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湖州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我国正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供水一体化便属于其中一项最为主要的工程。该工程将针对农村居民用水的安全性提高问题,确保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安全以及为其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法进行规划。本文从城乡供水一体化现状入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
关键词 ]城乡建设;供水一体化;供水改造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80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均离不开水。不安全的水资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无形杀手。国家为解决该严重性的问题,要求尽快改善农村用水条件,提高农村用水的安全性能,为农村居民用水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同时加快城乡费一体化进程步伐,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1城乡供水现状
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力度,使得城乡供水已经逐渐的向集中供水化发展,但是,对农村供水建设当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急需解决的重要安全问题。
大部分将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城乡周边均会有大量的水资源,但是该水资源供水对象多为城镇或城市,对农村的用水支持力度并不足,流向农村的水资源甚少,使得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展缓慢,不能够快速的解决农村居民用水安全问题。同时,个别农村正在进行的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质量不过关,不能够保障居民的安全用水,使得农村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另外,现有的一体化工程较规划的一体化工程规模而言,相对较小,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整体供水网络正在建设当中,其管理以及建设均有待进行整合[1]。加之,个别城乡当中的供水一体化工程的运营机制并不完整,对水资源的管理,用水价格的控制并不严格,使得工程运营当中的经费运转不合理,必须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以及规划。
2城乡供水一体化当中存在的问题
2.1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不足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大部分农村居民已经转移到城镇进行发展,其收入亦得到了提高,对用水质量和用水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多数农村现存的供水工程仍旧是单村的供水工程,其中存在问题比较多,亦比较突出,因此,整体供水的骨干网络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2.2城乡供水工程运行受到制约
城乡供水工程由各农村村内供水管网组成,而村内供水管网一般是在实行“村村通”时期,由各个村自主进行建设,无论是整个管网的用料,抑或管网的建设质量,均低于正常标准[2]。加之部分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了多年的供水作业,已经产生了损坏,无法继续实行供水作业,即便是其他村内供水管网为出现严重问题,依旧多数为“带病”工作状态。而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将各个村内供水管网进行连接,接入较大的管道,该项举措将会为原有的村内供水管网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时便考虑放弃个别农村的村内管网连接,导致整个城乡供水工程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2.3部分农村供水并网积极性不高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现今推行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相当一大部分农村的村内管网并网积极性并不十分高涨,主要是因为:第一,部分农村的村内供水管网虽然处于“带病”工作的状态,但是仍旧能够进行供水作业,村民认为只要有水用并能够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并不注重对水源质量的要求。第二,现今多数农村虽然实行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供水,但是其供水并不需要花费资金,实行免费政策,而正常的税费是由整个机体承担[3]。村民担心在实行供水并网之后,其用水费用会提高,因此,不主张实行并网供水。
2.4供水一体化配套设施不完善
(1)产生污水现象比较严重。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必定会有重要的水源,对重要水源的保护虽然得到了相对的重视,但仍然存在水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污染水源进行蔓延,影响整个城乡供水系统。
(2)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现今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网络技术进行配合,使整个工程建设以及运转均能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有的水平达不到要求。
(3)运营体系不够完善。在该工程当中,其监管体制以及整个工程的运营体系均未得到完善,并不健全,对农村供水的管理不严格。
3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应该按照规划建设的总目标进行建设,以便于加强整个供水骨干管网的建设,完成预期目标,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2)水管网建设步伐。由于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制约整个城乡供水进程的运行,因此,必须对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加快步伐,最主要的便是筹集村内管网建设的资金[4]。在建设过程中,上级应该予以相应的改造资金,但只能够满足少量村内管网建设,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的乡村则需要自主进行资金的筹集。同时,为了保障建设后的村内管网能够适应一体化建设,应该对村内管网的建设与改造进行统一的规划、建造、监管。
(3)提高供水管理以及服务水平。首先,要提高整个建设当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整个工程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的监测与控制,安装实时监察装置,对问题的出现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其次,要提升建设中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供水单位需要设立便捷的供水热线,组建解决供水问题的队伍,对居民在用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程处理。
(4)考核制度。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进行管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成立较为完善的多部门领导机构,对其人员的配备以及职能进行明确,便于解决在建设与运营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5]。同时,要对整个供水工程进行考核,确保能够正常、安全供水,为农村居民的用水提供安全保障,推荐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几位突出的时代,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农村居民的安全用水提供保障,减少不安全水质对农村居民身体上产生的危害,更能够加快整个城乡一体化进程。政府在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方面,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发挥政府职能,对该工程予以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使建设者与城乡居民能够完全积极的投入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为城乡的统筹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3):132.
篇2
(一)在促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方面。进行水务改革后,全市五县(区)水务局根据职能的调整,逐步接管了县城自来水公司,并结合自身实际,组建了城乡供水公司或供水股份有限公司,有条件的乡镇组建了乡镇供水公司或乡镇供水股份公司。供水公司组建后,利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优势,增加供水量,扩大供水范围,提高供水水质,降低供水成本,摸索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路子。全市日供水能力已由1978年的1万立方米增加到了近18万立方米。(*7.4万m3、*1.5万m3、*4.5万m3、*1.6万m3、*3万m3)。为了更好地盘活现有资产,激活运转机制,改变过去城乡分割、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割,部门分割的水资源管理格局,进一步提高全市县城和集镇的供水能力,从规模上做大做强,实行“政企分开”现代企业制度,引入社会资本,建立股份制,使供水企业良性发展。
(二)在理顺水管理体制方面。长期以来,我市的水管体制形成了部门分割、政出多门、执行难和管理难的问题。全市从20*年5月开始进行的水务改革,将城市供水、节水、水土保持、地下水开采、水资源保护的管理职能统一赋予水利部门。到目前为止,全市一区四县均成立了水务局,在管理体制上整合了涉水行政职能,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水资源、防洪、供水、用水、节水以及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涉水行政事务的统一管理。强化了水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了治水理念、管理职能、工作重点、运行机制的转变,较好地实现了工作领域从农村水利向城乡一体化水利的转变,管理,运行机制从单纯的政府管理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市场运作并重的转变。
(三)在创新投融资机制方面。建设管理的理念有了根本性转变,坚持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对于城镇供水等经营性项目,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开发,走市场化开发、社会化投资、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广辟投融资渠道,多元化筹措水务建设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水电建设。根据水利产业政策,结合*实际,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思想,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参与水利水电建设。*区政府以自来水公司为平台,吸引了*泸滇公司对自来水公司进行控股投资建设、经营,并成立了*市永昌水业有限公司,投资5600万元建成了*区第三自来水厂。*县供水公司由公司员工购买自来水公司现有固定资产及经营权,向股份制转变。*县供水公司由公司五位股东私人出资组建,向有限责任公司转变。*县*、*、*、*、*等一批乡镇集镇供水工程,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借鉴企业经营理念,遵循经济规律,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承包、租赁、拍卖使用权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采用出让工程经营管理权的办法,吸纳了大量民间资金的投入,改变了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管理维护不善、有人用、无人管等问题。卡斯、漭水、翁堵集镇人饮工程由私人组建*清泉城乡供排水公司,实行经营权承包和资产使用权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供水工程改造投资,提高水量和水质,扩大供水面。使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四)在强化水资源管理方面。坚持以构建统一协调的水务规划体系为龙头,对城乡水资源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对防洪、水土保持供水、排水、地表水、地下水实行统一调度,努力做到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相协调,农村供水与城市供水相统筹。改变了在水资源管理上部门分割、地域分割、供需脱节的状况,逐步实现了城市与乡村、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需水的统一。在继续抓好农村水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水资源保障的同时,综合考虑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加强了城市防洪与供水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市水环境,基本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县漂泊河整治工程,从单一的城市防洪河道整治向多功能的文化、观光、旅游复合功能转变,达到治理与开发并举。*县漂泊河位于*县腾越镇观音塘坝子内,长期以来,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排泄迟滞,原河道淤积了大量的泥砂及生长了大量的水生植物,严重阻碍了雨洪期洪水流泄,遇洪成灾,农田淹没,更为严重的是处于中游地段的“*第一自来水厂”产生污水倒灌,严重影响了城市饮用水质量。水务一体化后,为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源、美化环境,*县在省水利厅的支持下,治理河段长545米,共投资800多万元进行开发式治理。经过治理后的漂泊河,集治污、水源保护、风景园林景观为一体,展现了“玉泉夜月”的美景。*大沙河城市防洪工程的整治,从单一的城市防洪功能渗透到城市文化、城市建设、城市生态、城市水环境等领域。大沙河全长19.7公里,总投资为3800万元,近期建设重点为观音塘大桥至太极桥总长5公里的城区段,投资1100万元。目前长4.8公里宽26米的大沙河河道已经建成,水务部门投资完成河堤整治6.0公里;城建部门投资完成堤岸人行道和堤岸文化休闲广场2.4万平方米,建路灯236盏;园林部门投资完成河岸绿化3.6万平方米;环保部门负责清淤治理污染。两岸890亩易涝地已变成城市建设黄金地,平均每亩土地比开发前升值16万元,仅此一项,就为*的城市建设提供建设资金1.4亿元。在直接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也显现出来,起到了防洪保护农田面积5000亩,防洪保护城市面积4.6平方公里,保护人口2.5万人。大沙河防洪工程的建成,推动了*县城城市建设水平,改善了生态环境,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形象。*县*、*县*河、*区城南、*防洪河及东门红花河等重要河道也在改革的推动下得以改造和新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体现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优势。
二、当前我市水务改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现行水价过低,乡镇人饮工程基础薄弱
我市农村人饮供水水费标准分别按乡镇居(村)民、机关单位、经营、工业、建筑等用水的水价分别按每立方0.3~1.20元收取。目前,我市多数乡镇所在地的集镇人饮工程都能按最低标准收取水费,但存在问题:一是管网老化,渗漏严重;二是水源不足,水量得不到保证;三是多数集镇人饮建成后都留有债务,对水质、水源、管网进行改造的资金短缺;四是输水管网投入既有政府投入、集体投入,也有农户自己投入,产权不清;五是小规模的人饮供水大都没有收取水费;六是现有管网的投资大都由国家投入,收取水费标准过低,如进行成本核算,亏损严重,但如果按成本水费标准收取,农户难以承受。
(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需要更新改造资金
为贯彻落实我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水务体制改革,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县结合实际,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建立供水工程自我维持、自我发展、良性运行、永续利用的新机制,*县在原自来水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县城乡供水总公司,并将界头、马站、滇滩、中和、荷花朗蒲、曲石公平等6个乡(供水点),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试点,通过运行,情况参差不齐,除中和乡运作基本正常外,其他乡镇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一方面是管理机制不活,公司和供水站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不能有效调动各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工程大都处于老化期,需改造更新工程,投资大效益回收慢,加之水务投资渠道不畅,国家投资没有用于水务基础设施建设,而公司又无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更新改造,企业即使投入有限资金,从公司经营的角度上看,投资效益不明显,甚至亏损严重,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严重制约着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开展。
(三)排水污水处理回用职能需要进一步调整
现在我市排水、污水处在回用的管理职能仍在环保和建设部门,要实现水务一体化“一龙管水”的管理职能,必须理顺体制。仅靠部门推动,困难较大。
三、下一步水务改革的计划
一是整合行政职能,组建水务机构。利用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努力实现市级水务局,将市级原有的水利、供水职能与排水污水处理运用的相关职能归并,组建水资源和相关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的政府工作机构。理顺排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改变目前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的水资源管理现状,将分散在环保、建设部门的涉及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与水利部门的城乡水源、供水、用水、节水、防洪、水土保持等行政管理职能调整归并为一体,统一由水务部门实行集中管理。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按照新型的水务管理体制,相关部门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防洪保安、饮水安全、污水处理等建设投资管理和资源保护、节约用水、水土流失治理和管理力度,保证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供需平衡,逐步形成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治理协调推进的局面,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四、需帮助协调和解决的事项
篇3
【关键词】齐河县;农村饮水;饮水安全
1建设现状及成效
经过2007—2015年的村村通自来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县共新建5处地下水优质水源地,分别是芦庄、韩庄、水牛赵、马集、赵官,水源类型均为奥陶系岩溶水,每眼水源井深400~450m,单井出水量200m3/h以上,水源水质水量完全满足饮水需求。全县共建成18个供水站,按照不同供水需要布设于乡镇。依托优质水源地,将全县供水站联网,陆续建成5处供水水厂,分别是县一水厂、二水厂、黄河国际生态城水厂、焦庙水厂、赵官水厂。建立了全县供水网络体系,供水质量和供水水平大大提升,日供水能力达10万m3/d。截至目前,全县共铺设农村供水主管道125.4km,村内及入户管道456km。
2主要做法
2.1健全推进机制,强化组织领导
为切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各项工作落实,齐河县专门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由县发改委、财政、水利、国土、农业、涉及乡(镇、街道)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城乡供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分工与职责,研究解决工程推进中的困难及相关重大问题。抽调专人组建齐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处,内设办公室、财务组、工程组、协调组,保障项目建设及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县、乡(镇、街道)、村逐级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层层签订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责任状,落实每一个年度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职责,为全县农村饮水安全扎实有序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2广泛筹集资金,保证投入到位
在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提前编制工程预算投资计划和实施方案,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不足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县级配套比重,广泛发动村级群众自筹,吸收民间资本,通过多元化资金投入,确保各级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工程建设资金需求。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饮水安全建设资金2.22亿元,其中争取省以上级资金0.74亿元,市县配套0.68亿元,群众自筹0.8亿元。
2.3科学编制规划,优化供水水平
一是全县主要供水管网,通过对供水管线若干个点进行动态测压、测流,计算机实时进行管线监测,制定最佳供水调度方案,从而保证合理的管线输水服务压力和最大限度地节约能耗。二是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采用自动监测与控制技术来代替传统人工巡检,建立供水信息网络,实现输水过程的自动监测与控制。三是在较大程度上打破城区、乡镇行政区域界线,以水厂所在地为供水中心,根据水厂供水能力和管道流量、压力要求,统筹制定水厂管网延伸、衔接、改造、升级的具体施工方案。
2.4严格质量管理,打造优质工程
一是严把工程施工关。通过招投标严格施工队伍选择,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及设计要求施工,施工单位建立施工检查制度,对工序质量进行检查,执行班组自检、施工队复检、项目经理部专职质检机构终检的质检程序。二是严把材料设备质量关。对工程建设所需主要材料、设备,以公开报价方式优中选优,对工程所用管材、钢筋、水泥、砂子、石子等建筑材料由工程质量检测单位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杜绝不符合工程要求的材料设备进入施工现场。三是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对工程建设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管控,充分发挥受益群众监督作用,对工程进行现场监督,实现群众全过程参与。
2.5实施联村并网,促进规模化发展
全县农村供水工程点多、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推进全面联网首先要考虑解决好供水管径、供水量、供水压力等诸多因素。为解决技术因素制约和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目标,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并邀请省饮水专家评议,最终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中,及时调整优化农村供水工作思路,突出两个转变,较快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即全面调整供水结构,突出由群井联村供水向新型农村供水水厂的转变;全面提高供水水质,由农村饮水解困到全面提高农村饮水质量,突出农村供水城市化的转变。配备安装供水信息化调度系统,并改造升级供水主管道。
2.6提升管理水平,实行企业化经营
供水工程建成后,全面推行“公司+协会”管理模式,县、乡分级负责,实行专业化、企业化经营管理。水厂内供水设施,由县级供水公司进行管理,水厂外供水管道及附属设施由各乡镇供水协会运行管理和维护。供水公司实行目标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细化岗位职责、配齐管理及技术人员。供水以出厂水量及水表校准,向供水协会计收水费,水价由县物价、财政、水利部门组织供水管理单位、受益群众代表,以听证会等方式统一核定,保证水价在群众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和合理区间。各乡镇供水协会充分结合各自实际,建立健全用水管理制度,村级建立水管员聘任制度,以公开竞争方式选拔有经验、有群众威信、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水管员,水管员认真履行供水管线巡查、供水设施维修、村外及入户水表抄读、水费收取等职责,镇、村两级对水管员实行年度考核、动态管理。
2.7注重源头治理,加强水源地保护
一是加强水源地保护规范化建设。编制完成了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在水源地设置警示标志,埋设界桩;在保护水源井围墙及管理房周围安装了监控设备,在水源地供水设施上安装了报警装置,保护水源;建成两处水质检测中心化验室,定期对水源地水质进行化验检测,不定期抽检,充分保障供水质量。二是加强水源地保护应急管理。制定了齐河县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管理预案,在发生灾难性干旱、洪水、水源污染以及重大设施、设备安全事故等灾害及事故时,确保饮用水水源地得到快速有效应急处理,保证饮水安全。三是加强备用水源地保护。在赵官镇葛庄、马集镇红堂、红堂南、邱集南共建成5处备用水源地,按照备用水源地保护要求,设置界碑、警示牌等醒目标识,并进行全天候监控,水源地监测影像实时上传到县级信息化中心平台,切实加强了备用水源地的保护管理。
篇4
1、要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契机,在完善规划体系和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要深入学习《城乡规划法》,开展好社会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规划研究,提升规划服务水平。要加强县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无缝衔接,切实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指导调控作用。要以县域总体规划作为指导,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县城市雕塑总体规划、滨海新城控制性规划及近期建设区域的城市规划设计等;委托编制完成县城武原镇重要道路、河道和节点的城市设计,以达到改善城市风貌、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的目标。开展对新农村规划的实施试点,体现村庄传统和地域特色,探索村庄规划实施的新思路和新机制。加强对乡镇建设的规划管理,按照市委提出的“新市镇”理念和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建设。
2、要以建设重点工程为抓手,在城市建设上有新突破
一是关注民生,做好住房保障建设。启动第四批城镇廉租住房2幢100套住宅的建设,研究制订直管公有住房管理办法,逐步将直管公有住房配置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实施经济适用房二期390套的建设工程,新启动经济适用房三期550套的建设,总建筑面积约40000m2。继续实施并完成18幢老住宅区公建配套设施改造。二是实现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做好城乡一体化工程的深入推进。加快编制我县的城乡一体化二级供水管网规划,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提高项目的投资绩效。加快城区与城乡供水一体化配套工程,城西、富亭地面水切换工程,千亩荡水源保护工程,县城乡一体化供水二级管网一期建设的启动与建设工作。计划投资1565万元,全面铺开农村供水管网的建设及技改工作;实施南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污水管线9.7公里、污水提升泵站2座。至年底,争取完成第二水厂建筑主体工程和水厂—大桥新区、水厂—百步、水厂—沈荡供水一级管线工程。三是配合绮园文化区建设,实施儿童乐园新建工程。工程总投资780万元(不含土地费用),力争当年完成一期西侧地块约50亩的建设任务。
3、要以各项创建工作为外在推动力,在改善城市环境上有新突破
根据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目标任务和20*年创卫验收年的工作要求,狠抓落实,从环卫、市政等硬件设施建设上下功夫,按照“突出重点、解决热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的要求,改善城市环境,打造城市品牌。进一步加强县城园林绿化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公共绿地维护,大幅度提升城市绿化各项指标。加强市容环境整治,实施立体化、全方位的管理举措,实现长效管理。继续做好道路改建、配套完善工程,做好部分桥梁(特别是南排河上五座桥梁)的检测和维修,确保通行安全。
篇5
一、认真学习全面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对我市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各区(市)县和市级各部门要迅速传达学习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各区(市)县和市级各部门要联系我市实际,认真安排部署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工作措施。三是各区(市)县和市级各部门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学习活动,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特别是水务干部职工对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自觉性。
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过程中,要结合学习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全面把握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通过认真学习、宣传辅导等,使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基础。
二、按照全域灌溉的理念,全面提升水利设施建设
一要狠抓灌区续建设施配套。加快区配套建设,深入实施渠堰引水枢纽及干支渠改造,全面提升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水准,完成各级防渗渠道、新增节水灌面、改造中低产田土等方面工作,进一步提升都江堰等核心精华灌区渠道功能。
二要狠抓山丘区抗旱能力提升。尤其是以山脉“百湖”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兴建梯级人工湖等山丘区水利设施,新建改造蓄水池、山坪塘、石河堰、小型提灌站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1.25万处,新增恢复蓄水能力1.1亿立方米,新增改善灌溉面积50万亩,进一步提升山丘区抗旱能力。
三要狠抓现代化水利建设。以标准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和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为载体,以国家小农水重点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智能高效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水利现代化示范区100万亩,建成“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水利基础设施。
三、按照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理念,全面提升城乡居民饮水保障水平
总书记和家宝总理都讲到,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算得上是具备条件的地方,我们要因地制宜,提升城乡居民饮水保障水平。
一要着力提升县域城乡居民饮水质量。在区,加快新改扩建大型自来水厂,推进跨行政区域集中连片供水,确保到2012年底实现二三圈层平原浅丘区自来水满覆盖。在深丘区,加快建设引泉、漫滤、打井、集雨工程等小型供水设施,全面解决深丘区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二要着力提高中心城区供水抗风险应急能力。加快完成应急水源建设,加快推进水七厂和凤凰山20万吨高位水池建设,尽快启动建设第二水源,力争今年完成前期工作,切实提高实际供水能力。同时,健全中心城区供水安全应急预案,完善管网抢修快速反应机制,有计划地实施管网改造,提升管网运行可靠性。
三要着力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推进《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完善饮用水水源地全流域环境安全防护措施,建立水源地上游河道巡查监管长效机制,细化分解饮用水水源管理和保护责任,强化日常管理和执法检查,加大违法排污行为查处力度,有效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
四、按照城乡水域联动的理念,全面提升防汛减灾能力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防汛责任人要严格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要求,坚持领导带班、到岗到位;各地防汛部门要坚持24小时值班,水文、气象、防汛、国土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预测预警;基层防汛巡逻员、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要按照要求加强巡查,掌握防汛工作主动权。要加强河道日常管理,及时清理河道,建筑不得违法占用河道,对河道边公路的护坡要进行巩固维护,避免水患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损失。这次我市遭受强降雨使得部分地区受灾,要安排好受灾群众。
二要强化重点防范。要针对今年汛情来临特别早、雨量强度特别大、洪水流量特别大的严峻形势,加强江河、水库、山洪易发区、低洼易淹区、城市地下空间、下穿隧道、地铁工程和城市水源地等重点区域监测防御。特别要针对本月3日至4日我市遭受强降雨过程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逐一分析问题原因,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的7月上旬和8月下旬容易下大雨,要抓住现在到8月下旬这段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范,全力确保重点部位安全度汛。
三要强化抢险演练。要时刻做好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准备,坚持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强化防汛物资储备和抢险队伍训练,充分发挥部队、民兵和公安消防的抢险骨干作用,从实战、实情和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汛抢险演练,提高抢险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按照综合治理的理念,全面提升城乡水环境
一要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编制全市水环境“十二五”治理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大力推进中心城区100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建成186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积极推进5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二要加强河道排污治理。积极采取雨污分流、全程截污等方式,加快治理市域范围内所有河道下河排污口,实现污水不下河。大力实施河道清垃圾、清淤泥、清漂浮物“三清”治理,强化河道清洁化、规范化、生态化“三化”建设,确保实现河道无垃圾、无淤泥、无漂浮物的“三无”目标。
三要加强河湖生态治理和再生水循环利用。加快河湖生态保护修复,积极规划建设生态河流和人工湿地,提高城乡水环境容量。加快规划建设再生水厂和配套管线,有效改善出水水质,确保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补充中心城区河道环境用水。
四要加强河道和排水设施长效管理。严格按照全市河道管理维护标准和排水设施管理维护标准,加强河道和排水设施管理维护,强化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努力营造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
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体系;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方针,不断强化城市理念,全面提升城镇功能,使全市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一、阿克苏市城镇化现状及特点
“十二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发展全局,树立大城建理念,以提高通行能力,美化市容市貌,打造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味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截止2013年,城镇总人口26.6万人,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3.8 %。
(一)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一是构建城乡交通网,主城支次道路改造稳步推进,乡镇柏油路通达率达到100%,完成通村油路72公里,畅通富民公路31.5公里。“33412”道路工程全线建成通车,骨干路网和支撑路网初步形城。二是构建城乡供水网。通过加大投入,加快供水管网铺设,初步建成9.8万公里供水能力的阿克苏市城乡供水工程,2.3万农村人口结束了人畜共饮的“涝坝水”。三是构建城乡清洁能源供应网。在乡镇,加快了天然气管道铺设,使集中供气普及率不断提高。在农村,大力推广了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改善了农村能源结构。四是构建城乡垃圾集中处理网。完成了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五是构建城乡信息网。自然村通电率达到了100%,广播覆盖率达到92%,电视覆盖率达到95%。全面实施惠及全市2万户各族农牧民的广播电视地面无线数字“户户通”和122个行政村的大喇叭覆盖工程,,推动了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此同时,在全市建立了较高覆盖和较高保障水平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启动了农牧民居民健康“一卡通”工程,扎实开展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二)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
老城区重点地段棚户区改造,中心街改造、多浪新城建设等项目加快实施。市政功能设施日趋完善。污水收集、供气、供暖范围不断扩大,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89%,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20万平方米。各乡镇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逐年加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3.8%。
(三)项目带动效果明显
2013年我市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0.5亿元,安排项目198个,部分已建成投用。2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29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31.78%。重点项目的实施有效地带动了经济发展,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85%,不仅对保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促进城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农业产业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加强
2013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9.8亿元,增幅24%,全市粮食总产12.51万吨,增长5.77%。苹果产量20.89万吨;红枣产量量1.98万吨10.56万吨;核桃产量1.98万吨。肉、蛋、奶分别增长13%、26%和18%。全年完成棚户区改造3525套,公租房510套,廉租房2000套,安居富民工程深入实施,9457户各族农民告别了世代居住的“土坯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83个示范点建设全面完成,122个村级阵地进行了统一规划,新建3个中心村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依托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及其它非农产业,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乡镇经济实力薄弱,产业集聚度不高。目前我市乡镇综合经济实力不高,乡镇的经济规模普遍较小,发展模式粗放、产业结构相似、缺乏鲜明特色,难以形成产业集聚。农村小城镇发展缺乏区域特色,难发挥区域发展优势。
(二)城乡建设历史欠债较多,城市功能布局仍需优化,城镇化水平亟待提高,“建管并重”亟需加强。
(三)持续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扩大就业、提高住房、医保、社保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面临较大困难。
(四)财政投入捉襟见肘,城乡建设投资不足。目前阿克苏市的财力水平,除了保工资、保运转之外,很难再挤出资金用于支持城镇化建设。多浪新城扩建、旧城改造任务财政支出压力较大。
(五)农民对城镇化的认识有待提高。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应该是农民,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能也不应该违背农民的意愿。从近几年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情况看,农民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是非常乐意接受的。但由于宣传不到位,大多数农民对国家的政策不了解,甚至一无所知,造成目前农民对农村城镇化的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现在农村居住人员基本是老人、妇幼,年轻人大多出外务工,缺乏中坚力量;二是世代在农村居住,生产生活方式都已习惯,换个新的生活方式,一时难以适应;三是大部分农民认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没有积极地态度。以上的现象使得农民的主体作用根本没有得以发挥。
三、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关键环节,实现城镇化发展的新跨越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深入实施“432”发展战略,继续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重点乡镇和中心村为依托,形成规模等级有序、空间布局合理、功能优势互补、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在中心城市做大做强上求突破。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造为重点,以管理为核心,着力构筑“以水为脉、以河为轴、以绿为体、以文为魂”的城市景画卷,将我市打造成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水韵森林名城.西北休闲之都”。
(二)抓建设强配套,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按照“改造老城、开发新城、主副共建、沿河发展、扩容提质”的思路,加快多浪新城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阿温新区“一城三区”建设,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由“单核心圈层蔓延式”向“多中心轴向组团式”裂变,形成多极带动和网络城市框架和“三核五轴、一环五区”的中心城市结构。加快实施“城乡供水、东西城区排水、棚户区改造、天然气综合利用、多浪新城市政道路、背街小巷、南北大街交通改善”等“城市建设十大工程”。加大“一河两岸”的开发建设;加大绿化工程建设,打造城市绿色生态环境。积极实施“主城品质提升行动”,按照多拆少建的原则,对建设的标志性建筑、重点片区、精心设计、精细施工,使单体建筑各具特色,群体建筑和谐美观,不同街区风貌各异,整体形象特色鲜明。
(三)抓管理增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探索建立集监控、调度、指挥为一体的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控、网格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力整治城市交通秩序,完善城市标志标识,深入实施城市拆墙透绿、美化亮化工程,方便市民生活需求。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垃圾收集、清运、处置能力,努力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四是抓环保促生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继续实施柯柯牙和库克瓦什治沙绿化工程,扩大森林、湿地面积,进一步增强城乡防洪抗旱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五是坚持农村城镇化,着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布局合理化、产业规模化、人口集聚化、设施配套化、服务社区化、环境生态化的要求,编制完成乡镇总体规划,加快小城镇建设、中心村建设步伐。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三条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为了人、服务人、发展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作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把关注和改善民生贯穿于城镇化工作的始终,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真正满足群众安全、健康、方便、便捷、舒适等多方面的需求,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成果,享受到更好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二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推进城镇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调整优化结构,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努力实现城镇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统筹城乡的原则。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为龙头,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合理布局城乡发展空间和资源要素的配置;缩短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和“设施落差”,提高城乡居民的共享性、均等性、协调性,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阿克苏市人民政府网
篇7
20__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____元,并且有的农民盖上了楼房,用上了家电,有的农民家里安装了电话,有的接通了互联网,有的农民买了汽车,村村通了班车等等。这些变化,是实现城乡科学发展阶段性的成效。
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从城乡一体化的更高要求看,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比如:公共设施、文化、医疗、环保、社会保障等方面与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还比较艰巨。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从农民居住集聚建设、城镇建设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相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力求抓出成效。
——着力推进农民居住集聚建设。全县新农村试点工作已展开,引导农民居住集聚,改变传统村居模式,从机制上最大限度地节约利用土地,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开拓广阔空间。首先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的村庄(如:建制乡镇所在地、传统集镇所在地等),要扩大管理幅度,拓宽发展空间,解决好村庄布局分散、发展能力薄弱的问题;其次对县域(含__镇、__镇、__镇、__镇、__镇、__镇)周边的农村,要通过城中村、镇中村、园(工业园)中村、城郊村改造,逐步纳入城镇范畴;再次,对偏远地区或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村庄,政府要加大帮扶力度,帮助农民发展多种经济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改善居住条件。
——着力推进城镇建设管理。统筹城乡发展,主要在全县规划上相统一,按照“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培育中心镇,努力建设特色镇。加强旧镇改造,完善基础功能,提升带动功能,逐步健全县城镇体系和村庄布局规划,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县城)——中心镇(原区政府所在地)——中心村(或集镇所在地)——一般行政村——自然村的框架体系,还要因地制宜推动自然村的撤并改造,优化资源配备。
——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不配套是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是城乡的基础设施的对接,促进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互动,打造城乡一体的发展平台。在抓实并完成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同时,重点推进城乡供水、供电一体化工程、城乡公交网络建设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乡镇卫生院(包括村、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工程、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及有线电视、电信、信息化联网等工程,以及新农村标准示范村等重点建设。让农民朋友在农村享受城里人同样待遇。
篇8
关键词:周村区;城乡一体化;实践启示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省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决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区(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点,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突破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百年商埠之称的周村区在这方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近年来,周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谱写了一曲城乡共荣的新篇章。
一、规划先导——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区域相对集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5%,具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周村区积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周村区深刻认识到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前提。为此他们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区域全覆盖,城乡一体、科学构建城镇框架。按照“融合中心、一主两翼、三级联动、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将全区统一规划为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22个中心村和29个居民点,构筑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融合中心,是指主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东新、西古、南商、北工“的总体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品位、做大规模、壮大实力,全面融合中心城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以产业支撑推动建设发展,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和承载服务功能。
以“两区三村”建设为载体,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建设.把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相结合,全区统一部署,加强规划引导,全面整体推进。计划3年时间,投资20.36亿元,完成全区2个棚户区、6个老旧工矿居住区、9个城中村和12个城郊村改造任务。目前“两区三村”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开工建设5个项目,完成拆迁面积72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9万平方米。预计到2012年年底,全区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米和38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将得到切实改善。周村区已被表彰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先导,是前提。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特别是要先构建起适合本地的城镇建设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搞好其他方面的衔接规划,才能增强规划的统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四两拨千斤”——“两区三基地”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架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
产业聚集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近几年,周村区坚持“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目标,以“传承商埠文化、激活商埠经济、打造幸福周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总的指导思想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以往城乡行政界限和政策“垄沟”,勾画出了“两区两带两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成略,以“两区三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个“四两”,巧拨城乡一体化这个“千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
“两区三基地”的构思主旨。周村区的“两区三基地”就是为了突破以往城乡分割的行政界限政策“鸿沟”,把过去以镇和办事处为“点”零散布局的相关联产业,统筹规划成片状和带状的产业聚集区,实现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城乡、高效配置、集约发展。
“两区三基地”的实施。“两区”即西部老城区、东部新城区,唱好“双城戏”,深入推进以周村古商城为核心的西部老城区优化提升,改善周村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充分发挥孝妇河滨河区域优势,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区规划扩建。“三基地”即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现代物流基地、王村高档耐材基地,突出抓好309国道市场物流产业带发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实现大增值;目前,309国道串接起的物流产业带上已崛起了全国最大工业用不锈钢市场,中国家具行业十大商品交易市场、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机床销售维修服务中心、辐射华北地区的中国周村轻纺科技城等一大批市场,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高档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两基地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垄断了周村企业的半壁江山,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耐火材料的主要基地和重要的精密机床制造基地。在“两区三基地”的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周村区还注重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优一壮二活三”方略。进一步调优调精农业、调高调强工业、调大调活服务业,推动产业加速向“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快培植壮大丝绸纺织、机电设备、轻钢结构、精细化工、耐火材料、沙发家具6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周村老工业区实现新的转型发展。着力构建以先进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为基本框架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带动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是动力和支撑。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各自为战布局产业的做法,要立足城乡一体化全局,整合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优化产业布局,突破瓶颈制约,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新的发展空间。
三、均衡“社会事业”——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在农村,几年来,周村区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注重从农民最急需、受益面最广、与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人手,推动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向农村配置,收到了明显成效。
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周村区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扶助贫困户倾斜。近三年累计完成投资达4.2亿元,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周村区通过深入实施“服务为农、产业兴农、项目强农”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得到进一步改善。
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方面一是加快完善城乡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了干支相连、区域协调、镇镇通达、顺畅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二是按照“同源同网同质”的原则,建立城乡供水体制。三是加快完善城乡农用设施体系。公共服务方面,一是着力推动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调整优化城乡教育布局,率先在全市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二是着力推动城乡卫生均等化。大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全区90处中心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全部完成规范化升级改造。三是着力推动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全区所有镇、街道都建立了综合文化站,50%以上的村居都建起了文化大院或文化中心,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依托和载体,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重点难点。只有借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均衡城乡事业,进一步改善民生,才能回归到城乡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四、不忘农本——突出“山、水、园、林”特色加快发展都市农业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近几年来,周村区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实现都市农业新突破”的要求,突出“山、水、园、林”特色,走出了一条从单一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步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规划,着力搭建都市农业发展平台。周村区充分发挥毗邻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注重特色、科学发展”的原则,突出“山、水、园、林”特色,注重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土地利用、城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相结合,制定完善了周村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意见和规划,把发展生态观光都市农业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人点,确立到2012年基本完成由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型,着力发展张周路园林文化服务带、孝妇河生态景观带、凤凰山休闲观光区等大重点区域,作为发展平台。并在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提供切实的发展保障。
都市农业初见成效。积极打造“生态、休闲”都市农业品牌,重点抓好了张周路苗木花卉基地和风凰山、葫芦山生态休闲农业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第十二期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确立了发展重点的基础上,近几年,周村区以都市文化为主线,重点规划了凤凰山、葫芦山,孝妇河生态观光带、张周路花卉苗木产业带等为重点的城郊乡生态观光农业区。预计到2013年,就能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效益突出、城乡互融的休闲产业格局,达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的目标,实现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景观、生态建设的新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不忘农本,立足各自资源优势,转方式、调结构,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让农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新成果,这样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城乡供水活动和使用城乡供水及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城乡供水应当逐步推进农村与城市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
第四条市、县(区)政府应将发展城乡供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城乡供水政府责任制,根据区域供水规划,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推动实施区域供水,加强水源保护和城乡供水设施建设。
第五条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城乡供水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供水、节约用水工作。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同级城乡供水工作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负责对供水单位进行日常监督管理,水量调配,协调应急水源供给保障。
环境保护部门负责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加强水源地污染源的调查及监控。
卫生部门负责供水水质监测和卫生安全评估工作。
供水单位负责城乡公共供水及日常管理,保障供水水质、水量、水压安全。
发展改革、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农业、财政、价格、质量技术监督、公安、工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城乡供水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供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第六条市、县(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职责制定供水应急预案,规范城乡突发供水事件应对活动,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供水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
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经费应纳入供水单位成本,水源保护及应急处置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城乡供水工作实行开发利用水源与节约用水相结合、保障供水与确保水质相结合的原则,工业、农业用水与城乡生活用水发生矛盾时,优先保证城乡生活用水。
在城乡供水工作中,应当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
第八条市、县(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城乡供水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全社会节约用水、保护供水设施的意识。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九条市城乡供水规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环保、规划、卫生等有关部门编制,经省城乡供水主管部门组织技术论证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有关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县(区)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城乡供水专项规划,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技术论证,报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县(区)城乡总体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供水单位应当依照城乡供水专项规划,编制输配水设施建设及其改造的年度计划,经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报本级政府批准并组织实施。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年度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有水源条件的地区应当建设两个以上相对独立控制取水的饮用水源地;不具备双水源条件的地区,应当依法建设地下水或者与相邻地区联网供水等应急供水水源。应急供水水量、水质应当符合城乡供水应急预案规定的要求。
第十二条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城乡供水专项规划,按照统一的建设规范和标准,编制城镇供水主干管道和镇村管网等输配水设施建设及其改造的年度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覆盖区域内,有关县(区)人民政府应当限期关闭乡(镇)村水厂及自备水源井,制定处置计划并组织实施。
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未覆盖区域内,乡(镇)村水厂应当加强管理,规范运行,保证供水水质。
第十四条供水单位新建、改建、扩建供水工程项目,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及卫生要求,供水工程的设计方案,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并取得规划、建设许可。工程竣工后报请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建设单位应当在30日内将工程施工图及竣工图等资料交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用水单位自行投资建设与城乡公共供水管道连接的户外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其设计方案需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技术性审查。工程竣工后,经供水单位参与验收合格后,方可与公共供水管网连接使用。
第十五条新建居民住宅供水设施应按照一户一表、水表出户的要求进行设计、建设。已建住宅未达到一户一表、计量出户要求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物价、住房和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制定计划进行改造。
第十六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物对水压要求超过供水管网正常服务压力的,建设单位应当配套建设二次供水设施。二次供水设施应当与建筑物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新建住宅二次供水设施建设纳入住宅建设成本。
第十七条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应当符合国家和省、市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方案应当经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审定。设计单位在二次供水初步设计时,应当经城市供水企业审核并书面确认后,进入施工图设计。二次供水设施必须独立设置,不得与消防等设施混用。
二次供水设施,经建设单位组织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供水单位参与验收合格后,由供水单位负责运行、维护和管理。
第十八条对已经建成的居民住宅输配水管网、二次供水设施及户表工程需要改造的,有关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城乡供水等相关部门编制改造计划,研究运行机制,逐步组织实施,二次供水改造并经供水企业参与验收合格后,由供水企业负责运行、维护和管理,费用承担由同级人民政府确定。二次供水设施在未移交给供水企业统一管理前,运行维护管理责任仍由产权人负责,供水单位按总表制方式管理。
供水单位在接收二次供水设施时,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的指导性收费标准,与供水单位协商承担的具体费用。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的指导性收费标准,由市物价主管部门会同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章水源保护与水质管理
第十九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的划定、保护和管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控制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措施,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二十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控制开采地下水。单位自建供水设施取用地下水,必须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按照有关规定申领取水许可证,并缴纳相关费用。
第二十一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供水水源水质监测预警机制。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发现城乡供水水源水质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应当及时相互告知,并采取措施。
供水单位发现原水水质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应当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同时报告所在地人民政府城乡供水、环境保护和卫生主管部门。
第二十二条供水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时,应严格按照《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及时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第二十三条供水水质应当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水质监测制度,加强对城乡供水水质的日常监测,每半年公布一次城乡供水水质情况。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监测,建立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信息制度。
在发生可能影响供水水质的突发事件时,水务、环保、卫生等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并加强跟踪监测,将监测结果报当地人民政府。当地人民政府应将监测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四条供水单位应严格按国家有关标准检验法和检测频率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水质进行检测,保证供水水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供水单位应建立满足检测项目要求的检测实验室,配备与供水规模和水质检验项目相适应的检验人员和仪器设备,供水单位和自建设施供水单位应当具备微生物检测自检能力,其他自检项目达不到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应当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水质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定期报送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五条用于供水的新设备、新管网或者经改造的原有设备、管网,应当进行清洗、消毒,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水质检测机构检验水质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完毕,经依法认证的水质检测机构检测合格方可投入使用,检测结果应当向用户公布。
第二十六条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供水设施的管理,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每半年至少对供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一次,保证二次供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运行的监督管理。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二次供水生活饮用水水质的监测,每半年至少抽检一次。
第四章设施管理与维护
第二十七条供水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负责最终用户户外供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证城乡供水设施的安全、正常运行。最终用户户内管道等用水设施由最终用户负责管理。
第二十八条供水单位应当根据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保护范围和保护要求,对供水主干管道及其相关设施设立明显保护标志。
在城乡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修建建筑物、构筑物,堆放物料,挖坑取土,采砂,植树等危害城乡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安全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供水单位应当根据供水管道材质和使用情况,对陈旧、破损的供水管道制定更新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城市供水配水管网压力应当满足多层普通住宅的用水需求,配水压力不能满足时,供水单位应集中建设增压设施。供水单位和自建设施供水单位对其管理的供水设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定期进行检测维修,确保安全运行。供水单位应绘制等压曲线图,并按规定设置连续测压点,记录压力值。表(阀)井井盖、公共消火栓等缺失、损坏的,管理单位应当及时补配或修复;不能及时补配或修复的,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第三十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下列活动:
(一)在取水口、沉淀池、贮水池保护范围内设置排污管道和有毒有害设施;
(二)将产生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用水管网与公共供水管网直接连接;
(三)擅自挖掘、占压、拆移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
(四)在供水专用配电线路和设施上搭接其他用电线路;
(五)在供水专用配电架空电力线路保护范围内种植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树木或高秆作物;
(六)在二次供水储水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堆放、储存有毒有害物品、放射性物品、垃圾或饲养畜禽;
(七)损坏供水设施;
(八)其他危害供水设施安全的活动。
第三十一条在安全保护范围内施工作业,可能危及城乡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安全的,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供水单位同意,并按照要求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建设单位在施工中造成城乡公共供水设施损坏的,应当及时通知供水单位修复,修复费用及造成的损失由建设单位承担。
建设工程确需改装、迁移或者拆除原水供水、公共供水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经审批核准的,建设单位应当会同供水企业和施工单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造成损失的由建设单位予以赔偿。
第三十二条公共消防用水设施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监督和使用,其建设和维护管理由供水单位负责,所需资金由当地人民政府承担。
公共消火栓实行专用制度,除灭火救援和绿化、市容等公共用水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绿化、市容等公共用水应当计量交费,并在指定消火栓取水。供水单位应当分区域设置一定数量的指定消火栓,并设置显著标志。
供水单位应当保障灭火救援用水,灭火救援用水损耗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补偿。
第五章经营服务与节水管理
第三十三条实行政府特许经营制度的地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委托中介机构或组织专家开展城乡供水特许经营评估,并向特许经营企业出具评估报告,对评估过程中发现属企业经营问题,应责令特许经营企业逐一予以整改。评估的周期为两年,特殊情况下可以实施年度评估。
第三十四条供水单位应当与用户签订供用水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服务标准向用户提供供水服务,实行抄表到户。供用水合同示范文本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制定。
第三十五条供水单位应当使用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的净水剂、消毒剂等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并按照卫生规范要求定期对供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城乡供水企业主要岗位人员(水泵运行工、净水工、水质检验工、电工等)应经过专业培训,具有政府部门颁发或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直接从事制水的工作人员,应当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
第三十六条供水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供水水压标准,保持不间断供水或者按照供水合同分时段供水。因工程施工、设备维修等确需停止供水或者降压供水的,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供水单位应当提前二十四小时通知用户;因发生灾害或者紧急事故不能提前通知的,供水单位应当在抢修的同时通知用户,尽快恢复正常供水,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影响消防灭火的,应当告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连续超过二十四小时不能正常供水的,供水单位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应急供水措施,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要。
第三十七条供水单位应当编制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报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和备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三十八条供水单位应当建立经营服务信息公开制度,公开水质、水价等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制定社会服务承诺制度。
供水单位应当建立投诉、查询专线和投诉处理机制,及时答复、处理用户反映的供水问题。
第三十九条城乡供水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分类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价格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城乡供水价格的确定,应当遵循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促进节水、公平负担的原则,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将与城乡供水无关的费用纳入水价。
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和调整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应当依法组织听证,并向社会公布水价构成。
第四十条供水单位应当按照价格主管部门确定的供水价格收取水费,并使用统一的收费凭证。
用户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向供水单位交纳水费,不得拖欠和拒交。
第四十一条供水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为用户安装结算水表。
结算水表安装前应当由法定的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取得检定合格证或计量检定证书;在用结算水表应当按规定进行周期检定。供水单位应当定期对结算水表进行检查维护,用户应当予以配合。
用水户申请检定水表,经检定,结算水表准确度符合标准的,检定费用由提出检定方承担;准确度不符合标准的,检定费用由供水单位承担,并免费更换合格的结算水表。
结算水表准确度不符合标准的,申请检定之日前两个抄表周期的水费,按照检定误差调整合格后的用水量计算。
第四十二条用户发现结算水表损坏的,应当及时告知供水单位,供水单位应当在接到通知后三日内予以修复或者更换。结算水表非人为损坏不能计量的,供水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估算水费;没有合同约定的,按照前十二个月平均月用水量估算水费。
第四十三条结算水表需要分设、移表、增容、变更的,用户应当到供水单位办理相关手续,由供水单位负责实施,费用由用户承担。用户不得擅自转供公共供水或者将居民生活饮用水改作其他用水。
第四十四条自建设施供水管网不得擅自与城乡公共供水管道连通。自建设施供水单位申请转用城乡公共供水的,应当与供水单位签订转用协议,约定施工方案、费用等相关事项。供水单位供水后,原取水设施应当立即封停。
第四十五条承担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城乡供水企业或物业管理等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定期维修、保养水池、水泵、管线等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加强清洗、消毒;
(二)负责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的运行管理;
(三)对居民用户实行一户一表、抄表到户,水价按物价部门核定的居民用水价格计收;
(四)委托具有法定检验资质机构定期检测水质,保证水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五)保证水压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六)处理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和服务的投诉。
直接从事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运行维护和管理人员、清洗消毒人员应当接受专业培训,并取得健康证明。
第四十六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下列行为:
(一)未经供水单位同意,擅自在公共供水管网系统上直接取水;
(二)除消防需要外,擅自开启消火栓和消防防险装置取水;
(三)绕过结算水表接管取水;
(四)拆除、伪造、开启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加封的结算水表或者设施封印;
(五)私装、改装、毁坏结算水表或者干扰结算水表正常计量;
(六)其他影响正常计量的行为。
有前款行为的,按照取水管道口径公称流量和实际用水时间计算取水量。实际用水时间无法确定的,按照十二个月的行业或者用水户平均用水时间计算。
第四十七条供水设备、供水管材和用水器具应当符合国家、行业或者地方标准、规范。禁止使用不符合标准、规范的供水设备、供水管材和用水器具。
第四十八条对单位用水实行计划用水制度。市及各县(区)水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或者省颁布的定额,核定计划用水单位的年度和月度用水计划指标,并按月进行考核。供水单位应当按月向主管部门报送计划用水户月实际用水量报表。
第四十九条推行居民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
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和超定额加价措施,在合理核定各级水量基数的情况下,适当扩大各级水量间的差价,促进节约用水。
第五十条使用城乡供水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应当配套建设节约用水设施。节约用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配套建设的节约用水设施,应当使用节水型工艺、设备和器具,并经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工艺、设备和器具。
第五十一条居民住宅小区、单位的景观环境用水,有条件使用雨水或者再生水的,不得使用城乡供水。
篇10
关键词:资源利用社会问题南水北调
在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缺水城市,地下水往往严重超采,地下水每年都在速度地下降。然而,每当汛期下暴雨的时候,市区许多街道都会形成积水,行人无法通行,汽车也经常陷入其中。一方面,路面积水不能及时排出去,一方面,地下水一天天在下降,怎样利用这些雨水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将立足**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关于雨水的利用。
一、对雨水的观念转变
在城市解决暴雨内涝问题时,从前至现基本上一直采取以疏为主的措施,对如何蓄住天上水考虑的很少,或根本不考虑,老城改造如此、新区建设亦如此。针对这一问题,把如何蓄住天上放到了突出位置。在城市解决暴雨内涝问题时,如果变疏为蓄,就可以通过收集雨水来满足室内冲洗、户外用水、绿化用水等,节水效果将非常明显,水资源紧张状况也可以得到缓解。从源头截蓄大量的雨水,在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同时,也可以降低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压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设计应用与方法
城市雨水利用设计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很多方面,如机关企业、住宅小区、道路两边、停车场、城市广场和现有坑塘都可以进行这种设计。
(一)以机关企业、住宅小区为例
(二)在停车场、城市广场内
(三)在道路两侧绿化带内
(四)在现有坑塘周边修建多个过滤池,以收集不同方向的雨水。以人民公园人工湖和西营坑为例。
(五)在老城改造、新区建设时,把大型雨水控制系统工程列入规划内。
(六)以长藤结瓜的形式做好系统工程。把机关企业、住宅小区、道路两边、停车场、城市广场和现有坑塘的节水工程作为单元工程,用现有的排水主管道尽可能的把各单元工程都串联起来。这样,如果遇到特大暴雨,各单元工程不能消化的多余雨水也能及时排出。
三、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关实验资料表明:通过城市雨水利用设计,一般可以节约用水30%,有望达到45%,同时还可以相应地减少每户供水开发成本约900元左右。**市区人口70万左右,约20万户,以此推算,可相应减少供水开发成本1.8亿元;以2007年来说,**市生活用水1.3032亿立方米,可节约用水0.39亿立方米左右,按市价2.25元计算,用水户最少节约水费0.87亿元。
四、对雨水利用观念内涵的延伸
(一)城乡供水一体化是雨水利用的另一途径
水库的蓄水主要来自泉水和雨水两部分。目前,据有关资料统计:**市境内的彰武水库年平均供水量为2.5亿m3,工农业用水为1.15亿m3;河南、河北交界处的岳城水库每年分水量为2.54亿m3,实际供水量为0.12亿m3。资料显示:两库尚有3.7亿m3的水得不到充分利用,这里面当然也包括相当量的雨水。
促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的建设发展,是缓解城市供水压力、解决城市地下水持续下降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随着地下水的持续下降、水价上调以及生活、生产节约用水带来用水量的减少,在一定时期内必将加大城市供水企业的开采成本和净化成本,最终导致企业亏损。
2.更主要的是随着地下水的持续下降,必将带来地面沉降的问题,造成社会公众财产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3.跨区域调水的职责以及地表水管理(水库)属于水利部门,当问题产生时,且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时,城建部门与水利部门最终会坐到一起,协调解决。
如果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使两库的供水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市的地下水开采将每年减少3.7亿m3,是**市年取水总量的1.4倍;节水效果十分明显。
(二)现有的引水工程不能充分发挥其供水能力
目前,**市已建成的引水工程有两项,一是以岳城水库为水源的五水厂引水工程,一是以彰武水库为水源的环城河引水工程,归口单位属于**市水利部门。市区现有的五个水厂,归口单位属于**市城建部门。除第五水厂外,其它四个水厂都是以地下水为水源,进行着无节制的开采。第五水厂的供水水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岳城水库,一是地下水。虽然如此,五水厂引水工程仍不能达到满负荷运行。因为五水厂如引用岳城水库的水,会加大购水成本和净化成本,企业利润也会相应地减少;为了降低供水成本,五水厂并未完全利用这部分水源,而是采用开采供水成本低的地下水。这样虽然降低了部分供水成本,但是却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目前,五水厂引水工程供水量仅占五水厂供水量的25%,其供水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是设计能力的三分之一。
(三)治水思路应提升到法制层面
目前,**市水利局提出了治水思路是:用足境外配额水,设法蓄住天上水,尽量拦住过境水,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提高标准抗洪水,水土保持涵养水,处理利用污染水,关键措施搞节水。把如何蓄住天上水放到了突出位置。但目前情况的是,这只是水利部门提出的治水指导思想,对其它部门行业基本上起不到约束作用。如果把整个治水思路,从指导性文件提升到以政府提案的形式,报人大讨论批准后,成为地方条例、法规,使节水工程的实施具有强制性,那么将大大提高其可操作性。例如,将报批的生活小区或其他建设工程项目,同时必须到市节水办审批,看其设计是否具有节水设施,设计的节水设施是否合理,经过节水办审批的工程项目方可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