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评论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经济评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经济评论

篇1

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inn.),又称:醋柳、黑刺和醋刺,对气候和土壤适应性较强,适宜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及草甸土等多种土壤类型。沙棘生命力旺盛,生态适应性及抗逆性很强,功能多样,生态价值、医疗保健功效和经济效益巨大。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沙棘隶属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HippophaeLinn.),广泛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和欧洲西部斯堪的纳维亚南部至巴尔干半岛、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区域,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在沙棘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领域,俄罗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即开始沙棘遗传改良及良种选育技术的研究,成绩显赫,欧洲一些国家和蒙古国亦先后开展类似工作,经济效益显著。中国关于沙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从事沙棘良种选育及遗传改良方面的研究,开展了地理种源选择与区域性栽培试验,力求在优良种源和优良小群体内筛选抗逆性较强的优异种质。林木引种驯化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存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手段,引进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的外域生态经济型树种,可为乡土树种的遗传改良提供新的优良基因资源。笔者在引种驯化及多点联合区域试验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开展生长适应性、生长性状分析及早期综合评价,旨在为高寒地区生态经济林基地建设提供科技含量高的优良品种。

1材料与方法

遵循原产地与引种区环境条件相似之原则,引进俄罗斯布里亚和国选育的大果沙棘6个优良品种[标记:ALY()、ART、CSE、CYI、YSH、HJN],在伊春市带岭区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建立俄罗斯大果沙棘子代测定林[5-6]。子代测定林共配置60个优良单株子代,设置5次重复,采取开沟或穴状定植,株行距3.0m×1.0m,雌雄比例10∶1,并以ALY为授粉树。定植的沙棘进入结实期后,测定评价果实性状,在此基础上,系统开展优良家系选择。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的GeneralLinearModel中Univariate软件[7]进行方差分析、LSR检验其中:方差分析线性固定模型为Yijk=μ+Bi+Fj+BFij+εijk,式中,Yijk为第i个区组第j个家系的第k个观测值,μ为总体平均值,Bi为区组,Fj为家系,BFij为家系与区组间的交互作用,εijk为误差。

2研究地点自然概况

研究地点选设在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实验局,地处小兴安岭南坡,地理位置:E128°37′46″~129°17′55″、N46°50′08″~47°21′32″,地形呈纺锤形,北部山地河深、沟窄、地势平缓;南部山地沟宽河浅,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该区域属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和太平洋季风的双重影响,冬季漫长且干燥、寒冷、多雪;夏季短促、湿润而温暖。气温变化较大,平均气温1.4℃,月平均最低气温-19.4℃;月平均最高气温20.9℃,无霜期115d,降雨量661mm,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份,占全年降雨量50%,年日照时数2156h。土壤主要包括:山地暗棕色森林土、草甸土、沼泽土、石质土等4种土壤类型,⑴暗棕色森林土:暗棕色森林土是境内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带性土壤,发育在花岗岩沉积、坡积和冲积母质上;⑵草甸土:草甸土多分布在河流两岸、冲积平原、河谷阶地和山间低平处、草甸植被和草甸疏林植被下;⑶沼泽土:多分布在山前洼地、沟谷盆地、冲积扇前,地表排水不利、土层中有季节冻层或永冻层,且水分不能下渗的地方;⑷石质土: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顶沉积母质或跳石塘地带。

3结果与分析

3.1引种品种共同特性针对中国沙棘及其子代存在枝条棘刺多、果实小、果皮薄、果柄短、产量低、难采摘等缺点的现状,有目标地引种外域优良品种(品系),通过引种驯化和远缘杂交育种,实现对中国沙棘的遗传改良和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俄罗斯大果沙棘优良品种的共同特点:⑴枝条无刺或少刺;⑵果实大,纵径较野生沙棘提高2~4倍;⑶百粒果实质量较野生沙棘提高3~6倍;⑷果柄长,易采摘;⑸果皮较厚;⑹单株果实产量较野生沙棘4~8倍。

3.2引种品种子代生态适应性分析为探讨外域沙棘品种对我国高寒地区的适应性,连续3年进行多点联合区域试验,测定结果(表1)表明:6个引种品种的定植成活率及保存率均高于85%,以HJN品种定植成活率(95.3%)和保存率(94.8%)最高,枯枝率(3.7%)最低。定植成活率由大至小序列:HJN>CSE>CYI>ART>YSH>ALY;定植保存率由大至小序列:HJN>CSE>ART>YSH>CYI>ALY;枯枝率由小到大序列:HJN>ART>YSH>CSE>CYI>ALY。可见,引种的外域优良品种生态适应性较强,长势良好,适宜我国高寒地区栽培。

3.3引种品种子代生长性状变异分析6个引进品种间的冠幅、分枝株量、树高、地径、叶长和叶宽等数量性状变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由表2可知,家系间植株分枝株数变异较大,平均变异系数17.32%,变异幅度在12.45%~22.23%之间;冠幅、树高、地径、叶长和叶宽5个性状变异较小,生长均衡,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6.90%、5.57%、7.88%、7.11%、10.88%,仅HJN品种内家系间的冠幅、树高及地径3个性状变异略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3.30%、32.71%、14.94%。方差分析结果(表3)表明:6个生长性状基本呈正态分布,显著性概率在0.000~0.009,均小于0.01,差异极显著。

3.4引种品种子代果实性状变异分析在沙棘引进品种生长性状测定分析的基础上,对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及单果质量等性状统计描述、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分别见表4和表5,由2个表可见,5个沙棘品种间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和单果质量3个性状变异较小,变异幅度分别在3.86%~6.65%、4.37%~6.10%及7.85%~15.71%范围内;品种内家系间3个果实性状变异较小,仅家系间单果质量变异略大,变异幅度7.85%~15.71%。其中:CSE家系间变异最小,HJN次之,变异系数分别为7.85%和9.80%;ART家系间变异最大,变异系数15.71%。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结果(表5)表明:引进品种3个果实性状显著概率均为0.000,差异极显著,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及单果质量由大至小序列分别为YSH>HJIN>CYI>CSE>ART、YSH>HJN>ART>CSE>CYI、YSH>HJN>CYI>CSE>ART,其中:YSE、HJN和CYI等3个品种果实纵径列前三名,果实纵径分别为12.75mm、12.82mm和12.74mm;ART果实纵径(11.34mm)、单果质量(0.43g)最小,YSH果实横径(8.95mm)、单果质重量(0.57g)最大,CYI果实横径(8.07mm)最小。

4结论与讨论

4.1引种外域品种的定植成活率和保存率均高于85%,枯枝率较低,生长势较强,适宜我国高寒地区标准化生态栽培;

4.2引种外域品种间叶片长和叶片宽的变异幅度较小,变异系数分别在4.75%~9.17%和8.84%~12.65%范围内,且品种内家系间叶片长和叶片宽变异较小;

篇2

[关键词]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轮机检验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227-01

1 导言

在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天然气、石油等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开发与勘探已经从陆地向深海区转移。自升式钻井平台与传统固定的海上平台相比,需要更多的建造投资,技术难度和风险也相应提高。自升式钻井平台通常为方形(四桩腿)或三角形(三桩腿)主船体,通过升降及锁紧机构与桩腿相连。桩腿通常分为壳体式和桁架式两类,壳体式桩腿(圆柱或方柱)一般只用于60-70m以下的水深,而深水自升式平台一般都使用桁架式桩腿。平台就位后,桩腿从围井区下放,桩靴(或沉垫)插入海底,主船体抬升离开水面并预留一定气隙。平台工作时,悬臂梁结构外伸配合钻台就位,实施钻探作业。

2 船级社规范研究

从目前主流的自升式平台来看,主要的入级审查都集中于ABS和DNV-GL。近年来,随着大量中国船厂进入建造市场,CCS也在审查领域积累了较多经验和案例,逐步开发并完善了相应入级审查规范规则。现就近年新增的一些设计及审查要求进行介绍和讨论。

随着自升式平台的作业水深不断加大,其桁架式桩腿设计由于整体刚性偏弱,在受到环境载荷作用下时,平台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动态响应和附加载荷作用。因此,各大船级社规范均对平台设计提出增加动态响应和P-Δ效应计算的要求,并给出几种推荐做法。从目前已开展的项目分析情况来看,以400ft(121.92m)桩腿的JU2000E/CJ50自升式平台为例,按照规范推荐的保守方法计算,平台动态响应和P-Δ效应所带来的附加载荷可达平台桩腿设计总载荷的30%左右。从载荷作用模式分析,桩腿越长则刚度越弱,桩腿结构固有频率如果接近波浪载荷周期,则易受激振力影响。此外,平台水平偏移量增加以及平台主船体自重增加,均会增加P-Δ效应。由此可见,该项内容的增加,对平台桩腿设计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能确保自升式平台在恶劣海况下工作和生存的安全。

DNV-GL在自升式平台规范和指南(OS-C1042012、OSS-C1042012、RP-C1042012)中,根据平台设计的发展,补充了高强度钢的使用说明;同时结合其审核及研究经验,给出P-Δ效应、桩腿特性等一系列简化估算方法介绍,便于设计者在设计初期应用。

针对自升式平台就位后需移动平台上较多大型结构以满足作业要求的情况,ABS特别增加章节(ABSMODU20123-1-2),提出关键区域图纸(CriticalStructuralArea)的审查和检验要求。在图纸和计算审查方面以及现场建造和检验环节,均对重点区域(诸如升降机构室及其加强、悬臂梁轨道及其加强、桩腿及桩靴连接区域、桩腿上的管节点、桩腿齿条板对接位置等)加以关注和跟踪,确保平台安全可靠。

3 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过程中的轮机检验

3.1 电缆的敷设检验

电缆的敷设检验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电缆一般由绝缘体、绝缘带、导体、中间介质填充物、外护套、铠装、护套这几部分组成。在敷设工艺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聚氯己烯制成的电缆不允许使用在冷藏舱内,冷藏舱的低温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此种电缆的绝缘性能。另外,锅炉舱哪的电缆应全部采用明线敷设的方式。

(2) 电缆离蒸汽管及其法兰、锅炉和电阻器等热源的距离应大于或者等于100毫米,距离小于100毫米就需要考虑采取有效的隔热措施。电缆上不允许喷涂泡沫塑料等隔热材料,在隔热绝缘层不允许设有电缆敷设。

(3) 电缆穿过浇铸型电缆筒,电缆与电缆或者电缆与筒壁之间应留有一定的间隙,不应将电缆都聚集在电缆筒中间。另外,电缆的外径总截面积不能超过电缆内径面积的百分之三十。在电缆敷设检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各个处所实际的防火分隔要求,确保防火贯通件和填料满足要求,排除一定的安全隐患。

3.2 风力计算与修正

风载荷是自升式平台的主要控制载荷,其计算评估方法主要有规范计算、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现行规范在计算风载荷时主要采用面积投影法,不考虑空气动力学干扰的影响,结果偏于保守,通常比风洞试验结果大10%-30%。相对而言,风洞试验能更好地反映空气动力学干扰(即不同结构构件之间的风场干扰引起的风载荷变化以及结构的遮蔽效应等),其结果更为可靠,尤其对于直升机平台等侧向投影面积较小但实际对总体风载荷影响较大的结构,只有经过风洞试验才能更真实反映其对风载荷的影响。数值模拟需要丰富的经验才能保证一定的精度,其精度受湍流模型的选取影响较大,通常需要与试验或实测结果对比调整后才能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3.3 电气设备的安装检验

(1) 电气设备安装在相应的处所,首先应考虑其防护等级,即IPxx。例如在露天甲板(存在大量进水危险)安装一台风机,应首先检查这台风机防护等级是否为IP56。

(2) 电气设备不应贴近油舱,油柜或双层底储油舱等外壁表面安装。若必需安装时,则电气设备与此类舱壁表面之间,至少应有50mm的距离,但在工作时能产生高温的电气设备,严禁在上述油舱、油柜外壁表面安装。

(3) 危险区内安装的电气设备不仅要求施工质量满足相关的标准规范,符合相应的防爆要求,而且要求所选用电气设备防爆等级与其所安装的危险区等级相一致。

3.4 船舶电站和发电机的检验

在船舶发电机和配电板的检验中,首先应该注意配电板和发电机及其电缆的安装。主配电板应和主发电机组位于同一主竖区内,如机舱、设在机舱内的控制室或集中控制室。主配电板应尽量避开湿度和油气较大的位置,不得直接安装在机舱底层甲板上,若无法避免时,主配电板底部应设有紧密的底板,电缆贯穿底板必须具有水密的贯穿工艺。主配电板的前后通道上均应铺设有防油、防滑和绝缘的地毯或格栅板。主配电板的前后应设有坚固的绝缘手柄。电缆进入主配电板处应设有防止漏水沿着电缆进入配电板内部的措施,例如在电缆进口处填上水密填料,建议电缆由配电板下部进入主配电板。主配电板内部的引线应成束固定在配电板的骨架上,并注意和主汇流排保持一定的距离,远离发热元件。在具体进行发电机和配电板试验时,首先应该测量发电机的冷态绝缘,分别测量定子绕组的三相对地绝缘,均应不小于1MΩ。第二步是进行发电机ACB长延时和短延时脱扣试验,通过模拟试验,检验主配电板空气断路器在发电机过载和短路情况下的保护能力。在发电机额定电流125%-135%时,延时15-30秒断路器分断,在发电机电流为额定电流的200%~250%,原则上为瞬时脱扣,延时时间应不大于0.6秒。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洋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随着近年来陆地资源出现短缺的问题,陆地环境恶化的情况十分严重,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开发与勘探已经由陆地向深海区转移,各国都提高了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深入研究自升式平台的动态分析技术和风载荷评估技术,并进一步结合模型试验、流体计算、甚至现场实测数据等,进行平台设计优化。

参考文献:

篇3

1.当今世界建筑界的脉搏

本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环境革命,第一次发生在6O年代末7O年代初,人们开始辩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转向对环境的关注。8O年代末和9O年代初是第二次环境革命,这一次重新界定和扩大了许多原有的慨念,并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

1987年以布伦特兰(Bruntland)为主席的联合国与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可概括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国际建协2O次大会的议题来看,建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与自然进行全面的对话。今天"人类环境科学"基础上的建筑学使众多建筑师真切体会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也因此感到了新趋势下当代建筑师的责任和创作的冲动。"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促使建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人居环境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而建筑、城市和园林则成为其主导学科。研究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创造无废、无污、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建筑文化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历史使命。

2.美学标准的发展

世纪更替,建筑学领域的拓展,不仅使建筑学的体系框架发生了变化,也使建筑师对建筑学中所包含的一些分支理论提出了再认识。

建筑美学可算是建筑学体系中老资格的一个分支。从《建筑十书》、《模式语言》、《形式美的原则》到我们今天建筑学的教科书,古典的比例、尺度、色彩等美学原则一直左右着我们老一辈和新一代建筑师对建筑的评判标准,至今它也仍是我们许多专家在对国优、省优和部优建筑进行评判时不可不提的关键点。以往如若某位专家或口头或撰文,以连篇累续的美学原则来评价一幢建筑是如何如何美或如何如何丑时,只要他的美学原则引用得无误,众同僚大约都会颔首称是一致曰正确。可是就在传统建筑学被拓展、建筑师被更广博的知识和技术所武装、人类要求在改造生存环境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今天,一定会有不止一位建筑师站出来大声提出异议:我们以前一直公认为美的建筑,放在人居环境这样一个大范围中,从资源评价、景观评价、生态环境分析、无废无污绿色建筑等方面来评判,它还能是一个优秀的建筑吗?传统建筑美学的原则是否应当更新?或许现在或将来某一天我们回过头来用发展了的美学原则再来检验我们当初的结论会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结果。

这不是耸人听闻,更不是哗众取宠,因为就在我们建筑师们仍不舍得抛弃旧的观念、不情愿接收新的观念的同时,我们的近邻经济地理学家们、人口学家们和生态学家们已经开始做着本应属于我们建筑师的研究工作。他们运用GIS系统、资源评价系统、生态分析等对我们一些建筑师来讲还很陌生的理论和方法,切切实实地对人居环境进行了全新的研究和评价,使建筑学内含得以扩大,使建筑学的研究方法得以更新。他们的成果是显然的,是有说服力的,是科学而进步的,我们没有理由不赞成他们。当然最关键的是我们没有理由不修正我们的思想,不去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从传统建筑美学走向生态美学

1.传统建筑设计及美学标准的局限性

随着自然环境危机对人类的警示,传统建筑设计及评判标准在面临人类越来越高的生活质量要求和复杂的生态问题时其局限性就显现出来。面对当今建筑这样一个超越形式与功能的复杂系统,传统建筑设计及评判标准由于缺乏对环境、生态和与建筑相关的自然的深刻认识,使得我们对建成的建筑及城市环境对外部系统大自然未能有良好的作用,因而其生态效益由于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微乎其微。

从生态出发的建筑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建筑设计,是将建筑视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开放系统,是一个有人参与、受人控制的主动系统。其侧重研究的并不是单纯的形式问题,而是建筑系统的能量传递和运动机理,其目标是多元的。

2.自然美学和生态美学

建筑,凝结了建筑师的情感。在传统(自然)美学中,它强调形式与功能的结合,注重体量、色彩、比例、尺度、材料和质感等视觉审美要素及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具有代表性且为世人所传诵的作品皆出自大师之手,因为他们独具各自的风格,美妙的构图、精致的比例、完美的空间组合无不给人美的感官享受。显而易见,这种偏重审美的评判取向均是以人为衡量的标尺的,它为了人类而美。然而,实际上建筑并非只为人而美,它包含着自身的价值。汉斯·萨克塞指出:"物体的美是其自身价值的一个标志,当然这是我们判断给予它的。但是,美不仅仅是主观的事物,它比人的存在更早。"

在自然中,众多生命与其生存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协同关系与和谐形式就是一种自然的生态美。"空气、水、植物在生命维持的循环中相互协调,这本身就是美,并创造着美。"建筑师的创作是一种人工环境的创造,如果我们不否认当代建筑设计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的话,那么在建筑这一人类基本生存的环境中,我们也完全能够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创造法则的前提下,借助于建筑师的生态观念、高超的科学技术和结构手段,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具有生态美学标准的人居环境。

3.建筑审美的生态美原则

如若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去研究建筑审美的标准,那么生态美学的三个特征(或称原则)应是建筑评判的尺度。

生态美学的第一特征,生命力。生态美是以生命过程的持续流动来维持的,良好的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具有生命持续存在的条件。如果这一生命持续存在的条件不具备或是被破坏,诸如因建筑的营造造成了景观的破坏、环境的污染、能源的巨额耗费等等,那么这一建筑显然是没有生命力甚至是具有破坏力的,也就根本谈不上美了。

生态美学的第二特征,和谐。人工与自然的互惠共生,使人工系统的功能需要与生态系统特性各有所得,相得益彰,浑然一体,这就造就了人工和生态景观的和谐美。对建筑而言,和谐不仅指的是视觉上的融洽,而更应包括物尽其用、地尽其力、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的第三特征,健康。建筑最终是服务于人类的,在争取到自然与和谐的前提下,创造出使人生理、心理、现实、未来的需求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特质的建筑应是当代建筑师设计的一个原则。"一个能使人类天性得到充分表现的环境,是进化的环境。"

三、建筑策划是建筑创作与评论的重要依据

1.建筑策划的意义

"建筑策划"是什么?建筑策划就是在建筑学领域中,建筑师根据总体规划目标设定,运用建筑学及相关学科的原理,通过对目标环境及条件的实态调查,对目标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既满足业主要求又具有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而全面的建筑设计的依据。

由于建筑活动的特殊性使得建筑创作和评论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得不到新的发展,从思维方式、调查手段、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一直沿用传统的建筑创作模式,建筑评论与评价也多是停留在意识形态和感性描述上。2O世纪6O年代以后,建筑学理论流派竞相出台,建筑理论新概念不断涌现,然而方法的研究和科学的评价却相对滞后,于是出现了所谓的"纯粹建筑理论家"和"建筑设计匠人"。这种现象到6O年代末7O年代初随电子技术为中心的现代工业变革,出现了一些转机。系统论、信息论、计算机等现论和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论提供了科学的准备,建筑策划的萌芽在此出现了。它一方面强调建筑师创作思想的体现,强调建筑的社会性、文化性、地域性和精神性等主观感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又运用计算机、统计学、科学调查法等近代科技手段对感性的、经验的建筑创作思想进行整理、归纳和反馈修正,使建筑创作在理论与方法、经验和逻辑推理中进行。它是建筑创作和建筑评论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必然要求。

2.建筑策划是创造"精品"和建筑评论客观标准的保证和先决条件

建筑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于西方的过程。中国建筑从殷商时代开始至今三千多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从老子对建筑的释义到先秦古籍的《考工记》、汉代的《九章算术》、唐代王孝通的《缉古算经》、宋代秦九韶的《数学九章》及李诫的《营造法式》、明代的《园冶》、清代的《工段营造录》直到近世的《营造法原》等专著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论特别是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是我国建筑界的重要宝藏。但中国的建筑知识的教习一直是师徒相授、父子相传,往往人亡艺绝,阻碍了建筑学的发展。直到20世纪初,现代建筑师的称号及其知识传授方式才由西方传入中国,上述情况才得以改变。

由于我国建筑教育模式的特征和自身的局限,加上建筑创作中的社会经济因素等的影响,使建筑创作理论、方法和建筑评论的研究和发展较西方国家滞后了很长一段时间。建筑创作环境的窘迫、建筑论坛的封闭、建设部门结构体制的几十年一贯制,加上建筑商品化进程的缓慢,使得几十年来我国的建筑创作和评论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只片面强调经验传统,忽略方法论的研究;只注重经验资料的借鉴,忽略建筑创作思想和方法的创新;只强调建筑的空间组合、比例、尺度等感性的因素而忽略建筑与社会、环境、文化、使用以及技术中的科学性,使建筑完全变成了刻意追求风格和标新立异的个人情感的载体。建筑评论也雷同于欣赏一个雕塑或一幅画,浮于表面的感官评价被炒来炒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此时的建筑师无疑已经沦为一个匠人。这种情景在我国目前"大建设"时期同时又是外来各种流派蜂拥而至,而我们建筑师又极想一下子成名的特殊时期尤为显得突出。难怪有些我们认为相当不错的作品在外国人眼里是那么不可理解。

建筑策划的理论和方法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一个环节,在这里建筑师可以对项目的各种内部和外部条件进行分析,对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相关因素进行科学的研究,对建筑设计的条件进行定量的分析和逻辑的推理,使得建筑师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设计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关于建筑策划的"全民意识"

建筑创作无论有多少理论内涵和技术含量,其成果总是以一种具象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这种类同于艺术品且明明白白立于世间的展示,其招至而来的评论必将是全社会的。显而易见,全社会人群组成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和方式的不同,使得评判的结论干差万别。但无论如何,一幢建筑的客观条件是一定的,其使用及内在运作机理是一定的,因而它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的评价结论应是唯一的。可实际上,当众人评价一幢建筑时往往由于不懂得运用相关的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而只是停留在对外观和体形的评判上。公众都来有意识地提高评论的水平和评价的科学意识,普及建筑策划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全民的建筑审美素质是我们建筑创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建筑策划理论和方法的普及,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将日益被人们所重视。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已经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何种等级以上的建筑一定要进行建筑策划之后才能开始建筑设计。当建筑策划成为建筑创作中一项不可缺的环节时(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就会有许多专职建筑策划师及建筑策划事务所出现。随着建筑策划研究的社会化、商品化,其研究机构的组织形式、收费标准、管理体制直至法律程序也都将完善起来。那时,我国基本建设及建筑创作的发展就会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格局。讲求科学的、逻辑的以及社会和经济实效的建筑创作之风将盛行。

四、关于中国当代建筑评优标准刍议

1.优秀建筑的困惑

首规委一年一度在北京举办首都建筑设计成果汇报展,展出期间评选出当年度"十佳建筑"。建设部及其他部委和地方系统也每年举行国家、部委和地方的建筑评优活动。评优活动的成效是显著的,从中许多优秀建筑和设计脱颖而出,也缔造了一批基本功扎实、有社会责任心、不断追求完美的新一代建筑师。

但评优过后,再坐下来细细品味和研究那些获奖作品时,会发现其中有些建筑和设计尽管造型、比例、尺度和色彩雕琢得尽善尽美,但把它们放到环境中去,其与环境的结合是那么令人失望,不是标新立异与环境格格不入就是摆出自我为中心的架势。如若再深入研究更会发现在平面布局上大有将锅炉房面向周围居民区、大片的镜面玻璃幕墙明晃晃地反射向一侧小学校、为追求立面效果东西向大开玻璃幕墙使能源消耗大大超出规范要求、一味追求造型破坏自然的采光和通风的例子,如此等等实在令人不敢苟同。

如果有心翻看一下近来国外获奖作品,会发现其评选的标准似乎与我们大相径庭。获奖作品有些外观、造型极其普通甚至算不上美,但其对环境的分析与理解以及利用环境、改善环境、融入到环境中去、与自然合而为一却研究得那么透彻。其中利用自然的光、自然的通风、自然的景观、节能、储能的设计构想以及因此而衍生出来的全新的建筑形制其巧妙令人赞叹。特别是国外建筑师对待环境、自然、能源及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积极投入其中的热情着实令人钦佩。

显然,在当今潮流中优秀建筑的标准已绝不是单纯的造型上的好看与难看的问题了、没有对环境的分析与理解,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如此创造出来的建筑充其量只能是一个仅代表建筑师个人情感和意愿的作品。不可否认,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对建筑评论提出适应时展的全新的标准。

2.现代建筑评论对传统美学标准的拓展

现代建筑评论尽管加入了浓重的时代色彩,但也并非是对传统美学标准的全面扬弃。建筑创作的最原始的机理仍旧使我们不能放弃传统的美学原则。准确地讲,现代建筑评论的标准应是对传统美学原则的拓展。

首先是建筑的评论要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宏观指导。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早在198O年就已被国际自然联盟(InternationalUnionfortheConservationofNature)所接受,但大体而论,它只限于保护主义者的论坛,此概念引入建筑界只是近十年的事。它描述了一个不允许使自然资源基础恶化的过程。在建筑中"可持续性"特别强调地球与人类共生环境不被破坏,能够持续向未来发展,它超越了"节能"这一单一的概念,考虑寻求共生未来。既然当代建筑创作已不得不遵循这一原则,那么显然,衡量与评价它的标准也必然应遵循这一原则。

其二,现代建筑评论的标准应把自然和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放在第一位。建筑不是孤立的艺术品,它是人类活动的载体,更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如果一幢建筑破坏了景观,污染了环境,妨害了社会秩序,即便它再美也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建筑。所以,现代建筑评论应首先考察建筑对其环境的作用,看其在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景观、能源、小气候、排污及自净等方面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是否能是一幢无废无污的绿色建筑。只有当环境这第一位的问题考察充分了才能进行下一步对功能、空间、比例、尺度、美观等的评价。

第三,现代建筑评论标准应建立在客观的、科学的、定量的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这一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完全可以解决。GIS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动态模拟系统、实态调查快速跟踪系统等近代科技手段已逐渐为建筑师所熟悉,并愈来愈被广泛地运用到建筑设计与建筑评论中。

3、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筑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是时代赋予建筑师的历史使命,克服个人主义,拓展知识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是当代建筑师的首要任务。

篇4

一、紧紧掌握“正在改变”的好态势,坚决林业开展的决心

过去五年,是我市林业开展最快的五年,林业开展成就的获得靠的是各级党委、当局的刚强指导,靠的是全市人民的通力合作,靠的是局党组思维的解放、看法的进步,靠的是指导方法的改变。

二、紧紧掌握“难在改变”的新情势,找准影响开展的本源

当前,我市林业开展步子还不敷大、开展质量还不敷高、开展精品还比拟少、资金投入也分明缺乏等,这些都是我们建立林业生态市、创立全国绿化榜样城市的最大妨碍。只要从思维看法上真正掌握好新情势,找准存在问题的本源,改变观念,改变作风,改变指导方法,改变开展方法,这些问题才干获得处理,经济社会才干继续开展。

三、紧紧掌握“为在改变”的大趋向,明白往后开展偏向

2012年及“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紧紧环绕两大目的,抓好六项重点任务。两大目的是建立林业生态市和创立全国绿化榜样城市。六项重点:一是“两岭”增绿继续化,修建南北生态樊篱;二是三片开拓堆积化,加快财产构造调整晋级;三是五园建立花圃化,建立城镇居民后花圃;四是六线打造精品化,打造城市“绿色窗口”手刺;五是收集构建完好化;六是现代林业数字化,加速林业支撑系统建立。

面临确定的开展目的,加速指导方法、开展方法的改变,环绕时机、全局、规则、忧患、立异、实干、责任、为民八项内容,加强洞察、掌控、运作、应对、立异、执行、向心、凝集八种才能。

四、紧紧掌握“重在改变”的要害点,力促开展方法的改变

要害点一:发扬民主,群策群力。对每项严重任务,必需对峙召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评论研讨,从中层干部中咨询定见,从底层林业职工中求得论证,如斯,就能使指导班子连合,群众反对;如斯,就能契合时代的要求、契合人民群众的志愿。

要害点二:对峙进修,丰厚阅历。要增强每周的惯例进修。鼓舞指导干部到党校参与培训、到外埠调查进修,鼓舞职工自学进步学历。请市纪委的指导来警示提示,请宣传部的指导来宣传解读,请省林业厅的指导来授课进步。

要害点三:立异机制,完美准则。林业的开展离不开体系体例和机制立异。制订百分审核方法,对局属各单元进行审核排名;改善考勤方法,把改善任务作风酿成职工的盲目行为;立异造林技能,使造林成活率和保管率大幅度进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激起企业、大户造林的积极性。

要害点四:狠抓重点,突显特征。重点建立内黄大棚小杂果基地、林州核桃基地;建立林州市、安阳县西部黄连木生态动力林基地;加速五大丛林公园建立;逐渐建立城市生态防护圈。

篇5

papi酱微博

虽然是招聘广告视频,但它贯彻了papi酱的风格,并把大量诙谐的笑点暗藏其中。不到16个小时内,该微博收获7千多次转发、1.4万条评论以及8万多个点赞。其中有粉丝对papitube的招募给予肯定,表示papi酱“给了大家一个发展的平台。(doge)”

papi酱招募视频截图

热门评论

据了解,实际上本月25日,该视频已经在papi酱的微信公众号首发过,只是papi酱“忘了”同步发到微博,所以本次算是补发。

根据papi公众号信息,papitube这次招聘的职位包括表演者、幕后制作、脚本创作。其中“表颜艺术家”指的是网红预备队、模仿秀达人、语言健将等,“幕后嘿嘿手”的工作是平面设计、视频剪辑、后期制作等,“脚本创作者”需要会写段子、搞戏剧或者说相声等。

papi酱微信公众号文章

papi酱突然开始的各种招募,让广大粉丝欣喜的同时,也有人带着疑虑:papi酱要保证视频质量和更新速度,一个人忙不过来了?还是经过整改,papi酱的点子用尽不好笑了,需要换血?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未来网红将呈视频化、专业化、多平台化、多元化的趋势发展,网红都需要更专业的视频制作团队,去制造出更专业的内容,“papi招募团队在预料之中。”

另外,中国最大的中外籍模特经纪机构esee(英模文化)创始人郑屹,也曾就网红产业链条和亿邦动力网交流,他指出,网红产业的核心是“人+内容”,网红的内容生产环节即使一开始是一个人做,随着专业化发展,最后也一定需要团队完成。

郑屹还表示,如果要做网红经济,网红链条中的内容生产、粉丝运营、供应链、电商变现四大环节,需要不同领域的公司、人才共同完成。

目前做网红经济的人群至少包括三种:电商,自媒体(papi酱、逻辑思维等),经纪公司(esee、孵化器)。其中电商企业有电商基因,强在供应链,自媒体强在粉丝和内容,经纪公司强在做“人”的基因。

篇6

关键词: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

纸媒新闻评论可视化探索的价值内涵

(一)可视化趋势迫使纸媒加速生态重构

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近9亿,占网民整体的8成以上。新闻传播的可视化趋势,迫使纸媒必须加速生态重构。具体地讲,是从理性到感性,从宏观、抽象到微观、具象,从全面、严谨、深度向视觉冲击、画面美学、现场价值的重构。[1]

(二)纸媒新闻评论转型路径:观点可视化

纸媒新闻评论以观点和深度见长,这与纸质媒介的慢阅读特性紧密相联。而在融媒体时代,观点和深度的价值须建立在有效传播的基础之上,也因此,纸媒新闻评论从内容、形式、运营等均须刷新重构。纸媒评论与短视频融合,能够在碎片化、社交化、现场化等特性下完成信息的多次、多重整合传播,将原本以平面化纸质内容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方式向全媒体信息整合方式转变,同时在过剩的同质信息中突出观点的价值。[2]观点可视化,是纸媒新闻评论转型的重要路径。

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生产的优劣势比较

(一)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生产的优势

1.纸媒拥有素质较高的评论员队伍。纸媒评论员长于文字和深度思考,善于凝练观点、挖掘事件背后的价值。“新闻评论+短视频”生产同样遵从“内容为王”的逻辑,也因此,纸媒在推动观点可视化的过程中具有坚实的内容支撑。2.短视频制作技术门槛逐步降低。“影像表达开始从高高在上的专业殿堂走入寻常百姓中,从代言‘日常化’生活的工具,变成了人们直接沟通的日常话语本身。”[3]随着传媒科技的日新月异,短视频制作的技术门槛逐步降低,这让“新闻评论+短视频”的批量生产成为可能。3.纸媒生产空间融媒体化。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下,众多传统纸媒的生产空间应时而变。以深圳报业集团为例,新建成新媒体大厦已投入使用,这一全新的生产空间拥有八个功能各异的演播厅,同时配备了专业的录音棚,完全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视频生产需要。

(二)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生产的劣势

1.“视频思维”欠缺。纸媒评论基于文字逻辑,视频生产讲求画面逻辑,纸媒评论员要实现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2.镜头恐惧。纸媒工作者习惯于幕后写作,面对镜头普遍存在镜头恐惧心理,学会自如地面对镜头知易行难,同样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和探索。3.制作精品能力缺乏。目前,部分纸媒已拥有制作短视频的能力,但打造精品的能力缺乏。以晶报观点类短视频产品“晶报说”为例,评论员和视频编辑可以制作常规的“新闻评论+短视频”,但要承接广电级的视频制作,仍需寻求外援。

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生产的模式

在5G技术的驱动下,短视频的内容生态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单一化短视频内容已经无法锁定多样化的用户需求,短视频内容将基于细分领域、兴趣社团、分化需求而得到发展。[4]从市场需求出发,“新闻评论+短视频”内容生产模式也需多样化,以适应不同用户和受众的习惯与偏好。

(一)时政类“新闻评论+短视频”

在当前的媒介生态下,时政类“新闻评论+短视频”需求旺盛,从脚本内容到视频制作形式,都要求沉稳、大气,同时具有一定的“网感”。从深圳晶报打造的观点类短视频“晶报说”的运作情况来看,拥有这部分需求的用户,主要为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者,后者对于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推出有高度和深度的观点类短视频极为看重。“晶报说”的时政类“新闻评论+短视频”内容占40%左右,以横屏制作为主,时长约4分钟左右,评论员着正装出镜,以凸显机构媒体的严肃性。

(二)社会新闻类“新闻评论+短视频”

社会新闻与时政新闻内容“调性”的差异,决定了“新闻评论+短视频”呈现“表情”的不同。“晶报说”的社会新闻类“新闻评论+短视频”以竖屏制作为主,时长约1分30秒左右,评论员着便装出镜,同时视频画面更贴近抖音等网络视频风格。舆论引导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对民众的情绪进行引导。同济大学学者徐翔在《新浪社会新闻传播中的“情绪偏好”效应与特征研究》中提出从“议程设置”到“情绪设置”的理念。[5]相较于时政类“新闻评论+短视频”,社会新闻类“新闻评论+短视频”从文字脚本到视频呈现形式更注重“情绪设置”,力求贴近受众情绪,引发受众共鸣。基于不同的内容“调性”,采取多元化的生产模式,以适应不同用户和受众的习惯与偏好,是“新闻评论+短视频”从市场需求出发的务实路径选择。同时,这种多元和细分还可更灵活、更深入。

(三)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的“快慢”与“短长”

1.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的快与慢。传统纸媒的文字评论讲求“慢工出细活”,但因应网络传播特点的“新闻评论+短视频”则须快慢有别。以“晶报说”为例。“晶报说”短视频一般要求对新闻事件当天响应、当天制作、当天成片。对于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事件,要求在两小时内即推出视频。在网络信息极大丰富的语境下,“新闻评论+短视频”只有及时响应,才能做到“落地有声,惟快不破”。而这一点,也是基于网络传播的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区别于电视新闻评论的很重要的特征。在有些情况下,则可以慢下来,并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雕琢和创新。比如2020年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晶报说”用一个星期时间制作了一期视频节目《感动!这群特别的人献给深圳的诗》,邀请到了一群与深圳特区同龄的人士作为“评论员”,让他们走到镜头前,每个人念一句诗,视频的当天,点击量即破百万。这个视频很“慢”,但格调高雅,独树一帜,受到广泛赞誉。2.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的短与长。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的短与长取决于内容和新闻时效,需要灵活把握,避免一刀切。以“晶报说”为例,时政类评论一般时长为4分钟左右,社会类评论一般时长为1分30秒左右,但在特定情况下,既有的时长框架均可打破。比如在战“疫”期间,由“晶报说”团队参与制作的《火线》系列短片,时长均超过8分钟,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成为备受赞誉的爆款。短视频内容和平台的崛起并不能完全占据长视频的市场空间,5G技术的应用,使长视频在传输速率问题得到改善后以全新的姿态回归用户视野。在短视频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探索更具“网感”、形式更具创新性、且区别于传统电视新闻评论的长视频,是推动纸媒观点可视化的又一重要课题。

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的运营与经营

在媒体融合的现实语境下,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运营和经营密不可分。

(一)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的运营

“晶报说”团队中设有运营专员,负责视频内容的运营推广,视频制作完成后第一时间多渠道分发。同时,晶报社也设有专门的运营中心,二者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目前,晶报传媒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政务新媒体运营机构之一,旗下负责运营的政务新媒体已达到一百余家。这些政务新媒体的主体多为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粉丝量巨大,且高度垂直细分。“晶报说”相关视频内容依托晶报传媒的优势,实现了更好的运营推广,而运营本身,也会给内容生产提供选题思路和议程设置路径参考。

(二)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的经营

优质的内容产品,必然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晶报说”创办第一年,营收即达到数十万元,2021年全年营收或可达到300万元,实现几何级增长,在第十三届中国传媒经营大会上入选“2019—2020中国传媒经营价值百强榜”新媒体四十强,同时入选《中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年鉴》。在传统纸媒经营普遍困难的情况下,观点类可视化产品在经营方面的亮眼表现,表明其因应了市场需求,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毕翔,唐存琛.纸媒与短视频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传媒,2021(15).

[2]金梦玉,丁韬文.“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创作路径、发展瓶颈与未来探索[J].中国编辑,2021(06).

[3]王晓红.论网络视频话语的日常化[J].现代传播,2013(2).

[4]严三九,刘峰.5G背景下短视频内容生态重构探析[J].中国编辑,2020(6).

篇7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按学科分类,可分为热带综合类、热带地理类、热带生态类、热带生物类、热带农业类、热带林业类、热带气象类、热带海洋类等8大类27种(表1)。

热带综合类期刊

国际上热带综合类期刊主要有来自荷兰、美国的ActaTropica(《热带学报》)和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热带保护科学》)2种期刊。ActaTropica④由荷兰主办,Elsevier出版,1944年创刊,是世界上创刊最早的热带研究期刊。月刊,SCI收录,2016年影响因子为2.218,是一本有关传染病研究的国际杂志,内容涵盖公共卫生科学与生物医学等研究,特别强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类和动物健康有关的主题;主要刊登热带亚热带的人畜健康、疾病生态、数学建模、社会科学、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论文。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⑤由美国MongabayCorporation主办和出版,2008年创刊,季刊,为SCIE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238,为开放存取电子杂志;主要出版有关欧洲、北美地区热带森林和其他热带生态系统保护领域的原始性论文和最新评论,接收研究论文、评论文章、通信、观点文章和短讯。

热带地理类期刊

热带地理类期刊主要有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的《热带地理》、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新加坡热带地理》)、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马来西亚热带地理杂志》)、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加拿大热带地理杂志》)4种期刊。《热带地理》⑥由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双月刊。主要报道国际上热带亚热带地区地理研究方面的成果,报道内容涵盖地理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相邻或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论文、前沿动态、研究进展、社会热点等。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⑦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主办,Wiley出版,1953年创刊,季刊,为S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277;影响分区为地理类Q3;主要刊登热带地区自然、人文环境方面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评论,以及与地理相交叉学科的发展问题。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⑧由马来亚大学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Malaya)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半年刊,为EI收录期刊,主要刊登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热带亚热带地区地理与环境等方面的论文。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⑨由加拿大劳伦森大学(LaurentianUniversity)主办和出版,2013年创刊,半年刊,英-法双语出版;暂无影响因子;专注于热带环境,重视开放讨论;其报道内容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地理、制图、遥感、环境、文化地理、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地缘政治等。

热带生态类期刊

热带生态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英国、德国、印度的JournalofTropicalEcology(《热带生态学杂志》)、Ecotropica(《生态热带》)、TropicalEcology(《热带生态》)。JournalofTropicalEcology⑩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出版,1985年创刊,为SCI收录期刊,双月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0.904,影响分区为生态学Q4;主要报道热带生态学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或评论,重视通过实证研究来调查陆地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种群进化和生理生态方面的思考,对热带地区生态科学在定量和统计方面的提升是其重要目标之一。Ecotropica⑪由德国热带生态学会(German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主办和出版,1995年创刊,半年刊。TropicalEcology⑫由国际热带生态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ISTE)、印度BenerasHindu大学植物系主办和出版,1961年创刊,季刊,主要刊登热带、亚热带生态学各专业论文,包括植物生态、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生态压力、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演化、国际上生态变化、可持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人文生态等方面的内容。

热带生物类期刊

热带生物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美国、哥斯达黎加、中国、澳大利亚等国的5种期刊:Biotropica(《生物热带》)、TropicalPlantBiology(《热带植物生物学》)、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热带生物学杂志》葡萄牙文版)、《热带生物学报》和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热带草地》)。Biotropica⑬由美国热带生物与保护学会(AssociationforTropicalBiologyandConservation,ATBC)主办⑭,Wiley出版,1997年创刊,双月刊,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730,影响分区为生态科学Q3;主要报道关于热带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以及热带生物的进化、行为和种群生物学方面的原创性研究。TropicalPlantBiology⑮由美国于2008年创办,Springer出版,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1.400,影响分区为植物学Q4,季刊,该刊报道内容涵盖快速发展的热带植物生物学的方方面面,包括生理学、进化、发育、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基因组生态学和分子育种,多发表原创性研究和评论文章,偶以专题的形式聚焦单一热带物种或某种大的突破。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⑯由哥斯达黎加大学(UniversidaddeCostaRica)主办,SciELO出版,1969年创刊,季刊,葡萄牙文刊,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495,影响分区为生物学Q4,主要报道内容:热带生物学和保护热带生物领域的文章。选择标准是具有新的信息,论文具有相应实验设计、长时段实地工作和完整体系的分类学系统研究。《热带生物学报》⑰由海南大学主办和出版,2009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报道热带生物学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题评述、学术问题讨论、研究简报(或快报)、成果摘要等。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⑱由澳大利亚热带草原协会(TropicalGrasslandSocietyofAustralia)主办,热带农业研究中心CentroInternacionaldeAgriculturaTropical(CIAT)出版,1967年创刊,英-西双语刊,在线期刊,3期/年,主要报道内容:热带农业、林业、牧业的研究成果,包括奶业和牲畜研究。

热带农业类期刊

热带农业类期刊主要包括源自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牙买加等国的8种期刊: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热带农业杂志》)、TropicalAgriculture(《热带农业》)、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波坦尼卡热带农业科学杂志》)、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热带与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技》《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⑲由印度科技部科学与工业研究局(DepartmentofScientificandIndustrialResearch)主办和出版,1961年创刊,原名AgriculturalResearchJournalofKerala(1961―1992年),半年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范围:关于作物科学、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等各方面的文章,特别是将生物、工程、生态和社会知识应用于热带地区农作物、种植园和园艺作物的管理。TropicalAgriculture⑳,由牙买加西印度大学(UniversityoftheWestIndies,Jamaica)主办,1921年创刊,英文刊,季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范围:综合性热带农业科学及其相关领域。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21由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niversityPutraMalaysia)主办,Putra大学出版社(UPMPress)出版,1978年创刊,季刊,OA期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内容:热带农业研究、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昆虫学、渔业、林业、食品科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管理学、生理学、植物和动物科学、植物生产、兽医学。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22由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学兽医和动物科学学院(FacultyofVeterinaryMedicineandAnimalScience,UniversityofYucatan,México)主办和出版,2001年创刊,在线期刊,季刊,为Scopus收录期刊,该刊致力于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认识和发展,鼓励与该领域相关或交叉学科的成果来稿。《热带农业工程》23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1976年创刊,中文刊,双月刊,主要报道内容为农业机械工程、水土保持、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仿生科学与工程、农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生物工程(生物资源)、信息与电子工程、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农产品转化增值工程、经济与管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领域的内容。《热带农业科技》24由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与云南省热带作物学会主办,1977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以天然橡胶、咖啡、热带水果、南药、热带花卉等为主的热带亚热带经济植物、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论文和快讯,内容涉及热带农业资源与开发、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土壤农化、植物保护、农业生态、热作气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试验简报、综述述评等。《热带农业科学》25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刊,月刊,报道范围是:国内外热带农业科学研究与生产技术动态;有关热带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保鲜加工等科学试验报告;农业经济管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研究,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等。《热带作物学报》26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刊,月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热带作物特别是巴西橡胶树、胡椒、咖啡、剑麻、香草兰、椰子、木薯、甘蔗、热带果树、南药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创新性学术论文为主,兼顾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试验总结、专题评述和学术问题讨论等稿件。

热带林业类期刊

热带林业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马来西亚和中国的2种期刊。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热带林业科学杂志》)27由马来西亚林业研究所(ForestResearchInstMalaysia)主办和出版,1988年创刊,英文刊,季刊,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466,影响分区为林业科学Q4,主要报道关于热带森林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管理学、造林学、保护、利用和产品开发和发展方面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热带林业》28由海南省林学会主办,1973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林业方面的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综述与述评、科技信息等。

热带气象类期刊

热带气象类期刊主要有《热带气象学报》29的中、英文版,由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主办,中国气象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创刊于1984年,现为双月刊;主要刊登海―气相互作用、中低纬相互作用、低频振荡及遥相关、低纬大气环流异常及其机制、热带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季风动力学、热带气旋动力学与运动学、热带应用气象、热带大气探测、热带大气物理、热带大气环境与化学、热带气候变化及其与国际上变化的联系、热带大气科学试验、以及相关方面等的学术成果。英文版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30于1995年创刊,季刊,为SCIE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600,影响分区为气象与大气科学Q4,集中刊登热带大气动力学、天气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及数值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学术成果,报道新的预报方法和成功的经验,综述本领域科研进展及动态。

热带海洋类期刊

热带海洋类期刊有《热带海洋学报》31(JournalofTropicalOceanography),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1982年创刊,中文刊,现为双月刊,这是国际上唯一的一份专门研究热带海洋的期刊。该刊主要刊载南海及邻近热带海洋学研究中有关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海洋沉积、河口海岸、海洋生物、海洋污染与防治、海洋仪器与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以及反映最新学科前沿动态的综述性文章。

2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分布特征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区域分布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主办国分布在五大洲的12个国家。其中,亚洲国家的热带研究期刊种类最多。包括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4个国家;其次为拉丁美洲,有墨西哥、牙买加、哥斯达黎加等3国;北美洲有美国、加拿大两国;欧洲有德国和荷兰两国;大洋洲仅有澳大利亚。在热带研究期刊的主办国中,中国主办的热带研究期刊数量最多、学科最全。包括《热带地理》《热带气象学报》(中、英文版)、《热带海洋学报》《热带作物学报》《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学》《热带农业科技》《热带林业》等,涉及热带地理、气象、农业、海洋等多学科领域。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语言文字分布

国际热带研究期刊从语种上看,包括英文、中文、葡文、西文、法文等5种语言期刊。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中,英文刊的数量最多,共15种,占总刊数的一半以上。包括:ActaTropica、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TropicalEcology、JournalofTropicalEcology、Ecotropica、Biotropica、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TropicalPlantBiology、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TropicalAgriculture、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2.2.2热带研究期刊的中文刊热带研究的中文期刊数量仅次于英文刊,为9种。占热带研究期刊数量的1/3,即《热带地理》《热带生物学报》《热带林业》《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技》《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热带气象学报》《热带海洋学报》。葡萄牙文刊1种,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英-西双语刊1种,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英-法双语刊1种,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检索机构分布

篇8

生态批评在美国起源,美国内华达大学著名学者斯各特・斯洛维克教授是国际学界公认的生态批评研究的权威之一。1992年,他所在的“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先后出版了《寻找美国自然书写的生态意识》、《生态批评》等多部生态批评论文集与学术刊物。

2D06年以来,斯洛维克教授曾多次应邀来我国讲学,并针对生态批评的界定、内涵、思想基础,生态批评的主要目的与任务,中国的生态哲学思想、生态文学现状,中国学界生态批评研究的进展等问题,与我国学者进行交流与对话。

生态批评的自然观及个案评析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与自然并存、交流、共生的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人定胜天”思想与西方“田园主义”、“扩张主义”观念的根本分歧在于对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定位不同,前者把自然看做需要尊重和热爱的伙伴,后者则把自然看做供人类索取和利用的资源。然而,严峻的生态现实警醒人们,人应与自然共存共生。这一新的理念,在近年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反映。

在美国和墨西哥,我们能看到路边竖立着书写有生态诗歌的金属牌子,人们在享受诗歌的同时,能感受到一种自我警醒。

我国新派诗人华海写有一首名为《悬崖上的红灯》的诗,很有生态批评的意境。诗中写道:“因为你们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们/你们的快车强大有力到/毫不在乎地压碎我的灯/我和树木、鸟兽们只能站在/世界的另一侧面”。

生态批评正是这样一种思想批评和文化批评武器,它挖掘和批判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对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

对于生态危机,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在其《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作过深刻而精妙的阐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度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篇9

英文名称: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3395

国内刊号:44-1374/Q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10

关键词:斯坦贝克,《人与鼠》,生态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一、引言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20世纪美国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29年,他以处女作《金杯》开始正式踏入文坛。在此后近40年的文学生涯中,作家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作品。于196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然而,因为斯坦贝克笔下最光辉、最重要的人物基本上都是男性,给女性人物安排的角色几乎不是家庭主妇就是,在有的作品里甚至根本就没有女性。很多批评家们由此得出结论:斯坦克是一个“厌女作家”的结论。其实不然,如果如大家所说斯坦贝克有‘厌女症’,那么他谈及女性的话语很容易流露出性别歧视的倾向。而斯坦贝克刻画女性所运用的语言,基调基本上是赞扬和同情,并无鄙视、厌恶等性别歧视迹象。本文试通过对《人与鼠》中“柯利妻子”这一女性角色的分析,从而体现出斯坦贝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人与鼠》是其代表作之一,于 1937 年发表。该小说一出版便引起了剧烈反响,成为畅销书,拉夫尔・汤普森在《纽约时报》中这样写道:“孩子们为斯坦贝克的新书狂欢雀跃”。而之后该小说又被改编成同名戏剧上映取得巨大成功,获得 1937 年纽约戏剧评论家奖金。它讲述了20 世纪 30 年代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生活在美国西部的季节农民工人乔治和莱尼受雇于资产阶级农场主,他们怀揣着能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土地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挣脱束缚,但梦想终难实现的故事。

二、斯坦贝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在《人与鼠》中的体现

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的结合。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ecological feminism)是种政治与社会运动。它相信对女人的压迫与自然的退化之间存在著某种关系。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者考虑性别歧视、对自然的控制、种族歧视、物种至上主义(speciesism)、与其他各种社会不平等,之间的交互关联性。它反对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和男性中心论(ando-centrism),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

读到《人与鼠》这部作品,大多数读者会把它当作一个美好又催人泪下的作品来读,会被乔治和莱尼之间那深沉的友情和故事末尾那残酷的结局所打动,而通常忽略了“柯利妻子”这一角色。因为在父权社会的历史上,女性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女性在历史的叙述中则被有意忽略和歧视。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培根把自然比喻为女性。在他看来,“对待自然就要像审讯女巫一样,在实验室中用技术发明装置折磨她,严刑拷打她,审讯她,以便发现她的阴谋和秘密,逼她说出真话,为改进人类的生活条件服务。”(何怀宏,2002,57)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正是通过对“柯利妻子”这一角色的悲剧刻画,揭示出其对当时社会的“父权制”的严厉抨击和谴责,体现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通过细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柯利妻子”是男权中心价值观下的一个可悲的牺牲品。首先,“柯利妻子”这样的称呼就让人觉得她只不过是一件被他的丈夫拥有的物品而已,时时刻刻提醒她是一个没有独立身份的附属品。而年轻时的她纯洁漂亮、充满激情,梦想着成为好莱坞的电影明星。但现实却让她的愿望和理想化为泡影,为了生存,她匆忙之下嫁给了柯利。而婚后的生活并没有给她带来改变和希望,缺乏爱情的婚姻带给她的却是无尽的孤独,“除了顾利,我就不能同谁讲话了。否则他就会发火。”(斯坦贝克,1989,74)然而,孤独的她仍渴望与别人交流,而她靠近工人的努力被当作“轻浮”而遭到嘲笑和蔑视;工人们也因害怕柯林的蛮横和暴力都不敢接近她;在家里,她整日被丈夫关在狭小的家中,毫无自由,饱受着孤独和寂寞。只有在有些痴呆的莱尼那里,她找到了倾诉的对象。在跟莱尼短短的交谈中,她反复提到自己的孤独和苦闷:“为什么我不能跟你谈谈?我从没跟任何人谈过话,我孤独极了”。(斯坦贝克,1989,73)最后她终于忍不住哭叫道,“难道我就没有权利跟别人谈谈话吗?他们到底把我当什么样的人嘛?你是个好人。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不能跟你谈谈话。我不会给你带来伤害的?”(斯坦贝克,1989,73)。

正如有评论家指出,小说自始至终柯利的妻子连姓名都没有,她只是他丈夫的一个延伸、附属而已。 叙述者一直都是以“柯利的妻子”来指代她,时时刻刻提醒她是一个没有独立身份的附属品。事实上,她从来就没有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以供生存。她曾有自己喜爱的父亲,但他不幸早早就死去了;她现在也有丈夫,但一直被他困在“两米宽四米长的屋子里”如同玩偶。即使深受男权社会毒害的她已经活的很悲惨了,但是她还是未能逃过一劫,最终还是被一个男人――莱尼,无意地折断脖子而死去。与作者笔下的其他女性人物不同,柯利妻子身上更多地代表了女性个人和群体的生存逻辑和现实困境,是大萧条背景下无数承受经济和性别双重压迫女性的典型代表。作者通过对其悲剧的生动刻画,体现其对女性的同情,同时也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结语

通过对《人与鼠》中“柯利妻子”的分析,可见“父权制”是导致其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揭示作者斯坦贝克对女性的同情,以及对男权社会的抨击和控诉,体现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正如少数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的一样:“斯坦贝克对女性的认识与十年后才出现的女性主义批评非常一致”。在某种程度上,他具有那个时代难得的“女性意识”。

参考文献

[1]C・斯普瑞特奈克.生态女性主义建设性的重大贡献[J].国外社会科学,1997(6).

[2]郭宏.论《人鼠之间》中的二元对立[D].西北师范大学,2012.

[3]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4]胡天赋.斯坦贝克生态思想的来源[J].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