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素养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职业素养的界定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等。前四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
前四项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从出生到退休或至死亡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后一项,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例如,计算机、英语、会计做账等属职业技能范畴的技能,可以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掌握入门技术,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而成专家。可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职业素养都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可以说,良好的个人职业素养不仅是专业技能得以应用的基础,更是职业生涯稳健发展的保障。
二、高职生职业素养内涵探析
很多企业的老总都这样说:“我们不指望毕业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能够用上多少,来到企业就得一切从头学起。我们最指望、最希望的,就是来到企业的学生能具有很好的精神品质。在企业里面,只要愿意学习,加上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作风,发展空间是很大的”。但现实情况却是在能力本位体制下,一些职业院校片面强调动手能力,自然就忽视了人的发展当中很多重要的元素,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特别是作为职业核心素养的职业精神,基本就成了个搭头。
吴甘霖,《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他回首了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对于高职生而言,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学习掌握,更要注重整体素质的培养锻炼,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提出胜任力模型,是指个体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应具备的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分为内在动机、知识技能、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等几个方面。其经典模型具体包括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可利用这两项胜任力模型分析高职生职业素养。
(一)冰山模型。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绝大部分,它代表高职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
(二)洋葱模型。把个体素养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洋葱结构,最核心的是动机,然后向外依次展开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越向外层,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向内层,越难以评价和习得。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做是一个洋葱,“洋葱”最外层的是高职生的知识和技能;“洋葱”中间的是高职生的自我形象与角色等;“洋葱”最里层的是高职生动机和个性。洋葱模型同冰山模型强调的都是核心素养基本素,对于高职生而言,职业素养的培养应着眼于整座“冰山”和整个“洋葱”,并以显性的、外层的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形的、核心层的职业素养。
三、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一)加强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建立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政部、高教研究所、教务处等机构的职能和作用,针对高职生职业素养缺失的现状,研究制定出具有针对和操作性的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在将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愿景,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积极探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二)加强高职生的价值体系研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网络文化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其思想价值体系是多元化的,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政理论课这一主阵地,将职业素养培养作为德育的主要目标,引导和重塑高职生的价值体系。在德育教育中引入“励志教育”,制定“激励、自信”的励志教育原则,充分挖掘学生的成功潜质,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塑造一个职业人应当具有的敬业奉献、合作意识、积极心态、职业操守、坚忍不拔的精神、逆商、情商、感恩与责任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等品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高职生职业素养。高职教育要树立“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文化育人”的育人理念,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对高职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情感熏陶,从而磨练高职生的意志、塑造高职生的人格,使其确立“职业技能好、职业道德好、职业态度好、职业精神好、职业行为好”的职业素养目标。在校园物质文明建设上,要尽可能体现职业和人文的特定;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要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第二课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活动始终。
爱因斯坦曾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受,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誉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在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中,高职院校要将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学生管理、学生活动等各环节都营造出职业素养的氛围,并充分借助社会资源,才能有效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关键词: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对于人才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鉴于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不同特征,实践中人们“重技能,轻素养”的一贯认识,以及对于课程与教学目标定位的认识不同(如专业课教师负责培养技能,公共课、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承担职业素养培养的任务),导致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分裂培养的沟痕愈来愈深。事实上,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未来职业人才需要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同步发展,不可偏废。研究型教学以“干中学”为基本路径,通过“干中学”培养学习者的素养、技能或能力。可以说,研究型教学为职业人才职业素养与技能同步提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应该受到职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方面的关注。本文试图从“为什么提出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以下简称为什么)、“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是什么”(以下简称是什么)、“职业学校如何实施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以下简称如何做)等三个方面阐述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相关理念、内涵与操作。
一、为什么
(一)职业教育理论方面的思考
1.从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上来说。任何教育都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两个根本问题。高职教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素质是高端人才的关键特征。所谓高素质,就是既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又具有良好的技能水平。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规格从来都不是单纯职业素养培养或单纯技能培养的单一论,而是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整体性、统一性的融合论。但是,当今的高职教育中,常常存在在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的“单打一”问题。把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作为一个整体来作为高职人才规格的总体特征,既是高职教育的使命,也是职业实践一线的呼唤。
2.从职业人才规格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从“如何培养人”的角度来说,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具有很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职业岗位以职业实践作为职业人素质的外显载体。而职业实践从来都是一个综合体,既需要职业人具有很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也需要职业人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创新思维、岗位工作经验等。高职教育作为高职生未来职场的准备教育及高职生终身学习的重要阶段,需要为高职生未来就业提供必要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储备,还需要通过高职阶段的实习实训实践活动为高职生提供经验。要教给高职生什么样的内容,如何向高职生传授这些内容,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等方面予以策划、设计、研发与实施,则成为高职教育及其承担部门必须研究的问题。
3.从研究型教学的根本属性上来说。研究型教学,以研究的渗透性、全程性特点为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的厘定、教学该如何进行、教学的效果如何评价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先导。因此,研究型教学涉及到高职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结果等高职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与此同时,研究型教学通过教师、学生、企业行业人士等多元主体的合作、参与、协商共同实施,可以丰富教师实践理论,增加学生就业经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与企业行业用人需求之间的衔接度。
(二)解决高职教育现行问题的需要
1.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分割。职业素养与技能是面向职业人岗位胜任与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整体需要。在具体职业实践中,职业人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技能机器,也不能只讲做人不能做事的人。职业活动实践是一个既涉及到职业素养,又涉及到职业技能的综合实践能力外显、反思、生成的过程。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单一重视技能训练,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或把技能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分开实施的状况多有存在。
2.“别人指定的”与“自我发掘的”错位。传统的教学常常以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材为教学实施的蓝本,通过对这些固化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材的演绎实施教学。教学成了一种“别人”指定的教学要求的传授过程。因此,有教育学者惊呼“目中无人的教学”。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原有的国家教学大纲被教学标准所取代,原有的全国统编教材一统天下为一标多本所取代,同时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加入了本土化、校本化的诸多元素,促使教学改革的“人化”方向发展。反观当前我国的高职教学改革进程,也存在“别人指定的”抢尽风头的态势,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合作开发课程、实施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学科体系的”与“实践体系的”倒置。在当前的高职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以学科体系为教学内容,以学科知识逻辑为教学逻辑的现象。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是未来职业实践体系。实践体系遵循的是综合、整体的逻辑。以学科体系为主的高职教学很难适应实践体系的逻辑需要。这就出现了高职教学中学科体系占据主要位置,实践体系不受重视的倒置现象。由学科体系向实践体系转化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研究”的力量加以推动。
正是基于以上理论思考及实践反思,我们提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应该以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为切入点进行实施。那么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内涵是什么,则是必须交待的问题。
二、是什么
从不同的维度审视,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型研究型教学具有不同的内涵。完整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应该兼顾不同维度的内涵关系。
(一)从纵向上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内涵有宏观、中观与微观上的层次之别。其中,其宏观上的内涵是指研究高职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如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以确定高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也就是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问题。中观层次上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内涵,其主要内容是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确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内容—也就是确立课程标准,建立课程体系;微观层次上的内涵主要是指“方式方法”的变革问题,即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变革与教学手段支持,使高职学生的应职应岗能力得到培育和养成。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完整涵义应该是指以上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次相互链接与互融。只强调其中一点或其中的某个层次的认识,都是片面的,不系统的。
(二)从横向上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核心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要研究职业岗位所需通用能力、核心职业能力、职业支撑能力所内含的职业素养与技能,并把这些模块化的职业素养与技能通过职业基础课程、核心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能力支撑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通过适当的项目载体开发、教学方式与手段变革、支撑条件建设,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养成。二是,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既有理论课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的研究开发与实施,也有实践课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的研究开发与实施。所谓理论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的研究开发与实施,就是指依据高职院校专科学历资格与应职应岗的职业资格需求,通过理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来达到高职学生的应知应会目标;所谓实践课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开发与实施,既是指通过实训项目的研究开发与实施来达到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也是指通过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开发与实施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职业素养与技能。 转贴于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就是指:以研究、分析、反思为主线,在横向上,以职业标准、岗位标准中所蕴含的职业素养与技能需求元素的研究分析为“内容维”,以如何把“内容维”转化为高职教学所用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为“方法维”,以通过何种途径、方法及教学手段变革及支撑条件建设为“保障维”,最终形成关于“内容维”、“方法维”与“保障维”的系统性、综合性体系框架;在纵向上,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核心内涵是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切入点,通过职业流程中所需的应职应岗能力的分析,研究开发职业岗位所需职业素养与技能,通过这些职业素养与技能所对应的课程模块(主要有职业基础课程、核心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能力支撑课程)的开发与整合,形成利于学生应职应岗能力形成的教学综合实践项目(理论课项目、实践课项目、第二课堂项目等等),并研究这些项目的方案设计、运作实施、如何评价等方面内容,最终通过项目凸显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内容要求,通过项目实施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
三、如何做
(一) 研探“三标一系”内容框架
“三标一系”的内容框架由“职业标准、岗位标准、课程标准”与“课程体系”等部分整合而成。一般来讲,职业标准、岗位标准、课程标准并不是实体的现成存在,需要教育者依据专业教学需要而进行研发,形成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纲要。在此,“研究”、“探究”具有了重要意义。职业教育者如何通过分析职业标准、典型岗位职业工作项目与任务,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学历要求,使得“职业标准、岗位标准”经过研发后成为“课程标准”,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总体内容框架与指导性纲要。同样,研发出课程标准后,如何研发与设计课程与课程体系,也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
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合理安排与岗位群应职应岗能力需求的课程类型、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块来支撑。这就凸显了课程体系内容建设的重要性。一般来说,与应职应岗能力生成相匹配的课程类型有职业基础课、核心职业能力课、职业能力支撑课等。其中,职业基础课是指以职业领域职业素养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基础课;职业能力支撑课是指在职业领域以技术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能力课指的是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职业综合性核心能力课(毕业综合实践)指的是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形成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综合实践课,如毕业设计与论文等。
(二)研析应职应岗能力内涵
岗位标准、职业标准开发的关键是基于典型工作流程中应职应岗能力的需求分析。任何一种职业岗位,总是要求不断地解决与本职业岗位职责相关的现实问题,从而体现该岗位承担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因此,应职应岗能力,是职业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在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学人员依据岗位标准、职业标准、专业标准的宏观指导,在行业、企业一线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广泛收集企业工作岗位项目与任务,经过归纳、总结、分析、整合等思维运作,离析出适应相关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种类、特征、内涵、属性等,形成学生能力生成目标。
(三)研发教学内容
研发教学内容,是指教学人员要在“三标一系”的内容框架指导下,结合应职应岗能力分析,进行包括教学实施纲要开发、能力本位教材(含指导书)编制、教学辅助资源库(参考资料)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其中,教学实施纲要又叫教学大纲,是教学实施的总体规划设计;能力本位教材是依据应职应岗理论、实践、知识、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分析,结合学校专业、学生、师资、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实际状况,编制出适合学生未来职场需要的“校本教材”,它包括课本教材、实习实训指导纲要,也包括应用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方法与手段指导;教学辅助资源库(参考资料)建设是指为了实现学生应岗能力的多方面需求,在内涵上拓展更多教学所需技术信息、经济信息、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相关材料,以供学生形成职业能力与岗位能力时获取足够信息,满足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发更多的技术(知识)应用方法手段需求。
篇3
1.职业素养培育的针对性有待增强
当前,广大中等职校认真围绕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但人们还缺少针对具体专业类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由于不同专业、不同岗位职业素养的内涵丰富、特征明显,如果人们不能密切联系具体专业类型,对接学生未来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终将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2.职业素养培育的层次性有待明晰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需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人们对职业素养内涵认识存在差异,既有抽象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和习惯等认识,也有具体的工作责任心、耐心,严谨、踏实作风,公平法制观念等非常具体的认识。因此,人们对职业素养培育的认识五花八门,导致职业素养培育的层次性不清晰,影响了职业素养培育的成效。人们需要建立整体的职业素养培育架构,明晰职业素养培育范畴,同时要明晰面向具体专业、具体职业、具体岗位的职业素养内涵。
3.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当前,人们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普遍开展职业素养培育,课堂教学、顶岗实习、校园活动等多途径、多渠道展开,但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效性有待检验与反思。虽然职业素养培育的理想目标是促进学生职业活动中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方式,讲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但实际上,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对学生全面的、综合的考验,需要职业教育过程长期的、反复的培育。因此,职业学校要注重校内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奠定职业素养基础;要注重引导学生在顶岗实习、实际职业活动中勤学苦练、自我修炼、主动提升,最终达到理想的境界。
4.职业素养培育的时代感有待对接
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相协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行各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也发生重大变化,如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广大中职生走向社会,面向的往往是全新的世界,陌生的天地。因此,职业学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高职业素养培育的时代感,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二、基于专业类型培育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针对当前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积极地、主动地寻求职业素养培育的对策,切实提高广大中职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1.加强专业类型研究,明晰职业素养培育目标
当前中等职校开设的专业一般都对接市场需求,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等诸多环节,深入研究具体专业的特征,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中,我们要全面贯穿学生职业素养有效培育宗旨。事实上,面对具体专业类型,我们要明晰的职业素养培育内容,目标越具体越好,越细化越好。通过职业素养培育目标的确立,促进学生树立职业素养所需的观念意识,形成职业素养所需的情感态度,建立职业素养所需的思维方式,养成职业素养所需的行为习惯。
2.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夯实职业素养培育基础
中等职校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需要具备诸多方面的客观条件。一是要加强校园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对接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建设专业实训基地,为加强学生专业实习,促进学生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准备物质条件;二是要加强理实一体化技能教室建设,加强现代信息化手段应用,如多媒体教室、理实一体教室、电子录播系统等现代教学设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三是丰富校企合作形式,通过引企入校、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合作形式,搭建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平台。
3.加强企业学习调研,深化职业素养培育对接
职业教育需要实现学校与企业、课堂与车间、课程与岗位对接,中等职校广大教师要主动走进企业调查研究、学习参观,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专业课程教学对接市场需求的吻合度。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全面优化学生职业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更要把企业优秀文化吸纳到学校教学过程。加强企业调研,既要选择规模较大、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的企业调研,也要选择广大职校生最可能就业的行业企业调研,切实提高职校生职业素养培育与企业的对接程度。
4.加强全员育人实践,充实职业素养培育力量
为切实提高广大中职生职业素养,中等职校要建立全员化育人队伍,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班主任队伍、任课教师等是责无旁贷的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主力军。而宿舍生活指导老师、车间实习指导老师、食堂工作人员、校园安保人员等,也要参与到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全员化育人实践,首先是要以己为范,率先垂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次要有意识、有目标地教育与引导学生提高职业素养,修炼职业素养,涵养职业素养。
5.加强有效途径探索,提升职业素养培育实效
中等职校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是比较艰难的事情,一是由于职业素养内涵丰富,学校难以面面俱到,二是学生对象众多,中等职校学生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培育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因此,中等职校要积极寻求有效的途径,以整体性职业素养架构为引领,既要注重公共职业素养培育,也要密切联系专业实际加强行业职业素养培育、岗位职业素养培育。要充分利用公共基础课程点滴式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课程浸润式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实习实训课程仿真式培育学生职业素养,顶岗实习实境式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明方向、选途径、增实效。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浓郁职业素养培育氛围
篇4
关键词:“7S”管理 职业素养 高职生 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8.5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技术技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养成职业道德,实现全面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职校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视。事实上,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在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逐渐加强对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 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培养途径
一般来说,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概括地说,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职业思想、职业道德等方面,具体地说,高职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包括掌握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有职业操守,责任心强,有敬业和奉献精神,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等等。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所以必须注重在整个学习阶段中借助各种方式进行培养和提高。我校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一直都非常重视,通过专业教学过程、校内实训、顶岗实习、校企合作、职业技能鉴定和考证、国家,省,市等各类职业技能比赛、校园技能节、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创业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劳动礼仪活动等各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了更进一步全面提升所有学生的综合素养,我校从2011年9月开始在校园内实行“7S”管理,新生从入学开始,在文化基础课学习阶段,就与企业的管理模式对接,从而使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思想的培养进一步落到实处,也间接地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二、7S管理内涵、班级7S管理的方法
1、“7S”管理概述
“7S”管理包括整理 (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安全(SAFETY)、素养(SHITSUKE)、节约(SAVING)7 个项目,因为这 7 个词是日语外来词,日语罗马文拼写中,它们的第一个字母都是 S,所以简称“7S”。开展以这7个项目为内容的管理,称为“7S”管理。 “7S”管理的对象是现场的环境,通过对现场工作环境的规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达到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2、“7S”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所处的环境主要是教室,还有各个班级负责的包干区,住宿生所处的宿舍,实习实训车间,食堂等。我校实行的“7S”管理是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管理。五年的每个阶段,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包括教师、教学辅助成员、学生、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所有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人员等,都有相应的“7S”管理任务。教室和包干区每天有3次固定“7S”时间,早上,中午,下午,其它时间主要做好维护工作:
(一) 教室
1、整理
及时整理书包,桌面,分清哪些是上课要用到的书本及学习工具,哪些是暂时不需要的,书包内无杂碎无用物品,教室内卫生清洁工具,破损的及时处理,垃圾及时处理,讲台整理,清理不必要物品。
2、整顿
桌肚内书包,水壶等,桌面上文具用品,书本等规范固定位置放好,教室清洁工具位置固定,手机放手机袋里,窗帘按要求拉到固定位置,整齐统一,讲台上座位表,粉笔盒,黑板擦位置均固定。
3、清扫
每天3次“7S”时间认真清扫,擦窗,窗台,讲台,拖地,保持教室内、走廊,地面、墙面、门窗、讲台,卫生角干净,无灰尘、无蛛网。
4、清洁
认真履行每天职责,做好维护工作,保持教室内环境舒适,保持洁净。
5、安全
投影仪、遥控器、广播、电灯等各种设施维护良好,使用正常;安全用电;禁止携带、存放危险物品;不追逐打闹,做危险性动作及踢球等体育运动,防止发生危险事故,建立起安全的学习环境。
6、素养
不折不扣做好自己负责的工作,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仪表仪容到位,上课认真听讲、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尊重老师、,尊重同学,不讲脏话,不乱起绰号,教室内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
7、节约
生活节俭,杜绝浪费,不吃零食,少喝饮料,节约用电,,爱护好自己的书本及其他学习用品,爱护教室内物品,清洁工具,玻璃,窗帘等易损、易碎物品要妥善保管。
(二) 包干区
包干区如果是实习室等室内空间,参照教室要求执行;如果是草地或楼梯走廊,主要做好清扫和清洁及安全即可。
“7S”管理过程中,教室及包干区的各个区域,各个项目均有专人负责,参照企业管理模式,有值日书面表贴后墙上“7S”板报相应位置,当天做好了值日及维护工作,签字确认。有专人检查,考核,并做好书面记录工作,迟到早退及课堂记录等均有专人负责,并有书面记载,所有“7S”管理项目均一周一整理,一月一考核,做好记录工作。并以此作为学生评先、评优的依据。
三、班级“7S”管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作用
学校入校后即开始的班级“7S”管理,通过具体又细致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在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的环境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对自己所管区域和项目每天的认真管理,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习惯,增强责任感。同时,整个教室和班级包干区要全班同学一起配合完成,每一个项目又要几个同学一起完成,这对学生的团队协作,奉献精神也是一种良好的培养。实行岗位责任制度,学生对自己从事的岗位操作完毕后,要签字确定,这要求学生在有责任心的同时,还需诚实守信。对上课和仪表仪容的要求,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总之,通过持之以恒,不折不扣地实行班级“7S”管理,在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环境管理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并通过素养和习惯的养成,促进学习和工作环境的持续改善,同时又使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
参考文献:
[1] 周国明.从企业视角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8).
[2] 黄娟.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初探 [J]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
[3] 苏钢. 浅谈“7S”管理在技工院校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 . 实训与实习,2013(8).
篇5
【论文摘 要】在现代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目标已不仅是掌握专业技能和社会综合能力,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提高个人的文化内涵已然成为社会对职业教育学生的更高要求。那么,艺术素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又包括哪些方面呢?艺术素养的提升对职业教育有哪些重要意义,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提高,而更随之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变得更为突出,有一定文化内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自己的要求,而追求更高的艺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理念。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了职业教育方式的改革外,还应注意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内涵、社会综合能力等等,而良好的艺术素养亦是不可或缺,下面我们就将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及方法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理论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力、创造力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是文化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素养也可概括为三种能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思维能力。
二、职业教育学生艺术素养之现状
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就目前情况来讲还未能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 学生审美意识不强,甚至对美与不美没有具体概念只凭个人喜好进行判断;
② 艺术基础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不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
③ 艺术兴趣不高,只接触少量通俗的艺术门类,对其他艺术形式不闻不问;
④ 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差,思维方式比较具象守旧。
那么,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 职业教育学生的生源多数来自中小城市或县乡一级的地区,这些地区都存在一个普遍特点,即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对不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较落后,艺术作品(如戏剧、电影、音乐会、画展等等)普及性低。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大学之前较少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艺术门类及作品,艺术兴趣低,艺术素养相对不高。
第二,个人艺术素养的高低与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据调查,大多数艺术家都出生于艺术世家,如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等等,都出身于著名的音乐世家,并且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知识及乐器演奏的训练,在年幼时就已经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又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二王”、“三苏”都说明了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可见,父母艺术素养不高的情况下,也很难为孩子营造出后的家庭艺术氛围。
第三,小城镇艺术教育和艺术特长培训机构较薄弱,乡镇一级的地区除民间艺人外甚至没有艺术门类的职业从业者,这就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艺术培训和接受正规艺术课程的教育,导致艺术理论基础差,艺术思维无法发展,创造力也得不到激发。
三、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学生自身素质来说,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艺术的欣赏力和感受力,从而更好的认识艺术、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以及整个世界,帮助学生在精神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从学生的发展能力来看,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提升,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生动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创造力将成为通往成功的垫脚石,尤其是从事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只掌握专业知识,个人素质修养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如今,职业教育正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也将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提高这一阶层的艺术素养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有着推动型的意义,是我们职业教育从业人员不能轻视的问题。
四、如何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的提高对职业教育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又应该如何实施开展这项重要的工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艺术常识及艺术基本理论的了解
开设艺术门类的选修课和兴趣社团,以各种形式在学生中普及艺术理论教育,使艺术常识及各艺术门类不再“神秘”和“遥不可及”。
2、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学校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接触艺术作品的机会,比如组织观看艺术影片、戏剧,参观画展、艺术展、艺术节,听音乐会演奏会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艺术氛围并加以分析和总结,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
3、校园内开展学生艺术节、学生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学校可经常开展艺术节、艺术展等活动,加强同学的参与性,使同学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得以发展的空间,从欣赏者向创作者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创作艺术的主动性和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4、艺术学科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艺术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
如设计类专业除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的训练、构成训练、艺术史、设计史、设计概论等课程外,还要经常性的组织学生结合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进行创新实践,帮助同学构件完整的艺术知识体系和应用技巧,从而更好的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5、 注重实践,鼓励创新
校方可为学生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同时开设创新奖学金等方式,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奖励。
五、小结
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否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完全取决于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决心和努力,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专业角度出发,使学生拥有过硬技能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艺术素养,就能打造出我们职业教育的品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知凡等编著:《教师艺术素养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1.
[2] 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9.
[3] 王一川:《谈谈国民艺术素养及其意义》,人民政协网 ,2011-9.
[4] 汪青松:《加强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光明日报,2009-03-25.
篇6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大学生;体系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的重任,而培养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高职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这些不利于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究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一、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较为复杂,其中包含了高职大学生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需的素养。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道德,它是对职业者在道德层面上的要求,也是职业者需要尽到的责任。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高职大学生明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认真完成自身工作。二是职业品行,它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职业习惯、职业态度、职业意识等。重视团队合作、爱岗敬业、敢于创新是高职大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品行,高职院校要注重对高职大学生职业品行的培养,促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尊重自身职业。三是职业技能,即高职大学生从事某一项职业的根本技能,它能够保证高职大学生胜任这一工作,完成工作任务,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严重。近年来,我国各个高职院校一直在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但仍有很多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不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无法得到实际应用。学生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阻碍。因此,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二)高职院校缺乏培养体系。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经验不够丰富,教学系统的设计上不够到位,这无疑会对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生成产生不利影响。而且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缺乏,且高职院校自身也没有关于构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相关规定,缺乏具体的培养方法。(三)不重视企业的作用。很多高职院校在对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进行培养时,过于注重高职院校自身所具有的作用,没有发挥社会、企业的作用。在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式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专家讲座等占据主流,其教学内容多数为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教师不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于不同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都是一概而论,而没有与企业的要求相结合,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生成的保障。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及当前该专业的就业形势,对职业素养课程体系进行建设,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式,认真学习专业技能。高职院校还应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相关的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结合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完善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促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二)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高职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他们的职业素养决定了其能否顺利就业。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以安排学生在学习期间到企业参观、实习,了解企业对各类职业者在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并以此为参照,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努力达到企业的要求。(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高职院校需要对负责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到职业素养对高职大学生的重要性及各个企业在职业素养上对高职大学生的具体要求,将其转入教学之中,保证教学的实效性,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之,职业素养是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高职院校必须及时有效地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职业价值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
作者:郑静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34):11-12.
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素养课程 必要性 教学策略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所谓职业素养,就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品质和能力,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理想、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是从企业角度提出的,是企业对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员工的素质要求。
如何有效地在高职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满足企业的职业化需求,笔者认为关键在教学。当前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注重在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但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目的性、指向性不强。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素养课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
一、开设职业素养课程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中国高职教育经过20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里的“高端”不仅仅是高的技术和技能,还包括高素养。现实中我们的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当学生走向社会、进入企业时出现了诸多不适应。根据用人单位选人标准的调查看,企业用人不仅仅是要用得上,还要信得过、靠得住。相对于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他们对更重要学生的责任感、团队精神、吃苦耐劳、诚信品质等职业素养更看重。可见,开设职业素养课程,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和养成,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符合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求的关键。
2.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注重教育内涵建设与发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不单是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仅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毕业后可能会一时找到工作,但从长远看,是不可能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的。所以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建设,还需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要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设置职业素养课程,从培养学生成长所需的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做事与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入手,把行业、企业的职业规范融入到课程教学和日常的管理行为中,促使学生用职业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才会得到真正落实。
3.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从重视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转向不断发展的职业能力,从训练人的机械性的技艺转向为个体未来的工作生活作准备。因此,高职教育要教给学生一种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是培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因为学习能力是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必需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先决条件。二是培养职业素养。因为真正在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技术技能,而是包括技能在内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要把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建立长效机制,探索出一个适合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以满足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策略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体现。与职业技能的反复练习就能习得相比,职业素养的养成的过程更多的是一个学习、体验、内化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需要学生个体主动自觉地去领会、感受和顿悟。职业素养既然来源于职业生活世界,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也应融于整个职业生活世界与工作环境中,而不能从中抽离出来,空洞地说教与灌输。
因此,职业素养的课程内容要紧贴行业、企业的工作实际,选取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把职业素养这种无形的软要素有形化,通过各种训练活动和综合性实践对学生的精神面貌、价值观等施加影响,在渐渐的积累、内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1.注重职业生活情境的创设。职业素养存在于职业生活世界中,存在于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中。纯理论的教学可能永远也无法准确勾画出职业生活世界的生动要素与临场状态。我们要创设贴近职业生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处理各种事务,在职业行动的过程中提高职业素养。如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讲述“顾客就是上帝”,可以模拟酒店职场环境,让学生现场服务,在职业活动的具体环节和行动中去体会。创设职业生活情境不只是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学习的“精神场”,在模拟或真实的职场情境中,职业素养才会摆脱枯燥的符号性存在,被赋予情感结构。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并体验生命成长和素养提高。因此,我们要悉心引导学生沉入职业生活情境中,采取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有效组织各种活动,促使学生用职业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
2.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个体的职业素养是外在的社会、企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渗透于人的内心的结果。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是学生主体自我积极建构的过程。它不可能自发地生成,而是在价值引导下、在精心设计的职业生活情境中通过体验自主建构生成的。体验活动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是个人化的经验,也只有让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才会有效促进体验者的职业素养的养成。当然,学生的个体体验是有差异的,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着眼于学生自我成长内在动机的唤醒,以模拟的教育情景或真实的职业生活环境为背景,设置各种训练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获得职业道德的情感体验并内化为自觉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让企业参与到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对职业素养教育,高职院校不能脱离企业自己搞一套,而要让企业参与,共同培养。可以请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学校,直接讲解企业生产、管理的要求,传递企业文化真谛,把行业要求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满足企业要求的职业素养,缩短学生的适应期。也可请在企业工作的优秀毕业生走进课堂,在高职生中树立可感、可知、可信、可亲、可学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把艰苦创业、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等品质内化为每个学生自觉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教师与学生还可以一起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真实运行环境,体验企业职业行为规范。
三、影响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要素
1.教师的职业素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是职业素养教育课程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职业素养决定着学生职业素养。在学校,教师的言谈举止往往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为此,学校应积极探索各种途径和方法,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一是重视职业素养课程的建设,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整个职业教育中,制定激励措施鼓励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加入到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的行列。二是开展教师下企业培训学习和教学研讨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苦练基本功,熟悉业务。只有教师自己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去影响学生。
2.职业素养考核评价机制。传统的教育评价以卷面成绩作为考核手段,但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适合学生的职业素养考评,因为无法体现学生职业素养获得与提高的动态过程。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应注重过程评价,将日常行为考核记录和学期总结考核相结合;考核评价机制应重视客观性、可行性和综合性;要制定严格的习惯评价标准,按照学生进入社会后所需的各种职业素养进行管理,如自我管理、时间管理、团队合作等,在课程项目中贯彻实施。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包括教师考评、学生自主性评价、同学互评等。建立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档案,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真正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
参考文献:
[1]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2]沈时仁.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2010(6).
[3]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6).
篇8
“校企合作—班企共建”是全面提升90后高职生职业基本素养的重要途径,能提升90后高职生职业意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沟通能力、信息素养能力、身心素质能力、职场礼仪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班企共建”的渗透作用,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班企共建”的内涵,建立企业与学校、企业与班级之间良好合作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使90后高职生职业基本素养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关键词】
“校企合作—班企共建”;90后高职生;职业基本素养;渗透作用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壮大,但90后高职生就业状况并不理想,原因有多种。其中90后高职生在职业素养方面与目前市场经济下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存在明显差异,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所以职业基本素养基地建设势在必行,使90后高职生能够顺利就业,并提高就业质量及职业生涯的持续性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和重点工作,更多的是结合理论教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使得更多的90后高职生能就业、就好业及保持职业发展的持续性。对此,我院特提出开展“校企合作—班企共建”工作,通过此工作使学校全面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90后高职生职业基本素养。
1 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1.1 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
职业基本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基本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
1.2 职业基本素养的构成要素
就职业基本素养的构成要素而言,不同机构和学者的理解虽然不尽相同,却也存在一些共识。比较典型的观点归纳为:
职业意识能力。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也叫主人翁精神。
人际关系能力。是指人际感受能力与人际反应能力的综合,前者是对他人及他 人与自身关系的觉察能力,后者则是对他人及他人对自身影响的行为应对能力。
沟通能力。指一个人与他人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内在动因。
信息素养能力。是一种“使人能够更有效地选择、查找及评估传统或网上资源的技巧”。
身心素质能力。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
职场礼仪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
2 “校企合作—班企共建”对90后高职生职业基本素养提升的作用
据相关材料显示,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中,有70%左右是学生到企业参加一般性质的顶岗实习,企业则派相关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参加学校教学管理组的有关活动;少部分校企合作是通过校企双方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定向委培或联合开发项目等方式进行;极少数校企合作是通过组建经济实体等方式进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办学。如我院就90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前三种形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创新开展“校企合作—班企共建”工作,让90后在籍在校学生受益匪浅。
2.1 “校企合作—班企共建”能提升90后高职生的职业意识能力
我院“校企合作—班企共建”工作中,企业进班后就模拟企业框架结构,针对不同的企业性质给学生设置相应的职务,如CEO、项目经理、项目组长、技术员、策划员、宣传员等,让学生充当职业人提前了解自己所对应的职务所应具有的职业意识能力,当学生去企业参加职场体验时就能很快进入状态,积极主动认真的开展工作,有责任感的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企业的工作。
2.2 “校企合作—班企共建”能提升90后高职生的人际关系能力
我院“校企合作—班企共建”工作中,通过开展厚溥杯学生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能走出紧张的学习氛围,在拓展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相互沟通、相互鼓励、相互信任、团结一致击破各个关口,最终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化解同学之间的隔膜,拉近彼此的距离。也可以使性格内向害怕交往人际关系能力弱的同学走出内心的障碍,提升了人际关系能力。
2.3 “校企合作—班企共建”能提升90后高职生的沟通能力
我院“校企合作—班企共建”工作中,通过开展《职等你来》大型模拟求职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有自我介绍、才艺展示、求职意向表达、回答企业问题等环节,提升了90后高职生的临场发挥能力、自信心、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当场就有多个学生成功地被企业录取。
2.4 “校企合作—班企共建”能提升90后高职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我院“校企合作—班企共建”工作中,要求90后高职生参加职场体验后对企业进行画像,另外在职业基本素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提交实践报告和心得。在这些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选择、查找及评估传统信息或网上资源的技巧,提升了信息素养能力。
2.5 “校企合作—班企共建”能提升90后高职生的身心素质能力
我院“校企合作—班企共建”工作中,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围绕学院各个角落定向寻宝,在培养90后高职生熟悉校园、热爱校园的同时使他们的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提升了身体素质能力;二是学生参加职业基本素养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对于就近的企业学校要求学生步行前往,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
2.6 “校企合作—班企共建”能提升90后高职生的职场礼仪能力
我院“校企合作—班企共建”工作中,如达内公司开展的《成为一名成功的职业人应掌握的职场礼仪》活动,模拟职场中有对礼仪的具体要求,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职场礼仪的重要性,并深刻掌握职场礼仪要领,如敲门、握手、接听电话、接待、安排餐位等等,全面提升了90后高职生的职场礼仪能力。
3 深度的“校企合作—班企共建”是90后高职生职业基本素养提升的质量保证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多数采取与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某个时段送到企业进行职场体验。一般会选择在毕业前夕,且体验时间较短。通常认为这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对90后高职生职业基本素养的提升会有帮助,但由于合作的深度太浅,导致效果并不乐观。
基于共同利益的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才能保证90后高职生职业基本素养提升的质量。如共同研发新产品,并形成共负盈亏的经济体系。在共同研发的过程中,不仅能将90后高职生带进工作区,也能让90后高职生参与技术创新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这种参与可以贯穿于90后高职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着实提升90后高职生职业基本素养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增加高职院校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深度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长期合作的保证,也是90后高职生职业基本素养提升的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剑飞.以“六个整合”打造就业能力——校企合作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新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篇9
【关键词】创业教育 职业素质培养 高职生 问题 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普遍重视。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对高职生进行创业教育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和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其中,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培养高职生独立而成熟的就业方式,使其能够更好地走向社会。由于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受到的重视程度不高,在创业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对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也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因此,本课题在创业教育的视角下研究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揭示我国现阶段对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对策,对完善更我国的创业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职业素质培养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职业素质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基础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应对这种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越来越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而且也能够在学生创业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带动就业。职业素质培养是创业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创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创业职业素质具有双重性的内涵,对创业职业素质内涵的培养,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认知策略、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包含了创业教育的最基础的课程,与职业性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创业教育的基础。
(二)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关键
职业素质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关键。首先,创业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旨在去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培育更多的创业者,来适应已经到来的创业时代。其次,创业者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化。职业素质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培养学生的创业个性品质和创业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对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自我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职业素质的内涵解析
创业职业素质已经内化成人的基本素质,是人在职业化素质中有待开发的基本素质潜能。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能够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主要表现为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在创业教育中,创业职业素质的内涵主要分为两个层次:
(一)第一层次为基础性素质
创业职业素质的第一个层次为基础性素质。它主要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认知策略和态度。首先,它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任何一个创业者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取一般是最常识、最基本、最大众的、最基础的,并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就可以得到;其次,它还包括认知策略和态度,它是指创业者所具备的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和态度,即具备创业所具有的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和意识。
(二)第二层次为发展性素质
创业职业素质的第二个层次为发展性素质,它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首先,它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必须经过后天系统地学习而掌握的一系列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指的是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在掌握了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后,创业者还必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面对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的意识以及具备面对创业困难时百折不挠的精神;最后,还包括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是指具有面对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创业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相对于外国而言,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对其研究得也比较少。因此,我国在创业教育的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教育理念落后,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跟国外相比,我国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我国的教育理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现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是,当今高等院校的创业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没有发生变化,没能与时俱进。比如,过去许多用人单位比较注重专业技能,因此,许多高职院校便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今,用人单位在注重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人际交流、合作等录用者的职业素养方面的内容,但学校仍然没有改变教学理念,一如既往地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虽然拥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却欠缺了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和合作等方面的品质,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而被拒之门外。
(二)创业思想渗透性不强,创业环境差
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一个问题是创业思想渗透性不强,创业环境差。一方面是我国国民的创业意识比较淡薄。第一,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使我国市场经济起步比较晚,工商业长期处于受压抑的地位。第二,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学校更多地注重精英的培养,只有少数的学生成为创业者,其他大多数学生还是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受安居乐业思想的影响,满足于现状,缺乏创业意识和职业素养。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缺乏创业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在扶持企业、控制创业风险等方面的作为比较缺乏。在一项调查中,近80%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意愿,只有42%的大学生会真正实践,最后成功的却只有1%,成功率非常低,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相关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如银行贷款、户口档案、注册登记等环节上存在很多瓶颈,相关政策的缺失,使大部分创业者望而却步。
(三)师资队伍构建不合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构建不合理。我国高职院校创业职业素养的老师大都是兼职型的,没有专门的指导老师传授这门课程。创业教育的老师没有定编定岗,没有工作量,也没有考评办法,这种模式下的老师只是对职业素养进行轻轻的点拨,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其次,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也不合理。创业职业素质培养基本上都是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设,以选修课等非强制性的方式进行教育,而讲课的内容也只是重形式轻实质,重理论轻实践,仅仅停留在理论课的基础上。
五、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完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要培养一批适应社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我国应当完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一,学校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先确定是否属于创业型人才,然后对学生进行完善的职业规划,制定适合学生自己的职业规划,再对其进行引导,培养相应的职业素养,特别是对于有意向创业或已经实施创业的学生进行引导,努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开发他们的创造性,培养能够达到与职业相匹配的职业素养。第二,学校应及时跟进用人单位的用人动向、用人需求。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理念。此外,学校也不能因为学生毕业就结束对其的职业指导,更应对进入用人单位或自主创业的学生做及时的跟踪分析,然后反馈到学校的教育当中来,可以促进学校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
(二)加强创业思想渗透,改善创业环境
由于重农抑商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创业氛围不高,创业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要加强我国的创业思想渗透,校园环境是一种最直接的熏陶方式,在校园中渲染创业气氛,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创业意识。首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社团事务中,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增加学生的阅历和创业动力。其次,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校内外实习的机会,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为今后的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模拟创业大赛等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性,使学生能够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合理设置课程
创业教育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我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建存在不合理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首先,应提高教师的专业性水平。在外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由学术水平较高的理论科研老师和来自企业或行业协会的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构成。如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管理》课程,其上课模式是一个课堂由两位教师一起教授,一位是正式的教授,一位则是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兼职教师。我国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来丰富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其次,对于创业教师应当做到定岗定编,确定工作量,将其纳入考核制度,使创业教师不再处于兼职型的状态,此外还应每年定期对这些专职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
合理的课程设置也会提高职业素质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创业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都是以一种选修课的形式存在,且一般的课程模式都是“重形式轻实质,重理论轻实践”,其课程设置存在极大的不合理性,我们应合理进行课程设置。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将职业素质培养设置为必修课的形式,不应当只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其次,应将创业思想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去,所有的创业教师应当传授与职业素养有关的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创业基本素养,同时选定合适的教材,开设专门的礼仪课,学习基本的礼仪素养。最后,讲课的内容应当注重实践,突出操作性和应用性。在课程设置上,不应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要适当安排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重视职业素质的双重内涵的培养
由职业素质的内涵可知,创业者的创业素质包含两个层次,我们在对创业者进行素质培养的时候,应当进行双重内涵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创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对这一方面的培养一般是比较重视的;另一方面是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这一部分往往内容单一枯燥,学生都以为对职业素质道德素养已经了解,但能够做到的却少之又少,因此会产生排斥的现象。而在现实中,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更能展现创业者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学校应当注重学生这方面的培养。首先,学校可以采取新颖的授课方式,由老师决定主题,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对就业中关于职业道德的现象进行讨论、点评,加深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其次,学校还可以通过模拟面试创业中遇到的挫折,锻炼学生的承受力,使学生在困境中能够展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训练中培养自己的创业职业素养。
六、结语
高职教育最主要的是输出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创业教育模式下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高职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以及具备在创业过程中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职业道德意识。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无论是在今后的就业还是创业当中,都增加了社会对高职生的接纳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杨燕.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高职生就业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3, 23(4):39-42.
篇10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校园文化
一、导言
校园是学生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努力推进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客观要求,对于全面提升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促进医学院校内涵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建设以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的校园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如何克服这些消极因素,将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下去,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性不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其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但是在一些医学院校中,校园文化建设依旧面连着系统性不强的问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医学院校为了提升硬件方面的实力,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有形的物质文化建设中,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说的多、做的少,缺乏长远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有的甚至将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规划上,具体实施的则很少。诚然学校的发展需要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但是过分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对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医学特色
作为以培养医疗卫生战线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突出体现这一特点,将提升学生们的职业素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部分医学院校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格局时,并未充分认识到体现医学特色的重要性,校园文化的建设缺乏应有的医学精神。这些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斥着浓厚的实用主义,将社会需求作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这与建设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部分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当做是娱乐活动,没有充分意识到校园文化的教育意义,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缺乏能够反映医学院校特色、能够引导医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学校自身的特色便难以体现出来,建设一流医学院校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三)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缺乏文化内涵
当前,一些医学院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制度管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引导、激励、凝聚和约束等方面的作用,把强化制度的作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未能将制度管理提升到文化层面,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缺乏人文内涵。这就导致学生们对这种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认同感,有的甚至抵触这种校园文化,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出现了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
三、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大学校园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体现的是一所学校的人文修养与精神,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一门科学属性较为明显得学科,医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精神,但同时也应注意对于学生们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从学生们的思想特点出发,挖掘学校自身的文化资源,并将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教育平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尤其是网络平台,在信息传播中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院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将网络作为弘扬医德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空间。例如可以开通网上展览室,将学校的校训、先进典型事例、学校动态、学生的交流互动情况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们观看和学习。既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又方便学生们及时浏览,可谓一举多得。
(三)以社会实践促职业素养形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校园十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但也不能忽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医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他们更好的了解社会、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应当重视社会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把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作为一个重要载体,不断丰富实践内容,拓展实践范围,创新实践形式,使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专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