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素养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职业素养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

篇1

关键词:职业素养;对接;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74

职业素养是某项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内在操作规范和素质要求,是从业人员在工作环境中表现出的道德操守、技能知识和行为态度等方面的职业品质总和。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时代背景,有效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既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凸显高职院校发展特色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索职业素养培育同学生管理工作对接的路径,为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对接的必要性

1.1 职业素养培育对接学生管理工作可以为保障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

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问题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之一,特别是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高职学生培养普遍存在“重业务、轻思想”的现象,高职学生忽视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素养不高,已经成为影响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瓶颈。思想政治引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职业素养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对接,可以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提供思想保障,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政治方向。

1.2 职业素养培育对接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实现职业素养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对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工作在人员组织、活动项目方面的作用,塑造能够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效性的提升。例如,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班主任可以开展各类班级活动将职业理念、企业精神等融入班级管理塑造适合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文化氛围,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

1.3 职业素养培育对接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

学生管理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方法既包括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还包括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实现职业素养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对接,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年级特点开展针对提升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学生活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渠道的创新和拓展。

2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对接的可行性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主体、目标和动力上都具有天然的内在关联,首先,职业素养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具有一致性。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都是学生。不管是通过职业素养培育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还是通过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政治观念和综合能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职业素养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具有统一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而职业素养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在围绕这一目标实现时发挥着不同作用,只有二者协同推进才能发挥出人才培养工作的最佳效果。第三,职业素养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动力具有一致性。面对教育大众化,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高校间生源竞争压力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期待构成职业素养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共同的外在动力。这些关联使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对接具有必然的可行性。

3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学生管理工作对接的路径

3.1 职业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接

思想道德素质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正是学生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开展有助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教学活动,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职业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接,同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改变以往的单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相结合,通过职业岗位素养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实践证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学生也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在最终目的上职业素养与思想政治意识具有相同的内容要求。

3.2 职业素养培育与学生日常管理活动对接

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依据学生的技能要求和专业特征,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的各个方面,诸如工作环境、文化理念、契约意识等思想融入学生管理活动,实现职业素养培育和学生日常管理活动的对接,使及早了解将来工作的环境和要求,提升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责任,促进自己的职业素养的提升。具体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表现为:一是将职业岗位要求技能融入到学生的平时生活中,让学生养成职业岗位技能锻炼的素养。例如本院校学生的起居时间要与职业岗位工作时间相对应,克服大学校园学生存在的“懒惰”情绪。二是加强对学生的行为管理,按照职业素养要求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职业岗位实践锻炼。

3.3 职业素养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对接

学生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载体,在进行学生社团建O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时融入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价值观念、职业意识、专业知识,形成一种适合职业素养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兴趣活动及自我体验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和职业能力,实现职业素养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对接: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开展校企联谊活动,让企业职工参与到高职院校举办的文化活动中,通过企业职工的切身经历,传递相应的职业岗位知识,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为学生营造职业素养培养的氛围,例如在校园中设置“劳动模范”的雕像,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

3.4 职业素养培育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接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即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通过开展顶岗、兼职、实习等社会实践形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例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锻炼。也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职业能力,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环境下,高职院校要切实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鼓励学生创业创新,并且为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提供指导与帮扶,必要的时候可以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以此通过职业素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对接切实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应用型人才。

总之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将职业素养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相对接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高职院校要发挥职业教育职能优势,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高职教育体系中,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罗逾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1):2631.

篇2

[关键词]接受机制;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

一、问题提出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其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于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辅导员职业素养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政策理论水平有待提高、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引起了高校的普遍重视。当前,各大高校普遍重视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培训工作,但是效果不甚明显。广大辅导员也对培训的效果存在异议。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工作应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关注。接受机制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寻找到一条新的途径。可以说,以接受机制理论融入到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过程中的过程中,探索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高的新模式、新机制,接受机制理论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接受过程的动态分析

当前关于接受机制理论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生道德的生成。但笔者认为,作为高校辅导员来说,接受机制理论同样适用。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接受具有选择性、能动性和建构性。虽然高校对于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有着定期培训等,但实际效果的最终取得还是要靠辅导员自身期望的接受程度。可以说,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的接受过程,是将培训的内容内化为接受主体自身职业素养的过程,也是将理论应然转化为接受主体自身工作成绩的实然过程。结合高校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接受过程的动态过程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准备过程

准备过程有两种情况,一是接受主体自我准备,即接受主体出自于各种需要,如物质利益、获取知识、追求真理等,而对于职业素养培训的各种信息有所心理期待。二是学校通过氛围营造、信号释放等积极有效的方法,将蕴含着各种先兆信息,向接受主体作出调整暗示,以便激发辅导员潜在接受心理,从而为传授的实施提供对象保证。

(二)传授过程

所谓传授过程,是指传授主体在特定的接受环境中,通过接受中介将接受客体即培训内容作用于接受主体的过程。在现在某些高校组织的辅导员培训中,大多流于形式,照本宣科的将文件、材料进行宣读,实效性很差。实际上,我们认为,辅导员培训的内容的传导活动是双向平等的互动过程。传授主体的情感才会是也才能被认为是真挚的,才会从心理上拉近传授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的距离,接受主体才会从内心对传授主体给予认同并进而接受其培训内容。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基本的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律基础知识、职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等为主体。采用的形式可以为学习心得交流、队伍内部骨干谈体会作报告、学校党政干部授课和聘请专家学者讲学等相结合的培训形式。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由于传授主体在传授过程中起着相对主导作用,因此,传授主体所传授的内容、使用的方法手段、语言魅力、人格魅力、知识结构、理论水平以及接受环境的选择都会对辅导员的接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三)理解过程

理解过程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活动中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进行辨别和识读的过程。当作为接受客体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活动信息反映到接受主体的大脑中后,接受主体就会对接受客体做出最原始的判断,并对传授主体的意图性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内容的与己相关性进行识读,以提升其信息接受的质量。在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活动中,理解过程主要受到接受主体认识能力和需要的影响,如果接受客体能满足接受主体的某种需要,在接受主体凭借自身较强的认识能力加以解读的基础上,就能较为全面、客观的理解接受客体;反之,则会对接受客体产生片面和主观的理解。同样内容的客体信息对不同的接受主体来说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甚至是相反的理解,就是因为接受主体的需求以及认知能力不同。基于此,作为高校辅导员来说,对于所掌握的培训内容应该进行充分的理解掌握。时代日新月异,社会变化莫测,这要求高校辅导员的理解、分析能力必须提高,只有充分、正确的理解培训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对培训内容进行选择。

(四)选择过程

选择过程是接受主体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传授主体所传递的辅导内容进行筛选、过滤,使之进入思想库的过程,这是接受主体的理性反映过程。接受主体作为活生生的现实的主体,会有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习惯的积淀,对于传授主体传导的信息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全盘接受,而是必须经过自身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进行选择和加工。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群体会将各类客体信息进行分类.接受主体会对那些肯定性信息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情感的跃动,进而积极地予以吸收,使之进入自己的思想库;而否定的信息则被接受主体冷落和排斥。笔者认为,现代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高校辅导员要完全认同培训的内容也是不可能的。一个称职的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较高的人文素质、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良好作风素质的基础上,还要对自己目前的短处有一定的认识。

(五)整合过程

整合就是接受主体对传授主体所传授的培训信息容纳、加工、整理、融合,进而归置为自身思想观念的重构过程。当培训信息与接受客体原有的思想观念体系具有指向一致性时,该信息就会被建构到原有的思想观念结构中,这种现象称之为同化;而培训信息与其原有观念指向不一致时,整合的力量便会打破原有观念体系的边界,重构原有思想观念结构,使其适应传导应该具备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的性质和要求,这种现象称之为顺应。接受主体的职业素养正是在同化、顺应、不断建构的过程中获得进步和提高。但在建构或重构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思想观点并不牢固,其正确与否不以接受主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而是以是否符合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本真性为标准,是否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正确有序开展作为标准。

(六)内化过程

内化过程是接受主体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在对职业素养内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建构为自己新的思想认知结构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的过程。接受主体接受职业素养内容信息的过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当经过整合加工后的信息转化为新的认知结构后,接受主体要通过反思、自省等方式,进一步将接受客体转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并融入情感意志,使认知不断深化,以实现稳定的思想状态。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外部活动,通过环境影响来帮助辅导员群体接受培训内容。(七)外化过程外化过程是接受主体把自身在内化阶段已形成的职业素养认识自觉转化为自身工作行为,并经过社会生活的验证,在劳动、生活、交往等过程中养成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行合一。我们说,内化是接受的重要一环,但内化并不意味着接受的完成,外化才是接受的实现形式。内化与外化这两个阶段是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只有相对意义,不能截然分开。当前在许多学生的面前,辅导员老师和专业课老师的形象是不一样的,辅导员老师只是社会老师,是管生活的老师,而不是传授知识、教授生活经验的老手。辅导员自身在自身职业素养提高之后,需要进行外化,当职业素养层次提高以后,辅导员教师可能将所接受到的心得想法、意识带到他们工作中去,他们的工作将更有理性、更有章法,更能用理性的思考的品质影响学生,自身在学生中的“形象”也会得到提高,也愿意听从辅导员教师的引导,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三、结论

篇3

摘 要 本文主要对足球教练员的职业素养进行了论述,全文共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足球教练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及必要性,第二部分是根据提高队员、队伍的水平对足球教练员的职业技能素养进行了分析,主要包含了理论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第三部分针对足球文化的现状及发展对足球教练员的人文素养及必要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 足球教练 职业素养 专业素养

一、前言

大家经常所说的“素养”,也可以称作为素质或修养,是指人们在思想、知识、艺术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足球教练员的职业素养是由足球运动和社会所提出的特定要求。特别是足球教练员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和教授环境的不同,更应该注重解决好其职业素养所出现的问题。伴随着现代足球的发展,球员的提高和球队的胜利除了与球员的自身素质和球队的整体实力以外,足球教练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足球教练员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训练、比赛、教育、管理等过程中都起着主导的作用。但中国足球近年来的水平却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其中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足球教练员的职业素养。

二、足球教练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足球教练员的基本道德素养

足球教练员的基本道德素养要求在思想、品德、作风、训练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作为队员的表率,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在队员的心目中树立真正的威信。足球教练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认清自己的地位。凡是要求队员做到的,教练员都要率先垂范。一个足球教练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去说服队员,感染队员。

(二)足球教练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本质工作是足球教练员职业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足球工作的基本前提。热爱队员是足球教练员应尽的职责,它既是足球教练员道德的核心,又是职业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同时还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取向等。

(三)足球教练员遵守职业道德素养的必要性

足球教练员是队员人生道路上的启蒙者,技术的引导者,更是队员思想品德的塑造者。由于足球教练员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金钱的诱惑,出现了背驰足球文化以及体育道德的行为,对足球运动及参与者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足球教练员必须要遵守职业道德。

三、足球教练员的职业技能素养

(一)足球教练员的职业技能素养分类

博学多识是足球教练员提高训练绩效,提升执教艺术的基础。职业技能素养就是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足球教练员的职业技能素养可分为理论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其中理论知识素养是能力素养的桥梁。

(二)足球教练员的理论知识素养

提高队员的技术水平,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是足球教练员的根本任务。首先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素养是为了队员能够科学健康的参与足球运动的训练及比赛,从而达到逐步提高个人运动能力。而除了具备专业科学的足球理论知识,还要掌握运动恢复、饮食营养、医务治疗、心理训练等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素养能够达到辅助提高运动能力的效果。足球教练员的理论知识素养直接影响到队员的发展及健康。

(三)足球教练员的能力素养

足球教练员的能力素养体现在专业科学的训练,合理的训练安排可以有效的提高队员的技术能力、战术素养等个人能力,以达到足球教练员对于比赛的战术要求及队员最佳的身体状况。合理的比赛安排,有利于队员在比赛中的发挥及球队整体的战术安排,直接影响到运动成绩的好坏并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优秀的管理,可以最大幅度的保证队员身体的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训练和比赛水平。足球教练员的能力素养直接影响到了一支足球队伍的发展及未来。

四、足球教练员的人文素养

(一)足球教练员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即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包含其中的综合素养。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人类的发展和价值的关怀。而足球教练员对于研究专业科学的训练方法,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足球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多方面综合性的体现正是足球教练员的人文素养。

(二)足球教练员的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结合当今足球环境以及足球运动未来的发展,足球教练员在遵守职业道德素养,展现职业技能素养的同时,拥有人文素养无疑是对理解足球文化,发扬足球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专业科学的提高队员技术水平和战术素养的同时,却频频发生着辱骂、假摔、暴力、假球等背驰足球精神违反体育道德的现象。这些现象正是由于队员本身人文素养低下而产生的,并影响到了足球这项运动本身存在的意义、价值以及发展。人文素养的必要性此时看来就非常重要。足球教练员作为引导者,人格的优劣,修养的高低,学识的厚薄将直接决定其队员人文素养的水准。在教授足球知识的同时,传递人文素养正是足球教练员体现职业素养的一部分。

五、职业素养对足球教练员的重要性

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迫切的需要在根本上提高足球教练员的职业素养,这将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足球教练员的职业素养对队员运动水平的提高,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队员理解足球文化,发扬足球运动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足球教练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从而使足球事业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涂娅菲.体育教师与美学素养[J].

篇4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普遍缺乏基本的教学素养,这不仅制约了实践课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拖累了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实践课教师个体角度而言,提升教学素养水平的基本策略包括:正确认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独特性,正确认知学生和学习,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学会学习和反思,强化教师专业角色意识。

一、关注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问题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构成比较复杂,有文化理论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技能课教师,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等。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主要是指在职业院校中从事实训、实习指导、专业技能课、实验课、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日常职业教育活动中,他们经常被称作实习指导教师、实训教师、实践课教师等。在上百万人的职教师资队伍中,包括专任和兼职在内的实践课教师占了很大比重,他们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然而,这部分教师在职前缺乏基本的正规的教师专业训练,专业素质先天不足;人职后提高专业素质的培训较少或针对性不强;绝大多数人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因此,大部分实践课教师在专业教学和专业指导方面缺乏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的教学素养。

一般来说,教学素养这个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比较模糊。这里的教学素养主要是指实践课教师式,问题的准确诊断能力,有效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能力,相应的专业行为和反思能力,实践教学的体验感悟,以及作为专业教学人员所具有的心理模式。实践课教师缺少教学素养除前面提到的原因之外,还有他们本人的知识结构不良,有人缺少本体性知识,即特定专业的技术和技能知识;有人缺少作为教师必备的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有人缺乏文化性知识,即特定专业以外的知识;有人缺少技术性知识,如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管理、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理、沟通合作等知识。另外,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人的职业教育信仰不够坚定。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软肋。因此,加强对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的研究,能够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规则,尤其能够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寻找到切人点。教育部曾经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当前的重点是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川实践经验告知我们,要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关键是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真正具有职业岗位教学技能的实训教师队伍来保证。而这点恰恰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校企分离、工学脱节问题的重要原因。另外,学生实践技能和岗位能力欠缺是我国职教人才培养质量长期存在的致命问题。因此,研究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能够促进实践课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从而有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真正达成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还能够为职教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的指导。特别是为我国制定专门具体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资格标准和教学能力标准,包括实践课教师资格标准等法规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建议。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和保证。从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研究来看,尤其缺少对实践课教师的教学素养这个问题作出系统的和专门的探究。

二、提升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水平的基本策略

我们认为,解决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的教学素养问题,首先应该从教师个体角度着眼,从“常识”层面人手。对于实践课教师个体来说,其提升教学素养水平的基本策略主要是:

1.正确理解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独特性

正确理解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独特性,就是正确理解职业技术教育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以及大力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意义,这是实践课教师提升教学素养水平的重要前提。因此,每位教师都要认识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理念与行动:

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改革,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符合“成功教育”的理念,符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针,符合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与价值取向,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一脉相承。对职业学校实践课教师来说,把“做”的观念与认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行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实践课教师要在“做”中体悟和成长。

2.正确认知学生和学习

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正确认知和把握是实践课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指导和管理的前提。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现代社会的“代际效应”(孩子因父母强而强,因父母弱而弱)问题及其家庭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贫乏,使得这部分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典型特征是:文化课学习成绩普遍差,学习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人类间接经验的能力较弱,不具备基本的书写、阅读、运算、逻辑推理、口头及书面表达等语言思维技能,没有掌握好基本的文化知识;自我评价水平低,自卑心理情结严重;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导向不明,抱负水平低,学习动力不足,靠外压式学习纪律约束;学习习惯不良,没有掌握常规的学习技术,例如学习准备等。作为教师应该正确理解和对待这些特殊学生。首先要理解“生”是什么,“生”包括生存、生活和生命三个层次的含义,即指生存的本领、生活的常识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会生存就是学会谋生的本事,有一技之长。学会生活就是养成不给他人带来麻烦的生活习惯、积极人世的健康心态、向往幸福生活的期待和追求等。学会珍惜生命就是学会尊重、珍惜、关爱、保护生命等。 关于“学习”概念的理解。不同学习理论对“学习”有不同的解说。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指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指认知结构的改变。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是指学习者对意义的建构,是学习者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我国较有影响的教科书中表述的学习概念是:“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川在学习化社会里,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打造学习力。学习力是一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持续的终身学习的总和。学习力是一个人最可贵的生命力和生存力,学习力还是竞争力。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力。

作为教师还要理解和懂得人的学习方式有多种,主要有接受式学习方式,这是人类特有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亦称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行为,不能替代。就学习的内容来说,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即包括认知范畴的知识,又包括应用范畴的知识。我国学校教育普遍重视认知范畴知识的学习,忽视应用范畴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结果是“高分”“低能”。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好这这两类知识的关系。

3.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教学”不管是作为“普通的日常用语”,还是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不同的语境里人们对它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这些理解大致“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是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它是指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二是将教学当做一种行为,相当于教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具体来说,教学有时被理解为“教学即学习”,有时是指“教学即教授”,或者指“教学即教学生学”,或者是指“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于职业学校教师来说,对教学的理解关键在于懂得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教什么?既要教编码知识,也要教非编码知识,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教的内容也就是“四个学会”的内容,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怎么教?要从教书转变为教学。教书不等于教学,教书是把书本知识原原本本转送给学生,是教教材,不是用教材来教。对于实践课教师来说,虽然不是也不需要照本宣科,但是指导学生学艺也同样存在此类问题。教学是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学,因此,要从讲课转变到教学,因为讲课不等于教学,会讲课,不一定会教学,学校中经常出现的以教代学的情况就是如此。在实践教学中要学会处理鱼渔关系,真正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教学本应是“质疑教学”,教学的起点和教学的终点都应该是问题,这是由人的学习天性和学习的本质决定的。学习的本质就是学问,学习等于学问,学习不等于学答。我们知道,人的学习是从学问开始的。据此判断,我国学校课堂教学的“无疑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学生总是举手“抢答”也是背离学习规律的。在这种学习模式里,学生的学习只是学答,复制知识。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复制模仿能力,而不是反思创造能力。所以,从“学答”到“学问”,从复制知识到创造知识,这是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另外,职业学校的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那些看似简单的技能学习实质上却是复杂的心智过程。从教学过程来看,技能学习不是简单的动作模仿或反复练习,而是包含着学习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认知图式的定型、认知结构的改变、思维方式的形成、行为方式的选择等一系列的过程,是综合智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绝非是简单的“做”和重复的“做”。

4.学会学习和反思

在知识社会中,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创业能力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能力。因此,西方国家普遍强调,每个社会成员要为工作、为公民素质和为可持续性发展而学习。今天,人类社会进人了一个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快速变迁的时代,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挑战。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和培养方式改革,这一切都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成为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有强烈的读书和研究意识,尽快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装备自己,以此来解决自身教育学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获取做教师所必备的关于学与教的知识。通过学习和研究提升教育的理性思维水平,提高教学服务能力。

篇5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职业学校;音乐教学;具体作用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审美教育开始受到关注与重视,并成为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音乐审美教学是音乐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能有效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使其在音乐教学的影响下不断提升自身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除此之外,音乐审美教育还能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受到熏陶,其重要地位更为显著。因此,职业院校必须重视音乐审美教育,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简述音乐审美教育

为有效了解音乐审美教育这一根本概念,我们主要从狭义、广义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理解。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分析,音乐审美教育是指在进行教育过程中,需要将音乐审美素养作为基础,进而对艺术审美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学习者能够以音乐艺术为基础,领会到更多艺术中的内涵与价值,从而改变学习者的思维模式与思维观念;从狭义的角度进行分析,音乐审美教育是指音乐作品或音乐形式为基础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音乐认知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

二、音乐审美教育在职业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音乐教育本身便是以音乐审美为基础而开展教学的,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音乐审美素养,才能在后续掌握音乐知识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感体验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内涵、魅力与价值。因此,音乐教学是以理性的知识与感性的情感体验为基础。如果这两方面中有任何一部分存在欠缺,都会严重影响职业院校音乐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职业院校学生本身音乐基础存在一定欠缺,音乐审美素养整体上参差不齐,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体会到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情感与内涵,这将会导致音乐教学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学生音乐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审美素养,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奠定坚实基础[1]。

(二)强化音乐课程教学效果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使职业院校开始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训,其对学生艺术类素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因此,音乐教学也成为职业院校重视的教学内容。虽然已经有部分职业院校投入大量的教学精力与教学资源在音乐教学之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一个原因便是职业院校学生本身因为素质偏低,对音乐艺术的了解较少,无法理解其中所包含的魅力、价值与内涵,也无法真正体会到音乐艺术中所突出的美感。这样一来,整个音乐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流于表面形式,根本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与情感深处,自然也无法达到原本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教学,在此辅助之下,学生便能够不断提高自身审美素养,进而真正理解音乐中所包含的知识内涵与情感,有效提升学校音乐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为后续的音乐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已经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发展的必然渠道。结合音乐教学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广义上的音乐审美教学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的三观心灵思想受到渲染与美化,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除此之外,职业院校的学生本身便处于身心成长重要时期,有些人还未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思想状态上也存在一定欠缺。因此,音乐审美教育课程便是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学生能够在音乐的引导下感受到生活中所有表达传达美的事物,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始终坚持正确道路[2]。

三、职业院校音乐教学中加强音乐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规划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在对职业院校完成音乐审美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才能保证其教学效果的高质量。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不良内容,则会导致学生本身音乐审美素养受到不良影响,进而使其音乐核心素养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规划设计时,应当重视教材本身的安排,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而完成整个课堂的科学设计,保证课堂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带来素质更高效率、更好的音乐审美服务。例如,教师在进行《欢乐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准备类似的音乐作品作为辅助教学资源,如《月光》《梦中的婚礼》等。在找到这些教学资源之后,就是需要将教学资源与《欢乐颂》之间进行对比,罗列他们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这些内容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所学钢琴去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比较性审美能力,使其能够在对比与共同感受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素养,寻找到音乐的魅力与艺术感。

(二)全面优化音乐教学方式音乐审美素养教学本身并不是仅让学生了解音乐知识,还需要学生在反复听取音乐作品过程中,以更为科学、合理、全面的方式了解相关音乐艺术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借用文字或其他形式表达音乐衣服的思想情感。因此,结合理论的知识性教学和结合感性的情感类教学是音乐教学的本质,教师必须要充分结合理性教学与感性教学,使整个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在理论教学的烘托下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开展。在实际音乐审美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多元化的方式开展教学,利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理论知识与情感体验之间的融合,并将其融入到所欣赏的音乐作品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整个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情感,能够更好地对整个音乐作品进行解构[3]。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为保证职业院校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能够得到有效培养与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部分职业学校学生本身对艺术类事物了解较少,尤其是在音乐审美方面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等待教师与个人去涂抹。对音乐审美素养概念了解较少的学生们根本无法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能够明白音乐充满人们的每一个生活角度的同时,了解音乐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人群,有音乐的地方便会有情感的互通性和艺术的连贯性。若形成错误的审美观念,将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培养自身音乐素养,使自身的艺术涵养不断降低。音乐审美本身是将因为艺术融合在生活之后进行探索研究与感悟,因此,音乐审美与探索生活之间本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始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各类事物,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眼光与审美意识。

(四)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理论知识的研究与分析仅仅是音乐审美教学的其中一个部分,而情感内涵的深层次体验才是整个音乐审美素养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部分。学生在接受教师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进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音乐审美素养,否则对于整个音乐的欣赏只能停在较为粗浅的层面上。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以实践为基础开展各类音乐艺术学习,例如演唱、乐器演奏等方式,都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本身所表现出的魅力与价值。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创造力对于音乐审美素养不断提升的重要性,除了对音乐艺术的鉴赏之外,音乐创作也是音乐审美素养中应当包含的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较为简单的音乐创造,使学生能够在创造过程中有效提升自身音乐审美素养,使其创新创造意识不断提高,为其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五)重视音乐审美与综合素养的结合随着素质教育与影响范围逐渐扩大,职业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其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直接挂钩。教学本身便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要保证学生音乐审美素养不断提升,需要将其与综合素养结合,以综合素养培养方式强化音乐审美素养教育,同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成长。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爱我中华》等歌曲时,教师可以将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主题提炼出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感。在进行正式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关的爱国歌曲作为本节课的拓展教学资料。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爱国歌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对国家的热爱。在课堂活动时,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歌唱比赛,使学生能够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对爱国的认识[4]。

篇6

关键词: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强调的是,在特定作业的社会成员,发挥灵活性专业技术跟随潜在的,长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思维,提高能源效率,是决定一个班级的学生可以在未来社会很多职业空间内的有机融合的关键要素。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走上未来岗位所需的基本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更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职业素养的神圣使命,还要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所以,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提高学生运用基本语言的能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重要任务目标。

一、加强学科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中学学生的职业素养并没有完全体现在专业技术上,还体现在学科知识和技术的理解上,更多地体现在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工作能力上。为了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就必须充分发挥语文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加强对其专业的印象。例如,对于一些文本的解释,在学习过程中,通常结合具体事物和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思维让自己有一种感觉。例如,在讲授“邓稼先”一课时,学生往往会将自己专业和文章主角的职业相比。在整个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可以发现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常常觉得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贵贱之分。这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需要让学生领会,不管是什么样的职业,我们最终都是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做贡献。一定要学会在工作中寻找愉悦,正确对待每一项工作,将自己最大的热情献身于工作,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专业素养。

二、结合专业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除了上述加强学科教学,使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文化内涵,还必须注重个性化教学,使语文教学为职业生涯的成就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全面分析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教育。例如,对于会计班的学生,应该注重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理解文本和教育学生理解语句的能力。然而对于电子商务的学生,除了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根据工作需要应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对其准确性、逻辑性、严谨性具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更加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加强培训,使学生更严谨地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还要锻炼学生说明文和报告材料的写作能力等。所以,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教学为学生提供专业性较强的支撑。

三、利用关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职业中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随着社会对职业中学学生需求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就业需求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具有自身的自主性,职业中学学生就业还是以双向选择为主要模式,这就使得学生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十分重要。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素质以及工作能力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交际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些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面试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自我介绍以及演讲技巧的讲解,促进学生自我表现能力的提高。只有具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学生,才能在企业的面试中展现一个完美的自我,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公文等文体的写作进行更加细致的讲解,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工作能力,让企业接纳他们。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或者是面试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自我交际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展现与培养。通过这些方式,职业中学学生才能充分意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促使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积极推动开放性的教学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知识的任何研究,正在为它们的应用奠定基础。只有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对知识有一个真正的把握。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提高学生敬业精神的活动,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比如,教师可以将课前的几分钟留给学生,安排学生到讲台上为同学讲一个故事或一种哲学,或是自己的看法和总结之类的,一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二来教导学生怎样与同学沟通和交流,同时也给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展现的舞台。其次,也可以创造一些开放的学习环境,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参与课外实践,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会使用语言,了解语文学科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再次,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到招聘市场感受一下气氛,让学生了解雇主的需求,实现需求和自己的学习,整合自身能力,让学生在更多地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明确在今后的学习中应注重培养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面对当今职业中学学生的就业形势,教师要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专业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把教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将传授知识和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有效结合起来,以实现共同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职业中学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一)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教育缺乏有效合力

一方面,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一些新兴专业建设时间短,尚处于发展初期,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对职业素养教育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物流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严重不足,现有的物流理论不成熟,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没有形成与本国本地区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经济学、运筹学、物流管理基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电子商务、商品学等,所开设的课程中理论知识教学课程较多,而实践课程较少,不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特点,不能适应物流企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对独立,职业素养培养教育仅仅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是几门课程,而没有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高职院校教师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意识不强

首先,高职教师自身职业素养意识不强。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由于我国物流专业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首次开设物流专业),当前从事物流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从管理、经济、工业工程、计算机等专业转型而来,对物流专业知识理解和掌握上还存在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的现象,同时也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其次,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缺失,使得教师们很难自觉认识到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未纳入在校学生评价体系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与企业实习实践技能的培养理应是高职学生不可偏废的“两条腿”,但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中,并没有纳入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使得评价体系不能体现高职院校应有的“重实践、重技能”的特点。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课程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使得考评体系失去其应有的导向作用和参考意义。

(四)校企互动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走出校门,与企业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关于企业文化、职业规范等方面内容的教育涉及甚少,学生很难理解职业素养的真正内涵。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重大。忽视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疏离了人的主体性,导致职业教育理性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萎缩。只教给人专业的知识、技术是不够的,只适合技术虽然能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人和谐的人格。根据目前形式,高职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做出优秀的业绩,另一方面,企业也更加青睐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

(一)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凸显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是:立足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特点,面向的使各种现实的社会和企业需求,即“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基本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增加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发展和完成职业行为所需的基本知识、意识和能力的综合,集中反映了职业人在实践过程中的精神面貌和工作实力。当前,社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在对高职毕业生的考核中也加大了职业素养的比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

高职教育在教育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为其人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营养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快速地适应环境和岗位变动的能力。在当今的学习性社会大环境下,高职学生们还要不断地学习甚至要敢于创业自立,掌握自己的命运,良好的职业素养能让每一位毕业生以良好的态度,用心去做好每一份工作,实现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学校层面,确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系统格局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培养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理应把职业素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主阵地,从学校层面,加强教学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的联系,深化校企合作,确立一个从标准、内容、途径到评价的职业素养培养的系统格局,从而使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既能满足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又能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1.加强部门沟通,共同参与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不仅仅是教学部门的责任,也不仅仅是某几门课程教师的责任。专业教学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之间,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任课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标,通力合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相关讲座、培训等,促进校内各部门转变观念,在日常管理和组织学生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各项基本素养(如:道德素养、身心素养、行为素养等)的教育。

2.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搭建职业素养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学生参与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广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借助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促进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专业层面,设计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1.完善教学计划

高职专业教师应积极聘请相关行业、企业领导和专家,以及兄弟院校的专家、教授等,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融入职业素养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改变职业素养教育仅仅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几门课程或者一个阶段的状态,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针对部分教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缺乏实习实训教学的指导经验等问题,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另一方面,校内专职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及业余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申报访问工程师项目等,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体验并总结专业岗位工作中所需具备的各项职业素养,不断学习改进,一方面可以探讨如何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3.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程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让学生切实理解知识、技能和素养的重要性,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职业素养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行动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入职业素养的内容和要求,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三)校企合作,建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受到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充分认同,很多高职院校和企业正积极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从职业素养培养的角度,校企之间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建立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1.校企共同设计评价标准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应界定出具体的职业或工作岗位需要哪些特定的职业素养,并对职业素养进行有序的梳理。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座谈、走访、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总结归纳岗位职业活动所要求的品质、行为习惯等职业素养要素,共同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标准,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2.校企共同制定并实施培养方案

根据职业素养评价标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包括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师资配备、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在明确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对参观实训、校内实训、企业顶岗实习、校外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组织、实施和评价。

3.校企共同参与评价

篇8

关键词:文化课程;职业素养;有效办法

中职学校的重要使命是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术人才,而文化课程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责无旁贷。但目前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是否真正发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呢?笔者就此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

一、目前文化课程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从学生角度开展问卷调查笔者对所在中职学校部分学生职业素养状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覆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程度、接受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学校文化课程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情况等方面。收回有效问卷197份,反馈出以下主要问题。(1)在了解什么是职业素养方面:仅14.7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74.62%的学生选择了基本了解,10.66%选择不清楚。(2)在对自己的职业素养满意度方面:仅5.13%的学生选择了满意,63.45%的学生选择了一般,31.42%选择了不满意。(3)在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接受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竟有高达69.54%的学生选择可以通过学校的文化课,有高达73.1%的学生认为文化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非常重要。(4)在学校目前文化课程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满意度方面:有高达62.44%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满意,27.51%的学生选择不满意。学生对文化课程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有诉求,有效落实文化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任务要求迫在眉睫。2.从文化课教师角度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某学校语文、英语、德育、数学四个学科的教师,回收调查问卷59份,回收率为100%。意在通过调查找准文化课程中存在的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具体问题,充分发挥文化课教师在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1)在教师对中职生职业素养的了解程度方面:有20.34%的教师非常了解,67.8%的教师比较了解,11.86%的教师不太了解,大部分教师都对中职生职业素养有所了解,了解程度比较高。(2)在文化课程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高达85.76%的教师认为成效一般,有11.69%的教师认为较差。大部分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了职业素养的培养,但培养成效不理想。(3)在文化课教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上存在的困难方面:10.55%的教师欠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意识,50.85%教师不知如何契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入,20.34%的教师缺乏有效的培养模式方法,18.26%的教师提出没有明确的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标准。文化课教师在开展职业素养培养时困难不少,需要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才能很好完成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任务。

二、案例分享是提高文化课教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办法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灌输理论模式往往效果不好,教师应该契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兴趣。而好的教学设计案例分享借鉴,又是帮助教师开展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办法。下面的教学案例分享以供教师借鉴。有的德育课教师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进行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明白敬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把学生自由组合分成4个小组,每组利用10根面条、胶带、棉花糖,要求各小组10分钟内搭一个以棉花糖为顶的塔,看哪组搭得最高哪组获胜。学生对此兴趣盎然,活动后让学生反思讨论,在搭塔的过程中,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了职业素养的内涵,明白了敬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再从企业需求评价角度引申讲解职业素养的丰富内涵,明确具备什么职业素养的学生最受企业欢迎。有的语文教师以任务驱动法要求每个小组制作完成以“工匠精神”或“大国工匠”为主题的手抄报一份,要求主题突出,语言简练,材料丰富,设计美观,且要求小组成员介绍解说手抄报进行作品展示。实践表明,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了沟通、协作的能力。同时还很好融入了对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的教育渗透,比直接灌输职业素养的说教形式效果好。

三、进行课堂职业素养评价是教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

职业素养评价是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通过评价反馈意在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意识,不断促进职业素养提升,使职业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首先,学生自评。每次课或一周要求学生进行一次自评,每项以分值的形式给自己评价打分。评价项包括本次课是否完成学习任务,是否与其他小组成员和谐有效沟通,是否坚持全神贯注听课,是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具有团队精神,完成任务时是否有责任心和荣誉感,是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担当并克服困难,是否在课堂互动中具有较强的参与表现力,能否做到管理自我遵守纪律,是否做到有不懂的问题虚心请教等。其次,教师评价。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打分评价,并及时进行反馈。每个学生都很在乎教师的评价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举足轻重,就像一面镜子,更能让学生认知自己职业素养的情况。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包括上课能否做到自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完成学习任务时能否做到保质保量,能否做到坚持不懈,能否在小组合作中积极承担任务,能否与他人和谐有效地沟通,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能否具备学习创新能力等。学期末学生要根据平时多次自评的数据完成自评报告,教师也要完成对每个学生的职业素养评价报告。积累中职三年的职业素养评价报告装订成册,形成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手册。学校根据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手册优先推荐优秀学生实习就业。课堂职业素养评价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职业素养自主自觉培养的意识和并积极指导行动。

四、借助线上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基于学生信息化时代的学习需求,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也成为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了线上教学平台,购买职业素养方面的相关视频课程。这些信息化数字资源,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锦上添花。校企合作开发的线上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大大地拓展了学生职业素养学习的内容。例如,《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视频讲座,介绍作为一名从业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形象和礼仪》视频讲座,讲解在一个职场中人在职场中的形象和礼仪,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合乎职场的礼仪规范;《如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视频讲座,强调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中国人的敬业精神与职业境界》视频讲座,讲解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职业困扰的心理调适》视频讲座,强调心理调适的重要性与方法;《职场关系和职业技巧探讨》视频讲座,讲解进入职场后如何处理职场关系等等。为丰富线上平台的信息化资源,教师积累上传教学内容中关于职业素养的视频资源,同时要求学生搜集上传关于职业素养的视频资源,还建议师生共同开发制作关于职业素养的校本视频资源。建成职业素养的相关视频资源库,供学生24小时随时登录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职业素养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登录平台学习视频资源的次数和时间情况,线上给出分数和评价,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良性互动。

五、研究文化课教学内容中契合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体系是根本

中职学校德育、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使用的国家规划教材,如何在教学内容中找到职业素养培养的契合点,是教师备课中的难点问题。加强内容体系研究,使原有的碎片化职业素养教育成为内容广泛、学科交融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使不同学科文化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同向同行,才能真正体现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程区别于普高的文化课的性质,最终实现中职文化课程对学生业职业素养培养的全方位一体化(见表1、表2)。中职文化课程职业素养培养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明确了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方向、任务、要求,教学的定位更加准确、明确,成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参考。

篇9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职业素养 德育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能力教育

在当今这一知识腾飞的经济时代,职业素养是对每个人的综合评价。在中职语文教育实践中,如何科学地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是每个中职语文教师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事实证明,把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中职语文教育中,能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综合素养,最终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一、认真解读课文内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中职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多为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那些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中:句句有美,字字含情。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激烈交锋,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都会给学生有益的思想教育和心灵启迪。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课文解读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文的解读过程,实际是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语文学科应充分发挥其学科的美育作用,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多角度指导学生深刻解读课文,能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诗歌《炉中煤》的解读教学中,既要给学生介绍诗歌的艺术特色,更要点拨学生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火热的爱国热情;在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教学中,让学生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物”中体会豪放,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领悟振兴中华的壮志,从《荷塘月色》中感受荷塘月色的清美……教师在全方位点拨学生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加强人文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强化文学素养教育,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构建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创新教育视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一个人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具备创新思维意识。创新思维能力是大脑中创新智能系统中最关键的要素,而形象思维是创新智能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中职语文教育对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和大脑的完善、思维质量的提高都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强化文学素养教育可以大大推进中职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便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诗词《沁园春·长沙》时,“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其表达的是一种热爱祖国大好山河,激昂亢进之情;在阅读杜甫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能感受到句句是登高,句句是画的美妙。整首诗通过描绘画中长江的威猛姿态和自己的神情,表现作者无法奋发的心志与鄙视权贵的性情。

三、反对冷漠的分析,肢解完整文本感情

现代阅读认知论认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文章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反对冷漠的知识分析,肢解完整的文本感情。传统的阅读教学,已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把学生和作品冷漠地隔开了,只是教师根据教条向学生灌输传统的解释。一谈到《项链》,我们就理解为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批判享乐主义腐朽思想;周朴园就是虚伪、自私、奸诈;阿Q就是自欺欺人、令人不齿的精神胜利……这里面没有人,没有人的丰富感情,没有对人的丰富感情,没有对人的处境的体验、同情、理解、悲悯。教师教学生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像上帝一样审判芸芸众生,这样,玛蒂尔德的十年悲辛就是活该,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就是纯粹虚伪,孔乙己遭到嘲笑、阿Q被推上断头台大概也都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这样,学生就无法体会到小人物的心酸处境,无法理解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作弄的悲哀,就不会和作品中的主人翁同呼吸、共命运,最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得到培养,反而摧残了本来可能有的同情心。

四、多选优秀作品,塑造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的核心与灵魂是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自我超越精神,是追求崇高、崇尚真善美的精神。人文精神体现人的操守、责任、道义与良心。人文精神是关怀生命的精神,是向往自由、解放与幸福的精神。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我国古代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饱含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对理想的追求,对父母的孝顺,对爱情的忠贞,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责任,等等。这些文学作品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编写教材时,要尽可能多地选入这些作品。以各种中职语文教材为例:李白的《将进酒》表现一种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王维的《山居秋暝》以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多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就会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共同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素养决定习惯,习惯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结果影响人生。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鼓励学生形成崇高的职业品行,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精湛的职业技能,使学生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有理想、有道德、守规范的人才,服务于社会经济。

参考文献:

[1]叶卫青.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

篇10

一、什么是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就是职业素质的养成,是通过后天职业生活养成的适应岗位需要的素质。它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指劳动者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一般来说,劳动者职业素养越高,获得企业认可、就业的成功率就越大。尤其像旅游业等高速发展的第三产业,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策略研究的提出

大学是学生迈向社会的准备期,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就是教学,教学过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教育、提升素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课堂教学,提升职业素养是当前教育的必然选择。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众多院校所关心的问题。

教师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更是教师发挥教学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只有将课堂教学搞好,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对于英语这样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注重英语听、说、读、写、译等专项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教师对于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更是无从下手。

三、以情景式教学来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职业素养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全面理解职业素养内涵,以英语课程学习为载体,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英语知识,更应注重渗透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职业素养。对于旅游等行业,教师要先了解旅游企业对旅游英语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真实性。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角色,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来进行教学。要成为有科学素养的人, 学生首先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处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之中,主动地进行思维和学习。任何有效的学习都是在学生自己主动积极的条件下发生的,掌握一门外语的语言知识并不是学习外语的最终目标,而是一种途径和手段,是面对未来职业可能出现的一切情况的准备,除了运用交际教学法,多媒体课堂,多样化的教学素材,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评方式外,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旅游英语师资队伍我们应该注重情景教学,兼顾学生氛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的自由度等,充分联系旅游行业工作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采取: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首先应将内容设置在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游英语职业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自己成为受到困惑的主角,引发认知冲突,进而提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一般可以利用生产生活实际、学生自身实际、旅游案例分析、故事等来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发现职业素养在职业中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把问题分解为若干疑点, 并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假设;小组合作指导学生通过演练来寻求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学生人文知识,职业道德素养的渗透,并始终将自己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在学生的探究出现问题或困难时,教师要做的是进行澄清而不是直接传授,是引导而不是指挥,通过转换角度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要努力推动学生去理解职业素养是在未来职业中这种无形但有实际意义的必不可少的要素。