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竞技是什么?竞技是具有强烈抗争性质和游戏特点的比赛活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但是,竞技与体育是有区别的。人类的竞技意识远远早于体育意识。让我们从其本源来看竞技对人类发展的意义。自古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儿童都爱玩与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追逐游戏。原始时代的儿童经由游戏学到许多关于如何作一个成年人的事,如跑、跳、投、射箭、骑马、泅水……这些游戏逐步成为一种程式化的竞技,其规则的日益严密和完善,使之变为成年人也乐于接受的趣味无穷的游戏──运动竞赛。有人把OlimpicGames译“奥林匹克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应以为错。
2.人社会化的含义。社会是由社会成员组成的,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展人格和自我,这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那么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呢?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全过程无非是在不断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因此,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一生,不过是个性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因此社会化只是确立个性的过程。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存在都是以一定的社会角色出现的。因此,人的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承担的过程。每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价值,学会顺利扮演这一角色的本领,熟知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
归纳起来,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正是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二、竞技体育与社会发展
竞技文化,主要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古希腊由于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与对外扩张紧密相联,带来了频繁的战争,促进了航海事业发展,也促进了检阅和炫耀体力的竞技活动的高度发达。
真正含义的近现代竞技体育,发源于英国的户外竞技活动,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竞技体育,强烈追求明确的一定的功利目的,而且,这些功利目的是公诸于世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注重个人的物质奖励和新闻舆论知名度,因而也会得到广告。就业方面的好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则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品质等社会效益,也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这种表彰和奖励均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前提,是对运动员教练员辛勤劳动的肯定和报偿。
三、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所起的积极作用
竞技体育对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特殊的作用:1.它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生活适应能力,使他们增长社会知识,而且一对他们的思维意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都能产生重要影响。
2.它是青少年的主要社交场合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3.它为人们提供了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争取个人事业成功的社会榜样。广大青少年可以从优秀运动员经过努力拼搏,取得胜利,得到启示和鼓励。四、竞技体育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
1.身体教育、运动教育与生活技术、技能传授。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和综合,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人们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2.竞技体育运动与社会规范教育。竞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竞争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是这一文化活动的鲜明特征。因此,在这一领域中,必须确立明确而细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如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运动员作风、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并通过裁判、仲裁、公众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等进行监督和实施。
规范培养是少年儿童进人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体育规范训练是一种可以经常重复和加以控制的,并不会给社会造成损失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员指导下进行,也可以由少年儿童自己内化完成。因此,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3.体育运动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体育运动是许多儿童少年和青年追求的生活目标。不少人把能够进人运动员行列作为一个中短期的生活目标。对有运动天赋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应该珍惜的权利。社会要尊重他们的这一权利,也有义务在他们结束运动生涯时及时引导他们选择新的生活目标。
4.体育运动与社会角色习得。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代表着有关的行为期望与规范。担当了某种社会角色,就要表现这个角色的特征。可以说,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习适当的社会角色。而体育运动场合,恰好能为人们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宜的条件。
五、结束语
体育这种文化对社会所具有的第一个重要功能便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体育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等,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学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特别对青少年来说,体育还可以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体育社会化,不仅能提高人们对身体、生命、环境和体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而且还可以在内化竞争的意义、规范、道德等过程中,认识到社会上的各种竞争活动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卢元镇.希望在于东方体育文化的复兴[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17-18.
[4]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篇2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比较法等,探索中国梦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路径。首先,要统筹政府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使其符合新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其次,强化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最后,不断完善竞技体育科学化的训练理论与训练手段,统筹政府、市场、体育企业协调发展,使其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健全后备人才培养制度,提高竞技体育社会服务的功能,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起到抛砖迎玉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梦 竞技体育 发展研究
自党的十以来,在多个场合公开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所以,国家富强应该蕴含着体育强国梦,体育强国梦的实现应该与中国梦的实现一脉相承。这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文环境、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国务院服务型政府的提出,使得群众对竞技体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更为关注。此外,长期以来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不合理以及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健全依然阻碍着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
一、中国梦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在后奥运时代迈入体育强国的历史时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创新社会下服务型政府的提出,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富强的中国梦,使得群众对我国当前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管理模式存有巨大的争议,现行的竞技体育发展路径显然难以满足中国梦背景下新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具体表现在,首先,政府与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失灵,对竞技体育的管理权力过于集中,严重的阻碍了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其次,国内现有的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令人堪忧,发展不平衡,市场成熟度不够,很难拉动大众参加体育健身消费。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厘清“体教结合”的深刻含义,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各自发展,没有很好的统筹协调发展,对后备人才的培养缺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造成人力、物力资源消耗大及成材率比较低的现状。
二、中国梦的提出为竞技体育在新时期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中国梦的提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新航标,结合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可以推断出我国竞技体育未来的发展路径理应如此。当前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然会带动相关体育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为体育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体育产业的发展势必会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竞技体育资源。
三、中国梦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策略
(一)强化学校教育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时至今日,我国竞技体育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与“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正是我国学校教育与竞技体育的完美融合。竞技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激烈的竞争意识与追求更高更快的完美竞技表现极大的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与创新性。所以说,在后奥运时代,进一步强化与完善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对于我国竞技体育在新时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不断创新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努力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在后奥运时代要想实现我国竞技体育骄人战绩的可持续发展并早日实现体育强国的伟大中国梦,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里不断的提升体育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加大对竞技体育科学化投入的力度,同时,竞技体育也要不失时机的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与之更好的结合,从而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加强对科技的投入,保持竞技体育的辉煌发展。
(三)审时度势的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建议将主要精力集中到优势项目与潜优势项目的后备人才选拔上。加大对中小学及业余体校后备人才的培养与指导,拓宽后备人才的培养路径,鼓励退役运动员到各个中小学或业余体校担任兼职教练或者自主兴办健身俱乐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坚持依法治体,不断完善各项体育法规,努力杜绝运动员年龄造假现象的发生,构建公开、公正的后备人才选拔制度,让更多优秀的青少年有机会参与到更高水平的专业训练中。
四、结束语
党的十以来,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成为指引我国竞技体育在新时期发展的奋斗目标。所以在迈向体育强国的重要时期,针对我国现有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机遇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需要进一步强化“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培养模式,统筹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和谐发展,不断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支持新型体育产业的发展,使其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协调发展,为早日实现体育强国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张富文.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3.9,32.
[2] 汲智勇.关于体育强国认识的演变历程与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9,28.
[3] http:///xsdw/lanmuall.php?page=2&c_id=117.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竞技体育;现状;角色;转变
一、高职院校竞技体育在我国竞技体育中的现状及其原因
1.现状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获得体育部审核评估批准且能够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职院校超过200所,高职院校培养的运动员整体水平较强,运动员的成绩提高速度较快,但是还有较大一部分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的体育教学资源少。虽然高职院校是为学生提供专业培训的院校,高职院校竞技体育在国家竞技体育中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其中还存在“学训矛盾”、运动员“挂靠”现象等问题,它们会影响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2.原因
目前高院校情况复杂,因此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运动员,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缺少竞技体育专项训练老师,学校现有的训练老师没有参加过国际体育竞技比赛,眼界窄,经验少,在教学上受到的约束力大。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招收的高素质运动员数量少,几乎没有,学生的底子差,上升空间小。现如今,我国体育实行举国体制,运动员几乎都是很小的时候被筛选进入体校,在学校进行专门的体育训练,再经过层层筛选,优秀的运动员被选入国家队。虽然举国体制存在较多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仍然选择接受该体制而不参加教育部门的训练,其资源短缺现象明显。还有就是进入体育系统以后自己的衣食住行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运动员按成绩高低享受不同的待遇,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动力。但在高校,一切生活问题都需要自己解决,训练条件差,这是造成我国高职院校难以招收到优质运动员的原因。
二、高职院校竞技体育在竞技体育中扮演的角色
1.体育是育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因为成绩而接受教育,高职院校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了帮助。
2.现行体制没有发挥塑造人和教育人的作用
现在我国仍然实行举国体制,该体制在中国体育发展的某一时期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现如今其弊端日益明显,较为突出的有两点:一是资金消耗大,运动员一旦进入省队或者国家队,其一切消费都是由国家负担,这样的制度已不合理。二是在该体制下培养的运动员进入社会后生存能力差。近年来,退役运动员生活落魄的报道层出不穷,这类运动员是因为在国家队时将时间花在训练上,不重视文化知识学习,导致退役后生活经验不足,难有较大发展。这也是目前体育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
3.学校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
高职院校开设专业较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可以辅修其他专业知识,体育竞技专业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能力,还可以引导他们学习其他文化知识,保证学生能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三、高职院校竞技体育角色的转变
高职院校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现如今最合适的发展模式是校园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学校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严格按标准招收学生,减少额外“好处”,降低学生的优越感,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引进优秀的体育竞技训练老师,为学生制订系统的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成绩,为学生进入国际赛场打下坚实基础。
高职院校竞技体育专业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也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场所。笔者认为,举国体制不适合目前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校园一体化教学模式适合现在社会发展需求,对学生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篇4
建国以来,中国竞技体育都是政府调控下的计划经济供给。虽然近几年有所改观,但变化不大。大部分竞技项目还是举国体制,国家统一调配。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基本发展形式为: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职业队),国家队 。是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方针,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为国争光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的出发点无可非议,但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却有失偏颇。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市场经济对竞技体育的影响也是如此,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其负面的影响。
一、存在问题
(一)不重视运动员文化教育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模式为: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职业队)、国家队 。运动员从很小就开始专业训练,例如:体操运动员一般从5、6岁就开始训练,基本上是全天训练,也安排上文化课的时间,但孩子在大运动量训练情况下,基本没有精力学习,所以可以预见成绩会怎样。看一下现在的运动员有几个是真正的有较高学历的,有的也是在某大学挂名,在学校的照顾下拿到文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他们在倾力从事运动训练的同时无法顾及必要的文化学习,到了退役或中途离队时除了运动技能外,缺乏其它专业的文凭和能力,难以被社会所接受。而反观外国运动员,都有较高学历,有的甚至是双学位。当前,中国在人力资源的安排上实行的是市场化配置,受教育程度正成为获得工作机会的主要资源。旧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升学、就业。体育人才的退役安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好多运动员退役后很难找到工作。现阶段一些运动员逐渐认识到了这些,退役后都到大学去渡一下金,提高学历水平。
(二)后备运动员的培养模式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说过人多力量大,13亿人的中国派出1099人的代表团参加北京奥运,其中包括运动员639人。1099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奥运代表团也是奥运史上最大的代表团,一届奥运会一个代表团有运动员639人,这样的规模是空前的。这639人拿走了奥运会上100枚奖牌。而拿同样派630多运动员参加奥运拿走110枚奖牌的美国比较,人口仅有3亿。3亿人只有中国人口的一个零头,然而就这3亿人中就能选出数量相当的高水平运动员与13亿人的中国相抗衡,这点是值得思考的。
(三)投资渠道单一、投入结构不合理
中国竞技体育经费大部分都是国家拨发,由于体育项目归国家统一管理所以企业赞助或投资较少。而且资金绝大多数投向一线队伍和“经济类”项目,二、三线队伍和效益不高的项目经费严重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后备人才队伍萎缩及项目发展不平衡,从而使我国体育事业出现头重脚轻的畸形发展和跛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如不解决体育事业投资渠道单一这一问题,体现在我国的“穷国办大体育”的不良特征必将延续很长时间。如不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体育事业中,要想单靠国家靠政府办好“穷国”的“大体育”的确是难。如果投资单一这一严峻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将使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陷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境地。
(四)赏罚不明,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
各级体校的资产所有者是国家,地方体育行政部门是国家的委托人,权力集中在体育行政机关。这种管理模式很少考虑具体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等单位和个人利益。由于个人的物质收益与其贡献没有直接挂钩,导致了“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现象,运作的效果与设定的目标难以相适应,难以调动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由于缺乏利益激励与约束机制,许多人常常采取投上级所好,做表面文章。更有甚者,一些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惜进行“权利寻租”,如在选材、输送过程中的“灰色交易”和在竞赛中滥用兴奋剂等违纪行为。
(五)竞技体育与市场经济相互关系
以前人们认为体育活动就是玩,它和钱没有任何关系。但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竞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体育馆观看比赛,许多商人看到了这一商机,从而有了体育产业开发。体育本身是一种产业,具有经营和娱乐功能,这是由体育的经济功能决定的。而在中国所有体育的权利都在国家。实践中出现了好多本不该出现的问题。从而阻碍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良性循环。例如:女排、男篮等本来是亚洲霸主,但现在看一下,经国家调控下的计划经济供给存在的后效应正在一点点的体现。别的国家体育部门是为联赛服务,而中国是联赛要听国家体育部门的安排。任意缩短联赛,还美其名约为国家利益,试想联赛水平不高,国家队水平能高到哪去。当然竞技体育和市场经济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近代的各种商业体育联盟俱乐部形式,我们可以借鉴英超、德甲、西甲等。他们都是商业联盟,球员收入、球队收入主要靠自己从球迷和赞助商、合作商获得、无论是通过卖门票搞活动还是卖相关纪念品,如果他们踢不好球,就得不到球迷的支持,同时也得不到商家的合作与赞助的支持。因此运动员会不断的想方设法把球踢好,管理者会想尽一切办法把球队经营好,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引进新鲜血液从而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二、结论与建议
篇5
摘 要 在众多的竞技体育当中人们的潜能已经开发到接近极限,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胜败的竞争愈发依赖于科学技术上的比拼,为了保证体育运动能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正确认识科技与体育的关系。本文对体育中高科技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其中高科技的作用及发展。
关键词 高科技 体育竞技 发展探讨
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竞技体育带来全新的发展局面,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等在体育竞技中的应用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竞技中高科技的应用
2000年的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中提出了知识体育的理念,这也是在体育竞技中应用高科技技术的开始,据统计,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中就是有超过六十项的新兴科学技术被应用于其中。在体育器械、服装装备和训练的体系和方式中都包含着数量不小的科技技术,其科学技术含量较高,这将高科技在体育竞技中的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完美地展现了出来。与此同时,体育竞技场除了是各国进行体育比赛的场所,也成为了世界各国进行科技竞争与较量的关键场合。在众多的竞技体育比赛现场我们都能看到现代科技的影子,从篮球场地中符合人体工程力学的篮架和精密准确的计时计分系统,到运动员们能够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和动力的运动鞋和运动服,从游泳池中能够充分净水与给排水的系统到运动员能够将水中阻力降低到最小的泳衣,甚至是羽毛球拍贴合人体手形结构的握柄,这些蕴含着丰富科技含量的体育用品和场地在竞技体育的比赛中随处可见。
二、体育竞技中高科技带来的作用及发展
(一)体育竞技中高科技带来的作用
影响体育意识:在发展和突破的过程中,科技和体育有着相似之处,这也促使科技和体育两者在进行发展的同时也互相产生着影响和促进作用,体育科技在进行发展时受到了高科技的促进作用,使得人们认识经济体育的层面逐渐发生了改变,让体育竞技在民众的受欢迎程度再次提高。
推广大众体育: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大众体育也进行着科学方向的引导,民众在进行日常锻炼时不仅使自身的体质素质得到了提高,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加强,促使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现代科技使得体育活动的观赏性得到了提高,吸引了更多的大众投入体育比赛的观看,高科技对体育活动产了巨大的影响力。
发展竞技水平: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也促使了体育竞技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断刷新着各种记录,也不断突破着人类的极限。竞技体育本身就是动态的发展系统,因此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而再次进行发展,在体育系统进行发展的同时,体育运动的各种成绩也在进行刷新,运动技术和训练方式也在不断进行着改良和优化。
革新客观事物:在高科技的发展背景下,体育运动是器械和装备都得到了个性化的发展和革命性的创新,更多的运动员在科技发展的驱动之下,开始进行寻找和开发更加适合自身体质和特点的运动装备。在这种背景下,各运动品牌也加大了产品的研发力度,不论是运动的训练服和比赛服装,还是使用的球拍和球类等都是将体育运动和现代科技进行完美结合的产物。
创新体育设施和场所:我国举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环保、艺术的思想融入到了多个体育场馆当中,对其中的功能也进行了着重的开发,并实现了绿色环保的能源循环体系,在场馆的建设上采用了先进的纳米材料,将实用性和美观性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在进行比赛时,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传媒技术,将运动员的动作进行精准的捕捉和准确的分析,不仅能够为一些存在争议的环节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也能够据此对运动员的动作要领进行微调,提高成绩。
(二)体育竞技中高科技的发展
统一竞技精神与科学技术:不仅科技的发展成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依托,同时竞技的精神也在对科学技术起着推动的作用。然而,不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竞技的精神都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将科学技术作为解决体育运动领域中存在的问题的动力和手段,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最根本的服务宗旨。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两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带动人类的机体和精神都向着更快、更高和更强的趋势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产生对科技的过分依赖,要通过大众的监督和完善规章对体育的公平公正性进行维护,创造一个健康、绿色发展的体育发展空间,树立正确的体育精神。
服务于体育竞技:要充分运用计算机的科学技术和生物科学等高新科学技术,将其有机结合到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的活动当中,促进体育领域的健康发展。在日常的训练和生活中,要分析和保存运动员的动作技术,将最好的保护带给运动员,将运动员在运动中受到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科学技术和体育活动的有机融合能够将积极的作用带到大众社会当中,使运动更具亲民性和趣味性,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结语
体育运动员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体育的价值和意义,不然极易出现对体育竞技中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从而对自身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向着错误的方向发展。社会和大众应当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的环境,让体育在科学技术的背景下能够进行更加优质的发展,形成一个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赵蕾,龙洋.高校体育竞技教学模式探索[J].新西部(理论版).2015(24).
篇6
[关键词] 生物技术;体育运动
一、前言
自人类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在各门自然基础学科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又使生命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无论是在提升人类身体健康素质,尤其是在医疗工程建设,减少疾病发生,尤其在改善人类身体质量方面,都取得了战略性进展和重大成就。而在人体生命科学取得长足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也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契机与影响。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上,现代生物技术对体育界的渗透与影响,已经成为不少学者专家的重要研究领域。2012年7月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2012国际体育科学、教育与运动医学大会上,现代生物技术与竞技体育发展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查阅资料文献,立足前人研究成果,对现代生物技术与竞技体育的结合发展进行讨论,为体育竞技与现代生物技术的结合提出新思路。
二、生物技术的发展新趋势
1、作为生物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分子生物学自上世纪50年代DNA螺旋结构被揭示以后,迅速发展,并且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也迎来新机遇。其中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发展基础而创立的生物技术工程也频频取得捷报。而作为生物技术工程的核心,基因工程则是人类生命探索的重要途径。
2、现代生物技术则在多个学科领域相互交叉发展,不断渗透。现代生物技术对体育科学的研究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领域。学者们大量运用生物科学技术中的理论,在氧化应激,自由基,细胞凋谢等理论上知道运动实践取得重要成果。
3、在现代生物技术对运动员身体技能和运动状态的影响评价中。作者指出在人们全面认识运动引起机体产生适应性变化的基因调节机制的前提下,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对运动员疲劳,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及其免疫功能进行基因转录水平上的诊断,可以较早地了解运动员在技能上的变化,从而调整训练方式,以此刺激运动员的潜力,取得好成绩。由此可见体育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三、现代竞技体育发展新方向
1、随着现代竞技体育与人类的物质精神紧密结合,各国对于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也不断增强。在运动成绩的构成系统中,有人的身体,心理,技术等竞技因素,还有营养,膳食,休息,恢复等生活性因素,更有工具,仪器设备,运动服装等技术性因素,而在这种种因素背后,无不牵涉对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依赖。而原始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无法适应新的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模式已是必然选择。
2、现代竞技体育发展从单一的运动员赛场较量,逐步发展成为场外教练,其身后竞技团队之间的较量。这种新的较量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则体现在各自竞技团队对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运动营养补剂的研发一直是竞技体育研究的一个热点。而竞技运动员使用国际奥委会非禁用的营养素和特殊保健品作为提高运动强度和体力恢复的手段已十分普遍。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在营养补剂的研究中,利用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可以设计出更加有效的补剂配方,更好地发挥营养补剂的生物活性,提升运动能力,促进运动疲劳的恢复以及保证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对蛋白质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到运动对蛋白质三维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采用人工手段干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而转基因技术可以改造营养物质,使之更符合运动项目特点,实现运动营养药物的创新。此外,生物技术芯片已经开发运用于监测运动员心理情感,身体变化,这方便教练团队及时了解运动员的身心变化,增进教练员对运动员的了解以及替运动员提出高效的训练方式。这些高科技含量的“个性化”设计无疑增添了运动员获胜的筹码。纵观近年国际赛事,运动员身后团队的科技较量亦成为一大亮点。
四、现代生物技术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再给竞技体育带来发展新机遇时,也同时带来新的问题。现代生物技术一方面在兴奋剂检测上取得重大成就,专用于检测兴奋剂的检测生物芯片研制成功,并且我国已经开发出兴奋剂检测生物芯片。这是一种蛋白芯片,可同时对9种刺激剂和麻醉剂进行检测。经过对1 300多例运动员的实际尿样检测表明。该蛋白芯片与经典的气质联用方法的符合率达到100%。但与气质联用方法相比蛋白芯片具有通量高、速度快、成本低和操作简单的优势,可以满足大型运动会对运动员进行大规模筛查的需要。另一方面,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上,科学家发现了一些与运动相关的基因,它们有的与有氧运动能力相关,有的关系到运动速度能力,还有的则与肌肉力量产生联系。有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世界顶级运动员都或多或少携带有一些特殊的“增强表现”的基因。对于动机不纯者,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会给他们提供另一条直达名利的更加有效的捷径.运动员在接受基因治疗后,获得基因改变后的“功能性”强化,这将违背竞技体育的出发点。
2、现代生物技术也给竞技体育带来伦理性问题。竞技体育本身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和竞赛。这是自奥林匹克运动以来人们对竞技体育的共识。然而,随着生物技术发展,通过对运动员的基因治疗,进行所谓的“基因培优”,通过对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改进,是运动员有更佳表现。那么这些运动员与普通运动员竞技是产生的争议则远远不是停留在公平层次,而是对人伦扭曲的争辩。他们由于国家等政治因素的干预而成为“非自然人”,如果准许其参加比赛,则是对自然人的公平假设将不复存在。如果将他们禁赛,对于基因改变的”运动员”来讲,这是一种歧视,由于非自身意愿改变基因,种种事端将会引发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五、实现现代生物技术与竞技体育发展新思路
1、加强现代生物技术新进展与竞技体育研究成果有机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的进展是非常迅速的,并在各国家的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国家在此领域的研究由于人财物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处于不同地位,像 HGP 和克隆技术等,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它的进展,特别是其成果可能运用于与体育相关的领域的发展状况,并加强在此领域的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现代生物技术对竞技体育的作用,并能像兴奋剂那样,反对兴奋剂,或反增强基因型运动员等有充足的技术和思想准备。
2、加强对生物技术利用的监管以及对竞技体育项目的管理,一方面从立法和国际条约规定下手,增强对生物技术滥用的打击力度,加强国际间合作交流。对于竞技体育的规则进行严格管理,牢牢把握竞技体育的精神,反对一切形式的违反竞技体育精神的行为。
六、结语
21世纪,现代生物技术与竞技体育的结合发展将会更进一步实现。尽管结合发展中存在争议与分歧,但是它在运动医学领域中为运动员的科学选材,个性化训练计划的制定,运动心理过程中身体机能和状态的评价,运动性疲劳的诊断,运动员营养补剂,运动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运动员的心理品格测定及干预等带来革命性的突破。此外,它将会对解决体育中的众多难题提供更科学的方法途径。
参考文献:
[1]张词侠,吴纪饶,王志峰.《现代生物技术在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应用与展望》[J].首都体育学院报,2007,3:19.
[2]熊正英,等.DTT、Tau和Vc对小鼠运动耐力、心肌自由基代谢及血清GOT活性影响比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20(4):370-372.
[3]Lee JH,Hwang Y,Cheon KA, Jung HI. Emotion-on-a-chip (EOC): Evolution of biochip technology to measure human emotion using body fluids .Med Hypotheses 2012 Dec;79(6):827-32.doi:10.1016/j.mehy.2012.09.002. Epub 2012 Oct 1
[4]Friedmann T,Flenker U, Georgakopoulos C,Alsayrafi M, Sottas PE, Williams SA,Gill RD. Bioanalysis 2012 Jul;4(13):1667-80. doi:10.4155/bio.12.146.
[5]张缨.《基因与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9:35。
[6]W. Miller Brown THE CASE FOR PERFECTION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9,36,127-139.2009 Human Kinetics, Inc.
[7]Muller-Platz Misuse potential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in sport. Drug Test Anal 2011 Oct;3(10):643-4.doi:10.1002/dta.353.
[8]Macedo A,Moriggi M,Vasso M, De Palma S,Sturnega M,Friso G,Gelfi C, Giacca M,Zacchigna S.Enhanced athletic performance on multisite AAV-IGF1 gene transfer coincides with massive modification of the muscle proteome Molecular Medicine Laboratory,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ICGEB), 34149,Trieste, Italy.Hum Gene Ther. 2012 Feb;23(2):146-57.Epub 2012 Jan 26
[9]Duntas LH,Popovic V.Hormones as doping in sports Endocrine.2012 Sep 19.
篇7
关键词: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改革与发展;竞技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4-0101-04
Abstract:This paper carry on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change of university′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ransition period, and expects the difference that motive system in college constitute in the original system, the society transformation to the key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competitive sports in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nd special, submit to the conclusion: our university competitive Sports motive system, in addition to being subjec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push of national motive mechanism, still is influence by the related function dints, such as reform environ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essure...etc. in the meantime, motive system in university performance is several cubism are mutually wrestle of system, the transformation pressure is changed into substance appearance gradually by the virtual appearance.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period; university; motivation system; competitive Sports
当今之世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处在社会转型期,而“社会转型期”的内涵包括许多方面,从政府的职能方面主要是指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型;从时间方面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等[1]。虽然这些转型不是同步的,但对变革中的中国影响深刻。而相对于我国体育来说,由于2008年奥运会特别需求,使得竞技体育体制,成为现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所保留的最后一块“自留地[2]”,其改革步伐暂时滞后于社会体制改革的进程,但目前国家已经认识到改革现行体育体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明确了中国体育体制,特别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走向社会化,提出“鼓励其他系统、行业等利益集团兴办竞技体育,建立竞技体育队伍管理主体多元化的改革路径”。因此,在中国全面而深刻的改革背景下,作为社会领域的一部分,中国体育改革必然是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29届奥运会,将成为体育体制改革的分水岭。而改革和发展都需要推动力和拉动力,因此,本研究基于我国社会转型期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促进高校体育体制改革的改革与发展及演进态势进行详尽的分析。
1 中国体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1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中国全面而深刻的改革背景下,作为社会领域的一部分,中国体育改革必然是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其实质是体育领域内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新组合,核心是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因此,社会转型时期体育体制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的特点,其改革方向必然走向多元化、社会化的道路。体育利益重新分布,最终导致不同的体育利益群体的出现,使体育领域中的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3]。
1.2 体育体制改革的内部动力
改革就是一个解决各种社会集团利益冲突的过程,新的体制、新的规范、新的行为,必然和原有的体制、规范、行为产生冲突,而改革就在新旧矛盾的交织、改革与保守的较量、动力和阻力的抗衡中进行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改革的直接动力是民众的改革需求,其次是来自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以理性的知识分子、明智的官员和社会精英为代表的大众才是今后中国改革的推动者[4]。”更多讨论认为改革的动力来自多个方面,有内部因素和外部推动,其中,社会需要是促使体育系统改革的内在动力,因此,社会一旦产生某种需要,便会促使人们参与或从事某种活动,从而达到满足。所以,需要便成为个人、集体与集团乃至整个国家、社会内在驱动力,这种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不仅是其成为动力之源的根据,也使它作为社会动力,具有不可遏制向前发展的趋势[5]。因此,社会对体育的需要作为体育系统的动力源,它驱动体育系统的运行,使其向满足需要的方向不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体育与社会其它领域协调发展,在社会大系统中,体育和社会其它领域的关系错综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早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密不可分,因此,体育的改革不可能脱离社会其它领域而进行;第二,中国体育融入世界体育的需求: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体育全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体育要融入世界体育,必然要在体育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与世界体育接轨,才能较好的发展;第三,体育行政体制改革的需求:中国改革根源于生产方式内部,而动因却是来自领导者对生产方式内部落后状况的认识和把握程度,行政权力是中国改革的动力,因此,体育管理体制的核心要素是体育行政权力,它为体育体制改革提供直接动力[6]。
1.3 体育体制改革的外部动力
根据系统论原理,环境影响系统的生长,系统生长是适应环境的产物,但对环境也有反作用[6]。体育体制作为一个系统,总是受到其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环境,这些影响因素共同对体育体制形成一种外力,这种外力就构成体育体制改革的外在动力。我们知道,上层建筑的活动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体育属于上层建筑,因此,也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的“先行军”,经济领域的改革为社会其它领域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新的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次深刻的社会生产关系、分配制度和资源调控方式的巨大变革,体育作为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必然引起体育体制的改革。而在转型时期,体育体制的发展,其体育利益主体将具有多元性特征,但国家体系仍将保存利益主体的地位。每个主体的目标,都在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体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层次、执行不同功能的利益主体,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新的竞争格局,来推动体育的发展运行[7]。
2 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演进态势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的基地,它不仅要为国家培养自然科学人才、社会科学人才,同样有权利与义务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因此走业余化、学院化相结合的集约化培养之路,是当今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所以,高校系统作为转型期竞技体育主体体系外的一支力量,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该体系在多元化竞争过程中处于一个关键的地位。
2.1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状况
2.1.1 “学训”矛盾突出
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的矛盾,一直是困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要问题,虽然近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各学校采取了延长学制、补课、减少训练等措施,但这一矛盾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解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各试点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时,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运动员能在全国性或重大体育赛事中,发挥最佳水平,创造辉煌成绩,为校争光。一些高校片面强调运动训练的重要性,却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运动训练时间不断增长,运动负荷逐渐加大,使高水平运动员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单一的训练上,最终耽误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大学学业的完成。
2.1.2 “学生化、专业化”的制度尚没有形成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学校化,“体教结合”,不同于现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有其自身的规律。但不论是体育部门还是教育部门,对“学生化、专业化”的培养模式的研究都是非常不够的。对学训结合的规律,适应学校化的竞赛体系、选拔输送机制和保障体制等,都没有一个制度设计。两种不同体系形成冲突,制约了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结果,高校只是把现有培养模式搬进校园,而没有着力去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体教结合”的竞训模式。体育部门也没有在原有体制外,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提供一个促进其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
2.1.3 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化”的投入不足
“体教结合”、高校办队道路暂时不能满足“奥运争光”的公共需求。鉴于这样的认识,体育行政部门没有转换现行竞技体育体制的决心,自然就缺乏构建新体制的规划,在“体教结合”、专业化的高校办队探索中,投入严重不足。有限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训练和比赛所需。
2.1.4 “专业化”水平不高
学校培养体系培养出的“学生运动员”竞技水平不高,还没有达到专业化的水平。他们长期游离于体育竞技比赛的主战场之外,既有体制限制了他们没有更多的参赛机会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的竞技水平确实比不上专业运动员。就目前来看,除了清华大学等少部分高校外,其他院校在竞技体育方面还相对较为薄弱。
2.2 转型期高校发展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模型
在社会转型期,系统的运行动力分别来源社会需求和行政命令,通过计划驱动,运动员主体在赛场争金夺银。这是竞技体育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互动模式,属于供给推动型模式:而由社会、经济和文化本身发展的需求所引发的刻苦训练、竞赛夺标,则属于拉动型模式。而在转型期,此两种外部动力模式都可能并轨存在。其次,转型时期高校运动队将承受的转型压力,是国家发展战略多元化的政策所致。高校竞技体育必须面临多个竞争主体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高校动力系统由学校原动力、运动队能动力、运动员能动力的矢量和组成,而人的行为是千变万化的,随环境(文化、制度环境)变化,而培养运动员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且与制度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国家在完成体制模式改革后,高校运动成绩的表现并不可能保证立刻比原体制有大的进步。但运动队管理者作为国家或学校的人,通过高校制度激励和约束训练体系,促使训练体系的动力加强,从而使运动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2.3 转型时期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力
创建高水平的大学相应要创建高水平的体育,因为“体”从来就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8]。“体教结合”是把本属于教育范畴的竞技体育“还本正源”,让竞技体育“回家”。因此,教育的本质特征和高校的历史使命是转型期高校改革与发展构成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对于竞技体育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大学生竞技人才,使得他们能在国家级和世界级的各种体育赛事中争得荣誉,做出贡献。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总体水平和实力,还远远不能和省市运动员抗衡,参与的大型比赛也仅仅是教育部组织的或者是学校系统运动会,几乎没有国家指令的夺牌任务,只是完成“为校争光”的目的[9],因此,动力源来源于高校自身内部的需要,分别是:学校职能部门、教练员及运动员、管理者、少数合作单位等。这些产生动力源的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微观层次主要是个体行动者即学生运动员;中观层次主要是指开展竞技体育的大学;而宏观层次主要是国家教育系统、国家体育事业。这三个不同的动力主体,产生各自不同的需要,构成了不同的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动力:其中,学生运动员的主要动力需求为获得高等教育机会,满足自我竞技体育需求,提高运动成绩等;学校的动力为:提高大学声誉,获得经费资助,完成大学办学目标等;国家教育部门的动力是:提高国家教育系统竞技体育水平,完成国家教育目标,为国家体育事业服务等。这些主体和动力受体,分别是高校的能动力源和原动力源。而其他高校外主体(俱乐部、行业及产业体协,以及原体制形式或者个人等),对高校体育资源的竞争力量非常弱小,似乎是井水不犯河水,但也对高校形成潜在的竞争压力,比如目前对生源的竞争。多个主体在转型时期相互角力,构成转型时期的改革与发展。国家主体,通过体制和制度激励约束各个主体,使其产生能动力。但由于目前,虽然国家对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但却没有资金和其他相应配套制度和资源的支持,制度的激励措施也不够,造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兴衰主要取决与学校领导等个体因素,而学校领导和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者等,都是人或“法人”,他们的行为是会发生变化的,特别是目前高校开展竞技体育,还是一个出钱、出力、而不出效益的事情,因此决定了开展竞技体育的复杂性和变性,但这种变性应该仅仅是改革中的一个“过程”。在转型时期,国家的政策指向,激励各个主体产生能动力,随着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当能形成一个较为强大的竞争主体时,高校将就被纳入国家培养竞技运动员主渠道的系列之中,这时,高校系统边界发生了变化,国家制度将会对高校动力产生巨大影响,国家将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发展竞技体育的价值观,会逐渐由“局外”转变为“局内”,特别是国家为高校提供的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同时起作用,促使高校竞技体育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体制的转变是一个渐进过程,国家不可能采取较激烈的激进式的改革模式,这时的高校改革与发展除含原体制时期改革与发展的全部元素外,最重要的是由国家将为其添加转型压力,转型压力主要表现在对高校高水平办队质量的要求、竞技体育训练规律与训练目标、任务差异等[10]。
外部动力在转型期也将有所变化:以前激励高校运动队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行政命令,训练领域内的人员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竞技夺标任务,完成为所属部门争光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和竞赛是一种工作,教练员和运动员只受任务、计划和行政命令的驱使,只对计划负责。而在转型期,高校系统运行的动力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将分别来源于社会和自身需求以及行政命令等,这是由竞技体育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发展而形成的,并由此需求所驱动的刻苦训练、竞赛夺标的行动。其次,转型时期高校运动队将承受的转型压力,这是国家发展战略多元化的政策所致。所以,学校的原动力将得到大幅度的增强,而学校原动力激发运动队能动力,运动队管理者作为国家或学校的人,通过高校制度激励和约束训练体系,促使训练体系的动力加强。
2.4 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通过“体教结合”的改革思路和多项高等院校竞技体育发展规划,部分普通高校培养了为数不少的优秀体育人才,如:北京大学乒乓球队,清华大学射击队、跳水队,复旦大学排球队,上海交通大学篮球队。有些项目的训练条件甚至已超过了体校、体工队,个别省市体育局管辖的项目,已开始与高校通过资源共享进行了共建。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大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大学生约20余万人[11],这样庞大的运动员群体将为学校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这样,高校系统在社会转型时期,将逐渐形成以训练主体、管理主体和投资主体以及其他相关主体的改革与发展,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体系也将发生很大变化。首先,除训练主体和管理主体的动力在不同时期都存在外,国家及学校原动力由原来的“虚拟”(精神激励)状态逐渐转变为转型时期的“实质”状态,但因为国家一向奉行以稳定为前提的渐进性改革,其直接考虑是希望尽量不触动既得利益者,再开辟新的领域进行增量改革[12],所以改革的步骤是一个渐变过程,力的大小变化也是渐变过程,由原体制时期的直接作用于国家体工队(以计划形式),转变为部分作用于高校,转型压力从直接作用于国家原体系系统,转向部分作用于高校。例如: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教育系统将独立承担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重任,这对中国体育事业,尤其是学校竞技体育的开展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体艺[ 2005] 3号文件中,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文件强调,学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并指出普通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13]。
3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展望
由于竞技体育的特殊使命,国家目前必须保证原体系的稳定,所以改革的推动力不足,而高校体系由于自身财力和其他各方面因素,自身的原动力也不足。但我们从国际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看,它却有着美好的前景,因为其核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旋律,关注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遵循了体育与教育规律,能充分发挥大学的科研与教育优势,补充了举国体制培养人才中的不足,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求学、就业的价值取向[14]。所以,高等院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超越了“专业队”难以突破的单一发展,为竞技体育人才的成长提供“社会化”的公共生活领域。但由于原有体制的阻扰,以及改革中各方利益的博弈,大学高水平运动队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将层出不穷,这是必然的发展过程。办队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并且要把这种信念贯彻到整个队伍,坚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使命,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大学生运动员的成长规律,积极推进崭新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实践。但是,我们知道,培养运动员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且与制度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短期内,由教育系统培养出大批的优秀运动员,难度还很大,也不现实。因此,只有在加快教育系统培养优秀运动员步伐的同时,整合高校建立适合优秀体育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动力机制,才能加快转型期高校竞技体育的前进步伐,完成大学体育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 田会.从转型对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影响看国有企业的改革[J].管理世界,2006,(9):1-5.
[2] 唐建倦,邹卫国,周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与市场机制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6):5-7.
[3] 张春合,陈中林,陈德林.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动力系统及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4):16-18.
[4] 卢元镇,张新萍,周传志. 2008年后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准备[J].体育学刊,2008,15(2):1-5.
[5] 张春合,吴金元,彭庆文等. 从他组织到自组织――论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9):20-23.
[6] 樊炳有.农村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1):21-23.
[7] 张新萍.中国体育改革的动力与阻力[J].体育学刊,2006,13(4):1-5.
[8] 冯卫.论体育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10-11.
[9] 刘成,司虎克.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竞技体育互动发展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40-43.
[10]张春合,吴金元,谭红等. 转型期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军事进修学院学报,2008,27(1):114-117.
[11]邵斌,丁海勇,何志林等,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70-72.
[12]池建.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解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4):75-77.
篇8
关键词: 普通高校;辽宁省;竞技体育;发展途径;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G 807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2-0147-04文献标志码: A
自1987年在普通高等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经历了试办、体教结合、高校竞技体育3个阶段,在20多年的实践与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 2003 年之后教育部独立承担参加世界大运会及国际大学生体育竞赛等任务为标志,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进入“实现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竞技体育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利于高校拓宽人才培养领域”[1-2]的新阶段,确立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国家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的崭新地位,这是时展赋予高校体育新的历史使命[2];然而,在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迅猛发展的浪潮中,身为全国体育大省、竞技体育强省的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却表现黯然,没能与时俱进,其问题何在,令人深思。为此,笔者撰写本文,旨在寻找辽宁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发展途径问题,为辽宁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有效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辽宁省办有高水平运动队普通高等学校为对象,选取沈阳市5所、大连市3所、抚顺市1所具有代表意义的普通高等学校,共计9所。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27篇,为本研究提供讨论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
同有关专家及相关学校主管领导、教师就有关问题座谈。
1.2.3问卷调查法
1)对影响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有效发展途径问题的相关指标进行问卷设计,并采用克朗巴哈可信度检验方法,进行可信度检验,共向专家发放9份,回收9份,可信度检验系数为0.8。
2) 通过信度检验的同一份问卷,分别向辽宁省办有高水平运动队普通高等学校主管领导发放问卷9份,回收9份,回收率100%;向高水平运队教练员发放问卷20 份,回收19份,回收率95%;向高水平运动员发放问卷140 份,回收137份,回收率97.8%。
2结果与分析
2.1结果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推动了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提高了学校体育竞赛的竞争力,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活跃了校园生活。同时,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组织机构、教学、训练、招生和竞赛等规章制度是健全的。对此,我们从经费与场馆设施、生源和一条龙体系、体教结合、竞赛与训练等方面,对辽宁省办有高水平运动队普通高等学校主管领导、教师及运动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经费与场馆设施是促进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途径,分别为37.2%、35.1%、48.1%,列首位。除此之外,前述三者调查对象对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认识角度各有不同,领导与教师认为“体教结合” 与竞、训是促进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有效发展的途径,分别为21.5%和22.1%与30.5%和16.9%;教师还认为生源和一条龙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占22.3%;而运动员的观点更偏重于教练员与系统性、生源和一条龙体系,分别占23.2%和17.3%。见表1。
2.2经费与场馆设施问题
2.2.1经费问题
经费与场馆设施是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辽宁省教育厅对办有高水平运动队普通高等学校进行评估的结果表明,各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使用资金和科研经费明显不足,一般在15万至35万元之间,运动员人均在5 000元至10 000元之间。其中东北财经大学投入较大,为80多万元。另外,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的投入也高于其他学校,运动员人均基本上达到近1万元[3],说明各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使用资金和科研经费不仅存有差距,且与清华大学400万元、北京大学150万元相比更差之甚远[4]。
其主要原因是各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使用资金和科研经费途径没有实现多元化,主要是由学校行政拨款,依靠企业或其他形式的赞助几乎等于零。而北京普通高等学校用于竞技体育发展经费的72.4%由学校自筹,企业赞助8%,其他17%,行政投入0.6%[5]。经费问题-直困扰着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其原因是众所周知的,辽宁省是国内教育大省,而辽宁省的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在国内并不是大省,高校运动队人均经费还达不到4 000~5 000元。以辽宁大学为例,每年体育维持费15万元左右,一个篮球队参加联赛需30万元,全部由学校自筹,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此,经费明显不足,出现严重的瓶颈态势,制约了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2.2.2场馆设施问题
通过查阅辽宁省办有高水平运动队的普通高等学校自检报告,从中获得了各校的体育馆使用情况。其基本情况分为2类:笫1类是依托体育院系办有高水平运动队的普通高等学校,其体育馆面积及设施配套极为完善,如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和大连大学。笫2类是普通高等学校,其中大连理工大学为最高,达1.4万m2,其他普通高等学校体育馆的使用面积明显不足,平均不足2 000 m2[3],如辽宁大学仅有一个不足2 000 m2的训练馆,每遇主场比赛不得不租用体育馆。这些学校与北京高校的3 000 m2平均数[4]相比明显有差距。
造成体育馆使用面积明显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用于体育馆建设和改造的资金不足;二是一些学校刚刚完成搬迁,相关配套设施正处于建设中。总之,辽宁省办有高水平运动队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加快完善体育馆及设施配套建设的步伐。
2.2生源与“一条龙训练体系” 问题
2.2.1生源情况不容乐观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特长生的招收是在国家现行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政策指导下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体育特长生的录取比例较低(不足1%);二是高水平运动员水平不高;三是优秀体育特长生严重流失。其原因:1)来自基层高中教师及家长反映,一所高中每年艺术类特长生被录取率甚至高于体育特长生,2006年国家对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政策的调整,一些退役运动员的加盟,使体育特长生的路子越加狭窄。2)对140名高水平运动员调查的结果是,健将占0.7%,一级运动员占44.2%,二级运动员占55.7%,其中30.7%来自专业队[3],其他均来自体校和高中。而北京来自专业队和退役运动员的人数占总数的87.8%[5]。3)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原本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辽宁省有着规模宏大的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参加训练的学生累计47.5万人,每年有近1 000名的体优生[6];但是,由于地域经济发展问题,辽宁省的优秀体育特长生除输送体育专业队伍外,几乎全部流向北京、上海及经济发达的外省、市重点大学。
2.2.2“一条龙训练体系”有待建立
“一条龙训练体系”是科学系统培养运动员人才的体系工程,是体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美国,体育人才体系是从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形成的一贯制,将中学作为培养奥运会冠军的基地,高校是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经之路[7]。而在我国,高校运动员来源有3种渠道,即中学、竞技体校和专业退役队员。由此可见,在训练过程中,很难实现科学系统化。从另一个角度看,专业退役队员只是起到“借鸡取蛋”的作用。为此,在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伊始,很多专家就提出了建立“一条龙训练体系”的理念。多年来,虽然被大家所接受,但全国仅有19.2%的学校建立“一条龙训练体系”[2],实际尚未起到大学“龙头” 的作用。就辽宁省而言,有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 011所,参加训练的学生累计47.5万人,教练员3 842人[6]。其中有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校69所,有辽宁省实验中学、沈阳31中学、沈阳28中学、大连2中、大连51中等一批高水平中学生体育队伍。而在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12所高校中,目前尚未建立起实质性的“一条龙训练体系”;因此,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建立真正意义的“一条龙训练体系”势在必行。
2.3大学生运动员竞赛问题
目前,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与体育部门的专业队伍隶属于2个行政主管部门[8]。 运动项目协会式管理还没有脱离政府的管辖,它们在运动竞赛的计划及组织上仍然以体育系统内部为主,因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隶属教育部门,大学生体育竞赛只能在教育系统内进行。调查结果反映出,仅有20%左右的运动员能参加每 4 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单项体育协会组织的比赛,而多数运动员只能参加省、市的大学生运动会,还有每年指定的1~2项的单项比赛,除此之外,基本上无其他比赛。有将近一半的运动员在1年内几乎没有参加过一场高水平的比赛。由此可见,体育系统并未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竞赛纳入其管辖范围,大学生体育竞赛,始终处于业余水平之间的竞争,无法融入国家竞赛体系,得不到大赛锻炼,制约了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提高和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2.4科学系统训练与执教能力问题
运动训练的系统性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的过程。要求科学制订训练计划、训练方法,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出运动项目本质属性,能够充分体现项目的运动规律及特征。
通过查阅辽宁省办有高水平运动队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材料,了解到各校能够根据所办项目的运动规律及特征,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但对运动员的调查却反馈有28%认为较不系统,有52%人认为一般,有20%认为比较系统。这表明各校普遍存在着缺乏科学训练的系统性与方法创新,其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
2.4.1运动队人员流动性大
在调查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多数是4年制,只有1所学校有预科(5年制)。而到目前为止,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生被保研的只有5人,这就是说运动员在校一般稳定在4~5年之间,实际训练的年限不足4年。而这4年中,由于受学制限制,人员每年都有出有进,在人员的稳定性上与专业运动队对比是有很大差别的。专业运动队的队员一般都是由二线过渡到一线队伍,一般都稳定在10年以上。因此,各校高水平运动队特有的流动性,给训练水平的提高增加了较大的难度。
2.4.2学训矛盾突出
各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形式均以学训结合为主,一般寒暑假没有集训或很少集训;每周训练均在5~6次,每次训练时间为2~4 h,平均3 h左右,每周总时数在15~20 h之间。而运动员与正常考入的学生相比,文化基础有很大的差距,在完成学业过程中有很大的难度,表现为学习压力大,训练出勤率没法保证,往往出现运动成绩好的学生出勤率差,而二级水平的运动员出勤率较高,这是影响训练质量因素之一。
2.4.3教练员职业能力不足
各校担任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几乎清一色的是从体育院系毕业后即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人员,他们平均教龄为10.6年,最长20年,最短仅有2年,运动技术等级均为一级运动员,其教练职业能力及社会影响缺乏,缺少高水平运动项目训练经验与能力,而且许多教练员除训练外,一般每周还要从事3~4次体育课教学,加之早操和课外辅导等工作,工作量负荷重,必然会分散精力,影响训练水平的提高。
2.5“体教结合”是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新途径
“体教结合”是体育和教育2个主管部门,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而共同建立的两部门间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分工合作、协同处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9]。“体教结合”是体育和教育系统以共同的目标为导向,其运行结构分为3个层面:1)在宏观(政府)机制层面,“体教结合”指体育和教育2大行政部门机制的结合;2)在中观(学校、运动队)执行层面,“体教结合”指体育学校和运动队与普通学校的结合;3)在微观(内容)层面,“体教结合”指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结合[10]。“体教结合” 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和发展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在“体教结合”方面作出一些尝试,如沈阳师范大学的乒乓球队在大运会和甲级联赛上都取得了骄人战绩,东北大学的男子篮球队曾冲进大超总决赛,对促进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和探索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途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运作实践中,却因为体育和教育2部门的“真实目标” 不一致,体育部门是借助高校的学历,而普通高等学校是要在体育竞赛中获益,其结果是“同床异梦”。另一方面,由于“运动员大学生”的双重身份,产生了“学训”矛盾等问题,在-定程度上影响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3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途径的探索
3.1实现多元化经费途径
为了解决好辽宁省办有高水平运动队的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发展中经费不足的问题,必须转变观念,树立“高校品牌”意识,拓宽融资途径,开发高校体育赞助市场。各校应从以下途径入手:1)除教学经费中的体育经费外,尽可能争取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经费;2)以企业冠名或者广告的形式,争取企业的赞助,如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与华旗资讯联姻,以北京爱国者大学队争战中甲赛场;3)通过比赛交流或表演的形式,走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争取企事业单位、社会和个人的赞助;4)可采取教委、体育局、学校三位一体联合投资训练。此外,为加快辽宁省办有高水平运动队普通高等学校体育馆及设施配套建设的步伐,应采取吸取社会资金联建等办法。如借鉴高校由资方建设,联合办学的方法,就是由学校出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或个人出资建设,学校除正常训练、教学外,其经营权属出资建设一方,合作一定年限后由校方收回所有权。各校还应借第12届全运会由辽宁省承办之机,通过引入政府资金的办法,改善体育馆及设施。总之,辽宁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应扩大市场影响,实现经费多元化。
3.2生源与“一条龙”训练体系途径
3.2.1保障运动员水平途径
为解决好辽宁省高水平运动员水平不高的问题,首先是优化生源,建议每年通过举办冬令营、夏令营等选秀赛的形式,将优秀中学体育特长生展示于招生学校和社会,选拨优秀中学体育特长生;各校招生过程要在相关部门的监督、监察下进行,使体优招生工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其次,为防止体育优秀生流失,对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6名的体优生采取破格或者提前录取等办法,对有发展前途的优秀苗子重点培养,并且采取提前签约的办法加以限制,同时,还应以减免学费或给奖学金的办法吸引高水平运动员入学。再次,就是对某个项目取得一定成绩的学校,鼓励其适当扩大体育优秀生的招生比例,使更多的体育优秀生进入高校。这些办法,都是保障运动员水平的有效措施。
3.2.2“一条龙”训练体系途径
建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条龙”训练体系,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是运动训练长期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保障。首先,由大学、中学、小学成立联合机构,负责协调“三校”的招生和训练工作,即招生工作“一条龙”。如沈阳市规定,对在教育局及省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参办的体育比赛中,取得单项前6名或集体项目前3名的小学毕业生,初中升高阶段参加市教育局或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参办的体育比赛,取得单项前6名或集体项目前3名且担当主力运动员的初中毕业生,在校期间因故未能参加市级以上体育比赛,但具有较高的运动能力且能达到优秀运动员标准的初中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功底和较高的艺术水平的初中毕业生,分别由各初、高中按传统项目录取。当然,这一定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必要的制度保障。其次,“一条龙”训练体系应建立由小学、中学到大学组成的金字塔型结构,应以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点校为基础,以各个单项为纽带,形成项目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条龙”训练体系。最后,体系内应实行“三校”相互协作、支持、联合组成训练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3大学生参赛途径
解决大学生参赛少的问题,有关部门应统一组织协调。解决的途径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注册。中国境内的高校,不但以独立会员单位身份加入各级大学生体育协会或大学生单项运动组织,参加全国或省级大运会或大学生单项运动比赛。同时,为增加大学生参赛机会,锻炼队伍,提高水平,还应注册于体育总局各单项协会,参加省级和全国综合运动会。如复旦大学男子排球队参加A组比赛、北京理工大学男子足球队征战中甲。其次是赛事安排。目前除每4年一届的大运会和每年的大学生单项比赛外,别无赛事。因此,大学生各单项运动应组织分区赛或全国的A、B组的联赛。其“级别”按运动水平或竞赛成绩的高低划分。如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的参赛形式,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前列。最后,是其他形式比赛。针对某些项目特点,举行田径、游泳项目的通迅赛,艺术体操、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的表演赛。
3.4提高教练员能力,解决学训矛盾的途径
教练员的执教经验和能力是运动队发展的关键所在。提高教练员的执教经验和能力,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教练培训制度,分批分项对教练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新的动态,以便改进训练方法,同时,还要强化对教练员进行业务考核和监督。另外,普通高等学校对教练员的工作考核和职称聘任应与训练水平、竞赛成绩挂勾,甚至在教练员的职称评聘上走“双轨”制,除按教师系列条件评聘外,还应参照体育系统教练员的职称评聘办法执行,以此来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促进训练工作的开展,提高竞技水平。
提高教练员能力的另一个途经是促进教练员的交流,聘请国内外的著名教练员来校执教,如北京理工大学聘请国内著名教练员金志杨执教,把该校男足带入中甲。目前,辽宁省的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学校都在作这方面的尝试。
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需要在制度建设上得到妥善解决。目前采取的预科制及教师下队补课等办法,都是解决学训矛盾的有效途经。同时,还应把运动成绩奖励与学分挂勾,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给予适当的学分奖励或者在运动员之间实行奖学金评比,以此鼓励运动员积极训练和努力学习。另外,高水平运动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一切时机努力学习。如复旦大学男排教练评价他的队员外出比赛,除服装外,包里都是厚重的书。
3.5体制改革与“体教结合”的发展途径
3.5.1体制改革措施
从宏观意义上讲,体制改革应提倡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元结构的管理模式,以及由国家、省、市三级教育部门、体育局和共青团组成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的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三级管理体制。就辽宁而言,应改革现有的由省教育厅艺体处独家管理的现状,设立主要有教育和体育部门组成的,具有实质性职能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机构,下设训练部、竞赛部、市场开发部等部门,分别负责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和训练工作的监督,赛事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广告、宣传、冠名等市场开发工作。
3.5.2“体教结合”措施
“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改革的新举措和探索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途经。为能实现这一新的举措,首先,要使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做到真正意义的“结合”,当然包括领导层思想意识的转变、相关政策制定、联合机构的组成和资源共享等方面问题。其次,运动队与学校的结合,走运动队与学校联合办队的途径,如“沈阳师范大学的乒乓球队模式”“北理工足球队模式”。还可以采取由体育局和学校联合招收青少年运动员的方法,这些运动员既是学校的预科或本科学生,同时,又是省、市的二、三线运动员,如“华东理工乒乓球队模式”。最后,运动员的训练与教育的结合,是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的新途径,它事关运动员的切身利益,有助于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
参考文献:
[1]冯建中.体教结合:国家视野中的认识与行动[N].中国体育报,2004-03-11(6).
[2]何志林.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现状及发展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5(33):73-76.
[3]辽宁省教育厅,艺体处.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等辽宁省普通高办高水平运动队学校自检报告[R].2006.
[4]贾书申,姚建军,徐文泉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基本资源情况分析的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8(32):92.
[5]高斌,骆秉全.竞技体育在北京高校发展中瓶径问题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1):114-117.
[6]李喜平.辽宁学校体育50年汇编[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153.
[7]丁玲娣.谈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体制模式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31):7-9.
[8]郑国华,熊晓正,尹国君,等. 论我国竞技体育模式的认识基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31):1548-1550.
篇9
关键词:体育器材 先进材料 体育成绩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体育材料的选择恰好与运输工业一样表明一个显著的进化.从自然生成的材料,如木材、绳子、肠线及橡胶,我们逐渐发展到使用高科技金属、聚合提及陶瓷、化合混成材料,本文中,我首先举列说明体育器材是如何设计的。随后我们更仔细地来看这些材料是如何影响各种绝对可量化的记录。
一、体育器材设计
体育器材的最佳设计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知识,它不仅是为了提高成绩,从避免伤害的角度来看,它也为了使器材本身更易于舒适地被使用。很明显,这种设计紧紧围绕着材料科学,机械设计学和力学原理;它还需要有解剖学、生理学及生命物理学的知识。生命物理学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关于人的身体是如何应对内外作用力的学科。因此,这是一种把力学及机械原理应用到受负荷的身体中的关节,韧带及组织上尝试。在设计体育器材时,材料本身众多的特征应当被考虑进去,例如强度、延展性、密度、抗疲劳度、韧度、减震性及费用等。
为了满足体育器材的要求,材料的选择往往采取数种材料混合的方式——金属、陶瓷、混合体及混合体感念材料。通过采用富有创意的设计,并充分注意符合生命物理学的要求,他们被制造各种需要的器材。通过对比各自独特的属性,(例如,考虑到径赛用材料的密度),可以对各种不同材料的性质进行充分的评估。因此,如果我们需要一种材料拥有最可能高的硬度而最可能轻的重量,我们会选择那些特有高硬度的材料。由于密度比其他坚硬物体少,涡状感念材料则在此方面胜出其他单一性材料。在现行的复杂体育器材设计中,往往需要设定一个明确的设计标准以便选出最佳化的材料。
二、先进材料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一)赛跑
在赛跑活动中,尤其是运动鞋很好地展示在此方面巨大的进步。毕竟在争论下的进步在舒适性避免伤害上大大超过了对绝对成绩的提高。1896第一届奥运会上当斯皮雷登·路易斯赢得马拉松(当时的距离实际比现在稍短些)以2小时59分突破了3小时的时候,全体希腊人为之庆祝。大约100年后,奥林匹克的该项记录为2小时12分36秒,提高了大约30%,这个提高中的大多数应归功于人类竞争能力的提高。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转向残奥会,则完全是另外一个不同的情形。当1896年时对需借助假肢的人们不存在奥运会,下肢人移动尚有困难,因而从未设想参与田径竞争,而且还可以比使用自己四肢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创造更好的成绩。
(二)撑杆跳
1896年奥运会上,用竹竿跳出了十 英尺六英寸的高度,到了20世纪60年代,经过60年的慢慢增长,当铝制撑竺开始被采用时,记录开始大幅度被大破。今天,世界级的撑杆跳选用使用一个高精度的混合物撑竿,1996年达到了19英尺·5英尺的高度
(三)自行车
自行车是一个高度有效的运输工具,其能量消耗低于一个正常步行者,并大大低于那些机动车辆。中国人意识到这一点,也就每年制造生产1000多万辆。他又有大约近200年的历史,始寸;1817年的行走器,1885年Staslegshe设计出了首辆现代的安全自行车。
今天,先进的材料与空气力学上的考虑一起大大地改进了自行车。1989年,葛赛格·雷蒙斯赢得了环法自行车赛,这一成功得益于其把手的按式延伸部分及一个垫充管,他们增加了这一在空气动力学上叫流线型状的把手减少了空气的阻力。许多方面的进步已经大大促进了当前自行车的高效发展,他们包括在辐式车轮,链式概念气胎及附件(例如车座,杠杆式刹车,脚踏板)上的系列发展。不过两个主要的进步则体现在车架及车轮上。
除了强化碳钎维混合材料的骨架,现在也开始生产混合骨架,另外也开始生产混合骨架。例如强化碳钎维混合物与钛一起使用。
随着山地车不断地增加的稳固性,由强化玻璃钎维尼龙做的车轮及圆盘车轮已开始生产。对于圆盘车轮,适用铝合金或强化碳钎维混合材料制造的圆盘代替了传统车轮上的辐条。为了稳固性及良好的侧风空气动力性能,也发展了三辐或五辐式的车轮。
由先进材料给自行车运动带来的进步可以从奥运会自行车追逐赛纪录的提高得到评量。1964年Dales用了5分5秒赢了400米追逐赛,1992年博斯德曼在同样的比赛中用了3分22秒。
(四)网球
它是一项不可用绝对意义上的成绩来衡量的运动。但是谁都证明博比·雷格斯用他1939年时代的木质球拍,没有机会与备有扩大了击球区的超大号的混合材料球拍的安德列·阿加西米来争高低呢?
一直到25年前,网球球拍还一直用木质制作,而木岑木、枫木与加蓬榄木则为其中的上等材料。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引用通常用钢或铝制的金属框架。而如今,无论从效率上(提高球速)还是从减缓威胁性的振动(可导致手肘炎)上来看,混合材料的球拍都极为盛行。
球员在回击——一个时速为160Kin的网球时,所受到的冲击力大致等于突然挺举起大约75公斤的重的物体。这些力量会传达给位于肘部外侧的侧耾上骨架一个很高的负荷,它会导致骨肉中的毛细血管及肘关节部位的韧带损伤,一个改良的球拍同样也可以其主要的帮助作用。现代网球拍设计的目标是增大“甜点”(球拍中央部位)这样与球撞击时,仅产生很小的振颤,对球手产生很小甚至一点都没有冲击力。这依靠骨架的硬度,拍柄及拍头的大上及形状。国际网联已经强行规定了球拍的最大尺寸。
现在的球拍主要用单一金属,包括钢、铝、镁、钛、金属母岩混合物制成的。但是,由于强化碳钎维混合材料的高硬度,使得它在传递给球更大的力量上面超过了金属材料。为了减低球撞击时产生的高效率振颤,求拍柄是由数层强化纤维包围着一个软的内核组成,而内核部分常常是注射进去的聚氨酯泡沫成巢状构造。
网球拍艺术上的一个典范是威尔逊·FFK,它由一个聚氨酯内核,84%的石墨,12%的凯维拉斯和4%的FR(一种纯的氧化铝陶瓷)纤维。石墨提供需要的强度及硬度,可以减少球拍头部的偏斜,它也帮助防止球拍头部在球撞击“甜点”的外区域时扭转凯维拉斯纤维导致增大强度及使用寿命,帮助减缓振颤。FR纤维则产生更大的硬度及对球拍产生更大的减缓振颤的作用。
(五)棒球/垒球
由于可能造成棒球过时无法适用要求(有过多的全垒打),铝制棒球棒在主要的联赛中被禁止使用。尽管棒球中存在的这样的禁止,但新的铝制棒球设计(像双堵口圆管状超轻型构造)及钛制球棒正引导垒球革命。这些球棒拥有更大的“甜点”,产生更高的速度。但是垒联也非常关注在内也手中间不断增加的受伤情况,因为他们无法面对这么高的速度去做出足够的反应。
三、对伦理道德上的一些思考
尽管刚刚讨论了一些在体育用品中使用先进材料的例子,但肯定还有更多的体育项目存在这种情况。在体育成绩可以用绝对值尺度来衡量!且器材起决定作用的体育运动中,已经产生了巨大的进步。但体育器材中先进材料的使用也提出了一些伦理道德上的问题。通过允许使用先进材料,我们可以清楚地提高行为能力,但到什么地步我们不可以接受,或者应该反对呢?有人认为,如果你拥有该方面的专利权,你(也只有你)就可以使用这种材料或设计。
这就带给我们第二个问题,由于设备的高昂价格,我们是否仅允许那些体育精英们才可以参加高水平的比赛呢?这又会引起可能是最争议的话题。我们允许一些种类的材料或设计。而禁止其他的。实际上我们可以鼓励那些将来会擅长此项目的人们。
铝制棒球撑杆、螺旋尾翼标枪、特殊涡状花的高尔夫球,更坚硬的碳纤维网球拍,以及美洲杯赛艇等等,它们都趋向更远更快,何处是它们的终点?我们能否保证是人在比赛而非是先进材料?当然了,我们不想强迫盖伊苔尼或沃尔坡泰斯特回到借助于木质盖伊苔尼或沃尔坡泰斯特。但是,关于其他呢?诸如,电子导引标枪,猎杀松鸡的热感弹头、增强型太阳能自行车,还有可以自动找到球网周围草地上最低的局部上状突起(球洞底处)的顺地型高尔夫球。
前面我们讨论盖伊苔尼或沃尔坡泰斯特使用盖伊苔尼或沃尔坡泰斯特使用的假肢。这种设备使运动员可以比常人更有效地往前冲刺(其价格由底高达7000美元),让我们来做一个类似的装置放到1996年亚特兰大100米冠军(9,84秒)奥林匹克·多诺万·贝利和200米冠军(19,32秒的世界纪录)迈克尔·约翰逊的身上会有人敢赌,贝利可以突破9秒。约翰能够跑进18秒。
面对高昂价格应如何去做?许多体育规则委员会认为一个合理的折中和解方案应该使更多的田径运动员,而非仅仅数个精英,都可以参加体育竞赛。例如,圆盘状车轮在奥林匹克自行车比赛中一开始是被禁止使用的,原因是它不被认为可以被大多数骑手有能力购买,是不是所有的独木舟都应单一船壳的设计呢?是否允许由玻璃串珠嵌于坚强的泡沫架组成的霍伊特弓箭与传统的弓箭进行对抗呢?由于几乎不吸潮,并且受热后丝毫不影响动作的完成,新型的弓可以在1440分钟拿到1350分,而30年前仅有1100分,但是这时有代价的。
让我们看两个关于先进材料的规定如何决定谁会取胜的例子。杰出的赛艇选手身高约2m,体重约95kg,相反,在独木舟中,优秀的选手则要矮15,30cm,,轻约14ks,这主要和允许的舵身大小有关;赛艇可以长度随意,意图加大力度甚至重量(更长的艇身将更多的重量分配与更大的面积上,避免划水过深,产生极度的拖拉力量)。相反,独木舟的长度则被严格限制,它则产生运动员一个最佳的有氧力度与体重的比率。
当标枪被重新设计得更轻更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时,则需要粗雕细凿以求飞行稳定准确,这方面的高手,如东德的威尔特劳姆在984年将标枪掷到了100m以外,这对观众及体育馆远处热身的运动员的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所以986年这种新型的设计被禁止,而世界纪录则急剧降20m.问题多又多,答案少之又少,我们又将如何去做。
参考文献:
[1]Atlant’ 96.The ofieial Commemosative Book of the centennial Olympic Garme . woodford press1996 Bjeklie”High Tech Olym-pians”Techology keview96(1993)p22
[2]Rastesling Advanced Materials for sports Equipment Chapman snd Hall 1993
[3]Russell“High-Tech sport”Economist324(1992)p17
篇10
关键词:竞技化;大学生竞技运动;整合;竞技俱乐部;体育教研室;比赛活动
中图分类号:G 807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2-0097-03 文献标志码:A
在目前阶段,俄罗斯大学生竞技运动的特点是对年轻人的体育教育提出了新任务,这些任务不仅发展大学生的身体能力,而且与借助于各种竞技活动形成对自身健康、激发对身体完善和自我信心的价值态度紧密相联。重要的是参加体育和竞技运动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并在整个生活中继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认为:以上所有任务都可以在大学教学环境中竞技化的框架内得到解决。
为了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而转换使用某些可接受的运动训练技术手段是竞技化概念的依据。B・K・巴利谢维奇、・r・纳达洛夫、K・车尔尼雪夫把运动活动文化视为应当坚持的转换依据。他们认为:这是体育教育和竞技运动的实体内容基础。
运动活动文化的最高表现就是比赛活动,与其他社会化形式相比,它对年轻人具有最强烈的形成性作用。由此,我们认为:在大学中营造竞技化的教学环境是必要的,它的内容、浓厚度、可给予的教育和发展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结构组成部分,即大学体育教研室和竞技俱乐部活动,以及其整合的质量。
1.研究目的
本研究从发展大学生竞技运动的视角为竞技俱乐部的建构,以及为体育教研室和竞技俱乐部活动的整合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结果与讨论
H・M・阿赫杰姆嘉诺娃、B・H・维诺古洛夫、O・C・兹达诺维奇、C・B・古欣科、A・B・尼古林、T・H・切多娃、E・A・切列波夫等的研究中探讨了与组织活动,以及与体育一竞技方向俱乐部的结构有关的各类问题。他们多视角的研究及反映在研究中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各种方向俱乐部的组织和活动问题方面。一方面证明了研究这一问题的现实性,另一方面证明了对这一现象的认识、理解和形成统一观点过程的复杂性。
在建立中学和大学竞技俱乐部的方法指导书中,竞技俱乐部在教学组织结构中被看作是在青年学生中发展群众性竞技运动最有前景的现代组织形式。根据《中学竞技俱乐部和大学竞技俱乐部活动实施细则》,教学组织可以把俱乐部作为结构组成部分或非法人的社会综合体形式。形成俱乐部的结构时应考虑到学生、教师的愿望和学校的具体可能性。重要的是要指出,在规范法律性和推荐性的文件中并未指明建立竞技俱乐部与学校已有机构组成部分,包括体育教研室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例如:O・B・科斯特洛明根据对圣彼得堡现有大学生竞技俱乐部的活动和机构进行分析,划分出了它们发挥作用及其发展的3个可能的方向:1)竞技俱乐部――独立结构的组成部分,有负责组织竞技_群众性活动的独立工作人员;2)竞技俱乐部――学校独立财政结构的组成部分,带有不属于体育教研室的教练员;3)竞技俱乐部――处于体育教研室内。按照作者的意见,与前2个方案相比,更倾向于第3方案,因为竞技俱乐部和教研室是“用同一条腿”在同一方向上前进,但是,也有其他意见。例如:以普列汉诺夫命名的俄罗斯经济大学竞技俱乐部副主席B・谢米尔哈诺夫认为,“应当清晰地区分:体育教研室严格地负责教学,而课外的所有时间――竞技俱乐部的活动,它的工作范围包括开展竞技―群众性活动、管理学校的竞技设施、组织分部的工作、组织所有代表队的比赛、观众工作、有收入的活动,以及推广学校品牌等”。
竞技俱乐部应当作为单独的机构组成部分,但它的活动必须与体育教研室的活动相整合,为在竞技化教学环境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和形成大学生个体的竞技文化创造条件;因此,编制了大学竞技俱乐部管理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
在体育和竞技运动现代名词辞典中,“整合”是指:1)“具有自身结果价值的过程或行动”;2)“合并、结合为一体、恢复统一”。在俄罗斯大百科辞典中“整合”是指被单独区分的部分和系统功能联结为整体的状态,以及导致这一状态的过程。在本研究中,“整合”被视为把单独结构、功能与活动梳理、协同与组合成完整的机制,包括竞技俱乐部和体育教研室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发展大学生竞技运动,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整合体育教研室和竞技俱乐部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大学中发展大学生竞技运动的效果,其本质性特点是吸引大学生参加积极的训练活动和比赛活动。校内主要的竞技一群众性活动和体育―健康活动体系,如图3所示,它们的数量、名称、运动会中包含多少竞赛项目具有多变的特点,可以根据以上比赛规程的改变、学生的愿望、竞技设施的现代化等作出相应的补充。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在大学组织比赛活动是竞技化教学环境不可分割的部分。根据我们的观察和M・B・普罗赫洛娃、A・r・谢苗诺娃的研究显示,运动比赛在个性社会化和发展中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其中包括:
1)形成情感满足和取得成绩的动机。重要的是,形成的对取得成绩的动机可能进一步主导年轻人其他的生活领域和促进更顺利的职业生涯。
2)比赛为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建立了十分适宜的情景,这对于个体形成和证实心理-生理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3)比赛借助解决出现的外部形势,有助于发展自我调节的能力;这一能力对于任何情况下“把自己控制在手中”都是必要的,不受可能的挑唆和在不可遇见的困难面前气馁。
4)比赛能极大地丰富生活经验,这对于多变的周围环境、社会适应方面极为重要,使得年轻人能形成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同样对于职业劳动市场的具体环境是必要的。
5)比赛能保障个人的提高,不仅是采取竞技行动的直接参加者,而且也包括观看他们的人。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参加竞技运动,开始时他们正是作为观众,当共同感受到他人的胜利或成绩的时候,他就产生了自己登上竞技体坛、登上荣誉奖台的愿望,而为此,他本人应当开始走上针对自己的复杂工作道路――身体自我完善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