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走向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走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世纪发生很多大事,无不影响整体经济运行。两次世界大战破坏生产力,影响全世界的市场体系。战时的管制和战后的物价飞涨使市场体系整体上处于混乱。德奥等国的经历产生了二三十年代的“通货膨胀经济学”,使人们认识到,在战争的压力下,市场体系不堪一击,“均衡价格”荡然无存。后来,30年代的经济恐慌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打击更加深刻,以至于几十年后在任何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中,无论作者信奉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要讨论市场机制有什么样的缺陷,政府应当有什么样的对策。时至今日,西方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与一个世纪之前相比较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不同程度地已经从市场均衡走向经济增长。
在一定意义上,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对古典经济理论的回归――正如后人曾说过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关心的首先是经济增长。早在上世纪40年代,西方就有“增长经济学”这类的理论著作。其后,有关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就更多了。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回归”,也不是单纯的“主题转移”,很值得我们注意。
经济增长的基础是生产的增长,是产出的增多和改进,本来就是一个动态过程。从市场均衡理论的视角来看,那就必然地要求:在现在市场上实现的价值中有一定的分配份额将来要用于追加的资本,即当期国民收入中得出需要用于以后时期的投资,而且,储蓄与投资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必须互相一致。这就要求把一般市场均衡理论从基本上是静态的理论改变为一个动态的整体均衡理论。那可不是一件易事。
二战以后,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观点,大致上可以归入两类。一类是: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经济增长可以在市场均衡的过程中实现;假以时日,普通商品市场可达到均衡,金融市场也可以达到均衡,所以,个人家庭、公司企业分散的储蓄和投资行为,如同普通商品市场上的供需行为一样可以达到均衡,因而经济增长终究可以圆满实现。但另一类理论观点则对经济的稳定性更为关心,他们认为:即使市场均衡终究能够普遍地实现,那也是很遥远的事,但“时间要那样长,我们可能都不复存在了”;在现实条件下,市场内外都有种种“不正常”因素会干扰市场机制的作用,所以,普遍的市场均衡――包括储蓄和投资的相互完全适应――可能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只是“镜花水月”,为今之计,只能以外力去促使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在诸种“外力”之中,政策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篇2
关键词:跨国经营 主要对策
如何把企业集团培育成跨国经营的主体,必须从解决我国企业集团在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如下主要对策。
(一)制定我国企业集团走向国市场跨国经营的总体战略规划。
首先,要认识到发展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是当代生产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参加国际分工,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制定我国发展跨国经营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规划,并进一步制定跨国经营的地区、行业、技术、生产和市场战略。其次,建立国家海外投资委员会,作为落实总体规划、协调和管理权威机关。负责制定海外投资发展战略,宏观上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国各部门、各行业的对外投资活动。第三,建立和完善我国对外投资方面的法规,积极与有关国家签订相互投资的保证协定,避免双重纳税的协定。第四,加强政府宏观服务功能。各级政府要自觉地转变管理经济功能和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海外投资的各项政策,赋予企业集团更多的自。
首先,应对海外投资主体实行倾斜政策。政府应采取重点扶植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的政策,赋予他们比较完全、充分的外贸自,对外投资自、融资筹资自和审批出国人员、劳务输出自以及其它优惠。如果这些自目前普遍实行上有困难的话,可优先赋予极少数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其次,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对通过跨国投资而带动出口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实行出口退税;对我国海外企业用分得的不可兑换的当地货币购汇的产品,给予适当的进口关税减免待遇。中国银行总行和海外分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中长期优惠贷款和担保;允许跨国经营企业内部资金自由调配;允许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成立自己的财务公司。
(三)促进工贸结合,发展综合优势
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和外贸企业各有优势,二者相结合,就能形成优势联合。这种联合不是行政命令式的联合,而应让不同企业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自然发生联合,实行国有资产存量的合理流动,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双方之间要处理好利益关系。外贸企业不论对工业企业实行收购、、还是联营,其效果好坏和生命力的长久,都是以利益关系是否妥善解决为转移的。解决得不好,工贸衔接就不顺当,甚至出现各搞一套,重复设点、重复投资的现象。因此,要使我国的企业集团真正走向国际市场,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创造出在世界市场上知名度高的产品,成为在世界经济中颇具生命的跨国企业集团,实行工贸联合的股份公司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四)合理界定企业集团的规模
企业集团规模不合理是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之一。事实上,企业集团的规模应该分两个层次,一是产品规模。产品的规模要受到产品的性质特点、销售对象、市场需求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对那些批量小、品种规格多,与人们生活消费相关的产品,规模不宜过大,应控制在适度的规模水平;而对那些投资、批量大、品种规格少、产品寿命周期长的产品,规模就必须大一些。二是经营规模。经营规模扩大的空间很大,企业集团可以按照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多方位拓展。因此,在界定企业集团规模时,对产品规模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界定,对经营规模要有一个潜在的估计。
(五)加强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一批既熟悉国际惯例和市场环境,又具有在海外从事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是我国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取胜的关健。发展我国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应制定国际化经营人才培养计划,增加教育经费,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材内容,以企业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没有一批高素质人才,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我国应采取多样形式加快培养这类人才。首先,可以加快发展高等院校的经贸类专业,增开适应跨国经营的课程,提高经贸专业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增加海外经营人才的战略储备。其次,进一步加强海外企业在职人员和后备派出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外语水平。另外,还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外国人在我国的海外企业任职。
当然,开展大规模的跨国经营困难很大,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具有国际经营的管理和其他专业人才。这方面,我们也需要同国外跨国公司合作,一是欢迎外国跨国公司,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来华建立生产和销售基地,要是母公司能来则更好,我们可以同这些跨国公司联合,对外进行投资;二是在国外收购和兼并一些中小型跨国公司,以它们的技术、管理、市场渠道加上我们的资金,实行跨国经营;三是建立我们自己的跨国企业集团公司,先雇国外人进行管理,然后逐步培养出我们自己的管理队伍。
(六)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
新的世纪,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就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般而言,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事跨国经营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世界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政府已明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全方位开展海外投资,并确定了鼓励能够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提倡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从事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实现成熟产业的国际转移。事实上,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据外经贸部统计,自1979年至2004年的25年间,中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793家贸易和非贸易型企业,协议投资总额约100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65亿美元。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中国有数家公司已经被联合国列入来自发展中国家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行列。中国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万向集团、杉杉集团、新希望、华为、科龙、格兰仕、森达、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的国际经济环境,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要争取参加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在多边和区域组织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中,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建立一个在权利和义务平衡基础上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经贸新秩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洪、孙尚清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战略》,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版。
[2]蒋一苇 《企业集团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版。
篇3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和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2.1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
在中国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马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已被严重压缩,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关经济学内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虽然打着经济学的招牌如《劳动价值论》,却在宣扬资产阶级要素价值论的观点。
其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对经济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们在学期间发表的经济学论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经济学的不到10篇。经济学专业的教学队伍中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者也日益缩小。
2.2中国经济学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国际化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改革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仍严重滞后于国际上经济学专业的新发展。首先,教学内容重复。以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例,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政治经济学内容在高中就曾经完整的学习过,研究生阶段则开设专题性课程,但在体系性、知识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没有差异。其次,理论体系被人为割裂。一是将政治经济学从体系中分割出来。二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在范畴与原理上没有科学衔接,尚未建立整体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再就是,教学方式的“封闭性”。当前中国经济学教学缺少足够的教学参观或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
2.3经济理论脱离经济现实,教学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理论脱离经济现实,难以满足本土化的要求。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目前,中国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选定一本教材,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国内经济学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较长,教材内容与现实经济问题极易产生距离与脱节;再者,由于国内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论,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本身也有距离。其次,“满堂灌式”教学,忽视教学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讲清楚全部的经济学理论,这就要求老师主要传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化训练,则缺乏课堂交流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4理论研究缺乏规范性,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当数量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还认识模糊。这一点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开始经济学分析?用什么作为主线将这种理论体系贯穿起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场经济怎样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与公有制有机结合起来?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尚缺乏基本规范,认识相当混乱。
在研究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片面倾向:一是排斥和轻视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采取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一是把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当作唯一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忽视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成分,否定经济学的科学意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总起来看,后一种倾向在当前呼声甚高。此外,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也存在诸如选题过于宽泛、研究结论草率等其它问题。
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相分离,将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成份嵌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实现两种经济学说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理论
劳动价值论更多关注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本源性问题,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均衡分析理论更多描述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外在表现,为揭示价格与供求的内在关系及其资源优化配置规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任务已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将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克服马克思经济学说价格变动分析的不足,赋予劳动价值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3.2整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和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注重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认为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这种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生产关系及其行为动机的本质特征,但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局限。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反映了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动机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却“往往具有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将两种行为动机理论整合为在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
3.3整合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西方发展经济学
马克思晚年时期未能构建起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广义政治经济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发展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新古典学派,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理论;从宏观模式的经济增长理论到微观分析的人类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均从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经济落后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工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理论,是中国选择适合国情的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
3.4整合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在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来生产方式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动力源及各劳动者阶级之间以及阶级成员内部潜在的利益矛盾对其的影响。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制度经济学则从供求关系、均衡价格的技术分析转向了产权关系、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从而揭示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条件下,产权界定、国家干预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对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作用。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不妨碍我们将该学说中的科学因素嵌入经济学阶级分析理论框架中。
4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4.1走向规范和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但是,中国经济学从总体上看还是不成熟的。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研究方法还比较落后,学科规范还不够严格,中国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还在形成,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规范。建立学术规范,发展学术评价,是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仍受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为此,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实际。对于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4.2走向开放和世界
篇4
股市是直接融资最好的场所,既能融到钱,而且能够提供机会,哪个企业做得好,老百姓用钱投票,因此不仅仅是融资的场所,而且是一个机遇的场所,是一个公司治理规范的场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法玛有一个市场有效性理论,告诉我们一个股票市场是不是满足最低的有效性检验,就看这个市场是一个长期价值投资的公平市场,还是一个少数人靠内部信息来圈钱的市场?是一个投资市场还是一个投机市场?是一个有效率的市场还是一个黑市场?
我们的股市怎么能够成为一个长期投资的工具,这是我们改革的方向。从市场做决定性作用,这方面的责任应该交给市场,应该交给中介机构和专业机构来解决它整个的市场治理和监管,而不是政府干预。
看法制
改革开放已经35年,而新35年的改革,比过去35年难度更大,因为过去35年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新35年,我们是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法制经济,更加透明、更加公平、更加有秩序。
从法制经济来讲,涉及一个古老的问题,为什么中华文明,在现代国家制度元素层面上,比西欧、比欧美领先1800年?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国家形态从秦汉开始,就已经基本构建起来了。那个时候你看看欧洲、美欧、非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在十六七世纪、十七八世纪以后,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没有走向市场经济,中华民族这么悠久的历史文明,却没有走向现代文明,为什么?确确实实我们的构建,没有法制,怎么能有市场经济,怎么能有现代文明呢?
法制这套东西的建立,是未来最需要攻坚的,不是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样,能在几十年内完成的。
看改革
改革最迫切的东西是什么呢?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市场经济是分层的,初期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农贸市场,之上是商业市场,再往上是要素市场,再往上高端的像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国的市场经济18岁了,要攻坚的环节其实就是要素价格市场化。
我们确确实实在这方面滞后,导致过去十几年,要素价格出现井喷式上升。我们太习惯过去35年,不习惯探索改变的35年。关于中国经济我们关注最多的是速度,很少探索中国结构新的变化,新趋势线很短,怎么认识它?这些方面,媒体人也好,企业也好,地方政府也好,我们都是习惯于过去,不太习惯面对一些新的东西,因此,破很容易,但是要立不易。
看青岛
现在六大城市群,谁能成为世界城市群,产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环渤海有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青岛能不能在新35年中成为环渤海,成为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城市?
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是未来明星城市的一个潜力所在。在这方面青岛能不能比其他地方走得目标明确,更坚定,是能否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看服务业
2012年以来正在出现的新的消费浪潮,是新一轮的消费浪潮。
1977-1999年,吃饱穿暖;2000-2011年,买车买房。2012年以来,老百姓有钱了,愿意花钱了,要买好东西,高品质的商品、高品质的服务、高品质的创意,谁能提供,这是一个问题。
篇5
一、正视品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品牌是国家权威部门和社会对一种产品的公认度,集中体现在“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等荣誉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品牌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然的产物和经济发展赖以推动的重要力量之一。
⒈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来讲,品牌是市场经济趋向成熟的必然要求。计划经济不存在竞争,品牌不能显示它的价值;物质贫乏时代消费的选择空间很小,品牌失去存在的意义。这两种情况下,品牌都难有用武之地,不能显现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市场竞争往往是一种无序的竞争,人们的品牌意识也很淡薄,品牌也只能处于萌芽状态。随着市场经济日益趋向成熟,各种因素都有了发展变化,品牌逐渐成为必然的追求,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日益显现。其一,市场竞争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品牌竞争作为市场有序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也逐步走向市场的前台;其二,丰富的物质世界扩大了消费选择的空间,消费者的选择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感性变为理性,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追求好声誉、高品质、有档次的品牌产品成为消费的主流和方向;其三,企业在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也将改变竞争手段,打造品牌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理性选择;其四,政府为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也必然把另一着力点放在引导企业注重品牌竞争上面。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市场经济越完善越发达,品牌就越来越重要。
篇6
现代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为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提供充足的资本。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关乎政府的政策制定和行政行为,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居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也日益关注中国的金融发展和金融政策的走向。为了满足人们对于中国金融政策了解的需求,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继2012年出版《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1)》之后,于2013年进一步出版了《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2)》。对中国金融政策的出台与执行情况进行提契要领地概括和分析,并对政策的未来走向进行展望。该书的出版有助于帮助企业、公众了解中国金融环境,掌握中国金融政策体系,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一个综合而简明的中国金融政策背景:让社会了解中国的金融环境和发展趋势。
《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2》共包括两部分:主题报告和动态报告。主题报告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当前中国主要金融风险分析”,重点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和地方债务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反映了编写者对于中国热点金融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动态报告包括宏观金融政策、主要金融市场发展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动态报告是对中国相关金融政策进行的回顾和分析,同时也进行了相应的评价和展望,
作为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国家,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起步阶段,中国的金融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洞悉和把握中国现行的金融政策,是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首要任务。中国金融政策内容宽泛而复杂,很多读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洞悉中国金融政策的全貌。《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2》一书为相关读者提供了把握中国最新金融政策的工具,能够有效地帮助读者更为深入、全面地理解金融政策的动态,预测金融政策演变趋势。更难得的是,本书还对当前中国主要金融风险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深入的剖析,对于读者了解金融风险、预测金融风险、规避金融风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可见,《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2》一书为读者了解中国的金融环境,把握中国金融政策的走向,预测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篇7
关键词:中国绘画;创作生产;商品艺术;市场经济
中国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68-1
中国近几年的艺术市场膨胀急剧,从六七十年代的30多家名牌画廊增至如今的5000多家,绘画作品价格上涨急剧。这不乏国外艺术收藏者的竞标与推动,可以看出这是中国绘画市场对外开放走向世界性的标志。可是这种类似浮夸的市场让人有种泡沫经济的遐想,于是绘画市场的商业化越发扩大,受到此冲击的中国艺术者们内心多了些浮躁,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冲击出了很多打上“后现代”标签的绘画作品也泛滥在艺坛中。不过这一系列的现象表明,这对于中国艺术者们来说并非是一件坏事,因为艺术作品的内容质量与艺术价值都需要市场规律的调衡,都需要金钱的支持。为达到这一和谐,通常情况下在艺术创作中必须包含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双方面的内容,这一劳动正是艺术生产中重要的生产劳动,是经济学关注下的最基本问题。加之如今是艺术消费急剧增长的时代,艺术需求成为人类基本的精神需求之一,同时艺术需求在经济市场的推动下亦已成为人类基本的经济需求之一,所以例如绘画材料,绘画作品,音乐器材等等的一系列的艺术品物质载体成为新一代的消费商品。
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基本层面造就出了艺术需求的窗口,这不仅仅是人类对未来“美”的一种品位,也是对历史对古文化的追溯,如中国古典绘画作者满足中国人哲学层面上对世界本元问题、天人关系问题的兴趣。中国哲学3000年以来探讨了如下问题:世界本元问题、天人关系、名实关系、动静关系、古今之变、形神关系等。从而在为满足这些兴趣,古代画者以不同的方式提供给予社会,例如宗教造像、文人画、工艺美术制作、木建筑、古典戏曲等。但由古至今绘画的供应是最便捷也是最为长久的,从而绘画内容及其主题越发重要。丰子恺先生曾在论及中国画的特色中讲道:“绘画,从所描写的题材看,可分为两种,一是注重所描写的事物的意义与价值,即是注重内容;还有一种是注重所描写的事物、形状、色彩、位置、神气,而不讲究其意义与价值的,即注重画面的。前者是注重心的,后者是注重眼的。”这一论证,不仅让人们意识到绘画艺术市场供给的内容特点,也让艺术创作者更加了解到一幅好的作品需要具备怎样的内在涵养。可是这仅是优化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当艺术绘画成为商品时,艺术生产便要遵循艺术规律,又要遵循商业价值规律。艺术绘画的商品化在此间导致艺术作品的低质化,为迎合大众文化素质和文化趣味中低水平群体,也不乏在市场中出现了很多俗气的作品,这一现象将现代绘画分割成学院派和社会型两大类。不过对于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说,艺术绘画作品的商品价值正是其艺术价值所承载的,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消费不是别的,正是其艺术价值。
作品的平庸与高雅其实决定权不取决于市场经济,艺术家不受外界影响埋头创作,不顾市场需求也会产生不少的平庸之作。事实上,艺术创作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绝对自由,不受外界一切事物影响的艺术创作是从来都不存在的。从艺术发展他律性的角度看,艺术与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有着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艺术的外因制约和推动着艺术的发展。从而关键点还是回到了艺术家身上。例如一位艺术者全心全意投入创作,也会有不成功的艺术作品被市场拒绝,市场的优胜劣汰规律将会惩罚那些粗制滥造的“艺术品”,而有些画家成名后为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一个晚上能“创作”几百幅画(大多是中国绘画),其最终的结果是自身画作的贬值,这便是市场规律,一但成为商品,无论什么都将受到市场规律的管辖。艺术绘画作品不得不走向市场,但是市场也在滋养它。
结语:中国经济下艺术品的生产环境越来越广也越来越小,广的是需求,小的是多元的竞争,但是当艺术作品汇入市场经济时,它已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活跃的一笔,同时艺术作品也在市场的宏观调控下不断追寻革新和创造的进步,这使它拉动了现代文明中相应的文化与历史。艺术创造者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明其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的同时,市场经济给予了他们证明自己的方式。在多元化的今天,市场经济离不开艺术这一领域的推进,艺术作品也离不开市场的推广,被艺术作品推动的经济效益已不只是艺术家们的个人盈利了,它亦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所以中国经济需要艺术品。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丰子恺.中国画的特色―――画中有诗(见《丰子恺文集(一)》)[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
[3][美]泰勒・考恩著,严忠志译.商业文化礼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当前;房地产;开发;调控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房地产行业在不断升温的情况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房地产进行调控,包括对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合理的控制,对购房者进行适当的控制,防止房地产产业中泡沫产生,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房地产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中国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房地产需求仍将持续上升,但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过去,而且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逐步显现。城市化所创造的住宅“刚需”将完全无法挽救房地产走向的颓势。未来10年,所谓“刚需”也就是每年城镇首次置业的新房需求年均大约是2.7亿~3.2亿平方米,假设刚需在全部新房成交中占35%的比重,则可以推算出全国每年的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至多是7.8亿-9.2亿平方米。这样的销售量即便与2011年的销量相比,降幅也达5%-20%。可见,未来中国的房地产仅靠所谓“刚需”根本无法推动全国住宅销量的持续增长。当前,全国住宅库存积压已达3亿平方米,2012-2014年住宅市场已呈现明显的供过于求态势。预计到2017年,中国住宅市场才能重新恢复供求平衡,但不久之后中国房地产很快将走向2020年后的需求下滑年代。从中长期判断,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由热闹浮躁的卖方市场转向平淡冷静的买方市场,黄金增长年代恐将一去不复返了。
住宅市场的属性将从“商品时代”转为“商品时代”与“产品时代”并重。过去十多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上是“开发商拿地就赚钱,购房人买房就赚钱,地方政府卖地就赚钱”,但未来这种所有参与者都赚钱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而且,未来房地产自身的行业细分将越来越细,住宅市场、写字楼市场、商业市场的各自属性也越来越明确。住宅产品原本只具备消费属性,但在过去十多年由于投资品的稀缺,其投资属性为投机性质,所以才出现“全民炒房”的畸形市场,甚至出现了“博傻现象”。那时的房地产仍处于“商品时代”,但随着市场不断发展,住宅投资化的趋势已大势已去。
未来趋势,住宅房地产不可能完全摆脱商品属性,但无疑会日益回归其产品属性,中国房地产也将从疯狂的“商品时代”转为“商品时代”与“产品时代”并重。笔者注意到,为了更好地迎接产品时代,有些企业(如绿城、龙湖、万科等)已经走在前列。从2012年热销楼盘来看,产品的合理定位和市场节奏的精准把握才能有效地保证去化率。对于刚需客户,“低总价、交通便捷、配套好”是其核心诉求;对于改善型客户,精装提升品质、优化户型结构更加重要;对于精品楼盘,关键点在于区位及环境优越,内外兼修支撑的豪宅品质。
三、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
国家出台了房地产的政策的一些重要举措,包括法律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保障性住房政策,借鉴了先进发达国家的经验积累形成的较为完善的一套政策调控体系,这是我国目前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十的召开,再次强调要把房地产调控作为规范房产市场的重要手段,提出了要坚决贯彻房地产多项调控政策,包括限购令的执行和完善,房产税的征收等细则。以上诸多政策细节从理论上讲,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住房保障政策进行调控,并建立常规的制度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调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举足轻重。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以财政理论为基础,选择和运用各种财政工具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以及为了实现国家各项特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它包括税收政策,财政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和国家预算政策等。财政在调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速度和供求关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主要反映在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的调节和控制功能上。财政政策从对房地产影响方面来看,一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这里主要指税收政策;另一方面是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政策手段就是国家利用财政收支的各种工具,通过有规则地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方向和规模,以达到预定的社会经济目标的各种政策手段。
2、土地政策
我国宏观调控最富有特色之处是调控手段中土地政策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土地所有制的公有性质决定的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独特优势,是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因此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中国的一项长期国策。而土地作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引导房地产开发投资方向,促进商品房供求平衡的基础因素。因此,土地政策手段就自然成为一种最直接、最现实的调节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比如说,商品房用地和保障性住房用地比重,商业地产、物流工业地产、住宅地产、农业地产等多类土地用处的分类比重都是土地政策中需要侧重权衡的。
3、保障性住房政策
社会保障性住房政策是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一种新手段,保障性住房也是住宅建设中不同于商品房的一种商品调控手段,国家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通过政策统一划归部分土地进行房屋建设,指定销售或者租赁给特殊人群,或者在租金和房价上进行一定额度的设定。可以分为三类,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现阶段我国要大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四、房地产经济未来的走向趋势分析
房地产经济未来的走向趋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在用地的问题上,需要合理规划建设用地,避免炒地皮的情况的出现。另外,需要不断的强化政府的经济职能,约束房地产市场不断走向市场化和成熟化,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同时起作用,通过这些调整避免房地产泡沫的出现。房地产经济的未来走向主要是要做好市场经济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这两个方面。市场经济是任何一种经济必须遵循的规律,在市场经济下,根据供求的原则来实现房地产经济持续平稳的发展,一旦市场经济出现问题,供大于求或者是供小于求的情况下,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来辅助市场经济。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需要执行到位,空头文件不但不能起到宏观调控的目的,而且会导致房地产经济泡沫的进一步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整手段和措施主要是从土地和房价上入手,借助行政、法律和经济等各种首选,调整房地产的价格,引导房地产经济保持稳定繁荣的发展,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还应利用促进房地产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对于房地产泡沫要建立价格预测警报制度。房地产价格预测警报制度需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设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房地产价格预测警报制度设计的合理有效,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遏制房地产泡沫的出现。在市场经济下,根据各种信息对于房地产的价格做出合理的评价和预测,并且需要定期市场分析报告,引导房地产市场,为政府执行宏观调整做好准备的工作。
五、结束语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控制,增加廉租房建设面积,提高二套房购买门槛,严格土地管理政策等措施来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使房地产行业发展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国有企业作为政府掌握国有资源、调控宏观经济、把握市场经济方向的主要抓手,其发展的良莠直接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好坏。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定调,即要求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国资委开展相关改革试点,其中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作为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试点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
对兵器工业集团来说,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是集团公司未来改革的最终目标,但实现改革的路径首先是按照“产业+金融”的资本逻辑,完成产融结合。
完善兵工集团经营全链条,弥补金融板块短板是当务之急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发展形态的演变,必然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由低端的生产组织形态向高端的生产组织形态转变。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在市场经济生态下走向成熟,完成蜕变,有两个标准可以衡量,一是完备的产业全链条,另一个是资本全链条。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企业成熟的路径是从产业全链条走向资本全链条;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其路径选择正好相反。但是殊途同归,企业最终的组织形态必然是资本集团。
第一,客观环境已经具备,企业应适应市场经济内在要求。
国内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搭建,市场发育程度已经成熟。从上世纪80年代探索走市场经济道路到90年代确立市场经济制度,国内经济已经从初级的市场经济雏形转型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产业结构,产权制度,分配体制,保障机制,都已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步发展完善。
而国有资本改革,也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转换自身的形态。上世纪80年代两权分离、政企分开作为国企改革的开端,到90年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3年以后进行股份制改革,2013年开展企业混改,基本上国有资本都是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地走向高级形态。
同时国内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环境逐步宽松,也为企业走向全链条经营提供了可能。到目前为止,国内金融发展如火如荼,多层次资本发展,多渠道融资模式,多类型企业形态,再加上互联网金融助力,为诸如兵器工业等集团企业实现产融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二,产融结合改革序幕开始,金融板块不断重新洗牌。
产融结合的大幕已经拉开,非金融企业介入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空前,企业资本化、财团化发展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目前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只要资本流动性充裕,其都在调整企业内部产业结构,加快金融板块布局。
就国有系来说,国家电网“英大系”已经拥有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英大泰和人寿保险、英大国际信托、英大证券、英大期货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中石油“昆仑系”下辖有昆仑信托、昆仑金融租赁、中意人寿、中意财险和昆仑银行等金融机构。两家企业初步打通了资本全链条,实现了资金需求端和供给端内部化运作,为企业走向国有资本投资集团形式奠定了基础。此外,五矿集团、航天科工、中航工业等国有企业也都在深耕金融市场,布局自己的金融板块。
就民营系而言,规模大、实力雄厚的企业在金融行业里谋划自己的战略布局。房地产企业中,万达集团构造了万达商业、文化集团和金融集团三大板块,其中金融集团已经拥有网络金融、投资和保险等公司。在互联网技术型企业中,阿里集团旗下蚂蚁金服业务涉及网络银行、在线融资、在线理财、小额贷款、保险、第三方支付等金融领域。
第三,实现兵工集团全链条经营,主动出击是关键。
兵器工业集团目前有财务公司和投资公司,以及投资公司下辖融资租赁公司。在金融板块布局上属于起步阶段,在当前金融环境大发展背景下,对于兵器工业集团来说,产融结合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按部就班地布局金融板块,对于兵器工业集团来说,有些时不我待了。实现弯道超车应该是目前金融板块布局定调的基本原则。毕竟其他市场竞争性主体已经在金融业务发展上走的很远了。而兵器工业集团的金融业务并不处于领先地位,甚至处于落后阶段。因此,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转变观念,主动出击是关键。
实现产融结合,可以升级集团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产融结合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企业发展的必然模式,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变的特征表现。
企业要发展产融结合,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对资本利润的追逐。金融行业准入门槛较高,各种金融牌照的取得是在一定的行政监管控制之下。因此这种行政控制下的相对垄断,为金融行业带来了较为可观的垄断利润。有数据显示,2016年麦肯锡最新的一份研究报告测算,中国金融行业的经济利润占中国整体经济利润超过80%。2015年中国500强企业当中,从财务指标来看,仅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就占到前500强中盈利企业的44.3%(盈利企业是将500强企业除去净利润为负的企业),净资产规模占到整体500强的35.8%,净资产回报率水平(ROE)均超过10%。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涉足金融行业是实现企业利润增值的重要考量。
对于企业来说,产融结合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交易成本,符合科斯理论,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资源配置能力。将金融业务纳入企业内部经营,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大型企业的金融交易活动较为频繁,在开展外部金融交易活动当中,往往会产生较大的交易费用,并且消耗的时间成本也较为可观,同时还要承担利息等费用,因此在这种交易方式下,交易双方往往会进行经济博弈,从而易于产生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因此实现产融结合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避免企业成本上升和管理时间以及决策上的内耗。
将金融纳入到企业内部运营,不仅会在业务上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金融会为企业带来新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金融业务的不断迭代换新,促进企业资本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企业纳入金融业务的首要效应,就是将企业集团内部成员闲散资金归结起来形成一个资金池,实现企业内部的存贷款业务流通;随后企业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开展同业拆借,实现短期资金融通;更高层次的效应就是打通资金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实现资本参与企业产业链的全过程,比如通过自有银行实现票据业务内外部结算,通过银行或券商实现金融债券的发行,通过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加速产品周转速度,通过保险公司为企业筹集更多的社会资本等等。除此之外,金融业务纳入企业内部运行,提高了企业资产流转速度。利用资产证券化手段,可以有效把利润留在表内,把资产转移到表外。企业可开展的资产证券化多种多样,比如开展保理证券化、尾款证券化、物业费证券化等等。
在众多行业中,金融业务对科技发展的反应最为敏感,其应对也最为迅速。从感受上就能知道,中国银行业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其发展速度和现代化程度,是其他非金融企业难以望其项背的。以美国第一资本投资国际集团(Capital One Financial Corp)为例,其科技推动下的新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是Capital One成功的制胜法宝。公司在项目中采用的敏捷编程方法,即把项目分解成小型的、可管理的模块,使得公司的IT开发生产力提高了40%,在业务开展上,公司利用量化评分卡对客户进行价值管理,有效地缩短了业务办理时间和流程。正如Capital One公司首席信息官(CIO)格里戈尔・拜勒说的:“由于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采用了电子化的方式,这样一来,技术就成了公司聚焦的中心。”因此新的科技、技术在金融企业的快速应用,不断改造着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实现产融结合,会使内部金融企业有效推动整个集团向更为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转型。
统筹安排、获取金融牌照是集团金融化的具体路径
对于兵器工业集团来说,怎样统筹安排,获取金融牌照是集团进行资本战略布局的首要。严格来说,兵器工业集团到目前为止没有获取一张金融牌照,公司旗下的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以及融资租赁公司,其组建门槛相对较低,其业务领域没有触及金融业务的核心范畴。因此兵器工业集团金融业务板块虽然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可预期的未来几年内,应该尽速完成金融板块的产业布局。
目前实现金融布局主要采用独立筹建和并购的方式。对于兵器工业集团来说,可以单独设立金融类型公司或者以财务公司或投资公司为主导,在其旗下设立或者并购金融类企业。
在7种金融牌照中,应力主首先拿到保险牌照。原因在于保险企业吸收的资金大部分为中长期资金,资金使用成本低并且资金沉淀多,因此从资产管理的角度来看,获取保险牌照,可以为集团吸收大量社会资金。
篇10
关键字:房地产经济;房地产金融;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据2009年至2012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额、销售量、房地产开发商的业绩、房地产价格等指标表明,我国房地产业与房地产企业之间的协调性更高,同时政府及社会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也更加理性。但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具体表现如下:自20世纪末期以来,我国国家预算内资金、外资与债券的比例(原本很低)便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3/5的房地产开发资金源自银行贷款,由此可见,银行信贷资金已成房地产开发企业得以生存的命脉。此外,从1978年至今,我国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年均增长率高达20.09%,该数值较同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高出7.38%。比较2003年与2004年住房消费信贷与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长率可知,2004年住房消费信贷增长率较2003年下降约7.29%;2004年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长率较2003年下降32%。截止2012年底,我国房地产经济仍然深陷经济泡沫的发展困境,具体问题如下:
(一)房价虚高,地方政府牟取暴利
1.社会经济预期普遍偏高,此乃房价虚高持续存在的关键
因素;
2.社会贫富分化逐年加剧;
3.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致使地价暴涨,此乃房地虚高越演越烈的直接原因。换而言之,土地拍卖价格无上限,房价上涨必定引起地价上涨,此时地方政府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以至于地方政府制定并推行的控制措施根本难以发挥功效。
(二)银行信贷太过盲目化
把抵押消费机制推向住宅市场可谓中国银行业的绝大突破,此运行机制表明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开始转向以消费理论为核心的一帐一贷,此变化同时也滋生出一系列不良的消费观念。银行开发信贷与消费信贷皆表明,我国银行业的增长速度与发展规模趋向不良化,同时也表明我国房地产信贷存有诸多显性或隐性的风险。此外,金融基础设施与外部环境皆表明,我国银行业推行的抵押制度、个人信用制度、抵押保险制度及政府干预失误、房地产信息体系不完善皆可能迫使房地产金融承受更多更大的风险。
(三)投资者与消费者对房地产价格走向的预测偏高
据调查数据显示,社会普遍认为我国房地产势必持续攀升,该心理必然导致人们纷纷购房,此行为是引起房价猛涨的重要原因。针对消费者此种心理,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皆无限制抬高房价,由此导致我国房地产经济开始走向畸形发展,此乃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化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由前文可知,我国房地产市场普遍存在国民经济领域房地产定位问题、地方政府对房价调控的责任问题、限购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问题等。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上述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一)国民经济领域房地产的定位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国民经济领域把房地产行业划定到支柱产业范畴,究其原因包括:房地产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的持续提供不竭动力;人均住房面积与住房总面积的提高要求尽快解决住房供需平衡问题,但近年来房价持续攀升直至消费人群难以承受的高度,加上大量投机性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其势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由此可见,政府及社会必须认真分析国民经济领域房地产行业的支柱地位是否恰当,此外我国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必须尽快实现优化升级。
(二)地方政府对房价调控的责任问题
据“国8条”规定:“各地方政府必须明确年度新建住房价格的控制目标,并在2011年一季度如实向社会公布”,但截止2011年一季度,仅有30余个城市向社会公布房价调控目标,其中多数城市把房价调控目标的涨幅考虑到地方GDP的增幅(约10%),此现象多由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与财政收入模式所致。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地方财政收入内土地收入约占3/5~7/10。由此可见,必须尽快健全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同时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力度。
(三)限购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问题
截止2012年底,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异常旺盛,其中房价暴涨多由过度投资性与投机性资金所致,而加大土地供应量、差别化对待信贷政策、调整税费等举措根本无法彻底解决房地产市场的诸多问题。为了遏制大量投机性资金对房地产经济泡沫化的影响,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由此扩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面积及打击投机性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
三、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自1978年以来,我国房产开始逐步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而走向商品化,自此以后,房产不再仅受政府调配,其开始依靠市场价值规律实现支配。实践证实,房产经济市场化对推动房产生产与消费的灵活化、投资与生产的再循环至关重要,同时通过扩大内需及带动经济,实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尽管房产商品化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但市场调配固有的缺陷却使房产商品化的弊端日渐暴露。综合前文所述。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必然呈现如下趋势:
(一)人为预测房价的走向并非完全可靠,但房地产发展必然存有其特定的规律,而此规律能为人们所把握。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发展能为人们所认识的便是“改善低收入人群及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环境”。
(二)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必定会走向节约型道路(节约能源与资源)。现阶段,我国处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特殊时期,期间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镇,此时必须把能源与资源的节约提上日程,其中以土地资源的节约为甚。
(三)房地产行业存在一条复杂而广泛的产业链,同时也与金融业关系密切,那么维护与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必定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房地产业的发展通常受到国民经济的稳定状况、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建材领域的发展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必须以维护与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为前提条件。
四、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加剧严重威胁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房地产行业若想尽快摆脱困境走向正轨,必须找准问题的突破口,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研究证实,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重点关注如下问题:
(一)加快房价理性回归,此乃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由于房价的理性回归受到各地方政策、地区经济泡沫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则房价理性回归调控措施的实施必须实事求是,不得一概而论。
(二)积极配合中央政府开展房价调控。尽管目前我国实施的房产调控措施尚存有诸多纰漏,但完善的调控体制必定会形成,因此地方政府与房地房开发商不得与中央政府的政策及法规背道而驰。
(三)找准房地产经济泡沫化的突破口。房地产行业若想尽快摆脱发展困境,必须大胆从自身角度看待问题,认真分析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由此找出发展困境的突
破口。
参考文献:
[1]莫蔚彬,吴唤群.基于Agent的房地产经济模型Swarm平台仿真研究——以广州为例[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1:15-18.
[2]张燕生.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31:6+16.
[3]双德会.论新时期下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向[J].现代经济信息,2013,11:300.
[4]王华.论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国外资,2013,07:65.
[5]肖丽红.刍议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3,11:232.
- 上一篇:公司企业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 下一篇:文化公司品牌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