进行构建。以此真正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保障信用良好的企业的利益获取。

参考文献

[1]赵晶. 论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J]. 法制与社会,2012,30:270-271.

[2]章渊. 关于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J]. 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3:70-71.

[3]姜浩. 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研究[J]. 法制与社会,2013,10:275-276-287.

篇6

【关键词】信用;个人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政府信用管理

1.信用

信用(Credit)是经济和市场范畴的一个概念,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英文韦氏词典》的解释,信用为“The system of buying and selling without immediate payment on security”。由此看出,信用是以授信人、债权人对于受信人、债务人所作还款承诺和能力有没有信心为基础,决定是否同意产生授信人到受信人经济价值的转移,其中定义有明确的时间因素。在西方经济学中,“信用”是一个纯经济概念,它表示价值交换滞后所产生的活动,主要突出体现为商业流通领域的赊销行为。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信用的定义是借贷活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活动的特殊形式。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存在的条件下,债权人以有条件让渡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的日期偿还借贷或偿还货款,并支付利息。信用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能力,即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取资金、物资、服务的能力。

2.信用管理

2.1 个人信用管理

王良(2003)在《社会诚信论》中,从诚信的本质、社会伦理等方面论述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但他的研究偏理论化,只能在宏观上提供指导,缺乏可操作性。

张中秀(2002)的《个人信用指南》一书对个人信用评分的设计以及美国个人信用体系和评分机构都做出详细的介绍,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本书的研究角度侧重于金融行业,主要用于银行对个人用户的信用评估。

王绍辉等(2004)认为个人信用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能反映个人信用水平和还款意愿等若干方面内容。并运用统计方法论来评价个人信用,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客观评价模型、主观评价模型来评价个人信用。

2.2 企业信用管理

吴晶妹(2002)认为信用管理的基本含义是对于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和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征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使之变成征信产品,然后以征信产品为工具,从技术上保证信用交易的成功实现。从信用管理水平影响一国经济的作用看,在经济普遍发达的征信国家,信用管理更侧重对消费者个人信用的信用管理。而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信用管理的侧重点在于企业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管理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筹资或投资服务。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信用销售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波特在其代表作《赊销管理手册》(1998)中首次比较全面地提出了赊销管理理论,他的理论认为赊销管理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加速器,将极大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波特提出了一维即按时间划分的赊销管理模式,注重赊销过程的严密性,从各个赊销环节严格监控和管理企业的赊销,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他的理论为企业赊销管理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有了粗糙和简单的缺点。

Jamal,Sarkar,Wang等(2000)建立了在固定需求量、延期付款的条件下,购买者的经济订货批量。Shinn,S W(1997)建立了在价格敏感条件下,购买者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他的研究同时得出结论,在价格敏感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最终需求不会因为信用期限的长短而影响最终需求量。以上研究的出发点都是从受信角度建立模型,即在授信方给予固定商业信用的情况下,研究如何选择确定最优的反应策略。

Alexander,G L和J M Gahlon(1980)是最初研究优化信用周期和现金折扣的学者,但由于当时的模型过于简单,得出的结论在理论界、实务界反响不大。

Kim,J Hwang H,Shinn等(1995)则研究了在单位价格固定情况下,销售方应提供的最优信用周期,以上的研究都是在假设最终需求是固定时得到的。Amy Hing-Ling Lau,Hon-Shiang Lau(2000)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需求不确定的季节性产品信用政策模型。

P L Abad和C Kjaggi(2003)则在最终需求是价格敏感的条件下,综合考虑购买方和销售方的状态函数情况下,建立了确定产品价格和商业信用期限的综合商业信用模型,该模型比传统的商业信用模型考虑了更多的因素。

Kevin Cowan和Jse De Gregorio利用智利的私营信用报告公司SINA-COFI提供的数据,验证了信用报告的数据对预测拖欠的作用,发现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都对解释拖欠起了重要作用。他们还发现信息共享使放贷额增加,且信用记录中的历史越长,这种作用越大。

Jarl G Kallberg和Gregory F Udell利用邓白氏公司提供的信息,以图表表示证明贸易或商业信用数据的预测作用大大超过仅有财务报表数据的预测作用。他们的研究模型考虑到了大多数公司向不止一个放贷人借款,从而促使放贷人交流信息的情况。

Allen N Berger,Leora F Klapper,Margaret J Miller和Gregory F Udell研究了公共征信机构数据在经济分析方面的作用。他们利用阿根廷中央银行公共征信机构提供的1998-1999年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小公司是一个信贷市场中信息最不透明的部分,他们更多的依赖关系银行,更有可能与小银行合作。

王庆成、王化成(1995)从风险准备金提取、资产重组等方面研究了信用风险化解机制。赵德武(2000)从财务管理角度研究了应收账款的成本计算、风险测定、风险准备金提取比例等风险分析和监控方法,通过综合考虑赊销增加带来的管理成本、收账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等因素,分析账龄与呆、坏账之间的关系,建立即时发现逾期账款并进行及时处理的策略。易平(2001)、许文珍(2002)等分别从假账甄别、会计准则、信息披露、舞弊表现形式等方面研究了企业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问题。黄新炎(2004)深入对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关于应收账款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包括应收账款现状、形成原因及后果分析。贺蓓(2006)从应收账款管理的各个环节着手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制度约束来减少企业的坏帐损失,已达到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王霞、沈向光(2006)认为应收账款的形成原因包括商业竞争、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以及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下等,并提出了信用管理对策,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王本燕(2007)、胡业凤(2007)研究企业应收账款现状的基础上,从应收账款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关于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构想和对策。任海芝(2007)利用实地考察的方式对当地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具体包括制度不够完善,相关人员重视程度不高以及会计人员素质低下等。

韩家平、蒲小雷(2001)提出的“3+1”信用管理模式,它的体系是一个客户信用调查的评估机制,一个交易中的债权保障机制,一个交易后的信用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以及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但“3+1”信用管理模式也存在缺陷,即仅有企业授信管理,缺乏企业受信管理,但企业授信与受信均为企业信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鉴于此,陈晓红教授等人(2001)提出包含企业授信管理和企业受信管理的企业信用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法。总的来看,这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但它同样存在漏洞,不具有普遍应用性。谢旭(2002)提出了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所谓全程信用管理,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通过全面控制企业交易过程中各个关键业务环节,达到控制客户信用风险,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的目标。按照过程控制和系统分析的原理为企业制定全程信用管理计划。陈臻(2006)主要将企业全程信用管理理论运用到企业中,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徐明亮(2004)阐述了企业全面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提高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水平的措施和对策。文亚青(2007)提出“三位一体企业全面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他提出了由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囊括企业生产和经营环节,由道德信用、经济信用和法制信用三者有机结合的、以建立高效有序的企业信用文化、满足顾客和员工的信用需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一种崭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也为今后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邢凯旋(2004)从国有企业信用缺失的危害,国有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以及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对策和建议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张的勇(2005)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和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现实情况,要从改善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基础,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等方面治理中小企业信用问题。

周汉华(2002)认为市场失信的实质是法律的失范,信用制度的建立与法律制度的建立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演进过程,同时与法制演进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要确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必须改变己有的变法模式,即变控制―命令变法模式为合作式规制模式。张维迎(2003)认为法律和信誉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转的两个基本机制。在商业社会,企业是信誉的载体。中国企业不重视信誉的原因在于产权不明晰和政府对经济的任意干预。法律制度的运行离不开执法者的信誉。进一步,法律的判决和执行依赖于当事人对信誉的重视程度。当人们没有积极性讲信誉的时候,法律就失去了信誉基础。没有了信誉基础,法律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康勇(2005)从制度设计角度提出加强信用管理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日常催款制度。

夏敏仁、林汉川(2005)对企业信用评级信用风险防范进行了研究,运用比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及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和借助于统计工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出多套企业信用评级方法。何军峰(2011)运用AHP法对于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主要选取中国神华和山西焦化两个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赵道升、陈永丰、林凯琼等(2011)对台湾农民创业园农户信用评级进行分析。阮渝生(2004)在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信用管理绩效度进行衡量。王春兰(2005)研究了信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及相关评价方法。

陈文玲、王飞(2006)从南宁市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出发,全面分析了南宁现代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研究,政府信用建设研究,现代金融的社会信用体系研究等四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王康(2006)从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实施现状、西方信用管理工作的现状和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议。纪峰(2007)认为现代的信用管理思想应以客户为中心展开,而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正是进行客户信用管理的有效工具,其中一些思想和方法可以在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得到很好地实践。通过对CRM的分析提出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的解决方案。张勇(2007)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流程,包括对新客户授信决策、客户信用风险的中期监控、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与催收和信用风险的转嫁的全过程管理。叶(2008)从企业信用客户管理、企业赊销管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企业信用评估、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企业信用文化等发面对企业信用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张旋(2011)从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构建企业信用控制管理体系、协调衔接好信用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三个角度来研究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其中,企业信用控制管理体系又从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管理体系来分析。

2.3 政府信用管理

刘江翔(2003),政府信用就是政府在不断地履行对民众的承诺或约定的过程中,而获得民众对其信任的一种状态,它是民众对政府行为可信程度的主观反映,并对政府的行政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并从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对政府信用与官德建设进行系统深入的论述。

毛黎青(2006),政府信用即政府对公众在委托契约中赋予的期待和信任的责任感及其回应。其核心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行为对公众的信用。从而分析了政府行为的各个方面,从外部环境制度和内部环境制度两个方面来构建我国政府信用的制度。

3.总结

当前的信用管理研究,多数是针对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以及传统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对个人信用管理、政府信用的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企业信用管理的理论主要从社会公正角度、经济制度层面、企业管理层面、财务角度、信用管理模式、信用管理的工具模型等来分析。

参考文献

[1][英]波特・爱德华.赊销管理手册[M].宇航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1998.

[2]Jamal,Sarkar,Wang.Optimal Payment Time for a Retailer Underpermitted Delay of Payment to the Wholesal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0,66(3):59-66.

[3]蒲小雷,韩家平.企业信用管理典范[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4]张勇.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D].江苏:江苏大学,2007.

篇7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破窗理论”即人为的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玻璃窗户,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最后造成一种无序的局面。近年来,“破窗理论”在我国作用的效果越来越明显。由于信用破坏者没有得到及时适度的惩罚,搭失信便车的事屡见不鲜:经济纠纷和债权纠纷案件逐年增多;不断翻新的假货迫使百姓选择超前储蓄放弃即期消费,由逃废债务、合同欺诈、劣质假冒等失信行为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增长率。

从整个社会看,计划经济时代的信用仅为资源配置中的辅助手段,造成信用制度基础薄弱;经济转轨初期的信用微观主体在法律上没有实现真正的人格化;在信用体系建设的各种法律法规及市场经济新的道德规范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全性直接诱导失信行为频繁发生。例如市场经济中揭出的大案、股市中现出的黑幕、安然公司的破产等无疑都与信用问题直接有关。

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看,构筑信用经济关乎市场经济的成败。随着改革的深入,粗放增长方式带来的边际效应进入加速递减阶段,集约式增长方式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政府已经能够承担起解决信用问题可能付出的高成本。因此,政府不能再忽视社会生活中日益严重且影响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的信用缺失问题,应该采取理性的决策,同时诱导其他相关因素改变博奕结果。

二、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

第一,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在欧美国家,信用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第二身份证,发达国家中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为银行的大量富余资金提供了最佳投向,同时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长期对个人信用的漠视,我国虽然从1999年起在上海开展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业务,但很多地区公民的信用记录仍为零,滞后的个人信用制度成为制约消费贷款的“瓶颈”。

第二,企业信用状况不佳。一是向社会提供劣质假冒商品,拒不履行合同承诺,侵犯他人商标权。二是利用变更法人代表、资不抵债、兼并、解散、破产、多头开户等手段套取银行贷款、逃废银行债务。三是在破产时采取“大船搁浅,舰板逃生”先分后破;否认抵押贷款中“抵押”的法律效力;借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前的“真空时空”,隐蔽、私分或转移财产;资产评估不实,职工安置费用高,破产费用开支大;拍卖不规范,低于评估价出售破产财产的方法,肆意逃废银行债务。

第三,银行信用监控及评价体系不完善。一方面,由于银行业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使传统的货币概念和测量口径趋于失效,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削弱了金融监管当局的监控能力;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存在评价工作的专业性与权威性不足、指标数据来源有缺陷及评价指标的设置不够健全的问题,直接影响银行贷款质量下降。

第四,体制改革中信用问题突现。随着乡镇机构的撤并、人员精简等体制改革的逐步落实,旗县区银行在金融债权管理方面存在清收难、转化难、保全难的问题。其一,基层机构撤并后承贷主体发生变化,原借款凭证失去原有法律效力,致使金融部门讨债无门。

第五,信用缺失阻碍电子商务发展。

电子商务是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相关利益主体不可回避的一个商业命题,由于缺乏与信息产业相适应的信用环境致使网上金融发展缓慢。就信用卡而言,其业务在制度法规、核算手续、监督管理等方面不健全,而且信用卡作案的频频发生使人们怀疑其“信用”程度。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安全性决定了消费者选择传统结算方式。与实体经济一样,离开信用这一基础,会使电子商务的交易额缩减、交易成本增加、发展难以为继。电子商务系统的特性表现出虚拟经济对信用的需求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三、构建信用管理体系的思路

(一)发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引导社会信用。首先,要加强自身信用体系建设。制定的政策法规要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因领导变更而推卸政府承诺,要切实有效的维护产权。其次,要明确与信用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及相应的管理目标和内容;减少政府对市场主体的管制范围和程度,引导市场主体进行制度选择与创新。第三,以市场经济为中心建立相应的道德价值秩序。加大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教育。第四,应协调并整合企业信息资源,建立相对完整的资信数据库和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推动和保障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网络交易的安全与信用,并通过立法的方式为网络经济提供刚性的信用规则,推动互联网行业的稳步发展。第五,增强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监督与服务功能,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并将其与失信档案共同纳入法律管理办法。第六,要以诚信为基础建立高效率的城市市场,创造诚信的投资环境以提升城市竞争力。

(二)健全信用法制,确保政府、银行、企业多方共赢发展。我国应在信用立法方面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改变现有的维护信用的法律条款在多部法律中被涉及的现状,制定信用方面的专门立法,建立有效的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的法律机制,加快信用立法步伐,同时借鉴国际银行业成熟、有效的评级方法,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使政府、银行、企业多方在开放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公平的享有和使用信息资源,从而达到多方共赢发展的目标。

(三)强化企业自身素质,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首先,现代企业要以诚信为重要的经营理念,认识到现代市场经济中这种新型资本的重要性。其次,在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时,把信用贯彻到内部管理、客户服务、员工教育、同业竞争中,形成强大的信用约束机制,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信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有注册会计师认可的财务报表,加大企业信息的透明度。第三,建立“3+1”企业信用管理模式。“3”指企业内部三个不可分割的信用管理机制即前期信用管理阶段的资信调查与评估机制、中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债权保障机制以及后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1”指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人员),全面管理企业信用赊销的各个环节。

(四)建立健全信用中介组织。一方面要发挥中介组织评审、仲裁、公证等作用,把规范行业行为、监督执行行规行约的行业自律职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健全信用中介服务中从事征信、信用评级、商账追收、信用管理等业务的机构。

(五)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电子商务信用系统。一是利用高科技建立专业化的资信信息机构和组织系统,客观、公正、独立地为企业和个人传导信息。二是采取会员制解决信用问题,可借鉴环球金属网的会员制操作方法:在硬件上构建CA认证系统,采用IBM公司的防火墙技术确保网站安全;制定整套网上交易规则和会员章程以确保交易的有序性和可信度。三是实行IC卡式的数字身份证,打击网络欺诈行为。四是建立高科技平台上的电子化监管系统。

篇8

摘 要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以其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正日益受到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青睐。但是随着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风险也不断的出现,本文阐述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发展现状,根据住房抵押贷款的自身特性,详细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主要面临的风险,说明了加强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抵押贷款风险

民以居为安,住房历来备受关注,但高额的房价让很多人只能望房兴叹,人们开始选择住房抵押贷款购房,伴随着这个市场的扩大,住房抵押贷款不良率也开始攀升潜在风险已逐渐显现。然而与当前国有银行较高的企业贷款不良率相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不良率相对较低,银行重视眼前情况而忽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期限长潜在风险大的特点,此业务被各家银行作为优质业务着力发展忽视对风险的认识和研究。然而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商业银行在经济处于上行周期时,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如果对其风险不加以认识和防范,会给银行带来重创。因此加强对个人房地产抵押贷款的管理关系到我国金融,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及其风险暴露

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购买住房的人数在上涨。个人住房的销售面积从2001年的1.850亿平方米到2010年前11个月8.25亿平方米。全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也从2003年1.18万亿元2009年9.59 万亿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贷款规模总量中个人住房贷款占八成。可见我国---住宅市场的兴旺带动了购房信贷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购房者选择采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购买住房。商业银行为争取更多的信贷客户,不断创新贷款方式。住房市场有出现泡沫的风险,政府也在加大调控,并在2010年四月份重拳出击,出台了楼市的“国十条”。政策的高集中说明住房市场的风险越来越大。

二、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及成因分析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环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发生有其可能性和必然性,这主要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自身的特性和市场环境等诸多内外因素决定的,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风险:

(一)信用风险表现及成因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中的信用风险通常又被称为违约风险,在贷款中由于借款人在信用活动中存在不确定性,如违约或信用等级下降,不能依合约按期偿还住房贷款本息而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通常导致借款人违约的原因有三个: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等客观原因;借款者经济利益比较厚的故意违约行为;借款者由于品性不佳的欺诈违约。现有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缺点:

1.个人信用资源普遍缺乏

个人信用资源主要包括个人身份证明、纳税记录、资产价值和债务记录等多方面的综合个人信息。它是建立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基本素材,商业银行只有拥有了较为完备的个人信用资源的前提下,才可能对个人信用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个人信用资源是我国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主要依据。我国从2006年开始,中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式运行。虽然央行宣称通过3年时间打造的这个数据库,涵盖了97.5%的个人信贷和100%的企业信贷。四年过去了,很多应该纳入信用范畴的参数仍未纳入,而且个人信用资源分散,工商、税务、银行、保险。公安、法院等部门。大部分机构的数据未公开,机构之间也未建立起资源共享机制。使得商业银行在向个人发放贷款时能借以判断的资料不充分,不但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降低了银行服务效率,其调查准确性和及时性也得不到保证,个人信用风险难以得到有效地事前控制。

2.个人住房抵押申请者资信状况的变化产生的信用风险

个人住房抵押一般期限较长,其还款期限通常20~30 年左右,个人资信状况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家庭、工作、收入、健康等因素的变化,使个人住房贷款申请者资信状况发生变化,信用的缺失以及个人支付能力的下降,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借款人可以利用虚假的经济收入证明、抵押物重复抵押、故意隐瞒抵押物共有人押等欺诈行为骗取银行的贷款。在个人信贷业务的决策过程中,银行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只能凭借购房者提供的资料判断贷款的可行性,即便是这些近期的资料不具备准确性。

3.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转移机制存在缺陷

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可为银行发放住房贷款提供事前评估的依据而降低信用风险管理要求将个人信用风险真正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的信用风险管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由于缺少功能完善的信用担保、保险等配套工具,商业银行的个贷风险常被固化,风险转移制度的缺陷往往使风险累积,妨碍了住房信贷业务的正常发展。随着个人贷款业务规模的发展,这一影响还将变得更加突出。第一,个人信用制度的缺失将造成银行交易成本过高。银行审核个人贷款的程序无法简化,银行发放一笔数万元的个人贷款与发放一笔数百万元的企业贷款费用相当,银行交易成本大大提高。第二,个人信用制度缺失的现状导致银行过度依赖房产抵押。但抵押只是一种事后的风险释放,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我国的社会制度特性缺乏社会保障的现状使得法院对无力还贷的借款人难以做出强制性判决或采取强制性执行手段,住房信贷的事后风险也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二)利率风险表现及成因

近年来央行不断调整贷款基准利息,国内商业银行的个人住宅抵押贷款面临的利率风险不断增大。固定利率下通货膨胀风险一般比浮动利率下的大,因为后者往往随通货膨胀而上浮。房地产金融的长期性决定了其通货膨胀风险也较大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在房价虚高、投机盛行的发展阶段,与贷款利率风险相伴随的抵押物价值贬损风险和潜在的违约风险也逐步成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风险源。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利率风险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宏观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

2006-2007年住宅需求旺盛,房价持续上涨,住房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超常规的高速增长。06年中央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住房结构调整,07年从紧的货币政策,销售量开始大幅萎缩。随着楼市由热转冷,2008年下半年,政府改变调控政策,向行业连续施以援手,一向紧收的房地产政策逐步放松。2010年由于房价过度上升,政府又开始实行从紧的房地产政策。在国家住房政策的不断调整下,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将加大宏观政策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中的利率风险。

2.房贷利率的调整缺乏灵活性

现阶段我国的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是按法定利率的调整而调整的。2002 年3月1 日开始实施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个人住房贷款)期限在1 年以内(含1年)的,实行合同利率,遇法定利率调整,不分段计息;贷款期限在1 年以上的,遇法定利率调整,于下年初开始,按相应利率档次执行新的利率规定”。这种调整利率的做法,看似利率风险从银行完全转移给了借款人,银行不再有风险,但实际并非如此。利率的调整是中央银行决定的,商业银行并没有自,中央银行调整可能会严重滞后于市场环境的变化。

3.通货膨胀的压力

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配合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加大了货币投放的力度,货币Ml、M2 增幅及增速逐年加大。2005年CPI环比增长1.8%,2007年环比增长5.9%。2008年一年,虽然世界各国经济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各国的经济普遍下降严重(见图1)。近期公布2010年11月CPI为5.1%,通货膨胀一旦发生,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便会孕育更大更多的利率风险。央行大幅度加息的可能将使商业银行面临利差缩小、收益大幅度减小的可能。商业银行所持有的抵押物―住房的相对贬值(相对于原名义价格)将使银行资产面临大幅度受损的可能。

(三)提前还贷风险表现及成因

提前还贷是指借款人在谋其偿还的本金额超过当期预定偿还的本金额,主要包括对部分贷款余额提前偿还和一次性清仓所有贷款余额。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发展至今,提前还款已经成为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中一个重要方面。住房抵押贷款的提前还贷行为造成了住房抵押贷款组合现金流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给银行的资金管理带来较大的不良不利影响。提前还贷是银行对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难度加大。如何有效防范提前还款风险,不仅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顺利推进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必要途径。理性借款人会随时在对自己有利的情形下采取提前还贷行为,以期在购房中的成本支出达到最小化。那么这种收益的获得必然是以银行的损失来承担为条件的。提前还贷风险原因如下:

1.预期利息收入减少,回收资金闲置的损失

由于住房抵押贷款中利率比储蓄利率高的很多,而且安全性较高,是银行信贷资产中获取利润的主要产品,然而随着提前还贷率提高,银行的预期收益不能实现,从而付出的服务无法得到回报。提前还贷率越高给银行造成的预期收入的损失也就越大。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存一笔利率为8%的10万元十年等额本息抵押贷款,根据每月住房抵押贷款的现金流提前贷款的话,银行会遭受到预期利息收入。如果借款人提前一年归还贷款会损失611.31元,数额相对不大,而提前九年就有37839元的损失,而在住房抵押贷款中,平均的年限在二十到三十年,可见预期损失的利息是相当大的。

2.增加银行服务成本,可能增加市场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

由于提前贷款行为的不确定性,是的银行不能按照正常的贷款程序来处理,只能提供额外的人力来完成相关的各种操作,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一般来说,银行所增加的服务费用与提前还贷次数成正比变化,而与提前还贷无关,即提前还贷率越高,那么银行服务的费用越大。提前还贷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增加市场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如果其他贷款的报酬率低于住房抵押贷款利率,那么提前还贷行为会增加银行的市场风险。当通货紧缩时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购买力风险较小,如果借款人提前还贷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购买力风险。

(四)其他风险

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中出了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提前还贷风险外,还包括其他风险: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像个人住房贷款这样的房地产消费贷款期限长,一般借款期限长达10~20 年,甚至可达30 年,流动性较低,商业银行发放大量个人住房贷款会占用巨额资金。近年来个人住房贷款发展势头很猛,毫无疑问,我国个人住房贷款很快就会接近甚至超出20%的警戒线,个人住房贷款的流动风险日益突出。抵押物变现风险,由于房地产金融中大多以房地产作借款的抵押物,当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时,贷款银行要处分抵押房地产从中求偿,如果抵押物难以处置,银行缺乏现金来应付提款等需要就会形成流动性风险。抵押贷款资金来源和运用的结构风险。商业性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的资金来源,基本依赖于储蓄。储蓄的资金有短期性和随意性的特点,不能满足住房信贷数量大和期限长的要求,导致存贷资金不能在结构、数量和时间上合理挂钩。用短期的资金发放长期的贷款,容易使银行形成支付危机,从而给住房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背上巨大的包袱,隐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进行这方面的风险管理将会越来越重要,从现状中看我国的在住房抵押方面的风险管理机制缺失。面对新形势下银行住房信贷的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应立足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借鉴国际上的风险管理方法,结合自身特点,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观念、方法和工具。为了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不断地完善银行的个人信用体系,提高对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提前还贷风险等相关住房信贷市场的风险发现和预防机制,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及业务培训等。只有这样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才能不断的发展,银行的稳定性,盈利性才能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才能获得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防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2:83-84.

[2]2009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

[3]王崇润.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9:72-83.

[4]阎敏.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风险定价及启示.当代经济科学.2008.10.

[5]张东.住房金融.北京财经经济出版社.2004.4:257-261.

篇9

【关键词】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09-01

一、分析构建民商法信用体系的重要性

(一)市场信用体系的需求较大

对于一个人来说,信守承诺是良好的品行表现。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商品交换活动,不仅仅是陌生的交易需要交易双方具有良好的信用,即使是熟人间的交易行为也是需要良好的信用来维系的。良好的信用,有满足市场的交换规律,也能够帮助交易双方实现各自的合理利益。因为在信息制度的基础上所建立的商品交易活动非及时性是其主要的特点,为了确保交易活动能够顺利实现,在日常的经济活动当中急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以及信用机制。信用制度如果能够向体制化发展,也提示着我们社会范围内将逐步形成信用体系。从直观方面来看,信用体系有助于消费费,可以使交易更加方便,紧急经济事件也可以及到及时的处理,可使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信用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市场当中的企业扩大交易的规模,并提升企业的信誉。从宏观角度来看,信用交易可帮助企业扩大自身的生产规模与经济规模,并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发展,也能规范市场当中交易双方的行为,维持社会的良好经济秩序。

(二)市场对信用立法的需求

资金拖欠问题,一直是我国企业面临的较大问题。长期以来,资金拖欠始终未得到缓解,而且还向着愈演愈烈的态势在发展,导致人们在观念当中的信用贬值。这使得金融运行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会有较为严重的影响,笔者认为,由于信用偏低将会出现下列问题,首先,银行对于企业将会失去信任度,而原来已有的监督机制也逐步失效。对此,银行对于信贷安全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而市场将会出现资金供给不足的现象,生产的发生也将受到制约。从法律的视角来看,急需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尤其是我国的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当前经济环境优化的重要措施。

二、基于法律视角探讨我国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在诚实的基本原则上坚持信用的法制性

自从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既面临着国内的竞争,还面临着外来的压力和挑战,并在竞争当中寻求企业自身的发展。面对世贸组织,对于我国的信用提出也更高的要求,而信用也成为了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常说的体系,指的是由多个个体形成的有机整体,而信用体系的基本原则也要充分地融入到人权、物权以及债权等相关法律制度当中,并充分的贯彻实施,将诚实信用理论渗透到我国的民商法所涉及的经济领域当中。由于诚信立法有助于民事责任的明晰、可使政府主观操控经济的行为得以避免等等,为上述目的能够得以实现,避免使诚信原则摆脱纸上谈兵的弊端,必须以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为基础,充分地分析民商法相关法律制度,并逐步完善。

(二)要将政府信用的导向性充分发挥出来

良好的政府信用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作为社会信用构成的一项重要因素,行政法规必须逐步完善,要使政府信用的导向性所具备的重要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所以,必须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既要用其来规范市场,还要通过法律法规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还要提升政府工作人员法律观念,强化其责任意识,使政府内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另外,对于市场的调节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当前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政府负责宏观调控的操控,所以政府信用与我国的信用制度的建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信用导向性,将政府职能方面也要充分地重视信用机制的立法。

(三)个人信用体系要不断完善

对于构建民商法信用体系来说,构建个人信用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用法律制定的过程当中,必须全面贯彻我国的人体权,尤其是宪法当中关于人体权的有关规必须严格落实。但是,开展此项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信息并非实用性的产品,对征信和实用的合法性进行认定困难较大。

(四)公司信用建设要加强并完善

从法律的视角来看,信用是市场主体童叟无欺的重要保障,也是信用体系构建的根本。若市场主体未满足信用要求,就必须对自己做出的行为负责。因此,面对信用的缺失,完善信用体系,急需法律与有关部门对市场主体信誉的充分重视。在市场当中,决定公司信誉的优良,主要是人和资本,所以公司信用的建设与完善可从下列两点着手:第一,平衡并协调市场当中的利益主体。我们所说决定公司信誉优良的人指的是公司内部的利益主体,可以保护公司信用并对公司信用建设进行强化与维护的利益主体。首先,公司具备法人资格的人有着相关义务的承担,主要造机构来决策,而机构的构成则是自然人,这也是利益主体的重要来源。所以,人的信用与公司信用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其次,公司成员的利益和目标,存在一定的个性与共性,公司人员若缺少对公司利益方面的追求,公司则会逐步失信,治理目标将难以实现。第二,对于公司资产信用要进行优化。资产与资本这两个概念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笔者认为对公司信用进行优化可在公司注册的初期,延续法定制资本的使用,这个过程当中要兼采资产信用,使二者有机结合,为企业信用发展奠定基础。

在本文中分析了我国构建民商法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并基于法律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策略,旨在完善民商法信用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一、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电子商务信用保障问题无论在理论探讨,还是实际工作中,虽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依然面临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在建立电子商务信用保障体系中,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1.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

我国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来的,社会信用经济发育较晚,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信用保障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社会信用缺失反过来影响到电子商务活动中;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信用规则还不成熟,企业的市场行为随机性大,不少企业的诚信度还不高;我国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进行规范。国内企业的交易多限于面对面的进行,网上信用意识较差。很多企业与个人对于信用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企业不讲信用照样可以生存和发展,社会上信用缺失行为非常盛行。面对信用程度较低,三角债情况严重,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现实商业环境,这种现实状况无疑制约了电子商务信用状况的改善。

2.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

西方企业信用意识较强,内部电子商务信用管理机制较为健全,同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发达的个人资料网络。西方企业信用部门在电子商务交易之前,就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估,较好地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我国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设备配置较落后,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大多企业根本就没有设置信用管理部门,交易之前缺少对客户资料的调查,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应有的了解,在电子商务中错误选择交易对象,进而发生违约现象是实属必然。

3.信用中介服务落后

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而且社会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信用管理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信用中介机构很多没有自己的信用资料数据库,即使有规模也普遍偏小,信用信息不完整。就是有一些机构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信用服务和信用产品,例如信用抽查报告、资信评级报告等,市场规模也很小且经营分散,而且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同时,我国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企业和个人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途径,这种情况无疑增加了解决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的难度。

4.国家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奖惩机制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治经济。信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然而我国法制建设还不健全,尤其是在信用法制建设方面更是明显落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同时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也相当严重,在一些失信和电子商务诈骗案件的审理中,还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社会上更是缺乏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这都为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

5.网上虚假、不健康甚至违法商业信息

互联网的使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网络营销中商业信息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广告、邮件、新闻组、BBS等都可以作为一种信息和传播形式。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性和信息者的隐蔽性,是谁在什么地方的商业信息,对网络消费者来说是很难判别的,这就为不道德的营销者违反道德及虚假的商业信息提供了机会。

二、解决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的对策探讨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业活动,信用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电子商务的信用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如下措施加以规范和促进电子商务信用机制建设:

1.树立企业及个人信用

企业和个人是电子商务活动的主体。而目前有些网站信息不可靠,待售商品的内容和图形设计缺乏真实性;也有卖方不守信用,不能按质、按量、按时交货甚至违约而给买方带来风险。所以,企业要想保证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获得更多的收益,除了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外,还需要树立企业信用,树立高质量、高安全性的企业服务形象,诚信经营,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消除客户、消费者对网上交易的担忧,创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

在电子商务安全发展的过程中,强调企业信用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个人信用。个人信用作为社会信用的基础,是维护网络环境下一切交易活动正常运行的保证。在缺乏个人信用保障的环境下,个人信用的缺乏势必带来网上交易成本的增加、成功率的减少。电子商务的优势在此情况下难以发挥,发展进程将严重受阻。有些个人消费者可能在网上进行恶意透支,或使用伪造的信用卡骗取卖方的商品,造成卖方的风险。在电子商务时代,个人将在思想观念、知识体系、竞争方式上有巨大的变化,在工作和生话方式上也将变化,要想适应数字生活的环境,享有电子商务带来的便捷性,就必须有良好的公德意识,树立个人信用。

在安全技术作保障的前提下,只有树立起企业和个人信用,才能促使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

2.健全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信用管理机制

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对客户进行追踪调查,以保障企业的切身利益,促进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构建网上信用销售评估模型。西方企业信用部门在电子商务交易之前,首先通过两种方式评估客户信用,一种方式是根据客户的财务报表进行评估,另一种方式是开发出适合本行业特点和本企业特征的信用评估系统。而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只有一部分外贸企业吸收了最近几年的经验教训,已经开始重视收集客户的信息资料,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收账款逾期率、坏帐率大幅下降,企业效益明显回升。我国企业在以后的电子商务活动中,应引入适合本企业的网上信用销售评估模型,确保网络交易的安全。

(2)加强网上客户关系管理(CRM)。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应对赊销客户的档案进行定期(一般是半年)审查,根据客户信用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信用额度;另外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网上客户档案,并定期进行跟踪调查,以便更好的维护企业自身利益。

3.加强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

建立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用机制,需要有完善的法制环境,必须依靠政府以法律手段强制推行。如果电子商务发展仅以企业为主体,信用机制仅依靠企业或行业的自律规范,是不充分、不全面的,信用机制需要政府的干预。国家应该根据电子商务活动的特殊规律,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信用环境,以法律的形式对电子商务中的企业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及各自的行为规范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得建立和实施信用制度有法可依。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后,可以提高人们网上购物的信心,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4.建立专业的第三方信用服务认证机构

在整个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尤其是电子支付过程,为实现电子商务的安全交易,认证机构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认证机构作为第三方来承担网上安全电子交易认证服务、签发数字证书并确认用户身份的服务机构,目的是使交易双方彼此相信对方的身份。认证机构还扮演着一个交易双方签约、履约的监督管理的角色,交易双方有义务接受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从而保证交易的安全进行。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能够进行信用评估、发放和管理认证证书的由多个用户信任的权威性机构。它不仅要对进行网络交易的双方负责,还要对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秩序负责。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点,依据公平、公正、独立的原则,建立和培育我国的个人和企业信用认证机构。由信用认证机构建立起信用记录档案,对个人和企业信用做出整体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与公正,以促进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

5.成立信用查询组织

对企业来讲交易对象的信用是十分重要的。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交易模式的一个根本保证是整个社会交易环境对信息流的依赖性大大加强。信用查询组织调查并汇集各行各业的信用状况,向查询人提供被调查企业领导决策者的品格、企业经营宗旨、信誉、以往的信用程度和企业的经营能力等,以便在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前,能进行有效身份的鉴别。交易者的信用和失信记录随时都可历历在目。通过信用查询,掌握对方的信用程度,以降低信用风险,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

6.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

政府在保障企业产权、明确信用主体方面应发挥一定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在加大信用宣传力度的同时,应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推动和保障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包括国家关于信用方面的立法、执法;政府对诚信行业的监督管理;行业自律等方面。中央政府应将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作为国家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领导、组织、协调、统一各地、各部门的信用系统建设工作,认真解决目前国内信用体系面临的信用信息条块分割的问题。努力维护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网络交易安全、网络交易的信用以及网络知识产权。

7.加强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电子商务的腾飞离不开良好的商务信用,信用问题中的信息安全技术是相当重要的。故而要改进电子商务的信用现状必须不断加强网上安全认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信息安全技术的开发、信用系统数据平台建设、数据仓库的整合与数据采集(建立基于统一格式和智能化的数据仓库系统)以及制订政府信用相关数据和信息的采集、交换和存储标准、电子签章、CA认证等服务体系。因此,必须大力培养网络技术骨干,加强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