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一体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综合一体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综合一体化管理

篇1

关键词:强化设备 内审管理 综合效益

内部审计在卫生系统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审计的主要工作还是围绕财务审计开展,对医院各个职能科室的相关工作还没有实施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但由于内部审计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上的显著效果,已经得到了各级卫生部门的重视并加以推广。

一、加强医院大型设备审计的必要性

大型医疗设备作为提高医院医疗技术及水平的物资基础和先决条件,关系到综合性医院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是综合性医院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对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实施有效的监管,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充分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是综合性医院发展的必然路径。内部审计对于强化大型医疗设备的控制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展一系列审计活动,审计人员对大型医疗设备的购买、操作、维护、管理模式、资源利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优化方案和建议,进而进一步实现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成本效益状况。下面就以我院审计部门今年针对16排CT大型医疗设备开展的审计项目为案例,分析大型医疗设备审计对综合性医院发展的意义。

二、审计案例分析

(一)审计目标和范围

根据绍兴县卫生局关于开展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投资效益审计的要求,我院审计部门针对16排CT大型医疗设备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围绕审计重点开展工作。

16排CT的审计重点围绕相关科室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制度、成本效益等情况开展。审计人员通过对我院放射科进行实地调查取证,采取一系列审计程序评估CT整体工作环境、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成本效益核算。根据上述情况,审计人员对16排CT进行了综合分析,明确其在控制环境、控制制度、资源利用、成本投入等多方面的情况,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以求进一步完善CT的内部管理制度,优化工作环境,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有效节约成本,实现效用最大化。

(二)审计实施过程

对16排CT开展审计工作,主要采用了以下审计方法:抽样审计、观察分析法、询问法、分析性复合法、信息系统评估法。审计人员执行了一系列审计程序,用于核算成本收益,分析业务情况,评估控制环境和控制制度。成本效益评估方面,审计人员以2013年2月为审计区间,通过分摊核算该月人员成本、设备折旧额、维修维护费、医材消耗、库房用品消耗、房屋折旧费这几项成本费用,汇总2月CT成本总计441069.84元。通过医院HIS系统医技工作报表,计算2013年2月放射科总收入为2086158.6元。经过审计分析,CT收入占科室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成本占收入比重为36.22%,其中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为43.61%。内部控制制度和控制环境方面,审计人员采取实地考察取证的方式,通过查阅文件资料,询问相关工作人员,开展病人问卷调查,环境测评、风险评估等方式开展具体审计工作。针对CT工作效率性的问题,审计人员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检查过程进行了全程测评,对抽样病人从领号到检查的各个环节耗用时间进行测算,进而对当前CT工作效率和利用情况进行评估。

(三)审计问题和结论

1.在与诊疗科室衔接方面缺乏明确统一的工作规范,尤其是针对急诊优先权这一工作规定缺乏严格的标准。

2.检查程序存在缺陷,叫号系统不能运作,人工叫号一方面加重检查人员工作量,另一方面导致检查秩序混乱,医患矛盾频发。

3.检查需求大,设备持续超负荷运转,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工作强度超负荷,影响工作积极性。

4.检查环境有待完善,候诊区座位严重不足,等候环境狭窄、拥挤,检查区域与候诊区没有明确的划分管理,病人时常拥挤在门口,严重影响工作进程。

5.对于辐射危害宣传警示不足,病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下频发涌入检查室。

6.材料费占总成本比重过高,特别是医用胶片的成本过高,存在医用胶片无人认领,以及病人遗失胶片需多次打印的问题。

(四)审计建议

1.尽快落实放射科排队叫号系统的运行工作,改善等候秩序,保障检查工作有序开展。

2.加快新CT机的添置速度,门诊病人、急诊病人、病区病人进行分区域检查,优化检查流程,提高检查效率。

3.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相应增加CT工作人员数量,增加相关引导维护人员,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质量。

4.制定适当的奖励机制,提高检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安装自动取片机和自主取单机,实行病人自主取单的方式,用以缓解窗口压力,同时也可解决医用胶片的浪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材料成本。

6.优化候诊环境,解决等候区域小、座位少的情况,同时为了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要解决由于候诊区和检查区划分不明确而导致的门口拥堵这一情况。

7.进一步加强CT辐射危害的宣传和警示,敦促病人自觉远离放射源,减少病人频繁涌进机房这一现状,保证检查通道的顺畅,节约检查时间。

三、被审计单位后续发展状况

上述审计项目得到了医院领导和被审计科室的重视,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通过审计给出的建议,医院方面也有了相应举措。CT作为医院重要的大型检查设备,也是各项诊疗的基础,其运行状况的好坏和工作的效率性及效果性与医院的医疗工作紧密相关,进一步完善设备的工作情况,实现其效用最大化也是医院发展的要求。截止目前,与被审计科室和被审计对象相关的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

1.自动叫号系统和显示屏已有序运作,无需检查医生人工叫号,候诊秩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医患矛盾也大大减少。

2.自动取片机和自主取单机已经投入运作,病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自主取单,对于有需要的病人可取检查胶片,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材料成本,同时也解决了无人认领检查胶片的问题,杜绝了浪费。

3.通过招聘,放射科新进了一批工作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科室人手不足的问题,减少了检查人员的工作压力,增加了工作积极性和集体凝聚力。

4.医院对放射危害的警示和宣传力度有所增加,在检查室门口张贴更为显眼有效的警示语,也通过其他方式告知患者及家属。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病人及家属频繁涌入机房造成检查困难的问题。

5.针对检查需求大,原有工作量不能满足CT检查需求这一问题,放射科也对工作量做了相应调整,通过调整排班和加班的方式,尽可能多的增加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用于缓解检查压力。

6.64排CT的购置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各方准备工作都有序开展,预计明年能够投入使用。

经过几个月的调整和完善,CT工作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工作流程更为明确有序,候诊秩序明显改善,日常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与此同时,医患矛盾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工作氛围相对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稳步提升,同等时间内检查数量有所增加。总体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对医院的整体检查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效用,进一步加快了我院整体诊疗工作的进程。

四、大型医疗设备审计对综合性医院发展的启示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开展大型医疗设备审计工作,加强各方对大型医疗设备运作的重视程度,对优化放射科的检查工作以及全院的医疗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型医疗设备作为现代综合性医院各项诊疗工作的基础,其检查质量的好坏,检查工作是否及时有效地开展都关系到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及患者的切身利益,具有显著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对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设备管理或者操作管理,应该从内部控制入手,实施更为全面、综合的管理模式。利用内部审计的有效手段,对大型设备的购买、运作、内部管理、成本效益控制等多方面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从而实现大型设备整体效用的最大化,尽可能多的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内部审计介入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运行和投资效益控制是当前卫生体制下综合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对完善我国综合性医院管理模式,提升整体医疗水平,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地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敬毅,韩小苗.2012:医改中应加强大型设备效益的考核评价和管理[J].中国医院(12),P73-74.

[2]杨细玉,黄芳.2012: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做法[J].现代医院(6),P139-140.

[3]蔡开清.2013:新医改政策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思考[J].医学信息(1),P38-39.

[4]辛学瑾.2012:加强医院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5),P86-87.

[5]雷晓莉.2013:浅谈医院内部审计文化建设[J].现代医院(6),P125-126.

[6]王梅云.2012:发挥内部审计在医院发展中的服务和监督作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3),P1-2.

篇2

【摘要】本文通过简单分析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讨论提出有效的一体化管理对策,希望能为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管理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档案管理;一体化管理

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管理工作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追求创新,通过实施一体化管理措施促使提升其综合档案管理水平。

一、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综合档案管理的实践比理论要少。从总体上看,自我国开始进行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以来,实践工作就远远少于理论研究工作[1]。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轨道交通行业的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归不同的部门管理,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很多人很难将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归集一体,没有意识到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是轨道交通行业档案管理在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在建设信息资源网站方面存在不足。轨道交通行业实行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最终目的在于为用户使用档案提供方便。由于轨道交通行业目前对于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认识存在不足,加上综合档案的网络联合平台建设本身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导致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实践中的信息资源网站建设跟国外信息网站中信息资源的集中程度相去甚远,且信息检索也不够快捷和方便。

(三)在研究综合档案用户需求上不够完善。不管是工程建设工作、行政管理工作,还是档案管理工作,如果这些信息资源没有被用户有效利用,那么档案也就失去了意义,更何况是将轨道交通行业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有机结合的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档案的利用拥有更加重大的意义。然而,在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依旧忽视研究用户需求,即使研究了少数用户的需求,通常也是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导致一些用户在利用轨道交通行业的综合档案时态度不佳,得不到人性化的服务。

二、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对策

(一)鼓励开展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实践探索。针对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实践少于理论研究的问题,应鼓励轨道交通行业的各个档案馆、参建单位等积极参与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实践活动。一是要大力宣传轨道交通行业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的一体化管理,及时树立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理念。宣传工作应从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的领导层着手,争取自上而下转变对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思想认识,重新树立综合档案组织管理理念,把领导的消极态度转变成积极态度,形成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信息等技术,从本质上改变综合档案管理政策、体制,加快实践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步伐。二是支持轨道交通行业实践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范围广、层次多、功能协调的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理论体系,针对轨道交通行业成立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协调机制,从而科学管理其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并及时分析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环节产生的矛盾和问题,采取科学的手段解决问题,承担起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职责。

(二)建立健全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网络平台。从当下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实践情况来看,建立健全一体化管理的网络平台迫在眉睫。在网络信息环境下,传递信息、交流信息的时间限制、空间限制等已被消除,在某种程度上,信息资源已经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共享[2]。所以,构建通用的、兼容的网络平台,构建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各种信息资源网站,在网络上有效整合轨道交通行业的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信息资源,从而统一检索、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为用户提供服务,从而充分发挥出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网络平台,轨道交通行业才能更好地实施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

(三)通过创新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体制来加强研究用户需求。一体化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一体化建设与轨道交通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双重引导下,通过利用集成管理机制和协同、统一等方式,把以往工程档案部门、行政档案部门等具备的相应资金、设备、工具、人力、物力等资源跟档案管理的其他要素进行集中和统一,最终实现对档案的综合管理与控制,促使档案管理要素优化组合、合理搭配,并对档案资源进行统一的开发和利用,以顺应信息化时代对轨道交通行业市场竞争提出的需求。那么在研究用户需求方面,轨道交通行业就应实践一体化管理体制,通过对用户在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方面的需求开展调查和研究,以充分了解用户需要什么信息,想要得到什么样的服务等,从而改变以往封闭落后的档案管理服务方式,争取为用户提供开放的、现代化的服务,采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设备等增强轨道交通行业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集散能力、反应能力、处理能力,从而提高各个档案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为综合档案用户提供人性化服务。同时,轨道交通行业档案管理部门及人员通过研究用户对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信息的服务需求,能准确地定位各自的服务对象,吸引更多的用户利用档案,这是轨道交通行业档案一体化管理现实意义的体现。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教学―科研一体化;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08-02

一、引言

高校本科实验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实验项目多以基础教学为主,即使是和专业知识最为紧密相关的专业综合实验等实践内容也仅涉及到基础的实验操作、简单合成方法和成形工艺实验,学生完全不能触及本专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更无法拓展对本专业深层次、系统地了解。实验教学缺乏引导性,无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意识。为了改变实验教学现状,各个高校开展了对实验室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4]。

本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经过几十年地发展,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如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光电高分子材料、3D打印材料、凝胶高分子材料等,引领着本专业的不同发展领域。如何在公共实验室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按照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总体需求,将科研项目和科研室纳入本科实验教学环节中,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综合实验室教学管理体系,以科研带动教学,使大学生都能涉及本专业发展的各个领域,了解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从而激发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解决实验教学最积极有效的途径。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设置缺乏引导性、自主性和创新性。由于实验室建设的滞后性,高校本科教学中设置的实验多以基础性和验证性为主。传统实验项目的设置总是选取固定的几个实践操作项目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实验内容局限且简单[5-7]。传统实验教学内容缺乏引导性、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因此将本专业各科研实验室研究项目纳入到本科实验教学,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事情。

2.实验室设置缺乏系统规划。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公共实验室和专业教师的科研室相对分散,科研室相对独立,大部分本科生很少接触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无法触及专业精密仪器和设备及专业发展的前沿领域。将科研实验室纳入到本科教学中,依据科研项目设计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等可行的教学实验项目,提高科研实验室专业精密仪器和设备利用率,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研究领域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系统规划基础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室的布局,起到了优势互补和综合利用的最佳效果[8]。

3.实验教学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查机制。目前,实验实践教学以学分制作为对学生的考查机制,学生按照规定时间参加安排的实验教学环节,并完成实验指定的内容即可获得学分。实验教师往往在实验前安排好所有的实验细节,学生被动的按要求做完实验,既没有对实验内容做相关了解,也没有进行前期的查阅资料等准备工作,更无法谈及探索和创新精神。无需思考和挑战的实验考查机制无法达到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培养。

三、解决措施

1.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综合实验室。本着以科研带动教学、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理念,并结合本专业的研究领域采用统筹的思想规划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的安排,形成教学和科研室的有利结合。学校正在筹划整体搬迁事宜,新的实验大楼已准备就绪,借搬迁的好时机系统筹建和规划的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综合实验室如图1所示。公共实验室和科研室设置在同一区域,既方便教师科研实验时高效利用公共实验室资源,又利于学生对专业研究领域的认识和了解,也解决了科研室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提供的容纳空间。

2.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实践项目计划。科研项目纳入本科实践环节,应制订完善的科研教学实践项目计划:(1)对科研项目纳入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认定,重点考察实验目的的明确性、实验装备的利用性、实验效果的显著性、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激发创新意识的能动性,尤其要考察是否代表本领域最精简、核心和是否具有完整系统性的引导项目。(2)科研教学实践项目申请,鼓励专业教师及其研究生对研究领域的科研项目进行提炼,制订适合本科教学的实验项目,对实验目的、方案、可行性和创新性等进行充分论证,由院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后进行实施。(3)根据科研项目的变化积极更新实验项目。国家级、省级等纵向和校企联合的横向科研项目代表当前该学科发展的最新方向和社会的最新需求,应根据在研的科研项目及时更新科研教学实验项目。

3.完善实验室实践教学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对纳入到教学实践中的高校科研室进行考核和绩效评估,促进实验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另一方面,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整改对学生实验环节的考查机制。完善教学―科研综合实验室实践教学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实验室实践教学监督、管理和考核体系的设计。①学校应建立合理、高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实力强的专业教师将科研项目成果浓缩为实验项目,应用于本科教学;②教务管理人员制订教学监督、管理措施,切实落实科研项目在实验教学中的实施和运行;③制订出合理的考核体系和奖励措施,实施平时常规检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评估机制。(2)科研教师的考核与绩效评估。①为了激励科研教师向本科教学的倾斜力度,把实验室建设与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起来,与实验室绩效评估结果结合起来,绩效高的研究室加大投入力度;②为了鼓励专业教师科研成果为本科实践教学服务,学校除了在工作量上考虑专业教师本科实践教学方面付出的诙外,把此项工作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方面。(3)学生实验环节的考查机制。科研实验项目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制订合理的考查机制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实验环节的考查包括前期准备、实验进展和实验完成情况三个部分。前期准备方面的考核包括对实验目的的认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等;实验进展情况方面的考核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完成方面的考查包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分别从实验前期准备报告、实验进展报告、实验结果报告和实验室制定的成绩考核办法四个方面进行成绩考核。

四、结语

高校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纳入本科实践教学环节,在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素质培养的同时,也给实验室科学规划和实验室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专业教师、教务管理人员和实验管理部门必须对教学―科研一体化综合实验室教学管理体系进行积极探索,充分整合教学、科研资源,加强科研成果向日常教学的渗透,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贺建武,麻朋友,陈斌,等.地方高校教学型实验室开放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4):240-242.

[2]皮之军,李建海,于敏,等.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27).

[3]宋国利,盖功琪,苏冬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29):240-242.

[4]邓小青.普通高校实验室全面开放而要解决的三大问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226-229.

[5]武晓峰,高晓杰.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6]何晋渐,徐静波.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机制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0,13(6):132-135.

篇4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协作能力

工学结合教学应该是以行动为导向,强调教师(师傅)的教为主导,学生的学(行动)为主体,以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协作行动为主要的方式,以学生的专业能力(技能)和社会能力整合后综合性的实践能力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最大化地理论联系实际,在真实的生产环境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与生产零距离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提升,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概念

1.工学结合一体化

工学结合,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机会进行生产一线和具体工作任务的实际操练,把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再学习寻找解答,得以提高,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在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吃苦耐劳精神、专业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当前不少的中职学校都十分注重校企合作,与企业进行深度融通,建立实训基地。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都是直接将上课的地点设立在工厂中或企业在学校设立生产车间,把生产和教学结合在一起,教师(师傅)把课程讲解过程中结合到生产实际中去,让学生能够了解一些具体的设备的具体使用步骤,产品的加工流程和加工工艺等。教师(师傅)将时间充分的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得理解课程的内容,并掌握相应操作技能。总的来说,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尤其对于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其专业发展起到了非常有效地帮助,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2.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展的必要性

当前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对于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有效的帮助。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部分的学生在学校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到企业进行工作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不清楚该怎么做,不知道一些具体的设备该如何操作,并且往往课本上所学习到的内容与实际操作是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的。

因此在这种就业环境之下,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帮助。学生在实际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手把手的教导学生具体的设备和仪器该如何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那些突况与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同的,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而且在教学时候,学生们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总的来说,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能够使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加顺畅,而且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将来参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1】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具体对策

前面我们对当前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展的概念以及必要性进行了简单分析,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发展来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我看来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能够重视团队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对策。

1.强化教师的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要能很好地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应分期分批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实践。教师应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了解企业文化、产品工艺流程、岗位人员的职责和需求等。在校企合作中,应重视对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的切实推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本专业范围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并学习合理的工作方式;还能熟悉学生未来的职业环境,了解企业里的问题和社会现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掌握企业新技术的进展情况,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领域,开阔的视野,积累实践经验和对工作深刻的感性体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团队教育,保证工学结合一体化的顺利进行。

2.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行分组培养学生团队能力

在当前大部分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进行分组是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设备或者一些仪器的练习的。因为很大一部分设备数量上有一定的限制,无法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充分的接触这些设备。因此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分组学习的模式不仅能够使每位同学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2】

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将班级中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然后每一个设备或者仪器对应一个小组,这样教师在讲述完一个具体的设备该如何操作或者如何使用之后,就以小组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比如在一些设备的使用时,让某一位同学管理设备一个方面的操作,让另外几位同学管理设备其他几个方面的操作,然后在设备实践的过程中,想要将设备使用好,就需要同学们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讨论,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之间就会逐渐建立团队意识,为了能够将设备使用好,就会树立团队协作的意识。

总的来说,在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分组的重要性,分组能够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接触到一些具体设备的使用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兴趣都有极大的帮助。而且以分组形式来进行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很大的提升。【3】

3.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在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重视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重视课程学习中实践性认知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职业素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重,把课程的改革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讲学模式,在课堂讲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同时重视学生在课堂的交流沟通时间,对于一些问题不要急于解答,可以先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思路,通过讨论的方式所得到的答案对学生来说,印象是非常深的,并且通过与同学讨论的学习方式也使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同时,在一体化教学中注重以项目为引领,任务驱动,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任务策划、任务分工、任务实施以及任务效果反馈,实现项目的综合效果。下面以“PLC控制三相电机的YD启动”项目教学任务为例,进行说明。

(1)教学准备、分组。分组时模仿企业生产班组情况,每组设一名班组长,老师扮演电气安装(维修)车间主任角色。(2)分发任务。利用PLC对镗床主轴控制电路进行电气改造。(3)讨论并制定任务的实施方案。为引导学生学习,要给每名学生发一份工作任务单,工作单主要是模仿企业岗位实际技术文件的内容。学生在组长组织下,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积极探讨最佳的方案。(4)方案的实施---线路安装调试。首先各组根据设计的方案完成PLC与电器元件的实物连接。连接完成要由两个以上同学进行对照检查,然后利用编程软件完成PLC程序的调试及上传工作。各组在电路安装调试好以后要通电试验,以检验方案的正确性。如电路不能实现任务所提出的功能,小组要组织讨论,分析查找故障原因所在,并修改设计方案。(5)项目完成效果评价。通过小组互相评议,对各组方案的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本次实训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应用。

这样的一体化项目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有独特创新的想法,而且要付诸于行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能有效地培养高度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在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合理的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改善传统的教学管理,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进一步提升自己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能力。

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我们主要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基本内涵以及开展的必要性进行入手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之下,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认知能力是非常高的,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学生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能够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学生在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这一教学模式。【4】

参考文献:

[1] 梁珍.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5):142-144.

[2] 李京泽.“工学结合一体化”大学生创业中心教学管理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3,(17):103-104.

篇5

关键词:药物分析;理论课程;创新实践;综合一体化

药物分析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1],药物分析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相关药物分析学基础理论知识,也需要具备药物在生产、检验、流通、使用中的鉴定分析、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相关的药物分析应用实践能力,同时还应擅长药物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为了提高药物分析课程教学质量,培养药物分析专业复合型人才,有必要探讨药物分析课程与创新实践综合一体化的必要性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

1 药物分析课程与创新实践综合一体化的必要性

药物分析类专业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应树立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管理的观念,具备药品开发、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必要的分析检验、创新能力和和解决药物分析实际问题的相应的能力[2]。针对这一要求,药物分析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彰显专业特色, 通过以现行课程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从药物分析学科领域或现实中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和创新实验实践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切实的紧抓 "分析应用型"这个涵义[3]。其核心也体现了在药物分析教学中对药物分析课程与创新实践进行综合一体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2 药物分析课程与创新实践综合一体化的方法途径

(一)药物分析创新课程群的设置

在分析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学科间互补性、依赖性日渐增强,药物分析学科已经不完全仅仅是个方法学科。因此,理顺药物分析专业课程,对相关和同类专业、学科、课程进行有机融合,通过精选、优化、整合的药学和化学专业通识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医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学术动态引入到整合的相关课程中,从而设置药物分析基础通识创新课程群[6~8]。

(二)一体化综合实验课开设和实践训练

在药物分析创新课程群设置的同时,应重视开设一体化开放实验和实践训练的教学活动,通过将一体化综合实验和实践教学协调渗透, 开设从药物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到药物的制剂分析,鉴别和测定方法,以及体内药物分析等基础实验和科研问题实验,此外也到工厂企业进一步调研和实践应用作为特色的分析应用型实综合大实验体系, 以次一体化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 更深入的理解药物分析在医药行业及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在科研实验和实践训练中强化基础理论知识,从而真正提高专业技能和分析应用能力。

(三)"主动型"创新教学方法的采用

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过程还应注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与科研实验和实践训练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力求做到针对药物分析领域中各种环节的实际问题,不断更新问题体系、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创新分析手段、注重科研实验、结合实践训练、促进独立自学能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型"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药物分析基础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的主动性和能动创新性。以此思路构建药物分析专业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药物分析专业的培养要求及目标。

3 总结

本文提出了构建药物分析课程与创新实践综合一体化的必要性和途径。药物分析专业教学方式应该结合学科发展趋势,不断地对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药物分析理论课程与创新实验实践综合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有望实现培养药物分析专业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甄汉深,贡济宇.药物分析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2]刘文英.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药学育,2005, 21(1):39-41.

[3]苏梦翔,狄斌,李博等.药物分析探究式教学法探索[J].药学教育, 2014, 30(3): 35-38.

[4]柳文媛,狄斌,杭太俊,张尊建.药物分析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索[J].药学教育,2009,25( 5) :26-28

[5] 付春梅,钱广生,晁若冰.探究式教学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2,28( 4) :35-37.

[6]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7]王敏,陈恒武.适合大类培养的分析化学课程设置改革[J].大学化学,2010, 25(6): 6-8.

篇6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实现校企合一、产学研一体化的合理途径,是沟通校企联系、充分利用资源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思路,构建校企合一、产学研一体办学集团

山东民族技师学院,依托国家政策,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靠自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自主灵活、市场意识强、市场敏感度高的特点和优势,大胆实践产校企合一集团化办学理念,大力推行校企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和校办产业建设,积极探索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和校办产业建设的校企合一、产学研一体集团化办学模式。校企合一集团化办学增强了学生职业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的培养,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工学结合体系,实现专业人员科研开发,教师现场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实现“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教科研水平

1.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目标,建设专业师资队伍

学院成立以来,坚决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三农”政策,结合山东省委省政府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战略和青州政府“一城四区六大基地”发展格局(六大基地:机械制造业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冶炼建材基地、现代物流基地、旅游居住基地和花卉苗木基地花卉种植、旅游开发四大产业基地),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增加涉农和区域经济发展急需人才专业。为保证专业建设和师资储备,学院在师资培养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历进修和技能培训。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科研水平

为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学和校办产业教科研水平,学院安排引进高层次人才、抽调部分年轻有为,学历较高的专业课教师充实到学院实训基地和校办产业,让他们参与校办产业产品研发、生产与管理等工作,为培养理论过硬、技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打好基础。

三、建设实训基地,打造产教研一体化产业平台

1.建设综合实训基地,使专业建设和地方经济紧密结合

为贯彻学院校企一体集团化办学理念,保证专业建设与校办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学院成立了自己的花卉研究所等;建有LED灯组装生产、太阳能集热器生产、电子装配等理论实训一体项目教室,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2.办好校办产业,筑牢产教研一体化产业平台

产学研一体实训基地的建成,解决了学院主导专业学生实习实训问题,还为其他大型企业配套产品,创造经济效益。

3.校企合一,形成产学研一体集团化

(1)校企合一办学实现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老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

篇7

1.指导思想按照人社部发[2009]86号文件精神,企业实景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2.实施过程(1)建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分析与数控专业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及职业任务构建数控专业学习内容,以数控加工(数控车工)的课程体系为例,如图1所示。(2)企业实景化实训实施(图2)。(3)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习工件就是产品,产品也是实习工件,二者合一,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院与大连神通模具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开发了嵌装拉杆系列产品4套12件(图3),这种产品材料是市场上最为常见的45号钢,工件较小,成本较低,但所包含的教学内容较广,非常适合数控加工专业的实训要求,企业每年需求单件在5000~10000件,基本满足了学生实训的要求。(4)编写一体化校本教材。为做好教材编写工作,多次召开了由企业专家参与的研讨会,教学内容紧贴生产一线,编写体例采用任务架构,先后完成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作页》《机械加工技术基础》等校本教材,尤其是《零件的数控车床加工工作页》,基本是按照嵌装拉杆系列产品进行教学设计,将生产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5)开展分层实训。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我们在将生产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时,进行分层实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加大产品尺寸余量进行考核,产品进入到半成品库保管(对于学生仍然是成品);高年级的教学任务则要完成最后的精加工,进入到成品库保管。(6)建立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一是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每个学期实训的期末成绩分别由占60%的本学期所有学习任务平均成绩和占10%的出勤、10%的实训态度、10%的设备保养考核和10%的职业道德、文明实训、安全实训构成,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实训考试由自检、互检、专职检、系抽检组成,与企业的质检体系保持一致,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三是考试内容以批量生产工件为主,以成品、废品作为赋分依据,与企业的产品质量标准接轨。例如考核5件产品加工,每件赋分12分(满分60分),如果4件完全符合图样,1件产品有与图样不符出现废品,那么这件产品即判为零分,学生得分48分。

二、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笔者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成立企业实景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领导小组,负责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组织、实施工作。成立一体化专家组,负责审定一体化教师资格、教材审核、教学指导等工作。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文件,到学生中间、到企业一线开展调研,从指导思想、工作目标、组织机构、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安排。从实施性教学计划、师资要求、设备要求、进度要求、成果展示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实施方案。

2.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实现企业实景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是关键。按照人社部《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文件精神,学校确定了三级层级的一体化教师,制订了师资培养计划,突出措施,重点培养落实到人。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力、创新能力。如辽宁省专业带头人、现代机械加工系主任张有力参加人社部组织的一体化课程标准起草工作,张琦、张船海、许新兵、孙强、赵言顺、王金杰、王宁等教师先后参加国家、省举办的一体化师资培训班。目前,数控加工专业已经建设了一支既能讲授专业技术理论,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师队伍,突破了一体化教学的瓶颈,为实现企业实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一体化教学场地建设和资金保证企业实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一体化教学平台和场地的建设,需要经费投入的保证。示范校的建设提供了契机,在项目建设周期内,建成了数字化实训平台,包括3个PLM体验中心(图4)、3个一体化讨论区、7块电子白板一体机(图5)、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机床视频采集系统(图6)、实训车间可视化管理平台、库房管理平台等,实现了贴近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境。

三、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1.用工单位调查问卷为了检验企业实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效果,学校针对大连机床集团、大连创新零部件公司等10家用工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情况见下表。通过对以上问卷的分析,体现敬业精神、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企业的评价“较好”以上都超过了80%。

2.实现了“内涵上的工学结合”学校和教师从思想上转变了自己的观念,能用企业的眼光看待教学工作,按照企业的要求改造所有的教学,将企业文化、企业规范作为全部教学和管理的指导背景。在校内教学中强调师生的企业身份,强调项目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体验(而不仅仅是“知道”)企业的要求,积累尽可能真实的企业经验,解决了数控加工专业在工学结合操作上的难题,实现“内涵上的工学结合”。

3.辐射作用企业实景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但辐射到学校的模具制造、冷作工等专业,还被大连市予以推广。2012年12月13日,大连市十大双师型教师——于庆民,为来自大连地区的50余名主管教学校长、教务主任和教师进行了一堂一体化教学观摩课(图7)。

4.获得荣誉企业实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2012年6月6日,国家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标准》编制组7名专家来校调研,对数控加工专业开展分层实训给予高度评价;在2013年10月辽宁省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展上,张有力老师被聘为辽宁省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指导专家,许新兵、宫博娜老师被评为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骨干教师(图8)。

四、体会与思考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治疗组和卒中单元模式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年龄(67.93±11.93)岁,男性16例,女性14例;对照组年龄(72.60±9.94)岁,男性13例,女性17例。两组年龄经t检验,性别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

1.2.2 中医诊断、疾病分期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3]。主症:偏瘫,偏身感觉异常,意识不清,言语謇涩或者失语,口舌偏斜。次症:头痛,头晕,瞳神改变,目偏不瞬,饮水呛咳,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在病发前多存在诱发因素,常出现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也可确诊。

疾病分期标准,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风痰瘀阻证,主症: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偏斜,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疾病分期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中风病患者;年龄≥30岁且≤85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值≥5分且≤22分。

1.3.2 排除标准 接受溶栓治疗者;存在意识障碍者;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卒中患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骨关节病;精神障碍或严重痴呆;有卒中病史且遗留后遗症严重影响观察测评者;入院时伴重症感染或上消化道出血者。

1.4 治疗方案

1.4.1 卒中单元对照组 一般处理[2]:吸氧与呼吸支持,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体温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营养支持。特异性治疗[2]:改善脑血循环(溶栓、抗血小板、降纤、扩容),神经保护。康复治疗:早期床边康复,病情稳定后的康复治疗室训练。心理治疗:常规心理咨询,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在住院期间、出院后门诊及社区多次进行饮食、情志、生活起居等健康教育。

1.4.2 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治疗组 对照组卒中单元基础上,配合中药、针灸、推拿。

中风通络合剂:天麻10 g,胆星6 g,干地龙15 g,橘红6 g,僵蚕10 g,石菖蒲8 g,钩藤(后入)10 g,郁金10 g,法半夏10 g,赤芍10 g。头痛目胀加石决明(先煎)30 g,杭菊10 g;口角歪斜明显,流涎,加炙全蝎5 g;便秘,加生大黄(后入)10 g,炒蒌仁15 g。每日一剂,机煎取汁400 mL,分装2袋,早晚各1袋,口服。

益脑通络针刺法:主穴百会,四神聪,风池;辅穴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外金津玉液;随症加减。针灸由同一医师进行,确保操作的统一性。

推拿: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按摩手法常用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他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

情志疗法:依据五行学说,采用情志疗法,改善患者心情,促进病情恢复。两组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

1.5 疗效评价标准

1.5.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进行评估。

1.5.2 日常生活能力评价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14天采用独立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5]指数进行评价。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因本研究收集的数据在进行统计时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来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 治疗前治疗组NIHSS评分为(7.33±3.06)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6.33±1.71)分,经

Wilcoxon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第7天治疗组为(5.73±3.16)分,对照组为(5.70±2.10)分,经Wilcoxon检验,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恢复较前好转。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第14天时,治疗组NIHSS评分为(3.53±2.43)分,对照组(4.39±2.60)分。和治疗第7天相比,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恢复较前好转。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2.2 治疗前后BI指数 治疗前治疗组BI指数为(31.50±13.00),对照组为(35.17±15.23)。经Wilcoxon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第7天时,治疗组BI指数为(46.17±16.49),对照组为(43.33±18.54)。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第14天时,治疗组BI指数为(68.67±21.29),对照组为(57.14±24.47)。与治疗第7天相比,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能力均有所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中风病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2008年卫生部公布了中国新的死因顺位,卒中(136.64/10万)首次超过恶性肿瘤,成为中国第一死因[6]。幸存者中有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占40%[1]。因此,人们努力寻找治疗中风病的最佳方案。卒中单元管理模式由临床医师、专业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心理医师、语言康复师和社会工作者等组成[7],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全面的个体化综合处理,可获得最佳疗效。

祖国医学在中风病认识 和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理念和技术,其中传统的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及情志疗法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在中风病的治疗过程中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大量的文献报道也支持这样的观念[8]。

本课题分别以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模式及卒中单元模式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这3个时段的NIHSS卒中评分、BI指数变化,结果显示运用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模式治疗中风患者,在急性期时可以取得较卒中单元模式更好的疗效;与卒中单元模式相比,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模式可以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提高患者的BI指数,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随着时间的延长,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模式能取得更明显的疗效。

建立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平台治疗中风病,优势明显。未来希望通过多中心、大样本、多种证型的研究,进一步论证多专业综合一体化平台的疗效,为中风病的综合治疗提供优化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作汉,陈光辉,王岚.脑血管病热点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7;521.

篇9

关键词:烹饪专业;一体化教学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解释,一体化教学指的是: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工作岗位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工作任务对核心能力、通用技能和专业技术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融通合一、实训教学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教学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一体化教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校企一体化;一体化师资;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室;一体化设备和器具。其中,校企一体化和一体化的师资是一体化教学的前提,一体化的教材是一体化教学的保证,一体化的教室是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一体化的设备和器具是一体化教学的核心。

一、校企一体化

从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看,学校烹饪旅游系和行业酒店、酒楼的合作仅仅处在浅层次的阶段。比如,把校内学习两年的学生,分配到各大酒店中,派专职教师对下酒店学生进行管理,仅此而已。而校企一体化指的是:酒店要参与到校内理论和实习教学活动中来,把适合于他们的理念和技能传授给学生。酒店和烹饪旅游系深度融合。烹饪技能教育要伴随酒店共同发展壮大。教师要下酒店,参与酒店的生产经营,把行业上的新知识,新观念融入教学中。要和各大酒店联合搞订单式培训,根据各大酒店的需要办班。

二、一体化师资

一名合格的一体化专业教师应该是一名“三师型教师”,即“学生思想行为的导师,传授知识技能的技师,企业发展运作的工程师”。职业教育,以德为先。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句话不仅仅要说到,更应该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一体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列为头等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进行严格规范。一体化教师到了酒店就是一名优秀的厨师、厨师长。从烹饪旅游系目前的师资来看,理论和实习兼备、一专多能的教师不多。因此,学校要选派优秀教师到内地,学习他们先进的一体化教学经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互通有无,使一体化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三、一体化教材

一体化教材和传统教材相比,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本质区别。一本一体化教材实际上就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任务群。每一个工作任务是相对独立的,可以像活页一样从教材中抽出而不影响其他内容。工作任务从哪里来?从行业上来,从酒店里来。编制一体化教材绝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把以前的理论和实习内容重新组合,而是将社会能力培养、方法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三方面有机结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材的全盘否定。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性的技能和知识不能丢。在编制教材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要结合专业特点编制出典型案例,行为养成教育要形成具体的教材内容,并且占据相当比例。要注意对通用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专业技术、核心技术进行适当的编排。在专业能力方面,一体化教材并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全越好,而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专业体系。另外,编写一体化教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内容会显得过时,新技术和新理念会不断涌现。这就要求一体化教材要不断更新。最后,一体化教材在理论和实训内容的编制上要遵循理论“必学够用”原则,实训“突出技能”原则。比如,教授烹调方法“炸熘”,概念部分两个课时足够,实训则要利用6~8个课时,通过3~4个由简到难的工作任务反复训练,使学生切实掌握各项必需的基本功。

四、一体化教室

一体化教室不是理论课堂和实训场地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各项功能完备的综合体。目前还没有烹饪专业一体化教室的成熟模式。按照一体化教学的理念,一体化教室在设计时,要凸显酒店运营模式,特别是操作间的布局,按照一个教师演示模块、两个学生实习模块呈“一横两纵”分布较为合理。学生操作时,分为两个组、按照酒店后堂生产方式操作,而不再是每人一个独立的操作岗位。从整体看,一体化教室分成两个部分,一间多媒体教室可以进行知识部分的传授。一间实训场地,可以完成技能训练。二者之间用透明格挡分开,用推拉门形成通道,比例关系为1:2。比如,一间300平米的一体化教室,多媒体教室部分占100平米,实训场地占200平米,可容纳40~45人的班级。

五、一体化设备和器具

篇10

关键词:“四规融合” 实践创新 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190-02

多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之间存在内容重叠、标准矛盾、实施分割、沟通不畅等“打架”的现象。“三规共存,各自表述”使相关联的政府部门及下属机构不易适从,降低了规划实施效能。“三规合一”的改革呼声很高:一是学术界从完善国家规划体系、明晰规划边界和内容、统一数据和规范标准、强化规划审批和协调制度等多方面,对建立“三规合一”规划的编制体系、内容、方法和技术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2]。二是我国的一些地方也开始“三规合一”的改革实践[3~4]。

2004年,苏州市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三规合一”试点市(县)[5]。在“三规合一”的探索和城乡一体化实践中,苏州市结合地区实际,创新规划理念,走出了富有苏州特色的“四规融合”的规划改革之路。苏州的规划创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具有示范意义。

1 “四规融合”的主要内容

所谓“四规融合”,即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各类规划间的融合与协调,充分发挥规划在区域发展和城乡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具体就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将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有机融合,通过部门之间互通信息,镇村布局、村庄建设、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水网水系等规划紧密衔接,促进国土管理、城乡建设、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四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指标衔接。规划前期对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趋势、土地资源和能源需求平衡、环境影响评价、公共服务需求等进行了深度分析,结合空间容量、环境容量、保障平衡等问题,明确市(区)主导功能定位和重要功能区,做到规划成果共用、规划指标有机衔接。

二是项目对接。对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指标等内容,在城镇总体规划修编时落实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用地,同时根据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和地均产出,反过来校核产业发展规划中经济发展指标的合理性,通过双向的校核、衔接,使得规划中的重大项目实现无缝对接。

三是空间协调。注重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结合,在确保基本农田的前提下,按照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科学布局城乡各类建设用地;对城乡空间划定了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作为城镇空间布局的前提,对禁建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镇建设活动,禁建区包括基本农田、重大湖泊及周边用地、山体、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湿地等生态敏感区。

2 规划编制中的创新做法

2.1 加强顶层设计

规划编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从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的高度系统谋划,加强顶层设计。

首先,苏州把“四规融合”的编制作为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其次,明确了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规划重点和时序,要求四规做到“同步开展、同步完成、同步验收”和“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第三,构建规划编制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纵向上强调“一级政府、一级规划、一级事权”的规划层级,横向上明晰各规划编制主体部门的分工和定位。第四是试点先行。2009年,苏州了《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要求23个先导区首先修编产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做到“四规融合”,为市域层面实现“四规融合”积累经验。

2.2 构建协调机制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要求,成立由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等三位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办公室组成的规划协调小组,由一位副市长担任组长,负责总体协调;发改委、国土资源管理局、规划局和环保局等四部门牵头分别调整修改既有的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各部门在专项规划修编过程中,注重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吸纳大专院校专家参与前期研究,委托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参与“四规融合”综合实施方案编制工作。通过各部门的协调,使得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规划共识的形成过程。根据“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思路,进行补充调研,阶段成果征求各部门意见,使规划更加符合实际,为功能分区、土地资源利用、城镇规划、产业布局、空间管制等规划内容得到多方认同奠定基础。

2.3 鼓励基层创新

加强顶层设计,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大胆探索。规划政策的生命力源于实践。“四规融合”的编制非常注重吸取基层创新经验。

以“乡镇十五分钟上高速”为例,1996年沪宁高速公路苏州段全线贯通前,沿线乡镇就把握机遇,在规划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规划与沪宁高速衔接,抓住了“道口效应”和“高速经济”,增强了乡镇的竞争力。基于基层的这一创新,苏州提炼了“乡镇15分钟上高速”交通规划理念,为之后苏嘉杭高速、沿江高速、沪苏浙高速、绕城高速沿线乡镇的交通规划提供了借鉴。“四规融合”编制汲取了“乡镇十五分钟上高速”的理念,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高度要求所有乡镇15分钟上高速,实现中心城市30分钟到达各县级市城区,60分钟到达上海边界,120分钟内到达长三角地区任一城市,逐步完成公路网从适应型向功能型的转变,从而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流通、集聚和优化配置。

此外,像“15分钟文化圈”、“15分钟健康圈”“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等规划理念都是苏州基层实践的生动总结。

2.4 强化规划落地

规划龙头作用能否得到凸显的关键在于规划能否落地。“四规融合”的编制非常重视规划的落地问题。

首先,组织机构上要有保障。成立了由副市长挂帅,由发改委牵头的专门负责规划衔接、协调和监督的机构,为规划落地构建组织保障。第二,“四规融合”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强调空间对接,在规划界限、功能区划、用地指标等空间指标上实现无缝对接,确保规划在空间上落地。第三,“四规融合”实现由技术型规划向综合型政策规划转变,将关注点转向促进和维护社会的公平、和谐、可持续发展上来,实现城乡发展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另外,“四规融合”扩大了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社会各群体的参与作用,把不同利益群体的发展需求落实到具体地块和具体项目的规划制订管理之中,增强了规划的兼容性和适应性。

2.5 突出产业支撑

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产业支撑规划落实。苏州“四规融合”规划编制的另一创新做法就是突出了产业对规划的支撑作用。“四规融合”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突出了产业发展规划的中重要性。《三年实施计划》要求各先导区必须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没有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的先导区在绩效评估中将一票否决。其他各类规划编制中必须协调好与产业发展规划的关系,没有产业支撑的规划无法通过审批。

3 规划实施中的创新做法

3.1 制定实施路径

“三分规划,七分实施”。首先,加大“四规融合”的宣传力度,提高对规划实施的认识,切实解决好“重规划制定、轻规划实施”的问题。其次,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四规融合”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要制定近期建设规划,还要将近期建设规划分解成一个个年度实施计划,将蓝图式规划转变为滚动式规划,将技术文件转化为管理文件,从而使规划通过年度实施计划安排予以落实。第三,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苏州制定的《苏州城乡规划条例》和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四规融合”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第四,理顺“四规融合”实施管理的体制。完善规划委员会的决策机制,坚持规划集中统一管理,设立规划管理机构,充实必要的人员并将“四规融合”编制和实施管理所需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四规融合”实施管理提供坚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3.2 健全乡镇规划管理机构

“四规融合”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乡镇规划管理方法,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素质,加强规划队伍建设,强化规划实施,确保“四规融合”有序推进,服务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大局。

乡镇管理普遍存在着人员编制少且流动性大、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素质不强等现象,规划人才严重缺乏,不能适应“四规融合”新规划方法的管理要求。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边界逐步向乡村扩展,在征地、拆迁过程以及行政审批和行政诉讼案件中,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手段和专业化的人员,导致极大的资金浪费和工作效率的低下。苏州以“四规融合”规划编制为契机,加大了对乡镇规划机构的改革力度。《三年实施计划》中要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在年内(2009年),一般镇在2010年底前,将镇级管理机构配置到位”。

3.3 目标考核管理

2006年7月,苏州正式运行“城乡规划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在新的平台上建立了领导和督察推进机制,实现全市上下联动,推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在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的新形势下,苏州组织专家以“四规融合”的新理念编制考核指标体系,加大了对规划编制、实施效果的评估力度。“四规融合”注重规划的动态性,在规划期内确定目标、任务,逐步实施,分步推进。通过对各项目标年度完成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测预测,评估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落实情况,找出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明权确责,推动规划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伟,徐海贤.县(市)域城乡统筹规划的实施方案探讨[J].城市规划,2005(11).

[2] 郭耀武,胡华颖.“三规合一”?还是应“三规和谐”—— 对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的制度思考[J].广东经济,2010(01).

[3] 余军,易峥.综合性空间规划编制探索—— 以重庆市城乡规划编制改革试点为例[J].规划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