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会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学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宏观经济学会

篇1

繁荣的现代教育培育出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现代教学法丛林。无论是传统教学法还是由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催生出来的新型教学法,各种教学法都具有其独到之处。对各种教学法优缺点的评价不能脱离具体教学内容、现实教学条件约束和教学对象自身状况一概而论,更不能为了单纯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盲目推行看似新颖、活泼、现代化的教学法而全然不顾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许多传统教学法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被反复运用,依然生机勃勃,例如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导,指引学生学习的讲授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涌现出来的网络教学,以教学基地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以及各有偏重的研究性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众多现代教学法,因其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活动参与度,启发学生思考以及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安排灵活性上的种种优势,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广泛欢迎。随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活动中还出现了各种教学法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态势,一门课程的教学往往同时运用了几种教学法,实现各种教学法的优势互补。但仅就教学法本身而言无法判断其好坏,也无法保障教学目标实现。适宜的教学法就是好的教学法。为此应从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出发,以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作为判断教学法优劣的标准。早到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认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特性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笔者提出的融会式分级教学法,正是顺应了现代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以“因材施教”法为基础加以变通,其教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分级与融会两个方面。一是分级。所谓分级是指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知识背景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学习推进层次性要求而采取的层级式教学法。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对象是已完成了本科学习任务并通过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较为成熟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知识掌握的全面性、严谨性上还有待深化,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还有待培养。因此,硕士研究生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决定了该阶段的教学既要向学生教授更多前沿理论知识,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与探索空间。为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和向更高一级科研领域输送合格人才的需要,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教学目标存在明显差异。从学科知识角度上看,科学硕士的学科知识、科研能力要求较高,属于学术型人才遴选,以及为更高一级科研工作做知识与能力准备的阶段。专业硕士则偏重于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偏重于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为劳动力市场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的阶段。为达到上述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分级式教学法能更为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更为合理地选取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教学效果的评估也将更为客观、合理。二是融会。这主要体现在知识学习与运用的交融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相互支撑性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互通性三个方面。知识的交融性是指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是实践运用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不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就谈不上知识的运用,即使是运用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情况稍有变化就不知如何处理,因此,基础知识的学习仍就是研究生阶段的教学重点。但与本科阶段相比,研究生阶段将更加注重对学科知识来源的探究,通过来源追溯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在知识的发展变迁中触摸知识的运用,在学与用的交融中实现学与用的互动,以学助用,以用促学、促创新。现代高等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包含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学习能力是学生日后从事科研工作、实际管理工作的首要能力,同时也是表达能力与交流沟通能力提升的基石。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不仅能较快地寻找到学习重点,系统掌握学科知识,实现自我学习,而且还能利用其较强的学习能力提高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积累总结经验,实现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现代科研与管理工作并不是截然分割开来的。科研工作需要实际管理案例的支持,管理工作需要科研成果的指导,研究生在未来工作中都会涉及到,因此学生必需同时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和管理能力。融会式教学法通过专业知识的分级与融会,多种教学形式交融,可以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未来就业可能性。

二、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设计与构建

了解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新生专业背景、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是实施融会式分级教学的起点。跨专业甚至是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是近些年来研究生招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海南大学目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中几乎没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有近一半的学生是经管类其它专业的学生,还有一半是非经管类的跨学科学生;科学硕士的这种情况要好于专业硕士,但学生的跨专业率也几乎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大多数学生只学习过经济管理的一般知识,而从未接触过农林经济管理知识。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为达到培养目标,设计并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就成为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核心。

(一)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首先将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硬核、主干和外延三个层次,明确各个教学层次的关系与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指标,选择具体教学内容,完成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硬核、主干和外延三方面的关系从下至上来看,处于下层的知识是学习上层内容的基础。例如,硬核是学习主干的基础,主干是学习外延的台阶,并且硬核处于最下方,是“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必备内容。从上至下看则是,外延是主干内容的具体化,是对硬核的拓展,而主干将在学习中固化为硬核,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阶梯。此外,上述三方面教学内容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层次性,但不是简单的逐级向上关系,而是在相互支撑的同时,彼此之间相互促进,使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能够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更高级的层次。下面分别就三个层次内容的构建目标和依据展开具体论述。具体来说,硬核包含知识与能力两项。知识是进行专业学术研究必需的专有知识。能力则是指专业分析能力,具体指是否能从基本假设出发,瞄准论证目标,通过分步骤严格推导论证,得到最终结果的分析能力,同时还包含了对研究问题进行发散式思考的才能。因此,硬核内容的确定依据:一是从专业知识层面出发确定农林经济管理硕士必备的专业知识;二是从研究与应用能力出发的综合分析能力与逻辑推导能力,是超越了专业知识范畴的通用能力。所以就专业知识而言,农林经济管理硕士的硬核教学内容明显有别于其它专业;但就能力而言,农林经济管理硕士与其它专业的硕士极为相似。学生在掌握了硬核内容中属于知识部分的内容之后,就可以进行主干学习了。从专业知识角度上看,主干具有明显的课程属性,表现为不同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中级宏观经济学主干教学内容的确定依据:一是处于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位置,是学习该课程其它内容的起点;二是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在当前的专业研究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三是能反映研究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是专业研究领域中最有可能取得新突破的研究点;四是与当前宏观经济领域中突显出来的主要经济矛盾密切相关,倍受关注。确定了主干教学内容,硬核中所要求的能力培养就有了可以依托的平台。通过向学生讲解模型构建的出发点、过程及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问题论证的顺序性、逻辑性与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学术问题严谨论证的思维习惯,提升其理论模型发散式探讨的能力,在探讨中发现并拓展方向。外延由于完成时间较灵活,考核形式较宽松,通常被误认为是最不重要的教学内容。事实上,在对外延的重要性进行合理评价之前,应先明确外延的教学目标。经济学在经管类硕士生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已毋庸置疑,当前许多不同专业的研究生都要学习该课程,形成了在同一经济学课堂汇集了许多不同专业的经管类硕士生的局面。但各个专业甚至具体到每个学生需求的具体知识不同,这就决定了外延学习的多目标性。从大的方向上讲,一是通过外延的学习,使原本抽象的理论模型生动化、具体化,学生能接触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运用实例。二是通过外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科研工作展开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论证本专业学术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大量学术性论文的阅读与具体案例剖析,使学生形成查阅参考文献的习惯,在阅读中发掘学科研究热点与空白,熟悉规范性科研学术论文的撰写格式,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指标及教学内容确定

明确了各层次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下一步就是要将教学内容选择指标具体化,并确定每一层次的具体教学内容。考虑到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专业背景与培养目标的不同,指标确定与具体教学内容选取也将有所不同。首先,硬核的基础性特征决定了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的硬核选取指标极为相似,都集中在基础假设、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三个方面。所不同的是,科学硕士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教育背景,硬核的选取重在知识深化,专业硕士重在学科基础知识构建。具体来说,专业硕士的基础理论学习是要使其养成从专业假设出发,按照专业思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习惯,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人员;科学硕士则是要进一步深化理论基础知识。尽管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假设与初级并无根本不同,但受层次上的限制,初级经济学中的假设往往直接给出,较为武断,有关理论与事实不相吻合的现象也没有给予全面系统的解释,使得学生常对理论是否有价值产生疑问。为使经济问题的探讨能在更为客观、合理的基础上展开,需要对已学假设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例如经济人假设合理性的问题。基础性分析工具是贯穿“中级宏观经济学”始终,并被大量反复使用的工具。没有这一基础性工具就无法系统准确地学习中级经济学的理论模型。考虑到专业硕士与科学硕士知识储备上的差距,专业硕士的学习重点是基础技术学习,以运用为目的学习分析工具,不做系统理论探讨。科学硕士则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数学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函数极值的存在性、唯一性和稳定性问题的讨论与求解,理解动态均衡的内涵与求解方法。在分析方法上,无论哪类研究生都要掌握从合理的假设前提出发,通过科学逻辑推导得到结论的推理论证法,科学硕士出于研究上的需要还应做到各种分析方法的灵活运用。依照分级要求,两类硕士研究生的主干选择指标不同,科学硕士以研究中的使用频率、学科发展方向作为选择指标;专业硕士则以基础模型、体现专业性、实用性作为选择指标。选择指标确定后,两类硕士“中级宏观经济学”的主干内容就明朗化了。例如,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索罗-斯旺模型不仅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开端,而且是理解其它增长模型的基础,在中级宏观经济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该模型还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宏观经济问题的实证研究中,有着大量丰富的模型运用案例,所以该模型应列为宏观经济学主干教学内容。再如,市场非完全性、技术与知识的外溢性与非递减增长等,都是近些年来宏观经济研究取得突破的方向,经典的新古典模型未能涵盖上述内容,AK模型则对其中的一些进行了高度概括,所以对AK模型的解析是科学硕士另一主干教学内容。相比之下,专业硕士的主干学习是为了构建学科框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因此,主干内容以一般性的宏观知识为主,重在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宏观供需模型、管理政策、农业与工业化专题、“三农”专题便成为了专业硕士的主干内容。外延较硬核和主干而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随专业研究热点、研究技术、实际经济运行以及学生学习状况调整。科学硕士的选择指标是模型加深、运用拓展和热点追踪。根据这三项指标确定的教学内容,一是与基础模型密切相关的经典论文原文精读,如索罗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通过经典论文原文阅读,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研究成果,经典原文中提供的大量信息以及语言上的要求也是学生的必学内容。二是国内外优秀专业杂志论文选读。研究生阶段可以把重点放在国内优秀杂志阅读上,避免要求过高而学生无法实现的问题,但论文阅读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实现了解国内研究动态的目的。文章的选取要把握好与主干模型相关,体现主干模型变化与运用的原则,同时要与学生专业相关,体现专业研究热点的原则。专业硕士的外延包括获取当前农林经济数据,了解当前农林经济管理状况及具体管理案例等内容。学生通过数据文献查询,熟悉掌握数据来源、数据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培养自己日后实际工作中对数据的敏感性与重视度。管理案例剖析是专业硕士重要的外延内容,通过对不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对比分析,掌握各种运营模式的发展演变、管理绩效,探寻不同管理模型、运营方式的适用空间,做到学以致用。

三、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实施与考核

(一)组织实施

“中级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性决定了该课程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但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可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内容定方式,以方式促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综合考虑各层次教学内容的目标、学生学习能力和各种教学方式的长处,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学阶段采用最为适宜的教学方式。对于硬核中较为稳定、规范化的内容,如基础性数学知识,仍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一定的课后习题式作业。目前研究生阶段课后习题式作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现象往往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和学生都应集中精力做科研,而研究生已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不需要再进行费时、费力而又刻板的课后习题练习。殊不知,这违背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原则,没有硬核支撑的研究将难以维系,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何况研究生还处于积累专业知识的阶段,课后习题是掌握知识所必需的。硬核中属于能力的内容则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互动和学生课后阅读等。因为能力是多维的,单一教学方式不可能实现培养多维能力的目的,能力的评价也需要具体问题支撑,缺乏客观评价标准,也没有现成程序可以遵循。为构建学生坚实的综合能力硬核,分阶段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可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第一阶段以课堂教学法完成研究思路、分析方法的讲解;第二阶段由学生完成课后阅读、相关作业,并要求将学习成果书面化;第三阶段针对学生提交的书面化学习成果进行课堂或课后的师生互动,保证整个教学都围绕着提高能力展开。主干内容的学时数最多,教学场所也主要在课堂这一较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感觉的场所中展开。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能自行阅读掌握的主干内容可采用提问引导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活跃教学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同时还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暴露出的不足,合理安排后续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可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营造更为活泼的课堂氛围。外延教学形式最为灵活,通常采取学生课后阅读、自学和完成一定课后作业、研究任务的方式。从学生的角度上看,外延内容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外,容易产生外延学习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错误印象。事实上,外延之所以采取课外自学的方式,是因为通过前期的课堂教学,学生已经可以脱离教师的指导,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现在需要的是个人在课外拓展性学习,针对研究课题选择性学习。应当指出的是,外延教学不是完全放任学生不管,及时督促、检查是促进外延学习所必需的,因此,要安排学生进行课堂文献解读、案例剖析,并在期终考试中设置一定的外延内容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外延学习任务。

(二)考核

篇2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教学特征 教学方法

宏观经济学,是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也是其他经济专业课程的基础。通过对宏观经济学中的重点理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精华,并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所学到的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理解实际生活中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和各种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是,由于宏观经济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师教学比较困难,学生学习较为吃力。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中的体会,对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典型特征及问题

1.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来进行教学的体系。虽然其体系较为清晰,但是,目前国内的宏观经济学的教材大多是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基础上编写的,而宏观经济学的许多规律主要隐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很多原理在经过归纳总结后,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目前,宏观经济学这门课主要是给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此时的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还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对于这种纯理论性的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课时安排比较紧凑,一般只有40到50课时。而且内容相对较多,再加上学生对西方经济发展本身就缺乏了解,给教学上带来困难。

2.宏观经济学中对不同模型的分析学习,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宏观经济教学基本上是以老师讲授为主,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大都是被动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分析的能力差。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假设、核心概念和分析方法为我们研究经济问题提供了共同的准则和通用的工具。那么,首先,要求学生要掌握好这些假设和方法,而掌握了这些知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目的就达到了,经济学首先要能够解释经济现象。其次,能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后,还要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对教师而言要做到“对专业中得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而学生也应具备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以及较高的应用数学能力,同时密切关注实际生活中的宏观经济现象,学会对其分析。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目前。在高校中常用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主要如下几种: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等。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考虑到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学生大多数是低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选择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时候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是否符合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很多学生在接触宏观经济学之前。就已经认为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纯理论课,而且非常枯燥。一些学生是带着厌烦甚至是畏惧心理来上课。因此,第一节课就显得尤其重要。而宏观经济学,也是一门理论和实际联系的相当密切的课程。当前世界经济萧条这一事例,就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案例来启发和带动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

可以给学生介绍经济萧条是由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所导致的,而金融危机又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而直接引起的,通过这种因果关系,在介绍的过程中提出相应的问题,比如,对于企业和消费者来说,银行利率的降低或增加对生产者的生产和消费者的消费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美国的次贷危机会导致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什么金融危机会导致经济萧条?经济萧条的实际表现有哪些方面?世界经济萧条对我国的经济有何影响?世界各国采取了哪些宏观经济措施来应对经济萧条,这些宏观经济措施是如何来影响实体经济的?

一年多来。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一直是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因此,一般学生都已或多或少的了解到危机的一些情况,所以,学生对这些问题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当然,有的问题则需要老师引导,有些问题则会出现不同的答案,这就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给出正确的答案。讲述经济萧条的成因。提出这些问题,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回到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上来。而老师在讲解金融危机的成因和经济萧条的克服方法。以及学生在回答教师的各种提问时,就已经在开始涉及到宏观经济学的课程中的几个基本方面,即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AD-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内容。

通过对经济萧条原因和经济振兴政策的介绍,使学生达到共同参与的目的,这时,就可以给学生介绍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布局和基本内容,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要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要通过学到的东西,对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利用模型进行分析。

篇3

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是深入学习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整体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导实际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宏观经济学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总结和实践依据,伴随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整个理论体系包罗万象,从国民收入的核算到国民收入的决定,从产品市场的均衡到货币市场的均衡,从财政政策到货币政策,从通货膨胀到充分就业,从经济增长理论到经济周期理论,整个课程的内容涉及到大量图形、表格数学模型和专业术语,同学们在掌握其主题和结构、以及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经济现象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近几年,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在教学方法、方式的成效,如采用案例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专题研究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等。但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很多,不仅有老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因此,为了有效地把握和教授宏观经济学这门课,有必要根据实际的调查,系统分析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对策。

一、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学习是一项主观能动性很强的活动,要将学习者本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并且发挥到极致,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把明确教学目标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首要任务。只有教师明确了教学目的,学生才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教的行为,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学的行为。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就是从明确教学目的开始。在学习开始之前,我们设计问卷就设计了这一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在学习之前,78.5%的同学认为“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一定要学好的功课,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强化了这一观点;学习之后我们再调查,发现持有这一态度的同学比例提高到83.5%。而学习前后认为“宏观经济学偏重理论性,与实际工作没有直接指导作用”的比例从13.3%下降到8.8%。在对同一类型的另一个问题“你认为宏观经济学对哪些人群有用?”的调查中,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程前后的认识比较一致,认为宏观经济学是走进经济学领域的一块“敲门砖”、进一步学习金融学等学科的基础、对于经济类工作都会有影响。由此可见,学生在学前就非常清楚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主观上是想努力学好这门课的。这样,为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做了思想上的总动员。

(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度,对于有效教学来说十分重要,宏观经济学因为其理论体系的庞杂,数理公式的晦涩而使同学们觉得枯燥乏味,同学们感兴趣的是和实际生活相关的经济知识。在“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你最希望能达到下列哪种学习效果?”这个问题上,排在第一位的是“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是怎样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占到总人数的58.3%,其次为“什么样的举措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所占比例为21.2%。另外,在学习这门课程后,调查发现,同学们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一些趣味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案例,大约62.7%的同学都选择“经济生活中的趣事”和“国内外经济活动中的重大事件作为讲解案例的内容。

(三)教学手段的多元性教学资源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授和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例如,图书馆的馆藏图书,网络平台的知识共享等。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调查发现,当同学们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到困难时,学习前大概有44.6%的同学认为他们会通过网络解决、42.7%的同学会翻阅相关图书资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实际采用的方式依然是求助网络和图书馆,在所有调查的同学中,高达81.8%的同学是通过网络解决困难、79.6%的同学是通过翻阅相关参考资料、网络和图书都利用的同学占63.9%。由此可见,网络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

(四)课堂教学的互动性采用学生希望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容易为学生接受?通过调查发现: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之前,56.2%的同学希望老师采用案例教学,有无课件都无所谓;20.4%的同学希望老师多和学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8.9%的同学是希望老师能够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在黑板上手写板书,同时讲解;对于老师授课的课件,仅有14.9%的同学希望越详细越好。在学习之后,48.9%的同学认为如果老师在课堂中采用和学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好。由此可见,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是提过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方式。

(五)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也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通过调查发现,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92.2%的同学希望老师多讲些实际中的经济案例,仅有5.9%的同学希望侧重讲解计算方法,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考试习题,也是同学们希望老师讲解清楚的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案例,去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效果提高的主要表现

(一)考试成绩对比分析2009—2010学年,第1学期与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分别进行了宏观经济学考试。从考试的结果上看,学生的成绩分布是符合标准正态分布的,说明两次考试成绩都是真实可信的,符合试卷设计的要求。对比两次考试的成绩的衡量指标(见下表)可以发现:教改后一个学期的平均成绩、及格率以及最高分均比教改前的一个学期高,说明卷面效果有所改善;进一步对比分析两次考试的卷面答题情况,可以发现:前一个学期的选择题和判断题部分做的较好,简答题和计算题答得较差,后一个学期判断题、计算题答得较好,填空题、案例题和选择题答得较差。从试卷的设计上看,教改后的试卷难度要大些,一是题型多,教改前只有五道大题,教改后增加一道大题。并且每道大题有两道以上的小题。从题量上看,教改后题量增加了。不仅如此,另一方面教改后试卷的难度也增加了,教改后增加了填空题代替判断题,明显难度增加了不少。此外,教改后用混合选择题代替了教改前的单选题也进一步增加了试卷的难度。按道理,教改后卷面成绩会大幅度下降。但实际上从各项指标分析,只有最低成绩略有下降,其它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说明了学生学得比教改前扎实,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教改取得的效果。#p#分页标题#e#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学习前我们设计了一些教学目标,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对比学习前后的主要指标,我们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87%的同学懂得了宏观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77.9%的同学明白了物价上涨的原因,69.7%的同学认同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改善百姓的生活,57%的同学知道了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基本满足了同学在学习之前希望在宏观经济学的课堂上知道的知识。

(三)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宏观经济学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同学普遍反应良好。调查发现,10.8%的同学认为宏观经济学网络教学平台在交流项目设计、交流方式设计、交流频率控制以及交流内容设计方面做得都比较好,尤其是在交流内容设计和交流项目设计方面。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网络单元测试。调查发现,33.3%的同学认为这种测试对巩固所学知识、理解所学内容、督促复习和期末考试准备都有帮助,其中81.1%的认为对督促复习有帮助,74.4%的同学认为对巩固所学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还设计了宏观经济学“热点问题和案例讨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81.3%的同学认为,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经济活动、73.5%认为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50.5%认为可以补充书本知识、40.6%认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认为热点问题和案例讨论达到了上述四方面效果的同学占总人数的22.8%。

三、改进和提高的措施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结合实际调查中的客观信息,针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高教学效果: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选择学生比较偏好的实际案例,如国内外经济活动中的重大事件、经济生活中的趣事来辅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经济理论,增强经济学原理的现实感,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

(二)重视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是宏观经济学教学的辅助手段,学生能够在网上自学、自测、与教师相互沟通,也可以自主地进行探索性学习,进而调高学习效率,提高自学能力。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交流项目时,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在设计交流方式时,重视平台使用的交互性;继续在教学中加入网络单元测试环节,及时巩固和强化课堂知识;对于热点问题及时寻找切合的案例,组织同学在线讨论,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

篇4

《曼昆经济学原理》很意外的想法,老师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其实经济学的书很多,以前本来选择学金融。但是我想教科书,我是没法看的。因为那是枯燥无味的,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吸引了。给我的结论就是这本书让人很轻松快乐的接受他,不像其他经济学的教科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读来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人身的道理。学经济的同学,在课堂上听得像一个机智善辩的老师滔滔不绝地步道,让人有着醍醐灌顶的新鲜感,但总担心老师咄咄逼人的提问。但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则是用例子说话,像年轻的老师谈吐风趣,总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讲课一样,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让我们愿意去接受他。曼昆在书里有说过:本书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你学会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并且本书通过把理论、案例研究和新闻中的经济学事例结合起来,将给你提供充分发展和实践这种技能的机会。在深入了解经济学的本质和细节之前,概述一下经济学家如何研究这个世界是有帮助的。

本书第一章就有十大原理:前面七大原理阐述了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人们之间如何相互贸易。像这样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领域叫微观经济学。而接下来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个经济运行的轮廓,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在这是个原理里,就有内容、体系结构到表述、体例都体现了经济学学生的入门教科书的定位。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对一些不是学本专业的学生和看者来说,是个很好的入门教材。让人懂得生活中学经济,这本书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我不需要把他全部看完。书是要慢慢的琢磨,不是把他读完就可以了,而是读出他的精华,那样只是一点,你也受益匪浅。然而这十大原理,让我明白经济学的博大精深。在各个领域中,经济运行特点,对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带来的影响。小到我们家庭琐事,大到国家经济实力。从简单的例子到复杂的,在此期间,你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辨别经济力度。这本书的内容侧重于应用和政策,而不是象同类教科书那样侧重于正式的经济理论。作者试图使读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在将来读书看报、经商或从政时都能够应用经济学知识。但是这不意味着这本书没有提供系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事实上这本书包含了经济学初级教程所有的中心论题和基本原理。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这是一本什么书。可是网上的评价让我匪夷所思,在我觉得一本写理论的书,是乏味的,但是我却看到了这本书的影响力不是一般的大,让我很有兴趣去看他。并且看了后也没有失望,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在每阐述一个经济学原理以后就尽可能地回到与这种原理有关的应用和政策上来。例如,这本书在第4章到第6章阐述了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以后,紧接着在第7章至第9章把这些原理应用于市场经济社会所面临的三个重要问题:为什么自由市场制度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的途径?税收是如何妨碍市场机制运行的?谁是国际贸易的赢家和输家?案例研究原本是工商管理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现在曼昆把它运用于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来说明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一书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有相关的案例研究。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大多数章节还设有新闻信箱,引用报纸上的新闻来说明如何运用经济学思想来阐述当前的社会问题。最后,这本书的体系结构也不同于流行的经济学初级教程。它不是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经济学研究什么开始,而是在开篇第一章集中概述了经济学的十个基本原理,这使初学者一开始就能抓住经济学的精髓。这本书也没有严格遵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传统二分法,而是尽量模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界限。第一章的经济学的十个原理既有微观经济学原理,也有宏观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这个宏观经济学内容现在被曼昆放在了供给和需求

篇5

1 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依据。根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将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结合课程建设目标,其教学目标也分三个层次:第一是经济学知识理论与技能的传授;第二是经济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与研究方法的培养;第三是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以及生活态度、责任、价值观的熏陶与塑造。作为本科层次上的经济学教学,仅仅停留在第一层次上的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向第二、第三层次上拓展。也就是学习经济学不仅仅是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后面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要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为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遇到问题和障碍时提供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法。在这一点上,凯恩斯说得很明确:经济理论并未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导出正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我们这个时代、社会、自身有更清楚的认识,不盲从、有方向,有动力,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

2 关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内容上局限于基本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理论,只涉及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而缺乏对非主流经济理论及前沿学科发展的介绍,更缺乏对政治经济学的比较研究。教师如仅以教材为蓝本实施教学会导致学生对经济学的认识是以一斑窥全身,达不到最高的教学目的,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在此注意两点:

2.1 适当增加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比较研究内容

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它与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密切相关。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两大体系在哲学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有所不同,而我们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态度在建国前后期也有所不同。建国前期我们持全盘否定、盲目排斥的态度,而现在我们又出现了对西方经济学的盲目推崇,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不断弱化的现象。政治经济学是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在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上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客观规律的理论。而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资产阶级世界观,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或不明确这一点,学生在学习中与以前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进行对比,极易出现理解混乱,从而产生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正确性的怀疑。因而在教授西方经济理论时,首先必须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对其进行科学而全面的分析,明确哪些内容是反映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容,带有相对真理的性质;哪些内容在意识形态上是掩盖资本主义世界本身的矛盾,宣传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是属于庸俗的东西而应该摒弃。只有确立了对待西方经济学的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我们才能合理选择与改革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

2.2 适当增加最新经济学前沿及非主流经济学流派的介绍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在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发展而来的,同时适当吸收了其它学派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其特点是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机械地组合在一起,其实质是把经济学分为两种不同的部分:当社会资源配置达到充分就业时,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发生作用,是为微观经济学;当杜会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时,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发挥作用,是为宏观经济学。这种二者相互独立而很少有关联的理论体系受到了西方各派经济学家一致诟病。近些年来,为使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真正融为一体,经济学家进行了广泛探讨并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现代经济学众多流派所探讨的问题与当今现实经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解答的是一些热门、棘手的经济学问题,而这些在我国现有经济学教材并没有反应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把这些最新的经济学研究介绍给学生,同时适当增加对供给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介绍,如此使学生对经济学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 关于教学方法

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结合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3.1 问题教学法

教师在系统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督促学生每次课前必须预习并准备好问题,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随时提问题。这对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是极大的挑战,促使教师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中。

3.2 案例教学合法

精选中外经典经济案例,教师提出一些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经济事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事例来说明关键性概念和对基本定理给予正式证明。案例分析可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会结合实际分析经济现象,找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能够综合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

用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的基本原理剖析我国企业科学决策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将宏观经济理论与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现实国内外经济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的采用课堂集体讨论、学生社会调研进行,采用现代企业西方经济学的实际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和影像教学。并通过开展课程外社会实践,把理论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并促使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6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同时,它也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介绍性的孤立化教学模式为主,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公式和图形分析结合起来教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较好的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但是这与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单纯的知识性的灌输,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模糊性,无法把握西方经济学的原理真谛,不能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现实复杂的经济问题,甚至会死板硬套所学内容,以至于产生错误的结论。

 

多年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告诉我,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对西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复杂的现实经济问题做出合理分析与判断。从而,我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必须以知识和方法的讲授为基础,培养和完善学生的辨证、发散、求异和创新的思维能力,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

 

一、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存在困难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比较多且抽象,理论背景与中国国情具有较大差异,理论的学习难以直接在现实中得到验证。同时,对大一新生来说,高中与大学的学习存在差异,新的逻辑思维短期难以构建,新生对该课程理解存在困难。而且,西方经济学所讲述的各种理论均有其假设前提,且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有些理论结论彼此之间存在冲突,影响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抽象理论内涵和实质的理解与把握。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尚未系统的学习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然而,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从开始便涉及高等数学的知识,诸如边际的概念等。在学生没有很好掌握微积分相关知识的时候,他们不能理解采取边际分析问题的内涵和重要性。再者,大多数国内教材是采取演绎法编写,这种方法是首先确定概念,然后对其内涵加以解析,最后举例说明。这类编写的方法优点是逻辑分明,课堂上老师会对概念加以细致的阐述,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付考试,但却枯燥无趣和单调乏味,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使之丧失了主动学习知识和对现实问题加以思考的兴趣。然而,缺失了对实际经济现象的应用分析,则西方经济学只能成为教科书。从而,在教材的选取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去选取难度适度并注重案例研究的教材则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案例教学法的认知存在缺陷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容易混淆了案例教学和举例教学。案例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举例教学,案例教学的本质应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这与举例教学有着本质区别,举例教学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单独实施,与学生的互动较少。案例教学的综合性则比较强,在对其进行分析时,需要综合应用多章节的知识。在分析过程中,需要熟练掌握案例的背景知识。案例教学的评判标准并不唯一,针对现实的经济问题,当分析的视角不同时,解决的方案并不唯一。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举例教学的目的则是采取案例对理论加以阐释以帮助对理论的理解。

 

(三)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存在单一性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基本还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致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同时,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其认知能力与知识储备超过了以前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照本宣科”,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学习心理,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背离了教学初衷。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与西方经济学较强的应用性不相适应,影响了学生对经济分析工具的掌握。在教学手段的选取上,多数高校采取的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明显,但由于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难以把握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庞大信息量中的重点,对难点的理解也存在问题。从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按照学生的水平差异,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加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二、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学习之初存在误解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在部分同学的最初认知中,他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功利心比较强,认为学好该学科,就可以快速发家致富,或者毕业之后能够去政府部门工作,并参与制定调节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意识到西方经济学远非一门让人快速致富的科学,也无法保障他们毕业之后一定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导致他们的学习热情开始下降。学生学习之初不能明白西方经济学要培养的是一种分析经济的方法、看待事物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存在认知的偏差。同时,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理论比较多,经济学的流派比较庞杂,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是比较多,这与他们原先认知的科学产生偏差。如果他们无法消除这种认知偏差,则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混乱,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科学的真谛。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

 

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市场经济上,教材中的案例很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而中国的经济现象与教材所描述的现象并不完全一致,导致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理论与现实不吻合,学习的目标逐渐从学习知识为主转向通过考试为主,学习兴趣逐渐变淡。同时,由于部分同学一开始的学习认知存在偏差,当他们意识到西方经济学并不能达到他们一开始所预想的那种结果时,再加上在学习中,他们面对诸多的学派争论,就会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为畏途。同时,西方经济学在理论论证方面,涉及较多的高等数学应用和图表的分析,运用大量的数学工具,需要严密的数理逻辑思维。而财经类专业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生,他们的数学基础普遍不好,对于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数理论证对他们的打击比较大。从而枯燥的理论分析,数学工具的频繁使用,案例分析和经济学实验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更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

 

(三)师生互动平台的缺失,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问各种问题,但是由于中国课堂的特点,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不可能随便打断教师的讲课提问自己的问题,如果仅靠课间的10分钟请教教师,时间仓促,问题也可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而随着课程不断推进,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逐渐累积,则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与掌握后面的知识,严重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课程考核模式导致学生以应试为主

 

财经类专业中西方经济学的考核模式基本采取考试模式,考试成绩在学生的总评成绩中占70%,学生要想不挂科甚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注重对知识的记忆,考试模式中缺乏经济分析方法用于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考核。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综合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考核不足。同时,学生对考试分数的追逐,会导致他们对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经济心理实验法和经济模拟教学法缺乏兴趣。创新性考核方式的缺位,也会挫伤那些参与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同学的积极性。从而要想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将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紧密结合起来。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创新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思维是学生在接触此课程之前所未曾具备的,从而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时,除了对知识本身的讲解之外,更应着重知识由来的阐释,要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去分析经济现象,以培养他们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对社会经济热点认知的敏感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材中所提到的经济现象分析,更要将正在发生的经济热点引入进课堂,如物价和国际金价的波动对经济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国家政策对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现在经济改革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等等。通过对学生经济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自动联想所学经济理论对其加以分析,让他们能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注重首堂课要讲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在首堂课的讲授中,一般较少地对整个理论体系的讲解,多数是从基本概念开始讲解,但是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缺乏整体讲解,这种讲解模式容易让学生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在首堂课,要向学生讲清楚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部分,主流经济学体系的主体是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是和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相吻合的。在国内流行教材中,宏观经济学是与新古典经济理论有差异,教师应从整体上讲清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对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框架的讲解,针对其概念相对抽象和知识点零散的特点,教师除了讲解基本概念及重点内容外,更应讲清各章节的基本关系,搭建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让学生能够把握每章基本理论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对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的讲解,要围绕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国民收入展开,讲解不同的宏观经济理论观点,注重各种理论的假设前提,分析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目标的影响。通过完整的和逻辑的分析,让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三)选择生动形象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多,理论体系中包含了大量的经济模型,需要借助数学工具和图形演化对模型进行研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这种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应采取大量图片、数据资料以及现实经济事件,将繁杂的数学推导和模型分析,转化为动态的课件演示,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图表和曲线的变化过程。同时,结合中国经济运行实践中的经济热点,利用案例教学法,选择贴切的经济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借鉴国外案例,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案例所涉及的背景知识,避开价值观陷阱。案例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分析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自说自话,而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教师自身定位应是一名指导者,而学生则是案例分析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要让课堂处于可控状态。

 

(四)采取实验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设定是一门理论课,实践环节比较少,为了更好的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教师应根据西方经济学不同的知识部分,设定合适的经济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在采取经济实验教学之前,教师设置实验规则,制定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并加以深入思考,实验之后应写出实验心得,强化实验的效果。同时,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要给学生布置可行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参加实地调研,了解微观的市场和宏观的国家政策,以更好的掌握实际经济的运作状况。实验教学的方法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理论的灌输,以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五)注重基础讲解的同时加强应用分析

 

西方经济学的讲解,除了要注重基础理论的阐释之外,更应该突出经济理论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指导。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际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应用所学理论分析经济热点的能力。一门能够运用到实践中的科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西方经济学的地位决不能仅仅是理论课,更应该是一门可以应用的科学。因此,在实际的授课中,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两个方面的教学,一方面,要从逻辑上清晰透彻的阐释理论;另一方面,则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经济实践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热点。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如果只是注重对西方经济学中基本概念和方法的讲解,这将与我们培养目标相背离。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用所学经济理论去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同时,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理论假设较强,局限性比较明显,从而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与理论假设的差异,要基于中国的经济体制、发展阶段和作模式,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分析,对理论加以灵活的借鉴而不是生搬硬套。

 

四、结论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在侧重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经济学思维的训练以及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理念,探索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篇7

[关键词] 农林院校 西方经济学 教学效果 有效途径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以理解,经济关系复杂,难以分辨。笔者认为,只有把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与农林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趣味性和应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热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农林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1.基础知识较差,且参差不齐。近几年农林院校连续扩招,学生的文化素质欠佳,特别是数理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特定的知识结构,导致学生普遍对西方经济学的定性分析感兴趣,但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则不愿深入其中。明显表现出,一方面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探求精神,另一方面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思维方式过于感性和教条。在教学实践中,当讲授到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经典案例以及经济学家的生平故事时,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当讲授到经济学的一些逻辑推导、图表、图形分析和数学公式等内容时,则明显表现出缺乏学习的兴趣。另外,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数理逻辑思维的训练较少,死记硬背的习惯一时难以纠正。所以在学习西方经济学过程中的思维有些教条。

3.缺乏对现实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农林院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当前的基本经济政策都难以做出准确的分析,理解也比较肤浅。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方法新颖。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别较大,使学生对作为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理论总结的西方经济学所描述的经济主体的行为、经济变量的关系、资源配置的方式感到陌生与新鲜。

2.内容丰富。西方经济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分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行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等内容;宏观经济学部分则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3、逻辑精密。西方经济学所涉及的数量关系之间联系十分密切,它是一门由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加之一般要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来理解整个西方经济学原理。因此,学生若要想将所学的全部理论知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三、积极探索教学效果提高的有效途径

1.改进传统的讲授法。传统的讲授法是指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运用讲述、讲解、讲读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看,它是一种被动接受,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抽象难懂,数学模型分析较难,所以这门课程的重难点必须要授课教师系统讲授。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分析、论证,生动的描绘、陈述,有启发意义的设置疑问等,使学生能够获得较多、较为全面的知识。

2.强化案例分析教学。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是不可或缺的。现在各类经济学教材或专著中也不乏一些经典的经济学案例。西方经济学的有些原理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例如,在寡头垄断市场中竞争寡头的策略,可以用“囚徒困境”以及“智猪博弈”等经典案例进行博弈分析;外部效应原理可以通过米德的“蜜蜂与果园”的例子来阐述;公共物品则可以通过“灯塔”的故事来阐述。这些例子已成为经济学中的经典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西方经济学的趣味性。当然,除了分析这些经典案例外,还需要把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本土经济问题相融合,适当地引进一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在实际案例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案例穿插教学法、小案例讨论教学法以及综合案例讨论教学法等。总之,所选案例尽量用幽默、通俗、轻松的语言加以叙述;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和组织工作。这种案例教学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快乐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采用互动式讨论教学。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曾经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目前经济学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偏重于各个知识点的讲解,缺乏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另外,学生本身也往往只习惯于死记硬背一些结论,不注重积极思考。经济学教学中之所以适合实施互动式讨论教学,是因为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也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所以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在问题讨论中不断质疑和释疑,而学生则应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自主寻找方法,自主探索思路,自主发现规律,自主解决问题。如在介绍机会成本理论时,首先组织学生讨论青年人不接受或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问题。显然,这将真正帮助学生摆脱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4.运用多媒体教学。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内容繁多、图表、图形多,多媒体教学将诸如文字、图像、声音或视频等媒体资料综合运用展示给学生,将学生带进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大大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再加上大多是大班上课,学生人数多,多媒体教学课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形象生动地将本课程最精华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显而易见,多媒体教学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不但可以将其中的重点内容根据学习者的视觉特点凸显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将一些知识点展现为一个过程,让学习者慢慢体会其中的内涵。当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即时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并且可以借鉴其他高校教师精品课程上的相关资料。

总之,《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拥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采用与西方经济学体系与原理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即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 霞:浅谈西方经济学的几种教学方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2~84

[2]韩可卫: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7):242~243

篇8

经济学论文写作是所有经济学学习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和感兴趣的热点话题。《经济学家茶座》曾经多次刊登与此话题有关的文章。比如,何帆研究员曾经在《经济学家茶座》2001年总第9辑发表《如何发表经济学论文》。再比如,聂辉华副教授曾经在《经济学家茶座》2003年总第14辑发表《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又比如,冯伟博士曾经在《经济学家茶座》2011年总第52辑发表《拍电影与写论文》。这些作者都从不同的侧面告诉读者们如何下手写经济学论文以及写论文时的注意事项,总体上来这些侧面或实或虚,或大或小,不一而足,但都能给我们带来很好的提示和启发。我试着从不同的侧面通过五个比喻来告诉大家经济学论文的写法。为了把这五个比喻拧成一股绳,也为了给本文起一个带有比喻性质的名字,我把这些比喻称为“五步曲”.经济学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偏废于某一方面,我想我在这里写的东西正好可以跟何帆研究员和聂辉华副教授等讲过的内容形成互补。我所讲的“五步”是指经济学论文的定位、选题、构架、成文和修改,而关于这“五步”的比喻则是论文定位犹如打靶子、论文选题犹如找座位、论文构架犹如选兵器、论文成文犹如加调料和论文修改犹如补漏子。

为什么论文定位犹如打靶子呢?

在打靶时的定位就是要瞄准靶心,即使打不中十环,也很有可能会打中九环或者八环,或者往坏里说打中七环或者六环或者更低。反过来,如果瞄准的是六环,那么,一不小心结果就很有可能是脱靶。写经济学论文的道理也在于此。我们不是要求每个经济学研究者都发国内顶级的《经济研究》或者都发国际顶级的《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Review),但在定位上我们要瞄准最高级别的经济学期刊。孔子说过,“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孙子兵法》里也说过,“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如果我们瞄准的是《经济研究》,即使不能在《经济研究》上发表,就算要往下掉好几个级别,也很有可能会在国内一般CSSCI期刊上发表出来。如果我们瞄准的是《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Review),即使不能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Review)上发表,就算要往下掉好几个级别,也很有可能会在国际一般SSCI期刊上发表出来。瞄准靶心的过程是提升我们的品味的过程,即使功力达不到,但也决不会走了一条“南辕北辙”或者“缘木求鱼”的歧途。张五常教授就特别强调品味的重要性,我想这也是他能写出并发表很多具有原创性思想的论文的重要原因。品味问题在经济学论文写作意义上就是瞄准靶心的定位问题。好品位意味着可能会有更好的学术潜力和学术未来,意味着更容易在发表上从低级别的期刊向高级别的期刊“升级”.

为什么论文选题犹如找座位呢?

同学们跑到教室去上课,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座位坐下来,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总之是要找一个别人没有坐的位子。写经济学论文也是这个道理。在论文选题的过程中,必须找到自己合适的“座位”.如果你的选题的具体细节都已经被别人研究过了,那么你根据此选题写作的论文在经济学文献中就不会有“座位”.在文献中没有“座位”的论文,学术期刊也往往不会给你发表,特别是国际期刊对这一点的要求就更加严格。选题是必须跟文献阅读和文献积累联系在一起的,杨小凯教授生前曾多次强调中国大陆的大多数经济学者在文献积累上不过关。一个选题是不是合适的选题,一方面要看这个选题本身是否具有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看这个选题有没有被别人做过。张五常教授多次提醒经济学研习者,论文选题是在文献阅读前面的,论文选题不是从文献堆里找出来的。你需要做的是,先找到一个选题并想好对付这个选题的具体思路,然后再去检索和阅读相关文献。如果已有的文献没有做你想要做的事情,那么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了。如果已有的文献已经做了你想要做的事情,那么你就只能发出一声叹息了,这声叹息的内容就是杨小凯教授所讲的“英雄相见略同”,因为你想到了已经的“英雄”所想到的东西,你自己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做“英雄”的潜质了。总之,经济学论文在选题上不能坐别人已经坐好了的“座位”,不能在低水平重复中做无用功。

为什么论文构架犹如选兵器呢?

选择合适的工具是一门大学问。我经常在课堂上告诉同学们的一句话就是,“骑着自行车永远上不了月亮,不是人不行,是工具不行。”看看中国名着中的人物使用的那些几乎量身定做的兵器吧。《西游记》里孙悟空使用的兵器是金箍棒。《水浒传》里林冲使用的兵器是丈八蛇矛,卢俊义使用的兵器是点钢枪,李逵使用的兵器是板斧,鲁智深使用的兵器是禅杖,石宝使用的兵器是流星锤。《三国演义》里刘备使用的兵器是双股剑,张飞使用的兵器是丈八蛇矛,关羽使用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很显然,选择跟自身能力匹配的兵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自身的战斗力,正所谓“好马配好鞍,良将配宝刀”.在找好了论文的选题以后,紧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在构造框架时让思想跟工具匹配起来,也就是要找到合适的分析工具。简单的分析工具对付复杂的问题,可能会力不能逮,所谓“杀牛用杀鸡刀”是也。复杂的分析工具对付简单的问题,可能会大材小用,所谓“杀鸡用杀牛刀”是也。在这一点上做到恰如其分本身就是很难的事情,正因为很难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论文的质量。但是,就现阶段中国经济学界的整体实力来说,工具箱里的工具还不是很厚实,还不是很精良,甚至没有达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程度,所以很多高校都在努力提升高级微观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等“三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很明显,只有拥有更多的工具可供选择,才能让思想和工具更好地匹配。

为什么论文成文犹如加调料呢?

大家都知道,美食追求的是色、香、味,而在成就美食的过程中调料的作用往往功不可没。调料种类繁多,包括咸味调料、甜味调料、酸味调料、辣味调料和鲜味调料等。选择合适的调料,那可是大厨的学问。经济学论文要求的是视角独特,论证透彻。很多经济学论文写作者选题做得不错,构架也做得很好,但就是论文整体上看起来“瘦骨嶙峋”、“面无血色”、“病病歪歪”,问题就在于作者在如何“加调料”上没有过关。经济学论文不能仅仅是数学公式的堆砌,也不能仅仅是给出一个问题的答案,经济学论文需要注重自身的可读性。经济学的研究方向甚多,专门研究微观经济学的学者可能不懂宏观经济学的数学公式,专门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学者可能不懂微观经济学的数学公式,经济学期刊的主编也不是万事通,在作者文字写得不清晰且文字论证不透彻的情况下,论文的初审就很有可能通过不了,国外叫“deskrejection”.所以,作者在论文成文的过程中一样学会“加调料”,让自己的论文看起来“有血有肉”,读起来“有滋有味”,即使不能像精致的散文那样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回味无穷”,但至少也要让人读起来通畅顺溜而不至于要靠猜测作者的意思才能磕磕绊绊地读下来。

为什么论文修改犹如补漏子呢?

篇9

有关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一: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分析

一、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材的不确定性

西方经济学教材种类繁多,如国外原著和翻译版,比较经典的有曼昆、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和平狄克等的《经济学原理》,国内高鸿业、梁小民、黎诣远的《西方经济学》,还有很多高校学者编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独立院校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市面上很少有针对独立学院特点而专门为独立学院学生编写的教材,所以很多独立学院依然采用校本部所指定的教材,但是普通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注重培养的是理论型人才,而独立本科院校在经济学课程中则需注重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目前,一般本科院校大多采用高鸿业主编的教材,该教材逻辑性、推理性、完整性都很好,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也一直采用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适应,因为高鸿业版本内容较抽象,数学理论使用较多,案例太少,对独立学院学生来说太难,苦于无其他适合的教材,因此依然采用。

(二)独立学院学生数理基础较差

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学术规范上又偏重于用大量的数学语言表现,因此,在学西方经济学之前需先修经济数学。从独立学院招生情况看,经管类专业招生文科生比重较高,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为例,2011年经管类专业招生情况看,文史类招生人数高达理工类招生人数的4倍。工商管理专业文史类招收40人,理工类招收10人。整体而言数理基础较差,所以西方经济学历来是学生感到头疼的课程,学生在刚接触经济学时,兴趣非常浓厚,当微观经济学开始涉及数理推理时,有些同学不坚持,到后来逐渐放弃,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不理想。

(三)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年轻型

独立学院的办学机制,开始是依托本部专任教师,只应聘辅导员。但由于依托本部教师上课,因对其约束力小,很多教师应付了事,同时对学生有比较心理,认为独立学院学生不如本部学生好。这种依靠本部的机制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问题时,因此开始转向自身应聘专任教师队伍的机制。独立学院是年轻的,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更是年轻的,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为例,自聘教师90%都是讲师职称。西方经济学教学要求非常高,大多高校承担该门课程的都是教授职称或是非常优秀的讲师。自聘教师基本是高校毕业直接参与教学的硕士研究生,教学经验不足,实践能力有限,这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另外,从各高校教学大纲的教学方法看,基本都是讲授,教师教学方法较单一。这种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性,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只满足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通过恰当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如边际效用论、博弈论、企业竞争等,但宏观经济学的例子就较难,易过时,即使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理解了某一理论,学生往往也不能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当前的热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学生对社会了解的缺乏,理解教学内容的难度加大,更谈不上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所以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往往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佳。

二、提高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方向

(一)选择合适的教辅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早在2005年以前就进行了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调研工作。2005年1月开始联合有关高等院校,着手组织编写全国性的独立学院系列教材。但至今未出现一本优秀的被大多独立学院都采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所以高鸿业主编的教材依然被广泛采用。基于此情况只能备好辅导资料,如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生活中的经济学》;梁小民的《小民说话》、《小民说经济》;弗里德曼的《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还有一些经济论坛,中经信息网等资料都可以作为辅导材料。但是,我国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教材内容很难跟上时代,跟上国情,我国《西方经济学》才出版到第5版,而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已到第17版。因此,选择国内教材,特别是宏观经济学,教师必须时时更新教学资料,关注时事结合理论分析,学生才容易接受。作为教学名师,南开大学教授顾沛指出教材不是编出来的,是教出来的,来回反复修改,来回磨。好的教材起到引导点睛的做用。因此,应集独立学院优秀教师及我国经济学者之力磨出一本适合的优秀教材。

(二)正确对待学生

从高考招生录取看,独立学院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学生已经进入学校,在此方面已不能强求,因此根据现有的条件,提高他们的大学学习热情是非常重要的。1.尊重学生独立学院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特别是有些因高考失利到来的同学,不仅需要辅导员的帮助,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他们,只有尊重他们,他们才更愿意合作,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共同进步的过程。刚开始学西方经济时,学生满怀着喜悦和憧憬,在他们看来学经济学和钱有关,当讲到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分和弹性概念时,理解差的学生开始跟不上,因此应该放慢进度。作为授课老师,尽量认识学生,让其知道教师对他的尊重和认可,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为后续的深入教学工作奠定基础。2.加强练习西方经济学习题练习不可少,王则柯老师上中级微观经济学提到,如果平时不做练习就不用参加考试,因为即使参加考试了,结果也是基本都不会做。要求学生上课时都必须准备草稿纸以备画图和计算,同时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在摸索中前进。常言笨鸟先飞,只有加强课后练习及习题集的练习,才能更好掌握专业术语和更深理解基本原理。教师也应趁热打铁,及时指导,吩咐安排监督完成,严格要求学生。

(三)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1.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以讲课为主,讨论为辅,课外教学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并用,以科学、生动和灵活的讲授方式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准确诠释课本内容,穿插案例教学,使课堂生动有趣。微观经济学案例较多,特别是效用论和博弈论,学生经常津津乐道。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其参与讨论热点话题,主动思考。如:当前通胀对自身有什么影响;国家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十二五规划期间怎样调整经济结构等,让其为国家献策,培养主人翁精神。课外之专题讲座,既可以请企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人才,也可以请地方著名的学者作报告拓宽学生的眼界,了解经济前沿,把握时代方向。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调研,深入社会才能了解社会,分析问题才能更透彻,才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寒暑假参与企业的生产,了解企业的成本,分析企业的长短期利润。鼓励学生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建立课题研究。如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建立了学生创新基金,学生已成功申请了《荆州市区域竞争力调产研究》、《荆州市优势产业选择》、《关于提高荆州市农民收入的对策研究》等基金,培养了他们查阅文献、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一师一导制

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擦出思想火花。独立学院教师普遍年轻,教学及科研水平有限。专任教师少,及时交流提高的机会就少。因此,在节约独立学院办学成本的基础上,可以聘请退休的优秀老教师,建立一名老教师带一批年轻教师的制度,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条件,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要想讲好西方经济学,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包括经济数学、经济史、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等很多知识,还必须有社会经验的积累。因此导师对教师的每月一评,周周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在年轻教师申请科研时能提供有用的建议,提高命中率,对教师的发展和学院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3.激励机制的建立

独立学院年轻教师为了生活,承担了大量的课程,课时量较多,如此,教师又有多少时间思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教学方法呢?资源是有限的,承担教学任务过多,必然科研水平就欠缺。教学和科研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不能或缺的,他们相互影响。基于这种情况,一些院校限制教师的选课门数和周课时,但这种方式必削减教师的积极性,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是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因此,关键在于学校建立怎样的激励机制。如:获得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物质奖励;鼓励教师科研给予适当的工作量,提供教师外出培训和考察的机会,让教师有归属感。

三、结束语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可以大量吸取前人的经验,但要充分认识独立学院问题的特殊性,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各学院还需不断的探讨,如:如何建立有效的长效的激励机制?如何核算导师工作量?这些具体问题解决不好,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长期性。

有关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二:西方经济学教改思路

一、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与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流派众多,学生难于区分差别。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英国的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初版于1776年,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的诞生,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了持有不同观点的学派。例如,以阿尔文汉森(AlvinHansen1887-1975)、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1915-)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以琼罗宾逊(JoanV.Robinson1903-1983)、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Koldor1908-1986)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以罗伯特韦内克洛委尔(RWClower,1926-)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以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7.312006.11.16)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等。正是因为这种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状况,经济学才得以长足的发展,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发展得以紧密结合,关于同一经济问题,不同的学派也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我国传统教育培养的高校学生,也很难理清思路去辨别哪种理论是主导的,这就对学生的课后阅读和对理论体系的把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研究方法多样,学生难于理解掌握。与其他经管类课程不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它包括: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等。实际上,该门学科大体上分成三种层次:经济学原理或经济学基础、中级微宏观经济学、高级微宏观经济学。层次越高理论体系中包含的数理知识和模型说明就越多,历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多产生在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领域。这对首次接触到经济学的高校学生同样是个考验,因为同学们在从前的学习中已经习惯文和理的区别,把二者有机的结合是一个大的挑战,一旦对数理模型失去信心,经济学是学不好的。

(三)理论体系庞杂,初学者难于分清脉络。西方经济学涉及到微宏观两个大的门类,而两个主要门类之下有划分成诸多的章节,实际上作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涵盖了几乎所有其他专业课的基础知识,比如: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需求理论、生产者理论、效用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学包括了宏观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理论等。如此多的理论体系让学生在一次的教学周期内掌握,融会贯通,分清知识脉络,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

(四)知识体系更新迅速,教师难于及时调整。由于经济学的学科特点,要求相关的理论知识必须和现实的发展紧密结合,才具有生命力,所以该门课程的理论体系相比其他学科更新较快。国外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几乎每一两年就要再版,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已经发行到了第十七版;哈佛大学教授格利高利曼昆1995年的《经济学》著作,被称作最受欢迎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已经发行了第五版,几乎两年就会改换版本。这种版式的调整包含了案例的不断更新和理论知识的改动与补充。任课教师必须要及时掌握知识点的更新、新理论的补充及案例的调整。由于西方经济学的诸多特点,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开拓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地教学模式是任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味的板书和讲解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时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对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几点改革建议

(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水平是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根本。教育界有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的质量和高度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去读透该门学科的经典著作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货币、信息通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等;要与时俱进地阅读权威期刊的论文,掌握国内外的经济动向;要通过观察和调研,更多地去研究经济学理论与现实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对理论体系的理解与掌握,讲课时才会厚积薄发、行云流水,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而这些方法的使用要和课堂的讲授内容相结合,随时随地调动学生的兴奋点。首先,经济学的经典教材都是以案例为基础的,在大量运用案例的同时,有效地把经济学理论传输给学生是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作为任课教师,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在现实基础上了解掌握理论。例如生产者理论中可以用一个大公司通用汽车的案例贯穿始终;国内生产总值的讲解可以采用上年度本国的实际数据作为案例;基尼系数可以用我国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比较的真实数据作为重点讲解。其次,互动式教学法是适合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随时随地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够及时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课堂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作为大学教师,保持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和学习氛围的关键所在。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是具有争议或属于某个流派的,这也正是该门课程的魅力所在,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与见解,老师如能适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无疑对学生是莫大的鼓励,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又实现了教学目的。再次,在经济学课堂开展多媒体教学。这是为了借助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延伸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有优势把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提高信息传授的效率。

(三)经典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独立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情况有机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是研究商品价格变化与需求量的变化之间的数量关系。这对于未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但是,如果进行相应的分组,让学生以营销部经理的身份去考虑如何进行合理定价从而使公司利润最大化,学生就会在仔细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开动脑筋,结合实际去拟定价格,在此基础之上再让每组学生选代表到讲台上阐述本组的定价策略,同学们相互探讨利与弊,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论文样式的报告。这样一个过程下来学生不仅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而且对理论知识也不再生疏,从而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奥肯定律是阐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呈反方向变动,即失业率越高,通胀率越低;失业率越低,通胀率越高。在我国当前的状况下,经济发展迅速,物价水平趋高,有通胀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我国失业率也居高不下。这样就产生了与经典理论之间的矛盾,如何分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如何去更好地解释奥肯定律在当前中国出现的悖论。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去学习理论知识,不仅掌握了经典理论,也了解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找到问题的根源的创新与钻研能力也是当前大学生最缺少的一种素质。

(四)数理模型的双重讲解是解决教学难点的良好方法。西方经济学的数理模型非常的常见,随着学习的深入几乎每一个经济理论都会有相应的模型和公式。教师在上课时应把每一个模型理解清楚,讲解清楚,再用现实的情况加以深入浅出的点拨。例如,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关系是一个教学难点。三条曲线的形状、交点、拐点等都是有明确定位的。首先,教师要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告知学生三条曲线的画法及彼此的关系;其次,讲解完之后要学生到黑板前板书,检验掌握程度;最后以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解释为何三条线是这样的关系。以班级某门课程的期末成绩为例:总产量就是班级的总分;平均产量就是平均分;边际产量就是新插班学生的得分。边际产量高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呈上升状态可以解释为:只要刚到班上的同学分数低于现在平均分,对于全班的平均分都是向下的拉动作用,反之亦然。当然,这一例子不见得恰当,但通过这样例子的讲解,几乎所有同学都会理解老师所要阐述的内容,再去理解模型就非常的简单了。

(五)课堂讨论、社会调研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学生时代是一个充满了幻想的时代,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为了很好的讲授一门课程,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显得异常重要。理论来源于实践,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去检验自己,是师生双赢的策略。所以,任课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让他们走进现实社会去感受经济学理论的魅力。例如,研究商品的促销手段,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逛商场,不买东西,只观察商家的定价变化和所谓的活动,然后在课堂上讨论这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是利用了消费者的偏好、收入、预期、替代商品价格中的哪一个影响因素。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专业的知识,加深了印象,甚至对学生在今后商品交易中也可以很清楚的分析自己的利害得失,从而进行最佳的选择。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手段;启发式教学;团队教学

我国的经济体制与西方国家不同,在金融学的教育方面有着中国特色,同时,现在我国不断地在与世界接轨,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金融学专业要求与世界相连,因此,我国的金融学课程建设必须有所改变。

一、课程建设的特点

1.国际性

金融学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与国际接轨,更多地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能够在毕业之后很好地服务社会和应用。关注高层次的金融学人才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方面的建设是在课程的设置中体现国际化,把国际金融问题放到教学内容中。部分教材可以选择双语教学,或者是聘请国外的知名教授。

2.综合性

在如今的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涉及的方面多,应用性强,信息化程度高。要研究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管理学,还涉及会计、法律、统计等很多方面的内容。学生要学习这些基础知识,还应该知道一些人文和道德修养。文理相互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综合性的金融人才。

3.实践性

金融专业需要实践才能够很好地了解金融真正的知识和运用。应该进行创新的训练、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案例演练等。只有真正经过实践,才能更好地了解金融的知识。实践的过程必须接近真实,而且要按照市场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打消学生认为是模拟操作不认真的念头,发挥出实践的真正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从货币转向金融学

金融学的专业建设从以前的货币银行学转变为金融学。为了更好地把金融学作为专业的基础教学内容,选择教材是关键。一般的金融学教材是不适合的。金融学课程的教材要能够反映出金融行业现在的情况,而且要适合金融行业的发展。中国和西方国家有一定的差异。不能够直接使用外国的教材,最好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来选择。教材的理论体系一定要成熟,能够反映出我国的金融实践和发展。

2.从宏观转向微观

金融业的发展中心从以前的宏观经济学变为微观经济学,现在的金融技术越来越微观化,在金融学专业上表现为对微观经济学更加注重了。尤其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应该以企业为主体,考察企业在市场中的具体行为。包括对融资的资本市场和资本资产等方面。一些宏观方面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微观着手,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一些经济行为的影响。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

1.合理运用现代的手段

在信息技术发展快速的今天,合理运用一些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改变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使用网络来进行教学的管理。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学内容中的教案、习题和实验都可以选择上传到网络上,方便学生使用,实现师生资源共享,方便教师给学生提供资料,也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可以自由在课前进行了解课堂的知识和课后的复习。第二,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提前给学生准备一些各种类型的资料,比如,视频、图片等。但是教师也不可以完全采用多媒体,防止出现教学内容僵化的问题。把多媒体当成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必须使用的主体。

2.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金融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学生需要学会创新,学会自由思考和辨别。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时代,学会一些一成不变的知识是没有用的。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所谓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手去实践。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对学生一些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改变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3.实行团队教学手段

金融学是一项包含多种知识的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内容细致而且深奥。但是很难有一个老师精通全部的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金融学的课程按照大纲分开教学。教师教给学生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学校对金融学做出一个统一的大纲,分别选择出每一个部分的教师,教师相互之间也可以进行讨论,给予学生最好的教学内容。

金融学专业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当今 时代里,金融学课程建设的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必须进行改变,准守金融学国际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