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生命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生命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生命的起源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 生物教学 能力

郑州大学生物工程教研室面向全校非生物专业学生连续数年开设了《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校素质教育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该课程旨在通过观察地史的生命,审视过去35亿年以来主要生物类群的延续发展及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来探索它们的起源、分化与绝灭问题。学生选学这门课不仅热情高,而且课后还能饶有兴趣地向同学、家人、亲朋好友讲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方面的知识,达到了增强学生对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拓展广阔的知识视野,从而认识不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的预期目的。

作为一门校素质教育课,我们在《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教学中,自始至终努力渗透科学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最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如何把宏观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结合《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课程的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教学方法与建议

(一)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1.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通过教材中物种的起源、进化的证据和学说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进化论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批判唯心主义的神创论,事物是孤立、静止的观点;通过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物具有多样性、适应性,以及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对立、统一的观点。

2.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我国拥有大量动植物的特有物种,以及我国在防治人类疾病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一些生物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互爱、爱护自己的群体、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是低等动物都具有的天性,而作为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国家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3.法制教育。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教育学生应自尊、自重、自爱,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法制观念。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众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可以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例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像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之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能丰富课本知识体系,将书本知识变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感染力强等优点,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例如,在讲述“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时,根据减数分裂知识微观抽象的特点,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将其直观、形象化。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处理,真实、艺术地再现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活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乐学情绪。总之,正确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把握好度,利用板书、讲述、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需要强调的内容可以给以板书,适当时候加上肢体语言,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切忌过分依赖多媒体。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只有生物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为学生的提高做好前提条件。生命科学是一个发展迅猛的学科,随时都会有新的研究出现,如果生物教师数年重复讲述教案,只会使学生如井底之蛙,停滞不前,并且输在起跑线上。因此,教好这门课,需要生物类教师不断地学习本专业前沿知识,运用现在的网络技术不断地查阅资料,更新教案,要跟上学科的前沿,跟上时代的脚步。

二、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探讨

学生对探索生命的奥秘,了解人类本身和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充满着求知欲和好奇心,客观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生命科学方面的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本身的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本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将生命科学研究前沿与现实生活如何更紧密的联系起来,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怎样更好的将学术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在措施上保障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生命科学是一门迅猛发展的学科,面向非生物类学生开设有关生命科学的通识课程,对于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在《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课程开设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志英.论素质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时空,2009,(2).

[2]闫前荣.浅谈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8,25(3):81-82.

[3]党金鼎.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素质教育. 中国科技信息,2007(23):244-245.

[4]王莉.运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课件开发的基本思路及设计. 辽宁教育研究,2002,(3):92-94.

篇2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渗透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89

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关于生命安全的知识,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学校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学生了解生命安全,并对生命安全进行关注,做到敬爱和关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观。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中高学历和高知识层次的人群,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中进行生命教育,使高校学生了解并重视生命安全问题,关系高校人才能否为社会高校服务的问题。高校体育课作为学生基础课程之一,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体育课的特点决定了其易与生命教育相结合,在体育课中适当地渗透生命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提高其防御危机的能力。

1人类从事体育的最初动力即生命安全

在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求按层次划分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和自然的残酷,再加之种族之间的斗争,人们在迁徙和跑跳攀越中强健自己的体魄和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来保卫和延续自己的生命。这说明体育运动起源于人的原始诉求。

在体育课中教师主要是教给学生运动的理论和运动技巧,通过日常的锻炼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使学生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主锻炼意识。这就使得体育课程具有渗透生命教育的机会和优势。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和体育技巧的讲授时可以适当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在习得体育知识的同时受到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强身健体的技巧,还能树立生命安全意识。

2生命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21生命教育关系个人的安全、家庭的幸福及民族的繁荣与国家的富强

生命教育对于个人而言,能使个人认识并重视个人的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并保护个人的安全,是保持人的健康的基础。对于家庭来说,家庭的稳定关系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每个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希望和未来,孩子的安全关系整个家庭的幸福,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青年大学生,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当代大学生投身建设。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其投身社会建设的基础。只有让学生自己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并投身国家的建设之中。

22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很好地适应社会

大学阶段对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有重要影响,是其形成的重要时期,并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所以,应该在大学阶段注入生命教育,在这一阶段学生也能对生命问题进行客观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们接受的信息渠道增多且信息量大,其所接触的信息也呈多元化的特点,再加之大学生没有多少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且其信息的分辨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对其生活甚至安全造成影响。再加之社会的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增大,有些学生容易走极端,这对学生的生命问题造成影响。高校体育课在锻炼学生的意志方面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在体育课中灌输生命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3生命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31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运动内容对学生渗透不同的生命教育

在高校中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根据不同的运动内容来进行不同的生命教育。首先校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技能。例如在教学生练习武术或太极拳的时候,可以教学生一些易于掌握的男女防身术;在给学生上篮球课的时候除了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篮球规则及对抗技巧外还要教学生在打篮球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防止受到伤害;在体操课程中,除了要让学生知道体操的基本动作还要让学生知道在身体失去平衡时应滚动圆滑的落地,防止身体与地面的正面冲击,对身体造成伤害等;在给学生传授田径技能时,在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起跑、跳等技能后还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田径姿势,减少不规范的运动对自己的伤害。其次还要丰富学生们的体育运动项目,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如将滑雪、攀岩等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运动项目搬到高校体育课中,这些运动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平衡能力和攀爬能力,让学生在增长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日常应对问题的能力。最后,在体育课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危险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比如教师在讲某一运动项目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此运动容易发生的意外以及遇到意外的应对情况,让学生知道任何一种运动都是不安全的,都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32在体育课堂游戏中对生命教育进行渗透

体育课中的课堂游戏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设置的,在游戏的过程中还能帮助学生预热身体,为其在体育课中打下基础。因此,在体育的课堂游戏中可以对生命教育进行渗透,通过课堂小游戏来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及紧急避险能力。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快走比赛,锻炼学生走的能力;可以通过设置两人互抓或常玩的丢手绢来锻炼学生跑的能力;组织扔沙包来锻炼学生的投掷能力,并练习投掷的准度和远度等。还可以找一些有难度且与日常生活非常贴近的游戏,锻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和脱险能力。总之在体育课的课堂游戏中不仅要让学生锻炼最基本的体育技能,还要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生命知识,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33结合体育课本来进行生命教育

高校体育课包括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两部分,虽然理论课程占比较小,但也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来进行生命教育。在体育理论教学中,要注意体育发展史、体育的目的与体育精神等与生命教育进行结合。比如,在讲解体育发展史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体育发展之初就是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人们为躲避自然灾害和种族间的争斗等而不断地强身健体,所以,体育的出现就源于人们的生存。在对体育的目的和精神进行讲解时,要让学生理解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很需要耐心、毅力和自制力等,这些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用到的,所以进行体育锻炼还能增强人们的生活能力,并在锻炼的时候能让人有健康的心态,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体育理论课程讲解的过程中,老师要对某一意外进行细致的剖析,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发生的过程以及造成的结果,使学生充分了解意外所带来的伤害,以此来对学生形成警醒作用,端正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习惯,对于危险的运动要主动地规避,让体育真正成为健康、安全的活动。总之,在体育理论课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体育,还能要学生规避各种风险,最后达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效果,使学生都能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安永志体育教学设计的理念、原理及技能、技巧――评《中学体育教学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2015(20)

篇3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初中生物;应用

近年来,教育模式不断的发展变化,其中,在初中的生物教学课程中,许多老师采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经大量研究表明,通过课堂书本阅读和死记硬背可以掌握的知识为30%,但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自体验生物学中的事物,不仅增强了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而且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高达80%左右。同时还活动了学生的脑 、口 、耳、手等,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学习态度,增强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在本文研究中,应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改善了教学质量。

一、指导学生自主体验

初中生物课程是一个新开设的生活经验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主要描述了一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或生活。初中生对一些新鲜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生物学这门课程里面含有丰富的动物世界、植物种类和一些自然现象的变化。老师进行教学时,可以进行一些场景的创设,如,老鼠、麦子、人、马、老鹰等之间存在怎么样的关系呢,可以让学生根据一点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所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就组成了一条食物链,可以指导学生把生活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即让学生掌握了生物圈神奇的食物链,又掌握了基本知识。同时进行课堂生活中的模拟式教学,让学生真正的处于课本知识的情景中,可以增加视觉效果,更加深刻的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学生参与活动教学

初中生是一个有儿童逐渐过度的一个阶段,学生还很幼稚和具有一定的儿童乐趣。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喜欢课堂活跃的气氛,老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进行一些室内活动,模拟一些课本知识的情景,让学生融入其中,可以在学生愉悦的玩耍中掌握知识。当老师讲述生命的自然现象时,如人类的起源,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应用肢体语言来描述人类的发展。同时还可以设立一些具有丰富现象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并且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例如,在初中生物学中,老师简述“绿色植物”时,可以通过举例让同学们欣赏五颜六色的植物, 通过同学们自己在生活中接触的植物,可以对这些植物的样子、颜色及特点进行研究讨论,让同学们融入其中,加快了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与了解,而且还促进了学生自己积极的动脑思考,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可以设置一些实验探究性的活动,带来一些活动使用的工具,让学生们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想要进行探究其实验。在讲课的过程中,讲到需要的工具时,展示工具,联系课堂。如在学习 “ 鸟卵壳 ”时,可以提供工具主要包括鸡蛋、针头、注射器、烧杯及水 ,老师边讲课边演示,然后,让学生自己实验,来证实卵壳有气孔。同学们可以通过这个实验,提出自己的理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理论也就不同,他们之间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不仅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而且更加深刻的掌握了理论知识。

三、应用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化越来越普遍,其中多媒体信息教学在教育模式中不断的被引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模式也不断的出现变化,逐渐将课本知识与网络信息资源相结合,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体验更加多彩、丰富的世界。多媒体信息为各种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不管是抽象的、还是立体的,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生动精彩的图像和视频来表述,让课本知识更加的灵动化,也可以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慢慢在多媒体的世界中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同时应用此方法在课堂教育模式中,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加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在生物学教育中,通过利用多媒体形式把有关课堂的知识,通过放映大量的图片、电影及动画资料,做成一个教育类型的课件,让学生见识或接触更多的生物材料和课外知识,通过放映的动画电影让学生的眼睛进行体验,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如在学习生物圈“人类的进化 ” 时,可以将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的图片制作成图片影像来展示进化的具体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欣赏和体会人类进化的全过程,将课本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再比如,当讲述“ DNA与染色体” 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先展现一个放大后的细胞核,然后将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单个取出放大,可以让学生看到一条螺旋化的染色体链。再将染色体的各个部分解开,取其中的某一小段,学生便能够看到在染色质中的 DNA 分子、蛋白质及其它的组成部分。 这样一步一步的演示方法,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染色体与DNA分子间存在的包含关系,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染色体的变化,加深了学生对抽象化概念的理解,方便学生记忆。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知识,还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但在此同时,在教学模式中也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还要注重授课方式,老师应该探究其更好的教育方法。

四、结语

生物学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进行该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应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课堂情景设置、探讨互动及多媒体的形式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的体会生物学科的意义,同时改变了教育模式,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明伟.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2016,11(25):71-72.

[2]朱志红.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2016,27(22):60-61.

[3]王影. 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5,17(24):110.

篇4

关键词:海洋;船舶污染;船舶管理;海上运输;预防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前提下,我国海内外经济交易日益频繁,因此海上运输也随之增长,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造船技术水平的提高,船舶的吨位和尺度也在的增加;然而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是我们生命的摇篮,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比如海洋的污染问题。船舶在营运过程中,将一些物质引入海洋环境直接或间接造成海洋是不可避免,结合个人工作经历对船舶对海洋污染问题展开以下论述分析:

1.船舶污染处理现状

1.1主要船舶污染源

船舶污染:是指船舶在停泊港口、装卸货物和航行的过程中,对周围大气和水环境所产生的污染。其主要污染物包括生活污水、含油污水、船舶垃圾。除此之外也将产生粉尘、化学物品、废气等,但总的说来,对环境影响较小。

1.2处理方法

(1)生活污水的处理:建议在船上直接安装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达标后直接排入江海;但企业考虑到成本等原因一般是收集到岸上再作处理;

(2)船上的生活垃圾的处理:

a.岸上处理:在船上焚烧、磨碎排放等。收集到岸上处理的方法用的最多,目前已有多种类型的收集装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实用;但是食品类垃圾会容易腐败,若垃圾量大则需要大容器,而船的重量会随容器体积增大而增大,还会提高转运成本高;

b.船上焚烧:船上垃圾的缺点是会产生大气污染,其优点是减量比例大,能达到90%以上还能彻底消灭病菌。

c.磨碎法:因为只改变了污染物的物理形态,在内河上,只能和其他方法结合使用(对于海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直接排放)。

(3)对含油污水污水的处理:其一般是用油污分离器作处理。其关键还是在于源头控制上,一是要加强管理,二是船上的设备要尽量少漏油。至于溢油及化学物品事故,目前,主要建议是建立快速的应急反应机制。

2.船舶管理情况与立法

2.1船舶安全管理体系

公司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后,经过总经理批准,将会在公司船岸同步运行。船舶为取得“安全管理证书”(SMC),在体系运行一段时间具备必要的条件后,向海事主管机关或其认可的机构(简称审核发证机构)申请初次/临时审核。经审核发证机构批准,船舶审核组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被审核船舶的体系文件和安全管理活动进行审核,判断体系文件与《国际/国内安全管理规则》的覆盖性、对强制性规定的符合性;评价船舶的安全管理活动与体系文件的符合性,实现规定目标的有效性。其目的就是利用外部强制手段来促进规则的有效实施,为被审核船舶提供改进体系运行的机会。

船舶安全检查是主管机关对到港船舶进行监督检查,确认其船舶技术状况是否符合国内法规及规范的要求,船舶、船员是否持有有效证书,船员是否熟悉船上的应急及关键性设备的操作,并就检查中发现的缺陷提出处理意见,要求船方予以纠正,保证船舶状况不低于标准,确保船舶航行安全,防止造成水域污染。

船舶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是针对公司管理进行的,而船舶安全检查是通过抽查船舶设备及船员的操作来反映公司的管理是否在船上得到了有效运行。相比之下,船舶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侧重于公司管理,船舶安全检查侧重于对船舶及设备性能检查和船员适任性检查。因此,船舶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与船舶安全检查的方法、周期和侧重点均不同,船舶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不能替代船舶安全检查

2.2重视以法防治

《宪法》第26条和《环境保护基本法》总则部分对保护我国环境、防治污染(包括船舶污染)都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国务院在1974年版布了《防止沿海水污染暂行规定》,1979年颁布了《海洋环境保护法》与《环境保护法(试行)》,1999年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其中第八章专章规定:“防治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1988年国务院还颁布了行政法规以实施该法,《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

在防止船舶污染海域方面,198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起到过重要作用,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作出了修改后更加适应2000年我国重新颁布的新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与我国加入的经多次修正案修正的MAR-POL公约,除外我国针对公海发生的重大紧急污染事故,还加入《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8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1990年《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件公约》;

我国现在防治船舶污染海域方面已基本形成一个涵括国际公约、行政法规、法律和宪法在内的多层次法律法规框架,该框架对我国船舶污染海域的防治起到了关键作用。

3.污染的防治

3.1加强船员对资源和环保意识

船员的资源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对船舶垃圾管理有重大作用,特别是对垃圾的回收其作用就更大了,在目前的船舶营运过程中,很多船员对船舶垃圾管理的认识不够,即使是进行垃圾的收集、分类和管理也是为了经济利益或为了应付船旗国和港口国的检查,而不是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船舶垃圾管理的重要性,对船舶垃圾的价值和其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对船舶垃圾的收集和管理就不能坚持下去,一旦脱离了监管,船员胡乱处理垃圾的情况就会不自觉地暴露出来。因此,必须对船员进行资源和环保知识的培训和宣传,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船舶垃圾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船舶垃圾的价值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2开发“绿色船舶”

“绿色”船舶是指在正常营运期间对环境无害(即不污染空气或海域环境)的船舶;一旦发生事故尤其是发生搁浅或碰撞时绿色船舶船具有内在的防止有害物泄漏的能力,它船舶建造、整个营运期限内和最终拆船时都要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开发“绿色”船舶的目的是控制起源于船舶的大气和海域污染。

3.3规范航运企业内部管理

ISM规则认为因素中大约有百分之八十是可以管理控制的,通过强化公司的内部管理和船舶的安全管理加以控制;目前导致船舶海洋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多数小型企业存在管理的漏洞很多,故整合小公司闺房航运企业内部管理,使其从管理科学合理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有效地防治船舶污染。

3.4船舶污染物处理的系统建设与严格控制船舶和港口污染

一般大型港口都有建立废油、废水和垃圾回收处理系统;一些港口还实行了严格的的防污染设备铅封管理制度实现船舶污染物的集中回收和岸上处理,局部海域的环境质量因此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因国家大多数的中小型港口以及渔业港口中的防止船舶污染问题不容乐观,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中小型港口和渔业港口的防污监督检查力度,多渠道组织建立船舶废水、废油、垃圾回收处理系统以尽快实现船舶污染物的集中回收处理,以有效地遏制内船舶违章操作、随意排放现象的发生。

3.5加强法制化建设,提高海上污染事故应急能力

目前我国沿海港口的应急能力不足,在应对较大规模的污染事故时,尤其是对于一些危险化学品在海上运输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的事故,严重缺乏必要的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有关安全管理部门应积极推进海上船舶污染应急预案的制订和应急反应体系的完善性建设,督促港口和船舶配备污染应急设备,提高海上污染事故的防御能力;只有不断加强船舶污染防治制化建设,严格执法,规范管理,才能使船舶和港口的污染治理和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能力不断提高。

篇5

一、启发式教学之简述

1.启发式教学的历史源流

启发式教学有两个渊源,东方起源于中国的孔子,西方渊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在东方,我国的孔子是历史上首倡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言简意赅的从教学的动机、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逻辑起点和过程、教与学的关系方面揭示了教学的规律。后来,孔子的许多言论,诸如“举一反三”、“一以贯之”、“闻一知十”等都是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体现。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得到后来者的继承与发扬。《学记》指出“教”应理解为“善喻”,即“君子之教,喻也”,教师应“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经过后世学者的不断研究,启发式教学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教学思想,至今仍在发展和创新。

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开创了西方启发教育的先河。他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启发学生进行系统的思考,用问答的方法探求真理。教育只是知识的“产婆”,起到导引学生获得知识和智慧的作用。西方古典的启发式教学,更加注重理性知识的传授与解析以及定义的作用,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文艺复兴对人本主义的弘扬,到近现代教育家夸美纽斯、第斯多惠、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人的研究和发展,启发式教学更加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性,更加重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更加强调对于知识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义的掌握。

虽然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哲学观和认识论渊源不同,但都表达了相似的教育教学思想,那就是对知识的“导”和“引”,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与弘扬。

2.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观点

(1)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启发式教学看到了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点,即作为活动的主体的学生,其主体性表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自主性与依存性、创造性与模仿性的统一。启发式教学就是促进学生主体性不断地由受动性、依存性和模仿性向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方向转化”[1]。这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统一。

(2)对教学目的的论断。启发式教学既强调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能力的培养;既突出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也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的培养。认为教学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完满人格,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

(3)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统一,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统一,是教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和主体意识的参与,是学与思、知与行的统一。

(4)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倡导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水平与特点,注意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的综合运用和优化组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启发式教学还特别要求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3.启发式教学的范畴

对于启发式教学的范畴问题,我国学者有过很多研究和探讨,通过文献分析,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是方法说,认为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诸如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回忆法”,亚里士多德的“联想法”,布鲁纳的“发现法”等都是一直沿用下来并被广为接受的教学方法。第二是原则说,认为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研究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它对各种具体教学方法有导向的功能,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诸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都应体现启发性。第三是原理说,认为启发式教学涉及到教学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等因素,在宏观层面上,是一种教学原则或教学原理。

笔者同意原则说,认为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原则,是运用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

二、人的主体性之探析

1.主体性之界说

主体性一直是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人作为主体以及人的主体性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概括而言,主体性的认识经历了从古代的实体主体到近代的认知主体再到现代的生命主体,构成了主体性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哲学对于主体性问题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人本学的转向。当然,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并未到此终止,而是仍在发展之中。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国内学者对主体性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观点[2]:一是把主体性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把主体性理解为外部世界对主体的“为我关系”,即主体支配客体来为主体服务;三是从人本学角度来理解主体性,主张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四是主体自主地发挥自己内在本质力量和创造性,强调人作为主体的自我体验、内在知觉、情感、意志、意向性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主体性就是人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的活动的地位和特性。

2.人的主体性之特点

结合对于主体性的界说,笔者所理解的人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是自主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表现。它从主体的地位表明了主体对客体的主导与主动、自决与自为。与之相应,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自觉自理能力等。第二是自觉能动性,是人作为主体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本质特征。自觉性,是指主体对其存在及其活动的意识。唯有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自觉性。能动性是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制约的作用,表现为主动性、选择性、进取性等。第三是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自我创造,自己主宰自己,这是作为人之主体的根本性质。

3.学生主体性之特点

相对于更具普遍意义的人的主体性特点而言,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有其自己更鲜明的特点。笔者认为,与人的主体性特点相应,学生主体性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是自主性与依附性。一方面,学生本身具有潜在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拥有自主性;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无法摆脱对家庭、学校及社会的依附性,需要保护和尊重,因而具有依附性。第二是能动性与受动性。学生作为人、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动作用于客体自觉的、能动的一面;但作为教育对象又具有受动性的一面。启发式教学就是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由受动向能动的转化。第三是创造性与模仿性。模仿是成长中的学生的本性,模仿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它是创造的基础。但学生自身具有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与潜能。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由模仿走向创新。

三、启发式教学与人的主体性生成

1.启发式教学对人主体性认识的历程

启发式教学对人主体性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在古代,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都从意识能动性的角度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并强调它在教学过程中的动力作用。孔子思想的根本是“仁”,认为“仁者人也”,仁是人的本质,做人要“既仁且智”。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矣”,“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反求诸己”是人心自觉主动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应以启发自觉向上为根本。王守仁说“良知者,心之本体”,他认为人人都是有良知的,教学就是要“致良知”,使人发挥主体意识的能量。总之,我国古代先贤都强调教学要以启发自觉向上为根本,注重“启发本心”,“发明本心”。而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理性、灵魂归结为人的主体性本质,肯定了灵魂的能动性、创造性。“人是万物的尺度”,“理性是万物的尺度”这些命题都强调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创造性,强调教学要“学思结合”,通过认识自己,深刻反思,形成有智慧,道德完善的人。

近现代时期,康德认为人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主体,是具有理性的理论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自律而又自由的主体。他明确提出“人是目的”,充分肯定了人的自我价值,肯定了人的最高价值。受其影响,赫尔巴特成为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把教育教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在认识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到了现当代,关注人的主体能动性、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征,人们把培育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看成是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诸如我国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主体性教育”、“创造教育”、“愉快教育”等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可见,启发式教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之中,都始终关注人的主体性生成的问题,始终具有高度的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关怀与弘扬。

2.启发式教学对人的主体性生成之意义

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对人的主体性生成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第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首先,学生是教育的基点。学生由于缺乏经验、知识与能力,他们的身心要获得健康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但需要明确的是,教师的引导是为学生塑造、建构和发展自身而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应“一切为了学生”。其次,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给予学生的启发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选择、领悟及内化,才能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启发的同时,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自利。再次,要处理好教学双主体的关系。过分强调教师主体、主导,而限制了学生主体能动性,会导致“教师中心论”;而过分强调学生主体性,排斥了教师的主导,则会导致“儿童中心论”。因此,启发式教学需要把握好这个度,发挥好教师的“导”,促进学生的“学”,由“他教”转向“自教”,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第二,教育主体性的弘扬。启发式教学对于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与张扬,催生了20世纪90年代以华中师范大学王道俊、郭文安为首的一批学者关于主体性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影响深远。主体教育思想的中心主题是“要提高人的主体地位,释放和发挥人的巨大能动作用;尤其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我们意识到并主动地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自我发展以及对未来社会的价值,充分调动积极性,能动地进行学习、工作与社会活动,为成为社会需要的、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点的、富有主体性的人而奋进不已。”[3]“主体教育论立足于人的社会实践,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展看作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把培养受教育者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看作教育的中心主题和最高目的,把追求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看作教育的最高理想和终极关怀。”[4]

3.启发式教学与人的主体性生成

笔者认为,当前教育不能说没有关注人的主体性生成,但需要实现一种转变,即把学生由认识主体转变为实践主体。

当前教育培养的是一种认识主体的人,表现在学生学习了大量的书本知识与间接经验,但没有形成对这些知识和经验进行选择和改造的意识与能力;学生获得了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却没有发展道德和智慧;学生具有了认识世界的能力,但缺乏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人的本质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能够而且从事着自由自觉活动的人”。[5]“教育虽然存在一种外部施加影响的过程,但其主题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造的实践活动的过程”。[6]因此,学生不单是认识的主体,更是实践的主体。教育教学要培养的是能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即实践主体。

那么,启发式教学对于人的主体性生成的这一转变有何作为呢?首先,把学生当作实践主体来培养,必须通过教育教学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一定的主体能力和意识。主体意识不仅包括对象意识,还包括自我意识。只有具备了这种自我意识,才能真正按照自我的意愿并考虑客观的需要与可能来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和创造自我,将自我变成真正的实践主体。因此,教育教学“自然就不应该以一种预设的模型或模式去塑造被抛入世界的人,而只是引导(这亦是教育的本义),引导人在一系列的境遇中自我设计、自我规划与自我选择,‘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导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启悟学生对自我生命的认知、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成就的努力。其次,真正把学生作为实践主体来培养,更加重要的是尊重、张扬和提升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努力去实践,以成就自我。所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状态走向主动状态便是启发式教学的真义所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如乐之者”,启发式教学可以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及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诱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乐学。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与诱导,可以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联系生活实际,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生成,实现学生的成长成人。

参考文献

[1] 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郭文安.为弘扬主体教育思想而努力.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1).

[3] 王道俊.关于教育的主体性问题.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

[4] 杨金海.人的存在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