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

篇1

1、相对来说,幼儿学段更好考一些,因为除了笔试不同道,面试也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幼儿学科的在教师招聘考试内中只能报考幼儿教师岗位,小学的教师资格证能考的教招岗位选择更大一些。

2、幼儿考试科目:综合素质(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

3、小学考试科目:综合素质(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4、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分为科目一和科目二。科目一为综合素质(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科目二为保教知识与能力(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职业院校;钢琴教学;学生实践能力;重要性;策略

钢琴属于艺术类学习类别,在职I院校钢琴教学中,学生们所接受的知识都是十分专业的内容,与他们以前的兴趣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们除了要掌握一定的钢琴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要掌握良好的钢琴演奏技巧和钢琴学习素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快速的适应所有曲目的演奏,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专业学习能力。

一、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素质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指导者,如果教师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那么将无法保证钢琴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大大的影响学生们的学习效率。钢琴和其他文化学习科目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它的教学形式主要都是以一对一或者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零距离交流,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直接、清晰的看清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素质,这便给众多教师带来了难题。而在钢琴实践教学的过程在,为了学生们能够更好的了解曲目的感情和意境教师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做好示范引导作用,这样学生们才能在真切的赏析中分析该曲目的正确演奏方式和演奏情绪,而学生们也因此能看到教师的实际专业水平,如果教师自身都不能将曲目演奏好那谈何去引导学生。除此之外,学习是人们终身都要坚持的事业,所以钢琴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多去参加一些钢琴比赛或者是音乐学习活动,通过不断增加自身社会学习经验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见识和专业技能,在比赛中教师若是获得了名次也算是对自己专业技能的肯定,这样也能更加有力的说服学生和家长相信该教师的教学实力。

二、以提升学生职业就业能力为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职业院校的钢琴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专业音乐院校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钢琴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而职业院校在这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们未来职业对钢琴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在职业院校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也要积极的去了解各大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接着再根据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出更加具有针对性且对职业前景具有帮助作用的教学内容,以此引导学生们在以就业作为标准的情况下重点培养他们的钢琴专业就业技能,从而帮助他们在应试面试中能够因为更加符合各个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而脱颖而出。因为职业院校招生标准相对本科院校来说要低很多,所以招收学生的钢琴基础差异性较大,在这基础上教师必须要使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们合理的以分层的形式区分开来,接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学生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得到成长,做到既不影响专业素质较强的学生也不放弃专业素质较弱的学生,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职业院校钢琴教学的有效性。例如,钢琴课程本就是以小组为主的展开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入学的成绩再结合入学考核综合测评成绩来分析和归纳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接着将其合理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层学习,根据不同的小组均从练习曲目、实践场所等内容都进行整改。给专业素质较好的学生布置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练习曲目,而专业素质较弱的学生则从基础的综合曲目开始练起,而专业素质较好的学生教师还可以推荐他们去参加一些市里面或者省里面的钢琴大赛,而专业素质较弱的学生则以学校的演出为主,借此机会不断的锻炼他们的胆量和表演能力,进而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身现有基础内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三、扩展实践应用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实践学习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借助不同的实践形式和实践场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们的胆量和表演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在准备表演的过程在不断的练习和提升自我,又在实践表演的过程中不断展现自我,由此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进而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职业院校学生参与实践的平台是非常多的,小到日常生活中的义演、商演,大到知名的音乐演奏大赛,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自觉的多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借此不断累计学习经验。

四、结语

总的来说,钢琴是一门艺术类学习科目,首先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引导学生们展开高效的、专业的钢琴学习,而教师也要在学习的过程在积极的鼓励学生们多去参加实践活动,以此不断累积学习经验。

参考文献:

篇3

一、中职德育的问题

1.对德育认识不深

在中职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会将德育教育与政治混淆,甚至因为教师的原因,多数学生也认为德育课程就是政治课程,这种想法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对德育的认识不深,使得整个德育出现政治化现象,最终也导致教师无法开展德育教育,学生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2.缺乏可操作性

从中职德育现状可以得知,虽然德育已经强调要从小抓起,但是多数教师却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却忽视了日常行为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生思想品德该如何形成,甚至连日常生活中的生活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也没有为学生树立榜样,导致本身就缺乏一定自觉性、自律性的中职学生,更加不具备一定的德育素养,最终甚至有学生出现双重人格的现象。

二、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融入职业教育

从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来看,中职学生将会在两年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后来到社会实习一年,也就是说中职学生将在三年的学习、实习结束后,正式踏上工作的道路,由此可见,在学校学生的发展目标,就应该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确定。教师在中职德育过程中,应适当融入职业教育,让学生逐渐转变为职业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让学生在学校就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为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突出专业特色

职业教育目标的制定一直以来都是跟随社会和市场需求而改变的,在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德育,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来开展,尤其是部分学生的专业特色十分鲜明,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抓住学生的专业特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逐渐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影响,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

3.给予学生信心

篇4

【关键词】高职 口径宽度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34-02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速度超过10%,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9.8万亿元,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47.1万亿元,且表现为从粗放型增长开始逐步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从资本密集型开始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开始向可持续性发展转变。这些转变促使我国人力资源的需求、使用也从数量需求逐步转变为重视人力资源的质量,从只重视学历转变为既重视学历,更重视技能,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各行业、企业追逐的对象。

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解读

职业教育的诠释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2000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从而基本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02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2】16号 )文件,提出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的要求。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口径”之争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面临“宽口径”与“窄口径”的优劣之争中。相对于更着重于理论上的通识教育的,而非应用上的专业教育和实际技能的本科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企业、行业的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的,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目标不同,最直接地对接市场、必须接受人才市场的“近乎严苛”的检验。本科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兴趣、研究方法与思路、理论知识沉淀,而这些不适合于高职教育。这导致为使职业教育为与本科教育区别,很多院校强调忽视基础,重视技能训练,掌握尽可能少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技能。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七年以上的教育,在中国考试制度下,对学生进行分层。虽然不能完全用高考成绩对学生进行严格、科学的分层,但是高考成绩对学生的分流缺失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首先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上区别。高职学生更多的表现为厌学、对学习成果没有追求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为无所谓,懒散的态度。其次表现在学生的学习习惯上的差异。本科学生之所以能取得较高的分数,智商的高低并不是主要原因,关键原因是良好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的养成,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获得快乐与成就感,使之对学习产生兴趣及上进心。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普遍的职业教育者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尽量少讲知识,尽量多做训练。长期以来,就形成了高职教育“窄口径”的现象。但是,这样“窄口径”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掌握一定技能的同时,丧失了职业拓展性。既“窄口径”高职教育面临着与培训教育浑然一体的境地。

对高职学校口径的宽窄的体现并不是在中国才有的。在许多职业教育发展较早的国家,也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探索合理的口径。如德国的职业教育起源于“一员制”,“一元”企业培训,其雏形可追溯到中世纪的同业工会对师傅的培养。12世纪和13世纪,同业工会已对培训作了明确规定。到19世纪,手工业和商业企业开始对学徒进行职业培训。短期的培训,解决了工业发展初期对工人的短期需求。到了19世纪70年代,德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工业的迅速发展,机器的广泛使用,对劳动力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徒制培训已不能满足工业生产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而此时作为“双元制”的另一元职业学校也经历了较长时期逐渐地发展起来。其前身是作为城市手工业及其子弟的学习场所,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到工业革命完成后,便逐渐发展成为培养技术工人的子弟学校。自1920年起,进修学校遂改称职业学校,成为与企业培训相匹配的义务教育学校,1938年起,德国正式实行普通义务职业教育制度。在义务教育过程中,秉承德国的“一元”培训制度,同时面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基本素质教育及专业素质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得到国家和政府资助从而得以长足发展。同时,依靠“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出大批具备高职业素质的技术工人。由此可见,“窄口径”的高职教育将趋向于培训教育,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人的专业技术提高及就业领域的迁移。在放宽口径的过程中,过宽的口径不符合高职学生的学情,将使高职院校回归于“伪本科”,不利于这个层次学生的就业与择业,同时将高职院校推进没有任何竞争力的局面,社会的认同度不可避免的降低。因此,选择合理的教育“口径”,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十分关键。

四、如何合理选择高职教育的合理口径

(一)必须强调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我国素质教育最初由基础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素质教育”在各个教育领域得到发展。

高职教育在我国属于发展历程较短的一种高等教育模式,其教育目标一致受到人们关注。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所教授的就是当下就业需要的技术。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导致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仅仅注重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教育,而忽视学生长期发展所需要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对传统的职业教育观进行改革,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职业素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观的重视,对传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课程设计时,在“就业能力本位”的思想中,融入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这样的课程体系的实施下,学生除能获得职业相关技能与知识外,还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情感发展。

(二)增强课程与工作的匹配度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属性是“职业”,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本科教育在此问题上区分。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行业、专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部门,有明确的职业性。这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具有职业性与现实性的特点。职业性与现实性要求以行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主线来建设课程体系。以典型工作任务来开发课程。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接近市场的教育,国际形势的改变、国家的政策的调整、行业发展的变化都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对课程体系提出相应的调整需求。因此,必须保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放性。

开放的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多方的共同参与,包括行业,企业,政府等用人单位及教育、科研等指导部门的协作下共同完成。这样的课程才具有科学性、实效性,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及企业的需要。

(三)把握好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在客观规律与现实社会生产力转化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关键的转换:首先是将客观规律转化为具体的设计、规划或决策,第二转化是将这些设计、规划或决策应用于实践。前一类人才主要从事发现客观规律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工作,因此对这类人才有很高的理论要求。而后一类人才主要是将客观规律应用于社会,因此这类人才虽然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与前类人才相比,更强调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即我们通常所说“理论够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应用,因此,应用性理当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又一属性。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教学不是弱化,而是要进行精选并贯穿于技能教学过程中;在课程广度的选择上,应适当增强对学生专业、行业技术发展学习的引导,使其具有适当的学习迁移性及较灵活的择业空间。

(四)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否的关键评价点即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是否很好地获得。受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仍然比较薄弱。经过近年职业教育专家的努力,各个院校逐渐接受以实践环节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也在积极进行。但是由于时间较短,教师的思维受限,能力有限,课程中虽然增加了一些实践性课程,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生硬。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中,可以采用“教学做”、“公司模拟式”、“产学结合式“等教学模式,在通过任务教学为主线的前提下,使职业素养的教育贯穿其中,做到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夏之莲主编《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5月版

[2]成有信主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新探索》[M].工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

篇5

1素质教育的本义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被教育者品格的形成,对教育的目的来说是促进优良品质的形成。这种优质品格的基础是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能够被绝大多数人广泛推崇的优良品格。关于素质教育,我有两点体会:一方面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主干、重要贡献和基本责任;二是加强职业教育特征是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下面通过实例介绍以上两点的体会。黑龙江科技大学嵩山校区的一位教育工作者以学生的视角,对在校的部分新生进行了多次调查和约谈。并将谈话的内容整理分析,通过分析的结果我对职业素质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高等职业院校才是真正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基地。入学的新生普遍反应:“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成绩排在中等以下的学生是受到歧视的,一般不会被安排到学校组织的活动,而在高等职业院校里,学生间是平等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参与学校的各种组织和活动,当然个人能力是前提。”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差只能低人一等。而在职业学校里,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动员,人人平等,大胆尝试,勇于动手,能够找回自信心。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学校。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是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对相关职业的需求而设立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和社会岗位所需紧密联系,课程设置联系就业实践,学生在校学习感兴趣,毕业就业也符合岗位需求,一次就业率非常高。高等职业院校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学校。比如在计算机专业学习的一个学生,原本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不高,自己没有自信,但是经过职业院校专业学习后,掌握了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校时就经常帮助同学维修计算机,这不但提高了实践能力,也提高了自信心,在毕业择业时非常顺利地签约大型企业。

2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

篇6

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但学校和教师不能只顾“教书”而忽视“育人”。职业学校的学生比一般普通高校毕业生更早进入社会,所以职业学校更加需要在学校教育中重视“育人”环节,让学生从学会做人开始,进而学习文化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发展自身的职业素养。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的表率作用,通过榜样的激励,潜移默化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旅游专业教师是学生行业知识学习的指引者和带路人,他们的气质修养、学识风度、言谈举止、职业能力规范等会带给学生直接影响。所以每一位旅游专业的教师首先要发挥表率作用,加强自我修养,并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以获得学生认可。此外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学习意识、文明习惯等更是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发展。试想一个不文明或无职业精神的教师又怎样与学生谈文明礼仪,谈热情服务呢?除了教师的表率作用外,学校还可以开发一些对学生职业素养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榜样,比如班级内的道德或职业能力的优秀者、各项活动的获奖者、社会行业中的先进者。也可以组织学生观摩行业技能大赛或到优秀的行业单位进行见习等活动,让这些榜样及行业优胜者指引学生专业成长,提升学生发展职业素养的愿望,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二、将职业素养教育列入常规教学

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源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果仅靠课堂以外的“意识熏陶”,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乌托邦”式的,学生素质之间的差异也会导致培养结果的良莠不齐。作为培养学生的主体,职业学校必须结合实际,将职业素养教育细化为与旅游专业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可操作的、具体的培养内容,制定出符合旅游专业职业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比如将考勤、常规任务完成、团队协作、仪容仪表等列为课堂常规教学内容,并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让学生体会到职业素养与专业必修课程一样重要。礼仪礼貌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旅游专业学生对礼仪礼貌的要求远高于其他专业。礼仪礼貌教育如果仅靠个人道德的自我约束和班主任班会、晨会等场合的不断提醒,学生很难达到旅游专业极为苛刻的要求。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作为服务行业,礼仪礼貌的缺失是每一个用人单位“一票否决”的问题。针对这个要求,职业学校应该将“礼仪礼貌”作为学生的必备技能,并安排专职教师设计符合甚至高于行业要求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生活中最寻常、最熟悉但又是最重要的待人接物、言语文明、行为文明、卫生习惯做起,教育学生如何与他人相处交流,如何正确对待客人、上司、同事、下级,如何保持良好的职业情绪等等。学校将学生职业素养列为常规课程,通过教学并考核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重视职业素养的学习,为最终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职业素养》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上多做文章,通过讲座、案例分析、实例观摩、影像模拟等多种方式,多管齐下,让学生将《职业素养》这门重要课程学好、学透。

三、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职业素养发展

学生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职业素养的实体。如果说礼仪礼貌、职业道德等是职业素养的“外貌”,那么职业技能则是职业素养的“内涵”。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需要“外貌”,但绝不是“花瓶”式的摆设。加强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可以使得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促进其职业素养的发展。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实训、企业实习、竞赛观摩等不同方式,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旅游专业职业技能。比如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不同方式,组织学生观摩旅游单位,直接与旅游从业人员面对面,亲身体验专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激励自身的技能训练;也可以邀请旅游专业的行业能手、管理人员等来校进行职业技能指导或职业素养讲座等,让学生对照优秀者寻找自己的不足与发展方向,促进自身职业技能与素养的发展。

篇7

【关键词】辅导员 胜任力 素质结构 培训设计

一、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特征和能力素质结构

随着我国高校事务的拓展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各方面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想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辅导员要想承担起新时期的工作使命,就必须进行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包括辅导员素质和辅导员的配备与选拔、辅导员角色定位、能力建设、辅导员的培训工作、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等方面。其核心在于辅导员的胜任力和能力素质结构。

现有研究将辅导员的胜任力特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动机、特质、自我形象、价值观或态度、知识与技能。其中,动机、特质、自我形象、价值观或态度作为胜任力特征体现的是个体间的隐性区别,而知识与技能则是显性区别。显性特征在鉴别胜任力时更加易于被察觉,相对于隐性特征较易习得,而隐性特征则相对稳定且较难改变。

对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的分类,现有研究可以归结为三个维度: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管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其中,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思想修为、道德素养、政治素养;管理能力素质包括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专业知识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综合知识、知识的学习与创新能力等。

从上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特征表现在素质结构上,这些素质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既有可鉴别的又有不易鉴别的,既有容易获得的又有不易获得的,既有基础性的又有高层次的。我们提高辅导员胜任力,就需要通过对其素质结构的研究设计出相应的培训体系和优化方法。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结构与胜任力要求的差距

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我们发现高校辅导员现有能力素质结构总体而言与胜任力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够健全、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仍有不足、工作态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等方面。

(一)知识结构不够健全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决定了辅导员除了应该具备基本的思想素养和政治素养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知识、法律知识、心理知识、管理知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结构。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结果表明,现有的高校辅导员具备某一专业知识的居多,涵盖多个知识领域的少,现有的工作内容决定了高校辅导员至少应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通过专业知识与工作对象更好的融合,能够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二)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仍有不足

当前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培养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要通过思想教育来开展育人工作,通过德育教育来进行树人工作,简而言之,以思想育人,以德育树人就是当前辅导员工作的神圣使命。工作使命决定了辅导员要拥有面对“人”所具备的多种技能。而从目前高校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的辅导员是专职辅导员,部分是专兼职相结合,还有一部分是以兼职为主,这个队伍整体呈现年轻化的状态,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相对比较缺乏,面对复杂而庞大的工作对象所出现的形形的问题,有时手足无措,面对不同的个体出现的同一问题,在引导和解决方面明显表现出能力和技能不足,人际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方面也需进一步提升。

(三)工作态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体现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业上对学生进行辅导、行为上对学生进行规范、心理上对学生进行输导、就业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这五个方面。无论是进行思想的引导还是心理的疏导,其效果很难当即得以体现,或许在学生毕业时才能显现,或许毕业多年以后甚至更久才能体现,因此其工作价值体现的滞后性决定了其工作的难以计量性。这使得辅导员的工作效果容易被忽视,进而影响了辅导员所在环境中的地位和认同度。调研结果表明,高校辅导员群体在高校中容易被边缘化,职业发展通道不明朗使得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极易出现工作疲惫和职业倦怠。因此,需思索如何保证辅导员工作的热情,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态度。

三、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设计

(一)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

基于胜任力的辅导员培训需求分析是指通过对比当前辅导员所具有的素质与胜任目标所具备的素质间的差距,形成培训需求。培训需求不仅需要分析辅导员素质欠缺,也需要对培训条件与培训环境进行分析,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辅导员需求分析、培训环境需求分析、工作任务需求分析。

1.辅导员需求分析

辅导员需求分析是指分析辅导员目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职业态度品质和个性特征与胜任力要求的差距,以确定相应的培训导向,根据导向综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法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2.培训环境需求分析

培训环境需求是指根据培训氛围、辅导员工作地点、时代要求等条件限制或决定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导向。培训环境需求既可以是对培训有促进作用的需求,也可以是对培训有限制作用的需求,这取决于培训的资源、氛围、硬件及软件条件、目标达成的可能性处在是否有利于培训的程度。

3.工作任务需求分析

工作任务需求分析是指通过辅导员各项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辅导员在开展以及完成特定工作时所需具备的胜任力特征。影响工作任务需求因素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次序。因此,工作内容、对象、次序分析对于确定工作任务需求具有指导意义。其中工作内容分析是指明确辅导员工作内容,从而使得培训具有针对性。工作对象分析是指明确辅导员具体工作对象,根据工作对象的特征,确定工作方式方法,形成对该类工作方式方法的培训。工作次序分析是指明确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区别,根据重要性排序确定培训项目及内容的先后顺序与重点。

(二)基于胜任力的辅导员培训设计

首先,高校应当把辅导员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整体培训范畴,划定承训的具体部门,明确培训责任与目标,指明参与培训的辅导员,与参加培训的辅导员协商培训内容与方式。

其次,辅导员自身应当明确差距,扬长补短,积极参与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做好规划,确保培训效果,拓展自身素质,提升胜任力。

在对培训设计具体环节中,主要应做好以下五个步骤。

1.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根据培训需求分析得出的培训导向,对辅导员形成此次培训的正确预期有指示与引导作用,使得辅导员能够为培训多做准备、合理规划,辅导员和承担培训者之间增加沟通交流,有助于培训效果的达成。

2.确定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培训的主体,而培训内容则要根据辅导员的差异性进行具体设计。不同年龄、性别、学院,以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辅导员所需要的胜任力都有所不同。针对辅导员的个性具体设计培训内容才能切实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

3.确定培训教师

培训教师可以是聘请的外部培训机构人员、外校教师,也可以是本校针对培训目标与培训内容较为资深或者在某一领域表现杰出的专业教师或管理干部。

4.区分培训跨度

基于胜任力的素质具有较易习得与较难培训的差异性,对于较易习得的显性素质,如:知识素质,可以设计相对短期的培训跨度与课程,而那些比较隐性的较难获得的素质,如:态度品质,则需要设计更为长期、综合的培训跨度与课程,甚至在培训之外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考核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这些内隐的素质培训效果。

5.确定培训方式方法

培训方式可以采取一种,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综合培训。同时,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时代,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培训,结合案例分析、实战训练、沟通交流、课程讲授等不同方式进行,更有效地保证培训时间与效果。

基于胜任力的辅导员培训体系需要密切结合辅导员的能力素质结构和胜任力特征,培训设计与培训实施过程应该以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计划为导向,培训效果评估应该结合培训预期,充分考虑培训环境与培训条件。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应当与时俱进,兼顾培训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注重辅导员工作对象的个性化特征,不断变革更新培训内容,切合培训要求,从而确保培训体系有效针对辅导员的胜任力特征,达到培训目标。

【参考文献】

[1]顾倩.大学辅导员胜任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运用[D].山西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论文,2004.

[2]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3):90-94.

[3]曲建武,吴云志.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 高校理论战线,2006(4).

[4]孙定建.浅议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篇8

一般而言,普通高等院校倾向于体现学科的专业性,人才培养遵循学科分化与综合的原则;而对高职院校来说,它倾向于体现社会分工的职业性、产业结构变化规律以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要遵循以下原则与方针:1.高技能性原则。这是高职院校与中等专业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区别,也是高等院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端化”的重要特征。高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起点高、要求高、专业强,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高端化”:专业理论和技能更深入;前沿性知识占比较高;专业操作性要求更高。2.职业性原则。这是高职艺术专业与其他本科院校专业的本质区别所在,对前者来说,设计专业是培养和输送职业技术人才的平台和土壤,应紧跟人才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要跟紧社会工作需求来灵活建设,这就凸显了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原则。3.综合性原则。这是根据企业岗位要求的复杂性来体现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是根据艺术设计行业的人才需求而设置的,尽管它无法完全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来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但与企业岗位的联系却是密不可分的,其专业体系的构成具有很强的综合性。4.灵活性原则。由于高职院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来设置,其培养内容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在强调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规范性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灵活性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5.地方性原则。这是由高等职业设计专业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决定的,高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我国国土面积开阔,各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因此要因地制宜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这就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地方性特征。

二、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特点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1.借鉴和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创新高职教育模式德国的高职教育走在了世界前列,他们的双元制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发展的十分成熟,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学习领域”是当代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体制中的一种大获成功的新课程方案。“学习领域”课程以行动为导向,将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认知的实践工作的安排,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塑造,以提高职业素质为中心,在“学习领域”课程中有机融入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今天已是数字化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随着个人信息终端的普及和应用,随时获取知识已成为一种普通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一项设计工作的完成,主要还是依赖于设计者的个人能力和职业素质,而不是理论知识。这也就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通过“学科式”课程体系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难以胜任企业工作岗位的原因。而在“学习领域课程”培养方案中,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训练的知识、能力、素质直接与企业工作岗位进行了无缝对接,保证学生能够一毕业就能够胜任企业工作要求,从而很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目的。2.在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教育中融合“审美情感”的培养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学习领域课程更为合适和对口,因为课程具有很高的理性成份。任何机械零件的加工和制造,不是仅靠感觉判断就能够完成的,更多的是有赖于数据参数的作用。同为艺术专业的学生,每个人完成一张平面海报的结果和效果会截然不同,这种区别不仅是由专业素养差别所引起的,也与个人的“审美情感”紧密联系。对于学习者而言,每次课程作业都是提高自身“审美情感”的宝贵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作业来促进学生的审美思维,他们的专业观念、审美品位、内在涵养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塑造。素质拓展科目能够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审美营养,一次学术报告、一次艺术作品展览、一项设计大赛,以及班级学习氛围都对学生的审美品位产生着间接影响。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知识、技能等都可以十分容易的获取,但审美情感却不同,它并不是随时就能学到的东西,也是能够深刻影响人一生的因素。高职院校应该将审美情感的培养作为一种大众化、常规化教育科目,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人文素质课程、定期举办各类素质拓展校园活动。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培育浓厚的人文设计理念和思想氛围,熏陶和感染每一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3.把“创意思维”的培养作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能力实际上,艺术设计工作其实就是不断创新的工作,设计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设计的动力和源泉。创造性思维是对未知领域的事物进行探索和思考,创新还可以是选择不同的视角、新颖的方式来理解事物的本质,以获得内心不一样的思想见地;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则是前所未有、尝试性的。德国教授哈尔盖特•马蒂亚斯针对中德艺术设计教育的不同,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中德两国的学生对待艺术设计学习有截然相反的学习过程,中国学生是先学习技术再寻找灵感,德国学生是有了灵感后再去寻找实现灵感的技术。中国学生过于侧重技术和知识,德国学生偏向于创意的启发。具有独到创意的艺术设计作品通常会让人耳目一新、超然脱俗,不管是产品海报、商品设计,还是动漫形象设计,都需要与众不同的创意支撑才能吸引人的眼球。虽然高职院校倾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这不代表着不需要创意思维的培养。与此相反,创意思维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十分重要,但切记不可生硬地照抄“学习领域课程”经验来开展高职设计专业教学活动,而是要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情况,展开关于图形创意、空间构想、形态构成、材料试验、色彩心理学等方面的创意思维设计基础课程,并将这些课程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以帮助学生培养具有高度和广度的创意思维。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中职语文;职业素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65-1众所周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具备知识能力,更需要掌握综合技能。目前,我国的中职院校招生都采取免试模式,这就致使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作为一名合格的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塑造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培育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职业素养的深刻内涵

所谓职业素养,指的是社会中各个职业内的要求以及相关规范,是社会就业人员在职场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时至今日,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了他们未来就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职业知识的掌握、职业能力的高低以及职业操守上。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强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职业素养教育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职业素养教育,通过自身的行为举止,使学生耳濡目染。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教学活动中,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通过自身的行为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充分体现出自身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崇高的品格去打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其实,中职语文涉猎的内容非常广泛,人们生活的种种细节都包含其中,其中包括伦理、民俗、科学、哲学等等,这些领域不乏职业素养教育资源。所以,每一个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对当前的教材进行认真探究,全面理解中职语文教材的深刻内涵,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深度挖掘出教材中蕴含职业素养理念的内容和篇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思想。此外,教师应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规划,使学生们形成正确的职业思想,让他们真正对自身以及未来的职业进行全面了解,并对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动态全面掌握,从而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做出合理的抉择,确定就业目标和就业方向,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树立良好的就业理念。中职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形象、直观地将职业素养展示出来。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方式

当今的中职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对固有观念进行转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应当在学生的心中树立就业服务意识,中职语文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紧紧围绕当前的市场,以改革发展为中心,从中寻求突破。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活动应当和就业实际、专业特点相结合,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将专业性、职业性的基本特征进行重点突出,开拓创新,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其次,中职语文的教学,必须要利用其实用性的特点,实施分层教学,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使学生们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全面提升职业水平。最后,中职语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创设出实际的职业环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基本原则,认真贯彻职业技能标准,利用合作学习、角色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实际锻炼,从而深刻认识到在职场中,文明礼貌、按照规范办事、认真细致的重要性。通过对工作环境的模拟仿真,使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使学生受到管理的约束,尽量使管理模式与企业接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对于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提升素养具有显著作用,这可以让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得先机,提升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三、以开展活动为主要载体

校园文化对于职业素养教育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中职院校通过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并以此为载体,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始终。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必须对校园文化进行大力建设,力求能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创建出良好的环境,使学生们形成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企业家来校演讲,通过座谈活动,将职场必备的礼仪、合作、交流、管理等理念灌输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中职院校的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发展学生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形成正确的职业素养理念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职业素养在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此外,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搜集一些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强化中职语文教育,进行课外延伸,在语文活动中感知职业素养,塑造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从而在学生的内心当中形成团队精神。

篇10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发展定位至关重要。文章研究了确立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定位的必要性,分析了影响高职院校图书馆定位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定位的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4-0106-03

收稿日期:2013-03-18

作者简介:陶功美(1966-),江都市职业教育集团图书馆馆员,馆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之后,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兴起, 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总数和在校生人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2012年统计数据来看,高等职业学校的总数已达到1,280所,已占到我国高校总数百分之七十,在校生744万人,规模上已经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扬州江都职业教育集团是由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都学院、江都技工等学校、江都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学校合并成立,属于一所以高等职业学历教育为主,同时为地方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的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每年都为社会培养大批生产、服务一线亟须的技能型人才。从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来看,由外延扩张的数量增加应转向内涵提升发展的新格局。高等职业学校主要任务是培养能熟练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技能,动手能力较强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是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地方性特点的新型职业院校。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开展各项工作,根据现状和特点,确定自己的办馆方向和目标,谋求准确定位。现结合我校图书馆多年读者服务工作的实践,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建设,确定发展方向提出思考和研究。

1 确立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定位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创建的新型学校。高职院校是近二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职业教育,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是由高专院校、高等职业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升格而成;部分高职院校是对优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整合或与其他相关学校合并而成。高职院校招生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一般学制为二年或者三年;有的学校还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五年。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应用型、工艺型,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是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2]。其培养人才目标和培养规格与普通本科院校有着一定的差别,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读者服务等各方面也有一定的区别,对此,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目标定位显得非常重要。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是由多种类型以及不同层次学校升格而成的,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多方面都需要加强投入,国家的投资需要一个过程,许多新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舍建筑、各种设备、文献资源配置、人员队伍等办馆条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许多学校仍然按照原有类型学校要求开展工作,特别是在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上,与目前高职院校发展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同时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图书馆想发展壮大自己,将办馆发展目标与国家重点高校、省属高校相比。我们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定位目标一定要走出这两个误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中,应结合《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要求,与学校的定位来明确发展目标,把社会需求和专业建设需要作为图书馆建设的基本方向。建成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图书馆,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建设需要的办馆道路,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特色建设,切实为高职院校师生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2 确立高职院校图书馆定位发展的几点因素

2.1 应用型人才培养确定了办馆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都属于高等教育事业,但却是两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在人才培养标准上,普通高校注重培养的是理论功底深、研究能力强的人才,高职院校注重培养的则是动手能力强、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对图书馆定位的影响在于它的培养对象,培养的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在培养中既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需要较高素质和专业技能;在教学科研方面,高职院校是以教学为中心,图书馆的工作应围绕教学工作这个中心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开展。因此高职院校不能与普通高校图书馆办馆模式雷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要的是突出职业技术型特点,图书馆要加强职业技术型文献的提供和服务。在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中,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位要依从学校的发展定位,制定高职院校图书馆特定的发展目标。当然,不同的高职院校办学的任务、专业的设置、培养目标的特色,都是确立图书馆办馆的模式[3]。

2.2 学校个性化发展确定了高职院校的办馆特色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许多高职院校的建成都是在原有学校基础上升格或合并而成。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办学方向、办学特色都存在一定的区别,学校个性化发展确定了高职院校的办馆特色。以笔者所在的江都职业教育集团为例,除了与一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共性以外,其人才培养也具有个性,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江都的盆景、花木、漆笔画、白骨扇、浅刻、木雕以及建筑业和汽车业等,都具有地方特色,园林、艺术、建筑和汽车等专业都是我们的特色专业。多年来,图书馆结合实际,对工艺美术、盆景花木、建筑和汽车设计等适用文献都作为重点特色文献进行收集,为学校特色建设服务。学校的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不同的学校虽然专业相同,但是各自课程特色、管理特色有时也有一定的区别,图书馆的特色要依从于学校的特色,并成为学校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

陶功美: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定位思考与研究

陶功美: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定位思考与研究

2.3 读者信息素养和需求确定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有本科生,也有大专生,他们的信息素养、阅读方法和需求与普通高校学生有一定的区别。从总体上来说,普通高校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大部分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觉性比较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和管理目标,是朝向深层次与高层次培养方向发展;这些学生学习自觉性比较强,肯学习、好学习。而高职院校的一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习惯欠佳,缺乏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部分学生满足现状,甚至少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混一个文凭就行了,学习目标不明确;同时,再加上形式多样、内容繁杂的小说诱导,网络诱惑,很难定下心到图书馆坐下来看书学习。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标追求与普通高校学生有所不同,他们大都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读书,学生单纯对知识就没有那么渴望。为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这一第二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想读书、爱读书、读好书”,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方式,帮助广大学生快捷、方便、有效地利用图书馆。

3 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定位的主要工作内容

3.1 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科学制定图书馆发展规划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规模,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办馆条件上、文献资源建设上,以及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和服务管理等方面,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高职院校图书馆短期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上,要按照《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来定位。江都职业教育集团图书馆是2009年学校投资1,000万元新建的一座3,000平方的现代图书馆,图书馆藏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有着一批文献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和拥有现代技术手段和服务功能。我国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以《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为指导,必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知识素养为中心,以服务教学科研为主线,以“读者第一,服务为本”为宗旨,结合学校专业设置,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开展图书馆服务创新工作。同时要强化馆藏结构,为人才培养提供文献信息保障。

3.2 以高职专业和课程设置为导向,构建图书馆馆藏资源体系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的物质基础,图书馆要完成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使命,就必须要有适应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适合本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文献信息资源[4]。必须合理制定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和方案,有计划、有重点、有特色、有针对性地采集文献,形成特色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馆藏体系。在图书订购和期刊征订工作中广泛征求系、部意见,建立了图书馆图书采购网络,在各系、部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参与图书馆的采购工作,实行专家选书制度,弥补采购人员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提高图书的采选质量。除了建立图书采购网络以外,采访人员经常深入各系、部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听取广大读者对图书馆馆藏的建议,了解广大读者的需求。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上,建立与本校教学专业重点和特色专业需要或地区经济建设需要的特色文献收藏体系,以及特色文献数据库。江都职业教育集团就以园林、艺术、建筑和汽车等专业为特色专业,多年的文献积累,已形成一定的特色。

3.3 加强学生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引导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高职院校学生如何在大量杂乱无章的信息中,获得自己需求的信息,加强学生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引导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可以分三步开展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一是为新生进校上好第一堂课,开展新生入馆教育,向学生介绍馆藏内容、藏书布局、图书分类及排架、图书获取方式和书刊借阅规则等;二是平时举办图书馆文献利用专题讲座;三是在大三或大四开设文献检索课;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5]。图书馆要加强馆藏文献资源的推荐和揭示工作,充分发挥馆藏文献资源的作用,提供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要加强学科导航,做好网络资源的开发与重组工作,做好读者服务工作,这样既保证为教学服务,也能更好地为科研服务。

3.4 采取多种形式服务手段,加强读者个性化服务工作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实用型技术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需要较高素质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重要的是突出职业技术型特点,就决定了其知识理论的传授、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多种意识的培养,应围绕具有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来开展教学服务,以便能胜任今后的岗位工作[6]。图书馆的工作应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开展读者服务工作,加强职业技术型文献的提供和服务。在教师读者服务工作中,应主动为各系、部专业带头人和重点科研项目老师提供个性化专题服务;对于部分重点科研项目,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积极与他们开展合作,深入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主动为他们提供该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发展资料、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及成果报告,从课题的立项、进展情况,主动跟踪课题的需要,设计定题服务方案,随时向他们推送选定的数据等知识信息。在专业带头人服务上,结合学校不同专业的设置,根据他们的需求,开展跟踪服务、预约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提供相关专业学科文献。在学生读者服务工作中应加强学生读者文献需求推介工作,将职业技能培养等相关文献,编制成各种推荐书目和设立专题文献书架,为他们提供适用文献;我们还充分发挥网络导航作用,紧密结合江都职业教育集团的学科建设和专业特色,围绕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的信息需求,对网络文献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建立学科导航。

参考文献:

[1] 颜哲先.高职院校教育与图书馆建设发展—从高职院校及其图书馆的定位和特色谈起[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9(3):124-128.

[2] 左慧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定位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40-43.

[3] 鲁春发.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定位与发展思路[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31-33.

[4] 朱海丽.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定位[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